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杂文随笔范文

2024-09-17

思考杂文随笔范文(精选11篇)

思考杂文随笔 第1篇

我p图的嘛、哈哈

刚刚出门的时候,下起了雨。

瞬间想大笑,不知道为什么。

那写点什么呢,未知,只能思考晚年的生活。

晚年,常常在想如果再老上六十岁就好了,那时候怎么着也应该是个智慧的老人家了吧。

可能被生活摧残的不像话,但是就我这样盲目乐观的人,搞不好,心态仍旧好到爆。

那我要养很多花,然后有一个诺大的书房,那时候可能还会儿孙绕膝。

我要给一堆小朋友讲故事,然后带着老花镜在那慈爱的微笑。

书房里摆满字画,有自己的章,然后一个个盖章。

然后有一套自成体系的思想观念,但是不是老顽固,最好那时候我仍旧很爱学。

然后养了猫狗,傍晚时候,出去遛狗,小猫咪在家慵懒地躺着。

晚上看看话剧,然后年轻人随便聊聊人生,当然那时候我的人生价值观仅仅只是自己的,年轻人与我无关。

最好约上二三健康的挚友,一起出去旅游,最好有人拍照。

那时候的我得豁达的不行,比如一大早我会进行锻炼,对于很多事情不会非要说对于错,你开心就好。

这种就有点像老子的思想,无为而治,有点恐怖啊,最好有年轻人在我身边告诫我最近又开始不思进取了。

然后我在睡觉时候,会吾日多次反省。

为了那时候日子过的多姿多彩,我大概年轻所学会的一切技能就该发生作用了吧。

这些年累积下来的原始资本,开始用于享受,难不成那时候还想着给孩子,那时候,还是多多想想自己身后事,养老都要靠自己。

拥有一个大花园,照料很多花花草草,然后浇水。

然后写很多文字,年轻时候所见所闻的汇总。

仍旧不放弃工作,去工作去看这个世界,去认识各种各样的老家伙和小家伙们。

然后肯定会遇见小家伙来取经,想到这里,立马精神抖擞,回到现实的年纪,快快储备大量有用的知识,毕竟智慧难道是凭空而来吗

是的,明白就好。

思考杂文随笔 第2篇

宗教的产生,和世上其他万物一样,有它产生的原因。先前人们的研究,说宗教的产生是当时的科学无法解释一些发生的现象,所以出现宗教的说法,以弥补当初科学不发达而造成人们在认识上的不足;也有人认为宗教是当时的统治阶层,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产生的一种学说。这么说来,宗教在不同人的手里,有着不同的作用。在统治阶层手里,可能宗教的政治意味更浓。一般有头脑的民众对政治是不太感兴趣的,他们只关心如何先过好自己的小日子。除非他们的小日子都得不到保障,他们才不得不参与政治,以争取和维护他们的权益。

所以,大多数人对宗教的理解和参与,首先不是和政治挂钩,除非是迫不得已和另有企图。

当人们提到宗教时,一般都会有严肃感和神秘感。这种感觉不会让人快乐起来。严肃让人沉重,神秘让人紧张。沉重和紧张又带有些无助。显然,这是人们遇到了问题。是一些不太好的问题,也是一些不好解决的问题。带来了人精神上的困惑和苦恼。宗教是与之相关。

宗教就是试图帮助人们来解决这些问题。西方的宗教告诉人们,人的烦恼和不幸是人一出生就带来的,这是人的原罪。所以,人要在上帝的面前不断忏悔,要痛改前非。这样上帝会帮助你去掉原罪,让你幸福。东方的宗教是让人自省。佛家让人依靠自己的意念和力量,加强自身心灵的修炼,从而洞察世事,摆脱俗世间的苦恼。不论西方还是东方的宗教,它都是直奔人的苦恼而来。所以,信教都是有苦恼的人。

在人的思想领域,宗教是产生最早的。之后才分化出哲学和科学。但到如今,哲学和科学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古老的宗教却没有被淘汰和消亡,可见如今的人们仍然存在着巨大的烦恼。

在烦恼面前,哲学和科学不能给人们及时的寄托,唯有宗教可以达到这个作用。在神父面前的忏悔,和在庙里的烧香,都会使人的精神立刻得到放松和解脱。

有人会认为:宗教这是自欺欺人。但人们能够借助宗教,把自己哄高兴和快乐一点,也是一种能力和智慧。

不能否认宗教里充有着智慧,所以,信教就不见得完全是盲目。那也就不是人云亦云。宗教也就是一种拿来主义,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用。也不是所有的宗教都要拿来,只需要能解决自己个体问题的。

宗教是给人了一种精神寄托的平台。没有这个平台,对一些精神上孤独无助的人,会把生活当做一种苦难。但他们出自本能,又不心甘情愿的受苦受难,便借助宗教来改变自己。这是他们不用求人,又很简便的方法,只需要心里默念上帝和佛祖就可以达到的心理效果。

但对一些人来讲,他们生活的很幸福,无忧无虑,但他也相信宗教。这好像背离了宗教的初衷:是用来救苦救难的。但这些人相信宗教,是相信宗教里的一些教义思想:人要多做善事,莫做恶事。做了恶事要受到神的惩罚,也就是他们相信因果规律。这是东西方宗教的一个共同点。看来这些衣食无忧的信教人也是聪明人,通过宗教来自发的约束和管理自己的行为,而使自己远离苦恼和不幸。

相信宗教和不相信宗教都是人的自由。这不是宗教的安排,也不是神的安排。假如世间有这么一位神,以神的境界,它不会因人信教或者不信教,来和人一般见识。否则,它也就成了人,而不是神。因为,只有人和人才一般见识。

对“提问”的思考——教学随笔 第3篇

看似小问题的“问题”, 实际上蕴含着怎样培养具有创造性、想象力、进取心的一代新人。把“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挖掘出他们身上久被抑制的好奇之心, 质疑精神。教师则应由苦心积虑设疑转而积极思索怎样激发、调动学生百无禁忌的问题。这样才能打开学生们业已封闭已久的好奇和智慧大门, 让他们带着寻疑的目光, 尽情的遥望无穷无尽地未知的疑问。培养具有敢于质疑挑战一切公理、权威精神的一代, 也许百年之后, 他们将为中华民族创造出更加灿烂的辉煌。

可是, 目前我们的教育者在这方面做出的远远不够。远的不说, 就我们周边教育环境, 学校为我们的学生创造自由的天空, 从小学到初中到重点高中, 直到像我们这类职业学校, 我们每年不知要生产多少不会提问的“废品”。只知背书, 不敢越雷池一步。为什么我们只会创造标准答案, 而不知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其实可供选择的答案不只一种啊!看看我们的课堂干座生有多少, 这些废品中的精品, 一年到头, 主动向我们老是提过多少问题 (当然这些不能全怪他们啊) , 哪怕是提点“愚蠢”的问题。但可怜的不是他们, 而是我们这些担当教育使命的教育者, 是我们培育“生产”了这么多“废品”, 而又无被罚之虞。我们可以很轻松地愤愤地说“真笨”, 将所有责任都推到似乎心智不全的笨者身上, 现在我们仍年复一年的生产“废品”, 这样的现状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还能继续容忍多久?

我在这里倡导的“质疑”精神, 绝不仅仅是有疑而问的表层含义, 它的更深的内涵是从培养具有积极进取、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敢问天敢为地、敢于否定一切清规戒律的精神高度出发, 造就一代新人。试想一下, 如果没有哥白尼质疑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 又怎么能冲破中世纪的黑暗, 带给我们他用毕生观测和研究天文学的心血凝成的一部划时代天文学巨著———《天体运行论》;如果牛顿没有瞪大眼睛思索苹果为什么会掉在地上的质疑, 就不会有经典物理学的万有引力的伟大发现;如果达尔文没有大胆质疑物种不变论以及神创论, 怎么会有他科学思想中最灿烂的一章———进化论的创立;如果爱因斯坦迷信任何权威, 迷信前人的结论, 不敢提出牛顿惯性定律里的种种矛盾, 又怎么能突破经典物理说的藩篱, 从而奠定现代物理学的基石;如果屈原没有对大自然, 对社会的钟情, 他怎么会写出石破天惊的《天问》奇文;如果苏轼没有质疑精神又怎么会写出《石中山记》的名篇。所有这些伟人的伟大功绩不都是在质疑中成就的吗?

我们人类自幼就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品质。为人父母者回忆一下, 我们似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孩子们也都有过这样的阶段, 那就是有一个特别的时期, 孩子们总是爱问这问那, 问的我们都有些不耐烦了。其实正是这种好奇的疑问引领了我们人类从愚昧走向了文明, 从荒蛮中走向了繁荣, 从宗教中走向了科学。不知什么时候, 我们的教育把这种童心质疑的精神给扼杀在课堂的教学中。设疑的高招, 顺了老师的思路, 却泯灭了孩子好奇的天性;十年寒窗, 磨没了童稚的想像力。书读多了, 长大了, 反而越发提不出问题。我们越教越符合了标准答案, 却挤没了他们自由思索的空间。什么东西都是老师喂给的, 培养出一代新贵族。而课堂只是展现教者精彩设疑的舞台。这样的教育, 怎么培养出具有创新的一代呢?

尤其是我们做为职业教育者, 更应该从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主动学。让学生对所学的专业产生兴趣, 通过各种事例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来引导他们动手实践。这就是质疑的开始, 学生想要了解教师所讲内容, 并也想通过自己动手来证明。由此, 学生就逐渐地被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所吸引, 就开始学会问“为什么”了。职业教育中许多实践的结果与想象的结果, 有的是大相径庭, 相差甚远。这些都会使学生产生质疑。如是下去, 我们下一代的创新思维还会被泯灭吗?我们的创造型人才, 还会少吗?

摘要:目前的学生不会质疑, 不能说是学生“笨”, 而教师在讲授的时候是否给了学生这样的机会, 让他们有机会问“为什么”。有些老师设疑的本领可以达到天衣无缝、登峰造极的地步。这样主导的是老师, 学生却总是像被什么牵着似的。为人师者, 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呢?做为职业教育者更应该从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主动学。让其从实践中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想象力、进取心的一代新人。

《夏衍杂文随笔集》后记 第4篇

一九二○年到日本,先是为了考官费,后来是功课忙,有一段时间没有动笔,后来读了郁达夫、陶晶孙的短篇,忽动写小说之念,一口气写了五篇,陆续寄给上海创造社办的刊物,结果是有的批上“不用”两个字,有的连这两个字也没有,一篇篇地全退回来了。这件事打消了我写小说的念头。此后十二、三年中一直从事翻译,一以练笔,二以糊口。一九三○年加入了“左联”,“左联”机关刊物要我写文章,也只写了一些《欧洲文艺动态》、《高尔基新作简介》之类的东西,在“一二·八”抗战时期写过一、两篇类似报告文学的速写。一九三二年到明星影片公司,五十年代出的《中国电影发展史》里说我写过几个电影剧本。其实,这些所谓“剧本”,都是电影公司老板和导演提出一个故事,在编辑会议上讨论,然后写成梗概,再由这部影片的导演和我商量,替他出点点子,增改一些情节,然后由我给他们写出一个类似电影文学剧本的草稿。因此,那些影片里面虽然有我的想法、设计,乃至台词等等在内,但实质上说,这些都不能算是我的“创作”。我专心地写杂文、随笔,是在一九三三年,搞影评运动的时候开始的,但写的数量也不多。

一九三五年,一连串的党组织遭到破坏的事件,迫使我在一家小公寓里隐蔽了半年多。在这一段时间里,我是名符其实地足,不出户,也不能和外面通消息,于是,只能看些旧书、笔记……作为消遣。日子久了,忽然又发生了利用这个机会写点东西的念头。我在这个时期内写了两个多幕剧和初步整理了《包身工》的材料。一九三五年到一九三六年,是一个时局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当我重新和文艺界接触的时候,主要的工作已经不是文艺运动,而是救亡运动了。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就用各种化名在许多报刊上写鼓吹团结抗战的文章。这些都只能说是政论,或者时评,数目虽然相当多,但没有一篇是自己觉得满意的。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开始了,我奉命办《救亡日报》,从此当了十二年的新闻记者。这段时期也写过几个剧本,但多半是在办报和统战工作的业余时间搞的“自留地”。在这十二年内,按写的东西的种类来排,最多的是社论、每周时事述评,这一类文章占了我毕生写作的最大部分;其次是偶有所感而写的杂文、散文、随笔;再其次才是话剧(这一段时间没有写过电影剧本)。在桂林办《救亡日报》时期,我每天写一篇一千字左右的社论(除因病有几次由廖沫沙同志代笔外),有时还得写一些新闻报道和补白。最近粗粗估计了一下,在这十二年中,我大概写过四、五百万字。就形式说,除诗之外,什么东西都写,但说实话,什么也没有写好。文章写多了,常常自己也觉得腻,但回头看一看,自己觉得可安慰的一是在吃大锅饭和不拿稿费的情况下,一直没有偷懒;二是写下来的东西里也有一些在当时或事后还可以使敌人受到一点伤害。我平生最怕被人叫作什么什么家,只想做一个诚实的新闻记者。写这些文字根本就没有保留的意思,印在报上或杂志上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很快地忘掉了。在抗日战争中和抗战胜利后,几位好心的朋友曾给我编印了五本杂文、随笔集子,这就是:《此时此地集》、《长途》、《边鼓集》、《劫余随笔》、《蜗楼随笔》。解放以后,我担任了行政工作,写作的时间就少了。但每天写一点东西的习惯一旦养成了之后,要戒掉也是很困难的。因此,《新民晚报》在上海复刊的时候,我还应赵超构同志之约,化名给他每天写几百字的短文,大约持续了半年以上。此后,就是写应景文章和在文艺界集会上讲话的文稿。尽管这样,我在这一时期写的杂文也引起过两次不小的波澜。一次是一九五六年写的《废名论存疑》,另一次是一九六二年写的《从点戏谈起》,这些事现在想来都很滑稽,但是,就拿《从点戏谈起》这篇不满一千字的文章来说吧,当时就有人说,这是讽刺某某人,批评某某人,或者是某某人授意写的。从这件事看,我以为某些神经衰弱的人拿起镜子来照一照自己,可能都会有一点阿Q的影子吧。

这次应三联书店之约,重新编印了一部我的杂文随笔选。这本书是我所写的杂文随笔之类的文章的选集,包括前面说过的五本小册子和解放后出版的《杂文与政论》的大部分作品。从时间上说,这里收集的是抗战前后直到现在的文章。时过境迁,有些文章已经失去了它的作用,还有不少是过年过节应报刊编者要求而写的应景文章,这些东西都删去了。大凡我自己还有一点印象的文章,都收进去了。这样编集,内容必然很杂,除了战争时期的随笔、杂感之外,数量较多的是我自己写的剧本的序文、后记和有关戏剧运动的文章。由于整个集子大体上是按照几本小册子的出版顺序和文章发表的年代编排的,所以体例上显得不很统一,特别显眼的是《长途》、《走险记》、《广州在轰炸中》这些介于新闻报道和速写之间的文章,很难排在适当的地位。其中也有一些“遵命文学”,《论<十五贯>的改编》就是周恩来同志看了《十五贯》之后指定要我在两天之内赶写出来供座谈会讨论的。在这种情况下写的文章,当然在行家看来是浅陋的。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除明显的误植和为了欺蒙审查官而有意用的曲笔之外,我都没有改动。时间差不多过了半个世纪,世界起了很大的变化,自己在颠沛中也获得了一些长进,但墨写的字是刀也砍不掉的。我以为还是一仍其旧为好。这样做也另有一层意思,就是留下这些记录,让现在的读者知道抗日战争时期我们这些人在蒋管区的遭遇。

从抗战开始,我一天不写东西的日子几乎是没有的,但这里有个很大的例外,那就是从一九六四年到一九七八年五月之间的十五年,我完全搁了笔,理由就不必在这里细说了。

由于我年来视力衰退,此书的收集、编排、校勘等工作,得到了范用、魏绍昌、常君实、黄会林等同志的帮助,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老战友廖沫沙同志,带病给我写了那篇认真的但也使我感到惭愧的序言。

无聊的思考杂文随笔 第5篇

要弄清这个奇怪情绪的诞生,必须反推是什么情况下我对“知乎”这个标签产生了负面情绪。此前一直闹得风风火火的“知乎最强答主”的事情似乎还没有消退,至少这件事情对整个“知乎”是打击沉重的。之所以会如此的沉重,根本原因在于这件事情从根本上毁灭了“知乎”的原则——也就是所谓的真实。这是一个如同信任危机一样的可怕的毁灭打击,只是“知乎”这群人仍在努力地自欺欺人地构建“知乎”体系,想要努力维系自己的神话体系不会因为这件事情彻底毁灭——但是事实上,偶像崩塌所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因为此前有太多人将“知乎”当成是自己生存的标准,而当这个标准被毁灭的时候,也就等于他们的人生和价值观都一同毁灭了。

“知乎”和“真实性”矛盾的打击一直在延续,所以我把这种“不信任”当成是“创伤后心理”,唯一的办法就是等着经历了这场毁灭得人彻底离开“知乎”,忘却他们在知乎所受到的伤害(大部分伤害是“丢面子”),接着“知乎”不断修复的体系又会吸引更多的新人,当供奉“知乎”为神明的群体超过了此前因为“创伤后心理”而反对知乎得人,那么“知乎”又会再次新生,没有人会在乎它里面的人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

不单单是“知乎”,还有这段时间被扒皮和揭穿的“暴走漫画”,甚至还有很多你过去所信任和当成神话和偶像的品牌,他们都因为自己的虚伪被人唾弃和遗忘,但是他们并不会就此消失,因为始终还有一群人因为他们的追捧和信任,能够让这些东西再度生存——因为毁灭的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而人们的消费习惯也促成了快销模式的诞生——包括信任修复,亦可以使用快销模式,制造热点、玩弄虚伪、煽动民意、然后建立新的被一群无脑的蛆虫所维系的新体系。

人生的思考-杂文随笔 第6篇

是不是哭泣也是需要不断练习的,久了没有落泪之后,我是否会忘记如何哭泣?有时候我觉得能痛快的大哭一场也是件畅快的事情吧。在感到自己很无能的时候,我只能用泪水来宣泄我的无助;在感到伤心的时候,我只能用泪水来发泄我的忧郁;在感到失落的时候,我只能用泪水的宣告我来孤寂。为什么我的泪水总不会有流干的一天,为什么总是沦落不到哭瞎眼睛的地步呢?那么爱哭泣的我是不是太脆弱了呢?还是我的免疫力不够强,无法抵挡外界的纷纷扰扰所带来的伤痛呢?哭泣会不会上瘾呢?也许我是上瘾了吧。

我不知道是不是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就必须要虚伪的做人才能适应这个虚伪的人类世界?做着我不想做的事情,说着我不想说的话,就这样虚伪的附和着,虚伪的活着。我不知道为什么明明很不想违背自己的意愿,却无奈总有一股势力在推着我不得不做违心的事,说虚伪的话。就像明明很讨厌这个人,却还要挂着一张虚假的笑脸面对他。这样的世界还剩下什么呢?什么是我存在的意义呢?我觉得自己好像是披着别人的皮做人,这个人却好像是个矛盾的人,一点也不够圆滑,一点也不够世故。就像初次做一件没有做过的事情,显得很笨拙。就好像穿着不合身的衣服,显得格格不入。

有的时候我不知道每个人在忙什么?我们每天都在机械的.重复着一样的事情。就像每天一醒来就要刷牙洗脸一样。这样机械的生活为什么每个人还过得乐死不疲呢?我一直在想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添饱肚子的话那么未免活的有些奢侈,太浪费生命了吧。现在很多人活着只是为了享受自己所需要的物质,人们在说活着就是为了开心快乐。可是如果没有物质的享受和愿望的实现何来开心快乐呢?

人的一生有时候是个奇怪的轮回。每个人好像注定都要进入爱情的坟墓——婚姻生活,也注定要进入人生的坟墓——死亡。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明知道是坟墓却还是要进去呢?如果说生老病死是我们不能掌控的,那么至少婚姻是一个人可以掌控的吧。这是个奇怪的圈子,还没有结婚的人,总是在幻想着能有一段王子公主般的爱情,希望能够穿着华丽的礼服进入婚姻的殿堂,可是结婚的人呢?却在很努力的为生活中鸡毛算皮的小事争吵,冥思苦想该如何摆脱这个婚姻的枷锁。就好像《围城》中写的一样吧。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想出去?人就是这样的吗?总是三分钟热度。

在我看来这个世界其实没有爱情。爱情什么什么?不过是把人们送进婚姻坟墓的垫脚石吧。婚姻开始了,爱情却在慢慢消失,同时也孕育着却仇恨。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否有不会变质的东西?为什么连神经类的东西都有了保质期呢?

终于25岁了,很多人总是在问我:“你有男朋友了吗?”我总是回答:“在他老妈家养着,或者还没出世吧。”确实是如此。我觉得这辈子这个人都不会出现了。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会有老公,但是确不会有男朋友。因为我觉得男朋友是和爱情联系在一起的,而老公是和婚姻联系在一起的。也许在某一天,不得不脱离单身的时候我会找个人结婚。但是我却不相信爱情。因为我不想受伤,如果没有开始,就没有伤害。在这个虚伪的现实社会恐怕只有傻瓜才相信爱情了吧?

有的时候我想快点老去,快点到30岁,快点结束这漫长的一生。有的时候,我又害怕老去,害怕婚姻,害怕未来。一个人再多烦恼也是一个人的烦恼,如果成了家,就不止是自己的烦恼了。还要家庭和孩子的烦恼,我不想被这些束缚,因为我已经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

在思考中成长杂文随笔 第7篇

我没有什么运动细胞,更谈不上特长,但跑步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运动方式。晚上10点以后的城市,已经告别了白天的车水马龙,偶尔遇到一两个人,也都行色匆匆。戴上耳机,隔绝一切的喧嚣,除了音乐和自己的呼吸。

今天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有人说在生活中,我们要不断的思考,也有人说如果长时间不思考,我们的脑子就“生锈”了,转不动了。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思考,思考些什么对我们来说才是有益的?

佛家和道家讲究悟性,百度百科上这样解释:悟性是指对事物的感知力;思考力;洞察力,主要指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无论是感知洞察还是理解分析,都需要我们在某种基础上去思考。

悟其实是思考的过程,不断的思考,不断有新的想法来推翻旧的观念,整个过程或许很漫长很枯燥,但是当我们穿透表面,真正看到事务的本真的时候,我们的心境大开,仿佛重生了一样。

勤于思考,要求我们要做一个处处留心的人,通过各种思考,提高我们的认知,锻炼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时候我们脑子里会突然冒出一种想法,这种想法或许是我们思考许久都不曾参透的,也或许是受某种事物的影响突然迸发出来,此时最应该做的,就是把它记录下来。

初中语文随笔训练的实践与思考 第8篇

一、引导观察生活, 记录生活点滴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随笔训练的时候, 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多去观察生活, 只有在观察生活中学生才会产生灵感, 才能够有写作的欲望。但是学生刚开始的时候往往会觉得生活是一成不变的, 是没有什么值得观察的, 针对学生这样的想法, 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引导, 通过示范来让学生知道观察对于随笔写作的重要性, 使其在不断的训练中养成一种观察生活的习惯,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到校园里面, 让学生观察天上的云朵是如何变化的, 在不同的时刻又会呈现出怎样的形态, 这些形态是否能和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在学生观察完毕, 可让学生依据自己观察的结果进行写作。在其进行随笔练习的时候,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随笔训练, 这样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或者让学生对自己所养的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 将动物或植物变化的点滴记录下来, 如植物怎样长出第一片新叶、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开始散发出香味等, 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随笔训练的内容。由于这些事物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所以学生在进行随笔训练的时候会积极地参与进来, 这样在不断的训练中, 学生就会喜欢上写作, 并将写作当作是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二、确定写作目标, 针对进行训练

尽管说要在学生进行随笔训练的时候提升他们的兴趣, 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写作训练中来, 但在初中学生还没有养成写作的习惯时, 他们对于具体文章的写作形式并没有真正地掌握, 所以还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写作习惯进行规范, 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有质的提升。不然没有目的的随笔写作, 只会让学生重复着不好的写作习惯, 在学生的写作习惯还能够纠正的时候, 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来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比如教师为了让学生对记叙文的写作形式有所了解, 就可以让学生将自己一天的校园生活记录下来, 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流水账的形式, 此时教师就需要向学生讲解如何来进行记叙文的写作, 即要在记叙的过程中抓住主要事件, 并用其他事件来对这个主体进行辅助, 这样学生在以后进行记叙文写作的时候, 就能够对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以及结果进行描述, 从而使其记叙文的写作更加的丰满。再如, 教师在对学生讲解议论文写作的时候, 需要让学生能够分清楚论点、论据以及论证, 并明白在进行事实陈述的时候要围绕着论点进行陈述, 这样学生写出来的议论文才会井井有条, 使其在以后的议论文写作中都会按照这样的写作方式来进行。

三、开展实践写作, 提升写作能力

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基础上, 教师还需要开展实践写作教学, 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来完成对某一话题的写作。在学生进行写作实践的时候, 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 不能够让学生沉迷于实践的形式, 而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真正提升。教师在开展实践写作教学的时候, 可以在学校里面进行实践, 如让学生以“美丽的校园”为题进行写作训练, 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让学生到户外去进行实践写作训练。

比如教师让学生以“夕阳西下”为题进行写作训练的时候, 学生如果没有仔细观察过夕阳的话, 在写作的时候必然会觉得比较困难, 因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到郊区去对落日的情景进行仔细的观察, 使其对于落日的光线及色彩的变化有直观的了解, 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被吸引过来, 然后在观察实践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进去, 在此基础上, 当学生再回到课堂进行写作的时候, 就会注重对落日的一些细节的处理, 他们会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到作文中, 这也就实现了写作教学的根本目标。需要注意的是, 在开展实践教学的时候,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去进行实践写作, 还需要让学生将实践写作融入到自己生活的点滴中去, 使学生在面对具体的写作话题的时候, 能够自己主动去进行实践, 这样学生才会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人类发展的思考的杂文随笔 第9篇

宇宙这个无意识的物质世界,由于最原始的某种偶然条件,产生了有意识的生命。从而,宇宙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物质产生生命,生命再创造物质。由于生命意识的产生,使得这个无意识的物质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宇宙从原始的一元无意识物质运行世界,升华为多元的有意识活动的活体世界。

人类的诞生,将使智慧意识不断成长。从原始的感知意识,进化到现在的了解地球,再了解其他星球,直到某一天了解整个宇宙。一切都已逐渐表明,人类正在向地外发展。今天可以改变地球,明天就能改变宇宙。无论意识是如何诞生于物质,事实的种种现象也都已证明,有意识的生命是能够战胜无意识的物质的。只要对它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因此,人类必能创新宇宙,他们将进化到那一刻。

但是“人定胜天”的思想,不能只停留在无知自大的层面,而应升华到对世界的了解和掌握、甚至驾驭上。

所以说,现阶段的“人定胜天”,也只能当做一种理想或预言,目前尚不能以此自居,否则就是对自然还缺乏足够了解和掌握的一种盲目自信、自大。但如果说生命永远难以征服自然,则是一种不了解自然和缺乏掌握自然知识的、对未知领域的自卑、自藐,是因为不理解而归之于神秘,是没有具备远大的人类思想进化观的表现。

“人定胜天”这一命题,必须等待漫长的智慧进化来实现。而智慧的进化需要矛盾的斗争。也正是源于人类的相互斗争,使人们在原始的平静中产生对物质的追求,然后引发战争,再从战争中产生智慧(当然也包括同自然的抗争),再由智慧丰富知识,以知识推动进步。因此只有矛盾才能产生新事物,才能不断前进。

最终人类要面对的不是人类自身的矛盾,而是人与宇宙自然发展的矛盾。因为这关系到人类是否能够长久甚至无限地进化下去,他们必须面对怎样躲过或消除来自宇宙中的各种灾难等问题。当这种矛盾真正能均衡斗争的时候,就是有意识的生命掌握并战胜无意识的物质的开端。

现在的人类仍然只是诞生成长的初级阶段,人类文明,在浩瀚的宇宙中显得如此渺小和脆弱。而宇宙处于何种阶段还仅仅是人们的推测。人类目前绝对尚不具备与宇宙抗衡的知识和力量。

也就是说人与宇宙的关系犹如一个婴儿与一头巨兽的.关系,随着婴儿的不断成长,其利用知识战胜巨兽的理想,应该是能够实现的。这个比喻或许不够贴切。就目前来说,如果把宇宙比作一头巨兽,那么人类就应该只是巨兽身上生出的一根毛发,这似乎更恰当。但这却不是辩证的唯物论,而是由唯物落入了形而上的客观唯心论。因为人与物的根本区别就是:人是具备自觉自主性质的。

物种的进化,是被动进化。而于万物中脱颖而出的人类,由于其特殊的精神意志,必然摆脱被动的进化,选择一条更为积极的主动进化之路!整个宇宙虽然也在进化,但相对于被动进化,人的主动进化如同步行者乘上了交通工具,迟早会赶上并超过宇宙的进化!虽然人诞生于宇宙,但人绝对不会甘愿做它的附属品!

事实已经表明,无论怎样的物质生活条件,都遏制不住人对仅仅满足于肉体需求而产生的厌倦和空虚感。他们会思考自己究竟需要什么?要干什么?这充分证明,人已经无法抑制自己的精神向更高的领域飞跃。因此,人的精神思想一定会发展到一个令现代人无法想象的甚至认为永远难以企及的地步。人的进化终将改变宇宙世界!

物种进化似乎还有这样的规律,每当一个物种进化到某种极盛的程度时,就会出现另一个新物种取而代之。因为如果没有其它新物种的干扰,那么这个物种的进化可能就会停滞或衰退。也就是说,一个物种被另一个新的物种取代,是提高进化层次的必然。这才能使物质世界不断上升到新的阶段。

比如一个人,如果单让这个人的思想意识一直存在下去,而没有新的思想意识与之抗衡,那么这个人的思想就一定会僵化、衰败。必须有新的思想诞生,并冲撞旧的思想,才能使思想不断升华。再比如,地球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它的霸主已经由一种原始的生物岩到恐龙、再到人类,就更迭了三任(此论据借鉴于央视《地球的力量》)。

说到这里我们会想,人类之后可能还会出现另一任新的霸主!因为按照以上的进化逻辑,若是让人类一个物种常期待在最高进化层,而没有了竞争,人类同样也会停滞、衰败。

但,这个立论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它仍然是以一种阶段性的停滞的目光来看待进化,而不是以发展的态度对待进化。事物在进化中改变,又在改变中发展进化。所以常规的进化范畴肯定也会发生改变,改变的原因,就是人的思想进化,思想精神的进化会打破常规物质进化。

进化的思想,使人类认识并找到正确的物质进化规律,人类将及时清除那些长期流传下去可能会阻碍自己向更高阶段跨越的固陋因素,打破旧的生存进化窠臼。因此,最终取代人的,仍将是人!也许,这就是只有人类产生了思想精神的重要意义所在。

未来的某一天,宇宙的历史会为某个时刻而感到庆幸,那就是人类诞生的时刻。人类的诞生,或者说生命进化出精神智慧之时,是宇宙世界发生根本性转折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从此活了!

无论是否有地外文明,最终都将只有一个智慧物种进化到足以改变或再创造宇宙的地步。这个任务,恐怕也只能由具备了精神意志的智慧人类来完成。尽管目前代表最高智慧的人类活动,有诸多发展上的错误行为,但进化都是摸索着前进的。所谓智慧,最重要一条就是能发现自身的错误并努力改进。相信人类的发展方向是逐步完善。

人类(或智慧生命)发展到与宇宙并肩时,又会怎样?在此大胆做一个猜想,或者可以抛砖引玉:

人类思想产生进化空白。宇宙再无人类所需要了解的知识(因为只要不断探索,就没有永远不被人探知的领域),那就毁掉旧的宇宙,再种新生。换句话说,就是再进行一次宇宙轮回。

但毁灭前,人类智慧所达到的高度,绝不同于今天仅仅毁掉一个地球这种低层次,而是在毁灭宇宙的同时,他们已经掌握了保留宇宙重新产生以及生命重新诞生的种子。也就是说在毁掉旧的一切时,已蕴藏了再生一切的全部条件,或许又加入一些新的元素。

如果这一切是真的,那么我们现在的人类,就很可能是处于宇宙多次毁灭、再生的某一个轮回。宇宙中的一切现象,以及我们身边的事物,不都在证明着事物的周而复始吗?

这似乎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人类心中总是或信或疑地存在一个造物主(上帝),因为他们难以理解,无意识的物质何以产生如此多姿多彩变幻无穷的世界?某个物质的产生必然应有具备内因的种子。我们这一世就应该是上一次智慧生命留下的种子。

那么,究其诞生(也就是多次轮回)的源头又在哪里?那一定是由及单一的基因,经过极其漫长的发展进化,和另一些简单的物质偶然结合,从而产生宇宙原种,又通过激烈演变,产生广阔复杂的宇宙。

而生命的诞生又使宇宙发生了质的变化。天能生物,不能生思想,思想由物自生。这也就证明天只是个无意识而包罗万象的种子。

关于生命的起源问题,目前还是人类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人类起源之谜,更是科学研究者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愚以为,人的起源密码,肯定就藏在我们自身进化基因之内。要探寻到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从自身内部应该完全能够找到。

但我们却不得不从外太空更原始的星球查起。这是最笨也是最无奈的办法,因为我们目前还无法解开人类基因进化密码!这好比从别人的评判中审视自己,看似客观,其实难免会有排他性的主观偏差。只有随着科技智慧的不断进步,人类才能最终从自己身上看到自己的前世今生。以上判断似乎仍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因为这一切都是猜测,而且只能是猜测。假如轮回说成立的话,人类就不再有可能探寻到物质的起源,只能追索至轮回前那一颗种子。因为一个轮回就是一个断层。

当然,如果我们这一世是宇宙第一次诞生,那么一切追寻就都还有可能。然而目前宇宙中所产生的物质,其丰富性和多样性,都不像是第一世的初级物质,而更像一切都已安排下了种子。但安排下种子的不是上帝或神,而是上一世自我毁灭的智慧生命。此种观点接近客观唯心主义,仅供探讨。或许,“宇宙轮回说”可以为唯物论和唯心论找到一个契合点?

关于几个问题

问题一:物质的产生,有何目的?

答:无意识的物质本无目的,是生命的诞生,使意识产生了目的,那就是让生命良好地延续下去。这暗合了中国“孝文化”的精神实质。

问题二:智慧生命既已产生,为何还要毁灭?

答: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衰败。智慧的极限就是宇宙中已无可探索的知识问题。无探索就会停滞,停滞必然倒退。与其倒退,不如毁而重生。而且每一次重生,都会有更高的发展状态。事物的发展在低级的表现是抛物线型,高级的表现是有多个或无数层次。极限就是某一层次的尽头,毁而重生,是上升到另一层次的唯一途径。如同一件工具,当它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使用时,就需要毁旧立新。但人们会留下这个工具的功能模式,这就是种子,在此基础上创新。

问题三:地外文明会怎样影响人类?

答:出于自我保护意识和人类固有的排外意识,人类对地外文明或者说外星人,都有种被侵害的担忧。这种担忧过于悲观。假定有智慧高于人类的外星生物,也不一定就会来侵害地球。按照智慧越高文明程度也就越高的逻辑来推算,地外高等智慧的生物肯定也会以进步的、友善的态度来对待人类。因此乐观地讲,当人类将来面对来自宇宙的自然灾难时,很可能还需要他们的帮助。智慧生命,终究会合而为一地创造宇宙。

问题四:关于时空穿梭

关于人的思考杂文随笔 第10篇

行进中的思考是动态的,端坐时的思考也是动态的。人是思想的动物,只要一气尚存,人的大脑总是在动,思想的野马总是在奔跑,无边无际,漫无目的,低级的、高级的、物质的、精神的什么都有,有时杂乱无章,有时脉络清晰,有时到了远古,有时回到了现实……

此时,我坐在鳌峰山的石凳上,思考人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我很多年,迄今仍然找不到答案。人是简单的,又是复杂的,汉字的“人”只有一撇一捺,可人的内心却包罗万象。文艺批评家刘再复在分析人的性格时,说是有二重性格组合,即先进与落后、善良与残忍、勤劳与懒惰、真诚与虚伪等等都存在一个人的躯体内,只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其中一种性格会占主要地位。其实,人的性格何止有二重呢?三重、四重、五重,甚至更多,时代在变,人也在变,人的性格的形成,决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的。

“人性天生就是自私的。”这是我在大学任教时的一个学生,他在大学毕业多年之后对我说的话。我从事教育将近三十年,整天教育学生怎样做人,什么儒家积极入世思想,什么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然而,我恰恰忽视对人本身的研究。我的这位学生在经过了对人的大量研究之后,得出了这个结论,着实让我吃惊不小。其实,性善抑或性恶之争,已有几千年,论者面红耳赤,引经据典,言之凿凿;信者深信不疑,都以为先圣们的结论千真万确。我以前是确信“性善”的,这是读儒家的书太多的缘故,《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一直深深地扎入我的灵魂深处,我深信人性的美好。然而,当我吃了一次又一次的亏之后,当我一次次被人蒙骗之后,我仍然没有改变我的信仰,坚信“性本善”。如果不是学生对我实行“反哺教育”(我把乌鸦的反哺之情用在这里,也许不很正确),我也许终身是一个信“性善”者。

前不久到一个养猪场,看到一头母猪正在喂养一群小猪,由于母猪只有十个奶头,而小猪却有十一只,小猪们都争先恐后,占领要地,各自衔住一个奶头,谁也不愿放松。有一只体形瘦弱的小猪,虽然很拼命地拱,还是没有占得一席之地,饿得在旁边嗷嗷叫。可是其他小猪并不因为它的嗷叫,而放弃吸吮,让它来分享母乳的快乐。没有!动物的本性就是吃,在没有吃饱之前,谁还会学雷锋呢?

动物如此,人又如何呢?可以说,婴儿的天性与动物的天性毫无二致。假设一个妇女生了三胞胎,三个人抢两个奶头,那情形和上面的猪抢吃奶有什么两样呢?人稍长大,稍知人事,经过教育,也许懂得了礼让,但谦让决不是人的本意。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儒家津津乐道了几千年,我开始听到这个故事也深受感动,然而,仔细一想,它也有很大的蒙骗性,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个“孔融让梨”呢?不让梨的总比让梨的多,这是事实,足见人的自私;况且孔融让梨仅仅是一次,决不是一辈子都让梨。现在的招干或者招工,比拼的大都不是实力,而是人脉和背景,官员的子女和百姓的子女一同考试,都入围了,难道当官的会让出这个“梨”吗?不会!起码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不会。这种人性的特点,注定使既得利益者不会把随手得到的利益拱手相让。我们也不要对这种现象耿耿于怀、深恶痛绝,因为有哲人说,爱自己的孩子的是人,爱别人的孩子的是神。人没有理由先做神再做人,而是先做人再做神。如果总做不了神,那就做人好了。

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说:“中国人太聪明,太聪明的极致一定是太自私。”《红楼梦》有“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说法,那么,自私是否会被自私误呢?未必!虽说人的私欲与生俱来,而人有了私欲未必都是坏事,从某个意义上说,正因为人有了私欲,社会才能得到发展。有私欲才有追求,有追求才有进步。许多先哲圣人,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他们尚且还有私心;我等凡夫俗字,吃的是五谷杂粮,穿的是土布粗衣,为自己想得多一点也是情有可原的。

晚上的时候不要思考人生杂文随笔 第11篇

我是一直固执的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有结果的,只是在经历了几次徒劳无功后,内心深处真实地充满了倦怠感,原来我居然如此地害怕没有结果!尽管周围的朋友都在说找工作真的好累,但是慢慢的,结果好像也都明朗了,他们的脚步愈渐加快,我内心的惶恐就愈发的无可控制,所以是我哪里做错了,是我哪里不好,或者我根本就没有闪光处,我开始怀疑自己,无可救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思考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宗教的思考杂文随笔09-12

多些时间独自思考杂文随笔06-26

闲谈杂文随笔06-07

机缘杂文随笔06-16

偶遇杂文随笔06-24

咸鱼杂文随笔06-26

麻花杂文随笔07-13

鲸鱼杂文随笔07-14

惊雷杂文随笔07-22

气味杂文随笔08-03

上一篇:叠加别墅户型分析下一篇:党校学习毕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