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政府质量奖个人评价标准

2024-06-22

保定市政府质量奖个人评价标准(精选3篇)

保定市政府质量奖个人评价标准 第1篇

附件2:

河北省政府质量奖(个人)评价标准

为引导全省从业人员追求卓越绩效,提高产品、工程、服务和组织经营质量,努力为提高全省质量总体水平作出更大贡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务院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河北省关于大力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意见》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参照《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Z19579—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GB/T19580—2004)标准相关的评价要求。按最高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员工及其他人员四个方面规定了河北省政府质量奖(个人)的评价要求,为个人追求卓越绩效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以激励和表彰全省在工作岗位上创造卓越质量绩效和为质量振兴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树立质量标杆并学习、宣扬、推广他们在质量实践和质量理论方面的创新成果和先进事迹。

术语和定义

1.1 高层领导者

组织的最高领导层/最高管理层。1.2 中层管理者

组织的管理部门/基层领导成员。1.3 员工

组织内除高层领导成员,中层管理者以外的人员。1.4 其他人员

其他从事质量理论、方法、工具研究及应用推广的人员。基本评价准则

申报河北省政府质量奖的个人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 在质量理论与质量实践中有突出、明显的创新点,符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发展方向; ——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与质量管理实践的有效性,在本省或某一领域、产业、行业中起示范作用; —— 为河北质量工作创造出卓越业绩或作出重大贡献; —— 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总结或理论著述,并具有推广价值; —— 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高层领导者评价准则 3.1 经营理念与经营战略 3.1.1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关注未来,推进以顾客为导向追求卓越的经营理念。

3.1.2 领导组织经营战略的制订,在战略分析、战略策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价、战略调整、战略发展等全过程中,充分体现组织的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并与河北省的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

3.1.3 引导全体员工充分认识,理解以顾客和市场为导向追求卓越的经营理念,并影响其他相关合作方。建立满足顾客、市场及其他相关方的需要和期望,由满意、忠诚迈向欣喜的过程。

3.2 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中的作用

在组织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中,充分体现高层领导者的杰出作用。

3.2.1 领导组织提出并领导员工实施以顾客和市场为导向、追求卓越的、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3.2.1.1 质量方针确保全体员工关注顾客和市场要求,措施落实,可操作性强,实现情况良好。

3.2.1.2 质量目标的制订充分,依据国家产业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及企业质量水平实际;对企业质量水平提升有实际指向意义。

3.2.2 组织在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等过程中,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内部审核开展正常。

管理评审开展正常,并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发挥明显的促进作用。3.2.3 组织的质量责任制健全,并严格贯彻执行。3.3 创新质量管理制度、体系、方法、过程和质量文化

3.3.1 结合组织实际积极、学习、推广、应用当前国内外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取得明显成效。

3.3.2 在质量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中成绩显著,其新鲜经验和成果具有被普通推广运作的价值。

3.3.3 建设诚信的质量文化和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关注员工的需求和期望,营造创新、授权、主动参与、快速反映和团队学习等方面的优良环境。

3.3.4 科学地协调和正确处理好社会、顾客、组织、员工和相关利益方等五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尊重、关心、爱护员工和合作伙伴,在利益分配、双向沟通和绩效测评等方面不断创新,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3.3.5 建立自觉抓质量的长效机制,有创新、有特色,效果明显,在市内、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并被广泛推广应用。3.4 业绩

3.4.1近五年组织的主要绩效指标处于国内同行领先水平,主要质量指标名列前茅。3.4.2近五年顾客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横向比在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纵向比有明显提高。3.4.3 组织或个人的社会知名度较高,组织或个人在社会享有较好的美誉度,组织品牌战略效果良好。

编著有关质量论文、专著、译著、教材等,并在一定范围内发表或发行。中层管理者评价准则

4.1 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

4.1.1 充分理解并在本职工作中充分体现现代质量管理/经营管理工作必须以顾客/市场为中心的理念。

4.1.2 熟悉并掌握现代质量管理/经营管理的理念、体系、方法。4.2 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中的作用

4.2.1 在建立和完善组织(部门)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标准中起到积极的指导、示范作用。

4.2.2 充分理解企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并通过各种途径努力使工作范围内的全体员工都能充分理解、贯彻执行、效果良好。

4.2.3 结合岗位工作的特点,保持质量稳定提高的措施扎实、有效。

4.2.4 结合岗位工作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现代质量管理/经营管理的理念、方法,并取得突出的效果。

4.2.5 在组织内传播先进的质量管理/经营管理理念、方法、技术,为提高组织的质量管理/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4.3 解决在产品/服务质量、经营、服务、管理等方面的难点和疑点 4.3.1近五年来在攻克产品/服务质量、经营管理的难点和疑点方面成绩显著,对企业的发展大局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或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4.3.2 解决难点和疑点的思路、方法以及形成的规范(技术、管理)或制度,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的价值。4.4 业绩

4.4.1 主要经营业绩/质量指标处于同行业、组织内各部门的领先水平。4.4.2 所属部门在市级以上的岗位、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4.4.3 所属部门获得政府的质量方面的表彰。

4.4.4 编著有关质量的经验交流稿、论文、专著、译著、教材等,并在一定范围内发表或发行。

员工评价准则

5.1 敬业精神

5.1.1 长期坚持的一丝不苟工作作风,对本组织(部门/集体)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5.1.2 对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方法熟悉,本职岗位的工作质量长期保持优秀。5.2 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中的作用 5.2.1 在建立和完善组织(部门/集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参与体系文件编制或审核工作,为体系有效运行做出了积极努力。

5.2.2 结合本岗位的特点,运用统计技术等方法,开展质量改进活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5.2.3 注重顾客需求信息,提出改进意见并积极参与,且效果显著。

5.2.4 不断学习、探索和改进,创造和总结了一套有效的质量工作方法,在实践中取得显著的成果,又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得到组织、行业和/或专家的认可,被组织、同行广泛采用。

5.3 岗位技能

5.3.1 有过硬的岗位操作、经营和服务技能,有一专多能的本领。

5.3.2 无保留地传授岗位操作、经营和服务技能,以点带面,对提高组织(部门/集体)总体水平做出重要贡献。

5.3.3 具有攻克产品/服务质量、经营管理的难点和疑点的能力,成绩突出。5.4 业绩

5.4.1 在岗位操作、经营和服务技能的评比中多次获得市级以上优胜奖励。5.4.2 完成的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指标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在组织(部门)内为各方面所公认。

5.4.3 编写有关质量的经验交流稿和/或论文等,并在一定范围内发表。

其他人员评价准则

凡是在河北省内,从事质量兴省工作推进以及质量理论、方法、工具研究及应用推广的,为河北质量工作作出卓越业绩或作出重大贡献的政府公务人员、专家、学者、社团组织人员、市民、居民,满足基本评价要求的,如为河北省质量工作作出重大贡献或卓越业绩情况,也可以开展评价。

例如: —— 在质量领域的理论研究上有重大创新,并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 在质量法制与司法上有重大贡献,并得到国家的采纳,产生重要的社会影响; —— 在推进区域质量提升、质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或作出了突出贡献; —— 在国际标准制定上有重大贡献,并有重要的经济效益、重大的社会影响; —— 在高新技术及产品的开发、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对国家和河北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 在长期从事质量教育、培训、宣传、出版等工作中作出杰出贡献; —— 在打假治劣、维护消费者权益中,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作出杰出贡献; —— 在质量管理、质量检测、计量、标准化、工程监理、认证认可等专业机构中,长期从事质量工作,并作出杰出贡献。

保定市政府质量奖个人评价标准 第2篇

关键词:保定市,功能定位,分类考核

一、实施新的县 (市、区) 分类考核及制定相应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明确县 (市、区) 功能定位及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有助于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 跳出行政区划束缚, 因地制宜, 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2、明确县 (市、区) 功能定位及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 是落实保定城市总体规划、实现城市功能整体优化的需要。

当前保定的发展进入重要的机遇期和转折期, 更需要将目标定位与功能定位有机结合, 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和发展效能最大化。

3、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及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 是进一步调动县 (市、区) 积极性、实现健康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克服各地盲目攀比、无序竞争, 切实促使其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 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4、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及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 也是落实市委全会精神, 提高市委、市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

明确县 (市、区) 的功能定位, 有助于把握大局, 统筹协调, 区别对待, 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明确县 (市、区) 功能定位及制定相应分类考核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牢牢把握省委、市委全会精神, 围绕履行“一主三次”城市功能, 明确全市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总体思路, 科学界定县 (市、区) 在城市总体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根据不同发展要求量身定制评价指标, 建立一套导向明确、特色突出的考核指标评价体系, 激发各地工作动力和活力, 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基本原则

(1) 统筹全局、整体优化。县 (市、区) 功能定位要依据“全市一盘棋”的方针, 以城市总体功能的优化为前提, 统筹配置各地功能布局, 引导发挥比较优势, 形成特色化配置格局, 实现城市整体功能的优化。

(2) 优化中心、强化周边。中心城区要剥离与定位不符的功能和产业, 提升社会公共服务品质和活力。周边县和平原县要突出特色产业、城镇发展, 扩充经济总量。山区县则根据其地理条件以履行生态屏障和资源保护的职责, 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

(3) 面向未来、立足现实。县 (市、区) 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调整必须首先服从未来的保定的发展战略和布局导向, 并结合自身禀赋和现有基础的实际来统筹发展。

(4) 突出重点、兼顾其他。县 (市、区) 功能具有多元化、复合性特征, 但各地功能定位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 考核指标体系应以主导功能为依据, 并适当有所兼顾。

(5) 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比较优势是区域分工的前提和基础。制定相应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其所处区位、产业基础和人力资源等差异, 综合分析各自的比较优势, 分类设置、各有侧重。

三、按照功能区域划分对各县 (市、区) 实施分类考核的基本设想

1、核心都市区。

包括南市区、北市区、新市区、高开区4个区。该区域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 建设文化名城。主要职责为:一是加强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二是保护完善古城风貌, 改造推进新城建设;三是搞好三个综合中心和三个专项中心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四是依托“保定·中国电谷”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 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

2、中心城市功能拓展区。

包括清苑、满城、徐水3个县。该区域以“一城三星”大保定发展格局为重点, 逐步发展成为市区卫星城。主要职责为:一是大力发展机械制造、汽车及零配件等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二是配合服务中心城区, 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休闲度假等各项社会事业。三是大力发展物流、仓储等现代服务业。四是加快城市化进程, 改善人居环境。

3、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区。

包括高阳、蠡县、顺平、唐县4个县。该区域利用辐射带动效应, 以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和现代农业为主要载体, 不断提高中心城区的整体实力。主要职责为:一是加快城市化进程, 逐步建立功能完备的新城区。二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吸引产业转移和集中, 扩充经济总量。三是以自身特色产业为依托, 按照产业集群要求,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4、定州次中心城市区。

包括定州、安国、博野、曲阳、望都、阜平6个县市。该区域以扩大定州次中心城市规模, 打造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城镇体系, 形成保南经济板块。主要职责为:一是加快城市化进程, 逐步建立功能完备的新城。二是充分利用省扩权县 (市) 政策, 壮大支柱产业。三是做好开发区建设, 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辐射带动力。四是制定周边各县市优势产业发展规划, 构建以轻型加工业和商贸物流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实现共同发展。

5、涿州次中心城市区。

包括涿州、高碑店、定兴、涞水、涞源、易县6个县市。该区域以密切与北京的融合, 作为京津项目承接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形成保北经济板块。主要职责为:一是加快城市化进程, 加强与北京的联系和产业对接。二是规划建设“高碑店·定兴”跨县域开发区, 促进高碑店、定兴一体化发展, 进而连接涿州, 形成现代制造业走廊。

6、“白沟·温泉城”次中心城市区。

包括白沟·温泉城开发区、雄县、容城、安新4个县区。该区域充分发挥商贸物流和温泉城地热资源等优势, 逐步建设成北方著名商埠、京南陆港物流区和旅游休闲地。主要职责为:一是加快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 积极推进“白沟·温泉城”开发区建设。二是搞好软环境建设, 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三是加快城市化进程, 搞好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

四、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形成完备系统的目标考核运行机制

1、强化领导机构的建设。

首先, 进一步完善拓展决策机构, 增强权威性和统一性, 通过奖惩制度以及组织措施予以保证。其次, 加强具体执行部门的建设, 实行考核考评归口统一管理, 强化独立性和专业性。最后, 要建立目标分解上下沟通机制, 共同参与研究, 达成共识。

2、建立目标管理运行机制。

借鉴质量管理中的PDCA管理理念, 促进“考、评、促”一体化, 实行绩效过程管理, 强化目标责任意识并及时改进修正, 增强考核的透明和反馈, 切实推动目标任务的达成。

3、加强目标考核的信息系统建设。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把各项工作的有关统计指标和数据等, 汇集形成绩效管理数据库, 增强目标考核的开放性和针对性。

4、构建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

在现有主管领导评价、民主测评、民意调查的基础上, 扩大主体范围, 增强基层群众、各类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力度, 多主体多层次多角度实施评价。

5、充分运用考核结果, 发挥考核的激励约束作用。

翻译质量评价标准浅见 第3篇

1.1 翻译质量评价的定义

学者何三宁认为“翻译质量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数判断和检验译文的质量”,并最终将其定义为“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数,对译文与原文从意义和文本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考量原文与译文“意义对等”的程度,即译文的效度和信度”。因此,需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翻译评估和翻译质量评估是何种关系;二是翻译质量评估的评估内容是什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即:“评估”和“翻译质量”。翻译评估是对翻译活动、翻译过程以及译文与效果等内容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翻译质量评估研究内容是翻译活动完成质量、进行状况及译文的质量。

1.2 翻译质量评估的定性

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的根本属性是实践性。翻译质量评估的“最大的目的是为译者和译评提供鉴别译文优劣的依据、标准和尺度“。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讨评估标准的准确性、评估参数的客观性以及可操作性,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模式。因此,只有在翻译理论及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提高翻译质量评估的可信度和客观性。

II.翻译质量评估的对象、目的及功能

从翻译质量评估的定义来看,翻译质量评估的对象是翻译活动及译文质量。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现有模式主要是对译文质量进行评估,“主要集中于文本(原作、译作)上,关联于文本相关的因素(文本背景、读者效果等)”译文质量是翻译评估的核心和主体。翻译质量评估的目的和功能在于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数构建合理的质量评估模式,为译者和译评提供鉴别译文优劣的依据、标准和尺度,从而应用于检测和评估译文质量的实践中去,“其功能侧重于考量译作的得与失、优与劣,而鉴赏、批判以及深化理论等描述性研究并不是翻译质量评估的目的和作用”。

III.我国翻译质量评价标准研究

3.1.我国翻译质量评价标准之定性和定量

翻译质量评价标准之争我国翻译研究历史悠久,翻译标准更是层出不穷,国内译界对翻译标准研究已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罗新璋将传统的翻译标准归纳为“案本一求信一神化一化境”…这条线索。

1.定性为准则的翻译质量评价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是对其自身翻译实践的概括,开创了翻译标准研究之先河。我国现当代翻译标准研究大都受到严复“信达雅”的影响,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信达雅”的一些影子,因此,单纯以翻译标准作为评价准则这一共识的合理性仍有待商榷。

2.量化准则指导下的译文质量评价吴新祥、李宏安讨论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并将能否做到定量分析看作是一门学科的科学性或成熟性的标志。他们提出将译作与原作等值量的大小作为衡量翻译质量的标准。侯国金从语用学角度入手,提出语用标记等效翻译原则,用量化标准对译文进行评价研究。

3.2.西方翻譯质量评价在中国之引介

我国在这方面有所收获,其翻译质量评价研究大致呈现出以翻译理论为依托、以功能语言学及语言功能理论为导向的趋势,这也为我国译学理论建设和翻译评价研究带来了新鲜视角。如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翻译理念,是我们对翻译多了参考标准。

3.3.翻译质量评价新动向

1.功能语言学与译文质量评价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研究影响深远并自成一派,随着其在中国的地位日渐提高,也给我国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胡壮麟等将韩礼德功能语言学理论与翻译研究相结合,运用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对翻译的本质和准则进行了论述。

2.语料库与翻译质量评价贝克(Baker)1993年发表的“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启示和应用”一文,标志着语料库语言学方法被引入翻译研究的开始。西方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发展,对我国翻译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语料库尤其是平行语料库的出现和发展更为翻译评价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利用语料库进行翻译研究,可以为翻译批评从量化角度提供可靠依据。

IV、翻译质量评估的方法

4.1 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构建原则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构建的应坚持“四个统一”原则。

即宏观与微观有机统一,模糊与具体的有机统一,主观与客观有机统一,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统一。宏观与微观统一是指既要注重微观成分(主要指文本因素)的分析,又要考虑宏观因素(如翻译目的、策略、文化等);模糊与具体统一是指既要对整体进行模糊评估,又要对局部进行精确评估。翻译质量评估的客观性和主观性要求我们,在翻译质量评估中既要考虑客观因素,即进行定量研究,又要考虑主观因素,即进行定性研究,只进行定性研究或只进行定量研究都不可能达到翻译质量评估真正意义上的客观。

4.2 评估标准评估标准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最基本、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对翻译质量进行评估首先要依赖一定的标准,标准体现着对翻译质量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评估的内容。而标准的确立又取决于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即对翻译的定义因而,在构建质量评估模式时,首先要依据某种翻译观确立评估的标准。而在转换生成语法指导下,等值翻译论认为翻译过程也是一种生成语言的过程,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的生成过程,翻译的本质是出发语言与归宿语言的参数对比及其转换。

4.3 质量评定

在质量评定方面,主要问题是质量评定的依据和质量的等级。在质量评定的依据方面,目前大多数评估模式的共同参考因素是评估得出的错误数量和严重性,即通过统计在相关参数分析后得出的译文错误或译文与原文的不对等之处来评定译文质量的高低。

另外,翻译的评价不能脱离翻译完成的实际场合和条件。翻译的评价标准是动态、辩证的,需要考虑到翻译完成的当时情况以及翻译服务价格来做评价。孤立的评价一个译文很多时候是没有意义的,翻译都是在特定时间与特定要求下完成或进行的,在不同情况下翻译结果也是变化不定的,我们要努力完善我们的质量评价方法,为译文质量提高做贡献。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Iating [M].Leiden,1964.

[2]范守义.模糊数学与译文评价佣.中国翻译.1987.(4).

[3]何三宁.翻译多元论实证分析研究聊l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 的社会语 言学渊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8(2):92-9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9682—2005翻译服务译文

上一篇:财务部门负责人职责范文下一篇:激励人心的生活学习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