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单位的介绍信格式

2024-07-26

招聘单位的介绍信格式(精选8篇)

招聘单位的介绍信格式 第1篇

公司名称(加盖公章)______________

____年____月_____日

招聘单位的介绍信格式 第2篇

兹有我单位等名同志到你处办理招聘手续,请给予办理.

年月日

人员需求情况

招聘岗位

招聘单位的介绍信格式 第3篇

一、英语和汉语企事业单位宣传介绍的差异

英语企事业单位介绍在语言风格上, 一般采用说明或陈述文体, 遵循客观冷静的原则, 引用数据和事实说明, 对企业的介绍有理有据, 令人信服。极少使用带有强烈个人感情色彩词语和评价性的言辞。没有空洞的辞藻堆砌, 行文简洁流畅, 逻辑条理清楚, 一目了然, 易于记忆。在内容上, 信息量充分且明确, 以顾客为中心。例如, 一般企业的宣传册中都会着力向顾客说明企业所拥有的设备和能力, 可以为顾客提供何种服务等。这主要与英语国家讲求时间效益和信息效益有关, 如果运用华丽的辞藻配以详尽的描述, 读者要拿出他们宝贵的时间才能筛选出有用的信息, 这样不仅不能达到宣传的效果, 还会适得其反。另一方面这也与英语语言本身“高度形式化, 逻辑化, 句法结构严谨”的特点、容不下过多的空洞无实质性意义的表达有关。

汉语企事业单位的宣传介绍的文本在风格形式上比较单调公式化, 主客一体, 常有主观性评论充斥其间, 而且常用口号式话语结尾, “人文色彩浓厚, 移情功能突出”。在语言上, 汉语四六骈体, 四言八句的布局, 流水句平行铺排, 呈竹节形 (bamboo-shape) 展开, 显得有气势也颇有文采。但在行文上比较刻板, 句子冗长, 组合较随意, 句子的逻辑性不强, 语言较为堆砌, 且空洞无物。在内容上, 与英语企事业单位宣传介绍相比, 信息往往不够集中和明确。汉语宣传介绍主要突出企业至上, 以我为核心, 努力为读者树立一个强大而且可靠的形象来获取读者的信赖。作者极尽夸张之能事, 长篇大力鼓吹企事业单位的业绩和影响力, 而且更侧重于宣传企业所取得的称号或获得的奖励以造势, 末尾一般以企业的理念和口号作结语。

由此可知, 汉语和英语企事业宣传介绍无论是在语言, 风格和内容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是由于两种不同的文化和思维习惯所造成的, 这些差异给翻译者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二、企事业单位宣传介绍英汉翻译中译者应遵循的原则

1. 功能对等原则

传统的翻译理论建立在对文学翻译的思考和实践基础上, 将目的语和源语言在词汇和语法上的对应作为评估译文的重要基础指标。词汇的意义, 语法结构以及修辞手段的对等固然十分重要, 但是一方面, “形式对等呈一种式微趋势 (the decline of formual equivalence) , 即双语转化越往高层次发展, 形式对等越难实现”。因此, 诺德提出, 翻译的等值是不可能实现的, 特别是考量英汉这两种语言的时候, 赖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 “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另一方面, 从上述对英语和汉语企事业单位宣传介绍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 对于英语和汉语这两种在语言写作风格上悬殊的语言的转化而言, 盲目地追求形式对等必然难以达到翻译的目的, 甚至还可能使读者对冗长而费时的阅读产生反感。所以, 译文和原文应在最大限度上保持功能上的对等。这主要由于功能的对应具有一种扩张趋势 (the expans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 功能可以对语言形式起到很强的调节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译文的质量和效果。

2. 可接受性原则

根据奈达 (Nida) 的功能对等理论, “呼唤型”文体应以目的语言和读者为依归, 采用第二人称的写作视角, 遵循讲究等效原则。“Translating means communicating, and this process depends on what is received by persons hearing or reading a translation.”翻译从本质上说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活动, 这一过程又赖于读者对译文的接受和反映。由此可见, 可读性是评判呼唤型文体译文的最基本的原则, 是实现功能对等的最基本的条件。如果译文为了保持原文的写作风格和字面意思而无视译文的表达习惯, 使用过度异化的表达势必会影响阅读的效率, 无法实现企事业单位对外宣传的功能。对于企事业单位宣传介绍而言, 其译文的可接受性要求不仅包括在语言上译文忠实、简洁、易接受、易发音、易记忆, 具有可读性, 还应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偏好, 以及读者对译文的期待。西方国家的读者对企事业宣传介绍的内容和固定形式有一定的期待, 即译文应该符合“通用文体规范” (General style conventions-Nord, 2001:52) 。只有文章的语言具可读性, 文体内容上符合规范性才能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才能有效地获得宣传的效果。另一方面,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推进, 语言的可接受性范围有扩大的趋势, 尽管英语文化属于强势文化, 但在国际交融的大背景下, 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异国文化和语言表达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3. 社会效益原则

与商业广告一样, 企事业单位的宣传介绍具有信息性和诱导性, 有很大的“功利性”。社会效益选择不仅是广告“功利性”的要求, 也是语际转化社会性的诉求。翻译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交流活动, “加强语际转化活动的社会性, 提高翻译的质量和社会效益, 从而从总的方面加强了语际转化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 以适应整个社会进步的需要。翻译应以社会功利为价值标准。”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译文对目标读者的诱导作用, 以最大可能提高翻译的效益, 为企业走出国门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4. 企业特色原则

“语言应起到介绍源语言文化的作用, 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而非语言体系本身是译者所传递的目标。”如上所述, 中国企事业单位宣传介绍与西方国家相比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企业的宣传介绍人文政治的气氛浓厚, 与西方国家一板一眼的冷峻态度截然不同。这反映出中国企业强烈的人文文化, 虽然, 我们在各方面都强调与国际接轨, 但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都保持自己的企业文化特色也是十分重要的, 而传播这种精神和文化的重担就落在了译者身上。

三、企事业单位宣传介绍翻译的策略

1. 翻译, 改译或改写

双语转换的质量和效果可以用译文功能表现等级来表示。刘宓庆先生将译文的功能表现分为三个等级, 即最高等级、中间等级和基础等级。最高等级的功能表现为既能达意又能传情, 中级等级表现为达意之外尚能传情, 基础等级表现只能达意。鉴于汉语言的这种特殊性以及中西文化差异, 能达到最高等级质量的译文寥寥可数, 但随着翻译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 中级水平的译文正在不断增加。根据呼唤型文本功能对等的原则, 企事业单位宣传介绍仅求达意而不能传情显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时为了达到特定的传情效果还可能会不求全部达意。所以中间等级应该是译者追求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个标准, 译者需要对原文的句子结构进行重组和重构, 为达意, 还可能需要对文章的内容作必要的调整, 改变原文的风格。由于中文语言表达结构上的独特性, 一般只能在同族语言或同族语言之间找到对应体。由此, 在中译英的实践中, 译者所作出的调整要远远高于同族语言之间的翻译活动。对于调整的具体原则, 奈达提出, 译文对文本固有的文体规范依赖越大, 调整的分量和变化就越大;而且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差异越大, 文化差异越大, 调整的需要越大。就中英文企业宣传介绍文体而言, 要达到中间等级又要达到预定的功能目的, 译者需要进行很大的调整。本文认为, 对原文的调整是必要的, 但不应该是盲目的, 应该在以上四项原则的指导下, 在目的语文化可容性范围内, 对原文的重要信息即体现企业特色的信息, 如企业的人文精神, 有关企业文化的信息, 发展理念, 口号等内容上适当作保留。即使这些内容稍有不符合通用文体规范, 也不应该被全部删减。其次, 译者应该与客户加强沟通。为达到功能对等的原则或符合目的语的规范, 而对原文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减, 或是偏离翻译的改写, 是”避难就易”的行为。改写是解决语序及表达层次障碍的最彻底的变通手段, 它是为保证原文的可读性, 发挥译文的优势而对原文为实现行文对应到导致的“效果丧失”的代偿手段。但不是解决所有翻译问题的“万灵丹”。与其作偏离翻译的改写或改译, 不如与客户加强沟通, 共同承担起“文化市场的投合者”的角色。

2. 异化还是同化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看, 似乎译者应该向异化靠拢, 以目的语文化和语言为归依, 而且不论是从翻译功能角度、抑或人类的审美角度, 还是从译者、读者的多层次性来考虑翻译的标准, 都最终会归结在翻译目的上, 都是为了实现译者开始翻译之前所设定的目标。但是上述最后一项原则又在提醒译者应该注意自己所担负的文化使命, 随着文化的相互渗透性逐渐加强, 文化的可容性范围在扩展, 适度的异化可拓展双语之间的共性,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减少双语转换上的冲突。我们认为, 在遵循可接受性原则的基础上, 适当保留汉语的特色, 在突出信息功能, 体现社会效益的前提下, 对企业文化中的精华予以保留也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 在翻译企事业单位宣传介绍时, 译者应牢记翻译的目的, 在功能对等原则的指导下, 发挥目的语的优势, 努力寻求其与汉语的共同性, 打破功能对等观对汉语特色的过于忽视, 才能取得较好的市场效益和文化效果。

摘要:随着翻译事业的不断发展, 翻译实践领域的不断拓展, 特别是随着国内外商务交流的进一步深化, 应用型文体翻译需求逐年增加。本文在讨论中西方企事业单位宣传资料文体的差异的基础上, 提出翻译企事业单位宣传资料时应该遵循的几大原则, 并在应用翻译功能论的指导下提出翻译企事业对外宣传资料的策略。

关键词:语际翻译,呼唤型,功能对等,宣传,目的语

参考文献

[1]EUGENE A NIDA.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3]申雨平, 戴宁.实用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2.

[4]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5]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协办单位介绍 第4篇

是于1975年创刊的健康产业类专门报纸,包含行政、业界团体、学会的各项资讯及企业、健康产业界的最新情报,销售覆盖日本、马来西亚、中国等地。致力于为生产、流通、批发等企业创造商机。

主要读者群

健康食品生产商、批发商、一般食品企业中的健康食品部门、制药企业的健康产业部门、药类批发商、药店、无店铺贩卖企业、通信贩卖企业等。

厚生劳动省、经济产业省、农林水产省等日本相关政府部门。

消费者团体等。

相关企业、团体、一般读者。

展商介绍

上海瑞品实业有限公司

■ 上海瑞品实业有限公司(RealKing INDUSTRAIL CO.,LTD)是一家有医学及生命科学技术背景的食品高科技股份制企业。其实业主体包括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国际金融贸易区的生物制品、化工制品及位于徐家汇商务中心爱建城的消费品三个事业部;位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研发中心;位于上海普陀区的配方食品罐装生产线;位于山东菏泽市经济开发区的综合生物生产及主要配方成分生产基地;位于山东舜王城中药科技园的生物提取前处理车间。

■ 核心技术方面:公司在生物发酵及酶工艺的生物产品开发的关键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 生产能力方面:公司在生产基地规划、设计、设施与设备的配置方面均按世界同业的一流标准执行;全程执行ISO、HACCP等国家行业质量管理标准;已形成以粮食类淀粉糖系列、功能性生物提取物系列、天然高级食品添加剂系列为主体的现代化的综合生物生产基地;目前仅满足特殊人群生理与营养需要的“特膳食品”的年生产能力已达4亿元人民币。

■ 公司邀请国际国内知名微生物学家、营养学专家、医药学及临床医学专家、食品工程学专家,共同参与从分子、细胞到整体水平的营养科学与技术的产业应用与产品开发。致力于21世纪国家生物与营养利用科学化、多样化及安全性的事业,努力创建国家级的具有国际水准和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和多个核心竞争品牌。

主要产品:

营养伴侣·糖尿病人专用特膳

雪红雪白·专用特膳·肌肤的营养素

单位介绍信格式 第5篇

字第号

兹介绍同志人前往联系。

年月日。

第号

介绍信

字第号:

兹介绍等同志,前往你处联系,请予接洽并给予协助。

此致

敬礼

(公章)

单位介绍信格式 第6篇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打印文章〗范文一:

xxx公司xx经理:

兹有我单位x部门经理[这里有一个级别问题,一般是同级别的人员接待,如果有特殊情况也可以区别对待]前去贵单位办理****事宜,请予协助为谢!

单位介绍人落款 本公司盖章

xxxx年x月x日

范文二:

xx公司总经理:

因我单位业务需要,近期将委派xxx同志一行前往贵单位面谈相关事宜。望贵单位届时接待,谢谢!

本单位相关人员签名

本公司盖章

-年-月-日

介绍信格式范本

〔概念解说〕

介绍信是用来介绍联系接洽事宜的一种应用文体。它具有介绍、证明的双重作用。介绍信主要有两种形式,普通介绍信和专用介绍信。

[格式内容]

普通介绍信一般不带存根,正中写 “介绍信”。内容包括: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门期,并注上有效日期。

专用介绍信共有两联,一联是存根,另一联是介绍信的本文。两联正中有间缝,同时编有号码。

[范例参考]

范例一 普通介绍信

普通介绍信

兹介绍我公司 同志等 人(系我公司),前往贵处联系,请接洽。

此致

敬礼

xx公司(盖章)年 月 日范例二 专用介绍信

专用介绍信(存根)

等人前往 联系。

离婚单位介绍信格式 第7篇

兹有***同志,身份证号码 前来你处办理**相关事宜,请予接洽并协助为荷。此致!

单位公章:年 月 日

招聘单位的介绍信格式 第8篇

本论文主要针对当下艺术者对风格的形成产生误区或盲目跟从, 仅仅为了风格而风格, 没有系统的研究, 一味追求表面的流行或违心的浮夸, 心态浮躁, 急于求成等现象从理论上阐述风格形成的规律和赋予风格形成的格式, 试图解惑、指点迷津, 为从事艺术工作的朋友们提供理论参考并想引起艺术工作者们足够重视, 继续深入研究进去, 避免国内艺术病态发展, 恶性循环!

论文试图为艺术者在艺术实践中提供理论支持, 使艺术者们对艺术实践有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目的, 避免误入歧途或徘徊不前。

论文把抽象的风格形象化了、格式化了, 使读者能更直观地理解风格的意义以及形成风格的格式。

二、概论

如今韩剧当道, 耳濡目染, 印象颇深的只是美女如云, 可至于是美女A还是美女B, 我已混为一谈, 或许是我的视觉分辨率较低, 也许是我的视觉神经敏感度不够造成的, 可是我觉得自己起码是个正常的人, 格式化的韩式美女已模糊了我的视觉刺激。殷双喜教授曾幽默地讲过:一位外国友人来中国参观展览, 看完之后说:“这位画家真勤奋啊!画了这么多张画!”可这并非一次个人画展。你有同感吗?一个画展看下来视觉麻木, 有种总也找不到一张“互补色”的悲哀。究其原因, 什么在作祟——格式化的风格在作祟。格式不打破, 风格就不能达到视觉分辨率, 就唤不起无意识注意, 就像炉子上有三锅水:一锅八十摄氏度, 一锅九十摄氏度, 还有一锅一百摄氏度。哪锅能达到视觉分辨度呢, 显而易见!当然不是说八十摄氏度的水和九十摄氏度的水没有差异, 而是说它们的差异难以引起不同的视觉刺激程度。有人说我画的是我的风格, 干嘛非要强说是“某某某”的风格呢, 就是这个原因:你是“某某某”格式下的风格!

具有说服力的真正意义下的风格, 是有它的格式的。什么是具有说服力的真正意义下的风格?举个国内的例子:看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 不用看标签, 你一眼就能识别出哪一幅是刘小东先生的作品, 哪一幅是朝戈先生的作品。这就像一种品牌, 出现“男人的世界”就会想到“金利来”, 提到洋快餐就会脱口而出“麦当劳”“肯德基”, 谈到运动品牌, 无人不知“耐克”“阿迪达斯”。因为这些品牌的性格已深入人心, 这些品牌的精神面貌已被人们所铭记、接受, 这就是品牌的风格。而绘画的风格正如刘小东。朝戈等的作品, 其绘画语言已有自我体系, 其个人具备鲜明的自我个性、明确的性格取向, 严格的自我美学标准, 对生活明确的态度 (“看不透生活”[1]也是一种明确的态度) 和丰厚的精神积淀, 加以创造性的构思和潜心经营, 这些都是“风格化的格式”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风格化格式”的因素

(一) 绘画语言的确立

人类的沟通和表达都是一种需要。人类也在尽力地寻求越来越丰富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信息传递由古老的以烟、火为信, 传统的信件, 到这个信息的时代信息传递爆炸式的发展:最初的BP机、大哥大、手机、互联网、短信、彩信、电子邮件、MSN、QQ、微信等等不胜枚举, 表达方式有音乐、舞蹈、文学、影视、多媒体等等, 这些各具特色的“语言”,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 达到了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的目的, 所以绘画特有语言的确立由此也显得格外重要。

语言是反映立场和思维的, 立场不坚定、思维不清晰, 那么语言就一定是混乱的、模棱两可的, 听者也必然糊里糊涂。要捋顺思维, 提高修养是不可或缺的。那么修养提高到一定程度了, 思维也相对捋顺了, 就能说话了, 吐字挺清晰, 条理也清楚, 但是听者觉得像在喝白开水, 能解渴但索然无味, 好像缺少点什么——缺少的是语言魅力!马三立的相声作品家喻户晓, 听了都叫绝, “绝”的是什么?并非他的声音甜美, 相反他的音色并不佳, 可是他的语言魅力十足, 给人十分愉悦的享受, 使人感到出其不意的快感, 真不愧为语言大师!绘画语言也应该是机智和富有魅力的, 才值得观者去品味、去思索, 才能引起“人人心中有, 但人人口中无”的共鸣!至于语言的形成, 韦启美教授曾讲过:“可以先确立一种绘画语言再去找素材, 也可以先确立一种素材来促进你的绘画语言的形成。”他就是这样做的, 先确立一种时代感很强, 形式感很强的素材, 这就不得不使他寻找能满足此素材的语言, 所以他的画面总透着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机智的魅力。不了解韦启美教授的人一定难从他的画面想象得到竟然出自一位八九十岁高龄的老人之手!

成熟的艺术家总会有一套自己的语言体系的, 而且不断地完善它, 完善而不是放弃, 大师和平庸的艺术家的区别就在于大师是很自信的, 大师作画是在画面上用自己的语言体系不断完善和强化自己的感觉, 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为什么这么做, 做到什么份儿上;而平庸的艺术家缺少自信, 开始感觉挺好, 画面挺强烈, 可做着做着就迷失了自我, 语言开始混乱, 思维也跟着混乱, 画面感越来越弱, 因此要自信的完善自己的语言而不要失去自己独有的语言核心。失去了自己的语言核心, 那你的语言就“不自己”了, 无法想象印象派画家如果抛弃了互补色的研究和运用, 那还是印象派吗!

(二) 个性的鲜明化、原本化而不是模糊化、他人化

“画如其人”, 画画儿其实是画自己, 是自己个性的凸显, 靳尚谊先生曾说过一段话, 大意是这样的:看了历代大师的画儿, 我们可能一辈子都难达到那样的高度, 那么我们画画儿还有什么意义呢?可是我们还在画, 因为我们有我们的情感, 大师的情感是无法替代我们的情感的, 所以我们的画儿才有存在的意义!是啊, 如果连情感都是他人阴影下的话, 那么你的画儿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了。刘小东教授曾说过:“画画是一个自传性的秘密而脆弱的过程, 怕人打搅也怕人揭穿。”[2]画画是“个体户”的说法不无道理。另外, 值得一提的是你的个性是不是“原汁原味”的个性, 你画面的原本是不是彻头彻尾的, 这关系到你作品个性的生命是不是鲜活。我觉得刘索拉的一段话很值得深思:“……但由于你所受的教育, 这种原本的感情已经不原本了, 这原本的感情已经经过了历史的各种艺术的影响, 所以你的原本的感情出来后可能就是贝多芬的一个再版。但是你非说是你的原本, 其实可能是你小时候听过贝多芬的作品以后, 那个原本进来了。然后, 你在爆发的时候, 你只能用他的手段去爆发你的力量, 所以这不是你的东西。但是我们有些作曲家就比较糊涂, 就觉得我这是原本动力, 我是拿命写出来的。在这儿, 我又不是一个全然主张生理性的人了, 不是所有拿命换来的艺术品都是可贵的。一个人写了一辈子贝多芬式的音乐, 写死了, 等于替贝多芬又死了一次, 那种生理性还是闹了个忘我。”[3]所以一个艺术家要苦苦地找寻你自己“原汁原味”的个性和彻头彻尾的原本, 这直接关系到作品的鲜明与否, 当然并不是说不让你去吸收借鉴, 而是说“个性”和“原本”是你作品的支柱。

(三) 要有自我独立的审美情趣和标准

安格尔的艺术作品洋溢着典雅和精美。“《大宫女》通过拉长人体、加强线条流动感和近似平涂的笔法, 创造出接近东方美的新趣味。《泉》《土耳其浴室》那富有音乐感的无数圆的配合使我们体会到他的格言:‘在一切形中, 最美的是圆形。’”[4]而伦勃朗则强调光感, 强调内轮廓, 虚化外轮廓, 画面感厚重、响亮, 且笔法精湛, 造诣高妙, 这是伦勃朗式的审美取向。还有塞尚、莫迪里阿尼、凡高等等都坚持着自己的审美原则和取向, 他们都对自己的审美标准深信不疑, 到了毫不让步的份儿上, 所以他们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是可以不朽的!

(四) 要具备明确的生活态度和丰厚的精神积淀。

明确了生活态度, 才能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视角, 艺术是反映生活的, 你对生活独特的见解和窥探的视角是直接反映在你的作品中的, 如果生活态度不明确, 对生活毫无自己的见解, 作品也不会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绘画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形而上的, 是精神的, 是作者的精神积淀以绘画的形式爆发出来展现给世人的,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凡高, 那充斥着激情的笔触、那黄灿灿的颜色、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那一道道斑驳的麦田、那对比强烈的色彩关系无一不在述说着他的精神世界。

(五) 艺术要有创造性的构思和潜心的经营。

重复在艺术中是廉价的、低级的、弱意义的, 只有创造才是艺术的生命, 才有价值。拿石涛来说吧, 他始终在做一种创造性的尝试, “他觉得传统的斧劈皴太直露, 荷叶皴太秀雅, 乱麻皴又太漂浮, 慢慢地他尝试了一种姑且叫做‘拖泥带水皴’的技法。”[5]这也应了他那句“我自用我法”的名言。纵观外国近现代美术史, 对世界画坛具有影响力的画派, 无不具有创造性: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极少主义等等。无论当时的人们如何的不理解, 是如何的排斥、诋毁他们的作品和观念, 但从历史的角度去看, 他们开辟了绘画艺术的新领域, 给人以新的理念和视觉冲击, 对绘画艺术乃至其它各门类的艺术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他们的作品是里程碑式的!

四、风格化的格式

风格化格式的内涵是:组成风格化格式的各因素通过有机组合与有条件的推进、衍化, 形成风格的格式。具体来说就是个性的鲜明化、原本化加上自我独立的审美情趣和标准加上创造性的构思和潜心经营以至于促成艺术家绘画语言的确立, 绘画语言确立后再通过艺术家明确的生活态度和丰厚的精神积淀的催化形成艺术家的绘画语言体系, 艺术家通过绘画语言体系张显自己的灵魂, 爆发自己的生命体现就形成了艺术家独有的艺术风格。风格形成后并不是也不应该一成不变, 它应随着艺术家生活状态的转变和精神积淀的不断累积而不断丰满自己的绘画语言体系, 从而张显自己新的灵魂, 爆发自己新的生命体现, 以至于推进自己风格的衍变。

五、结论

格式化的风格是无学术意义的, 是几乎重复性的简单操作, 只有具有“风格化格式”的风格才是真正意义下的风格, 才具有学术价值。我们渴望着属于自己的风格, 而不是他人格式下的风格, 是具有说服力的真正意义下的风格, 这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苦苦的追求和机智的探索。

注释

1[1]摘自《独自叩门--近观中国当代文化与美术》53页, 尹吉男著, 三联书店2002年8月北京第1版.

2[2]摘自《独自叩门--近观中国当代文化与美术》49页, 尹吉男著, 三联书店2002年8月北京第1版.

3[3]摘自《行走中的刘索拉--兼与田青对话及其它》66页, 刘索拉著, 昆仑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4[4]摘自《外国美术史》205页,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第2版。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美术国宝熊猫教案下一篇:关于递推数列通项公式的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