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论文范文

2024-06-19

历史人物论文范文(精选8篇)

历史人物论文 第1篇

话说千古英雄——项羽

明鸿中学 九(4)班

王鹏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只要是中国人,不管是学什么的,上过什么学,或者是没上过学,提起此人无不了若指掌。他就是项羽。

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少年时,叔父项梁教他读书,但他学了没多久就不学了,项梁又教他学剑,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因此特别生气。项羽说:“读书识字只能记住个人名,学剑只能和一个人对敌,要学就学万人敌。”项梁于是又教项羽学习兵法,项羽非常高兴,但是只学个大概,不肯深加研究。项羽小时便有远大志向,秦始皇到会稽游玩,驾大船渡浙江,项羽与项梁一起观看,项羽指着秦始皇对项梁说:“他可由我取而代之。”项梁捂住项羽的嘴说:“你不要胡乱说话,否则会给全族招来祸患。”项梁因此对项羽另眼相看。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九月,会稽太守殷通对项梁说:“江西人全都造反,这是上天要亡秦的时刻,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为人所制,我准备发兵,想要用你和桓楚为将。”当时桓楚在大泽逃亡,项梁说:“桓楚在逃亡,不知道他人在哪里,只有项羽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把项羽召来,让他奉命去找桓楚。”殷通同意后,项羽在项梁的指示下将殷通杀死。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佩戴殷通的官印。殷通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羽连杀将近一百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项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项梁派人去接收吴中郡下属各县,共得精兵八千人。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们分别做校尉、侯、司马。于是项梁做了会稽太守,项羽为裨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

此后,项羽领兵作战,创造出一次次令世人震惊的战绩,先是巨鹿之战,三万破三十万,而后的彭城之战,三万破六十万,如此悬殊的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自此,项羽一举成名,握天下大势于手,分封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魏王豹为西魏王,申阳为河南王,司马卬殷王,赵王歇为代王,张耳为常山王,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吴芮为衡山王,共敖为临江王,燕王韩广为辽东王,臧荼为燕王,齐王田市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等十八个诸侯王。但后来,由于他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在鸿门宴上以妇人之仁,不肯杀死刘邦。又骄傲自满,孤性多疑,气走了谋士范增。缺乏谋略和视野,欲称霸却不识人才,富气势却小肚鸡肠,有雄才却目光狭隘,重情义却疏于践行,讲面子却流于形式,有贤臣却不知所用。最终导致四面楚歌,腹背受敌。

垓下之围后,身边只剩廿余骑,穷途末路之际,项羽于是他分骑兵为四队,此时,汉军围困数重,项羽对他的骑兵们说:“我为你们杀掉对方一将!”于是他命令骑兵们分四面向山下冲,约在山东面会合.项羽大呼驰下,斩杀一汉将.赤泉侯杨喜追项羽,项羽大喝一声,杨喜的人马退后数里!项羽与骑兵分为三队,汉军不知项羽在哪队,就也分三队包围.项羽飞驰而出,又斩杀一汉将,同时杀近百人,再会合骑兵,仅损失两骑!项羽问:“怎么样?”骑兵们跪倒回答:“和大王说的一样”.至乌江边,项羽决心力战,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弃马不乘,以短兵器步战汉军精骑数千至力歇,独斩汉骑数百!项羽一路逃到乌江,遇见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并将自己坐下马赐予亭长。项羽于是下马步战,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而后挥刀自刎。

作为一个失败者,项羽得到了远比成功者刘邦更高的认同度与同情,实在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中国人从来就是以成败论英雄的,一个如此悲情英雄竟能在民间拥有如此的知名度,实在是很令人费解。项羽用三年的时间消灭了秦,却用短短五年的时间毁灭了自己。从正面上说他是个历史进程的推动者,作为一个楚国贵族后裔,项羽参加起义的目的或许没那么高尚。他最初的想法,只是希望借此实现楚国以及项氏家族的复兴。但是不管他的主观意愿如何,项羽在反秦斗争中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的确加速了“暴秦”的灭亡。巨鹿之战时,诸侯联军面对强悍的秦军,畏缩不前。而楚军统帅宋义却自作聪明的打起了坐山观虎斗的小算盘,打算在秦、赵两军厮杀力竭之后,再下山“摘桃子”。众人皆“醉”之时,为项羽独“醒”,他一针见血的指出:“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蔽‟。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蔽之承!”第二天一早,便砍下了主帅的人头,夺取指挥权,随即率军渡河,一举击破秦军,取得了反秦战争的决定性胜利。此时的项羽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推动者。

从负面上说,他又是个历史进程的阻挡者,在反秦大起义中,项羽居功至伟,为推翻腐朽残暴的秦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在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但是,项羽毕竟是个楚国的旧贵族,他在骨子里仍然希望回到战国时期的割据局面,然后再由自己充当天下霸主,因此他封自己是“西楚霸王”。然而历史毕竟是向前发展的,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无法阻挡历史的洪流。从战国中期开始,中国便进入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经历了100多年的战争后,秦国终于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尽管秦灭了,但统一依然是大势所趋。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却选择恢复分封制,无疑是站在了历史的对立面,逆潮流而动,其下场可想而之。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项羽的悲剧也许就在于他一直在努力做一件根本不可能成功的事。

项羽,一个令人佩服的英雄。他,虽败犹荣!

历史人物论文 第2篇

一、“在快乐中学习”—培养兴趣是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统计数据显示,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实践证明,在一开始就历史科给学生带来愉悦,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把学科知识拔高,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会使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

二、“学为人师,行为规范”——以身作则是有效开展教学的保证

“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这是北师大的校训,它告诉教育工作者,学识丰富是教书育人的基础,而品行端正、为人师表则是赢得学生尊敬、有效开展教学的有力保证。很多事情教师喊破嗓子,却不如自己先做出样子。事实证明,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少不了言传,更少不了身教。

教师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错误的地方,但如何对待自己的失误则关系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质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好几次出现了自己讲错、说错的地方,它们或者被细心的学生发现并质疑,或者事后被自己察觉,但我都没有加以掩饰,更没有将错就错,而是及时承认、及时纠正。这样并没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学生面前受到损害,学生反而更愿意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提出来,这更有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历史人物论文 第3篇

关键词:历史小论文,教学策略,史论结合

历史小论文其实就是“小型的政论文”, 是集述、评、析于一体的文体。 它的篇幅不大, 比较重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它能较全面地训练学生的各项能力, 特别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写作的能力, 对学生学以致用, 增进历史的感悟, 培养健全人格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就以如何写好历史小论文为重点展开论述。

一、历史小论文的基本特点

历史小论文是集述、评、析于一体的小型政论文, 具体地说有以下特点:

1.议论的方式有立论与驳论两种, 论文题目形式有史料型和史论型两种。

①立论:就是从正面论证某论点的正确性, 或谈谈对某一正确观点的理解与认识。 如近代中国的屈辱史让我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 你怎么看这个观点?

②驳论:就是对错误的观点或立论进行反驳, 否定对方的错误之处, 以辨正是非, 形成正确认识。 如太平天国运动只是农民起义的最高峰, 这一观点对不对? 请围绕阶级斗争的进步作用, 结合太平天国革命史实作一小论文。

历史小论文题, 一般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史论题, 让学生用史料证明某一历史观点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如:“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 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 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 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这种说法是否有理? 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 ”这就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史论题。 二是史料题, 要求学生从给出的史料中提炼出文章主题, 然后自拟标题, 谋篇布局, 撰写论文。 如:2003年, 上海历史高考卷中的“中国近代化”题, 就是典型的史料题

2.历史小论文具有开放性。 在布置历史小论文时, 我们一定要精心设计题目, 不要让小论文变成答案固定的简答题, 让作答方向具有开放性,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 而不是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 通过小论文的写作, 培养学生逻辑能力, 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二、目前学生在写小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写小论文时, 缺乏个性和创造性。 学生在写小论文的时候, 往往选的主题比较平常, 立论局限于教材, 内容平淡, 缺乏个性和创造性。 导致文章毫无新意, 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偏离主题, 言过其实。 很多学生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 说一些言过其实的大话套话。 其实是对主题没有理解领悟好, 就匆匆写了一些毫无营养的东西。

3.缺乏逻辑论证, 没有史论结合, 或议论太多, 结合史实较少, 空发议论。 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历史小论文写作中比较常见的问题, 学生惯于从教师那里得到现成的结论, 而不习惯于自己思考, 导致学生不会史论结合。

三、写好历史小论文的策略。

历史小论文的写作, 既要符合一般论文特征即论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充分, 又要具备历史特征, 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 一篇好论文, 必须做到:①论点明确新颖, 富有创意。 ②论据充分真实又恰到好处。③论证有力。 要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论证过程科学准确, 逻辑严密。 ④结论正确。 能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抓住本质, 给人深刻启示, 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 或者是说结尾要再次点题, 并升华。 ⑤正文写作前应拟写提纲, 搞好谋篇布局。 以材料为基础、观点为轴心, 科学地安排文章层次和布局, 内容详尽、构思严密。

1. 写好历史小论文, 首先要先理解要求, 审题要切中主题。 写好历史小论文审题很重要, 由于历史小论文的材料呈现形式和题目的要求多样。 首先, 要会阅读各种文字、历史图片、数据表等历史材料。 其次, 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材料提炼观点, 归纳史实, 判定是立论题还是驳论题。 最后, 考虑如何史论结合展开评论。

立论性论文, 往往要寻找史实论据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一定要做到论据充实, 做到史论结合就可以了。 如:“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 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 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 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请你论证他们说法的合理性? ”

驳论性论文, 先要认真思考对方的观点及支持观点的理由和根据, 弄清其错误的实质。 然后展开批驳, 一要批驳对方的论点, 揭示其错误的性质;二要批驳对方的论据, 证明其虚假或证据的不足;三要批驳对方的论证, 揭露对方议论中所运用的论据与论点之间存在的矛盾或逻辑错误。 这样, 才能驳倒错误观点, 阐明正确的思想与结论。

2.题目要亮出观点。 观点是历史小论文的灵魂,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题目里的观点不仅要正确, 符合材料的要求, 而且要新颖独特、简洁有文采、高屋建瓴、能统帅全文。 在拟定题目的时候要反复揣摩。

3.行文要层次鲜明, 逻辑严密, 还要做到论点新、角度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写好小论文首先要搜集整理组织材料, 这就要求学生围绕主题选择典型性材料, 材料的选择不要局限于教材, 可以源于报纸、网络、电影等渠道。 选完材料后就是组织这些材料, 开头要开门见山点出观点。然后围绕观点层层论述, 一定要层次分明, 逻辑严密, 递进论证, 让文章的结构显得比较严谨, 一定做到史论结合。最后要首尾呼应, 以新颖独特的方式结尾, 如谈谈自己的启示。 写完以后, 一定要反复推敲修改。

总之, 要想让学生写好小论文, 首先, 平时要着眼重点训练学生阅读分析历史史料的能力。 其次, 在平常授课中, 在学生掌握教材重点知识的基础上, 注意指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教材, 升华认识, 并注意搜集整理有关史料。 最后, 教师对历史小论文的选题一定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让学生多加练习。 长期坚持下去, 将十分有助于学生写好历史小论文。

参考文献

[1]汪瀛.如何撰写历史小论文[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8 (03) .

[2]赵春芳.浅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 2004 (01) .

[3]肖廷德.浅谈研究性学习[J].甘肃教育, 2004 (Z2) .

历史人物论文 第4篇

关键词:历史材料论文题;引领;常态课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上海、北京、江苏等地区的历史高考试卷设计了材料论文题(俗称历史小论文题)。教师挖掘其中蕴含的理念用以引领常态课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

首先,历史材料论文题体现学习观念的转变,注重考查学生历史认知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常态课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历史认知的过程,借助分类学视阈规范课堂提问。

历史材料论文题并非单纯考查知识记忆,更侧重培养学生甄别史料、理解、运用、分析和评价等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朱文琪先生认为历史材料论文题“考查要求再现了知识的认知过程,凸显了‘过程与方法’。”“在这一认知过程中,融入了探究性学习的思维……该思维过程完整地再现了考生认知历史的心路,展现了‘过程与方法’考核特色。”在考核目标上 “注重历史学科的思维测量,尤其是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既着力于求证思维的考查……又不断突破求证思维的框架,考查考生发散型思维,在相对开放的条件下,要求考生提出自己对历史文明的个性理解。”[ 朱文琪. 历史材料论文题的命题反思与前瞻——以美国AP测试历史科材料论文题为例.[J].历史教学,2013,(11)(上半月): 64—65.]由此可见,历史材料论文题对于认知层次的要求比较高,基本上属于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层次。因此,教师在常态课中要熟悉认知规律,针对不同层次的认知过程采取不同的提问策略。

分类学视阈下认知过程是一个按不同等级层次排列的动态过程,可以分为:记忆层次、理解层次、应用层次、分析层次、评价层次、创造层次。记忆层次的提问思维层次较浅,对于高中生来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少提或者尽量避免;理解层次的提问,有助于学生逐步认识事物或事物的联系、本质、规律;应用层次的提问,有助于学生运用习得知识解决课程或生活问题,进一步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分析层次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弄清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建构起知识网络,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组织和推论,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评价层次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借助自己熟悉而且符合自身价值判断的历史课程知识,大胆回答,不拘一格。[ 冒兵. 认知领域的历史教学目标实施——分类学视阈的问题设计.[J].历史教学,2013(1)(上半月):37—41.]总之,“认知过程是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的,后一类目标层次是建立在已达到的前一类目标层次基础之上的。因此,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敢于回答问题。”[ 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9.]这样,教师在常态课中就可以让学生站在比较宽广的领域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解释和论述,多层次、多角度论述问题,同时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其次,历史材料论文题体现课程观的转变,因此,教师在常态课教学中要改变以前的那种“教教材”观念,代之以“用教材教”的观念,可以适当调整授课顺序,整合、拓宽课程资源,同时还要注意加强通史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实现对历史本身的整体感知。

现行历史教材是“一纲多本”,要求高考命题不再拘泥于哪一种教材,而是基于历史课程知识。历史材料论文题“在测量内容上,强调的是历史课程知识而不是教材知识”,[朱文琪. 历史材料论文题的命题反思与前瞻——以美国AP测试历史科材料论文题为例.[J].历史教学,2013,(11)(上半月): 62.]正好适应了这一趋势和要求。因此,教师在常态课中要改变过去“教教材”的观念,代之以“用教材教”的观念,可以适当调整模块内授课的先后顺序或整合模块之间的内容,便于学生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例如:笔者介绍人教版必修一时就对授课顺序进行了调整:将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调至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之后讲授,这样调整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加深对人类社会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趋势的理解。有时教师还要整合模块之间的内容,帮助学生厘清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如在讲授必修一辛亥革命时,教师可以将必修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必修三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的相关内容作一些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从而形成对辛亥革命历史的整体认知。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是按政治、经济、文化专题史模式编排,而高考试卷是按通史体例编排,学生学习专题史能很好地把握历史线索,但专题史人为地将历史割裂开来,而通史的学习便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然而,历史学科在初中阶段普遍不受重视,因此学生在初中阶段形成的历史通识感并不理想,甚至很多学生连基本的中国古代朝代更迭都不清楚。这就要求教师在常态课教学中,注意专题史和通史结合,提高学生在“专题体系”下对“通史体系”的把握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本身的整体感知。例如,笔者在介绍人教版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前专门补充介绍了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知,为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在常态课教学中也要注意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历史事件的横向联系。如在介绍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后,可以与学生一起比较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与古代希腊时期的阶段特征,让学生增强对各自阶段特征的了解以及对不同文明形成的原因的理解。

第三,历史材料论文题体现评价方式的变化。它采用SOLO分类评价法评分,更多的关注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因此,教师在常态课中要优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学科素养的养成。

历史材料论文题能否测量出考生的真实学业水平,除试题本身的影响外,评分标准也是一个关键因素,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可以客观地考量出考生的思维能力水平。SOLO分类评价法由比格斯(Biggs)教授首倡,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其基本理念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它较好地解决了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形成程度的分类评价、测量的问题,在过程性评价中,可以比较准确地以分数的形式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利于老师制定补偿矫正的措施。在形成性评价中,可以比较准确地分类出不同人群学习结果,尤其是历史素养形成的程度,有利于选拔人才。”[ 姜波.基于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命题实践.[J].历史教学,2013,(5)(上半月): 49.]在广东、北京、江苏等一些地区高考试卷历史材料论文题的评分大多采用了SOLO分类评价法。

在高考试卷中采用SOLO分类评价法评分有助于科学衡量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学科素养。因此,教师在常态课教学中也要优化评价方式,要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学生回答的内容,对于学生回答正确的部分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对学生回答错误或偏离方向的部分给予提醒或更正,最好是能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这样帮助学生调整历史思维,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提升学科素养。

尽管目前我国只是在部分省市高考历史试卷引进材料论文题,也许这一题型的命制、评分等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憾,但在朱文琪先生看来“国外先进地区的考试测量经验说明,历史材料论文题纳入大规模考试之中,不但有必要,而且是可行的。历史材料论文题的可行性,是客观条件和人为努力双重结合的产物。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有意识、有步骤地创造改革的条件,历史材料论文题必定会出现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朱文琪. 历史材料论文题的命题反思与前瞻——以美国AP测试历史科材料论文题为例.[J].历史教学,2013,(11)(上半月): 67.

(作者单位:江蘇省泰州师专附属实验中学225300)]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历史材料论文题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引领常态课教学,一定会为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也会为学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历史人物论文 第5篇

高中历史教学的价值取向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解读历史,评判历史,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本文试图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分析中,揭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将历史和现实联接教学的几个问题,进一步地以科学的、现实的态度去感悟历史,让学生从历史教育中获得启迪。

关键词:高中、历史、现实、教学、民主、权利

历史是什么?历史学的社会功用是什么?乃至,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我们应该赋予历史学什么样的使命和责任?诸如此类的问题,自古以来,众多哲学家、思想家、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和研究,可谓众说纷纭、纷繁复杂。比如就有一些学者认为,历史是当代人的思想史;历史是人类社会演进、发展的轨迹和历程; 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只有一个任务或目的,那就是实用,如此等等。

从我们高中历史教学的任务来讲,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之规定,总结起来,大体要求学生会学历史,体验历史,既有坚实的文化底蕴,又能识古鉴今;从高考文科综合的角度看,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和学科能力来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以适应高素质人才选拔的要求。因此,从历史学的学术范畴和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之精神来看,高中历史教学的价值取向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解读历史,评判历史,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下面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学习体会,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将历史和现实联接教学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教学目标的认识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既是本节知识点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内容主题是“民主”“国体”“政体”“公民权利”“宪法”等等,同时,在我们现今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的国民来说,在历史上并没有受过民主思想和实践的洗礼,在现实中也没有相应的训练和教育,这样一来,在授课过程中,大多数人既无理论的熏陶,也无感性的认识,难免会感觉到模糊和枯燥,相比现实,也会遇到些许尴尬。但是,作为历史学在传授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同时,我们还必须适时地承担起宏大的历史使命,将历史的智慧和教训更好地指导实践和改造现实世界。

二、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分析

首先,从原始材料本身入手,让学生能够切实体验真实历史的面目,而非人为地、改造地、甚至加工过的“历史”,从而养成一种“论从史出”、“客观公正”的历史思维观。在大屏幕上打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原材料(在此省略),请同学结合课本叙述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之要点。

其次,在落实基本知识点中,进一步诠释相关问题。

1、指导学生掌握《临时约法》基本概况:(1)时间:1912年3月11日;(2)颁布者: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国会);(3)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4)目的: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5)背景: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后,孙中山即将卸任,将临时大总统之职让与袁世凯。

2、剖析《临时约法》之内容及其实质:

(1)国体之规定。原文中“国家主权归属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国体的含义是什么?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社会性质。其次,与封建社会相对比,国家的主权归属君主或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虽然描写的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但是,对于理解国家的主权问题,这句是恰当不过的。)在《临时约法》中,按照资产阶级民主理论,特别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观点来看,国家主权是归属全体国民的,国家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而 1

且是人人平等。

再次,历史意义上来看,这个规定实质上否定了“君权神授”的观点,揭穿了封建统治者虚伪的道统。最后,在现实意义上,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问题,让青年学生树立国家主人精神、平等意识、公民意识。

(2)公民自由和权利之规定。原文中“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拥有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对于此条之规定,我们可以结合《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公民意识教育来授课,使学生了解奴隶、臣民和公民的本质不同,树立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意识。

(3)国家政体之规定。原文中“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由议会多数党产生,内阁总理对议会负责任,总统颁布的命令必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总理对总统颁布的命令可以行使否决权。”

首先,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的历史演变过程和重要意义,着重指出,三权分立学说是由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里提出来的资产阶级政治观,核心是权力制约与平衡,对于防止暴政和独裁的出现有一定的作用。其次,可以结合我们国家现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最近以李金华为首的“审计风暴”以及最近几年的反腐倡廉的党风建设等问题进行全面的思想教育,从而树立权力制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科学的法制观念都是不无裨益的。

三、以科学的、现实的态度去感悟历史,从历史教育中获得启迪

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案例的分析来看,高中历史教学的初始目标和终极目标必须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同时,必须让学生能够让历史学更好地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例如,在学到科技类知识点时,就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展开“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现实思考”: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依*科技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②每个民族要有科技意识、创新意识。③科技竞争是人才竞争,要重视培养和吸纳优秀人才,及时转化优秀科技成果。④科技进步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类也面临更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强化全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又例如“怎样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的理论,是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开放性和动态性的,处于不断完善丰富的发展过程中。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具体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③对于马克思主义要勇于批判地继承而不是教条主义地生搬硬套,也不能武断地否定马克思主义。④当今我们仍然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弄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赋于新的时代内容。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历史教学初中历史的论文 第6篇

一、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和讨论

新课程理念也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性的学习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建立都是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不存在自主、探究或者合作学习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以及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与否都将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教师就要当好组织者,形成“巧问质疑、以疑促思、讨论点拨以及教学互动”的教学特色。要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一些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质疑和交流,然后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只要条件具备了,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的积极性也会高涨起来,参与度也就会大大的提高了。其中,小组讨论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进来的最佳途径。小组合作一般可以安排为4~6人,采取同桌或者前后同学组合,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的热情,让学生在合作中各抒己见。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梦幻超级大国》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列举一些具体的实例进行补充和说明。”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既能增长他们的知识,又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间合作探究的精神,而且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渲染气氛,激起共鸣

学生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主要内容,用饱含情感的言语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浓厚的氛围,以此来调动学生情感,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例如,在组织学生探究“辛亥革命”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安排课堂的结尾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当武昌起义的枪声已去,也深刻地表明,辛亥革命所依赖的资产阶级是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因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最终还是被袁世凯等人窃取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一个原因。但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斗士们愈挫愈勇的爱国主义精神却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前仆后继,勇往直前。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了新中国的`新纪元。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已经落到了我们的肩上,只要我们能够团结一致,奋发向上,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能够早日得以实现。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历史人物论文 第7篇

——初中历史教学开放式学习环境创设初探

长期以来,初中历史教学由于种种原因成为“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学科边缘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学生学习也越来越感到无益又无味。历史教学的出路在哪里呢?这是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根据学习动力心理测验的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并不缺乏毅力,也并非是学习任务压力太大,而是对学习历史缺少意义上的认识。尽管这只是一个教学班的测量结果,但却给教学以新的启示:如何在教学中适当通过健全人格的培养,以调适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使学习赋予明确的目的和意义,从而取得最佳学习效果,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出路之一。实践探索表明,开放式的学习环境的创设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放式学习环境创设的背景

1.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素质教育对现代公民的人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核心就是创新性的凸显。能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一项重要标准。由此,学校教育系统必须从“封闭”状态向“开放”状态转变。与之相适应,历史学科教学在教材改革的同时,必须注重课堂教学软环境的建设,为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创造优良的和谐宽松的氛围。

2.学科教育的功能要求

新世纪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形成对人类历史的最基本的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即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而思考人类发展和自身发展为终极目标。这种基于人格形成的教育着眼点,实际上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通过知识载体内化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培养健全人格,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他们的个性发展水平。如果说,以上两点讨论了学科素质教育对学生整体心理素质发展的要求,这里则主要是从个体差异性的角度去看待学习环境的作用。“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亦如此。初中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及时把握时机对其进行人格养成的教育,是关系到人才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正因此,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创造潜力,需要我们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二、开放式学习环境创设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学习环境的创设在于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关注所有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参与意识和

参与水平。因此,在创设中强调整体环境的宏观把握和各环节微观协调的一致性,图示如下:→学习环境←

↑↑↑

认知环境→交往环境←评价环境

由图示可知,通过交往环境的中介作用,认知环境与评价环境相互作用保持动态的平衡,从而构成富有生命活力的学习环境系统。

2.发展性原则

初中历史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新时代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打破旧有以“接受性”、“结论性”为特点的教学活动方式,提倡让学生在“探究”、“发现”和“讨论”中主动学习、自我教育和学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所以,在学习环境的创设中,学生的发展是最终目标。

3.民主性原则

在历史教学大环境(如“教师-学生集体”、“教师-媒体-学生集体”等)或小环境(如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媒体”等)的创建中必须始终保持平等的关系状态,充分发挥相互间的民主合作精神。惟其如此,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创造力才有激活的前提。

4.选择性原则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给历史学习留下了许多选择的余地。要鼓励和积极扶持学生的选择主动性,在学习环境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进行自我选择、自主鉴别,唤发其独创性。

三、开放式学习环境创设的途径

1.丰富认知环境,给创新人格的培养以广阔的空间

(1)资源环境

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如在讲“中国古代建筑”一目内容时,让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阅文献资料和图像资料,并到周边明清寺庙建筑、民居建筑等景观实地考察学习,以对该目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对这种知识拓展的方式非常乐于接受,9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感兴趣”、“收获大”。取得如此效果是因为:首先,现代媒体迅猛发展,学生习惯于这种大信息的接触;其次,这种对历史知识的“立体”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全新认识,即学习历史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生动的交流,甚至有学生称为“很好玩,都不像读书这么辛苦”,继而产生出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与大家交流的“资源共享”和“分享成果”心态。

(2)时空环境

资源环境的开放式能引发时空环境的广阔性。在教学中,师生突破一节课文一个课时的固有习惯,不拘一格打破教材编排序列,对课文进行增减,并根据学生学习水平适当补充学生感兴趣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比如在讲“美国总统林肯”一目时,先让学生讨论他们了解林肯的生平事迹,再告诉学生历届总统在美国人民心中的排名,让他们对这位资产阶级的政治家有一个丰满、亲切的感性认识,便于对这位历史名人的历史贡献的认识和理解。

(3)思维环境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散、联想的思维空间。开拓资源环境与时空环境为思维训练环境的广阔度、深刻度提供了延展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不以某个现成结论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观点,甚至宽容学生某些认识上的错误,从而调动其思维积极性,并进行疏导、调适。比如在讲“李鸿章与洋务运动”时,让学生自由发表对李鸿章的看法。大家畅所欲言,有些学生根据所学指出:“李鸿章基于其维护清朝统治的思想固然与人民为敌,然而不能因此抹杀他在洋务运动中的贡献;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固然有李鸿章个人的失误,但更重要的是整个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制度的落后造成的。”以一个初中学生,能够持着不是全盘否定的态度去看待这位历史人物,实属可贵。

2.和谐交往环境,给创新人格的培养以宽松的氛围

课堂教学与学业评价环境的交互发展需要交往环境的协调作用。同时,建立现代的交往观,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认识人与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关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是创新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交往环境的构建中,强调根据现实需要沟通各种交往关系。

可见,开放式环境创设利用多边交往方式,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了多向选择形式,从而提供了让学生自由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比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化”时,组织学生按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军事国防近代化、思想文化近代化等指标分成若干小组,按抽签分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个体自由分摊任务,到汇总表演时,以小组集体成果进行展示。再比如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采风”,学生了解到当地有这样几道传统风味的菜肴:“青壳螺蛳剁屁股,老板鲫鱼精肉嵌”。但是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河水被污染,老板鲫鱼已不见踪影,螺蛳也不能食用,这两道美味在农家的饭桌上消失了。这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深切感受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无论是课内合作还是课外活动,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和谐有序、合作竞争的气氛中进行,沟通顺畅、相互促进,学生的交往能力大为提高。

3.优化评价环境,给创新人格的培养以正确的导向

(1)更新评价观念

打破以往“一考定终身”的观念,把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揉和统一,以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的发展,既注重共性与结果,又重视个性与过程。

(2)完善评价方式

首先,评价结构的调整。采用“闭卷+开卷”的组合评价方式。闭卷部分在减轻负担的前提下,力求以反映学生基础知识、学习技能和态度价值观相统一的学科教学内容为评价指标,通过笔试完成。开卷部分让学生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根据个性特点自主定题、选择完成方式来完成相关任务,一般是要求学生每一学期撰写一到二篇学习历史名人传记的读书报告、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观后感、历史建设老照片说明文以及历史古迹、社会调查报告等。对学生的期末评定是两种形式的成绩综合考量。

其次,评价内容的改革。辛亥革命90周年纪念时,我出一组开放式的题目:①你是如何理解孙中山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的?②你认为应怎样发扬革命先驱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推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进程。答案要求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均可得分。再次,评价职能的变化。在开卷评价中,把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权威性评价相结合,从衡量评价等级(为了淡化分数的竞争采用等级评分)到进行考核评定的整个过程,都允许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比如在演讲比赛中,学生既是被评者又是评者,他们在充当考生的同时又充当裁判,双向的实践有利于其社会实践能力和活动能力的提高。通过评价环境的优化,学生对评价的恐惧心理减少了,反而盼望评价,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心态;对评价的态度由关注一个分数变为更关心学习质量的反馈。正因此,由于学生真正认识到评价的意义,才会发挥评价的激励效能。据调查,选择新型“开卷+ 闭卷”考核方式的学生达到87%。

四、开放式学习环境创设的成效总结

开放式学习环境的创设以学习心理外部环境的构建为运作机制,抓住心理环境外部与内部的契点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取得了积极效果:

第一,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水平的提高。从学生团体看,实验班中88%选择喜欢历史学科,上课时争相发言达到 50%以上,从学生个体看,个别整体水平较差的学生在开放式的环境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乐土,恢复了至少在历史学习中的信心。

第二,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增强。通过开放性的评价实践,不论其观点是否正确,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而形成的见解正是创新本质的体现。

第三,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放飞自己的想像,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自己的个性,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质,丰富了学生的人文蕴涵。

第四,有利于教师创新观念的弘扬。所谓教学相长,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是指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在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同时也在激励着自己的发展,教师对所教学科充满着自信和成就感。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历史课中实施开放式学习环境创设亦无固定摸式,作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情、现有条件,采取灵活的方式创设,只要方法得当,“随风潜入

历史小论文教学实践探索 第8篇

一、开展历史小论文教学的意义

开展历史小论文教学对于学生对于中学历史教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开展历史小论文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他们多采用“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学习历史知识, 结果是“背完就忘, 考完就扔 (书) ”。学生用这种方法学习历史, 不仅所学的知识质量不高, 而且记忆的牢固程度也很低, 降低了学生的兴趣, 限制了其思维的发展, 与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背道而驰的。而撰写小论文属于研究性的学习方式:第一, 它是主动学习的方式, 论题的挑战性激发了学生不断地探索研究的欲望, 促使学生自觉地安排学习活动。第二, 它是体验的方式, 撰写小论文也是体验历史的过程, 在体验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就会有更多的收获。第三, 它是综合学习的方式, 小论文的撰写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各学科知识, 而不局限于历史学科, 这也体现了知识的联系性和综合性。第四, 它是合作学习的方式, 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 相互交流, 相互切磋, 论争答辩, 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可以说, 撰写小论文是研究式学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它的优势在于让学生主动接受学习, 在满足好奇心的探究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记忆知识、提高认识和锻炼能力。这是学习的革命, 现代中学生理应掌握这种学习方式, 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二是开展历史小论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综合能力。当学习者对某个历史概念或历史事件不甚了解时, 他会主动去查阅有关资料, 那些他感兴趣的、经分析而理解的内容记忆相对要牢固。在体验历史的过程中, 学习者不断地进行情感意志的体验, 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情感认识水平和修正人生目标。学习者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 体验知识发现的过程, 有助于其综合认识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的形成。如在评价秦始皇的小论文中, 学生既能看到秦始皇实施暴政的一面, 又能肯定他统一中国的伟大功绩, 这使学生在感受“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的英雄气概的同时, 也锻炼了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来评价人物。撰写历史小论文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必要因素。”“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 就增强了学习的独立性, 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 扩大和加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广度和深度, 并为探索新知识创造了条件。”

三是开展历史小论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历史课的灵魂不在于形式, 而在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历史论文必须以史实为基础, 脱离史实泛泛而谈肯定行不通。对文章所使用的论据, 必然要经过一番深入地分析加工, 才能为己所用。这些活动是一种科学研究的行为, 要求研究者必须实事求是。同时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史由证来”和“论从史出”。这些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是开展历史小论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论文的写作既要求学生应用综合知识, 又要求他们运用自己的综合能力。在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其阅读能力、判断分析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充分地训练。长此以往, 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就会得到明显的提高。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 这种强调知识应用的教学方式, 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总之, 历史小论文的教学设计在于激发、鼓励、支持学生养成独立观察、判断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尤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

二、历史小论文的教学方法

一是设计一个情境。即设计出一个让学生产生疑问需要分析解决的问题情境。举例如下:有人认为秦始皇是有名的一代暴君, 他罪恶滔天, 其所作所为阻碍了历史的发展, 对他应该全盘否定。你的看法如何?请自拟标题试论自己的观点。

二是提供一些材料。考虑到初中学生知识的有限, 除了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课外资料外, 教师还需要提供一些可信的历史材料作为补充, 可以选择历史原始资料, 也可以选择后人对历史事件、过程的认识和评论。另外, 可以适当提供一些教材中未体现的观点来开阔学生的眼界, 如翦伯赞评价“焚书坑儒”:“……在当时统一与分裂激烈斗争的年代里, 秦始皇用这种手段来打击复活封建贵族政治的思想, 又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事。”

三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对于历史小论文这种形式, 初中学生开始难以把握其撰写方法, 所以给予一定的指导非常有必要。首先要指导阅读, 教会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其次要指导分析讨论, 教会学生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再次要指导撰写小论文, 教会学生如何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四是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对于教材中材料丰富、学生有一定知识储备的论题, 可要求学生课堂内完成。而对于涉及范围大的、需要较高程度的理解和分析的论题, 就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到图书馆去读书查阅资料, 思考分析, 拓展思维空间。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多个研究小组, 设一名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和协调工作, 在小组内讨论、研究论题和材料, 开阔其眼界活跃其思维, 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 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五是给学生一个恰当的评价。历史小论文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教师要认真负责地批阅每一篇文章, 做出恰当合理的评价。可以画出其中表达准确而生动的语句, 在旁边批语表扬;也可以在最后写上总批语, 表扬肯定其突出之处, 婉言指出其不足之处。

六是给学生一个及时的反馈。对于学生写作的情况, 要做好统计工作, 以及时反馈给学生。建议最好是开一堂总结课, 采取分析加总结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总结的过程中, 要肯定表扬立意新颖的小论文;指出并质疑观点、论据分析有误的文章, 也可以让学生继续讨论这些问题;对于观点出现对立的情况,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 以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和开放。

以上是教学历史小论文的一般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灵活把握教学方法, 以最好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撰写历史小论文的兴趣。

三、历史小论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一是要注意历史小论文与历史专业论文的区别, 不能把历史小论文等同于历史专业论文。历史专业论文的撰写者主要是历史研究者、史学专家、大学生等, 他们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史学功底, 对论文的专业性要求很高。而历史小论文所面对的是中学生, 他们知识面狭窄, 对历史材料和论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欠缺, 所以我们不能用专业论文的标准来要求中学生。“只要能以历史事实为依托, 言之成理, 持之有据, 论述清楚即可”, 我们不必求全责备, 要求过高过严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

二是设计问题情境应注意几个原则。第一, 设计的情境应有一定的复杂性。问题复杂更具有挑战性, 能促使学生调动各种资源和能力, 综合各种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第二, 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只有从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出发设计的问题, 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解决, 才会有兴趣去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第三, 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现实性, 注意联系现实生活,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如在今天的台湾省内, 有人高唱“两国论”、“一中一台论”, 对此你有何感想?现实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也更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再如在讲到伊拉克战争时让学生谈谈对美国霸权思想的认识。这使学生不仅关注了历史也关注了现实, 把他们的眼光从教科书引向更广阔的社会天地, 达到了“开眼看世界”的目的。第四, 要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如:人类历史中你最敬佩的历史人物是谁?结合历史谈谈你对他的认识, 标题自拟。此题能让学生自由选择心中的偶像, 发挥想象力, 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认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情感和思想认识, 其实这也是创新学习的过程。

三是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撰写历史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搜集、整理与表达历史资料的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应该在撰写小论文的各个阶段, 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相关活动, 不能过分约束他们的行动。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既要适时组织学生的搜集、分析讨论、写作等学习活动, 又要以参与者、引导者的身份参加活动, 不断鼓励学生, 提高他们的探索兴趣和积极性。

四是对小论文的评价, 教师不必面面俱到, 应以肯定为主, 及时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之感。不管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方式, 都应有助于学生实现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 激发学习热情, 实现学习效果的增值。

五是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如分析指导时, 教师不能完全替代学生的活动, 更不能嫌麻烦减少学生的活动, 否则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与学生平等地探讨问题, 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 努力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策略。

四、历史小论文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上一篇:《把成功写在脸上》读后感下一篇:人一生最重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