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2024-09-20

中学高中课程设置方案(精选8篇)

中学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第1篇

美国高中留学之塔夫特中学课程设置

塔夫特中学成立于1890年,学校位于康涅狄格州的沃特敦,距离康州的第五大城市Waterbury很近,距离纽约市约90公里。该地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任世事变化,学校的基本价值观传承下来:不顾公众的赞扬,努力工作;从学术、艺术和运动方面全面发展学生才干,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奉献。学校占地224英亩。目前学校114名教职工教育培养了来自美国33个州和30个国家的580名学生。学校采用小班教学,每个班级平均12名学生。

学校设施齐全,可与某些大专院校相媲美,图书馆藏书56,000册、45,000平方英尺的科学&数学教学楼、2个剧院、2个冰球场、1个18洞的高尔夫球场、曲棍球场、麦卡洛运动中心、8个壁球场、罗根室内运动中心、400米全天候的`运动跑道、12个全天候网球场、斯奈德足球场、洛克菲勒橄榄球场、人工草皮的陆地曲棍球和长曲棍球场、洛克威尔棒球场、垒球场和校外的赛艇船库。

课程设置

学校为学生提供初级基础课程,也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具有挑战性的选修课程,包括荣誉课程和AP课程,共218门。其中,AP课程30门。每个塔夫特中学的学生都必须选修AP课程,去年学生参加AP考试的次数达到510人次。学生AP考试的平均分为4分(满分5分)。近90%的毕业生都参加过AP考试。另外,学生的兴趣也并不局限于已有的课程设置,学校也允许学生在校方的监督下,通过教师单独辅导或者独立学习项目来制定和设计属于自己的课程。

中学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第2篇

课程名称旅游课程类型综合实践课

教师董炳莲授课对象七、八年级学生

时间3课时、隔周1课时设计者董炳莲

所在学校献县南河头中学

二、课程的性质和指导思想:

课程的性质

课程的性质是选修。我校旅游教学以激发学生的美感意识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将旅游知识和当地的艺术文化相综合,淡化旅游专业性,强调以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开发为旅游教学的核心目标;强调学生在课间审美活动的全程性,从感受美性出发,引导欣赏与探究,共同评价,深化学习所得。

指导思想

我校旅游教学以当地名胜古迹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我校强调“为学生的发展负责,为教师的发展铺路”,只有尽可能利用和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资源,发扬学校的传统,结合当地自然和社会条件进行,才能有效地实施我校的旅游校本课程。通过学习,让学生对旅游业的发展及其当地的历史遗迹、风物人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旅游学作为一个新兴学业的意义,通过具体的搜集并掌握本地的名胜古迹资料,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当地中的实践旅游,将情、理与知识相结合从而认识旅游业及其意义。使学生具有了解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美感鉴赏、陶冶性情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旅游业知识及其意义,。

2、通过对当地资料的搜集,树立创新意识,动手意识。加强学生对本地历史,地理及其风土人情的认识。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体会当地实践对学生美感的熏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并为日后进一步学习旅游业作铺垫。

四、课程内容:教师向学生介绍,与学生动手查相关资料相结合,强调自主学习。

第1周:旅游业介绍。

第2周:展示搜集资料的成果。

第3周:参观实践

五、学习方式及教学方式

(一)学习方式

以发现式为主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发现,从搜集中探索、把握基本旅游业语言。通过搜集资料,树立创新意识,动手意识。加强学生对本地历史、地理及其风土人情的认识。

通过参观实践过程,彻身了解旅游业的意义,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并为日后进一步学习旅游业作铺垫。

(二)教学方式

采用以讲授、演示、实践、活动指导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给学生以较充分的实践机会,教师在演示、活动指导中帮助指导学生。

六、教材情况

自编教材。

七、学习评价方式

(一)学习评价的指导思想

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关注学生的旅游学习参与程度与思维、情感的深度和广度。评价是以方展性评价为取向,注重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对其进行判定。旅游学习是综合性很强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发展,从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实践、自评与他人评价等多方面评价,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注重实践。

(二)学习评价的方式

中学新课程实验方案探索 第3篇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中学物理实验是学生学习、研究物理的基础, 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的不可替代的实践环节。然而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1. 重理论轻动手。

由于高考中实验内容采用笔试, 一些学校的实验仪器设备条件不十分完备, 有时我们用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动手实验;甚至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做法。加之多媒体进入课堂, 使得部分教师过分追求和迷恋多媒体的模拟实验, 让学生看看了事, 不重视让学生看实物和实际操作。这样的结果是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2.只动手不动脑。由于教学进度的安排, 在学生实验中让学生盲目地照课本或教师讲的步骤按部就班, 机械操作, 更有甚者在实验前预先印发实验报告, 让学生照“实验报告”逐条操作, 填写数据。这样学生做完实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同样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总之, 目前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做或少做实验, 放弃了运用实验的直观教学方法。这其中也并不是没有原因, 也并不是我们这些教师不理解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的确有一些客观因素。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教学中尝试着采取了这样一些方法来进行实验教学。

1.采取边学边实验教学的方式。边学边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 让全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能力的过程。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边学边实验, 时间可长可短, 灵活机动, 与学习新课结合紧密, 不一定需要正规的实验室, 也不需要写正规的实验报告, 教学效果一般都很好。

采用边学边实验的形式后,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 以物学理, 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由于边学边实验课不同于学生分组实验课, 其教学形式如上课, 一般不允许随便走动, 互相抄袭, 每个桌上都有一套仪器, “逼”得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学习, 容易纠正学生实验中出现的不良倾向, 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边学边实验起到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

2. 演示实验不仅要现象清楚, 而且还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可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投影放大、机械放大、自制可见度大的仪器进行演示等都是常用的方法。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 尽可能实物实验, 可下载, 可实录, 尽量少用动画。

3. 可采取自制实验仪器。

低成本实验取材简单, 常常使用日常用品甚至废弃物品取代实验室专用器材, 因而花费很少, 因此要善于发现身边的“低成本实验”。

例如:用纸杯做个简易的电话, 还可以做个小孔相机、用钉子和木板做的压力小桌等等, 可以不断改进演示实验, 增强演示实验的趣味性、直观性, 启发学生思维, 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另外,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从其教学组织形式来说, 常分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课前准备要充分, 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预见并制定相应措施, 学生动手实验前, 明确目的、步骤、注意事项以及简单故障的排除方法。实验中可让提前培训过的学生分组指导, 老师腾出时间宏观调控, 解决意外问题。学生边学边实验是一种新方式的教学, 有待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改进。

以上也只不过是我尝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几种方法, 有创新的, 也有借鉴的, 或许还有更多更好的办法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实践。总之, 教无定法, 只要我们做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心人, 合理地加以应用, 以实验促教学, 一定会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界河中学“515”课程方案 第4篇

关键词:整合 方案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2.3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行国家 、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层次的课程容易出现交叉互融,这种复杂性往往容易造成学校课程的混乱和低效,就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对课程进行整合,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统筹起来,提高课程实施的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我们通过反复论证,征求师生意见,整合了综合实践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构建了界河中学“515”课程方案,请全体教师自觉执行。

一、“515”课程方案内涵

为让学生快乐学习,促进学生快乐成长,学校构建5个模块15种课程;五个模块指“道德提升、阳光成长、一技之长、保护环境、文化传承”,围绕五个方面的教育,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生规划指导、遵规守法教育、安全成长教育、强身健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土豆种植技术、语文阅读研究、英语阅读研究、手工制作技能、环境爱护教育、校园卫生值班、传统文化教育、鲁班文化教育(包括社区教育活动 )等15门课程。

二、“515”课程方案制定依据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课时安排》、《山东省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方案》及两级市教育局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及地方文化内涵、特色等。

三、“515”课程方案目标----让学生快乐成长

我们以“让学生快乐成长”为总目标,立足搭建学生愉快学习的各种平台,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1.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的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设置好各年级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加强综合实践课、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建设,注重学科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3.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4.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5.探索新课程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能力。

6.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课程资源。

四、 “515”课程设置与课时

1、综合实践课设置与课时

2、学校课程、地方课程设置与课时

五、“515”课程实施

1.加强对“515”课程的领导

(1)组织课程标准的学习。学校将通过组织各类培训与学习研讨等途径,使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组织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教学。

(2)认真落实课程计划。整体规划设计课程计划,并严格按照课程表开展教育教学,做到开齐课程科目,开足课时,不随意增减课时。

(3)加强课程常规管理。建立与“515”课程方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做到管理职责清楚、管理程序清晰、凡事做到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

(4)加强课程程控。一开展随堂课与分析制度。学校领导采取推门听课的方式听取常态课,促进教师每一节课都对教学精心设计,高效实施,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二开展教学跟踪调研。针对部分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班级、学科、教师,学校开展教学跟踪调研,帮助教师查找和分析课堂教学出现差异的原因,提出进一步改进教学的对策,提高课堂效率。三是举行“515”课程最佳一堂优质课评比活动。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开展校本教研。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校本论坛、专题讨论、经验交流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

(2)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包括完善学习平台、夯实研讨平台、构建交流平台、搭建展示平台、搭建技术平台,为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六、“515”课程评价

1.加强“515”课程评价机制建设。

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上,促进学校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实施,探索和建立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

2.加强对“515”课程实施主体的考核和评价:

(1)教师考核: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把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放在首位。实行“以学论教”,即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实效,引导教师投身课堂教学改革。

(2)学生评价:探索并构建促进学生基础性和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关注学生成就的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的发展。评价不仅要进行终结性评价,更要进行过程性评价,要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发展轨迹和成长过程,发挥学生的作品、作业、活动记录等的评价功能。评价不仅是教师的单一评价,更是多元主体的评价,把把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有机结合。突出评价过程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填写好学生成长记录手册。

七、“515”课程管理与保障

1.学校成立“515”课程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王吉河

副组长:马兆亮 赵忠安 张光伟 马昭建 孔鑫

成员:李养灿 邱 淞 陈庆伟 倪兴太 孔令斌 刁统富 王宏伟 王广会 刘合祥黄 慧 吴殿水 马启斌

2.明确职责,确保“515”课程顺利实施。

(1)校长与分管教学副校长:根据校情规划学校三类课程总体的建设方案,从理念上引领,指导三类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及时指出改进方向,确定每学期课程工作重点,并指导课程教学部门开展工作。

(2)教导处主任与分管课程的副主任:对学校制定的各类课程方案提出建议,具体安排,部署学校三类课程的教学工作,落实三类课程的管理制度和教学常规工作;

(3)教研组长:随时了解本学科组的现状,并组织组员参与学校国家课程校本化,三类课程开发工作,并能定期确定研究主题,组织好校本研修活动,从而引领组员在专业上有所发展,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三类课程的教学。

中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第5篇

为了进一步深化我校课程改革,构建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效课程选择,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特制定《北辰中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一、总体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2010-2020)》的精神,结合学校课程规划整体方案,从我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提高课程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要实现学生个性化健康发展的目标是:具备新的课程观;学会选择;具备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能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选科指导,自行设计促进自己个性特长得到最佳发展的选课学习计划。

2、提升教师课程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其专业成长无论对学生、对学校、对课程开发本身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是:教师在进行必修课教学的同时,根据自己的个性和专长承担1-2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自身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得到提升。

3、实现学校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学校的地理位置、文化氛围、心理环境、物理设施等都会给师生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师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另一方面,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也就是学校的发展,学校特色的形成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自然追求,学校特色是学生和教师发展的自然结果。

(二)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

1、统一共识明确职责

全体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明确学校教育共同体(包括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各届同仁等)就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决策共同体。深刻认识校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功能、作用,熟悉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与策略,确立自身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的地位、作用,提高学校整体课程建设能力。

2、有的放矢逐步规范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有的放矢。“的”就是学生的兴趣、个性发展的需求、家长的期望、社会和社区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校在此基础上制订的学校课程发展规划。因此,学校将进一步采取措施摸清家底,加大力度弄清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与局限:例如学校教师的知识、经验与能力、教辅人员的特点状况;学生的知识水平,各种课程材料和设备及其相应资金的实际状况;课程计划的弹性空间、社区潜在资源、学校特色以及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及社区人士的认识水平和可能反应等。

3、注重实效,多元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要调整课程的内容,使各种有价值的知识都进入课程,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校本课程比例。打破学科本位课程结构,加强人文课程、综合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崭新的教学方式,拓展视野,多元化开发校本课程。

(三)开发校本课程应遵循的原则

1、课程目标整体性原则

校本课程,作为一个整体,都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目标。课程设置要注重课程目标整体性原则。各类型、各科目课程在各素质的教育中,虽有侧重不同、层次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不可能把某一类型、某一科目课程的教育,归划在某一单一素质的教育内。如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方面,探究型课程起着事实上的前沿阵地的作用,但基础型、拓展型课程也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占课程总课时量相当大部分的基础型课程,理应是素质教育核心教育的主阵地。因此,从课程目标来说,各类型、各科目课程,在统一目标下,在不同层次要求、侧重上功能互补递进、合力形成一个整体;从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来说,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作为课程来说,都是21世纪学生自身发展必不可缺少的必修课程,它们在课程体系中,有机地组成整体。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整体性原则考虑,针对学校学生特点,构建课程体系与配置课程科目。

2、课程结构多元性原则

学生素质教育的多元性,决定课程结构的多元性。课程设置要注重课程结构多元性原则。围绕着素质教育目标,为学生基础学力奠基的基础型、侧重于提高学生某些方面素质与更好地发展个性特长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有的单科性质的;有的综合文科、综合理科性质的;有的是大综合科性质的;各类科目的设置呈现多元性。围绕着素质教育目标,课程教育类型也呈多元性,课程设置中,有的科目指定为学生必学、有的科目组合在各个课程模块中,形成各个领域、各个模块,领域内的科目,学生必须学,但学什么,学生可自主选择;有的科目规定学生必学,但在一定时段内,什么时间学,学生可自主选择;有的课程可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或不学。环绕着素质教育目标,课程模式也呈多元性,有的科目注重全体学生共同教学要求的基础学力;有的科目注重知识能力的拓展,为兴趣、个性特长的发展奠定基础;有的科目注重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提供展现的舞台。有的科目教学以课堂教学型为主;有的科目是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注重学生体验、考察、实施开放型教学为主;有的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有的是非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要求、内容、方式、地点、对象、成果形式都由学生自主选择。环绕素质教育目标课程教育周期也呈多元性;有长周期覆盖整个中学阶段的,有短周期以一学年、一学期为周期的,有不满一学期的微型课程,有专题讲座型、不定期型(研究型课程)等。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从课程结构多元性的原则考虑,充分发挥各种类型、模式、周期的课程不同的功能,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与配置课程科目。

3、课程教学差异性原则

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发展出发.为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创造相对宽松而有效益的发展条件。课程设置要注重课程教学差异性原则,要承认并允许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基础与能力、潜质发展的差异性。在基础型课程中,也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同一科目课程有不同层次教学内容与要求;在拓展型、探究型或研究型课程中,更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科目,或在同一领域、模块课程科目中,有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要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的自主选择,尊重学生对自己所需要学习的课程、学习课程的进程与要求的选择权利。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从课程教学差异性原则考虑,认真落实为学生的选择学习创设良好的条件。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与配置课程科目。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

学校在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的前提下,通过如下三种途经开发校本课程:

一是课程改造。课程改造是指针对与原有课程准备对象不同的群体进行的修改,或者根据对课程内容、结构安排等的不同理解而进行的调整。一是对原来开设的活动课和选修课进行整理和改造,淘汰已过时的课程,保留并完善具有生命力的课程;二是对国外引进课程的本土化改造,如《剑桥英语》等。进行课程改造需要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五大类,即目的、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学习经验和学习资料。教师应该对上述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增加、删减和改变顺序与重点等方式对指令性课程、引进课程等加以修改,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是课程选择即“拿来”。就是把在社会上极具市场吸引力、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的校外课程有所选择的“拿来”,为我所用。如《新概念英语》、《游戏编程》、《古文诵读》等等。当然,这种“拿来”必须是教师在实践中精心组织、分步实施的理性决策。三是自主研发。即把当地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校本课程资源优势,以我为主,研发新的校本课程。如突出学校特点的“特色课程”、地方性专题课程《临城名人故事》、《临城风景名胜》、《临城地质》、《临城物种》等等。

三、校本课程体系框架

2003年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出台,为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我校将要研发的校本课程归纳为五个大的系列:

一是学科知识拓展系列:如对联赏析、新闻写作与欣赏、生活中的化学等;

二是学科知识深化系列:生物、数学、化学、物理、信息技术奥赛辅导课、创新大赛辅导课等;

三是综合实践活动系列:如社会调查与研究、数学问题研究、物理问题研究、化学问题研究、远足、访问、参观考察、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夏令营等。

四是德育系列:如国旗下讲话、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团课、党课、理想教育、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

五是音体美武术等特色教育系列:如练声课、钢琴课、篮球课、排球课、素描课、工艺课等。

学校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开发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达到100-120门,建成学校校本课程超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

四、校本课程的课程类型

我们将“三板块”课程(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整合为基础性课程和校本课程两类课程。

基础性课程即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学科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现状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课程。我校校本课程将以深化拓展型课程、实践探究型课程、学生个性化课程为体系构建。

1、深化拓展型课程

在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上的扩展和潜在能力的发展,着重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发展性学力,兼顾学生例行性学力培养。学生可以分领域限定选学的课程,内容与要求有弹性、可变动,不重知识量,而重独立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其发展的领域有相同性,而层次与内容可有相对的差异性,对个性特长的培养具有从启发到初步发展的功能。

2、实践探究型课程

着重培养学生在实践和研究基础上创造性学力,包括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特长等,要求重视对学生合作学习、综合运用、选择组合等能力的培养。课程的领域可不同,层次也可不同,符合不同学段学生和学生群体内差异性的学习心理,是学生可以分类分层自主选学的课程。探究型课程内容,一般有相对明确的结论,重在研究过程。本类课程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案例调查、专题讨论、课题研究等项目。

3、学生个性化课程

学生个性化课程,即以学生个体为本位的课程,是指依据学生个体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心理特点和发展倾向,由学生在教师参与下为自己设计的课程。个体课程表现为个人学习计划、自我发展设计等有关自我学习目标达成、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计划、安排系统与活动过程。

学生各有其不同的发展取向和成长路径,他应该拥有自己的不同于“他者”的课程——学习者自己的课程。个体课程侧重于关注学习个体的学习需要与发展特质,推动学生构建自己的学习方式,寻求适合于自己发展的途径。

五、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

1、编写模式

“在编写中学会编写”,采用“动态的开发模式”。也就是说,“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相互多次循环,不断修正,直到满意为止。具体操作上,可以先确定目标,再编写内容、制定方法和评价,也可以从内容到目标、方法和评价。整个过程要考虑到“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内容,甚至要考虑课怎么上、课型是什么、适应的对象是谁、开展的学生活动是什么等。做到“在编中学,学中编,动态开发,逐步完善”。

2、教材定位

主要为了激发兴趣、拓宽视野,体现乡土气息,趣味性、科学性、知识性、思考性、创造性相结合。编写时,可以以一科为主,吸收相关学科教师参与,开展跨学科研究。

3、资料搜集

大量收集和占有资料,是编写的校本课程教材基础和关键。资料搜集可以进图书馆,查阅地方志,也可以上网查阅,或请教于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士。

4、编写原则

编的过程就是“抄添裁”的过程,当然要“添”,要提炼加工,深入浅出。行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具体地说,还要牵涉字体、字号、颜色配比、图文排版等比较专业的问题。我们可以把以下几点作为编写校本教材的基本原则:一是强调校本特色,突出乡土气息,拉近学生与社会的心理距离。二是图文并茂,语言亲切,具有良好的可读性。三是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思考性、创造性有机结合。四是留给学生思考、质问和探究的空间。五是去除过于成人化的表述,拓宽知识的宽度,强调了编者对读者需求的回应。六是编排要有意识地留下一些思考题,并且指出解决问题大致方向,强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5、课程标准:

成书后,要有配套的课程说明或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包括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内容范围、教学方法、评价手段、实验要求或拟开展的活动、参考资料或资料索引等)。

6、设计要求:

每本教材一般要求设计成8-10个专题,每个专题一般要求设计成1个课时,每个专题一般要求编写成2000-3000字,每个专题一般应包括正文、问题与思考、活动与探讨、积累与应用、推荐与建议等项目设计。每本教材总字数控制在16000-30000万字左右。

7、教材编审:

学校成立校本课程教材审定委员会,对教材进行审定。

8、编排印刷:

由教务处组织,学校与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者签订印刷协议,由学校选定印刷厂,由印刷厂根据学校需求总数排版印刷。

六、校本课程的实施

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任务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加强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成果指导课程改革实践。加强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养,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提高。要积极探索,富有创造性地同时又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以确保我校校本课程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扎实的成效。

1、建立组织,分工负责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成立以校长为主任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委员会和由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家长、社区代表组成的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和领导工作,制定管理条例和办法,教务处负责落实具体计划和管理工作。

校长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第一决策者、第一责任人,将按照国家的教育政策,为全校学生的最好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做出课程规划及其他决定。

教师将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或其他课程文件,在自己的专业活动范围内,从专业发展的高度,关注教育对象的需要,做出相关课程设计及其他决定,适时拿出《课程纲要》。

学生也将确立正确的课程观,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正确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选择课程甚至老师,学会规划自己个人的学习方案。

学校将创造条件让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的课程事务,如了解课程、评价课程以及为修正课程提出建议;同时促进家长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实施,如提供信息、协调资源等。

2、科学安排,规范实施

年级组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学生课程需求汇总发给教师,供教师参考。教师在学期结束前,申报下学期校本课程科目,填写课程申报表,撰写课程简介然后上交年级组,由年级组报教务处将审批后的课程申报表汇总成《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并下发给各年级组,年级组下发学生,供学生选择;学生据此填写参加课程的《申请表》交年级组并上报教务处,年级组、教务处根据学生的选择人数(一般一个班不少于20人,方能开课)制定《课程安排表》;年级组根据《课程安排表》组织教学。

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校本课程每门课(或专题)一学期一般安排8—10个学时,个别系统性强的专题,可以申请两个学段连接。

校本课程授课的时间和地点:校本课程一般安排在下午第七、八节课进行;有些校本课程可以安排在双休日和节假日进行。校本课程一般在校内进行;有些校本课程在有安全预案的情况下,可以安排在校外进行。

校本课程的选课和授课: 课程的开设打乱班级,学生自由选课;有些课程是同年级跨班选修,有些课程是跨年级选修。每位教师要切实做好校本课程的选题、开课工作,每个学期每门课(或课题)分课时教案不能少于8—10个。

3、建立培训、奖励机制,保障师资 校本课程门类较多,我校学生人数多,有许多课程和相关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都有很大不同。因此,教师培训学习是课改工作成败的关键。

首先要利用省内外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基地,把教师送出去培训学习;其次要把专家、课改先进学校请进校门进行大面积教师培训提高;再次要组织校内教师间相互探索、相互学习、交流经验,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程改革之中,要增强课改意识,转变课程观念,树立创新精神,有能力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要写出期末和学年结束教学情况总结,并提出改进和完善意见。

学校要定期召开校本课程专题研究,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教学规律,撰写论文,以推动校本课程的不断深化。

学校要建立校本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业务档案,教师要认真填写校本课程申请,设计教学计划,提供教案、研究成果等资料,记入业务档案;要通过资料检查、讲课比赛、评教评学、召开师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教师的授课运行情况;要对担任校本课程教学的工作量计算上采用等于或大于必修课的方法,体现在奖金或学期兑现中;要实行校本课程教学成果申报奖励制度,对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中成果突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

4、建立评价机制

新课程已赋予校本课程以全新的涵义。因此,学校必须突破传统课程观念,充分估计校本课程实施中场地、设施、师资等的实际要求,课程表设定的困难,统筹兼顾,加大投入以确保校本课程健康实施。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在学校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主持下从师、生两个方面进行:

(1)对教师的评价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进行: ①学生选择该课程的人数; ②学生实际课程授受的效果; ③学生家长的反映;

④学校领导、教师有关专家人士的评价; ⑤各种类型、多种途径问卷调查的结果。(2)对学生的评价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①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

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 ③学生小组评议和任课教师评价; ④学生家长的反映; ⑤学习的成果(将采用随课程实施过程进行连续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采用书面测验、判定等级或书写评语等多种评价形式,主要以学生档案袋综合展示。

5、加强管理,调控运行,落实奖励。

校本课程要保证质量,充分发挥其功能,就要像必修课一样有明确的要求和授课计划,并严格管理,做到操作过程的规范,上课过程的调控,最后结果的考核,成绩成果的奖励。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采取校领导、教务处、学科组、年级组随堂听课,抽查教案与作业,组织公开课,召开师生、家长座谈会,填报学情调查表等了解教学运行的动态。期末和学年结束时,要求教师认真总结写出论文,学校择优交流,装订成册。

中学岗位设置方案 第6篇

为深化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现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河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试行)》(豫办【2010】3号)文件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单位基本情况

单位机构编制情况:我校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初级中学,主要从事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任务,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初中生。单位规模为正股级单位。经费形式为财政全供单位。编制数78。内设机构3个,分别是: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

现有人员情况:实有人数XX人,其中:管理人员XX人(单位领导正职1人、副职2人;内设机构领导正职3人、副职5人;其他管理人员6人;专业技术人员总数XX人(正高级0人,聘任0人;副高级XX人,聘任XX人;中级XX人,聘任XX人;初级XX人,聘任14人);工勤技能人员0人(高级技师0人,技师0人,高级工0人,中级工0人,初级工0人,普通工0人)。

二、岗位设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通过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和人员聘任制度,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凝聚优秀人才,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调动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1-

和创造性;促进单位事业的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坚持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三、拟设置岗位情况

本单位拟设置岗位总量78个,其中:管理岗位4个,专业技术岗位74个,工勤技能岗位0个。主体岗位是专业技术岗位,占岗位总量的100%。专业技术主系列是教师系列,主系列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数是74,占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总量的94.8%,辅系列岗位为科技实验系列、图书管理系列、财务会计系列、电化教育系列、卫生保健系列,辅系列岗位最高等级为X级。

(一)管理岗位的名称、等级、数量

总数4个,占单位岗位总量的5.1%。

1、单位领导岗位4个。其中:校长1名、副校长3名。

2、内设机构领导岗位3人。其中:内设机构正职3名,其中 包含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主任各1名。副职7名,其中包括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副主任、团委书记。

3、其他管理岗位4个。其中:实验员、图书管理员、会计、电化教育辅导员各1名。

(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数量及结构比例

1、高级专业技术岗位17个,占专业技术岗位比例22%

(1)正高级岗位0人,占专业技术岗位比例0%。其中:三级岗

位0个,四级岗位0个。

(2)副高级岗位17个,占专业技术岗位比例22%。其中:五级岗位4个,六级岗位7个,七级岗位6个。

2、中级岗位35个,占专业技术岗位比例45%。其中:八级岗位10个,九级岗位15个,十级岗位10个。

3、初级岗位26个,占专业技术岗位比例33%。其中:十一级岗位13个,十二级岗位13个。

(三)工勤技能岗位等级、数量及结构比例

工勤技能岗位0个,占单位岗位总量的0%。其中:技术工一级X个,技术工二级X个,技术工四级X个,技术工五级X个,普通工岗位X个。

四、实施方法步骤及组织领导

(一)岗位设置工作组织领导情况;

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我校岗位设置工作的领导,经研究决定,成立我校岗位设置领导工作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XX(校长)

副组长:XX、XX(副校长)

成员:XX(教务处主任)

XX(政教处主任)

XX(总务处主任)

XX(总务处副主任)

XX(教务处副主任)

XX(教务处副主任)

XX(政教处副主任)

XX(团委书记)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校岗位设置工作的协调和组织工作。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开展政策文件的学习、宣传、广泛听取职工意见的情况; 我校于2010年11月24日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传达驻马店市、驿城区及驿城区教体局有关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有关文件及政策。

(三)岗位设置具体实施方法步骤;

以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和我市《实施细则》为依据,统筹规划,周密部署,稳步推进,确保我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平稳有序实施。

(一)准备阶段(2010年11月)

1、建立组织。为加强对我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领导,成立XXXXXXXX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校长陈金慧同志任组长,有关分管领导和处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我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整体协调和组织工作。

2、制定实施方案。制定《XXXXXXXX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统筹安排我校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3、调研学习。学习借鉴我市和我区其他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好的做法,深入有关学校进行调研,为我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全面展开奠定基础。

(二)实施阶段(2010年11月——2010年12月)

1、召开动员大会,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贯彻上级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政策和我市《实施细则》精神,安排部署我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2、业务培训。组织有关领导及具体承办工作人员,参加全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培训班。主要深入学习有关政策规定和相关业务工作办理,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研讨。

3、岗位设置

(1)制定我校《事业岗位设置方案》,包括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本单位职能、编制总数、内设机构数、领导职数、拟设立各类别各等级岗位。同时填写《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审核表》,上报有关部门;

(2)根据上级有关部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制定我校《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3)广泛听取我校职工对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意见;

(4)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讨论通过;

(5)公布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和岗位说明书并组织实施。

4、开展岗位聘用工作

(1)实行竞聘上岗。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要以人员平稳过渡为前提,原则上将现有在册正式工作人员,按其现聘职务等级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

(2)签订聘用合同。我校根据首次岗位聘用结果,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及时与被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各自权

利和义务。对聘用人员实行合同管理。

中学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第7篇

音乐每学期6课时。

篮球每学期8课时。

艺术体操每学期6课时。

美术每学期6课时。

七、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并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八、师资建设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根据我校在职教师的现状,将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教史的水平。

1、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

3、老带新--通过名师带教;培养青年。

4、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九、教材建设

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任课教师进行大量创造性的劳动,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学校资助教材的刊印,保证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1、《篮球的技能训练》体育组

2《通俗歌曲走进校园》《声乐的基本常识》音乐组

3《版画和装饰画》美术组

十、相应措施

1、教科室、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邀请领导、专家、到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4、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十一、组织机构

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 长: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

中学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第8篇

一、农村中学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面临的困境

(一) 学校硬件资源不足

地理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直观性, 没有相应的设备设施, 特别是教具, 教学就难以进行, 教学效果便可想而知了。而广大农村高完中教学设备设施还相当匮乏, 除个别学校实行“班班通”多媒体教学, 大多数学校地理学科的教学设备设施几乎是一片空白, 连最基本地图册、地理教学挂图、地球仪、经纬仪都缺乏, 更谈不上地理园、天象馆、气象站等设施。地理老师上课仍然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 即使有好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 也无法在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和落实。较落后的教学手段给地理教育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带来了挑战, 使本来生动有趣的地理课变得枯燥无味, 严重影响地理教学效果。

(二) 地理师资严重缺乏

课程改革对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比如:现在的新教材弱化了学科的知识体系, 文本内容较少, 教材版本的多样化, 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较强的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做到“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再如新课程要求注重“方法与过程”这一目标, 为了较好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有些教学内容最好安排野外考察实习, 将真实的大自然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自身要有野外考察的经验。目前, 从广大农村中学的地理教师队伍现状来看, 数量严重不足, 地理老师工作量超负荷现象很普遍。有少数学校地理教师周课时量高达50节, 大多数地理老师周课时量也在20节以上, 使老师们一天都疲于应付上课, 根本没精力去精心备课, 更没精力“充电”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另外部分学校还有部分兼职地理教师, 地理专业素养也亟待提高。

(三) 学生地理素养较差

老师们普遍感到高一学生地理素养太差, 教学难度较大。可以说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完全是一片空白。其原因主要是目前这种中考模式, 地理不参与中考, 只进行结业会考, 而会考完全是学校自已组织考试和阅卷, “水分”太重, 没有起到应有考查的作用, 所以初中地理课也形同虚设。另外, 高中新课改应该在初中新课改的基础上实施, 虽然初新课改实施这么多年, 但仍然是“穿新鞋, 走老路”, 学生升入高中后, 也很难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这些都给高中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高中课程改革是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工作, 势在必行。针对广大农村中学目前教育的现状, 如何有效实施新课程, 是摆在农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农村中学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策略与建议

(一) 加大对新课程实施的投入, 控制大班额, 为课程改革奠定基础

首先, 新课程改革是政府行为, 学校要争取当地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有效支持, 使课程改革更好地体现国家意志和政府行为, 改善学校设施设备, 控制大班额;其次, 学校要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加大学校硬件的投入;此外, 学校还要加强对学校设施的管理和维护, 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设施设备的作用, 保障新课程顺利进行。

(二) 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加强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

1. 首先解决地理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原来地理必修课只需二学期就能完成, 而现在需三学期才能修完, 而且还有选修模块, 对地理教师的数量需求更大。建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招聘地理教师的指标上适当倾斜, 满足实际需求。

2. 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

在多元化的教师培训模式中, “校本”培训处于核心地位, 起主导作用, 所以各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 探索出适合本校的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

3. 以教研为支持, 帮助教师解决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

在新课程实验中, 充分发挥教研机构的研究、指导、服务、引领职能, 为课程改革提供支持系统。一是深入基层, 指导教研。教研员要切实转变角色, 改进工作方式, 定期深入教学一线, 研究课堂教学, 了解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与教师共同备课与交流, 解决了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问题。二是集体备课, 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新课程提出“教材只是一种课程资源”, 课程标准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和评价的依据, 所以教师要做到“用教材, 而不是教教材”, 必须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这些变化需要教研员组织教师集体备课,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帮助教师深刻理解新课程。三是课例引领, 示范学习。为实现教研成果的及时转化。教研室可定期组织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 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探索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适合自已教学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四是网络教研, 拓展交流。为拓展教研范围, 节约资金, 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开展新课程网络教研。如利用全国新课程网络培训建立的QQ群这个平台, 为新课程的研究和交流拓展空间, 这样在新课程实施中, 教师能及时便捷地与同行进行问题探讨, 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

4. 加强初中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

上一篇:值长职责及日常工作下一篇:2008年乡镇纪委班子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