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德育渗透的途径

2024-07-12

课堂德育渗透的途径(精选10篇)

课堂德育渗透的途径 第1篇

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途径与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教学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体育教学的目的已经从单纯的强身健体逐渐向注重人的思想、意志品质、智力、能力和完善人格等人的全面发展转化。同时,体育教学在对人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使体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成为体育教师关注的热门话题。体育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从而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美德。本人认为,德育在体育课堂可以通过五个方面进行渗透。

一、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渗透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渗透

教学内容中,寓有明显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接力跑、拔河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最好时机;体操练习和跳跃项目既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品德,又可增进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德;韵律操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陶冶其美的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体育基础知识教学和游戏教学更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渗透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课堂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如:队列队形练习,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的保护,增强他们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通过发挥体育积极分子骨干作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和独立工作能力;通过课堂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四、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渗透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篮球比赛中,有个别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及时给学生以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又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五、结合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思想品德渗透

首先,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衣着整洁,在教学中,讲解清楚,重点明确,示范规范,优美大方;其次要言行一致;再次,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做到“诲人不倦”。这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是极为重要的,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

学校的德育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内容也不可能囊括学生的各个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独立性的人。教育者要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体状况,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道德基础,找到恰当的切入点,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行为习惯,把德育渗透其中,使学生了解体育与德育的辩证关系。从而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遵循学生的心理发育状况,对症下药,才能达到形成良好品德的目的。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方法

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也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1、体态暗示法

用体态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例如,教学中发现某学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时,教师漫步走到该生跟前,递个眼神,摆摆手,以示提醒或制止,这要比中止教学,当众直呼其名批评教育效果更好。

2、实践体验法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项目本身又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培养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质。

3、激励竞争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4、时机捕捉法

不良个性心理的发展,应引起教育者的关注,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化。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应及时给该学生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5、情感感染法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新颖独特的教法,科学合理的分组,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不仅有利于学业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效果。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只写在计划与教案中,或进行空洞的说教要把德育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测量、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建立合理的、客观的、科学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体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课堂德育渗透的途径 第2篇

在美术欣赏课中,结合欣赏革命历史名画适当介绍画家的故事,介绍他们为追回国宝而不惜重金倾囊借债的爱国行为,不为高官厚禄而移其志的民族精神,扎根生活、反映工农火热斗争的革命热情及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人民艺术家的敬仰和爱戴,进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在有关美术欣赏课中,可供选择、介绍的艺术家主要有:任伯年、高奇峰、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刘海粟、黄宾虹、潘天寿、丰子恺、华君武、廖冰兄、丁聪、古元、王式廓、董希文、罗中立、周思聪、关山月、傅抱石、叶浅予等。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恰当渗透德育内容外,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召开故事会,搞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无论哪一种形式,都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科学地、有计划地安排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内容,注意思想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力求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启发性。

 

德育课堂渗透途径与方法的探索 第3篇

研究表明, 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是在为实现德育目标所创设的氛围、开展的活动、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 沿着知—情—信—意—行的内在程序完成的, 是受教育者在其价值引导下进行自主建构形成思想道德主体的过程。

道德认知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它受同化、顺应和平衡三个基本过程的影响。当外部信息传入大脑, 与已有“图式”发生作用时, 便经过“图式”的过滤对信息进行处理, 外来信息如与主体的已有认知结构同质, 便被“同化”, 发展为新“图式”, 主客体达到平衡;若为异质, 则新的信息不能被纳入已有“图式”, 只有经过信息加工, 改变原有“图式”, 即通过顺应作用, 形成“图式”的质变, 才能使新的信息完成内化, 达到主客体的平衡。由道德认知到道德情感的转化是形成道德信仰、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基础, 受教育者获知而不生情, 就不会形成道德信仰、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在德育过程中, 教育者应根据知情互促的关系, 以情施教。道德信仰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合金”体, 要注意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 只有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参与, 才能实现知—情—信—意—行的转化, 同时要注意德育内容的不断改革与完善, 坚持实事求是和辩证的观点, 力求准确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道德意志是一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品质。受教育者在道德信仰的激励下, 经过教育者的示范和指导训练及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的践行, 易于形成坚定的道德意志, 产生稳固的道德行为, 成为思想道德的主体 (见图1) 。

在教学中, 笔者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注意运用其中的转化机制, 使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增长能力的场所, 更是学生学习做人、学习做事的地方。

2 德育课堂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2.1 制定德育课堂渗透目标

德育课堂渗透目标的确立依据: (1) 学校德育整体实施方案和学科育人方案, 要突出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 (2) 学生思想品德状况, 青少年思想品德情感发展水平一般经历知觉、想象、伦理的思想品德情感三个阶段。作为一年级中职生, 其思想品德情感处于从知觉到想象的过渡阶段, 因而德育目标应从具体的道德情景和道德体验入手。如以有机物易挥发、易燃、易爆的特性及其具体的安全事故为素材, 说明树立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如实验后叠好白大衣并进行检查和评比, 培养学生整洁有序的职业习惯和能力。 (3)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 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 对人提出了新的思想品德要求, 如环境道德意识的培养, 食品、药品安全意识的培养。

德育课堂渗透目标包括思想品德情感的教育与培养以及思想品德情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两方面。如通过乙醇在人体内的氧化反应及对人体产生的危害, 认识酗酒的危害, 增强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通过搜集资料编辑成小报, 宣传饮酒的危害及其与健康和幸福的关系, 培养健康宣教和维护健康的能力。

2.2 选择德育课堂渗透内容

要使德育课堂渗透取得实效, 在渗透内容选择时要做到三贴近、一挖掘。 (1) 贴近学生。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在其价值引导下进行自主建构的过程。受教育者只有通过对德育内容的理解和心理加工, 自主、能动地参与德育活动, 才能将一定的社会政治观点、思想准则、道德规范逐步内化为个体思想道德信念, 并外化为道德行为, 成为参与社会生活、道德生活、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所以, 我们在选择德育渗透内容时一定要从学生道德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 注意与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相结合, 如由元素周期引入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结合“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让学生了解寓言, 以及“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学生理解道理, 引导学生认识积累对学习的重要性, 从而使学生接受量变、质变规律。 (2) 贴近生活。道德是从生活实践中发现的生活逻辑, 德育就是要引导受教育者关注、过好当下生活, 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如不能节食减肥, 食品添加剂的科学使用等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意识的培养;在小组学习及活动中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3) 贴近社会。首先, 德育内容所包含的政治经济观点、思想准则、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的产生与发展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状况、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的制约, 同时德育内容也为维护、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历史服务。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证明, 德育内容所传播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可促进科学技术正确发展。因而, 德育课堂渗透的内容要源于社会、关注社会。如对学生进行环保节能意识、关爱他人的职业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培养。 (4) 挖掘课程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的自然科学, 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和人文知识, 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医学、健康方面的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用的资料和方法。通过学习氧化还原反应, 自然就会提到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法则;学习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应用, 必然要联系到安全、节能、环保、新型能源开发、健康等与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相关的问题。

2.3 探索德育课堂渗透方法

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就要从满足学生的德育需求出发, 以情感培养为主线, 突出道德主体的自主构建。在教学中, 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亲心经历、感知和亲身经历两方面的条件, 来完成道德主体的自主构建过程。

(1) 情境设置。教学中采取专题引领的方法创设情境, 以具体专题作为各章学习的开始。如以碳排放作为烷烃一章开始的话题, 通过播放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宣传片, 将学生的兴奋点吸引到全球焦点上,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认识烷烃性质和对节能减排的国策有更深入感受的基础上, 增强环保责任意识。

(2) 分析讨论。德育讨论法可以有力地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 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时, 可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应用的不同目的, 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促进和阻碍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如氯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元素, 也是重要的化工及制药原料, 可氯气却是人类最早运用的化学武器。通过对道德两难故事的讨论, 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 如吸二手烟的危害更大, 但又控制不住烟瘾时, 应如何解决。

(3) 移情训练。移情就是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 去体会他人的情感, 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 来培养受教育者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如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可指导学生将自己当作一名医务工作者, 来进行认真求实、整洁有序的实验习惯的培养;学生将自己置于健康宣传员的位置, 搜集整理资料, 做成多媒体宣传片, 在学生及社区居民中进行宣传。

2.4 实施课堂德育评价

研究表明, 德育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往往成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学习的内容和标准, 努力的方向, 而且权重大的指标发生的导向作用就大。全面、深入、准确、客观的评价, 特别是对善行给予肯定时, 会使被评价者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 产生继续这一善行的需要并重复之, 这一品德行为习惯就会固定下来。

课堂德育渗透的途径 第4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042-01

一、德育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我们所传承的教育理念都是培养出德育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一直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祖国栋梁。其中,德育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对人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帮助孩子从小学开始逐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道德观、廉耻观。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无法比拟的特殊性。语文教材的一篇篇具有教育和启发意义的课文、一次次布置作文的练习、教师不厌其烦、诲人不倦的借用教材中的典故、事例开展情感和道德教育,每一次教学活动,都有可能对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积极的影响。

语文课堂以教材为依托,通过教学过程完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升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从小树立热爱国家和民族、懂得用辛勤付出换取成绩,在生活中乐于助人、团结同学和朋友、对社会无私奉献,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综合德育素质优秀的人才。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把思想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向学生宣教爱国思想、灌输优秀的传统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使得他们从小就能够懂得、理解做人的最基本原则和道理。因此,德育教育从娃娃抓起,德育教育从语文课堂开始,尤为重要。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与学生心理特征的结合

通过在日常生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掌握儿童的心理特征,进行兴趣的激发进而引入德育教学活动中,并且实时的给予表扬,同时在应当批评的时候注重语言艺术和谈话技巧,这样就可以通过奖惩分明、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思想觉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群众群体是年幼的儿童,他们尚未形成固定的思想观念,心里承受能力非常脆弱。一方面,体现出贪玩厌学、淘气、不听话并因此会犯错、说谎、隐瞒事实。例如,禁止小学生去野外下水野浴,往往小学生被家长发现去野浴了,害怕家长责骂,先是隐瞒、后是说谎,最后实在无法狡辩和抵赖了才承认;另一方面,他们求知欲望强烈、用于探索和实践、争强好胜、不懂就问,口无遮拦的畅所欲言。根据这些普遍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在教学时应加以引导,注意方法和策略、循循善诱,不能马上指出他们身上存在的缺点,要通过讲课,把书中那些诚实守信、勇于承担责任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情节生动的讲解出来,让他们从中得到启发并略有所思。

语文课堂作为母语教学的阵地,可以通过传授传统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精髓,灌输中华民族的美德教育。例如,拾金不昧、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古代良好风尚;还有尊老爱幼、见义勇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等。通过长期性、阶段性、持续性的宣传活动,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吸取、接受优秀的德育观念,树立高尚的情操,让他们懂得真正的高尚品质、伟大人格是在平时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同时,在语文课堂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名人典故,对他们进行励志教育。现在的孩子多数都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被父母或祖辈过度宠爱,独立生活能力不强、怕吃苦受累,遭受挫折能力较差。要让他们接受励志教育,明白“平静的海面练不出勇敢的水手,安逸的生活选不出时代的强者”“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与教学活动的结合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要立足现实,朝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生主体、根据个性、性格的迥异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对症下药。

教学活动可以把平时较为枯燥和抽象的宣教理论,转化为现实活动进行。学生可以真正的感受到、接触到平时所接受的德育教育在实践中的体会。例如:组织学生把教材中带有德育教育的内容转化为情景剧进行表演,在表演结束后,教师抓住有利时机,乘学生们余兴未了的时候进行点评和归纳,总结德育教育典型人物的闪光点,并号召大家学习。使小学生在语文课堂增加知识储备、增长见识的同时,完成德育教育的基本做人常识,为人观念的积淀,对人格和人品的塑造以及对不利于德育发展现象的纠偏。这样,既能够优化学生心理,又可以成为实施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把德育教育理论在实践中体现出来,并进行升华,同时通过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实践反过来对理论的补充和完善,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活动的形式和机制逐渐成熟。

四、总结

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在于教育,而优秀的人才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方面,也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担当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语文课堂承担着至关重要的德育教育任务,各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更是要身体力行,以自身良好的精神风貌及言传身教,对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风貌、积极向上的人格,起到良好的垂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谢贵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景创设[J].考试周刊.2010(04).

[2] 石益兴.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中小学电教.2011(08).

[3] 潘焕琦.浅谈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新课程学习.2009(12).

[4] 徐明秀.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1.(03).

美术教学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 第5篇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物史迹,其中无不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祖国的优秀传统艺术,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力,介绍或参观这些文物史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文物史迹主要包括:万里长城、

[1] [2]

 

课堂德育渗透的途径 第6篇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

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

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堂德育渗透的途径 第7篇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合理运用,善于把握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在课堂内外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适时、恰当地渗透道德教育,使学生学会如何求知,如何做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品格。

一、善于挖掘新教材中的道德素材

要想准确把握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道德素材,教师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并确定知识结构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然后通过渗透、融合的办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英语语言教学中。

二、善于在课堂内外开展各种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1、寓品德教育于各种任务型活动之中新教材英语采用的是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任务型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这种教学模式以完成任务(活动)、解决问题为出发点,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丰富知识,提高素养。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品德教育渗透到各种任务型活动中,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组织各种游戏、比赛,渗透德育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中少不了各种游戏和比赛。这时如能适时进行品德教育,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善于把握课堂中的德育教育契机

教材中固然有许多教育因素,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隐藏着许多意想不到的教育契机,教师若能把握住这些契机,及时引导、教育,效果可能更佳。比如英语课课前五分钟,就是最好的教育契机,要是充分利用好,就等于每天都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那么,到底有什么办法能使每天的五分钟变成学生感兴趣甚至充满期待的时间呢?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学生都挺爱表演,于是便想到了“英语才艺表演”。这个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又能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还能适时渗透德育,一举三得。学生查找各种各样的英语节目,准备自己最拿手的才艺,忙得不亦乐乎。每天一人表演,形式多样,有唱英语歌的,声情并茂;有说英语绕口令的,舌头都不打结;有组织同学们做游戏的,引得全班兴趣盎然;有让同学猜谜的,有教同学们学谚语、俚语、名人名言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来越浓,不知不觉中他们就接受了品德教育。在欣赏歌曲、诗歌,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积极与他人合作,学会了尊重他人,有利于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学习谚语、名人名言等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

四、英语德育渗透的思考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途径 第8篇

一、结合英语教材的特点,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德育因素,寓德于教。

我们现在的教材几乎每个单元都渗透着德育因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努力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各种形式,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习品德,使他们的情操得到熏陶。另外,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并确定教材中训练的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以防止德育空泛化。如,冀教版英语七年级Unit 5 Family home围绕“家庭成员”这一主题展开听、说、读、写等多种教学活动。教学核心是用英语介绍家人和朋友,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用英语介绍家人及朋友,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描述,介绍家人和了解朋友的家人,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友谊,从而更好地尊重对方,理解家人。

二、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创设各种情境,找到德育渗透与知识传授的最佳结合点,从而渗透多方面的德育内容。

1. 利用文明交际语进行德育渗透

英语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课堂本身就是一种师生间的交际活动,教师更应以身作则,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树立榜样。如课前问候可说:“Good morning!How are you!”引导学生说:“Thank you!”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说:“Very good!Clever.”总之,教师在课堂中要适当而巧妙地说文明交际语言,营造使用文明语言的氛围,使学生逐渐树立文明理念,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2. 利用文化意识差异进行德育渗透

中西方文化密不可分,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丰富的外延。我们要学好英语,就必须了解英语文化,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避免用自己的文化、德育、价值观作为标准衡量、批评异国文化,甚至拒绝接受异国文化。如学习Festivas时,我们可以先以the Spring Festival,the Lantern Festival,Mid-autumn (Moon)Festival,New Year's Eve为例,让学生了解中国各民族节日庆典状况,然后通过Christmas Day和Halloween西方节日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教堂和西方庆典状况,正确对待世界各地人民庆典的盛况,进而认识各地文化的差异,进行国际主义教育,为学生运用得体语言进行交际奠定稳固基础。

3. 利用课文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新教材每单元B部分3a、3b都引入了大量的习作,这些习作,围绕每单元话题谈论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这些材料引导学生整体理解,从而理会其思想内涵。Unit l0,diary2,描述了Bob助人为乐的一幕,通过学习,学生体会助人为乐的乐趣。Library rules,Family rules and School rules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了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场所该履行的职责。这些材料无不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载体,把握好了,作用更大。

4. 利用举例练习进行德育渗透

英语教学中无论是单词、短语、句型还是语法,都离不开举例练习。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结合国情,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例句,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如教with和without时可用以下例句:With the help of the teacher,the students succeed.(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成功了。)Fish can't live withoutwater.(鱼离不开水)这些例句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好材料,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方面能起到引导强化的作用。

5. 利用协作学习形式进行德育渗透

协作学习是适合素质教育需要的一种学习形式,这种学习方式是以自主学习为主,通过探索、合作等学习方式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的一种探究学习方式。学生在协作学习方式下通过讨论、辩论,既学会了交际能力和知识,又学会了尊重和接受别人,真正懂得了为人处世的一般道理。如协作学习Class Rules,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感;My last weekend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了做人的一般常识。协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责任感,锻炼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三、教师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

教师用文明的语言、文明的行为,使学生养成使用文明礼貌语言的习惯,使学生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都是一致的,使言教身教合一,德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教师是构建师生关系的主导者。英语教师自身得体的仪态、行为引导学生养成正确、严谨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教师的表率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可塑性、模仿性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要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用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热爱祖国的激情,坚忍不拔的毅力感染学生,启迪学生,影响学生。要通过自身字迹优美,重难点突出的板书,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教学,仔细严谨的作风,富有创造性、灵活性的教法感化学生。

四、关爱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心理环境。

在课间交流中,关心学生。学生在学习过英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通过课间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让学生相信每一个人通过努力都可以学好英语。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循循善诱,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得学以致用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决心和恒心,战胜学习上的困难和挫折,走向成功。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营造德育教育环境。

课堂德育渗透的途径 第9篇

关键词:德育 渗透 美育 例句

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谈到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关系时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孔子是把德育放在第一位,把知识教育放在第二位的。他所规定的课程内容:礼、乐、射、御、书、数,也是把德育放在前面。既然德育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居于首要的位置,就应该贯穿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英语学科也不例外。高中生正处于长身体和增长知识的黄金时期,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非常复杂,所以,他们的德育观还有很大的可塑性。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科课堂上贯彻德育教育是新课标学科教学中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目标的总体要求,同时也有着其他德育方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首先表现在学生在校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学习文化知识中渡过的,因此。学科德育在课堂上具有时间上的充裕保证,抓住了课堂德育的契机就是抓住了德育的主阵地;德育教育脱离不了知识学习的过程,深厚的情感往往都是建立在深刻的认知基础上的。

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方法与途径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依靠的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任何形式的硬灌勉强,都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有可能产生消极效应,使学生产生反感。因此,空洞牵强的说教是必须要杜绝的课堂上,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关注学生的发展,找准机会,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自然渗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

1、寓德育于教师的课堂英语言行之中

《教育学》中明确指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认识、体验和实践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的能力。德育是我国全面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中小学德育由下列三部分组成: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通过这三方面的教育,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时间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抓好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是以项面广、量大、时间长的艰苦细致的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德育原则,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才能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目的。古人云“师道立,圣人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教师在平时要衣着得体,言行一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思想修养,站在育人的角度上去教育、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倾注自己的情感,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激发师生间的情感共鸣,产生扣人心弦的力量,使“有情”为媒体,“有效”为目的,让学生在吸取知识营养的同时,从教师良好的师德上形成自己良好的品德

2、寓德育于英语课文内容之中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是英语教学的技能之一。高中英语教材的内容涉及思想、文化、政治诸多领域,给这种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的德育提供了可能性与依据。在文化知识的传授中进行德育,犹如进行饮食疗法,进食具有药效的食物,不仅可吸收到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又可获得疗效,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且无产生抗药性之虞。因此外语课中的德育,主要应在课文的讲解中体现,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自觉的态度并以深刻的分析和充沛的情感来感染学生。

3、寓德育于英语课堂之外的生活之中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中,高中生还应该和课外学习进行有效结合在虽然生理方面已经趋向成熟,但是思想认识水平还有待完善和提高;他们大部分人很喜欢听歌和观看电视电影,尤其是英文电影所以,英语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思想教育,而且视听效果比较好的英文电影,供学生观赏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 ECC- 年暑假,高三的学生顶着酷暑在补习,练习卷堆如山,疲惫不堪筆者对学生宣布:今天晚上没有考试,也没有家庭作业,我们看一部英文电影地心游记,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看完电影老师可以就电影用英语和学生交流看法和体会,使学生加深对年轻的地质学家特雷弗不畏艰难险阻积极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的理解,也可以联系到高三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鼓励毕业班的同学要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科学高峰。

4、寓德育于英语例句之中

在外语课中,一般的做法是通过例句的政治内容来体现德育。这无疑是可供选择的一种方法,但要适度。如果每个例句都编成标语口号向学生灌输,其结果可能既不利于德育,又不利于智育。说其不利于德育,因为这种过滥的做法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和反感。一旦如此标语口号的内容就不易为学生理解和吸引,德育的目的难免落空。说其不利于智育,因为例句的功能是帮助学生掌握词语的正确用法。若句句都是标语口号,例句会显得生硬别扭,不能有效地起到示范作用。当然在不影响语言地道用法的前提下,可作适当改造,使其具有健康的思想内容。。一般来说,具体、形象的东西比抽象、概念化的东西更易于人们所接受。因此提倡具体形象,反对抽象概念应当是我们设计例句的思想内涵所应遵循的一条原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

[2]周兆祥.素质教育新教案.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7.

[3] hell ocall 英语教学与德育整合 2006

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第10篇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在中更好的渗透德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

一、尊重学生是德育的基点.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

三、以教材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四、渗透数学文化,挖掘数学品质,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特征.五、组织数学活动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六、把握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策略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目标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只要秉持着对学生的一种爱心,一种责任心,有机的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学生自然就会信任你,和你交朋友。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在中更好的渗透德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

一、理解、尊重学生是德育的基点.新课程的学生观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而且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也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应该是温馨的,可以沁人心脾,润物无声。关注学生,在教育中要理解学生,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思考学生,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我们的教育方可绿意盎然。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有时老师要蹲下去在孩子的高度去思考,去理解他们,教师要坚持“扬长”教育,看到孩子的优点,赏识他们,强化良好的行为,帮助孩子增强进取的积极性和信心。我们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学生心中的困惑,在发现有不和谐因素时,及时交流引导,让师生共同奏出和谐优美的乐章。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数学教育。可以说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适时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同时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的。除了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一堂好的数学课前,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美的感染,从而陶冶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手段,这样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 爱国主义观念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配合教学,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数学研究的累累硕果:我国著名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其中首次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使得代数学早于西方于公元前2000年就产生了;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故其又被称为商高定理;刘徽首创“割圆术”,科学的得出徽率(即圆周率)3.14;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杰出成果3.1415926<π<3.1415927,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杨辉的“三角阵”比法国“帕斯卡三角形”的发现早500多年┅┅这些杰出的数学家及其成就铸就了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篇章。

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创制的“勾股圆方图”,用形数结合得到方法,给出了勾股定理的详细证明。又如,讲解《相似三角形应用》一节时,我采用了《九章算术》中的“四表望远”,它记载了古代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学生在体会着数学知识的历史延伸同时,又赞叹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三、以教材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而且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教学中要适时恰当地对数学方法给予提炼和概括,让学生有明确的印象。由于数学思想、方法分散在各个不同部分,而同一问题又可以用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因此,教师的概括、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这样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落在实处。

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比如,教学二次不等式解集时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来理解和记忆,总结归纳出解集在“两根之间“、“两根之外”,利用形数结合方法,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论知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掌握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的教材当中蕴涵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应当挖掘出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教学思想方法的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把握:

1、知识的情景引入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把握数学信息,准确建立数学模型。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干扰信息、次要信息、主要信息;哪些是无用信息、有用信息。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

2、建立数学模型后,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数学分析和解释,说明其合理性、正确性,形成数学结论和理论,并用之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达到:生活──数学──生活这一过程。

3、在处理例题中,多运用一题多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不断强化思想和方法,达到对知识的类比和对比。

4、在处理作业中,发现学生合理的,有创意的思想、方法。应及时与全体同学生分享,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5、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母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对于例子、习题,不要就题论题,反思⑴解法是怎样想出来的?关键是哪一步?自己为什么没想出来?⑵能找到更好的解题途径吗?这个方法能推广吗?⑶通过解决这个题,我们应该学什么?这种反思能较好地概括思维本质,从而上升到数学思想方法上来。

四、渗透数学文化,挖掘数学品质,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特征

新课标把“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置于课程设计基本理念的重要位置上,使数学文化问题正式进入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体验数学文化,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从而实现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问题。

克莱因说过,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特殊的理性思维方法,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特征。⑴、严谨务实的态度。

数学中概念、命题、定理、公式的表述最根本的准则是准确、简明,数学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严密。严密性使得数学的结论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数学的思维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去伪存真的过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每一个推理过程进行严密的推导、合理的变化,不存在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学生通过这样的数学训练,不知不觉就养成缜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严谨务实的处事态度。⑵、守法自律的习惯。

从数学的知识体系来说,它是一种理性思维方式,是一种理性精神的张扬,数学中的结论是一种逻辑结果,而不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数学中的每一步推理都必须遵循逻辑的合理性,必须遵守数学规则,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数学规则的遵守态度,这种对规则的遵循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是对秩序的自觉遵守,使人们形成对社会公德、秩序、法规的自我约束,进而发展为一种守法、自律的习惯。

⑶、自强不息的意志。

从数学的学科特点来说,它不象人文学科那么容易使人入迷,学习数学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如: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繁杂的运算和式子的变形等等。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克服困难,领略数学的真谛。从而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意志。⑷、开拓创新的精神。

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再创造过程。数学中对定理、法则以及方法上的探索,都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正像智力不能从老师那里传给学生一样,创新个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物质,也是无法传递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创造适合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环境。教师在上课时,应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向老师质疑、允许学生向课本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大胆探索的精神,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五、组织数学活动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

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团结、合作。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许多事情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才能办成,一个人单枪匹马往往寸步难行。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合作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依靠集体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也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视为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实践由于其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因而非常适合学生合作观念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约翰逊等人曾明确指出:“仅仅把学生分到小组,并让他们进行合作,这本身不能保证一定就能产生合作。”换句话说,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需要众多因素的协调配合,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教师主导地位外,日常教学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彼此认可,互相信任,当同伴出现错误时应帮助他们纠正;交流时,要有条理,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彼此接纳和支持,有不同的意见,要等别人说完以后再进行补充或反驳,不要打断别人的回答;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敢于承认自身不足,虚心向他人请教,乐于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等„„.只有这些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得到加强才能让合作学习真正的有效进行。

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进行讨论,共同思考。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实际教学中就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法,渗透一个观念:他们是一个团队,大家在一起,既要为别人的负责,又要为自己的负责,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在这种情景中,学生就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又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成绩的习惯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在教学中也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一种模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数学,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和机会,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这不仅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的能力的目的而且使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水平发生质的改变,六、把握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别林斯基也曾说过:“美育和德育是密切联系着的,它能陶冶健康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操,鼓舞人们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去战斗。”人们常说数学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许多几何图像就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美,闪烁着美的风采。数学中还有更深层的美——数学概念的简单性、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以及对称与和谐、简单与明快、奇异与突变。众所周知的黄金数0.618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0.618的比例,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生理学家认为,当气温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这时人的体温(37度)与气温之比正好是1∶0.618;一些名画的主题大都在画面的0.618位置;乐曲中较长的一段等于总长度的0.618„„音乐,绘画是美的,因为她能给人以感官上愉悅乃至心灵上的震憾。数学其实也有如此特质。有一本由霍夫斯塔特写的《GEB——一条永恒的金线》的书,第一次让人们领略了数学的魅力。GEB是三个人名的起首字母,分别代表数学家歌德尔(K.Godel)、画家埃舍尔(M.C.Escher)和音乐家巴赫(J.S.Bach)。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和美术、音乐是天壤相别的不同领域,但作者却找到了一条贯穿哥德尔数学、埃舍尔绘画和巴赫音乐的“金带”,从而揭示出绘画、音乐与数学之间的“惊人一致性”。正是音乐、美术与数学的这种联姻,使得美术作品的高雅风格,音乐作品的优美节奏,交融于数学的对称美与和谐美之中。因此,数学教育应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之后,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展示一些由基本图形翻转得到的轴对称平面图案,让学生欣赏其中的动态美及对称美。之后,可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典型实例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由此引申到人的镜面对称,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的渗透与培养。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轴对称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并加入平移与旋转,体会对称与参差的和谐美,并展示他们的作品。学生通过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升华美的过程,提高了审美素质,发展了审美能力。

教师的工作主要是:设置审美化的道德教育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对于道德智慧的欣赏;最后,应当努力让学生形成自己对自己的欣赏——形成欣赏性的评价体系。总之,欣赏型德育的全过程都应当是学生自主“欣赏”的过程、一个尊重并发挥教育对象主体性的过程。“在教育教学中德育工作者应当努力发掘教育内容上的审美因素,将人类道德文明的智慧之光充分展示出来,让学生在道德价值、道德规范的学习中看到人类自身的伟大与尊严,体会到人类驾驭人际关系的“本质力量”。” 审美的任务是“立美”,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只能是道德的行动。所以欣赏型德育模式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就只能是鼓励学生践行审美化的人生法则。一种是审美化的“角色扮演”,一种是审美化的真实的道德实践训练。

上一篇:营业员的礼仪下一篇:高级消防员报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