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质量信息化

2024-06-16

建设工程质量信息化(精选6篇)

建设工程质量信息化 第1篇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化学习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提升我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5月17日至20日,我局组织下属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安全监督站负责人及相关技术骨干一行5人先后赴山东省临沂市、浙江省义乌市,学习和调研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信息化建设工作。现将学习调研报告总结如下:

一、引言

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少数地区开始了最早的信息化管理,建设行业自2003年建设部发布了《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后,随即进入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期,大部分的监督机构都建立了信息化系统,以满足日益繁重的监督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近年来,大部分监督机构的信息化应用处于更新升级期,个别地区信息化系统建设起步较早,功能更加完善,技术更加先进,这说明数字化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监督机构的重视。如浙江省义乌市,该市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大,已于5年前开始陆续开发应用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系统以及施工塔吊、人货梯等起重设备作业智能管理系统,现日臻成熟,各具特色,成效明显,特别是起重设备安全智能管理系统应用,很好解决了违规操作和日常维护保养等老大难问题,有效保证了“人机”安全。同时,该系统对于解决目前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方面工作量

大、人手不足、交通工具不足等问题也效果明显,实现了问题快速纠正和基础数据及资料同步收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义乌市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义乌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成立于1986年,2006年增挂义乌市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站牌子,隶属于义乌市建设局,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目前该站实际在岗在编35人,临时聘用人员29人。2015年新办理监督手续的建筑工程项目约200个,建筑面积约700万平方米。针对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工程项目分布范围愈加广泛,同时监管力量的不足等情况,义乌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于2010年10月和杭州品茗安控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义乌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系统》和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管理平台,并与2011年3月份正式上线使用,截止目前已经使用超过5年,改变了该站工作人员的工作习惯,成为了必备的工具。

(一)义乌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系统

该系统基于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和安全监督管理两条主线,依托于品茗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云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云数据技术、结合多重智能终端,为建设工程监管部门提供网上业务审批、危险源在线监控、材料检测、大数据统计分析等多重应用,实现了“互联网+管理”的融合,实现了监管部门与施工企业、监理企业、项目部等各方责任主体之间的信息对接,打破了政府、企业、工程项目部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了多方协同监督管理、建筑施工管理移动应用。据义乌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负责人介绍,该站工

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系统基本做到了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业务全覆盖,实现从工程监督注册开始,涵盖质量安全开工条件审查、重大危险源备案、监督检查、起重机械远程监控、数据统计分析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二)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管理平台

通过开发和使用塔吊在线监管平台,使义乌市塔机安全监管的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塔机从安装到拆卸的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该监控平台通过塔式起重机高度、角度、回转、吊重、风速等传感采集设备,结合GPRS与无线通讯,实时将塔机运行全过程数据传输并留存至远程监控平太及塔吊黑匣子上,不但有效预防塔式起重机超重超载、碰撞、倾覆等安全事故隐患,还可以扩展人脸识别模块,利用高端生物人脸识别技术,实现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的规范管理,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义乌市通过本系统5年多的运行管理,基本上对塔机的安全管理做到了可查、可控。

三、目前我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局一直在探索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信息化建设工作,并不断完善工程监督数据管理平台,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满足监督管理要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工程监督模式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管理平台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要求,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业务系统为孤立型。质监、安监、施工许可等都有各自的系统,且未与省、市各监管平台联网,相互之间在功能上互不关联,且信息互不共享不交换,信息和应用相脱节。

2.监督系统的功能不强、局限性大。系统功能达不到内控流程、外设预警的智能化标准,且应用繁琐,日常工作存在重复劳动情况,如监督人员在工地现场手写或打印出抽查、整改通知单,到办公室后仍需输入计算机备份等,从而影响了工作效能,离“无纸化”的数字化办公目标相差甚远。

3.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内容不明确。各系统没有统一规划和布局,不能紧扣实际工作,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规范化管理。

四、我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建议

(一)开发和运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系统平台

针对目前我区工程监督监管平台较为落后,仅能在局域网范围内使用,各业务系统之间互不关联等情况,开发和运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系统平台,实现“互联网+管理”。主要建设目标如下:

1.科学设置流程,规范监督工作

从工程监督注册,到竣工安全评价和工程质量竣工验收备案,实现了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不同岗位的人员录入不同的模块,各司其职,环环相扣,闭合管理,无纸化办公,模板化运作。例如:从工程监督注册到竣工验收备案,是一条紧密相扣的过程链,任意一个环节缺失或不足,都无法进入下一步工作。如没有做监督抽检,就不能进行分部工程的验收;没有录入单位工程竣工验收监督记录,就不能编制工程质量监督报告;没有监督档案归档,就无法进行竣工验收备案。全站各监督室和各相关技术岗位的工作人员,通过该平台无形且又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严谨、规范的工作流。

2.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了多方协同监督管理

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工程项目参建单位都提供基于Web形式的信息交互平台,实现各类业务的在线办理,便捷服务各方主体单位,进一步提升政府监管部门服务形象。同时信息交互平台也能有效让政府、企业、项目部更多的参与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业务中,有效加强企业对工程质量安全的管理责任。

3.基于电子地图实现工程一体化管理

在公车改革后,各部门监督执法检查车辆普遍不足的背景下,通过电子地图界面,可以查看各在建工程项目的位置、进度等信息,让各级领导能够按距离查找项目,更好地统筹日常巡查,优化监督执法检查路线,也让监督人员更加合理地组织乘车、拼车前往一线施工现场,增加监督检查频率,提高工作效能。

4.实现预警管理功能

通过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平台自动对质监安全工作各环节、各人员进行规范化的电子工作提示,不仅对未完成的工作一目了然,还对限时未完成的工作进行预警。例如,在处理信访案件中,预先设定受理投诉5日内必须与投诉人取得联系,如果超过5日,相关人员只要一打开电脑,就有预警信息跳出,点击后可以看到具体的投诉内容;又如,竣工验收监督之前,系统自动对验收监督的前提条

件进行审核,一旦发现检测不合格报告没有处理、质量问题没有整改完成等,都会有预警信息跳出,提示监督人员及时处理,杜绝因工作疏忽、遗漏造成的监管风险。

5.实现移动执法检查功能

针对目前监督人员到工地现场监督检查,填写抽查和整改通知单的个人差异较大、问题描述不够规范,回到单位后还需将检查照片、记录等相关资料录入计算机备份等问题,开发和运行一个实时、高效的施工现场监督信息管理系统,利用无线通讯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电子签章加密认证技术等,结合移动执法Pad或手机(含苹果系统和安卓系统)、蓝牙打印机,实现监督人员在建筑施工现场将检查照片、记录实时上传,即时打印抽查或整改通知单并发放,有效解决重复劳动、证据难固化、现场记录不规范等问题,加强监督检查透明度,实现监督执法检查信息同步上传,管理留痕,履职避风险。

(二)开发和运行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平台

近来年,塔吊事故的不断发生,塔吊的安全越来得到重视,上级主管部门相继下发关于塔式起重机安全管理的相关文件,施工现场塔式起重机的智能化安全管理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针对目前我区尚未对塔式起重机进行智能化监控的情况,开发和运行一个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平台,实现以下智能化功能:

1、力和力矩监控,防止超限超载

塔吊在作业过程中,超限超载比较容易发生,轻者造成塔机关键部位疲劳,缩短塔机使用寿命;重者直接导致塔臂断裂或塔吊倾覆,造成大量人员财产伤亡。安装塔机监控系统后可实现力和力矩监控,防止超限超载:

(1)安装智能力矩监控设备,自动采集每吊重量;

(2)司机室安装显示屏,实时显示每吊重量,司机随时可看;(3)当吊重超限超载时,系统自动声光预警,当起重量大于相应档位的允许额定值时,系统自动切断上升方向的电源,只允许下降方向的运动;系统可智能判断塔机的起重量与起重力矩,在控制塔机危险操作动作时,分自动控制降挡减速和降挡停止两个过程逐步减速,有效的保证了塔机的操作安全。

(4)塔吊每吊数据均通过GPRS模块实时发送到监控平台,远程可同步监管。

2、群塔作业监控,防止碰撞

群塔作业时,由于塔吊大臂回转半径的交叉,容易造成大臂之间碰撞事故发生;由于视觉误差或司机误操作,高位塔吊吊绳与低位塔吊吊臂在交叉作业区容易发生碰撞;塔吊吊物与周边建筑物容易发生碰撞。安装塔机监控系统后可实现群塔作业监控,防止碰撞:

(1)群塔中每塔均安装防碰撞监控设备,对塔吊作业状态(转角、半径、塔高等)进行实时监控,塔吊智能识别和判断碰撞危险区域;

(2)大臂进入碰撞危险区域,系统即开始声光预警,距离越近,报警越急,及时提醒塔吊司机停止危险方向的操作。

3、特定区域监控,防止坠物伤人

由于塔吊大臂回转半径较大,容易出现大臂经过学校、马路、房屋、工棚等人群密集区域;塔吊钢丝绳容易碰触高压线;塔吊容易撞击高层建筑、山体等周边高物。安装塔机监控系统可实现特定区域监控,设定塔吊作业区域,智能限制大臂或变幅禁入特定区域,实现区域保护。

4、配备人脸识别,实现人机管理

塔吊和塔吊司机的管理一直是监管的重点,塔吊司机持证上岗的要求是严格的,但对于无资质顶班仍然监管乏力。安装司机人脸识别模块后,可对塔机司机进行实名制管理,进行有效监管。

通过实现上述功能,有效防止塔式起重机械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规范塔机备案管理流程,建立塔式起重机械的区域性基础信息库,提升查询、统计及监管效率,同时通过对特种作业人员进行押证管理,将特种作业人员和项目工程、塔机进行信息绑定,杜绝一人多岗、无资质操作的现象,有效解决特种作业人员监管难的问题。

建设工程质量信息化 第2篇

密山市兴凯湖乡中心学校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已得到广泛运用,也给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加强教育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努力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而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和新课程实施的进程,已成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校与时俱进,根据密山市教育局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制定了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并一直致力于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学校现有教学班10个,学生518人,教职工58人,有多媒体教室1个,计算机教室1个,光盘播放室10个,资源接收室1个,卫星接收站1个,计算机总数53台,回顾以前的工作,我们有探索,有思考,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建立组织机构,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实施 首先,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导,监督与研究工作。小组成员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领导小组自成立之日起,已召开了数次专题会议,研究、探讨、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其次,提高全体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学校积极组织全校教师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学习动员,向大家讲解实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鼓励教师经常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让他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体会到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第三,我们抓好制度建设,促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实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包括《校园网管理制度》《计算机室使用制度》、《学生上机制度》等,并

且做到制度上墙,严格执行,使广大师生在设备与资源的使用活动中,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去认真操作,规范使用。通过这些制度,使学校的信息化设施、设备能很好的利用、使用起来,达到效率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二、保障经费投入,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每年逐步加大在信息技术软硬件上的投入,这些经费用于添置电脑,更新设备,学校购置了多媒体大投影、数码相机、打印机等,此外,每年信息化设备、设施的维修、养护费用,学校也能在经费上得到保障。计算机教室的硬件设施到位,安全措施到位。2009年,为了满足教学的应用需要,我校投入50000元,购买了4台等离子电视、6台EVD机,共安装了十个光盘播放室,10个班级都配备了电脑和“多媒体大投影”,这样一来教师随时可以用远程教育资源来上课,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这些装备和用室的投入使用,为教师的业务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校在教室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安排出了四间专用教室,分别为资源接收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和光盘播放教室。并根据使用标准重新改造了用电线路、配备的标准灯具、窗帘、防尘罩等设备。为更好的配合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我校建起校园网,使每个学生都能实时收看到远程教育资源,远程教育设备投入使用以后,大大激发了教师的使用先进教学手段的积极性。

三、加强管理,科学规范整合教育资源。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每个校园,计算机辅助各学科的教学更显示出更大的优势。硬件上去了,软件也必须跟上,才能保证计算机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时,整合校内与校外,网上与网外教育的各类资源,则成为当务之急。

1、建立有效的教育资源库,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我校进一步加强了校园网建设,在多媒体播放室建立了本校资源中心,建立了本地资源库。将教师的教学课件和可利用的一切教育教学资源收集起来,建立了统一的文件夹及数据库,全校教师可以随时拿来为自己所用。以鸡西教育网资源为中心,充分利用好鸡西教育网教育资源中心的教育资源,从中下载各种信息和课堂实用的课件,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2、建立农远卫星接收站,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通过卫星接收站随时接收国家远程教育节目,实施互动学习。目前使用效果良好。卫星接收站有专人管理,及时维护卫星接收设备,确保正常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广泛应用于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

3、规范使用,建立完备的管理档案。为了提高使用效果,凡是在教学中使用远程教育IP提供的资源(教案、课件、试题、音像等)都必须认真填写使用记录,从设备正常运转开始,我们就积极组织接收,下载、刻录,及时的保存各种宝贵教育资源,鼓励教师运用教学设计及相关的教学理论,选择整合,运用光盘及卫星教学资源,建立了完整的记录档案,包括《资源接收记录》将接收到的资源打印成册,对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教室、光盘播放室、资源接收室的使用也做了详实的记录。我校不仅注重使用,还加强了设备维护与维修工作。有两名专职教师负责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发现设备出现问题及时进行维护。确保了设备的正常使用,做到了经常检查,维修及时,落实到位。

4、建立激励机制,强化考核,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此,学校积极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学校在考核、评优工作中制定出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定期邀请进修学校教研员来听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课,这些课大多是自制课件或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有效。由此激发了全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利用率达到了95%。教师在自制课件的同时注意与引进、购买、下载现成的正版的教育资源和开发资源相结合。如今学校拥有教师自制课件上百个。利用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整合教育资源,搞好二次培训,做到资源共享,有效的提高了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我校积极鼓励教师大胆使用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鼓励教师自己动手学习制作和下载修改课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上级举行的计算机课件制作大赛,在年终业务考核上进行加分,予以表彰奖励。

四、通过抓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的应用能力

1、抓好培训环节,提高应用能力。采用外培与自培,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我们多次派计算机教师参加了省市级培训,学科骨干教师参加了区级培训,培训后还对教师进行二级培训,边学边教,边教边用,形成一个培训网络,着力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提高全体教师的应用能力。为了使培训工作取得实效,我们利用每周三15 :40—16:30的这段时间,对40周岁以下的青年任课教师进行培训。

2、通过网络培训,提高业务能力。我校多年来十分注重教师的网络培训活动的开展,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学校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教室的作用,每年都利用寒暑假定期对任课教师进行远程教育培训和计算机基础技能培训。通过培训,让任课教师能真正掌握计算机的操作使用技能,以便应用于课堂教学。我校从2005年农远工程实施以来,就不断加大对教师的计算机技能培训,让教师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技能。逐步培养教师对远程教育的应用能力。现在学校大部分教师已经能够独立操作计算机,并能

从网上下载课件进行电子备课,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2010年7月份,正值暑假期间,我校认真组织了32名教师参加了农村远程教育培训,在培训期间教师们放弃休息时间,每天认真学习,记好学习笔记,学完后认真做好作业,写出学习心得体会,教导处组织对教师的作业进行认真审阅,并进行归档,教师们在专家们的引领下,学习了“教师成长”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课程与教学论”“小学各种新课程培训”等内容,通过培训学习,教师们的业务理论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对他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网上国培,彰显活力。2010年我校教师汤欢欢脱岗到哈尔滨去参加国培,在国培过程中,边听专家的讲座,边在网上进行研讨,和专家进行对话、交流,使很多疑难问题得到解答,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国培之旅。我校毕克福老师,也是国培学员,他就是在网上完成了学习任务,成为了优秀学员。我校还非常重视幼教网上国培工作,在2011年学期末选派了张丽、李秀华两名幼儿教师参加了黑龙江省“国培计划(2011)”—幼儿教师远程培训。截止2012年1月13日,幼儿教师张丽、李秀华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每次作业都得到了优秀,在国培研修中被译为优秀学员。这次培训,主要通过集中培训和网上远程培训两种形式进行,两名幼儿教师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她们在哈尔滨参加完集中培训后,又在学校远程教育网上参加了远程培训。每天她们很早就登陆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进入学科频道,参与学习。在学习中,她们认真完成幼教国培作业,完成学时。在这个互动开放共享的空间里,和老师们共享着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家共同交流、学习,在网络研修的乐园中,感悟到幼教的乐趣,实现自我的成长!张丽在国培感悟中写道:“网上国培”让我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很多平时工作中

学不到的东西,专家们的谆谆教诲让我深受启发,是“网上国培”提高了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是“网上国培”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3、实施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多年来我校年轻教师成长进步很快,他们的进步都得益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过去教师上课没有使用计算机,那时候最好的“课件”就是使用幻灯片和小黑板以及自己制作的教具,和今天的多媒体课件相比,真可谓天地之差。但是对于大多数老教师,上网查资料、下载课件还能独立完成,要加工修改网上的教学资源就困难了。学校就让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结对子。27岁的汤欢欢老师与45岁的毕克福老师就是其中的一对。3年中,毕老师帮助课堂上“镇不住”的小汤学会了与孩子交流;小汤教毕老师学习加工和使用网上资源。结果小汤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毕老师在全省示范课上,用他与小汤共同加工的课件获得了一等奖。近年来,我校多次开展教学公开课、示范课、教研课、大赛课等,出课教师无不使用多媒体教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我校青年教师先后有50余人在市级以上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奖。其中毕克福老师的品德与社会课在国家级获奖;唐秀婧老师的英语课在鸡西市英语课堂教学大赛中获二等奖、在鸡西市第三届信息技术与资源整合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二等奖;李照明老师的信息技术课也多次在鸡西市教学大赛中获奖。今年的名优教师送课下乡活动就有我校的青年教师汤欢欢老师参加。可以说,实施多媒体教学,给教师的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实现了质的飞跃。

4、加强信息技术教学,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果。我校从2005年国家投入的第一批电脑开始,学校就高度重视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专门配备了专业的计算机教师,每天按照课表进行上课,3-5年级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圆满的完成了各年级的授课任务。

五、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师生应用水平的提高。

我校积极贯彻国家对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努力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把“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落到实处,将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落实到位,不断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师生应用水平的提高。

1、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开发与课程改革目标相适应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课件创设课堂教学情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和内在要求。利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通过网络,便捷地获得各方面的学习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全面素质。推动“探究性学习”课程的进一步开展。

2、加强校园网建设,落实“班班通”。我校为10个班级都配备了电脑和“大投影”,建起了以校园网站为中心的“班班通”覆盖网络,通过加强指导,正确引导,以应用研究为核心,全面提升校园应用的层次和水平,以应用促进建设、促进提高,使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校园网应用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提高全体教师获取、传输信息的能力。科学管理,加强培训,是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有力措施。做好校内各种信息设备和“班班通”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各室的信息网络设备由各室指派专人负责维护保养,“班班通”由各班主任负责维护和保养,出现故障及时上报维修,并作好记载,保证各设备能正常运行。

3、信息畅通,家校互动,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学生几乎都办理了“校讯通”,让网上家访成为现实,教师充分利用电脑和手机随时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表现以及了解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情况,班级和学校的通知,都在“校讯通”这个平台上进行发布,达到及时有效地传递信息,实现了足不出户就可以家访万家。我校教师还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和QQ群,通过网上聊天的方式和家长进行互动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使家校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共同培育时代新人。

4、网络教育资源广泛应用于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在学生间操、放学、住宿生娱乐活动等方面都用到了网络教育资源。每天上午9点钟,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小号手之歌》,同学们来到操场上进行大课间活动。在第七套广播体操的乐曲的伴奏下,全校师生认真做起了广播体操。在中午和下午放学时间,校园里大喇叭响起了《走进新时代》、《学习雷锋好榜样》等催人奋进的歌曲。晚上住宿生吃完饭后,就集中在操场上伴随着《最炫民族风》的欢快的舞曲跳起了欢快优美的舞蹈,孩子们在舞蹈中体验到了集体生活的快乐,忘记了想家。这些乐曲都是从鸡西教育网资源中心下载的。我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利用晚间住宿生休息时间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文艺专题节目,少儿节目,进一步让学生开阔视野,获得更多的知识;我校结合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每周组织在校生收看一次从网上下载的爱国主义影片,收看卫星电视专题节目,对我国的国情增加了解,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真正目的,还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5、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艺术校本课教学研究活动,推动艺术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我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艺术教育方面也能很好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艺术校本课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艺术辅导教师通过收看艺术类节目,下载有关舞蹈、音乐、器乐、书法、绘画、文学欣赏等方面的有效资源,为提高艺术校本课学习质量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从中学习借鉴,使学生艺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我校学生多次在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艺术类竟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我校还开展了“运用网络资源提高艺术校本课教学质量”教研成果展示活动,进一步推动了艺术教育校本课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也为学校开展好艺术教育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利用网络技术积极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实现教育信息的共享。我校十分重视教育信息的共享,充分利用密山市教育信息网、鸡西教育网等平台,及时关注教育信息。通过积极参加密山教育信息网和鸡西教育网的网络教研活动和论坛活动,及时下载和观看网上的在线课堂和优秀教学视频及教学案例,提高教研水平和能力。密山市教育信息网教育论坛于2011年12 月份开通,我校教师纷纷参加,人人注册,积极参加网上论坛活动,共发帖子20000多条。教师们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和社会等学科的论坛活动,我校教师毕克福已成为品德学科的版主,他已发帖子3000多条。还有滕振华老师现在是“资源共享”版主;王宇驰老师现在是美术学科版主。他们在论坛中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通过论坛活动,教师在网上交流学习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现实,和全市各校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学习成为实实在在的事情,这对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意义十分深远。

六、实施远程教育,成效显著。

1、通过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近年来,学校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实施有效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提高了教师应用计算机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电脑水平和能力,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传统的备课形式正在发生改变,教师们能摄取网络资源进行备课,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内容更新颖,更富时代感,形式更生动活泼。借助于现代教学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成为老师和学生的共识。2010年以来共有15名教师在省、地、市级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奖,有8名教师在市级以上计算机课件制作大赛中获奖。学校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能力明显提高。

2、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可喜的变化。教师通过网上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实现了“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美好的愿望,极大地缩小了城乡孩子的学习差距,真正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培养和发展了学生搜集信息,组织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和方法,逐步发展了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成新知识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3、学校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办学水平明显提高。自2005年实施农远工程以来,学校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不断把信息化建设引向深入,为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曾连续多年获得全人教育工作特优奖和明德奖。先后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单位、全国创新学习实验校、黑龙

江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黑龙江省平安和谐校园、黑龙江省明德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七、存在问题

1、面临经费不足的困难。一是电费增加,学校在实施远程教育之前,每月1000多元,实施远程教育以后,因为增加63台电脑,每台175瓦,每天耗电90多度,电费45元左右;12台大投影共1800瓦每天电费80元左右,累计每天用电费130多元,每月用去电费2800多元,上升到每年2.6万多元。二是电脑耗材增大,每年耗损油墨制版,费用16400多元。

2、我校实行宽带上网网速低。为了节省资金,使用教师个人账号申请,宽带拨号为4madsl,每年网费1360 元,如果学校办理费用要增加3倍,需要4000多元,这些经费只能从办公经费里出,但是网速过低,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和办公。

3、由于农远设备老化,每年都需要维修,特别是2005年投入的电脑设备到2009年已严重耗损,缺少备件,就拆装维修,每年维修费需要4500多元,我们一直在珍惜使用,现在还有13台能够使用。今年6月份,教育局为我校更换电脑41台,刚刚组装完。

4、多年来我校教师能够充分有效利用教育资源,但是有一些教学软件版本跟不上教材的更新,随着人教版教材改为教科版,以前使用的课件和光盘都用不上了,因此急需教学配套的教学软件,以便更好的开发利用教育资源。

5、亟需扩大教师培训面,但是培训经费困难。自从我校加强信息化建设以来,不断加大对教师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培训的力度,但是只有少部

分教师经过上级专业培训,为了提高教师的使用技能,每年我们投入8000多元,但是远远满足不了对全体教师进行计算机专业培训的需要。

八、今后设想

1、继续加大培训力度,大力提高教师应用网络教育资源的能力,为课堂教学服务。

2、搞好网络教研活动,结合学生教师的差距,因地制宜,进行信息技术与资源整合,形成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模式,促进学生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3、充分发挥地区教育优势,继续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巩固所取得的成果,让信息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些情况,虽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有决心和信心,在上级的关怀和领导下,再接再励,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和措施,使教育信息化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浅谈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 第3篇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 历时长, 涉及面广, 难度大。目前还仅限于依靠专业人员的抽查, 对有质量缺陷的进行罚款的单一模式。这一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需要, 迫切需要现代化的监督手段。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过程。信息化建设可以为提高工程质量监督效率和透明度、实施工程质量动态管理提供重要手段。积极推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信息化, 将更加便于实施工程质量行为全过程的监督。

2 信息化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促进作用

(1) 促进各环节质量监督的有机统一

就建筑工程的性质而言, 质量监督要求贯穿整个工程的各个环节中, 环环相扣, 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都会影响最终的工程质量, 比如在招投标、设计、施工等关键阶段都需要做好监督工作。但是目前我国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主要还是停留在工程竣工验收这一阶段。这种单一的实体质量检查只是针对工程的表面工程, 对一些隐蔽工程缺乏监督力度, 直接影响了对工程质量科学的判断。如今建筑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 工艺形式越来越复杂, 传统的工程实物质量监督模式势必无法满足质量判断要求。然而, 信息化的监督管理可以让监督人员从招投标环节中了解各单位的资质情况, 企业信用情况;从设计环节中了解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的资质和能力业绩情况;更好地将施工环节中的重点部位和重要节点进行全过程远程监督。通过对全过程信息化的掌控, 有机统一, 更便于综合分析, 为质量监督效果新增炫丽色彩。

(2) 促进质监经验交流和质监人员素质提高

新时期质监工作, 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过程中, 难免存在质监人员经验不足, 专业技术能力不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有了信息化的质量监督大环境, 能够更好地方便经验的交流与沟通, 为质监人员获取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运用新方法提供更广泛的平台。

(3) 为质量监督工作提供更有效的源头保证

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建筑材料的质量, 质量监督人员单一地对材料进行抽检或见证取样检测, 不能够对工程材料有全面的把握。因此, 对于建筑材料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登记备案公示制度将能有效地从源头上解决材料质量问题。例如:重庆市建立了《重庆市公租房建材备案管理系统》和《重庆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监管系统》, 就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源头保证。

(4) 有效促进建设市场运行机制

在当今市场经济运行下的建设市场, 难免还有一些只图经济利益不顾经济效益的行为。只管赚钱, 不顾质量原则的行为还屡见不鲜。因此, 建设市场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化对建设工程质量影响深远。信息化的管理, 如计算机管理系统和建设工程信息网络对工程的信息公开、招标规范、防止腐败以及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等都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5) 保障市场信用管理体系的运行

目前, 建筑企业信用体系已经建立。已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提供了新思路, 增加了新手段。因此, 利用信息化加强诚信体制建设, 通过网络, 将企业的不良行为在网上公示, 实现社会监督的透明化。对一些有不良行为的企业, 在市场准入、招投标活动中, 可以采取一定的制约措施, 这样不仅能提高企业公平竞争, 而且能更好地推动主体质量责任落实。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监督过程中可根据有关企业质量行为, 将质量监督执法结果与企业信用管理制度通过信息化有效地结合, 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铺开康庄大道。

3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现状

信息技术主要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我国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技术也是如此。借着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东风, 以2003年建设部发布的《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为标志,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体制信息化建设进入政府规划的快车道阶段。

近年来, 我国在建筑业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上海、江浙一带经济发达区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我们的整体水平同发达国家 (如日本) 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相比, 差距还是很大, 主要体现在利用市场化手段研发相关软件方面、组织机构建设方面、相关数据库建设方面、信息化标准制定方面及整体规划方面。因此, 为全面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这一目标,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 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用互联网数据库技术, 有效存储和快速查询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信息, 包括文字、图形文档和声音、视频资料。

(2) 应用先进检测系统, 采用摄像监视系统, 覆盖整个施工现场, 对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消防等工作进行监督, 降低施工现场管理难度, 提高工作效率。

(3) 应用自动控制技术, 将系统行为和形态、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及其时空表现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 对建设工程质量影响因素进行量化, 建立系统仿真模型, 求解并采取纠偏校正, 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有效控制。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城市化的进程逐步加快的今天, 建设工程的方方面面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也要与时俱进, 充分利用科技为我们带来的便利。将"工程质量, 百年大计"的方针, 更加便捷有效地贯彻落实到每个工程建设项目上。

摘要:在我国,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主体一直以来都是以政府为主, 为了利于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了能够使工程质量监督真正发挥其监督的职能作用, 有必要让工程质量监督走上信息化的征程。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

参考文献

[1]苏春才.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新模式的认识[J].安徽建筑, 2004 (4) .

[2]邢文阁.工程质量监督新模式探讨[J].质量管理, 2006 (2) .

[3]李晓红.浅析如何加强工程质量监督[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 2011, (4) :130.

建设工程质量信息化 第4篇

【关键词】 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信息化管理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是对社会出具建设工程质量公正性检测数据,为政府、社会和企业等提供全面服务的特定行业,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是国家进行工程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监督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监控威慑作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信息化管理是指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现代通讯技术等手段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及其所属各部门的检测业务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工程质量检测活动各阶段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贮、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生成各种检测信息,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伴随着近年来检测报告为建设工程质量提供判定依据的重要性被广泛重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中越来越多的检测机构逐步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在提升其检测工作质量中的重要性。

一、信息化管理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关系

建设部早在2002年的工作会议上就已明确提出:各类检测机构要逐步推进检测数据采集处理的信息化、数字化,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错误,提高科学性和公正性。2005年9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1号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自2005年11月1日起实施,成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领域中的第一个法规。2006年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86号,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预示着检测管理已逐步引起国家建设部的高度关注,推进信息化管理、减少手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已经成为当前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寻求自身长远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过程中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公正性、可靠性。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任务是向社会出具准确、客观、真实的检测结果,为建设工程质量的判定提供重要的依据,其最终目的是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数据是评判建设工程内在质量好坏的最为基础的依据,检测报告不仅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有用,也对质量监督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具有重要作用。一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鉴定、仲裁机构也需要采用检测报告。检测报告的公正性和可靠性在保障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当前国内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仍然存在着不规范的市场行为,检测机构的检测工作中时有弄虚作假,试样做假、漏检、少检的行为发生,规范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市场行为,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管理能力,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工作质量就势在必行。信息化管理手段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确保检测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权威性,使检测数据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检测对象的实际状况,充分发挥其在保障建设工程质量方面的基础性技术作用。

2.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运用能够全面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工作质量。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依靠管理信息系统高效、方便的管理功能,能够有效地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技术水平、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工作质量。具体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建立完善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确保检测数据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确保检测报告的规范性和权威性,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提供全面的基础性技术保障。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数据,既是工程验收的重要依据,也为各方进行质量控制、纠正偏差、分析质量事故原因提供了重要信息,完善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客观了促进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中检测数据的科学管理。

(2)检测数据报告信息化管理可以作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质量控制中的一项行之有效的的监督手段,一方面维护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检测数据的客观全面性,遏制和杜绝施工单位随意抽撤不合格报告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质监人员及时了解掌握建设工程的质量信息,对工程质量进行动态化监督管理,有效促进参建各方及时消除质量隐患,更好地实现工程质量监管的目标。

二、当前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整体的信息化程度偏低。目前国内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在一些局部的检测技术处理上较好地应用了计算机技术、感应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检测信息管理方面则一直停留在较低的层次,绝大多数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还只是简单地利用文字处理技术,既不能对检测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更不能让有关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部门的人员及时而全面地了解工程质量情况。管理不到位也使得个人经验对检测工作质量影响很大,严重阻碍了检测工作质量的提升。由于大部分检测机构的检测数据还没有采用自动采集处理,没有形成完整、统一、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信息共享数据交换平台,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能及时得到在建工程项目的质量检测数据(尤其是影响到主体结构质量的不合格检测项目的数据),导致政府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难以全面到位。

2.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现有信息管理人员综合业务能力较为薄弱。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内部,无论是专业技术人员还是信息管理人员都普遍缺乏现代信息管理专业知识,尤其是信息管理人员对相关检测信息所涉及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业务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内复合型人才的明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也不利于检测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利用。

3.国内现有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检测管理信息系统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国内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正在运行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也普遍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1)各应用系统大多是独立开发,低水平和重复开发现象严重,造成资源浪费,甚至一些早期采用FOXPRO或VFP等普及性平台所开发的非专业性软件也被应急使用,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管理要求的提高,必然要更换系统,造成浪费。

(2)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各应用系统之间没有接口,数据不能共享,形成各应用系统之间、应用系统与试验机自动采集系统之间的数据障碍,造成数据管理不规范。

(3)没有建立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信息共享数据交换平台。

三、基于信息化管理视角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质量提升策略

1. 加快转变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内信息管理理念

(1)首先,在检测行业中树立“前端拉制”的信息管理理念,即从检测信息收集环节的源头开始,实施主动、有效的管理。应将信息的收集、整理归类等基础性工作纳入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各个相关业务环节,且在工程起步阶段就展开检测信息的采集、开发、分类工作,减少后续的重复性劳动,最大限度提高建设工程检测机构内部的信息管理效率。

(2)其次,在检测行业中树立“信息再造”理念,充分发挥检测信息资源在保障建设工程质量中的使用价值。传统的信息管理理念忽视信息资源潜在价值的发掘工作,一旦工程项目完工,检测信息数据和报告大都束之高阁,造成大量检测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应充分发掘检测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2.建立标准化、实用性、先进性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应当全面按照ISO/IEC17025标准,并结合检测机构自身的基本管理要求,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和成熟的检测机构检测信息管理系统运作管理模式。

(1)标准化。将程序化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规章制度融入系统,使各项工作规范、科学,将有关标准或规范中的计算公式和处理方法以程序的形式存贮在计算机中,根据检测数据自动生成检测报告。

(2)实用性。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改善检测机构的服务质量,提高检测机构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其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密切结合检测机构自身的业务范围,将其业务流程和管理要素都得到具体的落实和体现,并以最为简洁实用的操作方式来实现。

(3)先进性。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在建设工程中应当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在系统设计上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开放性,确保检测管理信息系统能够适应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业务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

3.大力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而言,加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我国质检事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检测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操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工作质量。为了全面提升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整体水平和工作质量,应将重点放到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复合型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解决: (1)引进高校应届优秀毕业生充实到检测机构人员队伍,能够起到优化检测机构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作用; (2)加强检测机构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学习与培训,主要有检测专业技术人员外派学习、邀请国内建设工程质量检测领域专家学者讲学、聘请信息化专家定期开展检测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操作技能培训等。通过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检测机构检测工作的业务水平,还能够有效提高检测机构的服务水平,使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呈现出焕然一新的工作面貌。

参考文献

[1]孙晓杰.探析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的新模式.中国招标.2008(26)

[2]钟玉华,贺峥嵘.信息化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中应用.广东建材.2007(12)

[3]郭林,黄俭.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施工技术.2004(12)

建设工程质量信息化 第5篇

云阳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第二期2010年3月22日

北部新区工程质量巡查情况通报

2010年3月,我站工程质量巡查组对北部新区桂簇香山和占地移民统建房等在建工程进行了一次拉网式巡查,主要检查了工程的实体质量和工程质保资料收集归档情况,并对各参建责任主体质量行为进行了监督检查。本次检查了在建工程13个,面积约45376㎡,对突出的质量问题发出整改通知书1份,口头责令整改内容17项。

本次巡查中未发现重大结构质量隐患,工程实体质量稳中有升。大部份参建责任主体质量行为进一步规范,质量责任意识明显加强,人员配备基本到位,质保资料收集整理较齐全、完善。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参建单位质量行为不够规范

一是个别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及人员资质、资格不符合要求,即“人证不符”,缺岗现象和一人

兼多职现象比较严重;质量责任制落实力度不够,工人不按照操作工艺施工,技术粗糙。二是个别监理企业项目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对施工现场的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混乱、实体质量差等问题视而不见,或者发现了但不及时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对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把关不严,如不严格执行建筑材料进场检验、复检、验收制度,导致建筑材料质量证明文件不齐全、送检频率不足现象普遍存在,个别工地材料进场未取样送检就开始使用;个别监理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甚至混乱,工程项目监理形同虚设。三是个别建设单位的工程质量意识不强,对监理的督促管理力度不够。

二、工程实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巡查中,巡查组人员对在建工程砌体和抹灰工程的垂直度、平整度、阴阳角方正度以及混凝土构件截面尺寸进行了抽样实测,实测共取得372组数据,其中有346组为合格,合格率达93%。但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1、个别工程构造柱马牙槎沿竖直方向不顺直、间距过大,水平拉结筋伸入墙体内的长度不够;随意留设脚手架洞眼现象仍较为普遍,部份脚手架洞眼填塞不密实;砌体质量差,灰缝控制不准;砌体的垂直度、平整度以及水平灰缝厚度控制水平较差,如由开县水电建司施工的桂簇香山10#,二层框架柱严重倾斜,垂直度偏差达4cm(标准规范为不超过8mm),严重影响房屋结构安全。

2、个别工程箍筋绑扎不牢,加密区长度不够,焊接端未预弯,焊接接头未避加密区,夹渣、气泡等现象较普遍,拉结筋设臵间距过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够。

3、部份工程仍旧使用小钢模,导致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几何尺寸控制不准,蜂窝、麻面、爆膜等质量缺陷较普遍。

4、部份抹灰工程的平整度、垂直度超出标准规范范围,出现局部空鼓等质量通病。

针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我站对由开县水电建司施工的北部新区桂簇香山10#楼发出了整改通知书,要求其在2天内对问题进行整改,并书面回复我站;对其他工程中发现的问题口头责令限期整改,整改完成后由我站监督员到现场检查验收。

送:县建委,北部新区管委会并华章副县长,道春,李甫,孝国,造友,张旭,陈煜同志。

建设工程质量信息化 第6篇

以信息化建设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厦门市槟榔中学 李子朔

厦门市槟榔中学位于市区新区中心,仅有十三年的办学历史,现有初、高中36个教学班,近1800名学生,教职员约120人。建校以来,我们结合学校实际,狠抓质量,加强过程管理,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学校,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绿化先进单位”,连续八年名列全市初中教学质量前茅,连续六年荣获厦门市初中教学质量优秀奖,学校也从办学之初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初中校成为一所环境优美、现代化水平高,以校风好,学风浓,管理严,要求实,工作细,质量高而倍受学生、家长的青睐,广受社会和新闻媒体的关注,以教学质量突出而闻名的完全中学。

学校配套设置适合开展学生开展各种活动的音乐室、电子琴室、美术专用室、琴房、练功厅。绿草茵茵,花卉斗艳,小品回廊交错的优美校园环境与250M 的环形塑胶跑道,现代化的校舍交相辉映,展现了一所现代化的特区学校的勃勃生机。

学校教学设备先进,至今共建设了四个现代化教学系统:一是开通了校园网,其中网络中心交换机接入厦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IP宽带城域网的速度及校园网主干的交换速度均达到千兆,边缘交换速度达到百兆;二是闭路电视系统;三是广播系统;四是校内通讯系统。此外,还有校园安全监控系统等。学校不但拥有适合于现代化教学的与因特网连接的由网管中心、多媒体演播室、教师数字工作室、音像资料室、电脑室、多功能梯形教室、各类专用室和教室等连接形成的校园网,建设并开通了自已的网站,每位教职员均配置了电脑。而且于20底在全市率先为全校每间教室配置了由液晶投影机,电脑,实物展台和电动屏幕和音视频配套的多媒体设备,实现全校每间教室的多媒体化。目前,学校校园网在主干千兆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升级完善(约20万元),无线接入方式也将引进校园(约20万元),电子阅览室也即将建成(约105万,其中130台电脑及相关交换机已经到位),教师电子备课室也将改造为数字工作室(约15万元),校园数字化建设软件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约50万元),仅这几项投入就有200多万元。

学校大力提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建立并不断完善多媒体资源库。经常组织全体青年教师学习课件制作方法,在教师们学会自制课件的基础上开展课堂创新竞赛活动。通过培训、课件制作、上课等系列比赛活动,促使全体青年教师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使学校教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有了新的突破,目前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率达到了100%。据不完全统计,在两个月里,全校36个常规教室中台式电脑使用了2059人次,笔记本电脑使用了320人次,实物展台使用了1346人次,即每间教室一天平均使用将近3次。现代化设备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优势作用,促进了学校现代化建设,推动了学校现代化教学进程。校园网在学校管理、教学等方面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学校各项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为了充分发挥先进硬件设备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益,还必须在软件建设上加大投入。所以,我们考虑与北大附中合作,共建远程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示范校。我们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的目的:

一是着眼于教师素质的提高。通过观摩北大附中的课堂教学实况录像,运用北大附中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资源,老师们可以借鉴和学习北大附中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转变自己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提高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从而使教师自身的素质也得到提高。

二是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学校通过互联网与北大附中网校连在一起,学生可以把网络作为学习的资源和学习的工具,缩短了学习时间,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三是着眼于信息的交流。通过与北大附中的合作,一方面学校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各种重要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信息,学习其他学校的经验,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另一方

上一篇:学习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监察法心得体会下一篇:庆云县政法系统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