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构图体会范文

2024-05-20

摄影构图体会范文(精选10篇)

摄影构图体会 第1篇

[摄影构图体会](1)黑白灰

无论彩色片还是单色片,都具有层次,(黑白灰),在色彩中一般红色紫色

深蓝明度低,感觉重,黄色浅绿等色明度高,感觉轻.有些片子感觉沉闷,就是层次没拉 开!一张片,要有一处“白”来透气,要有一处“黑”来点睛.(2)点、线、面

一张片子,不管内容多么复杂或简单,它内在的构图要素还是点线面.点线面是相对的,小的面可称为点,宽的线也可称为面.一张片,不能全是点,那就叫一地 芝麻!不能全是线,那是斑马!不能全是面,那叫有眼无神.最好点线面都具备,线与线最 好不要垂直相交.(那有种机械感)我们并不是追求点线面为目的,说穿了,点线面,就是在讲究画面内容形状的处理,避免 形状的雷同.通常,天空,地面,水面,房屋顶墙壁等可以称为面;路,树干,水纹,建筑物的边等可以称 为线;远处的人,近景中的几片叶,小的窗户,灯,云朵等,可称为点.(3)光线

光线---色彩之母,没有好的光线,一切景物都是死的!很多朋友容易忽视这一点.比 如有一位青岛朋友拍的教堂,看得出花了功夫,长焦广角都用上了,但说实话,效果一般, 还属于生活照,到此为一游,为什么?就是不注意选择光线,我们平时看电影,一看到下 雨刮风就会想到一场悲剧要上演,特别是一些香港电影中,在一些紧张情节的用光上, 简直夸张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比如晚上毒品交易,一条长街道,街道尽头一盏巨大的 蓝色背景灯,一人影或一线车从背景中出来,长焦,有用军用望远镜看的那种感觉,有时 为营造效果,还得放一些烟雾,在一些衔接镜头的处理上,也很夸张,嘎---的一声,车停, 门开,一双铮亮的皮鞋,逆光,长长的脚影.还有,仓库的排气扇不停的转,一道道的光 影.这些用光的表现手法虽然粗俗,但这是最好的教材料.(4)透视

透视---近大远小的视觉规律,还包括:近高远低,近长远短,近实远虚,近处色彩 鲜艳,远处色彩变淡变浅变灰,摄影构图体会。

透视---是表现空间感的有力手段!通常广角透视夸张,空间、立体感得到强化;长 焦则压缩透视,前后物体贴得紧,空间感不强。(我们有时也把这种强列的透视变 化称为视觉冲击力,但不是全部)(5)色彩

色彩--不仅仅指颜色,还是一种感受,一种比较,一种心理,一种修养。

可以这样分类:明度,纯度,色相,对比色,调和色,冷色,暖色,环境色,光源光,补色,视神经,色彩的联想,色彩的重量。太多了,讲不完,讲几条主要的。色彩的联想:

红色代表激情,精力充足,残暴。

蓝色:高贵,冷淡,伤感,忧郁,沉静,孺弱。黄色:天真,活泼,明朗。绿色:希望,和平。

紫色:高贵,高雅,不稳定,神经质。橙色:热情,外向,低档。

白色:(和黑色一样,严格的说不算颜色)纯洁,做作。黑色:死亡,消极、神秘。视神经: 举个例子,眼睛盯着一张红纸一段时间,红纸移开,眼前会出现一片绿色,为什么?视神经的调节现象。

补色:就是最相反的颜色(教科书上说的是色轮中对立的颜色)与人的感受有关,比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

冷色:青、蓝、紫等象征冰和海水的颜色。暖色:红、橙、黄等象征火焰的颜色。

对比色:色相上差别大的颜色:红与蓝,蓝与黄,橙与绿,白与黑。

(调和色-类似色-龄近色):色相,明度上比较接近的颜色:红与紫,蓝与紫,黄与橙,黄与绿,绿与蓝,黄与白,橙与红。光源光:主要指光源的冷暖。环境色:色彩与色彩间的相互影响。以一个放在窗台上的红苹果为例:阴天,光源色是冷的,苹果的受光部可能变为带冷色的品红,背光部可能受环境色的影响而呈带暖灰的大红、蘸红色;晴天,则相反,所以说色彩不是孤立的固有色,而是受光源、环境影响的复合色!色彩的轻重:色彩有重量:红、蓝、黑、深紫、深绿属重量级;黄、粉红,浅绿,淡紫属轻量级。

---我认为最要注意的是色彩的轻重、冷暖协调。(6)质感与视觉心理

质感、视觉心理--(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放在一起讲算了:)--人的眼睛对什么亮度最舒适? 好像还没有谁研究过,不过肯定不是纯白或纯黑!就像我们的房子室内装修一样,我们现在一般不会用纯白色来涂墙壁,那样太刺眼,不柔和,心得体会《摄影构图体会》。--人的眼睛对什么色比较舒适? 有人马上会说:我喜欢蓝色、我喜欢红色。这只是性格决定对色彩的偏向。先把它放一边。我想,太灰,太纯的颜色对人的眼睛都不合适。整体而言,浅灰色是令人舒服的,但有时也需要有对比,比如说你喜欢吃牛肉,但不能餐餐吃牛肉:)你喜欢红玫瑰,但又讨厌到处都是玫瑰红。当然,有人喜欢强烈对比,喜欢刺激,喜欢红衣服绿背景,这。这。有点俗:)人的眼睛还有一些不喜欢:不喜欢抬头看太阳,不喜欢某些时候的逆光,不喜欢太光滑,太人造的东西。(说到质感上来了)质感--人的手也好,眼睛也好,都喜欢触摸令人愉快的东西,这可能就是质感吧。大自然中的一些东西,如水、石头,原木、沙滩,以及一些人造的东西,如丝绸、麻料、打火机、斑泊的旧墙,婴儿的脸。总是令人愉快的。是它们的质地使人愉快,没有社会原因,就象男人爱女人,是天性。(7)摄影的特征

我不能理解一些老玩家玩大型机器,好像很懂套路,什么区域曝光了,什么解像力了,什么颗粒了(职业需要的例外),那不是摄影,那只是玩过程,他们与工匠没区别!那么,摄影是什么呢?--我们应该跳出这个圈子,横向比较:

摄影、绘画、雕塑、电影电视、都是一门视觉艺术,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摄影的特点应该可以理解为,时间、空间、瞬间,(有人干脆说是瞬间的艺术)这是摄影的灵魂!

摄影作品---应该具有一种味道,一种照片味。(这里面应该包含一些元素:颗粒感、质感、瞬间的凝固。)有些人---对摄影走进了种种误区,就是把根本的目的忘了,而把一些技术手段当成了最终目的!比如,以单纯追求层次细节为美(那些玩大型机的最讲究这个了),以追求景物本身的美为美(千里迢迢出门,就算拍回了几张精致的明信片又怎么样?);比如以追求光线氛围为美;以追求质感为美;还有的干脆以各种焦段带来新鲜的视觉感受为美。这些都是脯助手段,是一盘菜中放的调料。

如果有人说:这片拍得好啊,像一幅水墨画。那么这不是一张很成功的照片。如果有人说:这画画得好啊,像一张照片。那也肯定不是一幅好画。

画有画的味:画画讲究笔触,讲究过程,讲究写意,讲究似是而非。特别是写意国画。我在想,时代在发展,相机的功能也在逐步变化,从一种非常严肃的记录工具,变为一种。一种创作工具吧。就像绘画,由最初的留影写实功能变为纯艺术,因为相机的出现,使最高明的画家也比不上最低劣的相机。而摄像机|电影电视的出现,使相机的作用又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相机可能介于绘画、摄像之间,这个位不好定。

有些人喜欢拍组照,一些大师们评片时总喜欢说:不错,如果拍成一个系列可能更好。我不这么认为,这是过份强调了相机的功能,拍组照,还不如拍电影记录片,因为电影更适合。单张、经典---正是摄影的魅力。(传世作品中,组照比例点极少。)(8)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画面中一个点与周边块面的关系。

我们平常说的黄金比,即0。618的比例,大约处在1/3的位置上,据说是从维纳斯雕塑中发现这一美的规律,不是说处在这个点上的东西就美,而是指处于这个点上,整体就协调,很舒服。数字1-10中,7是最有品位的,因为它正处于黄金比上:))有人认为黄金比是小儿科,用多了,就时不时玩一把正中的、对称的“破常规”构图,这很肤浅!最近我在想,黄金比绝不仅仅是把人或物体安排在画面1/3处这么简单!绝不是一条线中某个点的位置!--它是全方位的,立体、综合之比。它包括:

1、一条线上某个点的比例:---*--这根线可以是纵向的。

2、面与面之间的比例;

3、黑、白、灰之间的比例;

4、色调冷暖、色块颜色之间的比例;

5、光线明暗之比例;

6、。(没想好)我们见过高手下围棋,开局第一颗棋子落上去,嘿嘿,那是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气象万千,讲究的就是一个比例与精确啊。

一张照片,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如此。画面关键性的“点”的位置,起到了对整个画面的分割和分配作用!画国画的人最讲究这一点了,一笔下来,落在什么位置,对画面空间的分配起到什么作用,需要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并不是为画什么而画什么,实际上是在经营空间,而这个空间不能雷同。所以国画中的技法中常说什么:“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知白守黑”等等,其实都是指如何避免块面的雷同。

不厌其烦,再举些例子:拍一个物体,假设背景是纯的,如果这个主体在正中间,那么不是指这个位置不好,而是指这个物体四周空白的面积大小相同,不美!移动一下物体,周围空间面积大小便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我所说的画面中一个点与周边块面的关系。

不管拍什么,都可以把画面中的一切具象物体看成是一个点,一块面,一根线,(空白也是如此)这时候,你就达到了“看山不是山”的境界了(这可不是最高境界):)

摄影构图体会 第2篇

学号:

班级 : 姓名: 指导老师:杨春明

学科体会

短短的十几节课程就快要结束了,竟有些不舍,起初选这门课时并不是对摄影方面很感兴趣,只是想混个学分,又想到摄影这种活动是比较有技术性的,还得要求各种配套设备,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这些东西,对于这样一个陌生的课程,只是抱着一个无所谓的态度,这样的感觉竟在几节课之后发生了转变„„

原来老师讲的不是生涩难懂的摄影技术方面的东西,而是拿生动的图片展示给我们,我们讲解这些图片的故事和由来,后来我发现,老师展示的每一张图片不仅仅是张简单图片而已,每个背后都还有一个不简单的故事,这些故事或催人泪下,或激人上进,或发人深省„„而故事总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悄然淡化,甚至慢慢逝去,如若想留住这片刻的画面须我们去记载,文字是一种办法,这种办法却略显苍白,文字留给观赏人更多的是遐想,观者也不免会强加自己的理解于故事,给原来的故事蒙上一层面纱,使真实的场景难以重现。此时,相比文字,图片却成了这一故事扩展和传承的更好办法,图片鲜明直接,更具有表达力,观者能直接明其意,读到故事的真实情况,假若配以文字,那将是更好的组合。

照片也不仅仅是一种纪实,纪实的照片完全沦落为新闻图片,除此之外,我们会发现很多的照片是富有美感的,例如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些的景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如此美景,肯定会让人陶醉其中,假如此刻我们眼前有这样的景色,我们肯定会流连忘返的,摄影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留下美景的机会。拿起手中的相机拍下来,这样我们就有永久保存这美景的机会了,后日里翻出来看一眼,重新感受这美好景色的同时,也记录了自己曾经的足迹,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迷恋摄影的原因。因为爱记录生活和美,所以爱摄影,而因为摄影记录了美好生活的点点滴滴,通过它,发现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而更加热爱生活,从而培养了美的性情,陶冶了个人的情操。

摄影构图体会 第3篇

关键词:高职摄影教学,实践,改革,手机摄影

一、摄影不再神秘, 学情现状和摄影大环境

近年来, 高校生源数量一年不如一年的现状已持续多年。据媒体报道, 2018年江苏高考生源预计将降至谷底, 比目前还少5万—10万!一批民办高校, 特别是民办专科学校将陷入生存危机。为缓解生源紧张的现状, 注册招生政策的落实, 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门槛是越来越低, 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 比如目前南京正在实行的, 中职学生不参加高考直接上高职的政策, 这决定了当下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基础较差, 学习积极性也相对较低, 教师开展教学的难度在增大。

从调查情况目前, 我国大部分地区民办高职院校广告专业的学生, 对学习摄影及相关技能的兴趣并不高, 但对于分享摄影美图到个人社交平台, 以及拍好自己或身边人的人物照片却热情不减。如何了解这一代学生的特点:喜欢新鲜玩法和舒服的体验, 让他们在玩中提升对摄影和广告设计的兴趣成为高职院校摄影教学老师需要考虑的课题。

学生变了, 摄影的大环境也在变!伴随着图像处理软件和数码相机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命”, 摄影的门槛近年来是一降再降, 摄影的“神秘感”以及其当初拥有的专业属性 (上世纪九十年代, 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记者走到那里都是视线的聚焦点, 人们眼中的大师。) 几乎荡然无存, 成了一个社会人理应掌握的基本技能, 这让学生画大精力在课堂上聆听摄影老师的教诲变得越来越困难。但同时, 手机摄影的兴盛搭配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社交媒体的繁荣, 让人们对摄影, 尤其是美好的摄影作品的需求又在不断提升, 人们对摄影作品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 商业摄影、广告设计中摄影所占分量在不断加大。以上两个看似“矛盾”的现状, 让高职院校的摄影学科教师倍感压力。一面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面也要紧跟时代发展和行业变革, 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才能反补学生对摄影产生的喜好, 促进教学。

二、传统的摄影教学理念已力不从心

传统的摄影课教学, 多采用“封闭式”的教学方法, 先理论教学然后再实践, 理论课时多放在摄影成因、原理, 器材讲解上、辅以经典作品赏析, 在有限的课时中只能安排一到两个实践专题摄影。人为地把摄影教学隔离成两段, 这种教学方式虽然组织严谨, 系统完整, 便于操作, 但已经不利于当下实践性较强的广告专业摄影教学。如, 以“景深控制”教学为例, 传统教法是按照制作好的PPT, 图列展示讲解, 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 少数感兴趣的学生会认真钻研下, 其他几乎就随便找两个物体拍拍, 糊弄作业, 完全无美感, 甚至个别学生懒得直接盗图。“景深控制”教学几乎起不到任何效果。对此, 我们改变方法, 以选择他们喜好, 外拍人像, 来讲授“景深控制”。他们好奇背景虚化的人像作品怎么拍, 然后问题就来了, 这个时候教师再传授, 然后他们当即拍摄实践, 基本会用心尝试拍到自己满意。

三、尝试着手以下改革

1. 加强与其他平面课程结合

广告专业开展摄影课程的目的不是培养摄影家, 更侧重完善同学们的专业技能, 最好能与平面设计等相关应用方面相衔接。所以课程安排不单局限于摄影本身, 尝试与设计课程相结合, 并将其开设在学习平面设计软件之后, 广告专业的学生学习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基础课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 引导学生去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而摄影同样有此功效, 学生们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生活、表达感情, 不仅锻炼了摄影技术, 也激发了创作灵感, 积累了创意素材。摄影课程在广告专业整体课程设计中处于衔接课程。先导和后续课程中都会用到摄影。

如《二维设计基础》课程中, 我就布置过一组摄影作业《寻找方圆三公里内的点线面》, 结果教室的桌椅、画架、地砖, 楼顶涂鸦、消防栓、展板上的图钉、空调外机保护套、窗户、篮球架、跑道、宿舍的门、食堂、缤纷的落叶、乃至校园里被遗忘的角落都成了学生镜头里的素材, 在作业互评的时候, 连学生自己都感慨, 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构成。

另外有门后续课程《排版与书籍装帧》, 布置学生用自己拍的照片和画设计一本能体现自己喜好或风格书。大部分的学生都利用之前自己在摄影课上拍的好照片, 进行图片文字排版、设计、印刷、装帧, 基本实现了书籍原创, 他们拿到自己成品那一刻, 统统表示很有成就感, 要自己珍藏下。

摄影课程实际教学中针对广告专业学生, 还是会着重多讲解商业摄影, 在实践时将摄影技术与专业学习相互融合, 侧重人像和静物摄影, 而且将各种摄影技术技巧通过他们感兴趣人像摄影题材讲解进去, 他们喜欢拍自己拍同学, 想把自己和同学都拍美、拍帅、拍的有个性, 所以她们愿意学习摄影技术技巧。

掌握了基本摄影技术后, 拍学生觉得枯燥的静物摄影时候, 就简单多了, 主要是让学生会根据不同产品的材质特点, 研究各类产品的典型布光和拍摄技法的规律, 举一反三, 追求更加完美的视觉效果。另外针对器材相对薄弱学生, 让他们发挥平面设计软件的功效来完美自己的摄影作品。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中, 注重创意广告的选择, 有意识培养学生拍摄创意广告的能力。以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虽然在高大尚的广告界、摄影师只是无数个工作环节中的一环, 但对于高职广告专业的学生从事职业要求, 往往会进行方案策划、拍摄制作、设计排版到印刷等一条龙的工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加强与其他平面课程结合的教学模式, 不但掌握摄影技术能力, 又有较深的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素养, 使学生能够胜任多种工作角色。这也正符合职业教育的任务———培养既可以加入技术劳动大军, 又可以进入专门人才队伍, 整体素质过硬, 综合能力相对较强, 可跨行业, 多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

2. 摄影工作室教学加强实践

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加强摄影实践教学, 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公开征求意见稿) 》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我国高职学校教育与就业结合最完美的模式。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结合”以及我国的“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等都是合作教育的体现。针对多样的合作教育, 必须根据不同的学校教育有针对性地采用, 像高职广告专业摄影教学, 摄影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正是我们课改的新方向, 首先从事摄影教学的师资是有行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和兼职教师。教师在摄影工作室形式的环境中进行教学, 教学场所和摄影工作室结合在一起。没有教学任务时, 工作室是营业性机构, 教师从教学角色中分离出来, 参与工作。在教学活动需要时, 工作室则可充当课堂教学和实训场所。教师和学生既互为师生关系, 又作为工作过程中的合作者而存在。

广告专业学生有一个优势, 通常图像图形处理是摄影的先修课程, 后期处理技术的掌握为影像的后期处理提供了很大帮助, 利于他们进行广告摄影的创作。这就给一部分软件好的同学又提供展示摄影作品的舞台。

课程结束时, 我会让学生自己策划摄影展, 参与展览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或者组织展览提高对摄影作品整体的把握度, 包括展览的整体、摄影作品展出时的统一性、摄影作品的后期制作等。这样基本可以兼顾到每类学生, 让他们都有作品可以展览, 从摄影作品中彰显他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魅力, 也让他们有继续摄影、设计创作的动力, 提高了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教学方法 , 保护学生个性

广告专业摄影教育也同样需要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2007年1月《影像视觉》的“中外教师眼中的摄影教育”一文中有对一位在中国任教的德国摄影教师的访谈, 从中我们可直接了解到中外教师在教学风格和能力培养观点上的差异。这位德国教师说:“中国的学生习惯于老师高高在上向学生灌输。他们窝居在自己的小盒子里。”“但你想成为广告或者艺术摄影师, 你必须与人们进行沟通。或许未来他们不能成为一个有名的摄影师”。我们国内的摄影教师, 早已习惯了整齐划一的标准化, 系统化的知识教育。这种教育立足于书本知识的准确灌输, 而不是对人们个性化能力的发展引导, 亦不适合摄影教育。广告摄影教育目的是培养出有自我发展能力, 有一定创造力的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学生的个性, 从学生们购买的摄影器材就能看出来, 就教学经验来看, 拥有单反学生的数量较前几年大增, 还有少部分学生使用的是消费型数码相机和手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需要针对不同器材群体, 安排拍摄项目, 尽量照顾各类学生。

就教相对难一些的摄影技法, 但是学生对这类能出炫酷影像效果的项目比较偏爱, 学习热情非常高, 课堂上有限时间传授完以后

以“光绘摄影”教学为例, 拍摄光绘, 在黑暗的屋子, 用光绘画 (广告专业学生有一定美术基础) , 边玩边拍, 摄影技术轻松掌握。针对手机学生群, 下载一款光绘摄影APP——Holo-Paint, 一样可以用手机玩光绘。

4. 结合移动互联网 推广全新摄影教学模式

因此, 在这个城市青年人的后APP时代, 各种手机拍摄及处理的APP不容忽视。对此, 在广告专业教学过程中, 首先会推荐学生下载几款影像APP, 如Hipstamatic, 能够逼真模仿胶片效果;VSCO Cam, 拍出文艺清新十足的胶片感, 但是他较前者多了一个照片分享平台;Snapseed, 拍摄功能基本可以忽略, 其强项在后期处理上, 特别是将照片基本色彩编辑和滤镜完美结合, 适合建筑和风光摄影;Mextures这款软件的最大特点是借鉴了Photoshop图层的操作方式, 以“层”为基础来添加滤镜各种所需元素, 将这些元素捏合成为一幅照片最终的色彩模式;当然还有掌上PS——photoshop Touch, 包含了多数PS的功能 , 修补、羽化、高斯等。最近Adobe公司又新推了三个后期APP:Adobe Brush CC, 主要是把拍摄的照片转换成笔刷;Adobe Color CC, 主要是找出你拍摄的色彩, 为后期在PS之类的软件上进行色构;Adobe Shape CC, 把影像转化为矢量图。学生在下载软件后, 第一个成效就是, 不再只停留与每天用美图秀秀自拍, 这些软件促使很多学生开始观察身边的美, 开始记录生活, 开始关注如何设计摄影图片。提高他们审美, 提升他们对摄影设计的兴趣。

结语

体会光绘摄影 第4篇

在进行光绘摄影时,我们会认识到,各种用光技巧,能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快门开合这段时间内,景物的暗部可被照亮,构思的核心部分能够被突出,景物的色彩可以被改变。我们还能够在某些部分引入光线,并且像在作画一样对光线进行控制。

我在拍摄中,按创作内容分别使用不同的光源,如拍静物时,我用连续光光源,使用各类手电及可发光的代用品(包括光棒,打火机等)作光源设备。因为,这种光线强度低,所以需要长时间照射被摄体。照明时间长,更增强了我对光源的控制。

另外,光绘摄影要求几分钟,几十分钟甚至更长的曝光时间。时间是光绘摄影的关键,因为它使摄影者有选择地为景物的某个部分增加色彩和亮度。经过光绘摄影,照片变得不仅是对景物的再现,而且是对创作者想象力的展示。

在长时间曝光的过程中,小型手电可以当作画笔使用。这种以电池为电源的照明灯具,能够以其柔和的光线“笔触”描绘景物的某个部分。它的照明效果完全受人控制。在画面上任何微妙的变化,都是摄影者所为。实际上,光绘摄影的曝光量,是无法用测光表来计算的,完全凭摄影者的经验、感觉来确定曝光时间,然后进行梯级曝光。因此,一张成功的作品背后是无数张失败底片堆集而成的。

通过几年光绘摄影的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摄影艺术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有位摄影家说得好:“艺术本身无定式可言,它永远是创造。”摄影给予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创造的快乐——在创造中激发情感,在创造中触摸感觉,在创造中展示生活,在创造中寻求快乐……。

活动室的五彩夜

1.拍摄人物1,光圈F4,加黄滤色片频闪4次,B门。

2.拍摄人物2,光圈F2.8,加紫滤色片频闪4次,B门。

3.拍室内环境,各石柱面加用滤色片闪光4次,注意!闪光时应避开相机。各灯池及地面用应急灯照射1分钟左右,光圈F8,B门。

4.最后,使用小手电划出乒乓球运动的光线。光圈F8,B门。

5.使用相机:尼康F100,镜头:24-84mmAF,1:2.8-4,尼康SB-28闪光灯;

曼富图三脚架,胶卷:富士日光型100彩色负片。

1.瓶花使用小手电移动曝光,曝光约7分钟,光圈F8,B门。

2.瓶花曝光后,再使用蓝色光棒在瓶花前作移动曝光约3分钟,

光圈F5.6,B门。

3.使用相机:尼康Fm2,镜头:55mm 1:2.8徽距镜,曼富图三脚架,

摄影心得体会 第5篇

学诗词写作,文化底子薄,学起来难度大;学唱歌,五音不全,嘴一张调就跑了;学跳舞,身材不佳,多影响”市容”;干脆,学摄影吧,不就是拿相机照像吗,比较简单又好学,就这样我报了辽宁老干部大学摄影班。

光阴似箭,一晃三年就过去了。三年来在几位老师辛辛苦苦的教育指导下,在全班同学们的热情帮助辅导下,虽然因看孙子事情较多,上课和外拍活动,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还是受益匪浅。

从思想上完成了摄影就是照像,到摄影就是艺术的转变;从技术上由一点不懂,到能够基本上掌握手中相机的过程。虽然拍出来的片子,与老师的要求和同学们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自己与自己比,还是有一个较大的提高。而且对摄影比过去体会得更深了:

一是脑要勤。xx老师说过:“快门靠思想,构图靠修养。”思想的武装是靠勤奋的学习和思考,丰富知识的积累和沉淀,造就了修养和素质的提高。如果没有文学、艺术、音乐、审美等修养和素质,看到的风景也只能是浅层次的,低层次的。看不到风景的历史、人文、地理、音乐,看不到风景后边东西。

所以,一个学摄影人就要勤动脑,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修养。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寻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寻常,在众多的拍摄的题材中,找出主题,找到意境,拍出不但能感动自己,而且也能感动别人的好片子。

二是眼要勤。可以说美无处不有,无处不在。美就在身边,美在于发现,关键看你有没有一双独具的慧眼。

我认为,对于初学摄影的人,不见得非要去跑名山大川,不见得外边的月亮都比家乡的圆,我的同学马均宇在她家不足百十多米房间里,不也拍出新颖独特的好片子。要立足于身边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多看多思多想。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练出一双慧眼,再冲出家乡,冲出中国,走向世界。

三是腿要勤。不管任何的事物风景再好,人没有到那个地方,谈何拍摄呢?用姜守凯老师的话说,拍摄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合”。

因此,学摄影的人腿是不能懒惰的,不管早晚,不管刮风下雨,不管路途多难艰难,不管有什么困难,都要勤走勤跑。

自己走,实践课堂学到知识;跟着大家走,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同名师一起走,学习经验少走弯路。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只要马不停地蹄走在摄影的路上,就一定会出好作品的。

四是手要勤。摄影是瞬间的艺术,“咔嚓”一声,留住了就留住,即使留住了也不会再重复了。

所以我体会是,只要是能给予你拍摄冲动,只要你感觉这个地方可拍,要毫不犹豫按下快门。即使拍的不理想,也成不了作品,但已记录下它特有的那么一瞬间可做为永久纪念。

不要责备求全,认为这个地方不够理想,那个地方还差点。在犹豫中浪费了时间,浪费了空间,浪费了可拍机会。质是靠量来实现的,金甫人老师那句话说的好,拍出来的片子,没有什么好与坏,就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去看。大胆地去拍,好片子就在你的眼前。

学摄影不但带给我精神上的快乐,身体的健康,而且也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朋友,丰富多彩的生活。

摄影心得体会 第6篇

(2008-04-17 20:10:12)

提升纪实摄影功力的9个建议 的领域涵盖甚广,包括了街拍或新闻摄影,甚至不侷限于此,生活中任何你关注的大小事物都算在这个范畴里。至于该如何提升纪实摄影的功力呢?身为摄影师兼作家的Ibarionex Perello,经由与多位摄影师的采访经验中,归纳出以下九点建议,告诉大家如何用一系列照片去说故事。

一、观摩大师的作品

多拍多看一直都是学习摄影的不二法门,针对自己有兴趣的题材,去找该类型的摄影师观摩他们的作品,除了借此吸收经验及养分,有时候也会获得不同的启发。以纪实摄影来说,可以去探究那些摄影师如何运用多张照片说故事,观察照片编排顺序的逻辑。看摄影集是很推荐的方式,Ibarionex Perello在文章中也推荐了几位摄影师做为大家学习的对象,例如?W.Eugene Smith、?Mary Ellen Mark和Bruce Davidson,若以台湾来说的话,像张照堂、张干琦和沈昭良等前辈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

二、列出必拍清单

要用影像说故事,拍摄前应该都已经先有既定的架构了,为了让整个系列作品完整呈现,有一些画面是关键而且不可或缺的。不过实际拍摄时往往很难照计画走,而是如同花蜜引蝶,凭著本能和直觉记录眼前不断发生的画面,会有很多突发状况需要随机应变。因此Ibarionex Perello建议列出必拍清单随时检视,以确保最后呈现的完成度。

▲图片来源:The Phoblographer

三、变化你的构图和取景视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拍摄习惯,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第一次的人像外拍所有照片的构图和取景视角都十分相似,因此整体看起来就会很单调。纪实摄影也是同样的道理,要用多张照片去诠释一个主题,为了增加视觉变化的丰富性,Ibarionex Perello建议要多改变你的拍摄视角,不要过分依赖变焦镜,勤于走动才有机会看到更多不同画面。

▲图片来源:The Phoblographer ——

四、用35mm或更广的镜头拍摄

Robert Capa的名言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用广角镜拍摄不只是使你必须尽量靠近你的被摄主体,同时并迫使你必须将整个环境纳入构图之中,这可以帮助你传递更多关于被摄者的影像讯息。

▲图片来源:The Phoblographer

五、不要一直看刚刚拍了什么

原文是Don’t Chimp,chimp这个单字源自于chimpanzee,是黑猩猩的意思,用在摄影术语上则延伸为「低头看相机萤幕」的这个动作。Ibarionex Perello要告诉我们的是,专注于记录眼前的画面而不是一直看刚刚拍了些什么,事情的变化瞬息万变,当你在看照片的时候可能就错过了下一个更精采的镜头。

六、寻找其他可以说故事的画面

除了专注于你的被摄主体,有时候会需要一些其它画面点缀其中,借此提供更多关于被摄主体的影像讯息,同时也让整辑作品更有故事性。以婚礼记录来说,在作品中常会看到除了新人和亲朋好友的互动外,还有一些像礼服、胸花、高跟鞋甚至婚宴场地的空景穿插其中,这些画面都不是最重要的,但有了它们会让整辑作品增色不少。

▲图片来源:The Phoblographer

七、多拍几次才有好照片

纪实摄影往往需要耐心而且长时间的酝酿,追踪记录一个主题要花上数年的时间也是有可能的。因此Ibarionex Perello建议要常去拜访你的拍摄对象,毕竟要详实记录一个主题不可能只拍这么几次而已,无功而返也是家常便饭,要拍到好照片这是必要的过程。另外,他也建议可以选在不同的时间点前往拍摄,这将会为你的影像提供不同的变化,使你有机会拍到一些特别的瞬间。

八、审视自己的照片

曾经看过一段话很有道理:「摄影人应该花1/3的时间学习、1/3的时间拍摄、1/3的时间整理照片。」审视自己拍回来的影像相当重要,而且不要只单看一张照片表现,Ibarionex Perello指出要思考系列作品整体的架构,从中可以发现缺少了那部分的影像,下次有机会拍的时候再把它补回来。

九、严谨的编排挑选

最后要发表呈现时,Ibarionex Perello建议选出15到20张照片为系列作品,编排挑选上要剃除重复性质的照片,并像我们写文章会有起承转合一样,照片排列会有它的逻辑和思维,看看你的影像故事从开头、承接到结尾是否流畅。

▲图片来源:The Phoblographer

摄影体会作文 第7篇

 

回到家,通过电脑我又一次感受了当时的拍摄场景,当时我在拍摄前曾采访过正在那里干活的园丁,据他介绍,这儿原来是一个废弃的池子,每逢下雨,池中积满了雨水,滋生了不少蚊蝇,今年他们在上面种了这些水芙莲,蚊子就没有地方产卵了,池水也不再臭了,看着照片上那圣洁的水芙莲静静地怒放在一池碧叶之中,你会不会不由得从心中赞美它的出污泥而不染?

摄影构图体会 第8篇

1 数字化摄影技术与传统X线摄影技术在工作流程上的比较

1.1 传统的摄影技术工作人员拿到申请单后, 首先需要对病人的性

别、年龄、编号、部位等信息进行仔细核对, 对检查日期及左右号还需要用铅字贴在暗盒上做标记。再根据病人的体厚和病情选择精确的摄影条件, 然后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和临床要求摆放好体位后曝光, 曝光后的胶片再送到暗室做暗室技术处理。

1.2 数字化摄影技术拿到申请单后, 只需将病人的姓名、年龄、编号、

部位等详细信息输入到计算机内就可以在胶片上显示病人的详细信息, 减少了贴号的麻烦, 从而减少了工作差错。由于数字化摄影系统有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 可以弥补投照条件偏差对影像质量的影响, 所以在摄影条件的选择上较传统摄影技术有较大的宽容度。

2 对比数字化摄影技术与传统X线摄影技术的图像质量

2.1 传统X线摄影技术多采用高速增感屏片组合, 图像较数字化摄影噪声大, 信息量少。

黑白对比度不变制约了诊断医师对图像上病灶的观察能力, 传统X线摄影一旦完成其影像质量较难改变, 且由于摄影条件不良、暗室技术操作不当、显定影药液的新旧程度不同, 获得的影像有时往往达不到诊断要求, 不但造成胶片的浪费, 而且还延误了病人诊断时间。

2.2 数字化摄影技术不受以上方面的影响。

IP板经过激光扫描计算机处理后, 所得图像再经CR系统强大的后处理功能进行处理, DR的平板探测器更是减少了IP板的激光扫描过程, 采集后的图像直接传输到影像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利用影像工作站对摄影后得到的影像可调节改善影像的质量, 如利用窗宽-窗位技术能灵活实施对影像密度和对比度的调节;协调处理技术可以对曝光不足和过度曝光的影像进行修正, 避免了照片过白或过黑的现象;空间频率处理技术是通过频率响应增加局部的对比度和锐利度, 提高影像的分辨能力。此外, 还可以运用软件对兴趣区进行局部放大、增强、黑白反转来观察组织器官及病灶的显示, 标记和测量功能也给诊断医师提供了不少方便。

3 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

摄影构图体会 第9篇

(一)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明显成效

2002年,“两岸摄影家·两岸行”系列交流活动开始启动,至今已举办了十三年。共同拍摄、共同办展和共同出书是“两岸摄影家·两岸行”活动的最大亮点。“三个共同”在十三年间虽然普通但并不平凡,看似简约实则并不容易,它切实为两岸人民提供了一个“面对面”的交流平台。

最突出的主线就是“两岸摄影家中华文化行”;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记录历史,传播文化,建立友情”。这项活动以摄影为媒介,以文化为纽带,使我们同台湾摄影文化界、政界、军界、工商界及南部乡镇有关人士进行了广泛交流,结识了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政治背景的众多台湾朋友。已出版系列画册10种。

(二)紧扣文化,才能维系同胞情感

中华文化是连接两岸同胞情感的重要纽带,文化自信是我们开展两岸文化交流的持续动力。十三年来,我们有针对性地策划了以传播“客家文化”“闽南文化”“彝族文化”“徽州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当代世博文化”“苗族文化”等为主题的系列交流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坚持以我为主,以我为先,通过广泛持续深入地开展交流,使岛内民众不断清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不断了解大陆的建设成就和现代文明,感受和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三)加强合作,才能取得积极效应

十三年来,文化的镜头与光影伴随两岸摄影家遍布神州大地,凝结成一幅幅精彩而动人的影像。他们共同将历次活动结集出版,陆续推出的“两岸摄影家·两岸行”活动系列画册《凉山火把节》《古徽州·新黄山》《闽西北风情》《两岸城市巡礼》《光影世博》《台北花博》《荆楚文化行》《映像齐鲁》《跨越三个世纪的影像——汤姆森后的福州与闽江》《多彩贵州》《川西文化行》等,都是两岸摄影家用光影共同书写下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壮丽山河的崭新篇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台北摄影学会前理事长蔡登辉先生殚精竭虑地参与策划组织系列活动,频繁地往来两岸,并用十年的辛勤汗水凝结出《祖地寄情》这部大作。

(四)强化素质,才能提升交流水平

两岸文化交流,说到底是人的交流,人的素质决定了交流的质量。在对台交流过程中,人本身就是“流动的宣传品”。台湾民调显示,岛内民众对大陆人民的负面印象主要为:不文明、强悍霸道、炫富、自私等,因此赴台交流人员的一言一行,更是代表着大陆人民的形象素质,也是改善台湾民众对大陆负面认识的有效手段。这对从事两岸文化交流的人员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是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专业素质,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和交流内容的掌握;其次就是要具备善于沟通、待人真诚的亲和力;最后就是举手投足间的文明礼貌行为。

十三年来,通过持续开展“两岸摄影家·两岸行”系列活动,以两岸摄影家的镜头语言,向台湾民众展现了祖国大陆的建设成就、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逐步增进了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和当代大陆文明的了解和认同。

大学摄影心得体会 第10篇

如果摄影仅停留于那里,那么摄影的美就变得无从谈起,我一直相信这么一句话,其实很多同类事物中只有百万分之一不同,而就在那百万分之一中就有美丑的绝对分化。在我得到照片给我的精神慰藉之后,我还想拥有摄影给我带来的满足感和美感。

在上大学之前,我们经过了大量诗歌阅读训练,每读一首诗其实就是在再现诗人当时的脑中画面,当那幅画面和自己的经历相符时,常常会感到欢欣不已,共鸣之意不过如此罢了。诗人的创作,又往往被文人比拟于画家的创作,画家总想通过色线的调配来再现自己在心中早已勾勒好的图景,画作欣赏者通过眼前的图画来试图了解画家的创作意图,若能得到其中要义,欣赏者也会手舞足蹈,得到莫大的满足感,类此,书法,音乐,舞蹈,电影等艺术莫不如此,作品的每一细微处都经创作者的斧凿细作,每一细微处都有创作者的表达意图,当作品被欣赏者了解之后,于欣赏者,于创作者都是莫大的幸福。

我想艺术就是如此,在这个简单的规则下演绎缤纷的精彩。有种说法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起源于实用,又高于生活,不拘囿于实用。按此定义,摄影便是一种大有前途的艺术形式。

学习摄影于我,不仅仅是为了让摄影的实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更重要的是要让我的艺术才华通过摄影得到充分的发挥。以上是我对摄影的理性分析与论证,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在摄影实践中的各种心得认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摄影构图体会】相关文章:

拍照摄影构图技巧07-25

摄影的构图和用光07-31

浅谈摄影的构图技巧10-10

体会光绘摄影论文06-06

摄影实践的心得体会10-24

摄影社会实践心得体会04-09

构图语言05-06

摄像构图08-05

画面构图艺术05-29

电视新闻构图07-31

上一篇: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模板下一篇:云岭先锋夜校第四期心得体会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