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教案参考

2024-06-04

《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教案参考(精选10篇)

《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教案参考 第1篇

小学四年级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课教案

超越梦想DD与奥运同飞 超越梦想DD与奥运同飞 小学四年级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课教案 本课设想: 北京奥运会是全国人民期待的盛会,现在中小学生对北京和近几届的奥运会也许了解一些,但对古代和近代奥运会的历史有多悠久?旧中国在奥运会上表现及受到的耻辱,学生们大都了解不多,所以在北京奥运会来临之际,特向学生们介绍奥运会的有关知识,让学生记住我们曾经不堪回首的过去,更要铭记辉煌的今天,并且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教学内容: 1、介绍奥运知识;2、了解中国在奥运会上的表现;3、奥运知识竞赛 教学目标: 1、能知道世界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奥运会。 2、能了解奥运会经历了古代奥运会和现代奥运会两大阶段,及中国在奥运会上所取得的成绩。 3、学习奥运健儿顽强拼搏的精神。 4、能积极参与活动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能主动从各种媒体中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 学生学习目标: 1、了解奥运知识,热爱体育,关注奥运。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3、把奥运精神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由失败到成功,奥运健儿们付出了艰辛的汗水,我们要学习他们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 教学难点: 记住一些值得我们中国人铭记的时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播放《超越梦想》、《梦想在望》等奥运歌曲。 2、 引导出20是我们中国的奥运年,相信同学们都很关注奥运会,对奥运知识也了解不少吧?请同学们先说说看。 3、 奥运会包括哪四大类? 二、出示幻灯片,猜一猜 1、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 2、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 3、北京奥运会主体育馆-鸟巢、水立方 4、火炬-祥云、“金镶玉”奖牌 5、奥林匹克运动会会旗 5、古代奥运会遗址 6、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 7、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 8、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 三、出示视频: 1) 走进奥运一:中国参加前四届奥运会都没有取得任何名次,被西方人称为“东亚病夫”,看完短片,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2) 走进奥运二:许海峰一声枪响,赢得了中国奥运史的上首枚金牌,也惊醒了沉睡的“东方巨龙”。在后六届奥运会上,实现了奥运史上三次大飞跃,同学们又有什么感想? 3) 中国申奥成功的时刻:这是让亿万中国人激动难忘的时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四、奥运知识竞赛: 1、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必胜的信心。 2、教师讲解竞赛规则。 教师讲解竞赛的规则:我们的竞赛题分必答题、抢答题。必答题(12题)每组选题号回答,每答对一题得一颗星,答错不扣星;抢答题由老师出题后,各组举旗抢答,答对得一颗星,答错扣一颗星,但抢答是必须在老师说完题目后方可举旗,否则取消答题的`机会;如抢到答题权而答错了,其他观看的同学也可以枪答,为本组加星,(但抢到答题权的那组不能再答题),最后以得星多少得出名次,如得分相同,则名次并列。同学们明白了吗? 鼓励学生要相信自己,要沉着、冷静,遵守竞赛规则。 1) 竞赛开始 2) 教师解答比赛中没有答出和答错的题目。 3) 给获奖队颁奖。 四、总结、评价 1、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这节课。 五、课的延伸 最后,我们一起欣赏奥运健儿们夺冠时的风采,并感受他们在颁奖时的激动与喜悦。感谢他们超越自我,用勇敢顽强地拼搏精神去为国争光,更感谢他们把和平与友谊的种子播撒到世界每一个角落,让我们全体起立,向奥运健儿们敬礼!礼毕! 六、宣布下课

《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教案参考 第2篇

一、单项选择(每题4分)

1、正常的刷牙方法是:()

A竖刷法

B横刷法

C横竖兼用

2、随地吐痰可引起哪些疾病:()

A肝炎

B气管炎

C肺结核

3、看书写字时,要做到()

A、躺着看

B、保持“一尺一拳一寸”

C、在强光下

D、走着看

4、排球场的长和宽分别是()

A、28×15

B、20×15

C、68×105

D、18×9

5、急救骨折病人时首先应()

A、活动骨折部位

B、寻找担架

C、病人立即停止活动,将骨折部位简单固定。D、立即背起送医院

6、决定跑速的因素是:()A步幅、步频

B起跑速度、步频

C冲刺快,步子大

7、健康是指()

A身体(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B身体(生理)健康C心理健康D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

8、救护电话是()

A 119 B 120 C 122 D 110

9、田径项目中属径赛类的是()

A

跳高

B

跨栏

C

铅球

D 跳远 10、2012年的奥运会在()举行 A 北京 B 伦敦

C 巴黎 D 纽约

11、“健康四大基石”是()

A、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规律生活、心理平衡

B、合理膳食、适量运动、限烟限酒、心理平衡

C、丰富营养、多量运动、规律生活、心理平衡

D、合理膳食、多量运动、限烟限酒、心理平衡

12、正式排球比赛每队上场人数为()人。

A、5

B、6

C、7

D、11

13、中国的国球是()。

A、足球

B、羽毛球

C、乒乓球

D、篮球

14、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击球部位()。A、腕关节

B、手掌

C、两手腕关节以上10厘米左右

15、排球比赛中规则规定接发球的队,最多击球()次。A、1

B、2

C、3

D、4

16、下列属于田赛的是()。

A、100米

B、110米栏

C、跳远

D、4﹡100米接力

17、锻炼后怎样预防肌肉酸痛()。A、不予理睬

B、做放松运动。C、坐下休息

18、下列属于积极情绪体验的是()。A、欢喜

B、恐惧

C、忧虑

D、愤怒

19、篮球比赛中进一球得()分。

A、1

B、2

C、3

D、4 20、耐久跑中的途中跑,要求()的节奏与跑的节奏相配合。

A、呼吸

B、步频

C、步幅

二、填空题(20分)

1、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中指出,健康的三要素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2、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坚忍性、自制力、果断性、。

3、正式排球比赛的场地规格为长

米,宽9米。

4、奥林匹克运动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是:更高、、更强。

5、休息的方法有很多种,通常可分为、积极性休息。

6、排球垫球常见的击球手型有:抱拳式、、互靠式。

7、田径比赛可分为:田赛、、全能比赛。

8、短跑的起跑有站立式起跑和。

9、正式足球比赛每队上场人数为

人。

10、体重指数(BMI)等于

除以身高的平方。

三、判断题

1、健康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若被强酸类物质灼伤,可用1%~5%小苏打或淡肥皂水冲伤面。

(√)

3、吸烟会致肺癌疾病,但对他人无害。

(×)

4、参加体育锻炼前做准备活动。(√)

5、运动前吃的太多。(×)

6、运动后立刻吃生冷的食品。(×)

7、剧烈运动后立刻静坐休息。(×)

8、饭前参加剧烈运动。(×)

9、剧烈运动后做整理活动。(√)

10、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愉悦身心缓解疲劳。(√)

四、简答题(10分)

1、体育锻炼之前做好准备活动的意义?

2、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3、参加体育锻炼的益处?(8分)

4、健康的四大基石是什么?(4分)

5、什么是径赛?什么是田赛?(8分)

体育理论知识测试题库 七年级体育与健康

答案

一、选择题

ACBDC AAABB ADCCC CBABA

二、填空题

1、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自觉性3、18

4、更快

5、消极性休息

6、叠掌式

7、径赛

8、蹲踞式起跑9、11

10、体重

三、判断题

√√×√×

×××√√

四、简答题

1、提高肌肉温度,克服肌肉组织粘滞性,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2、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卫生,在疾病流行期采取必要的防护。

3、①促进正常生长发育;②控制体重健美体形;③展示能力增强自信;④提高人体机能;⑤促进人与人的交流;⑥预防各种疾病;⑦愉悦身心调节疲劳;⑧接触大自然。

4、① 合理膳食 ②

适量运动

③ 规律生活

④ 心理平衡。

《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教案参考 第3篇

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内容是体育与健康课的重要内容, 对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学科知识, 指导体育锻炼和发展运动技能,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高体育与健康的能力和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体育教师来说, 准确而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是更好地开展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基础和重要保障。

(一) 时代发展对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要求

人类的健康是21世纪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主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民群众健康意识极大提高, 但健康素养总体较低。根据有关材料表明, 中国已成为“未富先老”的国家, 特别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升至构成中国人群死因的85%, 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0%, 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 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加强全体居民, 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同时, 缺乏身体活动已经成为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 据有关研究表明, 体力活动不足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呼吸系统等疾病都有密切的关系, 据统计研究发现, 缺乏身体活动已成为全球范围死亡的第四位主要危险因素 (占全球死亡归因的6%) , 仅次于高血压 (占13%) 、烟草使用 (占9%) 和高血糖 (占6%) , 超重和肥胖占全球死因的5%。研究发现, 健康行为的形成具有“知—信—行”的模式, 而知识是培养学生健康、信念和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中加强理论知识的介绍,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 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经常、科学、安全地进行体育锻炼, 逐步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这是时代对学生健康发展的要求, 也是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更是编写体育教科书的重要目的。

(二) 从初中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认识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直深受党和国家政府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2007年7号文件和国办2012年53号文件均指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 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而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对于引导学生树立观念、提高认识、获取体育与健康的科学知识、指导体育实践, 发展运动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提出:“体育与健康课要融合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而对于初中学段的学生来说, 大多已经进入青春发育期, 身体和心理的发育都十分迅速, 青春期不仅是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 同时也是青少年学生认知、情感、意志和兴趣等心理发展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学习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中编写基础理论知识的内容, 可以使学生获取到最基本的锻炼身体的知识和理论, 用于指导自身体育实践以促进生长发育和提高体能水平, 逐步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同时, 初中学生在青春期会遇到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变化, 并且逐步融入社会, 这个过程迫切需要进行科学引导, 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内容从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 帮助学生更好地度过青春期。

(三) 理论知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 以增进学生健康,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从这一课程性质可以看出, 体育与健康的理论知识是这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价值和地位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两个方面去认识。

1. 体育实践活动和体育理论知识的关系

体育与健康课主要应通过身体练习的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这一实践活动是一个身心统一、动体与动脑相结合的教育过程。而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和健康水平的提升, 一方面要依靠反复练习和锻炼, 另一方面还要有科学理论知识来指导体育锻炼, 并遵循营养、卫生等方面的有关要求。理论源于实践, 同时理论又对实践活动有着指导、引领和推动的作用。因此, 编写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教材, 对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发展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方法, 掌握发展体能和运动技能的方法,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高体育与健康的能力和素养,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2. 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体育与健康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要完成增进学生健康的目标;健康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标, 要采用多种手段来完成, 其中体育是增进健康最积极的手段, 把体育与健康作为一门课程, 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的密切关系, 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综合性的重要体现。

回顾我国学校体育学科的发展历程, 清末新学堂的建立、后民国初年改革教育体制, 就曾强调体育对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教育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人们对健康认识的不断加深, 开始了对体育和健康相融合的教学改革实验, 上海、浙江等地在1991年进行了《体育与保健》教材的教学实验。1992年, 国家教委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初审稿供实验用) 》, 并编写了中小学课本, 在天津、湛江等地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试验。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并再次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此后, “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2001年,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 将体育学科的小学阶段定名为体育, 初中阶段定名为体育与健康, 其目的在于强调小学体育要重视学生的身体实践活动, 初中在身体锻炼的基础上还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健康的知识和方法, 要重视青春期的教育。在这些课程和教材中对于体育课“必须以增进健康为目的”、“必须进行身体练习”和“必须学习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基本点始终保持不变。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要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学生的健康受遗传、营养、卫生、学业负担、生活习惯、社会环境、教育因素、体育锻炼等诸多因素影响, 体育锻炼这个因素虽然非常重要, 但却不能“包打天下”。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通过身体练习为增进学生的健康服务, 主要是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 改善学生的生理机能, 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而在理论知识学习时, 需要适当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知识, 由于体育与健康课不可能承担学生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 因此在构建教科书内容时, 需要研究和参考初中生物、思想品德等课程中的与本学科相关的青少年生长发育、营养、生物学、健康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内容, 做到既有分工、又互相渗透, 各有侧重、又不重复, 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通过对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和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认识到体育本身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健康教育是另一门与体育有所交叉的学科, 而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包含了体育实践活动、体育理论知识, 并融合有关健康教育的课程 (见图1) 。

总之, 在构建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和编写体育与健康教材时, 需要统筹考虑体育实践和理论知识课的内容, 理论知识应包括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文化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 特别要关注学生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和避险等知识, 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初中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基础理论知识部分的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结合多维健康观和体育学科的特点, 借鉴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经验, 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对各水平阶段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内容要求 (见表1) 。

单纯从《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内容体系本身进行分析, 《课程标准》中的很多目标都可以构建成为理论课教材的内容。但是, 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的课程,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 这些目标大多是在实践课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进行教学并予以达成, 而且由于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篇幅的限制, 所以在构建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基础理论知识的内容时, 要将分散在身体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多处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和精选, 对于那些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讲授的重点内容纳入到教科书中, 要根据课标精神和学科性质, 精选知识、精编文字、精配插图。通过分析, 《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可归纳为健康生活方式、科学锻炼与发展体能、疾病预防、运动安全与避险、青春期知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能力发展特点, 采用螺旋式排列或直线式排列, 将相应的内容分别安排到各年级中。在实际编写过程中, 由于篇幅限制, 教科书还将青春期知识中的部分内容分散到健康生活方式、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内容中, 并与相应内容进行整合。有关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分布见表2。

(一) 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内容

“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是《课程标准》中身体健康方面水平四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人教版教科书围绕这一核心知识点, 参考相关学科的内容, 整体构建了初中三年的学生学习内容:七年级的“生活方式与健康”和“合理膳食、促进健康”、九年级的“善于休息、增进健康”。以上三节内容, 紧密围绕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全面而有重点地阐述了初中学生过健康、文明、幸福生活的基本要求。这三者是总说与分述的逻辑关系。

“生活方式与健康”是总体阐述健康和生活方式的概念, 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教材中除了向初中学生介绍健康的概念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四项要求, 还通过案例分析来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健康知识, 坚定健康生活的信念, 并将之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 个人的健康生活方式不仅是个体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 也是其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从而把个体行为和社会发展相结合起来,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合理膳食、促进健康”是围绕“营养”这一关乎健康的核心内容, 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体育锻炼的有关要求, 综合进行阐述。营养学的内容非常丰富且具有一定的难度, 在生物教科书中有较大篇幅的介绍, 而在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中则抓住两个核心点来进行讨论。第一是青少年合理膳食的要求, 在简要介绍膳食宝塔的基础上,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膳食指南”进行阐述, 该指南包括三餐定时定量, 保证吃好早餐, 避免盲目节食;吃富含铁和维生素C的食物;每天进行充足的户外运动;不抽烟、不饮酒四个方面 (由于后两项在其他专题或其他教材中进行了详尽介绍, 就没有重复介绍, 以减轻学生负担) ;第二是关于饮食、锻炼与控制体重的问题, 针对当前青少年肥胖问题日趋严重的形势, 首先介绍青少年肥胖的判断标准, 然后从调整饮食和科学体育锻炼两个方面来介绍如何控制体重。

“善于休息、增进健康”也是生活方式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课程标准》中提到, 要让青少年了解充足睡眠有利于生长发育;在编写教科书时,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 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还要学会积极休息, 因此本节的内容是立足于《课程标准》的要求, 又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拓展。此外, 考虑到“网络成瘾”的问题也与作息制度有一定的关联, 教科书中还设计了一个“自我评价与思考”的栏目, 结合合理作息的要求, 对个别青少年沉迷网络的现象进行警示, 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学会正确、合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资源, 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

(二) 科学锻炼与发展体能的相关内容

《课程标准》的运动参与方面提出“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在运动技能方面提出“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能力”;在身体健康方面提出“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 这三者实际上是“发展体能”这一目标在过程、方法、结果等方面的不同要求。体现了“发展体能”这一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内容, 因此在编写教科书时, 围绕这个重点整体构建初中三年的教材内容, 采用螺旋递进的方式逐步推进, 在七年级教材中“每天坚持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基础上, 八年级和九年级教材分别编写了“科学发展体能”和“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等内容,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阐述积极、科学地参与体育锻炼的要求, 从而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方法, 并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 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目标。

七年级教科书的内容主要是强调体育锻炼的价值,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八年级教科书在此基础上提高锻炼的科学性,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找出薄弱环节, 针对初中阶段的特点加强心肺耐力和灵敏性的锻炼, 学会科学锻炼的内容和要求。九年级教科书进一步介绍运动负荷的监测方法和科学锻炼的知识, 针对参加体育运动会、体育考试等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使体育理论知识与学生的锻炼和生活联系更加密切;与此同时, 介绍用心率来监测运动负荷的方法, 这一方法不仅针对初中学生, 且终身可用, 为学生在义务教学阶段学习之后的终生体育奠定基础。此外, 在八年级“科学发展体能”的内容中, 还结合初中学生身体发育特点和体育锻炼的影响等内容, 融入了青春期身体发育的有关内容, 通过具体的数据和案例, 引导学生认识到处于青春期的初中阶段, 是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快速发展的时期, 应抓住有利时机加强锻炼, 积极促进体能发展。

(三) 疾病预防与安全的相关内容

《课程标准》在身体健康方面提出“基本掌握卫生防病的知识和方法”的内容要求, 在运动技能方面提出“提高安全运动的能力”和“将安全运动的意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的内容要求。无论是疾病, 还是意外伤害,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并不是经常遭遇, 但需要提高预防意识和能力, 在面对疾病和意外伤害时要能够采取适当措施加以面对。基于这样的分析, 教科书对于这一类教材内容都以预防为主, 强调要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 并要学会采用适合自身的方法去应对。

七年级内容为“常见传染病预防”, 在阐述传染病的危害、分类和传播途径的基础上, 重点介绍了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的预防。而对于艾滋病的预防, 虽然《课程标准》有一定要求, 但考虑到其他学科和专题教育已经进行了相关内容的介绍, 就没有重复进行。八年级和九年级分别撰写了“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急救”、“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两节内容, 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教材编写遵循以预防为主的思路, 所采用的体例结构都是先分析导致危险的原因, 然后提出预防的要求, 最后介绍如何应对。例如, 在八年级的内容中, 分别从运动前和运动过程中两个环节, 由个人和环境的防护两个方面分别详细介绍如何预防运动损伤, 学生可对照学习和实施, 有效地防范多种运动损伤。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当重点引导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和能力, 以避免发生运动安全事故和其他意外伤害为首要目的和重点的教学内容。

(四)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相关内容

体育活动和锻炼对人们心理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意志品质与合作意识的培养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同时也是调节情绪的好方法, 是培养体育道德的重要途径。因此《课程标准》根据体育的价值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提出了“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等具体目标, 并在身体健康方面提出“知道青春期心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了解异性交往的原则, 学会识别容易发生性侵害的危险因素, 保护自己不受性侵害”等内容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 除了通过体育锻炼实践来发展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教科书还对有关内容进行整合, 专门撰写了七年级的“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和八年级的“学会与他人交往”两节内容。

七年级“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教材是在原全一册教材内容基础上将“学会调整情绪的方法”和“培养你的意志品质”进行了归纳和删减, 融合为一节内容, 针对初中学生热情高, 但遇到挫折容易泄气, 缺乏意志品质, 容易出现消极情绪的特点, 先阐述“良好意志品质是战胜苦难的保障”, 然后引导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情绪应对困难和挫折”, 并给出了多种调整情绪的方法, 最后设计了思考和应对的栏目,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 正确看待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新教材知识点更加精炼、明确和清晰, 调整情绪的方法更加生动、具体、可操作。将培养意志品质的各个方面与日常学习和运动中的具体表现相结合, 便于学生理解和进行坚强意志品质行为的培养。

三、初中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建议

(一) 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基本原则

1. 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原则

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必须与学生的体育学习、体育锻炼等生活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一方面是指该项教材教学, 要着眼于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与健康学习生活的实际;另一方面, 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 所提出的问题, 所创设的情境, 对学生提出的学习建议, 以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密切联系, 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 联系性原则

由于体育与健康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融合了体育学、生理学、心理学、医学、环境、安全、营养、社会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因此, 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与其他学科, 如生物、思想品德、科学、历史与社会相联系, 凡是其他学科已经涉及了的内容, 要在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上, 结合体育锻炼的情境开展教学, 要重视利用其他学科已有知识体系来解决体育锻炼和健康成长的实际问题。同时, 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还要与体育实践课的内容密切联系, 尤其是科学发展体能的内容, 有的可以在室内进行讲授;有的内容, 如发展心肺耐力的方法就可以考虑与长跑教学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动体动脑, 全面发展。

3. 健康性原则

健康性原则是指, 教学的内容与过程有利于实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要注意坚持体育理论与健康教育理论同运动技能、健康技能并重进行传授。

4. 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在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中, 无论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选择, 还是教学过程的推进, 始终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理念。要充分利用教科书所设计的学习活动, 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5. 主体与主导相结合原则

无论是教学设计、教学开展、教学评价, 都要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学好该项教材。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所设计教学活动的开展, 要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 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所转变教学案例要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促进相互交流, 提高教学效果。

6. 关注差异原则

教学过程始终都要尊重学生的各方面差异, 让每一位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 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如, 在发展体能的内容中, 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 扬长补短, 全面而有重点地进行学习和锻炼。

(二) 基础理论知识教材的教学建议

1. 关于时间安排

对于有关安全知识内容的教学, 可安排在学期开始时进行讲授, 并作为课堂常规予以要求和考核;对于可以和体育实践课相联系的教学内容, 可以结合室外实践课进行教学, 或在相关内容室外课教学前后安排室内课进行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可以安排在雨、雪、大风等恶劣天气导致室外场地不能使用时, 进行室内课教学。由于天气因素的变化常常难以预计, 因此体育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若干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要能够在无法进行实践课教学时经过简单准备就能进行理论课教学。

2. 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心理、运动需要进行教学。要注意将体育理论与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及将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相结合。教学时, 要尽量结合学生在运动实践中的体验、典型事例进行教学, 不仅体现本学科的特点, 也便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水平的提高。

3. 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应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 灵活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教学, 避免过多采用平铺直叙讲解的形式。除了讲授法, 还可采用提问法、自我评价、合作设计、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分组展示、实践体验等方法进行教学。建议教学要突出重点, 循序渐进, 不断强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学习。

4. 善于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由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在室内进行, 因此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校的条件, 充分使用各种现代化的媒体进行教学,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内容的形象与直观性, 还可以加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01.

[2]世界卫生组织.“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概要[EB/OL].http://www.who.int/publications/list/9241593598/zh/, 2005.

[3]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EB/OL].http://www.who.i nt/dietphysicalactivity/publications/9789241599979/zh/index.html, 2010.

[4]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委.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11.

[5]宋尽贤, 赖天德.牢牢把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学术综述[J].中国学校体育, 2005.01.

[6]宋尽贤, 赖天德, 胡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综述[J].中国学校体育, 2008.10.

[7]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06.

[8]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八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06.

《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教案参考 第4篇

关键词:体育 健康 新课程 标准 理论

一、在学习中探索,教师观念的转变是首要任务

通过学习与实践,使我体会到这次课改的核心工作就是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体育课程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同时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己发展的需要。我在学习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了体育课程的价值,学生通过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可以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通过课改的实践,我认识到在水平一阶段最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生理、个性需求的最佳方式是创设情境以主题式教学为主。于是我在教学中进行大胆的尝试,例如:跑的教学,采用创编故事,如:“龟兔赛跑”、“我是汽车小司机”,“植树”,“运输忙”等更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的主题式教学,使学生的体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课改的实施过程中,使我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成为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促进者,学习活动中的协作者,组织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社会交往的启蒙者,提供课程学习资源的服务者,师生之间呈现的是平等才和谐,朋友与知己的关系,同时教师又是学生在学习和创造中的欣赏者、开发和创造者。

二、要充分遵守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念下体育教学原则

(一)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原则研究中将更加突现。这主要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更加注重和突出教学主体性发展的问题研究。如进一步研究激发学生内部需求与动力问题,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活动问题,师生民主合作与平等交往问题等等。这些旨在培养和激发学生主体性的精神,将在今后的体育教学原则研究中得到强烈体现。二是更加注重体育教学中情感性、审美性和艺术性成分的含量。

(二)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与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教学目的相一致的。突破以知识为主的教学原则体系框架,既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又要发展非智力因素及个性品质,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已成当前教学原则研究及其发展的一大趋势。如“情景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兴趣先导原则”等,人们还提出了建立适应素质教育原则的体系,如“身心全面发展原则”、“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多元化评价原则”等。

(3)重视教与学的统一。要突破单纯从教学的双边性和统一性出发,既重视对教师“教”的原则的研究,又重视学生“学”的原则的探讨。只有明确了为学而教的思想认识,才能彻底改变教学中为知识而教的“满堂灌”的局面。因此说,主体性教学原则的提出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是科学的教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个基本原则。

三、构建全新的现代化体育教学原则体系将成为教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

构建全新的现代化体育教学原则体系,不仅是体育教学原则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吸收前人的成果,扬长避短,去粗取精,但不能脱离千百年来总结出来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原则成果,避免各原则之间分散孤立,力求适应时代发展提出的要求。为21世纪培养创造型人才服务。同时,要尽力使体系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要具备应有的个性特征。教学原则将同课程改革一样,在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所突破,在既巩固基础知识又培养创造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在既提高素质又发展个性方面有所突破,还要充分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反映教育教学规律,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构建一个完整的、全面的、各教学原则相互有机联系的教学原则体系。

四、激励性评价不等于多多益善

体育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实力和成绩,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满足和喜悦。体育新课程课堂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师的微笑多了,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多了,这是好事,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反应情况应该“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问题是,微笑、表扬、鼓励并不是多多益善,尤其是对学生明显错误的动作应予以否定,不能动辄表扬。其实,激励也好,批评也好,只要适时适度,就能恰到好处。有时体育教师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由衷的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其所蕴含的表扬、鼓励更充满感情,会起到更好的作用。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评价“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体育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表扬学生在于努力挖掘学生的全部潜力,促进他们的发展,“只有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读懂’学生,才能真正地焕发出表扬的强大力量。如果体育教师能够读懂学生,即使批评指正,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困难”。可见,体育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应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过分地、铺天盖地的表扬,是起不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的。

参考文献:

[1]钱建国.对目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反思[J].中小学教学教法.2005.1.

七年级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测试题 第5篇

(本测试卷包括四个大题,共100分。其中有5分的卷面分,希望同学们注

意自己的书写)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决定跳高成绩的主要因素有()、()、()、()()。

2、跳远技术发展的五种姿势()、()、()、()()。

3、决定投掷成绩的基本因素()、()、()()、()

4、足球场地中圈的半径为()米。

5、篮球场地的中圈半径为()米。

6、传球的四大要素()、()、()、()和()。

7、武术动作中常用的手型()、()、(),常用的步型()、()()。

二、名次解释(每个5分,共25分)

1、第二次呼吸:

2、罚点球:

3、走步:

4、步长和步频:

5、自信: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蹲踞式跳远的动作要领。

2、体育运动为什么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四、自主题(20分)

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教案 第6篇

邵东四中 曾学红

教学内容: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怎样合理地安排锻炼 教学重点:运动量的测定

难点:如何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掌握运动量的测定,理解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意义。

2、能力目标:了解运动与休息的关系。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自觉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在运动后积极休息的良好习惯。学生也能乐意和老师配合。教学过程: 导语:

你平时是否注意锻炼的科学性?

要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必须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荷,并在运动后注意合理休息。

一、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提问:只要参加体育活动就能增进健康,因此无须刻苦努力,跟自己过不去;有的同学则认为,体育锻炼一定要非常刻苦,练得非常刻苦,练得越狠锻炼效果越好。这两种观点正确吗?

学生回答:

运动负荷过大,会才产生不良的反应,出现血压降低、脉搏急促而微弱、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恶心等现象,影响身体健康。

运动负荷过小,则难以促进机体产生相应变化而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因此,运动负荷过大过小都不利于增强体能和增进健康,只有适宜的运动负荷才能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

(一)什么是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通常又叫运动量,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二)怎样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首先,要根据自己的体能和健康状况,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安排运动量的大小。

其次,要根据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相互制约的特性来确定负荷的强度和量。另外,还要注意大、小运动负荷的结合,使大小运动负荷交替出现。尤其在安排强度大的负荷时一定要格外注意,不能连续几天进行大强度的锻炼。每周大强度的锻炼最多不应超过1—2次。

二、合理安排休息

体育锻炼是一个承受运动负荷的过程,而人体机能的提高需要通过负荷、疲劳、恢 复、提高等这样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实现。你知道怎样休息吗?

休息的方法分为两种:消极性休息和积极性休息 两次负荷较大的体育锻炼之间究竟休息多少时间合理? 对一般同学来说,休息一天即可。

身体锻炼期

足够休息期

身体锻炼期

三、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

(一)定脉搏是检测运动负荷常用的简便方法。一般情况下,女性比男性快,儿童比成人快。成人安静时的正常心率为每分钟70—80次。学龄儿童为80—90。

(二)宜运动脉搏率的判断及其测定

1、人都有一个最高脉搏,达到最高脉搏后也不能再增加了。最高脉搏率一般是每分钟200次。

适宜的运动脉搏率=(最高脉率-安静时脉率)65%+安静时的脉率

2、测定方法

带秒针的表一块,找到能摸到脉搏的部位,运动停下来时即刻测定6秒钟的脉搏跳动的次数,测量时准确地数6秒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再乘以10,就是此时的心率。

3、注意的问题 事先就要做好准备

(三)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

持续长时间运动以后,心脏分两个阶段恢复。在最初阶段,心率急剧下降,接着维持一定的状态,然后再恢复到安静时的心率。

(四)怎样判断运动负荷达到大小

1、用晨起安静脉搏率判断运动负荷大小

体育与健康室内理论课教案 第7篇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学生知道高尚的道德和丰富的知识是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必要条件。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地说出和恰当地解释课文中的两句话——“大德必得其寿”、“知者不惑”;同时,能做到日行一善(天天做好事)、日增一智(天天添知识)。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树立培德、增智、健体三位一体的观念,并化为行动,付诸实践。、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修其德”和“运其智”二诀的学习,阐释德与智对体的保健奇效。

难点:明确养生必须以高尚的道德为前提,以丰富的知识为指导。

三、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能够活得健康一点,长寿一点,这也就是养生。但是,很多人都处于一种矛盾之中,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另一方面却在不断地损害自己的身体。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做才能活得更健康、更长寿呢?在这点上,我们的先辈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无价之宝——“中华养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华养生中的“修其德”和“运其智”两条古训,并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之后,能够自觉地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

(二)出示思考题,指导学生自学。

请同学们根据思考题进行自学,并找出答案。

思考题:

1.“大德必得其寿”出自何书?何人最先提出?意思是什么?

2.“养德养生无二术也”出自何书?何人最先提出?意思是什么?

3.解释“智者不惑”。

4.如何理解“修德可以养生”?

5.如何理解“运智可以养生”?

6.如何发挥强身延年的主观能动性?

(三)学生自学。

(四)检查自学效果,师生讨论。

思考题答案:

1.出自子思所作的《中庸》,最早由孔子提出,全文是“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大德:崇高的道德,此指道德高尚的人。其寿:指自然寿命,古称“天年”,分为上、中、下“三寿”——下寿八十,中寿百岁,上寿百二十。

2.出自《医先》,由王文禄(明代医学家、养生学家)提出养德;培养道德。养生:保养身心。无二术:没有不同之处,是一致的。

3.出自《论语》。智者:原为“知者”,有智慧的人,聪明的人。不惑;没有疑惑,不受迷惑。

4.修德,指努力培养(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德,是做人的基础,更是做长寿人的基础,早在春秋时孔子就指出了“大德必得其寿”,在明代,医学家和养生学家王文禄专门从养生角度指出了“养德养生无二术也”,可见品德的健全和身心的健康是一致的,也就是“修德可以养生”或者说“修德可以增寿”。

5.运智,指运用知识,即把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加以运用。

“运智养生”即把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养生。用生理养生知识养生,过正常而规则的物质生活;用心理养生知识养生,过从容而乐观的精神生活;用哲理养生知识养生,过唯物而辩证的理性生活。

6.在养生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强身延年的主观能动性,即病可预防,老可延缓,死可推迟。例如:积极预防,以防生病;过正常而规则的物质生活,减少机体的损害;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态,过乐观的生活……

(五)布置课后作业。

1.记诵“大德必得其寿”“养德养生无二术也”。

2.发挥强身延年的主观能动性有什么作用?

默会知识理论与大学体育教学 第8篇

1、默会知识理论与大学体育教学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碰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事情,这种不能言传的概念就被定义成默会知识理论,它与能够用言语表达的理论共同组织成人类生活中的知识,并且还在不断的补充和完善现有的知识。能够言传的知识只是冰山上的一角,大部分的默会知识还被隐藏在面纱之下,是一切能够言传知识的来源和基础,言传知识对默会知识有极强的依赖性。如果将体育中的理论知识归为能够言传的知识的话,那么体育中的竞技技能就属于默会知识了,也可以说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实质上是对默会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这种现象在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现较为明显。

1.2、技能为核心

在大学体育教学之中,能够言传的体育理论知识是对其他学科的一种综合运用,对运动的技能进行表达和描述时,只能进行表面现象的阐述,运动技能中较为深层的奥妙则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需要学习者亲自去进行体验和感受,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进而成为学习者的一种技能。在体育比赛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明明是一个老师教授的学生,却对运动技能的表现不一样,这就是对体育中存在的默会知识理解不同造成的结果,因为在他们处在运动新手的阶段时,老师进行传授时都是使用的能够言传的理论知识,但是在讲解到运动动作时,常常感觉到一种词不达意的感觉,这就需要学习者亲身参与到其中,才能体会到的一种感觉,属于个人所特有的知识。例如在游泳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是坐在岸边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而需要下水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和体会,从而转化成自己身上的一种运动技能。

1.3、默会知识学习的特征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一般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学习者从老师那里学习到可以言传的知识,并对基础动作进行学习;二是学习者抵御住外部因素的干扰,对基础动作进行练习,以提高熟练度;三是基础动作已经被转化为了技能,已经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了。从默会知识理论来看的话,上面所说的三个部分实际上是三个过程中:

(1)社会化的过程。

对老师传授的言传知识中学习,且这些言传知识中包含有老师自己体会到的默会知识,以提高学习者的个人认知程度,也就形成了极具个人色彩的言传知识。

(2)联合化的过程。

是将言传知识和默会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的过程,是将体育知识变为混合体的过程,将言传的知识变得复杂、系统的过程。

(3)内化过程是将言传知识在运动动作上体现出来,并转化成为默会知识的过程。

能够言传的理论知识通过学习者的实践之后,可以转化成为可操作性强的默会知识,在进行体育动作时,会成为一种潜意识里的动作。

2、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思考

2.1、树立默会知识的体育观

在进行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思想理念进行转变,树立默会知识的体育观,在潜在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师生两者充分的体会到自己理智上存在的力量。从默会知识理论的角度来看待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所用的理论以及开展的实践活动。老师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不能只是充当一个言传知识的传授者,还需要为学生在言传知识和默会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要模糊学生对于言传知识和默会知识之间的界限,不断扩展学生所具备的可言传知识的范围,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

2.2、增加体育教学的开放性

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内容与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会越来越密切,且成为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普遍都提出了增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大学体育教学课堂的一种延伸,其实是对体育活动中默会知识理论的一种实际应用,增加了大学体育活动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度,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开放性会越来越明显,可以扩宽学生的视野,并培养学生所具备的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默会知识理论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体现出了它的优势所在,并能够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体育教学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增加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开放性。

摘要:任何事物和活动中都会遇到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事情,需要个人去亲自体会,才能知道。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默会知识理论,需要学生进行体验和感受。本文先是对默会知识理论与大学体育教学进行了概述,又分析说明了对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进行的思考。

关键词:默会知识理论,大学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黄幼岩.默会知识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11).

[2]王梅,杨锦兴.论默会知识理论对教学的影响[J].广西教育,2008,(10).

[3]乔时玲.默会知识理论及其教育启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05).

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反思性研究 第9篇

在目前体育选项课程中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体育课程内容、教师、教法、集体等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但让学生仅仅如此是不够的,目前的体育选项课程教学改革也基本停留在此阶段,从而导致学生选择了自己主动选择的运动项目之后,上课照样马马虎虎,应付了事,或更有自由散漫、放任自流之甚者,自以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就应该让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喜欢做什么就什么,最好是把体育课变成自由活动,这些都是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误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对“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全面、不到位、不完整,而仅把观念停留于让学生有主动选择课程、运动项目上。因此需要弄清楚什么是“学生的能动性”。

根据哲学上的理解,笔者认为要在体育课程中贯彻“学生的能动性”,还需要关注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特点,并在此特点基础上提出对学生能动性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明确并主动适应“班级教学”的一些基本要求

课程教学活动与其它活动不同,首先是活动对象不同,中小学生的判断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如成人,因此许多事情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指导下完成,其次,课程教学往往采用班级授课制,这种制度决定了个人的思想与行为必然受到其他人或集体的制约,会产生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因此学生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采取什么行动必然有其一定的约束性,需要遵守体育课堂常规的一些基本要求。如上课不迟到、不早退、遵守纪律等,有班集体的意识、尊敬老师、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热爱同学,不轻视弱势群体,宽容同学,与同学和睦相处等,实际上这是作为一个学生应该做的事,除此之外,学生还要遵循室外体育活动的一些行为规范,遵守体育竞赛道德风尚等,只有这样,学生的集体体育活动才会有序、才能和谐。

学生需要遵守班级教学的一些规章制度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学生的表现是主动还是被动、是积极还是消极则体现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不同程度。

2使学生明确并主动适应体育课程教学的一些要求

在班级教学的基础上,体育课程还有一些与其它课程教学不同之处,更需求学生努力做到。

1)身体练习的要求

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运动技术的学习、改进、巩固是学生体育学习行为的中心,与其它室内的课程学习不同,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在身体上作好各种准备并付出一定的体力,进行反复的身体练习,也就是说,体育课程学习需要学生在学习与练习中既努力付出脑力也要付出体力,积极参与各种身体练习,才能学有所成。因此可以认为身体练习是一个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必备基础要求,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求做到的。但有的学生并非如此,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自然愿意付出脑力与体力,但对于具有一定规范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有的学生则是很不愿意,他们对于教师安排的体育活动马虎应付,不愿积极参与或参与了也不认真,表现出自由散漫的意识。这就是所谓目前常说的一句话“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这句话正应验了一个事实:在一个群体中总有那么一些学生自由散漫。从而表现出“喜欢自由活动,而不喜欢有组织的体育课”,当然造成这样的局面,体育教师也是有一定责任的,但一味地追究体育教师的责任也是不客观的,难道“以学生为中心”就应该让学生放任自由吗?!

2)承受运动负荷与心理负荷的要求

在体育学习中大量身体练习的同时,学生在机体上必然产生一定的变化,有些项目对学生有机体变化可能轻微一些,如徒手操、基本体操、技巧运动等,但也有很多项目对学生有机体产生的变化是巨大的,如1500米跑、足球运动等,它对学生的机体可能会产生生理极点,这个生理极点对学生可能会产生难以忍受的感觉,如果坚持下去,就会克服这种极点现象,但如果意志力不坚强,则会半途而费。另一方面,在学生的心理上也会产生一定的负荷,如上午第四节体育课,由于学生临近中餐,在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或冒出急于下课的心态、或产生马马虎虎心不在焉完成动作等心情;又如在炎热的天气上体育课,学生一方面要承受比较大的生理负荷,还要承担灼热天气的压力,这时学生若没有一定的意志控制,则容易产生各种意外事件,因此在体育课程学习中学生还应主动承受由于身体练习而带来的生理与心理上的负荷,当然也存在着部分学生对于需要承受的运动负荷表现出消极的态度,他们不愿做负荷较大的运动与练习,而且时常抱怨老师,怕出汗、怕脏、怕累、怕苦,这些可能与目前独生子女的承受力、意志力较差等因素有关。

3)体育竞争方面的要求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产生身体与身体之间的接触与交流,这种接触与交流有时可能是合理的,有时也可能是过分的,这就需要裁判进行公正的裁决,因此一方面体育老师要对学生提出一定要求,在与同学之间相互竞赛时采用公平的竞争方式、合理的身体接触方法进行竞技与交流。另一方面,在发挥个人特点的基础上,应遵守裁判的公正的裁决,遵守体育竞赛道德作风;并正确对待体育比赛中的得失,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平和心态,具有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这个方面的内容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关,但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忽略这个方面要求,只对竞赛的结果负责,认为竞赛后学生的感受是教学之外的工作,并非体育老师需要做的,其实赛后学生的心理调节方面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比赛中获胜的一方自然兴高采烈、情绪激动,但也容易造成骄傲自满、气势凌人的不好习气,因此需要老师积极地引导和教育;而失败的一方,很可能产生自暴自弃、心灰意冷的感受,更需要老师的关怀。

4)小组合作练习要求

其它课程的学习也有一些小组合作的形式,但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是“身体练习”的小组合作,需要更大的活动范围与空间,有时还需要学生通过身体动作的相互帮助去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如一些双人、三人、多人合作的练习,需要小组同学劲往一处使,力朝一处用,共同齐心协力去完成多组练习,因此在实施小组合作过程中体育教师会对小组成员提出一定的要求,即小组成员需要暂时忘却平时可能存在的一些矛盾纠纷,努力进入相应的教学情景,并学会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与协作配合的精神。这种场景的不断出现可以锻炼学生的宽容意识与忍让态度,有助于培育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

5)室外教学的要求

室外环境比较复杂,虽然有比较好的阳光与空气,但也有一些课程教学的不利影响因素存在,如教师的控制力度减弱会导致学生行为自由度增加,教室里不时传来的读书声音、空中飞机声音、马路汽车声音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农村校园外的牧畜的叫声等等都会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干扰并对学生的上课状态产生影响,面对这些外界的干扰因素,学生也需要一定的抵抗意识与能力,才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3正确对待能力范围之内与之外的教学任务

若学习的任务,目标、要求在学生自身能力之内,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学生就应主动适应课程各种需要,形成积极合作、认真学习、努力上进的思想,并在行动中主动参与,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各种事情,培养良好的心境。

若学习的任务、目标、要求在学生自身能力之外,即外部有一定困难而学生又没有能力去完成的事情,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就要求学生有恒心,决心、毅力,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特点,克服自己的薄弱环节和缺点,主动创造各种条件与能力,努力去完成教学任务。如要顺利完成跳远的技术动作,而某一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达不到,这位同学就不能自动放弃,而是主动去适应这种挑战,除了课堂认真学习与锻炼之外,在课余时间里则可定时加强某项身体素质的锻炼,以配合教学任务的完成。

总结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体育课程中“学生的能动性”的具体内容应包括:在思想上乐于配合体育教师的各种教学活动,在行为上主动适应体育课程、班级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积极参与身体练习,积极完成力所能及的各种活动,努力创造条件完成有一定困难的教学任务。

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课教案 第10篇

-----李小丽

一、教学目标

使全体学生知道健康的定义与衡量标准,科学健身的新理论,明确现代健身的新观念,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激情,能自觉认真的上好体育课,有目的的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保持有健康的身体,现在能担负起繁重的学习任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重点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理论上讲清健康与亚健康的辨别。

三、教学难点

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来说明科学体育锻炼的新概念,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提问与讨论式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讲授与展示图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五、教学内容与程序

(一)课的导入

21世纪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年代,政治经济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的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根本,国民素质的高低将决定一个国家的实力和进步。参与健身运动,加强身体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不仅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而且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体育锻炼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保持健康的体魄是现代人追求的重要生活目标之一,但如何科学地达到这个目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掌握的,我们大家都要认真的学习。养身是潮流、锻炼成时尚、运动讲科学、健身出效果。

(二)、了解健康的含义: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

(三)、健康的十项标准: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

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6.体重适当,体态均匀,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洁白,无缺损,无疼痛感,牙龈正常,无蛀牙;

9.头发光洁,无头屑;

10.肌肤有光泽,有弹性,走路轻松,有活力

(四)、什么叫亚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

(五)、亚健康的几种表现:

1、身体成长亚健康:学生营养过剩和营养失衡同时存在,体质较弱。

2、心理素质亚健康:来自家庭、学校的压力,引发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反复心理、自卑心理、厌学心理等,抗挫折能力较差。

3、情感亚健康:本应关心社会,对生活充满热情,但实际上他们对很多事情都很冷漠,使自 己的“心理领空”越来越狭小。

4、思想亚健康:思想表面化,脆弱、不坚定,容易接受外界刺激并改变自我。

5、行为亚健康:表现为行为上的程式化,时间长了容易产生行为上的偏激。

(六)、测一测自己是不是属于亚健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早上起床时,常有较多的头发掉落。5分

(2)感到情绪有些抑郁,会对着窗外发呆。5分

(3)昨天想好的事,今天怎么也记不起来了,而且近些天来,经常出现这种情况。10分

(4)害怕走进学校,觉得学习令人厌倦。7分

(5)不想面对同学和老师,有自闭症趋势。5分

(6)工作效率下降,成绩不满意。5分

(7)学习一小时后,身体倦怠,胸闷气短。10分

(8)工作情绪始终无法高涨。最令人不解的是无名的火气很大,但又没有精力发作。5分

(9)一日三餐,进餐甚少,排除天气因素,即使口味非常适合自己的菜,近来也经常味同嚼蜡。5分

(10)盼望早早地逃离教室,为的是能够回家,躺在床上休息片刻。5分

(11)对城市的污染、噪声非常敏感,比常人更渴望清幽、宁静的山水,休息身心。5分

(12)不再像以前那样热衷于朋友的聚会,有种强打精神、勉强应酬的感觉。3分

(13)晚上经常睡不着觉,即使睡着了,又老是在做梦的状态中,睡眠质量很糟糕。10分

(14)体重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早上起来,发现眼眶深陷,下巴突出。10分

(15)感觉免疫力在下降,春、秋季流感一来,自己首当其冲,难逃“流”运。5分

参照标准:

如果你的累积总分超过50分,就需要坐下来,好好地反思你的生活状态,加强锻炼和营养搭配等;如果累积总分超过80分,赶紧去医院找医生,调整自己的心理,好好地休息一段时间。

(七)、体育锻炼的好处: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我们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肌肉组织等系统的提高。同时可以解决各种压力给我们带的烦恼。

呼吸系统——提高肺活量,增加摄养量,提高血红蛋白运养能力

心血管系统——心脏运动性增大,心跳减缓,血管富有弹性,输血能力加强

肌肉组织——男生肌肉发达身体强壮,女生身材曲线优美

(八)、氧气对运动的影响

体育运动有很多种类,但从肌肉供氧方面来划分,它只有两类: 有氧运动:血液中有足够的养提供给肌肉使用,运动后机体不会出现酸痛现象。运动时呼吸平稳。运动时心率在110—130左右

无氧运动:在短时间内血液中的氧无法满足肌肉的需求,运动后肌肉会出现酸痛现象。运动后呼吸急促,运动时心率在150以上 举例:

有氧运动:长距离你的游泳、慢跑、慢走、骑车等 无氧运动:短跑、力量性练习、短距离游泳等 相混合:篮球,足球,羽毛球等

(九)、如何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

1、锻炼时要把握好运动的量: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量度,遵循由小至大的原则,切勿突然增加运动量而造成运动损伤

2、锻炼的时间,每次锻炼不小于30分钟,减肥的不少于45分钟

3、经常性原则:每周不少于三次

4、锻炼前热身和锻炼后放松

5、锻炼时的心率130以下

(十)、获取体育知识的途径:

1、课内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的学习

上一篇:关于xx会议策划书下一篇:村委会议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