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李清照

2024-07-14

《菩萨蛮》李清照(精选17篇)

《菩萨蛮》李清照 第1篇

《菩萨蛮》李清照

李清照的《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语言精美,不假雕饰,意境幽远。

菩萨蛮⑴

归鸿声断残云碧⑵,背窗雪落炉烟直⑶。烛底凤钗明⑷,钗头人胜轻⑸。

角声催晓漏⑹,曙色回牛斗⑺。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注释】

⑴菩萨蛮:词牌名。

⑵归鸿:这里指春天北归的大雁。碧:青绿色。

⑶背窗:身后的窗子。

⑷凤钗:即头钗,古代妇女的首饰。因其形如凤,故名。人胜:剪成人形的首饰。《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人、胜:皆古人于人日所戴饰物,始于晋唐。

⑹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此处含有敌兵南逼之意。晓漏:拂晓时的滴漏。漏: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

⑺牛斗:与斗、牛同。两个星宿名。

【白话译文】

大雁南归,声声鸣叫,使人断肠的鸣声消失在布着丝丝残云的碧空中。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垂直地升起了一缕炉烟。在微微烛光的映照下她头上插戴着明亮的凤钗,凤钗上所装饰的人胜首饰那么轻巧。

一夜凄凄角声把晓色催来,看晓漏已是黎明时分,斗转星横,天将破晓。转眼天光大亮,报春的花儿想是开放了吧。但是时在早春,西风还余威阵阵,花儿仍然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那有心思出来争春!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作者南渡之后的最初几年。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家乡青州府失陷,家藏十余屋的书画古器被焚,徽、钦二帝被俘,高宗在南京即位。赵明诚南下江宁任职,李清照随之南迁。随之赵明诚病故,给李清照极大的打击,特别是南渡以后国破家亡,满目惨淡使得她更感凄楚悲凉。于是,李清照带着丈夫残存的书画、金石、碑帖等物流徙各地,曾住过建康、金华等地,最后才落脚于杭州。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这首词作于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

【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词作的名篇之一。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徐培均先生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此词起首二句寓有飘零异地之感。望归鸿而思故里,见碧云而起乡愁,几乎成了唐宋词的一条共同规律。然而随着词人处境、心情的不同,也能写出不同的特色。“归鸿声断”,是写听觉;“残云碧”是写视觉,短短一句以声音与颜色渲染了一个凄清冷落的环境气氛。那嘹亮的雁声渐渐消失了,词人想寻觅它的踪影,可是天空中只有几朵碧云;此刻的情绪自然是怅然若失。稍顷,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升起了一缕炉烟。雪花与香烟内外映衬,给人以静而美的印象。“炉州”下着一“立”字,形象更为鲜明,似乎室内空气完全静止了,香烟垂直上升,纹丝不动。

这首词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一个转移的过程,但这一切都是通过景物的变换和情绪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从“残石碧”到“凤钗明”到“曙色回牛斗”,既表明空间从寥廓的天宇到狭小的居宝以至枕边,也说明时间从薄暮到深夜,以至天明。过片二句中的角声是指军中的号角。漏是指古代的计时器铜壶滴漏,引申为时刻、时间;着“催”字,似乎是一夜角声把晓色催来,反映了词人彻夜不眠的苦况。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云:“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牵金井。”细节虽不同,手法正相似。它们都是通过客观景物的色彩、声响和动态,表现主人翁通宵不寐的神态。所不同的是用词乃写男女临别之夜的辗转不安,李词则写客居外地的惆怅情怀。周词风格较为妍艳,李词风格较为沉郁。

此词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淡永。宋人张端义谓易安词“皆以寻常语度人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人调者难”〔《贵耳集》卷上〕。构成淡永的因素大约有三:一是格词轻灵而感情深挚;二是语言浅谈而意味隽永;三是细节丰富而不痴肥。仔细玩索,当能得其崖略。(《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杜1988年4月出版)。

拓展阅读:《菩萨蛮》名家评论

潘君昭《读〈菩萨蛮〉》:这首词是写作者南渡后,在异乡度过人日(正月初七日)的景况,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思乡念人之情。下片写次日晨景。远处的号角声催开了晨幕,铜漏也表明已到拂晓时分,曙光布满楚天。这是作者从睡梦中醒来以后的情景……“回”字形容黑夜逝去,晓色方开的光景。结尾两句,描写在晨光之下,倚楼远眺,但觉西风劲吹,春寒料峭,四周萧然,百花不发,这里不仅指景色,也是呼应首句,暗喻南渡以后小王朝偏安不振的局面;一年尹始,在寒凝大地的氛围中,作者联想到国事和自身遭遇,心情格外沉重。(《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4月出版)

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此词与在异乡过人日(正月初七日)的情景。上片首句写鸿雁归来,声断碧云。情景抒情,寄寓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一二句写室内外之景,暗写主人公目送鸿雁,愁对炉烟。三四句则借饰物写人,表现节日的特点,并点出已由白昼转入夜晚。下片一二句写由黑夜转到黎明,以听号角,见曙色,暗示抒情主人公未能安眠。三四句写早春还寒的时令,又暗写人物心情、寓情人景,并与首句j呼应。全词着力渲染凄凉的环境气氛,并通过时间的推移,抒写深切的乡关之思,表达飘泊异乡的悲苦心情,虽无一个愁字,却处处写愁,含蓄深沉。(巴蜀书社1988年10月出版)

唐玲玲:……“背窗”是北面的窗,象征着阴暗;“炉烟直”,以寻常的景象写出人日那天无风无雨,在这春日的黄昏里,风停烟直,残雪飘零,大地上如此宁静,而碧空中的“归鸿声断”,虽然打破了大自然的沉寂,但配以片片残云微雪,这样,构成了早春时节环境气氛的阴冷惨淡。李清照把人物置身于这样的大空间的范围中,然后再深人一个层次来展现人物的动态和心理活动。“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笔端转人对深夜的.闺中人物的探索。“烛底”是夜深了,而这夜晚的一切,毫无春意,冷冷清清,在微弱的烛光底下,头上戴的钗头凤特别明亮、人胜首饰也那么轻巧,而闺中人却在春寒料峭的寂静深夜、在孤雁啼鸣声中、在冷清寂寥的特定环境里,格外孤单;烛光下的艳妆,不能消除内心的惆怅寂寞。宋无名氏《撷芳词》有“可怜孤似钗头凤”句,对钗头凤的着意刻画,更加衬托出她孤独无依的心境。这时候的时空描写,是从薄暮到深夜的转移。艺术语言的精确优美,在这首词中也令人叹为观止。“断”、“落”、“催”、“回”等词语在同中所显现的功力,起到了人工天巧的艺术效果。“断”字反映碧空的广阔,雁声的凄厉;“落”字显示环境的轻蒙宁静;“催”字、“回”字是表现时间的转移;“看”字表达心灵的动荡;“留”字传达人物对春寒的感受。词中用字,十分贴切地呈现了人物的细腻感情。李清照以准确精美的词语,描写人物的心灵世界的细微变化,使词章蕴含的诗意更加浓郁,更加传神。(《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1992年9月出版)

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这首词,从语言、意境、风格上来看,当是李清照南渡之初的作品,不似有人所说“年轻玩赏之兴很浓时”的作品,其中更无“童心跃然”。上阕写初春室内外的凄清景象以及词人夜不能寐的生活情景,下阕写黎明时天上地上的景象以及词人沉寂惆怅的生活情景。全词从傍晚到深夜,以至天亮,从寥廓的天空到狭小的居室,以至枕边,描写细腻,错落精致,情景交融,境界开阔,语意深婉,一波三折,表现了女词人南渡后在凄清岑寂的环境下的沉寂惆怅之情和寂寞乡思之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

刘瑜《李清照全词》:上片,写黄昏室内外的景象及女主人永夜思念家乡的情景。下片,写拂晓时室外的景象和女主人难以看到梅花的惆怅。此词,充分体现了婉约派词的艺术风格,即委婉、含蓄。词的本旨是写女主人公对故国乡关的深情怀念,但全词共44个字,不着“愁”、“恨”、“思”、“念”、“故乡”一字,而把绵绵的乡国之愁蕴蓄在所写的景象和人物的艺术形象之中,真是浑涵得奇。其意境深邃、幽邈。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此词,不假雕饰,纯用白描手法。在时间上,先写黄昏,次写夜晚,后写早晨;在空间上先写室外,次写室内,后又写室外,结构井然。层层布景,铺叙委婉。词旨婉约,局法井序,意境幽远,此词乃属怀乡佳制。(山东友谊出版社1月出版)。

《菩萨蛮》李清照 第2篇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①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①沉水,即沉香,一种名贵的香料。

题目:

①请概括上下阕的主要内容。(2分)

上阕: 下阕:

②有人认为,末句的香消酒未消的两个消字用得好。请简要说说理由。(4分)

③简析本词的主要艺术手法。(4分)

参考答案:

①能力目标:理解、概括诗词内容。

参考答案:早春之喜 思乡之愁 (1点1分 共2分)

②能力目标:准确理解诗词用字。

参考答案:消:消散。睡卧时所烧的`熏香已经燃尽,香气已经消散,说明已过了长长一段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未醒,可见醉得深沉;(1分)醉深说明愁重,(1分)愁重表明思乡之强烈,(1分)对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的谴责。(1分)

③能力目标:比较准确地分析诗词艺术手法。

菩萨蛮 第3篇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④,双双金鹧鸪⑤。

【注释】

[1]小山:指屏风上雕画的小山。金明灭:金光闪耀的样子。

[2]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度:覆盖。香腮雪:雪白的面颊。

[3]弄妆:梳妆打扮。

[4]罗襦:丝绸短袄。

[5]鹧鸪:这里指装饰的图案。

【阅读指津】在中国文学史上,温庭筠可称为第一位专业的花间派词人,而且中国词史上的词别集是从他的《金荃集》开始的。他流传下来的词近七十首,多数保存在赵崇祚编的《花间集》中。作品大都写闺妇或歌女们的爱情,也有少数写边塞题材的。

李清照《菩萨蛮》赏析 第4篇

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

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

沈水卧时烧,

香消酒未消。

——李清照 《菩萨蛮》

乡愁可以删除吗?看看李清照的案例《菩萨蛮》吧。

要说李清照的乡愁,先要从某个春日说起。春风柔柔,春日薄薄,介于冬与春的过渡阶段,冬日的棉袄压柜子里了,穿着夹衫刚刚好,这心情也刚刚好。睡一个小觉,起来,天气微微地寒,穿着夹衫却还消受得了,想梳妆,摸摸发鬓上,那梅花状的首饰却残破不堪了。

残破的梅花首饰是个按钮,一摁它,乡愁这个程序就蹦出来了,怎么都关不掉。怎能关掉呢?李清照是北方人,如今寄居在南部浙江,不是打工来的,也不是下海来的,而是被金兵赶来的。在她的生活里,故国没了,家乡济南没了,自小生活过的那座幸福城市——东京开封城没了,这世间最亲爱的人——赵明诚也没了。

没了就能忘了吗?有时候也能忘,就是醉酒的时候——忘了除非醉。

如何消除乡愁?有沉香和美酒。睡时烧一点沉香,喝些许美酒。然后处于睡眠状态,看看效果如何。一觉醒来,熏香着完了,乡愁却还在走,在浓烈的酒意中走,乡愁病毒粘在醉意这套程序中,继续走着,乡愁有多重,醉便有多浓。

杀毒失败,乡愁扩张,弥漫在整个南宋王朝,覆盖的不只是李清照,还有岳飞、陆游、辛弃疾…… ■

李清照《菩萨蛮》阅读答案 第5篇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菩萨蛮·咏梅

朱淑真

湿云不渡溪桥冷,娥寒初透东风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阑干,夜深花正寒。

(1)朱词“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一句在表达上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答:这一句运用比拟的写法,赋予“梅花”人的情感,(2分)作者似乎埋怨花不知人,实则表达了词人渴望理解的心境。(2分)

或:这一句运用对比的写法,(1分)花依旧与人变瘦对比,“人怜花”而“花不知”对比,(2分)突出了词人的幽思寂寞之苦。(1分)

(2)两首词都描写了早春景色,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李词表达的是由早春明媚的春光引发的思乡怀人的故国之思(2分),朱词表达的是因早春梅花而兴起的孤独寂寞的身世之感。(2分)

对比赏析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上片写作者早春日里用醉酒浓睡来开解浓重的乡愁的情景,下片写她除了神经受到麻醉否则是不会忘记故乡的愁苦心绪。全词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上片写早春之喜,下片写思乡之苦,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深切感人,构思超妙。

《菩萨蛮》李清照诗词鉴赏 第6篇

【作者】:李清照

《菩萨蛮》 【内容】:

归鸿声断残云碧, 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 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 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 西风留旧寒。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注释】: 归鸿:这里指春天北归的大雁。 碧:青绿色。 背窗:身后的窗子。 凤钗: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钗名有时因钗头的形状而异。 人胜:古时正月初七为“人日”,剪彩为人形,故名人胜。胜,古代妇女的首饰。 角:古时军中乐器。有彩绘者,也称画角。 漏: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 牛斗:即牛宿(二十八宿之一,相当于摩间羯座之一部分)、斗宿(二十八宿之一,相当于人马座一部分)。非一般的所说北斗星和牵牛星。

《菩萨蛮》李清照 第7篇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凤留旧寒。

【赏析一】

这首词作于作者南渡以后的最初几年,以寻常词语抒发作者曲折多致的心绪变换,是一首写乡愁的作品。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一写外景,一写内景,外景辽阔高远,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广袤无垠的空间;内景狭小偪窄,在我们面前呈现了静谧岑寂的境界。“归鸿声断”,是写听觉;“残云碧”是写视觉,短短一句以声音与颜色渲染了一个凄清冷落的环境气氛。那嘹嘹亮亮的雁声渐渐消失了,词人想寻觅它的踪影,可是天空中只有几朵碧云。听归鸿,望碧云,在古诗词中往往寄托着旅愁;望归鸿而思故里,见碧云而起乡愁,似乎已成定规。词人在这里借归鸿碧云抒发的就是自己怅然若失的情绪。稍顷,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升起了一缕炉烟。雪花与香烟内外映衬,给人以静而美的印象。“炉烟”下着一“直”字,形象更为鲜明,似乎室内空气完全静止了,香烟垂直上升,纹丝不动。此处以窗外的雪花作室内香烟的背景,匠心独运,活写气氛之静与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描写作者形容服饰,只见在烛光的映照下她头上插戴着凤钗,以及凤钗上所装饰的用彩绸或金箔剪成的人胜或花胜。“人胜”、 “花胜”都是古代妇女于人日(正月初七)所戴饰物。而词人的一腔哀怨,却通过它们传递给读者。一个“明”字和一个“轻”字,看似愉快,却给人以哀愁的感觉。在雁断云残、雪落烟升的凄清气氛中,人物的情绪自然不会欢畅;而烛底的凤钗即使明,也只能是闪烁着微光;凤钗上的人胜即使轻,也只能是颤巍巍的晃动。

从“残云碧”到“凤钗明”再到“曙色回牛斗”,既表明空间从寥廓的天宇到狭小的居室以至枕边,也说明时间从薄暮到深夜,以至天明。角声是指军中的号角,漏是指古代的计时器铜壶滴漏,引申为时刻、时间;着一“催”字,似乎是一夜角声把晓色催来,反映了词人彻夜不眠的苦况。这里词人通过客观景物的色彩、声响和动态,表现主人公通宵不寐的.神态。转眼已到了白天,阳光明媚春意盎然,报春的梅花想是开放了。词人不禁产生一股游兴。然而此念方生,即已缩回。“春意看花难”,何以难呢?因为时在早春,西风还留有余威,外出看花,仍然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所以词人说“西风留旧寒”词人如今人既憔悴,心亦凄凉,不欲看花,其原因何止畏寒一端这“旧寒”不只是天寒,而且是心寒。既想赏花,又怕春寒这是曲笔,表现了婉约词特有的情致,增强了抒情力度。

这首词运用曲笔,以浅淡之语写深挚之情,意味隽永,值得用心玩赏。

【赏析二】

此词也写早春思乡之情。声断,声尽的意思。鸿雁北归,已不闻声,极目天穹,唯有残云如碧。词人之心亦已随鸿雁归飞矣!

所思如此,词人并未明言,只写夜来窗外春雪迷濛,炉烟静炷。炉烟直,极言静境。烛光下,凤钗溢彩,钗头人胜轻盈。《荆楚岁时记》载:“人日(旧历正月初七)剪采为人……又造花胜以相遗。”宋时风俗,于立春日戴人胜。隋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可见人日戴人胜亦是表达乡思的传统意象。

下片也不直写乡思。只写角声中,天色渐明。漏,古代计时的器物。晓漏残,曙色开。牛、斗,星宿名,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斗转星横,意味着天将破晓,词人一夜不寐可知。

对韦庄《菩萨蛮》主题再探讨 第8篇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一直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赞美江南的美景, 表达对江南的依恋;此词从开头的“江南老”, 中间描写江南的美好, 到最后“老”前呆在江南, 极力写江南之美这是韦庄的一首词, 一种是借写江南美景反衬思乡而不得归的痛苦。笔者分析这首词的内容时结合韦庄所处的时代以及韦庄本人的性格特点, 赞同第二种理解, 即本文还是传统的那种主题“游子思乡”, 只是手法与以往思乡诗词不同。

一.知人论世

诗词的赏析讲究“知人论世”, 我们不妨来了解作者以及该词的创作背景。广明元年 (880) 韦庄在长安应举, 黄巢攻占长安, 韦庄逃至洛阳, 后流落江南。乾宁六年再试不第, 后为西蜀节度使王建掌书记。唐亡, 王建称帝, 庄为宰相, 终老于蜀。俞平伯、李谊等学者多认为此词作于韦庄晚年仕蜀时期, 是韦庄回忆当年旧游之作。而当时韦庄的故乡是“乡园不可问, 禾黍正离离” (韦庄《南游富阳江中作》) , 那个战火纷飞的长安, 即便游子想归也不能归, 归去徒添悲痛。韦庄的一些诗里很明显地执拗地表达了故国之思:“几时携手入长安” (《浣溪沙》) ;“如今俱是异乡人” (《荷叶杯》) ;“故国音书隔” (《清平乐》) ;“凝恨对残晖, 忆君君不知”《菩萨蛮》;“年年春日异乡悲” (韦庄《江外思乡》) 。对于这么一个日夜思念故乡的人, 不可能一反常态, 一心依恋他乡, 不思回乡的。

二.内容赏析

韦庄的这首《菩萨蛮》一反常态, 开篇就道: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人人都说好的江南, 在作者眼里“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这四句绘出了一幅百看不厌的烟雨江南画卷, 人在画舫里泛舟碧波, 卧听春雨。韦庄用白描的手法, 疏朗地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图和江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以及美丽的江南人物, 堪称咏江南春色罕见之佳作。如此亲历的美景美趣美人似乎给了“江南老”更充分的理由, 是否游子可以宽慰自己“此心安处是吾乡”, 不必去思念那战火纷飞满目疮痍的故乡?由此从事理上来看, “江南老”包含两个理由, 游子归家不能, 又加上江南风景太好, 这两点客观原因足以造成游子只能在江南老。但是游子是否愿意在江南老呢?注意!这里用的是“只合”, 意思是“只应该”, 而不是表达情感的“惟愿”“只想”。由此可见, 即使如此美好的江南, 也不能让游子心甘情愿终老于此。“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这句顺承上几句而来, 未老不要回乡, 回乡定会后悔错过这美景而断肠。但词的开头句是“游人只合江南老”, 此处却否定“江南老”, “未老莫还乡”, 意思就是说老了定要还乡。美丽的江南, 满目疮痍的故乡, 给了作者江南老的充足理由, 无奈情感上还是无法接受。

全文可分三层来分析:第一层是别人说江南好, 而作者这个游子又无家可归或者有家归不得, 于是别人劝他“只合江南老”;第二层是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 感觉江南确实美到无以复加。第三层, 现今回家不能, 江南又如此美, 那么就姑且留在此处。最后一句就是在下面三种情况下得出的:一则, 漂泊在外的游子, 家乡正是战火纷飞, 不留在这美丽的江南, 又能归去哪里?千般思量万般斟酌之下才作出暂时留下的选择, 这种留下包含的无奈和沉痛就不言而喻;二则, 即使在这种逼迫无奈下作出了选择, 词人还是有保留的, 他不认同开头旁人劝他“江南老”, 虽然如今归不得只好暂时留在江南, 但老年时候定要回去的。因为古人一直信奉“树高千丈, 落叶归根”, 即使是魂也要回到故乡, 故乡才是游子灵魂的寄托地。据此看来, 江南很美值得留下, 至多也不过是对自己目前思乡不能归的自慰。三则, 从语意上来看是应该留在此地, 但最后十个字两句话, 竟然用顶针手法将最易惹动游子故国之思的词语“还乡”连写两遍, 这简直就是对“还乡”的强烈呼告, 更于“还乡”前置一“莫”字, 将那种归乡不能的无奈沉痛推向极致。如此百转千迴不正是为了表达思乡而不得归之的沉痛无奈吗?正如诗人另一首诗里所写“此处见花枝, 白头誓不归”, 说因为这里美好, 所以即使白头了也不愿回乡吗?非也!因为现今老了仍然归乡无望, 只有发誓不回去了, 这明显是愤激之词、绝望之语, 深沉委婉地表达了乡思之痛。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第9篇

琵琶金翠羽[6],弦上黄莺语[7]。劝我早还家,绿窗[8]人似花。

【注释】

[1]红楼:红色的楼,泛指华美的楼房。此指官贵人家女子的闺房,一说犹青楼、妓女所居。

[2]堪惆怅:堪,“那堪”的省文。此指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3]香灯:即长明灯。通常用琉璃釭盛香油燃点。

[4]流苏帐:用彩色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穗状垂饰物。常饰于车马、帷帐等物上。此指饰有流苏的帷帐。

[5]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此句是当黎明之时将要出门离去女子留着眼泪与之辞别。

[6]金翠羽:指琵琶上用黄金和翠玉制成的饰物。

[7]弦上黄莺语:此句是指琵琶之声犹如黄莺的啼叫。

[8]绿窗:绿色纱窗。指贫女的闺室。与红楼相对,红楼为富家女子闺室。

【阅读指津】 古诗词鉴赏阅读,第一步应该是读懂。读懂层面是说要懂诗词的主旨大意以及诗词的大致风格与特色。完成这个层面的阅读,除了自身的文学修养外,要“借诗读诗”。所谓“借诗”就是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如果是考试中的诗歌,还可以借助题目信息来读懂诗词。

韦庄生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五代十国分裂混乱的时代。他一生饱经离乱漂泊之苦。黄巢攻破长安,他逃往南方,到处流浪。直到59岁,才结束了这漂泊流离的生活。这首词,就是他浪迹江南一带时思念故乡、怀念妻子的即时之作。上片回忆别时情景,红楼香灯、流苏半卷的富丽环境,与残月出门,美人倾泪的愁苦离情形成强烈对比,愈发增添了离人的惆怅。下片写异乡怀人,悦耳动听的琵琶声,宛若爱人的耳边叮咛,正劝我早日归家团聚。整首词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毫无滞碍,格调清丽疏淡,蕴藉风流,手法上虚实结合、纯用白描,具有浓郁的民间词气息。

对于诗词的理解,绝对不能像科学那样,过于讲求理性与严谨,诗歌之美就在于意义的多样性、模糊性。因此,我们在读诗作,尤其是考试时,一定要细心品味诗词的韵味,而不是一味停留在文辞释义上。如“美人和泪”,是“我和泪与美人辞”,还是“美人和泪与我辞”,还是同时存在?这需要同學们去做一品鉴。还有“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是弦上的琵琶(声)像黄莺,还是黄莺跟琵琶的声音都像女子说话的声音?也可以这么理解,琵琶声就代表女子所要诉说的情意。每一声的琵琶语,就是她每一声的叮咛与嘱咐。每一声的叮咛与嘱咐说的是什么?“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要记得在故乡,在绿窗之下,有一个如花般的人等待你。“似花”,这两个字有多种的暗示。一个是说美丽的女子像花,有这么美丽的人等你,你还不回来吗?这是似花的第一个作用。似花,还有第二个作用,天下的生命最短暂的,是花给人的感觉最强烈。你眼看它含苞,眼看它开放,眼看它零落。如花的美人如果你不及时回来,等到你回来的时候,辛辛苦苦等待他回来,凄凄凉凉人老了,花也谢了。

《菩萨蛮》李清照 第10篇

温庭筠擅作闺词,李清照本身就是女词人,男儿闺音与女性词的艺术特征常常形神俱似。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对比赏析

温庭筠的词极为香艳,词中的女子也有点俗脂艳粉的味道,而李清照笔下的女子却有着冰肌玉骨、超凡脱俗。男子眼中的女子和女子眼中的男子本就有很多的不同,因为一个是写眼中的风景,一个是写心中的风景。不管男词人怎样了解女子,写得怎样的生动,终归不能走进女子的心底,感受他最真挚的感情和感受。往往感觉有点雾里看花,能欣赏到朦胧的美,却看不到美丽的花蕊。

王国唯形容温庭筠的词是“画屏金鹧鸪”我也深有同感,一个男子穷尽了所有的词语,想要描绘一个美丽的女子,却又如同用金线锈在画屏上一样,奢华而又呆板,终无法达到近在眼前,若隐若现的地步。而李清照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将一段心情和感受写得活灵活现,仿佛自己就是词中的女子一般。

温庭筠写女子多描写外在的动作和外貌,也就是说他写的女子大多数是眼中看到的。而李清照更多的是用景写情,如“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就是《一剪梅》中很典型的例子。在萧瑟的秋天,粉红色的荷花凋谢了,铺着光泽如玉的竹凉席,睡觉也觉得有些凉了,心事重重的女主人公在着秋意浓重的天气里,轻轻地解下了身上穿的绸制长裙,独自一人划着漂亮的小船荡漾在空荡的湖面上。“残”、“轻”、“独”把女主人公的神态和心情一下子就显现了出来。而“独”字更是表明了女主人公孤独、苦闷、惆怅的心情。

而温庭筠写女子时用了“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完完正正摆在面前的就像一幅画,少了很多灵动。在他的.笔下的女子很难分清谁是谁,仿佛千篇 一律,因为他只抓住女子的外表作为自己描写的重点。所以我们看不出区别,只看到他一张张美女图,看得清他们的脸,却看不到他们的眼神,看不懂他们的心。虽然委婉细腻,但总不如李清照的真挚、深刻、动人。

拓展阅读:温庭筠介绍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jiàn)助教。

《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著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居江淮,后定居于鄠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早年苦心学文,年轻时即以词赋兼工,才思敏捷知名。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

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巽子》,原本不传,《太平广记》引录甚多。

温庭筠是公认的花间词鼻祖,要赏析花间词首先就要先了解温庭筠及其代表作品。温庭筠 (约801—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年轻时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五代后蜀赵崇祚辑录了晚唐五代时期温庭筠、皇甫松、韦庄、薜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和凝、顾敻、孙光宪、魏承斑、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和李洵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十卷。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集。这十八家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孙光宪以外,都是西蜀的文人。他们的词风大体上一致,后世因称为花间词人。其中最早的词人,就是被称为“花间鼻祖”的温庭筠。

在中原战乱频仍之际,西蜀相对安定,所以集中了一批文人。而西蜀的统治阶级在相对安定的局面中又弦歌宴饮,过着奢侈放纵的苟安生活,于是,那种镂玉雕琼,裁花剪叶,描写女人恣色风情的词,便适应歌台舞榭的需要而大量地产生出来了。欧阳炯《花间集》序说:“杨柳大堤之句,乐府相传,芙蓉曲渚之篇,豪家自制。莫不争高门下,三千玳瑁之簪,兢富樽前,数十珊瑚之树。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南北里之娟风。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花间词就是在这样的社会风尚里产生的。陆游《花间集跋》说:“方斯时,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乃流宕至此。可叹也哉!或者,出于无聊故耶!”这是对花间词的中肯批评。

唐诗从南朝宫体中解放出来,取得空前未有的成就,到这时仿佛又回到了南朝宫体的老路上去。花间词人大都步温庭筠的后尘,浓艳香软而不能自拔。诸如“云鬟半坠懒重簪”(顾敻《酒泉子》),“慢回娇眼笑盈盈”(张泌《浣溪沙》),“握手送人归,半拖金缕衣。”(孙光宪《菩萨蛮》)简直就是南朝宫体诗的翻版。

温庭筠生活于晚唐的多事之秋。面对日落西山、气息奄奄的唐王朝,杜牧有“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自许,李商隐亦有“叩头出鲜血”,“君前剖心肝”的忠忱。但是,前者长期沉沦下僚,后者处在党争的夹缝中,忧谗畏讥,长被压抑。由于仕途蹭蹬,难伸壮志,对现实的不平就化为消闲享乐,沉迷声色,这就是“兼济”不得时的“独善”的畸形表现,此诚如李泽厚同志在《美的历程》中所指出:“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温词就是这一时代精神的产物。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李清照赏析 第11篇

春风柔和,阳光淡薄,已经是早春的季节了。刚脱掉棉袄,换上夹层的青衫,我的心情很好。一觉醒来微微有些寒意,鬓上的梅花妆现时已经乱了。

我日夜思念的故乡在哪里呢?只有在醉梦中才能忘却思乡的愁苦。香炉是我睡的时候点着的,现在沉水香的烟雾已经散了,而我的酒气却还未全消。

《菩萨蛮》李清照 第12篇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注释

归鸿:这里指春天北归的大雁。

碧:青绿色。

背窗:身后的窗子。

凤钗: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钗名有时因钗头的.形状而异。

人胜:古时正月初七为“人日”,剪彩为人形,故名人胜。胜,古代妇女的首饰。

角:古时军中乐器。有彩绘者,也称画角。

漏: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

牛斗:即牛宿(二十八宿之一,相当于摩间羯座之一部分)、斗宿(二十八宿之一,相当于人马座一部分)。非一般的所说北斗星和牵牛星。

赏析

此词也写早春思乡之情。声断,声尽的意思。鸿雁北归,已不闻声,极目天穹,唯有残云如碧。词人之心亦已随鸿雁归飞矣!

所思如此,词人并未明言,只写夜来窗外春雪迷蒙,炉烟静炷。炉烟直,极言静境。烛光下,凤钗溢彩,钗头人胜轻盈。《荆楚岁时记》载:“人日(旧历正月初七)剪采为人……又造花胜以相遗。”宋时风俗,于立春日戴人胜。隋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可见人日戴人胜亦是表达乡思的传统意象。

下片也不直写乡思。只写角声中,天色渐明。漏,古代计时的器物。晓漏残,曙色开。牛、斗,星宿名,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斗转星横,意味着天将破晓,词人一夜不寐可知。

《菩萨蛮》李清照 第13篇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温庭筠《菩萨蛮》14首,都是供奉皇帝让宫女们吟唱的宫廷艳词。

此词是14首中的第二首。

“能逐絃吹之音,为侧艳之词”的温庭筠被后人赞誉为“花间鼻祖”,而他所处的正是五代纷争,中原动荡,戎马倥偬,笔砚难安的时代。惟西蜀、南唐,较为僻静,君臣苟且怀安,寄情声色。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温庭筠的《菩萨蛮》恰恰又是为皇帝所做的应歌,不是为抒情而发。据《唐诗纪事》卷54记载:唐宣宗最爱唱《菩萨蛮》词,丞相令狐绹为了讨得皇帝欢喜,请温庭筠代写,并秘密告诫他不要对外公开。而温庭筠不畏“恐吓”,故意泄了密。令狐绹对此怀恨在心。此后,温庭筠累举不第,卒不得志。此记载说明了此词的特点——是唱给皇帝听的。因此必须以宫廷生活为背景,内容和辞藻也必须以宫怨、闺愁为主。这就形成了14首《菩萨蛮》的总特点。

从此词的内容和风格看,它主要写了一个女子梦中淡淡的哀愁情事。通读全词,自已认为“惹梦”乃是词中最为关键的词眼。抓住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此词。但是词中人物因何入梦,梦中又是何等情事,以及梦后心绪如何,词中又没有作明晰的叙写,词人只是以意象的组合和转换、环境的构造和渲染、人物衣饰及活动的刻画和点缀来组成词篇,一切都深隐在一片精美朦胧之中。正因为上述原因,以致历代解会不一,甚至被贬为温词最晦涩之作。

词的开头两句就写出了居室之清雅无染,晶莹剔透,无不渗透着环境之温馨,情事之香艳。

“水精”,有人写作“珊瑚”。在我看来,若更想为词创造“惹梦”之意境,非作“水晶”解不可。以水晶作帘,更能描绘出闺中陈设的玲珑雅洁,犹如李白诗中云:“放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颇黎枕”,玻璃枕也。其莹如水,其坚如玉,无不是与“水精帘”一呵成气,尽显华美。而“暖香”、“鸳鸯锦”又与前句两物相得益彰,从而为我们描绘了一出浓艳的美人恹恹佳梦,特别是“惹”字,状此时此刻之美人情态,十分精确传神,用的也是灵动入境,真可谓着一“惹”字而意境全出。若把它换作“作”、“生”等,便意趣索然,感情僵之而不深腻。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笔锋一转,写到了室外之景象,杨柳堆烟,残月朦胧,雁渡寒江,给人一种凄凉清冷的感受。此两句甚似与前句毫无逻辑联系,着实难为理解,以致历代对此句解读不一,一指为叙梦中之事,清代常州派词论家张惠言在《词选》中言:“‘江上’以下,略叙梦境”,认为承上句入梦之后写梦中所见,主人公内心的唯见雁飞、不见人回的怅惘,自然见于言外;或解为截印象之美,如俞平伯在《读词偶得》中所言:“飞卿之词,每截取可以调和的诸印象而杂置一处,听其自然融合”,此两者莫衷一是。不过,我更同意其他学者之言,认为江上二句,乃叙时景,也即说的是初春破晓的时候。原因有三:一是,初春乃象征着希望的开始,符合人本性对希望的渴望,联系到该词创作的背景,词中女主人公内心的怨,更是在这个时候最易得于泄发;其二,可起到引起下文之用,在内容和结构上浑然天成;其三,更能说明“惹梦”的内在原因。

至此,已将美人佳梦的精致朦胧美显现得淋漓尽致,从这高超的展现中突出强调了“惹梦”的精妙之用。

承上所作的铺垫,后片主要通过美人梦醒以后的梳妆打扮行为来暗示出其“惹梦”的原因。

换头“藕丝”句,着实写出了美人身著浅黄淡绿之衣,尽显清雅怡人,意著此衣,实则想以此向外传达内心难以言传的幽思。“人胜”句则是前句梳妆动作的持续。“人胜”,即彩胜,妇女们头上的饰物,似人形。据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所记:“人日剪彩为胜,故称人胜”,说的是农历正月初七所剪的一种人形剪彩。“参差剪”,指的是剪成大大小小各种形态的人胜。“参差剪”除了状“人胜”的形状外,还写出了剪彩人的精致动作。在这两句里,词人以冷静旁观之立场作客观泛化之描写,用意象的排列组合和跌宕变化传达出了人物的幽微心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香红”,鲜花也。词人不直接说花而说“香红”,是从花的色味着笔。两鬓簪花,中有距离,故曰“隔”。“双鬓”句中着一“隔”字,则两鬓簪花如画。双鬓插着鲜花,头上簪着金钗,末句再着一“风”字,无不使人觉得两鬓之花香飘浮不定,且觉金钗上的人胜也在春风中颤巍巍的摇晃不已,恍荡之间,一下子让人觉得词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心绪,则显得更为朦胧迷离,只在“惹梦”的“暖香”和“鸳鸯锦”、拂晓时分江上的“雁飞”、以及“参差剪”的“人胜”等富有“意味”的意象中,逗露出一丝节序之感与怀人之情。这正如词人在《春幡》写下的:“玉钗风不定,香步独徘徊”。

词于至此,吐露出美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心思,回应前片,也回答了“惹梦”的原因。

再回过头来重新品味此词,无不让人拍案叫好。从结构上看,上下两片似不相属,但“香红”二字与上面的“暖香”映射,“风”字又与“江上”二句呼应,神理贯通,脉络具在,形成了浑成统一的艺术整体。

再者,整首词的上下片各句之间都严格押韵,“枕”与“锦”、“烟”与“天”、“浅”与“剪”、“红”与“风”,形体规整一致,从而展现了温词形体音律的成熟精美。

作者简介:

肖景仁(1989.10~),男,汉族 ,广东雷州市,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12级美学专业研究生。

《菩萨蛮》李清照 第14篇

【作品介绍】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的作者是李清照,被选入《全宋词》。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上片写早春之喜,下片写思乡之苦,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深切感人。

【原文】

《菩萨蛮》李清照 第15篇

菩萨蛮

作者:苏轼  朝代:  体裁:词   玉环坠耳黄金饰。轻衫罩体香罗碧。缓步困春醪。春融脸上桃。花钿从委地。谁与郎为意。常爱月华清。此时憎月明。

《菩萨蛮》李清照 第16篇

菩萨蛮,菩萨蛮郭□□,菩萨蛮的意思,菩萨蛮赏析 -诗词大全

菩萨蛮

作者:郭□□朝代:宋体裁:词 卖饧天气箫声软。午院水沉烟未断。睡起补残眉。红绵入镜迟。霎时开笑靥。花上看双蝶。新月上帘钩。相思不断头。

《菩萨蛮》李清照 第17篇

关键词:江南;文化;韦庄;词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2

自古文人对江南别有一番情结。历史上在江南留连过的文人,大多跟江南结下了不解情缘,此后一生,不断忆江南、梦江南,在他们内心深处,江南不再是遥远的他乡,而是文化和精神的乐土。江南之所以让人流连忘返,不仅是江南风光旖旎美景醉人,更是因为江南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令人乐不思归。晚唐五代词人韦庄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留连江南,如痴如醉,词中流淌的江南文化情韵,感染了一代代的读者。那么,究竟什么是江南文化,韦庄又如何与江南结下情缘,并用词笔描绘了江南清秋佳日的盛景呢?下文笔者一一道来。

一、江南文化

江南在中国古典文化史上,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江南,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更是精神层面上的一种文化符号。晚唐五代,江南在经济和文化上不断崛起。江南文化辐射的地域范围,大致是今天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江南有着天然的太湖水系,沿线遍布鳞次栉比的水乡小镇,以扬州、金陵、苏州、杭州等几座城市为中心,江南的城市经济不断发展,晚唐五代时期,与战火不断、兵连祸结的长安洛阳相比,扬州、金陵和杭州三座大都会日趋崛起,并向四周扩展,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文化圈。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北方文化的文化形态,江南文化的精神内涵,突出表现为一种审美的诗性文化。学者刘士林曾论述“从审美文化的角度看,江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诗性文化……构成江南文化的‘诗眼、使之与其他区域文化真正拉开距离的,恰是在它的人文世界中有一种最大限度地超越了文化实用主义的诗性气质与审美风度。也正是在这个诗性与审美的环节上,江南文化才显示出它对儒家人文观念的一种重要超越。”[1]可见,江南文化体现出来的审美关照方式,是江南文化区别于其他区域文化的根本内容,而这样的审美眼光与诗性表达,与诗歌的表意不谋而合,诗词在江南恣意生长,诗词在江南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与活泼泼的生命力。

二、韦庄的江南文化情结

文化上的江南地位日益凸显。五代以后,江南成为了全国的经济中心,更形成了可观的城市群,“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民谚足状其盛。据考证,“杭州在唐代已经日趋繁荣,到五代时,又继续得到发展。当时钱塘江`舟楫辐辏,望之不见首尾'。吴越既以丝织品、茶叶、瓷器向北方朝廷进贡,又利用以此换取的允许贸易的机会,往来贸易以获利。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对外商业贸易的繁荣,吴越扩展旧城。凿石填江。吴越扩建后的杭州城包括子城、夹城、罗城三重。夹城周围50里,罗城周围70里。钱塘江捍海堤,一般认为是保护农田,其实更具有保护杭州城市的功能,保证了杭州城郭的安全”。[2]

唐代自战乱以来许多文人留寓江南。金陵因其龙盘虎踞的战略地位,也成为北方士大夫寄居的中心之一。据史书记载,金陵石头城建好后,大批文人南下避乱。如贞元二年进士及第的李棱“有别业在江宁”,与其父母定居于此。唐末,长安人刘著迁到金陵。韩洄: 《太中大夫守国子祭酒颖川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赠户部尚书韩公行状》一文记述“天宝末,盗陷西京,兄侄七人遭罹不淑茹痛,违难寓于江南,布衣蔬食,不听声乐者,积六七年”。文人们来到江南后,继续写诗填词,目之所触,心之所感,笔致变得温婉细腻。这一时期,文人所作如《思越人》、《忆江南》、《望江南》、《渔歌子》等词牌曲调,都瞩目江南风物人情,歌咏江南生活情景与心中感触,在审美情趣上大多赞誉江南盛景或流露隐逸世外桃源的闲情逸致。《全唐诗》卷522,收录了一首杜牧的《刘秀才与池州妓别》 :“楚管能吹柳花怨,昊姬争唱竹枝歌。金钗横处绿云堕,玉著凝时红粉和。”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江南,丝竹管弦相和,温柔缱绻之乡,令诗人们留连忘返。

战乱年间,韦庄长期流连江南,这里的软玉温香足以抚慰失意漂泊的才子之心。据《唐才子传》记载:“庄早尝寇乱,间关顿踬,携家来越中,弟妹散居诸郡。西江、湖南,所在曾游,举目有山河之异,故于流离飘泛,寓目缘情,子期怀旧之辞,王粲伤时之制,或离群轸虑,或反袂兴悲,《四愁》、《九怨》之文,一咏一觞之作,俱能感动人也。”[3]韦庄为生活所迫,浪迹万里,漂泊江南湖湘十几载,可谓遍历风霜。其间为求仕求食而奔走干谒,惨淡经营,整日焦灼不宁。唯一可堪安慰的便是这春江水暖,西风莼鲈,莺歌燕舞,美景炫灿,江南美人温柔缱绻,江南安宁富庶,一点点滋养着韦庄那颗沧桑漫漶的心。江南山川风物、丰厚的文化也滋润着这批文人。韦庄与江南结下了不解之缘。“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江南的富庶、安逸吸引了一直在动乱之中疲于奔命的韦庄,于是决意去江南寻找安身之所。他先后到过安徽、湖南,到过江浙一带镇江东阳、两衙两湖。“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江南风景如画,繁华的都市市井文化,让韦庄紧绷的神经和纠结的心态稍稍得以放松,惊骇狞厉之色渐渐褪去,灵魂变得安然、飘逸。对江南文化的浸染、对江南风物山川的不吝褒扬,使他的诗词作品染上了浓郁的江南文化风韵。

三、韦庄词的江南文化情韵

韦庄《菩萨蛮》五首流露出纤细温润的江南文化情韵: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劝君今夜须沈醉,樽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春水、桃花、鸳鸯、燕子、杨柳,还有姑苏寒寺的夜半钟声、扬州廿四桥的明月、杭州钱塘江的秋潮、西湖的秋月和莼菜、松江四腮的鲈鱼,江南风物人情之美,令人不知不觉间消魂沉醉。江南如画的山川风物,江南富有诗意的生活方式,让韦庄的词笔也变得清丽温润,缱绻动人。韦庄词呈现出清丽自然的风韵,正是一种诗意情怀的审美外化。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菩萨蛮》词五首尽显诗情画意与文士情怀。在这些词里,江南风物浸染了古典的诗意,江南有着诗一般的生活氛围,草长莺飞,杏花春雨,水乡风致,妩媚旖旎,江南女子感情细腻委婉,性子婉转千百度,心思千珑万窍,在词里描画入木三分,这一切都脱胎于江南文化的清新秀逸与灵动脱俗——正如上文所述,江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诗意文化。

战乱频仍的年代,大批文人士子流落江南,江南文化与这些文人相互成就了彼此。叶嘉莹先生亦认为,“韦词则像一曲清丽婉转、充满生命和感情的‘弦上黄莺语。[4]随着当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词在江南传唱,吴越歌女、笙箫传播蔓延,词的题材内容和调名曲牌诸方面不断完善,而明丽秀美的江南成为诗人才子钟灵毓秀之所钟,既使这个诗性的南国田园得以建立,也让词日渐脱离音乐,获得了独立的生命力。

作为一名江南游子,他乡过客,韦庄以江南为栖息地,暂且沉醉片刻,以慰藉那颗躁动不安的灵魂,然而,莫名的乡愁却始终笼罩着他的心。词人正是用江南极致的美景来反衬对故乡的思念。正如《白雨斋词评》中所说:“一幅春水画图,意中是相思,笔下却说江南风景好,真是泪溢中肠,无人省得。”[5]

参考文献:

[1]刘士林.江南文化与江南生活方式.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2月第1期.

[2]傅崇兰.城市史话[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47- 48.

[3]辛文房著,李立朴译注.唐才子传全译[Hl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637.

[4]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上一篇:三官中心小学2010年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求求你爱上我观后感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