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田县人民医院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方案

2024-06-02

于田县人民医院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方案(精选8篇)

于田县人民医院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方案 第1篇

医院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多部门协作方案

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多部门协作方案 监测、控制多重耐药菌是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重点,但防控工作需要多部门协作,有数据显示:多重耐药菌的产生,30%~40%是通过医院工作人员的手进 行传播,20%~25%是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20%~25%是社区获得性病原菌,20% 来源不明。因此,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需要临床医护人员、药剂科、检验 科及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共同协作完成。根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及实施细 则”4.19.5.2: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多重耐药菌管理机制要求,特制订本院防控 多重耐药菌感染多部门协作方案。

一、定期召开联席会,加强院感部与医务部、护理部、检验科、药剂科及临 床科室的联系,避免院感部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缺乏合作意识。

1.每季度由院感部负责组织召开一次多学科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可在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上安排,会议由分管副院长主持。

2.会议主要议题是将已制定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及流 程执行情况加以落实,使制度具有可操作性;讨论并解决相关部门在多重耐药菌 感染监测、防控具体工作环节中的困难。

二、通过联席会议提高临床科室的执行力,以期达到由于多部门对细菌耐药 的联合干预,取得成效。

三、明确分工及职责: 1.临床科室:

(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 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 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实施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尽 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 间。隔离房间、床头和病历夹上应当有隔离标识(蓝色),提高医务人员的警惕 性。

(3)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 温表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多部门协作方案 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4)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 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5)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 药菌感染。

(6)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7)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 理,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 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8)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 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9)各科室院感管理小组每月对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整改 措施,有落实情况记录,体现持续改进。

2.药剂科:

(1)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组织与制度;有分级管理制度及具体措施。(2)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 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3)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率统计分析(细菌室协 助完成)。

(4)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与微生物检测种类统计分析(细 菌室协助完成)。

(5)各种形式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分级使用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记录 详实。

(6)每季度公布各科室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并有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 考核机制。

(7)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并落实;有 I 类手术预防性抗 菌药物使用规范。

(8)每季度对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对落 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多部门协作方案

3.检验科:

(1)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在第一时间报告相关临 床科室(并有记录),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

(2)有细菌耐药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每季度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 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 染趋势。

(3)每季度公布新生儿科、ICU、呼吸科、儿科、血液科等重点科室前五位 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名称和耐药率。每季度有细菌耐药监测变化趋势图和抗菌药 物敏感性报告。

(4)每季度对各科室微生物送检情况及细菌耐药检测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 行分析讨论,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4.医院感染管理科:

(1)每天到细菌室获取准确的各科室患者耐药菌感染情况(应用院感软件 后将适时监控),并每天随机到科室督查耐药菌感染控制制度落实情况。

(2)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甚至处罚,对改进情况进行跟踪、督查,落实,体现持续改进。

(3)制定培训计划,不定期以各种形式对全院医护人员和微生物检验人员 进行预防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流行病学及控制措施的培训,并对培训效果有追 踪总结,通过耐药菌感染率体现防控的有效性,资料详实。

于田县人民医院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方案 第2篇

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国家卫计委《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多重耐药菌的定义及监测范围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屎肠球菌和阴沟肠杆菌。

(二)多重耐药菌预警与干预

检验科每季度公布细菌耐药率检测结果,由医务科发布预警,提醒合理使用抗菌药。当细菌耐药率达四级预警时,由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并提请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批准。具体预警级别如下:

一级预警: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二级预警: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该慎重经验用药。

三级预警: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该参照药敏试验结果用药。四级预警: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针对此目标细菌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三)多重耐药菌的管理

1、各部门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的报告

(1)检验科:在微生物检测中发现特殊耐药菌感染或发生聚集感染现象时,应立即电话通知院感科和相关的临床科室,并在报告单上注明。

(2)临床科室:住院病人中出现多重耐药菌,应于24小时内在填写“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报告卡”并上报院感科,严格执行本方案制定的预防控制措施;出现爆发事件(即3个或以上的医院内感染病例,且在流行病学上如时间、空间和病人间有相关性),应严格按照我院《医院感染暴发处置工作预案》规定的程序和时限上报。

(3)院感科:每日监测细菌室多重耐药菌检测结果,发现多重耐药菌应与临床医生沟通反馈并指导消毒隔离工作。出现爆发流行时严格按照《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应急处置预案》规定的程序和时限上报。

2、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机制

(1)在分管院长领导下开展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多部门协作工作,由院感科统一协调管理,定期、不定期地向院领导报告全院多重耐药菌防控工作的情况。

(2)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与防控工作中,院感科、医务科、护理部、总务科、检验科、药剂科及临床科室各自职责明确,落实到位。

a.检验科:在微生物检测中发现特殊耐药菌感染或发生聚集感染现象时,应立即电话通知院感科和相关的临床科室,并在报告单上注明;做好多重耐药菌检测、分析、报告,及时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依据,每3-6个月将细菌耐药情况汇总公布,有细菌耐药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每季度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配合职能部门做好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控制工作。

b.院感科:做好检验科上报记录,每天主动监测各科室患者耐药菌感染情况,并到科室督查、指导耐药菌感染控制制度和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对改进情况进行跟踪、督查、落实,体现持续改进;参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包括围手术期)、微生物送检情况及细菌耐药检测管理。负责对全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分析,提出预防控制措施,必要时提请医院感染管理委员讨论并组织实施。制定培训计划,并不定期以各种形式对全院医护人员和微生物检验人员进行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并对培训效果有追踪总结。

c.医务科、护理部:负责对全院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及预防工作的管理协调,协助院感科督促临床科室执行所提出的感染控制和预防措施,组织贯彻落实卫生行政部门各类法规文件,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培训等工作。医务科每季度对各科室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包括围手术期)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总结,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d.药剂科:做好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监测,根据监测情况发出预警信息,定期公布使用情况,根据抗菌药物耐药情况提交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决定是否要暂时停用的抗菌药,配合职能部门做好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控制工作。

e.保障、保洁部门:负责督促保洁员做好环境、物体表面、床单位的清洁与消毒工作及医疗废物的回收处理。

f.临床科室: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科室院感管理小组对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整改措施,有落实情况记录,体现持续质量改进。

(3)医院每半年召开一次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多部门协作联席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医院病原体检出与细菌耐药监测情况;医院感染病人的微生物检测情况;药剂科根据抗菌药物专项治理指标提出不同抗菌药物的管理办法:预警、警告、限制等;院感科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的改进建议等;临床科室提出具体执行环节的困难和建议等。

(4)通过多部门的共同协作,切实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当出现多重耐药爆发流行时,各部门应严格按照《医院感染暴发处置工作预案》的要求各负其责,通力合作。

(四)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控制

1、多重耐药菌的预防

(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2)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慎重选择抗菌药物,避免产生耐药菌株。

(3)早期检出带菌者,并及时治疗。

(4)医院应加强对从其他医院转入者及MRSA易感者的检查,尤其是筛查高危科室住院病人如烧伤科、ICU、呼吸科、血液科和儿科,及易感患者如接受多种抗菌药物治疗、外院转入、长期住院、病情危重、静脉置管、导尿、接受侵入操作或曾经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保证早期检测和恰当的预防措施得以实施。同时微生物室应选用准确的检测手段,发现多重耐药菌,及时向临床报告,以便控制感染和隔离治疗。

(5)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6)医护人员操作前后应严格执行洗手及手消毒制度,使用一次性外科口罩、帽子、手套,医疗用品要固定,以防院内交叉感染。

2、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控制措施

(1)告知工作人员和病人有关注意事项,减少工作人员和病人在病房内的传播。(2)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床旁及腕带上有隔离标识。

(3)加强手卫生,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4)能专用的护理用品或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等应专用,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其他不能专用的物品或器械应在每次使用后立即进行擦拭消毒处理方可给其他病人使用,病人周围物品表面、环境和医疗器械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2次。

(5)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检查、治疗时,检查治疗科室对腕带上有隔离标识的病人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6)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洗手和手消毒。

(7)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8)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嘱探视者执行严格的洗手或手消毒制度。

(9)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2次。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10)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及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规定,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11)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装入双层黄色塑料袋有效封口。

(12)携带 MRSA的手术医生不得进行手术,直至检测转为阴性。

(13)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2个标本培养均为阴性后(每次间隔>24 小时),方可解除隔离。

于田县人民医院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方案 第3篇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管理,干预措施

随着抗菌素药物种类的不断更新, 临床用药复杂多样, 细菌、病毒不断变异, 使控制感染变得更加困难[1], 很多细菌、病毒对抗生素敏感性下降, 产生耐药性,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在人群中多有发生, 且有发生率逐年增加, 特别在住院患者中较为常见[2], 若不进行干预, 可引起散发、交叉传播, 甚至暴发流行。因此预防和控制院内多重耐药菌的发生和扩散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科的重要工作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共监测6 962例患者, 其中男4 012例, 女2 950例;年龄10~82岁, 平均年龄 (48.3±4.7) 岁;心脑血管疾病1 087例、内分泌疾病910例、儿科疾病1249例、呼吸系统疾病1 065例、血液疾病530例、外科术后患者1 252例、其他疾病869例;共检出多重耐药菌1 016株。2014年3月-2015年5月共监测7 583例患者, 其中男4 578例, 女3 005例;年龄在8~79岁, 平均年龄 (43.7±3.9) 岁;心脑血管疾病1 205例、内分泌疾病1 003例、儿科疾病1 309例、呼吸系统疾病1 248例、血液疾病497例、外科术后患者1 419例, 其他疾病902例;共检出多重耐药菌471株。

1.2 方法

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定期对临床科室医生及医院实验室信息系统与检验科对接, 了解患者近期应用抗生素的情况, 结合检验部门的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来综合判定患者是否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参考《医疗机构耐药菌MDR、XDR、PDR的国际标准化定义专家建议 (草案) 》及《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 患者入院48 h后发生对临床使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素药物出现不敏感现象, 实验室检测出耐药菌株即定义为多重耐药菌感染阳性。

1.3 管理干预措施

1.3.1 建立制度, 明确部门职责 开展多部门协作机制, 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科、护理部、微生物室、药剂科、临床科室共同组成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小组, 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预警制度、诊断标准、报告流程和处理流程, 一旦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 严格按照制定制度执行[3]。医务科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护理部督导临床各项消毒隔离措施实施情况;微生物室一旦检测出多重耐药菌株, 应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患者所在临床科室, 并密切跟踪, 定期复检分析, 为临床科室提供多重耐药菌流行趋势及抗菌药物敏感性报告,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药剂科定期根据耐药菌分布情况及时给予抗生素使用预警。

1.3.2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医务人员的手是细菌寄宿的主要场所, 大部分院内感染的细菌都是通过医务人员的手来进行传播的, 因此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在整个医疗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洗手能够消除或杀灭手部>90%的细菌, 在进行医疗活动之前规范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 减少手部卫生, 可有效预防院内多重耐药菌的发生。我们通过完善临床科室洗手设备, 定期督查快速手消毒液使用情况, 对重点部门和临床科室工作人员进行无菌操作及手卫生依从性进行监督、培训, 并进行严格的效果考核, 取得良好效果。

1.3.3规范临床合理用药 由感染管理科、医务科共同定期对临床医师实施规范用药培训, 避免经验用药、滥用抗生素和过度用药, 对出现感染患者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 合理指导临床用药, 避免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及扩散。

1.3.4 严格执行消毒及隔离措施 督促临床科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认真做好各种医疗物品专人专用, 或一人一用一消毒措施, 认真做好患者病室环境及物品消毒工作, 规范处理感染患者的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做好患者的转院、出院后的终末消毒。检验科一旦检出多重耐药菌患者, 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及临床科室, 做好患者的隔离, 避免耐药菌扩散。

2 结果

经过医院感染管理科1年的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目标检测与分析, 找出影响院内多重耐药菌发生的主要因素, 制定相关预防干预措施, 经过1年的多部门共同干预, 院内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由原来的3.11%下降到1.67%;检测出的耐药菌株有又来的1016株减少到471株, 干预效果显著。

3 讨论

医院多重耐药菌的管理和控制工作是医院感染管理科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交叉感染的每个环节更为重要, 通过多部门共同协作, 充分发挥每个部门的职能和专业, 严格控制耐药菌的生成和扩散, 将卫生部多重耐药菌的预防与控制指南具体贯彻执行到实处, 做好每一个环节的管理[4], 从根本上降低和避免院内多重耐药菌的发生, 从而减轻患者负担, 促进疾病治疗效果, 确保医疗质量及患者安全, 严防耐药菌的扩散与传播。

参考文献

[1]王秀银.组合式干预措施防控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效果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15, 6 (6) :571-572.

[2]郭广芹.多部门协作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研究[J].转化医学杂志, 2015, 6 (3) :151-160.

[3]刘玉岭.某综合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目标性监测与综合干预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5, 6 (6) :383-398.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第4篇

由于临床光谱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

当发现有多重耐药菌株流行可能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及时组织调查,临床科室、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密切协作,并在全院公布感染发生情况,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小组,减少使用可促使这些特殊病原体选择性生长的药物,同时组织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如出现耐亚胺培南等泛耐药菌株,建议所发生的病区应检查所有的其他病人所用的抗菌药物方案,必要时停用所有可促进这些特殊病原体选择性生长的药物而改用替代药物。

二、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一)开展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等。

(二)早期检出带菌者、严密监测高危人群

加强微生物室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早期检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加强对从其他医院转入者及易感者的检查,尤其是对年老体弱、有严重基础疾病的免疫力低下患者、接受侵入性检查治疗如气切患者、住院时间长及近期使用广谱、高档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等高危人群要严密监测。

三、诊断与报告

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的诊断。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同时做好控制措施,以防扩散、流行。

(一)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时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目标性监测的及时发现与诊断。

(三)确诊为医院感染的必须在24小时内填卡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四、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措施

(一)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臵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臵尿管、放臵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二)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医疗设施表面,须由保洁员用含氯消毒剂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三)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协和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

合理使用的前提是要依据病原学药敏结果,同时严格按照权限开处方,联合用药以及使用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等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而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四)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在直接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前后、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五)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1、必须实施隔离措施,在床牌和病历卡上贴接触隔离(黄色)标识。

2、首选单间隔离(如VRE),也可同种病原同室隔离,不可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臵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臵同一房间。隔离病房确实不足时考虑床边隔离,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3、尽量限制、减少人员出入,如VRE应严格限制,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4、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戴手套,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

5、完成诊疗护理操作,离开房间前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至黄色垃圾袋中。

6、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医疗护理前后、脱去手套后及接触病人前后必须洗手和/或手消毒。

7、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等不能共用。其他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等,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及消毒处理(1000mg/L含氯消毒剂)。

8、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

9、离开隔离室进行诊疗时,应先通知该诊疗科室,以便及时作好感染控制措施。转科时必须由工作人员陪同,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

10、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每次间隔>24小时)方可解除隔离。

(六)医疗废物管理

锐器臵入锐器盒,其余医疗废物均放臵在黄色医疗废物专用袋中,臵入转运箱中,集中收集后送大地固废处臵中心无害化处理。

(七)培训宣教

1、医务人员:专题讲座如手卫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知识等。

2、工人:进行面对面的现场指导与演示,主要是手卫生、消毒隔离知识。

于田县人民医院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方案 第5篇

1、临床各科在诊治感染性疾病时应规范留取各种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

敏试验,根据药敏及临床表现合理用药。

2、检验科微生物室负责开展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并做

好质控。开展病原体的耐药性目标性监测,主要包括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氏菌及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等。

3、临床各科在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按照我院的《多重耐

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SOP》采取相应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防止多重耐药菌院内播散。

4、临床各科对诊断为医院感染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则按我院的《医院感

染监测报告制度》进行报告。如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则按照我院《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执行。

5、检验科微生物室每月负责全院细菌耐药结果统计分析,医院感染管理科负

责向全院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反馈。

6、医院感染管理科针对微生物实验室报告的多重耐药菌的情况,及时到科室

指导隔离措施。

7、药剂科应根据细菌耐药动态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向药事委员会提出严重耐药的抗菌药物的有效控制措施。

8、科室主任和护长负责落实多重耐药菌各项监测、预防、控制措施的执行情

况。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检查监督。

9、对于不认真执行多重耐药菌监测、预防、控制措施的,予以批评及纳入科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 第6篇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2月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所有多重耐药菌。

实施方法:首先, 建立组织, 明确责任:由感染管理科, 科室监控小组 (科主任、护士长, 兼职医师和兼职护士组成) 及科室工作人员组成。感染管理科负责MDRO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流程的制定并对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同时负责科室监控小组成员的培训, 科室监控小组负责科内的培训及质量控制。其次, 确定MDRO诊断标准:根据指南和2010多国专家共同提出的关于MDR、XDR、PDR术语国际标准化的建议[2], 以准确判断是否多重耐药菌。第三, MDRO监测与控制流程:①主管医生负责对感染或怀疑感染患者及时留取合格标本送检。②微生物室检出MDRO目标菌, 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细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 (MDR/PDR-PA/AB) 时, 按危急值电话通知临床科室, 保证监测管理的时效性。③主管医生在接到微生物室电话或获取其他MDRO报告单时, 立即下达接触隔离医嘱, 并将相关信息登记在《感染控制工作手册》上, 并通知护士落实。如患者外出诊疗时, 应有工作人员陪同, 并先电话通知诊疗科室, 以便落实预防控制措施, 同时负责对患者进行追踪, 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或连续两次标本培养阴性 (间隔24小时/次) , 解除接触隔离。④责任护士接到通知后, 将蓝色隔离标识粘贴在病历夹、一览牌、床头卡上, 实施单间隔离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 (无条件时实施床旁隔离) , 隔离病房限制探视及人员流动。医疗器械如血压计、体温表固定专用, 须共用的做好消毒后使用, 病房环境、物品须每天清洁消毒, 患者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置于双层医疗废物袋内, 防渗漏密闭运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卫生宣教, 床边备快速手消毒剂, 患者出院或转科时做好终末消毒。⑤办公桌护士登记在交班本上, 第2天作为科室早会大交班, 使全科医生、护士均知晓。⑥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活动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管理制度, 严格洗手和手消毒, 接触伤口、分泌物、引流液等污物时戴手套, 脱手套后洗手和/或手消毒, 注意个人防护, 吸痰等操作时戴外科口罩, 近距离操作戴防护镜, 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 离开房间时脱去隔离衣。⑦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每天查看医院LIS系统找出MDRO, 然后到患者所在科室督导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 对存在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 填写多重耐药菌质量改进反馈回复书, 科室分析原因, 落实整改措施, 对需改进的内容在一周内进行追踪。第四, 医院感染暴发预警监测:如某病区短期内出现≥2例同种病原体, 共同耐药模式 (因我院不能做同源性分析) MDRO时, 均视为医院感染暴发预警。一旦发现立即作如下处理:①科室医生发现后立即电话报告感染管理科, 专职人员发现后立即通知科室监控小组。②科室监控小组一起分析原因,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控制感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患者。③专职人员进行现场调查, 必要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环境卫生学监测, 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结果

我院近2年MDRO监测结果与MDRO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情况:近2年细菌学培养送检量、细菌和MDRO的检出率逐渐增加, 而MDRO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次数逐渐下降, 见表1。

讨论

为了保证流程的有效实施, 降低MDRO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 我们完善了MDRO监测与控制体系。

建立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知识培训制度:培训时间每年≥4学时, 使全院医护人员掌握多重耐药菌的相关知识, 提高多重耐药菌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水平, 强化医护人员对多重耐药菌的感控意识, 及时了解多重耐药菌相关国内外新观点、新方法。

建立多重耐药菌联席会议制度和细菌耐药预警机制:MDRO联席会议每半年召开1次, 紧急情况随时召开。联席会议由感染管理科牵头主持, 并负责收集议题。微生物室负责提交MDRO耐药趋势及抗菌药物敏感性报告, 提供预警信息。药剂科根据抗菌药物敏感性报告提出MDRO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及建议。

建立多重耐药菌管理多部门协作制度:①临床科室在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 应严格落实多重耐药菌消毒隔离措施, 防止多重耐药菌院内播散。②微生物室发现MDRO目标菌病例应及时通报患者所在科室, 临床科室对诊断为医院感染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 按照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应急预案进行报告。如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 则按照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预案的要求报告。③检验科应按照WS/T312-2009《细菌耐药性监测》规范, 监测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性发生情况, 统计分析微生物室分离的细菌和药物敏感结果, 每季度对全院及重症监护室的多重耐药菌进行统计分析, 分析结果向全院反馈。④医院感染管理科针对微生物实验室报告的多重耐药菌的情况, 及时到科室指导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做好协调工作。⑤药剂科应根据细菌耐药动态监测结果, 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⑥科室监控小组负责落实多重耐药菌各项监测、预防、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 感染管理科定期检查督导, 多重耐药菌住院患者外出检查或者转科时, 应及时告知相关科室, 并做好记录, 诊查科室检查完后应做好仪器的消毒。

综上所述, 建立完善的MDRO监测体系, 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的传播, 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建立多重耐药菌 (MDRO) 医院感染监测体系, 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监测到的全院MDRO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督导。结果:通过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MDRO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次数逐渐下降。结论:加强MDRO的监测与管理, 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的传播, 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预防和控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S].2011.

浅谈多重耐药菌与医院感染 第7篇

1临床资料

MDR大多为条件致病菌, 革兰阴性杆菌占较大比例, 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杆菌, 以及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革兰阳性菌中有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MRS) , 尤以MRSA为多见;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 等。我院检验科微生物室2011年1~6月共检出阳性标本227例, 其中多重耐药菌55例 (MRSA3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例、ESBLs大肠埃希菌30例、ESBLs肺炎克雷伯菌14例、ESBLs产酸克雷伯菌7例)

2讨论

我院1~6月多重耐药菌感染占临床细菌感染的很大比例 (24.23%) , 且对目前常用抗菌药物多有不同程度耐药, 一、二代头孢耐药率均超过60%, 三、四代头孢耐药率均在40%以上, 对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耐药率较低。

耐药率的增加应归于两个方面, 即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和耐药细菌传播的增加。由于医师过多地使用抗生素, 造成对基因突变及耐药基因转移的耐药菌进行了筛选;另外通过医护人员尤其手的接触, 细菌在患者间交叉寄生造成耐药菌株在医院内的传播。

下列一些建议可能有助于防止MDR的滋长和和繁衍:首先必须从改变医务人员的日常行为开始, 重视手卫生和环境清洁消毒, 有助于有效阻断细菌的传播途径;其次, 必须减少患者之间设备的共用, 有效减少交叉感染的概率[2]。我们认为,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 应当避免污染, 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并密切注意院内感染的发生, 及早进行有关病原学检查, 尽早根据药敏情况选择用药, 药敏结果报告前的经验性治疗应参考本院的耐药情况, 或联合用药。此外, 必须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 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 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 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 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 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3]。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亦应扩大药物敏感性检测范围, 应包括更多的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如米诺环素、多粘菌素等) , 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最后应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控制的各个环节, 制定并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多角度, 采取有效措施, 预防和控制MDR的传播。

摘要:目的 提高临床对多重耐药菌的认识及增强对院内感染的防控意识。方法 按临床微生物学检测常规操作, 进行临床标本的病原学检查及体外抗生素药物敏感性测定, 分析2011年1~6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及不同种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 多重耐药菌感染占临床细菌感染的很大比例, 且对目前常用抗菌药物多有不同程度耐药, 同时增加了医院感染的防控难度。结论 多学科多角度, 采取有效措施, 预防和控制MDR的传播。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戴自英.多重耐药菌感染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J].中华传染病杂志, 1999, 17 (2) :77-78.

[2]阮顺爱, 蔡爱英, 张雪梅.如何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27) :158.

于田县人民医院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方案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临床送检的血液、分泌物、痰液、穿刺液、引流液、脓液、胆汁、腹水、尿液等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1.2 方法

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3版) 要求进行细菌培养, 采用西门子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及配套试剂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 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 以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作质控菌株, 药敏结果判定依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 (NCCLs) 制订的标准, 排除同一患者的重复菌株, MDRO判定以对临床使用的≥3类抗菌药物同时耐药[1]。

2 结果

2.1 MDRO检出情况

2012-2013年检出细菌2 144例, MDRO检出281例 (13.1%) , 其中2012年出检出157例, 2013年检出124例, 主要以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 (AB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和肺炎克雷伯菌居多, 见表1。

2.2主要科室分布

281例MDRO主要集中在重症监护病房 (ICU) 、泌尿外科、普外科和儿科, 这与上述科室疑难危重患者多, 抗菌药物联用多、级别较高, 侵袭性操作多, 住院时间比较长有相关性, 见表2。

2.3 检出标本来源分布

MDRO检出标本来源依次是患者的痰液、尿液、伤口分泌物、血液、脓液、胆汁、引流液、腹水和穿刺液。为提高采MDRO的检出率, 避免标本污染, 建议更多地集血液标本送检, 见表3。

3 讨论

3.1 分析

3.1.1连续2年细菌总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而MDRO检出率呈下降趋势。说明医务人员细菌检查、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控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意识增强, 医院MDRO防控有所成效。

3.1.2 ABA、奇异变形菌和大肠埃希菌同比检出呈上升趋势, 特别是检出较多的科室应引起关注。重点关注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 、手术部位感染 (SSI)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A-BSI) 和泌尿道感染 (UTI) 的防控, 重症患者尽可能采用半卧位姿势, 同时外科手术采用适宜的备皮方法和时机选择。

3.1.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菌是引起医源性感染的常见革兰阴性菌, 其多数携带多种耐药基因, 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喹诺酮等存在耐药或交叉耐药[2]。对ESBLs菌感染、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疗效优于其他类药物[3]。

3.1.4 ABA是常见条件致病菌, 可通过接触、咳嗽和打喷嚏传播, 以导尿管和呼吸器为主要寄居地, 易引起肺炎、尿道感染、脑膜炎、菌血症等各种难治性感染[4]。MRSA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 通常伴对四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目前对MRSA严重感染, 万古霉素是治疗的首选药物[5]。

3.2 应对措施

在严格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的同时[6], 应加注重多重耐药菌防控中的多学科协作 (MDT) 。利用多学科联合管控模式, 形成协同干预格局, 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1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 都应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 应及时洗手;无明显污染时, 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同时推荐使用乙醇类手消毒液作手卫生消毒[7]。

3.2.2 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对MDRO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 首选单间隔离, 也可同类MDRO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MDRO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隔离应标有清晰、醒目的标志。

3.2.3 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 需避免污染, 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留置导管术时采用大手术铺巾, 尽量使用锁骨下静脉部位穿刺, 同时日评估是否保留留置导管。

3.2.4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对收治MDRO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 病房应通风效果好, 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 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 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 医疗废物用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 利器放入利器盒。出现或疑似有MDRO感染聚集时, 应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8]。

3.2.5 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分线分级, 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 加强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 特别是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管理, 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3.2.6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开展MDRO感控知识的培训, 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MDRO传播的策略和措施。同时, 监控、发现MDRO时第一时间告知相关科室, 指导隔离、消毒, 至少每季度发布细菌耐药监测变化趋势和抗菌药物敏感性报告, 为临床提供实时参考。

摘要:目的 探讨医院多重耐药菌 (MDRO) 检出、分布、趋势及感染因素, 并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临床微生物室检出的细菌及MDRO株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2013年细菌检出2144例, MDRO检出281例, 其中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和肺炎克雷伯菌居多, 主要集中在重症监护病房 (ICU) 、泌尿外科、儿科和普外科, MDRO检出标本来源依次是患者的痰液、尿液、伤口分泌物、血液、脓液、胆汁、引流液、腹水和穿刺液。结论 2012-2013年细菌菌株检出率呈上升趋, MDRO检出率呈下降趋势;鲍曼不动杆菌、奇异变形菌和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临床应引起关注MDRO感染情况, 制订有效的预防措施, 降低MDRO检出率, 控制其在院内传播。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监测,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干铁儿, 朱越献, 张丽杰.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4) :746-748.

[2]吴娜, 褚云卓, 田素飞, 等.抗菌药物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接种效应的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1, 11 (1) :45-47.

[3]王乐, 张洪峰, 陈晴, 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比较与选用[J].药品评价, 2011, 8 (8) :32-37.

[4]高山, 孙增先, 卯海丰, 等.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8) 4037-4039.

[5]徐少华, 黄海辉.治疗严重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最佳备选用药[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2, 12 (5) :364-365.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卫办医政发[2011]5号) [S].北京, 2011.

[7]李忠, 邢玉斌, 龚梅, 等.4种速干手消毒剂消毒效果现场试验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0) :53-57.

上一篇:高考真题——语文(江苏卷解析版)下一篇:文明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