与语文同行范文

2024-08-02

与语文同行范文(精选8篇)

与语文同行 第1篇

论人文教育之道展精湛教学艺术

幸福与语文同行

——参加第四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有感

乐陵市化楼镇张屯小学杨金荣

怀着对人文教育的敬仰,在浪漫的初夏来到美丽的泉城济南参加了名师名家云集的盛会,不仅有特级教师执教观摩课,还有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做专题报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众多名家各显神通,把自己的理念、经验和成果一一展示。这次大会,我充满了太多太多的感动,那一场场精彩的专家报告至今仍萦绕耳际,那一节节优秀的课例展示依然历历在目,会务组提供的一本本书籍让我们干涸的心田得以滋润……这次的学习太撞击我的心灵!几位大家的教学风范叫人回味无穷,深深感动。特别是两个童心未泯的教育前辈——于老师和贾老师的课带给了我太多的回味和思考。

思考之一:印象

于永正老师和贾志敏老师,都是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前辈,可是他们给我的印象是‚老顽童‛!七十多岁的老人,鹤发童颜,精神抖擞,行走于课堂之中,是那样充满智慧,思维敏捷,滴水不漏。真是宝刀不老!显然是在享受课堂,忘我的沉迷于教学的快乐之中。正如贾老说的那句话:我七十多岁了依然不离开课堂,因为我的生命在课堂!思考之二:震撼

语文教师如果不会说话,不会朗读,就不能传承给学生中国古老文化的底蕴,就毁了孩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最终就淡了对祖国的感情啊!他们会读,会朗读文章!会默读文章!于老的话一遍遍在耳旁萦绕:朗读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默读能走进文章的深处,领会写作方法。所以,要读,要会各种读。因此,两位老人的语文课,首要的任务就是读书,就是教给孩子一句句读书。他们把对话,把平平淡淡的一段叙事文字读了个‚高山流水,行云穿月‛,叫人舒服!此时,我算是彻头彻尾地知道什么叫读书!为什么不能在那里分析课文!思考之三:品味

二老的课‚深入浅出‛,永远不离开语文的根‚读、说、写‛,说话训练体现了一个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他们的指导中处处流入这课堂习惯的细节培养。于老师抓住了‚描写林冲‘回’洪教头的几个重点词‛让学生体会林冲的人品:让!礼让,谦让,忍让,宽让!步步深入,步步‚惊‛心!叫人认识到‚让‛的深邃,‚让‛之修养所在!而贾老师的‚诚信‛教育也是通过对‚卖鱼的人‛的‚奇怪‛做法的说,通过用‚直白的话、反义词、成语、名言俗语‛步步深入地解释‚诚信‛,最后写出对诚信的解释。让孩子们总是学后反馈,落实。二老的课如一泓醇香的美酒啊,越品越有味道!

我边听课边思考:听名师上课,我们学什么?是他的动作语气?我们学不来。是他驾驭课堂的能力?我们学不来。是他的文学内涵、我们更学不来。其实,我们听课,不能仅仅去学名师的课堂教学技巧,而是应该透过名师的一招一式,去领悟他们的教学思想。名师上课,看似随意,其实,一招一式都蕴含着他们理解的教学思想,唯有高品位读书,陶冶情操,课堂才会绚丽多彩,教学才会精彩纷呈。因此说:听名师上课,我们要领悟教学思想,感受魅力课堂。

大师不愧为大师,专家不愧是专家,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敬仰钦佩之余,最应做的就是回到岗位后如何行动。今天我们仰望大师,明天我们感恩自己,在人文教育的大道上,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文化的精髓,看到了教育明天的欣欣向荣。

与语文同行 第2篇

马杜桥乡中心小学

邹东波

我从教已经12年了,一直担任语文教学。从2001年起,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整个教育教学的形势可以说是“旧貌变新颜”,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正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整个势态正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如果我们还“埋着头”、“一言堂”的教学,对先进的教学理念充耳不闻,就将被新课改的潮流所淘汰。那么,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如何去改变语文教学现状,提高语文教学能力,真正让语文教学与新课改同行,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呢?

一、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语文教学过程应充满民主、平等、独立的教学氛围,教师因材施教,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与潜能,扶植那些萌发出的特殊才能的幼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运用启发式谈话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到亲切、热烈。改变那种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怎么讲,学生就乖乖听;教师黑板怎么写,学生笔记就照抄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旧传统教学模式。

二、发展能力,开拓智力

所谓能力,就是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等等。在诸多能力中,思维能力是起决定作用的结构核心,因为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把具体事物抽象化,或把抽象事物形象化、具体化,都离不开思维活动。这是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思称为五字经,揭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教学规律。”这都得依靠师生双边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运用对比、质疑、讨论的方法引导师生共同对课文进行探究,这样的课才会让学生越来越喜欢,他们才能爱上语文,才能乐意上我们的语文课。

三、激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提高写作水平。

写作是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洞察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尤其是近年来,作文更占据了语文的半壁江山,其优劣直接关乎语文教学质量。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作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教师都能意识到,但是除了教师对作文本身价值的理解外,教师更多的是考虑学生作文本身的结果及作文训练计划的完成情况,而对于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否获得了真实的写作素材及是否做到独立构思关注的非常少。目前我们作文教学指导的内容,往往集中在写前指导,忽视了写中、写后指导。且对于写前指导也仅围绕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指导上,而对于“为什么写”这一写作的出发点关注甚少,不明确“为什么写”的写作是无目的、无对象的写作。这种写作无个性、无情感就像一个人自言自语一样难以实现作文交流情感的目的,这无疑又未能很好的实现新课标倡导的鼓励学生自主写作,培养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作文教学新理念。

四、身教、言教并重。

我们在教学过程,应依据大纲要求,充分发挥自己言传身教的作用。在上导读课时自己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激发学生的灵感,唤起学生内心的美感反应,领会作品的意境,激发学生积极朗读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布鲁纳又提出“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顺着思维发展的程序,进一步的教学要求,“使学生有新发现的感觉”,并且“把我们必须要说的东西转化成为适应学生的思想形式”。

五、精心引疑激趣,链接现实生活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链接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学生积极思维后,再引导学生认识愚公这个典型人物是作者取于现实生活,又经过艺术提炼,想象加工而成的,从而逐步调动学生的兴奋中心,使其积极思维。

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应与生活相联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将课文中的生活画面、人物的喜、怒、哀、乐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衔接,以使学生产生共鸣,与作者共同感悟生活与人生。如此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生的认识能力、联想能力、创新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改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思想、优化教学措施。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是百科知识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面,语文教师在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建立上要广泛摄取,而且作为一个开拓型、创造型的语文教师,应该走出教材,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吸取进步的社会主流思想,关注社会的进步发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深入生活,深入社会。

语文教学担负着学生德育、美育的教育。“为人师表”,教师是表率,教师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人格都影响着学生。一个有丰富知识,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会激起学生对他崇敬,继而热爱他所教授的学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身教的奥妙就在于此。

一个教师应该有温醇的爱心。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光荣感、自豪感,才能具有无私的奉献。教书以教人为宗旨,时时都应以极大的爱心赏识学生,鼓励学生,指导他们成长。每一堂课的导语要精心设计,每一篇要背的课文也都能背诵。

与语文共生, 让“理性”同行 第3篇

一、版块教学, 注重“理性”实效

名师工作室倡导“理性语文”, 所谓“理性”就是有思考、会分析, 懂独立判断, 所以“理性语文”的课堂是注重为人、能力、思考、理性的教育, 是真正替人负责、尊重人、帮助人提高的教育。说到底, “理性语文”就是追求成本最小化, 效益最大化, 就是在一样的教学时间内能高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惠安实小的刘秀惠老师执教的三年级语文第九单元《我想》, 课堂教学设计遵循删繁就简的原则, 设计成三个版块, 分别是扫清生词障碍, 反复诵读诗歌, 水到渠成仿写诗歌。教师在组织教学中, 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 实现了平等共赢的教学过程。尽管课堂上没有太多太华丽的教学策略, 但确实落实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例如, 在反复诵读诗歌中, 师生之间从无味朗读到有意想象, 从简单朗读到说话训练, 从说单个词到说一句话, 从具体的语境到生活的情景, 在这样螺旋上升的朗读训练中, 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语言能力、运用能力, 浑然一体的综合训练在悄无声息中进行着, 学生乐在其中, 学在其中, 不着痕迹, 更没有留下痕迹。而作为听课者更甚感如巧夺天工般的课堂教学在无声无息中启迪了学生的智慧, 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直奔中心, 提高“理性”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理性语文”是探寻语文教育的普适性, 是来自磨炼、阅历、生命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但无论怎样的过程, 语文教学都是与文本的磨合中, 尊重文本而形成客观的态度, 走进文本而培养深刻的思维, 走出文本而掌握科学的方法。所以, 文本是成就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根本, 而怎样取舍文本中适合课堂、适合学生能力发展是为人师者的重要事情。

毓英中心的林秋永老师执教的是五年级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 林老师在文本的解读中不愧是取舍得当, 设计了“三看哈尔威船长, 三悟人物品质”的直奔重点法, 引导学生在重点词句中感悟人物品质, 在反复对话中领悟学法、体验危险, 在问哈尔威船长、问雨果中寻找情感基点。通过这样的“直奔重点”教学法, 让冗长的小说短小精悍了, 让枯燥的情感价值丰富了、升华了。如在品味哈尔威船长指挥画面时, 老师巧妙地设计了这样的对话, “船长, 你为什么说得这么大声?”“船长, 你为何说得如此急切?”“船长, 你一句一句地大声吼着, 究竟想干什么呢?”“船长, 面对灾难时, 难道你不害怕吗?要不在一片狼藉是, 你却———, 在惊恐万状时, 你却———, 在乱得不可开交时, 你却———”就是这样的对话, 让一个原本的阴惨惨的雾有了色彩, 让静立的船长形象伟大了, 灵魂高尚了。是的, 就是这样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王崧舟老师说:“文本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 是常读常新的。”而一节好课, 我们从课堂教学中能感受到老师对于教材, 是经过一次一次地反复朗读和思索中解读出属于作者, 属于教材, 属于学生, 属于老师自己的点滴思考。语文本姓“语”, 只有从语言出发, 再回到语言。这样实实在在地坚守坚守语文本体的阅读教学, 才能带给学生真正的阅读兴趣。

三、快乐同行, 提升“理性”效果

语文学习是繁琐的语言训练, 是言语智慧提升的过程。语文的学习总让人觉得乏味。也许这样的语文让人渴望而不可及, 但在“理性语文”中, 我们看到的是简简单单、快快乐乐学语文的课堂景观, 我们感受到的是老师的“理性”智慧在慢慢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推进有效学习的进程。这恰如《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此次的活动中, 无论是阅读教学课, 还是作文教学课, 都秉持着“让所有孩子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也实践着“让孩子学会表达, 乐于分享”。如在作文课上, 老师设计了让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谈“钱”, 有“人民币、美元、英镑、元宝……”轻松地认识了“钱”;同时, 老师采用了欣赏歌曲《钞票》, 幽默生动的语言让学生简简单单了解了“钱”来之不易;另外, 老师选取了与学生紧密相连的生活经历买陀螺, 让学生感同身受, 兴趣盎然。原本枯燥的作文教学, 因为选取了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 一时间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 学生在快乐中表达, 在快乐分享, 这样的课堂学习也快乐升温, 因简单而高效。

与“语文主题学习”同行 第4篇

我校早已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曾多次开展课外阅读课内化活动,但都苦于没有合适的文章。在2013年3月份,历经多次寻觅,我们终于找到了和教材相匹配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久旱逢甘露,宁都第三小学立即采取行动,我们二年级的四个班率先开始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实验开始时我们也茫然过,毕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嘛,但是我们整个团队每天一小结,一周一回顾,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当我们来到河的对岸,看到了一番新的景象,那真是美不胜收。

“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好的阅读习惯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况且小学一、二年级是建立学习习惯的黄金期,这时的孩子心智还不成熟,你给他们的理念,养成的习惯至关重要。只有此时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一种乐趣,孩子们今后的阅读之路才会走得更久远。因此,在二年级的一个学期里,笔者充分利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带着孩子们在课堂上和老师一起阅读,一起学习。笔者抛弃了对有限篇目支离破碎的剖析理解,放弃了对简单题型的反复训练,而是把时间放到大量、整体阅读上。课堂上笔者带着学生群文阅读,提醒着他们勾画好词、好句,分享着他们从丛书中所得到的收获,巩固课文中学习过的生字。有时笔者干脆跟他们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到阅览室读书。”把阅览室当成课堂,让他们徜徉在书海中。刚开始有的同学会开小差,但看到老师都在认真看书,也就一起认真地读起来了。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在老师的陪伴下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也成了一种享受。

在语文课堂上,笔者也注重阅读方法的引领。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模式多起来了,有时用“1+X”的教学模式,即在学完一篇课文后,在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利用拓展阅读的方式,插入一篇或多篇“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文章;有时上单元预习课,课前准备好预习单,学生根据预习单来预习;有时上单元整体汇报课;有时也会上单元识字课……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运用。”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掌握方法,接受新知识。在语文学习中,笔者会在语文课本以及“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找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学段特点,以及新课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进行训练。如,在教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于战争的课文时,我先在课堂上利用对《夜莺的歌声》这一课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从“课文人物做了什么事的角度”来概括故事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人物的品质;总结学法,一读、二画、三想、四说。然后让学生用这一方法学习丛书中有关战争的文章,这样既让学生学到的方法得到了迁移运用,又加深了学生对战争知识的理解。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蝙蝠与雷达》,是一篇有意思的科普文,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同学们既认识到了蝙蝠与雷达的关系,还了解了仿生学。但仅仅这一篇课文满足不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此时我因势利导,带领他们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相关内容,他们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读完之后,笔者会让学生将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丛书阅读中。这样学生不仅进行了方法训练,又品尝了知识的盛宴。

在“语文主题学习”中,笔者也重视知识的积累。二年级的学生,重点指导他们积累优美的词句。例如,在教有关春天的文章时,我会把好词好句抄下来,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然后进行展示。学生的文章也突破了以前的枯燥、乏味,能学以致用。并且笔者会每周固定一节课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收获,课堂上看到他们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听到他们滔滔不绝的回答,真为他们骄傲。三、四年级的学生,笔者就提高了要求,除了对词句的积累,还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可以简单地写几句话,也可以写一段话。阅读最终是会走向表达的,当阅读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有表达的渴望,因此,这个要求正合他们的心意。

让名著阅读与语文教学同行 第5篇

【论文摘要】: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初中语文作为基础语文教育,其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开拓视野,提高文学欣赏能力,陶冶情操,进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完善的人格。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名著阅读

改变观念 激发兴趣

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初中语文作为基础语文教育,其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开拓视野,提高文学欣赏能力,陶冶情操,进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完善的人格。《新课标》对中学生名著阅读也有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名著阅读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从当前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情况上看,阅读教学效率较低,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和意愿也不是很突出。尤其是“脱离文本”的现象非常普遍。名著阅读的低迷状况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切关注,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名著阅读要求落实到语文常规教学中去,使名著阅读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下面,我针对当前初中学生名著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浅陋的看法。

一、改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现在很多学校注重升学率,学生是否阅读名著则很少有人过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也十分有限。更多教师追求的是“短期效益”,只注重课堂教学,轻视课外阅读;对于《新课标》中推荐学生阅读的名著,只是考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的情节和人物,强化“名著速成”,应付考试要求,而学生大部分时间是泡在作业堆中,根本无暇分身再去搞课外阅读,这成为制约学生课外读名著的关键因素。所以,保证学生经常阅读名著,达成课标要求的阅读量,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把相关阅读要求落实到语文常规教学中去,把名著阅读和常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结合起来进行。

同时,教师应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名著产生兴趣,自己必须对名著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语文教师必须要加强阅读,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提高文学修养,这样才能教给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用比较专业的眼光去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问题,给学生的阅读思维活动注入新的活力。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名著导读”,“导”的主角应该是老师,而“读”的实施者应重在学生。初中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他们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适应并热爱名著阅读学生一旦对名著阅读发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提高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基于此,我认为可以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结合课内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拓展,或介绍作家及其作品的代表作,或某个方面知识或问题的悬念,或一段精彩的描述,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自己去看。如在教学《出师表》时,插入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让学生对诸葛亮雄才大略的贤臣形象和刘备礼贤下士的明君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适当设置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对诸葛亮、刘备的认识实在不够,从而主动通读《三国演义》。

2、通过影视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现今时代,新的传播媒体产生了大量可以被名著教学所使用的新型资源,除了一些经典作品被拍成电视剧,如《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三国演义》等,还有类似《百家讲坛》、《科学探索》等节目能够让我们直接聆听作家或一些专业学者的论述,从他们的谈话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这些新型资源能帮助学生更快更新的了解名著阅读的信息,使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鉴赏,并能通过比较,体会原著的魅力所在,真正做到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震撼心灵的冲击。

3、成语俗语激发阅读兴趣。

成语故事或是俗语一类的东西,学生比较爱听,我们也可用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向学生讲“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徐庶进曹营——身在曹营心在汉”,然后问学生:徐庶是何许人也?这里是讲一个什么故事,才形成了这几个俗语。如果学生不知道此故事,也可以先把这个故事说给学生听。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再给出几个有关的成语俗语,让学生在下个时间,把和这个成语俗语有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三、教给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中,我们只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名著的海洋,让学生在名著的海洋中自由的遨游。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指导学生阅读。

1、在读上下功夫

首先,教会学生略读和精读。精读就是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对名著作品重要环节等进行细读,并且慢慢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就要从部分到整体,由整体到部分,反复研读,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名著的内容、艺术特点和作者的情感,从而获得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精读重在质量,汲取知识的精髓。略读法是通过对作品中的非重要情节,以快速阅读的方法浏览,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如初中生普遍不喜欢阅读外国名著,原因之一就是外国作品中常有大段大段的环境描写及心理分析,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略读甚至是跳读的方式阅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如,我在指导学生读《水浒》时,为了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我将章节划分,分配到个人,让学生缩写故事,并采用故事会的形式进行汇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为了更好的使初中生对所读过的名著有更深的感悟和理解,我们在名著导读过程中必须要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除了要让学生摘记下名著中的经典名句及精彩片段外,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学生写出自己对名著某些部分的感悟和心得。记录下某些语句或片段,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启迪,记下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和体会。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某一部伟大的作品,更好的提高阅读的效果。

再次,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初中名著的导读,我们必须把阅读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这样不仅可以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名著阅读要求,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爱好去自主阅读。当然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并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将自己在课外阅读名著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老师并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以此来促进学生进行课外名著阅读。

四、促进主体阅读

为了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可围绕文学名著的阅读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设立“阅读节”、“读书月”、“读书周”、“读书日”。以校园读书文化节、读书沙龙、诗会、文学经典阅读协会等形式来推动校园文学名著阅读活动。教师可根据各个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制订一个具体可行的阅读计划,讨论后将阅读计划安排表格张贴在班级宣传栏。内容一般包括本学期要读哪几本书,如何读,要完成哪些任务,什么时候完成。同时,建立班级每日读书汇报表,规定学生每一天的最低读书量,学生每天要把读到第多少页的页码填写在班级公示栏的“名著读书进度表”。

五、搭建阅读平台

为了丰富学生们的阅读活动,我们可以在名著阅读过程中举办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的舞台,以此来推动名著阅读的深入。我认为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1、“手抄报”设计大赛”

2、开展朗诵比赛

3、读书笔记展评

4、“课本剧编排”。

5、即兴演讲

6、开辩论会。教师通过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接触名著、阅读名著,在这个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也为学生以后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让我们守住“名著阅读”这棵幼苗,给它浇水、施肥,让它沐浴着阳光与我们的语文教学同行。

周至县第七中学

让真善美与语文教学同行 第6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刻意包装,追求形式上的美轮美奂,使课堂如美丽的肥皂泡般绚烂夺目。课堂表面上给人新鲜之感,甚至令一些人感动、着迷,实则却是虚假的美丽。它将语文教学引入误区,使语文课堂变得苍白贫乏,华而不实,流失了语文教学应有的丰厚的人文精神,使语文课堂陷入了“误尽苍生”的尴尬局面。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追求科学艺术的教学境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人情之真,洋溢人性之善,流淌人文之美。

一、让语文课堂谱写“真”的音符

曾有这样一则教学案例:一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执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上课伊始,教师为了活跃气氛,便问学生:“你们最崇拜的是谁?”学生有的说崇拜球星罗纳尔多,有的说崇拜影星赵薇,有的说崇拜棋圣聂卫平……学生交流结束后,教师反问:“你们猜,我最崇拜谁?”话音刚落,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崇拜董存瑞。”听到这一回答,近百位听课教师顿时爆发出一阵哄笑。

静静思之,这个教学片段是名副其实的假对话。这样的教学对话不但不能塑造人,反而会导致师生真实自我的消失,将教师和学生的人格都扭曲了。学生方面,在教师的权威下,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教师方面,为树立自己的权威,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意图。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教会学生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人。只有真实有效的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真实有效的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因此,语文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坚持“唯真”的原则。

二、让语文课堂奏响“善”的乐章

一位教师教学《狼和鹿》一课,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人们对狼的捕杀,教师问学生:“人们会怎样大肆捕杀凶恶的狼,你们能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说一说?”学生沉思片刻,纷纷举手发言。

生1:可以把狼抓来,先剥掉一小半皮,让狼痛得嗷嗷直叫,这样可以把其他的狼引来,一举抓获。

生2:如果是我,我就把狼窝的小狼宝宝全部抓来,把它们扔在油锅里炸一炸,这样既可以品尝美味可口的炸乳狼,又能让狼断子绝孙。

生3:我觉得可以先抓一只狼来,给它处以宫刑,然后再放狼归山,那只狼痛得不得了,肯定会咬其他的狼。

……

听着学生们一个比一个狠毒的回答,我们不禁有毛骨悚然之感,心底不由得产生了不安与担忧。

细细品味,学生的那种刻薄与冷酷,其实是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使然。《狼和鹿》这篇课文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如果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抓住狼和鹿的数量进行对比,体会造成森林和鹿群前后不同状态的原因。相信学生会从思想上升华对保护生态平衡的认识,从而避免那份意想不到的尴尬。

抑恶扬善是教育的一种追求。善是我们心中一缕最温馨的阳光。语文教师应该是善的使者,能点燃学生心中的那份童真与善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种种意外,教师应当及时地介入、引领、纠正,让学生在辨析中发现善良、感受善良、弘扬善良。

三、让语文课堂飘扬“美”的旋律

语文课上,我与学生们共同阅读了一篇关于审美的文章:电视荧屏上,藏羚羊四蹄腾空奔跑的姿势俊美无比,但在镜头后面是拍摄者追逐的吉普车;摄影展上,人们感叹于鸟岛上万鸟齐飞的壮观场面,殊不知,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摄影者甚至放起了鞭炮……读着这段文字,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阅读感言。

生1:我们在电视机前、在照片前欣赏到的美,是牺牲藏羚羊和鸟儿们的自由换来的,这是一种虚假的美丽!

生2:当我们将心比心,联想到被追逐的藏羚羊内心的恐慌、委屈和怨恨,联想到鸟儿的惊慌失措和茫然无助时,我们还能认为这是一种美吗?

生3:我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美是和谐。”人与自然之间都应该和谐相处,如果所谓的美是通过这种人为制造的方法获得的,那我们应该对这种美说不!

……

静思默想,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该让美的语言自由漫步,让美的情感尽情激荡,让美的思想不断熏陶师生,让美的人格力量不断感召师生。

可以说,语文教学中的美无处不在。课本中文质兼美的文字俯拾皆是。从一篇篇文字优美的课文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高山流水的壮美,小桥流水的柔美,春色满园的秀美;从一首首古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风景是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是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是美……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背后的美的意蕴,使课堂上流淌出美的旋律。

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美丽温馨的大花园,里面盛开着真诚、率直、善良的花朵……作为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用自己宽广的胸襟和丰富的情感去包容、呵护、关爱他们,唯有如此,学生心灵的花园才能春意盎然,才能生机勃勃,才能如诗如画。

让语文课堂教学与审美教育同行 第7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据此,现行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教材中编排了不少优秀文化的经典作品,他们文质兼美,多角度反映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生活等的客观美,几乎蕴藉了人类文化传统中各个领域的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材进行二度创造,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美,和学生乐享体验美的过程,真正做到寓美于教。为此,笔者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就如何让语文课堂与审美教育同行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在和谐的课堂中感受美的氛围

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所。因此,要寓审美教育于语文教学中,创造和谐美的课堂氛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其中教师自身的魅力美是首要条件。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幽默风趣的语言,形式多变的教法,客观公正的评价都会有利于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的授课就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美的情境往往能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其强烈的审美愉悦,进而激发学生产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教师可以通过合适的导语、优美的配乐朗诵和生动的画面等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其积极主动地进入阅读境界。以《蔚蓝的王国》为例,笔者是这样导入的:“请同学们不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蔚蓝的天,蔚蓝的地,蔚蓝的大海,你们,一群快乐、幸福的年轻人,驾着一条精美华丽的小船,在蔚蓝的大海上随风漂流。周围的一切:天空、海洋、微微飘动的风帆、船尾潺潺的水流都在倾诉着爱,倾诉着无比幸福的爱,这是多么令人陶醉的、迷人的、幸福的情景啊!这就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笔下的《蔚蓝的王国》。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课本,体会一下这迷人的意境吧!”这样的导语,充满浪漫的色彩,使学生沉浸在联想中,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氛围和谐。再如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笔者在课堂中插入优美的配乐朗诵,并辅之于幻灯图片,勾勒出一幅清新、秀美的月下竹柏图,创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空明如水的月光世界。音乐朗诵加上图画,多通道刺激着学生的各种感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二、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美的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可见朗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审美传情的前提。笔者依据不同的审美目标,采取多样化的朗读形式,把范读、引读、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把握轻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要领,并在反复诵读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教师通过范读,可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搏与灵魂。学生通过朗读能领略文章的情感意蕴,把握住文章的脉搏。这样的诵读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学习《沁园春?雪》这首气势磅礴的现代诗时,就通过组织学生反复的朗读,来领悟其中的语言美。诗歌开头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接着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四句展示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感受,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几句是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象,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北方壮丽的雪景和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获得了精神的愉悦。

要充分体会课文的美感,除了整体的朗读之外,还要咬文嚼字,把蕴含在话里的意思和情趣体会出来。笔者在教学中,对一些字、词、句进行艺术的“咬”文“嚼”字,创设联想情境,从而体会语言的魅力。例如,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一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其中“偷偷地”和“钻”既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又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而“嫩嫩” “绿绿”这两个叠词的运用,更突出了小草娇嫩、翠绿的特点,使人顿生怜爱之情。文中还对“鸟儿的鸣叫、流水的声响、牧童的短笛”进行细致的描写,使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奏出了一曲欢快、动听的春之交响曲。朱自清的《绿》中有这样一句:“我若能裁你以为带”,这句中的“裁”字就把绿色像绸缎般细腻、柔滑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梅雨潭绿色的由衷喜爱,教学中可让学生细细品味这些精美的词句,自然能够获得美的享受。再如,《再别康桥》中有这样一句:“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这“招摇”一词既体现出青荇那柔美的姿态,有又挥手作别之意,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离别康桥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教学中,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些精美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朗读中得到提高。

三、在大胆的想象中感悟美的形象

在语文课堂的审美教育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感知美、品味美、欣赏美,教师还应在教学中以作品中描述的形象作为诱导,依靠自己生动传神、绘形绘色、极具描绘性、形象性的教学言语,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感悟其中的形象美。在学习《蔚蓝的王国》时,笔者就和学生一起进行大胆的想象:想象一个蓝色的、光明的,充满着青春与活力的理想王国。在它四周是一片茫无边际的蔚蓝色的大海,无数波浪闪耀着金鳞;头上,也是这样茫无边际,这样蔚蓝的海。一群半透明的仙岛。岛上有各种宝石、水晶和碧玉放射着光彩。从突起的岸边,飘来令人心醉的芬芳;一些岛屿上,白蔷薇和铃兰的落英,雨也似的飘洒。从另一些岛屿上,突然飞起了许多彩虹色的长翼鸟。鸟儿在头上盘旋,铃兰和蔷薇消失在珍珠般的浪花里。跟着花儿,跟着鸟儿飞来的还有美妙悦耳的声音……不只是这些,更美的是有一群充满着青春活力的年轻人。他们乘“一叶装饰华丽的小舟”,高扬起美丽的风帆,自由自在的,诉说着幸福与快乐。这些优美的意象,组合成一个和谐、美丽的意境,令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再如,《沁园春?雪》一诗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属于虚写,教师也可让学生大胆想象: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从而感悟其中的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

四、在主动的实践中创造美的体验

在审美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在品评、借鉴中按各自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可以从片断练习开始。例如,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笔者指导学生把那段“庭下如积水孔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优美景物描写改写成散文,从片段训练中去感受苏轼笔下那个空灵澄澈的月夜之美。也可通过让学生在欣赏性的描述中去创造美,如《与朱元思书》的教学中,鼓励学生描述文章所写的富春江一带的优美景色。有一位学生这样描绘: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群山高耸,笔直向上,泉水飞溅,泠泠作响,群鸟和鸣,和谐动听,这样的景色令人陶醉,流连忘返啊!

让语文与生活结伴同行 第8篇

当前, 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 让课堂呈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 让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语文教育理念认识的偏差或者课改钻研不够透彻, 教学效果总是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 因而, 我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 边教学边探索, 不断总结琢磨, 觉得语文教学越是就地取材贴近生活, 学生就越是兴趣盎然思绪飞扬, 以下是我教学中的一点实践和体会, 在此和老师们一起交流探讨。

一、融入生活———学以致用, 让学生主动学

1. 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 “背诵是记忆的体操。”让学生对平时阅读所见的好词佳句随机背诵, 积累于心,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久而久之, 这些知识便会牢记于心。

2. 让日记成为孩子自己个性“小天地”。学生通过读书看报和适时观看影视, 才能开阔视野, 才能了解学校以外的多彩世界, 关心自身以外的家国时事, 可以让学生把身边书报中的小段文字剪下来, 粘贴于自己的日记本上, 并在剪下的文字下方写自己的读后感, 写自己的收获, 我要求孩子们要写就写真话、述真情, 不在多而重在精。日记不要天天记, 只在自己有感触时记下来自己的经历和感触, 我按时检查评评谁的本子是精品集合, 而谁是“记账本”, 这样孩子们对自己这本集子很是重视。平时常拿出来读读, 欣赏自己创作的作品, 养成习惯后, 就能帮助他们对这些资料运用自如。

3. 鼓励学生说真话, 不说空话套话。口述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发展逻辑思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 特别是口语交际这块, 总是说得语无伦次, 抓不住中心。因此, 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口述的训练。在教学中不失时机的联系生活让孩子有感而发, 教师应精心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 心中有情, 孩子们就会组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说写内容能够在头脑中形成整体, 从而一气呵成。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需长期的坚持, 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4. 学会用眼用脑用心来作文。小学语文中无论是低年级的写句, 中年级的写片段, 还是高年级的作文, 都是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书面表达的实践。在习作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如在学习了《草虫的村落》一文后, 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要去参观作者笔下的虫子世界, 我带他们去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须用心去观察。然后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正确应用自己在野外看到的第一手材料, 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虫子世界, 然后耐心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互相取长补短。逐步达到轻松表达、快乐作文。享受生活给我们的美, 欣赏自己笔下的美!

二、体验生活———有感而发, 让学生享受学

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 体验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 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句话: 生活中并不缺乏美, 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读书增长智慧, 阅历增长见识, 既要读书又要实践, 这样进步才会更快。孩子们的眼里有蓝天、白云、绿树、红花, 有快乐的童年, 有多姿多彩的世界, 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就有血有肉, 丰富多彩了。不但实现了课本与生活的对话, 而且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 充分地体现了现代的语文教学理念, 让语文生活化, 让生活语文化。

同时, 语文教学, 重在悟情明理, 情从何来? 就是学生在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中所培养出来的情感、情趣、情操。“情”是语文的灵魂。叶圣陶先生说: “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 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 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叶圣陶老先生一直都强调语文学习要联系自己的生活, 语言文字的“情味”, 不是贴在作品表面的标签, 而是蕴含在作品之中的。教师要从“情”入手, 有意识地把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 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到刚劲端庄的方块字里, 感受“水浒”“三国”的英雄豪气; 去体会“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烈士气魄; 去体验“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的爱国情怀; 到如歌如画的唐诗宋词中, 领略“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 去领略“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的豪气; 感受“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的童趣……让学生置身其中, 去体会、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情愫和潜藏的哲理。这时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收获, 或者写下来。我觉的这是跟孩子们心灵沟通的最好时机, 然后给予及时的引导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心灵得到陶冶, 性格得以塑造。

由此可见, 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面对纷繁的社会生活, 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密切。“生活有多么广阔, 语文就有多么广阔”“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等成了近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已接受的观点。语文课程标准所开列的“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是我们学生接触社会的资源。让我们的语文课最大限度地融入生活, 融入社会。在精彩的语文课中享受精彩生活。

参考文献

[1]毛永新.乡村小学语文.

[2]冯秀娟.让识字成为一种乐趣.

[3]李琴.教师如何课堂更加生动有趣.2008.

上一篇:2024-2025年度黄垓中学团委工作计划下一篇:泪光里的彩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