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中地理知识点

2024-07-13

青藏高中地理知识点(精选6篇)

青藏高中地理知识点 第1篇

青藏一般指青藏高原。青藏高原(Qinghai-TibetPlateau),亚洲内陆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青藏高中地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青藏高中地理知识1

地理位置和范围:75°E-105°E 28°N-40°N

·位置:横断山以西,喜玛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

·范围:包括西藏、青海全部、四川省的西部。

·民族:藏族主要聚居区(占总人口的46%),还有珞巴族、门巴族等,青海东部汉族人较多。

·人民生活:

食:藏民主食糌粑、牛羊肉;喜饮酒(青稞酒)。

住:帐篷。

行:牦牛是藏民主要交通工具。

娱乐:能歌善舞,“锅庄”和“弦子”是高原世代流传的大众舞蹈。

高寒气候:高原环境特点:高寒、缺氧、低气压。

·地形:以高原为主。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

·气候特征:高、寒,是独特的高寒气候,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烈,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冬寒夏凉,是我国盛夏气温最低的地区。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干湿季明显。

青藏高中地理知识2

农牧业生产特点。

⑴高原农牧业:

我国高寒牧区,分布最广的三大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

河谷农业区在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青海湟水谷地。一年一熟。

⑵粮食作物青稞、小麦、豌豆等,其单位面积产量高(∵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

⑶生态问题:三江源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

①三江源作用: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的49%、澜沧江的15%来自这一地区),在青海境内,被誉为“中华水塔”。

②恶化原因:长期不合理的伐林、放牧和耕作,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③恶化表现在: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径流量减少、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发展迅速;藏羚羊、藏野驴等特有物种数量急剧减少。

④对策:

a.认识重要性:三江源头关系着三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b.积极恢复林草植被、治理退化草场,改善三江源头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保护珍稀濒危动物。

能源和矿产资源。

⑴丰富的清洁能源有:太阳能资源、地热资源、水能资源。拉萨城被称为“日光城”。拉萨以北的羊八井有目前我国最大地热蒸汽田。水能丰富的河流有:西藏的雅鲁藏布江,正在将我国海拔最高的羊卓雍湖水电站;青海黄河上的龙羊峡、李家峡等。

⑵矿产分布藏北高原发现有石油、天然气;青海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因矿藏丰富,被称为“聚宝盆”(鱼卡煤、冷湖石油、锡铁山铅锌矿、东部盐湖区盐特别丰富,察尔汗盐湖附近建起了全国最大的钾肥厂。

⑶工业部门和工业基地:已建有电力、纺织、采矿等工业。青海省工业发展更快(采矿基地、龙羊峡电站)、西藏正在建设的羊卓雍湖水电站

⑷交通运输:运输方式主要是公路运输,建有以拉萨为中心的青藏、滇藏、新藏、川藏等公路网。1987年,高原上第一条铁路青藏铁路的北段(西宁到格尔木)建成通车,加速了盆地的开发和建设,现在正在建设格尔木到拉萨段。本区航空中心是拉萨,已开辟拉萨——北京、成都、西安、广州等航空线。

主要城市。

西宁、拉萨、格尔木、林芝(毛纺工业)。旅游资源:高山雪峰: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蜂;江河源头;青海湖及其鸟岛;幽深壮丽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布达拉宫等。

资料扩展:青藏地区农业发展自然条件分析:

⑴本区纬度同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当,但因地势很高,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其特点是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迎风坡降水多,高原面上降水少,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地势高,空气稀薄)。

⑵农业受气候限制,适于喜凉的青稞、小麦生长。牦牛、绵羊、山羊是高原上分布最广的三大牲畜。草场主要分布于高原湖泊周围和河源地区。

⑶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比较宽阔,降水较多,土地肥沃,是主要农业区。柴达木盆地,由于祁连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和山麓地带的地下水较为丰富,不少地方可以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盆地低部地势平坦,宜耕荒地连片,便于机械化开垦和耕作。

⑷雅鲁藏布江谷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的湿润气流,使这里的降水较多,冬季不受寒潮影响,比较温暖。西藏的重要粮食作物——青稞,主要分布于此。

⑸“西藏的江南”——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这里降下大量的地形雨,呈现浓郁的亚热带和热带风光,特别是察隅一带。在肥沃的河谷地带,橘子树枝青叶茂,香蕉园终年翠绿,水稻田随处可见,新辟的茶园散布在缓坡山岗上,人们称之为“西藏的江南”。:(面积占全国:25%;人口不足全国的1%)

青藏高中地理知识点

青藏高中地理知识点 第2篇

⑴高原农牧业:

我国高寒牧区,分布最广的三大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

河谷农业区在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青海湟水谷地。一年一熟。

⑵粮食作物青稞、小麦、豌豆等,其单位面积产量高(∵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

⑶生态问题:三江源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

①三江源作用: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的49%、澜沧江的15%来自这一地区),在青海境内,被誉为“中华水塔”。

②恶化原因:长期不合理的伐林、放牧和耕作,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③恶化表现在: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径流量减少、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发展迅速;藏羚羊、藏野驴等特有物种数量急剧减少。

④对策:

a. 认识重要性:三江源头关系着三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b.积极恢复林草植被、治理退化草场,改善三江源头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保护珍稀濒危动物。

能源和矿产资源。

⑴丰富的清洁能源有:太阳能资源、地热资源、水能资源。拉萨城被称为“日光城”。拉萨以北的羊八井有目前我国最大地热蒸汽田。水能丰富的河流有:西藏的雅鲁藏布江,正在将我国海拔最高的羊卓雍湖水电站;青海黄河上的龙羊峡、李家峡等。

⑵矿产分布藏北高原发现有石油、天然气;青海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因矿藏丰富,被称为“聚宝盆”(鱼卡煤、冷湖石油、锡铁山铅锌矿、东部盐湖区盐特别丰富,察尔汗盐湖附近建起了全国最大的钾肥厂。

⑶工业部门和工业基地:已建有电力、纺织、采矿等工业。青海省工业发展更快(采矿基地、龙羊峡电站)、西藏正在建设的羊卓雍湖水电站

⑷交通运输:运输方式主要是公路运输,建有以拉萨为中心的青藏、滇藏、新藏、川藏等公路网。1987年,高原上第一条铁路青藏铁路的北段(西宁到格尔木)建成通车,加速了 盆地的开发和建设,现在正在建设格尔木到拉萨段。本区航空中心是拉萨,已开辟拉萨——北京、成都、西安、广州等航空线。

主要城市。

西宁、拉萨、格尔木、林芝(毛纺工业)。旅游资源:高山雪峰: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蜂;江河源头;青海湖及其鸟岛;幽深壮丽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布达拉宫等。

资料扩展:青藏地区农业发展自然条件分析:

⑴本区纬度同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当,但因地势很高,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其特点是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迎风坡降水多,高原面上降水少,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地势高,空气稀薄)。

⑵农业受气候限制,适于喜凉的青稞、小麦生长。牦牛、绵羊、山羊是高原上分布最广的三大牲畜。草场主要分布于高原湖泊周围和河源地区。

⑶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比较宽阔,降水较多,土地肥沃,是主要农业区。柴达木盆地,由于祁连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和山麓地带的地下水较为丰富,不少地方可以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盆地低部地势平坦,宜耕荒地连片,便于机械化开垦和耕作。

⑷雅鲁藏布江谷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的湿润气流,使这里的降水较多,冬季不受寒潮影响,比较温暖。西藏的重要粮食作物——青稞,主要分布于此。

青藏高中地理知识点 第3篇

一、生活化教学对高中地理知识点教学的意义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法多数是采用被动式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而言,由于长期处于被动式的学习,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地理学习兴趣,加之教师很少了解学生实际知识点接受情况,只是一味的讲解,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错误的定位,认为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无任何联系,这一现象造成学生不能及时找到学习方法,单方面的认为考试成绩是整体学习的重点。地理教学在开展教学时,应对生活化教学进行积极的应用,确保地理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促使学生地理水平得到提高。

地理除了和实际生活存在直接联系,更是在国家军事政治方面存在直接联系,因此学习地理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对地理问题进行解决时,把各科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结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时差进行计算时,将数学逻辑思维和计算进行有效结合,不仅可以快速解决地理问题,而且还能加深数学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学方向为:发现生活中地理的身影,引导学生积极迈向自然和社会,培养学生生活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

二、在高中地理知识点教学中对日常生活案例的合理利用

在高中地理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其知识点呈现规律性的特性,如教师对学生采用强制灌输的教学模式,则会降低地理知识点教学质量,对此教师应在实际的地理知识点教学过程中,采用日常生活案例结合的方式,将生活实际与教学知识点向融合,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理解。如教师在教学工作结束后,可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对学生居住地的交通环境进行观察”、“对学生所在市区的工业场址进行了解”等相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地生活实际观察能力,从而才能针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案例,对隐藏的地理知识点进行理解,促进学生学习整体质量的提升。例如:“地球运动”课程中,教师可对学生生活现象观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同时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问题:“冬季清晨6点呈现昏沉的状态,而夏季清晨6点则阳光明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这种教学问题的引入,可使学生带着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解读,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点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一定的生活探究能力。

三、地理知识点教学方案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

在高中地理学科学习过程中,地理知识点具有抽象和枯燥的特点,加之与实际生活链接工作中存在偏差,使得学生在针对地理知识点学习工作中难度相对较大,如教师难以利用有效地教学模式,则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延误地理知识点教学目标实现的时间。对于这类问题,教师应在教学方案设计环节中,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理解能力。例如:“环境与环境问题”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对生存周边环境问题进行详细记录,通过学生自主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讲解,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探讨产生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如燃煤材料的使用、工厂过量生产产生的空气污染;由汽车鸣笛、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污染等,最后教师根据实际探讨结果,对产生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全面总结。这种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使得地理知识点更具生活化的优势,对此教师在针对知识点教学中,课堂教学环境具有生动性、趣味性的特点。

四、实现地理知识点抽象化向具体化的转变

高中物理课堂中,把地理知识点进行生活化教学,使知识内容更加简单化,帮助学生更好掌握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高中地理作为和实际生活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多数知识内容是由生活所演变而来,所以,将生活化教学合理应用于地理实例中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束语

总结上文,在高中地理知识点教学过程中,随着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在改善教学氛围、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有着促进作用。对于高中地理教师而言,想要更好地实现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合理利用,应对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进行培养,将日常生活与教学知识点进行充分整合,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强化记忆,进而实现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点生活化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包有亨.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198-199.

[2]刘桂香.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分析[J].赤子,2015(10):330-331.

【青藏铁路沿线】地理之最 第4篇

国内平均温度最低的地区:青海省,全年年平均气温为5~10℃。

国内寒冷时日最长的地方:地处唐古拉山巅的五道梁,海拔4 415米,一年中有328天的气温在0℃以下。

国内降水最少的地区: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冷湖,年总降水量仅17.6毫米,比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边缘还少,是我国的“干极”。

国内蒸发量最大的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海拔2 670米的察尔汗盐湖,年平均蒸发量3 518毫米。

国内陆地冻土分布最多的地区:青藏高原,面积163万千米2,占全国多年冻土总面积214.8万千米2的75%,也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带冻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地区。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三大无人区,也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好的地区,在青藏铁路沿线,保护区设有纳赤台、索南达杰、不冻泉、五道梁、二道沟、沱沱河等保护站。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乡级政府:位于唐古拉山的唐古拉山乡,海拔4 532.1米。它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乡,面积5万多千米2。

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教案 第5篇

1、知识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

(2)找出青藏地区主要的地形区、河流。

(3)分析气候特点,并说明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4)了解青藏地区交通运输的变化。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处理资料的能力。

(3)使学生敢于探讨问题并主动与人交流。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3)通过青藏地区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了解我国的发展变化。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青藏地区的两个主要的自然特征。

(2)分析气候特点,并说明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1)分析气候特点,并说明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方法]: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实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采用以下的教法进行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采用“WebQuest”进行教学;

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创设乐学情境,利用网络互动教学的特点,采用互动性较强的多媒体网络课件;

最关键的是本节课没有结束,可以延伸下去。

[教学流程]:情景导入——介绍网页——明确目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课堂测试——总结学习成果——指导课后学习

[教学过程]:

流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情景导入 播放李娜的《青藏高原》,让学生在音乐中进入堂课。 听音乐回答问题

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观看视频,结合课前微课的学习,让学生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气候特征作为探究重点,学会描述一个区域气候特征的方法,并通过分析气候特征的成因,明确高原地形对气候特征的影响;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深刻理解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势高,树立整体性的观念;

评价青藏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让学生认识到高寒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具体分析河谷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教会学生辩证统一地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建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发展的思想,;

借助青藏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以青海矿产资源和西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例,让学生深切体会到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处理好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走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青藏地区为例,教会学生掌握复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面向高考,注重学生答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并及时进行课堂学习的反馈,自评、组内互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补充,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重点】

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及成因、河谷农业发展的条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

青藏地区光照强与气温低的原因

【课堂探究】

【导入新课】让学生品尝青稞酥、牦牛干,导入青藏地区

【考情展示】列出-20高考考查情况

一、自然地理特征——雪域高原

【知识回顾】观看视频,结合微课所学知识,从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个方面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承转】突出高寒特征,重点探究气候特征及成因。

【学生活动】依据图示资料描述拉萨的气候特征,注重答题思路的指导。

【学生活动】运用“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原理,分析青藏地区相比于同纬度地区,光

照强与气温低的形成原因。(播放微课予以指导)

【归纳提升】构建青藏地区地形、气候与水文、生物、土壤特征的联系

【学生评价】自评

【承转】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最大,看一下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状况。

二、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河谷农业

【学生活动】在图上指出青稞、牦牛两种农产品的分布地区,

并说明理由。

【小结】强调河谷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热量。

【学生活动】创设情境,走进雅鲁藏布江谷地,通过两道高考题,重点分析河谷农业的发展条件。

(1)(江苏卷)你认为拉萨河谷地种植水稻是否可行?理由是什么?

(2)(20海南卷)西藏年楚河河谷所产油菜籽籽粒大、品质优,单位面积产量比我国东部平原高一倍。分析年楚河河谷油菜籽单产高、品质优的自然条件。

【归纳提升】注意答题思路的点拨和答题方法的指导。强调青藏地区发展的高寒牧业与河谷农业都是由高寒环境所决定的,体现了“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思想,同时,劣势也可以变优势,形成辩证的思维。

【学生评价】组内互评

【承转】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深受高寒环境的影响,那么其它产业的发展呢?

三、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

【学生活动】创设情境,引入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

根据材料一,归纳1995-年,青海与西藏产业变化的不同点。

2. 结合材料,评价目前西藏、青海两省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

材料二 青藏铁路通车,西藏旅游业直接创收48.52亿元,比20增长75.1%。2013年,西藏旅游创造经济收入165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20.5%,成为西藏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归纳提升】强调青藏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开发资源带动建设,这是因地制宜的表现。但是因为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所以,一切发展都应该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只要这样区域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学生评价】小组互评

【课堂总结】以青藏地区为例,总结区域复习的一般方法:在认识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因地制宜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课后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与困惑

【课后基础练习区】

右图为雅鲁藏布江地区的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其等值线的数值c>b>a,读图回答1-2题。

1.等值线不可能反映的是( )

A.海拔 B.气压 C.降水量 D.气温

2.峡谷附近的察隅有“西藏江南”的美称,原因是( )

A.地势低,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麓?

B.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终年多雨

C.大西洋西南气流带来大量的水汽

上一篇:走群众路线材料下一篇:《理想的风筝》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