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整理资料

2024-07-02

中国美术史整理资料(精选6篇)

中国美术史整理资料 第1篇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整理

(二)1、试述商周青铜器艺术风格的发展与演变?

鼎是商青铜器中最尊贵的器物,有的成为政权的象征。商代的鼎有方圆大小等不同的形制,大多庄重威严,装饰华美,具有非凡的气势。青铜器铸造已达到较高水平。1939河南安阳的司母戊方鼎为商代后期王室所铸祭器。是已发现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造型宏伟庄严。为长方形,龙纹组成兽面纹装饰带。商代妇好墓青铜器460件。1938湖南宁乡出土的四养方尊,器口张开,口沿下饰以开放的焦叶纹,器身遍布云纹、夔龙纹、和兽面纹。设计新颖,结构复杂,制造精巧,成功之做。

西周前期的青铜器仍沿袭商后期的风格样式,但铭文开始逐渐增多,西周中期青铜器中的酒器明显减少,风格趋向简朴、具有恐怖神秘色彩的兽纹、夔龙纹等纹转化为环带纹、窃曲纹,并出现了长篇铭文,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形成典雅和谐、洗练朴素的风格。大盂鼎为西周初期所铸,歧山出土。毛公鼎为西周后期青铜器中代表性器物。虢季子白盘造于西周中晚期,为长方形。壶为中后期及春秋时流行的酒器。颂壶为西周晚期时器物。

2、什么是甲骨文,金文(钟鼎文),他们在书法艺术上有什么特色?

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在龟甲和兽骨上钻出圆孔,用火烧烤,视其裂纹以卜吉凶祸福,而把占卜的卜辞和事件刻在甲骨上。甲骨文最早大量出土于安阳市小屯村,那里是殷商都城的废址。甲骨文中以象形字占相当比重,也有指事、形声、会意、假借等字,汉字的基本构造法则皆以具备,它的内容又涉及到当时的重大事件,对研究商周的社会历史、文字发展及早期的书法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流行于商周时期,因为青铜器以钟鼎为主,故也叫钟鼎文。钟鼎文起于商代。早期器物上文字很少。金文至周代有了重要的变化,铭文明显逐渐增多,出现了长篇铭文。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为西周后期青铜器中代表性器物,其铭文书法气势雄伟,浑厚庄重,有庙堂气象,被誉为金文之冠。

3、简要说明秦代兵马俑出土地点、规模、创作主题思想、艺术成就、历史价值。1974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发现了大型的陶兵马俑从葬坑,从此揭开了秦代雕塑艺术宝库。秦代兵马俑阵容庞大,组织严整、巨大的规模和恢弘的气势,是秦王朝国力和武工强盛的象征。是对秦始皇统一伟业的歌颂。

4、简介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的内容和艺术表现。

.随葬品中的几幅帛画,为我们考查西汉绘画艺术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帛画是画在丝织品“帛”上面的绘画,具有独立的绘画样式。迄今最早发现的帛画是湖南长沙发现的两幅战国时代《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反映中国绘画艺术脱离工艺装饰独立发展的早期面貌。汉代帛画流行,很多壁画题材亦出现在绘于丝帛的画上,一些以 丝帛为材料书写的论著也附有图画。.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有一、三号墓的两件铭旌、.。帛画呈“T”形,全长205厘米,上部宽92厘米,.,顶部边缘裹有竹棍,两端系丝带用以悬挂,出殡时在灵车前举扬,具有招魂及引导死者升仙的作用。一号墓出土铭旌全图共分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上段天上部分正中画人首蛇身的宇宙或生命的主宰之神(可能是传说中的女娲或烛龙),两侧有仙鹤唳鸣,一角画带有金乌的太阳及扶桑树,另一角画带有蟾蜍和玉兔的一弯新月,一女子飞奔月亮,可能为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天宫的下端有天阙,两司阍守门,又有神豹护卫,充满了神异想象;中段人间部分画墓主人的形象,身材肥硕,衣着锦绣,神态庄重,前有人跪迎,后有侍女相随,极力渲染长沙国丞相夫人的尊贵身份,画中形象与墓中女尸对照甚为肖似,显示出汉代肖像画的水平;中段下部画厅堂,中设案摆列鼎壶羽觞,两旁有人对坐向死者致祭。下端地下部分画一裸体巨人手托大地,立于两条大鱼背上,可能是传说的人物为主要题材,马王堆帛画反映出中国古代工笔重彩绘画基本成熟的

5、说明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创作年代、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及历史意义。

强大的西汉王朝继承和发扬前代优秀艺术传统,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外来艺术,从而使汉代的雕塑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汉代雕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强大王朝的艺术,以深沉雄大的气魄体现出充满自信和创造活力的时代精神。汉代雕塑在中国雕塑史上具有典范的意义。秦汉雕塑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古代文献记载,汉代盛行大型石刻、金属雕刻作为宫殿、园囿等建筑布局的特定设置。目前可以见到的汉代雕塑作品多为陵墓雕塑,其中以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最为杰出。

霍去病墓石雕群为汉代陵墓雕刻中最杰出的作品。霍去病(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17年)是汉武帝时的名将,能征善战,曾六次率军抗击匈奴,夺得祁连山、焉支山及河西走廊,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取得安定北方边塞的决定性胜利。汉武帝对霍去病极为赏识,晋封为骠骑将军、冠军侯,可惜24岁英年便早早去世。为表彰霍去病的卓越功勋,特赐陪葬汉武帝的陵墓茂陵,并“为冢象祁连山”,以独特的设计意匠和气势宏伟的石雕群建成一座纪念碑式的墓冢。

霍去病墓石雕有马踏匈奴、跃马、卧马、伏虎、卧牛、卧象、野猪、鱼、蟾和野人抱熊等,除马踏匈奴石雕置于墓前外,其他石雕原来可能散置墓冢周围。

将圆雕、浮雕和线刻技法综合运用,很好地抓住对象的神貌特征加以表现。.霍去病墓石雕群作品是中国古代雕塑接收外来艺术、明显接收中亚和西亚艺术加以融会贯通的结果。这种避免早期雕塑技法尚见生拙的弱点,发扬气势雄浑优势和内在力量处理的方式,成为汉代艺术的一大特色。

6、谢赫《画品》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六法”的内容是什么?试述“六法”对于中国美术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

魏晋南北朝是绘画评论和绘画史著作创立的重要时期,在此以前绘画评论只有零星片断,且往往依附在经史之中。东晋顾恺之的《论画》和南朝宗炳《画山水序》王微《论画》是现存 较早的绘画理论著述。随着绘画实践的扩大和深入,需要对前人创作给予品评和总结,画家谢赫的《画品》(《古画品录》)就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绘画品评专著。

谢赫大致经历齐梁两朝,生卒年代已不可考。《画品》写于梁代,书中对魏晋以来27位画家进行评论。《画品》首先阐明了绘画的功能和艺术要求,即品评绘画的教育功能和艺 术标准。作者继承秦汉以来重视绘画的教育感化作用的传统,明确提出绘画具有“明劝戒,著升沉,千古寂寥,披图可鉴”的政治作用,在此前提下列出品评画家优劣的六条标准“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采,经营位置,传模移写。把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使作品具有强大感染力的“气韵生动”列为首要准则,其次为用笔及形、色、构图、临摹学习等绘画造形技巧。“六法”的提出具有绘画实践及理论研究的总结意义,对中国绘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谢赫在对画家评论中有许多精辟的主张:强调画家深入生活观察和生动准确地表现对 象,称赞“观察详审”,“人马分数,毫厘不失”,批评“纤细过度,翻更失真”的倾向;重视深刻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赞许作品能“颇得壮气”,“颇得神气”,“极妙参神”;对只停留在外表琐碎“精谨”的描绘而“乏于生气”表示不满;反对“志守师法,更无新意”的保守作风,认为“述而不作,非画所先”,只有“师心独见,鄙于综采”,“变古则今”,“动笔新奇”,才能“有过往哲”,促使绘画水平得到提高。

《画品》在写作上夹叙夹议,开创了史实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体例,以后中国美术历 史及评论研究颇多沿此轨迹进行写作,出现了不少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

7、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分别对其进行简要介绍。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宗炳、王微、谢赫。

晋卫协师法曹不兴而青出于蓝胜于蓝。谢赫在画品中对其评价极高。卫协因技艺卓越被誉为“画圣”,他对东晋的绘画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顾恺之是东晋时期最重要的画家,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完全摆脱了汉代的稚拙水平而进入成熟阶段。文献记载顾恺之曾画过道释山水。顾恺之提出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内在深度的新要求:传神。线描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手段,在顾恺之笔下也有所创造发展。《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传》、《画论》顾恺之的艺术思想、绘画题材艺术技巧对后来绘画艺术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刘宋时期的宗炳、王微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以画山水知名的画家。谢赫的<<画品>>就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绘画品评专著.北朝画家及绘画活动过去在画史上记载教少.蒋少游杨子华.曹仲达,被誉为北齐最精工的画家.8从原始人的石器制造发展中对我们理解美术的起源有那些启示?

原始人从石器开始发展到制造装饰品,说明了人类的发展是从制造劳动工具开始的,劳动不仅改造了自然世界也创造了人自身。原始人从劳动的实用出发,对物质的形体感受有了 一定的认识,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造型手段,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有了精神财富的创造。这个过程启示我们,美术作为精神产品是从劳动实践和生产发展中分化出来的,美术起源于劳动

9.试列出原始社会彩陶各种类型,并分别叙述其时代年限、造型及装饰。

早期以象生性花纹为主的半坡类型彩陶,年代距今6000年左右,圆底或平底较多,造型风格朴实厚重,纹饰有人面纹、鱼纹、鹿纹等较写实的形象,少量几何纹,单纯而富有装饰效果。

中期以象征性花纹为主的庙底沟类型彩陶,年代距今6000年,代表性器形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盆较大,口部有折沿。碗较小,直口。盆的造型挺秀饱满,轻盈而稳重,纹饰以写实的鸟纹为主,较多几何纹。虚实相生,构思巧妙。

晚期以几何形花纹为主的马家窑类型彩陶,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马家窑类型距今5000年左右,造型有瓮、壶、罐、盆、钵、碗等多种多样,纹饰以黑色和黑红相间的波状纹、垂幛纹和旋涡纹为主,动感强烈。半山类型距今4500年左右,代表器型有长颈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罐,造型丰富,稳重大方,纹释以黑色为主,黑红兼用的螺旋纹、锯齿纹、菱格纹等为多,有阴阳双关的效果。马厂类型距今4000多年,代表器型小口折沿宽肩罐,造型高耸稳重,纹饰以四大圆圈纹,方格线纹和蛙形纹为多,风格粗狂简率。

10、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凿了哪些石窟?举出不同时期的代表性造像并对其风格演变作简要分析.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山西的云冈、洛阳龙门.造像4个阶段.十六国期为1[莫高窟、麦积山、为代表,属凿窟造像的初期,内容以单身佛、菩萨为重,以半圆雕特点,面相浑圆,宽额丰颊,长眉流露出一种神秘超然,威严感.]北魏孝文帝迁都以前为2 [云冈石窟为代表,集中了当时北方的技术力量在其形制,造像的内容和风格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色.以昙曜五窟为代表,]迁都至正光末年为3[洛阳龙门外来佛教艺术与民族传统艺术结合]东西魏至隋统一中国之前为4 [河北响堂山、山西天龙山佛像演变世俗化].11、隋唐时期鞍马题材的绘画发展状况,举出主要的画家与作品加以简要论述.唐代国势隆盛,继北朝尚武之风.对马尤为重视,马是勇士精神的象征.曹霸、陈闳、韩干《牧马图》《照夜白图》.12、试述顾恺之的时代、生平、以及重要传世绘画作品艺术成就和它在理论方面贡献.顾恺之东晋人,出身世族家庭,它是个典型的士大夫画家,并有三绝[画绝、才绝、痴绝]之称.艺术表现在艺术创作和理论建树两方面.在艺术实践上,师承卫协,继承发展了卫协艺术风格,将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的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用线紧劲连绵,线条运转优美流畅,富有节奏,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 顾恺之在绘画上的另一个特色是塑造人物不再单纯满足于外表的肖似和姿态动作的生动自然,而非常注重“传神写照”善于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 格特征,使他的作品有一种精润而生动内在魅力.《女史箴图》《烈女仁智图》《洛神赋图》.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的贡献,他在总结前人理论和艺术创作实践经验上建构的“传神写照”理论体系,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承上启下的理论价值.《画论》《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13、试对阎立本的绘画活动及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分析.阎立本出身贵族,一直追随唐太宗李世民,他的绘画创造密切适应着唐初巩固政权的需要,成为初唐政治事业的颂歌,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他继承发展了“以形写神”的艺术传统,用线劲健结实,色沉浓重,人物形神兼备.在政治上他有“应物之才”描绘重大历史题材.14、.“扬州八怪”都包括哪些画家?他们的绘画是在什么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其艺术倾向如何?

金农、郑燮、黄慎、李婵、罗聘、李方膺、汪士慎、高凤翰.这些画家大胆突破了当时以四王为代表的所谓正统派,崇尚摹古、一味追求笔墨形式的桎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创新,这些人的艺术态度有许多共同趋向,在他们的绘画中又有某些共同点,借于书画发泄失意并诗,书,画结合,艺术上主张师造化,注重创作.追求书画同源的艺术情趣.15、简介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的内容和艺术表现。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有一、三号墓的两件铭旌、三号墓的车马仪仗图、导引图及长沙国南部地形图等。一号墓铭旌保存最为完好,出土时覆盖内棺之上。帛画呈“T”形,全长205厘米,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向下四角缀有穗形飘带,顶部边缘裹有竹棍,两端系丝带用以悬挂,出殡时在灵车前举扬,具有招魂及引导死者升仙的作用。

马王堆出土帛画表现灵魂升仙,在图绘的内容及形象塑造方面,马王堆帛画则丰富得多。一号墓出土铭旌全图共分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上段天上部分正中画人首蛇身的宇宙或生命的主宰之神(可能是传说中的女娲或烛龙),两侧有仙鹤唳鸣,一角画带有金乌的太阳及扶桑树,另一角画带有蟾蜍和玉兔的一弯新月,一女子飞奔月亮,可能为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天宫的下端有天阙,两司阍守门,又有神豹护卫,充满了神异想象;中段人间部分画墓主人的形象,身材肥硕,衣着锦绣,神态庄重,前有人跪迎,后有侍女相随,极力渲染长沙国丞相夫人的尊贵身份,画中形象与墓中女尸对照甚为肖似,显示出汉代肖像画的水平;中段下部画厅堂,中设案摆列鼎壶羽觞,两旁有人对坐向死者致祭。下端地下部分画一裸体巨人手托大地,立于两条大鱼背上,可能是传说的大地之神。.16、何谓画像石、画像砖?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举例分析其内容和艺术成就。

画像石和画像砖是汉代具有特色的美术品,主要流行于东汉时代。砖石雕饰图像。画像石砌筑于墓室,也有一些画像石用于装饰地面的石碑、石阙、石祠堂。画像石有阴线刻、阳刻减地、高浮雕等形式,有的画像石运用多种技法雕刻。画像砖则是将图像模印在砖坯面烧

制而成。画像砖石虽为雕刻制作,画面造型、构图等都具有绘画性。

画像石主要发现山东西部和南部,江苏北部,河南南阳地区,陕西北部和山西西北部。画像砖主要集中四川地区。不同地区的画像石和画像砖所描绘的题材内容与墓室壁画大致相同,因地区不同有着鲜明的地方风格。

山东画像石遗存最多,长清孝堂山石祠、嘉祥武氏祠石室、沂南及安丘汉墓画像石等均为著名的画像石遗迹。

17、张萱与周方仕女画的艺术风貌。试比较其异同并举作品加以说明。

《捣练图》唐代画家张萱作。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划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反映贵族生活.晚唐仕女画发展,周妨《簪化仕女图》.《簪花仕女图》作者周昉,是唐代最杰出的人像画家,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概括能力,表现力精深博大,他的作品能真实反映唐代生活风貌,不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周昉“初效张萱,后则小异”。在仕女画上继承和发展了张萱画风。他笔下的妇女已由张萱的欢快享乐主调转向苦闷空虚。

18、唐代敦煌石窟壁画较之北朝时期有那些发展和变化,试举例说明。

鼎盛时期。彩塑艺术高度发展。不象北朝时期那样身体过于前倾,塑像尺寸加大。

19、何谓“南宋四家”,并分别叙述其艺术特点.何谓“南宋四家”,并分别叙述其艺术特点.李唐、山石用“大斧劈皴”笔势雄阔,畅快淋漓,构图采取近景以角,起“开派”的作用.刘松年、画风工整,写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景.马远、画面简陋,全景不多.山石用大斧劈兼水墨皴,也兼用钉头鼠尾的皴法,笔势锋利严谨,方便有力.画树多用焦墨,秀拔多姿.夏#圭:在用笔上好用秃笔,点笔和夹笔,墨线气势起伏,落笔速度大而轻,尾端呈现尖状线条,富有变化.20、试结合作品分析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在山水画发展上的地位及其艺术成就。

五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些画家在唐代以青绿或水墨青绿在屏障上挥写大山大水或松石林木的基础上,深入大自然中进行创作。五代时中国水墨山水画趋于成熟,以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画家和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画家创立了真实生动的雄伟北方峻岭和秀丽江南山川两大山水画体系,世称“荆、关、董、巨”。(1)荆浩

荆浩擅画北方的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延续唐代的水墨山水创作风格而又有新的创造,传为荆浩的画作《匡庐图》系据画上宋人题字而命名,谓画江西庐山,实为北方山林景色。画面 全景式的大山大水代表五代北方山水画的面貌。《匡庐图》以全景式构图画出危峰叠蟑,飞瀑流泉,其上峰峦各异,其下冈岭相连,其中点缀山路、桥梁及幽居屋舍。布局高远平远结合,掩映林泉,依稀远近,描绘北方山川之壮阔雄伟气象。皴染笔墨兼备,毫无雕琢痕迹,具有较强的写实面貌,技法比之唐人有着大幅度的进步。荆浩《笔法记》是重要的理论著作。他的山水画创作成就和理论的贡献对后代山水画有直接和重要的影响。(2)关仝

荆浩的追随者长安人关仝技艺更加成熟,山水形象也更为生动感人。他善画秋山寒林,村居野渡之景,笔下所画黄河两岸的山川,雄奇中带有荒凉的情调,使人观之“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关仝的绘画艺术已臻“笔愈少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的妙境,作品引人入胜而耐人寻味不尽,世称“关家山水”。现存作品《关山行旅图》生动画出北方深山和荒村野店,穿插了往来的旅客,又点缀飞鸟、鸡犬,颇富生活气息。画中山势雄奇,石如刮铁,树木有枝无干,云烟吞吐其间,是关仝绘画创作比较典型的风貌。北方山水画派的作风影响了北宋山水画的发展。

五代南唐时江南涌现出一批富有才华的山水画家,建立了江南山水画派,最具影响的画家当推董源与巨然。(3)董源

董源是供职宫廷的画家。他画山水人物皆甚精妙,最得后人欣赏的是以水墨淡彩创造性地图绘出的江南山川江河纵横、草木丰茂、山峦明秀的风光。他的作品“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笔下的“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靠烟云,与夫千岩万壑,重汀绝岸”等景物,能使人观之有“寓目于其处”身临其境的实际感觉。他改变了唐代山水画风,将笔与墨、皴与染自然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画家根据江南草木华滋、湖光山色的自然环境,使用披麻皴、点子皴的画法,以表现江南山水的整体感觉。作品表现出季节、气候及阳光空气的效果,在中国古代绘画创作中不多见。现存董源作品《潇湘图》、《龙袖骄民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冈峦起伏,洲诸芦汀,草木葱郁,辽阔的景色隐现于云烟之中,山坡草木以墨点兼披麻皴画成,干湿、浓淡、虚实、皴染均掌握恰到好处。

(4)继承董源画法的巨然和尚,善画江南野逸之景,笔墨秀润,较董源山水更具田园风致和诗意。传世作品有《层峦丛树图》、《万壑松风图》及《秋山问道图》。元明清时代在文人士大夫绘画潮流创作的推动下,董源、巨然的绘画得到了极高评价,水墨点染带有抒情意趣的董巨画法在山水画中占据主流地位。

21、两宋时期出现了哪些具有影响的文人画家?他们的艺术主张是什么?

文人画指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创作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的绘画。文人画艺术潮流兴起北宋,活跃于元明清时代,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显著地位。他们注重文学修养,强调主观意趣的表达,进一步注重笔墨书法因素及特定的艺术形成的追求。宋代的著名文人画家有李公麟、苏轼、文同、米芾、米友仁、扬补之、郑所南、赵孟坚等人,他们的创作和理论主张奠定了文人画发展的基础。

李公麟是宋代卓越的文人士大夫画家。他精文学,善鉴别古器物,尤以绘画著称。李公麟绘画表现范围广阔,道释、人物、鞍马、宫室、山水、花鸟无所不能,且精于临摹古画。他的绘画作品塑造当时不同社会阶层的多种人物生动形象。

苏轼以文学知名于世,精于书法,亦能画枯木竹石。他的绘画理论通过著述诗文题跋大量阐述,产生了较大影响。苏轼论画,重视构成艺术形象的主观方面,并在绘画中表现一种超脱世俗、富有诗味的情怀思绪,强调艺术形象的内心根据,认为仅凭技巧修养还不能 构成艺术的最高境界。他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提出了“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文人画艺术主张。他虽然也称赞吴道子、崔白、郭熙的艺术,但更推崇王维。苏轼较早地提出“士人画”的概念,并把它与“画工画对立起来。苏轼评画又有“常形”、“常理”之理论,以描绘山石竹木云水而表达“厌于人意”之绘画为上品。传为轼的绘画作品《木石图》反映出文人画家艺术形象更注重主观意趣的表现,并不斤斤计较形似与否。

文同和米芾是与苏轼同时的重要画家,文同的“湖州竹派”与米芾的山水画风格对于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同是诗人兼书法家,长于墨竹。他与苏轼一样着重在绘画创作中表现主观情怀,运用书法用笔把五代以来兴起的墨竹画推向新水平,开创出了“湖州竹派”。

米芾精鉴收藏,善书法,与子米友仁(1074一1153)并以画水墨云山著名,自称“墨戏”,用水墨淋漓表现江南烟雨迷蒙景色,世称“米家山水”。

墨梅亦始于北宋,扬无咎是善画墨梅的文人画家。他所画墨梅朴素无华,具有高雅绝尘的气质。传世之作《雪梅图》寥寥数笔勾出瘦硬枝杈,形象单纯而鲜明,《四梅花卷》画含苞、初开、盛开、花谢四种状态,并题词抒情,体现了士人画诗书画并重的要求

22、五代时期的人物画有那些重要画家和作品,较之唐代有什么新的发展变化?

代时期表现贵族土大夫生活的绘画得到了新的发展,南唐宫廷画家周文矩、顾闳中等人的创作鲜明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塑造人物形象更为细腻传神,能比较深入刻画出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

周文矩工画道释、人物、仕女等。他的仕女不仅仅依靠表面的施朱傅粉、镂金佩玉来润饰,重在刻画人物的仪态神情,故能妙得闺阁之态。现存传为他的作品《宫中图卷》是优秀的仕女画作品,画中人物达81人,描绘宫廷贵族妇女扑蝶、戏婴、弄犬、演乐、簪花、理妆、传神画像、观画等种种情景,全卷用白描画法,除人物两顿略晕朱色外基本没有设色和过多的修饰,人物之娴静甚至带有几分寂寞慵倦的神态却跃然绢素之上。如观画一段将画轴设计成背向,而着重正面刻画观画者专注入神的姿态,构想颇为巧妙。描绘画像的一段则为古代对人写照的肖像画创作情形提供了形象资料。《重屏会棋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重要作品。韩熙载是当时政坛上的重要人物,却屡受当权者排挤,情绪日渐消沉。南唐政权后期北方的宋政权对南唐形成强大的威胁,南唐后主李煜俯首称臣苟且偷安,亡国之势无可挽回。此时李煜欲命韩熙载担当抵抗北宋大兵的重任,韩熙载却已对前途丧失信心,府中广蓄女伎,专为夜饮,宾客糅杂,声闻于外。李煜命顾闳中潜至其府第,通过观察,目识心记写成此卷。画中韩熙载或高冠便服,或敞怀露腹,面部沉郁寡欢,通过他在各个场景中举止行为的描绘,较好把握他的放纵个性和特定的抑郁和苦闷心态。画卷设计了张宴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宾客酬应五个相继展现的场面,使观者多方面地了解韩熙载及其宾客弟子门生舞女歌姬生活面貌,从而获得鲜明 强烈的印象。画中人物的身姿容貌及手势处理自然合理生动传神,线描细劲准确而流畅,色 8 彩明丽而谐调,作品取得了出色的艺术效果。此图表现了失意官僚的心理矛盾及生活情貌,较之那些单纯描绘贵族享乐生活的作品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23、简要论述元四家的生平、作品及艺术成就.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王蒙《夏山高隐》、倪瓒《松林亭子》吴镇《松泉图》.表现1强调绘画的文学化,使作品的文学趣味得到进一步加强.2与文学趣味一致,并且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和以书入画.3与相辅而行,画上题字作诗蔚然成风.24、赵孟在书法上提出了哪些见解?其艺术成就及影响如何?

元代书画家,书法诸体皆能,精于正,行和小楷.晚年创立“赵体”.开启一代文人画的新风,在画坛上颇有“古意”而独具丰采的画风,他提出艺术“复古”之实质是要开创新的画风,书画等同,主张积极实践与艺术思想一致.山水画体现文人于简中求繁的意趣和对清幽淡远的境界的追求.花鸟画从工笔重彩向水墨写意过度的新画风.对元四家的影响很大.25、元代有那些重要的寺观壁画流传下来?试结合时代背景论述其艺术成就。

元朝政府为了利用宗教维护其统治,采取保护宗教的政策,大肆营建佛寺和道观,佛寺、道观壁画亦应运而生。现存甘肃敦煌莫高窟第3窟和第465窟佛教密宗壁画,山西稷山兴化寺、青龙寺佛教壁画,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水神庙道教壁画等。尤其是芮城永乐宫三清殿壁画,最为闻名。永乐宫故址在山西永济县,1959年原样迁至芮城县。壁画内容为道府诸神朝谒元始天尊,故名《朝元图》,共绘画像394身,由洛阳马君祥等民间画工绘制。主像高达3米以上,神态闲雅,雍容华贵;群像大多2米有余,上下排列四、五层之多,相互交错,井然有序,性格鲜明,各具神态。画法为重彩勾勒,线条为铁线描,劲健婉转,人物须眉根根见肉,衣纹流畅奔放,充分发挥了线条的表现力。规模宏大,人物众多,内容丰富,技艺精湛,堪称元代寺观壁画中的最佳作品。

26、简要论述吴门画派的形成发展极其艺术特色。

中国明代中期的绘画派别,亦称“吴派”。因苏州为古吴都城,有吴门之谓,而其主要代表人物如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均属吴郡人,故名。

在吴门派崛起之前的明代初期,江南苏州、无锡地区已经有一批画家,如杜琼、刘珏、陈汝言、徐贲、陈暹等人,他们大都擅长诗文,有较高的文学修养。绘画上主要继承元代黄公望、王蒙传统,创作以笔情墨趣为主的文人画。他们的艺术给吴门派的开宗人沈周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故可称为这一画派的前驱。由于当时受皇室赏识的宫廷院体绘画以及别具一格的浙派称雄画坛,杜琼等人的作品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注意,他们的主要活动为文学创作,故未自成派系。吴门派在山水画上成就突出,无论对元四家或南宋院体绘画,都有新的突破。在人物画和花卉画方面也各有建树,除仇英外,另外3人尤其注重诗、书、画的有机结合,使文人画的这一优良传统更臻完美、普遍,有力地影响了明代后期直至清初画坛。

27、董其昌在绘画艺术上提出了那些见解,在绘画发展中产生了什么影响?

明代后期山水画画家中,继吴门派而起的代表画家是董其昌。他重倡文人画,强调摹古,注重笔墨,追求“士气”,并提出了南北宗论。他所创立的松江派遂取代了吴门派的统治地位。他提出的绘画理论,尤其是南北宗论,对明末清初的绘画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时之间苏松地区形成了许多山水画支派。较著名的画家有莫是龙,与他共创南北宗论,陈继儒与他为至交,赵左亦常为其代笔,他们都是松江派主将;顾正谊创华亭派,董其昌早年曾受其启导,宋旭亦属华亭派巨子,沈士充受业于宋懋晋,兼师赵左,也为董其昌代笔,世称云间派

28、清初四僧是哪些人,分别论述其艺术风格和成就

“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4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他们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的樊篱,标新立异,创造出奇肆豪放、磊落昂扬、不守绳墨、独具风采的画风,振兴了当时画坛,也予后世以深远的影响。其中石涛、朱耷成就最为显著。石涛的山水不宗一家,戛然自立,景色郁勃新奇,构图大胆新颖,笔墨纵肆多变,格调昂扬雄奇,是清初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

朱耷(1626—约1705),字雪个、个山等,江西南昌人。他是明朝皇室后裔,明灭亡后,不肯事清,满怀悲愤,削发为僧,改名八大山人,他用“八大山人”四个字在作品上落款,故意分作上下两组(竖写),写成草字,很像“哭之哭之”。他显然是借以隐晦地表达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髡残(1612—1692)俗姓刘,字石溪,号白秃,自署石道人,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因字石溪,故与石涛并称“二石”。他也是在“甲申之变”(崇祯上吊的日子)削发为僧的。髡残为人刚心不阿,为世人所敬重。他对人物、花鸟、山水皆能,以山水为最精。他画的《层岩叠壑图》轴,景致繁复,层层深入,使观者有可游可居之感。他的作品于平中求奇,画风凝重幽深。他留下的传世作品较少。

石涛(1641—1710?)原姓朱,名若极,更名元济、道济等,自称苦瓜和尚,别名很多。他是广西全州(今全县)人。他和朱耷一样也是明王室后裔,入清后作了和尚。他早年过着僧人云游四方的生活,游览了许多名山大川,在山水画方面成就卓著。他特别重视写生,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因此,他画的山水有千情万态,有真情实感。

29、试述八大山人的生平及艺术特色

朱耷(1626—约1705),字雪个、个山等,江西南昌人。他是明朝皇室后裔,明灭亡后,不肯事清,满怀悲愤,削发为僧,改名八大山人,他用“八大山人”四个字在作品上落款,故意分作上下两组(竖写),写成草字,很像“哭之哭之”。他显然是借以隐晦地表达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朱耷(八大山人),朱耷以花鸟画著称,继承陈淳、徐渭传统,发展了泼墨写意画法。作品往往缘物抒情,以象征、寓意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奇特的形象,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和国亡家破之痛。笔墨洗练雄肆,构图简约空灵,景象奇险,格调冷隽,达到了笔简意赅的艺术境地。对后来的扬州八怪和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影响重大。髡残的山水从黄公望、王蒙变化而出,以真景为粉本,描绘重山复水,繁密而不迫塞,用渴笔秃毫层层皴染,厚重而不板滞,具有雄伟壮阔,苍茫浑厚的气势。渐江的山水取法倪瓒,多绘名山大川,尤善写黄山真景,构图简洁,丘壑奇倔,干笔渴墨劲峭整饬,境界荒寂,富有清新静穆之致,真实表现了名山之质。

中国美术史整理资料 第2篇

李君如(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中国人的理想和追求,就是赶上世界现代化的步伐,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体现着中华民族高度的历史自觉。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是在中国遭受世界列强侵略而不能自保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1840年以后,中华民族开始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人喊出了“救亡图存”的口号。值得注意的是,在喊出这一悲壮口号的时候,中国人不是单纯地抵抗来自国外列强的威胁和侵略,而是同时反思自己的落后和积弊,表达了两层似乎背反而又互相联系的思想:一是要反对来自外国列强的挑衅、威胁和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二是要向西方列强学习,变革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腐朽的制度,争取人民解放和人民民主,为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创造必要的政治条件。也就是说,中国人不仅认识到来自外部的侵略是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险的主要原因,而且认识到中国自己的落后是导致我们在列强面前每战即败、割地赔款的根本原因。经历了鸦片战争失败的中国有识之士,为挽救民族危亡,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工业化知识的救亡主张。可以说,这是中国工业化之梦的最初表达形式。但是,要救亡图存必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悲惨结局,使得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中国要效法西方推进工业化,必须先进行社会变革,改变社会制度。于是,先有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变法运动,后又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试图建立多党竞选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来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及其建立的中华民国,虽然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多党竞选的民主也蜕变为军阀混战和军阀统治。

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面貌才为之一新,中国人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共产党终于领导各族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对于中国来讲,是人民的胜利,为人民梦寐以求的“中国梦”的实现带来了希望:一是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奋斗的梦想,终于迈出了第一步。这一步就是当年毛泽东自豪地宣布的: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二是中国人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中取得的胜利,为动员全国人民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步一步地实现工业化,赶上世界现代化的进步潮流,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条件。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启动了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车轮。

杨宜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曾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概括为两个阶段:一是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二是发展经济,使国家富强起来,实现复兴。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部署,进一步科学地规划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蓝图。江泽民同志所作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论述,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变得更加具体了。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进一步强调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刘昀献: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这个历史伟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标志,已经完成了。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党领导全

国人民已经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

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历史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中国梦就是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说的更准确些,中国梦就是中国理想。从狭义上讲,它包含了两

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从广义上讲,她是中华民族5000年来生生不息的不懈追求和美好向往。纵观世界文

明史,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印度、古希腊、古巴比伦文明都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割断或被湮灭,只有中华文

明一直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中华民族不仅是勤劳、朴实、智慧、勇敢的民族,而且也是为人类的福祉善于追梦的民族。从史前神

话中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理想的民族。《周易》

就是一部追求美好、感知未来的神奇著作,《周易》第64卦(也是最后一卦)是“未及卦”,“未及卦”告

诉我们:追求无止境,成功无止境,奋斗无止境。《周易》还告诉我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

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则以诗言志,他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

而求索。

中华一个梦,追求无止境。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国梦与5000年来的中国梦有所不同,今天的中国梦又被

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这个内涵就是:中国梦很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三化”即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因此,我们所说的中国梦一定不能离开中国道路,离开中国道路,中国梦就成了无源之

水,无本之木。离开中国道路,中国梦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要深刻理解中国梦,我们必须把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当今时代结合起来。5000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贯穿其中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为了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引领着我们不停地在寻梦、追梦。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

和民族英雄夙夜在公、前赴后继,他们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一腔情怀,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青云之志,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与豪迈,以“天下

兴亡,匹夫有责”使命与责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灿若星辰的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中,我们不妨举出四位“中国梦”的杰出引领者,他们分别是——孔仲尼、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孙中山到毛泽东、邓小平,我们可以理出一条从原始的中国梦到

今天的中国梦的路线图,追寻着这个路线图,我们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梦,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国梦。

3中国梦有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它以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为背景,以深厚的中华文明为底

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作为文明古国,中国在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它

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它是中华儿女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根基,它使中华儿女具有共同的归属感、认同感,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不竭源泉。我们应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传承中华

文明,肩负起继往开来的文明创造重任,再创文明辉煌。回望历史,找到这条正确道路,极为艰辛、来之

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

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

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这样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使中国道路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极

大地增强了13亿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国梦承载着中国人民曲折的探索和奋斗历程。在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将中国推向苦难的深渊。中

国人民奋起反抗,但因缺乏同西方相抗衡的实力,以致陷入丧权辱国、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西方虽然率

先发展起了工业文明,但它却是带有野蛮本性的资产阶级文明。如果说在西方本土,资产阶级文明还用体

面的伪装加以掩饰,那么,它在东方国家却暴露出赤裸裸的野蛮性。马克思曾经以世界历史的广阔视野斥

责西方列强在东方的暴力征服和掠夺行径,他将当时的世界格局概括为“东方从属于西方”、农业的民族

从属于工业的民族。他满怀信心地预言,东方国家将来会复兴起来。就中国而言,究竟走什么道路才能摆

脱受欺凌、遭磨难的境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迫切的时代课题。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斗

争,但最初的救国方案均以失败告终,它们提供的经验教训促使国人另辟蹊径。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传播

打开了中国人民的道路视域,中国共产党几经挫折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经过

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获得了政治独立。新中国成立

后,我国坚持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大力进行工业化建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

是,由于一段时期内我国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资本、限制商品经济,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坚

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从而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我国通过深刻剖析

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使中国在历经多年持续健康发展后,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历史昭示我们,只要我们坚持这条道路不动摇,就会使中国蓬勃发展,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4——中国梦的自信在历史血脉里

中国梦是我们的历史之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历史之路。全面系统地认

识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的历史,是我们憧憬中国梦、恢宏自信心的重要源泉。

不尽江河滚滚流,历史之光照未来。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梦,中国梦承载着几代中国先进分子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当代中国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巨大精神力量。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

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它从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从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从对中华民

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是当代中华儿女走向民族复兴的正确选择和荣耀。作为党和人民为中国梦圆长期奋斗、创造和积累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

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近30年建设的基础上

开创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歌猛进,是对前一历史时期的坚持、扬弃和超越,没有这30多年的决然改革、全面开放,就没有今天社会主义中国风景独好的新局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没有它提供的成败经验借鉴,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和制度成果,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

史正励志兴邦,史乱灰心误国。有人打着所谓“反思历史”的旗号,或者用改革开放后的30年否定改革开放前的30年,或者用改革开放前的30年否定改革开放后的30年,居心不良。在如何看待党和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问题上,我们要牢记革命先驱者的遗训:“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坚决反对任何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坚持实事求是,分清主流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坚信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坚信党和人民能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5现实意义:一个人有自己的梦,一个国家也有自己的梦。十八大报告中号召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走过了“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着“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中国梦”指引当代中国正向着 “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以实干兴邦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攻坚克难、改革创新,为让“中国梦”照进现实打下坚实的基础再美好的梦想在没有变成现实之前也只是梦想,而梦想的实现不是谈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邓小平曾讲过,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同样道理,不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只能停留在梦中。空谈只会误国,实干才能兴邦。我们要以实干兴邦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攻坚克难、改革创新,为让“中国梦”照进现实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干首先是求真务实地干。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作为根本出发点,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既不谨小慎微,也不头脑发热,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像总书记所要求的“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坚决制止各种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坚决杜绝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的恶习。实干还要勇于攻坚克难。“中国梦”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用十八大报告的话讲,甚至还 “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巨大的阻力,遭受巨大的压力,需要趟过深水区,踏过地雷阵,甚至还可能革命“革”到我们自己的头上,让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模式不再管用、不再能用,让我们把已经装到口袋了的利益再掏了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大的政治觉悟和感情,打破制约“中国梦”实现的不合理利益格局,消除阻碍“中国梦”实现的不正当行为,为“中国梦”的实现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实干更要善于创新发展。具体来说,“中国梦”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在13亿乃至更多人口的国度中实现共同富裕,在为西方主导的世界格局中实现大国的和平崛起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全新的事情、全新的探索、全新的实践。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梦”也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一个崭新的梦。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满足于寻常的做法,更不能因循守旧,要以创新的精神寻找新方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采取新举措,用创新走出新路,用创新实现新梦。

转型创新要与国际互动专家们讨论的议题涉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而无论是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或是民主与法制,以及社会结构与公共服务,中国社会在各个领域的转型创新都离不开与国际体系的互动。创立“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的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他的书面发言中分析,纵观人类历史,新型的通讯技术与能源体系交汇之际,正是经济革命发生之时。“中国人需要关心的是,20年后,中国将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身陷日薄西山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之中,继续依赖化石能源与技术;还是积极投身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科技?”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认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一大优势在于拥有制度释放的空间。不断推进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道路成功的秘诀所在。中国的发展有其独特性,未来应在国际舞台上更多更广泛地寻求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构建与世界“利益汇合点”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副院长凯瑟琳·莫顿在题为《中国与国际规范的倡导》的演讲中指出,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规范中变得更灵活、更积极,不再是国际规范的旁观者,而是重要参与者和塑造者。中国正在改变西方主导的自由主义国际规范。中共中央党校前常务副校长郑必坚认为,中国在和平发展进程中,需全方位同各个国家和地区逐步构建“利益汇合点”和“利益共同体”。这符合中国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发展大势,也符合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世界发展大势。他表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俨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合作中求发展,又在竞争中谋优势。“控制竞争、发展合作已成为一种必然要求。

为续接文化传承的血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随着中共中央十八大的胜利召开,神州大地确是吹起了一阵最令人期待的“科学发展民族风”。从关注空气质量的PM2.5到雾霾天,从抵制公款过度消费、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的“光盘行动”到国家领导人以身作则的“中国式马路”,从保卫钓鱼岛到设立三沙地级市。这是民心所向,是百姓的心声——愿望自己的祖国,内稳定外发展,改革都有劲;软科技硬经济,实力都给力。近来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变得比以前更为客观真实,感动人心的事迹在报道,丑恶不公的现象也有曝光。这确是令人欣喜的变化。媒体在引导公众了解社会方面起着不小的作用,而我们透过媒体这只眼,看到的应当是一个“被平衡后的真实世界”。且不可一味报道正能量,让我们人性里的懒惰滋生,以为天下太平得可以歌舞升平;亦不可一味曝光阴暗面,让我们对明天的生活心生厌倦,想以轻生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唯有“平

浅谈施工资料如何收集整理 第3篇

关键词:工程资料,收集整理,资料归档与移交

施工资料是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形成的资料,是建筑实物质量的真实写照,无论建筑原材料、构配件质量,还是分项工程质量评定资料都必须客观反映实际施工状况。同时,施工资料是核定工程质量等级的重要依据,验评标准要求工程技术资料必须完整,否则,工程将被视为不合格,不能交付使用。工程资料的整理应该实事求是,客观准确,资料的整理应与施工过程同步,杜绝拖沓滞后。

1 资料员的职责

施工单位的资料员应负责项目资料的收集、编目、保管工作,及时收集项目管理和控制资料,检查资料手续是否完整、资料编写是否规范,对不符合要求的资料及时反馈给责任人,定时整改好。

施工项目的资料管理应实行技术负责人负责制,逐级建立健全施工资料管理岗位责任制。

2 施工资料的组成

施工资料是以单位工程为组成单元,按专业类别进行整理。每个工程根据其使用功能和建设规模确定了相应的施工项目,每个专业都应按照专业产生相应的施工资料。每个工程至少应由土建、水暖、电气三个分部组成。根据工程形式的不同,还会产生更多的专业分部。各单位工程验收程序分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单位工程四个验收层次。

3 施工资料的收集整理

施工单位的施工资料应以各施工过程中形成的重要资料为主进行收集、整理。一般可以分为几个阶段:(1)工程施工前的资料收集、整理;(2)施工过程中各分部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3)施工竣工验收阶段的资料收集、整理。

3.1 工程施工前收集、整理的资料

工程开工前,就应收集工程动工审批表、施工许可证、地质勘察报告、施工图纸、开工报告、施工组织设计等资料。其中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拟建工程施工全过程各项活动的技术、经济和组织的综合性文件。施工组织设计应该在施工之前编制完成。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完成后,应该报请企业主要技术负责人审批,并报工程监理审批后方能生效。资料员应该认真收集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同时还要收集企业负责人的审批报告,这两个报告是确定施工组织设计有效性的关键文件。另外在这一阶段还要注意收集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出厂质量证明和试验报告。如有些项目采用独立柱基、基础工程量小,会很快使用到砂、石、水泥和混凝土等材料,那么就要尽快收集材料出厂质量证明和试验报告,因为如混凝土配合比之类的试验报告的试验结果出来比较迟,临时报告是7天,正式报告是28天,如果报告收集不及时就会耽误工期。

3.2 施工过程中各分部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

各分部工程资料一般包括:(1)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出厂质量证明和试验报告;(2)施工试验报告;(3)施工记录;(4)预检记录;(5)隐检记录;(6)分部工程结构验收记录;(7)技术交底;(8)分项、检验批验收记录;(9)设计变更洽商记录。

以基础分部工程为例,在收集整理该分部工程资料中应该注意几点。

3.2.1 做好施工试验资料的收集、整理

在施工前,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做好钢筋、水泥、砂、石等原材料试验计划方案,做好同条件养护试块留置方案及钢筋首焊试验。在原材料送检中批量必须符合要求,混凝土批量及留置组数应符合规范和标准要求。当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施工单位必须进行复试,并提供试验报告。进口材料和设备应有商检证明和中文版的质量证明文件、性能检测报告以及中文版的安装、使用、维修和试验要求等技术文件。

3.2.2 做好施工记录和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隐蔽工程检查记录即对隐蔽工程进行检查,并通过表格的方式将工程隐检项目的隐检内容、质量情况、检查意见、复查意见等记录下来,作为以后各项建筑工程的合理使用、维护、改造、扩建等所需的重要技术资料。凡未经隐蔽工程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隐检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3.2.3 及时收集整理设计变更、洽商记录

设计变更、工程洽商是工程竣工图编制工作的重要依据,其内容的准确性和修改图号的明确性与否对竣工图绘制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强调两点要求:其一,应分专业办理;其二,应注明修改图纸的图号。若在后期施工中,出现对前期某一变更或其中某条款进行重新修改的情况,则必须在前期被修改条款上注明“作废”字样。收集时应注意设计变更通知单需有建设(监理)单位和设计专业负责人签认方可有效。

3.2.4 认真做好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分部工程的质量验收是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基础上进行的。除了对该分部工程中所含各分项工程进行评定外,还要检查该分部工程中所涉及到的质量控制资料、安全和功能检验(检测)报告,对分部工程进行观感质量验收。分部工程验收单位由施工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五方共同组成。

3.2.5 做好技术交底和施工日志的记录

技术交底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保证工程质量至关重要,因此,不但要把设计意图和建设单位的合理要求在工程建设中具体体现,还要贯彻上级技术指导的意图和要求。技术交底必须满足设计和施工规范、标准、规程、工艺标准和质量验评标准的规定,所有技术交底资料都要列入工程技术档案。技术交底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经过检查和审核,有签发人和被交底人的签字。

施工日志是项目施工的真实写照,是验收施工质量的原始记录,也是竣工总结和工程施工质量原因分析的依据。填写施工日志要注意:(1)因工程施工时间周期长,要逐日记载,不得后补,若工程施工期间有间断,应在日志中加以说明,可在停工最后一天或复工第一天进行描述;(2)施工记录不应是流水账,要有时间、天气情况、施工部位、机械作业及人员情况;(3)施工日志只记录与工程有关的内容,与生产无关的内容不要记录,施工日志应完整,除生产情况记录和技术质量安全工作记录完整外,若施工中出现问题,也要反映在记录中。

3.2.6 注意收集各分部工程交叉间的工程资料,防止缺项漏项

任何一个分部工程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分部,它们之间是交叉进行的,如在基础分部施工时就有电气分部,那么就要对电气分部的资料进行收集,如收集接地电阻的隐检记录,施工试验报告等。

为直观地表达上文的意思,将基础分部应收集、整理的施工资料作结构图表示(见图1)。

3.3 施工竣工资料的收集、整理

一项工程完成后,在收集整理好各个分部工程资料后,就要进入竣工资料整理。

(1)施工单位出具《工程竣工报告》,向监理机构和建设单位报告工程已完成,要求进入竣工验收程序,并提供全套施工技术资料交监理机构核查。监理机构核查技术资料和工程实体,认为技术资料基本齐全、整理有序,工程实体已按设计、按合同要求完成后,交由建设单位在《工程竣工报告》上签章,签章后,工程进入竣工验收阶段。

(2)收集监理、设计、勘察三方分别出具的竣工验收报告资料。

(3)有初装修的工程要进行初装修工程竣工验收。

(4)收集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记录:汇总表,工程质量主要控制资料核查记录、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核查及主要功能抽查记录,观感检查记录。

(5)编制竣工图。其方法是在原图上编制和重新绘制竣工图。凡是利用原图编制竣工图的,图面必须达到八成新以上,无油污、无磨损、图字清晰,并在标题栏右上角空白处加盖竣工图章后方可作为竣工图,竣工图编制人、技术负责人应逐张签字。

4 施工资料归档与移交

(1)工程资料的归档文件必须是准确系统,并能够反映工程建设活动全过程的文件材料,归档文件必须经过分类整理,并应组成符合要求的案卷。

(2)工程资料的移交:工程档案一般不少于两套,一套由建设单位保管,一套移交城建档案馆。工程项目需要向本单位归档的文件,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和GB 50328—2001《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附录A的要求单独立卷归档。

总之,工程施工资料除必须做到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外,还要符合竣工图纸、资料的整理、编制要求:(1)资料要签字齐全,字迹清晰,纸质优良,保持整洁;(2)分类分项明确,封面、目录、清单资料齐全,排列有序。

参考文献

[1]陈光.资料员岗位实务知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中国美术史整理资料 第4篇

中国汉文苗学文献历史悠久,成果丰富,汗牛充栋,国内基本情况较易了解,但国外苗学文献的情况,却较少为国人所知。为此,在这里要着重介绍一下海外苗学文献分布、搜集、整理与研究情况。海外苗学文献是国际学界对苗族研究长期累积的结果,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778年到19世纪末,可称之为海外苗族研究史上以“粗描”为特征的“开创期”。1778年,法国汉学家钱德明(Joseph Amiot)用法文写就一篇专门讨论苗族的文章,在西方学界开启了海外苗学研究的先河。自此以后,英、法、美、日、俄等国陆续出现了关于苗族的记录和研究,尤其是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随着西方列强加大对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侵略和渗透,西方国家关于苗族的文献资料在数量上明显增长。据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等院校图书馆苗学文献专家的不完全统计和估计,这一期间论及苗族的西文文献估计至少在300种以上。在这些早期的苗族研究文献中,主要是西方的传教士、军人、探险家、学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并辅之以他人的文字记录来描述中国和东南亚地区苗族的“奇风异俗”和生活状态,其代表人物有英国传教士洛克哈特(w.Lockhart)、艾德肯斯(J.Edkins)、美国传教士兼外交官裨治文(E.C.Bridgeman)、传教士暨语言学家卫三畏(S.W.Williams)等人。第二个时期,从20世纪初到1975年东南亚部分苗族开始移居西方国家为止,是海外苗族研究史上以“详记”为主要特点的“发展期”。此一阶段,海外传教士、旅行家和学者们不再满足于一般性的风俗描述,而是对苗族的仪式、物质文化、心理意识和民间文艺等进行了细致的记录和分析,其成果不仅在数量上达到千种以上,而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譬如,无论是英国传教士伯格理(s.Pollard)和克拉克(s.R.Clarke)关于云贵苗族的记述或者法国传教士萨维纳(F.Savina)对东南亚苗族的考察,还是美国学者葛维汉(David C.Graham)等人对川苗的考察,都较有深度;日本学者鸟居龙藏的苗族研究更注重细节的描述,而且善于比较分析。法国学术界在老挝和越南开展了大量的民族志调查,出版了一系列的田野研究报告,涌现出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苗学专家,在越战结束前的很长一个时期里一直在海外苗学研究中独领风骚。第三个时期为海外苗族研究的“拓展期”。随着1975年越战结束后,大批老挝苗族作为战争难民移居欧美,使苗族研究成为海外民族学研究的热点,成为国际上的显学。迄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有关苗族研究的英文学术文献中,仅硕博士论文达3000多篇,著作至少千部,期刊论文上万篇。这种状况也刺激了东南亚的泰国、老挝、越南等国家苗族研究的发展,近30年来出现了大批泰文、越南文和老挝文出版的苗学论著。此外,随着RPA国际苗文书写系统在海外苗族中的传播流行,东南亚和西方国家在最近三四十年里印刷出版的苗文著作和文章数量已成千上万。

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更好地研究苗学,就必须对上述已有200多年积累的丰富的多语种文献资料具有全面而透彻的了解,否则我国民族学界的苗学研究将会陷入无法与国际苗学界进行学术对话、与国际学术主流无法接轨、只能“自说白话”“闭门造车”的尴尬局面,很难在学术水平上取得显著提升。因此,对200多年来海内外苗族文献资料开展系统的收集整理、述评和批判性研究,已是摆在我们学者眼前的一项势在必行的重大任务。深入了解海外苗学文献资源的分布,开展世界苗学文献资源的搜集整理研究,其价值不仅仅局限于苗学界,这项工作对于山地民族学乃至整个中国民族学的发展也必将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意义,特别是对于我们反思学术史和寻求具有中国主体性的学术发展道路,具有重要参考借鉴。对海外苗学文献的梳理和研究,可为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走向世界,参与国际人类学的学术对话与交流架设了一条便捷之道。为了大力提升中国的国际文化软实力,国家制定了“中国学术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苗族分布于世界各地,苗学人类学天然具有世界性、开放性,使其不仅成为国际学术对话和交流的最佳切入点之一,还可以成为中国民族学走出去、走向世界学术主流的前沿阵线之一。因此,系统地对西方苗学研究文献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批判性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知西方民族学、人类学发展的学术话语体系及其在苗学民族志领域的具体呈现。苗学文献作为人类学学科发展史一种镜像,不仅可以使我们沿着这条主线勾勒出古典人类学、现代人类学、后现代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史的历史轨迹与脉络,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中西方民族学人类学者研究实践的关键场域之一,中国苗学和海外苗学透过各自以文献为载体的历史镜像,还折射出东西方民族学人类学者在研究范式和理论话语方面的异同、交锋与对话,为中国本土人类学家快速、准确、全面地了解世界苗学人类学的历史与现状、理论与方法、学术倾向与政治立场,打开了一条捷径。对世界苗学文献资源开展集成式的收集整理和知识考古学式的批判性研究,显然有助于我们找出这“两个世界的最佳”结合点(即西人常说的“the best of the two worlds”),在继承中国本土苗学研究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既可以避免“东方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陷阱,又可以摆脱民族主义的囿范,在世界人类学学科体系中正确定位,推动中国的山地民族学和山地人类学积极平等地参与到国际学术主流中去,使中国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nlc202309051135

众所周知,贵州是中国苗族分布最为集中的省份,从人口上看也是世界苗族的中心。基于我们对于与苗族和瑶族这两大世界性山地民族相关学术文献资源所具重要意义的认识,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自从创院伊始,就成立了“海外苗瑶族群研究中心”,组织人员专门从事海外苗瑶研究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为了更有效地整合相关的学术翻译力量,研究院还协助贵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建立了“海外苗瑶学术文献翻译研究中心”,选定了10多本西文苗学名著作为首批“海外苗学名著译丛”,目前大半都已完成了翻译,进入了译校阶段,预计不久就可交送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海外苗瑶族群研究中心”和“海外苗瑶学术文献翻译研究中心”组织人员广泛收集了200多年来苗族研究方面的以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撰写或出版的文献资料,编写了“世界苗学文献资源丛书”,包括了《二十世纪海外苗学英语文献综录》《中国苗学文献资料题录》《百年来日本对苗族的研究》《俄语学界苗族研究文献题录与述评》《二百年来法语苗学文献题录与述评》《德语学界苗族研究文献题录与述评》等等,也写出了一批很有学术新意的文献述评和批判论文。本期栏目特地从中筛选了4篇论文来公开发表,分别是蒙昌配、龙宇晓的《海外苗族研究文献中的文字学圭臬——阎幽罄的中国苗族文字史研究》,王薇的《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研究文献述评》,何源远、龙宇晓、李国栋《日本苗学文献史略》,龙正荣、石锋、潘运、胡展耀的《文献计量学视角下的海外苗族文献资料研究构想》。

蒙昌配等人的《海外苗族研究文献中的文字学圭臬》一文是其系统收集整理海外苗文研究文献资料过程中形成的系列成果之一,对瑞典学者阎幽罄(J.Enwall)以英文撰写出版的关于中国苗族文字发展史的鸿篇巨著《神话成现实:中国苗族文字史》(上、下册)进行了深度解读,不仅分析了该著的主要观点,阐述了它的重要学术贡献,点评了缺陷与不足,而且还着重指出了它对于中国苗族文字研究及发展的启示意义。王薇的论文是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海外苗族英语文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在国内外范围内首次对近年来海外学术界在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学术史的考察,对我们深入了解海外苗族英语文学研究在苗学中的地位、海外苗学发展走向,特别是对于我们开展海外苗族文学的文学人类学研究,颇有裨益。何源远等人的《日本苗学文献史略》对百余年来日本学术界研究苗族而形成的文献资料展开了梳理和述评。基于其所搜集整理的学术文献资料数据,作者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百年来日本苗学的学术发展史,揭示了日本苗学研究文献在主题选择、理论架构、研究方法等方面呈现出来的基本特点。这项工作在国内外都属首次,具有很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龙正荣等人的《文献计量学视角下的海外苗族文献资料研究构想》,试图在苗学文献资料研究领域探索新的方法,明确提出:对于200年来海外苗族研究形成的大量文献资料,应采取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从海外苗族文献的数量、内容、来源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深入挖掘海外苗族研究文献中的知识结构、特征、规律,把握其知识发展趋势;这样的研究对于加深对海外苗族文献的认识,促进中国苗学研究国际化和强化苗族的国际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这4篇论文的作者们对200年来海外苗族文献资料中的一些重要进行了搜集整理与研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述评,相信他们的论文能够加深我们对海外苗学文献资源的了解,有助于推动山地民族研究领域的海内外学术交流和对话,为中国山地民族学与国际学术主流的接轨和同步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责任编辑:曾祥慧]

中国教育史资料整理 第5篇

一、客观题

1、西周的教育制度是: “学在官府”

2、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是孔子。

3、汉代人才选拨制度是:察举制度。

4、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庭教育的代表作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5、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一年:隋朝

6、完成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定官方哲学理学启示的南宋教育家是:朱熹

7、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创立了:三舍法。

8、洋务派举办的新式教育主要包括:新学堂和留学教育。

9、近代中国指定的第一个学制是:壬寅学制。

10、乡村建设实验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梁漱溟。

11、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主要包括: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儿童教育

12、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培养干部最多的大学是:抗日军政大学。

13、夏代学校序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教育

14、西周天子所设的五学中的中心学校是:辟雍(太学)

15、战国时期并称显学的两大学派是墨家学派和儒家学派。

16、《大学》中提出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至善

17、秦统一中国后采用的治国指导思想是:法家

18、世界上最早的专门性文艺大学是:鸿都门学

19、我国封建官学的昌盛时期是:唐朝

20、宋代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制订者是:朱熹

21、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作为专门文体的是:明清

22、《师说》提出“择师”的根本标准是:“道”。

23、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谁?魏源

24、首先提出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的教育者是:陶行知

25、壬戌学制的颁布时间:1922年

中国当代文学史资料整理 第6篇

1、历史题材: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治斗争史、革命战争史。《红日》、《红旗谱》、《红岩》、《保卫延安》、《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特点:(1)史诗风格;(2)纪实品格;(3)政治色彩。

2、现实题材: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的,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的,描写两条道路斗争的,反映工业题材的等。如《“锻炼锻炼”》、《创业史》、《山乡巨变》等。小说在这一阶段,也存在少量干预现实的作品,如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刘绍棠的《田野落霞》等。

表现民间人情人性的作品有: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建国后最先遭受批判的作品),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宗璞的《红豆》,丰村的《美丽》,陆文夫的《小巷深处》,李威仑的《爱情》,高缨的《达吉和她的父亲》等短篇。

一、干预生活冲破题材禁区的作品 白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刘绍棠的《田野落霞》、耿简的《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准的《灰色的帐篷》、何又化(秦兆阳)的《沉默》、李国文的《改选》、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和对青春的呼唤。刘世吾与林震)等。

这些作品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如官僚主义、革命意志衰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逢迎领导、欺压群众、强迫命令等进行了揭露、鞭挞、针砭和讽刺,具有批判的锋芒和积极的意义。

(一)创作成就:

1、一批有一定艺术价值,反映历史和现实的作品出现,新的创作群体出现。

2、作家以自己的创作,以各种方式曲折艰难的影响和抵制着左倾的政治思潮和对文艺的干预。

(二)本阶段小说的艺术局限:

1、文艺政治化

2、题材单一化

3、手法简单化

4、人物形象扁平化

5、作家非专业化

2、批判运动

1950年代重要的文学史事件: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2.对肖也牧及《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3.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及胡适的批判4.对胡风集团的批判5.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

对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集中体现了1949年以后左翼文学内部在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理解、文学规范的设置、文学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在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认识等问题上的重大分歧与严重冲突。

分歧两点:

1.民族形式

民间形式2.主观主义

3、政治抒情诗

1.艺术渊源A.中国新诗的浪漫主义传统B.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艺术 2.特征:是当代政治与文学特殊关系的产物。它表现了作者关注政治事件、社会运动的热情,和以诗作为“武器”介入现实政治的追求。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广场诗歌”,诉诸公众场合的朗诵这种集体性的参与。3.代表诗人:贺敬之、郭小川

4、新民歌运动: 毛泽东创建人民的大众文化的大规模群众性实践,秉持民歌加古典的新诗发展基础论,在新诗史上具有激烈的“革命”含义。采用公众集体参与方式的写作和传播,意味着“工农大众”将成为写作主体,但最终仍被纳入经由“文人”筛选的“经典化”之路。

5、三红一歌一创

1、历史题材: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治斗争史、革命战争史。《红日》、《红旗谱》、《红岩》、《保卫延安》、《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特点:(1)史诗风格;(2)纪实品格;(3)政治色彩。

2、现实题材: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的,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的,描写两条道路斗争的,反映工业题材的等。如《“锻炼锻炼”》、《创业史》、《山乡巨变》等。“三红一歌一创”:(吴强《红日》、梁斌《红旗谱》、罗广斌、杨溢言《红岩》杨沫《青春之歌》柳青《创业史》);“青山保林”:(《青春之歌》、周立波《山乡巨变》、杜鹏程《保卫延安》、曲波《林海雪原》)是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作品,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和喜爱。

6、归来诗人的群体构成:

1.50年代反右运动中的右派诗人,如艾青、公刘、昌耀等;

2.1955年“胡风集团“事件中的罹难者,如牛汉、绿原、曾卓等; 3.因政治原因在50年代退出的诗人,如辛笛、陈敬容、郑敏等。7、1980年代文学的变化

政治环境:放松了对文学的控制。原因:

1.文革推行的极权和极左的封建专制模式使人们思想僵化,要想彻底根除文革影响,必须推行思想解放运动,也就必然要使文学脱离政治束缚。

2.党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文学有自身的独特性,要遵从文学自身规律加以引导,不能横加干涉。

邓小平“二为”方针:“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经济环境:市场经济的确立→文学价值的重新确立。1.市场经济带来两个直接后果。(1)人际关系的改变:商品化。(2)消费型社会的形成。2.文学的变化

(1)文学存在方式变化。(2)纯文学边缘化,大众文学兴起。(3)作家身份地位的变化。外来文化影响: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1.资源:外国译著的再版重刊;对现代文学作家作品的重评。2.特征:

集中在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论和现代派文学上。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等。3.意义:

促进了中国现代派小说实验的出现和作家现代意识的觉醒。

八十年代作家构成:1.复出作家2.知青作家3.中年作家4.女性作家5.新派作家 八十年代作家意识:

1.时代、历史的忧患意识。(1)历史题材小说大量出现。

(2)作品情感色调和美学基调呈现出一种沉重与紧张感。(3)结构形态上以现实主义作品为主,尤以悲剧性作品为主。2.创新意识 8、80年代文学概况

八十年代现代性意识的表现: 1.启蒙意识

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和理性批判精神

(1)反思历史,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现象,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2)表现复杂的人性和灵魂。(3)从生存层面关注人的状态。

2、现代意识

集中表现在1985年后现代派和先锋派小说的创作中,通过象征、夸张、荒诞、变形的方式表现旧的社会体制异化人的特性,同时对现代小说技巧进行探索。

1980年代文学创作概况:

1.小说

现实主义(伤痕、反思、改革):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

现代性实验:寻根、现代派、先锋、新写实、新历史 2.诗歌

归来的歌→朦胧诗→新诗潮 3.戏剧

社会问题局

4.散文

窄化、回到个人的体验上来。回忆性质散文→小女人、学者散文

1980年代文学总体特征:

1.沉重、紧张的作品基调;2.探索、创新的强烈意识;3.潮流化的创作性质。

9、第22到23章

1980年代前期新启蒙思潮影响下的小说创作

一、创作倾向:

1.对历史、文革的叙述;(破)2.对时代变动、改革的企望。(立)

共同点:使国家摆脱落后、蒙昧,实现现代化,建立现代民族民族国家的心里渴望。

一、对文革、历史的叙述

以文革及此前的极左路线、政策为叙事焦点,贯穿人道主义和理性批判精神,反思历史,采用现实主义手法。

1.伤痕文学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 2.反思文学

王蒙、高晓声 3.知青文学

个人命运的关注

二、感应着时代大变动的叙述

描写现代化引起的社会变动,主题是肯定和歌颂的。1.改革文学

蒋子龙、李国文 2.其他

高晓声、张炜、路遥

3.主流之外

汪曾祺、冯骥才、邓友梅

1980年代中后期,以反启蒙姿态出现的小说创作

一、思潮变化原因 1.现代化的发展;

2.启蒙任务的初步完成和新启蒙思想的弊端显露。(1)新启蒙对文学主体性的伤害;

“在人道主义上,大写的人走到前方,文学反倒退隐到了幕后,或者说,文学在摆脱为政治服务时,又陷入为人服务的工具性窠臼,其结果损伤的依然是文学自身”。

——李泽厚(2)对文学书写丰富性的制约。二.新的变化

1.由对历史的书写转为更多地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生活、生存层面; 2.由对抽象的、大写的人的描写,转而表现小写的人,“向内转”; 3.创作方法上,不再是单一的现实主义,新的探索、实验开始出现;

4.文学观念上,由关注文学的社会责任,干预功能转而重视文学自身问题,强调文学自身的现代化。

10、伤痕文学

伤痕小说的意义及特征:

1.以启蒙人道主义思想为思想主线,最大的功绩在于将文革的错误与悲剧性灾难暴露给人看,引起疗救的注意。

2.作品大多采取情感宣泄式模式,笔调粗粝,语言缺少锤炼,只重视问题的提出,叙述方式过于单一。

3.紧贴社会现实,有力扭转了文革期间“瞒”和“骗”的文学。

代表作: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 11、90年代小说

长篇小说盛行。

1.大批80年代中期靠写中短篇小说获得声誉的作家,到90年代将主要精力转向长篇小说。2.出版社、书商、大型文学期刊将注意力转向长篇小说。题材:

1.新写实小说。2.新历史小说。3.新状态文学。4.新体验小说。5.私小说。6.新市民小说。7.现实主义冲击波。

12、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

广义:指当时一切与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美学思潮以及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密切相关,并且在其直接影响下的、其作品从哲学思潮到艺术形式都有明显超前性的小说。

狭义:专指在8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形式主义为旗帜、以叙事革命为轴心、彻底颠覆既有文学传统的文学。

主要作家:马原、莫言、残雪、苏童、洪峰、格非、孙甘露、余华、叶兆言、扎西达娃、北村、吕新等。先锋小说特征:

1.价值观念的先锋性。(1)价值虚无。

(2)历史真实性受到质疑和挑战。2.文学观念的先锋性。

(1)远离政治话语,对传统的功利主义文学进行全面颠覆。(2)改写文学反映论的传统,执着于个人化的艺术感觉。3.叙事风格的先锋性。

(1)叙事结构:从封闭完整向开放的叙事转变。

(2)叙事视角与叙述者:大量运用限制视角;不明身份的叙述者混淆了小说与现实之间的分野;元叙述解构文学真实性的神话。

(3)叙事时间: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错位,故事在不同时空组合中产生意义的延宕。(4)叙事语言:用近乎零度情感的语言展示生活的原生态;用梦幻、夸张、隐喻等手法使叙事语言呈现出错乱、无序和碎片化的特征。语言狂欢的奇景。先锋文学的意义:

先锋文学的叙事革命打开了一个崭新的空间。它是80年代文学向90年代文学转化的契机。它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文学规范,使极端化的个人写作成为可能;它打破了统一的世界图像和文学图像,使文学进入到90年代个人写作与个体叙事的无名状态。

13、新写实小说

概念:称号出现始于1989年第三期《钟山》的“新写实主义小说联展。”~是继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后中国文学出现的又一面旗帜,它“从情感的零度写作”、“纯粹客观地对生活本态进行还原”,展现了现实的“原生态”,将“原色原汁原味”和盘托出,达到了“毛茸茸”的程度。

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色:

1、庸常人生的平实叙写

2、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

3、世俗化的平易语言

4、自然悲惋的审美风格。

新写实小说的特点:1.经验的日常性。2.尽可能地还原现实。新写实小说的缺点: 1.外延的无限扩大。2.对叙事意义的无视。

(1)情感的零度忽视了叙述者的暴露。

(2)对生活纯粹的还原忽视了语言层面的中介。(3)无视叙事,叙事话语丧失深度而趋于平面。3.商业思维进入纯文学领域。代表作家作品:

1.池莉

《烦恼人生》、《来来往往》 2.方方《风景》、《桃花灿烂》 3.叶兆言《关于厕所》、《艳歌》 4.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 新写实小说的意义:

1.新写实小说不是整合意义上的存在,只是从某种角度上进行确定的一个流派。

2.在新写实的名下,文学创作不再依循意识形态推论实践,写作者不再有充当历史主体的欲望。

3.凡人琐事成为写作的中心素材,文学回到单纯生活,对生活的洞察力显得十分重要。4.故事朝着“传奇性”方面发展,制造远离乌托邦冲动的阅读快感。

14、新历史小说:

1.通过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2.注重建构个人的历史话语。新历史小说的审美特征:

最突出的:对历史的解构和意义的消解。

1.人物的世俗化。2.故事的虚构摹写。3.文本的戏仿。

表作家作品:1.刘恒《苍河白日梦》2.格非《大年》3.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 意义:

1.结构的颠覆:更复杂的血缘、欲望关系。2.意义的颠覆:历史循环论。3.选择边缘身份的人讲述历史。

4.完成了对先锋小说文体实验导致的精英化倾向的反拨。缺点:

太强调对历史决定论的反拨,对叙事快感的过分热衷让他们随意放纵自己的想象力,甚至顾不上逻辑和情理的制约。15、90年代文学状况 90年代文学状况

一、90年代文学面临的新局势

1、文学失去社会轰动效应,进入平静而寂寞的发展时期。

2、文学由社会话语中心走向边缘。

3、商业文化大潮凸起,精英文化受挫。

二、90年代文学格局和走势

1、商业化思潮的胜利进军和人文主义思潮的悲壮抵抗。

2、雅俗文学的对立共存和互补。

3、市民话语和知识分子个人话语的互渗和互拒。

4、现实主义的开放性发展和后现代主义的东方化蜕变。

16、《随想录》意义:

1.~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能够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

2.~也是巴金晚年对人生探索与总结的记录。

上一篇:教师资格认定体检的标准是什么下一篇:寓意深刻的励志经典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