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2024-09-18

一年级《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教学反思(精选19篇)

一年级《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第1篇

《语文园地八》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在《语文园地八》 “读读背背”的教学过程中,听、读的能力都能得到发挥,所以我建议还应该加强说和写的训练,把写作、口语交际融合于其中,例如让学生例举一些平时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形近字,多谈谈自己区分形近字的方法,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创新的`精神,也可以通过整合小组成员之间讨论的结果,再表达出来,这样也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更加丰富多彩的趣味语文活动,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确定活动的主题,自己分工,自己搜集材料,自己策划和主持活动,他们更具浓厚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能力无形间就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节课的根本教学目的还在于让学生根据语文知识的规律有效地学习、记忆和积累,所以还要把“写”的训练落实到位。所以我在课后要求同学们写一写课后感等,把自己的收获和感受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在这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中,确确实实地得到了综合运用。

 

一年级《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第2篇

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第一课时教案

一、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去语文园地五里玩一玩,老师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这个园地可好玩了,可以做游戏,可以去旅游观光,还可以学变魔术……怎么样,只要小朋友认真玩,还可以得到好多奖品呢,愿意去吗? 二、看老虎大王变魔术(我的发现) 1、看老虎大王变魔术 a、(出示课件)(虎王),小朋友,这林中大王老虎告诉我它会变魔术,你相信吗?不信,你看看。 b、虎王变魔术。它一手变出个“鸟、令、广”字,另一手变出“乌、今、厂”字。 c、小朋友,你们谁最聪明,发现虎王变出的魔术有什么秘密吗? d、小结:变出的字都减了一点。(点变红)那这种识字方法叫做“减一笔。”齐读 c、师:我们来编个小儿歌吧!“鸟减一点乌乌乌“,谁能学老师的样子来编一下?指名说 2、争当魔术师。出示“本主太土千自“ 师:小朋友你们可真厉害,都识破了老虎大王的魔术,现在让虎王看看咱们同学当当魔术师好吗?谁如果能把屏幕上的.这几个字也用减一笔的方法来变一变,我就把花朵送给你) 3、加一笔 a、师:看到小朋友们识破了自己的魔术,老虎大王可不甘心了,他还要和我们比一比,你们接受挑战吗? b、(出示课件:一只手“日”一只手变出“白田目电旦旧由甲申) c、师:原来老虎大王还有这本事啊!能用一个字变出那么多的字!你们能找出他的秘密吗?赶紧自己读一读,发现了马上举手。 d、指名学生说 e、师小结:这种变字魔术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加一笔”。(齐读) f、师:那你们也能用这种方法变一变吗?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最会变。 4、加两笔。 a、师变魔术。孩子们,看到你们和老虎大王比得这么激烈,老师也忍不住想变一下,能给我这个机会吗?那你们可看好了。 (师左手拿“口”卡片,右手逐一拿出“只古石右另可加叶号句兄”卡片,指名学生认读,并出示在大屏幕上。) b、师:仔细看看,看谁能识破我的魔术? C、学生交流,指名说 D、小结:那这种识字方法可以叫做---“加两笔“ 师小结:小朋友们,我们中国的汉字可真有趣,加一加,减一减就能变出那么多字。这样识字既方便又有趣。以后学习中我们要多用这样的来识字,做学习有心人。 二、与字宝宝捉迷藏(我会认) (看完变魔术,我们该去玩会了。小朋友准备好了吗?好,我们现在就出发) 1、与字宝宝捉迷藏 a、激趣:大家看,这是什么地方?(出示多媒体画面)这花园多美啊,小朋友喜欢在这里玩吗?字宝宝也喜欢在这里玩,我们就和它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吧,嘘!字宝宝已经藏好了,大家快把它们找出来吧!只要大家叫出字宝宝的名字,它就会乖乖地出来了。藏起来的字宝宝就在“语文园地六”的“我会认”中,快去读一读,记一记,等一会儿比比哪一组找到的最多。 b、学生自由练读、识记。 c、小组互读。 d、玩捉迷藏游戏。(出示多媒体)游戏规则:小组派代表读出“我会认”中的字,(出示生字卡片)读对了,字宝宝就会带着它的朋友一起跳出来,(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正音) (指名读生字卡片、小老师带读、说说识字方法、一起叫叫生字宝宝并出示相关的词语) 三、走迷宫(我会读) 师:逛好花园,我们继续玩吧,哎呀,不好啦,一条迷宫出现了,我不知道该怎么走,谁能告诉我该怎么走? A、出示带有词语的迷宫 b、学生同桌练读词语,小组练读。 c、开小火车走迷宫 d、我们一起来走迷宫吧!齐读 e、师:时间不早了,我们该回去了,一起顺着迷宫走回去吧!

一年级《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第3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 唤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果》时我是这样开始的:在树林里的一棵大松树上, 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 它是谁呢?瞧, 它来了———随即出示小松鼠的图片, 问学生:你认识它吗?大声地和它打声招呼吧!通过这种方式引出课题《小松鼠找花生果》, 就这样和孩子们轻轻松松地进入了课堂, 让他们和小松鼠打招呼好像是身临其境了一样, 这样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教学情境, 使他们感到很有趣, 很生动。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 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开展创设了鲜活的空间, 教师也变换角色参与其中, 整个情境立体化, 趣味纵横。其次“以读生趣, 深入感知”。进入教学后, 一句过渡语:那就让我们一起和小松鼠去找花生吧。走, 我们出发了!出示图一:一片花生地……请小朋友来分角色朗读, 通过实际情景再现, 以及想象说话, 让学生简单明了地明白意思, 并用说话来反馈自己的理解。最后“以展存趣, 拓展延伸”。在指导学生理解“绿油油、黄灿灿”两个词语之后, 问学生:这类词还有很多, 你能说一说在它们家庭中还有哪些吗?启发引导说说ABB形式的词出示:绿油油、黄灿灿、蓝湛湛……

二、充分把握读书环节, 把握文本内涵

古人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足见读书对理解文本的重要。第一课时是感知课文, 那么有层次的朗读应该是有效感知文本的最佳途径。“书不读通不开讲”这是许多名师上课的经验之谈, 特级教师上课很注重学生对文本的充分理解, 所以一篇课文的开始往往从不同层次的朗读开始, 第一课时采取不同方式读书应该是初读教学变得扎实有效的法宝。

对于初读指导, 要步步踩实。让学生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所以我想, 低年级的课堂尤其要有趣, 尤其要注意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下功夫。

总之, 读的形式要多样, 读要有层次性, 让学生经历从初读———细读———再读的过程。

三、把握主旨, 注重整体, 提高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强调从整体入手, 课文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第一课时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对文本有完整的认识。教师应在有效初读后,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初读体会, 说出感受, 使学生对文本形成粗略的整体印象, 达到放下课本还很清楚的地步。

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可以有很多种形式, 次序可先可后, 要视课文的难易程度而定。方法也有几种, 如:师出示提纲挈领式的填空;将课文插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听读或自读课文后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利用巧妙的方法, 提高第一课时生字词教学的有效性

1. 在语境中识字。

生字词教学应渗透在上课的始终, 而不是在教生字时才教。在书写课题时, 就应该开始生字教学。我在开始进入课题时, 让学生边喊一喊“小松鼠”的名字, 边伸出小手写一写, 这样既知道了它的读音, 又熟悉了它的写法, 从而加深对“鼠”的认识。脱离语境识字, 认读效率不高, 生字词教学应该从板块化呈现。因此在本课教学中, 我抓住“绿油油、黄灿灿、自言自语、奇怪”这些词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让学生通过不断地朗读课文, 既认识理解了词语, 又巩固了课文内容, 明白花生是在地下结果的这一道理。不仅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锻炼, 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样, 字就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 而变得有温度和深度了。

2. 识与写结合。教学“旁”和“留”我就采用的是识与写相结合的方式。

3. 识字与朗读相结合。

我课堂上采用的方式是有时先读文入手, 再语境识字, 然后再读强化;有时也可以先从字词入手, 再带到语境中感知。

4. 识字时, 充分调动学生用熟字帮助记忆生字。

教学中, 我在教学“直”的时候, 就和学生以前认识的“真”结合起来, “真”去掉下面的部分;“每”就和以前学过的大海的“海”去掉一个三点水旁结合起来, 这样就降低了学生识字的难度。

在板块化的识字基础上, 我还引导学生采用“串词连句法”, 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又可以把识字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谈三年级语文第一课时教学 第4篇

一、开发文本价值,确立课时目标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课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用总分结构,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有关恐龙的很多知识。文中的生字需要在新课学习时加以重点关注;课文的自然段在表达方式上各有特点,可以用来训练学生概括段意的能力;对于恐龙形态和种类的介绍,反复运用了列数据、作比较和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文中还有不少用词非常准确,“望而生畏”等几处关键词也是训练学生联系语境理解词语意思的很好凭借;而对于“恐龙”这种远古时代的动物,学生大多充满好奇,非常感兴趣,因此,可以在教学中安排训练查找资料,引导交流。这些语文因素的开发利用,应该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可以使这一篇说明文的教学效果更加丰厚扎实。鉴于第一课时的要求特点,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0个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重点辨析“畏”和“型”的字形字义,渗透解词方法。

3.初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初步激发阅读兴趣。

4.学习概括自然段内容和课文大意,渗透概括方法。梳理文脉,认识本课总分总的结构。

对于上文中所述的其他一些教学内容,酌情在第二课时落实。

二、立足课时目标,扎实推进语文训练

1.以难字为抓手,授以新法

学生进入三年级,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对于比较容易辨识和记忆的生字,是能够通过自学初步掌握的。但是,仅停留于此,学生的识字能力是得不到发展的。进入三年级以后,教师依然要重视生字词的教学,只是“教”要针对疑难点、未知点、关键点,结合汉字的构字特点教一些规律性的识记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写兴趣和识写能力。

2.扣住段落差异,引导概括

《恐龙》第一节,用凝练的语言介绍了恐龙生活的时代、自然环境和活动范围,课文不长,但却是概括的难点。在教学时,笔者提示学生这样的段落,可以用“提炼关键词”这个方法来概括大意。学生对于“提炼关键词”还是不甚理解,因此,我在“大约两亿年前”这个短语下画线,并提醒学生这个短语介绍“时间”,准确讲是“恐龙生活的时代”,然后请学生照这样的方式分别从下面的文句中提炼出“自然环境”和“生活范围”,然后进一步提示学生抓住这些提炼出来的关键词用一句话说说。这样,根据课文段落特点,不断巩固学生已有的能力,同时传授给他们新的方法并加以不断练习,使之每堂课都有些微的吸取和巩固,从而逐渐培养起概括自然段意的能力。

3.从段落到篇章,不断递进

“概括”,是把课文读“薄”。这个把课文读“薄”的功夫是需要层层递进地训练的。从自然段大意的概括到逻辑段大意的梳理,再到全文主要内容的概述,教师充分利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恐龙》第一课时教学中,在全文六个自然段逐一梳理后,教师点拨学生关注“哪些段落写了恐龙某一方面的特点”,以此为指引,带领学生明白课文首尾是总的概括性的介绍,中间几段是从不同方面对恐龙进行具体的介绍。这个环节旨在渗透分段和引领认识文章的布局。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板书中各自然段的关键词用简洁的语言串联起来,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在课堂上反复练习之后,学生对于“提炼关键词”,然后“抓住关键词”概括这个方法不仅印象深刻,而且有了巩固。此时,用同样的方法概括全文的大意就水到渠成,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三、拓展激趣适度,以学定教

鉴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课标指出的年段目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把握好“度”是很重要的。俗话说“过犹不及”,适度才合理科学和有效。

如“导入新课”这个环节,笔者在引出课题后,先是引导学生说说对恐龙的认识,然后请学生提出还想知道的有关恐龙知识的问题。这样做的结果是“导入”环节就花了较长时间,影响到后面的教学节奏。而所补充的内容——“恐龙名字的由来”的确是学生所不知道的,学生了解过后有恍然大悟之感。这样的补充介绍简洁易懂,立足学情和发展,是比较合理的。

总之,无论是哪一类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具有一些前文所述的共性,但是,也一定有所不同。这个“不同”就取决于文本的差异、学情的差异和教学目标的差异。教师关注以上几点,用好教材,准确定位,扎实训练,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山中心小学)

《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5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

教学重点:

1、趣味识字,了解自然现象,正确认读7个生字,以及相关词语。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熟练掌握《汉语拼音字母表》

教学难点:

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是()(出示图片)昨天的天气是(),前几天的天气是()(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依次出示这几种天气情况对应的图片)

二、从图片认识天气现象,识记生字。

1.师:其实我们的自然界中还有许多天气现象(出示图片)请大家说说这是什么天气时出现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雾”“雷电”“阵雨”“冰雹”等词语。)

2.解决读音(提醒:“阴”“电”“阵”为前鼻音,“冰”“冻”为后鼻音)

3.识记字形

4.说一说:你还知道那些和天气有关的词语呢?(如:天气晴朗、电闪雷鸣、雷声滚滚、毛毛细雨、倾盆大雨、狂风暴雨、冰天雪地等。)

三、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

1.导入学习:同学们,我们上学期学的汉语拼音总共有26个字母,瞧!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了!(出示《汉语拼音字母表》)它们组成了《汉语拼音字母表》。

2.播放《拼音字母歌》歌,教师教唱,学生跟唱,边唱边记忆顺序。

3.火眼金睛找一找:

(1)找出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写法一样的9个拼音;

(2)找出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有小小的差别的8个拼音;

(3)找出大、小写完全不同的9个拼音。

四、总结

《语文园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6篇

学习目标:

1、愿意将秋天中自己觉得最快乐,印象最深的事讲给大家听。

2、乐意将自己所选图画的内容写下来,并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3、发现表示颜色的单音节词和其他的字搭配可以组成新词,意思更加丰富,感受汉语词汇的丰富性。

4、进行词语积累。注意词语搭配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让学业生在一周的时间中采用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秋天里同学们做过的有趣的事。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秋天的快乐

一、激情导入。

小朋友,现在正是金秋时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缤纷的色彩,听见了她美妙的声音,让我们走进秋天,去寻找秋天的快乐吧。

二、交流秋天里的`趣事。

1、小朋友,通过我们一周的调查,访问等方式,我们收集了不少同学们在秋天里做过的有趣的一些事,让我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材料四人一小组交流一下,然后推选一人为代表进行汇报。

要点:哪些趣事(说具体)有什么感受

2、小组交流。3、大组交流。

⑴提出要求:认真倾听 适时补充 说出感受

⑵交流评议。

三、综合性活动。

1、秋天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快乐,咱们有没有办法留住它呢?

(画下来,拍下来,写下来)

2、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留住秋天。

3、同桌交流、评议、修改。

《语文园地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7篇

①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②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③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④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⑤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课前准备

课件或投影(“日积月累”中的词语),十二生肖邮票挂图。

口语交际

创设情境

①教室黑板上写上活动的主题:“闪光的金钥匙”新闻发布会。

②教师宣布会议内容,规则及奖励办法

内容:

同学们将近期了解到的祖国传统文化以新闻发布的形式向大家作个汇报。

规则:

a.按小组选一名“新闻发言人”,“发言人”先要全面了解小组内各位同学搜集到的不同的传统文化,再加以归纳向大家作具体介绍。

b.“新闻发言人”在介绍的过程中要接受班内“记者”们的提问。

奖励办法:

凡是让大家有耳目一新之感的发言均可奖励一把“闪光的金钥匙”。

民主推荐

①组内交流,让全组同学充分了解各自搜集的资料。

②组内评选:推出“新闻发言人”。

③共同商定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

成果发布

①各小组依次进行介绍“发言人”介绍的时候,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②所有同学根据发言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估。

总结颁奖

布置作业

一年级《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第8篇

1.学会几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脉络, 初步感知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板书:日出) 读到这个词语, 大家都不会陌生, 日出以它独有的神奇瑰丽、变幻多端而赢得了古今许多诗人的青睐。 (出示句子)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曾在圣井山之巅留下了“太阳初出光赫赫, 千山万山如火发。”的豪迈诗句。

2. 太阳每天朝起夕沉,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你见过日出吗?有什么印象? (板书:日出)

3. (1) 导入课题, 读课题。

(2) 介绍作者巴金爷爷。

(3) 师补充:巴金, 原名李尧棠,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代表作有《家》、《春》、《秋》。

二、初读课文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 课文有6小节, 请6位同学来读, 其他同学一边听, 一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相机正音:慢慢儿

一刹那重担重围)

3. 交流: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巴金爷爷为了在海上看日出, 常常早起, 写下了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象, 并发出了赞叹。【承上, 在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之后, 此环节的教学并没有嘎然而止, 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生成的契机, 进行思维的提升和方法的总结。而这一切, 并不是由教师口授言教, 而是让一切都从学生中来。“新基础教育”提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生命力从何而来?就从学生积极的、主动的、充满智慧的思维中来。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个体, 教师需转换旧观念, 不以自我认识为课堂主宰, 而要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善于引导、心中有学生、言语显大智的老师。在学生一次次不断修缮改进的答案呈现过程中, 我们不应忽略孩子们智慧摩擦出的火花, 当我们将课堂毫无保留地交给他们, 充分尊重他们完整的思维过程, 并试图发掘亮点时, 孩子们的表现是相当精彩的。他们或根据课题的提示, 或根据课文的内容, 或从前一位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获得启发……直至获得一种宝贵的学习经验:根据课题的提示, 并结合课文的内容来组织完整的语言, 提炼出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的确是个好办法。】

三、理清脉络

1. 同学们, 如果请你给课文来分分段, 你会怎样分呢?默读课文, 可以和同桌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

2. 交流 (……)

【有效的小组学习是语文课呈现精彩生成的有效手段, 在讨论的过程中, 诸多小组对文本的分段都有各自的想法。交流时, 教师只是负责将各组的答案进行板书, 不以个人观点参与及影响。得出多种分段法。众说纷纭, 必有正误之分。还是把足够的空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请他们自行判断几种分段方法的合理性, 不同的分法, 就请他们阐述各自不同的理由。在整个辩证思维的过程中, 学生为本, 他们也更喜欢这种课堂氛围。有互动、有发现、有乐趣。“新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过程, 提出“有向开放—交互反馈—积聚生成”构成的“互动生成”式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教师通过开放的手段激发、捕捉、利用、组织学生各种性质的资源, 释放, 并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发展资源的过程。有目的、有指向地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使学生有一颗生命自觉之心。主动、积极、自信, 展现出独具魅力的生命光彩。】

3. 学生分段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文中哪句话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 (指读)

4. 刚才大家找的呢, 有很多都是描写日出景色的句子, 我们也感受到了, 巴金爷爷的笔触非常细腻生动。

我对文章最后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 (出示: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6. 你能给这句话换个句式, 变成陈述句吗?

7. 同学们, 你觉得什么叫“奇观”? (奇特的景观)

8. 我们的生活中, 你见过哪些奇观呢?

9. 这海上日出, 作者称之为奇观,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细细品读第一段。 (自由读)

1 0. 你读懂了什么?

a.天没有大亮, 周围很静, 说明了什么? (时间很早)

b.这样的早起只是一次吗? (常常)

c.你感受到了巴金爷爷怎样的心情? (非常期待能看到日出)

1 1. 有这样一种期待的心情, 必定是为了等待欣赏一场奇观!

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日出之奇特, 我们却能从巴金爷爷的心情中体会到。请你读一读第一段, 感受这种期待。

1 2. 这一切的等待和辛苦都没有白费, 在看过海上日出后, 巴金爷爷由衷赞叹道: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齐读)

1 3. 欣赏美丽的海上日出。 (出示图片)

日出时, 太阳、海水、天空, 分分秒秒都在发生变化, 它们互相映衬, 绚丽多姿,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我想, 技术再高超的摄影师都无法记录下那种变幻之神奇。巴金爷爷却用文字记录下了这一奇观, 我们不禁感叹语言文字的无所不能和妙不可言。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有它界定的教学目标, 学习字词, 读通全文, 了解大意。要完成目标并不困难, 但怎样使课堂丰实有趣, 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为了追求第一课时的精彩生动, 我们往往走入误区, 那就是“教学目标逾越”。将许多第二课时该做的事儿, 乾坤大挪移到第一课时, 结果导致教学环节零碎, 训练点都只是点到为止, 看上去很热闹, 而忽略了语文课堂最根本的“扎实清简”。明确第一课时要教什么, 了解孩子们需要获知什么,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课堂即会有真实的生成, 真实的, 就是精彩的。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 我想到了以下两个关键词。

一年级《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第9篇

关键词:第一课时;创设;兴趣

如何实现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以下几点很重要: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唤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果》时我是这样开始的:在树林里的一棵大松树上,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它是谁呢?瞧,它来了——随即出示小松鼠的图片,问学生:你认识它吗?大声地和它打声招呼吧!通过这种方式引出课题《小松鼠找花生果》,就这样和孩子们轻轻松松地进入了课堂,让他们和小松鼠打招呼好像是身临其境了一样,这样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教学情境,使他们感到很有趣,很生动。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开展创设了鲜活的空间,教师也变换角色参与其中,整个情境立体化,趣味纵横。其次“以读生趣,深入感知”。进入教学后,一句过渡语:那就让我们一起和小松鼠去找花生吧。走,我们出发了!出示图一:一片花生地……请小朋友来分角色朗读,通过实际情景再现,以及想象说话,让学生简单明了地明白意思,并用说话来反馈自己的理解。最后“以展存趣,拓展延伸”。在指导学生理解“绿油油、黄灿灿”两个词语之后,问学生:这类词还有很多,你能说一说在它们家庭中还有哪些吗?启发引导说说ABB形式的词出示:绿油油、黄灿灿、蓝湛湛……

二、充分把握讀书环节,把握文本内涵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足见读书对理解文本的重要。第一课时是感知课文,那么有层次的朗读应该是有效感知文本的最佳途径。“书不读通不开讲”这是许多名师上课的经验之谈,特级教师上课很注重学生对文本的充分理解,所以一篇课文的开始往往从不同层次的朗读开始,第一课时采取不同方式读书应该是初读教学变得扎实有效的法宝。

对于初读指导,要步步踩实。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所以我想,低年级的课堂尤其要有趣,尤其要注意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下功夫。

总之,读的形式要多样,读要有层次性,让学生经历从初读——细读——再读的过程。

三、把握主旨,注重整体,提高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强调从整体入手,课文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第一课时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完整的认识。教师应在有效初读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初读体会,说出感受,使学生对文本形成粗略的整体印象,达到放下课本还很清楚的地步。

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可以有很多种形式,次序可先可后,要视课文的难易程度而定。方法也有几种,如:师出示提纲挈领式的填空;将课文插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听读或自读课文后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利用巧妙的方法,提高第一课时生字词教学的有效性

1.在语境中识字。生字词教学应渗透在上课的始终,而不是在教生字时才教。在书写课题时,就应该开始生字教学。我在开始进入课题时,让学生边喊一喊“小松鼠”的名字,边伸出小手写一写,这样既知道了它的读音,又熟悉了它的写法,从而加深对“鼠”的认识。脱离语境识字,认读效率不高,生字词教学应该从板块化呈现。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抓住“绿油油、黄灿灿、自言自语、奇怪”这些词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通过不断地朗读课文,既认识理解了词语,又巩固了课文内容,明白花生是在地下结果的这一道理。不仅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锻炼,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字就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变得有温度和深度了。

2.识与写结合。教学“旁”和“留”我就采用的是识与写相结合的方式。

3.识字与朗读相结合。我课堂上采用的方式是有时先读文入手,再语境识字,然后再读强化;有时也可以先从字词入手,再带到语境中感知。

4.识字时,充分调动学生用熟字帮助记忆生字。教学中,我在教学“直”的时候,就和学生以前认识的“真”结合起来,“真”去掉下面的部分;“每”就和以前学过的大海的“海”去掉一个三点水旁结合起来,这样就降低了学生识字的难度。

在板块化的识字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采用“串词连句法”,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可以把识字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语文园地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10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读句子,发现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与反问句的不同,体会标点的作用。

2.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认识10个生字;通过词语搭配的练习,积累一些短语。

教学重难点:

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认识10个生字;通过词语搭配的练习,积累一些短语;初步了解节气的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让三个同学扮演句号、感叹号、问号,介绍三种标点符号的形状特点,再各说一句话,表示自己扮演的标点应表达的语气。

感叹号:同学们,我是感叹号。(手指头饰)这就是我的形状,小棒槌下加个点儿。我的感情最强烈,文章里谁也没有我重要!

问号:(一副沉思状)我的形状像只小耳朵,大家叫我小问号。当你写了一个小小的问题,我马上跟在句子的尾巴上。要是没有我来发问,怎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句号:我是小圆圈--句号。当你写完一句话,就得把我放在句子末尾的右下角。只有我才是文章的主角。没有了我,话就是说个没完没了。

2.自读句子,体会句子的不同语气。

3.组内读句子,比比谁读得好。

4.说出发现。说说每组两个句子的意思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5.游戏强化。每组派两个人参加比赛,俩人背对背,师指句子,一人读,另一个人写出标点,大家用掌声鼓励获胜小组。

6出示有关有趣标点符号的句子和有关标点的故事。生默读。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出示课件)(1)学生读读认识的字,并借助拼音读读不认识的字,看看每组里两个字之间有什么关系。

(2)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再读这些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比如,“慢、馒、搅、咙”等字的读音。

(3)引导学生一组一组地读几遍,边读边新旧对比,体会构字规律,认识生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讲自己是怎么认记这些生字的。

(4)检查认字效果。做“找朋友”(用偏旁和部件拼字)、“送信”(给部件加偏旁成新字)游戏。2.我会连

课件出示:

打开 方向 茂密的 乌云 辨别 宝藏 满天的 空气 寻找 窗户 清新的 枝叶

(1)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2)明白题意后连一连,师巡视指导。(3)指名汇报学情。

(4)讲要点:前后词语要恰当。如:“打开”只能对窗户、门、抽屉、盒子等可以紧闭的东西。再如:“辨别”只能对方向、色彩、图案、脚印等内容。(5)再出示几个进行练习。

3.读读背背

(1)你知道什么是节气吗?(教师简介)为了让同学们便于记忆,聪明的人们编了首〈节气歌〉。(出示课件)出示相应的节气歌。

(2)熟读《节气歌》。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

指名读,师生正音。师范读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3)说说自己已经知道的节气。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多少个节气吗?

学生们积极思考,也许有的学生说的不太完整,鼓励他们知道几个说几个。师:你们会读节气歌吗?齐读(4)《节气歌》里所说的二十四个节气,它们的名称是什么呢?(课件出示节气名称)

(5)你发现了吗?每一行中都讲了哪些节气? 了解“暑相连”与“秋处露秋”的意思。学生质疑,相互提问,共同解决。师参与到学生中去。(6)熟读成诵。

三、课后延伸

师:了解了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还课可在课外翻看挂历,具体了解二十四个节气分别在哪一月的哪一天。

师:我们不仅知道了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而且还会读、会背节气歌,回去后把这些知识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及你的朋友们,好吗?

四、总结

师:时间过的真快,一节课又结束了,同学们有新的收获吗?学生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五

标点符号

熟字换偏旁

词语搭配

一年级《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第11篇

三年级语文下册《绝招》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绝招》是第六册语文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本节课侧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虽说是略读课文,但有些方面,诸如生字、词的学习还是不能忽略的。生字、词语乃语文的根本之所在。在本课中,有好几个见面字、词的笔画较多,学生不易读准,此时,不如我们把要求拎高一些,把这些生字、词语领出课文,让学生自由读读、念念。我教学时把12个较复杂的词语单独出示,先让学生自由读读,接着指名读,再请小老师领读,最后才是齐读。这样,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印象,并领略中国汉字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一年级《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第12篇

我在教学《玲玲的画》这篇课文时,抓住主线教学,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的主要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老师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般明了。

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的悟(理解文章)——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设计了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爱不释手”。

一年级《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第13篇

关键词:设计,反思,优化

教材分析:

《爱之链》是一首充满爱的赞歌, 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严寒冬夜里温暖的故事:失业下岗的乔依在老妇人孤立无助的时候帮她修好汽车, 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乔依妻子的悉心照料, 她在爱的感染下, 悄悄留下一些钱后离开。通过阅读课文, 人们无不感受到人间那种无私的友爱和亲情。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 让学生体会到自己也每天沐浴着“爱”的光辉, 让学生理解爱需要延续, 需要我们每个人去传递, 从而使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在文章的学习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目标:

1. 运用识字策略, 引导学生学会生字, 借助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等途径理解词语。

2. 结合文章内容, 理解课文重点语段的含义, 体会作者在描写人物形象时借助神态、动作以及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方法。

3. 借助对文章语言文字的感受, 让学生体会人间真情, 理解当别人需要帮助时, 自己应该伸出无私的援手。

教学重难点:

1. 借助对文本语言文字的感悟, 让学生体会人间真情, 在别人需要帮助时,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给予无私的帮助。

2. 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体会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学习通过借助对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教学安排:

两课时。

课前预习:

完成预习案等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真情导入, 揭示课题

师:爱, 一个大家感到非常温馨的字眼, 爱, 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如果是再寒冷的寒夜, 爱还是一种驱除严寒的力量, 能让我们内心深处产生温暖。同学们, 让我们今天就来感受这种爱的力量。

学生齐读课题。理解“链”, 引导学生说说何谓“爱之链”, 如何理解?

1. 通过预习, 让学生回答文章中涉及哪些主要人物? (大屏幕呈现, 给出板书)

2. 谁能联系课文, 说说自己对文章标题“爱之链”的理解?师:大家说的都非常好。文章中的几个人物因为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爱而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现在,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去仔细品味一下这根爱的链条上那感人的之深的一幕幕。

二、预习检测, 理解文本

1. 小组互查: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 对于那些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文章中主要讲述了三个小故事, 请分别找一下在哪几个自然段。

2. 相互交流:失业下岗的乔依在途中无偿帮助老妇人修好了汽车;老妇人在用餐时再次得到了乔依妻子的悉心照料, 她再次受到了爱的感染, 悄悄地留下了一些钱, 然后离开了;女店主——乔依的妻子对自己丈夫的关心和爱护。 (教师适时通过大屏幕板书人物之间的关系)

3. 处理疑难问题。对于下面这些加点的字, 你会读的准确吗?这个句子你会读吗? (蹭破了餐馆粗糙) 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亲爱的, 乔依……”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体会“喃喃地”, 感受“亲吻”“轻轻地”等词语, 从而体会夫妻之间深厚的情感。

三、精读课文, 品析课文中人物的内在品质

1. 我们大家一起来读读课文1—8 小节。教师指名读, 其他同学认真听, 同时找出文章中具体写乔依对老妇人进行帮助的段落。

2. 交流:师:大家找到了吗?在哪一段?自己静下心来仔细品味, 你觉得哪个字, 哪个词, 哪个句子让你感受最为深刻, 在书上进行标注。同时联系上下文来对这些词语进行解读。 (生静心默读, 适当圈画。师边巡视边提醒学生:要注意挖掘文章中隐含的一些行为、细节的描写, 抓住关键的字词。教师鼓励学生, 只要拥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 善于观察, 你就一定会获得深刻的体验。) 交流: (1) 读了这些文字, 你有什么感受? (2) 乔依工作非常卖力, 对此, 你能说出一些补充意见吗? (3) 你是如何感受到乔依对老妇人的关心的?乔依为什么要这么做?你能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吗? (4) 感受老妇人心情的变化, 体会老妇人在自己遇到困难时得到别人帮助, 和在面对他人困苦时给予主动的帮助, 能做一些情感上的表现。 (5) 理解“天经地义”这一词语的含义。

3. 过渡:此刻, 大家感觉到乔依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大家再来重读第六段, 相信大家读了这段话, 对乔依一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齐读语段。

四、作业布置, 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1. 完成习字描红。

2. 静心默读第二个故事, 找出哪些词语, 哪些字, 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 在课本上进行圈注。

3. 延伸拓展:假如你遇到了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4. 课后阅读《感动小学生的100 个故事》《善事一种循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 文中注重对人物神态、语言以及动作的描写, 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关键之处, 引导学生细心品读, 从而体会和感受爱这一主题在人物中进行传承流通, 从而达到升华文章主题的作用。

一年级《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第14篇

一、先声夺人,跃跃欲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学得更好。第一课时,老师需要牢牢掌握好这一点,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有的时候文章的题目就是一个很好的兴趣源,如《苹果里的厄角星》《我不是最弱小的》《徐悲鸿励志学画学生有兴趣,那么老师就要引导,或语言描述,或创设问题,或描绘画面,或资料巧现,以激发儿童阅读的欲望,使文情、师情、生情三者融为一体,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

例如薛法根老师执教《卧薪尝胆》,一开始引导学生要学好语文,就要会观察,会倾听,会思考,会想象。请学生仔细看一个“王”字的象形图案,学生趣味盎然.接着引出一个兵器叫“钺”,引出越王勾践……短短两三分钟时间,薛老师紧紧抓住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心理,唤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让他们产生阅读的需求。学生快速地将整篇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事件等有效信息进行梳理,提取有效信息,加以重新组合。学生的思绪飞扬起来了,轻松愉悦地跟随着老师,踏上了阅读文本的探寻之旅。薛老师成功运用了唤醒需求策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也被激发出来。

二、有机融合,取舍有道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生字教学是第一课时的重点。重视生字新词教学,重视生字新词与文本的有机融合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重点、有取舍的巧妙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有趣的氛嗣中识好词,写好字,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教学目标。

例如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军神》,他先请小朋友认认真真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清学生画下来。然后分组进行检查朗读,师生对话妙趣横生。尤其是将刘伯承、沃克医生各自相关的词语分组朗读,教师引导鼓劢,明确学习词语的方法,不仅使学生会认,会读,会写,更透过词语,促进了对人物形象的了解。薛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该课的生字新词时运用一定的方法,让学生多角度地去熟悉和掌握所学的生字新词,让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不仅是一种科学严谨的语文学习观,而且也向我们展示了薛老师深厚扎实的语文素养。

三、整体欣赏,把书读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语言美、思想美、情感美,就像一朵花,整体观赏十分美丽,一旦把花瓣、花蕊、花托都拽开,就会失去花朵的美丽。同样,一篇文章,只有从整体上感知把握,才能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因此,第一课时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感悟课文的能力。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本,并培养学生整体感悟课文的能力。在学生初读文本之后,老师可以指名几名学生读一遍课义,也可以让学生读“你最喜欢读的一段课文”,或者让学生“挑一个你认为最难读的句子”“挑一个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难读的语段要耐心地一遍遍指导学困生朗读,努力达到朱熹所主张的“凡读书……须要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的要求。

中年级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水平,可以试着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理清文章的脉络。阅读概括就是引导学生把书“读薄”。学生能把书“读薄”,是十分重要的必备阅读能力之一。

四、一曲终了,余音绕梁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教学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要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布置作业,启发思考,留下悬念,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例如笔者在教《三顾茅庐》时,最后留下悬念:“为什么刘备会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他们之问又发生了什么事呢?…‘你觉得到底是谁成就了谁?”学生各抒己见,为验证自己的看法,大家都去看

一年级《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第15篇

一、有高度:目标须先行,有舍才有得

《大自然语言》是浙教版八年级上一篇事理说明文,也是一篇传统篇目。作者是我国著名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重要意义。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地说明了有关物候学事理。

文章中可挖掘“点”很多:如从全文到段落都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第一二节语言优美而富有感染力,历来是教学中语言品味重点;同时,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而通俗,值得学习与借鉴。可以说,这是一篇说明文中典范,并且已有众多名家珠玉在前,我刚拿到课文时候一时有些茫然。

起初,我力图面面俱到,试图在一课时中将文章条理、语言生动性和趣味性兼顾。试教证明,这是一堂让学生学得很累课。对于课文特点,他们也许都在教师导引下有所了解,但远远谈不上理解——一切都如浮光掠影,缺乏深层感悟。

一年级《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第16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树之歌》的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树之歌》是一则小韵文,主题单纯,内容浅显,重在识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因此,我对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识字方法的引领、识字兴趣的激发、识字习惯的养成,借助情境,立足语境,多元识字。课堂上我按照课前预设去做,果然,学生识字兴趣浓厚,大大地提高了识字效率。课件用儿歌的形式,配上精致的插图,将杨树、榕树等11种树木的特点 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树木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熟悉的树木,以此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是一首儿歌,那么了解儿歌的特点,以及学会朗读儿歌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的,所以我以朗读儿歌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熟儿歌的基础上学习生字,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

一年级《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第17篇

《田家四季歌》是一首儿歌,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对农民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进行了描 写,以简练的笔墨画了四幅田园四季的风景画,重点是在介绍农事, 带着赞美的`感情歌唱了种田人的辛勤劳动。这首时序歌既可使小朋友 们获得有关一年四季农作物生长和农事活动的知识,又能使他们在情 绪感染中受到农业劳动美的熏陶。

本课识字教学,我采用 构字规律等方法识记字形,并结合课文插图和生话经验识记生活中的常用字。

1、图文结合识字。如“蝴蝶、麦苗、谷粒”通过观察图画,把识记字形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2、加一加识字。“季、苗、肥、虽、辛、苦”都是合体字,可以用熟字相加的方法,“蝴、蝶、粒、苦”是形声字,可以用声旁加形旁的方法识记。

3、联系生活经验识字。

一年级《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第18篇

一、教学理念的反思

21世纪的化学教育应该有新的面貌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课堂中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 由生活中的“酸雨”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分析、学习, 最后解决问题, 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再如课堂演示实验设置验证性实验 (由SO2和CO2的性质相似性做的性质验证实验) 和探究性实验 (探究SO2能否使其它强氧化性的有色物质如酸性KMnO4溶液褪色) , 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也曾经说过:“只重视传授知识的技术的教学是片面的化学教学, 全面的化学教学要求既要传授化学知识与技术, 更应训练科学方法与思维, 还应该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新课改要求确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1、课前反思

⑴教学目标的反思。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方向和学生的主体活动都是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的。因此, 在教学中一定要首先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正确与否, 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而教学目标是否正确, 不仅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有关, 也与学生的个性、能力、需要有关。在目标教学实践中, 笔者认为, 不应为全体学生设置同一个目标, 而应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水平、智力特点、学习成就以及个性、需要的不同, 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设定教学目标, 要体现目标设计的人本观、整体性及突出重点目标。笔者认为, 有目标地进行教学, 可以规范教学行为, 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失控现象, 所以, 在未上课之前, 笔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及用途;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技能;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绿色化学的思想并用辨证的眼光看待SO2。而在正式上课的时候, 笔者并没有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 使得整堂课学生与教师的配合不够密切。学生不了解教师的意图, 使得学生是被动在学。课后, 笔者经过反思明白:“通过问题情境或其它方式引入新课后, 应该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万一自己的教学偏离了教学目标, 学生就会主动地把信息反馈给教师。”笔者也明白了古语“治学必先知学, 因为知学, 然后能勉;勉, 然后日渐而不息”所蕴涵的道理。

⑵教学方法的反思。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接受新知识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应当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训、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基础对教学方法作适当的调整。例如, 在学习二氧化硫的还原性与漂白性的时候 (这个知识点也是学生容易产生困惑的地方) , 笔者认为可在教师所做演示实验 (SO2使溴水褪色、SO2使品红溶液褪色) 的基础上, 补充SO2使KMnO4 (H+) 溶液褪色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 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由教师对还原性和漂白性进行对比讲解。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自己动手参与课堂实验, 培养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再如, 对于SO2对空气的污染问题的讲解, 教师应有效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其效果会大大提高。

2、课中反思

⑴引言的反思。新课的引入虽然只有几分钟, 但这几分钟或几句话起到的作用却很很大大。。教教师师应应针针对对不不同同的的课课型型, , 不不同同的的目目的的, , 将新课的导入设计得生动有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笔者设计的教学引入如下:“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美丽的地球, 然而,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人类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差, 地球也因为人类的肆意任为而变得千疮百孔, 那么同学们知道危害人类生存的三大环境问题是哪些么?”学生回答:“酸雨、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物质就和其中之一有很大的关系, 它被称作空中死神, 也就是我们经常都能听到的酸雨。”展示空中死神-酸雨污染的图片, 由此引出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硫。这样的引言可以在学生学习了臭氧层空洞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环境问题, 引入自然流畅。同时, 触目惊心的酸雨污染情况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激发学生对酸雨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硫的学习和了解的兴趣。

⑵教学内容的反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印发, 打破了化学教材单一的割据, 鼓励各地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教师选用教材的余地进一步扩大。首先, 在本节的教学中, 笔者不单是讲解高一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即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与氧气的反应、其漂白性和二氧化硫的污染情况, 而且有机地将将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分为了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等几个方面作系统的归纳讲解。对于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也作了一定的调整: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及其通性→还原性→氧化性, 这样安排的目的主要在于笔者对整节课的设计是先由酸雨的罪魁祸首引出二氧化硫, 讲解二氧化硫的性质时先讲还原性, 用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生成三氧化硫回应酸雨的相关问题, 课堂设计显得连贯, 前后呼应。但教学中容易产生一个误区:只强调SO2的污染而忽视了它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如作漂白剂、防腐剂等,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给学生强调:化学是一把双刃剑, 要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其次, 是教学内容细节上的处理, 比如, 由于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较差, 有关酸酐的问题在这里就可以不讲, 可留到讲解习题的时候再给学生专门讲解;运用对比教学法, 将SO2和CO2性质的异同进行比较, 使学生在对比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新的事物, 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同时, 可针对学生在做题时可能会遇到很多有关亚硫酸及其盐的性质等知识点, 教师可结合学生习题用书中的知识点补充专题给学生加入亚硫酸及其盐的知识。

3、课后反思

⑴演示实验的反思。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实验的成功与否与许多主观和客观因素有关。在教学演示实验中, 教者最担心的就是实验失败而无明显的实验现象, 而这时一般教者就会直接给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这样的后果便会让学生猜疑, 甚至怀疑教师的专业水平。因此, 如果演示实验中出现意外状况, 应仔细给学生讲解影响实验的因素, 分析失败的原因,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精神。例:在做SO2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时候, 由于褪色较慢, 在讲课之前, 笔者先做了几次准备实验, 讲课时笔者给学生分析了实验中应注意的几点: (1) 在配制品红溶液的时候可加入少量的酸; (2) 配制浓度不宜过高; (3) 为便于观察, 可做对比实验。这些都是学生在课本上所学不到的, 教给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⑵与学生互动的反思。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 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 学习总要涉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学生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在本节课中, 如果教者能将更多的讨论、思考与学生思维互动, 效果会更好。

化学教学中要求教师的反思必须是多层面的, 这里笔者仅针对《二氧化硫》这一节的教学进行了一些反思。经过本次教学反思, 笔者认识到:教者在教学的同时要做好教学札记, 加强对教学情节的回顾、反思和分析, 总结教学得失, 改进教学方法, 与时俱进, 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育实践者。如果教师不善反思, 那么就算工作几十年也只是对相同工作的重复, 停滞不前不能进步。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下, 反思性教学已经成为教学的新理念, 我们应努力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角色转化与自我价值, 并寻求一份自我实现的自信与肯定。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教师教学意识的转变是适合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做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学实践者,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 (包括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 已成为我们在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 从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反思了《二氧化硫》的相关教学。

关键词:教学意识,教学理念,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鲁学军.《教学中的反思》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4)

[3]、吴星《反思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4)

一年级《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第19篇

关键词:拼音教学;反思;形式;情况

《ɑo ou iu》是复韵母教学中的第2课,前一课是《ɑi ei ui》。现我将《ɑo ou iu》这节课上好之后的所得所思写下来。

一、教学中的优势

1.采用多种激发学生兴趣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整堂课的设计中为了让孩子有兴趣参与到拼音的学习中来,分成了红、黄、蓝、绿四队进行比赛。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又设计了快乐大转盘、超市购物等环节。同时,课间准备了《声母歌》,调节孩子疲惫的神经。

2.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时刻注重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多次的开火车读、男女生读等形式,让每个孩子都发出声音来读。其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多留给学困生回答的机会,从回答问题中找到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之较好地掌握。

二、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教学时教学重点有点把握不当,有些环节可简单化处理

在本堂课之前,已经学过《ɑi ei ui》,学生对复韵母的发音方法也基本有所了解和初步的掌握,而我在上本课时,仍把太多的时间放在ɑo ou iu的指导朗读上,其实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发音的方法,让能干的学生来教一教,这样课堂也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感兴趣。之后又让学生来说一说选择其中四声中的一个音来说一个词语或句子,这就更显得脱离教学目标,学生词汇量不大,说起来非常吃力,学生说句子更是捉襟见肘,浪费了大量时间,把本应声母和ɑo ou iu拼读的教学时间大量地挤掉了,以至于后面精心设计的超市购物没有时间呈现。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也兴趣不大。我反思:教学重点一定要明确,课堂的环节要围绕本课教学重点展开,当发现其中的教学环节学生缺乏兴趣时,对教学重点的达成并没有很大的作用时,应该做相应的调整,而不是照着原来教案中的预设,教案是死的,课堂是活的。如,让学生选择ɑo ou iu四声中的一个音说一个词或句子,学生说不出时,完全可以老师自己直接告知学生,目的是一样的,让学生记住这个复韵母的四声。

2.没有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教学内容的传授时,课前准备的小红花以及小组比赛等基本上忘记了,特别是发现时间掌握失控之后,急着教内容,学生的有意注意也基本消失了,处于非常疲倦时,没有及时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只是为教而教,不顾学生是否掌握。如,在教学拼音的书写时,看到时间不够了,强行让学生放下笔,拿了一本写得较好的拼音本在投影仪下走程序式地让学生看了一下,流于形式地点评了一下,至于这环节有多大作用,实在不敢想象。我反思:不管时间把握是否得当,课堂是为学生而教,当学生没有兴趣时,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一味地赶着把内容教完。学生在没有兴趣的状态下学知识,教得再多有何意义,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又有何意义。

3.细节还需多注意

在进行大转盘教学时,学生兴趣大大提升,不过大转盘中的声调有点凌乱,对学习有点困难的学生来说要看懂可能是有点吃力的,有的学生本来就对拼音学习感到枯燥无味,看到凌乱的声调更是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还有学生回答问题时,应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否准确,学生回答完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而不是回答完后就坐下,对学生没有及时到位的反馈。我反思:教学来不得半点马虎,每个细节都非常重要,细节决定成败。备课的时候要细心,而上课时对学生细节的关注更需要平时自己多看书、多锤炼,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这堂课给我的感受是要多多学习,急需提高课堂的应变能力,提高教学能力。课前一定要充分地备好课,想好课堂中生成会和预设的差别,做好相应的调整。

上一篇:写给母亲的一封信优秀下一篇:政治组教研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