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课本作业

2024-06-08

现代汉语课本作业(精选8篇)

现代汉语课本作业 第1篇

圣者情怀

——故事取材于《说苑》

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渊。

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登高望远,见天地之悠悠,难免发千古之幽思。此情此景,弟子们,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让老夫聆听一二。”

子路见老师说得如此感慨,便上前回道:

“子路不才,愿有一天,遇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旌旗飞扬,席卷大地;战鼓钟声,响彻云天。白羽箭,如月光倾洒;赤羽箭,如日光飞动。此时,唯有我子路,能率领众军,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而子贡与颜渊两位同学,可作为我的随从高参。”

听了子路的豪言壮语,孔子笑道:“壮哉!勇士,一个奋不顾身的雄杰。”

子贡看着踌躇满志的子路,笑了笑,然后轻步上前,洒然说道:“子贡不才,愿有一天,见齐国与楚国合战于苍莽原野,两军对垒,实力相当。正当旌旗相望,战尘相接,千钧一发之际,我子贡,身着白袍白冠,从容游说于白刃之间,不费一兵一卒,顿解两国纷争。此时,子路与颜渊两位同学,可为我临阵助势。”

“俊哉!辩士,一个神貌若仙的英才。”孔子点头称赞。

颜渊听完子路、子贡的述说,站在后面,继续静默无语。孔子见此,便对他说:“颜渊!过来。你难道就没有理想可说吗?”

颜渊近前回道:“文事、武功,两为同学都已说得很好了。我哪里够资格,参与其中?”

“不是吧?”孔子笑道:“你似乎对他们,不敢恭维。但说无妨。”

颜渊沉吟了一会,说道:“两位同学的志愿,与颜回理想,是有差异的。颜回希望:百姓讲信修睦,人民安居乐业;兵器铸为农具,城池复为良田;怀恩近邻,柔接远方;周边各国,无不感召德义,寝兵释战;天下从此,无斗战之患。如果能有这么一天,那么,又有什么苦难,需要子路同学,去冒死拯救?那么,又有什么战难,需要子贡同学,去劳思化解?”

“美哉!大士。”颜渊的一番话,令孔子嗟叹不已。

子路此时,举手问道:“请问先生,您的志愿,又是如何?”

孔子回道:“愿颜渊得志!我将背着行李典籍,跟从颜渊这孩子。”

孔子:绿色

子路:蓝色

子贡:红色

颜渊:黄色

--预初(8)班 第二小组

现代汉语课本作业 第2篇

1.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首先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对落体运动进行正确研究的科学家是( )

A.伽利略 B.牛顿 C.开普勒 D.亚里士多德

2.北京时间9月29号9时16分中国发射天宫一号试验航天站,为期寿命两年,右图为发射过程中一张图片。在大屏幕下面显示:经度:103.295度;纬度:40.353度;高度:121.131千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京时间209月29号9时16分是指时间间隔

B、以地面为参考系,天宫一号是运动的

C、高度:121.131千米指天宫一号飞行距离

D、在研究天宫一号飞行姿态时可以将其看成质点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速度的变化量越大,速度的变化率一定越大

B.物体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一定等于零

C.速度为正,加速度可能为负

D.速度大,速度变化量一定大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加速度、速度、位移都是矢量

B.路程、时间、速率都是标量

C.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D.物体在某段时间内位移大小不可能大于路程

5.出租车载小明到车站接人后返回出发地,司机打出全程的发票如图所示.则此过程中,出租车运动的路程和位移分别是( )

A.4.3 km, 4.3 km

B.4.3 km, 0

C.0, 4.3 km

D.0, 0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

6.三人散步,他们的速度分别是:甲为3.5km/h,乙为63m/min,丙为1m/s,那么三人的速度大小为 ( )

A.甲最大 B.乙最大 C.丙最大 D.甲最小

7.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 m/s,那么这个物体( )

A.在这一时刻之前0.1 s内的位移一定是1 m

B.从这一时刻起1 s内的位移一定是10 m

C.从这一时刻起10 s内的位移可能是50 m

D.如从这一时刻开始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000 m位移所需的时间一定是100 s

三、实验题

8.某校高一年级老师在课堂上测定学生的反应时间,按图所示,请你的同学用手指拿着一把长30 cm的直尺,他的手抓在28cm处,你的手候在2cm处,当他松开直尺,你见到直尺向下落时,立即用手抓住直尺,记录抓住处刻度对应的数据,重复以上步骤多次。现有A、 B、C三位同学相互测定反应速度得到的数据如下表(单位:cm,g=10m/s2)这三位同学中反应速度最快的是_____同学,他的最快反应时间为______s.

四、计算题

9.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m/s,加速度为2m/s2。试求该质点:

(1)第5s末的速度

(2)前5s内的位移

(3)前5s内的平均速度

现代汉语课本作业 第3篇

1.1 文化的概念

从古至今,对于文化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由此产生的文化定义也各不相同。一般说来,文化被分为“大文化”和“小文化”,前者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后者则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指心态文化,而在语言教学中则更多被看成“习俗文化”。

1.2 文化因素的概念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常常涉及到的“文化因素”这一概念,指的是于对目的与的理解和用目的语表达密切相关的文化因素,这里包含了“大文化”和“小文化”,既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也有习俗文化。本文在研究的两套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时,不考虑大文化和小文化的区别,同时关注“大文化”和“小文化”现象,以及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

1.3 文化因素分类

与对文化的认识千差万别相同,对于文化的分类也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在对文化因素进行分类时,主要采用娄毅针对汉语教学中知识文化的分类方法,同时参考束定芳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分类,结合对新旧两套教材中文化因素搜集所得的材料,将文化因素细分为以下类别1:⑴中国地理和自然风景,如江南、桂林山水等;⑵民族,如维吾尔族及其舞蹈;⑶名人,如李时珍、鲁迅等;⑷文学作品,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红楼梦》、大禹治水、《人民日报》等;⑸建筑,如长城、颐和园、天安门等;⑹节日,如春节、拜年等;⑺传统民俗,如属相、喜宴等;⑻饮食,如北京烤鸭、茅台酒等;⑼服饰,如中山装、旗袍等;⑽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⑾艺术,如中国山水画、京剧、新民歌、景德镇瓷器等;⑿科学与教育,如针灸、葛洲坝、北京大学等;⒀动植物,如熊猫、君子兰等;⒁重大事件,如解放,计划生育等;⒂政治,如街道、人民公社、县官等;⒃主要机构,如中国民航、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⒄特殊词语和话语文化:前者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不能简单对译的和文化内涵不同的词语,如亲属称谓、“爱人”“龙”等;后者指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话题选择、语码选择和话论组织等文化信息、文化含义不等值,此处的话语文化不仅包括语言层面的文化因素,如年龄、收入等隐私话题在中西文化中所表现的不同文化含义,还包括涉及文化差异的非语言文化因素,如公共场合礼仪、消费观念等。

根据以上的分类结果,本文对两版《实用汉语课本》中涉及的文化因素进行分类整理和统计,得出两套教材在各个类别上的数量分布2。

2.对两部教材中文化因素的分类统计和对比

2.1 两套教材文化因素统计结果

注:旧版研究数据来自前三册教材,共45课;新版研究数据来自前三册教材,共38课。

旧版教材前三册共涉及文化因素229个,新版教材前三册共涉及文化因素192个,两套教材对以上17个类别的文化因素内容都有所涉及,且其中地理、文学、艺术和特殊文化在新旧两版中都占到较大比重,而新版教材中建筑、政治、科教类的文化因素数量较之旧版有较明显的减少。另外,新版教材中特殊文化因素所占比例达到了24.5%,较旧版的13.1%也有很明显的增长。

2.2 两套教材文化因素特点

通过对以上类别文化因素的统计和分析,发现新旧两版教材中的文化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由于时间相隔较远,一些具有明显时代文化特征的词语被淘汰,如“人民公社”“生产队”等在老版教材中出现的词语在新版中没有再出现,相反,出现了一些具有明显新时代特征的词语,如“打工”。

两部教材所选文化因素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密切相关,新版教材在再编时注重了文化因素内容的与时俱进,除了对时代特征明显的词语进行替换之外,在相同类别的文化因素编排上也注意结合时代特点,以饮食类文化因素为例,新版的教材选入了“上海菜”“川菜”“广东茶楼”“新疆烤羊肉”等地方菜系、菜肴和小吃名称,这些文化因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广受欢迎,对于现今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爱好有很强的代表性,可以看作当代饮食文化的主流。新版教材这样的重新选择和编排十分符合时代特征,更加客观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当代饮食文化特点和现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对于有机会在中国生活的留学生来说,这些新内容也更贴近他们的生活。

其次,地理和风景类、建筑类文化因素从相对局限于北京城扩展到中国各地,且更多关注于风景名胜。旧版教材中反复出现的“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等政治色彩浓厚的建筑类文化因素在新版中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只有“三峡大坝”这一个现当代建筑文化因素,而古代建筑文化因素也有所减少,一些著名的古代建筑,如“颐和园”“故宫”在新版中也没有出现。

与建筑类文化因素的大大缩减相比,新版的地理和风景类文化因素反而有所增加,而且北京地区的因素由旧版的11个减少到了6个,新增了“苏杭”“香港”“台湾”等因素,地域跨度明显扩大,“海南”这一旅游热点地区也作为文化因素在新版教材中的出现,体现了近年中国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新版的这两类文化因素的选择和编排更多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取学生最有可能接触到的文化因素进行编排,摈弃了以往地域局限的特点,编排更加科学,也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突出了教材的实用性。

第三,文学作品中增加了民间传说和传统故事的比重,如“嫦娥奔月”“王安石巧对联成双喜”,这一改变大大增加了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这类文化因素通常与别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民俗文化因素相结合出现。如之前提到的“嫦娥奔月”的典故是在第二十八课的阅读材料中出现的,而这一课的课文主要内容就是庆祝中秋节,“嫦娥奔月”这篇阅读材料不仅讲述了这一神话故事,还讲述了“唐明皇梦访月宫”的传说,介绍了中秋赏月的由来,作为课文内容的延伸和补充,这些文化因素增进了学生对中秋节的了解,也丰富了之前出现的“中秋节”这一文化因素的内涵。新版教材中此类文化因素的导入十分关注与之前涉及因素紧密结合,不同类的因素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组成了环环相扣的文化因素链,在教材中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文化因素网络,这样不仅保持了旧版教材循序渐进的优点,更实现了文化因素重现手段的多样化和文化内涵的纵深挖掘,有利于帮助学生对中国文化建立起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

文学类文化因素中诗词等的导入方式由纯知识性转向交际性,整篇诗作的朗读和背诵减少了,转为名诗名句在对话中的直接引用。这样的导入方式让诗词类文化因素有了全新的活力,学生在习得这些文化因素时不单单是习得文化因素内容本身,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这类因素在交际中实际运用的方法和特点。这样不仅比整篇诗词背诵更有趣,也有效地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为交际能力的获得提供可能。

第四,新版教材中话语文化因素和非语言文化因素增多,且都涉及文化差异。旧版教材中也涉及了相当数量的特殊文化因素,如“爱人”这样的不能直接翻译的词语文化因素,“老大爷”这样由于文化差异包含文化信息不同的话语文化因素,还有“养儿防老”这些非语言类的文化因素。

新版教材中涉及的特殊文化因素的范围较之旧版又有所扩大,更多的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非语言文化因素中出现了以中西文化比较为基础的内容,如“年龄、收入等隐私”等,这类文化因素往往兼具实用性和真实性,能很好地反映西方学生可能在生活中遇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冲突。这一点也是新旧两版教材最突出的不同点,两版教材对于文化差异的处理方式有别,旧版基本回避了文化差异这一问题,而在新版中却有意识地在课文中体现文化差异,并展开讨论,这显然是相对旧版的一大进步。

3.影响两套教材中文化因素特点的主要因素分析

首先,两套教材在文化因素选择的标准上有所不同,旧版更多偏重知识性文化因素,而新版则更重视影响交际的文化因素。新版的编排不仅更符合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特点,也增强了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尤其是教材中因文化差异带来的特殊词语文化和话语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往往是由于文化背景、交际习惯、心理不同而造成的文化信息、文化含义的不对等,但也恰恰是这些因素常常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交际效果,有时因为学习者对这些文化因素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会引起误会,拉远与目的语社会的心理距离。这就需要教材能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分析这些文化因素,解释这些文化现象,而非一味地逃避这些因素。

其次,两套教材对文化教学的目的认识有所不同,新版的教材充分体现了以培养学习者交际能力这一目的,而旧版更多是为了教文化而教文化,没有很好地区分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与一般的文化课教学的不同,这不仅体现在文化因素的选择上,更体现在了文化因素的导入上。旧版的文化因素基本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导入的,尤其是古诗词类的文化因素,很多都是以课后诵读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的,基本与语言教学脱节;而新版的诗词则是以应景而发的引用出现在对话中,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能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这些文化因素,更重要的是能教会学习者怎样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文化因素以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再次,新版的教材既不回避文化差异存在,也不盲从西方文化观念,否定中国文化,而是直接提出了“入乡随俗”,要求学习者在分析、解释的基础上了解、理解中国文化。

新版教材中特别突出了中西文化对比问题,与旧版的回避态度不同,新版主动点出差异问题,并在课文中进行讨论。这种以攻为守的方式,让文化差异、文化冲突的存在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变成了文化教学的有利契机。在这个过程中,新版教材很可贵的将立足点放在了本国文化上,从中国文化出发解释一些不被西方学习者理解的文化现象,并提出学习中国语言、中国文化应当入乡随俗,而不是从西方文化观念出发对这些文化现象进行评价。这可以说是新版教材又一大进步,真正从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意识出发,让学习者从原有的文化定型中走出来,以更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中国文化,这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也为学习者从初级向中高级阶段过渡过程中的文化学习与习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对文化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新旧两版教材的对比,可以看到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汉语教学界对文化教学的内容、目的的认识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容从原有的文化知识扩展到了与交际相关的各种文化因素,尤其是初级阶段的文化教学,不再是大量国情文化知识的灌输,而更多的转向与语言教学相结合的文化因素习得,并在习得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建立起跨文化视角,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怎样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怎样处理语言教学中出现的文化因素,一直是汉语教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新旧两版《实用汉语课本》中文化因素的对比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要将语言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交际”显然是最重要的粘合剂。要培养汉语交际能力,当然不能离开语言这一载体,但同时,仅仅具备汉语语言能力也还不能获得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跨文化的汉语交际能力,这就需要学习者掌握大量与交际相关的语言和非语言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不应该再是文化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以交际情景和文化场景为线索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文化网络,成为语言知识网络以外支撑交际顺利进行的另一底座。这也正是新《实用汉语课本》初级阶段教材的成功之处,在保留旧版文化项目导入循序渐进这一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汉语教学的新要求,将语言和非语言文化因素融合在交际情景中,让活跃在真实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取代相对独立于语言习得之外的文化知识,把教材中的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紧密结合在了一起,让文化教学既有自己的线索可循,又时刻与语言教学互相支撑、互相补充。

仅仅让学生习得这些文化因素还不足以实现文化教学的成功,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起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多元文化的视角去看待汉语和汉文化是文化教学的另一重要任务。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总有各种机会从课堂以外的渠道接触到中国文化,在没有教材和教师解释分析的情况下,学生如何看待、如何理解这些文化现象,又如何对待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的中国文化特点,这些因素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能否真正习得汉语、汉文化,成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获得的决定性因素。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都依赖于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沿着新版《实用汉语教程》在文化差异解释方面的努力方向继续前进,新版教材尝试以多元的视角展现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解释交际行为背后的文化含义,让学生在体验差异的同时获得更宽容的文化态度,明白入乡随俗的道理,这一点无疑在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迈进了一大步。新版教材的这一成功尝试同时也留给我们一个努力的方向,那就是通过我们的文化教学让“入乡随俗”真正成为可能。

摘要:语言与文化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又包含语言, 两者互相影响、不可分割。这种密切的联系也体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汉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语言, 但是任何一种语言都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因此要达到有效汉语教学目标就必须有相应的文化内容输入, 这也是为什么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教什么文化, 怎样教, 就成为了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在教学过程中的具有导向作用的教材, 又应该选取哪些文化内容, 怎样导入和编排文化内容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些也就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本文搜集和整理了新旧两版《实用汉语课本》中涉及的文化内容, 通过对比这两套综合课本中的文化因素, 针对两者在文化因素选择和导入问题上所呈现的特点进行分析, 并希望在此基础上能为以后的文化因素教学和教材编写提出一些建议。

关注课本作业 助力课堂教学 第4篇

关键词:课本作业;课堂教学;高效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9–006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课本作业是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和汗水,体现编者的意图,暗示教学的方法和思路,反映教学目的和要求,有助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是落实教学的有效手段[1]。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执教者对课本内容的重视远远胜过课本作业。不少教师将课本作业或弃置不用而另起炉灶,或置于教学环节末尾,匆匆一用,以致蜻蜓点水而浅尝辄止,效果平平,或把课本习题当做书面作业,让学生课外完成。这种对课本作业简单甚至流于形式的处理,导致这一重要教学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笔者认为,这一资源的流失致使教学充满缺憾,效果大打折扣;科学合理地用好课本作业,定能为课堂教学增色添彩。

1 利用课本作业,做好教学准备

1.1 让课本作业成为教师备课的“方向盘”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化学教师备课时,除了备教材、备教法外,还要先认真做一遍课后习题,即备作业。因为化学课本作业与每一节内容相辅相成并构成一个整体,也是教材编者考虑教与学全部内容的结晶,只有弄清编者的意图,着力挖掘习题的价值,才可能理清教学脉络,优化备课思路,使化学课堂教学事半功倍。为此,课本作业应成为教师备课的“方向盘”。

1.2 让课本作业成为前置学习的“指南针”

化学新课标提出的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也是高效课堂的主要目标。高效虽然体现在课堂之上,但功夫决不仅限于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学生走进课堂之前的前置学习,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高效与否。前置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的自我学习过程。在引导学生前置学习时,教师可以采用“拿来主义”手段,将部分课本作业渗透到课前学习,尤其对于那些“识记型”的填空、“查阅资料”等可直接作为预习题处理,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感知化学知识,为课堂进一步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例如,上教版教材(下同)第5章第3节“金属防护和废金属回收”共安排了5道作业题。在指导学生前置学习时,笔者是这样处理的: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在教室内小组合作完成课本127页“活动与探究”;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书本中相关内容,完成前3题;借助第4道思考题,结合在课堂上的铁钉生锈实验,重点学习第一版块的内容“钢铁的锈蚀及防护”,总结出钢铁锈蚀的原因及防锈措施,要求划出重点内容并在课本的空白处做适当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最后再根据第5道题要求,收集一些废旧金属的实物或图片、文字资料用于课堂展示交流。这样,学生借助课本作业自主完成前置学习,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品味化学知识,进行交流表述,提高了学习效率。

2 参照课本作业,明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与学的过程起着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等作用,要上好一堂课,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参照课标或相关的教学参考书来确立教学目标的,其实还有一条很重要而又便捷的途径,那就是认真阅读章节后安排的作业。因为有的练习题提示了教学重、难点,更体现了化学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体现教材的编排意图,甚至就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

例如,第4章第3节后共安排了5道作业题。前3道题目如下:

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镁在氧气中燃烧。(3)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碳。(4)碱式碳酸铜加热分解。(5)乙炔(C2H2)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从该化学方程式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3.将6g碳完全燃烧,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是多少?

只要全面、理性、综合地分析,就会发现设计的作业与本课的教学目标高度一致:(1)通过练习,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2)通过具体的化学方程式,能准确描述其含义;(3)能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对于此课,完全可以利用课本作业来安排教学和课后训练,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目标“落地生根”,而且操作简单,中心突出,目标明晰。

3 围绕课本作业,丰富教学形式

3.1 用作教学主线

教学主线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贯穿于整节课堂教学的一条明晰的学习线索。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有一条十分清晰的教学主线,整节课堂教学活动围绕主线展开,帮助学生形成有序的认知方式,给人感觉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重点突出,条理分明。“主线”是什么?从哪里来?笔者认为,“主线”不是脱离课堂教学而存在的纯客观环境。教材中的某一句话、一个自然段、一幅插图、课本作业题等,有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能融合课时教学的内容、流程与策略,主导着整堂课的教学方向,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学主线。

比如,第1章第2节有关“空气的成分”,课本安排了6、7、8三道作业题。6、8两小题是围绕空气的组成、结构、性质和用途来设计的,第7题则是围绕实验测得空气成分展开的。笔者认为,空气是一种人类活动所需的重要资源,也是初中化学教学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去学习和认识一种具体物质。基于这一指导思想,笔者依次用6、8、7三题作为教学主线完成对空气的认识。前者主要通过学生的交流和师生的互动,形成空气是一种重要资源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感受到从空气中分离出各种气体的重要性,通过分离液态空气,上升到用蒸馏法分离混合物,获得有用物质的分离的基本物理方法的认识。后者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认识物质的基本方法,并通过活动形成认识混合物组成(测定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的一种思想方法。

3.2 激活学生思维

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促进思维、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课本作业中富有创意的题目既紧扣教学重点,又适度地向课外辐射。巧妙地利用这类题目就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兴奋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此例告诉我们,课本作业中有些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既要动脑,又要动口、动手,让多种感官“协同作战”,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将它引入课堂,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活学生思维。

3.3 指引课堂生成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的生成,既要遵循原路径(预设),又要将沿途的风景尽数包揽。从哪里出发?去向哪里?从起点到终点到底有几条路可走?哪条路为最优路径?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并及时捕捉生成点,演绎“预约”的精彩和“节外生枝”的美丽。而不少课本作业题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预设讨论生成的切入点。

例如,第7章第2节“常见的酸和碱”,课本上安排了这样一道作业题:在稀盐酸中滴加稀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pH发生怎样的变化?当两种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是多少?再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溶液的pH又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在领悟了中和反应的原理之后,笔者将此题作为新知识的生成点抛了出来,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将一定量的稀盐酸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均匀后测定溶液的pH,发现溶液pH逐渐减小,能否说明酸碱发生了中和反应?原本以为大多数学生能做出正确判断:此时溶液pH逐渐减少,并不能说明酸碱发生了中和反应。因为稀盐酸中含有水,会稀释氢氧化钠溶液,也能使pH逐渐减少。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仅有少数学生持有这个观点。这说明学生对中和反应的本质并没有真正掌握。于是,笔者紧紧抓住这个“意外”,临时改变原先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利用pH试纸多次测定一定量的稀盐酸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pH的变化情况,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使用酚酞试液和使用pH试纸方法的优缺点。学生很快感到,使用酚酞试液视觉效果好,只需逐滴控制酸液的量,操作简便,缺点是体会不到变化的趋势。而使用pH试纸需间隔数次滴加,多次测定,操作繁琐。这时,笔者现场演示通过数字传感仪,在电脑上自动绘制中和反应的图像,让学生动态实时地体验到变化过程,特别是当学生看到曲线的“平缓”和“突变”后,对上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正是课本后的一个作业题,由于优化了教学环境,抓住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有效资源,演化出了几个不同层次学习要求,学生学得更有价值,学得更有效果。

4 依据课本作业,拓展教学时空

化学新课标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化学学科很多知识蕴藏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这也是学生热爱化学的原因之一。新教材课后安排的不少以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现代科技为背景的作业题,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有力条件,学生在通过这些习题巩固知识的同时,深刻体会化学知识的重要价值。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将课本作业题中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巧妙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必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第3章第1节后有这样一道题: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习作。在进行有关“原子”的教学时,笔者一开始就让学生交流自己课前完成的习作,引出课题,再通过系列设问和追问,激活知识,活化思维。像这样的作业题还可延伸到课外进行。这种在弹性开放的综合性学习实践中,学生自主体验,领悟思考,合作交流,既开阔了视野,又拓展了教学时空。

总之,对课本作业功能的挖掘和实践无疑是对“用好教材”理念的积极探索。如果单纯地站在作业讲评的角度使用或者开发习题,可能是造成课本作业被弱化甚至被漠视现象的根源,也是教材被教辅替代的主要原因。倘若能从教师的怎么教、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审视课本作业,就能体悟到教材编写者的智慧。让我们共同关注课本作业,发挥其优势,重视每道题的有效落实,化学课堂教学将变得更加扎实、有序、高效。

参考文献:

[1]陈剑华.中小学生作业形式、作业评价问题的思考[J].上海教育,2005,(4):61~6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初一语文上册课本春预习作业答案 第5篇

(-)15、相同点:两文都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来写春景,如《春天》也同《春》一样,描绘了几幅春图:春在田畴、春在河畔、春在天空、春在果园。不同点:《春》寓情于景,作者热爱春天的感情蕴含在写景之中;《春天》中除了描写外,还有直接抒情,例如第⑷段中“热爱春天,播种春天,采撷春天吧!”

16、“神奇的魔力”:例如上一句所说的“一丝毫不起眼的绿……荡漾幸福的涟漪”。“生命力”指下边第⑵⑶两段所述内容,例如:“冬憩后醒来的麦苗儿精神焕发,展现出一派蓬勃盎然的生机。”

17、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第二问略

18、仔细观察春天的景物,抓细微之处写,如:春天是河边柳枝婀娜多姿的倩影。

19、略

(二)20、运用了比喻,更加突出其秋日雨的阅尽沧桑。

21、是。他的真正意图是赞美“雨”,想让人们更加了解雨。

22、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23、描绘了自然的美,且更加深刻表达出作者对“雨”的喜爱。

【能力提升】

2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现代汉语课本作业 第6篇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她以开放的胸怀融合多元的文明、文化和知识,通过文字、文章、语法、修辞、逻辑等使受教育者获得智慧启迪、情感熏陶、美学享受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因为她的丰富多彩和兼容并包,在诸多学科当中,她最具有个性色彩,无论是教材选编、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的方式方法,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当然,语文 作业设计也是百花齐放满园香,一方面适应了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一种理性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必然发展。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挖掘课本资源开发总结的两种作业模式,可以帮助同学们有效学习课文,扩大视野,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阅读写作的能力。

一、读人读文深度阅读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高阅读能力。“阅读鉴赏”部分就是语文课本中最大的构成板块。因此,我们几乎每一节课的重点就是阅读课文,从一个作家走向另一个作家,从一篇文章看到另一篇文章。可以说,这样的阅读还是浅阅读,对作者不是“全人”的了解,对作家风格和作品的理解也限于一鳞半爪。我们做到的是“广泛”,而不是求真的“精深”。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以作家为中心,设计这样的作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寻作者被选作课文之外的代表性作品以及作者的传记和名家大家怀念作者、评价作者作品的文章,做深度阅读。例如,围绕巴金及其《小狗包弟》,我们可以搜集到以下这些文章:《怀念萧珊》(巴金)、《忆鲁迅先生》(巴金)和《他履行了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李辉)、《我心中的巴金》(曹禺)、《巴老和一个世纪》(余秋雨)及《巴金———20 世纪的良心》(张放)等。通过这些文章,我们对巴金就有了非常完整的了解,从而避免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人云亦云的弊端。这种作业虽然有一定难度,尤其需要较多的时间来搜集、阅读,但对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水平;扩大视域,提高鉴别力;深入学习,培养探究习惯;系统领受,形成独立思想自由精神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种作业,把阅读的触角伸向了作者心灵及其作品思想的深处,让我们真正做到了大阅读,日积月累,辑录成册,同学们定有丰硕的收获。

二、赏画练笔巧学课文高中语文课本越来越精致,越来越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气质,相信每一个读者都有这样的第一印象:翻开洋溢着淡淡墨香的课本,从编写到装帧设计,每一册每一页都在强烈地表达着中国美学的思想———诗情画意。这是一种积极的审美追求,也是一种无言的艺术熏陶,编者可谓用心良苦。在教学中,我们仔细体察编者之用心,充分挖掘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并发挥其作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本插图,包括背景图画和摄影作品等就是这样一笔丰厚的财富。鲁迅先生就曾说过:“书籍的插图,原意是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学之不及,所以是一种宣传画。”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的绘画作品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例如《祝福》一文中是当代书画家范曾的 《“我真傻,真的”》《“你放着罢,祥林嫂”》两幅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是前苏联画家库克雷尼克赛的两幅作品,《兰亭集序》中是明代文徵明的《兰亭修禊图》,《滕王阁序》中是明代唐寅的《落霞孤鹜图》。另外还有许多作为背景的山水画,作者肖像画等。这些画作或工笔或写意,不论画幅完整还是裁取局部,都为营造气氛、创设意境、诠释课文、启迪思考、愉悦审美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课文时,就可以设计如下作业:欣赏画作,然后写一篇小作文,内容包括说明内容、描写情节、叙述故事、抒发感受、欣赏艺术特色几部分。这份作业可实现艺术欣赏、文章助读和练笔一箭三雕的目的,既培养了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又提高了写作表达能力。例如插于《陈情表》一文中的清代康涛的《贤母图》,题款为“临民听狱,以庄以公。哀矜勿喜,孝慈则忠”,可以推知此为贤母向即将离家赴任的儿子所作的教诲。画家以高超的笔法将贤母严肃训诫却又

暗含离别伤感之态、儿媳恭顺侍立而又对丈夫依恋不舍之情、儿子恭敬聆听却踌躇难离之意,刻画得极其生动传神。人物在构图上呈斜线排列,目光或低垂,或凝望,各自不同,表现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配景的案几、床榻、屏风形成由近及远的层次感。画风严谨,设色清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画幅中题跋写于画面中心的屏风之内,作为“贤母”临行所嘱之内容,与其形象一同面向聆听者与观众,屏风于此不仅划分了画面空间,更成为展示画 意的重要的手段,真是匠心独运。欣赏此画,完成作业,我们不仅懂得了如何鉴赏画作,而且更深刻地理解了“忠孝”二字和《陈情表》的拳拳深情。以上两种作业设计,前者重在阅读,后者重在写作,虽然各有侧重,但都立足课本,渗透着人文精神和审美教育思想,贯彻着高中语文课程的编写意图,值得我们尝试。

现代汉语课本作业 第7篇

3.预先对物体进行特殊安排,使其在时间上有准备或已处于易操作的位置是(C)的具体措施。(单选)A嵌套原理B重量补偿原理 C预先作用原理D预先反作用原理145

4.阿利赫舒列尔提出的ARIZ-85中,(B)的目的是将简单问题通过物理矛盾事实上的克服得到解决。(单选)A步骤5 B步骤6 C步骤7 D步骤8

5.技术发明方法的基本类型包括(ABC)。(多选)59 A扩散式发明方法B收敛式发明方法C综合式发明方法D演绎式发明方法

6.使用局部质量原理的具体措施包括(ABC)。(多选)138 A将物体或环境(外部作用)的均匀结构变成不均匀结构B使组成物体的不同部分完成不同的功能C使组成物体的每一部分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D在气焊中用于防止焊接点的材料发生氧化

7.根据表8.1显示,物—场模型的类型包括(ABCD)。(多选)221 A有效完整模型B不完整模型C效应不足的完整模型D有害效应的完整模型

8.逆向思维法是一种摆脱习惯的思维方式,沿着事物或过程的反向的方向进行思维,取得突破性的创造发明的方法。Y(判断)32

9.预先反作用原理是指在被需要之前对一个物体或者系统采取需要的改变。(判断)N145

10.从物体中拆出“干扰”部分或者相反,分出唯一需要的部分或需要的特性是局部质量原理的具体措施。(判断)N136

11.TRIZ中,利用连接线可以表达复杂的意义,双波浪线表示过度有害对作用或效应。Y222(判断)

12.创新通常包括“从无到有”和“综合集成”两个方面。(填空)

13.搜寻最佳解决方案的三条基本判别原则是解决矛盾原则、理想化原则和资源利用原则。(填空)100

14.TRIZ的问题模型共有四种形式技术矛盾、物理矛盾、物质-场问题和知识使能问题。(填空)

15.应用空间分离原理解决物理矛盾的步骤是什么?(简答)答:1.定义物理矛盾,首先确定矛盾的参数,在此基础上对矛盾的参数相反的要求进行描述;

2.对在什么空间上需要满足什么要求进行确定;

现代汉语课本作业 第8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文化性原则,《新实用汉语课本》

一、文化性原则的内涵与重要性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自古以来就密不可分。吕叔湘认为:“语言是文化信息的一种载体, 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特征。” (1) 因此,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 又是一种文化样式。对外汉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统一体, 其教材编写的文化性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性原则是对外汉语教材编写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李泉 (2004) 总结出包括定向原则、目标原则、特色原则、认知原则、时代原则、语体原则、文化原则、趣味原则、实用原则和立体原则在内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十大基本原则, 其中对文化原则的定义是:“要求教材设计和编写过程中要增强目的语文化教学意识, 要处理好目的语文化和学习者母语文化之间的关系。” (2) 刘珣 (1994) 也指出, “现在正在跨入90年代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材编写新时期。在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材编写新时期, 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导入应该越来越受到重视” (3) 。这里所说的文化因素, 不仅包括具体的文化知识, 还应包括与培养交际能力相关的语言运用的文化背景因素。

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主动依据文化性原则编写对外汉语教材, 不仅有助于全面、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还能帮助学习者减轻目的语环境下的文化震荡, 从而逐渐“跨越”文化差异, 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二、《新实用汉语课本》及其文化性原则的呈现

《新实用汉语课本》由刘珣主编,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 是为以英语为母语或中介语的学习者编写的一套新的系列汉语教材 (共六册) , 前四册适合初级阶段汉语学习者使用, 后两册适用于中级及高级阶段之前的学习者使用。该教材的体例主要由课文、生词、注释、练习、阅读、语法、汉字和课外文化知识组成, 是按照以结构为基础, 结构与功能、文化相结合的路子编写的, 该书一出版就受到较高的评价, 并很快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汉语学习者使用, “据国外的调查统计, 《实用汉语课本》第一、二册在很多欧美国家教授现代汉语的大学中使用率曾高达75%” (4) 。因此, 我们认为以这套教材作为研究对象是可行的, 并可从教材各部分的设置方面探析其文化性。

(一) 课文展示文化因素

在编写《新实用汉语课本》时, 编者们尤其注意课文内容的人文性。虽然课文以人物对话形式出现, 但是每课都有一个小故事或特定的文化场景, 课文在文化点的安排上也较为全面、合理。如第二册 (从总第十五课起至第二十六课) 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就有上海、西安、兵马俑、旗袍、太极拳、中国画、徐悲鸿、齐白石、中国新年、北京烤鸭、火锅、京剧、越剧、四大名著、《春江花月夜》、长城, 等等。这些文化因素中不仅有丰富的文化词汇, 还体现了浓厚的文化背景, 如上海、西安等介绍了中国的地域文化;太极拳、中国画、中国戏剧、民乐等介绍了中国的艺术特点和底蕴;中国新年介绍了中国人的风俗礼仪、交际习惯等;北京烤鸭、火锅等展示了中国博大的饮食文化等, 这么多的文化因素隐含在课文对话当中, 让外国学习者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目的语文化环境。

(二) 注释说明文化项目

在《新实用汉语课本》中, 每一课后都有专门的“注释”板块, 对课文中的重要句式、词汇及文化背景等做出解释说明, 让学习者更容易理解其中隐含的文化项目。如第二册第一篇课文 (总第十五课) 后的注释中就有对上海话“阿拉勿懂”的解释, 让学习者感受到中国方言的魅力;第十九课后的注释向学习者说明了中国人常说的“不敢当”的含义及使用场合, 十分具有中国特色;在第二十课的注释中有对中国名曲《春江花月夜》的介绍和中国人过新年时常说的“恭喜恭喜”的解释, 这些都是注释体现出来的文化因素。

(三) 练习渗入文化因素

如果说《新实用汉语课本》中的课文大多展现的是一种风俗文化, 那么课后练习中则明显看出交际文化的渗入。如在“练习与运用”板块, 编者们通过“熟读下列词组”、“句型替换”、“课堂活动”、“会话练习”、“看图说话”及“交际练习”六个项目的设置帮助学习者巩固所学知识及培养相关交际能力, 尤其是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详见表一) 。

通过表一我们发现, 仅在该套教材第二册的练习当中就有如此多的文化项目, 涉及学习者在目的语环境下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正是在这种模拟真实交际场景的操练当中, 学习者能够逐渐增强自己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4.汉字体现文化因素

在《新实用汉语课本》中, 最能体现编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之重视的地方就是汉字板块设计。该板块又细分为三个小板块, 编者利用第一个小板块向学习者详细介绍了汉字的构字法和如何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第二个板块是认写基本汉字;第三个板块是认写课文中的汉字。在认写汉字时, 编者不仅将该字的汉语拼音、笔顺、笔画数、英语注释等一一标明, 还列出字的构成部件, 便于学生提高记忆效率, 同时将有繁体形式的字词特别标出, 甚至将有的字的演变过程都加以标注。例如, 第十五课当中的“安”、第十八课中的“象”和“乘”等, 这些有关汉字文化的编排会引起相当一部分学习者的兴趣。

(五) 文化知识拓展文化因素

为了丰富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该套教材特别在每课的最后设置了“文化知识”板块, 用学习者的母语进行介绍, 只要求学习者了解。该部分与练习部分相似, 话题的选择也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 为学习者打开了一扇通向中国文化的大门。 (详见表二)

(六) 插图、歌曲展现文化因素

据统计, 在《新实用汉语课本》中, 约选取了隐含或直接体现文化因素的图片145幅, 收入民歌5首, 这几首民歌分别是《茉莉花》、《康定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都具有较浓的中国特色, 传唱度很高。通过插图和歌曲形式展现文化因素, 更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兴趣。

三、《新实用汉语课本》文化性原则呈现上的不足

(一) 纯文字较非文字导入方式的比例过大

趣味性是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应该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甚至可以说是主要原则之一, 而教材的趣味性不仅取决于教材的内容, 还取决于形式。《新实用汉语课本》基本为文字类的说明、讲解等, 插图和歌曲的比例很小, 并且插图都为黑白图, 这样的教材在形式上就缺乏趣味性, 难以引起学习者 (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学习者) 的兴趣。

(二) 我国民族文化比重过小

尽管我国的主体文化是汉族文化, 但是多民族是我国民族、民俗文化的一大特点, 因此有必要向学习者加以适当呈现。《新实用汉语课本》在饮食、节庆、民间艺术等方面反映了少数民族文化, 但仅涉及三个民族: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新实用汉语课本》的使用对象主要是北美学习者, 而北美地区大都为多民族国家, 因此为培养学习者的多元文化视野, 教材应适当将目光投注到民族文化上。

(三) 练习设计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待完善

练习作为教材的补充和拓展, 是教材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体现了教材的编写原则和理念。尽管《新实用汉语课本》中的练习部分占较大比重, 在板块安排上也体现了编者对于“实践”———也就是交际能力训练的重视, 但是在一些方面仍然有其不足。

1.对话设计有时缺乏交际的真实性, 稍显冗长。

例如, 第十六课的练习当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A:张小姐在吗?

B:不在, 她上课去了。

A:她带语法书去了吗?

B:她没有带语法书去。

其实, 在真实交际场景当中, B只需要回答“她没有带”就可以了, 这是口语追求简单实用的表现, 而练习当中为了训练“语法书”这个词汇, 故意在B的回答当中复现, 反而破坏了交际场景的真实性, 不符合中国式的回答习惯。

再如第十七课的联系中有如下对话:

A:这件衬衫大还是那件衬衫大?

B:这件衬衫大。

A:这件衬衫比那件衬衫大多少?

B:这件衬衫比那件衬衫大两公分。

这组对话同样犯了“为了练习而练习”的毛病, “衬衫”一词在B的回答当中多次复现, 显得冗余且缺乏交际的真实性。

2.练习形式较单一。

这里所说的练习形式实际上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练习的呈现形式, 如看图说话中的插图均为黑白色, 难以引起学习者的兴趣, 对于年龄稍大的学习者来说, 插图全以卡通形式呈现也稍显稚化。另一方面, 练习形式的单一还表现在活动形式上, 所有练习都通过一人口语训练、两人或多人对话等形式完成, 没有丰富多彩的小游戏和奖惩机制, 难以活跃课堂气氛和保持学生较长时间的注意力。

3.练习缺乏合作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就是要让学习者在目的语环境下能够与他人熟练地进行交流、沟通, 因此, 练习应该侧重于模拟真实环境让学生体验。在《新实用汉语课本》的练习中, 很多对话要求学生一问一答, 两个学生都在看到练习内容的情况下进行绘画, 乙知道甲会问什么, 甲也知道乙会怎么答, 学习者经常只关注自己要说什么, 而忽略对方的表达, 这显然已经脱离了真实的交际环境, 也缺乏合作性。同时, 练习当中的对话大都是照搬课本, 要求学生单纯模仿, 很多答案都是固定的、唯一的, 出了这个对话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开口了, 无法根据真实情况顺利地交流, 缺乏创造性色彩。

四、对教材编写中文化性原则的思考

(一) 加强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对比

第二语言教学中所说的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因为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属于两种不同文化, 学习者要想运用目的语进行成功的交际就必须“跨越”这种差异, 而跨越这种差异就必须首先通过对比找出差异、了解差异, 才能避免因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

在教材编写当中, 不仅要在课文中展示不同的文化 (如《新实用汉语课本》中对中西医、中西画和中外礼仪的介绍) , 还应在练习当中为人物设置一定的文化冲突和摩擦, 让学习者在操练当中感受差异并逐渐熟悉、适应, 实实在在地增强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二) 文化呈现方式多样化

文化性原则在教材编写当中的呈现不应该是孤立的, 而应该与其他原则紧密结合, 如趣味原则、实用原则等, 这就要求文化因素在教材当中以多样化方式呈现。如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可以通过较为精美的装帧、插图或引入歌曲、视频的形式, 或在练习环节设计丰富多彩的小游戏。再如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灵活运用能力, 不妨减少练习当中的机械性训练, 增加实践性活动, 如模拟购物、租房、邮寄等场景, 分配给学生不同信息, 而他们事先并不知道彼此的问答内容, 让学生有更多发挥空间。

(三) 避免文化优越论和文化自卑感

对于教材编写中文化性原则的体现, 最难的是把握文化因素投入的“度”。这里要力避两种错误倾向, 一种是文化优越论, 另一种是文化自卑感。前者的表现是过分强调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差异, 并认为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 进而在教材中大肆弘扬中华文化, 以期得到学习者的认同;后者则完全相反, 只看到中华文化落后的一面, 认为中华文化落后于其他各族文化, 在教材中尽量避免介绍中华文化, 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 认识到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和糟粕, 不盲目自大, 也不自轻自贱, 同时树立三种正确意识, 即“多元共生意识、平等对话意识、求同存异意识”, (李红, 1998) 做好文化的传播者和学习者。

参考文献

[1]李泉.对外汉语教材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7.

[3]刘珣.新实用汉语课本[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0.

[4]姚文丽.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文化原则[M].文学教育, 2013-09.

[5]张文娟.论对外汉语教材中民俗文化的选用[D].西南大学, 2007.

[6]骆真.《新实用汉语课本》与《发展汉语》初级阶段文化因素导入方式分析[J].语文建设, 2013-07.

[7]刘珣.为新世纪编写的《新实用汉语课本》[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3 (02) .

[8]王欣.反思《新实用汉语课本》练习设计的交际能力培养[J].科教导刊, 2010-12.

[9]谢代.从《新实用汉语课本》谈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上一篇:制式产品采购合同下一篇:存货清查账务处理的不足及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