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人字的结构

2024-07-25

第九课人字的结构(精选9篇)

第九课人字的结构 第1篇

第九课人字的结构

1、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的交流和往来

2、交往的重要性

(1)与人交往,是人类心灵和精神的内在需要;

(2)是个人发展的需要;

(3)对中学生有重要意义

(4)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3、正常交往的意义

(1)正常的交往有利于我们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积累经验,激发思维,锻

炼能力;

(2)也有利于我们情感、意志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3)有助于道德、审美等素质的提高

4、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做到主动和他人交往

第九课人字的结构 第2篇

1.为什么交往?(1)__________________就是人与人的交流和往来。人生的历程就是________________的历程。

(2)与人交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在需要。如果交往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不仅,甚至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是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都离不开交往。

2.交往对中学生的意义

4)对于中学生来说,正常的交往有利于我们__________,激发思维,锻炼能力,也有利于我们__________________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我们__________________等素质的提高。

第九课人字的结构 第3篇

关键词:新史观,瞻前顾后,左顾右盼

在江苏新高考方案实施背景下, 历史作为文科的必选科目, 看似重要, 实则地位尴尬。 许多学校打出了“全力决胜语数外、有效匹配两选修”等的口号, 江苏省教育厅在2009年出台的“五严”规定, 迫使学校、教师改变了之前占用学生大量课外时间提高学习成绩的传统做法, 更加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以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例, 就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和整体史观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做了思考和探索。

课堂上, 我首先问学生, 这课在必修二中所处位置? 学生都回答是第三单元第一课。 之后我提问:本课要探究的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历史学讲究源流, 我国古代的经济结构是怎样的状态学生马上发现, 原来必修二第一单元就是探究《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学生回答:是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和古代商业的发展。 但是这个仅仅是古代经济间的内容,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少部分学生回答出来了:古代农业是占主导地位的。 我问:古代手工业和商业是什么地位呢? 引导学生注意与农业的关系, 得出是农业的补充。 探究完古代经济结构, 我接着提问:这种超稳定的经济结构为什么到了近代会发生变动? 学生联系到时因为鸦片战争的影响。 我接着提问:为什么会在近代爆发鸦片战争? 学生回答: 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对外寻求原料产地与商品销售市场。 我说这个是在哪里讲述的知识呢? 学生回答:是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这样通过 “瞻前”的方式, 使学生了解了必修二前三单元之间的联系, 对中国古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化作了很好的衔接, 也把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放入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影响下的一个具体表现, 运用了整体史观和全球史观看待这段历史,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也是我国经济社会近代化的一个过程。

接着, 我请学生探究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诸多因素, 使学生在探究中得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根本因素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性、侵略性所导致的。 直接原因是:鸦片战争后, 中国国门打开,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入。主观上说, 也是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没有能够阻挡新兴的资本主义。 这样拓宽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 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接下来, 我提问: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学生很容易找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的出现、洋务经济的产生、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官僚资本主义的出现。我做了适当的补充, 结合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经济, 要求学生探究这些新的经济因素出现的先后时间顺序及近代经济的主要特征:经济结构的多元化, 导致近代中国社会的多元化。

我要求他们思考这些新经济在新中国诞生后的归宿, 学生反映:联想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 这个就是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所要讲述的内容, 得出:对自然经济, 我们先是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实现农民的土地私有, 接着在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走集体化道路, 在1958年农村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到1978年在农村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样整个中国农村主要生产关系的变革都理顺了。 而对外国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我们采取没收的办法;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这些经济都融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

我接着问: 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怎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马上想到这是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所讲述的内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根源就是中国近代以来经济变动引发的。 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中西合璧, 土洋结合”的特征正是因为近代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所导致的。 这样就把必修二前五个单元联系起来, 让学生站在世界整体角度, 用整体史观考察经济发展的历程。

将经济瞻前顾后之后, 我引导学生,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经济是决定政治与思想文化的, 那么, 近代我国多元的经济结构对我国的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由此引导学生复习时还不能忘记“左顾右盼”。

学生的回答角度许多, 我对这些回答进行了概括:由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的因素, 导致近代中国在政治近代化过程中表现出了: 近代社会性质特殊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社会矛盾的复杂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交织; 近代阶级成分的多元化———有无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等, 还有就是近代民主革命历程的长期化。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 近代的中国民主革命如果仅仅依靠其中的一个阶级就很难完成, 近代以来的民主革命运动无一不是体现了这样的特征。 正是因为如此, 中国共产党才要不断地推动建立各种统一战线, 争取民主革命的胜利。

正是因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特征, 使得近代中国的思想近代化历程体现了层次阶段分明的特征。 学生马上想到了, 近代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也是有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领导了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即: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和思想解放。

第九课人字的结构 第4篇

从上期开始,电话销售课程已经提升到了第二段位,这个段位强调的是在电话沟通中关注“话题”而不是“话术”。上期我们研究了买卖次序,知道了买在前,所以研究好买家,就能成为成功的卖家。本期的关注重点还是买家:

他们如何拒绝你的电话?

他们常用的借口有哪些?

作为卖家的你,应该如何应对?

买家常用的三类借口

人们在接到陌生来电时,本能的心理反应是防范,何况听到的还是陌生事物——你推销的产品也许他们从来没有用过,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陌生人,介绍的是陌生的事物,而眼下自己可能正在想着其他棘手的事情,也可能压力很大要完成眼前的任务,还可能正与朋友一起愉快地享受美好时光,而此时你的电话来了,既不认识你,又不了解你推荐的产品,心里想的就是将你打发掉。

在电话销售第四课《机会来自“防范”》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处理防范心理的一些话术,销售人员通过话术建立信任,从而把买家的推脱、推辞和借口都处理掉,进一步与客户进行沟通,并通过更多的交谈赢得信任,取得订单。不过,那还是初级阶段的异议处理方法,在二段水平上,电话销售人员在应对防范心理时,应该找到更多的话题。

常见的客户拒绝借口主要有以下三类:

1.对不起,没有兴趣!

2.抱歉,现在没有时间!

3.不巧,你介绍的这个事儿,我已经知道了,也早就有了。

应对以上三类借口的核心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锲而不舍!意思就是不要挂断电话,不要接受客户说的,要继续提问(如果你是初级销售,请参考2011年第9期成长版《电话销售第四课:机会来自“防范”》,尝试建立信任)。而有效的提问,需要你练就良好的倾听能力。

听什么呢?

倾听+提问:挖掘借口背后的真相

不仅是电话销售人员,所有的销售人员都应该提高自己的倾听能力。电话销售是通过电话交谈完成产品推荐、约见客户、邀请客户接受你的要求,这就更需要听出电话那段的人到底要说什么?到底在说什么?心里想的到底是什么?

其实,客户说出来的并不一定是心里想的。倾听的本质,就是对人的动机的充分认识。让我们通过学习处理客户拒绝的借口,了解倾听的本质。

1.“没有兴趣”

“没有兴趣”的背后有三种可能性:第一种是对你介绍的产品没有听懂,当然就对产品没有兴趣;第二种是对你推荐产品产生的效果并不信任,或有过类似的体验,并没有得到期待的效果,于是也会说没有兴趣;第三种就是对你没有预约直接呼入电话的方式反感,从而干脆想都不想直接就说没有兴趣。

表现倾听的卓越技巧是将这三种可能性都问出来,让对方有机会澄清到底是哪种原因。比如,你可以问:“您是对我介绍的产品没有兴趣,还是对这个产品带来的效果没有兴趣呢?”如果此时对方沉默,没有回答你的提问,你可以接着说:“那么,您一定是对我没有预约,冒昧地给您打电话比较反感,也就对我介绍的产品没有兴趣了吧?”稍等片刻,约3秒后,再接着说:“现在每一个开车的人都能够感受到油价的压力,因此会对任何节油的发动机添加剂都有兴趣。不过也许您是不信任我们讲的效果,您担心的是风险……”

这种应对技巧强调的是,将对方的心理动机分析到位后,通过提问的方式揭示出对方没有说出来的想法,从而获得更多时间来深入介绍产品,而且这是在打动了对方后的介绍,对方能够听进去更多的信息。如果辅以《电话销售第四课:机会来自“防范”》中的内容建立信任,就更加容易达成目标了。

可见,倾听的本质,是挖掘出你所听到的简单拒绝背后,在逻辑上可能的原因。充分表现倾听的技能,则是将推测的原因问出来,以达到一个问题直击对方内心深处的作用。

2.“没有时间”

我们再来看第二类借口:“抱歉,没有时间。”就这么简单的6个字,你能够推测出买家此时的心理动机吗?

其实,“没有时间”的心理动机与“没有兴趣”是类似的,要不就是没有听懂,要不就是觉得你是陌生人而不愿意多说。此时,能够坚持多说几句、不放弃的销售人员,才有更多的机会。那么,说什么呢?

“没有时间”的借口,在本质上只有三种可能性:

(1)在重要程度上,你说的事情不如对方现在所做的事情重要,此时人们会说自己没有时间。比如,你邀请同事周末来家里吃饭,对方说:“对不起,没有时间,我还要陪孩子去学钢琴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陪孩子学习钢琴这件事比你的邀请重要。如果不只是来家里吃饭这么简单,而是因为公司面临改组变革,一起吃饭的还有公司老总,特意邀请他一起来谈谈想法。同事就会说:“噢,原来这样,那我还是去吧!”意思就是如果是老总谈公司的变革和部门调整,一定涉及人事变动,有人上有人下,那么这件事显然要比陪孩子学钢琴重要多了,况且陪孩子学钢琴也可以找朋友代替一下。

理解了这一点,你也就能够理解电话中听到的“没有时间”这句话。于是,你可以问:“您说的没有时间的意思,是不是就是眼前您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比您的股票投资升值还要重要?”

(2)“没有时间”还可以理解为连想都没有时间想,这就属于人们的习惯意识,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事情,或觉得还要思考一下的事情,就会用“没有时间”作为一种摆脱的借口。如果你能够理解到这个层次,就可以这样说:“您说的没有时间,是连想一下这件事情的时间都没有吗?一天有24个小时,每个小时是60分钟,一天有1440分钟,我就占您3分钟的时间,是一天的1/480的时间。也许听到一个每月至少节省30块钱的通讯套餐,一分钟能够省10块钱,您也没有时间吗?”

(3)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时间”也有可能是来不及的意思。如果理解到这个可能,在电话中就应该说:“您说的没有时间的意思是,现在组织企业参加销售能力的培训也来不及提高业绩了吗?”“现在加入一个新的月度电话套餐,也来不及节省费用了吗?”

应对“没有时间”的借口的技巧仍然是倾听,倾听客户没有说出来的逻辑因果,并把可能的逻辑发展讲出来,这才使你能够听到客户的心声,也会让他们感慨地说:“你怎么知道我是这么想的!”电话沟通的二段水平表现,不是简单地滔滔不绝,而是在倾听后一句点到那个关键的要点,震动到对方的内心,并引发其思考。

3.“你介绍的这个事儿,我已经知道了,也早就有了。”

这句话的背后含义是,你介绍的不是新的东西,我已经知道这个事儿了。其逻辑发展次序就是,你就不用接着说我已经知道的事情了。

这类借口的要点是你介绍的东西并不是新的,如果此时你说“抱歉,打扰了”,就等于承认自己是依靠介绍新东西来赢得销售机会的。事实上,这类借口是最容易突破的,可以用三种方法:

(1)“那是当然了,您见多识广,而且这个产品确实影响力大,不过在用的过程中您觉得满意吗?产品虽然没有变化,不过用法、用途都推出了新的方式和新的研究结果,对于您这样的老用户来说,就更应该了解了。”

(2)“您用过类似的产品,太高兴了,您看我能不能帮上您?在用这类产品中,有过任何的障碍吗?或者功能都实现了吗?也许,还有新的功能没有试过吗?”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对方去想现在产品的不足之处,从而给你的产品留下一些机会,至少能够建立他对你的产品的期待。

(3)“您用过类似的产品,又听到了我们的产品,这就是自由竞争的市场啊!您其实是我们激烈竞争的获益者,只要让您现在用的产品的公司知道我们建立了联系,他们可能就会给您提供更好的服务呢。因为他们担心您抛弃他们用我们的产品,只要他们担心,就可以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增值给您。所以,我们取得联系本身对您就有价值了。”

除了上面三类常见的借口,还有一些借口表现的没有那么干脆,比如:“我再考虑考虑”、“我还要与老婆商量一下”、“过两天你再打我电话,那时再说”。所有这些借口,你都能够听出来背后的逻辑因果吗?

“我再考虑考虑”的意思是:(1)你讲得太快,我没有听懂;(2)你说的有一些道理,但是我能够信任你吗;(3)做事不能冲动,冷静后多想想以免后悔。

“我还要与老婆商量一下”的意思是:(1)这事儿没有把握,搞不好还要被老婆埋怨;(2)让老婆决定,自己就不用仔细想这个事儿了;(3)习惯性反应,平时几乎不自己做决定。

“过两天你再打我电话,那时再说”的意思是:(1)两天后,你自己也就忘了;(2)现在眼前的事儿重要;(3)还要想这些事儿,太烦,以后再说。

如果平时能够养成一个习惯,经常思考人们随口说出的话的本质,听到其背后没有明说出来的内容,并针对没有说出来的内容进行提问,这样,你也许渐渐就能够对人心有了把握,那么岂止是可以做好电话销售工作,任何销售工作都可以做得好。

成功的电话销售都是相似的:提高倾听的水平,加强自己提问的能力,把握递进的话题层次,一点一滴地为客户增加价值。而失败的电话销售,都是在各种情况下没有把握客户的心理,没有听到客户内心的声音。

研究买卖的次序,从研究买家开始,他们都采用什么借口来拒绝你,你是否也接受了对方的借口而没有进一步深入提问?养成自己的习惯,积累客户常说的借口并认真分析,剖析出那些没有说出来的意思,并针对这些意思进行提问,你也可以走向成功。

你可以尝试将平时听到最多的拒绝借口写下来,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我,让我们一起成长,我的电子邮件地址是:yes4you@gmail.com。

(编辑:吴明housy0116@126.com)

充分表现倾听的技能,是将所听到的简单拒绝背后,在逻辑上可能的原因问出来,以达到一个问题直击对方内心深处的作用。

第九课 “人”字的结构1 第5篇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

人与人之间

七年级1班

备案人:王建忠

时间:2011年11月16日

第九课 “人”字的结构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二、学习过程

(一)自学导航

1.教师提问:我们同学中有谁看过《鲁滨逊漂流记》?说的是什么事?(学生讲鲁滨逊漂流的故事)是的,我们很多同学在很小的时候就看过《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8年,在那样的条件下,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我们为他的勇敢和机智而感叹。现在,我们重新来体验鲁滨逊在孤岛上的生活,是否能体会到他的孤独与寂寞?

2.学生想像鲁滨逊在这28年中可能有的心情。

3.学生讲述自己的一次孤独寂寞的体验经历,说说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

4.体验孤独。呈现下列情境,让学生想像在这样的情境下,自己的心情会如何。

(1)独自坐在家中,无所事事,总希望有个朋友来陪伴。

(2)夜深人静的树林里,与几个好朋友虽然迷路但始终团结在一起,相互勉励。

(二)合作探究

1.案例分析: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71~72 页的3个案例,体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学生阅读案例后交流体会:如果没有交往人会怎么样?

2.分析资料。呈现下面的两个资料,学生就资料中的现象、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资料一: 1996年7月29日,《中国妇女报》以整版篇幅,发表了一份家庭教育问卷调查报告,题目是《当今家教十大难题》。问题之首是“家长与孩子没有共同语言”,而问题之六则是“孩子没有伙伴”。据调查,14.8%的孩子自述“我没有什么知心朋友”,17.6%的孩子“常常感到孤独”。

资料二:曾有一些学者用恒河猴做实验,将有些猴子群养,而将另一些猴子隔离喂养。结果,群养的猴子合群也活泼健壮,隔离喂养的猴子胆小、孤僻,连生殖能力也下降了!

3.呈现并讲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见教学活动设计。

三、分层检测

(一)基础题

1.鲁滨逊流落荒岛的事例明··············()科教大版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

人与人之间

A.人可以离开社会而生存 B.人与人之间不需要交往

C.人和人类社会离不开交往

2.鲁滨逊流落荒岛后感到了·········()

A.孤独和寂寞

B.高兴和幸福

C.放松和平静

D.前所未有的生活

3.“人”字的结构就是········()

A.相互抵消 B.相互支撑 C.相互矛盾

D、相互理解

4.深夜—个人在林间小路上行走,会感到··········()A.恐慌 B.着急

C.好笑 D、无所谓

5.刚进人—个新的班集体,面对陌生的同学,会感到··()A.拘束

B.高兴

C.无所谓

D.适应 6.如果从小不与他人交往,就可能影响他的 的发展:①心理 ②身体 ③精神 ④感染力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③④

7.对于学生来说,正常的交往活动有利于我们·····()A.身体长高 B.交结朋友C.增长见识

D.考试取得好成绩

8.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表明,在社会交往中····()A.人与人的财产状况要相等

B.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平等对待 C.人与人不可能做到平等

D.人与社会平等相处 9.当我们与同学发生矛盾时,要做到·····()A、斤斤计较 B、相互宽容 C、决不宽容 D、得理不饶人 10.遇到坏人作恶,我们应该··()

A、宽容他们 B、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C、视而不见

D、勇敢斗争

(二)提高题

读一读,感悟其中的道理:

天空宽容了云朵,才拥有了彩霞。

江河宽容了小溪,才拥有了浩瀚。

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丰收。

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成功。

你的感受是:-------

第九课人字的结构 第6篇

第1课时心灵的呼唤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时间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交往的重要性。

2.感受交往是人类天性的需要,是人类精神和心灵的内在需要。

二、导入:导入新课,导学学习目标。(2分钟)

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18分钟)(组内按照自学、对学、群学方式完成。积极参与并完成任务每人按1分计入小组。)

自学教材70-73页,完成下列问题的思考,把 1、2、3、、题的答案在书上勾划出来。

1、()是人类心灵和精神的内在需要。如果交往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2、有心理学家认为,()的需要等,都是人类非常重要的需要。都与()有直接的关系,只能通过()来实现。

3、如果交往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不仅会影响人的(),甚至会危害人的()。

4、阅读71页方框里的材料,体验:如果你是鲁滨逊,你的感受是()。

5、阅读72页第一个方框里的材料,思考:如果把“星期五”换成鲁滨逊过去最不喜欢的一个人,流落荒岛的鲁滨逊愿意与他交往吗?为什么?

6、阅读72页最后一个方框里的材料和73页第一个方框里的材料后体验:在夜间独自行走时,你的感受是。

如果有一个人陪着,你会感到。

如果没有父母的陪伴,你的感受是。

7、阅读73页“囚徒与小草”的故事,思考:为什么拔一根小草会给囚徒致命的打击?

四、分组汇报展示探究学习各题。(10分钟)(各组汇报展示,给予分数奖励;教师点评学生表现和问题的补充升华。)

五、练习与检测。(10分钟)(独自完成。根据完成情况给小组加分。)

思考并归纳:为什么与人交往是人类心灵和精神的内在需要?

第九课我的信念 第7篇

课题:我的信念课型:新授课执笔:

审核:时间:

【学习目标】:

一、知识及能力

1、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学习本文语言的质朴美。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收集、筛选和交流资料的能力,通过品位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整理归纳居里夫人的人生信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感受居里夫人那颗水晶般的心,并联系自己的人生深入思索

【学习重难点】

梳理文章思路,理清全文结构。

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的质朴美。

【学习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重要信息列出来)

学法指导:查阅资料。

学法指导:你觉得除了以上所列字词,还有哪些字的字音、字形需要提醒你自己和同学注意的,请按照以上格式写在下面。

3、结合语境,查阅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问心无愧专心致志蹂躏致力逆来顺受呵责

盛名迷醉:

学法指导:你觉得还有哪儿词语的意思需要注意的?请写下来。

理排列。

(2)归纳了解居里夫人的人生信念

学法指导:先找出居里夫人在文中表述的生活和工作中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和做法。再找出表述“我”的信念的关键词(四字短语)写在下面。

(3)品味语言,感受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

①高声诵读这些信念,说说最让你受感动的是哪一条?

②这些语言没有具体形象的描绘,却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给我们生活的启迪,这是一种怎样的语言风格?

③有些哲理性的语言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默读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思考体会它的深意。划出课文中自认为暂时难以理解其内涵的句子互相交流。

(4)思想交流(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了解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①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②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③“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想想这是为什么?

完成情况:组长检查签字

二、课堂交流展示记录:

三、教师归纳总结:

四、作业:

1、必做作业:

(1)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2)关于人的美,请说一句名言或谚语。

(3)读了《我的信念》一文后,你认为人的美包涵哪些内在品质?

(4)找一找,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一些你认为是美的言与行?用你的笔记录下来。

第九课人字的结构 第8篇

《第九交响曲》为全世界公认的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它体现了贝多芬的个人思想和艺术追求, 成为人类崇高理想的标志。正如瓦格纳所说:“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的颠峰之作……我确信, 贝多芬之后, 任何人都无法在交响曲方面有所逾越。”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之所以会有这样伟大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如果我们对《第九交响曲》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后可以发现, 它与辩证法哲学不无关系, 其中蕴含着辩证法的哲学理念, 无不体现出辩证法的哲学规律, 在此, 笔者用哲学辩证法对《第九交响曲》的结构进行分析, 对其中所蕴含着的辩证法的哲学规律进行研究, 以使我们对这部作品能够有更深的认知和感受。

一、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思想和历史背景

《第九交响曲》是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这部交响曲在许多国家都进行过演出, 对后世的影响不言而喻。《第九交响曲》是写给全人类的自由平等的宣言, 表达了贝多芬对理想世界的期盼。贝多芬对贵族一向是充满鄙视的, 他常常讽刺地说:“比我们的大人物更渺小的人应该是没有了, 他们是宫廷的奴隶, 而又想做人民的主人。”而当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后, 欧洲的反动势力破坏了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成果, 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以极端反动的血腥统治来镇压人民的时候, 贝多芬没有向黑暗势力妥协, 他憎恨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他曾经说过:“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专制主义对人类有用得多。”他的这种反抗精神是伟大的。

贝多芬的作品具有为大众服务的思想, 他曾说:“我的艺术只应该为穷苦的人民服务。”他希望通过音乐来表达人们对和平和自由的愿望, 他用音乐号召人们通过克服重重困难来争取自由之路。

早在波恩时期贝多芬就已经开始对这部交响曲进行构思了, 他把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的诗用合唱的形式完美的展现给了世人, 他曾经说过:“把席勒的《欢乐颂》谱成歌曲, 是我20年来的愿望!”伴随着激情的唱词和雄壮的旋律, 《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追求和向往, 表达了人类追求自由的斗争意志, 并预示了最终的胜利——人类必将得到欢乐、团结和友爱。

二、奏鸣曲式结构完美地演绎了矛盾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

第一乐章是 (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 稍稍庄严的不过分的快板, 2/4拍, d小调奏鸣曲式, 包含着抗争和悲叹两种不同的音乐形象。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的结构形式, 分别写出了英雄的形象与黑暗统治之间的矛盾斗争, 揭示了对立统一斗争的规律。第一乐章就是在对立统一规律的发展中, 反映出了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 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在呈示部开始的引子部分中, 弦乐组出现了A和E的震音, 用了纯五度的进行;第一小提琴、中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下行五度和四度的进行, 形成了战斗的节奏, 预示着斗争的开始, 这应该说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 这样空洞的音响与主题强有力的出现产生了明显的对比, 这种由弱到强, 由平静到爆发, 给人以无比的震撼。而且引子部分的动机型, 在第一乐章各个部分都有所体现, 这个引子是全乐章矛盾斗争发展的序曲, 有了这个引子就为以后结构的发展做了铺垫。

主部主题由乐队的全奏而带入, 明确在d小调上。这个主题带有强烈的英雄气概, 表现了一种反抗的精神。而之后的副部主题, 在降B大调上出现, 表现了内心痛苦的哀叹。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相对应, 形成了矛盾的发展。在结构上体现出来的就是内部事物之间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组合而成。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客观基础, 也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 在这里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揭示出的就是这种矛盾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副部主题表现的悲叹的情绪是短暂的, 英雄般的音调在其后突然出现, 打破了这种悲叹的情绪。这表明主部主题是主要矛盾, 而副部主题是次要矛盾, 在这样的主次矛盾中, 双方相互贯通, 相互联系、相互吸引表现为矛盾的统一性, 双方的互相对立又表现为矛盾的斗争性, 主次矛盾的发展, 构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 产生了扣人心弦的音响效果。

之后的整个展开部, 都是围绕着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之间对立统一矛盾斗争的展开而发展的。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是一对矛盾统一体, 两种情绪始终处于又斗争又统一的对立矛盾中, 在这种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下, 两种情绪在展开部中的斗争更为剧烈, 同时也推动了展开部结构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第一主题有两个展开段, 在结构中展开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副部主题只用了一个展开段, 因此副部主题所占的比重是其次的, 从这也可以看出那种悲伤和不满的情绪是短暂的。这说明斗争性和统一性在矛盾发展的不同阶段, 不同条件下的不同作用, 这个不同的作用中体现在结构上就是斗争性为主, 悲伤和不满的情绪为辅的特点。

再现部仍是以呈示部的引子开始, 但是改变了和声和配器形式。这是对主部主题的一种肯定。而副部主题改为在D大调上再现, 显示了斗争的明朗化, 哀伤的情绪被冲淡了。再现部的再现使主部主题得到强化, 副部主题冲淡, 这些特点也体现出斗争是起主导作用的, 而哀伤的情绪是起次要作用的。这里也可以看出它预示着英雄的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的结局。

从以上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的这种曲式结构, 本身就体现了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是持续斗争的哲学思想。通过曲式结构不断的运动发展, 再现了对立统一的斗争规律, 这非常符合辩证法的哲学原理。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之间的对立, 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印象。再经过展开部的不断发展, 调性关系的对比, 使矛盾更加极具化。而再现部调性的一致, 又说明了事物的发展不但有对立, 在对立之中还存在统一的关系。主题的出现, 再到展开部的发展, 直到再现部的重新出现, 无不都是通过结构的展开揭露矛盾、发展矛盾, 直到最后找到矛盾解决方法的。通过第一乐章整体结构的设置和展开, 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运用结构的技术去刻画矛盾的运动, 使音乐形象达到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第一乐章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 让我们看到了一种阶级的斗争, 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胜利的预示。

三、复三段式的大型谐谑曲呈现了继承和发展的哲学法则

第二乐章是 (Molto vivace) 十分活泼的快板, d小调, 3/4拍, 是一首庞大的谐谑曲, 复三段式。在这个乐章中, 贝多芬有意的运用了把传统交响曲第二乐章的慢板调换为快板;使用俄罗斯民歌牧歌式的材料;运用奥地利民间的“楞得勒”圆舞曲的节奏型;在同一材料中使用不同的技术手法展开回旋变奏等手段, 这些都表明了第二乐章中作者在作品中的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的哲学理念。

在传统的交响曲中, 第二乐章一般是慢板, 而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或者是谐谑曲, 是快板。而贝多芬有意的把它们调换过来, 把第三乐章写成慢板, 这不但为第四乐章强的出现埋了伏笔, 而且还使第三乐章与第四乐章形成一种“抑”和“扬”的形态。这是贝多芬的音乐构思。

第二乐章的第一部分是奏鸣曲式, 主部的主题依然是d小调, 用赋格的手法, 弦乐组各声部出现主题和答题。这里运用了一种很有特点的节奏型, 类似奥地利民间的“楞得勒”圆舞曲的节奏型。副部主题在C大调上出现, 由于弦乐组采用“楞得勒”式的节奏型作为铺垫, 使乐曲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而这个节奏型也几乎贯穿了整个乐章。

第二乐章的第二部分是回旋变奏曲式, 有一种俄罗斯民歌的味道, 一种牧歌式的主题, 充满了田园的风味。正如柏辽兹所说:“洋溢着明朗的, 十足乡村式的愉快情调。”

在主题插部, 用的是主题的变型。例如, 第一插部是主题的倒影, 而第二插部是主题的材料加以配器上的变化。贝多芬用同一音乐材料通过配器声部交换、音色的对比、五度移位、节奏模仿, 对位声部交换、改变配器手法、声部互换的技术手法进行反复的模仿, 在同一音乐材料的基础上, 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法进行反复模仿, 这是贝多芬的特色。

通过第二乐章, 我们看到了贝多芬在结构的上很好处理了以上这些方面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显示出了继承与发展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继承就是汲取前人的精华, 发展就是创新, 音乐作品本身就需要做到继承和创新, 继承是创新的前提, 创新是最好的继承, 没有继承, 就没有创新, 继承是为创新而存在的, 继承是手段, 创新才是目的, 没有创新, 继承也就失去了意义, 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会给音乐作品带来无穷的动因和魅力, 在音乐创作的实践中, 很多音乐作品都是在汲取动机、素材, 技法, 结构等原有音乐材料上加以发展后形成的。这就是第二乐章通过继承与发展体现出来的辩证法哲学。

四、双主题变奏曲式在普遍联系中寻求结构发展的最大统一

第三乐章是 (Adgio molto e cantabile) 歌唱似的极慢板, 降B大调, 4/4拍。这是个双主题的变奏曲式, 这个乐章是思索的乐章, 是对生活的思索, 对苦难人民的同情。这种变奏的主题充分反映出了主题之间的联系。第三乐章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他通过第一主题的变奏、内部的扩充和变形, 第二主题的省略、再省略诠释了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内部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辩证规律。第三章变奏的同时为第四乐章主题的出现还奠定了基础, 表现了节奏内部变化的普遍联系, 这就是第三章所表现出来的哲学辩证法。

第三章有两个主题, 但变奏主要是在第一主题上, 看起来是一种歌唱性的旋律, 体现沉思而忧愁情绪。在第二主题出现之后, 第一主题出现了第一次变奏, 这是个装饰性的变奏;第二变奏先由单簧管吹出, 法国号隔开两个小节进行八度模仿, 第三变奏的时候, 节拍变为12/8拍, 由木管组奏出主题, 第一小提琴奏出连续的16分音符, 非常的流畅。最后, 音乐突然出现了呼唤战斗的情绪, 但思索仍在继续, 这反映出了主题与主题之间、主题与变奏之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主题内部的扩充变化, 第二主题的两次省略, 两个主题的变形, 通过变奏的运动变化, 体现出了结构上的普遍联系的辩证法的哲学特征。

我们还可以从变奏的过程中看出:变奏的形式是有内在联系的, 没有内在的联系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变奏形式的出现。而这里的变奏使主题得到了变化和发展, 通过这些可以看出, 即使音乐主题反复出现, 我们也不会有单调之感。这就是变奏的魅力之处, 既肯定了主题, 又丰富了主题。而这里就包含了普遍联系的辩证法的哲学思想。

主题的一次次的变奏, 还说明了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 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联系去改变事物, 然后再建立新的联系, 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体现的就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通过主题这个内在的联系, 又体现了主题的统一性, 整个乐章通过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和高度的统一, 同时由于主题体现出来的内在联系的规律, 才使主题所展现的田园风格, 持续在我们的脑海里。这本身也是在建立联系。

第三乐章反映出普遍联系的辩证法的哲学规律, 对我们的音乐创作应该有所启发, 正确认识音乐创作中普遍联系规律, 正确把握其中的内在联系, 在内在联系的基础上, 运用作曲技术手法来创作我们的音乐, 才能提高创作者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创作出富有现代意义的精品来。

五、《欢乐颂》的主题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规律中得到矛盾的解决

第四乐章是全曲最辉煌的部分, 这个乐章给了人们最深刻的记忆。而在创作的时候, 当时的乐曲结构和表现形式已经不能符合贝多芬的需要了, 所以, 在这里他加入了人声合唱, 这在当时也属先例。这个乐章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通过对前三乐章回忆的否定, 而达到的对主题的肯定, 欢乐颂的主题在此出现。而第二部分是用不断变奏的形式对欢乐颂主题的肯定, 这是一种深化的过程。正因为这样不断的变奏才使主题深入人心。永远不变的, 静止的事物一般是不会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不断的变奏扬弃了不需要的东西, 发展了合理性, 实现了主题变奏的自我完善。经过否定—否定之否—肯定的规律演变, 而出现并叙述出来的欢乐颂的主题, 揭示了主题结构发展的总趋势, 也展现了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对立统一的哲学理念。

首先是引子以一种强烈震撼的音响开头。紧接着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的宣叙调, 而这一段, 原本贝多芬是要用声乐来表现, 在他的原稿上的歌词是这样的:“不, 这将使我们想起绝望的时候, 今天是胜利的日子应该用歌曲和舞蹈来庆祝。”但是贝多芬没有用歌唱来表现, 这是很有哲学性的, 他一定要把最想表达的内容的放到最合适表达它的地方。

在这之后, 出现了对前面三个乐章的主题的回忆, 但是只是一闪而过, 每次都被宣叙调打断。第一乐章的主题出现之后, 宣叙调的歌词是:“不, 不要这个, 要别的更愉快的。”当然, 这里的歌词还是被贝多芬删掉了;第二乐章的主题被打断之后的宣叙调的歌词大意是:“也不要这个, 这只是戏谑, 要更好的、更高尚的”;第三乐章主题之后, 宣叙调的大意:“这还是老样子, 太伤感了, 一定要找出一些强有力的东西, 我想, 还是让我唱给你听吧, 但是要请你应和着我”。对三个主题的回忆不断被宣叙调所打断, 表达出内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 否定使主题不断处于自我扬弃的状态, 主题的发展正是通过它自身的辩证否定规律来实现的。

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音色是深沉而有思想的, 他在这里是告诉大家不要一味的回忆过去, 而是要有新的未来, 而这种新的未来又是什么?这就是欢乐颂, 所以随后紧接着出现了欢乐颂的主题。主题从弱奏一步一步渐强到强奏的过程, 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最后变为了对《欢乐颂》主题的肯定。事物运动全过程都必须符合否定之否定的周期性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使矛盾得到的完全解决。《欢乐颂》主题的出现说明事物的发展就是一个过程连着一个过程的周期, 过程的更替就是要通过否定之否定来实现。在主题一步一步发展的长链条中,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否定之否定后的状态并不是原有的肯定的状态, 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扬弃”。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而道路却是迂回曲折的, 这也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正由于存在对前面三个乐章主题的否定, 才会有《欢乐颂》主题肯定的出现。贝多芬在处理《欢乐颂》主题高潮出现的时候, 经过了不断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才终于迎来了主题高潮的到来, 人们在高潮中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 也感受到了这部作品强大的震撼力。

第二部分是合唱与乐队的混合表演形式, 这部分就是对《欢乐颂》主题的变奏。这里是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强调主题的过程, 是对主题一步步的加深。这是全曲矛盾斗争发展的集中体现。在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中, 《欢乐颂》主题经过合唱部分的不同演唱形式的变化, 以变奏体的方式结束了终曲。使《欢乐颂》主题更加深入人心, 最后给人以十分完美的音乐体验, 同时也把人们带入到了一个人类必将得到欢乐、团结和友爱的伟大胜利的境界之中。

根据以上的分析, 可以看出, 《第九交响曲》在演绎作曲家思想内涵的同时, 在结构上也体现出哲学辩证法的客观规律。它通过对立统一的矛盾铺垫和展开, 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 紧紧抓住结构的内在联系, 不断的经过否定之否定的探索, 展现了作曲者辩证法的哲学思维。《第九交响曲》这部音乐作品的创作遵循了辩证法的哲学规律, 这也是这部作品成为艺术珍品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我们通过对这部音乐作品中蕴含着的辩证法的哲学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 目的就是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这部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 更加懂得它具有如此之高的艺术成就的原因, 更加明白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同时, 也通过研究和分析《第九交响曲》所表现出来的辩证法哲学规律, 给我们现代音乐创作一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西方音乐中的文明》, (美) 保罗·亨利·朗, 顾连李等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年

[2]《简明牛津音乐史》, (英) 杰拉尔德·亚伯拉罕, 顾犇译, 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年

[3]《西方音乐通史》, 于润洋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年

[4]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音乐结构分析, 毛青南, 《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报》1996年第3期

[5]《大型曲式学》, 柏西·该丘斯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2年

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第9篇

前段时间我就对热播的电视剧忽然失去了味觉,相反,翻台时看到那些多年前的经典老剧,却可能有重逢的惊喜,《编辑部的故事》就是其一。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夜晚,我被隔壁的笑声吵醒,原来是哥哥在看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那些台词太搞笑了,顿时我忘记了不满,跟着一起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于德利笑得跟一朵花似的,牛大姐的正义凛然有些与周遭的氛围格格不入,李东宝虽然丑却有股亦正亦邪的魅力,戈玲比白富美还多了层知性的味道。后来,一个广告被同学们争相模仿:冬宝,想啥呢?想戈玲呗!冯巩拿出一种火腿肠,问还想戈玲吗?葛优翻着独特的白眼回答:戈玲是谁呀?这可以说是中国电视史上与剧情结合得最好的广告了。

广告都这么好玩,也难怪电视剧好看,这部电视剧集合了如今影视界最著名的几位大腕——策划郑晓龙、编剧王朔、冯小刚、马未都等,导演赵宝刚,演员有当时还未成名的葛大爷、吕丽萍、侯耀华。这部戏最好的地方是可乐,乐的同时招人骂,笑骂之余还引人深思。主题曲《世界很小是个家庭》多积极多向上,多主旋律啊!可是它每一集故事都讲的是现实存在的矛盾:争主编众人互相诋毁、骗子侵权、不良商人做假广告、鼓吹地球毁灭的伪科学,但是编导演处理得就是那么真实有趣。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弱点,却不乏可爱之处,让你看到你自己,看到这鲜活的人世间。

上大学读王朔,一边骂主人公们怎么这么自我到自私啊,一边上瘾。多年后我终于在重新看这部电视剧时理解了王朔。只有对世俗人性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直面与理解,才可能做出善的选择和引导。所以《编辑部的故事》做到了直面现实、直指人性,但是并不止于此,在这部集嬉笑怒骂于一体的电视剧结尾处,一首深情缓慢的女声响起: “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冯小刚为这首歌作词,从此他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观众对他不再陌生。

上一篇:出生证补发流程下一篇:文言文语句翻译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