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实践活动方案

2024-07-23

二年级实践活动方案(精选8篇)

二年级实践活动方案 第1篇

二年级实践活动方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调查、统计活动,了解一些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质量问题,使学生感受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及估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中小组同学们的相互配合,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加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估计物体的质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张秉贵的照片,提问:你们认识这个人吗?

生:不认识。

师: 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是一名优秀的售货员。他最大的特点就是顾客要多重的糖,他一把抓起来放到秤上一称,准得连一块糖也不差,所以被人们尊敬的称为一抓准。你们知道他为什么抓得那么准吗?就是因为他勤学苦练,练就了能够准确的估算物品质量的绝活。你们想不想向他学习?

生:想。

(二)实践活动

师: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模仿一个购物的场景,评选出咱们班的小张秉贵。

1.活动要求:

(1)同学在小组活动时要互相帮助。

(2)当你在准备称物品时遇到人多地情况下要注意遵守公共秩序,排队等候。

(3)活动时说话要轻,不要影响到其他组。

(4)这次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估计物品的质量,先不考虑物品的价钱。

2.活动过程:

(1)同学们把要买的物品先在手中掂一掂,再估一估,最后拿到售货员那里称一称,看看你的.估算准不准,把估算和实际称的数据请记录员帮你记录下来。

(2)老师想先做一次售货员,你们做顾客,你们同意吗?(同意)

请你拿出带有红色标记的物品,先在手中掂一掂,再估一估,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指名回答)咱们把物品放到秤上称一称,看谁估算的最准。(500克)请同学们再来轮流掂一掂,这就是重500克的物品。

3.你还想买别的物品吗?

(1)角色分配:

每组选定一个售货员,一个记录员,一个汇报员,其他同学做顾客。下面咱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自由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活动(略)。

(3)全班交流。

同等质量的物品都有哪些?(小组汇报)

(4)评选小张秉贵。

每组评选出一名同学。

(5)提数学问题。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你手中的物品,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6)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后小结:

出示生活中的物品:

(一)出示一袋奶,你们估计它有多重?

出示一盒奶,估计它有多重?

出示一袋包子,估计它有多重?

(二)药品:

在药盒上找数学信息。师:克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三)营养配餐:

找数学信息。(师指说含量)

师:克的知识能让我们的营养均衡。看来克与千克的知识在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呀!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年级实践活动方案 第2篇

亲爱的孩子们:

一个多月的暑假生活正迎面向我们走来,长长的假期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和成长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暑假活动,不仅可以丰富生活,增长见识,开拓视野,还可以了解社会,学习本领,增强社会责任感。相信你们能积极、主动,有创造性的参与暑假实践活动,做到自己开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

活动内容:

1、“发展个性有特长”。

学习一项或几项自己喜欢的本领,如画画, 球类、棋艺、表演、书法、器乐、科技制作……多多动手,坚持练习,学习本领,享受生活,快乐成长。

2、“阅读好书添智慧”。

结合老师推荐,自己选择喜欢的书本阅读(争取不少于5本),制作读书卡,(读书卡的大小和形状体现自己的创意。)

3、“社会实践长见识”

“去旅游”、“当义工”、“我当家”…….增进亲人感情,了解社会动态,开阔视野。了解当地文化、风土人情,把活动过程或收获写在日记里。

4、“天天练字练静心”

坚持每天练字,使用与课本配套(三年级上册的练字本或字帖),每天坚持练写一页,完成一张最得意的展示作品。在练字过程中促进自己养成静心思考的习惯。

5、“运动劳动好习惯”。

坚持做一项家务劳动和运动,如:盛饭、买菜、洗刷碗筷、打扫房间等;

6.收集暑假参加实践活动的.照片,制作“暑假行动”ppt,8月31日前以姓名命名文件(如“张三”)发送到班主任老师邮箱,下学期开学第一天与同学们分享。

7.制作一张暑假生活手抄报(a3纸),要求书写工整,板块设计合理,配上精美的图画,下学期开学展出。

8.为下学期准备一个阅读书目等级表,从暑假开始,每看过一本书都把书名记录下来。

附:

语文作业:

1、养成良好的日记习惯,用日记写下假期生活中最难忘的事,最有意思的瞬间,看到的最美丽的景色……写日记不少于5篇。

2、向亲威朋友展示你的古诗吟诵或讲故事,并录制视频,开学上交。8月31日前以姓名命名文件(如“张三”)发送到语文老师邮箱,下学期开学与同学们分享。

数学作业:

“天天口算”完成口算本没有完成的,一起作业网。

英语作业:

1.每周跟录音读英语书两次,每次15分钟。

2.建议看两部英语动画片(或自学两首英语儿歌)

二年级实践活动方案 第3篇

一、活动目标

1.经历阅读、思考、解答并与同伴交流有关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相关资料与问题的学习过程。

2.进一步明确分数加减法分两段教学的不同要求。

3.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 提高教材比较的能力。

4.进一步提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水平。

二、活动时间

教研组教师先不集中, 每人自己安排时间阅读并独立解决本方案中的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后, 再阅读本方案中的参考答案, 时间约3小时;以年级组 (或教研组) 为单位集中交流问题的答案, 时间约1.5小时。

三、活动前准备

数学组的每一个教师解答下面的问题, 并准备在年级组或全数学组交流。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内容, 许多教材都把它分成两段来编排, 通常在三年级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在五年级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再认识”, 教师在教学时, 必须明确这两个阶段的教学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请你先阅读下面人教版教材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 再回答问题。

(1)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内容

教材先教学同分母分数加法, 出示例1。

紧接着是同分母分数减法的两个例题, 例2与例3。

然后就是练习题。

(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内容

教材中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第一部分内容是给出一个情境并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内容是列出算式并计算, 计算后研究分数加法的含义。教材的第三部分内容是同分母分数减法的例题 (例2) , 然后是练习题, 在练习题后出现第四部分内容:观察例1和例2, 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点?

问题:

(1) 根据上面人教版教材的教学内容, 以下哪些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分数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在相应的括号内写1) ?哪些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再认识” (在相应的括号内写2) ?

(1) 重视创设情境, 让学生感受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必要性; ( )

(2) 让学生比较同分母分数加法与减法的共同点; ( )

(3) 重视用直观图形说明算理, 但不抽象出一般的计算方法; ( )

(4) 重视用分数单位说明算理, 但不出现分数单位的概念; ( )

(5) 让学生比较整数加减法与分数加减法的含义; ( )

(6) 让学生明确整数1与分数的转化, 如1可以看作5个1/5; ( )

(7) 要求学生脱离直观图运用抽象的方法进行加减法计算; ( )

(8) 计算的结果一般是最简分数, 如果出现非最简分数, 不要求学生约分。 ( )

(2) 根据上面人教版教材的内容, 你觉得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在你认为正确的括号里打“√”, 否则打“×”。

人教版教材在分数加减法两个阶段内容的编写中,

(1) 都重视了现实情境的创设; ( )

(2) 都用图示或文字完整地呈现了数学问题的条件与问句; ( )

(3) 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 都用圆形或长方形直观图说明算理; ( )

(4) 都是一个加法的例题, 两个减法的例题; ( )

(5) 都是在学习加法时出示用语言表达的加法计算法则, 学习减法时出示用语言表达的减法计算法则; ( )

(6) 都用算式表示了分母不变, 分子相加或相减的中间过程; ( )

(7) 在情境中都同时呈现了生活语言 (如“我吃了3块饼”) 和数学语言 (如“爸爸吃了3/8张饼”) 作为问题的条件。 ( )

2.在三年级分数加减法的初步认识中, 各套教材都是先教学加法再教学减法, 以下是四套教材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第一个例题, 请你先阅读教材的内容, 然后回答问题。

问题:

(1) 两套教材都用了吃西瓜的情境, 你觉得这是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吗?

(2) 两套教材都把一个西瓜 (作为单位1) 平均分成了8份, 而不是平均分成9份或其他的份数, 想一想, 平均分成8份有什么好处?

(3) 人教版教材在呈现题目的条件时, 用了“我吃了2块”这样的语言, 而北师大版教材用的语言是“我吃了这个西瓜的2/8”。想一想, 在平时的生活中, 人们习惯于用怎样的语言?在数学中, 需要怎样的语言表达?在这里, 如何从生活语言上升到数学语言?

(4) 北师大版教材用图示与语言明确了数学问题的条件与问句, 而人教版教材没有完全明确, 你认为在教学中, 是否需要让学生明确数学问题的条件与问句?为什么?

(5) 两套教材都用圆形的直观图说明算理, 但在算式的表达中, 北师大版教材用了“”这一步作为中间过程, 而人教版教材没有呈现。人教版教材用了“2个1/8加1个1/8是3个1/8, 就是3/8”这样的语言来说明算理, 而北师大版教材没有用分数单位来说明理由。你觉得两套教材这样编写各有什么好处?如果你去教学, 会怎样处理算理?

浙教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容分别如下。

浙教版教材先呈现了一个果树基地的情境图, 果树基地中有枣园、梨园和苹果园, 并在平面示意图中说明了枣园、梨园和苹果园各占整个果树基地的1/7、2/7和3/7,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提出问题, 接着教材呈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苏教版教材让学生涂色并呈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问题:

(1) 两套教材都创设了情境, 但苏教版教材并不是像浙教版教材 (包括像北师大版和人教版教材) 那样给出一个“现实生活”的情境, 你觉得浙教版教材的这个情境有什么优点?

(2) 浙教版教材在用图示与文字说明算理时, 都强调了1/7, 你觉得这样强调有什么好处?

(3) 苏教版教材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3/8+2/8=?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你觉得学生可能会得到怎样的结果?他们的思维过程可能是怎样的?

3.从上面四套教材的编写中可以看到, 北师大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在用图形直观演示算理时, 各用了三个圆形 (两个圆形分别对应于两个加数, 一个圆形对应于和) , 如人教版教材在说明的算理时, 用了下面的图示:

而浙教版教材与苏教版教材只用一个长方形, 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加数。如浙教版教材在说明的算理时, 用了下面的图示:

根据上面的内容, 请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当用圆形 (或长方形) 说明算理时, 每一个圆形 (或长方形) 是否都表示单位1 (或表示一个整体) ?

(2) 在上面的分数加法中, 当出现两个加数分别对应两个圆形时, 是表示两个不同的单位1 (或两个不同的整体) , 还是表示同一个单位1 (或同一个整体) ?

(3) 当两个加数分别是2/8与1/8时, 如果出现两个圆形, 那么对应的两个圆形都平均分成了8份, 阴影部分分别是2份与1份, 在加起来的过程中, 是只把两个阴影部分的份数加起来, 总份数保持不变?还是不但要把两个阴影部分加起来, 而且还要把两个平均分的总份数也要加起来?为什么?

(4) 有些学生在第一次做同分母分数加法独立思考时, 得到的计算结果是3/16, 这些学生是怎样得到这个计算结果的?如果要用图示来说明的算理, 是用一个图形 (可以是圆形、长方形或其他图形) 不同部分的着色来表示相加的过程好, 还是用两个图形表示好?为什么?

4.在三年级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可以有不同的引入方式。以下是两个不同的引入过程, 请你简要地概括它们各自的特点。你更喜欢哪一个引入方式?为什么?

引入方式一:

今天是大头儿子过生日, 先出示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两人坐在桌子旁的图, 再出示一个蛋糕, 平均分成8份, 教师说明大头儿子吃了2份 (在蛋糕图中着上颜色) , 小头爸爸吃了3份 (在蛋糕图中着上另一种颜色) , 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 大头儿子 (或小头爸爸) 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2) 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3) 大头儿子吃了后, 蛋糕还剩多少?

(4) 大头儿子比小头爸爸少吃了几分之几?

(5) 他们俩人吃后, 蛋糕还剩多少?

教师选择问题 (2) 和 (4) , 让学生分别列出算式, 并开始研究计算方法。

引入方式二:

教师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 并问学生, 怎样得到这个长方形的2/8? (师板书:2/8) , 生回答: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 2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2/8, 教师要求学生折一折, 并用红色表示出2/8。教师进一步问, 怎样得到3/8呢? (师板书:3/8) , 并要求学生用蓝色表示出3/8。教师让学生想一想, 2/8里面有几个1/8?3—8里面有几个1/8呢?回答后, 再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个分数2/8和3/8, 想一想,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它们的分母相同, 它们所对应的整体都是平均分成了8份) , 进而引出同分母分数的概念, 并要求学生想两个同分母分数, 同桌相互说一说: (1) 是哪两个分数; (2) 这两个分数里面分别有几个几分之一。学生说后,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 如果要求出我们两次涂色的部分一共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应该怎么列式?学生回答后, 独立研究计算方法。

5.浙教版教材三下年级中, 在学生初步解决了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后, 要求学生解决下面的问题:

在学生填了方框中的数以后,

(1) 如果让学生去比较“树枝上”的四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以及这些算式与“2+3=5”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学生可能会怎么说?

(2) 让学生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有什么好处 (教育价值) ?

(3) 请你像上题这样编写一个类似的减法题目。

6.想一想, 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加法与减法后, 让学生去解决类似于下面的两个问题, 有什么教育价值?

部分问题的参考答案:

1. (1) (1) 1, 2; (2) 2; (3) 1; (4) 1; (5) 2; (6) 1; (7) 2; (8) 1; (2) (1) √; (2) ×, 只有在五下年级时完整呈现。建议在三上年级教学中也完整呈现条件与问句; (3) ×, 五下年级分数减法中没有用直观图说明算理; (4) ×, 五下年级加减法的例题各只有一个; (5) ×, 三上年级时, 没有出现用语言表达的计算法则, 五下年级时同时出现两个法则, 教学中可以先分开出现, 再合在一起; (6) ×, 三上年级没有算式表示的中间过程, 五下年级有; (7) ×, 三上年级没有, 五下年级有。

2.●北师大版与人教版教材比较: (1) 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 我国南北方都生产西瓜。 (2) 分成2的倍数份时, 学生如果用纸折一折, 比较方便。 (3) 平时在生活中常用吃了几块西瓜, 而在数学中要表达成几分之几块, 可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可以结合图示, 让学生从生活语言过渡到数学语言。 (4) 需要明确条件与问句, 也就是明确整个数学问题的结构, 否则就可能不知道到底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5) 北师大版教材写出中间过程, 以后归纳出加法的法则。人教版教材用分数单位说明算理, 突出了分数加法的意义。在教学中, 可以两者相结合。

●浙教版与苏教版教材比较: (1) 主要优点是便于学生动手操作, 有利于学生感受到分数加法的含义。 (2) 主要好处是突出了分数单位, 有利于沟通分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关系, 让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其实就是“分数单位的整数加法”。 (3) 学生得到的计算结果可能是5/8, 也可能是5/16。得到后者的思维过程可能是受整数加法的影响, 把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加而得到。

3. (1) 每一个圆都表示一个整体, 一个单位1。 (2) 表示同一个整体, 同一个单位1。 (3) 只把阴影部分加起来, 而分的总份数保持不变。这是由分数加法的定义规定的。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样规定的合理性。 (4) 用一个图形不同部分的着色来表示相加的过程比较好, 而不是用两个图形。从某种意义上说, 用一个图形是直观地出示了“一个分母”来表示“两个同样的分母”。如果出示两个图形看上去就给出了“两个分母”, 这样为学生把两个分母相加提供了直观的基础。而出现一个图形表示一个分母, 则出现两个分母相加的可能性就会减小。

4.引入方式一的特点:重视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入方式二的特点:教学起点低, 有利于学生参与;重视知识的铺垫, 有利于学生解决新问题;注重同分母分数概念的发生,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5. (1) 学生可能会发现:每一个算式的分母都相同;四个算式中的第一、第二个加数的分子与结果的分子分别都是2、3与5;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四个算式都是2个几分之一, 加上3个几分之一, 等于5个几分之一;四个题目在计算的过程中, 都与2+3=5有关, 它们都是在计算“2个东西加上3个东西等于5个东西”。 (2) 解决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体验分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关系。 (3) 相类似的减法问题如下题:

二年级实践活动方案 第4篇

一、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原则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应注意以小见大、从实际出发、贴近社会热点三点原则。

1.选题要遵循以小见大

学生的生活世界由个人、社会、自然等彼此交织的基本要素所构成,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主要包括自然、社会、自我三大维度,然而这三大维度是比较宏观、比较抽象的,但就目前小学生的理解而言是难度较大的。因此,教师在选题时,应该本着这三大维度的原则,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让学生能够把握。例如,基于社会维度,可以设计“快乐的节日”这样的选题;基于自然维度,可以设计“废旧电池回收利用”这样的选题;基于自我维度,可以设计“学会自我保护”这样的选题。须注意的是,这些选题中,切入点应当是学生能够把握的,且便于操作的,但是在这样看似微观的综合活动中,却可以获得对社会的认知。

2.选题要符合学生实际

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需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贴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与生活、学习特点,使小学生能够切实感觉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际意义。

3.选题要贴近社会热点

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应对一些热点问题。为此,在实践活动的选题时,要注意贴近社会生活热点,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发现和探索,联系热点问题形成认知。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认识科技,教师可以设计“生活中的太阳能”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太阳能的作用。

二、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方案

1.明确实践目的

在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实践活动的目的。这是选择和确定综合实践主题与进行下一项任务的重中之重。例如,基于我校小学生吃穿攀比等现象,笔者设计了一次“我为山区献爱心”的实践活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基于社会维度,使学生了解在山区还有很多学生的生活十分贫困,切实感受贫困山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大山外面世界的渴望,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帮助他们。

2.做好内容安排

在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之后,教师应该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安排。依然以“我为山区献爱心”综合实践活动为例。在明确的活动目的的指导下,笔者为学生制定了系统的内容安排。首先寻求援助点,在相关部门获取需要援助的山村小学名称、位置、路线,然后号召学生针对该小学学生的情况,发出倡议书,在全校进行募捐,为其捐款捐物,尤其是要募捐图书、文具、书包、衣物等山区小学生需要的东西;安排好这些之后,学生能有一个具体的活动方向而为之努力,在捐款捐物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3.合理开发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堂之外,甚至是校园之外的学生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所需要的资源与素材广博。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其他学科课程那样有现成的教材作为其活动展开内容,活动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这就涉及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为此,在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中,需要合理开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活动素材。

4.做好活动总结

在综合实践活动之后,很多教师忽略了活动总结的重要性,使得实践活动一结束,学生就将其抛至脑后,隔段时间想起来,仿佛没有任何意义。这就是因为教师没有组织学生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工作。为此,在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教师需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总结。例如,在“学会自我保护”的综合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实践活动里涉及自我保护的方法,并将其总结记录下来,撰写一个小课题,推荐参与市里举办的小学生课题大赛。这样一来,经过总结与回顾以及课题的撰写,学生加深了印象,也获得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综合能力的发展。为此,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然、社会、自我”三大维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二年级一班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第5篇

为了丰富学生的暑假生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学校提倡的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中做个好公民的理念,培养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特制定我班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如下:

一、社会参观活动。

“沿着光辉的的足迹争做合格接班人”。

在暑期,学生自觉阅读革命故事、小英雄故事等相关书籍或由父母带孩子到烈士纪念碑、革命历史博物馆、红色革命圣地去参观、旅游,重走长征路等。通过活动使学生近距离与历史对话、与伟人对话,切身的去体会党的光辉历程,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党之情。

具体做法:

1、家长在暑假期间带孩子到各革命圣地去参观、游览,亲身体验红军长征的艰辛、了解党的光辉历程,感受祖国、家乡的变化和美好,写出心得体会和参观游记。(开学后,收集好学生图文并茂的参观游记展示在班级内。)

2、学生阅读有关党史、英雄人物事迹、优秀共产党员等方面的书籍,进行知党、信党、爱党、爱国、爱家乡等情感教育。

二、“文明出行、安全出行,做讲文明、有秩序的小学生”

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教育学生在假期不论在家还是外出都要“做文明事,当文明人”。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养成文明出行、走人行道、坚持有序排队、礼貌让座,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讲规则、讲文明、有秩序的小学生。

具体做法:文明过马路、文明乘车,自觉做到不乱穿马路、不乱闯红灯、不乱翻栏杆、不乱吐乱扔、乱抛杂物。

三、孝道作业“五个一”

暑假期间,是孩子与亲人交流思想、滋润亲情的好机会。全体学生在家完成“五个孝道”作业

1、算一笔账,看看一年花了父母多少钱;

2、帮父母彻底打扫一次家里卫生;

3、敞开心扉和父母谈一次心;

4、学做一顿简单的饭菜;

5、送上一句祝福的话。

为确保完成此活动,要求父母协助孩子完成,家长和孩子一起设计作业记载反馈登记表。家长除签名外,还要写出评价意见反馈给班主任,(配以图片更好)。开学之后评选“孝道之星”。

四、社会调研活动。(参考主题如下,也可自选主题)

1)关于生活用水状况调查研究

2)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调查

3)市区白色污染调查研究

4)市区交通安全问题研究

5)市民交通意识及对策

6)市区道路状况及改进意见

7))小学生的休闲生活调查研究

8)小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模式。学生一般由6—10人组成社会实践活动小组,自己推选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年人(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为指导老师。研究过程中,活动小组成员有分有合,互相协作。

五、活动总结表彰:

开学一周后以小组为单位,上交所有调查报告、实践报告及照片、DV等资料,根据学生开展的活动情况进行表彰

六、活动注意事项:

1、假期前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制定好活动方案,组织好活动小组,选出小组长,联系好有关活动单位,认真组织实施。

2、活动要求人人参加,参与社会实践时,必须注意自身素质,认真参加活动,为学校和个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活动中要注意安全和文明礼貌,参加活动前每位同学要向家长做好汇报,并说明去向,以便得到家长的支持。

二、一实践活动方案 第6篇

一、活动时间:2013年4月12日

二、活动对象: 二、一班全体学生自愿报名及部分老师

三、活动地点:红莲湖

四、校外合作:各家长志愿者

五、活动策划、组织人员:

1、辅导员:伊丽君

2、家长志愿者:孔宪博、刘红艳

五、各种项目负责人:

1、队列、点名:房琰琨;

2、野炊、过程:各组长;

3、摄像、拍照:孔宪博;

六、活动流程:

(一)集合(7:00-7:30)

1、提前半小时政务中心前集合并集中各组检查用品。

2、政务中心前集合整队、报数、唱队歌出发。

3、到达时点名后各队分别集合观看红莲湖景色。

4、负责照相人员及时摄影留念。

(二)中午聚餐活动(12:30-13:30)

1、各小队租住聚餐活动,以小组为单位。

5、各组及时清理现场垃圾、合影。

(三)才艺比赛(14:00-15:30)

1、小组组歌展示(每组自选一首合唱曲目)

2、个人及组合表演展示才艺。

3、班主任主持,全体围坐成一个大圆圈

(四)互动游戏(16:30-17:00)

1、搞笑搭配(随机抽取三名);

2、猜谜或词语接龙等。

(五)交流总结

附:告家长书:

为丰富孩子们课外活动,提高团结协作能力与合作意识,拓展视野等,二年级一班学生及部分老师将于4月12日组织学生到红莲湖举行“少先队户外实践活动”,具体流程告知如下::

1、集合、游玩;

2、聚餐活动;

3、才艺比赛;

4、互动游戏;5总结交流(备注:

1、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备好食品材料等;

2、届时将全程拍照并评选体现“团结、互助、合作”优秀小组)

思政课社会实践(二):活动方案 第7篇

(二)方案

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与要求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有效方式。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引导青年大学生投身社会,主动进行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科技文化优势为社会服务,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为家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组织我校学生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内进行“三下乡”、志愿者服务、寻访校友等社会实践活动,并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作业、调研报告等任务,切实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社会实践活动计划

思想政治理论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011级开始,我校实施社会实践活动新方案。4个学分的社会实践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社会实践活动

(一),是指学生登陆我校的网络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的学习活动,2个学分,要求学生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完成。第二,社会实践活动

(二),是指课外社会实践活动,2个学分。学生从入学后,即可开展该类活动,活动时间分布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包括两个寒假和两个暑假在内)。学生参加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结束后写出社会实践活动报告,于第五学期开学后2周内提交实践活动报告。

社会实践类型:在社会实践报告上要注明自己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如“三下乡”实践活动,“寻访校友足迹”社会实践活动等。

提交报告时间:2011级的第五学期(2013年的下半年)开学后的两周内提交。

具体提交过程:第一步,由各班级学习委员到思政学院办公室(陈老师负责)领取档案袋,收齐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包括考核表)后按学号顺序排序,然后 1

装入档案袋。档案袋的封面上要注明:学院/年级/专业/班级,应收人数,实收人数,负责作业收交同学的姓名与长短号联系方式。

第二步,南校区的班级学习委员把成绩档案袋交给思政学院思修与实践教学部韩娟美老师。联系方式:***/6888,地点:A座505。

北校区的班级学习委员把成绩档案袋交给思政学院办公室陈老师,联系电话:北校区36317187,南校区39328995,手机:***,地点:北校区四教309。

社会实践活动

(一)的教学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开学初进行,到时另行通知。

三、社会实践活动

(二)的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

(二)2个学分认定的具体内容为:

(一)社会实践基地考察活动

从大一开始,我院每学期组织学生到我院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实地考察活动(2013级开始)。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学期:组织部分学生到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进行实地考察活动。参加学生由自愿报名和老师选定组成。活动由学院统一组织,具体人数由学院最后统筹决定,时间为1天。

第二学期:组织部分学生到广州农讲所和烈士陵园进行实地考察活动。活动由各教学班学习委员在任课教师指导下统一组织进行,学生自愿参加,发生的费用(主要是交通费)由学院承担,时间为1天。

第三学期:组织部分学生到深圳市宝安区党的“一大”旧址纪念馆进行实地考察活动。参加学生由自愿报名和老师选定组成。活动由学院统一组织,具体人数由学院最后统筹决定,时间为1天。

第三学期:组织部分学生到中山市孙总山故居纪念馆进行实地考察活动。参加学生由自愿报名和老师选定组成。活动由学院统一组织,具体人数由学院最后统筹决定,时间为1天。

学生在完成四个学期的社会社会实践基地的考察任务后,按照要求写出考察报告。成绩及格,给予两个学分认定。

注:一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按9节课计算,折合为0.5个学分。如若不足4天,可由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来弥补。以下同。

(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我校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由教务处统筹,思政学院和校团委组织教学活动,思政学院认定学分。

具体分工:校团委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和检查指导“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详见团委“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思政学院负责“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方面的指导,在调研活动方面,如调研主题的选择、社会调查活动如何开展、巡回指导、调研报告的写作指导等。

学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提交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报告。证明由社会实践活动单位盖章。

社会实践报告由思政学院教师批改,给出成绩,成绩采用百分制。

成绩及格,给予两个学分认定。

(三)“寻访校友足迹”社会实践活动

“寻访校友足迹”活动是我校近年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主要是暑期)开展的以“寻访校友足迹,传承广外精神”为主题的一项志愿服务活动。

“寻访校友足迹”活动由我校“校友总会、董事会、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处”(下面简称三会秘书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和检查指导工作。

思政学院在“寻访校友足迹”活动中,主要负责学生寻访活动报告主题的确定、活动指导及报告撰写、成果审核等方面的工作。

“寻访校友足迹”活动的时间不得少于4天(一般1天按访谈1个校友计算,9节课,折合0.5个学分)。学生在活动结束后,提交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报告。证明由校三会秘书处确认盖章。社会实践报告由思政学院教师批改,给出成绩,成绩采用百分制。

成绩及格,给予两个学分认定。

(四)重大特殊活动的志愿服务

重大特殊活动的志愿服务,是指市级以上政府组织的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展览活动及其他重大活动的志愿服务等。

学生参与该重大特殊活动的志愿服务需由我校相关单位统一组织实施,活动时间不少于4天(一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按9节课计算,折合为0.5个学分)。

学生以个人名义参加这些活动,必须有思政课教师指导进行,事先学生应与任课的思政课教师商讨社会实践主题并提交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否则,该项社会实践活动的成绩不予认定。

学生在活动结束后,提交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报告(个人名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还需提交活动开始前交给指导老师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证明由社会实践活动单位和学校组织单位盖章(双盖章)或指导教师签名。

社会实践报告由思政学院教师批改,给出成绩,成绩采用百分制。

成绩及格,给予两个学分认定。

(五)社区服务及其他志愿服务

社区服务及其他志愿服务,是指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社区(城市社区或农村社区)志愿服务,如文化宣传或义教等志愿服务。其他志愿服务,是指学生利用节假日参与对困难人群的帮扶活动,如到敬老院给老年人的帮扶活动,或到精神病院、智障医院给予特殊人群的帮扶活动。

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及其他志愿服务,可以由学校组织或以个人名义参与(学校批准),时间不少于4天(一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按9节课计算,折合为0.5个学分)。

思政学院在活动过程中协助学校相关单位进行组织和检查指导工作,并对学生实践报告的主题确定和报告撰写进行指导。

学生以个人名义参加这些活动,必须有思政课教师指导进行,事先学生应与任课的思政课教师商讨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并提交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否则,该项社会实践活动的成绩不予认定。

学生在活动结束后,提交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报告(个人名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还需提交活动开始前交给指导老师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活动证明要有学校组织单位盖章和社会实践活动单位盖章(双盖章)或指导教师签名。

社会实践报告由思政学院教师批改,给出成绩,成绩采用百分制。

成绩及格,给予两个学分认定。

(六)其他社会调研活动

其他社会调研活动,是指学生个人利用节假日,独立或与其他同学一起深入农村、社区、工厂等,围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内容有关的某一社会问题进行的专题调研活动。

该项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有思政课教师指导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不能少于4天。学生事先应与任课的思政课教师商讨调研主题并提交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否则,该项社会实践活动的成绩不予认定。

学生在活动结束后,提交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报告和活动开始前学生交给指导老师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活动证明要有社会实践活动单位盖章和指导教师签名。

社会实践报告由思政学院教师批改,给出成绩,成绩采用百分制。

成绩及格,给予两个学分认定。

四、实践教学活动

(二)活动的具体组织工作

在教学副院长领导下,统筹安排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既要各司其责,又要相互协调,共同完成社会实践教学工作。具体来说:

实践教学活动

(一)由办公室协助教学副院长进行组织实施,学习报告的批改和成绩的登录工作由承担概论、基础和纲要课程的教师来完成。

实践教学活动

(二)由思修与实践教学部协助教学副院长进行组织实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报告的批改和成绩的登录工作由承担概论、基础和原理三门课程的教师来完成。

二年级实践活动方案 第8篇

1.经历阅读、思考、解答与同伴交流关于分数教学相关问题的过程。

2.明确如何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再认识的教学。

二、活动时间

建议60分钟。教研组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 调整活动的时间。

三、活动前准备

请每一位教师独立解决以下问题, 并准备交流。

1.查阅《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对分数的认识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

2.一般教材都按照《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要求, 分两个学段编排分数意义的教学, 即分成“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一学段) 与“分数的再认识”或称“分数的意义” (第二学段) 进行教学。想一想, 写一写, “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初步”是什么意思?“初步”是通过哪几个方面的要求来体现的?以下哪几个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初步”, 哪几个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再认识”?

(1) 单位“1”只有一个物体组成;

(2) 认识的分数都是真分数, 且不出现真分数的概念;

(3) 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4) 不出现分数的定义;

(5) 认识真分数与假分数;

(6) 明确分数的定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7) 认识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单位“1”;

(8) 认识的分数的分母都比较小, 一般都不超过10;

(9) 认识分数单位, 要求学生能够说出一个分数由多少个分数单位组成。

3.一般的教材都在三年级安排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 想一想, 写一写, 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学生原有的哪些知识与技能将比较直接的与分数的初步认识有关?

4.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时, 你认为哪一个分数可以作为学生认识的第一个分数?简要阐述你的理由。可以通过不同版本的教材或者不同的教学设计来了解。

5.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一般会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始分数的学习, 以下是三套教材创设的情境, 请你看一看这三个不同的情境, 说一说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哪一个情境?理由是什么?

(1) 人教版教材在引入第一个分数时, 创设了以下分月饼的情境:

(2) 浙教版教材让学生认识第一个分数时, 创设了果园的情境, 进而要求说说“一半”的意思, “一半”用什么数表示。再出现

(3) 苏教版教材创设了两人分食品的情境:

6.下面有关“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两个不同教学设计, 请你读一读这两个设计的主要教学过程, 想一想, 写一写, 这两个不同的设计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个教学设计?为什么?

[教学设计甲]

(一) 从自然数过渡到分数, 引出课题

教学开始, 教师手里拿着两个大小有明显差异的苹果, 问学生两个苹果用什么数表示;学生回答后, 教师把其中的一个苹果分给前排的两个同学, 手里还有一个苹果, 继续让学生用数表示;教师把手上的这个苹果又分给另外两个学生, 手里已没有苹果, 这时再让学生用数表示。教师指着有一个苹果的那两个学生说, 如果这两个同学都想吃这个苹果, 那么怎样分比较合理?进而复习平均分, 教师把两个苹果都对中切开, 使每一个苹果都变成两块半个苹果后, 让学生用数表示。引出分数, 提示课题。

(二) 着力弄清的意义, 为迁移做准备

1. 结合图形初步理解的含义。

结合下图, 使学生理解阴影部分和空白部分都可用表示, 逐步使学生感到只要是“半个”都可用表示, 让学生举例说明。

(1) 引导学生掌握的读法, 并理解“2” (分母) 与“1” (分子) 的含义;

(2) 引导学生理解的含义, 逐步使学生懂得是一个数, 它表示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两份, 表示这样1份的数。

2. 结合具体实物, 揭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教师手里拿着两块半个苹果 (因为原来两个苹果有明显大小, 所以这里的两块半个也有明显大小) , 问学生它们都用表示, 为什么有大小?让学生根据原来苹果的大小推断半个苹果的大小。再让学生反过来思考, 教师问学生:如果小明和小红都从自己家里拿来半个西瓜, 拿到教室后大家发现, 小红的半个比小明的大, 想一想, 原来的西瓜谁的大?让学生根据一个物体二分之一的大小来推断原来物体的大小。

(三) 认识其他分数,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 听写

2. 先想一想的含义, 再四人小组交流与讨论。

3. 动手折纸, 并用阴影表示出纸的

4. 从四分之一逐步推广到四分之几, 引导学生理解分数。

(四) 课堂练习

分别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和空白部分。

上面的这些题目, 一个一个地出现, 先出现从上往下数的第二个题, 即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只有一格是阴影的这个图形。然后依次向下出现, 直到出现最下面的一道题。填写分数后, 让学生从上往下, 看一看有什么规律。再从下往上看, 有什么规律, 并出现最上面这一题, 再让学生填写相应的分数。

(五) 反例巩固, 归纳解题的思维过程

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都用表示对不对, 为什么?

学生先讨论, 再师生一起共同归纳:第 (1) 题不等分;第 (2) 题不是4等分 (分母错) ;第 (3) 题阴影部分不是1份 (分子错) 。师生一起归纳出解这类题的思维过程: (1) 要等份; (2) 共分几份; (3) 表示几份。

(六) 师生共同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懂得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学习分数的?你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设计乙]

(一) 课前谈话, 回顾以前学过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进学校以来学习过的加、减、乘、除四则计算的方法。

(二) 利用运算的封闭性引入并研究的含义

1. 利用四则计算的封闭性, 引发认知矛盾与冲突。

出问题:1×2和2×1这两个算式都是用1和2组成的乘法算式。请你用1和2这两个数, 组成尽可能多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算式, 并计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解决后反馈:

加法:1+2=3, 2+1=3。

减法:2-1=1。

乘法:2×1=2, 1×2=2。

除法:2÷1=2。

师:在这四种运算中, 留下两个地方不太“舒服”。一个是1-2=?我们没有很好的研究。还有就是1÷2=?这个算式对我们来说有点陌生。今天我们不研究1-2=?要研究1÷2=?

2. 用除法意义迁移, 引出分数。

根据除法的意义, 安静地想一想:1÷2=?是什么意思?

师出示课件:被除数÷除数=商, 让学生集体读一遍。

接着出算式:4÷2=2和2÷2=1, 说一说它们的含义, 引导学生说出等分除与包含除两种含义。

引导学生用等分与包含的角度说出1÷2=?这个算式, 它表示的含义。进而规定:

被除数÷除数=商

教学读法与写法。

(三) 动手折纸, 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师拿出一张白纸, 折出, 在每一份上写出。摸一下其中一块的大小。

教师连续出下面的问题:1÷4=?

(1) 想一想:商是多少?

(2) 动手折纸, 并在每一份上写上分数。

(3) 摸一摸, 每一份的大小。

学生完成后, 继续做1÷8=?和1÷16=?

(四) 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出示:

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并与左边的算式对照, 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五) 运用图形直观的方法, 进行分数加法、分数减法、分数乘整数、分数除以分数的运算, 初步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

1.师生对话, 利用图形的直观性, 进行分数的运算。

出示上图, 并要求回答问题:在上面的图中, 实质上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分数, 一个是1, 另一个是你看谁大?

学生回答:师:如果去摸一下的话, 那块大, 那块小。你看, 几个加起来就是呢?

根据回答出示:也可以写成

观察图形, 想一想:

2.学生独立思考, 利用图形的直观性, 进行分数的运算。

学生独立练习:根据下图, 比较分数的大小, 并用分数写出一些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算式。

(六) 回顾与总结 (略)

上面的两个教学设计中, 哪些环节你觉得比较好?理由是什么?如果你去上这节课, 你会怎样设计, 请写出你的主要教学过程 (或课堂教学结构) 。

7. 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乙中,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图写分数算式时, 你觉得学生可能会写出哪一些算式?下面是一个学生写出的算式, 请你分析这个学生能够写出这些算式的原因?

8. 在“分数再认识”的教学中, “‘单位1’也可以由多个物体组成”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想一想, 写一写, 你有什么办法能够让学生正确理解“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单位1’”的概念?下面是两种方法, 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单位1”?为什么?

(1) 从“单位1”是由一个图形组成过渡到由多个图形组成。

从左往右依次出现下面的图, 让学生写出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说一说, 每个图中的“整体”“单位1”指的是什么, 各图表示的“单位1”有什么异同点。

(2)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 引导出“单位1”可以由多个物体组成。

在学生的生活中, 存在着许多由若干个物体组成一个整体的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大家来说“多”和“1”或者“1”和“多”。让学生说一说类似于下面的一些语言:4个人组成1个小组;40个人组成1个班级;48个班级组成1个学校……1箱苹果有30个;1盒杯子是9只;1套家具有12件……这样1个小组、1个班级、1个学校、1箱苹果、1盒杯子、1套家具……对于每一个整体, 我们都可以称它们是一个整体1, 称它们是单位1。

四、活动过程

交流与讨论上面的8个大问题。过程与上一期中的方案一类似。

五、活动设计说明

分数概念是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要很好地进行分数概念 (意义) 的教学, 教师自己首先要能够十分清楚什么叫分数。本刊第9期方案一主要侧重于教师自身数学知识与能力的提高, 也就是侧重于数学本体性知识的学习与研究。而方案二主要侧重于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再认识的教学研究。通过方案二的活动教师应该清楚: (1) 课程标准对分数的认识提出了什么要求; (2) 一般教材分两段进行分数教学, 各段的重点是什么; (3) 对如何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再认识”的教学有了设计思路。总体上说, 通过两个活动既要提升自己的数学知识, 又要使分数意义教学设计的能力有所提高。

(以上活动方案中问题的相应参考答案略)

【相关链接】

1.《小学数学基础理论和教法》 (第一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2.翟连林等.小学数学疑难回答.地质出版社, 1981.

3.朱乐平.“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堂教学案例的比较研究 (上) (下) .小学教学设计, 2006 (11) 、 (12) .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基础理论和教法》 (第一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2].翟连林等.小学数学疑难回答.地质出版社, 1981.

上一篇:试论多元通和模式下民族宗教文化的发展论文下一篇:以美景为话题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