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数学乐趣范文

2024-05-28

享受数学乐趣范文(精选8篇)

享受数学乐趣 第1篇

享受数学乐趣 实现数学价值

【论文摘要】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求学生记住概念、公式、定理,记住老师讲的各种“题型”的解法,从而会模仿它们解题,因而,大多数学生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以及新的教学理念。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追求的数学教育的价值。作为老师,我们应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认真思考一下,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策划中心,让学生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体验生活、享受乐趣、感悟价值。

【论文关键词】数学,乐趣,价值

新课标的理念指出,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应该遵循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只有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唤发出生命的活力。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一句话: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说,提高课堂的乐趣,是以人为本,提高课堂效益的一种具体表现。

一、挖掘生活素材,在联系实际中享受乐趣,感悟数学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课改前的一些数学题目却经过多重提炼,课改后的许多数学题基本在生活

中都能找到原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从生活物品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课前布置一项作业: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动手制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上课时,学生拿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像化妆品包装盒、牙膏盒、火柴盒、墨水瓶盒、骰子、魔方等。在学生汇报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会时,有些学生就谈到了: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要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面要一样大,正方体6个面要一样大,长方体和正方体有8个顶点等。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直观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能抽象出它们的特征,同时,学生感受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这节课,我对课程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学生在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中,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深刻认识。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但能学到知识,发展技能,更能深深地感受到:数学不是书本上的枯燥学问,它的“身影”活跃于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体现于你我的生活中。学生在多彩多姿的生活世界中挖掘出无尽的学习财富,生活世界也成为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回归实践,在数学活动中享受乐趣,提升数学价值

在我们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我们要用一种开放的、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并对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引导,让数学学习充满生活气息与时代气息。在课堂上,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外,学生积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价值,在“探索——发现——再探索”中学生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真正地领悟数学的内涵、提升数学的价值。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老师让学生带上钱,亲自去超市购物,在付款时想一想:营业员阿姨该怎样找钱?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方法,但不管是何种方法,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购物过程中通过自我体验,感知新知识,理解抽象的算理,并主动地建构内化。

数学知识并不仅仅只能在课堂上学习,还可以投入到生活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使数学思维伴随问题的解决而得到发展。在生活实践与算理理解的交融中,学生既体验到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增强了学习的动机与兴趣,认为学习是一项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学习数学的快乐,数学学习的价值不正是如此吗?

三、真情评价,激励学生自主发展,实现数学价值

清代学者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对待我们的学生,应多一些微笑,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多一些赞扬,少一些批评。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这样学生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信,多一点自由的呼吸,乐观而向上,活泼而富有朝气。课堂评价如果多一点欣赏鼓励,多一点期待关注,多一点尊重宽容,多一点浓厚的人情味,就可以多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让学生在一次次充满真诚与个性的评价中得到品德的修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尊、自信中快乐成长。

如在教学《找规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堂练习:“请你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创作一幅有规律的图案好吗”?同学们兴致高昂地开始设计,很快就有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有的学生设计的拉花很漂亮,它的规律是红,绿,白,紫,黄,蓝;红,绿,白,紫,黄,蓝六色循环。我高兴地说:“你能列举生活中见到过的有规律的图案,说明你是一个热爱生活、有心观察的孩子。真棒”!有的学生说“我的作品的规律是:圆柱体、圆柱体、正方体;圆柱体、圆柱体、正方体„„.三种几何图形循环”。我赞赏地说:“你能把学过的几何图形和今天所学的新知识准确地联系起来,创作出有规律的图案,真不简单”。还有的学生说:“我们常常用掌声鼓励大家,仔细听听,你能找到我的掌声的规律吗?(一、二、三三三;一、二、三三三),做了三次”。我惊讶地说:“你能用自己的动作简练地表达出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创作了有规律的掌声,你真历害”!„„ 在同学们

七嘴八舌地讲解中,我拿起一位同学的作品奇怪的问:“咦,这张画的是什么?看,真有特色,他一定有许多想法,讲给同学们听听吧”。他高兴地跑上讲台自豪地说:“这是我设计的桌布,上面的图案很复杂,有小花,有小草,有小狗,有小鸡,还有房子,大树,太阳„„”我发现这幅图虽然很美,但是没有规律,于是我这样对他说:“你确实设计的很漂亮,可是你能说说它的规律吗”?这个同学一下愣住了,我说:“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找规律’,你能重新设计一幅有规律的图案吗”?他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认真地画起来。从他认真的态度中,我看得出来,在老师真情的评价中他明白了自己的不足,相信下一幅作品他会成功的。

在这样一个充满欢乐的数学海洋中,学生在课堂中一边品尝被人尊重的喜悦,一边学会欣赏别人,而欣赏产生的巨大力量,可以引导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在学习上更加勤奋。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享受数学乐趣 第2篇

内容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课改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开展体验学习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的第一条建议,可见体验的过程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体验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进入生命领域,调用各种器官去体验、去感受,能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之间架起一道无形的桥梁,是知情合一的学习。这就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体验学习。那怎样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呢?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让数学走进生活,感受数学的魅力。

当数学与孩子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我们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寻求知识背景,感受生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

(1)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递给他。”这一观点体现在教学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只有主动参与,才能使认知与知识的获取得到和谐的发展。

一年级教材中的“几个”和“第几个”是生活中的常用语,学生会说,但不是很清楚它的实际含义。于是,教学青岛版上册“快乐的校园”时,我将这节课搬到了操场上。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排队,看你能不能发现排队中的数学问题!”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孩子们兴致盎然。队很快排好了,“那么,下次你还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老师,我记住了我是这一排的第三个。”

“老师,我是这一排的第五个。”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发现。

“老师,我的前面有三个小朋友,后面有4个。”真了不起!连“前后”都用上了。

“老师,我们这一排有8个小朋友,我排在第四个。”多聪明的孩子,用自己的亲身体验理解了“第几”,自然有真实感、兴趣也高。

(2)小学数学中的许多内容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北师大版下册《桌子有多长》时,课一开始我着急地对孩子们说:“过两天我们班又要转来一位新同学,可是教室里已经没有多余的课桌了,负责桌椅的老师答应为我们班做一套。怎样才能知道课桌的长度,大家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

孩子们顿时活跃起来,有的用书比划,有的拿出了铅笔,还有的干脆就用手。一会儿,结果出来了:

“老师,我量过了,桌子有六支铅笔那么长。”

“不对,我量的是五把尺子那么长。”

“我躺在桌子上试过了,桌子比我的身高差一点,可能没有1米吧!”

……

孩子们吵吵嚷嚷,争得不可开交。于是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得的结果却不相同?你有什么想法呢?”

“老师,因为我们用的工具不一样,所以结果不一样。”

“要是我们都用同一种工具量,就能得到一样的结果。”

于是我及时引导:“真聪明,老师也是这么想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新朋友——尺子。”

孩子们终于体验到了统一测量单位的必须性。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自然水到渠成。

[NextPage]

2、挖掘社会生活,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感知。

摆在低年级数学教师面前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和他们有着巨大反差的,是严肃抽象的数字。其实,数学并非是一门让人望而生畏的学科。很多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刚刚跨进校门的孩子还沉浸在儿童乐园的滑梯上和美妙的童话中。对于学习,他们感觉有些新鲜,有些好奇。可是,当他们拿到新书时,马上“爱不释手”,卡通人物正向自己招手呢!大象在和长颈鹿比高矮;大笨熊还和小白兔比跳绳呢,小白兔跳了23下,熊只跳了2下,可真笨……小朋友们一下就乐了,我们的新书真有趣,就像童话一样。还有书中所选取的都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现实问题数学化了。而老师也摇身一变成了一位可爱的“大朋友”,带着孩子们遨游在数学乐园中,去解开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数学学生能不喜欢吗?

3、用于现实生活、回归生活,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

生活是个万花筒,处处有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他们知道用于何处去。因此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去思维,去创造。

在组织秋游活动中,我引导学生讨论:我们班男生有29人,女生有19人,现在有载客量分别为55人、50人、60人的三辆车,租哪辆车更合适呢?车需要几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呢?引导学生猜一猜,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学习了《分类与比较》后让学生动手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间;在认识了《方位》后,我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了解一下学校的周围都有哪些建筑物,从而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二、让学习融入自主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

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更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更要善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

1、在实践中体验,促进经验获得。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比较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

上“高矮长短”这课时,我在黑板上端贴了一只可爱的小花猫,并且说只要你能把它拿下来,它就愿意同大家一起做游戏。一年级的孩子最喜欢小动物了,都纷纷推选班上个头最高的一位同学去拿,结果真的拿了下来,大家一阵欢呼。于是我及时问问他们为什么自己不上来,自然地导入课题“高矮”。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表现,让他们感受到原来学数学是这么快乐的事,而他们通过实践感悟后获得的知识也是最清晰和最深刻的。

2、在自我探索中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改革全面推开的今天,必须乘着课改的东风,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同桌两人为一组,每桌准备10个扣子。先由一位同学随手抓上几个,请另一位同学看着桌上剩余的扣子,快速猜出手里抓了几个。还可变换规则:如让猜者闭上眼睛猜猜对方抓了几个,猜对后算算桌上有几个,并且写出相应的算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猜想验证获得了正确的计算方法,闪烁着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原来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体验,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在交流中反思。有人说过:如果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两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人至少拥有两种思想。同样,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正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合作交流就能促使学生不断反思不断探索,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听了一位北师大版教材实验教师的一节课中有下面两道题目:

a、小鸡们排了2队,一队有5只,一共有几只?

b、小鸭们排了2队,一排有4只,另一排有5只,一共有几只小鸭?

同学们都懂得前一道用乘法计算:5×2=10(只);后一道用加法计算:4+5=9(只),老师对他们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时,下面一位同学小声说后一题还可以用乘法算。老师马上鼓励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4×2=8(只),8+1=9(只)。老师向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看到自己的答案得到了认可,他高兴极了。接着其他同学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于是又出现了:5×2=10(只),10-1=9(只)。尽管他们的方法不是最简便的,但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这不正是我们当前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吗?

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消除对数学的神秘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就得打破束缚,把学生从后台推向前台,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定会获得自我探索、自我创造、自我成功、自我快乐的深刻体验!这样的课堂也定将融知识、技能、思维、情感、创造于一体,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透视感受探究过程 享受数学乐趣

本站编辑:论文中国 日期: 2009年09月07日 点击数: 4

时下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摘要:“教数学真累,学生真笨!”;“学习数学真没劲,苦死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真的如他们所说,数学是那么的无趣?“假如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的喘不过气来?”。造成如此尴尬的境地,大到国家的教育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小到各个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偏离了教书育人的目的,一味地追求升学成绩。而关键在于我们站在教育战线上的教育工作者没有让学生感受经历学习数学的以下几个过程摘要:

一、感受跨进数学知识门槛的过程

俗语说的好摘要:“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师傅把徒弟领进“门”是个关键,这“门”都没进去,如何谈“修行”?你看我们有的教师是如何把新生领进数学之门的摘要:

“同学们摘要:我们在学习上要„博学而参省乎己‟,要不断积累,像积土成山、积水成渊那样,要像驽马一样锲而不舍,学会笨鸟先飞,不停地飞。要有苏秦的„锥刺骨‟、孙敬的„头悬梁‟的读书精神。要坚信孟子的格言摘要:„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别说了,就这些就把学生吓跑了。有本教师杂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摘要:“在学校,老师教给那些懵懂无知的孩子知识和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可是,孩子们的内心对爱的渴求,他们得到了吗?一个生命,需要强健的体魄,同样离不开健康的心理。身、心,正如“人”字一撇一捺,一角之缺,即会毁灭。”这句话精辟地、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教育现存的某些弊端和盲点。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或成人的经历和感受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学习数学的喜好,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正如教育家杜威曾说摘要:“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喜好,激发对探究的热情。”

所以,要想在教学中以后教的轻松,把学生领进“门”这一过程是个关键,也是一门艺术。要让学生感受到摘要:有“我已跨进了数学门槛”过程的感受和享受到其中的乐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好摘要:“喜好是最好的老师。”

二、感受探究知识的过程

长期以来,在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数学教育甚至整个教育界存在过多的短期“功利色彩”。因此在数学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大多数教师授给学生的更多的是“鱼”而非“渔”;更多的是教给学生的是“果”,恰恰忘了也应该教给学生如何去“栽树”。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可以讲的滔滔不绝,津津有味;讲台下,在学生颔首的同时还有那么多的学生仍在质疑,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课堂成为教师演练阵容的唯一战场,解题成为操起的刀戈。该让学生动手的,教师代之,美曰其名摘要:“耽搁课堂时间”;该把数学公式、定理推导过程表演给学生看的,又美曰其名摘要:“浪费感情,又不考”。在这里我倒想问问摘要:“你不把知识的来源过程展现给学生;你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创新,那么你教什么?公式、定理、结论教材上写的比你清楚,学生可以自己看。还有必要再上黑板吗?新教材里的“探索和探究” 是让学生探索探究,还是让教师代之或是做个样子?”

欧美教育认为,当老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过程,就无异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儿童只能怀着顶礼膜拜的心情去占有,他的本分是被动的容纳和接受。当他是驯良的和服从的时候,他的职责便完成了。这种教育现象和我们提倡“和时俱进”、“和谐社会”、“创新社会”、“以人为本”的精神难道和谐吗?“知识若没有聪明烛照其中,即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聪明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那或可动人的聪明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较多的参和机会、实践机会,让学生沉浸在“体验数学”的乐趣中

作者:杨梅英 文章来源:巴东县民族实小 点击数:230 更新时间:2009-5-30 9:55:46

让学生沉浸在“体验数学”的乐趣中

湖北巴东县民族实验小学 杨梅英

《数学课程标准》给老师的建议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体验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深入生命领域,调动各种器官去体验、去感受,能为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之间架起一道永恒的桥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倡和注重“体验学习”。如何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呢?我谈一谈自己多年的体会和探索:

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当数学与孩子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我们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数学,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寻求知识背景,感受生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

心理学家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递给他。”这一观点体现在教学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只有主动参与,才能使认知与知识的获取得到和谐的发展。

北师大一年级教材中的“几个”和“第几个”是生活中的常用语,学生会说,但不是很清楚它的实际含义。于是,我在执教“可爱的校园”时,我将这节课搬到了操场上。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找一找、数一数校园里有多少花、多少树、几个大字、几个雕塑、几个篮球架等,看你能不能在观察中发现数学问题!”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开心地说:这就是数学课,明白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发现。孩子们兴致盎然。

多聪明的孩子,用自己的亲身体验理解了“数”的来源,自然有真实感,兴趣也高。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内容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一册《分类》时,课一开始我着急地对孩子们说:我家今天要来客人,但是我的客厅摆的很乱没有时间收拾,大 家能帮 老师收拾房间吗?”

孩子们顿时活跃起来,有的指挥,有的动手摆,一会儿,把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

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你们干得这么好?“老师,因为我们进行了分类。于是我及时引导:“真聪明、真能干,老师也是这么想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新知识——分类。”孩子们终于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自然水到渠成。

2、挖掘社会生活,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感知。

摆在低年级数学教师面前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和他们有着巨大反差的,是严肃抽象的数字。其实,数学并非是一门让人望而生畏的学科。很多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刚刚跨进校门的孩子还沉浸在儿童乐园的滑梯上和美妙的童话中。对于学习,他们感觉有些新鲜,有些好奇。可是,当他们拿到新书时,马上“爱不释手”,卡通人物正向自己招手呢!大象在和长颈鹿比高矮;大笨熊还和小白兔比跳绳呢,小白兔跳了23下,熊只跳了2下,可真笨„„小朋友们一下就乐了,我们的新书真有趣,就像童话一样。还有书中所选取的都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现实问题数学化了。而老师也摇身一变成了一位可爱的“大朋友”,带着孩子们遨游在数学乐园中,去解开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数学学生能不喜欢吗?

3、用于现实生活、回归生活,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

生活是个万花筒,处处有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他们知道用于何处去。因此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去思维,去创造。

学习了《分类与比较》后让学生动手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间;在认识了《方位》后,我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了解一下学校的周围都有哪些建筑物,从而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二、让学习融入自主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更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更要善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

1、在实践中体验,促进经验获得。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比较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

上“高矮长短”这课时,我在黑板上端贴了一只可爱的小花猫,并且说只要你能把它拿下来,它就愿意同大家一起做游戏。一年级的孩子最喜欢小动物了,都纷纷推选班上个头最高的一位同学去拿,结果真的拿了下来,大家一阵欢呼。于是我及时问他们为什么自己不上来,自然地导入课题“高矮”。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表现,让他们感受到原来学数学是这么快乐的事,而他们通过实践感悟后获得的知识也是最清晰和最深刻的。

2、在自我探索中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改革全面推开的今天,必须乘着课改的东风,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同桌两人为一组,每桌准备10个扣子。先由一位同学随手抓上几个,请另一位同学看着桌上剩余的扣子,快速猜出手里抓了几个。还可变换规则:如让猜者闭上眼睛猜猜对方抓了几个,猜对后算算桌上有几个,并且写出相应的算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猜想验证获得了正确的计算方法,闪烁着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原来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体验,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在交流中反思。

有人说:如果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两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人至少拥有两种思想。同样,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正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合作交流就能促使学生不断反思不断探索,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教学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对学习数学是否有兴趣。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而创新需要兴趣来维持。数学的学习由于其特有的抽象而尤为明显。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而如果缺乏兴趣,那么学生就会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为此,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呢?下面就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学习的一点体会:

一、设置有趣情境,感受数学快乐 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我们只要善于让学生发现这些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将品味到数学的“妙趣横生,其乐无穷”。如在教学“数字的收集和整理”中,引导学生实验:一个袋子里放入3个红球和3个黄球,先猜一猜: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再让学生从袋子中随意摸出一个球再放回口袋,一共摸40次,先估计一下,红球和黄球可能各摸到多少次,再把每次摸得的结果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下来,反复几次的实践和练习,学生自然而然就发现了规律。

又如在复习“质量单位与时间单位”的教学中,我引入故事进行讨论:小红6小时30分起床,用5秒钟刷牙洗脸,15秒吃早饭,吃了一只100千克的面包和一个60千克的鸡蛋,还有一杯100厘米重的牛奶,背起她2克重的书包,她用15小时走完了800米的路程来到了学校。由于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物,加上学生以有的知识水平,在讨论中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

二、运用有趣题目,激发学习乐趣

出人意料的数学结论能给学生极大的心灵震撼,有些学生由于缺乏较强的数学意识,得到的结果往往是错误的,有时还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感觉。如:王伯伯在一边靠墙的一块长方形菜地上围篱笆,长是6米,宽是4米,王伯伯需要准备多长的篱笆?许多同学就直接算了长方形的周长,没有考虑长方形的一条边是靠墙的。还有的学生只考虑长的一边靠墙或只考虑宽的一边靠墙,而没有考虑两种都可能发生的情况。通过问题的解决,许多同学会认识到原来数学是如此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原来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竟有如此不同的结论,以前自己对数学和数学方法的理解也太片面,太狭窄了。

三、通过游戏引导,养成好学习惯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使学生喜欢数学,感受数学的快乐。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教学时适当采用游戏活动、合作互动、课外拓展等组织形式,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学习与学生乐此不疲的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养成好学、乐学的习惯。

例如,认识周长,我让学生每人准备树叶一张、细线一条,一把直尺和一米的软尺。先出示儿童游泳池,学生通过对游泳池池口黑色边线观察,明确这条曲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再让学生把准备好的树叶拿出来,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来知道这张树叶的周长?学生通过小组的活动和探索得出:

1、先用线沿树叶的边围一围,再用直尺量一量所围树叶的线段的长,量得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2、也可以直接用软尺的一头从0刻度开始沿树叶的边线围一围,就知道树叶的周长了。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实例,让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在小组里进行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

四、通过亲身体会,培养学习兴趣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的确,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许多问题,如果没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是很难理解和认识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亲手操作,亲身体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时,可以通过实物模型让学生自己拉一拉,看看哪个拉得动,哪个拉不动,再总结它们的特性。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抽象,反而会感到有趣,容易理解,并能帮助记忆。在讲到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裁剪一些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圆等纸片,然后通过让学生自己折叠、旋转、观察,最后得出有关的性质。

让小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第3篇

一、让学生在情境中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符号,而是存在于具体情境和可感知的活动中, 人的学习应该在情境化的活动中进行。脱离情境的教学只能成为机械而枯燥的知识讲解,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只能是机械地记忆知识。将知识寓于情境中, 将无形的情与有形的境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教学不再只是知识的互动,同时还伴随着情感的互动,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可以让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获取更丰富的感性信息,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享受学习的乐趣。

1.创设游戏情境。学生对游戏情有独钟 ,我们可以借助游戏本身极强的趣味性设计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游戏活动,为学生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情境,寓教于乐,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自然乐于接受,勤于思考,自然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快乐的玩中学习,更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如学了公倍数的知识点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玩游戏,即选定学生依次报数,当报到7的公倍数时以PASS代替。这样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学生为了更好地玩自然也会积极准备,认真学习。这样将学与玩结合在一起,学中玩,玩中学,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学科浓厚兴趣的培养。

2.创设故事情境。故事可以说有血有肉 ,更加丰富多彩 ,将故事与数学结合在一起,可以学生所喜爱的人物、感人的场景将枯燥而抽象的数学字母、数字、公式等串联起来,让枯燥的数学具有生命活力,这正是学生所喜爱的。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直观而形象地讲述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所举办的一场自行车比赛, 不同的是这些自行车的车轮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及椭圆等。这样以生动的故事呈现枯燥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把数学学习当做一件乐事而主动参与其中。

二、让学生在操作中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操作正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数学思维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动手中享受到智力角逐的乐趣,以及数学学习的乐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造更多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学数学。

1.制作教学具。教学具是教师教与学生学数学的重要工具。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制作学具。 制作学具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过程,可以让学生用到一些数学知识,同时当学生看到教学中所用到的学具都是自己制作的, 自豪感与喜悦感会油然而生,自然也会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2.做中学数学。手脑并用的学习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培养。数学教学不能只是单一的思考探究,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 在操作中经历知识形成全过程。这样学生所收获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能收获数学思想与方法,能够让学生学会数学思维。如在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动手画一画、剪一剪、量一量、拼一拼等探究三角形内角和。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可以在操作中获取第一手感性材料,通过积极地思考就可以上升为对知识本质属性的认知。这样的学习是高效的,更是愉悦的享受。

三、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可以说数学知识的形成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而来,而其价值也正体现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中。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是数学学科的内在学习规律,同时将数学学习带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 更能增强数学教学的真实性与亲切性,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要跳出传统的“教材与教室”的封闭圈,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在宽广而丰富的生活世界中展开积极主动的学习与应用, 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本质认识与灵活运用,促进学生实践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如“循环”的概念,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则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只能是机械地记忆概念,学生自然会觉得数学枯燥难懂,滋生消极情绪。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教师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各类生活现象入手,如春夏秋冬的更替,路口红绿灯的交替,周一到周日的反复,等等,让学生从这些熟悉的生活现象中获取直接而直观的信息, 并经过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思考而达到对这一抽象概念的深刻理解。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机械的记忆,学会从丰富的生活中提取数学概念, 自然就会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

又如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来为课本及家中的一些物品设计包装, 计算出需要多少包装纸,哪种包装材料比较节省。学了百分数解应用题后,可以让学生帮助家长计算哪种购物方式最划算。学了百分数,让学生与家长一起来统计家庭收支情况,等等。这些丰富的实践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将学生的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对于生活有很大的作用, 从而让学生学会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与认识周围事物,同时可以让学生在运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享受数学的乐趣 第4篇

我从份数的角度去思考,很快得到两种解法。解法1:烧掉的3份是270千克,一份是270÷3=90(千克),这堆煤一共是(3+5=)8份,所以一共是90×8=720(千克)。解法2:剩下的是5份,那么剩下的就是90×5=450(千克)。综合算式是270÷3×5+270=720(千克)。

蒋老师一听我的分析,直夸我思维敏捷。这时,胡宁站起来说:“我还有不同的思路和解法。”他给出了解法3:把剩下的煤的千克数看作“1”,烧掉的煤就是剩下的煤的重量的3/5,可以先求出剩下的煤是多少千克,再求一共有多千克。算式是270÷3/5+270=720(千克)

听了胡宁的分析,同学们的思路更开阔了。任飞接着一口气说出了两种解法。解法4:如果把烧掉的煤的千克数看作“1”那么剩下的煤的重量就是烧掉的煤的3/5,算式是270×3/5+270=720(千克)。解法5:把烧掉的煤的千克数看作“1”,这堆煤的重量就是烧掉的煤的8/3,算式是270×8/3=720(千克)。大家都向他投去了敬佩的目光。

听了大家的发言,我心想:如果把这堆煤的重量看作“1”去思考,不是更加简捷吗?于是我再一次发言,给出了解法6:把这堆煤的重量看作“1”,那么烧掉的煤重就是这堆煤的3/3+5,就可以直接求出这堆煤的多少千克。算式是270÷3/3+5=720(千克)。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堂课真有趣,同学们在讨论中锻炼了思维,享受到了数学的乐趣。

享受的乐趣 第5篇

回忆儿时那活泼的微笑,回忆儿时那童稚的思想,回忆儿时那可爱又稚嫩的小手,仿佛是象牙塔里一幅幅清纯的画卷,是那么的亮晶晶。细细的品味,青草般的嫩芽也张开了那双富有生机的胸怀,热情的洋溢在这青青的山、白白的云、蓝蓝的`天。

享受回忆真美!

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广阔、野蛮又带点美妙。有白雪公主的美丽动人,有灰姑娘的幸运之旅,还有怀着一颗炽热而善良的心灵的七个小矮人。平凡而又伟大,美丽而又引人遐思,不同的人生创造了不同的画面,牵动着我的情弦,使我懂得了美的广阔,美的执蓍,美的感悟!

享受人生真美!

朝阳跌出了山头,揭去轻笼水面的淡淡晨雾,使河水顿时浮光跃金,空明澄碧。两岸连山倒映水中,展现出一幅水灵灵的山水图画。你看,桃花灼灼,盈盈欲滴,红白相间,参差和谐。随着轻舟慢移,这幅长轴画卷徐徐伸展……

享受景色真美!

太阳在地平线冉冉升起,闲暇的我在泥泞的小路上“航行”,沼泽似的泥土地,显得那么可爱、自然。回到温暖的家。母亲做着丰富的早餐,父亲为我上学打板凳而忙碌着。

“妈,我帮您。”我迈着高兴而又沉重的步伐,坚定不移。母亲欣慰的点点头,我绽开那粉红色的笑脸,享受着父母的爱,即使六月天火辣辣的太阳也不那么过分炽热。吃着美味的早餐,享受亲人、早餐这感觉真好!

享受的乐趣 第6篇

在生意盎然的草地上,人们时不时会看见在风中摇曳的蒲公英。瞧!那毛茸茸的小家伙又在显摆它那美妙的舞姿了。盛夏里,当万物生机一切都处于盛期的时候,蒲公英便不再显得耀眼。当各种花儿尽显芳华时,蒲公英只是静静地依偎在花们的旁边。清风萦绕大地,一把把小伞悠悠晃晃地升起来,越飘越高,越飘越远。它轻盈与柔腻,如同泡沫一般,点缀着天空。那些小小的、洁白的翊羽在风中舒展。这是蒲公英的羽翼吗?蒲公英的向往是一片宁静而清扬高远的世界,只为落在属于自己最深处的心扉世界里。

蒲公英是世界上最执着的事物,它们朝着自己的理想,追遂着自己向往的目标。它们从不向大地母亲低头,屈服自己的命运。它们总是昂首挺立,宣告自己短暂而又充实的命运。它们坚信梦想就在前方,就在心里向往的那个地方,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只是自由自在的飞翔。也许,蒲公英才是真正蕴含着生命的意义。

人生如同蒲公英,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共同点啊!只要造物主乐干做出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那么生命就得以延续。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但又能有什么是能一直坚守自己的梦想的呢?对于人生细碎得太多找不到最真实的我们,无论经历着多么质朴又简易的追求,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梦想,不忘初心。

当万物再次进入盛期时,蒲公英又开始了自己新的一段旅程。延续它们不朽的梦想,诉说着新生的希望。再次掀起清风,蒲公英随风而动,萦绕着我的心。这享受梦想、享受自由的乐趣是蒲公英生命中的最大主义。

风在吹,蒲公英在飘,一个个梦想在闪烁。

享受读书乐趣 第7篇

六年级二班王宇

我利用这个寒假,读了一本书,叫做《鲁滨逊漂流记》。这篇小说的作者就是英国小说家笛福。

1660年,笛福出生于英国一个商人家庭。初学神学,后又经商。1685年参加过清教徒起义。他一面经商,一面任威廉三世的下级官史。因为早年著文作诗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曾先后三四次被捕入狱。万年以写作海上冒险小说、流浪汉小说和历史小说著称。1731年4月26日,他在穷困中去世。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本历险小说,我才读了几行,就爱不释手了。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人。再一次航海中,船在南美洲海岸一个荒岛附近触礁,船身破裂,水手和乘客都淹死了,只有鲁滨逊活了下来。海浪把他卷上了岸。这座小大荒无人烟,鲁滨逊开始了长达28年的历险生涯。

我很喜欢《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笛福在书中的一句名言:“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事实上的确如此:危险本身是可怕的,但是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环境中也终将会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这让我明白:面对危险的态度,这态度是决定成功的关键。危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惧危险的心理。恐惧会让人停滞不前,只有拥有大无畏进取的精神,才能够勇敢地面对任何恶劣的环境带来的艰难险阻。这就话诠释了我对这句

名言的理解,表明了我从中获得了成长的力量。这种影响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我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像鲁滨逊那样的人,一个探索者,一个发明家,一个善于创造性劳动的人。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使我受到了启发,让我学会了生存,学会了坚强,学会了面对困难无所畏惧,所以我要将它珍藏起来,让我像鲁滨逊一样聪明、坚强,不怕困难,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面对困难不畏惧的道理。

让学生享受体育乐趣 第8篇

美国的体育课程从小学开始就异常丰富, 到了大学后更是包罗万象。除足球、篮球、网球等常规项目外, 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几乎都能得到满足:如果要养生, 有冥想课;如果要塑形, 有瑜伽课;如果爱交际, 有舞蹈课;如果打算从军, 有军事训练课;如果暑假要去亚马孙丛林探险, 则有野外求生课。此外, 还有马术、美式足球、游泳、滑冰、击剑、拳击, 等等。只有你想不到的, 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而且体育授课具有弹性, 总体上分为竞技体育教学、健身体育教学、社会实用教学和学科联系教学四种。每位学生在选课之初就要先确定自己的学习目的, 再根据兴趣爱好和个人素质选择不同的课程与难度。

美国的体育课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在社区里, 家长们带着孩子跑步、打棒球的场景随处可见, 每个社区也都配备健身器材供大家免费使用。如果学生能进入校队, 对整个家庭都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 家长会为此专门举行家庭聚会以庆祝。上课时, 老师不光传授体育技巧, 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 强调高强度、高竞争, 鼓励在激烈的对抗比赛中展露锋芒, 创造校园体育明星。在美国校园里, 最受人崇拜的不一定是单纯成绩排名第一的人, 而是那些能够在学校间的体育竞技中给母校带来荣誉的人, 这些学生往往会成为国家体育人才的后备力量。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等都会去大学选秀。学生们对某些专项运动的兴趣爱好被激发, 其中的优秀人才会慢慢地从业余走向专业化、职业化。

有位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归来的朋友说道, 在校园里见到华裔时, 单从身材就能判断是留学生还是移民二代。留美华人学生一般不是过胖就是过瘦。话虽有点偏激, 但现象却值得反思。中国长期的应试教育, 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标准重“头脑”、轻“四肢”, 体育课程只能优先满足常规项目, 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较难得到一一满足。美国那样的体育教学系统一时在中国很难普遍推行。

上一篇:抓泥鳅的日记300字下一篇:成品半成品保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