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城乡规划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2024-07-10

在全省城乡规划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精选6篇)

在全省城乡规划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第1篇

在全省城乡规划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根据会议的安排,现就**市2010年城乡规划工作亮点、2011年工作打算以及我市在控规及近期建设规划的经验做法,向各位领导和同仁汇报如下:

一、2010年城乡规划工作主要成效

(一)城乡规划体系日渐完善。

一是积极推进重大区域规划编制。从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出发,推进了市域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启动了**中部、东部、南部三大板块区域规划编制。在编制完成《**都市区规划》的基础上,着手把**、**纳入**特大城市规划建设范畴,划定了特大城市建设规划区范围。

二是深化中心城区城市规划编制。**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经省政府批准实施。**新区城市设计、**片区控规等10项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准实施;目前,中心城区已批准实施并报省住建厅备案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规模达**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万人,全面覆盖了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近期建设100平方公里的用地范围。同时,中心城区供水、排水、公共停车场、综合交通、公共交通、燃气、住房建设、城市生态系统等8项专项规划已经批准实施,专项规划体系进一步健全。另外轨道线网规划、城市雕塑规划、火车站站前广场改造规划等10项规划进展顺利。

三是科学指导了县(市)城市规划编制。全市有14个县(市)完成了规划年限至202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3个省级示范镇编制完成了总体规划,40个乡镇编制完成了控规,28个乡镇编制完成了村庄布局规划。全市初步建立了从区域到城镇、从城镇到乡村、从总规到专项、从编制到实施管理的层次分明、互相衔接、完善配套的城乡规划体系。

(二)重大规划项目研究扎实推进。

一是开展了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研究。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对加快全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江沿岸(储潭段)、**片区选址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进行了规划比较和政策研究。

二是开展了中心城区交通整治改善研究。按照“高度关注民生,整治交通环境”的指示要求,牵头组织了**老城区4条街道建筑立面整饰的规划设计工作,开展了打通断头路完善交通网络、加强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管理、农贸市场停车改造提升、公共绿地休闲广场建设、专业市场的整治与搬迁等研究,为改善中心城区交通环境、生态休闲环境提供了参考意见。

三是开展了重大项目的前期策划研究。先后开展了市民中心、总部经济区、金融街、钨和稀土大厦、旅游集散中心、餐饮城、加油站、棚户区改造等重大项目的策划研究工作。

四是积极做好了重大项目的规划技术服务工作。参与了城际铁路研究、**铁路扩能工程初步设计、**新火车站选址、等

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开展了奥体中心、**职教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大学生创业园区选址、**医疗废弃物处理中心选址、**区生态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公园货运站场选址等规划技术服务工作。

二、2011年城乡规划工作打算和创新举措

(一)2011年城乡规划工作打算: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一是科学编制**特大城市规划,在原有都市区规划的基础上,大力解决规划实施操作层面的问题。二是继续完善中心城区规划体系,启动**市近期建设规划修编。三是深入推进县(市)、乡(镇)域规划编制,完善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切实加强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衔接,依法对县城、村镇建设进行有效控制。四是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严控规划“红线”,依法严肃查处越权审批、未批先建、少批多建、乱批乱建和擅自变更规划等违法行为,保障规划实施的有效性,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城乡规划工作创新举措。

一是启动制定规划技术管理规定、规划成果审查制度及规划公示制度。二是拟建立片区责任规划师或注册城市规划师制度,强化对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动态维护管理,及时更新完善规划成果。三是全面实行县(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备案制度。四是启动规划设计单位入**的备案审查制度,把好规划设计单位选择关。五是探讨特大城市、次中心城市的规划编制

管理模式。六是统筹各行业专项规划的编制,由市城乡规划部门牵头组织编制各行业规划。七是启动覆盖全市域的**市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编制。八是开展中心城区交通规划、统筹城乡试验区发展等重大课题研究。

三、**市控规和近期建设规划的主要做法

(一)严把“四关”,提高规划成果质量。我局在组织编制城乡规划过程中,通过严把好设计单位选择关、规划方案审查关、公众参与关及最终规划成果出台关等“四关”,较好地提高了规划成果的质量。一是在规划编制单位的选择上,我局采用了公开招标与直接委托相结合的方式,严把设计单位选择关。二是在规划方案审议中,既邀请了情况比较熟悉的市内专家,又邀请了省内外知名专家参与规划评审,严把规划方案审查关。三是在规划公示过程中,我局充分利用市规划建设网和规划展示馆等平台作用,及时将规划方案通过以上网络、展示馆和**主要新闻媒体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严把公众参与关。四是在编制过程中,我局认真对专家、部门及公示意见等进行研究梳理,并及时提供给设计单位,要求设计单位认真研究吸纳,严把最终规划成果出台关。

(二)严格规划编制程序,提高规划成果质量。我局严格按照法定程序编制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认真组织了初步方案讨论、中间成果论证、专家评审、规划公示、市规委会审议、市政府审批、成果公布以及报送市人大和省厅备案等环节。一

是在规划初步方案设计阶段,我局积极做好与设计单位的互动,适时召开规划方案讨论交流会,组织相关部门及局相关科室人员参与方案讨论交流,使设计单位更加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资料。二是在规划评审阶段,我局不仅组织了对本地情况熟悉的市内专家作为专家组成员,还邀请省内外高水平专家做为规划评审组组长,严格、认真地对规划方案进行审议。三是在规划方案经专家组原则通过后,我局及时将规划方案通过市规划建设网和规划展示馆进行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四是在规划成果报批前,我局还将规划方案提交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会议,由市规委会进行专题审议;凡是未经市规委会审议通过的规划,均不得报请市政府批准实施。五是在规划成果出来后,我局及时将规划成果进行公布,并报市人大常委会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进行备案。

(三)严格规划调整程序,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对于出让后的土地,一律不得调整规划技术指标。对于土地出让前确需调整规划技术指标的,必须由所属职能部门向市政府提出规划调整申请,经市政府同意后,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调整论证报告,经市城乡规划建设局组织专家论证、规划调整方案公示、征求相关利害人意见以及市规划委员会审议等环节,然后报市政府批准实施,凡在规划调整过程中任何一环节未经通过,则不再进行下一道程序。通过严格的规划调整程序,维护了控规的严肃性。

(四)强化规划衔接,实现“三规合一”。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局认真做好了规划之间的衔接,以城市总体规划成果为基础,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组织编制各项控规和近期建设规划。在编制近期建设规划过程中,首先是对“十一五”期间城市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其次认真解读和领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划内容,做到近期建设规划与“十二五”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全面衔接,实现“三规合一”,同时组织各行业主管部门申报“十二五”规划建设项目,依据“三规”和建设时序等,对各行业申报的规划建设项目进行筛选,最终在近期建设规划中予以落地。

(五)强化县市规划督导,提升县市规划水平。在做好中心城区控规和近期建设规划编制的同时,我局认真指导和督导了县市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协助县市邀请省内外高水平专家参与规划审查,组织专家和市直相关部门及时对县市规划方案进行审查把关,并协助县市做好城乡规划的报批和备案工作。同时,在全市实行县(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备案制度,并拟启动规划设计单位入**的备案制度。

在全省城乡规划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第2篇

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

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2012年6月20日)

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1991年8月启动建设,规划面积116平方公里,现管辖2个街道,人口12万。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在省级开发区综合评价中居第一;连续五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先进开发区;201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成为全国第7家、全省第2家综合类生态示范园区。去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1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4.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4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进出口总值60.17亿美元。

蓝色国家战略实施以来,我们依托靠海临港的独特优势和现有蓝色产业基础,按照省市加快建设鲁南临港产业聚集区的要求,依托韩国工业园(中韩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粮油食品产业园(中日健康食品产业园)、海上装备制造园(中新合作海工基地)、浆纸及印刷包装产业园(中新合作浆纸印刷包装基地)、日照保税物流中心(综合保税区)等特色产业园,以大项目为龙头,加快打造汽车及发动机零部件、浆纸及印刷包装、粮油 1 食品、海洋工程和临港物流“4+1”蓝色产业集群。去年,粮油食品产业产值达到360亿元,浆纸印刷包装、发动机零部件产值分别突破100亿元,三大产业产值已占工业总量的90%。在推进海洋经济特色产业园规划建设中,主要抓了以下四点:

一、加快区域规划战略性调整,搭建蓝色经济发展新载体。针对目前整体规划和发展空间布局滞后蓝色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现状,我们在中部巩固提升海洋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对其他区域规划实施战略性调整,构筑东海工、西保税、南古镇、北商住的新格局。“东海工”,就是在东南部岸线进行大规模填海造地,向沿海要地20平方公里,加快建设船舶修造、船舶配套、海洋装备、渔港经济基地。我区有16公里海岸线,其中8公里是日照港的港口岸线;另8公里基岩条件好,背后陆域开阔,是条件极为优越的工业岸线,为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优势条件。为此,我们委托家海洋渔业局北海分局编制了石臼湾海洋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总体规划,即将批复实施;东方重工一期注册资本2000万美元的日照齐舶投资咨询管理公司营业执照已获批,计划投资100亿元建设海工基地。投资2亿元的国家级中心渔港建成,依托渔港正加快渔港经济区规划、管理、招商和设施配套,已引进投资过亿元的游船制造、水产品加工、冷藏、交易市场等项目21个,着力打造集捕捞、加工、仓储、商贸、餐饮、物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渔港经济基地。总投资50亿元的山海投海工项目已签订合作协议、总投资40亿元的山东能源大型成套设备加工制造项目正在推进中。“西保 2 税”,就是在204国道西南部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的国家级综合保税区,正严格按照国务院和海关总署要求编制规划,着力打造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虚拟口岸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服务辐射半径在300公里,对日照市及鲁南经济带发展将发挥重要的政策服务、大项目聚集和国际化平台作用。“南古镇”,夹仓古镇是日照四大古镇和粮仓之

一、鲁南商埠、古代中国沿海军事重镇,开发古镇就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引傅疃河水入古镇规划区,使之成为水乡,恢复明清民居建筑,高标准配套休闲度假、影视娱乐、商务会所等设施,打造鲁南古镇、江北水城。“北商住”,就是将天津路以北、兖石铁路以南近20平方公里的区域调整为商住用地,推进高档次、高强度的商住开发,带动城市新区建设。目前正推进区域内工业企业搬迁和土地清理收储,加快建设通往市区的五条道路,实施河道治理和绿化,启动全市首个千亩万人大社区。这个调整使我区规划面积拓展到近140平方公里,将为蓝色产业发展和新区建设开辟更广空间。

二、加快打造“4+1”蓝色产业体系,培育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建区以来,我区累计引进过千万元的内资项目420个、计划投资1050亿元,实际到位内资510亿元;引进外资项目106个,实际到位外资18.6亿美元。已培育2个年产值过100亿元的旗舰型企业、4个年产值过30亿元的重量级企业和21个年产值过5亿元的骨干企业。依托靠海临港优势、特色产业园区(基地)和大项目,我们坚持招引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拉长产业 3 链、聚集大产业,着力打造千亿级海工城、千亿级食品城和五百亿级汽车城、五百亿浆纸城。汽车及发动机零部件:目前已拥有发动机48万台、自动变速箱50万台、汽车模具250台套、缸体曲轴缸盖各70万套的生产能力,加上车桥等配套项目,具备制造整车的条件。远期发动机、变速箱产能将达到130万台和100万台,加上年产15万台的商用车项目和一批配套项目,将形成500亿元的规模。浆纸及印刷包装:森博浆纸一、二期已形成180万吨浆、17万吨纸、年产值100亿元的规模,投资300亿元的三期建成后,浆和纸的生产能力将分别达到300万吨,销售收入能超过500亿,同时带动印刷包装产业发展。粮油食品:已建成4个年加工能力120万吨的大豆加工企业,在建的还有3个,建成后年加工能力超过800万吨,占全国份额的1/8。金鹰集团、恒隆粮油还计划建设100万吨棕榈油项目,将占全国的1/6;凌云海集团正在建设120万吨的精品糖项目,制糖能力超过300万吨,将占全国的1/4;青啤日照公司将提产到60万吨;同时伴随着海洋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以粮油为龙头的大食品产业产值能突破1000亿元。海洋装备:投资100亿元的瑞盛海工项目正顺利建设,投产后年生产、修理能力800万载重吨,销售收入可达500亿元。加上配套项目的跟进,将形成1000亿元的规模。现代物流:已培育华信、万宝等4家中国500强外贸企业,引进了总投资15亿元的中铁物产、总投资6亿元的和易海运等旗舰物流项目。铁矿石贸易商华信、万宝分别做到全国的第14位和全省的4位;凌云海糖业的白糖在天津 4 渤海商品交易所挂牌交易,对全国白糖价格拥有很大的话语权;我区已成为全国大豆进口和加工、仓储的重要基地,大连商品交易所专门在日照设立期货交割仓库,编制日照价格指数,对全国大豆价格起到重大指导作用。为加速形成现代物流产业集群,我们抓住港口扩容和晋煤大通道建设等机遇,加快推进占地2300亩的港口物流园区、现代路以西疏港高速以南1000亩的现代物流园、204国道以西10平方公里的综合保税区、500亩的凌云海物流园,加快基础建设,搞配套服务,突破大项目,加强物流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放大临港物流产业集聚集群效应。预计十二五末,全区社会物流总额超过1200亿元。

三、加快实施区港联动一体发展,实现蓝色产业与港口经济的深度融合。日照港是鲁南唯一的港口,设计吞吐能力6亿吨,去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52亿吨,同比增长11.8%,在全国大陆沿海港口中位居第九,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我区与日照港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双方合作基础广泛、前景广阔。我们牢固树立“以港兴区、以区促港、合作共赢、一体发展”的理念,深化区港战略合作。一是举全区之力支持港口做大做强。妥善做好拆迁安置、矛盾处理等工作,支持各类大宗散货码头建设、疏港高速等基础设施建设;把开发区作为港口大后方,加快产业布局、基础设施、水电及通讯等配套、公共服务资源与港口衔接,为港口发展拓展空间、提供支撑。二是依托港口做大做强临港产业。通过培育四大临港大工业产业集群,支撑全区蓝色产业和港口吞吐能力快速增长。依托鲁南航运中心和口岸优 5 势,加快开发区临港中心商务区建设,为港口和临港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做大做强国家级保税物流中心,同时依托各类物流园区,承载港口仓储、物流等产业转移,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

四、加快健全蓝色产业保障机制,激发海洋经济发展的活力。加快蓝色经济特别是特色产业发展,必须打造强有力体制机制保障。为此我们实施了投资拉动、政策驱动、服务推动、载体带动战略。一是投资拉动。利用好国家级开发区的牌子和现有产业,招引和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快推进森博三期、变速箱二期、发动机四工厂等6个投资过10亿元的项目落地,确保凌云海精品糖等14个项目投产、变速箱二期等47个项目顺利建设,年内投资突破180亿元。今后几年,我们力争每年都引进5个以上过10亿元的大项目,生产性投入不低于150亿元,不断为蓝色产业注入活力、积蓄后劲。二是政策驱动。积极争取和用足用活国家省市扶持蓝色产业政策,放大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最近我们出台了企业搬迁、品牌战略、自出创新等8大企业产业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1.5亿元,我们将严格对接兑现,确保政策惠及产业企业。同时,对照连云港、临沂、青岛周边开发区的扶持政策,从税收返还、技改贴息、技术创新、创建名牌、金融支持、建设企业化园区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确保优惠幅度不低于周边地区,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推动工业、商贸、物流企业做大做强。三是服务推动。借助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体制理顺的机遇,我们正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管理模式,按照“精简、高效、6 统一”的原则,设立了14个区直副处级行政事业机构,强化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城市建设、产业发展、高新技术培育、民生保障等体现开发区定位、蓝色经济特色、便于管理服务的工作职能,同时理顺和充实了内设机构和科室,初步形成了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精简高效的新型政府管理体制。同时在全区深入推动作风大转变、服务大提升、环境大优化,开展企业大走访,组织好“找问题、寻对策、理思路、抓落实”大调研,落实领导包保、归口服务、部门联动以及企业直通车、企业服务热线等制度,发挥好经济顾问的作用,建立全方位、专业化、高标准的产业服务体系,下大力治理涉企三乱以及机关中梗阻问题,为产业企业发展搭建绿色通道。四是载体带动。发展蓝色产业必须搭建良好平台。我们重点规划建设了韩国工业园、粮油食品产业园、海上装备制造基地、浆纸及印刷包装产业基地以及4个综合性现代物流园区,这样便于基础配套、生产要素整合、项目集中建设和招商,努力走园区支撑、大项目带动、链条拉长、同类项目聚集的特色产业集群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根据国际资本产业转移和合作交流步伐加快的新形势,我们正推进中德(日照)中小企业合作园区建设,同时根据省里部署,研究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园区中日、中韩产业园建设的规划,以此为平台承接日、韩、德等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借助外力做大做强蓝色产业,努力为打造蓝色经济区作出更大贡献!

对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园区建设有几点建议:

(一)尽快将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园区上升为省级乃至国家战略,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更好更快建设。山东半岛处于亚欧大陆桥东段,位于我国重点发展的沿海轴线上以及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的结合部,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事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整体推进。同时,山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具备了承接日韩资本、产业转移的独特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既是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中日韩次区域合作、优化全国对外开放布局的重要举措。建议省里争取把先导区列入省决策,推动上升为国家战略,争取更大政策扶持,尽快组织实施。

(二)在有日本工业园、韩国工业园等载体,并且产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效益的开发区进行先行先试,总结经验,发挥好示范辐射作用。2003年以来,省商务厅在全省开发区中选择了部分开发区设立国别工业园,其中批复日照开发区规划建设日本工业园、韩国工业园。目前,这两个园区已聚集各类项目126个,其中日资项目12个,韩资项目49个。日本工业园(中日日照健康食品产业园)、韩国工业园的食品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已形成集群和裂变发展效应,正朝着千亿级迈进,在全省蓝色经济区建设中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当然,全省其他开发区的国别工业园建设也取得斐然成绩。建议省里把这些开发区纳入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试点,将有利于更好地 8 发挥这些开发区现有的产业优势,更好地发挥日本工业园、韩国工业园的对外开放载体功能,增强对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的支撑和带动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也将为山东半岛开放先导区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全省城乡规划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第3篇

今年以来,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全省经济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回升向好的态势, 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6%;进出口总额增长4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5.3%。

从工业运行情况看, 生产态势继续向好, 企业效益快速增长, 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6%, 增幅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 总体情况好于预期。但增长势头逐步趋缓, 特别是二季度下滑明显, 已较一季度 (21.9%) 回落5.3个百分点。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 我分析, 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的原因: (1) 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去年一季度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6.5%, 而4、5、6月份分别增长14.1%、14.6%和16.8%, 使今年二季度工业增长基数相对较高。 (2) 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调控房地产市场、取消部分产品出口退税、人民币汇率改革、停批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整顿地方融资平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企业工资标准等防通胀政策出台后, 钢铁、建材等产品的需求明显下降。 (3) 拉动内需政策作用有减弱趋势。农机、家电、汽车等方面的刺激消费政策使购买力提前释放, 这些政策的拉动效应逐步减弱。 (4) 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去年经济4万亿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今年新的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不足, 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5) 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用铁的手腕淘汰落后, 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增长。 (6) 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上半年,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3%, 而工业品出厂价格仅上涨7.5%, “高进低出”, 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

总的看, 上半年全省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是好的, 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 当前经济发展环境极为复杂, 经济回升向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和困难, 对长期形成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需要一个过程, 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在显现。从国际看,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 美国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 国际市场需求依然低迷, 世界经济全面复苏还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从国内看, 导致最近几个月工业回落的因素近期内不会消除, 有些因素下一步还可能进一步显现, 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形势不容乐观, 全年可能呈现“高开稳走、后期有所回调”的运行态势。当前, 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能耗水平一定要降下来, 要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二是保经济增长目标不能动摇, 要确保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

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 下半年我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也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一是中央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进一步强调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针对性、灵活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转方式调结构工作, 特别是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出台的47条意见, 为我们做好转方式调结构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 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 对我们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倒逼机制, 也为我们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发展制高点提供了难得机遇。同时, 我国着眼于培育区域发展优势, 积极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特别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战略的实施, 为我们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三是经过去年以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锻炼, 各级政府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明显提高, 广大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显著增强, 积累了应对复杂局面的丰富经验。在这里, 我要特别强调一下, 就是对当前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 各级各部门要保持清醒认识, 立即动员起来, 继续发扬应对金融危机的好经验、好做法, 采取一切有效措施, 确保下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正确处理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的关系, 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正确处理好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之间的关系, 保增长是今年的既定目标, 绝不能动摇;调结构是重要抓手, 必须牢牢抓住不放。我们要认真贯彻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 实施好省委10号文件提出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新特优引领、产业集群壮大四大工程, 加快构建符合山东实际的新型工业化体系, 确保今年下半年工业平稳较快发展。

(一)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转方式调结构的效果如何, 最终都要靠市场来检验。要坚持市场主导, 加强政府引导, 进一步加大国内外市场开拓力度, 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一是抓好两个市场。要继续落实好国家已经出台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下乡等政策, 抓住机遇, 扩大市场份额。在用好国家政策的同时, 要立足实际, 找准结合点, 主动研究和创新挖掘市场潜力的新政。比如, 我省实施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工程, 今年计划推广1200万平方米, 既满足市场需求, 又能带动太阳能光热等相关产业发展, 还能促进节能减排。我省推动的“建材下乡”, 虽然国家政策还没有最终确定, 但我们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推广等方面已经先行一步,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一步, 我们还可以围绕城乡住房改造、公租房建设、成品油农村零售网点建设等方面, 创新体制机制, 做好市场开拓文章。此外, 要充分利用好我省对口援建中西部地区的机遇, 以产业转移等方式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目前, 欧美市场低迷, 但非洲、南美洲等新兴市场潜力较大。例如, 去年我率团访问尼日利亚, 在省经信委等部门的积极推动下, 就达成了购买150辆中通特种装备车的合同。最近, 省政府还要专门召开工业开拓市场会议, 推广一批市场营销典型经验, 表彰一批市场营销先进企业, 进一步带动加快市场开拓步伐。二是实施差异化战略。引导广大企业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 大力实施差异化战略, 瞄准特定群体, 找准市场定位, 推进流程再造, 按需组织生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新的发展空间。三是发展售后服务业。售后服务是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 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销售。国外企业都十分注重售后服务, 据潍柴集团介绍, 国外的售后服务在产品收入中的比重一般可以达到75%, 单纯的产品销售仅占25%, 而我们国内企业的情况恰恰相反。要认真贯彻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精神, 引导企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四是抓好会展经济。继续积极参与上海世博会和网上世博, 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展销活动。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开展“七个一”工程活动, 组织好今年下半年的各项展会。

(二)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转方式调结构保增长的核心动力和中心环节。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努力在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和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突破, 推动工业经济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一是抓好创新平台建设。完善运行机制, 加大引导扶持, 努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创新能力达到国内一流的高水平企业技术中心, 今年力争使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600家以上。潍坊建立工业技术研究院, 威海威高集团与中科院建立高技术研发中心, 东营广饶轮胎产业集群由重点企业牵头组建轮胎产业创新技术联盟, 这些做法和效果都很好, 各地可以学习借鉴。二是抓好设计制造业发展。要加快实施工业设计三大工程, 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创新成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工业设计中心、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对今年上半年以工业设计发展为主题的产学研展洽会上达成的合作项目, 要深入跟踪落实, 推动设计制造业尽快有新突破。三是抓好首台首套重大装备的发展。从去年开始, 我省实行首台首套重大装备激励政策, 取得良好效果。今年又组织认定了95个产品为国内和省内首台套技术装备, 近日即将发布, 要大力支持这些重要装备的推广和提升。四是抓好技术研发项目实施。围绕转方式调结构重点领域, 加强新产品新技术项目的引导, 组织实施重大技术装备研发专项, 推进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开发, 做到“生产一批、储备一批、研发一批、规划一批”, 今年组织实施好2500项省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项目。五是抓好新技术推广。要加大东岳离子膜、瀚霖长链二元酸、爱地高分子聚乙烯纤维等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力度, 以此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六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要引导企业树立“贸易未动、商标注册先行”理念, 强化“标准”、“专利”和“商标”意识, 创造、使用、保护知识产权。我省有64万家企业主体, 有效注册商标21万件, 平均每3家企业有1个商标, 而发达国家每个企业平均有7-8个商标。这方面我们差距很大。七是加大对自主创新的风险投资支持力度。金融部门要加快政策研究, 鼓励风险资金投入创新领域。经信、科技、质监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 多方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三) 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传统优势产业是我省工业的基础, 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 而技术改造是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高端发展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要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 认真落实工业调整振兴规划, 推动传统产业提高技术水平, 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要抓好6大类1000个项目的实施, 确保早投产、早见效。结构调整400个项目中145个项目争取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2.53亿元;200项节能项目中已获得国家和省节能资金支持的有106个, 补助资金3.6亿元;200项中小企业项目中已下达191个项目, 共安排补助资金8910万元。对未获财政支持的项目, 经信、财政等部门要抓紧研究意见, 尽快安排专项资金计划, 尽早落实到位。

(四)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既是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的现实需要, 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举措。去年省政府制定了13个新兴产业指导意见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今年又出台了7个新兴产业指导意见, 省政府还出台了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 基本上形成了今后一个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框架。各市都要从实际出发, 切实抓好规划的制定实施, 明确各自发展重点, 并落实到具体项目上。要以现有优势企业为主体, 优化资源配置, 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组织新上一批优质高效的大项目好项目, 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尽快壮大产业规模, 形成产业特色。在发展新兴产业项目时要注意以下要点:一是要坚持技术领先。每个项目的核心技术水平要看准、弄清, 不盲目跟风。二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做好延伸上下游产业链的文章。三是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四是加大优势产业市场示范, 降低产业化风险。例如, 太阳能产业。截止6月底, 全省已落实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项目415个, 建筑面积2400万平方米, 其中今年可完工1160万平方米;还要抓好皇明太阳城大会, 实施好亚洲最大的兆瓦级光热发电项目。再比如:新能源汽车。鼓励聊城、临沂等地新能源客车发展, 鼓励枣庄、寿光泰丰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 争取时风等新能源汽车列入国家低速、短程试点。

(五) 抓好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

节能减排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我们的硬任务, 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最佳突破口。昨天, 大明省长在全省节能考核奖励电视会议上, 从实施节能预警调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控“两高”行业增长、抓好重点领域节能、严格节能执法监察、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等方面, 对下半年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市要认真贯彻会议精神, 立即启动预警调控方案, 用铁的手腕, 采取过硬措施, 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

(六) 推进两化融合和信息化建设,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继续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 整合各方面优势资源, 突出抓好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等七个环节, 扎实推进“四个一百”工程, 加快建设十个两化融合试验区, 分类指导和重点推进两化融合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10]5号和国办发[2010]35号文件精神, 积极推动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 加强统筹规划和网络建设力度, 强化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监管, 切实推动相关产业发展。要在青岛进入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的基础上, 推出我省试点城市, 力争走在全国前列。还要务实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要切实做好物联网发展规划, 加快发展包括传感器、RFID、智能芯片、传输网和计算机 (云计算) 等在内的物联网产业链。尽快建立产业技术联盟, 强化产学研合作, 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要积极组织开展示范应用, 以济南智能公交、山东高速不停车收费 (ETC) 、张裕葡萄酒和得利斯肉食品RFID追溯等项目为示范, 务实推进物联网在各领域的应用。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 把电子政务作为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载体, 要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 发展远程教育, 远程医疗, 呼叫中心和外包服务等, 大力促进信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与互动发展。

三、“把质量和效益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强管理、练内功, 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是转方式调结构保增长的主体。必须加强引导企业突出质量和效益, 全面提升内在素质, 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 继续实施好“质量兴省”战略。

要进一步加强产品标准和对标达标工作, 鼓励开展创建自主品牌工作和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推动工业产品质量信誉建设, 创建优质产品基地, 发挥各地特色优势, 抓好品牌提升。

(二) 推进企业管理创新。

认真落实全省企业管理创新大会精神, 推广六西格玛管理方法, 加快推进管理理念、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三个创新”, 努力实现企业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要抓好企业战略管理, 加快实现从“低成本竞争”向“差异化竞争战略”转型, 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战略”转型, 从“资源能源依赖型”向“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型, 从“以单一市场为主”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重战略”转型。积极开展“练内功、挖潜力、增效益”活动, 加强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各个流程的控制, 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 抓好新型工业聚集区建设。

认真抓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等重点区域的工业园区建设, 继续开展好3个国家级、34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活动, 引导重点产业和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园区建设要与发展产业集群有机结合, 加快培育170个过50亿元、100个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和140个特色产业镇。省市县有关方面要协同动作, 对产业集群逐个深入研究, 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 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 推动我省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做出特色。充分利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 抓好新疆、西藏、北川等地的工贸园区规划建设, 引导支持我省优势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拓展发展空间, 实现互利双赢。

(四) 搞好校企合作。

人才问题事关企业长远发展。前段时间我到潍坊调研, 昌乐鄌郚镇电子乐器产业集群、诸城得利斯公司等企业都反映, 最缺的就是专业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要引导企业从长计议, 发挥山东人力资源优势, 抓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以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职工三支队伍为重点, 广泛开展各种内容和形式的教育培训;新增100个工科专业, 1000个实训基地, 从根本上解决山东工业的人才需求。

(五) 抓好兼并重组, 加强分类指导, 形成大中小企业合作共赢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抓好兼并重组。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必然使部分企业破产倒闭, 要认真贯彻李毅中部长在上海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全力抓好兼并重组工作,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坚持市场化运作, 妥善解决资产债务处置和职工安置, 确保企业稳定。二是抓好大企业集团。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的意见》, 充分发挥350户重点工业企业在产业引领、辐射和集聚等方面的龙头带动作用。三是抓好中小企业。继续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中小企业成长、特色产业提升、小企业培育四项计划, 按照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模式, 围绕大企业龙头产品配套, 发挥大企业技术和产业溢出效应, 积极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要求, 重点加大对中小服务企业的支持力度, 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完善市场开拓、信息网络、人才培训、投资创业、融资担保、管理咨询等六大服务体系, 为中小企业搭建高效服务平台。要进一步抓好国发36号文件和省政府127号文件的贯彻落实, 特别是抓好中小企业技改专项资金、小微企业“三五二”的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为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保障

要进一步总结应对危机的经验做法, 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 综合发挥“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作用, 强化领导, 加强运行监测, 不断创新工作思路, 为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保障。

一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新情况, 要加强对经济形势的监测、分析和研究, 把握好工业经济运行态势。要推广机械协会的做法, 切实抓好重点企业网上直报工作, 及时反映企业需求和行业结构调整情况, 发现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 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各行办、协会都要明确责任人, 把网上直报工作抓好。

二是减轻企业负担, 加强对企业的帮扶服务。继续总结应对危机时的成功做法, 推行“过桥资金”的做法、企业大走访制度、特派员联系企业制度等, 协调外部关系, 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参加7月8日和今天会议的省直各部门和协会要切实树立服务意识, 对会议上大家反映的问题实行“对号入座”, 积极帮助企业融通资金、办理项目手续、及时发布和用足用活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 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据中小办、工商局、工商联反映, 现在一个项目手续办理按规定工作日一天不耽搁也需114天, 到项目落地开工需211天, 企业63%的时间用于应付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检查、审批等, 因门槛高、前置条件多、手续繁杂等原因, 无证照经营的约占20%。要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部委要求, 重点围绕治理和规范涉企收费、清理和纠正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违规违法行为、督促落实惠企政策措施、建立企业减负长效机制等主要任务, 下半年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认真开展减轻企业负担专项治理工作。

三是全力抓好电力迎峰度夏。入夏以来, 全省用电量大幅攀升, 7月6日全省电网最高负荷达到4218万千瓦, 创了历史新高。而今夏全省共计可用出力为4450万千瓦, 供需形势不容乐观。积极组织好煤炭生产, 确保电煤合同足额均衡兑现 (目前重点电厂存煤19天) 。积极落实省外电煤铁路运输计划, 发挥港口优势, 抓好电煤运输组织, 确保电煤运输畅通。大力推进节能发电调度, 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 坚决实施有序用电方案, 在保证合理用电需求的同时, 压缩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用电。

四是搞好“十二五”规划。明年我们将进入“十二五”发展时期。各级政府、经信部门要明确发展方向, 理清发展思路, 高起点高水平制定好“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搞好三年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与“十二五”规划的衔接, 及时与国家工信部各项规划搞好衔接。近期要对“10+40+13”实施一年多的情况进行一次“回头看”, 了解规划实施进度, 存在的问题, 研究进一步加快实施的措施。要编制好老年人用品、日用化学品、安全生产装备等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不断根据市场来凝练项目, 为“十二五”规划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全省城乡规划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第4篇

全省各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是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历史任务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组建起来的承担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工作体系。几年来,各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作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紧紧抓住产业发展和民生建设两大核心任务,强力推进城乡统筹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优异成绩。同时,各地新农村建设也创造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呈现出了新亮点、新特点。具体说来:长春市从粮食主产区农业大市和大城市、大农村的区域特点出发,按照“三化”统筹的要求,以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的主推模式,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积极推动领导联乡包村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造了粮食主产区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生活条件设施化、农民素质技能化、组织经营专业化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吉林市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党政主要领导高位部署、高位操作、强力推进,加大了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形成了财政投入为主导,汇集各方力量、集中各类资源要素的投入机制,打造了样板,树立了标杆。延边州立足于边镜、民族、山区的实际,按照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注重发展特色产业,突出改善民生,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稳步推动土地流转,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框架,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四平市着眼城乡统筹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目标,通过强化领导,加大投入,全民动员,合力推进,打响了以四平市为核心、三条主要交通线为辐射带、以节点镇、沿线村为重点,以“五清”、“十建”、“两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战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通化市坚持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运作、高水平建设。通化县160个行政村整体推进,集安市结合打造旅游大市对公路沿线、旅游线和村屯进行了全面建设,梅河口市、柳河县、辉南县以整治院墙、修建村路、排水沟等为重点,打造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样板。白城市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把农业园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载体,把民生建设作为农村稳定发展的基础,把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稳步推进,走出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子。辽源市按照市县乡共建、部门联动、主抓靠县、行动在村的工作思路,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分类指導、梯次推进的建设原则,“一年突破、三年见效、五年大变样”的阶段性目标,走平坦路、住安全房、上卫生厕、喝干净水、用清洁能源的建设标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新农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松原市以巷路硬化、街路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的“四化”为标准,全面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提高农村社区服务功能为目标,启动实施四县两区农村社区服务建设试点,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白山市立足市情,突出山区特色,本着试点先行、规划先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先行,突出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坚持分步实施、分类指导,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长白山管委会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打造旅游景观和城市化建设紧密结合,坚持高标准、大投入、建机制、创一流,新农村建设成为民生工程的重点。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各级新农村办主动站位、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分不开的。概括几年来工作成果,主要有六点:

1.1建立了科学规划指导体系 几年来,省市县三级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分四个层次进行规划编制工作。第一,省级规划。省里先后研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实施规划纲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吉林省中部城镇群规划》、《吉林省新农村 “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建设指导标准》等文件,规划了全省新农村建设的近、中、长期建设目标,明确了工作的原则,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任务。第二,部门行业规划。省市县三级有关部门单位围绕农村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制定发展规划和推进政策措施。第三,县级规划。全省完成了28个县(市、区)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第四,村镇规划。完成了1361个试点(推进、示范)村、51个省级试点镇建设规划编制任务,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

1.2建立了强有力的工作体系 全省上下都组建成立了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主要责任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组织,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相关部门共同负责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组织领导体系。在省里的推动下各级新农村办机构得到加强。

1.3建立了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 几年来,各级新农村办积极推进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各类资金项目有效捆绑、社会各方面力量全力支持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五年来,省投专项资金9亿元,带动各方面投入达到236亿元,省级专项资金辐射带动效应达到1∶26.22。

1.4建立了有效的帮扶制度 有效整合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力量,探索形成了村企共建、军民共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方式。全省共有1000名领导干部、1000个部门单位、1000家企业,按照一定三年不变的要求,重点帮扶1000个示范村,构建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合力建设新农村的长效机制。

1.5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 2006年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2008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2009年制定了《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从建立投入机制、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动员社会力量、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

1.6建立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的有效方法 在宣传培训上,省里加强了《吉林农业》、《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工作简报》、新农村建设网站等固定宣传平台建设,举办了多层次、大规模培训活动,尤其组织实施的万名村干部培训,效果之好,在全省反映强烈。在项目监管上,省、市(州)、县(市、区)三级建立健全了项目申报、考核、审核、批复、项目监管、资金使用、工程验收等一整套监管制度措施,保证了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和项目高质量建设。在督导检查上,每年省里都组织1~2次专门的检查和验收工作,市(州)组织互检和联合检查,较好地起到了督促工作作用。在调度统计上,省里制定一整套新农村建设统计报表,建立了半年报、年报制度,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在表彰奖励上,省市县三级都建立了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建设和对有关部门单位、村镇、有功人员奖励的政策,起到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总体看,全省新农村建设形势是好的,各级新农村办的工作是扎实有效的,开创了全省新农村建设大好局面。总结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经验:第一,积极发挥工作部门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前提。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凡是新农村办公室工作主动、工作热情高昂、能够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地方,那里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就重视,上得就快,两三年时间新农村建设就能够发生根本性变化。相反,有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工作不主动、不积极、不作为,那里的新农村建设就死气沉沉、打不开局面,甚至出现了滑坡。第二,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是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基础。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不能墨守成规,延续和推广前几年的工作方式方法,既要抓点还要抓面,既要抓产业发展还要抓民生改善,既要抓先进典型还要打造标杆。这些都需要很好地总结和研究。第三,培育典型、加强学习、深入借鉴、大力推广是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方法。到今年新农村建设已经进行了第6个年头,无论是省内各个地区、各个县市乃至各个示范村,还是国内其他省份,在新农村建设方面都探索了新的思路,制定了新的政策,积累了新的经验,需要我们相互学习、外出考察、开阔视野、开拓思路、增长才干。通化地区就是学习山西夏县的经验,把新农村建设由点及面、由弱到强、由差到好、由低到高开展起来的。而我们有些地方到现在也没有到先进地区去学习、去研究,那里的新农村建设始终没有突破。第四,积极参谋、当好助手、献计献策、超前谋划是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关键。应该说,各地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都非常重视,摆到了统筹城乡、协调推进三化的战略高度进行落实。关键是我们各级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部门能否积极当好参谋,让党政主要领导动真心、下决心、拿出真金白银、拿出主要精力抓新农村建设。我们参谋到位了,领导就重视到位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到位。第五,强化机构、完善职能、充实人员、保障经费是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保证。一个好的事业要有一批好的人来谋划和实施。同样,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完善工作职能,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提供必需的工作手段和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履职尽责、尽心竭力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否则就很被动,甚至难以作为。

2.深入贯彻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现场会精神

推进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了深入总结成绩,分析形势,树立信心,明确方向,部署任务,7月19日,省委、省政府在吉林市召开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现场会,省委常委、秘书长房俐同志,副省长王守臣同志都作重要讲话,对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全面的安排和部署,要求着力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村工业园区和种养小区建设,不断扩大专业村屯规模,实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产业园区化、土地集约化、经营合作化。实践证明:凡是新农村建设好的地方,不是集体经济壮大,就是农民收入很好,二者必居其一,核心是有产业的支持,有自主投入的能力,有自身造血的功能。第二,多途径开辟增收渠道,努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的各项惠农政策,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出水平。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促进农民自主创业。第三,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要继续加强农村路、水、电、气、房建设,“十二五”期间全省要新改建农村公路2万公里,新解决4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完成74万户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行政村宽带互联网通达率达到100%,农村生产用电不足问题得到切实解决。第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和经费保障力度,全力实施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政策。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制度,加强乡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扩大试点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扩面提标工作,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切实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第五,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要以深化拓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为载体,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大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落实力度。把积极探索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乡村治理新机制,全面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贯彻落实现场会议精神和部署,是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工作中,要强化以下四个方面的理解和把握。

2.1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看,全省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了重大成果,但也面临着提升认识、调整思路、巩固成果、进一步调动农民及各方面积极性等现实挑战,形势更加紧迫,任务更加艰巨,要求更加严格,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坚决克服工作推动上的忽冷忽热、目标方向上的短期行为、信心态度上的畏难厌战、职责分工上的与己无关等四种错误倾向。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2.2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关键性问题 当前要正确处理三个关键性问题。一是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既要积极推动城镇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也要考虑农村人口不可能都转移到城市居住的实际,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二是推进“三化”统筹必须打牢新农村建设这个重要基础。坚持把“三农”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牢固树立农业基础地位,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加快农村繁荣进步。三是必须加快农村社区建设。要改变过去村落分散、管理落后、服务匮乏的农村社会结构,着力推动农村居住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生活环境优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2.3大胆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思路和政策创新 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积极鼓励和支持各地大胆实践,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形成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和持久动力。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不断完善农村财税政策、资金整合政策、土地利用政策、户籍管理政策、平等就业制度等政策措施,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

2.4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推动 一是强化组织推动帮扶共建。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備等各方面,切实强化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二是强化资金整合投入。各地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里要求,切实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推动各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农村环境整治。要积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优先为示范村建设提供金融服务。三是扎实做好民生实事。今年省委、省政府承诺为农民办的关于新修农村水泥(沥青)路2000公里、建设1700个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万个、新增绿化美化村屯2096个等13件实事,要全面完成任务,努力做到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办成农民满意工程、德政工程。

3.全力做好下半年工作

当前农村各类项目建设正值高峰期,有的已经接近竣工。现在距离上冻时间还有2个多月,有效建设期已经非常有限,希望各地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全力推进新农村项目建设,统筹安排和做好下半年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务必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务必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下半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3.1扎实做好示范村项目建设 一是抓紧推进项目建设。8月15日省财政厅以吉财乡指[2011]701号文件对今年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批复下拨。经过上半年的积极协调,其他帮扶项目也陆续到位。各地要抓紧组织示范村对已落实的项目尽早开工,确保今年省级示范村所有建设项目在上冻前完工。要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的相关程序和手续,建立健全工程招投标、项目合同、工程监理、法人负责、竣工验收等相关制度。要建立专项资金使用管理重大事项、重大问题报告制度。省里对于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出现问题的,要削减下一个年度的专项资金扶持规模。二是抓好专项资金管理。今年,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已列入第一批省级投入专项绩效科目,按相关要求,省里将统一安排年度专项资金使用检查,凡是不按规定使用,或出现违规、违纪的省里绩效评价直接计为零分。大家一定要与各级财政部门做好衔接,确保省级专项资金按照省级专项资金使用办法规范使用。同时,做好市(州)、县(市、区)投入和社会各方面投入资金的监管工作。三是努力增加投入。各地要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整合资金、以物抵资等方式,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有效增加投入。各地要继续争取设立本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采取项目补助和表彰奖励的形式,激励和推动新农村建设。四是提高建设标准。要按打造样板村和标杆村的要求,高标准地推进示范村各类项目建设。省里年初就提出了每个县(市、区)集中打造3~5个样板村、每个市(州)打造2~3个集中连片的高标准样板村群要求,年终省里要抓好检查验收。

3.2狠抓村屯环境综合整治 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关键点有两个,一个是示范村建设,另一个是所有村屯的环境整治。各地要把环境整治摆在与示范村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谋划、科学安排、重点实施、强力推进。一是组织开展好秋季环境整治月活动。利用秋收前后,突击攻坚,全面开展“四清、四改”,重点对柴草垛、屯内垃圾、牲畜粪便、边沟污泥、乱堆乱建、卫生死角等进行清理。二是推行集中连片整治。要按省里的总部署,继续突出沿公路线、铁路线、旅游线的“三线”整治,实施集中连片整治,突出全线、整村整治。加强绿化、净化、美化、亮化。三是加快农村人畜分离步伐。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切实解决好农村粪便污染地下水、空气和生活环境问题。四是建立管护长效机制。完善村屯环境卫生管理村规民约,约束不卫生、不文明、不健康行为,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要建立和推进长效保洁制度和“城管下乡”制度,落实农户包保责任,保证街路、巷道、庭院、村屯整体干净整洁。

3.3切实搞好村屯规划布局 一是把握规划方向。要积极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着力推进农村“四化”发展,即产业发展园区化,土地经营集约化,农民居住社区化,经营方式合作化。二是抓好示范村规划。目前省级1000个示范村规划大部分已经完成。但还有一少部分还没完成,下半年要继续推进。同时各地要自查自纠,规划不合格的抓紧修改完善。三是推进示范村分区建设。要按照生产、生活、商贸、休闲、旅游等功能分区建设的思路,调整完善示范村建设规划。

3.4继续强化帮扶工作 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制度,是集中全省各方面力量,集聚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做法,必须坚持实行。一是督促落实帮扶责任。今年省委实行了“三帮扶”工作制度,各级领导干部都特别重视,对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促动作用。目前各级领导都纷纷深入到党建点、扶贫点和新农村建设联系点,帮助协调资金项目,帮助推进新农村建设,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推动,努力使新农村帮扶工作做得更好,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二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积极引导和推动各类企业直接到农村投资兴业、建设基地、经销农产品、提供技术人才支撑和直接参与兴办农村服务业,为农村提供多方面支持和帮助,增强农村发展“造血”功能。鼓励干部回乡援建新农村建设,社会能人通过各种方式捐资捐建新农村,继续大力推行军民共建模式,增强新农村建设合力。三是加强工作指导和衔接。着力抓好帮扶工作的对接、项目的落实和资金的到位。各市(州)、县(市、区)要增强帮扶工作的主动性,要主动协调,及时跟踪,与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单位、有关大专院校、有关企业做好情况沟通、信息交流,用真情带动帮扶,用服务促进帮扶。

3.5深入开展宣传培训工作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吉林农业杂志、吉林农网和新农村简报等多种媒介,全方位宣传我省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要紧密围绕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宣传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帮扶工作,引导社会力量參与新农村建设。要宣传农民的主体作用,切实解决好部分干部群众消极情绪和“等靠要”思想。

在全省城乡规划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第5篇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省关注森林执委会向大会作简要发言。

一、2020年关注森林工作情况

2020年,在省人大、省政协的重视支持和省关注森林组委会的直接指导下,全省关注森林工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高质量森林浙江建设为抓手,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全省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一是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全面启动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全省新增造林面积57万亩,是自2000年以来新造林面积最多的一年。深入实施“新植1亿株珍贵树”行动,新植珍贵树2235万株,建设彩色健康森林和木材战略储备林23.5万亩。持续开展“一村万树”行动,建设示范村432个、推进村3614个。大力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新增森林城镇81个,实现省级中心镇创建“省森林城镇”全覆盖。

二是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断健全。

首创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一园两区”建设模式,创新集体林地役权改革、国家公园GEP单独核算等做法,得到国家验收组的肯定。实施名山公园提升行动计划,完成项目投资48亿元。率先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布局更加优化。在全国首个试行湿地补偿,对全省80个

重要湿地开展绩效考核和生态补偿工作。省政府批复建立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王盘山省级海洋自然公园,嘉兴运河湾湿地晋升为国家湿地公园。全省各类自然保护地达309

个。

三是生态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省人大出台《关于全面禁止非法交易和滥食野生动物的决定》,省政协开展野生动物网络议政活动,全省妥善处置野生动物93.8万头(公斤),移交养殖场553家。加大公益林补偿力度,公益林最低补偿标准提高到33元/亩,其中加快发展县、大江大河源头县和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为40元/亩。持续推进国有林场高质量发展,建成现代国有林场7个。打好松材线虫病防治攻坚战,完成疫木清理788万株,实现疫情扩散蔓延30年来的首个下降拐点。森林火灾发生率、受害率均处于历史低位水平。

四是绿色富民产业加快恢复。

积极应对疫情影响,落实林业复工复产保障8项政策,全省293家林业龙头企业全部复工复产。加快竹木、花卉苗木、木本粮油、林下经济等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开展首届长三角森林康养和生态旅游等宣传推介,创建林业特色产业示范县2个,森林休闲养生城市1个,森林人家64个。兴办花木节等节会,举办第十三届森博会,实现成交额26.5亿元。扎实推进“一亩山万元钱”科技富民行动,建设示范基地36.3万亩,巩固深化77.4万亩。

五是生态文化建设更加深入。

省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带头参加义务植树,共有798.5万多人次参加,植树2470.8万株。开展珍

贵树种进校园等公益活动,录制“国土绿化书记访谈”节目,连续投放公益广告。制定一树一策保护方案,举办古树名木认捐认养活动。高质量完成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浙江展园建设,浙江园获“金奖”和最佳植物配置奖。举办第十七届林业科技周活动,送科技下乡200多场次。

近年来,通过关注森林活动的蓬勃开展,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改善日益显著,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森林质量稳步提升。“十三五”以来,我省森林覆盖率从60.96%提高到61.15%,森林蓄积量从2.97亿立方米增加到3.61亿立方米,乔木林每公顷蓄积由69.41立方米上升到83.51立方米,乔木林中生态功能相对较强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比例从60.04%上升到67.08%,为我省大花园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2021年主要工作打算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都对生态建设和林业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更高要求。全省关注森林工作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盯建设高质量森林浙江的目标,以深化林业综合改革、强化林业创新驱动为动力,努力打造全国林业现代化先行区、全国林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示范区和全国林业高质量发展标杆区,为“重要窗口”建设作出林业贡献。今年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推进国土绿化。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林业在碳汇中的特殊作用。

全力推进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和新一轮“一村万树”行动,深入挖掘潜力,推动应绿尽绿,完成绿化40万亩,不断提升森林覆盖率。全面启动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强森林抚育、林相改造、生态廊道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建设林业碳汇,增强森林碳汇能力。

二是切实强化生态保护。

加强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建设,实施名山公园提升行动计划,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加强湿地保护修复,积极创建国家和省湿地公园,组织杭州市争创国际湿地城市。制定实施天然林保护修复规划,推进天然林公益林并轨管理。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工程。组织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治5年攻坚行动,全力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切实维护生态安全。

三是积极发展美丽经济。

充分利用七山优势,积极发挥林业在山区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推动山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加快产业集聚,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打造森林康养、竹木、林下经济、木本粮油、花卉苗木等五大千亿产业。加快品牌培育,大力建设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加强市场开拓和推介营销。

四是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广泛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组织开展植树节、生态日、湿地日、爱鸟周等主题活动,提升全社会生态文化意识。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加快县级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成国家森林城市2个、省森林城镇30个,推动嘉兴市国家森林城市和金义都市区森林城市群建设。加快生态文化基地建设,组

织开展省级生态文化基地和全国生态文化村创建。组织好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参展工作。充分挖掘古树古道“乡愁”文化,积极打造各类古树名木主题公园,加强古道保护修复。

五是不断深化改革创新。

加快数字赋能,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政府数字化转型,优化森林资源“一张图”,不断提升整体智治水平。加快科技赋能,持续推进省院科技合作,创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加快改革赋能,全面推行林长制,明确各级林长的森林保护发展责任,持续深化林业综合改革,加大林权流转力度,引导资本、科技、人才上山入林发展林业,切实增强发展动力。

总之,我们将按照等会葛主席重要讲话要求,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深入推进关注森林工作,加快建成森林浙江,为“重要窗口”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全省城乡规划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第6篇

(2012年1月5日)

各位领导:

在昨天的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孙厅长的工作报告催人奋进,我感到倍受鼓舞,对今年的交通运输工作充满了信心,对卢展工书记关于“科学发展,交通先行;中原崛起,交通先行;‘三化’协调,交通先行”的指示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需要我省交通系统全力加快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孙厅长的工作报告紧扣时代脉搏,吹响了交通先行的号角。他对交通先行的道理说得透彻,对河南枢纽地位的阐述谈得精辟,对中原崛起形势的把握视角高远,对河南交通前景的展望印象深刻,同时,对交通肩负责任之重大概括全面,对未来发展任务之艰巨坦言客观,这对于全省交通运输系统转变领导方式,改进工作方法,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孙厅长的工作报告,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1提高认识,充分理解先行的内涵和意义,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在科学谋划上下功夫,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以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来落实孙厅长关于今年工作的各项部署,切实当好“先行官”,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的支撑和保障。

发展形势越好,肩上担子越重,越要保持清醒头脑,知不足而后进,我们将按照孙厅长要求的那样,以领导方式的转变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切实解决创新意识不够强、发展思路不够开阔、工作方式不够科学等主观上的不足,改变项目规划、工程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老思路、老办法,下大力气解决我市路网结构不完善、通行能力不足,部分道路等级低、人民群众意见多,超限超载难治理、执法水平待规范,管理水平不高、“三乱”现象时有发生,管理滞后于建设、服务落后于增长等问题,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当前,一是要重视研究解决好资金问题。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指导下,创新融资模式,完善交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二是要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推进服务理念、机制和方法创新,提高行业管理科学化水平,积极妥善化解矛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提供

2更优质的服务。三是坚持安全第一,不断提升安全发展水平。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把安全发展作为加强交通运输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把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贯穿于交通运输服务的全过程。

上一篇:看图说话“爸爸妈妈不在家”作文下一篇:卫生院院内感染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