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图形

2024-09-18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图形(精选8篇)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图形 第1篇

活动目的:

幼儿园数学大纲提出,幼儿园数学必须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教与学的关系,使幼儿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以发展,能力得以提高,蹦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根据这一要求,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基本要求和中班幼儿年龄特征,在制定本节课教学目的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 本节课属于概念课,重点在于理解概念,要求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其主要特征并能正确识别。

2) 从教材知识结构来看,本节课易采用比较、观察、操作、游戏的方法探究新知,故活动中突出对幼儿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考虑,我制定本节课的目的如下:

通过观察 比较 操作认识提醒,形成提醒的概念,并能找出来和拼搭出生活中与梯形相似的事物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重点:

依据我对本教材的理解,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知道梯形的概念,掌握其特征。“提醒上下两条边是平行的,但比一样长,左右两边是斜的。”

活动难点:

如何引导幼儿比较和区分长方形与梯形的不同。

活动准备:

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启发式谈话法、观察法、对比法、操作法、比较法等。

选择这几种方法,依据了教材特点和幼儿年龄特征,应用启发式谈话法,便于幼儿有目的,有顺序的对学习材料进行观察,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并能是教师及时了解幼儿对新知识的理解情况,对于观察中出现的问题,错误能及时予以补救和纠正。通过幼儿实际操作,是幼儿进一步获得正确鲜明的概念。幼儿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易造成幼儿学习上的困难,如果教学方法不当,更会使幼儿对学习数学感到枯燥乏味。然而,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的情况却完全不同,它提高了幼儿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轻松自如,饶有兴趣的学习,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因此,采用游戏法、比较法,是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方法,通过长方形和提醒的比较,更好理解提醒的概念。

活动过程:

在活动中,突出观察、比较、启发谈话,大胆发现,使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折一折等方法,知道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且与教法相结合,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及勇于探索,创新,求知的良好品质,这样做,使幼儿明白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同时要学会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说活动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这样三个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 观察思考,探究新知识;

(三) 巩固强化,完善新知识;

1、活动开始,以幼儿熟知的各种几何拼搭的物体引出长方形和梯形,是幼儿初步感知长方形和提醒的不同特点,进一步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得出提醒的概念。在此知识的基础上,发散幼儿的思维,让幼儿通过拼搭,引导其说出生活中玩过的和见过的和梯形相似的东西,在活动中加深对提醒的概念。

2、重要环节介绍:梯形的概念是较抽象的,幼儿要了解它的特点,就要借助于操作,对比,观察等方法来理解,因此,我通过让幼儿用长方形纸对折出提醒,使幼儿说出生活中所见过的提醒,有通过拼搭物体,使幼儿进一步掌握提醒的概念,(并知道一些等腰、直角、一般梯形)让幼儿切实感到生活里处处有数学,同时,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有培养了幼儿勤动手动脚,勤探索的良好品质。

3、说教具的使用: 通过一些辅助图形的介入,让幼儿复习了对以前所学几何图形的认识,又通过自己动手动脚折叠,比较出了长方形和提醒的不同,最后,通过拼搭物体得出梯形的概念。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中班数学认识图形]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图形 第2篇

《认识椭圆形 》

《找图形》

《图形宝宝来做客》

幼儿园中班数学《认识图形》精选教案范文一:《梯形在哪里》

活动目标:

1.认识梯形,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2.发现环境中与梯形相似的物体,寻找生活中的梯形。

3.能按活动规则独立进行操作,大胆讲述操作结果。

活动重点:

知道梯形的基本特征,能在众多图形中找到梯形。

活动难点:

能够较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操作结果。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长方形,知道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物质准备:

教具:图形宝宝(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房子图一张,机器人图一张,生活中含有梯形元素的图片若干。

学具:找梯形。不同形状图片、记录单、笔;给梯形涂色:画有梯形和其他图形的操作单、彩笔;送梯形回家。营造绿地场景,散放在草地上各种图形若干(梯形较多)贴有图形标记的框子4个。生活中的梯形:操作记录单上有梯形的物品和不是提梯形的物品图片,彩笔。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复习巩固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教师:小朋友,请你们看这是什么?(请柬)对了!图形王国的国王给老师送来的请柬,说图形王国要举行聚会,邀请我们中班的小朋友去参加,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老师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室)。

2.通过寻找,复习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认识,并引导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

教师:请你们说一说自己的位置上都是什么图形?

二、基本部分:梯形在哪里

1.观察图片中房子所组成的图形,比较梯形和正方形的外形特征。

①复习正方形教师出示房子图片:这是什么?房子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它有几条边?几个角?

②认识梯形教师:房顶是什么形状的?它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图形和正方形一样吗?

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后回答。

③教师小结:梯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都有两条边是平平的。正方形四条边是一样长的,梯形的四条边不一样长。像这样:有四条边,四个角,并且一条边短,一条边长,两条边是平平的图形,名字叫梯形。

2.找一找梯形梯形宝宝可调皮了,它一会儿翻跟斗,一会儿躺下睡觉,你们看:(教师演示)这样还是不是梯形?

小结: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躺着放,不管它们怎么放,都是梯形。

①教师出示多种梯形,引导幼儿找出梯形。(PPT)教师:“这些图形中哪些是梯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幼儿尝试找出梯形,并说出梯形的基本特征。

②教师出示机器人,找出机器人身体上的梯形。(图片)教师:图形宝宝变变变,变到机器人身上了,请你们找一找,机器人身上哪里有梯形?并把它拿下来。

③寻找生活中与梯形相似的图形,巩固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教师:想一想,找一找生活中哪些东西像梯形?(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自由回答)教师:仔细看看,这些图形像不像梯形?教师出示梯子、台灯(底座)等图片,进一步巩固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3.小组操作,进一步巩固对提醒的认识。

①介绍小组活动。

找梯形:请小朋友把藏在框子里的梯形宝宝找出来,贴在记录单上并在记录单上用喜欢的方式记下找到了几个梯形宝宝。

给梯形涂色:你看到方框里藏着的梯形了吗?给他们图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最后数一数方框里一共有几个梯形,用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送梯形回家:请小朋友把在草地上玩耍的图形宝宝找出来送回家。(梯形居多)生活中的梯形:请小朋友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梯形的并在括号里打“√”。

②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引导幼儿给梯形涂色,并点数梯形。

三、结束部分:分享交流

1.交流操作结果。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今天在哪里找到了几个梯形宝宝。

(幼儿介绍操作结果)

2.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们在图形王国里认识了梯形,找到了许多梯形宝宝,你们太棒了,希望图形王国的国王再邀请我们中班的小朋友来做客,寻找其他的图形宝宝。

<<<返回目录

幼儿园中班数学《认识图形》精选教案范文二:《认识长方形 》

一、活动名称:

认识长方形(中班)

二、设计意图:

认识长方形是中班的教学内容。在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中,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幼儿已经认识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在此基础上来认识长方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指南》中强调,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为此我设计此活动,让幼儿能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实践中去。

三、活动目标:

1、了解长方形的基本特征,正确说出长方形的名称。

2、能不受大小、颜色、摆放位置的干扰正确辨认长方形。

3、幼儿通过操作感受数学的乐趣,并养成生活中善于观察的习惯。

四、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1、《认识长方形》的PPT课件

2、长方形卡片和正方形卡片各一张

3、闯关游戏幼儿操作卡片人手一份

4、印有一个长方形的幼儿操作卡人手一份

5、水彩笔幼儿人手一只。

经验准备:

幼儿已经认识常见的图形,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五、教学重点:

了解长方形的基本特征,正确说出长方形的名称。

教学难点:

能不受大小、颜色、摆放位置的干扰正确辨认长方形。

六、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巩固幼儿对正方形的认识并引出长方形。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收到了图形王国的国王的邀请,要带你们去他的图形王国参观,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图形王国里有这么多好看的图形,我们来看看都有谁。(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3.今天这里来了一个新朋友,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嘛?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吧。

(二)出示长方形,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长方形的主要特征。

1.出示长方形宝宝,提问: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跟什么图形像呢?

(有四条边,四个角,跟正方形很像)

2.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他们的异同点。

观察发现,相同点:它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四个角都是一样大的。异同点:正方形,四条边都是一样长的;长方形,有两条面对面的边是一样长的,另外两条边是一样长的。相邻两条边是不一样长的。

3.下定义:有着四条边,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面对面的边一样长,相邻的两条边不一样长的图形叫做长方形。

(三)闯关游戏“寻找长方形”,幼儿巩固加深对长方形的认识。

1.图形王国的图形宝宝非常喜欢我们小朋友,邀请我们一起进行闯关游戏,看看我们的小朋友能不能闯过所有的关卡。

第一关:首先出示颜色相同、摆放整齐,但是大小不同的各种图形的操作卡,让幼儿从中寻找出所有的长方形并用笔将长方形圈出。

第二关:摆放整齐,但是大小、颜色都不相同的各种图形的操作卡,让幼儿从中寻找出所有的长方形并用笔将长方形圈出。

第三关:出示更多各种各样的图形宝宝,它们的大小、颜色、摆放位置都不相同,让幼儿从中寻找出所有的长方形并用笔将长方形圈出。

2.幼儿在操作卡上完成以后,老师和小朋友在大屏幕上共同验证答案。

(四)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与其形似的东西。

长方形宝宝可调皮了,他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变成了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在我们的教室里,长方形宝宝变成了房门、窗子、电脑等等,那你们还能想到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是长方形宝宝变的吗?(幼儿举手回答)

(五)教师小结,活动结束。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建筑或者物品都是长方形的或者是由长方形构成的,小朋友们下课后可以比比看,看谁发现的长方形宝宝最多,是最善于观察的孩子。

<<<返回目录

幼儿园中班数学《认识图形》精选教案范文三:《认识椭圆形 》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认识椭圆形,能将椭圆形与其它图形进行区分。

2、能够让幼儿找到与椭圆形相似的物体。

活动准备:

音乐《认识椭圆形》,红色、黄色椭圆形若干个、各种颜色的图形若干、小组操作图、椭圆形和圆形卡片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

今天我们去参观“图形游乐园”,路上要经过很多的图形,我们一边走一边读出它们的名字吧。幼儿听音乐一边走一边复习已认识的图形。

1、引导幼儿观察“图形游乐园”里有什么图形?

2、找一找“图形游乐园”里来了什么样的新朋友?

3、猜一猜新朋友叫什么?跟读“椭圆形”

4、点击“环球动漫城”图标,幼儿欣赏动画。“我们刚才听到的儿歌名字叫“认识椭圆形”,今天有三个小伙伴被带入了椭圆形王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二、认知理解:

1、教师提问:

①魔镜是什么形状的呢?

②他们踩着什么样的图形来到巧克力喷泉边?

2、视觉感知椭圆形:

①出示椭圆形,引导幼儿观察其边缘。(光滑没有棱角)

②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椭圆形教具,这些都是椭圆形。

3、视觉辨别椭圆形:

①出示圆形和椭圆形,通过重叠比较的方法发现椭圆形比圆形扁,呼啦圈演示。

②通过比较椭圆形和圆形的两条中心线不一样长。

③出示所有大小、颜色不同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请幼儿从中找出椭圆形。并验证。

三、操作体验:

1、第一组幼儿给椭圆形涂色:将椭圆形找出来、涂上同一种颜色。

2、完成《迪多游戏乐园》第21页“大象的晚餐”游戏。

四、经验迁移:

寻找生活中见过的哪些东西是椭圆形的如:椭圆形的鸡蛋、镜子、包装盒、饼干等。“我们去外面看看有没有椭圆形的东西好吗?跟客人教师再见!”

随音乐退场。

<<<返回目录

幼儿园中班数学《认识图形》精选教案范文四:《找图形》

教学目的: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小叮当这个人物,告诉学生这节课它会陪着我们一起来学习,还给我们带来了礼物。让学生把小叮当带来的礼物分类。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物体

请小朋友分组来分一分,老师也参与进去。

学生汇报

师给予评价

师:我们来看看小叮铛是怎样分的,(课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样吗?

2、揭示概念(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为了能区别它们,谁来给它们取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呢?

师出示物品问:起个什么名字?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起名字,并说明理由。

师:

(1)请从桌上拿一个球(放进盒里);

(2)请你高高举起一个正方体;

(3)请你拿起一个圆柱;

(4)请你拿出一个长方体。

3、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大家都拿对了,注意,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你手中的长方体,再摸一摸,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的样子给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汇报

让学生感知长方体有6个平平的面。

我们已经了解了长方体的样子,请小朋友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正方体、圆柱和球,把你感觉到的给小组朋友说一说。(生边摸边说)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想让你们轻松地玩一玩,想玩吗?请听好,请从盒子里拿出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把它们平躺在桌上,然后用手轻轻地把他们分别推一下,请停下!请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师小结。

4、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的长方体,圆柱和球都穿着花外衣,如果去掉它们的花外衣,你们还认识吗?

师动手脱掉花外衣,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实,它们脱掉花外衣的样子就是它们对应的几何图形。(出示课件)老师边讲边出示课件,并把图形贴在黑板上。

三、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四种形状的物体

师:其实,像这四种形状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谁来说一说?

学生举例说明。

四、活动

(1)、游戏

①抽生上来摸大袋子里的物体,把摸出来的感觉说给大家听,下边的小朋友猜是什么,猜对了有奖励。

②由老师当学生,下面的学生出题目让老师来摸。

(2)数一数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告诉你们关于小叮铛的一个小秘密——其实小叮铛是我们人制造的,它身上有我们今天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请同学们找一找,数一数它们都有几个?(出示课件)

(3)搭一搭(小叮铛背景音乐)

小朋友,小叮铛就要走了,你们想送礼物给他吗?请小朋友将自己小组的物体搭一搭,搭什么?怎样搭?先商量一下,商量好后就用你们聪明的才智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

(搭好后学生汇报,评出最好的给予奖励)

五、总结

师:小朋友们学会了认识哪几种物体和它们的图形?

抽生回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反思: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学生在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因此,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将这种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种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几何概念,我把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他们的名称,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在玩中进一步巩固各种物体的特点。遗憾的是课堂纪律不够好,有待多加强化管理训练。

<<<返回目录

幼儿园中班数学《认识图形》精选教案范文五:《图形宝宝来做客》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能辨别、区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能将同样的图形放在一起。

2、培养幼儿到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图形若干。

2、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胸卡。

3、一段音乐

【活动过程】

一、游戏《找妈妈》(目的:复习对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认知)

1、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引导幼儿说出名称。

教师引导幼儿游戏:“图形妈妈来了,它们是谁?”

2、帮图形妈妈找宝宝教师引导:“图形妈妈的宝宝们出去玩了,妈妈找不到它们的宝宝了,怎么办?”(鼓励幼儿找)要求:每人找一个图形宝宝。

3、感知图形特点教师引导:“你找到的是谁?请你轻轻的把它送回妈妈那里!”教师引导:“为什么把它送回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妈妈这儿?”(鼓励幼儿说出:它们一样,都是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二、游戏《找朋友》

1、教师出示胸卡,请幼儿自选教师提问:“你是什么宝宝?”(鼓励幼儿说出:我是_宝宝)

2、幼儿“找朋友”教师引导:“还有许多和你一样的图形宝宝在外面玩耍,请你快把它们找到。”

(要求:只找和一样的图形宝宝做朋友,看谁找的对又快。)

三、游戏《好朋友来跳舞》(目的:通过游戏为图形分类)

1、教师引导:“找了这么半天,现在让我们来轻松一下跳只舞吧!”(要求:听到音乐响,找和你一样的图形宝宝跳舞,音乐停止结束。)

2、互换胸卡游戏;自然结束。

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我总体的感觉还是有收获的。

因为对一些问题我又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来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课前的预想效果。

下面我自己对本节课的教与学进行了反思:

1、活动刚开始通过一个故事导入,不仅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还复习了故事中的圆形、三角形、长方形,让幼儿进一步掌握了图形。

但不足的是故事只放了一遍,小班幼儿只讲一遍故事的话,他们对故事的情节还不是很熟悉,接着我又连续问了好几个问题,致使大部分幼儿都眨巴眼睛看着我好像在向我求助。

2、第二个环节是图形宝宝来做客,我在图形上画上眼睛、嘴巴、鼻子,是他们变得很可爱,看上去就像是真的娃娃。

这样的话我一出示,孩子们的目光就全被我吸引了。

接下来的活动就更容易开展了。

另外,我还做了各种形状的“饼干”,在请图形宝宝吃饼干的情境中又加深了对图形的巩固。

3、最后一个环节——请幼儿为图形宝宝做礼物,通过让幼儿想象图形宝宝会喜欢什么样的图形项链并请幼儿制作出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动手能力。

通过这次活动,我对小班幼儿终于有了一些实践性的了解,这也是我教师生涯中的有一点进步。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图形 第3篇

1. 课例研究的提出

新课程倡导学习的发展功能, 关注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发展, 注重学习的过程, “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能有所发展,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方式,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近年来, 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积极创建的“主体性”课堂, 更是直面课堂, 要求彻底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有探究价值的高效问题, 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大量教学实例表明,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并非没有问题或不设计问题, 而是问题设计不成章法或随意而为, 如问题琐碎、思维质量较低, 问题给学生思考空间不大, 问题指向性不明确, 问题难度控制不当, 问题导向重思维结果、轻思维过程等。在借鉴芦淞区教研室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设计数学大问题并运用大问题的策略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就成为我们本次课例研究的初衷。

2. 教学现状的分析

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何家坳小学 (以下简称“我校”) 数学团队共有27 名成员, 其中市级数学学科带头人1名, 区级教育名师、骨干教师6 名, 芦淞教坛新秀2 名。这支队伍老中青年龄结构合理, 教师个人素质过硬, 教师们在教学的同时致力于教学研究, 特别是近几年来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就我校数学课堂针对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现状来看, 许多教师重知识结果而轻过程性教育, 重知识技能而轻思维能力的培养, 重点形式化, 内容比较单调, 呈现的方式也是冷冰冰的,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基于上述思考, 我们拟通过课例研究的形式, 立足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板块的教学与研究, 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大问题设计进行探索和实践,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主题的界定

1.“大”问题设计

“大”问题应是思维容量大、能够统领课堂教学、能在最大限度上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 能最好地解说教材, 从教材整体的角度和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感悟、探究、应用, 并能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促进学生成长发展。它是相对于教学过程中的“连问”、简单应答的“碎问”以及随意的“追问”而言的。

2. 大问题解决策略

大问题解决策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而设计的教学活动;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思维水平而随机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调控策略。

3. 明确图形认识教学

图形及其性质的认识是图形与空间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将在现实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图形的认识经验的基础上, 用数学的眼光去重新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概括、推理等探索常见图形的性质, 并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转化等活动中, 建立空间观念;在欣赏丰富多彩的图形的同时, 体会图形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存在。

三、课例研究过程

(一) 探索归纳阶段 (《认识四边形》为课例)

1. 选课与析课

(1) 选课背景。教师在教学图形的认识中往往非常注重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积累感性经验, 而忽视比较、概括、分析、推理等思维含量比较高的理性抽象。我们数学组以打造“主体性课堂”为导航, 根据芦淞区教育局提出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株洲市教科院提出的“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专题, 以“图形的认识”为载体, 探寻大问题的设计以及实施策略。刘芳老师《认识四边形》课例的形成正体现了这一点。

(2) 教学目标的认知和制订。教学目标是设计大问题之魂, 因此对于目标的制订, 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分析:①已有的知识基础:在低年级, 学生已经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 如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 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并且在生活中积累了很多这些二维、三维图形的经验。②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认识四边形》是对低年级所学平面图形的一个综合性认识, 让学生把所学的平面图形分类, 找出四边形的共性, 同时教材从一般四边形的特征到特殊四边形的特征探究, 从共性到个性, 从一般到特殊, 都是对后面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奠定知识基础。③教学内容例题安排及其目的:主题图是一幅校园场景图, 图上有许多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信息。如:长方形的篮球场、通道、窗户, 正方形的地砖, 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楼梯护栏, 等等。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基于以上分析, 我们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 从具象到抽象, 从一般到特殊, 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与能力情感的培养有机结合, 特将目标制订如下:

知识与能力:观察感知四边形, 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了解四边形的特征, 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找一找、涂一涂、画一画、分一分等活动,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抽象的能力,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 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奥秘, 体验数学的形态美与内涵美。

2.磨课与议课

(见右表)

3. 归纳与提炼

根据三次磨课与教师的讨论, 我们提炼出《图形的认识》教学中可以在教材的缺乏处、思想方法的凝结点、学生的疑难处提出大问题。在《图形的认识》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围绕大问题, 采用将大问题的设计和情境紧密结合起来, 让学生经历辨析、分类的过程等策略, 以引导学生解决大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

(二) 验证提升阶段

根据前一阶段的课例研究的结论, 我们运用《长方体的认识》进行了验证。在这节课中教师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你能把下列长方体框架补充完整吗? 能确定它们的大小和形状吗?为什么?”教材中没有提到长方体的长、宽、高会影响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这就是利用教材的缺乏处提出大问题。在探究棱的特征时, 教师提供了长短不一的小棒让学生搭建长方体框架, 然后提出问题:“这些小棒你可以分为几类?”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棱的特征, 这是在思想方法的凝结点提出大问题。在探究长方体面的特征时, 学生提出:“是否所有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呢?”这是在学生的疑难处提出了大问题。

教师评课记录:

(1) 从问题情境出发, 由已知的长方形, 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 善于倾听学生的独特见解并适时追问和点拨, 注重对学生引导,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2) 由面到体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对长方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由实物抽象出体, 学生易于接受;制作长方体框架活动, 让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更加清楚, 理解更加透彻。但检测题有点难, 建议可利用长方体框架感受棱长总和。

(3) 教师的大问题设计合理, 扣住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解决大问题的策略主要有展示交流、动手操作、类比推理, 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 追问有待精简;练习设计比较有梯度, 开放而灵活;教师在学生分析归纳时, 可让学生多说, 应表述完整。

四、研究的结论

小学数学《图形的认识》核心知识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图形的抽象、图形的分类、图形的定义、图形的性质、图形的转化。通过《认识四边形》三次授课以及《长方体的认识》的验证课, 老师们有了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大问题的特征, 大问题该怎样设计, 该怎样实施才能达到发挥学生思维能力与主动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1. 大问题的特点

(1) 具有开放性。例如, 《认识四边形》例题2, 渗透了分类思想、归纳推理的思想, 还有折、比、量这些科学探究的方法。

(2) 具有生成性。例如, 在探究长方体面的特征时, 学生提出:“是否所有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呢?”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组织学生观察特殊的长方体, 然后归纳出特殊长方体的面的特征。

(3) 具有挑战性。例如, 在《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中, 教师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你能把下列长方体框架补充完整吗?能确定它的大小和形状吗?为什么?” (图略)

2. 大问题的设计策略

(1) 在教材的缺乏处提出大问题。例如, 在本节课中, 没有给四边形下定义的语言, 纵观小学教材, 很多概念的给出都是描述性语言。那么, 本节课的大问题“什么是四边形”概念的给出就是对教材缺乏的补充。

(2) 在学生学习的疑难处提出问题。

(3) 在思想方法的凝结点处提出大问题。例如, 本节课中, 给四边形分类, 提出:“为什么你们把它们分成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3. 图形认识教学中大问题教学的策略

(1) 将大问题的设计和情境紧密结合起来。比如, 在《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中, 开始是这样设计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指名举例。” (教师可以随机出示几张长方体实物图) 课件如下图。

(2) 经历辨析、分类的过程, 引导学生围绕“大问题”的探究总结概括思想与方法。

如在《认识四边形》一课中, 关于四边形的分类, 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引出问题。

师:刚刚同学们在生活中找了很多四边形, 也了解了什么是四边形和四边形的特征, 现在, 这些四边形想请你们帮帮忙, 给它们分类。

第二步:提出分类任务。

小组合作要求:请你选择好工具, 定好分类的标准;组长组织组员分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推荐两名同学汇报, 一名说分类理由, 一名摆出分类情况。

温馨提示: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四边形角的大小;用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 去比一比边的长短。

第三步:交流与汇报。

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 (四个角都是直角) 。

菱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四边形、梯形 (没有直角) 。

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 (两组对边相等) 。

梯形、不规则四边形 (两组对边不相等) 。

正方形、菱形 (四边相等) 。

不规则四边形、梯形 (四边都不相等) 。

按对角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 (对角相等) 。

不规则四边形、梯形 (对角不相等) 。

在学生分的过程中, 一步一步解决一些最基本的四边形的特征 (上下为一组对边, 左右为另一组对边) 以及特殊四边形的特征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

(3) 经历图形的转化过程, 发展空间观念。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空间观念是这样叙述的:主要是指能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 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图形 第4篇

关键词:体验;观察;发现;操作;倾听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活用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我谈一下在教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认识物体与图形(立体图形)”的心得体会。

教学这堂课是在10月中旬,也就是学生从幼儿园踏入小学才一个多月的时间,学生还不太懂规矩,也不知道怎么配合老师,所以上这堂课,我考虑到了他们的心理特征及这节课的教学要求,设计了大量的游戏。

通过多次做游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充分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这是本课的一个特色。针对一年级学生很难认真“倾听别人讲述”的情况,在课始、课中采取鼓励的方式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课尾还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颁发小礼品,本节课从始至终都注重了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的培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较好地直观认识立体图形的同时,观察、比较、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发展。

在课堂的开始,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我用多媒体先出示了一个大袋子,里面有送给小朋友的礼物。袋子里的东西又蹦又跳,就是不肯出来。我故意说:“还不愿意出来呢!大家掌声欢迎一下他们吧!”学生立刻热烈鼓掌,情绪马上就调动起来了。

在考虑到有时学生会在练习题中遇到三棱锥,在给出的礼物中也出示了三棱锥,并在分礼物时提问:“好像有一个礼物和其他的东西都不一样,是哪一个?”再告知他们叫三棱锥或者三棱柱。

为了给孩子们最直观的感受,我让他们拿出了自己准备的各种立体图形,先自己摸一摸、看一看,再跟同桌说一说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在放手让学生操作过程中,我仔细巡视,发现虽然课堂显得比较吵闹,但是学生都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多学生都是边摸边说,有些孩子表达不准确,我及时进行了纠正。

在汇报过程中,一年级学生很难认真倾听别的同学的讲述,我一直采取鼓励的方式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给找到各个图形重要特征的孩子颁发了小奖品。

电脑博士出示了各自图形的特征,这节课的重难点就是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圆柱与球的区别。

在圆柱与球的区分中,我提了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球是圆溜溜的,很容易滚动,那圆柱容易滚动吗?”

学生的回答产生了矛盾,有的学生说容易滚,有的学生说不容易滚,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很快说出了原因。

接下来,我选取许多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先让学生摸一摸,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是软的,有的学生说是硬的,还有的学生说是圆的,还有的学生说是有角的……这样,让学生在看不到的情况下通过触摸进行体验。

学生经历了一个创造性的活动过程,他们充分体验到球会滚动、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每一个面都是平的、圆柱体有平的和能滚动的两种面这些事物和图形的特征。

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物体和图形的特征,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图形 第5篇

活动设计背景

中班幼儿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和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比较活跃,在生活当中常常要问到许多图形,用游戏的方式来让幼儿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图形。

活动目标

1、认识图形,锻炼幼儿的辨识能力和认知能力。

2、让幼儿从认知的图形中,延伸到生活中的实物。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图形到实物的延伸

难点:让幼儿理解图形,幼儿辨识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培养

活动准备

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及一些实物图形

活动过程

1、准备课程

引导幼儿识别图形,分发道具

2、教师说出每个图形名称,(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让幼儿把相应图形拿出来

3、手工课,引导幼儿自己动手拼图形,看看这些图形能拼出什么形状

4、图形延伸,举例说明,桌子、凳子、火柴盒、小镜子等实物是什么图形,相应分类。

5、引导幼儿发现自己身边有哪些图形。

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幼儿在认识图形的时候,需要做到对图形的理解,在实物和图形之间要做到匹配,锻炼幼儿的辨识和认知能力,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图形 第6篇

活动目标:

1.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知道它们的名称。

2.能在很多的图形中辨认这几个立体图形。

3.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课件,不同形状的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发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

1.出示小朋友搭好的作品,鼓励幼儿说一说:用到了哪些图形?

2.结合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形。

3.引导幼儿观察自己所说的平面图形与搭建作品中的立体图形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

二.简单认识立体图形。

1.认识圆柱体。

(1)教师出示圆柱体的积木,请幼儿找一找和图片中的哪个图形是一样的?它叫什么?在桌上顺着一个方向滚动,对幼儿进行提问,发现了什么?

(2)教师小结圆柱体的特征: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2.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分别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请幼儿找出和图片上的哪个图形是一样的?它们叫什么?找一找它们都有几个面?(6个平平的面)

(2)请幼儿找出它们的不同点。(长方体:长长方方的,大小不一;正方体:四四方方的大小一样)

三.帮助幼儿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1.分别出示不同的立体和平面图形幼儿说说名字。

2.教师描述一种图形的特征,幼儿猜出相应图形的名字。

四.幼儿操作:

1.分发幼儿操作用书,请幼儿翻到第14-15页。

2.请幼儿看看14页画面上的积木有哪几种,并进行点数,将玩具卡上的数字取下,贴到方框里。

3.再请幼儿看第15页的画面,引导幼儿从数量和积木种类上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积木造型。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图形 第7篇

活动目标:

1、进一点感知对称的含义,认识较复杂图案的对称关系。

2、学习跟同伴合作摆出对称的身体造型。

活动准备:

1、大小、颜色不同的四种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梯形图卡若干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将几何图形进行等分,发现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图形

1、幼儿每六人一组,发颜色、大小不同的四种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梯形,让幼儿进行二行等分。

2、引导幼儿比一比,看一看两块图卡是不是一样大。

二、在各种图形中找出对称的两块

1、请一组的小朋友将你们的卡片放在一起,打乱顺序,先任意选择其中的一块,然后再找出与其对称的另一半

2、幼儿操作练习,发放图卡,进行指导

三、找身体上的对称部位和与同伴合作做出对称的动作造型

1、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梯形、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我们身上有没有对称的地方,请你说一说。

2、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整个身体的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

3、教师先立正站好,请幼儿说一说身体两边是不是对称的,教师单腿站立,另一条腿后屈,一只手插腰,另一只手在头顶托举。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请幼儿说一说,这时身体的两边是否对称。请一名幼儿站在教师的旁边,尝试摆出对称的造型。

4、教师请两名身高相当的幼儿摆出一个对称的造型。

5、请幼儿思考,怎么样检验两位幼儿的造型是否对称。、操作幼儿用书,完成上面的练习。

教学反思:

幼儿在认识图形的时候,需要做到对图形的理解,在实物和图形之间要做到匹配,锻炼幼儿的辨识和认知能力,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图形 第8篇

学段:小学。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

课题:《认识图形》。

知识点:把图形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并能够说明分类的依据。

学情分析:

本课是让学生学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并学习分类的依据。尽管学生在四年级之前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 但是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里是零散的。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些学过的图形进行整理归纳, 把这些图形归纳在一起, 建构初步的图形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预设:

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依据标准将图形进行分类。课前, 我设想应用白板的拖拽功能, 可让学生通过白板对图形分类过程一目了然。如果合理应用, 这个环节的教学一定会很精彩。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 请回忆一下你们曾经认识的图形有哪些?

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球、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从图形库中把这些图形调了出来。 (备课时, 教师将事先画好的各种图形放到了图形库中, 以便课上方便重复调用)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图形, 然后思考能否根据各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呢?说出你的分类依据。先独立思考, 再与同小组的同学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学生到白板前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是按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分类的, 先将立体图形分为一类, 再将平面图形分为一类。

汇报的同学边说边在白板上操作, 将上述图形分为了两组 (如图1) 。

同组生2:我们组认为平面图形中还可以再分类, 按照围成平面图形线的类型, 还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线段围成的图形, 另一类是曲线围成的图形。 (补充的同学边说边在白板上操作)

利用白板书写的功能和拖拽的功能从图形库中调用图形又将平面图形分了两类。 (如图2)

生3:我将这四个图形再分类。按围成线段的数量进行分类, 再分为两类, 一类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 一类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 (如图3)

这样通过汇报过程中同学们的直观操作, 他们对分类的方法及依据有了一定的认识。进行到这里, 我本以为汇报环节可以结束了。可是其它组的同学还要汇报。

教师利用白板的保存功能, 把刚才同学分类的一页翻了过去, 又开始了新的一页。把刚才分类的图形又重新从图形库中调了出来。

生4 (边说边操作) :我是这样分的, 我把球体、圆柱体、和圆分为一类, 因为他们都和圆有关, 是曲线围成的图形。再把其它的图形分为一类, 因为他们是由线段围成的。 (如图4)

很多同学都点头表示赞许。

教师进一步解释——用一个硬币在桌子上立起来, 然后让硬币快速转起来让学生观察, 同学们发现形成了一个球体, 教师又拿来一摞硬币将他们竖直的堆起来,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圆柱体。同学们把发自心底的掌声送给了这位同学。

教师利用白板的翻页功能, 分别让学生对分类的几种方法进行了一下对比点评。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利用白板辅助教学, 将课堂上学生临时生成的知识及时呈现, 并可以将它们保存下来。方便了在总结环节的重复利用, 便于对本课知识重点进行再现。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点评】

小学数学中与图形有关的教学, 白板的特点和优势能很好地发挥出积极作用, 这是目前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实践中的应用体会。

这节课是图形分类,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图形学习基础。教师恰当、灵活地运用白板这一教学平台, 让学生采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全体互动等方式共同探究图形分类的标准。白板的功能, 使学生自己提出的不同分类标准能够得到便捷的验证,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益, 促进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教学过程中, 教师给学生留有较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探究活动。课堂生动活泼, 学生思维活跃, 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教师注意面向全体, 关注学生参与面, 关注个性。教师特别注重课堂的生成, 当学生的探究超越教师的预设时, 教师带领学生一同探究。

教师课前精心准备的图库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素材资源。在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中, 利用白板处理图形的优势, 实现了素材资源的二次开发——资源选择、资源组合、教学应用。学生在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图形分类时, 已经直接参与了这样的资源二次开发过程, 对形成白板环境下新的学习模式大有裨益。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老师毕业词下一篇:职业化培训听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