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公司案例范文

2024-06-20

米勒公司案例范文(精选5篇)

米勒公司案例 第1篇

案例:米勒啤酒公司

1969年,美国啤酒业中的“老八”,米勒啤酒公司,被国际烟草行业的巨子菲力浦.莫里斯公司(PM)收购。该公事生产的“万宝路”牌香烟的销售量世界第一。当时的PM 公司凭借高超的营销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他一方面有着香烟销售带来的巨大赢利,另一方面又受到日益高涨的“反对吸烟”运动的威胁。为了分散经营风险,他们决定进入啤酒业,在这一领域一展身手。

当时美国的啤酒业是寡头竞争的市场,市场领导者安修索.希公司(AB)的主要品牌是“百威” 和“麦可龙”,市场份额约占25%,佩斯特蓝带公司处于市场挑战者地位,市场份额占15%。

米勒公司排在第八位,市场份额仅占6%。啤酒业的竞争虽已很激烈,但啤酒公司的营销手段仍很低级,他们也许营销中缺乏市场细公和产品定位的意识,把消费者林工笼统地看成一个需求没有什么区别的整体,用一种包装、一种广告、一个产品向所有的顾客推销。PM公司兼并了米勒公司后,在营销战略上做了根本性的调整。他们派出烟草营销的一流好手充实到米勒公司,决心再创啤酒业中的“万宝路”。

再做出营销决策以前,米勒公司进行了认真的市场调查。他们发现:若按使用率对市场进行细分,啤酒饮用者可细分为轻度饮用者和重度饮用者两类,前者的人数虽多,但其总的饮用量却只有后者的1/8。他们还发现重度饮用者有以下特征:多是蓝领阶层;年龄多在30岁左右;每天看电视3.5小时以上;爱好体育活动。

米勒公司决定把目标市场定在重度饮用者身上,并果断地决定对米勒的“海雷夫”牌啤酒进行重新定位。“海雷夫”啤酒是米勒公司的“旗舰”,素有“啤酒里的香槟”美称,在消费者心目中是一种价高质优的“精品啤酒”。这种啤酒很受妇女和社会高收入者欢迎,但这些人多是轻度饮用者。米勒决定把“海雷夫”献给那些“真正爱喝啤酒的人”。

重新定位从广告开始,他们考虑到目标顾客的心理、职业、年龄、习惯等特征,在广告信息、媒体选择、广告目标方面作了很多变化。他们首先在电视台特约了一个“米勒天地”栏目,广告主题变成“你有多少时间,我们就有多少啤酒”来吸引那些“啤酒坛子”。广告画面中出现的尽是些激动人心的场面:船员神情专注地在迷雾中驾轮船;钻井工人奋力止住井喷;消防队员紧张地灭火;年轻人骑着摩托车冲下陡坡。他们甚至请来了当时美国最著名的篮球明星张伯伦为啤酒客助兴。

为了配合广告攻势,米勒又推出一种容量较小的瓶装“海雷夫”,这种小瓶装啤酒正好盛满一杯,夏天顾客喝这种啤酒不用当心担心剩余的啤酒会变热。这种小瓶装的啤酒还很好地满足了那部分轻度饮用者的需要,尤其是妇女和老人,他们啜完一杯,不多不少,正好。“海雷夫”的重新定位战略非常成功,到了1978年,这种牌子的啤酒年销量达2000万箱,仅次于AB公司的“百威”啤酒,名列第二。

“海雷夫”的成功,鼓舞了米勒公司,他们决定乘胜追击进入另一个细分市场——低热度啤酒市场。进入70年代,美国各地的“保

护健康运动”方兴未艾,米勒注意到对节食很敏感的顾客群正在不断扩大,即使那些很爱喝啤酒的人也在关心喝啤酒会使人发胖的问题。

当时美国已有低热啤酒出现,但销路不佳。米勒断定着一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因为人们不能接受低热啤酒的概念,而是不当的定位所致,他们错误地把这种啤酒向那些注重节食但并不爱喝啤酒的人推销。

米勒公司看好这一市场,他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来寻找一种新的配方,这种配方能使啤酒的热量降低,但口感和酒精度与一般的啤无异。1973年米勒公司的低热啤酒——“莱特”牌啤酒最与终于问世了。

对“莱特”啤酒的推出,米勒公司可谓小心民翼翼。他们找来一家著名的广告商来为“莱特”啤酒设计包装,对设计提出了4条要求: 1、2、3、4、瓶子应给人一种高质量的印象; 要有男子汉气; 在销售点一定能夺人眼目; 要能使人联想起啤酒的好口味。

为了打好这一仗,他们还慎重地选择了4个城市进行试销,这4个地方的竞争环境、价格、口味偏好都不相同。

广告攻势自然很猛烈,电视、电台和整版报纸广告一块上,对目标顾客进行浪费或者轮番轰炸。广告主题用的是“您所有对啤酒的梦想都在莱特中”。广告信息中强调:

低热度啤酒喝后不会使你感到腹胀;

2、“莱特”的口感与“海雷夫”一样,味道好极了。

米勒公司还故伎重演,找来大体育明星拍广告并给出证词:莱特啤酒1/3的热量,但口味好更好,你可以开怀畅饮而不会有腹胀的感觉。瞧,还可以像我一样健美。试销的效果的确不坏,不但销售额在增加而且顾客重复购买率很高。

到了1975年,米勒公司才开始全面出击,广告攻势在美国各地展开,当年广告费用达1100万美元(仅“莱特”一项)。公众对“莱特”啤酒的反应之强烈,就连米勒公司出感到意外。各地的“莱特”啤酒供不应求,米勒公司不得不扩大生产规模。

起初,许多啤酒商批评米勒公司“十分不谨慎地进入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市场”,但米勒公司的成功堵住了他们的嘴巴,他们也匆匆忙忙地挤进这一市场,不过此时米勒公司已在这个细分市场上稳座第一把金交椅了。

“莱特”啤酒的市场成长率很快。1795年销量是200万箱,1976年便达到500万箱,1979年更达到1000多万箱,1980年这个牌子的啤酒销量列在“百威”“海雷夫”之后,名列第三位,超过了老板老牌的“蓝带”啤酒。

1974年底,米勒公司又向AB公司赢利最到的产品—— “麦可龙”牌啤酒发起了挑战。“麦可龙”是AB公司啤酒中质量最高、价格最贵、市场成长率最快的产品。AB公司依靠它一直稳稳地占领着最高挡啤酒这一细分市场。

米勒公司岂肯放过,不过这次米勒公司却没有强攻面是一招漂

亮的“移花接木”战术。它购买了在美国最受欢迎德国最高档啤酒“老温伯”的特许品牌,开始在国内生产。

米勒把“老温伯”的价格定得更高,广告中一群西装笔挺、气质不凡的雅皮士举杯同饮,说道:“今晚,来喝老温伯”。很快,“麦可龙”在这一市场中的领导地位也开始动摇。

从1974年到1980年间,米勒公司平均在每箱啤酒的广告费是3美元,而同期啤酒行业的平均广告费用仅1美元。米勒公司在1970年间,赢利很少,其中1972年赢利20万美元,但在米勒公司大胆地甩出广告之后,1980年净赢利达到1.5亿美元。

在整个70年代,米勒公司的营销取得巨大的成功。到1980年,米勒公司市场份额已达到21。1%,总销售收入达26亿美元,米勒啤酒被称为“世纪口味”。

讨论:

1. 米勒公司是如何细分市场的?

2. 米勒公司是如何定位的?

3. 在米勒公司的成功营销中,除广告外,有没有其它因素?

4. 米勒公司有没有潜在的危险?如何防范?

双数组制作幻灯片;单数组准备提问。

米勒公司案例 第2篇

研究报告

一、职工简介:

1、多莫斯基——白人,男,年龄34;已婚,三个孩子,已在米勒公司任职六年,工作表现良好。在过去的12个月里有缺席和迟到的现象。

2、陈罗旺——东方人,男:年龄35岁:已婚,一个孩子.在米勒公,司任职仅18个月,但被认为是公司的尖子技术人员.偏于独处,远离同事。

3、卡拉他——白人,女;年龄42;丈夫最近残废。支付两个孩子

上大学。自认为必须工作,自愿干任何一种工作。工作一般。在米勒公司任职七年。

4、葛拉巴——西裔,男,年龄24,在米勒任职三年,未婚。工作良好,正被公司考虑送去培训以提高技术。

5、格林——黑人,男;年龄33:已婚,两个孩子,妻子最近失业。工作表现良好、稳定。一直建议在米勒公司成立工会。任职五年。

6、杰克——白人,男:年龄49,已婚,五个孩子。自米勒开业以来一直在公司任职,已11年。长期报怨者,酗酒,并因此频繁缺席。清醒时,工作良好、稳定。

7、玛丽——西裔,女,年龄30;离婚,两个孩子。在公司任职四年。表现良好。因养育一个残废孩子有困难,相当情绪化。在被指派做一些工作时会闹情绪。

二、此案件中涉及到的伦理观点:解雇的正当性

1、有正当的理由;

2、有正当的程序;

3、有正当的补偿。单位裁减人员的原则:

(1)确实需要原则。即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即用人单位在濒临破产进行整顿期间或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时,必须裁减多余的人员才能度过难关时,用人单位才可以裁减人员。

企业濒临破产进行整顿法定期间,是指《破产法(试行)》第十七条规定的整顿期间,即“企业由债权人申请破产的,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三个月内,被申请破产的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可以申请对该企业进行整顿,整顿期限不超过两年。”破产法中的企业整顿与人们通常所说的一般企业整顿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1>破产整顿以直接避免企业破产为目的的预防手段,是一种拯救措施,企业整顿是在企业尚未出现根本性危机的情况下所采取的经常性措施。<2>破产整顿有法定的期限,其期限不得超过两年,企业整顿虽然也规定了一定的期限,但这种期限没有法律约束力。<3>破产整顿必须以达成和解协议为前提,企业整顿则没有法定前提条件。<4>破产整顿已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企业在整顿期间,如果有法律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就要终结该企业的整顿,并追究其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企业整顿不会产生这种效果。<5>破产整顿要受人民法院债权人会议的监督,企业整顿没有这方面的要求。破产企业整顿的目标是扭夸为盈,恢复清偿能力,使企业能够按照和解协议清偿债务,企业才算真正摆脱了被宣告破产的危险。为此,在法定的破产整顿期间,企业必须调整企业内部结构、整顿责任制度、整顿财经纪律、调整企业产品结构,如果确实需要,还可以对职工进行适当调整,裁减多余的职工。

(2)程序原则。用人单裁减人员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按照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时,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并报有关劳动行政部门之后,方可裁减人员;工会或者职工对裁减人员持有不同意见时,可以提出解决办法与用人单位协商。职工作为企业的主人,有参加企业民主管理权利,有对企业的生产和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工会依照法律的规定,有监督企业执行国家有关法律的权利。

(3)优先录用原则。因为被减人员对企业情况熟悉,技术熟练,有利于企业发展生产,所以,我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按照劳动法的规定裁减人员后,在六个月内录用人员的,应当优先录用被裁减的人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企业发展生产,也可以防止少数企业以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为由,在裁减人后又马上招收新职工,对企业实施大换血,侵犯被裁减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实际裁员中公司领导层应考虑的问题:

1、职工的工作表现;

2、公司的长远利益;

3、以人为本的原则(家庭状况)。

四、裁员顺序

1、杰克。年纪偏大思想与技术可能比较落后,不适应现代的工作方式。频繁缺席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工作进度与质量,作为老员工会为新员工带来消极的影响,使公司不好管理;从家庭情况而言,杰克的孩子应该有一定的就业能力了,因此公司对于其家庭情况的考虑较少。

2、玛丽。情绪化严重会在工作中影响到其他人,从而形成一种低靡消沉的工作氛围,从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考虑到家庭情况,裁员时会给她较多的补偿。

3、多莫斯基。有迟到、缺席现象长达12个月,在其出现工作不积极情况之初,公司已经了解其情况,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屡教不改,工作态度不够端正,行为傲慢。

4、卡拉他。勤劳肯干,但缺乏创新,从长远看不利于公司的发展。考虑到她的家庭因素,裁员时会给她较多的补偿。

5、陈罗旺。性格偏好独处,缺少与与其他员工的沟通与协作,不利于公司的团队合作精神的贯彻实施,相对于其他人而言,经济负担较轻。

6、葛拉巴。虽然工作良好,但技术有待提高,成为公司的主干还需要长时间的培养。

7、格林。工作良好,无违纪现象,致力于在公司成立工会,具有远见,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五、裁员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与关键员工及时沟通。

减员之后,许多有才能并且追求稳定的员工由于害怕经济的不确定性,可能选择一个更安全的老板作为避风港。对遭受影响的老板来说,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暗示一种风险与报酬的文化气氛。强调在最有竞争力和创业精神的组织中,那些做出巨大贡献的员工将获得最大的回报。减员之后的日子,是向员工解释公司认为他们必须留下来的极好时机。聪明的经理将定期与员工沟通,以确定不满程度和因其离开会对公司造成的损失。当知道一个人的意图时,可以准备好挽留计划以便留住组织中的最佳人才。

2、设置考核目标。

浅析赫曼米勒公司的工资制度 第3篇

赫塔米勒叙事模式 第4篇

一选题的意义

小说的叙事模式因作家而异,前人对米勒的研究即使有涉及结构和叙事的研究也是夹杂在思想和主题的小部分分析,本选题试图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赫塔·米勒迄今写过的所有小说,1982处女作小说《低地》,1986年中篇小说集《人是世上的大野鸡》,1992年小说《狐狸那时已是猎人》,1994年长篇小说《心兽》,1997年长篇小说《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和2009年《呼吸秋千》的研读分析,从叙事文本,叙事时间,叙事情境多方面总结出米勒小说的叙事模式,从结构角度深入小说之“形”,将小说涉及的内容思想暂搁一边,帮助读者理解,给予作家借鉴。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和自己的见解

从米勒获得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国内逐渐对这位德国女作家的作品产生研究兴趣,已经有一定数量的论文。

1从作家的创伤经历,身份认同对创作产生的影响来写,例如苏州大学硕士生黄悦的《赫塔·米勒的创伤经历与其文学创作》,广西民族大学周梅芬的《赫塔 ·米 勒身份认同书 写中的“双重

焦虑 ”》,扬州大学王慧的《论赫塔米勒的边缘写作》,都是结合作家自身的经历,身份和心理,探讨由此对她的创作产生的影响。

2对米勒作品内容层面的分析,如 北京大学罗炜的《暴戾和沦丧的村庄——评赫塔·米勒处女作《低地》,李红《论米勒文学创作的独立与自由精神》,阐释米勒作品传达的人民独立自由,反对暴政专制的思想。分析作家的写作观念,胡巍《政治·语言·家园———赫塔·米勒的文学观》,这篇论文讲述了赫塔?米勒创作相关的三个问题,即是政治、语言、家园。首先,该文认为米勒是一位有着鲜明政治倾向和道德标准的作家。其次,文章认为米勒指出了作家的使命不是用语言符号建构虚构的世界,而是在于真实的再现现实世界。4对米勒作品艺术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代表作韩江红的《洼地里飞出凄美的歌——评赫塔·米勒作品的艺术特点及修辞风格》,分析米勒作品中独特的段落的建构,复杂的语言的运用,意象的扭曲式表达以及心理状态的衍生式通感令人叹为观止,作者认为德国文坛具有跨文化跨体制写作背景的作家并不在少数,米勒最终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根本还在于她的艺术成就。

此外还有与国内作家的对比,从意识形态层面对米勒的批评,但没有就米勒小说专门进行叙事学的分析。而国外的关于赫塔米勒的评论也是谈政治内涵的多,谈艺术成就的少。德国总理默克尔称米勒“缘于极权、压迫、恐惧的生活经历的伟大文学,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米勒在德国找到了故乡”。德国总统科勒说:“为了抗拒遗忘而写作,提醒人们认识到自由的价值。在东欧剧变二十年后的今天,米勒的获奖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具体分析的论文因为语言和数据库的限制,资料搜集还不足。

三课题的主要内容

米勒小说有一以贯之的阴郁美,而这种美正是通过她独特的叙事模式建构起来的。

1细节化的纵聚合式隐喻。低地中反复出现的黑色连衣裙,白色碎花,以及各种动植物,蝴蝶,牛,老鼠,玉米,隐喻着村庄中人们暴虐麻木的生活状态,人是世上的大野鸡中野鸡,墙,猫头鹰,干巴巴的田蛙都隐喻着罗马尼亚专制政府统治下人的软弱和无能为力,丰富的细节和单方出现的喻体,使米勒的小说有充足的揣摩空间。

2模糊的叙事时间和片段化的跳脱叙事。一反有头有尾情节发展的模式,让人摸不着头,感觉不到结束,狐狸的开头没关系,没关系,我对我说,没关系。结尾猫坐在门旁边,在吃一块肥猪皮。侏儒透过大门朝院子里望去。

灰尘在无缘无故地飞舞。门发出咯吱的声响。

心兽开头每朵云里有一个朋友,在充满恐惧的世界朋友无非如此,连我母亲都说这很正常,如果我们沉默,别人会不舒服,埃德加说,如果我们说话,别人会觉得可笑。结尾当我拎着箱子走到街上,那心情就像是要立刻反身回去关上橱门。窗户大开着。橱门也许关上了。米勒的小说有点偏向意识流,不是线性的展开,而是围绕主人公的心理呈点状的辐射,卫星事件与核心事件界限不明,给人一种跳脱之感。如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以主人公“我”乘电车去接受传讯为线索,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串联起“我”的半生经历和周围人的生存状态:“我”被迫接受秘密警察无休止的询问,女友莉莉因为与一名退休军官一起偷渡国境而被枪杀,丈夫保罗靠整日酗酒来缓解精神压力等等。

3经历体的内在叙事视角,六部小说5篇都是第一人陈叙事,只有人是世上的大野鸡是第三人陈叙事,但是叙事声音采取的是隐蔽的叙述者,用一般直接引语保留主人公本来的想法,例:每天,温迪施在坑地一路颠簸时,他都在想:“尽头到了。”避免了叙述者的介入,所以如果用第一人称改写毫无问题,米勒把一个大时代背景的历史交由一个经历者的视角来还原,带有很强的自传性,真实展示那个时期民众的生活,但因此也缺乏宏观高屋建瓴的把握,读者在阅读其小说时必须先了解时代背景。

4叙事客体的主体化,小说中的主体一般都是人物和事件,但是米勒小说中对于物体和风景的叙述占有相当的篇幅,比如呼吸秋千中,章节依次为收拾行装,麦德草,水泥,鱼龙混杂的一群人,木头和棉花,土豆人,细致描写了麦德草的外形和功用,水泥、煤、沙等工具,描写和叙事交织。四参考文献

一、著作

1.[德]赫塔·米勒:《低地》,续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2.[德]赫塔·米勒:《人是世界上的大野鸡》,陈民、安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

3.[德]赫塔·米勒:《狐狸那时已是猎人》,刘海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4.[德]赫塔·米勒:《心兽》,钟慧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5.[德]赫塔·米勒:《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沈锡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

6.[德]赫塔·米勒:《呼吸秋千》,余杨、吴文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7罗刚:《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二、期刊

1.黄悦,《赫塔?米勒的创伤经历与其文学创作》,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5月 2.周梅芬:《赫塔·米勒身份认同书写中的“双重焦虑”》,广西民族大学,2012 年

3.王慧:《论赫塔米勒的边缘写作》,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5月 4.罗炜:《暴戾和沦丧的村庄——评赫塔·米勒处女作《低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31卷第6期,2011年11月

5.李红:《论米勒文学创作的独立与自由精神》,求索,2013年8月

6..胡蔚:《政治·语言·家园——米勒的文学观》,《探索与争鸣》,2010 年第 1 期。

阿瑟·米勒的名言 第5篇

1、当一个时代的基本幻觉疲惫的时候,可以说这个时代也就结束了。——阿瑟·米勒

2、比夫,和女孩子谈话你得留神,和女孩子讲话,别许愿,千万别许愿,为什么?我告诉你,因为女孩子,你跟她说什么她都信。——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

3、我一向是坚持不虚度一生的`,可是一回来我就懂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虚度一生。——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

上一篇:山水汐组诗下一篇:楼板裂缝渗水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