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

2024-08-23

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精选8篇)

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 第1篇

从吉祥物经济看文化创意产业

摘 要:南京青奥会上设计动感、新颖的吉祥物一出场就赢得满堂喝彩,并创造了不菲的经济和文化效应,乘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势头,以吉祥物为引导,从独特的视角看南京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吉祥物;经济效益;文化效益

2014年8月,第二届夏季青奥会在南京举行,吉祥物?i?i的造型设计新颖,吸引着全世界青年人的目光。?i?i孕育于江苏南京丰厚的文化底蕴,诞生于人民群众广博的集体智慧,蕴含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正是这一充分凸显南京区域文化特色的吉祥物,体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

南京青奥组委选定“?i?i”作为南京青奥会的吉祥物,这一吉祥物充分凸显了南京特色,它以雨花石为创意源泉,用动感、现代的方式对雨花石的自然形态进行了艺术抽象处理,色彩上呼应了南京青奥会会徽。?i?i的创意设计为南京青奥会带来了无限商机,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向了高潮。从吉祥物的诞生可以看出文化创意所起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他产业。

一、在国家大力扶持动漫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i?i所带来的产业效益充分体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1.蕴含地域文化

如果创意产业欠缺文化底蕴,那么创意就会失去应有的生动和活力,若缺少时尚符号和流行文化等元素,就会缺乏审美情趣,则降低其文化附加值,也就不能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不同的地域文化成为创意产业成功发展的基石。如?i?i以南京雨花石为创意源泉进行了艺术化处理,凸显南京的区域文化。

2.创新性是创新产业的重要特征

创意产业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就是创新。创新不是模仿和重复,它强调想象力、创新力以及所带来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设计上的创新。创新独特性是产品创新设计的重点,是设计者的视野和创造性思维,只有创新思维决定了新产品的形成基于传统的再创造,或在传统产品的基础上重新构思,创新理念处处体现独创性的核心价值观。

(2)生产模式、操作模式和销售模式的创新是创意产业的要素。比如,这几年前非常热门的中国好声音,同样是一档娱乐性节目,在比赛规则、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独创性的尝试,却意外地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从中可以看出,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就有可能转化成创新产品。

3.创新产业成本低,耗资源少,无污染,扩大就业,创业产值高

?i?i的其他材质工艺品如公仔、玩偶、娃娃供不应求;各类公共场合大型的吉祥物定制促进了加工业的发展。世界各地的游客通过吉祥物了解南京,这文化上的附加值更是无法估量。

4.创新产业依靠高科技的支撑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创新产业已经越来越依赖高科技来加速其发展。技术密集是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迪斯尼主题乐园各种玩乐设备都是依靠科技的支撑;好莱坞动漫的制作场景设计就整合多种多媒体技术,声、光、电、计算机、仿真等技术,尤其是3D技术的运用都是以科技为载体。由此可见,高科技的运用是实现创意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途径。

二、把文化创意产业扩大并且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1.地域文化融入创意产业

中国圣诞节,到处可见圣诞树、圣诞老人等与外国节日相关的产品,圣诞音乐铺天盖地。外国的节日在我国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影响?我认为原因正在于他们把这种地域文化融入了服装、玩具、装饰、音乐等各个方面,这样就扩大了宣传效果,扩大了知名度,从而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就文化来说,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不相同,如果把这些文化融入创意产业中去,我想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创意产业一定能走向世界。如果想将地域文化巧妙地融入产业中,首先要将地域文化融入产品中去,无论是产品的造型、包装、标识、色彩等都通过设计师使其体现某种文化,这样产品就有了灵魂。例如,南京亚青会的吉祥物“圆圆”,是以中华曙猿(发现于江苏地区)为设计原型,以亚奥理事会红太阳标志为灵感来源,用圆形与弧形拼合成猿的脸部,尾部则使用南京的特色物产――雨花石为创作元素绘制而成,将城市底蕴、赛会理念和青春特色融为一体。

2.创意产品商品化

产业最基本的元素是产品,把设计出的创意产品商品化,如玩具、服装、工艺品、装饰、音像„„产品通过组织化形成企业,企业通过规模化制作形成产业,加上各类媒体的全方位的宣传制作,扩大产品知名度,从而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我们创造的产品还应注意塑造出典型,抓住各个侧面来提高知名度,创造更大更多的经济价值。为什么在中国无论老人还是小孩都知道唐老鸭和米老鼠?甚至是与之有关的服装、印刷品和玩具都大卖特卖呢?正是外国成功地塑造出典型的创意产品,并成功地通过商业化的交换实现其巨大的经济价值。

3.政府的扶持政策要覆盖面更广、针对性更强

资料显示,南京目前已有近60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最快、数量最多的省会城市。为什么南京青奥会和亚青会的各种吉祥物相关的产品销售很好,其中一方面与政府的扶持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对原创研发环节、产业化环节、产品推广和市场营销环节、资助力度方面,各个环节都有政府的身影,换成其他的创意产品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扶持,光靠企业的组织运营,获得的经济和文化效益是远远不够的。

创意产业的发展通过吉祥物的形象充分展现出来,“?i?i”为南京的青奥会的成功举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能仅仅只靠一个“?i?i”,我们需要更多的无限的创意产品去发展我们的创意产业。

参考文献:

石晶晶.从文博会看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J].视听,2014(08).

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 第2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

0 引言

从我国教育的现状来看,艺术设计教育的水平,远远落后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实践,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培养人才的效率和质量十分低下,受到了国外艺术家的直接批评,这种严峻的形式给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因此,近些年来,很多的艺术院校都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建立了很多艺术实验室、实训室,这些实验基地的建设,为我国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基地和可能,促进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却逐渐变成了片面的实践,没有切实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转变了教学模式,但是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中,而不是主动地进行学习和创造,不利于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从文化创意的角度来分析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利于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

实践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它兼顾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更能促进学生理论、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文化创意产业的性质和特征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创新能力以及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的新兴产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注重的是人才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它强调的是通过文化支持推动经济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为背景,以创新能力为源泉,以创新设计为主要手段,通过高附加值的产品创造促进经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就是创意、创新,人才有无穷的创造力,创造力是文化创意产业最关键,也是最鲜活的因素,是其与众不同的亮点。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质量有很高的要求,艺术设计类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创意,只有这样才能引导社会时尚生活的潮流。同时,文化创意产业所需要的人才,要能够准确地把握时代以及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风尚,并且能够深入地了解整个产业发展的状况。因此,为了给文化创意产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接触生产以及实际的生活,设计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本质要求。艺术设计专业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学科,它与人文、社会、历史、科学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一个听似简单的设计活动,却往往牵涉到市场调研、需求、规划、实施、效果等环节,而市场需求是最重要的前提,只有了解了市场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这样才能提产品的高市场效果。同时,市场需求以及市场效果,都是建立在市场调研以及规划之上的。

实践教学并不是一个新理念,而是由于我国的教育模式长期停留在原地,没有进行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实践教学的意义被埋没。虽然换了一种教学方式,但是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下,实践教学变成了知识传递,导致学生对老师的指导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阻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学生以文化为背景,以创意为手段,进行具有特色的设计,所以在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要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环节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不再满足于,过往侧重材料、贴牌等低级技术以及低自主产权的制造业,而是向注重设计和创意的文化创意产业转变。大形势的转变,必然会对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产生影响,所以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要求下,要促进艺术设计教育、创意产业之间的链接机制,对现有的时间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制定准确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具有综合素质、创新设计能力的专业人才。

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性,要求其与市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与市场的接轨,学生才能切实地把自身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接受来自市场的挑战,这是实践教学的目标,也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成果。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艺术教育必须改变自身的教学环节,使其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此外,艺术设计教育院校,还要对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地挖掘,探索适合本地区、市场发展的专业方向;加强学校资源与当地社会资源的结合,并突显自身的特色;将教学工作室、实践基地、公司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聘请行业专家以及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人才辅助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引入企业设计项目,为学生提供鲜活的例子。通过教学工作室与实践基地和公司之间的合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将自身的设计理论知识,在工艺技术下向创意产品转变。

多样、多层次、动态、综合的实践教学环节,能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以及掌握的工艺技能自由地探索与创新,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教学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创意,因为在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制作材料、制作工艺是很传统的,并不是十分先进的,所以只有创意理念的支持,才能给予这些传统的材料与工艺以新的生命力。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要减少孤立的设计实践教学,增加综合性的教学内容,促进实践教学与产业完整地结合起来,更加便于学生仔细、深入地对创意产业进行了解,慢慢学会运用市场需求,以及规律来调整自己的创意理念、设计思维。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主题式教学模式,通过某一鲜明的主题设定,来实现专项创意设计的教学,这样一来就打破了传统课程内容的单一的设计元素、门类。相反,给学生一个主题,通过学生自己对主题的理解,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确定设计内容、工艺、材料等,从而进行自由地发挥和创造,主题式教学没有束缚学生,相反促进了学生自由的想象力、创造力,这种教学模式在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使学生得出多种风格的作品。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对主题进行细致的思考,然后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进行调研和设计,促进了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提高。

比如说,老师可以给出“贵州印象”的主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或者是亲自到贵州进行考察的方式,来了解贵州这个地方的服饰、建筑,以及文化和习俗等,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整理自己的设计思维,研究市场的需求,从而确定自己的设计主题、内容、材料、工艺,最后在设计方案的指导下进行产品的设计,进行大胆的尝试,最终通过良好的视觉效果来展现自己的作品,得到老师的点评与肯定。由此可见,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

结语

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 第3篇

《杭州社会管理与经济发展特色》、《杭州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文化体制改革与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为我们授课的老师有学者, 有政府官员, 他们无不在讲课内容中多次提到“文化创意”这个词, 学习期间, 我们还参观了白马湖文化创意产业园 (柴家坞农居SOHO) 、中南卡通集团、宋城、西溪湿地, 无不感受到文化创意的无处不在及其“化腐朽为神奇”的非凡功力。杭州归来话差距, 以下是我对安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些看法。

一、安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概念不明确、分类不清晰。在安徽省, 文化创意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对它的概念和内涵都不够了解。而在杭州, 政府对其认识清晰、定位明确, 重视非常。

二是引导不够有力。杭州专门有“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这一常设机构, 由市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担任办公室主任, 在下属各区、县都成立相应机构, 给予编制、资金保障, 目前安徽尚未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管理。创意产业的各子行业分属广电局、文化厅、新闻出版局、旅游局等不同的管理部门, 基本上各自为政, 缺乏统一的协调和推动。

三是人才不足。与人才济济的杭州相比, 安徽创意人才更显得十分匮乏, 这将会成为制约安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

四是融资难。文化创意产业是电脑加人脑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并没什么固定资产, 因此, 银行不愿也不敢贷款给业内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 文创企业融资更难, 这是个全国范围的问题。杭州把文创品牌打包成“宝石流霞”债权信托产品, 向社会募集发展资金。该信托产品一上市就大受欢迎, 一举解决了文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取得各方多赢的效果。安徽可借鉴这一做法。

五是产业链不完整。在杭州的中南卡通集团, 我们看到一个漫画原创作品不仅可以带来本身的销售收入, 更可以带动一大批衍生产品行业, 如玩具、服装、电影、音乐、出版、网站资源等等, 这些相关行业的相互作用, 将成倍放大动漫网游的收益和知名度, 而安徽合肥、芜湖、池州等地虽有一些龙头的动漫企业, 也出了一些较有名气的动漫作品, 比如58集动画片《黑脸大包公》在全国热播、《九华小和尚》也登陆央视少儿频道, 但总的来说, 仍缺乏类似杭州的围绕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和氛围, 因而削弱了该产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六是缺少创新意识。杭州在旅游开发中与全国各地一样, 也会遇到诸如规划、土地、拆迁、资金等棘手问题, 但杭州通过模式创新, 很好地解决了这些制约发展的问题。以我们考察的白马湖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 产业园所在滨江区政府依托一个旧村落的基础, 通过规划引领、企业投资、农民参股、政府补贴、统一经营的方式, 改造了民居, 吸引了大批文化创意企业入驻。政府在项目启动初期, 先行建设了农民安居房, 异地安置, 然后以“双向补贴”方式, 补贴农民按整体设计要求进行了建筑物的外装, 统一格调, 而后再由农民租给企业。政府又对入驻的企业三年内每年分别补贴10万、8万、6万租金, 扶持了初创期的企业在园区成长壮大, 外迁农民再回创业园就业。模式创新兼顾了各方利益, 实现了合作多赢的局面。这种做法利用了原有资源, 投入少, 产出大。而在安徽, 各地正紧锣密鼓地兴建“文化创意产业园”, 动辄就投资数十亿乃至上百亿, 从无到有凭空建起, 这些“园区”, 如果说有点“创意”的话, 就是场馆宏大、时髦。很多是以文化创意之名, 行商业地产之实。这种思维需要改变。

二、安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路

一是把合肥打造成中国的文化创意中心。

当前, 合肥作为长三角的腹地, 具有文化中心地带的区位优势、历史文化积淀的人文优势及科教创新城市的人才优势。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发挥中心城市的文化经济功能的关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文化、科技和创意, 所以合肥文化创意中心可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打造:

第一, 文化资源整合中心。合肥居皖之中, 可起到整合黄淮海文化、江淮文化、徽文化、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作用。紧密地与会展经济、影视传媒产业、旅游产业、饮食服务、娱乐、休闲养生产业相衔接, 形成强大文化创意产业带, 培育更多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强势文化创意品牌。

第二, 科技文化中心。合肥是全国闻名的科教城, 作为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科技教育人才资源比较丰富的城市, 适合发展科教先导型的文化产业。

第三, 创意文化中心。在安徽省, 老庄文化、佛山道山、书画之乡、中医药文化、黄梅戏、新安画派、皖南民居等文化资源相当不凡。省会合肥应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 结合现代元素, 利用高科技, 通过创意转化, 发展多种形式的徽文化创意产业。杭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文创办主任魏皓奔就发展旅游业说过一句话:“先造庙, 后造‘谣’”, 也就是说, 要有“看头”, 也要炮制点“听头”, 给景观以延伸的文化内涵。我们传媒界对策划也一直有说法, 要“无中生有”、“小题大做”、“节外生枝”、“化虚为实”, 说的都是创意, 而在我们安徽的文创产业, 资源是货真价实的, 但就缺少上面的理念, 基至连“有一说一”都做不到, 真是浪费。

二是锻造强势文化品牌, 从而将产业做大做强。

第一, 文化强省的关键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上, 要想获得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就必须做强优势文化项目, 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 将出版集团、发行集团、演艺集团、皖新传媒、时代传媒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徽”字号文化航母, 形成具有跨国传播力的强势文化品牌。

第二, 把合肥、芜湖做成全国性的动漫中心。合肥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具备一定的动漫创意和制作力量。应该以动漫数字出版、动漫品牌授权为主导, 建立中国最大的动漫图书运营渠道, 逐步把合肥打造成“中国动漫产权交易集散地”。芜湖市通过若干年对“方特欢乐世界”主题公园的建设和发展, 打造了作为动漫基地的优越条件, 形成了产业园、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等, 这里聚集的文化创意产业, 有些是省内外领先的。因此, 芜湖市的动漫产业发展可定位为:以动漫创意和制作为龙头, 衍生产品开发和动漫产业链建设为中心, 以主题公园为主要实现形式的动漫产业发展模式和道路。

第三, 大打旅游牌, 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安徽在全国中部, 文化底蕴丰厚、名胜古迹众多、生态环境优越。笔者在省内各地旅游景区, 曾听过不少来自省外的游客赞叹:安徽的旅游资源真是丰富, 就是没有操作好、营销好。杭州市把旅游业作为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定位成一级 (顶级) 发展战略, 明确提出了旅游业发展在杭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柱产业培育, 城市按照满足和服务旅游发展的要求打造, 全市上下合力推动发展, 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该产业汇集。在营销上, 通过《非诚勿扰》这部电影, 把西溪湿地推向全国, 通过西湖全线免票, 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来杭观光进而消费。这些新思路和金点子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正因为资源丰富, 而发展不足, 我们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 第4篇

主体间性:方法的建构与

“深描”之巧

在研究方法上,作者崇尚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严格地依据实地考察和各类访谈来做出评估,这是一种注重解释主体的质的研究方法。它以“本质直观”为特征,强调研究本身也是主体间性的呈现过程。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即“主体间的同一性”,其哲学基础源于胡塞尔主体先验论框架下通过“统觉”、同感、移情等,达到主体间的共识与相互理解,厘清哈贝马斯交往理论中相对于工具行为的“主体间性”行为以及海德格尔本体论中主体之间交往、理解关系等。

《主流》正是基于“本质直观”与“主体间性”的哲学意味,通过调查美国创意文化产业参与主体的主观意义,强调将被采访者的独特背景展现与内心思想及情感,行动目的及动机的洞察、理解、解释相结合,展开对“全球文化战争”何以发生、缘何变化等问题的资料搜集,给我们呈现出大量生动而丰富的“本质直观”与 “主体间性”的意义解释。该方法的使用让该书在同类反映、探讨甚至批判全球文化战争的论著中显得独具风格——是访谈对话中建立的非对话体、数据分析中提炼的非统计体、情境体验中浓缩的非故事体的糅杂。

在写作风格上,作者以自身作为叙述主体,来捕捉、透视与反思全球文化格局,其叙事笔力的技巧与风格亦使该书独具韵味。

该书虽为论著,但多以叙事为主线。而其叙事则并非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糅合了小说情境的典型、电影镜头的戏剧性、新闻的客观、评论的直抒胸臆,将纷繁复杂的全球创意产业格局用简约深刻的笔触进行勾勒,里面夹杂着大量的人物与情境“深描”,使该书呈现出独特的魅力——真实而含蓄、生动而深刻。

《主流》以呈现个性鲜明而颇具风格的主体形象为主线,用诸多典型人物拼接全球文化面孔。全书几乎寻不到完整的对白,但读者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我”的存在,研究者被置于半隐匿状态。调查、访谈的过程和具体提问被巧妙地转化为主体背景讲述,特别是对原话的选择和“情境”的渲染方面,趣味和意味交相辉映,细节之处总能让人品出作者的智慧。

文化间性:文本的批判之韵

《主流》的结构框架较为简单,共分为两部分:美国的娱乐业与世界文化战争。谋篇布局中突显了作者在全球化即美国化的现实批判中,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全球以美国文化为主流的观点。该书的主旨相应地表现为两个角度:对美国缘何主流进行追溯,对其主流传媒、主流文本与主流传播方式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寻找席卷全球的文化密码;对文化新兴国家的非美国文化进行积极地探寻与文化建构。这种意识中的否定与无意识中的接受之间形成了不着痕迹的批判隐喻,表现为对美国文化推崇又疑惑,对新型文化接受又否定的文化批判立场,也充分体现了一个欧洲社会学家对所处现状与发展所自然流露的文化忧思。

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作者旨在解释美国娱乐业缘何全球化,进而向读者呈现“流行的”“大众的”“主流的”文化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作者所尝试探究的恰恰是全球跨文化传播中关乎“文化间性”的问题。

文化间性是从“主体间性”引申而来,是一种文化与他者际遇时交互作用、交互影响、交互错借的内在联系,与多元文化、文化杂合、文化融合等概念所不同,它更强调承认差异与促进互动。该书针对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所谓的“美国文化的单边化”“单向霸权”“全球同化”等观点进行批判,提出实际的情况要微妙而复杂得多,文化贸易兼具了趋同与差异的特征。这种批判更符合“文化间性”的旨归,其既表现出对强势文化的尊重与接纳,同时又兼具了对新兴文化与主导文化对话何以可能这一重大问题的冷静探析。

一方面,该书承认美国主导的娱乐文化在全球娱乐中的主宰地位,在考察并分析美国的娱乐业时,从政治上的院外游说、文化产业的生产与营销到流行音乐、流行剧集的全球翻版、反精英文化的日渐高涨,将落脚点置于对“主流”的解释——精英文化的褪色,文化等级的消除,模糊的、杂合的文化更容易流行,更符合大众的口味而成为主流。

另一方面,该书认为文化多元发展的过程并非是单一的或平衡的,其结果也并非是文化发展的齐头并进,而是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地域政治性的、重新分配了的文化版图:美国的创意产业将在趋向世界市场中越来越强大,以致占据文化贸易的制高点;新兴的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在努力发展他们的创意产业;而原先处于主导地位的那些国家——从欧洲开始,可能会被淹没。

细读全书的读者会很容易发现,作者在进行全球娱乐文化巡视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探寻与美国文化进行参照的“他者”文化时一直保持着冷静的反思。“文化间性”的反思使作者在建构观点时体现出了更多的文化间的承认、包容、交流以及对文化混合现象的解释,使全书虽结构简约而附着内容却凸显深刻,资料庞杂、详尽、具象化却独显思维与逻辑的清晰。

掩卷而思,尽管《主流》给我们“洞达”全球文化创意产业之“大势”打开了窗口,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与解读却尽显粗略,被采访主体在提及中国文化时话语所指无外乎是“中国式审查”。这虽有些刻板印象之效,但粗略与刻板本身就值得我们反思: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在哪里呢?用何种本土战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用何样文化印象塑造世界的中国面孔;以何种思维创新文化产品并探寻全球推广战略;用何种政策制度推进中国传媒出版业走向世界。概言之,《主流》虽未对中国文化进行本体解构委实遗憾;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却仍然提供了对本土文化的另类批判与忧思参照,这无疑也是该书的重要价值之一。

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 第5篇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北京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需求,也是政府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和市场需求而做出的主动应对。

一、文化创意产业概说

创意产业是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这种理念认为,当代经济的真正财富是由思想、知识、文化、技能和创造力等构成的创意,这种创意来自人的头脑,它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服务、新市场、新的就业机会以及新的社会财富,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些专家甚至提出,创意产业将会从现代服务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全新的产业形态。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并且把它运用到公共政策上来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1997年,为了振兴英国的经济、调整英国的产业结构、解决当时的就业问题,英国首相布莱尔提议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并且亲自担任主席,负责对英国的创意产业提出发展战略。

我国的文化产业是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产生的,它的标志是1998年文化部设立文化产业司。

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低碳环保产业。这种提法也是很多学者比较认可的。

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脉络

从2006年开始,北京市财政每年安排5亿的预算,设立了专项资金来支持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发展。

北京市人民政府于2014年正式发布《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年)》,提出在涵盖30个市级集聚区和国家级产业基地、园区等政策空间的基础上,采用“一区多点、政策覆盖”的发展模式,规划形成“一核、一带、两轴、多中心”的功能区空间发展格局和与之相适应的“两条主线带动,七大板块支撑”的功能区产业支撑体系。从2006年北京市开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从集聚区发展到功能区的概念,经过了不到十年的时间。

2015年2月10日,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要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

2018年7月北京市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的出台与北京的城市定位,与新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的需要是高度一致的。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须在“高精尖”上下功夫。

(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近年发展情况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速度较快,规模不断壮大。文化创意产业无论在GDP占比还是从业人口规模上,都是名列前茅的,但与世界著名都市如东京、巴黎、伦敦、纽约等在从业人口上还有较大的差距,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而以上国际都市则占到了12%-13%。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2016年全市20个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共实现收入8975.9亿元,增长6.6%,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收入的64.3%,产业集聚度高,产业特色鲜明。这是北京市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

1.“十三五”开局良好,多项指标保持领先(1)总体发展稳中有升

(2)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3)文化消费综合水平全国领先(4)资本市场保持活跃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融合类行业引领发展 3.加强宏观引导,推动产业“高精尖”转型

“十三五”开局之年,北京市着眼未来发展趋势,加强谋篇布局和顶层设计,出台系列规划措施,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做“减法”,聚力产业转型升级做“加法”,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提质增效、“高精尖”发展。

(1)明确产业发展方向(2)加强分类指导支持 4.推进融合创新,“文化创意+”成为重要引擎

《北京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 年)》提出,到 2020 年,基本形成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高水平、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

(1)数字创意成为发展主阵地(2)新兴融合产业成为投资主导(3)空间发展格局不断优化

5.功能区发展效益良好,产城融合深入推进

2016 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紧扣全市发展大局,不断优化完善“两条主线带动、七大板块支撑”的产业体系,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产业规模稳步扩大,规模化、集聚化、专业化特征日益明显,作为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主阵地的地位进一步突出。

(1)功能区发展规模和效益继续保持较高水平(2)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加快先行先试步伐(3)部分特色功能区、特色小镇表现突出 6.重大项目进展顺利,产业发展能级持续提升 7.区域联动全面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实效

8.重点企业扶持行动 9.重大项目引导行动

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思路

(一)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情况

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园有2506家,其中有产业型535座占比21%;混合型1661座占比66%;艺术型82座占比3%;休闲娱乐型110座占比5%;地方特色型118座占比21%。

2017年全国共有文化产业园区近3000家,其中,文化部命名了10家第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各省及副省级以上城市受官方认定(包括国家各部委的相关认定及各省的相关认定)的文化产业园区接近500家。其中,东北部地区32家,东部地区261家,中部地区152家,南部地区78家,西部地区50家。

(二)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类型的划分 1.按区位依附划分为4种类型:

(1)以旧厂房和仓库为区位依附。我国较早出现的大山子艺术区依托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798工厂的老厂房。上海近些年成长起来的创意产业园区绝大部分也是由旧厂房和仓库改造而成。泰康路210弄的“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区,位于上海20世纪3O年代最典型的弄堂工厂群;建国中路l0号的“八号桥”创意产业园区,位于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的老厂 2 房。

(2)以大学为区位依托。

(3)以开发区为区位依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内的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位于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国家动画产业基地;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等等”。

(4)以传统特色文化社区、艺术家村为区位依附。如四川德阳三星堆文化产业园、北京高碑店传统民俗文化产业园区等等。如北京的几个画家村;有的则已形成产业化运作,如位于深圳特区郊边龙岗区布吉镇的大芬油画村等。

2.按园区性质划分为5种类型:

(1)产业型。一是独立型的。园区内,产业集群发展相对比较成熟,有很强的原创能力,产业链相对完整,形成了规模效应。如深圳大芬村,以绘画艺术为主,也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条,及规模效应,但原创能力不强,而且这是我国此类文化产业园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二是依托型的。依托高校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条。如上海虹漕南路创意产业园,同济大学周边的现代设计产业园区等等。

(2)混合型。这种类型的文化产业园区往往依托科技园区,并结合园区内的优势产业同步发展文化产业,但园区内并未形成文化产业链条。如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香港数码港等。

(3)艺术型。这种类型的园区也是创作型园区,原创能力强,但艺术产业化程度还较弱。目前国内最有名的艺术园区有北京大山子艺术园区、青岛达尼画家村等。

(4)休闲娱乐性。这类文化园区主要满足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的新天地、北京长安街文化演艺集聚区等。

(5)地方特色。如北京高碑店传统民俗文化产业园区、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区等。

(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思路

1.做好园区发展规划。要按照“不求大,但求精”的理念,高水准、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文化产业园区的总体规划,在编制规划时既要着眼未来,体现出战略性和前瞻性,又要立足现实,体现出针对性和和可操作性;既要把握全面协调发展要求,对入区产业和企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梯次推进,均衡拓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园区的整体功能;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土地储备中心,预留适量土地资源,为后续发展留有空间。

同时,应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充分考虑园区所在地域的地理特点、基础状况、资源禀赋和发展规模等因素,力争使文化产业园区和中心城市实现最大的交汇和融合,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都市文化圈。其次要明确市场定位。要引导不同文化产业园区进行错位发展,努力化解当前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重复建设问题。

案例:新华1949园区

2.增强文化产业园区内生机制,通过园区内部管理机制和中介组织最大限度的资源整合,使产业链条形成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和合作,实现园区整体外部竞争力和产业实力的提高。

促进高科技与文化资源有机融合。

3.改变单一依靠“出租空间”营利的模式,不断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建设孵化器和创业加速器,孵化和培育一批优秀文化产业创业者和创业型企业;打造文化“众创空间”“创新工场”,3 推动文化产业园区技术研发、咨询服务、生产贸易、展示评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创业创新提供专业化服务。

案例:铜牛电影产业园 案例: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

四、创投资本为所投资企业提供的增值服务

创投资本为所投资企业提供的增值服务包括:企业战略建议、企业发展建议、人力资源服务、未来融资服务等。但风投公司在提供这种增值服务时,要注意拿捏好尺度,要保持风险资本与创业者之间必要距离,不能越俎代庖。因为,在创投公司和创业者之间,创业者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角,创投公司更多地应当扮演顾问、指导的角色。

在融资与融智的结合方面,风投公司一直都在不断创新。最近十多年来,将风险投资与孵化器功能结合起来的模式开始发挥积极的效应,引起了投资界的关注。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美国的Y Combinator。

【案例分析】天使投资+孵化器——TechStars 【案例分析】创新工场的增值服务

不同投资阶段的投资管理内容

1.种子轮和天使轮投资阶段的投资管理内容(1)加强团队建设,完善股权结构(2)完善技术与产品,梳理商业模式(3)融资服务

绝大多数的种子轮和天使轮投资阶段的企业都还不具备自我造血功能,因此,投后管理团队要密切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及早做好下一轮次融资方案,启动下一轮融资,并着手对接各路投资机构。通过完善周到的融资对接服务,使被投资企业顺利度过种子期,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资料链接]真格基金的投后管理

真格基金的投后管理比较系统,涵盖人员招聘、PR品牌、资本对接、财务法务顾问等。对于已经投资的项目,按照季度为周期进行跟进,通过横向纵向对比,分层对接。

2.A轮到C轮投资阶段的投资管理内容

新创企业进入到A轮到C轮投资阶段时,已经度过了创业初期的生存考验期,进入到了发展壮大期。此时的投资管理内容主要有:

(1)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扩大用户规模

【案例分析】风投机构帮助映客扩大用户规模

(2)完善商业模式,打通变现渠道(3)战略融资

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 第6篇

上海黄浦:【黄浦区数字新媒体等新兴行业快速增长】#黄浦播报#黄浦区去年新设文化创意企业426户,注册资本近18亿元,动漫设计、传媒制作和数字新媒体等新兴行业企业快速增长,去年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税收43.2亿元。

@北京大学陈少峰:文化产业应该叫“文化创意产业”或者“创意文化产业”,强调的是创意和文化创新的目标和方向。文化创意产业强调的是文化产业本身的创意驱动,不是传统文化的自然驱动。创意文化产业的核心是“产业文化化”,就是用文化创意的方法去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二者结合的重点是延长产业链和提升附加价值。@重庆臻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政府声音】赵少华(文化部副部长):文化产业今后发展重点一是通过出台政策和指导服务,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推动扩大投资和出口,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增强多样化供给能力。二是加快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增加文化创意附加值,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永银文化创意 :【永银新闻】4月24日下午,安徽省常委宣传部曹征海部长、南京市常委宣传部长徐宁一行莅临永银文化创意馆参观指导,曹部长及徐部长对永银文化自主研发的各类文化创意产品赞不绝口,并充分肯定了永银文化为本土文化创意产业做出的贡献!

瑞安资本:【央行:加大对北京文化科技产业信贷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日前下发《关于大力推进2013年科技金融和文化金融工作的通知》,要求北京市各银行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福田资讯#【文博会福田设6分会场】昨日,第九届深圳文博会43个分会场名单确定,其中分布在福田区的分会场有6个。这些分会场主营业务涉及文化创意产业各个重点领域,如创意设计、动漫游戏、高端工艺美术、高端印刷等。

有关文化创意产业 第7篇

有关文化创意产业

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至此,文化产业跃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城市各种服务功能、增加就业、建设两型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全球的文化创业产业规模正在快速增长,已成为发达国家引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鼓励和支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各级政府也通过加强规划指导提供政策优惠、优化管理协调等手段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各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崛起,逐渐成为这些城市和地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各地加大扶持各类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发展和专门人才成长的工作力度,加快筹划和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或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力争打造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由于各种原因,虽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经加快起步,发展势头比较强劲,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如缺乏更加优惠及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一些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定位缺乏当地特色,一些企业发展战略和功能不够科学,行业内普遍缺乏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专门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大量文化创意都面临着融资困境和障碍等等。

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 第8篇

文化创意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发展的多元性。多元的文化创意产业 (简称文创产业) 以其高附加值、技术密集、高融合性、高回报率、高经济影响力、低污染、低消耗等特点, 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新型财富的创造形式, 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与重视。

文化创意产业源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对于文化工业的批判, 从美学的角度捍卫人类理想生活, 对抗商业性与消费性的工业复制文化。1982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在其发表的《文化产业:文化未来的挑战》报告中指出“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存储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获得、采取的经济战略, 其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是单纯为了促进文化发展”。1994年, 澳大利亚公布了第一份文化政策报告, 提出以“创意国家” (Creative Nation) 为目标, “创意”的概念正式被各国接受并采用。1997年, 英国工党政府将“创意产业”列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 “创意产业”的概念被正式提出[1]。

各个国家和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各有不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定义为结合创意生产和商品化等方式, 运用本质为无形的文化内涵, 内容基本上受著作权保护, 形式可以是物质的商品或非物质的服务[2]。台湾地区目前将文创产业界定为:源自创意或文化积累, 通过智慧财产的形成及运用, 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的潜力, 并促进全民美学素养, 使全民生活环境提升的产业[3]。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家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推动文创产业发展成为世界各地提升整体竞争力或产业加值与转型的重要途径。迈进21世纪后, 文创产业也成为台湾积极发展的产业之一, 在一系列由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下, 台湾大力发掘地方特色文化, 形成由下而上的发展动能, 使台湾的文创产业有了更多元的面貌与更深入的发展。

1 台湾文化创意初起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在快速工业化与都市化的发展过程中, 台湾地方传统产业与初级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全球化浪潮席卷下的台湾正步入全球均质的危机中。随着发展中国家相继快速崛起, 台湾单凭制造业和低廉生产成本的竞争优势岌岌可危, 如果无法建立台湾特色的全球化识别符码, 台湾的国际竞争力前景堪忧。

意识到危机的存在, 台湾1991年邀请日本“造町运动”的发起者和推动者——日本千叶大学宫崎清教授到台传授以传统工艺振兴社区的理念及做法, 推动了1994年台湾“社区总体营造”政策的出台, 提出“建立社会文化、凝聚社区共识、建构社区生命共同体的概念”, 台湾的文创产业于此时开始萌芽。台湾的“文化产业”概念最早是台湾行政机构所属文建主管部门于1995年组织召开的“文化产业研讨会”中提出的“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 这一概念随后成为“社区总体营造”的核心, 由此明确了台湾文化产业的两条发展路径[4]。自此文化产业开始正式进入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视野, 成为台湾文创产业的雏形, 为台湾文创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但“社区总体营造”理念毕竟与“文化产业”的界定有所差别, 文化产业的概念不能仅限于传统、乡村型的初级产业, 如农产品加工、传统工艺、地方特产等。为了促进文创产业的发展, 台湾将文创产业界定化、明确化、方向化, 结合本地区产业特性, 列出台湾推动文创产业发展范畴, 主要包括视觉艺术产业、音乐及表演艺术产业、文化资产应用及展演设施产业、工艺产业、电影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出版产业、广告产业、产品设计产业、视觉传达设计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建筑设计产业、数字内容产业、创意生活产业、流行音乐及文化内容产业、其它经台湾主管机关指定的产业等十六个子产业[2]。这些子产业都符合就业人数多、产值大、关联效益大、增长潜力大、原创性高、附加值高等特性。

2 台湾文创产业政策推出

基于台湾经济模式亟待转型的现实需求和全球文创产业发展卓越成就的刺激, 2002年5月, 台当局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列为“挑战2008:台湾发展重点计划 (2002-2007) ” (简称“挑战2008”) 的十大重点投资计划之一, 提出“开拓创意领域, 结合人文与经济, 发展具全球水平的文化创意产业”, 明确提出文创产业的概念, 将其划分为十三个产业类别, 首次将原属于不同领域的文化、艺术、设计等相关产业统筹于文创产业之下, 并独创创意生活产业等类别, 期望通过行政力量打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 在政策导向上实现从“文化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跨越[5]。“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正式出现在台湾官方文件中, 成为台湾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于2007年底实施完毕, 对台湾经济转型与民众生活模式产生了极大的正面影响。为延续文创产业的发展, 台当局文建主管部门推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第二期计划”;新闻主管部门制定了“振兴流行文化产业方案”;经济主管部门策划了“设计产业翱翔计划”, 其实施时间范围为2008—2011年[6]。

2009年3月, 台湾行政机构将文创产业列为六大新兴产业之一, 同时成立跨部门的“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5月行政机构通过“创意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案” (简称“创意台湾”) , 以5年为执行期 (2009-2013年) 。“创意台湾”是在总结之前文创产业政策的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国际形势, 针对台湾当前发展文创产业的优势、潜力、困境及产业需求而制定的, 提出“环境整备”与“旗舰计划”两大主轴, 最大的亮点在于对两岸关系的新视野和大华文市场的重新定位, 从封闭的本土化思维走向更开放的文化视野和国际化的市场定位[7]。

2010年1月,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在台湾立法机构获“三读”通过, 于同年8月正式实施, 宣告台湾文创产业进入法制化推动阶段。该法保障并辅导各类产业的发展, 达到循序渐进、有效累积文创产业所创造的能量, 建构具有丰富文化及创意内涵的社会环境, 运用科技与创新研发, 健全文创产业人才培育, 积极开发岛内外市场[8]。

2013年, “创意台湾”执行期结束时台湾整体环境正处于创新驱动、平衡发展的结构调整期, 文化内容仍将扮演重要的触媒, 如何将价值产值化, 建构具有丰富文化及创意内涵的社会环境, 运用科技与创意跨界合作, 带动台湾美学经济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台湾文化主管部门随后提出“价值产值化-文创产业价值链建构与创新 (2013-2016) 中期计划”, 推动价值产值化, 建构与创新产业价值链为主轴, 期望引领台湾文创企业成为华人文创经济领先者[9]。

按照先后出台的文创产业政策及法规梳理其主旨内涵及执行策略如下: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 (2002年) ”

——愿景及目标:开拓创意领域, 结合人文与经济, 发展具全球水平的文化创意产业。

——策略:1.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组织;2.培育艺术、设计及创意人才;3.整备创意产业发展环境;4.促进创意设计重点产业发展;5.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第二期计划 (2008年) ”

——愿景及目标:文艺产业的扶植及创新育成, 强化交流平台及地方推动能量, 扶植青年艺术家, 建置数字创意银行, 结合产官学界相关资源共同推进产业发展。

——策略:1.强化产业环境发展计划;2.工艺创意产业发展计划;3.创意文化园区推动计划。

*“振兴流行文化产业方案 (2008年) ”

——愿景及目标:以培育台湾影视、图文出版、流行音乐人才, 重整台湾流行文化发展环境、繁荣台湾流行文化消费市场、形塑台湾流行文化品牌。

——策略:1.流行音乐产业冲刺计划;2.图文出版产业冲刺计划;3.电影产业服务业冲刺计划;4.电视产业冲刺计划。

*设计产业翱翔计划 (2009年)

——策略:1.协助产业建立设计合作体系、跨领域合作机制及设计创新管理制度;2.加强拓展设计的市场, 扩大设计应用领域与国际市场需求;3.加强台湾设计人员的设计与行销管理能力, 协助产业引进国际设计师资源;4.全力办好2011年世界设计大会, 加强台湾优良设计与国际接轨。

*“创意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案 (2009年) ”

——愿景及目标:攻占华语市场, 打造台湾成为亚太文化创意产业汇流中心。

——策略:1.环境整备: (1) 多元资金挹注; (2) 产业研发及辅导; (3) 市场流通及拓展; (4) 人才培育及媒合机制; (5) 产业集聚效应。2.旗舰计划: (1) 电视内容产业; (2) 电影产业; (3) 流行音乐产业; (4) 数字内容产业; (5) 设计产业; (6) 工艺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 (2010年) ”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建构具有丰富文化及创意内涵的社会环境, 运用科技与创新研发, 健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育, 并积极开发岛内外市场。

*“价值产值化-文创产业价值链建构与创新 (2013-2016年) 中期计划 (2013年) ”

——愿景及目标:创新产业生态, 领航美学经济。1.使台湾文创企业成为华人文创经济领先者 (文创产业化) ;2.使文创成为产业升级转型的新引擎, 带动台湾美学经济 (产业文创化) 。

——策略:1.推动文化内容开放 (Open Data) 与加值应用;2.促进一源多用与强化中介体系;3.促成跨界与跨业整合, 提升文创产业价值。

3 台湾文创产业政策实施情况

随着一系列政策推出、实施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的落实, 台湾文创产业发展不断注入新能量而得到发展和壮大, 设定的愿景和目标陆续得到部分实现。通过文创企业发布的数据汇总可以看出, 台当局推动下的文创产业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但产业本身的复杂性也是不能一蹴而就解决的。以下从营业额、内外销情况、行业内厂商以及从事文创行业的人员等4个方面统计数据, 研究台湾文创产业这6年发生的变化[10,11]。

3.1 文创产业营业额

政策实施以来, 台湾文创产业总体营业额呈上升趋势, 2014年达到7, 944.77亿元 (新台币, 下同) , 说明台湾文创产业整体规模趋于扩大。虽受到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 在2009年和2012年出现负增长, 但占岛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5%左右, 并未随着产业增长速度的减慢而明显下滑。这表明经过多年的经营与培养, 文创产业在台湾的经济发展结构中, 已经从附属产业逐渐转化为提升总体经济效益的强劲动力和支柱产业。从营业额数据看, 台湾文创产业在岛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见表1) 。

3.1.1 各子产业营业额

广告、广播电视、工艺和出版等四个排名前四的产业营业额之和占文创产业总营业额的70%以上, 文创产业的子产业经济规模仍存在很大的差异 (见表2) 。近年来, 在文创相关政策的扶植以及民众对艺文活动接受度提高的趋势下, 视觉艺术、音乐及表演艺术等产业的营业额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部分产业因数字化致使传统获利模式面临挑战, 如流行音乐及文化内容产业中, 实体营销渠道的日渐式微;广告产业中, 传统广告代理商角色逐渐被新兴数字媒体代理取代;出版产业方面, 电子书等数字出版的兴起及消费者阅读形式的改变等, 这些取而代之的多元新兴商业模式暂无法统计。

3.1.2 各县市文创营业数据

台北市是台湾第一大创意城市, 其次是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桃园市, 这五个县市文创产业的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比例高达87.68%。凸显台湾文创产业的发展与台湾整体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呈相同发展态势, 呈现集中化、不均等的状态, 地区间差异明显, 存在“创意落差”。台东县、花莲县、金门县和马祖文创产业的营业额虽然较低但增长快速, 因为上述地区近年来成为海外观光客旅游的热门景点, 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见图1) 。

3.2 文创产业内外销情况

台湾文创产业政策的倡导和落实, 带动岛内文创需求的上涨, 近六年内销收入呈现持续扩大趋势, 占文创产业总营业额的90.33%。

外销收入则自2011年起呈现逐年衰退趋势, 2014年有所回升, 较2013年增长4.88%。分析原因主要是占工艺产业比重较大的金银饰批发子产业外销收入大幅滑落, 随着台湾企业在岛外市场的布局, 部分文创服务受到其他地区业者的竞争, 造成整体文创产业外销收入受到影响。随着外部市场的变化, 外销收入又有所回转, 具体情况见图2。

具体看各子产业数据, 2014年各子产业的外销比率普遍较低, 内销收入是各子产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广告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出版产业的内销收入占整体文创产业内销收入的55.87% (见表3) 。

3.3 文创产业厂商

近六年, 台湾文创产业厂商数持续增长, 但增速自2011年后有所放缓。2014年台湾文创产业厂商总数为62, 264家, 较2012年增长0.59% (见图3) , 其中视觉传达设计产业厂商数增长最快, 增长率达27.42%, 数位内容产业厂商数衰退最为明显, 减少7.30%。

3.3.1 文创厂商地域分布

2014年台湾文创产业厂商数排名前五的县市分别为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及台南市, 占文创产业厂商总数的78.62% (见图4) 。台湾文创产业厂商分布情况与营业额分布情况类似, 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市。

3.3.2 文创企业资本额结构

台湾文创产业以小微企业为主, 资本额在500万元以下规模的厂商占84%以上。优势是产业经营较为灵活机动, 效率较高, 经营者更为积极主动的去寻找商机、谋求企业发展, 但缺点是面临资本进入门槛低, 竞争力不足的局面。从营业额的数据看呈现两端集中的现象, 资本额500万元以下以及1亿元以上的厂商, 其营业额占比均在30%以上 (见表4) , 表明台湾当局扶持中小微文创产业厂商发展的政策已见成效。

3.3.3 文创企业经营周期

新设文创厂商数量 (一年以下) 占比约7%, 未满5年的文创厂商数量占比30%以上, 这与台湾小微企业结构相近。10-20年厂商的营业额最高并持续攀升;新设文创厂商的营业额2011年后持续衰退, 说明新进厂商的竞争力较已有厂商低 (见表5) 。

3.4 文创产业受雇员工情况

通过表6的数据对比可知, 台湾文创产业就业人数占台湾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 2014年为2.31%, 是近六年来的最高值。文创产业就业人数增长率高于台湾总就业人数, 除2011年小幅下滑外, 其余年度皆稳定增长。

具体从各子产业人员分布来看 (见表7) , 2014年运动、娱乐及休闲服务、专门设计服务产业就业人数最多, 占文创产业总就业人数的43%。在增长率方面, 出版、专门设计服务、传播及节目播送产业为增长;广告业及市场研究业就业人数下滑最为严重。在各类型人力占比方面, 文创产业的经营需要相关产业的专业技术, 因此专业人员占比较高, 为42.67%, 其次则分别为技术员及助理人员、事务支援人员, 其比重分别为20.02%以及15.58%。

4 台湾文创产业发展影响及分析

台湾文创产业政策的发展随着外部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动和文创产业发展的实际而不断地调适、整合, 既有延续又有突破, 在政策实施期间以及对产业后续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深刻影响了台湾文创产业的未来。通过对台湾文创产业政策及其实施的研究与分析, 不难发现产业发展需要政策的引导和保障, 更需要执行的力度支持。

4.1 政策规划是文创产业发展的前提

政策的制定者是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者, 一项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领和指导。在台湾文创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从初期“社区总体营造”的出台, 到中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第二期计划”的提出, 以及后来“价值产值化-文创产业价值链建构与创新 (2013-2016年) 中期计划”的施行, 台湾当局都对文创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周密的政策规划, 一个计划完成后就有另一个计划推出, 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 说明台湾当局对文创产业的关注和呵护。

4.2 政策推动是文创产业发展的保证

台湾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政策的大力支持密切相关。台当局通过“振兴流行文化产业方案”、“创意台湾”等专案的推动, 积极为文创产业培育人才、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租税优惠, 设置文化创意园区和文化展演设施, 筑巢引凤;通过各种产官学的交流和互动, 形成生产、营销、研发等不同网络, 引导台湾文创产业迅猛发展。台湾在文创产业政策的拟定和执行过程中, 一直注意对政策具体施行的跟踪监测及时修正。如“创意台湾”就是在总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的基础上提出的, 对发展目标和内容进行调整。

4.3 法律法规是文创产业发展的保障

法治是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台湾在推行文创产业的过程中, 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的建立成为引导产业发展的重要工具。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的颁布对文创产业发展的原则、方向和政府的奖励、补助和租税优惠等措施做了基本的规定, 优化文创产业发展环境。依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的各具体相关规定订立施行细则和子法, 并保证落到实处, 在制度设计上保证文创产业政策的顺利施行以及持续的良性发展。

4.4 跨部门联动是文创产业发展的助力

台湾文创产业主要由行政机构负责经济、新闻、文建、“内政”等四个主管部门来营造与推动。经济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广告产业、设计产业、数字休闲娱乐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创意生活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新闻主管部门则主管电影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出版产业;文建主管部门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范围主要是视觉艺术产业、音乐与表演艺术产业、文化表演设施产业、工艺产业;“内政”主管部门只负责建筑设计产业的推动。各部门的明确分工是营造一项新兴产业的必要前提, 为便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台湾采取了三大措施, 一是将行政机构所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修正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二是经济、文建、新闻及“内政”等主管部门共同组成一个跨部门的“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 主要负责协调各部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各项执行工作;三是在经济主管部门内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办公室”, 负责指导委员会和推动小组及幕僚作业, 协调各部门执行相关合作事项。

5 结语

台湾文创产业政策的发展过程, 也是台湾对发展文创产业认识逐步成熟的过程。台湾文创产业从最初经济发展视野下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 到寻求世界文化格局中“创意台湾”的形象定位, 是一个逐渐深化和扩展的过程, 由经济视野而涵盖至集政治身份、经济阶层和文化地位的整体诉求。在台湾当局政策的强有力推动下, 台湾文创产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但也存在着产业规模差异大、外销市场小、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发挥自身优势, 在更细致的辅导策略下扭转劣势, 把握发展契机, 结合产业、科技、文化、服务发展文创产业, 或将是未来台湾文创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摘要:继第三波信息产业经济后, 文化创意产业被视为第四波经济动力, 正以不可阻挡的力量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 成为人类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早, 在当局一系列政策推动下, 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并保持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本文详细介绍了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初起和推出, 以统计数据说明政策的实施效果, 进而阐述了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意义。

关键词: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发展,实施情况,影响意义

参考文献

[1]范梦月.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合作研究[D].南京大学, 2013.

[2]吴庆烜, 叶仲超.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环境探讨[J].嘉南学报 (台刊) , 2008 (34) :806-816.

[3]廖世璋.文化创意产业[M].台湾: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2011

[4]周雅菁, 曾启雄.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之研究[J].设计研究 (台刊) , 2005 (5) :132-140.

[5]蔺德, 邱上嘉.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回顾与展望[J].设计研究 (台刊) , 2005 (5) :141-147.

[6]徐信贵, 陈伯礼.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营造中的政府角色与功能[J].理现代化, 2010 (2) :41-43.

[7]台湾文化主管部门.创意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案行动计划2009-2013年[EB/OL].[2009-10].http://www.ey.gov.tw/Upload/Rel File/26/63679/912816305071.pdf

[8]台湾行政机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EB/OL].[2010-02-03].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306_19693.html

[9]台湾文化主管部门.价值产值化-文创产业价值链建构与创新中程 (2013年至2016年) 个案计划[EB/OL].[2013-05-09].http://www.ey.gov.tw/Upload/Rel File/27/698429/102--000024963%E4%BF%AE%E6%AD%A3%E8%A8%88%E7%95%AB1020424.pdf

[10]2014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M].台湾文化主管部门, 2014.

上一篇:新生军训圆满落幕下一篇:学习实干兴企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