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快乐的论文

2024-07-26

让学生快乐的论文(精选8篇)

让学生快乐的论文 第1篇

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浅谈中学生的挫折教育

潞水学校 袁旭兰

摘要:挫折在人生的道路上是普遍存在的,中学生由于心里发展尚不成熟,面对挫折,往往不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因此要加强中学生的挫折教育,端正他们对挫折的认识,增强其挫折容忍力。

关键词:学生健康成长中学生挫折教育

现在一部分中学生由于从小养尊处优,吃的苦少,受的挫折不多,因而心理素质较差,抵抗挫折的能力较差。当他们在学习或生活中一遇到困难、挫折时,不知道如何应对,不会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解决,而往往采取回避、逃脱的方式,有的甚至轻生酿成悲剧。因此,目前在我国中学生中加强挫折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且刻不容缓。

中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来自学校、社会和他们自身等方面。

(一)学校教育的偏颇

首先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有些学校不顾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心理承受能力而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单纯用学习成绩来代替对学生的整体评价。因此形成了“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重考试成绩、轻实际能力”的情况,使许多学生感到出路狭窄,前途渺茫,进而怀疑自己的智力、能力,导致自卑、失望。其次是在培养“尖子生”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差等生在心理上的不平等感等。第三是教育方式的不当,如教师言行不慎、只重知识灌输、忽视兴趣能力培养等。

(二)社会现实与学生期望的分裂

一是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浅,使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一旦当客观现实与主观动机产生落差时,不能正确对待,常常会怨天尤人。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学校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竞争的影响,使在校学生的紧迫感越来越强烈,他们迫切需要在校园的大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找到自己的价值存在。但如果在竞争中失败则会使他们产生很强的挫折感。

(三)学生身心发展的失调

中学生由于年龄、认识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他们受挫折后的消极情绪反应比成人更强烈,一些在成人看来不是事情的事情,像受到教师、家长的责备,被同学讥讽了几句,遭异性拒绝等都会让他们承受不了。在挫折面前他们往往痛苦不

堪,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这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后果。另外,青春期的动荡性,如对于理想的不确定,对于事物的绝对肯定或否定,坚定与执拗并行,勇敢与蛮干同在,热情与冲动相随,自信与自负为伴,等等,再加上初涉人世,对挫折没有足够的精神准备,常使头脑尚简单的他们带着高昂的热情走向复杂的生活,而在现实中碰到不顺时又手足无措,灰心丧气,最终败下阵来。

鉴于以上主要引起的原因和分析,因此,作为中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在进行挫折教育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学生的挫折认知能力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对挫折的容忍力受到个人对挫折的主观判断的影响”。因此,建立合理的认识,就有可能消除情绪困扰,提高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现实中,有些挫折情境及其障碍并非实际遭遇到,而是由于个体的错误认知所形成的,如 : 杞人忧天.正是由于全体对情境的错误认知而形成的挫折反应。因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为了提高学生的挫折认知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文以载道”,即通过语文课堂内外一篇篇思想深刻的文章向学生揭示人生的真谛和成功的奥秘,告诉他们如何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其次还可利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事件进行引导教育。如抗洪救灾的事实,还结合比赛中的意外失利、考试中落后、老师同学的误会、同学之间的冲突等身边事件,使学生明白社会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难免会有不顺心的地方,难免会遭遇挫折受到委屈,但不应因此怨天尤人,而应冷静分析原因,从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争取最后的胜利。

(二)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挫折容忍力

要增强学生的挫折耐受力,最根本的方法是教育学生正确的认识、对待挫折。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懂得在人生历程中,任何人都难免不遇到挫折和失败,应做好心理准备,学会“吃一堑,长一智”,在失败后再接再厉,提高受挫耐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正确认识和把握自身的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增强心理承受力;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性格和开拓进取的品质。一个人有了远大理想,就能增强其行动的自觉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培养顽强的意志,面对困难和挫折就能够百折不挠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奋斗。越王勾践因为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卧薪尝胆。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怀抱,因而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观旷达。马克思有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所以能够忍受经济上的极度困难和政治上的迫害。歌德笔下的浮士德追求理想社会,所以,他能战胜一次又一次的挫折。这表明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

和坚定的信念作支撑,个人的荣辱得失、恩怨矛盾不再成为心理的重负,从而可以提高挫折的承受能力,消除挫折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古今中外这些理想高远、、百折不挠、勇于拼搏的典型人物激励着我们的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满怀信心地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积极进取,奋发有为。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对付挫折的心理适应能力, 塑造人生强者的坚强性格, 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 勇敢地接受自己。通过开展多方位的班级活动,让每个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是班级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每个同学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任何人在班集体里面都不应有任何的优越感。其次培养学生学会做自己的主人。如通过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自己讨论制定班规班纪,制定管理制度,拟定操行评语,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等,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自理和自我控制能力,使学生学会用理智把握自己、驾驭自己,做生活的主人。第三,让学生正确分析挫折产生的根源,学会消除受挫后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受挫者遭受压抑的情感如果长期郁积在心中,就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倾吐出来。如果通过反复多次的教育和疏导,仍然不能使学生从受挫的痛苦中解放出来,不妨鼓励他们学一学作家们的样子通过写日记、书信和文章等方式发泄精神上的不满,倾吐心中的痛苦,从而减轻挫折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的压力。

(四)在实际磨炼中提高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

个人对挫折的承受和适应能力,也向其他品质一样,是可以经过学习或锻炼而获得。因此,要有意识的创设一些困难的“情景”、“境地”,让学生身临其中,在实践活动中磨练学生意志,增强克服困难、适应环境和战胜挫折的能力。

只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就能锻炼和提高他们抵御挫折的能力,促使每个学生在挫折磨炼中成人、成才。要想培养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它是抵御挫折能力的基础。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表现在百折不挠的毅力,坚韧不拔的品质和顽强不懈的恒心等方面。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就没有抗挫折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克敌制胜、战胜挫折的武器,不要因为挫折难以克服就丧失信心,就自暴自弃,不管做什么都要有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再者, 还要有意识地创造挫折情境,在实际磨炼中,让学生领略生活的艰辛,体验劳动的艰苦,感受精神的压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实际磨炼中,应注意结合实际磨炼传授抵御挫折的知识技能,增强实际磨炼的科学性、系统性,使学生在磨炼既学到了抵御挫折的经验方法,又提高抵御挫折的能力。此外还可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找磨难,自我磨炼,锻炼和提高挫折耐力。

青春期的中学生相对成熟性和幼稚性之间的矛盾是这个时期的显著特征,在此阶段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教育者加强对于青春期挫折教育的认知并掌握相关的教育方法,培养受教育者的挫折认知能力和耐受能力,使其形成积极的世界观和正确解决挫折的方法,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华山:维果茨基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年第3期

[2]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版

[3] 李广乾.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04,(35)

[4] 卢家楣.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分类[J].心理科学 , 2006,(06)

王红梅;加强挫折教育 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7期

[5]徐敏华;青少年学生心理挫折教育初探[J];西江教育论丛;2009年04期

[6]范源清;浅谈学生的“挫折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3年07期

[7]吴明琪;挫折教育——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J];四川教育;1994年Z2期

[8]商宇;“挫折教育”与“幸福品质”[N];大众科技报;2003年

让学生快乐的论文 第2篇

——让学生体验到鲁迅儿时的快乐

【内容再要】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运用体验式教学法,从情景创设、阅读品味、写作表达三方面突破教学重点,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法 情景创设阅读品味表达写作 【正文】

人教版2016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有一篇教读篇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早已脍炙人口,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篇经典文章。历年来,几次教材改版,最终保留这篇文章,足以说明了它在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我觉得这篇文章最可取之处,是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童年的童趣和读书的快乐。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采用了“快乐体验式”教学模式,达到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快乐体验的教学情景

在教学的过程之初,我首先创设几个典型的童年趣事的情景,激起学生童年的回忆。如联系鲁迅童年的生活地——江南水乡,我选择了一张乌镇印象图,创设出故事发生的大背景。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几个水乡的人站在乌篷船上,悠闲的眺望远方。岸上还有一大帮顽皮纯真的农村儿童打闹嬉戏。第二张图片是百草园的春天,青青的小草、蔚蓝的天空、飞翔的鸟儿、缠绕的藤萝,这些美丽的景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创设出课文描述的情景。第三步,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同学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的趣事说起,再跟学生介绍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就在这特定的氛围中,学生们说得有劲,听得有味,体验到水乡的味道,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总的来说,就是以“多媒体图片”为手段,以“优美的背景音乐”为突破口,以“相关的情感体验”为纽带,以“融入文本世界”为情景体验的方式,促使学生合理地多元思维,积极参与,以致产生探究鲁迅的童年乐趣的冲动。

二、阅读品味文本,领会快乐情结

阅读是一种体验;品味也是一种体验;参与文本,联系生活是最高的体验。

背景寻踪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文学丛林里的经典文字!步入中年的作者,以平和的心态,从厦门大学污浊的教学环境中逃入自己往事的回忆,将童年的一段美好的记忆挖掘出来。作者笔调幽默,以愉快的心情,向我们描述了他童年时的轻松愉悦。其中有儿童的调皮可爱,有在大自然中自由玩耍的乐趣,有聆听古老神秘传说的向往,更有求知的无限趣味。

阅读品味

阅读文本,学生可以体会到:荒芜的百草园确实是先生童年时的乐园。春天到了,细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观察肥胖的黄蜂、美丽的菜花、轻捷的叫天子;夏天的鸣蝉不住的啼叫,一闪一闪的萤火虫,给小小的鲁迅点亮了一盏又一盏智慧的灯。夏夜多么的神秘啊?有时央求长妈妈讲美女蛇那神秘的传说,有时遥想,漆黑天空下银河两岸牛郎织女痴情向望;在秋天的薄雾里,或捉几只可爱的虫子来玩耍,或静静的聆听虫子的歌声,或急切的寻觅人形的何首乌,又或是扔断砖到隔壁。在儿童的眼里,这些平常的小景小事都有着无穷的魅力和趣味!

冬天,万物凋零,天寒地冻!在百草园里没有了绚丽的色彩。但是,一下雪,一切变得丰富有趣了?捕鸟!是我们在小时候最喜欢的游戏了,先生也不例外。他跟着闰土的父亲学捕鸟的方法,用“扫”“露”“支”“撒”“系”“牵”“拉”“罩”几个鲜活的动词,把儿童捕鸟的经过写得那么生动。如果不是想捕鸟的期待和捕住鸟的激动交织,不是鸟儿飞走的失败和鸟儿被罩住的成功交替,作者是不会有这样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多年回忆这段往事,犹如就在眼前。

有人说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对立的存在,鲁迅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来烘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学生在品味文本的后半部分的过程中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三味书屋也同样充满了无限的趣味。

首等趣味——可以了解到“怪哉”一类的莫名其妙的问题和知识。以前,遇到长妈妈讲一些传说,小鲁迅只有似懂非懂。现在可以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虽然有时候老师不会解答。这也不会影响到小孩子对未知知识的渴求,谁会在意小孩子的脑袋里想些什么奇奇怪怪的问题呢?谁又能阻止小孩子去想这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呢?二等快乐——莫过于在小花园里。一起去捉小虫喂食蚂蚁,看看蚂蚁的老巢在哪儿;寻土蝉,把它们放在书桌下,慢慢地等待它退壳后展翅飞翔;摘一些腊梅花,放在书包里,熏香难懂的四书五经。三等快乐——是在老师读书读得最入神时。趁此良机,就可以搞搞小动作了。描画,是迅哥的一绝,且大有长进,《荡寇志》、《西游记》上的绣像,迅哥都描过!我问同学们有没有在课堂上搞过类似的小动作的时候,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尴尬,但是更多的是天真的笑容。谁没有走神的时候啊!哪怕是班级的学霸也不过如此。这也是课堂的一种乐趣吧!体验式教学在这一刻发挥到了极致。

三、抒写自我童年,升级快乐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写”的环节,大胆的舍弃了对字词的死记硬背的教学环节。

学生在阅读品味鲁迅少年时的无限童真童趣后,心中不免感慨:外表冷峻严苛的鲁迅,童年真快乐!我自己的童年也一去不复返了,我好想回到过去的快乐中。这是学生写作文的最好心理状态了。我立刻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有的说自己钓鱼的经历,有的说种草莓的酸甜苦辣,有的倾诉养小老鼠被大人批评的痛楚,甚至还有个同学告诉大家一个天大的秘密:自己也曾在语文课堂上画了好几幅针对我的毁容像。我看时机成熟了,适当引导后,立刻布置片段作文:《我的童年》,字数200字。学生们提笔就写,绝大多数学生都写的生动有趣。不少的同学居然在短短的时间里创作了六百字。看来他们确实体会到了少年鲁迅的童真童趣了。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中学教材全解》薛金星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 《教师教学用书》温儒敏王本华人民教育出版社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第3篇

教师应该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由被动苦学变为主动乐学, 由学会变为会学, 并且有愉悦的情感体验, 使学校不但成为学生学习的学园, 更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快乐的。教师应该创造快乐的课堂环境, 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学习乐趣。快乐课堂是师生、生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课堂。

如何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 感到“渴”, 需要“水”, 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教学实践, 认为要实施“快乐教育”, 通常有以下三种途径。

一、愉快合作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要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快乐, 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认知、情感、意志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这一理论, 通过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 使师生都感到愉快;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过程, 课堂教学应体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因此, “快乐教育”的课堂教学是愉快合作的课堂教学。愉快合作的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三乐”上。

(一 ) 师生 关系 的 和 谐 之 乐

教师要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转化为对学生的热爱之情老师尊重信任学生, 耐心引导帮助学生, 育中有爱, 育中有情, 师生实现心的交流, 进而唤起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和学生间的真情。

(二 ) 教师 的 善 教 之 乐

教师善教才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爱学生, 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的爱, 才乐学, 才学得好。为使学生在课堂中乐学, 教师要以自己积极的情绪激励学生的情感, 引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自觉性, 让他们在积极的状态中学会、会学, 在参与中激活思维, 在成功中树立信心, 并以学生的乐学、会学为乐。

(三 ) 学生 的 学习 之 乐

学生的学习之乐是“快乐教育”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具体体现在生动活泼的乐学气氛、积极主动的乐学态度、学会会学的心理体验中。在课堂教学中,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 在想、说、做中求知欲望不断得到满足, 并通过自己的参与获得成功, 在成功中体验快乐,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多彩自主的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是“快乐教育”的主要部分, 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教育活动除了能给孩子快乐外, 更能使孩子获取新知、参与实践、合作共事、增长才干、学会做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必须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为他们所喜闻乐见。因此, “快乐教育”的教育活动应该是多彩自主的, 主要体现在“三化”之中。

(一 ) 教 育活 动 多 样 化

教师在制定教育活动时, 可以考虑每学期 (或学年) 、每周和明天的系列教育活动。如每年 (每学期) 一次的读书周 (月活动、科技周 (月) 活动, 每周一次的各种兴趣小组活动, 每天轻松愉快的课间活动等, 活动内容要体现注重学生潜能开发, 让学生乐于参加。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给学生的发展创造了充分的时间和课间, 这样的活动如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学生, 使他们乐于参与, 学会做事、学会合作, 感受快乐。

(二 ) 教 育活 动 人 文 化

班级的教育活动要力求做到不拘一格, 既贴近学生的生活, 使学生乐于参与, 又深入学生心灵, 使学生有所悟。例如以爱国主义为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 可通过主题演讲、就某一话题模拟记者在班上采访、命题小作文等形式, 这样的活动一定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

(三 ) 行 为 养成 自 律 化

在行为养成教育中, 教师要把“知、情、意、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实施, 让学生逐渐明白从小讲文明、养成好习惯与长大做好公民的内在联系, 明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五自”精神进行自我教育, 做到自我要求、自我管理、自我评价, 促使学生主动自我教育, 充分体现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三、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

课堂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指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能产生巨大的亲和力, 是实施“快乐教育”的最重要的情感动力。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爱”上。

(一 ) 热 爱

要让学生在充满爱的快乐环境中成长, 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有爱的情感和行为, 还要有爱的能力, 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激励学生健康成长。例如, 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异和心理特点, 教师可以做中低年级学生的好老师、好朋友、好妈妈, 把师长的奉献之爱、朋友间的真诚之爱、母子间的亲情之爱热忱地献给他们。在高年级学生面前, 教师要做“良师益友”, 对学生满腔热情地引导、循循善诱地启发、耐心周到地服务。在教育学生时既注重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又注重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 走进孩子的心灵, 用心关心学生、帮助学生, 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予以肯定, 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总是在关爱自己。

(二 ) 敬 爱

敬爱是指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之爱。教师对学生给予无限的关爱, 换来学生对教师的敬爱, 他们必然会自觉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育, 体贴教师的辛苦, 尊重教师的劳动。

(三 ) 友 爱

要建立一个充满友爱的班集体, 同学要互相帮助, 人人乐于服务, 以助人为乐事;同学间乐于交往, 彼此尊重、互相理解、取长补短, 并以合作共事为乐。在这样的人事关系中, 师生心情舒畅, 乐观豁达, 实施“快乐教育”。

要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教师要理解、同情和帮助学生, 放下学者的架子, 把整个世界作为课堂, 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在求知中体验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 让所有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获得成功的体验, 向快乐出发, 让快乐起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3]温家宝.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让学生快乐的成长 第4篇

[关键词]人文性;动态性;生成性

在众多的杂志、报纸上,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表述:中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解题能力很强,可是成功与快乐的体验少,自信心不足,沉静、自卑、胆小、被动。同很多国家的孩子相比,中国学生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势非常明显。这与我们评价孩子的方法不无关系。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实验过程中,我觉得现在提倡的成长记录袋(又叫快乐成果袋)体现了学生评价的新理念。做班主任工作多年,我浅谈一下观点:

一、动静交流--体现动态性

成长记录袋既是一种过程性评价,也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操作时,我们看到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而评价的参与者有学生、老师、家长以及学生所生活的社区,这种多渠道参与的评价制度,使学生可以从各个方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做,也是为了创新学生管理,使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对传统的学生评价模式也是一种挑战。学校定期进行成长记录袋的评比交流活动,有静态的展示,也有动态的评比。

走进我校20个班级,你会发现,在每个教室里的墙壁上,在最醒目的地方,老师和学生把成果袋布置起来了。每个班还起了不同的名字:花开的声音;努力着、思索着;收获;硕果累累……这些激励的词语让人一看就能产生美好的愿望。在这里,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位置,没有谁占的位置特别多,只有成果的多少,袋子的厚薄,而在老师的心目中,在同学的心目中,这是平等的,不分轻重的。午间、课余,学生喜欢在这里逗留、欣赏,任课老师走到哪个班,也喜欢在这里停留,看看、翻翻,尤其是家长会时,父母看到自己孩子的成果时,眼睛也一亮,他们观看着、交流着、比较着,这是分享孩子幸福的时刻啊!

除了这些静态的展示,学校还开展动态的展评。班级里,班主任利用班队课、晨会课指导学生及时整理自己的阶段成果,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袋,相互评价成果;年级里,选择有代表性的成果袋交流,还有全校性的成果袋交流活动,学生能看到来自各班的精美成果袋,那些厚厚的成果袋里,让人欣赏的已经不仅仅是那些奖状和证书,大家关注的已经是成果袋后面的故事--为了这些成果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

学生们在这里发现了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找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确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培养了孩子积极良好的情感。如今,成长记录袋已经是我校班级文化、校园文化中的一道风景,它不只是平面的,也是立体的。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才华的舞台,创设了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满足了不同学生对展示自我才能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到自信的气息,并成为挖掘自身潜力的心理动力源泉。

二、设计理念--体现人文性

我们知道,新课程的实施,必须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往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设计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封面背景是熟透了的苹果,意即学生的收获,下面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我们的育人目标),再下面是孩子的个人档案(姓名、性别、联系电话、个人信箱,让人一看就知道主人是谁)。记录袋的反面是成果的分类,有德育、智育、体育、综合教育……成长记录袋里放着孩子们各个阶段获得的成果。从这个设计理念看,它比以往发给孩子一本单调的成绩报告册更有人情味,这里有一份优秀的试卷、一份好的作业、一本精美的日记、一张奖状……可以发现,它不仅是学生经过努力获得的成绩,更是学生自信、勇气的见证,它能帮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教育功能。

三、成果积累--生成性

有人说:“人不是为了被打败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而是为了得到赏识来到人间的。被人肯定、认可、欣赏所带来的成功,满足了他被尊重的需求,就像枯萎的庄稼见到了阳光,迅速引爆了他的潜能。”

在平时积累成果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深有感触的。有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字写得不好,经过老师的辅导,对写字有了兴趣,字写得越来越好,双休日他参加了书法培训班,后来,老师推荐她去参加了省小学生书法比赛,获得了三等奖。于是,在她的成果袋里,多了一份奖状,每次看到它,孩子就会想起自己勤学苦练的日子。

还有一位初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喜欢跳舞,参加了学校的拉丁舞兴趣组,课余时,经常训练,有时为了外出参加赛前的训练,落下了一些功课,但是,不管训练有多忙,她总是坚持学习。近年来,她参加了江苏省的青少年拉丁舞比赛,获得了个人和少儿组的许多奖项,她的学习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期末时,她被评为班级的优秀班干部。每次整理自己的那些成果时,她的感触总是非常深刻,她不会忘记那些勤奋训练的日子,不仅学会了跳舞,还培养了自己的良好个性,遇到困难要顽强克服……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每个学生通过自己或者他人的评价,都会想办法使自己的成果丰满起来。

前不久,学校教科室进行了一次学生问卷调查,问及孩子们对成长记录袋的看法时,90%以上的孩子非常赞赏学校的这一举措。

让学生快乐的论文 第5篇

近年来,我校坚持不懈地探寻高中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为目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努力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在教育教学中,我校一直秉持“夯实基础,凸显能力,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以大文科建设为抓手,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锻造自信向上的科学品质,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提供交流讨论的时间空间,创造感悟提升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得益课内、迁移课外、激活思维、提升素养”。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校正在努力打造符合时代特征的新课堂,以此来实现“减负高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严控招生人数,实现小班化教学

由于本地区学生数量的减少及我校自身发展改革的需要,近年来,我校在招生规模和招生人数上有了大幅度缩减;但设置的班级数没有变,平均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明显减少。随着我校班级学生人数的减少,使得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显得更加灵活,教师也有了更多的精力去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课堂的密度、强度和有效度有了大幅提高,学生有了更多成为“主角”的机会,也有了更多展示自己和锻炼自己的机会。随着班级学生人数的减少,使得教师有了能够对学生逐一实施“等距离教育”的机会,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发展水平与需求,寻求每个人“最近发展区”,并积极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这就避免了以前“抓两头,促中间”的尴尬局面,也尽可能地保证了每位学生获得均等教育的权利,从而提高了整体教育教学的质量。如今,我校的小班化教学已经初见成效。

二、增强课堂高效性,使“减负”落到实处

一是着力打造校本课程,提升教师品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课堂的建设需要高质量的教师和高素质的学生相结合。近年来,我校在校本课程方面加强了投入和建设,旨在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打造了江苏省情境英语教育基地,经常邀请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国际友人为师生做讲座,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又让学生开阔了视野;组织校内外各种类型的骨干教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四十多门选修课,既有实用性很强的《西点制作》《视频编辑与制作》等课程,也有学科研究类的《品三国看人生》《天文学漫步》等课程,还有启迪学生思维开发智力的《国际象棋》《桥牌》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满足了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是落实高效课堂,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重心”的教学质量观,创新“高效课堂”模式,将课内与课外、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全力构建生态型、人文性的育人课堂。让学生平等参与课堂,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思考,在参与中提高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在备课时精选习题,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分层布置作业,以此来提高课堂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课后,严控学生的作业总量,除正常自修课外,一般不布置课外作业。同时,规范考试次数,每学期只有期中和期末考试,让学生劳逸结合,在快乐学习中成长。

三是改善育人环境,丰富校园教学资源。近年来,我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新建了大型体育馆,修建了学生活动中心――海韵馆,图书馆也增设了学生电子阅览室,在校园内还修建了不倦亭、学海、溯源舟等人文景观……所有这些都使校园里的每一角落体现育人功能,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为“减负增效”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四是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激励师生全面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每一个学生得到适合于自身的发展”。我校制订并实施了“多元学生发展性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对其进行过程性评价,促进其个性发展,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等。我们每学期都要综合评价每一位学生,分别从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学业成绩、个性特长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不再单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考评依据,还要以教师的自身发展和家长、学生的评价与满意度作为考评参考。我们通过师生之间相互交叉的教学评价,使及时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实现,促进了师生的全面发展。

三、创设特色校园文化,让学生快乐成长

一是发展阳光体育,练就强健体魄。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减负增效”的物质载体,也是教育自身蕴涵的重要内容。为此,我校充分发挥体育的健身、育人和育心的功能,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每天上午,学校都要开展大课间活动;下午,还设置了多项适合学生锻炼的体育活动课,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春天的太极拳运动,夏天的大课间操,冬天的跑操锻炼,再加上每年秋季的体育节,通过这些体育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了他们的体能,为学校的“高效课堂”教学提供了保障。

二是开展主题活动,培育健康心态。我校德育以“立规树德、立德树人、立志成才”为基本框架,明确培养方向,采取特色德育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并确定了三个年级的管理目标,即高一“养习惯,打基础”,高二“固基础,防分化”,高三“促全体,创佳绩”。我们围绕“爱国、爱校、责任、担当”等主题,将德育工作深入渗透到每个重大节日、纪念日以及每节主题班会课中,真正做到常态化、制度化。我校每年都要邀请法制校长到学校进行法制讲座;校心理活动中心的`“雨霁心理协会”对一些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构建了家校通网络体系,对学生进行立体式的思想优化。尤其是我校的团队主题活动,即高一年级到高校参观学习,高二年级到上海科技馆、南通博物院等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高三年级进行成人宣誓仪式,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和发展,已经成为我校进行思想教育的品牌活动,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三是举办特色节日,发展个性特长。为激发学生们的智慧火花,展现年轻人奋进向上的青春活力,我校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节日。如有放飞心声的歌咏节,有热情奔放的艺术节,有龙腾虎跃的体育节,还有活力四射的科技节;同时,还成立了绿岸文学社、英语协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和节日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校园生活中蓬勃地成长,使学校的“减负增效”落到了实处。

让学生快乐的论文 第6篇

“高效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无效性”以及“负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有效教学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条件,而高效课堂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最佳载体。

新课程实施以来,“高效课堂”、“有效教学”在我国方兴未艾。?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把老师和学生都从题海和加课中解放出来,让教师快乐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不少同行都在艰难地探索着。目前国内影响较大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安徽铜都双语学校“三模五环六度”模式,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讲学稿”课堂教学模式,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陕西宜川中学“三环节导学式”自主课堂,河北唐山第六十八中学“动力课堂”等等,都是根据教学实际不断探索、提炼、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本人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功夫在课外”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不但可以形容戏剧演员,更适用于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不仅要有扎实的教学技能,过硬的教学素养,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储备,还要在备课上下大功夫!

1、备课要使课标、教材、学情等相结合。首先要研究教材,因为教材是渗透新课程理念的载体,是课标的具体化展示,是教学的基本依据。

其次,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要分析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学习兴趣、情感等。高中阶段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过渡时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等问题,有许多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案,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唤起他们的学习注意,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成为一堂课的主人。

2、备课即要符合知识结构前后的链接,也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与扩充。例如:进行苏教版《化学1》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的教学时,教材是从铝的冶炼开始,再讲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最后讲铝及铝合金。而在铝的冶炼中就涉及到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反应,涉及好多铝的化合物,如偏铝酸钠、冰晶石等,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如果直接学习只能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而同学们在生活中对铝制用品和铝合金是很熟悉的`,所以我调整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先从铝及铝合金讲起,从常见的易拉罐、铝合金门窗、药片包装等很快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分析铝热反应,设计实验装置热情非常高。第二课时在前一课时的基础上学习铝的化合物,在初中科学知识体系中已经有过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相关知识及酸、碱的概念,本节课对氧化铝、氢氧化铝化学性质和两性氧化物及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介绍,是对学生原有的物质分类知识体系的一个完善。同时,本节课两性化合物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化学2》元素周期律从金属性到非金属性过渡的学习,打下铺垫。第三课时在对铝的化合物有了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再学习铝的冶炼水到渠成,学生学习新授课像复习课一样轻松愉快,最后自动总结出了铝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图。

3、备课要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扩大课容量和多元刺激途经。教师要熟练掌握学校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化学实验材料的准备等都要了如指掌,并要善于调动学生,发现生活中可用的小知识、小实验,便于创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要合理编制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要充分体现学习三维目标,充分体现“导”的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自学空间。重点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构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态势。

二、抓好课堂教学节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的过程,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

课堂上能让学生问的让学生问;能让学生写的让学生写;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动手的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讨论的让学生讨论;能让学生总结的让学生总结。使学生从接受性被动学习变为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从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变为智能并重的启发式引导。使学生从观众变为演员,教师从演员变为导演。

教师的作用:设景激趣→展示目标→答疑解惑→点拨示范→精讲深化→迁移检测。

学生的任务:课前预习→自学教材→讨论质疑→操作练习→归纳总结→迁移创新

三、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

提倡作业分层布置,做到精心设计,减少作业的重复性、机械性。注意引导学生参加实践调查,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书本知识指导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加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验证和深化理解书本知识。

作业批改要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根据学生情况,适时写出激励性评语。

统一辅导和个性辅导相结合。

学生的智力水平、心理水平和学习基础的不同,导致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对于不同学生要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及时赞扬和鼓励,教会学生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考试测评反馈及时有针对性

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了教学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过程与方法,只有多元的教学评价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才有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

让学生快乐的论文 第7篇

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提出了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的观点。那么面对不同层次学生,如何将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呢?成功的首要前提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品质,面对21世纪,拥有自信心是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面对如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对我们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鼓励学生创新求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鼓励是开发学生各项能力的催化剂,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欣赏的目光、赞赏的话语、会意的微笑,都会带给学生最大的快乐,无穷的信心。

每次周末,学校都要求布置家庭作业,我在上《二氧化碳的制取》一节之前,让学生回家利用自己家里厨房里有的药品设计实验,没想到第二周到校时,学生利用家里的的材料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制C02装置,很多学生设计的实验非常的创新理念,实验结论也写得五花八门,有一位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竟然也做得很好,写得头头是道,于是我将这节课让给了学生,学生给我上了精彩的一课。下课时间到了,我有点情不自禁,“太好了,比我讲得好多了!”

让我没想到的是一个小小的实验,竟被他讲得那么丰富,本来这些学生的成绩一直不太好,但让我庆幸的是我保护了他们的自信心,想象力!当然,学生在探究中也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但学生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宽容学生的“错误”,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案例评析:学生主观能动性是探究的源泉,这个案例告诉我们:

① 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感受到:化学与生活十分贴近;

②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注得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让学生成为快乐的舞者 第8篇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让学生想学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学、乐学、学会, 首先应当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新课程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这个广阔的空间内, 教师可以用心去充实, 去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用心去思考, 去挖掘, 去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第一, 合理地调整教材的顺序和内容。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材被神化、绝对化, 教学成了教书。而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 不是单纯地照本宣科, 而是“用教材教”, 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 教师要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 将课堂设计得生动活泼,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 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 探究燃烧的条件这个实验, 如果按照教材进行会比较麻烦:需要增加通氧装置, 学生自己做也有困难, 如果只是教师演示, 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减。为此, 我通过思索, 用一只大试管代替了通氧装置, 直接将大试管罩在热水下的融化的白磷上方, 马上看到了白磷燃烧的现象, 这样改进后, 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又消除了对室内空气的污染。总之,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 不要拘泥于教材, 要善于反思和思考, 通过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思路、情境来改变学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 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和现象入手创设学习情境。

在熟悉的环境中, 学生最容易感兴趣, 容易产生学习的动机。比如在学习《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时, 我收集了牛奶的包装盒、“旺旺鲜贝”、香烟盒、学生常吃的方便面等, 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些他们经常接触的东西, 用学过的知识重新去认识它们, 让他们自己去判断食品中包含的营养物质, 自己去讨论和感受吸烟的危害, 在做中学, 学中做, 这样的设计, 学生乐了, 纷纷参与到课堂中, 提高了兴趣, 学到了知识, 也训练了能力。课后, 一位学生主动给他的父亲写了一封劝父亲戒烟的信, 很多学生纷纷表示以后一定远离香烟, 珍爱生命。再如我们还可以将生活中的衣物、动植物带进课堂, 甚至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 让学生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学习。

第三, 充分应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科学探究的气氛。

课本中设置了许多探究活动, 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 指导他们去探究, 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 “使用塑料的利与弊”的辩论、 “探究鸡蛋壳的成分”等探究活动都是我们要利用的素材, 这样的活动,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参与中, 许多学生变得爱说了, 许多学生爱学了。

二、激励学生动手实践, 让学生爱学

对学生来说, 当学习来自外在的要求、强制时, 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压力, 学生的体验是痛苦、苦涩的, 如果学习是发自内心的, 是学生自己的精神需求, 它就会成为一种欢快的、愉悦的活动, 学生的体验就是幸福的, 其乐悠悠。要让学生变得爱读书、爱学习, 就要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在化学学习中, 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动手实验, 教师要创设条件和激励学生去动手。例如, 我们在学习碳酸钙的知识时, 可让学生在课外收集许多东西, 如山上的石头、家里的鸡蛋壳、各种各样的贝壳、乌贼壳, 甚至他们还找到了老师没见过的珊瑚!在课堂上, 教师准备好盐酸, 让学生自己实验, 那一上一下浮沉的鸡蛋、贝壳上冒出的气泡……让学生大开眼界, 那欢快的笑声已经说明学生已经走进了新课堂。新课程中还有许多的探究、讨论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 每一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 学生们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 如小老师、小助手、小科学家、小演员等, 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 既让他们乐此不疲, 从中获得快乐, 又能帮助他们互相合作, 互相帮助。

三、多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 让学生乐学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被认可的愿望和需要, 学生的一切活动都需要有老师的鼓励和肯定, 也许老师的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幼儿园的孩子、小学的孩子都喜欢老师, 听老师的话, 而到了中学, 一切都变了:变得不喜欢老师了, 上课不喜欢发言了……而这一切的变化, 恐怕和中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无一定的关系。

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越多, 自信心就越强。多赏识自己的学生, 让他们有成就感、有成功的快乐, 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 而不是一种负担 , 从而由原来的被迫学转变为主动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鼓励学生去努力尝试, 多给学生些思考的空间, 学生通过自己艰苦的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就会有成功感, 心中就会充满无限的欢乐。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新的东西终归要代替旧的东西, 改革是历史的必然。只要我们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更新教育观念, 积极实践, 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 努力学习, 认真思考, 积极创新, 就一定能够搞好教学改革, 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真正让学生学习并快乐着。

参考文献

[1]王祖浩.走进课堂——初中化学新课程案例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你好你好用英文怎么表达?下一篇:关于市普法工作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