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的教学设计

2024-06-07

比例尺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比例尺的教学设计 第1篇

1、目标的定位

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关键。在课堂设计时,我们应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等,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比例尺》这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知识、正反比例和图形的放缩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知识、正比例和乘除法意义的综合应用。依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知识及年龄特点等来重新审视《比例尺》一课,我们不难发现,这部分内容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对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能进行转化,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绘图的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值得关注的是:就数值比例尺而言,教材没有就方法比例尺专门的讲解,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就是要学生在理解比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比例尺”,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上,其次才是计算比例尺,有了深刻的理解,计算自然水到渠成。这样来把握教材,教学起来得心应手,收到良好的效果。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比例尺》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于理解,而且我觉得书中的练习和情境可能不太适合我们的学生,学生不一定会十分感兴趣,可能只是为了解题而解题。因此我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结合人教版教材,我对教材进行了取舍,创设了贴近我所教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考虑线段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很广,因些我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还把比例尺的相关内容拓展进来,从而拓宽和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上课,我首先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老师开车从濮阳到郑州用3个小时,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濮阳爬到郑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濮阳和郑州。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自学:1、什么叫比例尺?2、怎样求比例尺?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并引出用比例尺解决问题。

这样,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中的不足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孩子们的热情似乎也挺高,反应也不错。像比例尺的概念挺好理解,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也进行了板书,以及必要的练习。自以为这节课的内容也没有什么较大的难度,学生应该都能够接受。可反映到作业本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求比例尺,应该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有变成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的。比例尺互化的格式有几个是创新的,可似乎这几种创新写法不是那么正确。为什么?把孩子叫到身边,我问他们:“我在板书的时候,你们仔细看了吗?”都齐刷刷地回答我看了。“看了怎么连写法都乱七八糟的。”孩子们个个无语,一个个冤枉的样子。

后来我冷静地想了想,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对比例尺的接触较少,缩小的比例尺可能看到过,如地图等,放大的比例尺就比较少见。因此,会有一个错误想法,较小的数是图上距离,继而就出现了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的情况,其次为了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我在课堂上会比较注意口头交流,认为懂了可以不写,但实际上说跟写还真的是两回事,会说不一定会写。如果我们把图上距离1厘米等于实际距离20千米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会说20千米等于000厘米,因此写成数值比例尺是1:2000000。这样,学生在写的时候会觉得怎么写好呢?尽管有板书,但那也是走马观花,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看来以后在课堂上必要的写还真不能省。

比例尺的教学设计 第2篇

《比例尺的应用》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体会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实际,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乐趣,感受到比例尺的实用性和科学的探索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以及小组合作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比例尺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1 、复习比例尺的意义:

刚才老师了解到同学们的五一安排非常丰富,其实在我们学校周围也有许多美丽的景点。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幅地图,你能看到什么?还能看到什么?(观察的非常细致)比例尺1:10000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还了解比例尺的哪些知识?

预设生1:图上一厘米表示实际中的一万厘米,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一万倍。

2: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板书)

3:同样的`知道(比例尺)、(图上距离))我们就可以求(实际距离) 那么知道 (比例尺)、(实际距离)我们就可以求(图上距离) 也就是说知道其中的两个量,我们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2、揭示课题。

大家对比例尺有了深刻的了解,其实比例尺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尺的应用。(贴出课题)

二.教学求实际距离.

1、求东门小学到铁塔寺的实际距离。

下面,我们就带上比例尺,进行一次地图上的旅行吧。现在我们从东门小学出发到铁塔寺

(1)出示课件:

(2)仔细观察所以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预设一:生提:图上距离是多少? (测量)

(4)预设二:从东门小学到铁塔寺实际距离大约多少米?(评:真了不起,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5)仔细观察所有信息与问题, 要求从东门小学到铁塔寺的实际距离,我们就必须先知道什么? 老师给同学们也提供了同样的地图,请你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求出从我们东门小学到铁塔寺的实际距离。

生做,师巡视

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来说说你的想法?

方法一:方程。

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使用这种方法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刚才我们根据比例尺的数量关系,利用比例尺的意义直接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方法吗?

方法二:

生:41/10000求出的是实际距离。我们组是这样想的: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在这里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比例尺相当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商。而除数=被除数商,所以可以推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我们组就是根据这种关系求实际距离的。

这种方法也不错。

方法三:

我们组是这样想的:根据比例尺1∶10000推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0倍,所以从学校到铁塔寺的实际距离可用410000求出,求出结果之后,因为单位不统一,所以还要把实际距离的单位转化为米,随即问:怎么列式?(教师板书)

2、比较几种算法。

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思考。从不同角度,想出多种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 这些方法中,你更欣赏哪一种?为什么?

教师小结:我们的数学就是那么奇妙,在变与不变之间存在着一定得规律。虽然方法看似不同,但都是利用比例尺的意义来灵活解答的。

3、练习:

先量出天河体育中心到烈士林园的图上距离,再算出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米? 仔细观察所有信息, 想一想,要求从天河体育中心到烈士林园的时间?我们必须先求什么?

运用我们刚才研究的知识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做,师巡视

生1:(方程)师:怎么想的?

生2:计算

师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了地图旅行中的问题。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比例尺的应用还有很多,看一下这两道题,先仔细读题,想一想,做在练习本上。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出示:按1:1000的比例尺做出的邮电大楼模型,高为16.8厘米,邮电大楼的实际高度是多少米?师读题

独立完成。

按10:1的比例尺放大的手表截面图,图中的表盘的直径是20厘米,这个表盘的实际直径是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解答; 汇报交流。

2、提高练习:

出示:课件 你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想一想,再做出来。

生读

汇报:两种方法

观察这两种方法,你想说些什么?

3、老师还了解到,有的同学想到省内给地走走,看这是我们山东省的一幅地图。

自己设计出你的出游路线,算一算行程。

比例尺的教学设计 第3篇

我们学校开展“同课异构”活动, 三个老师的教学让我感觉, 其实我们的教学中也存在着这种境界之分, 下面以“比例尺”的教学为例看新课引入三境界:

一、“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引入就是引入

处于这个境界, 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 万事万物在我们眼里都还原成本源.所谓“引入新课”, 它的作用就是一个“引”子, 引导话题或者学生进入新课, 进入正题.其目的是为了进入“新课”, 其精彩处也在“新课”部分.

案例一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与解比例, 谁来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生答略.

师: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呢?生:解比例.

师:你知道解比例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吗?生列举若干.

师:在一幅地图上知道图上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实际距离, 或者知道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 当然, 这是在知道地图比例尺的前提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比例尺”.

师板书课题, 进入新课.

这样的引入我们在一些常态课上会经常看到.这样引入的优点是目标明确, 不拖泥带水, 进入新课不会浪费太多时间, 从而保证新授内容有充足时间完成.不足之处是课的可观性不强,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 不能在课始就很快激发学生兴趣, 虽然新课时间有保障, 但学习效果不一定很好, 尤其对那些学习目的性不强、进入状态比较慢的学生而言, 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引入因其太直接而显得单调而无味.

二、“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给引入穿上盛装

处于这个境界, 意识到表象背后还有深意.一切如雾里看花, 很容易让我们迷失了方向, 虽然开始用心体悟, 但随之而来的还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这时会把新课标“情境教学来自生活”奉为经典, 所以在引入上大做文章, 此类引入的最大特点是过分追求形式, 创设大量不着边际的情境, 使课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气氛活跃, 但对引入部分教学的本质及其丰富内涵有所忽视.

案例二

课始多媒体出示大幅中国地图, 配乐介绍:这是我们中国地图, 如一只破晓雄鸡等长篇介绍结束, 学生为我们地大物博而心情激动不已时提问.

师:看了我们祖国的地图, 你有什么发现?

生答略. (学生的发现可谓五花八门, 像一节不错的品德与社会课, 眼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学生的发现还源源不断.五分钟过去了, 十分钟过去了, 可学生就是说不到老师想要的点子上.于是老师只好打断学生的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可有没有同学知道, 连云港到南京的实际距离是330千米, 可是在一幅地图上为什么只有16.5厘米呢?生:缩小了画的.

本来这时点题进入新课已经够晚的了, 可老师接着又出了个脑筋急转弯.

师:连云港到首都的距离很远, 可一只小蚂蚁几秒就爬到了,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生: (大笑) 在地图上爬的.

师:同学们真聪明,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地图, 研究地图上的比例尺.

当老师板书课题的时候, 我长长地舒了口气.这个引入, 可真累啊!就是这样的引入, 在一些展示课、竞赛课上却还很常见.就本案例的引入, 教师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点, 这样的情境创设显得很幼稚, 对六年级的学生而言没有实际意义.虽然也显得好像依据课程标准, 但是这样的情境没有实际意义.这样引入固然也有诸如情境创设能较快激发学生兴趣, 吸引学生注意力, 尤其对低年级学生而言, 能让课有可观性等优点.但这样的引入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常常被老师创设的情境弄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云, 时有引入时浪费大量时间也没有进入新课, 导致新课完不成教学任务的情况发生.结果便是喧宾夺主, 表面热闹实质没有给学生的头脑留下思考, 这样的引入因其太花哨而显得肤浅和浮华.

三、“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引入有了内涵

处于这个境界, 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返璞归真.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 要放弃的是什么, 这时, 看山还是山, 水还是水, 只是这山这水, 看在眼里, 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引入新课, 看似为“引”, 但还承担着诸如新课知识产生的必要性、数学思想的无痕渗透等潜移默化的作用.

案例三

出示一幅平面图:小明家到学校的二维简图.

师:图中线段一格代表1厘米, 小明家到学校图上有3厘米, 你知道小明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生表示不知道.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不知道图中1厘米的长度代表实际多远的距离

师:为什么非得要知道这一点呢?

生:因为实际的距离往往很大, 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它缩小才能画在图纸上.

生1: (指教室墙上地图的比例尺) 看, 地图上都有图例的.

师:哦, 你真是个细心的同学!是的, 每个地图上都有这样的“图例”的, 它是这个地图的“标准”.实际上, 老师在绘这幅平面图之前, 所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确定生1所说的这个“标准”.

课件出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200米.

师:现在你能知道小明家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有多远吗?你怎样知道的?生答略.

师:这个标准是我们绘图或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这节课我们的学习就从这样的“标准”展开.

这样的引入, 以疑促思, 可见授课教师课前对教材的深入思考, 对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习这部分知识的真实思维等各方面的深入研究与准确把握.所以这样的引入是最适合学生的, 教学起点的选取从学生和教材而来, 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基础上重建, 在旧知的复习中引出新知且步步深入.从引入中就体现出新知产生的必要, 虽然平实却如行云流水, 真可谓洗尽铅华大象不工, 这样的引入因其教学起点的准确把握而显得实在而厚重.

《比例尺的意义》教学设计 第4篇

【教材分析】教材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房屋平面图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比例尺,初步感受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出示平面图后,借助图形放缩的经验和其他学习经验,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中国地图

【设计理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要为生活服务这样一个理念。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1、课件出示昆明这座城市的美景并引入:南安到昆明的实际距离大约是2400多千米,如果想去昆明旅游坐什么车?(飞机)需要两三个小时。可是一只蚂蚁从南安爬到昆明只用了5秒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地图上爬的。)那么,在地图上南安到昆明的距离是多少呢?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地图,课件出示地图:从这幅地图上找出南安、昆明两个城市,用尺量出这两个城市在地图上的距离。学生操作后,汇报。师:在地图上南安到昆明距离是6厘米,我们把6厘米就称为南安到昆明的图上距离。

师:南安到昆明有2400多千米,而地图上只有6厘米,(师用手比划一下)你们知道是怎么画上去的吗?聪明的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把物体实际的长度按一定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个“脑筋急转弯”的智力游戏, 并抓住学生急于认知的心理,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发,真切感受到在绘制平面图的时候,不可能按照实际的长度来操作,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方法,这个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调动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从而高效能地引入本节课内容。)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课件出示)

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学校要举办一个大型的文艺汇演,想让同学们设计一个舞台。在平面图上如果用10厘米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那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引起浓厚的兴趣,用亲身经验走近数学,探索其中的奥秘。】

(1)读懂题目中的信息。

(学生汇报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根据题目的要求,引导学生得出10厘米:10米,并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化简比。

【设计意图: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学生自然会想到要化简这个比,必须要统一计量单位,这也是比例尺这个知识点重点强调的地方。】

(3)随学生汇报,板书提炼: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0厘米:10米

10:1000

1:100

(4)揭示比例尺的含义。使学生理解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

【设计意图:不把比例尺作为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背诵,而是在情景中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与交流后得出结论。】

(二)、活动二:(课件出示)

师生共同搜集的生活中不同的比例尺,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积极展开讨论与研究,各抒己见。)

教师归纳为三点:

①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计量单位。

②比例尺的前项和后项一定是同级单位。

③为了计算方便,比例尺通常都写做是前项为1的比。

【设计意图: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使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形式、求法有初步了解,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三)、活动三:课前,老师测量了一下我们学校操场的长是50米,宽30米,现在老师就请同学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将学校操场的平面图画在老师发给的白纸上并填好表格。(友情提醒一下:我们画图时用的单位是厘米,而已知的实际距离单位是米。)

1、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注意收集不同的汇报素材。

2、小组交流

师:设计好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将自己的设计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电脑出示讨论题)

(1)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2)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

(3)你是怎么解决的?

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的平面图贴在黑板上。

3、汇报;说说自己的设计方案。(你是怎么想的?)

4、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已知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怎样求第三个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操场平面图,亲身体验当设计师的感觉。在动手实践过程的中,学生可以利用比的意义、比例尺的含义等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来解决这些问题,放手学生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引申,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一中国地图。

1、找到自己的家乡。估一估家乡到北京的距离,求一求实际距离。

2、放暑假时,你打算从——到——去旅游,两地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千米。

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一定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练习,既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1、学了本节课,你有获得了哪些知识?

2、怎样画我们教室的平面图呢?(长8米,宽6米)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自定比例尺,画出平面图。

【设计意图:回顾前面的问题,首尾呼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让他们倾听、协作、分享、交流。】

比例尺的应用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求比例尺计算。

2、掌握根据比例尺求图上的距离或实际距离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从中感悟到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比例尺的意义及注意事项。2.比例尺练习题

3.谈话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

下面是北京市地铁规划图,地铁1号在图中的长度大约是10厘米,它的实际长度大约是多少?

(1)从题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比例尺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该怎么求?先想一想,再独立完成。

①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②反馈评价,教师板书。

(4)教师小结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方法:a、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教师板书)b、列比例求解 强调:单位的换算与统一。

2、如果知道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你会算吗?试试看 一条排灌渠长340米,画在比例尺是1/500的平面图上,应画多长?

①小组讨论,感知方法

②小组反馈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三、运用新知,巩固提高

1.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广州到深圳的距离是1.8厘米。请你计算,广州到深圳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2.一个机器零件长3厘米,画在一张比例尺为20:1的图纸上,应画多长?

①指名学生板演 ②集体评价

四、拓展练习

一幅比例尺是1/800的农田规划图上,量出一块三角形的地(如图)。量出图上的底(3.5cm)和高(2cm),计算出实际的底和高和三角形的面积。

①学生相互讨论后独立完成② 集体求证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

比例尺的应用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1.解:设实际长X厘米

10/X=1/500000 X=10÷1/500000 X=5000000 5000000cm=50km

答:实际长度大约50千米。

反思:我从比例尺的意义入手,让学生以此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应该说,学生基本能掌握一种方法。以电子白板作为教学平台,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上完课之后的最大的感受是教学机智还不够灵活,在这节课上我试图安排两个内容: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球图上距离。在引导学生用4种方法解答了例7的问题之后,我就发现离下课只有15分钟了,其实这时我完全可以直接进入练习,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的问题,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依据,把这类问题进行巩固强化。反思:

教材把比例尺为部分内容安排为2教时,第一教时教学比例尺的意义,会求比例尺,根据比例尺求图书距离或实际距离;第二教时教学线段比例尺及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之间的互化。根据新的《教学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学生的认知情况,在教学中我主要突出了以下两点:

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造性的改造教材。现在教材比较注意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而它的社会性、实践性和活动性显得不足,呈现形式比较单调,缺乏生动感,只适合学生接受性学习的需要。根据“标准”的建议,“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进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都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为此,我适当调整了教材顺序,合并压缩了一些内容。把原来放在第二教时教学的线段比例尺及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之间的互化也安排在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地图上的不同发现来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从形象上感知了二者的不同,通过它们之间的互化也实质上明确了二者的联系。在教学比例尺的应用时,我并没有照搬例题,而是从学生感兴趣的地图入手,自己动手测量两地间的图上距离,自己计算实际距离,使学生自主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录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产生了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标准”还指出,“(学生实习的数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改变后的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探讨和实践操作。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比例尺的各种表现形式,探讨比例尺表示的意义,在实践操作中学会应用比例尺,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更突出,学生在自主交流探索中学会了怎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创设实示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

比例尺的应用教学设计 第6篇

1.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2.使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和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流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路比例尺。并能根据一定的比例画出物体表面的示意图其实比例的应用还有很多,你知道富区离齐市有多远吗?你知道富区有多大吗?你知道水立方有多大吗?画一张小小的示意图,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今天我们来学习比例尺的应用。板书课题:比例尺的应用。

二、运用知识,分层练习。

1.课件出示幸福小学新建校园示意图,组织学生根据地图测量有关数据,展开教学。

2.①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写在黑板上,并说一说比例尺的意义。

②将找到的比例尺互化。

③组织学生根据地图测量校园长、宽图上距离,根据比例尺求出其实际距离然后求出校园占地面积,就此展开练习教学。

④师生交流,总结点评。

3、课件出示学校平面图,各小组分别选择一个建筑的平面图,根据有关的数据,求出这个建筑的实际占地面积。(教学楼、操场、办公楼、语音室、花坛、图书馆)

①想一想,议一议,根据问题应该先求什么?

②解答。

③师生交流,总结点评。

本组练习题主要是训练学生在熟练掌握公式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并融会贯通,使学生会进一步理解与巩固知识。

第三组:综合运用、深化发展

请根据下列描述,先算出有关数据,再按1:的比例尺和绘图要求画出旗杆的位置。

旗杆的位置离学校南墙有30米,离学校西墙100米。

①学生解答

②师生互动交流,并加以个别指导、点拨并分析、评价。

本次练习题主要是训练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动手操作能力。

三、作业

1、设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的有关数据求出富区到齐市的实际距离的应用题,并解答。

2、利用网络收集水立方的相关信息,根据比例尺1:2000求它的占地面积,并画出示意图。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比例尺的应用教学设计 第7篇

1.经历读平面图,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

2.能读懂平面图,能根据比例尺解决和平面图上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

一、读平面图

1、教师谈话,说明一些场所也可以按比例画出它的平面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知道了可以按一定的比例画出一个物体表面的示意图。一所学校、一个公园、一个商场也可以按一定的比例画出它的平面图。

板书:平面图。

2、让学生读某小学的平面图,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信息的机会,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交流。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第54页,认真观察某小学的平面图。

给学生一点时间观察平面图,再交流。

师:谁来说说从这幅图上,你了解到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这是某小学的整体设施平面图

平面图上画了教学楼、语音室,教学楼在学校的西北边,语音室在教学楼的西南方向。

办公楼在学校的东北方向,图书室在学校的东边,微机室在学校的东南边。

操场在学校的南方,花坛在操场的正北方向……

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

3.让学生说一说比例尺1:2000表示什么意思。然后,教师介绍比例尺1:2000的两种表示方式,并板书出来。

师:谁知道比例尺1:2000是什么意思?

学生可能会说:

生:1:2000的意思是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的2000厘米。

师:说的很好!1:2000,比的前项是图上距离,比的后项是实际距离。

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1:2000还可以写成不同的形式。

教师边说边板书:

比例尺=1:2000

或比例尺=

4、参照兔博士的话比例尺的一般意义,并板书比例尺的两种书写方式。

师:根据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我们还可以得到比例尺的一般表达式。

教师边说边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比例尺

二、自主学习

1.提出:“求校园长的实际距离”的问题,师生合作实际测量后,让学生自主计算。

师:根据平面图上的比例尺,我们知道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的2000厘米。想一想,如果要想知道校园长的实际距离,怎么办?

生:需要先量出校园长的图上距离。然后根据比例尺1:2000,就可以求出实际距离。

师:好,请同学们量一量平面图上的校园长是多少。

学生测量。

师:谁来汇报你测量的结果?

生:图中的校园长是10厘米。

板书:图上距离:10厘米

2.全班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最后说明:学校的长用“米”做单位比较合适,所以求出厘米数后,要除以100换算成米作单位。

师:校园长的实际距离到底是多少呢?请同学们试着算一算。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算法:

因为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的2000厘米,现在校园长图上距离是10厘米,实际距离就是10个2000厘米,用2000×10=20000(厘米)。

我用2000×10=20000(厘米),20000厘米=200米,所以校园长的实际距离是200米。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实际距离:2000×10=20000(厘米)=200米

如果学生没有换算单位或出现错误,教师给予提示。

3、提出:“求学校宽的实际距离”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师:学校的长用“米”做单位比较合适,所以求出厘米数后,要除以100换算成米。

师:学校宽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呢?请同学们自己测量出图上距离,并试着计算。

学生自主测量、计算,教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计算的结果是多少?

生:我先量出宽的图上距离是6厘米,因为比例尺是1:2000,实际距离就是6个2000厘米,用2000×6=12000(厘米)=120(米)。

4、提出“求学校占地面积”的要求,学生算完后交流。

师:我们已经求出了校园长和宽的实际长度,你能计算出校园的占地面积吗?试一试。

学生计算后交流。答案:

200×120=24000(平方米)

三、尝试应用

1、提出教材试一试中的问题(1),先让学生讨论一下:求学校操场的面积,应该怎么办?然后自己解答,最后交流。

师:根据平面图和比例尺,我们可以算出校园长和宽、占地面积等。如果要求操场的面积,谁知道应该怎么办?

生:先测量图上操场的长和宽,再计算出操场长和宽的实际长度。最后,计算出操场的面积。

师:请大家自己完成。

学生自主测量、计算,教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然后,指名交流。

2、提出教材试一试中的问题(2),先让学生讨论一下:要在示意图上标出旗杆的位置,应该怎么办?使学生了解:应该先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

师:同学们真棒,根据平面图和比例尺解决计算问题。现在,老师提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在学校内距南墙30米、西墙100米的位置,竖着学校的旗杆。如果要在示意图上标出旗杆的位置,你知道应该怎么办吗?

生:应该先根据实际距离求出旗杆距南墙、西墙的图上距离,然后在图中测量、标出旗杆的位置。

3、学生尝试计算,然后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师:说的很好!请大家先试着计算出旗杆距南墙、西墙的图上距离。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做法:

因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2000厘米。旗杆距南墙的实际距离是30米,30米中有几个2000厘米,图上距离就是几厘米。30米=3000厘米,3000÷2000=1.5,所以旗杆距南墙的图上距离就是1.5厘米。同理,旗杆距西墙的实际距离100米,100米=10000厘米,10000÷2000=5,图上距离就是5厘米。

因为=比例尺,所以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30×=0.015米=1.5厘米

100×=0.05米=5厘米

第(2)种方法如果没有出现,不予介绍。

师:很好,同学们计算出了旗杆距南墙、西墙的距离。现在,在图中测量、标出旗杆的位置。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一下。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红红家住房平面图”所包含的信息,再独立完成各小题。

师:请同学们看练一练第1题,这是红红家住房的平面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200

红红家的客厅在阳面。

在红红家的东南角、西北角各有一个卧室。

师:比例尺1:200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200厘米。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2)(3)两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五、课外延伸

2、练一练第2题,由学生课外独立完成。

巧解“比例尺”教学难点 第8篇

地理知识丰富, 涉及的范围也很广, 很多同学乐学地理, 但是又害怕记忆地理知识。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针对知识的不同特点, 采取不同的方法, 教给学生采用多种记忆方法来识记大量的地理知识, 如比喻记忆法、字头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等。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谈一谈自己是如何让学生利用谐音记忆法, 去突破“比例尺”这部分中的教学难点的。

在进行教学时, 我把课本上的知识讲完后, 问学生:“谁能很快地说出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 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地图的范围大小、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呢?”学生赶快看课本, 然后有几个学生举起了手, 但回答得并不理想, 不过也总算回答上来了。这时, 我把目光对准全班同学, 说:“现在, 老师就教给咱们一个简单的快速记忆的方法, 想不想学?”这样把全班同学的兴趣都给提起来了。我转身在黑板上分两行写出“大简、小详”四个字, 同学们都带着疑惑的目光看着我, 感到不理解, 我笑着说:“下面我来解释, 同学们仔细看一下我们刚才做的练习题, 不难发现, 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 如果表示的范围大, 内容肯定简单;如果表示的范围小, 内容肯定详细。现在我们把此内容概括起来, 简单地记就是:大简、小详。”同学们听完后, 都点了点头, 接着我又在“大简”两个字后空了一格, 写下了“吃小”两字, 同样在“小详”后空了一格, 写下了“吃大”两字, 面对同学们又一次疑惑的目光, 我接着解释:“我们把‘大简’‘小详’看成是一个家庭中的兄弟俩, 大的叫‘大简’, 小的叫‘小详’, 现在, 他们的爷爷要给他俩分苹果。一般情况下, 长辈都偏向年龄小的孩子, 所以让‘大简’吃小苹果, ‘小详’吃大一点的苹果。”停顿了一下, 我又接着解释, 因为“比例尺”中的“尺”字和“吃”字谐音, 所以在黑板上空格处, 我又分别写下了两个“尺”字。即“大简 (尺) 吃小, 小详 (尺) 吃大”。面对这十个字, 这时有些同学脸上露出了会意的笑容, 但有些同学还是感到不太理解, 所以我又及时进行了总结: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 地图表示的范围大, 内容简单, 所用的比例尺就小, 地图表示的范围小, 内容详细, 所用的比例尺就大。这就是“大简 (尺) 吃小, 小详 (尺) 吃大”表示的含义。

通过这样一个谐音记忆法, 不仅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了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 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小、内容的详略与比例尺的大小三者之间的关系, 并且让学生分清了范围的大小和比例尺的大小, 轻松化解了“比例尺”这部分教学中的难点, 也教给了学生一个地理知识的记忆方法。

谈对“比例尺的应用”教学的思考 第9篇

[关键词]比例尺 概念 原始含义 提高 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5-031

以往在教学“比例尺的应用”这课内容时,我总是按部就班地先教学比例尺的意义,揭示比例尺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个概念推导出两个公式,即“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最后在实际应用环节中,让学生按图索骥,求图上距离时就套用第一个公式,求实际距离时套用第二个公式。但在作业时,总有学生忘记或不会用公式,即使一些掌握得较好的学生也有生搬硬套、不会灵活应用的感觉。

几年后又一次教学“比例尺的应用”一课,我突然想:“能不能不生搬硬套公式呢?”经过思索,我重新整合了教材,从比例尺概念的原始含义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关系直接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从情景入手,深入理解比例尺概念

课始用课件出示一幅笑笑的画像,然后通过多媒体拖拽的功能分别将笑笑的画像放大为四幅图:第一幅图长不变,宽扩大到原来的2倍;第二幅图宽不变,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第三幅图长和宽都扩大到原来的3倍;第四幅图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宽扩大到原来的3倍。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很容易得出结论:第三幅图和原图最像,因为第三幅图的长和宽同时扩大了,而且扩大的倍数都是3倍。同理,学生明白把校园画成平面图时,需要把校园的长和宽缩小相同的倍数,才画得像。如一幅校园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200,那么这幅图就是把校园的长和宽都缩小到了原来的1 / 200,即将图上距离扩大到原来的200倍就得到了实际距离,而将实际距离缩小到原来的1 / 200就得到了图上距离。

二、摒弃公式,利用概念的原始含义解决问题

在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后,不需要再推导出“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这两个公式,只需从概念的原始含义出发,从概念所反映出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关系入手,就可以直接解决问题。如出示一幅比例尺为1∶100的平面图,先让学生说说对比例尺1∶100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当图上距离是1厘米时,表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1×100=100厘米)当图上距离是2厘米时,表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2×100=200厘米)当图上距离是10厘米时,表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10×100=1000厘米)这样,学生通过解答上述问题很容易得出以下结论:在这样的地图上,求实际距离就直接用“图上距离×100”就行了。反之,还是以这幅1∶100的地图,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回答:当实际距离是100厘米时,图上距离是多少厘米?(100÷100=1厘米)当实际距离是200厘米时,图上距离是多少厘米?(200÷100=2厘米)当实际距离是1000厘米时,图上距离是多少厘米?(1000÷100=10厘米)由此,学生通过解答上述问题可得出以下结论:在这样的地图上,求图上距离直接用“实际距离÷100”。同理,比例尺是1∶500的地图,求实际距离就用“图上距离×500”,求图上距离就用“实际距离÷500”。也就是说,看到一个比例尺后,那个非1的数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分清两者间的大小关系后,直接乘或除以这个倍数后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此外,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解决特殊比例尺的利器。如钟表零件平面图上的比例尺50∶1就是一个特殊的比例尺,在以前的比例尺教学中,教师要在后续教学中着重讲解,因为学生容易把它和1∶50混淆。现在学生只需分清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谁大谁小、谁是谁的50倍后,用“小的(实际距离)×50”就可以得到“大的(图上距离)”;反之,用“大的(图上距离)÷50”,就可以得到“小的(实际距离)”。这样用同样的方法,稍加辨析就可以全部解决上述两种问题,既避免混淆知识点,又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实践证明:摒弃公式,从概念的原始含义出发,通过概念所反映出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用乘或除以比例尺中的倍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比例尺中的数量关系,又可以最大限度地简化解决问题的过程,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例尺的应用教学设计 第10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页的例7,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八的第3-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准备:教学光盘、了解家到学校的大概距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一幅地图上小华家到体育馆相距3厘米,实际相距6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2、说一说在求比例尺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一般要知道哪些信息?

3、谈话:比例尺在生活中的 运用很广泛,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比例尺的应用。(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

(1)出示例7,引导读题。说说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提问:这里比例尺是1:8000可以表示哪些含义呢? 板书:图上1cm——实际8000cm(80m)

图距是实距的1/8000 实距是图距的8000倍

(2)提问: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你能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求出对应的实际距离吗?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做,在自己作业本上试着写一写。

教师巡视后展示多位学生作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预: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所以,我们还可以列出比例式来解答。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解答吗?

指名口答:解设实际距离是xcm。(问题中单位是米,这里为什么设为厘米?或根据学生解设和比例式引导学生思辨。)

提醒注意单位后再引导思考,这里求出x后表示的单位是什么?还要注意什么?

学生解比例。

(3)引导对比:这些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4)明华小学到体育馆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呢?现在图中量一量,再选择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展示学生不同做法,学生简单讲解。

(5)小结:根据比例尺表示的含义,已知图上距离,就可以求出对应的实际距离。这些算法都可以,解决问题过程中你能熟练理解哪种算法就可以用哪种。

2、完成试一试:

谈话:图中还有一所医院,它的位置在明华小学正北方,和明华小学的实际距离是240米,你能在图中标出医院的具体位置吗?你认为要标医院位置,要怎么办呢?

谈话:现在是已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又怎样求图上距离呢?请按照比例尺的含义,试着算一算。

展示学生算法,说说想法。

对比:下面我们比较一下,求实际距离和求图上距离,你觉得用哪种方法对于两种问题都能清楚地理解并解决呢?要注意些什么呢?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再组织交流。

(1)引导学生读第一题,选择汽车站到其中一个地方,量一量、标一标,再算一算。

(2)出示第二题,引导读题后自己在书上解决。展示学生教材。

小结:在刚才的问题中,已知比例尺公式中的任意两个量,就能求出第三个量。学到现在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做练习八第6题: 出示第6题,学生独立计算并填空。

3、做练习八第5题:

谈话:刚才条件中的比例尺都是数值比例尺,给你线段比例尺你能看懂它的含义并应用它解决问题吗?

出示第5题,引导学生审题,每位同学在桃林小学和大众超市中任意选一个,算一算,画一画。

4、做练习八第7题:

谈话:这里是一张小青从家到梅花山的路线图。(出示课件)提问: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谈话:看着比例尺你能估计一下小请假到梅花山的路程大约是多少千米吗?(指名口答)

出示问题2,引导读题后说一说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指名口答后学生独立解决)展示学生作品。

5、阅读“你知道吗?”

引导学生读一读。

提问:你理解这些比例尺的含义吗?1:500表示?1:10000表示?1:1000000呢?我们校园大概是一个长200米,宽150米的长方形,要在作业上画我们校园的地图,你打算选择哪个比例尺?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6、布置作业:

谈话:如果制作一幅中国地图,或者作你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又用什么比例尺比较合适呢?回家后找一幅中国地图,完成第8题;与你的家长合作完成第9题。

上一篇:体育部部长述职报告范文下一篇:惠安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