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2024-06-15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精选8篇)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第1篇

姓名:居梦琪

学号:10410212

美术系1002班。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使得自己对现代教育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对促进我们当今的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使我国的教育能迅速地与国际教育接轨。让我们尽快地进入教育手段现代化。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

与传统教育相比较,现代技术教育具有现代化的特点。现代技术教育使用的设备:有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影机、扩音机、复读机等轻设备;还有语音实验室、电视录像系统,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重设备。无论是轻设备还是重设备的制造和使用,都是建立在声学、光学、电子学、机械工程学等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现代教育设备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

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结构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是物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电子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诸多学科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信息科学、文化艺术等。如教学电影,从表现形式上包括文学、绘画、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在制作和放映过程中,又运用了摄影、录音、放映等多种技术。因此,要搞好现代教育技术必须综合应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效果具有高效性的特点。现代技术所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即节省时间,提高质量,扩大教育规模。与传统教育技术相比,在同样的时间内,能使学生学得多些、快些、好些,取得最佳的教育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给学校带来的影响:一方面进一步加剧了学校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又促进具有优势互补条件的学校加强联合,共同参与更高层次的竞争。学校能吸引到多少学习者,就取向等各方面。学校必须走联合之路,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计算机网络使学校之间的联合非常容易,不受国家、地域的限制。因此,各国因此推进学校之间的合作。

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以学生为中心,同时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作用。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职能发生变化,教师在教学法过程在的主要任务不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面对面传授给学生,而要逐步转向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并组织、引导、帮助督促学生在其中学习。教师熟练掌握操作各种先进的教育工作;要掌握现代认识理论,帮助学生设计出最佳学习程序;要具备多门学科共同的基础,有较宽的知识面,熟知各种科学方法,使自己在并不擅长的领域里指导学生学习。

学生是教育技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个别化学习方式,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水平选择适合的学习进度,在没有负担的轻松环境中学习,实现真正的“教育平等”。现代教育技术要求学生必须提高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代技术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教育教学技术现代是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物征。为了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要十分重视,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以探索提高教育改革,扩大教育规模的新途径。同时,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现代教育技术逐步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们不满足于学校书本上的知识和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而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可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促进现代化教育技术发展的最直接的重要因素。

四、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的关键问题是教育思想和教师队伍的素质的提高

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它虽然只涉及到人的思想、意识,但对教育现代化的影响力却是最大的,具有决定的意义。正如莫格尔斯所说:“再完善的现代化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因此,首先应当积极进行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只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才会对教育的实践、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着一种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没有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教育的现代化,现代化技术教育也就不能更好的实施。目前,学校普及现代技术教育,最迫切需要树立和倡导终身教育的观念、大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观念、加快发展观念、注重效益观念、竞争的观念和科研兴教的观念。因念。因此,就要求我们要敢于向陈旧落后的传统观念、传统方法挑战,要以积极进取的精神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在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中,标新立异、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突破。只有这样,教育现代化才会加快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利用。

目前,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逐步得到普及,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在国家统一标准的要求下,有计划地进行配置;现代化教育技术教材与学科逐步配套并向多样化方面发展;卫星电视教育网已形成,并扩展到各级各类教育之中。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将日益系统化、科学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今,我们已身处信息化社会,若要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变化节奏,就必须接受响应的教育。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信息化教育应运而生且成为了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而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信息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眼下,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已成了衡量一所学校优劣的重要标准;熟悉现代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技能也成了评价一个教师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

所以在学了将近一个学期的《现代教育技术》之后,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其在教育的开发应用中,同时进行了人的塑造,是人创造人的活动。它将学习知识与增强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将信息交流与开发智能、培养素质有机地统一起来,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因此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的人文精神实现,具有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整合、平衡的积极意义,而且使两者互相促进。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人文实践中,教育的人文精神变得更为真实有效和升华,科技其本质上的人文性得到回归。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开始从理想过渡到现实,我们应该站在这一高度来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意义,把握其正确的发展方向,指导其科学的实践,推进现代教育的发展。

我认为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有以下意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方法,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利于我们在竞聘工作中胜出;而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而下面主要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的意义。

一、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应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信息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它包括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络通讯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

我们应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方法,全面提高运用教育技术的素养和教学的应用能力,包括:课堂多媒体教学;卫星电视广播远距离教学;多媒体计算机个别交互学习方式;基于因特网的远程通讯教学;虚拟现实仿真教学;等。以适应媒体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教学方式。例如:现在本溪中等职业教育中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建设情况,本溪市教育局所属中等职业学校均接人宽带,并拥有现代化的多媒体网络教室、课件制作室、多功能电化教学实验室以及多媒体语音室等。其中四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还拥有先进的校园网、电子阅览室、电子图书馆、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双向教学系统等。而现代教育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与手段的进步或革新,同时它引发和推动着我国教育教学思想、教育体制以及教育的过程与方式、方法发生根本性变革。

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的内容。它强调指出了教育技术要同时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这些恰恰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

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有:(1)教学信息显示多样化;(2)教学信息组织的超文本方式;(3)教学过程的交互性;(4)教学信息的大容量储存;(5)教学信息传输的网络化;(6)教学信息处理的智能化。

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掌握好这门学科才更有利于教学方式的优化。因为它使得教学更有效、更有条不紊。

同时只有充分地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推动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对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加快素质教育、创造教育的实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说明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所起的重要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步普及与发展,为学科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教与学信息的传输过程,改变了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它的高科技性促进了素质教育观念的确立;它丰富的教育资源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空间;它的形象化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一个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现代教学技术创设了开放、合作、和谐的课堂教育模式,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现代教学技术的虚拟仿真效果使学生如临其境,使不可能进行的实验在屏幕上展现,化微观为直观,化想象为直觉,化抽象为具体。现代教育技术使宏观现象的教学具体化。

要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加强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新一代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鉴于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这个学期,我们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通过学习,我发现这门课程为学生留出了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为主线,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促

使了学生成为信息化教育的积极探索者。

总之,学习了《现在教育技术》后,它不单给我技术上得到了提高,更要紧的是使我在思想,理念得到了升华,使我学会了怎样学习,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教会了我怎样利用现在信息资源,为我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我能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是我学习《现在教育技术》后的一些肤浅的体会。也许不够全面,但已经溶进了我的思想,使我的以后教育事业更好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第2篇

摘要: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社交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需,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学好现代商务礼仪,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为自己今后顺利走向市场、立足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商务礼仪的概念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而商务礼仪特指商务活动中的礼仪规范和准则,是“礼”在商务活动中的运用和体现。核心是这种行为的准则,用来约束我们日常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它是经济社会商务交往中为了互相尊重而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准则和程序,是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的总称。

就我个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必要了解商务礼仪的基本理念: 1.尊重为本

商务交往中,自尊很重要,尊重别人更重要。自尊是通过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穿着打扮来体现的,你自己不自尊自爱,别人是不会看得起你的。一般来说,女人看头,男人看腰,头指的是发型,发色。头发不能过长,不能随意披散开来,头发长可以盘起来,束起来,不要染色。腰的是指,腰上,在正式场合时不能挂东西。

当然,我们在交往对象时要进行准确定位,然后才能决定怎样对待他。国际交往中礼品包装的价值,不得低于礼品的1/3,接受外国人的礼物时,要当面把包装打开,要端详并要赞扬一下。若和外国人一起就餐,有三不准,一不能当众修饰自己;二不能为对方劝酒夹菜,不能强迫别人吃;三是进餐不能发出声音。对于外国人来说,这是对其最起码的尊重。

2.善于表达

商务礼仪是一种形式美,交换的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形式表达一定的内容,内容借助于形式来表现。对人家好,不善于表达或表达不好都不行,表达要注意环境、氛围、历史文化等因素。

3.形式规范

在商务交往种,对人的称呼有四个不能用的称呼,第一个不能用的是无称呼,比如在大街上问路,上去就“喂”,这是十分不礼貌的行为;第二个不能用就是替代性称呼,不叫人外号,第三个不能用的称呼不适当的地方性称呼,在某一范围内用地方形称呼是可以的,但是在跨地区、跨国家不能滥用;第四种不能用的称呼是称兄道弟。所以商务交往一定要讲规矩。

职场着装六不准,第一过分杂乱,制服不是制服,便装不象便装,非得穿出点毛病来。第二过分鲜艳,第三不能过分暴露,女同志不能超低空,影响办公秩序;第四过分透视,里面穿的东西别人一目了然,这不是时尚,是没有修养;第五过分短小;第六过分紧身,女同志较多,公司在交往中尤其不允许。讲不讲规矩就是企业的形象问题。

二、学习商务礼仪的意义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务往来变得越来越频繁,商务礼仪在企业的商务活动和对外交流中显得尤为重要,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著名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说:“礼是尊重别人,仪是尊重的形式。”为了更好地进行现代商务来往,我们必须重视商务礼仪培训与教育,从而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那么学习商务礼仪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1)、商务礼仪可以规范个人商务行为。

礼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规范各种行为。商务礼仪作为指导、协调商务活动中人际关系的行为方式和活动形式,广泛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为社会中全体成员调节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为各国家、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以及各阶层人士共同遵守。商务礼仪的规范性使礼仪的实施易于落到实处,也便于通过专门训练达到预期的效果。(2)、商务礼仪可以提高商务人员的个人素质。

商务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因为市场竞争最终是人员素质的竞争。所谓个人素质就是在商务交往中待人接物的基本表现,良好的个人素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中不懂礼貌、不懂规矩有时会把事情搞砸。

(3)、商务礼仪促进社会交往,改善人际关系,促合作与发展。

一个人讲究礼仪,就会在众人面前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而一个组织的成员或整体行为都讲究礼仪,就会为自己的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公众的赞誉。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掌握一定的商务礼仪不仅可以塑造企业形象,提高顾客满意度和美誉度,并能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商务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商业礼仪已经成为建立企业文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商业礼仪包括了语言、表情、行为、环境、习惯等等,相信没有人愿意因为自己在社交场合上,因为失礼而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并因此给人们留下不良的印象。由此可见掌握商务礼仪在商业交往中就显得非常必要了。所以,学习商务礼仪,不仅是时代潮流,更是提升竞争力的现实所需。

(4)、商务礼仪可以维护形象。

这里的形象指的是个人、企业和国家形象。商务礼仪就是要维护企业形象。减灾效应,经济学概念。商务礼仪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保持个人形象。比如握手时,要讲究“尊者为先”的握手顺序,即应由主人、女士、长辈、身份或职位高者先伸手,客人、男士、晚辈、身份或职位低者方可与之相握。并要注意握手正确的姿势与力度。

三、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上进的,他们充满理想,追求真知,勤学奋斗,希望自己能够为祖国贡献力量。但是,在某些方面也有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

首先就是基础文明习惯缺失。这主要包括在礼貌礼仪、行为举止、谈吐语言等方面,例如有些大学生在公共场合仪表不整,穿着拖鞋、背心出入图书馆、教室、操场等公共场所;有些大学生张口满嘴粗话,和别人交流时指手划脚;不仅如此,学生上课接听手机或睡觉现象也十分严重。还有就是诚信意识缺失。许多大学生思想浮躁,在许多事情上希望不劳而获,缺乏诚信意识。主要表现在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就业违约、助学贷款到期不还等。

四、个人心得感悟

这学期选修了现代商务礼仪课程,通过半个学期的学习,我深有感触。深知在我们大学生的领域内,礼仪礼貌也是举足轻重的。在人才招聘会上,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大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所以,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改掉从前的坏习惯,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讲文明语言,做文明学生,平时不讲粗话、脏话;遵守校规校纪,不旷课、不迟到早退、不打架斗殴、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吐口香糖、不乱扔垃圾;仪表整洁大方,在校期间不化浓妆、不配戴首饰、不穿奇装异服;尊敬师长,见了老师主动问好;团结同学,互帮互助;爱护花草树木、公共设施,不在桌椅上乱涂乱画;生活俭朴,不比吃穿,不浪费粮食。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从现在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后进入社会才能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才能逐渐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五、总结

绘画程式在现代绘画学习中的意义 第3篇

何谓绘画程式呢?笔者认为它是已获得一定成功的表现技法、作画程序并固定成为可以套用的模式, 也可简单认为是解决绘画表现方面的现成步骤和方法。进一步引申, 还可以是画面处理的手段, 一种或一系列正宗的绘画传统, 有一套理论体系的笔墨和形式等。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不尽相同, 绘画程式主要由画法、构图、形式、技法等几个重要因素构成。本文以画法为切入点, 研究绘画程式在现代绘画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二、绘画程式的现实意义

1. 绘画程式的指导性

我们出生后懵懂无知, 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亲人、老师长辈点点滴滴的教诲, 慢慢从单纯幼稚到老练成熟。同样, 绘画的学习也如此。绘画程式犹如无形的绘画老师一般, 在心里指导你进行艺术创作, 特别在初学阶段, 使初学者学有所依, 避免走一些弯路, 尽快踏进绘画艺术的殿堂。

艺术家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有一段描述:“在我们的文化里有那么多丰富的绘画, 要证实上述这一基本事实就是一件难事。艺术学校里的新生能熟练地对母题进行客观的描绘, 这似乎跟上述假设矛盾。但是那些在其他文化环境中从事艺术教育的人, 讲的是另一种情况。詹姆斯·郑教过在不同习俗中培养出来的中国人学画。有一次, 他告诉我, 他组织学生外出到北京的一个古老的城门去画速写。这项工作把学生难住了, 最后, 一个学生请求至少也要给他们一张画着那座建筑物的美术明信片, 使他们有东西可供摹写。贡布里希用詹姆斯·郑的例案说明在不同文化下的初学者表现客观对象的困难程度不同, 让一个毫无美术知识和技巧的人去表现复杂凌乱的客观事物, 是很难画在纸上的。必定要有一些理论上的认识、老师的演示和对绘画程式的讲解, 使初学者知道如何提笔描绘眼前之物, 而后, 画看到的或是想到的形象, 则是他自主选择的结果。

2. 绘画程式的启发性

绘画程式把中国画提升到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中国画本身高度的主观性和抽象化是“程式”生成的原因, 典型的中国画, 无论工笔、写意、花鸟、水墨, 都是高度主观抽象的产物。而这个抽象的过程落实到具体的绘画中, 将以“程式”的面目出现。由于程式在画面上的传递作用, 使得画面有各式各样的韵味, 折射出艺术家的思想观念、情趣、性格和文化修养。

明代画家徐渭, 革新精神最突出。他画的《荷蟹图》以勾染巧妙结合的画法, 写出秋天的荷花螃蟹, 题诗曰:“兀然有物气豪粗, 莫问年来珠有无, 养就孤标人不识, 时来黄甲独传胪。”他的语言嬉笑怒骂, 发泄对现实的愤懑之情。他的笔墨, 有浓有淡, 有虚有实, 水墨淋漓, 生动鲜活, 章法新颖别致, 透过独特的程式来传达他的思想和情趣。

绘画程式是画家独特的绘画语言, 我们在欣赏作品时, 揣摩画家的作画过程, 对自身创作自然会有所启发。在艺术学习中, 我们要对各种绘画程式有所了解和把握。

3. 绘画程式的多样性

绘画程式是一种规律, 它为如何画好一幅画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不会在创作中失去表现力和说服力。但绘画程式不只有一种, 而是有很多种。对于绘画而言, 绘画程式是表现形式, 是为母题服务的, 要画好一幅作品可以用这种绘画程式, 也可以用另外一种绘画程式。

众所周知的艺术大师毕加索, 有人说他是不会画画的疯子, 乱画乱涂。实际上, 这些都基于他的多才、多变、多产。他对绘画的理解与一般画家不同, 以至他的绘画程式在不同的时期是不一样的。早期的《老渔夫》、蓝色时期的《生活》、玫瑰时期的《杂技演员和年轻的丑角》、新古典时期的《两个海边奔跑的女子》、立体主义的《弹吉他的女人》等等, 他对绘画程式的理解是深沉而地道的, 他并不是乱画, 而是一个从有法到无法的过程。也许有人说他的风格改变是因为当时的绘画思潮的影响和身边人的影响, 的确有这些因素;也有人认为他是在玩弄观念, 但不管怎样, 他能从自己的心灵深处出发, 用自己的绘画程式直接述说当时的情愫。

因此, 刚踏入艺术门槛的初学者, 对绘画程式多样性的理解要到位, 避免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定势, 以避免陷入一种程式而无法自拔。

4. 绘画程式的继承性

既然绘画程式是一座桥梁, 横跨在画家和作品之间, 那么在学习过程中, 作为学习者必然经过这一过程, 不得不与绘画程式相遇。“一切艺术家, 无论他怎样有天才和有独特性, 都要依赖过去的艺术成就, 从而使人类美学发展, 在进步的道路上绵延不绝。”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第4篇

目前,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欣欣向荣。从语言交际理论推动交际法的产生和推广应用开始,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不断地应用到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实践中,推动了应用语言学的多元化发展。外语教学的内部机制决定了其鲜明的学科性质,表明该学科“从来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创造者,而是一个典型的理论使用者…外语教学一直具有应用为主的工具性特点(applicability and instrumentality )。”本研究主要应用社会语言学中的自我认同理论对外语角英语学习者的自我认同建构进行研究。

一、自我认同研究的发展

1.自我认同定义

“认同(identity)”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社会学理论大师安东尼·吉登斯对自我认同的定义为:“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吉登斯认为自我何以赢得自信是现代社会中得到自我认同的最重要的一部分。边永卫与高一虹认为:“学习者的自我认同主要表现在自我学能的评价(即自信)以及对母语、母语文化与目的语、目的语文化的态度(即文化认同)。”本研究的自我认同主要指英语学习者的自信。

2.结构主义自我认同观

结构主义自我认同观认为自我认同“属固定、客观的外部社会结构范畴,如种族、国籍、性别、地域,或以此为分类基础的主观定位。”

语言认同结构观在早期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中起决定作用。拉波夫所开创的语言变异研究试图在言语社团(speech community)和语言变项之间建立对应。这属于按固定的社会结构范畴进行主观定位。波恩斯坦(Bernstein)用复杂语码和局限语码区分说话者所属社会阶层;罗宾·莱考夫(Robin Lakoff)对语言特征与性别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Lakoff,R.1973);兰伯特(Lambert)用“变语配对”试验测定受试对发音人群体的态度(Lambert,W.E.,1967)。

结构观过于强调外部社会结构的决定作用,忽视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反思能力,忽视了语言学习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复杂多元的联系以及自我认同的动态性,因此在20世纪末建构主义的自我认同观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3.建构主义自我认同观

建构主义自我认同观“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将认同视为在社会文化历史情境中,个体与外界互动而发展出的多元、动态的身份定位及其过程。”

建构主义的自我认同观萌芽于甘帕兹 (Gumperz),她不但开创了社会语言学中的“语言与社会认同”这一研究领域,而且将研究范围扩大到交际情境,注意到了语言与认同的建构特点。她提出“语境化暗示”(contextualization cue),分析了语境中的意思(the situated meaning)的解读,认为说话双方在一定的图式界限内,通过反复“磋商”(negotiation)最终达成共识。

对建构主义的自我认同观贡献较大的是维果茨基(Vygotsky)和吉登斯(Giddens)。维果茨基是苏俄心理科学的主要奠基者。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心理学家开始了对维果茨基诸多方面的研究,使后现代主义思想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成为社会建构主义及其学习理论的理论基础。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主客体间的互动,认为个体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各类工具和符号中介,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与社会的协商,主动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最近发展区概念是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个主要概念,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即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吉登斯所表达的现代性条件下的自我认同是在反思性选择和反思性自恋机制作用下的一种建构过程,其理论最重要的认识论价值在于:“现代性条件下自我认同的方向首先是向内,然后才向外的,而传统社会里自我认同的方向则首先是向外,然后才向内的。”首先,自我可以看成是个体负责实施的反思性投射。自我的反思性投射是个体的反身意识作用的结果;没有自我的反身意识,自我就没有意义与价值。因此,一方面,个体的变化依从其参与的重构的努力;另一方面,个体并非为了仅仅了解自身,其服从于更为广泛、更为进步的目标,即建构与重构连贯的认同感。自我的反思是持续性的,也是无所不在的。个体会不断地依据正在发生的事件而要求实现自我质问。自我实现的道德线索就是可信性,它的基础就是“对自己的诚信”。因为对自己真实就意味着去发现自己,就有助于去主动地建构自我。在“后现代”的西方社会,个体通过向内用力,通过内在参照系统而形成了自我反思性,人们由此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

二、外语角英语学习者自我认同建构的后现代意义

英语角不但是练习英语和提高英语水平的好场所,更是促进英语学习者进行积极自我建构的阵地,其作用不可低估。参加英语角的学习者多数是为了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和英语综合水平,还有一些学习者是为了培养社交能力、扩大知识面、交友、娱乐等。根据对全国英语角的调查显示:“英语角参加者达到预想目的仅占少数……部分英语水平较低的人大多侧重于听……对自己的英语没有信心……在交谈过程中,只被动地接受。”由此可见,外语角英语学习者的自我认同建构是个亟待剖析解决的问题。

高一虹、周燕认为自我认同的三个重要特征是:“是多元而非单一的;存在于具体的交际事件中;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协商的过程”。外语角的英语学习者的自我认同建构也具有多元、互动的特点。

外语角英语学习者的自我认同建构受到学习动力、个性、交际策略等多元因素的影响。从学习动力角度来讲,调查显示:“‘融入性动力比‘工具性动力更能促进外语习得。英语角的活跃分子大多数都是能够持之以恒的持有‘融入性动力的学习者。”在外语角中,“融入性动力”更能支持英语学习者进行长期积累,这个积累过程中的交流成功会帮助学习者不断积极地建构自我认同。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分为外向型(extrovert)和内向型(introvert)。通过对外语角的英语学习者的观察发现:个性外向的学习者在交流中占据主动,语言输出明显多于内向型者,获得更多的操练语言、提高交际能力的机会,因而也更多地进行积极的自我认同建构。在外语角的真实交流环境中,英语学习者较多地使用交际策略。这在帮助学习者顺利达到交际目的、提高口语流利性的同时,使学习者忽视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对自我认同建构利弊参半。

外语角英语学习者的自我认同建构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进行,且具有动态发展的特点。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性互动,认为社会性互动提供了获得语言、改变文化观念的途径,提倡学习者在社会情境中积极的相互作用。无论是在主观知识的建构和创造过程中,还是参与对他人发表的知识进行评判并使之再形成的过程中,个人均能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大多数建构主义者对学习有四点共识: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理解;新的学习依靠现有的理解;社会性的互动可促进学习;意义学习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之中。英语角的互动是多层次的,既有较高水平学习者与较低水平学习者的互动,又有水平相近的学习者的互动。学习者通过英语角的交流和互动给自己定位,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弱势,提高英语水平,确立自我认同。英语角的动态交流有利于学习者发现自己的现有水平,并根据实际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交流者,这在很大程度上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实践了“最近发展区”理论,有助于学习者进行不断发展的动态的自我认同。

三、结论

外语角英语学习者的自我认同建构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有直接关系。积极发掘英语角对学习者的自我构建的积极作用不但能提高学习者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水平,而且能增强学习者的自信。部分学生入学时本着提高口语能力的目的参与活动,但由于认识、态度及学习策略上的偏差,造成目标与实际效果的反差,由此产生焦虑和挫败感,进而对英语角活动本身失去兴趣和信心。因此学习者需要保持自我认同的连续性。外语角英语学习者的自我认同建构需要经常开展自我反思以达到提高技能和增强自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Bernstein,B.Class,Codes and Control.Volumes 1-3.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5.

[2]Bruner,J.The culture of education.Cambridge,Mass.:Harvard U P,1996.

[3]Gumperz,J.J.Discourse Strategi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4]Labov,W.Sociolinguistic Patterns.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2.

[5]Lakoff,R.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Language in Society.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3:45-80.

[6]Lambert,W.E.A Social Psychology of Bilingualism.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67 (23):91-109.

[7]Slavin,R.E.Educational Psychology.Boston:Person Education,2003.

[8]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9]边永卫,高一虹.英语学习自传性文本中的自我认同建构[J].外国语言文学,2006(1):34-39.

[10]陈赢.英语角中的英语习得[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41-44.

[11]贾国华.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评述[J].江汉论坛,2003(5):56-58.

[12]李慧敏.具有理想色彩的自我认同理论——评介吉登斯的《现代性与自我认同》[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3-4.

[13]李玉霞,边永卫.从结构观到建构观:语言与认同研究综观[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1):19-26

[14]高一虹,周燕.英语学习与学习者的认同发展——五所高校基础阶段跟踪研究[J].外语教学,2008(11):51-55.

[15]孙艳萍.英语角面面观[J].观察与思考,1999(9):23.

[16]许晓雯.对学生英语角活动的调查和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9):37-39.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第5篇

胡晓040602010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南京2100 97)

[摘要]: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涉及到观察学习、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自我效能等重要概念。对现代德育在个体道德品性的形成和发展、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观、重视道德评价、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现代德育

社会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分支,而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是这一理论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在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把行为和认知紧密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是现代社会学习理论中最为系统、最有影响和最具生命力的理论,它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尤其对今天的德育工作有很重要的启示。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

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系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因为刺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已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在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科学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关于行为的习得过程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这种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

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或四个子过程)构成。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观察学习的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仍给观察者以影响。要使示范行为在记忆中保持,需要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通过符号这一媒介,短暂的榜样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观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这一过程涉及到运动

再生的认知组织和根据信息反馈对行为的调整等一系列认知的和行为的操作。能够再现示范行为之后,观察学习者(或模仿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要受到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包括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班杜拉把这三种强化作用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

(二)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还详细论述了决定人类行为的诸种因素。班杜拉将这些决定人类行为的因素概括为两大类: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和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包括学习的遗传机制、以环境刺激信息为基础的对行为的预期、社会的预兆性线索等;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包括替代性强化(观察者看到榜样或他人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也倾向于做出榜样的行为)和自我强化(当人们达到了自己制定的标准时,他们以自己能够控制的奖赏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动的过程)。

为了解释说明人类行为,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理论。班杜拉对其中的环境决定论和个人决定论提出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交互决定论,即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班杜拉指出,行为、个体(主要指认知和其他个人的因素)和环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能把某一个因素放在比其他因素重要的位置,尽管在有些情境中,某一个因素可能起支配作用。他把这种观点称为“交互决定论”。

(三)自我调节理论

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人能依照自我确立的内部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按照班杜拉的观点,自我具备提供参照机制的认知框架和知觉、评价及调节行为等能力。他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受通过自我生成的内在因素的调节。自我调节由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过程组成,经过上述三个过程,个体完成内在因素对行为的调节。

(四)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也就是个体在面临某一任务活动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自我效能也可称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班杜拉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的努力的主要决定者”。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以及情境条件。

第一,行为的成败经验指经由操作所获得的信息或直接经验。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使人丧失信心。

第二,替代性经验指个体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

第三,言语劝说包括他人的暗示、说服性告诫、建议、劝告以及自我规劝。第四,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情绪易于唤起,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降低对

成功的预期水准。

最后,情景条件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某些情境比其它情境更难以适应与控制。当个体进入一个陌生而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会降低自我效能的水平与强度。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现代德育意义

(一)社会环境在个体道德品性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因此社会环境在个体道德品性的形成和发展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就比较容易观察那些新奇的、与他们自身相似,或认为是优秀的榜样,以他们作为学习模仿对象。因此,教师应适当地净化学生周围的环境,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据统计,美国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已经从电视上看到了一万五千例凶杀镜头,这也是美国频频发生儿童暴力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

班杜拉认为社会环境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榜样的示范学习进行的。由于教师的特殊地位和身份,榜样人物中教师往往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克服德育过程中的重“说教”轻“身教”的现象;同时榜样也来自于学生同伴、家长和周围其他人,父母、同伴和其他成人等在学生生活中无处不在,其表现出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示范动作,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强化作用,从而影响学生。鉴于父母、教师、同伴、大众媒介等对学生品德的重要作用,作为家长,应发挥好的示范作用,力争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行为、思想、情感的学习环境;另外,要净化影视、小说等大众媒介工具所传播的内容,积极发挥大众媒介的示范教育作用。

(二)交互论的道德教育观对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传统的德育观是社会决定的,即学生道德发展完全由社会环境决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社会的道德要求。传统的德育过程,是依照社会要求对学生德性进行改造的过程。而班杜拉的主客体交互论的道德发展观与现代德育观的发展趋向一致,为建立现代德育观提供了依据。现代德育应是主客体交互式的,它更重视人这一实践主体,认为人是有情感、有意志的,德性不过是人把握社会现实的方式。学生在特定情况下,综合加工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从而形成有个人特征的思想道德观念等等,并作为学生个体稳定的特征保持下来,成为学生主体性的一部分。因此,思想品德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个体的、主体的。(三)重视自我调节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形成一定道德信念支配下的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只有当学生把社会、家长、学校、教师的标准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标准,并利用这些标准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调节时,学生才能形成较稳定的道德行为。学生是在对外界各种行为的榜样示范的观察基础上,通过他人启发逐渐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念,并通过亲身体验不断强化和巩固这些观念。最初,学生往往是以成人、教师、同伴等各种榜样示范的标准为模仿标准,因此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是榜样示范评价的简单再现。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丰富,社会交往范围和视野的开阔,以及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有选择地接受榜样标准,按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道德标准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学生就是通过这种观察、模仿、内化、实践的不断反复过程,逐渐走向社会化和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的。

学生内部标准的建立始终贯穿社会化过程,也决定着道德教育的成效。因此,重视学生内部标准的建立及通过自我评价反应加强行为动机在道德教育中具有

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应鼓励并促进学生通过实践示范得来的外部标准内化为他们的内部标准,即积极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能力,自觉调节道德行为,因为学生习得的道德知识只有真正被学生内化以后,才能真正地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程度高低,决定着道德教育的成效。因此,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为自我评价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批评等手段做好自我评价,教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同时在德育过程中要重视自我体验对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因此无论是自我肯定还是自我否定都能起到强化的作用,有助于良好品德形成。

(四)自我效能有助于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自我效能对受教育着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尤其是在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中能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一项关于儿童的自我效能和沮丧的研究发现,问题行为越多的孩子其沮丧水平越高。这表明,不良品性和自我效能有紧密关系。自我效能能够激发个体的道德动机水平,影响个体在道德活动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影响个体在面临困难、诱惑、障碍、挫折时对道德活动的持久力和耐力,它还会影响人的归因,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强的人把成功归因为自内在的能力和努力,把行为的失败归因为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正确的道德归因对后续道德行为有明显的影响。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帮助品行不良的学生获得成功,让他们尝到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思想和行为上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的滋味,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改变不良行为,塑造新行为的决心。学生往往把他人的肯定和表扬看成是自己品德的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加以表扬。另外,教师应切合学生的实际,鼓励他们努力达到成功。但是并不能一味的赞扬,因为赞扬并不总是对学生起积极的作用,只有恰如其分的赞扬才能够转化为学生的自我奖励和自我效能,从而能持久地坚持某种道德行为。当然,负面的语言对学生不会有任何帮助,只会削弱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帮助品德不良的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一定要注意自己语言的运用。

班杜拉一方面认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强调外部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影响,同时他也强调自我调节、自我效能等内在因素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这也正体现了班杜拉的三元决定论,即人的行为、环境、内在因素是相互影响的。这些观点对现代德育工作都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钱云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现代德育的启示.镇江高专学报.2004,(7)

[2] 沈莉萍,试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道德发展观.教育探索.2001,(1)

[3] 容中逵,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现实教育意义.高教论坛.2002,(6)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第6篇

摘 要: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中国的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动力,它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它的影响力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而不败。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西风劲吹,大众文化愈来愈向自私化、娱乐化、庸俗化等方向发展,这时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因为文化传统源于历史又超越历史,具有现实的精神生命和文化范式,富有时代意义和现代价值。关键词: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

收获

现代意义

1前言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威武不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易经》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刚健和自强的思想激励着中国人不畏强暴、壮怀激越、无畏进取、为光明而奋斗。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涌动的今天,并行不悖的是文化寻根。现代化大潮的冲击,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物质文化方面当被问及为中国的什么感到自豪是许多人的回答:长城、四大发明等。可是我们弘扬它们的目的不在于标榜中国在历史上多么强大与辉煌,因为这是一段逝去的荣耀。而在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开创幸福的道路奠定基础,这也符合文化本身的定义:一切可以增进人类幸福的行为。

2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创造的辉煌业绩

2.1文化体系

当我们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常常骄傲地论及这么一个现象,即它是世 界上唯一一个自从形成以来绵延五千年而从未发生重大断层的文化体系。我们暂且不论形成这种“一枝独秀”的现象是由于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或是地理气候等因素形成的文化稳定性或保守性。有一点是我们必须看到并引起重视的,那就是自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遭受了强烈的撞击与动荡。这其中有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有狂热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冲击与“洗礼”。可以说,自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中后期,中国一直是多种文化厮杀的主战场,而这种文化的碰撞与争斗又往往只是声势浩大的论争与批判,到最后也并未培育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植根于中华大地上,反而激烈的战争留下的是无尽的荒凉,双向矛盾导致了中国文化不知何去何从。也正是这种迷茫与彷徨,导致了当代中国人信仰的缺失,文化上的无归属感。

2.2文化核心

但是我相信,中国的传统文化绝不会沦丧,只是在一个阶段,当传统文化找不到融入当代社会恰当的形式时,就会自然的潜伏起来,潜伏于书经典籍,潜伏于国人民心,随着中国经济日盛,泰安日久,时间也会让人们的心境归于平和,从而更加冷静的思考,除了舶来的价值观,到底什么才是历史传至我们手中的精神财富?什么才能够让我们的民族灵魂得以延续?在文化氛围日趋开放和理性的今天,我们回过头去理性地分析我们的传统文化,必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当然这种回首不是自恋式、复古式的固步自封,而是以现代社会为参考系,衡量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成分,寻求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现代意义,继承和更新一切有利于发展当代中国文化的成分。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经济上成为大国的同时,成为文化上的强国。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更加自信地屹于世界东方,坦然面对世界的风云变幻。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

3.1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主要的情感和文化纽带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作为一种积淀性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民族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凝结巩固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形成了精忠报国的浩然正气与民族气节,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胸怀博大,匡正驱邪。古有岳飞、文天样,今有张治中、杨靖宇,皆此类人物之楷模。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 化,让我们学生广泛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爱国主义的情感,陶冶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操。

3.2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美的享受和爱的教育,使我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无限的挫折与挑战。进行的道德品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进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传统美德,从自己做起,孝敬父母、长辈,以一颗仁爱之心面对身边的人,做到长幼有序、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守信用,遵守自己的承诺并积极地去履行,做一个讲信用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身边的人。

4.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胡锦涛指出: 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 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就是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与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相一致, 而且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各种和谐思想一脉相承。从系统论的角度看,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全面系统的和谐, 它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的身心的和谐。因此, 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既是对人类长期追求的社会理想认识的深化, 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所以, 当代中国人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1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影响

4.1.1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本主义为管理哲学,符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孔子也倡导“仁者爱人”、“爱人能仁”的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当今社会倡导的人本主义管理,其出发点和目标都在于“人”。现代企业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实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纳,许多企业打出来的口号都是:以人为本。

4.1.2中和尚礼理念

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孔子所阐述的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认为它会使天地之间所有的人们各就其位,各得其所。现代企业管理用中国传统文化一贯推崇的和谐理念去调控人的经济行为,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松下公司经营者非常推崇中国的中庸之道,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言,也不搞折中,放弃原则,而以社会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全面地观察和处理好各种关系。

4.2中国传统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

中国传统礼俗文化秉承着儒道释的文化精髓,遵循着 “仁义理智孝顺”“重义轻利”与“和谐大统一”的价值观。

《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表达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反映了十几亿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使改革和发展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使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安定团结的局面更加巩固,在当前,我们应当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这个实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充分重视,严肃对待,又不超越阶段、吊高胃口;既要重视访贫问苦,也不忽视访贤问能。只有这样,才能扎扎实实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向前进。

5中国传统文化对未来的展望

社会的现代化归根结底细分到最后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过程。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应该具有现代化的社会理想和现代的知识修养,也就是说需要较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全面发展的人。提高人的素质的途径很多,但对于中国而言,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是中国高素质人才的代表,关于对他们的培养,更是需要传统文化的帮助。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不仅能激励现在的现在的大学生奋起图强,更让他们拥有一个宽广 的胸怀来迎接全球化的到来。现在的中国是由传统蜕变而来的中国,相信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和中国传统思想的重新光大,世界的东方将再次站起一位儒雅的巨人。

6结语

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走向团结统一,生生不息,其重要的内在因素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浓厚爱国主义思想,是我们在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思想养分。中华民族正是在这种文化思想的熏陶下,自强不息,团结一心,抵御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反对一次又一次的民族分裂,显示出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民族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当前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发展创新,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浇灌出更加茁壮的中国企业文化的大树!

参考文献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第7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它的影响力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而不败。

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西风劲吹,大众文化愈来愈向自私化、娱乐化、庸俗化等方向发展,这时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因为文化传统源于历史又超越历史,具有现实的精神生命和文化范式,富有时代意义和现代价值。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涌动的今天,并行不悖的是文化寻根。现代化大潮的冲击,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物质文化方面当被问及为中国的什么感到自豪是许多人的回答:长城、四大发明等。可是我们弘扬它们的目的不在于标榜中国在历史上多么强大与辉煌,因为这是一段逝去的荣耀。而在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开创幸福的道路奠定基础,这也符合文化本身的定义:一切可以增进人类幸福的行为。

3.1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主要的情感和文化纽带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作为一种积淀性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民族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凝结巩固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形成了精忠报国的浩然正气与民族气节,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胸怀博大,匡正驱邪。古有岳飞、文天样,今有张治中、杨靖宇,皆此类人物之楷模。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学生广泛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爱国主义的情感,陶冶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操。

3.2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精神动力

胡锦涛指出: 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各种和谐思想一脉相承。从系统论的角度看,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全面系统的和谐, 它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的身 1

心的和谐。因此, 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既是对人类长期追求的社会理想认识的深化, 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所以, 当代中国人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1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影响

4.1.1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本主义为管理哲学,符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孔子也倡导“仁者爱人”、“爱人能仁”的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当今社会倡导的人本主义管理,其出发点和目标都在于“人”。现代企业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实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纳,许多企业打出来的口号都是:以人为本。

4.1.2中和尚礼理念

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孔子所阐述的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认为它会使天地之间所有的人们各就其位,各得其所。现代企业管理用中国传统文化一贯推崇的和谐理念去调控人的经济行为,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松下公司经营者非常推崇中国的中庸之道,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言,也不搞折中,放弃原则,而以社会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全面地观察和处理好各种关系。

4.2中国传统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

中国传统礼俗文化秉承着儒道释的文化精髓,遵循着 “仁义理智孝顺”“重义轻利”与“和谐大统一”的价值观。

《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5中国传统文化对未来的展望

社会的现代化归根结底细分到最后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过程。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应该具有现代化的社会理想和现代的知识修养,也就是说需要较高文化

素质和文化品格全面发展的人。提高人的素质的途径很多,但对于中国而言,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是中国高素质人才的代表,关于对他们的培养,更是需要传统文化的帮助。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不仅能激励现在的现在的大学生奋起图强,更让他们拥有一个宽广的胸怀来迎接全球化的到来。现在的中国是由传统蜕变而来的中国,相信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和中国传统思想的重新光大,世界的东方将再次站起一位儒雅的巨人。

6结语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第8篇

黑板、粉笔、板擦、讲台、桌椅板凳、课本、老师、学生……这就是一些人对学校资源的认识, 老师讲, 学生听;老师问, 学生答;老师考, 学生背……这就是一些人对学校教学的理解。教学远远不止如此,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打破“一言堂”, 让学生自主学习, 各抒己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很多教师一开始时感觉极不适应, 这样的课怎么上? 信息技术帮了大忙。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第四部分第11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工具。”以政治课为例, 思想政治学科的逻辑性较强, 如果采用枯燥呆板的理论灌输方式, 就会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毫无乐趣可言, 而“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则是对教学形式的要求。在思想政治课上, 恰当利用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多媒体课件和音像材料,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质量。《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框“文化万花筒”, 是文化生活的第一个内容, 万事开头难,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采用了PPT课堂模式, 播放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片段, 当大家看见中国古代的日晷、千人击缶、孔子文化等场景时, 学生思维活跃。当听到不同地区的歌曲联唱时,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以声、文、色、形作用于学生的眼、耳、脑等各种感官, 达到悦耳、爽目、怡心的效果, 使学生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光听, 只能记住所听内容的15%, 光看只能记住25%, 如果将听和看有机结合, 记忆力就可以达到65%。我请学生分成小组列举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每个人都动了起来, 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习热情高涨。在这一次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受颇深, 后经过几次反复实践, 我发现效果很好,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现在, 不仅我在使用PPT教学, 还布置学生完成PPT, 让他们亲自动手完成PPT, 并讲解给同学们听。通过这样的锻炼, 很多学生自主掌握了课本知识, 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提高都有帮助。

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也发挥了独特作用。在一次班会上, 我设置了“感恩父母”这一话题, 很多同学发言时竟然不知道从何说起, 语言表达毫无感情, 很不成功。事后, 何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谈谈观后感呢? 第二次我做了充分准备, 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一段视频《邝丹的秘密》, 还邀请了几位家长录了一段视频“妈妈想要对你说”。那一天, 同学们都流下了感恩的眼泪, 每一位同学都表达了对父母的真挚情感, 那一次主题班会成为学校德育的一次示范班会, 也成了全班的骄傲。

宣化一中一直走在新课改的前沿, 学校为每一个班级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施, 让每位教师的每堂课都更加生动、灵活。学校还投资开设了微格教室、心理咨询室、信息网络教室, 通过信息技术合理配置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 强化了教学效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 包括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发展战略、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内容。这一些内容对内可以激励师生为学校的办学目标而奋斗, 对外可以展示学校的价值追求。宣化一中创建了一中局域网络,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师生通过浏览网页及时了解学校动态, 并对学校发展进言献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了学校与家长、学生的联系。许多家长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学生学业, 家长与学校联系少,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脱节现象。我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将学生的家庭住址、家庭成员、家长联系方式等详细内容登记造册, 建立健全学生家庭信息库。每个班主任都可以通过这个信息库, 查到该生的具体家庭信息, 方便学校与家庭及时沟通。学校网, 专门设立教师空间、学生空间、班级空间、家长空间等内容, 学校鼓励师生和家长在相应空间里建立特色主页, 并在网站设计空间活动, 建立班级群, 既满足了学生的上网需求, 又加强了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沟通, 家长能有效监控学生上网, 把学生上网的兴趣和内容引导到学校和同学中, 从而保证学生绿色上网。

上一篇:收银员的工作岗位职责下一篇:2009年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实务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