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2024-07-26

大学生的角色转变(精选9篇)

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第1篇

社会角色的转变的深化认识

由一个学生的角色向一个职场工作者转变。我想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更快更好的走进社会。

学生和职场工作者这之间的角色有很大的区别,初次进入社会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待人处事的方式不适应。在学校里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称兄道弟、姐长姐短的,现在呢,对不同职务、不同单位、不同场合的人要有不同的说话方式。

二是对压力的承受不适应。当学生时做错了事,同学和老师、学校和社会都会比较宽容,可一旦参加了工作,我们就是一个独立承担责任的人,有什么错误必须要有勇气自己来承担。

三是时间性纪律性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上大学时,不想听的课可以不听,不想参加的活动可以不参加,落下的课程可以在考试前两周抓紧突击,还不耽误拿奖学金。参加工作后就不一样了,上下班要遵守考勤制度,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得按时完成,不遵守劳动工作纪律,轻者影响考核得分和工资待遇,重者还会受到处分,甚至有解除劳动合同、丢掉工作的风险。

四是感觉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较大。大学生步入社会,就意味要从学生角色向职业化角色转变的开始。大学生刚参加工作,被人认可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刚参加工作,往往会被上级或领导指派做一些简单性、操作性、流程性的工作。就我们行业来讲,可能会派你们到基层的基层去锻炼一两年,干一些最基础的工作,比如去分拣线分拣卷烟、给零售商户送货、去烟站种植、收购烟叶、去卷烟或烟叶仓库当保管员,甚至说是一些打杂跑腿的工作。而我们这些大学生,曾经都是学校里的高才生或者说是所谓的“天之娇子”,如今却只是一名普通员工,做着简单的工作;进的是名牌大学,学的是热门专业,但却没有获得期望的薪酬和机会。这种期望值的落差,让许多应届大学生无所适从,无法安心工作,尤其看到本单位的部分领导干部或者中层干部,无论是学历还是能力上都跟自己无法相比的时候,这种心理的落差更大。这种心理的落差将导致应届大学毕业生心态浮躁,无法看见自己的前途,越加对未来迷茫,感觉自己郁郁不得志,最后走向破罐破摔,甚至跳槽的边缘。

五是急于求成,遭受挫折后不能承受压力。应届大学生一方面对于工作急于求成,另一方面,遭受挫折后,心理负荷较大,无法承担工作压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的知识非常有限,很多书本知识由于教育的滞后性,在工作中已经过时,很多工作知识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锻炼和提高。因此,应届大学生真正参加工作之后,还需要摆正心态,放下架子,重新去学习,以使自己胜任现有工作。而且,在工作中的任何过失和错误都有可能造成本单位的经济损失,所以任何小小的失误也难免招致同事或上级的批评后者斥责,难以承受压力。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些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释放或者化解,就可能转化成对企业或同事的抱怨,无法使自己在技能上提高,无法融入集体,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造成心理失衡的现象更加严重。

根据以上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我与社会,向社会化转变。现在不少大学生在思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自我与职业的关系时,将社会化等同为“丧失自我”,并从内心排斥社会化。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从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化,表面上表现为职业化,但深层的东西其实是对于社会和自我的正确认识,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大学生工作适应最突出的障碍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人性、职业和他人。

其次,要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向职业化转变。职业素养是我们大学生角色转换的重点。在人才交流市场上,我们会常常发现,多数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希望应聘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其实,大学生就业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离社会的实际要求肯定有很大的差距,用人单位真正看重的并不是简单的成绩单,也不是表面的学历学位,而是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经验不是阻碍我们大学生角色转化的最大难题,我们本来就是学生出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十几年的学习经历让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参加工作后的岗位专业知识我们一定能轻松搞定,工作经验我们也一样能扎实积累。但是,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职业素养才是我们大学生的“软肋”,这些方面的欠缺在职业适应阶段都会表现出来。

第三,要从现在做起,向行动化转变。学校是一个同质性比较高的小社会、小群体,人员构成比较单一,相对比较单纯,而在社会上

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与学校相比,社会是一所更大的大学。职场文化和校园文化在时间安排、人际交往、学习方式、评价体系等很多方面都大有不同。因此,当我们在跨出大学的校门、跨入职业的门槛之际,要顺利实现社会化、职业化转变,就要从现在做起,从我们生活、工作、职业发展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向行动化转变。

对于行动,我觉得主要做的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学会适应。不要习惯性地像在学校里一样,以对待周围老师和同学的方式与同事、上司、老板相处。千万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而是要学会适应与不同的人和谐相处,求同存异,适者生存。

2、要控制情绪。要自觉地意识到校园文化和职场文化的不同,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喜怒哀乐全表现出来,更不能随便发脾气,影响工作。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3、要热情主动。对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来说,我们更要热情、主动、外向,以尽快、尽可能地让上司、同事和周围的人愉快地接受你。这一点不要说大学生不大会考虑,我们很多人即使工作多年,或者终其一生,都不大会去考虑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能使自己的整个人,激励、感染、影响、愉悦身边的人,那将会达到超越职业化的境界。

4、要不断学习。大学里学的那些知识不是我们的救命稻草,那些看是丰富渊博的知识根本解决不了工作中的问题、满足不了我们职业发展的需要。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要树立向同事、向上司、向朋友、向社会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党政理论,学习法律法规,学习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来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不断满足你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

5、要时刻反省。要有自省、自知、自觉的意识和理念,时刻注意在为人处事的细节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要学会通过工作和为人处事来发现自己的不足,使你今后能有针对性地、更加积极主动地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技能,使自己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到集体和团队。要永远记住: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检讨与改进才是成功之母。

6、要付诸行动。我们要树立在书本和知识之外的另一种学习观念:行动化的学习。社会化、职业化,或者说改变个人习性的最好方法,就是将社会化、职业化的要求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的言谈举止上,通过改变行动来改变自己,顺利实现角色转变。

戴高乐曾经说过:“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就是你会到达的地方。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决心要做出伟大的事。”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雕刻着理想、信念、追求和抱负;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载着收获、芬芳、失意和磨砺。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就要拿出勇气,要付出努力、拼搏和奋斗。成功,不相信眼泪;成功,不相信颓废;成功不相信幻影,未来,要靠我们自己去打拼!

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第2篇

现代的学生在学校多强调的是“个性”,学校也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但企业强调的是团队精神和严谨的工作纪律。在这里需要的不是你的个人独秀,而是你与团队默契的配合,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完成工作。新人应该了解,无论你在学校里学业成绩有多么优秀、社会活动能力有多强,也不论你的雄心壮志有多高,成功决不会是孤立的,你所处的环境、你的机会,都是影响你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抱着不断学习,虚心的态度走向你人生的又一个起点。

二、不要装“成熟”

很多人都认为,步入工作岗位是进行自我彻底转变的一个大好机会。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没有人知道你的过去,正好可以掩盖自身瑕疵。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学生在参加工作后不要一味地掩盖缺点,很多不足是掩盖不了的。比如你的人际交往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也许在短时间内你可以掩饰某些缺憾,但如果你没有有意识地培养这些能力,必将受其掣肘。另外,有时你会发现,以前所谓的“缺点”到了工作当中未必还是缺点。这在工作当中可以慢慢体会,不要盲目的自己想象。

三、先来者为师

很多同学抱怨进入职场后与同事间搞不好关系。其原因首先可能是违背了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提出的价值观有落实成文的,但许多不成文的潜在价值观也是新人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不要因为不了解而误越雷池。在各种利益冲突中超脱一点,肯让、能让、善让,不要斤斤计较心机太重。建议新“职场人”们,要有一种从零做起的心态,放下大学生的架子,充分尊重同事的意见,不论对方的年龄是大是小,只要比自己先来单位,都应该虚心地拜他为师。“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做事循序渐进,以求渐入佳境。

四、做好职业规划

新课改下学生角色的转变 第3篇

自从分组学习以来, 班级学生风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明显增强, 自主管理能力明显提升, 班集体的凝聚力明显增强, 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民主。

变化之一, 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明显增强

班级组建之初, 学生各自为政的倾向很明显, 对班级的卫生、劳动、纪律等方面不够关心, 迟到早退、课间疯闹、不交作业等现象时有发生, 特别是一些经常违纪的学生对老师的惩罚措施早已习以为常。即使有的学生想为班级作贡献, 也不好意思表现。但分组后, 每个人的表现都涉及小组的名次, 学生一起研究组名、组徽、组规和奋斗目标, 大家群策群力, 分工协作, 联袂登台, 无形中增强了小组的合力。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劳动中互相监督、互相激励, 使班级的卫生、纪律状况明显改观, 尤其是那些经常违纪扣分的学生, 总要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为班级做好事、争当值日班长等, 以弥补自己的过失, 想方设法为本组争光。这就改变了班主任与违纪学生单打独斗的状况, 而是用团队的力量来教育人、影响人。

变化之二, 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增强, 同学关系更加融洽

刚开学时, 班级气氛很沉闷, 第一次自我介绍时都很拘谨、腼腆, 经过几个月的锻炼, 他们逐渐变得生龙活虎、敢于质疑、表达见解。因为“四案一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即使他说得不完善还有其他同学和老师的点评。有一些性格内向、不爱发言的学生被小组同学推到前台, 个别学生在周末总结时甚至被组长直接点名, 也渐渐改掉了不爱讨论、不爱发言的毛病, 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 甚至在全市教学年会这样的重大场合, 我们的学生也敢随机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并在大家的共同协作下破解这些难题。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个性张扬, 缺乏包容的心态, 小组成员和小组之间闹矛盾也是常事, 组长和一些有正义感的学生自然就充当起调解员的角色, 小组同学会直言不讳地指出症结所在, 帮助那些有问题的学生修正错误, 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明显提升, 小组的凝聚力明显增强, 同学之间的友情也在无形中加深。

变化之三,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 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以前, 我们经常进行英语小考, 由于是被动应付, 每天都有近一半学生不合格。对这些不合格的学生只能罚写或重考, 但效果仍然不理想。于是, 我就尝试在小组间开展词王大赛, 为期一周。规定每天合格的小组每人次加1分, 不合格的每人次扣2分, 并根据累计的成绩评选出最佳小组、优秀个人及进步奖, 周末进行大张旗鼓的奖励。学生兴趣盎然, 都怕给小组扣分, 尤其是英语不好的学生更是加倍努力, 他们还利用课前课间互相考词。第二天, 不合格的人数就大大减少, 即使有学生因为基础差而扣分了, 在别的科目上也要想方设法把分争回来, 因为他们都在为维护小组的荣誉而战。还有的小组为了取得竞争优势, 竟然想出了许多提高成绩的办法。如, 第三组就规定小组成员每人至少负责一科, 每位成员每天都要总结出本学科的一道典型题, 利用课余时间讲给其他学生。这样, 到期末他们就会总结出好多道典型题。有的小组还自发地讲生物、考历史、做英语小卷等。另外, 我们的习题处理方式也做了调整, 一些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基础题先在小组内讨论, 然后在小组间进行展示和测评。学生为了讲得透彻和争取高分, 就会自发地去找字典、查资料, 这自然会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在课上主要讲一些热点、难点问题, 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这就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也让老师感受到了“授人以渔”的乐趣。当听到学生热烈的讨论、多角度的分析、独树一帜的点评和激烈的质疑时, 我也迸发出许多思维的火花, 及时为学生释疑解惑, 拓展了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教的快乐。

变化之四, 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给班主任和学生松绑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必须有一个坚强的核心团队, 必须有一个让大家自觉维持的管理氛围, 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 而这一切都必须依靠班级的每一位成员。我们一起给班级命名为卓越七班, 大家共同商定班级的口号和目标, 班级干部和各组组长均由学生民主推荐产生, 各小组分别制订自己的组规, 在此基础上讨论确定班规和考评细则。所有的考评人员和监督员都由学生推荐产生, 并利用每周的班会时间由各小组长和值周班长进行小结, 经常会出现“夸夸我们的好班长”“夸夸我们的好组长”等温馨的场面, 每月再进行一次表彰奖励,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小组建设的热情。现在, 不仅小组长得到了锻炼, 普通学生也能侃侃而谈, 这是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 学生会赞赏他人的优点, 反思自己的不足, 为班级建设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等。这就将班级责任分摊给更多学生, 使大家主动协助班干部工作, 提高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使班主任的工作更加自如, 比教师单打独斗管纪律、学习、卫生要好得多, 既给班主任松绑, 也给学生松绑。

摘要:新课改下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明显增强。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增强, 同学关系更加融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 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给班主任和学生松绑。

转变角色,走进学生的心灵 第4篇

一、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优秀教师之所以能够轻松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在创设的环境中参与自由交流,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能够像对待朋友一样平等地对待学生。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交际也就更为活跃。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中“教”是为了学生“学”,而“学”才是主体。学生不主动去接纳,缺乏创造性地“学”,教师是没办法包办的。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习,不要怕学生出错,要相信学生是在不断“摔跤”的过程中学会“走路”的。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困难时应先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再决定如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意愿,并鼓励他们创造出新颖的句子与对话。教师不能对学生讲得过多,不能引导得过多,在课堂上应该还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就包办代替。

2.关注全体学生。新课程提倡,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看教师讲课”。学习好的学生是教师眼中的宝贝,是教师的希望,教师自然很喜欢。但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也不应该漠视,不要把他们看成是观众或陪读,而要看作是学习的主人,平等地对待他们。教师应多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从而更好地鼓励与引导他们学习。如果我们对这部分学生从不或很少关注的话,这样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还容易引起整个课堂气氛的恶性循环。他们在和同学或教师交流时往往会带有心理压力,不能充分发挥思维能力进行交际。因此,我们在课堂上更要多关注他们,只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就要及时肯定与鼓励。

3.因材施教。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

4.注重师生平等。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过程。一个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成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1.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相信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以独立,想想“过犹不及”的道理,该放手时就放手。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多垂范,少说教。准备唠叨学生的时候,先想想自己做得怎么样,更不要拿学生当出气筒,与学生在一起时要尽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另外,“牵牛要牵牛鼻子”,当需要说教的时候,也不要把说教变为罗嗦或批评指责的话语的堆积,要就事论事,有重点地讲明道理就够了。因此,当学生做错题目时,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不能所有東西一把抓。

2.改命令式的教育为民主型的商量。爱的教育该把重点放在教养方式的改变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但这并不是说让教师一味地迁就学生,甚至放弃应有的教育,而是要教师洞察学生的心态,准确把握好教育时机,因势利导,讲究师生交往的艺术性、及时性和适度性。尤其是进入新课改后,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强了,同时学生也敢于积极表达出自己的不同观点。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冷静与耐性,不能对学生的个人观点给予全盘否定,同时也不能对学生的个人观点不闻不问。

3.学会倾听,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经常与学生谈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与学习状况,聆听他们内心的想法和需要。其实,多沟通,少疏离,这是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重要基础。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是良好班集体创建的坚实基础。

转变教师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5篇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教学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来推进和落实。如果教师的素质跟不上教育改革实践发展的要求,那么我们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就会失去生命和活力。面对全面推进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我们每个教师都不得必须增强创新意思转变教师角色。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是知识的惟一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要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个性等方面大都被教师所忽视。这就造成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低,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她有发达的思想意思和自我意思,有自主选择生活,按照自己意愿去发展自己的自然特权。正处在身体和心理全面成熟时期的高中学生,他们全身都充满朝气蓬勃,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总是喜欢尝试和探索,想去独立地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尊重生命,就要尊重每个人自己的感受的意志,承认和尊重每个人自己的选择权和发展权,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就应该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流就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待,因此教师就必须打破“师道尊严”,构建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教室“文化生态”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自由表达自己的意志,自主探究性学习才能真正地成为现实。知识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日新月异,真理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结合起来,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制定学习目的,忠实地执行学习计划,在教师的引导下,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出既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又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

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第6篇

有很多初入职场的大学生们都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准备大干一番。然而,在一阵拳打脚踢之后,有人会发现自己不能融入新的集体和环境,甚至终日无所事事,空有一身的力气却无处使。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很多大学生就开始怀疑自我的知识技能和适应能力,工作积极性也受到极大的挫伤,这就要求初入职场的大学生们迅速转变角色,下面从三个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

第一、积极调整工作心态

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们,大都有着“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的宏伟抱负。但是,随着高校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成为一个大众化的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的身份和地位不受重视的现象也随之而来。因此,大学毕业生们应先调整心态,正视、接纳现实,恰当地评价自己,放低姿态,一切从零开始。

确立健康、坚定的工作心态——没有最好的工作,只有最合适的工作;没有一劳永逸的工作,只有不断接受挑战的工作,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就业之路,实现人生价值。

案例:不少新入职的大学生们,在入职不久便来找我。他们觉得目前的工作与他们刚开始进新东方工作时想象的不一样,觉得自身的知识能力没有得到发挥,每天重复做着一些简单、单调的工作,和周围的同事相比落差很大,工作中也经常出错,同时感觉主管也没有重视自己。因为高度认同新东方的文化,因此想留在新东方发展下去,面对目前的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这些员工遇到的是由于角色转换引起的社会适应不良。从大学

毕业到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对于每一位职场新人来说都需要经历比较大的角色转变。角色转变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工作心态的调整。

如何来调整工作心态?首先,适当调节心理预期。心理预期过高,导致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这种距离增加了内心的失落感,感到事情的发展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控制,因此要多给自己积极暗示,凡事都要循序渐进,学会耐得住寂寞,多听、多看、多学。这些员工正因为刚进新东方时的心理预期过高,导致与现实的工作产生差距,从而丧失了工作热情,落差很大,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其次,放低姿态,从基础工作做起,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对于新人来说,在职场的每一种经历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有助于自己的成长。牢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虚心向同事们学习工作经验,尽快熟悉自己工作岗位的种种业务知识,结合实际工作将自己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尽快适应新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创造自己的工作业绩。事业的辉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地积累点滴业绩。

再次,主动沟通,创造良好的工作关系。案例中的这些员工认为主管不关注他们,其实是他们缺乏主动与主管的有效沟通。沟通时,要本着实事求是、诚心待人的态度与人沟通,提高沟通的主动性,缩短与周围同事之间的距离。同时要克制感情,冷静处理,工作中出现错误时,应主动承担责任。通过与部门主管、同事的沟通,有助于增进互相的理解及人际关系的处理,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

最后,不断学习、锐意进取,高标准要求自己。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刚离开校园踏上工作岗位,往往就忽视了学习,感觉学习是学生时代的“义务”,这是不可取的。大学生只是人才的坯子,要锻炼成才,还需要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锻造,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方法,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保证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这对于从“学校人”到“职业人”转变也是至关重要。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机会来临时,有准备的人往往会牢牢把握。

第二、正确面对工作中的挫折

案例:有一天,员工小陈来我办公室,眼泪汪汪地和我说不想干了想辞职。我问其原因,是因为小陈没有及时变更教师信息,导致提交教务教师课时错误。教师的课时与课酬密切相关,因此受到了同事及主管的批评。小陈认为这种批评是她不能接受的,而且她已经很努力地在工作了。

面对职场的压力,对于毫无经验的新入职场的大学生们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对于刚毕业的小陈来说也不例外。但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有些人选择了放弃,有些人选择了坚持,勇敢面对。

如何来正确面对工作中的挫折?首先,当遇到挫折时,不能就此放弃,要用冷静的态度,客观地分析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受挫归因。导致案例中的小陈出错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小陈缺少工作经验,没有进一步地把教师课时信息与教师考勤信息进行核对。如果有了核对的步骤,这种错误完全就可以避免了。因此,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理性勇敢面对就此放弃,往往失败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其次,乐观面对。挫折虽然能够给人带来心情的不愉快,但同时也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不少新入职场的大学生们只想到成功,没有想到失败,一旦遭受挫折就会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焦虑情绪之中不能自拔。案例中的小陈不应觉得因此事受到批评而感到不悦甚至提出辞职,对小陈来说,经历了这次失败不但锻炼了她面对失败的意志,同时也积累了工作经验。

最后,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争取获得下一次的成功。一个真正的强者面对失败时,通常能够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去争取新的机会。案例中的小陈只要能够勇敢面对,找出出错的原因,乐观面对并在今后的工作中给予改进,最终小陈就会取得成功。

第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案例:员工小王,本科英语专业,担任前台咨询员工作。入职半年之后来找我,她自己觉得对未来很迷惘,目前的工作觉得没什么意思,也不知道究竟何去何从?当我问她对自己有什么样的职业规划时,她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就其学历及专业背景而言,小王是和目前的岗位不匹配的。刚开始选择咨询顾问的岗位,是因为她自己也不知道能做什么就先找一份工作。小王想过当老师,但目前的英语能力没有达到要求,因此放弃。正因为缺少职业规划,小王没有了目标,对现有的工作失去了动力和激情,对未来自然就更加迷惘。

正确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当学子们完成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之后,应正式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即确定个人奋斗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动力,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筹划未来,避免对自己未来产生迷惘。案例中的小王应该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及能力为自己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一旦有了职业规划,就有了奋斗目标,对未来就有了希望。为实现这一标目,就要不断地努力奋斗,不断地提升技能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

另一方面,在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时,切忌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在我面试的过程中,不少大学生开口就是自己宏伟远大的发展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然而这些职业生涯规划和自身的能力并不匹配,在可预见的范围内根本无法实现。因此,在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时,一

定要客观衡量自身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第7篇

大家好,我叫李成池,来自辽宁鞍山,毕业于辽宁科技大学。是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现在在沉淀还原作业区沉淀丙班见习。

今天我想浅谈一下关于“大学生如何更好的转变角色,更快的进入工作状态”。我们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就犹如初出茅庐的雏鹰一样,想要在职场这片蓝天展翅翱翔却发现没有强劲有力的羽翼,而摆在面前的又是茫然和不知所措。那么如何摆脱这种困境,更好的完成角色转变、更快的投身于职场,我个人有如下几种小想法:

1,提升自我修养,努力完善自己

中国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初入职场的我们更是有太多的工艺和技术要向师傅们请教并加以钻研。并且要保持大学里良好学习习惯的余温,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其次,合理的安排业余生活,多参加单位组织的文体活动,融入这个大家庭,全方位的提升自己,立足做到“德才兼备,内外双修”。

2,尽快的适应周围环境

我们曾经幻想着自己的工作环境是多么的优越,但来到工作岗位却事与愿违,身边还会时而充斥着他人的种种抱怨,失望便油然而生。我们要乐观的去看待这个问题,并要调整心态积极的去正视它们,相信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看到的不如做到的。要尽快的去适应工作环境。

3,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要比学校中复杂的多,初来乍到的我们更是一头雾水。我觉得与人交往,打开心扉是首要,对人忠诚是关键。付出多少一定会收获多少。

4,求真务实,具有敬业精神

来到我们沉淀还原作业区,觉得这个名字很好,沉淀-还原。先在现场学习好好的沉淀自己,然后带着自己所学的技术还原到工作岗位中去,这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成就感。

5,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我们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预计用几年的时间完成到什么程度。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断的传递前进的正能量,只要有明确的目标并朝着目标一点点努力,相信成功是必然的。

作文批改中学生角色的转变 第8篇

一、开展作文自主评改的意义

自主评改,顾名思义是吸纳学生参与作文的批改点评活动,改变了以往教师包办评改的过程,使学生有效参与到作文的赏析、评定、反馈等环节。这一教学模式具有三个方面的显著意义。

一是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高中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进展较快, 他们也有着强烈的学习参与意识。运用自主评改模式,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平台,能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这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

二是有利于加深吸收借鉴的效果。在评改他人作文的过程中,有好的经验方法可以借鉴,存在的不足也要引以为戒,这就起到了取长补短的效果。学生在高中作文自主评改活动中,能够从他人的作文中获得收获, 也从他人的不足方面加以反思与改进,能够为学生作文能力提升发挥更好的参考。

三是有利于培养自我修正的能力。作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完善与提升的过程,在自主评改模式中,学生不仅需要深入分析他人的作文,而且还要与自己的作文进行反馈与反思,负责评改的同学与自己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交流,对于纠正思维角度、改进写作方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开展作文自主评改,以角色转变提升评改成效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推行自主评改,是一项理念与模式的创新,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提高都具有明显的帮助。笔者在教学中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要点。

1、针对评改任务提出明确要求。 每一次的评改都要确定明确的目标, 笔者在作文评改中以不低于百分之三十的篇目作为自主评改的内容,对评改提出了全面参与、自主深入、独立完成、相互协作的要求。每一篇作文的自主评改都要独立完成,可以借助于小组的帮助,也可以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以此帮助学生树立独立自主评改理念。

2、强化学生自主评改技巧指导。 自主评改活动不是无序进行的,应当建立一定的规则制度,并进行经验技巧的总结提炼。笔者要求学生按照错别字、病句、主题立意、结构手法这样的顺序逐一进行,前两个环节主要通过自主评改完成,后四个环节则可以结合小组力量开展评改。这样的评改技巧指导,让学生既把握住评改的主要内容、主要方向,同时也突出了其中的要点难点。学生有了评改方法技巧的指导,可以沿着明确的思路与方向开展自主评改活动,对作文评改的流程掌握更加准确。

3、发挥小组研究探讨重要功能。 自主评改原则上以尊重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评判为主,同时也要体现小组这一扁平化合作载体的作用,使集体的智慧更好地服务于作文评改活动。笔者在作文评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内容包括错别字的寻找、病句的寻找,而对文章选题立意的分析、 间架结构的分析、写作手法的分析, 则要在自己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和全小组的其他同学一起讨论交流。如这一篇文章结构是否合理,应当确定怎样的结构更为科学,文章的选题立意有无偏颇现象及如何纠偏,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较为有效的修辞手法、有何妙用,哪些手法运用不够恰当等等, 这些方面都需要学生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共同讨论,才能够把握更为准确,鉴定更为全面,评价更为中肯。 这些环节借助于小组力量进行,也为接下来整个小组对文章的等第进行评定提供了前提。

4、倡导当面交流指点深化成效。 每一个小组共同协作完成对文章的内容评定、等第评定,同时还要研究出对这一篇文章的评语。结束这些基本环节之后,则要以小组为单位进入到交流指点环节。完成组内所有成员文章点评的工作之后,评改的学生和作者进行当面交流沟通,交流本篇文章有哪些成功之处,对文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点评要具体到问题,具体到怎样优化改进,还要听取作者的个人意见。这种面对面的反馈交流方式既诚恳又深入,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5、教师抽检点评强化方法提升。 每一次的评改活动结束后,学生都是独立自主完成了文章的评价交流,以及等第评定、评语撰写等等,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抽检不少于百分之三十的文章,对文章的评改质量、等第评定的准确性、评语的精准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在下一次评改中抽选进行交流,达到以点及面指导的效果,这对学生进一步提高作文评改能力和掌握技巧方法大有益处。

三、结束语

论大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第9篇

关键词:大学教师;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266-03

美国人类学家林顿认为“角色是指与某一身份相联系的文化模式的总和,是社会赋予任何一个占有这一身份的人所拥有的态度、价值和行为”[1]。大学教师作为一个庞大的专门职业群体,也必然承担着时代和社会所赋予的这一特定身份所拥有的角色,行使和履行该角色所规定的职业和义务,展现自身的价值和行为。

另一位美国社会学家默顿使用角色丛的概念,来描述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多个角色,它是指“人们由于占有某一特殊的社会地位而具有的角色关系的全部”[2],认为占据了某一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并不只有一个角色,而是获得了一系列相关角色,即角色丛。显然,大学教师这一社会地位也是多角色集合的角色丛,既有在教育教学中所要担当的角色,又有与大学生家长、同事等社会关系中所展现的角色,还有家庭中被赋予的角色等等。而教师的社会身份与地位决定了这一群体最主要的角色应是教育角色,尤其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一般意义上,大学教师的角色就是指其承担教育教学的角色。

一、大学教师角色的传统定位

文献调查揭示,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大学教师角色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多数文献仍集中于对承担基础教育的教师角色的探讨,而在为数不多的讨论大学教师角色的文献中,对大学教师角色的研究多局限于英语教学领域和对角色冲突的讨论,涉及到大学教师的角色,也均未脱离于传统上的定位,即把大学教师的角色归纳成“者”的概念和类型。

具体地说,有把大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为课堂教案的设计制作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以及课后学习的促进辅助者[3];将大学教师角色囊括为教育者、研究者、服务者和社会批评者等角色[4];把大学教师的角色理解为学习资源的收集者和提供者、学习过程的监控者、学习环节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学习的督促者、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学习成绩和自我教学过程的评估者[5];或是大学生学习的导航者、教学方法的研究者和文化的精通者来概括[6]。还有类似的将大学教师的角色归纳为学习的策划者和推动者、学习的指导者和评判者、学习的陪伴者和帮助者、学习的参与者和观赏者[7];文化的驾驭者、知识的传授者、教育环境的创建者[8];担当学者的角色、知识分子角色、教育者角色[9]等。

二、大学教师传统角色定位的弊端

传统上以“者”的概念和类型赋予大学教师的角色,显得范围过于宽大,对角色的描述必然过于笼统和模糊,反映在大学教师身上,表现为对自身所处的群体形象存在模糊不清的认识,教师个体不能清晰地认识自身形象,不能更为明晰地看清自我,最终对自身的责任担当也就失去清晰的定位,导致大学教师不能明确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以及自己所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绩效。都明白自己是教育工作者,但对所负的任务不能清晰、具体地予以描述,因此,于实践中也就难以找到履行自身职责的有效路径与方法,难以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以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自身的行为实践,从而严重影响了大学教育教学的质量效果。

三、大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由于在心理、年龄、生理及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大学生的学习与儿童和青少年大学生具有显著的差异,大学教师无疑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些不同点,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特征去实施教学,而明确与这些特征相吻合的角色,并积极地向这些角色转变,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持久、稳定、有效的保障。

(一)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大学生在年龄、心理等方面已跨入成年人的范围,且拥有基础教育学习的经历,因而其学习具备一些新的特点。

大学生已拥有独立自主意识,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等方面有一定的自决权。也都有一定的学习经验,自我导向性趋强,在选择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取向。但是,这种自主意识和自我导向性并不健全和成熟,虽有学习经验,但不一定都有能力将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应用到所需的领域或实践中去,这就需要有知识应用经验的大学教师的引导和后续跟踪,需要大学教师帮助他们搭建学习体系,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同时启发大学生的思维,引导大学生的注意力,促进知识的建构,进而使大学生掌握知识创造的能力与方法,以知识的应用取代知识的灌输,以大学生动态潜能的开发取代静态知识的拥有,以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取代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等。

(二)大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鉴于传统角色认定的弊端,以及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大学教师需要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以课堂教学这一大学教学的主要组织和实现形式为中心,延伸至课前和课后,来强调大学教师的角色转变,从而能够全方位帮助大學生掌握学科知识、训练各项技能和完成学习任务。

1.课前:向编剧角色转变

教师向编剧角色转变,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开始前针对大学生的现实情况、教学目标、教学项目、教学任务实施程序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和应对策略等情况而编写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前对整个教学构成进行的全面而精心的蓝图描绘和具体实施方案。

虽然传统课堂教学前教师也需编写包含教案、讲稿等在内的课堂教学内容,但其并未从编剧的角色上来要求,使得二者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存在质的区别。编剧的角色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在表现形式上由纯文字型向图形图像、音频视频转变,在内容上由单一理论、枯燥说教向多元交叉、多样丰富转变、,在展示方式上由平铺直叙向倒叙、插叙转变,在展示过程上由平静流淌向波澜起伏、蜿蜒曲折转变等等。

因而,大学教师向编剧角色的转变,在每一节课堂上,大学生看到的都是一部部引人遐想、激起无限兴趣的剧情大片,其将繁杂的理论转化成淺显的道理,将艰深的模型转化成简洁的案例,将苦涩的演绎过程转化成甜美的故事……,从而激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大学生的学习欲望。

2.课中:向导演及教练角色转变

(1)向导演角色转变

导演是组织和指导演出工作的引领者,大学教师向导演角色转变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大学生的学习进行现场指导,指导大学生怎样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完成教案设定的学习目标。

这个时候,教师仅仅起引导和告知任务的作用,任务的实际执行和操作则完全由大学生自己来完成,亦即大学生充当演员的角色,大学生在“演出”亦即完成由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的同时,就实现了对知识的掌握亦即相应技能的形成。

大学教师向导演角色的转变,是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贯性教学要求,是真正培养大学生自身各项技能的根本性条件。教师需要具备“导”的各项能力,能够有效掌控导的目的、在何时导、又怎么导等一系列的技巧和策略,这样也使得前面的剧本得到最好的展现,若教师的导演功力孱弱,不但会使前面的剧本创作失败,而且还会耽误演员的事业发展,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的形成。

(2)向教练角色转变

在人们的固有意识中,教练是体育界中的专有概念,但随着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更多的青睐,教练技术也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管理者将其应用到企业管理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进而形成一种有效的企业培训和学习方式。

教练不只是一种知识训练或者技巧训练,它更着重于“激发人的潜能”,注重态度训练,为学习对象提供一面镜子,使学习对象能够洞悉自己,从而理清自己的状态和情绪,并就学习对象的表现给予直接的回应,令学习对象及时调整心态、认清目标,以最佳状态去创造成果。

因此,教练技术是让学习者认清自己,调整心态,激发自身内在隐藏的潜能,来完成原先认为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当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学习者被普遍认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缺乏其父辈们吃苦耐劳、勇于抵抗挫折和困难的勇气,看不到自身的隐性潜力。这特别需要大学教师完成教练角色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练技术和方法,掌握聆听的能力,善于倾听大学生的心声;学会发问的能力,从提问中了解大学生的心态;具备区分的能力,帮助大学生“还原”到一个真实的“我”;并掌握客观且富有建设性的回应能力。

大学教师向教练角色的转变,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指令式的教学,为大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方法,容许大学生自己决定选择什么方法来学习,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要求大学生在不容置疑的前提下接受所提供的一切。当大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又可以从教练那里得到帮助,不仅有效达成各自的教和学的目标,而且藉此师生之间还能够建立起良好的教学关系,相互信任,教学相长。下表展示了教练型教师与传统型教师的差异之处。

3.课后:向导师角色转变

大学教师向导师角色转变,是要求大学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仅满足“教”,还需注重课后的“研”,承担研究者的职责,不仅研究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开发课程和教材资源,把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入到教学内容之中。还要指导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和组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研究,培养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以维持和保护大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冲动,教会他们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

对于教师自身来说,研究性的导师角色使大学老师能够适应社会和学科发展的变化需要,大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熟悉过去的知识、知晓现状知识,还需要了解和把握学科前沿知识,这就需要以研究者和导师的行为角色来开展课堂教学。

对于大学生来说,随着当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知识增长幅度的不断攀升,知识的学习和创造不可能仅依赖于课堂学习来完成,课堂学习时间的有限性、课堂学习路径的不完整性都极大地限制了个体知识的建构和掌控,个体在课堂里学到的东西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满足其需要,社会个体在学校的学习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教师需把贯穿大学生个体整个人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让大学生从大学里学会创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大学生们从大学中学到终身生存和发展的技能。这需要大学教师向导师角色转变,指导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一旦学习者掌握了研究性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也就进行了有效的延伸,从而大学生不仅在规定的教学时间中会更主动、积极和有效地学习,而且还会在其它时间采用自学方式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

四、结语

“角色”明确展示了个体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所能够担当的任务和职责,同时“角色”也能够给外部观众非常形象的直观认识,从而形成内在一致的共同体验,而这些对于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编剧、导演、教练和导师的角色具备清晰的人物形象轮廓,显得更为具体、真实和可效仿性,更易为大学教师所接纳并自觉地向这些角色形象靠拢。这种角色转变更利于大学教师定位自己,使自身的职责和任务更为清楚和明晰,进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更为明确和具体的行动,带来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并为大学教师的自我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拉尔夫·林顿.人格的文化背景:文化、社会与个体关系之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3.

〔2〕罗伯特·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译林出版社,2006.567.

〔3〕黄金煜,郑友训.“翻转课堂”与教师角色转型[J].上海教育科研,2014,(6):49-51.

〔4〕熊德明.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现状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7-10.

〔5〕段炜.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6):53-55.

〔6〕葛向宇,孙跃鹏,杨亚丽.转变大学英语教师角色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教育探索,2013,(12):30-31.

〔7〕刘钰.自主学习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新定位[J].当代教育科学,2013,(17):61-62.

〔8〕任冰,朱秀芝.试析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99-101.

〔9〕吕素珍.论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内在成因及其解决策略[J].湖北社会科学,2013,(7):161-163.

〔10〕丁雯,揭平英.论教练技术在高校实践指导教师培训中的应用[J].菏泽学院学报,2012,(2):132.

上一篇:暑期家访总结2010下一篇:涵洞维修技术交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