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

2024-07-19

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精选8篇)

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 第1篇

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

【摘要】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命的源泉,文章从文化建设、政策制定、产权保护、人才建设、技术创新、品牌创新等七个方面分析并阐述了企业如何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提出了一条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技术创新;自主品牌好范文版权所有

【中图分类号

】f2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777(2006)03-0007-0

2近年来,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主创新意识也不断增强。涌现出了海尔、联想、奇瑞、华为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重点领域核心专利的骨干企业。但总体说来,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出口8亿件衬衫所得利润才能换回一架空客a380飞机的现实也表明,在全球化竞争加剧以及科学技术更新速度加快的环境下,中国企业只有通过转变固有发展观念、创新陈旧发展模式、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提升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摆脱依靠低附加值加工制造取得国际分工,以廉价商品占据国际市场的窘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培育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共同地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的过程。

一、通过文化建设树立并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氛围

就宏观层面看,中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有其社会原因,与企业所处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创新型企业的发展需要整个社会有鼓励和支持创新的氛围。从本质上讲,市场经济中的企业要竞争,要发展,是有强烈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欲望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从各个方面、层次,逐步营造一个企业从创新中能够得到现实或长远利益的大环境,唯有如此,企业才可能愿意创新,敢于创新,把自主创新当作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因此政府要营造一个鼓励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和市场环境。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可以使企业成为产权清晰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有助于形成企业创新的良性动力机制,使企业创新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

就微观层面看,企业要培育创新精神,建立创新型企业文化。企业应首先使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并不断探索独特的创新发展道路。在企业中树立“双赢”的价值观念,塑造员工的献身精神,并赋予整个组织一种开放性、学习性功能和氛围。形成一种提倡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从思想上培育全体员工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二、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鼓励、引导企业自主创新

目前我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还很不完善。缺少一部有关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法,因此需要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体系,将鼓励自主创新、规范市场行为和创新行为纳入所有相关法律法规中去。加快税收制度改革,对实行自主创新的企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对国内的产品和服务优先采购,从而为国内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

完善投融资政策,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促进风险投资机构发展,解决制约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瓶颈问题;继续做好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境外上市,建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新体系,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加强与各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试点,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积极推进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开展针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多层次信用担保。

政府克服部门壁垒和地区壁垒,培育一批能够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有效服务的独立中介机构,引导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各种专业服务。

三、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保障企业自主创新

政府通过法律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侵权成本,从而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果。建立规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发展各类知识产权中介机构,提供便利的知识产权服务;加强科技成果、专利等无形资产的评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对企业和科研机构取得的科研成果,重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营造“保护严密,执法有力、服务便利”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据统计,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约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有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所以很多人说我们的企业是“有制造没有创造,有产权没知识”。大量的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知识产权已成为许多国家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成为关系国家核心竞争能力培育和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科研单位一定要提高知识产权意识,重视

知识产权保护。

四、通过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为自主创新提供人才条件

我国企业研发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不足。按每万名劳动力中r&amd人员比较,我国企业只是日本、德国的1/10,同时,绝大部分创新人才分布在企业之外,企业缺乏创新激励机制,使其很难吸引创新人才。鼓励企业技术服务机构建立技术服务专家库,组织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的离退休技术人员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和技术诊断服务。

重视引进、培养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才。要在企业管理层聚集一批具备较宽知识面、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责任心和富有创新精神的管理者。这样,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就能收到好的效果。引进将帅之才,制定特殊政策引进兼职人才。

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一个企业能否持续进行创新,首先取决于能否制定一套诱发员工创新的激励机制。企业要在内部对各类员工采取分类激励的办法,对企业内部职能负责人、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应充分授权建立“垂直流动”升迁制度,适当提拔重用,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对研究开发人员的激励机制要保障他们获得等量于个人贡献的个人收益。要承认他们对个人创造的知识性资产的所有权,要承认职务研究开发成果应由个人与企业“共同占有”。对创新人才实行与其贡献相一致的薪酬制度,采用已被市场经济国家证实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入股、股权奖励、员工持股等方法激活人力资本,培养高素质的自主创新人才。

五、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带动企业自主创新

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成立健全的研究开发机构。目前我国企业科研力量普遍不强,因此企业创新要由单一创新向创新联盟转变,要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建立技术依托关系,实行多边技术协作、技术联盟。通过产学研合作机制,可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使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共建研发机构、联合或委托开发、技术成果转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与科技资源的有机结合,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好范文版权所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培育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占领市场制高点,使企业保持长久和旺盛的生命力。

对国内外差距较大又有可能引进先进技术的产业领域,企业必须树立“通过合作参与竞争”的发展理念,通过不断加强国际化经营程度,积极参与到科技全球化进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国际科技资源和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我国具有规模优势和较大市场潜力的产业领域,要坚持以我为主,有效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重点推进集成创新;对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难以引进技术的产业领域,要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力争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缺乏高技术人才、无法担负高昂的技术创新费用以及核心技术创新产出高度不确定的中小企业,在创业之初一般不适宜在核心技术方面与大企业进行角逐,而应另辟蹊径,在非核心技术方面寻找空间,比如在已有的核心技术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对产品性能、结构作局部改进,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的创新。这种从用户角度出发在非核心技术领域进行的创新同样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使企业在竞争中取胜。

六、企业自主创新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需要相应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与之相匹配,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保障。要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与激励机制,包括市场快速反应机制、科学决策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管理创新使企业从“刚性制度”管理向“柔性制度”管理转变,实现信息共享,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实行以人为本的制度管理;组织创新强调团队精神、共同参与和集体决策,使组织结构扁平化。总之促使管理从形式到内容,从结构到制度的全面更新。

七、通过创立企业自主品牌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品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载体和标志。世界500强的发展历程表明,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也是品牌的创建过程。品牌的创建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了企业的发展,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海尔集团树立了有创新才有品牌的意识。他们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使产品的质量、性能、外观保持先进,引领潮流。创新使海尔品牌实现了从冰箱名牌、家电名牌、中国名牌到世界名牌的飞跃。反过来看,企业围绕自主品牌的创建过程,也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过程。目前我国企业自主品牌的竞争力不强,缺乏强有力的自主品牌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我国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应创立并培育企业自主品牌。

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 第2篇

在全球化的环境下,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特别是通过对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占有,把这种竞争以更加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与世界其他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竞争也更加激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早在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首先提出了以“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为特征的创新概念,关于创新的研究也就成为管理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对创新能形成竞争优势,促进经济发展达成共识。自主创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原始创新,二是集成创新,三是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再创新。企业自主创新要将这三者结合起来,并且努力打造自主品牌。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从工业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普遍经验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具有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推动力;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及国际化的大环境中,企业始终面临着竞争的压力,不搞创新,企业就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因此,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及国家发展的意义十分关键,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的中心环节。结构调整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消除结构性短缺或过剩,二是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转移。现阶段我国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即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并用高薪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因此实现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是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而这种技术的获得,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措施。近年来,我国产业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依赖国外的问题日益突出,自主知识产权匮乏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障碍。根据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而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下,美国、日本则仅为5%左右。在占固定资产投资40%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

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设备基本上依赖进口。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企业成长的需求相比,以及与企业自身对技术创新的要求相比,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水平仍然比较低下。当前,我国企业在自主创新上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始创新能力薄弱。我国企业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少,重大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核心技术缺乏,不少技术领域受制于人。目前,我国年专利申请数已位居世界第3位,但发明专利数只占世界第16位。在IT、通讯、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我国关键性的基本专利很少。在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含量产品方面,80%以上需要依赖进口。重大装备制造业中,70%的数控机床、76%的石油化工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100%的光纤制造装备为国外产品所占领。

(二)集成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我国比较注重单项技术的研发,忽视了对技术的集成创新,导致我国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普遍不强,重大的集成创新成果少。主要原因一是在一些重要的产业我国企业自己的专利少,不能交换专利,集成创新成本较高;二是集成创新对创新网络化和创新管理水平要求高,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这种软技术能力都比较薄弱。

(三)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程度低。我国企业普遍存在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据有关调查显示,引进同等的技术设备,我国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支出仅相当于日本和韩国的0.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技术引进支出多年来一直远高于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支出,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投入之比长期在1:0.05-1:0.07左右。由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足,“以市场换技术”实施效果不佳,既丧失了大部分市场,又没有换来所需要的技术。

(四)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低。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看,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约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我国近几年来研发经费和研发转化资金的比例在1:1至1:1.5之间,远远低于1:10的国际标准水平。同时,由于缺乏掌握核心技术,我国企业高附加值产品很少,大量的生产企业利润极低,而跨国公司赚取了高额利润。

三、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

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并且保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我认为应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帮助企业获得公平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我国企业相对规模还比较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总体而言还比较弱。跨国公司为了达到对我国市场的长期占有,并保持垄断地位,采取各种手段打压我国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支持这些企业的发展,企业会面临巨大的困难,会严重削弱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也必然会影响我国国家竞争力的快速提升。因此,国家应该采取各种手段,如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标准、进口配额、反倾销支持本国企业发展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还需要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取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

(二)努力培养企业的创新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和提升离不开良好的文化氛围。创新文化孕育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新文化。企业应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宽容失败和兼收并蓄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

(三)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要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政府科技资源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要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动力,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动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创新战略联盟,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要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形成若干区域创新中心。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必须全面地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并从区域的开放、产业的开放和企业的开放三方面着手。区域层面的开放带来了物质资源、信息资源以及人力资源;产业层面的开放强化了了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企业层面的开放强化了企业间的合作,而合作的结果又促进了创新。

(五)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人才。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

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要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要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当然,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也不乏成功的典例,像海尔,联想这些国际知名企业,在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更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自主品牌的建立,因此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相信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下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企业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从而使我国在国际分工及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 第3篇

一、加强政府对集群创新的引导

在市场经济下,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虽是一种市场行为过程,但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何况我国尚处于经济与社会转型、市场机制发展不成熟阶段。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源于企业聚集的网络效应,各级地方政府作为企业集群发展的外源动力,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对集群进行行为控制,做好长远规划,但要切忌政府包办、直接管理和干预,将政府控制职能逐步让位于引导与服务的职能上来,积极建立政府引导机制。政府可以通过经济与法律等手段,矫正市场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缺陷,营造一个有效的创新激励环境,寻求促进集聚内各创新主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内在机理,引导创新活动的方向,保护创新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集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增大对集群创新的扶持力度

政府应不断增加科研投入,提高科研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加大企业集群创新的基础设施投入和创新资源的整合力度,为集群企业间及与外界的创新合作牵线搭桥;制定并实施创新扶持政策,对于创新项目除财政直接支持外,可以实行促进技术创新的金融政策,使金融机构从信贷政策上向科技倾斜。同时政府可以协同社会力量和风险资金设立科技创新资金,并为风险资金投入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科技创新基金可以成为科技创新主体融资的主要渠道,这不仅有利于为集群企业的创新募集资金,分担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同时能分散集中于金融体系的风险。

三、构建集群创新的服务体系

应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创新服务机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机构是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的核心,与各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能够为创新活动提供信息交流、技术决策、资源配置、信息咨询等支撑性服务,对知识流动和技术扩散发挥着关键性的促进作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解决集群成员自身研究开发资源不足的问题,针对提高集群整体创新能力,提供共性技术开发和公共科技服务,建立完善信息与管理服务体系,为集群企业学习提供信息和管理服务平台。应加强专业化协会和中介服务中心的建设,使协会充分发挥知识和信息资源优势,利用行业自律作用推动集群快速健康发展。

四、构筑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

中小企业集群应围绕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建设,配套开发,努力构建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及其相关产业的网络。集群内不应追求产业结构的“大而全”,而应追求较强的专业化,通过专业化的分工获取并发挥创新的协同效应。同时还要把握以下两方面:一是培育集群企业间的信任机制,构建良好的集群社会资本;二是通过公共信息技术平台的建设,加强知识共享和传播,获得协同效应。对于产业布局要坚持分工协作,要重视相关产业网络关系的建立,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紧密协作、合理分工的网络体系。要积极地为集群内处于核心地位的大企业提供产品配套与相关服务,增加其当地植根性。

五、培植有利于集群创新的区域文化

中小企业集群的产生与发展需要彼此信任、相互竞争和合作的精神。集群内的不同既是竞争者,也应该成为真诚的合作者,这样既能促进和整合现有知识、技术、信息等资源的传播速度,又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与经营风险,提高整个集群内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因此,在培育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加强对彼此信任、竞争与合作以及持续创新和不断创业的区域创新文化的培植。

六、完善有利于集群创新的市场环境

在集群创新中要遵循市场规律,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逐步探索建立有利于集群创新的市场环境。一是完善人才市场,为企业集群创新提供人才储备和支持,推进人才职业化和市场化。通过市场供求实现人才的选择、使用和流动,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促进人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二是完善技术市场。技术市场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科技成果的重要渠道,因此要大力发展技术市场,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起有利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要从技术市场的特点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切实解决市场运行中的具体问题。改变原有政策中对技术市场的不合理限制,加强对技术拥有者的利益保护,鼓励和倡导技术的流通和扩散,提高集群的整体创新能力。

摘要: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是推动集群发展的核心力量.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还比较弱小。本文提出从政府、市场、自身等几方面培育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培育

参考文献

[1]贺健强: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培育策略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其优化培育 第4篇

摘要:在区域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必须积极构建以企业为核心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自主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优化企业管理和组织机制创造自主创新良好的内在环境;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出发,结合技术创新战略和组织机构的优化,确立企业作为区域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努力打造区域以至国际化的自主品牌,构建自主核心技术。还要特别注意区域内企业间技术创新的合作,以及区域企业创新战略联盟的形成。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竞争力;管理

一、企业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

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ChrlstoDher Free-man)在研究日本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于1987年发表了《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济》一书,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即“国家创新系统是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中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影响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改进和扩散”。弗里曼将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与外部环境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相继发展了区域创新体系、产业集群创新等概念和分支理论。

从概念上看,区域创新系统是在一国内的一定地域范围内。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区域经济系统。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新的系统功能。使区域内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本质上看。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存在于企业、政府和学术界的关于科技发展方面相互关系与交流所构成的(见图1)。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之间的互动作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创新成效和整个经济体系。已形成共识的是,不只有被创造出来的知识与科技才是唯一重要之事,而是整个社会如何将这些知识吸收、活用,唯有此。创新才会产生更大的效用。区域创新系统的政策意义就是要加强区域整个创新系统内的互相作用和联系的网络。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一定经济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就决定着该区域的产业水平和经济水平。各区域要想以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进而提升城乡统筹协调能力。就必须加快科技发展,其根本在于本区域的企业创新能力的大小。总体上看,如果区域内的外企、私企和小企业的数量多,那么区域的创新能力就强、经济发展好、统筹协调能力强;反之。如果区域内国有企业的数量多,那么区域的创新能力相对就要弱一些、经济实力和城乡统筹协调能力就差一些。例如,浙江地方的科技投入并不高。大企业也不多,但数目庞大的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却很强;在广东。众多的私企、合资企业大大增强了广东的区域创新能力,比如TCL、华为的创新能力就相当高;在北京,中关村周围的企业以及留学归国人员创办的企业大多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因此。一个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高低关键是企业有没有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呈现出东强西弱的趋势,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由高到低星梯次分布,这也基本上与我国企业在不同区域的布局与活跃程度相吻合。因此。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自主创新的市场导向,使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趋于合理化;也只有放手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培育和提升经济区域内众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城乡统筹协调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二、自主创新是区域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研究开发主体和利益分配主体,因此能基于对企业发展、市场利润追求。主动快速地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再转化为市场优势。实现依靠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进而成为区域产业优化升级的支柱,对相关企业产生辐射拉动作用。现代管理理论研究表明,企业创造的财富50%来自于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技术决定着企业的生产研发进程。也决定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是企业独特拥有的、能为消费者带来独特效用,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力的内在能力资源(普拉哈拉德、哈默,1990)。在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包括知识积累、特殊技能(技术和管理技能)以及各种资源(如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品牌资源等)的综合体系中。自主创新是关键性决定因素。它是企业独具的、与他人不同的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各种能力中最为核心和最为根本的能力,并可以通过向外辐射作用于其他能力,影响其他能力效果的发挥。

企业拥有自主创新的冲动。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创新需求敏感,创新冲动强烈。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仔细把握内外部各种最新信息,准确预见外部环境的变化,精于优化内部资源的配置,实现内外和谐,促进自身成长。而今天外部环境的最大变化即为“全球一个市场”,由此带来了技术创新的日新月异,这决定了企业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这种变化,发挥创新的自觉主动性。整合好内部的各种资源,加深与高校、科研单位的互动性,能动地实现企业技术的升级换代,才能立稳脚根,扩大市场份额。对于企业来说,拥有专利是极其重要的,不一定非发明专利不可,只要是新型适用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等均可,有了专利才有了在市场上的地位。在此,笔者提醒特别注意关注和支持前景看好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这是因为,中小企业一般具有明晰的排他性自主产权,对技术创新的追逐更功利、更急迫,也就更容易在某个局部具备创新的冲动和可能。

自主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平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特征主要有:复杂性(核心竞争能力为一些运用不同技术的个人共同拥有)、无形性(核心竞争能力不易被识别)、不可模仿性(核心竞争能力不能被轻易复制)、持久性(核心竞争能力持续时间比纯粹的产品的持续时间长)、专用性(核心竞争能力的优势仅对拥有者起作用)、不可替代性(核心竞争能力不能被另一种竞争能力所替代)和优越性(核心竞争能力明显优于其他竞争者所拥有的相似竞争能力)。同时,核心竞争能力还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即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今天的核心竞争能力可能未来毫无价值,而现在微不足道的能力却可能决定企业未来的命运,而以上的特征,都正是自主创新所拥有,并且往往依赖于企业的专有技术、自身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而形成。只有拥有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企业才能源源不断地巩固实力,获得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组织形式、新的管理机制等,从而使企业形成竞争优势,获取核心竞争能力。

自主创新是企业的获利源泉。任何区域的企业不仅要面临着来自区域内的竞争者。更要面临来自于区外以至国外的竞争者,生存环境十分严峻。这意味着,只要企业出现了一项赢利的产品,就容易有很多竞争对手跟进,参与竞争,结果是形成生产能力过剩,导致企业利润下降,甚至发生价格战。但如果市场拥有自己的自主创新技术,就拥有

了核心技术。可以确保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同时,自主创新通过低成本扩散和收益放大效应,可以支持企业把竞争优势向更深的领域延伸,从而获得更多的赢利源泉。

三、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构建与优化提升

那么,如何才能构建并优化提升自主创新型企业呢?关键在于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以及管理、组织机制的优化。技术创新战略决定着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就决定着企业创新的不同模式。根据初始动力的不同,自主创新可分为技术推动型(技术导向)和需要拉动型(市场导向);按经营管理形态可以划分成四种模式。自主开发型、联合开发型、开放型和依托型;根据技术创新的方法,人们将其分为领先创新模式、跟随创新模式和模仿创新模式等,

相对来讲,那些采取技术领先与领导创新策略态度的企业比较少,但通过领先创新模式往往可以获得原始创新成果,从而建立起领导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的地位与形象。以中星微电子公司为例,该公司坚持领先创新模式,其研发的“星光中国芯”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它实现了多媒体数据驱动平行计算技术、可重构CPU架构技术、深亚微米超大规模芯片设计技术等七大核心技术突破,申请了近400项专利和专有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星光中国芯”已被三星、飞利浦、惠普、富士通、联想等国际知名企业大批量采用。覆盖了欧美日韩等16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占领了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市场世界第一的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

但要看到,采取领先创新策略的企业,由于必须极为重视技术研发,无论在资源的投入、人力的发展上都要投入很大,单凭一个企业的力量往往无力支撑这样的资金和智力投资,且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相对而言。跟随创新和模仿创新比较容易,企业主要重视是否具有明确的市场机会,研发费用和人才主要投入到产品应用发展与功能提升上,形成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一类的成果,从而扩大产品销售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

企业管理和组织机制的优化在于为自主创新创造出最好的内在环境。技术创新是由人进行的复杂艰辛的脑力劳动,必须以创新的管理和组织机制来组合各类创新人才,突出以人为本,建立激励科技人才创新、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环境,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以海尔为例,该企业之所以能在自主创新领域走出一片天地,就在于不断地进行着管理和组织机制的创新。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均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目前,已有美国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瑞士IMD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专门对此进行案例研究,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欧盟案例库。海尔“人单合一”发展模式为解决全球商业的库存和逾期应收提供创新思维,被国际管理界誉为“号准全球商业脉搏”的管理模式。以“市场链”管理模式为例,即把市场经济中的利益调节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围绕集团的战略目标,把企业内部上下流程、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由原来的单纯行政机制转变成平等的买卖关系、服务关系和契约关系,通过这些关系把外部市场订单转变成一系列内部市场订单,形成以“订单”为驱动力、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相互咬合、自行调节运行的业务链。“市场链”管理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使企业中的每个人都与市场挂在了一起,从而大大增强了企业对市场的敏锐度,进一步刺激了每个人以至企业的创新,使其成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最多的家电企业。

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 第5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培育自主知识产权 推进企业自主创新 作者: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5年第06期

论我国大力培育创新精神 第6篇

魏留锦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所谓创新型国家,一般是指创新综合指数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2%以上、对外依存度在30%以下的国家。1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科技创新成果硕果累累,然而,通过网络搜索、图书查阅等方式调查发现,近几年来,在教育理论界有关集中论述我国大力培育创新精神,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依据的文章并不多,主要还是以国家、党中央等部分领导人的讲话稿的形式呈现,并且侧重于论述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为此,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谈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依据,从而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公众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认识,使之更好的为经济社会服务。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型国家理论依据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讲话,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2因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这一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必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沿着科学的轨道又快又好地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梳理我国大力培育创新精神,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依据:

(一)从哲学方面分析:

1、从唯物论方面分析:

其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作用,正确的、先进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树立正确的、先进的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属于先进的意识,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其二,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充分发

12洪向华、《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M 青岛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月9日

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创新精神正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在具体工作中的真实体现。

2、从认识论方面分析:

其一,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征,它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其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更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人的认识也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它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其三,真理是客观的,但也是有条件的、具体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敢于创新,与时俱进,在变化的实践中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

3、从唯物辩证法方面分析:

其一,发展具有普遍性,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事物在发展,人的认识也在发展。创新精神体现了发展的观点。

其二,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同时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经常碰到一些比较复杂和困难的事情,这是如果按照常规办法和习惯做法很难完成,这是不妨灵活地、交换式进行思考,也许效果会大不一样。

其三,辨证的否定观的实质是 “扬弃”,它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敢于创新,自觉树立革命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

4、从历史唯物主义方面分析:

其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创新精神就属于正确的社会意识。

其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创新的作用与功能到底有多大,影响有多深,关键在于人的因素,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同志同中央两位同志谈话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技要能上去,归根到底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②

2因此,只有让创新精神在每个人的精神家园中有一席之地,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

3其三,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实现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创新精神正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的主观条件。

(二)从经济学方面分析:

1、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商品生产者包括企业、公司甚至国家等,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必须坚持产品、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要求培养创新精神。

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调节自身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弱点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为此国家采取多种手段大力实施宏观调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培育创新精神,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伟大战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较大改善,体现了让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民生思想,在此,国家提出大力培育创新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才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实现,有利于提高广大居民的“幸福指数”。

4、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主要表现是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和资本的全球化,其实质上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必须积极适应,趋利避害,尤其在对外贸易方面,必须增强本国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本国产品的附加值,说到底还是离不开创新精神,离不开国家实施的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贯彻执行,这样可以更好地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

(三)从政治学方面分析:

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是为了让人民更好的发挥主人翁的创新精神,从而很好的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邓小平、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994年10月第二版第40页

2、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国家提出大力培育创新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是科学执政的体现,也是与时俱进的体现,更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

3、当今社会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又是由国家力量所决定的,因此,谁在高新科技等方面掌握了关键技术,谁就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了主动权,这些归根到底还是要看一个国家 的创新能力如何,为此我国必须大力培育创新精神,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总之,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共中央基于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时至党的十八大即将开幕之际,纵观过去的几年,我国的创新型人才济济及创新型成果的不断涌现,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与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紧密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精髓,大力营造国家引导、社会参与、全民创新的健康氛围,真正让创新精神融入每个国民的细胞中。

参考文献:

【1】洪向华、《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M 青岛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2】邓小平、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994年10月第二版第40页

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 第7篇

一、我国现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

我国现行增值税类型是生产型增值税(东北地区除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一般是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而固定资产投资和更新设备中所含增值税不能抵扣,加重了企业负担,影响企业投资的积极性,特别不利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企业适时更新改造,妨碍企业技术进步,不利于企业根据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影响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由于出口的高新技术商品中固定资产所含税款没有抵扣,出现退税不彻底,必然会提高价格水平,降低这些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此外,与其他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无形资产和开发过程中的智力投入往往占高新技术产品成本的绝大部分,但这些投入并不能抵扣,这也导致了高技术产业增值税负担偏重,增加了科技投入的负担,容易挫伤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积极性。

(二)税收优惠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是税收优惠方式缺陷。我国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主要手段是税率优惠和税额的定期减免等直接优惠形式为主,优惠方式单一。税收直接减免虽然有操作简便、易为征纳双方把握等优点,但其缺点也是明显的:1.税收直接减免只能在一段时期内使用,因而,对于高技术产业发展中持续的创新行为缺乏有效的激励;2.税收直接减免一般在高新技术企业成立初期使用,而由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特点所决定,该阶段企业很难或很少获利,该项政策难以给企业带来实际利益;3.税收直接减免,属于投资后的鼓励,引导企业的作用不显著,且容易导致税收流失。

二是优惠标准缺陷。1.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外企业不平等。以区域为标准对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外的高新技术企业区别对待,导致在区域外的企业即使是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企业,却不能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2.内外资企业地位不对等。外资优惠于内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比民营、私营企业优惠,不利于公平竞争。3.优惠力度偏小。具有直接性质的所得税优惠,仅限于有收益的企业才能实际受益,而具有间接优惠性质的企业科研投入的加扣优惠政策,也只限于研发费用比上年实际增长10%以上且赢利的生产性企业。因此,某些税收优惠政策由于存在条件限制,其真正的激励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三)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作用有限

我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R&D)只占销售收入的1%,这几年略有增长,但还是偏低,而西方发达国家中的跨国公司都在10%以上,技术进步是需要投入的,在这样的税收环境下,我国对于技术研究开发的低投入必然导致技术进步的缓慢。首先从享受研发费用的支出范围看,国外研发费用的经常性支出中科技人员工资占最大比重,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有计税工资扣除限制,而实际上科技人员工资已超过扣除标准,势必加重企业税负。其次,从研发费用的财务和税收处理看,我国采取的是将研发费用金额列人管理费用,作为当期成本一次扣除。对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实际起到的激励作用十分有限。

(四)风险投资和孵化器缺乏明确的税收优惠政策

风险投资和孵化器都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不可或缺的融资工具,而且是根据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周期长、风险大而特别设立的融资工具,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对上述两种融资工具的税收支持是不够的。现行的增值税政策使高科技产品比一般产品税负要高,压抑了风险投资的发展。其次,在投资收益所得税上,虽然国家对高科技企业已有一定税收优惠政策(如享受15%的所得税税率),但是对高科技企业的投资者却没有所得税方面的优惠,风险资本投资于高科技企业所得的股息、红利或分回利润要双重征税,投资于高科技企业风险大,优惠政策少,因此无法有效引导广大投资者参与投资,也就无法促进风险投资的高速发展。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优惠政策构想

(一)颁布特别法案,规范科技税收立法

当前应创造条件尽快对科技税收优惠实施单独立法,对一些已经相对成熟的条例、法规通过必要的程序使之上升到法律层次。从长远角度考虑,国家应制定《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法》,从总体上考虑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以及相关的财税政策,制定专门的《财政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和《税收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其主要内容应包括:研究和判定予以鼓励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标准;明确财税优惠政策的目标、具体受益对象以及相应的政策支持方式;加强对高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的管理与评效。另外,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应赋予地方一定的税收立法权,使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与中央和地方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中央可以集中对基础科学、国家重点开发项目及主导性产业给予税收支持,地方则对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效益较为明显的技术开发项目予以扶持,以进一步明确管理权限的划分,提高行政效率。

(二)加快实现增值税转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过渡是改革的目标与方向。目前,可以在东北增值税转型试点的基础上,把消费型增值税作为产业政策来利用。作为实施此项政策的过渡措施,可对企业购入和自行开发的科技成果费用中所含的税款,比照免税农产品与交通运输费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算扣除进项税额,以减轻高科技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另外,企业研制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重点开发的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创汇、高关联度且对全国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新产品,其缴纳的增值税,可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一些先征后返的照顾。

(三)完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公平竞争

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并结合现实的国情,调整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具体税收优惠方式。改变以往单纯的税额减免与低税率的优惠政策,增加加速折旧、投资抵免、技术开发基金等税基式优惠手段的运用,做到税基减免、税额减免与优惠税率三种方式相互协调配合,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体内容包括:

1.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行国民待遇原则。改变过去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只注重区域性优惠的状况,对从事科技研究与开发的企业给予的所得税优惠政策,不分企业的所在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性质,对所有的科研单位与项目一视同仁,保证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同时,科技税收优惠必须突出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与国家科技发展计划保持一致。具体而言,当前在保持对高科技产业给予税收优惠的同时,应加大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税收优惠力度,对科技投入达到一定数额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可与高科技产业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以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2.运用税基式优惠手段,提高竞争力。(1)对于使用先进设备的企业以及为研究开发活动购置的设备或建筑物,实施加速折旧。同时,简化对加速折旧的审批手续,大幅度缩短折旧年限,提高折旧率,进一步降低资金成本,以加快企业的设备更新与技术进步。(2)对从事科技开发的投资与再投资实行投资抵免政策,允许企业按研究开发费用的一定比例从应纳税额中抵缴所得税,提高企业从事技术开发的积极性。(3)准许高新技术……。

(四)加大研发费用优惠力度,实现逐年平稳增长

遵循国际惯例,取消研发支出增长10%的限定条件,只要企业当年发生了研发支出就应该享受该项税收优惠政策,并允许适当向后结转,使企业当年未用的优惠可以在以后得到,使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增加研发投入的企业真正得到补偿,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新技术。在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处理上,建议对符合认定条件的研发支出进行资本化处理。在具体的政策实施上,企业可有两种选择:既可选择资本化作递延资产处理,也可以选择费用化处理。一经选择,在5年内不得更改。同时取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计税工资扣除限额标准,与软件生产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一样,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缴企业所得税时税前扣除。

(五)建立风险投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鼓励风险投资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风险投资的发展。1.直接对高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给予考虑。建立科技开发准备金制度并允许费用列支,允许企业特别是有科技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按其销售收入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开发基金,以弥补科技开发可能造成的损失,并规定准备金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用于研究开发,技术更新和技术培训等与科技进步的方面,对逾期不用或挪作他用的,应补缴税款并加罚滞纳金。2.制定有关风险投资的税收倾斜政策,鼓励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一方面,对风险投资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收入免征营业税,并对其长期实行较低的所得税率;另一方面,对法人投资于风险投资公司获得的利润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居民投资于风险投资公司获得的收入免征或减征个人所得税。最后,对企业投资高新技术获得利润再用于高新技术投资的,不论其经济性质如何,均退还其用于投资部分利润所对应的企业所得税。

(六)完善个人所得税,为高技术发展提供人力资本

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 第8篇

作为国际技术交流的载体, 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东道国获得先进技术的重要渠道。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主要通过技术转让和技术溢出两种途径实现。然而,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根本动机是追求利润。技术转移的先进程度主要基于市场竞争状况, 这里的市场竞争不仅仅是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竞争, 更多地表现为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中国市场国际化和国内竞争国际化, 使得跨国公司必须向中国转移新技术。但是, 下列几种情况会弱化FDI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1) 引进技术的先进性。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存在“后发优势”是发展经济学中一个得到普遍共识的重要观点。而引进先进技术是经济落后国家发挥“后发优势”的重要渠道。然而, 在我国, 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的水平很多仍然偏低, 而且以生产设备等硬件技术为主。即使在利用外资中获益匪浅的汽车、电子等行业, 跨国公司对高端技术和核心技术也进行了封锁。因此, 很多核心技术是难以买到。

(2)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方式。

对于产品的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 跨国公司一般采用内部化转移的方式。技术转移主要在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内部进行, 这种方式决定了部分当地或国内的厂商无法融入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技术体系之中, 技术的溢出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进入21世纪后, 跨国公司业务外包的现象大量增加。业务外包虽然是和内部化方向相反的行为过程, 但它们都是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 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所进行的战略选择。当市场的不完全程度很高, 通过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很大, 即内部化收益很高时, 企业便选择市场内部化进行技术转移。当市场发育比较完善, 内部化优势较低时, 特别是有些产品所包含的技术已经相当复杂, 一家企业只要掌握产品技术系统中的某种核心技术, 其他企业便无法进行复制, 企业只要把产品生产环节中的某一部分掌握在自己手中, 便不用担心自己在该种产品生产中拥有的垄断优势。因此, 生产环节的可分割性和产品技术的“黑匣子化”为跨国公司把业务更多地外包提供了可能。可见, 跨国公司的业务外包和技术内部化转移一样, 也是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3) 技术的“挤出”效应。

部分行业由于跨国公司进入后造成部分内资企业的市场萎缩, 使我国一些本已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产业面临着人才流失和技术主导权失控的困境, 可能迫使中国企业放弃已有一定基础的技术开发能力, 转而依靠跨国公司提供的技术, 形成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内资企业的研发活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产生了技术“挤出”效应。

(4) 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局限性。

以外商投资企业为载体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 通过多种方式对我国产生技术溢出效应, 包括人力资本外溢效应、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合作效应、技术应用效应、市场开拓效应, 使技术和管理等从外商投资企业向我国本土企业扩散, 推动了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然而, 跨国公司技术内部化转移方式、投资方式由中外合资经营方式转向独资经营方式等也抑制了技术的溢出效应。

2 从技术接受方分析原因

利用外资是东道国获得外部技术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 东道国能否从技术转让和技术外溢中内生技术创新能力, 则还取决于经济主体技术创新的动力与能力。从我国现有情况看, 由于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都相对较弱, 因而基于FDI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 在某种程度上, 由于对FDI技术依赖性, 经济主体自主创新能力反而弱化了。具体来讲:

(1) 经济主体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

经济主体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缓慢。②从成本和收益来讲, 由于跨国公司转移技术的相对先进性, 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完善程度尚待进一步改进, 故对微观主体来讲, 与自主创新相比, 技术引进、模仿的预期成本较低, 预期收益较高, 因而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 自主创新的动力就弱化了。③一般来讲, 技术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利益的驱动和竞争的压力, 而市场机制越健全, 其竞争压力的传导机制越完善, 因而经济主体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就越大。

(2) 研发基础薄弱, 消化吸收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 国家财政中能够用于技术研发的支出有限。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但是, 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R&D经费支出还是偏低在主要依靠技术创新才能发展的高技术产业, 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强度存在明显的差距。中国R&D经费资源不足, 严重地制约着中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同时, 我国企业重引进, 轻消化吸收。

3 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 尽管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和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技术进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 由于跨国公司逐利性的本质以及技术转让和技术溢出的局限性, 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是难以买到的。而不掌握核心技术, 不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就难以在国际竞争中把握机遇, 甚至可能丧失发展的主动权。因此, 我国一方面应继续改善投资环境, 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以获得更多的“后发优势”;另一方面, 政府应完善引导、鼓励企业进行科研投入的政策, 积极调动社会力量, 多层次、多渠道地增加科技投入, 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具体来讲:

(1) 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东道国获得先进技术的重要渠道, 也是发展中国家发挥后发优势的主要途径。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在于企业要处理好引进与创新的关系。引进技术, 不仅是为了形成生产能力, 而且要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政府可通过政策措施 (例如, 采取税收、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 、价格杠杆的作用, 鼓励企业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 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 加快培育技术创新主体, 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进一步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 使企业真正成为投资主体、风险主体和利益主体。二是通过市场推动和政策引导, 促使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和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 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研发中心及其有效运行机制。三是产学研结合模式必须以企业为主, 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四是鼓励企业建立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创新战略同盟, 以大力推动应用基础性、行业共性、战略性技术的研发。

(3) 加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 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机制。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三是要建立和完善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 吸引高素质人才以多种形式为我国技术进步服务。

(4) 知识产权制度在保护创新者利益和积极性的同时, 促进技术合理、有偿地扩散, 是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制度安排。因此, 我国应进一步健全创造、保护、利用知识产权的制度和市场环境, 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执法效率。同时, 市场竞争是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原动力, 因而进一步加快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

摘要:尽管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和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技术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 但是, 由于跨国公司逐利性的本质、技术转让和技术溢出的局限性以及我国自主创新动力和能力的不足, 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从技术输出方和输入方两个层面切入分析我国基于FDI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应有提升的原因, 并就如何进一步发挥FDI的积极效应, 抑制其消极效应, 加快我国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 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转移,技术溢出,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何洁.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J].世界经济, 2002, (12) .

[2]江小涓等.FDI对中国工业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贡献[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7) .

[3]李晓钟, 张小蒂.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 2004, (12) .

上一篇:中级经济法考点总结下一篇:迎面接力跑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