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塅中学科技活动计划

2024-06-08

李家塅中学科技活动计划(精选4篇)

李家塅中学科技活动计划 第1篇

李家塅中学科技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为核心,以节约、创新、发展为主题,通过课堂学习和参与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学校科技教育的质量,丰富科技教育的内涵,使学校科技教育不断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

二、工作目标

1、继续保持过去科技制作活动中获得的荣誉,并努力有所突破。

2、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在市以上各级科技活动中获得好成绩。

三、具体措施

(一)建设一支热心于科技教育的队伍

1、建设一支热心于科技教育的队伍是提高学校科技教育水平的保证。

2、力争安排科技辅导员参加市以上的科技教育培训。

3、从十月份起,每月校长室组织科技辅导员老师例会,共同商议学校科技活动。

4、组织一次科技教师外出考察活动。

(二)不断加强对科技教育的领导

1、健全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陈云同志为组长,教研处主任彭普赛同志为副组长,负责科技活动开展的具体工作和日常事务。

2、领导小组组长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开展科研工作,小组成员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熟悉科技教育活动内容及大纲要求,对科技辅导员老师定期进行业务指导,加强落实学科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和竞赛活动。

(三)落实科技教育课程,保障科技教育实施

1、完善校本教材中科技教育内容,着手实施。

2、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挖掘教材内在的科技教育资源,渗透科学思想。

3、组织好学校科技兴趣小组的活动,保证活动有效、扎实的开展。

4、结合春、秋游、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科普宣传。

(四)结合时令组织开展科技宣传、活动1、3月成立领导小组,确定学生名单,制定计划。

2、4月上旬爱鸟周活动。

3、5月31日世界水日的宣传。

4、5月全市科普教育宣传周活动。

5、“6.5”世界环境日宣传。

四、具体科技活动安排

上学期

3月:

1、校科技活动:科幻作品比赛

2、社会科普宣传

4月:爱鸟周活动

5月:

1、学校组织科技知识比赛

2、世界水日宣传

6月:世界环境日宣传

7月:上学期总结表彰,布置暑假活动内容

下学期

9月:科技节活动

10月:校科技活动:小制作比赛

11月:“学科学”系列活动

12月:社会调查与科普宣传

2012年元月:下学期总结表彰,布置寒假活动内容

李家塅中学科技活动小组2011年2月

重视中学生物学课外科技活动 第2篇

一、中学生物教学有必要而且必须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由于中学生要应对中考和高考, 课业十分繁重, 以及由于有的教师认识上的不足, 只把课外活动当做生物教学的补充, 因而出现生物学课外科技活动时冷时热, 甚至完全被忽视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及时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课外科技活动在培养中学生生物学素养上的重要作用, 把课外活动当做生物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和手段, 树立课外活动和校内教学同等重要, 不可偏废的理念。总体来说, 开展生物学课外科技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被称为“第二课堂”的课外科技活动不仅丰富多彩而且贴近自然, 充满生活气息, 最符合中学生的心理要求和成长规律, 有利于引发学生对生物学的探究兴趣, 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2. 有利于巩固课内所学知识, 完善知识结构。

课外活动对巩固和加深中学生课本所学内容的作用非常明显。例如, 学生通过对野外植物分布情况的调查, 可以更加明确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不同要求。同时, 生物学知识内容极为丰富, 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讲授理论知识, 课外活动则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分析辨别、收集应用的学习机会, 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3. 有利于拓展视野, 提高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系列化、多样化、规范化的生物学课外活动对中学生来说是一次次的心灵和知识的放飞, 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惊奇和惊喜, 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想意志。

课外活动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广泛性, 可以提高中学生自学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很强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可以培养中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有很强的协作性, 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此外, 课外活动还能锻炼中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使中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成功的不易, 以更加坚强的意志来面对学习和生活。

二、组织方式直接决定课外科技活动的效果

课外科技活动的形式、活动的设计和正确的指导是活动能否取得最佳效果的决定因素。教师要力戒“为活动而活动”的做法,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开展活动。同时, 教师要对整个学年的活动进行精心规划, 力求与教学进度合拍, 循序渐进。

1. 活动的形式。

活动的形式主要分为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集体活动的特点是课外活动的内容较易选择, 同时, 学生的参与面最广, 对生物学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作用显著。集体活动内容有专题报告会或讲座、参观考察、知识竞赛、举办展览、课外阅读、观看电影或录像等。小组活动一般控制在十人以内, 优点是课外活动内容比较丰富而广泛, 活动效果较理想。个人活动主要针对有特殊兴趣或专长的学生而开展。活动内容具有一定的个别性, 难度也较大, 有利于个别尖子生的发展。

2. 活动的类别。

活动课题类别较多, 主要可概括为采集制作类、栽培或饲养观察类、专题调查类和科技实验类等。采集制作类特别适合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教师可根据当地资源状况和教学需要让学生采集允许采集的各类动植物进行分类观察并制作成各种标本、教具和模型等。栽培或饲养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教师可通过对动植物的饲养或栽培、对生长发育和生活习性的观察、生理实验、解剖分析等方式来提高中学生的实践水平。专题调查类活动的目标明确而又集中, 不分年级, 只要具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生均可参加, 如调查分析血型的遗传原理、植物群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科技实验类适合高年级的学生, 尤其是对生物学感兴趣的学生参与, 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某种专门的实验技术, 或是验证课本上所学的原理。开展探究性实验还能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提高。

此外, 教师还可以在中学生中开展环境保护、消灭病虫害、宣传生物学知识、生物学演讲比赛、猜谜游园以及创办生物园、生物角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来拓展和加深中学生的生物学知识, 增强生物科学素养。

3. 活动的指导。

在课外科技活动中, 生物学教师的精心指导至关重要。首先, 教师要对所选择的活动项目进行充分全面的论证, 项目应有基本的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其次, 教师要考虑开展活动的可行性, 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和教学进度做到因人制宜, 根据教学时间段的安排做到因时制宜, 根据自然条件和学习、生活条件做到因地制宜, 根据学校的财力物力和实验条件做到因力制宜。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也应适时跟踪进展情况, 及时指导学生解决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难题, 保证课外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实施好课外科技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适时督促检查并做好课外活动的总结交流和评价。

1.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课外活动的主动性。

学生是课外科技活动的主体,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变“要我活动”为“我要活动”。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 既不能包打天下, 也不能不管不顾。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活动、讲授知识并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2. 适时督促检查, 做好课外活动记录。

教师可要求学生准备好专用记录本, 记录活动过程和体会, 并做到实事求是、详细全面、科学规范、观点独立。

3. 认真做好总结交流和活动评价。

教师在每项活动结束后都要抓紧时间, 及时要求学生做好总结, 并在学生间交流课外活动的实施过程, 得出结果和活动感受, 努力实现每一项活动均能使全体学生受益。教师对活动的评价也应该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 评价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提高自主实践能力为目标, 才能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效果和作用。

摘要:中学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培养生物科技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在培养的途径上, 除了在中学开设生物教学课程和实验外, 在校外开展广泛的生物学科技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中学生物教学有必要而且必须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活动形式、活动设计和活动指导直接决定了课外科技活动的效果。教师实施好课外科技活动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适时督促检查并做好课外活动的总结交流和评价。

李家塅中学科技活动计划 第3篇

一、确定的活动课题要注重实用性、可行性和创新性

选择的课题要在生产、生活或科学上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从实际出发, 根据我们的知识基础、人力、现有的实验条件和经费条件来确定, 而且课题要有新的设想, 在研究的方法上有所创新, 不能简单地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实验。例如, 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他们在帮助家长种植蔬菜时, 发现有些蔬菜的叶子上极易长蚜虫, 家长会为此喷洒一定浓度的农药防蚜、治蚜, 效果很好。但此方法存在用药时间长、农药的残留物会污染蔬菜、农药还会杀死蚜虫的天敌等不良影响。因此, 在学习“生物防治”的过程中, 当学生提出能否用植物的水浸液防治蚜虫时, 我们便决定利用课余时间, 成立“探究蚜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实验小组进行研究。

二、选择材料要从实际出发, 不仅要容易找到还要考虑实验经费等问题

如在此活动中我们可以选择辣椒、大蒜、草木灰的水浸液和“害光光”农药。这些材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极易找到而且也不贵, 为此实验的最佳材料。

三、指导学生设计可行的方案并进行实验

制定的方案要科学、严密、可行, 设计方案时还要严格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 否则实验结果没有说服力。

1. 植物水浸液的配制:将三种植物原料用石磨磨碎, 加入一定量蒸馏水浸泡24天 (放置在冰箱的冷藏室中) 后, 经过滤得其水浸液。

2. 实验溶液的配制:实验设辣椒2、4、8、12倍水浸液;大蒜2、4、8、12倍水浸液;草木灰5、10、15、20倍水浸液;以1 g“害光光”配600 g水的对照药剂;作为空白对照的清水。

3. 学生从田中采集带蚜虫的白菜叶片, 喷洒前每一个叶片均留下蚜虫200只, 多的清除, 少的补足。调整后分别用小喷壶喷洒上述不同浓度的药液, 要同时喷洒虫体和叶片。每个处理重复三次, 每次喷洒3 mL。

4. 药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分别统计活虫数。统计活虫数时, 正常爬行的为活虫, 其他不能爬行的、仰翻或完全死亡的个体均可计为死虫。

四、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出平均值

五、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

1. 实验数据表明, 三种水浸液对白菜蚜虫的防治效果是随着用药浓度的增高而逐渐明显的。其中辣椒2倍液防治效果虽略低于农药, 却显示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另外, 辣椒4倍液、辣椒8倍液、大蒜2倍液、大蒜4倍液亦有较好的效果。

2.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三种水浸液的最佳浓度分别是辣椒2倍液、大蒜2倍液和草木灰5倍液。但是, 虽然辣椒2倍液的效果最好, 可在实际使用时, 因每亩地要用25 kg药剂, 且喷洒后对植物的叶片有损伤, 故不实用。若采用8倍液, 每亩地只需要6.3 kg, 需要量不大且是农民自产自销, 是切实可行的;若用大蒜4倍液, 每亩地需12.5 kg, 且为农民自产自销, 也是切实可行的;而草木灰虽有叶面施肥之功效, 但其效果不理想和不方便提取水浸液。因此, 我们将辣椒和大蒜两种植物的最适浓度分别确定为8倍和4倍。

3. 辣椒和大蒜的水浸液均对白菜蚜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其中辣椒水浸液的效果最好, 最接近对照药剂, 且残留物对人体无害, 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由于时间、场地、能力等种种限制, 我们仅做了室内实验, 其他方面如大田防治效果的测定等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另外, 由于实验季节的缘故, 我们仅将防治对象确定为白菜蚜虫, 防治方法的研究成果在推广层面上不会太广。不过, 在后续研究中, 仍可继续验证辣椒和大蒜水浸液对其他种类蚜虫的防治效果。

六、研究的意义

此次科技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了生物防治的方法、意义, 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让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还让他们认识到, 在实验设计时, 严谨、务实、科学的设计思路和操作过程是保证科学结果的前提,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更让学生得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态度等科学素养的熏陶, 而且实验结果在实践生产中也有着不错的推广价值。

李家塅中学科技活动计划 第4篇

关键词:小学信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共同体,过程性评价

近几年, 人们对“学习”问题不断深入研究, 揭示学习的实践本质与分享本质, 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时也为确立课堂学习共同体这一新型教学组织方式提供了依据。我们应利用信息教育技术, 深层解析并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生成要素。完善的综合实践活动赋予学习共同体发展的广阔空间。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一) 概念界定。

1. 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 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 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沟通、交流, 分享各种学习资源, 相互之间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集体。

2.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中首次出现的课程形式, 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二) 两者之间的特征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 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它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 自然而然产生共同学习、相互作用的集体。反之, 学习共同体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种基本素养。它的本质特征是行为主体性、系统开放性、成员组织性、目标整体性和活动整合一致性, 恰恰符合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学习者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 学习者个体理解、想象和创造得到确认, 学习活动成为“手—心—脑、实践—感知—思考, 以及身体—心理—灵魂”等共同参与的“整体学习”。如表1所示:

二、小学信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学习共同体

(一) 对话协商: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习共同体的自生成。

1. 案例记录

2009年11月到2010年1月。我参与学区信息科技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 学区中每个学校搭建一个《雪花社区》网络教学平台。对本校“雪花社区”活动进行实践与记录。抽出三年级中的两个班为实验班。最初, 学习问题由教师主导选定为“认识雪”, 但在活动开展初期各种问题即开始凸显, 学生思维混乱, 不能有效地开展活动。教师和学生经过认真分析, 认为症结在于选题太广, 不适合进行深入学习。于是师生讨论共同决定将问题分散为——雪之源、雪之密、雪之颂、雪之乐、雪之美、雪之用、雪之害、其他 (如图1) 。随后, 学生围绕不同小主题, 展开了热烈讨论, 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喜好, 充分沟通交流, 确定相互协作学习的团体。

2. 学习共同体生成剖析

(1) 学习共同体的互动与对话是其发展的基础保障。基于对话协商的学习共同体构建过程也是成员之间在经验共享中的相互造就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共同体中成员间产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会发生碰撞、交流与协商, 并最终得以明确化和外显化, 从而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

(2) 学习共同体能够从个人世界到理解他人。在活动过程中, 师生之间相互作用, 不存在服从与被服从、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每个人既是学习者, 又是潜在的老师;学习者之间是合作的、互惠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而不是对抗的、隔离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 综合实践活动其本质上需要一种学习者与助学者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过程。

(二) 开放活动:学习共同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动态发展。

1. 案例记录

在重新确定活动问题后, 实验班对“雪花的结晶体都呈六角形状”产生了怀疑, 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赞同的正方, 另一种是反对的反方。反方认为雪花的结晶体可呈不同的形状。

接下来, 两个持不同建议学生团体借助网络搜索、咨询专家、查阅资料等一系列方式, 进行充分的交流, 探索问题的根源, 汇总发现正方的观点正确。虽然反方的观点没有得到证实, 但其探究意识逐渐扎根于所有成员的心智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了平等讨论和对话的习惯。此时, 个人的发言虽然常常受到同伴反驳, 但发言的权利得到保障和尊重。学习共同体在对话中磨合, 在磨合中成长。这不仅是学习共同体规则的体现, 而且是成员间民主意识的觉醒。

2. 学习共同体的动态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动态生成的特性, 其主要学习形式是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 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在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拓展了学习的空间, 使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发生了改变。其动态发展过程如图2所示。

(三) 过程性评价:学习共同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全面健康发展。

1. 案例记录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 学习共同体中学生登陆到信息科技过程性评价平台 (如图3) 。首先, 在活动的每一个阶段将学习体验撰写成活动报告, 提交活动报告作为作品, 作品有文字、图片、文件上传、HTML格式等。其次,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基本纬度反思, 进行自我评价 (如表2) 。另外, 成员间客观地进行相互评价。同时我作为共同体的参与者, 对学生进行评价。再次, 依据学习共同体间的评价反馈, 产生了优秀活动报告。最后, 成员间相互浏览报告作品, 用成绩查询功能查询不同活动阶段的个人自评、组员互评、班组互评和教师评价成绩, 了解在整个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成长过程。

2. 过程性评价促学习共同体全面健康发展

过程性评价将学习共同体的点滴活动记录下来, 兼顾个性与共性两个方面的发展。评价的主体发生改变, 让学习者做评价的主人, 要求学会自我评价, 使学习者更明确、更理性地学习。而在共同体互评中, 除对成员作品进行评价外, 还对成员是否积极参与自评、互评, 是否态度认真, 评价是否客观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他人的评价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 我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是自我反馈、互相学习的过程, 能够促进学习者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教师作为共同体的助学者, 其评价则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要注重过程评价, 为每一个学习者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对表现突出的共同体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激发个体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共同体健康全面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参与《雪花社区》案例实践与分析, 学习共同体在信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能自我生成, 进而动态发展, 逐步完善健康全面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的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性, 为有效地为学习共同体提供一个相互交流与互助的学习环境, 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但本文仅结合案例, 未进行试验班与对照班对比试验, 需要从相关系数等因素分析, 这有待研究者们的后续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曹建梅.基于web的合作学习共同体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6.

[3]张建伟.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清华大学电化教育中心.

[4]刘彦朝.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意蕴及其建构.视点教育发展研究, 2008, 24.

上一篇:关于昆虫记笔记20下一篇:中心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