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理念介绍

2024-06-04

教学设计的理念介绍(精选6篇)

教学设计的理念介绍 第1篇

1、现代教学理论

理论的指导是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上升到理性、科学层次的基本前提。科学的教学理论是对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表现。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习原理设计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案和措施符合教学规律。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觉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才有可能是教学摆脱险隘的经验主义,进而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的是学习的选择性、体验性、主动性、主观性,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外在信息自主“生成”意义的理解过程。已有的经验是生成性学习的核心因素。生成性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

3、系统科学原理

(1) 整体原理。

生成性教学设计也不是一盘散沙,它的设计是把多种因素的内部结构及“边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2)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

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3)可行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4)反馈性原则

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理念介绍 第2篇

一、课程设计背景

新世纪伊始,我国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而在基础教育领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多方面入手,旨在改变我国一直以来以片面的知识传授为本、以学科本位为主、以难繁偏旧的书本知识为据、以考试和分数为纲的教学弊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改革以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为标志,十多年来,对我国初中化学课程设计、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发、教师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与课程评价、教师专业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伴随着2012年初我国颁布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进入了深入推进的阶段。对十多年来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进行全面地总结与反思,深入理解《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育理念,是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基础;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深刻领会并落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是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理念下的义务教育化学教学设计系列培训课程”的设计背景是我国十多年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实施的经验总结与反思。新课程理念已经逐渐地从文本意义渗透到化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不仅革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同时影响了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总的来说,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从设计到实施取得了以下几点显著成果。

1.全面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逐渐形成

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对过去重视化学“双基”的批判与超越。“科学素养”的培养宗旨是旨在利用普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自然地理学等在内的理科课程教学来培育当代公民的基本科学素质。这一课程理念是伴随着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课程改革运动而逐渐系统确立起来的。尽管当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但是,把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已在世界各国范围内取得了共识。“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得到广大化学教师的深刻理解和支持。教师们非常关注新课程的理念,并且通过培训、教研、阅读等多种途径积极完善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2.“三维目标”在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中逐渐落实

自我国推行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以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理念与做法体现了我国化学教育思想的进步,化学教师能够接受三维目标的基本理念,也能够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去进行化学教学设计。化学教师大多建立了科学的化学教学目标观,认为化学“知识和技能”仅仅是“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维度,是从形成化学认识的角度提出了化学学习基本要求。但是,任何一个学科都不仅仅由学科认知体系构成,还应包括该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学科所蕴含的价值诉求。化学“三维目标”观念的建立,正是从整体上反映了化学教学对学生化学素养发展的全面性要求,有助于广大化学教师从理论和实践的两个层面上清晰地认识化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

3.具有丰富性、多样化的课程内容体系逐步凸显

化学课程标准在确定化学教学的核心知识的同时,丰富了化学课程内容的内涵,增加了许多体现时代性、基础性、STSE的化学课程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课程的层次性和丰富性。化学教材也从过去的“一纲一本”逐渐变为“一纲多本”,各个版本的化学教材都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设计了适合学生开展多样化学习的栏目,且呈现方式生动活泼,体现出了化学新课程的课程内容的多样化,成为了推进新课程改革中丰富的课程资源之一。然而,毕竟化学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知识体系,由于教科书内容有其时间、地域的局限性,不可能面面俱到,与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前沿也有一定的时间差,所以广大教师在化学课程实施中,巧妙地对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使得各类课程资源的使用更加结合教学实际,更加地因地、因时制宜。

4.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教与学方式成为热点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此次化学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既需要广大化学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也需要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建构。有研究指出,“48.46%的化学教师自陈平均每周开展一次探究活动,33.46%的化学教师平均每个月至少开展一次探究活动,11.31%的教师平均每个学期开展3~4次探究活动”。这都说明,科学探究的观念已经深入到广大化学教师心中,而且很多化学教师正在逐步实践着科学探究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科学探究,自主建构所要学习的知识。

5.多样化的课程评价方式正逐渐带动中考的变革 课程与教学评价已经成为了当前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课程评价体系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选拔与淘汰功能;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外在诱因和压力作用。要改变过分追求评价的标准化和客观化的倾向,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新的课程与教学评价理念影响了当前我国各地化学中考的命题与实施。虽然中考几乎成为了初中化学教学的指挥棒,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更多地关注如何正确地、科学地看待中考,如何实现“能力立意”、如何合理地利用中考资源开展教学、如何在教学中既凸显新课程理念又能够帮助学生顺利通过中考等初中化学教师翘首以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6.广大的化学教师正朝着专业化发展的目标迈进

过去,人们认为好的初中化学教师只需要具备充实的化学知识基础、充分的化学教学能力,且能够关心爱护学生就行了。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对于化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有扎实的化学知识基础、教育知识基础、教学能力、能够关心爱护学生,还要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设计与创新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在复杂情境中工作的能力、面对多元对象的交往能力等等。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了广大化学教师的发展目标。实现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就是要让化学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化学教育专业工作者。同时,很多化学教育研究者的视角也转移到关注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路径、结构、问题上面,为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方式方法。

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不仅带来了上述显著地成效,也呈现出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值得广大教师审慎思考。

1.知识的教育价值有待进一步落实

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不仅获得化学知识本身,同时要获得化学素养的发展。化学教育实践过程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化学知识具有的发展性,也就是化学知识的发展价值,其主要表现在化学知识是个体成长的一个条件或资源,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化学知识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意义表达。然而,当前化学教师对于化学知识教育价值的全面落实还有待加强,化学教育研究者对化学知识的教育价值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明晰与深化。在目前的初中化学教学中,重知识的观念导致一些教师的教学方式只有“灌输”,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仅仅局限于符号层面,缺乏更深刻的价值追求。这种仅仅关注化学知识的认识、识记的教学现状,一直在背离教学基本理论的道路上“执意”地“行走”着,即便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意识到了增值价值的存在,也只能称之为一种渗透。

2.课堂教学的方式需要进一步革新 化学课程标准倡导化学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大力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展化学学习。然而,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由于教师将化学知识过多地进行拓展以应付中考(当然,这也涉及中考命题的问题),造成化学课时紧张不说,还要抓紧时间赶进度从而留出充裕时间进行中考复习。这就导致不少化学教师在化学新课程实施之初还对探究式教学投以较大的热情,但最终因为对探究式教学理解不够深刻,同时耗时很多,造成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最后又回到以讲授为主的教学中。有些教师,甚至连最起码的启发式教学都做不到,直接在课堂上赤裸裸的“灌输”化学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地应付考试。所以,如何在化学课堂中有效地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3.探究教学需要进一步常态化推进

虽然推进科学探究式教学是这次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与亮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化学课堂中的科学探究往往过于形式化、垄断化和片断化,出现了诸如以“教师探究”代替“学生探究”、将分小组学习视为合作学习、过于注重探究程序而非探究体验等问题。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体发挥得如何,探究的问题是不是学生独立提出的或者在教师的启发下提出来的,猜想和假设是不是学生们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证据是不是学生们自己收集的,验证是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解释是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都影响着探究性学习的成效。只有大力推进常态化的探究式教学,才能够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功能和价值。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化学课程的实施当中,推进探究式教学的常态化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4.化学实验亟需教师们进一步重视

化学实验学习是化学科学认识活动中形成感性认识阶段、证实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种重要的认识方法,而实验法又是化学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具有认识论、方法论和教学论的三重功能。然而,在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在现实的中学化学教学中,仍普遍存在轻视化学实验的现象。不少教师以教学课时紧、实验资源缺、考试压力大、学生人数多等为理由,不让学生动手参与化学实验。就连演示实验也仅选几个自认为重要的少数几个在课堂教学时完成。有些时候,即使是实验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存在不重视学生实验的倾向,化学教师热衷于采用“视频实验”替代常规实验。这种轻视实验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同时也不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假设、观察、分析和推理的基础上解决化学问题,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发展得不协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脱节。

5.教学评价多样化需要进一步展开

虽然化学新课程倡导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但是在化学新课程的实践中,受制于考试和习题的训练,教师采用最频繁的是纸笔测验评价方式,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往往流于形式。就连在纸笔测验中,也不将评价的重点放在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上,而是对知识的记忆和重现上。考试试题整体拔高了核心知识的水平要求,考核的能力层次逐渐提高,复杂性随之增加。在平时的各类测验当中,超出课程标准知识之外的延展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许多教师甚至在初中教学伊始就向初中生呈现中考题。更有甚者,在中考试题中,将高中知识下放,肆意提高试题的难度。重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的设计与实施,分析当前初中化学课程的纸笔测验、活动表现评价和档案袋评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此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是进一步改革课程评价方式的重要途径。

新理念下的义务教育化学教学设计系列培训课程整体介绍(下)

二、课程设计思路与方案简介

“新理念下的义务教育化学教学设计系列培训课程”的设计思路主要有以下三点:

1.突出系统性

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是以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为核心、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系统性变革。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涉及化学课程系统各个要素的变革,以化学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全面地从教学内容、学生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等多个环节进行系统性地教学设计变革是推进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和关键,且上述各个环节内部的一致系统性也是深入理解课程理念的基础。因此,本培训课程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设计的若干环节出发,从而突出系统性。

2.凸显专题性

有别于常规的关于教学设计的相关教材、论著、培训课程等对化学教学设计各个方面做系统地介绍,本课程主要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研讨。每个专题根据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为出发点,由若干个具有共同性的问题组成集合体,这样具有更强的探究性、更大的跳跃性和理论深度,也便于初中化学教师教更加系统和完整地对化学教学设计的问题进行思考,形成较高的专题研究水平,提高高度的归纳、整理、概括和抽象能力,从而更好地在一线教学中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3.体现新颖性

课程内容的选择从三个方面突出了新颖性。一是从当前义务教育化学教学设计的实践层面展现新颖性,如对新版化学教科书进行系统研讨、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等;二是从当前国内外化学教学设计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层面展现新颖性,课程包含了如化学三重表征、学生前概念和概念转变教学、情景教学等在内的国内外化学教学设计研究的新课题和新成果;三是以课程设计者自身的研究成果为课程内容载体展现新颖性,例如化学知识的教育价值、化学学习难点问题、教学目标的全面整体性设计研讨、化学作业有效设计等内容均为课程设计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三管齐下,有助于体现本培训课程的新颖性。

“新理念下的义务教育化学教学设计系列培训课程”主要包括五个专题,分别是:

专题一:教的内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分析;

专题二:教的对象——初中生化学学习特征分析;

专题三:教的目标——初中化学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

专题四:教的途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的设计;

专题五:教的反馈——初中化学教学评价的设计。

每个专题分别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出发开展讨论,五个专题又系统地构成了系统化教学设计的整体。这样更有助于教师形成科学的教学设计观念,更好地完成化学教学设计。

专题一:教的内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分析主要包括四个单元,分别是:

单元一:化学知识教育价值的全面审视;

单元二:教学内容的载体——新版化学教科书内容设计的比较研究;

单元三:教学内容的载体——新版化学教科书栏目设计的比较研究;

单元四:化学教科书的二次开发——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例。

化学知识的教育价值分析是解决当前化学知识教育的相关问题的重要途径,也对后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单元二和单元三重点介绍新版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以后,我国各个版本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都做了修订。对这些新版化学教科书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帮助教师对新版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形成更科学、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化学教科书的“二次开发”是教师和学生对化学教科书创造化、个性化的运用。教师和学生必须要在实施课程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化学教科书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结合实例讨论化学教科书的“二次开发”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专题二:教的对象——初中生化学学习特征分析主要包括五个单元,分别是:

单元一:探查学生化学学习特征的科学方法;

单元二:基于“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学习特征; 单元三:化学学习前概念及概念转变研究;

单元四:初中生化学学习难点问题研讨;

单元五:初中生化学学习的动机、态度及风格。

专题二以“学生的化学学习特征”为主题,有别于传统的系统介绍式的讲解,而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研讨。要获得科学、准确、客观的关于学生学习特征的一手资料,教师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探查。这就是单元一所要向学习者所介绍的主要内容。研究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表征方式,促进学生实现基于“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对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提示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单元二侧重于探讨基于“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学习特征。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学习和深刻理解是培养化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也是发展与化学有关的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理解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特点,把握学生的前概念,学会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是单元三的重要学习目的。了解初中学生化学学习难点问题,诊断学习者的学习困难,逐渐转化后进生,是广大初中化学教师最关注的也最渴求获得科学解释与教学策略的课题。单元四的学习能够有效帮助教师突破这些难点。相对于知识、技能等认知性因素来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非认知性因素(如态度、兴趣、风格、习惯等)会对学习过程起到促进、调节,或者阻碍、抵制的作用。因此,了解初中生化学学习的非认知因素也十分重要。单元五从学习动机、态度和风格三个角度探讨非认知因素,会对教师更全面地认识学生起到帮助。

专题三:教的目标——初中化学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主要包括四个单元,分别是:

单元一: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观——对“三维目标”的深入审视;

单元二:初中化学教学目标的科学可行性设计研讨;

单元三:初中化学教学目标的整体性设计研讨;

单元四: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确定。

专题三重点探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根据当前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重点帮助学习者形成对“三维目标”的深入审视,以了解科学素养的内涵。其次,从当前一线教学中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的问题出发,探讨初中化学教学目标的科学可行性设计和整体性设计。最后,落实到教学重、难点设计的问题上来。先探讨教学重点、难点的含义,再深入到不同类型课例上进行分析。

专题四:教的途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包括五个单元,分别是:

单元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设计;

单元二:初中化学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单元三:基于“问题链”与问题解决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单元四:初中化学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

单元五:初中化学课堂“导学案”的优化设计。

专题四重点研讨化学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设计。第一单元主要介绍课堂教学情境的概念与功能、课堂教学情境的类型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的设计;第二单元主要介绍初中化学知识分类和基于初中化学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特点的教学设计策略;第三单元主要介绍化学问题解决和问题链教学策略;第四单元主要介绍教学媒体的含义与特性、初中化学教学媒体的功能、当前化学教学媒体选择中存在的误区和初中化学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原则;第五单元主要介绍“导学案”的概念与功能、初中化学教学中“导学案”应用的异化现象及其原因和初中化学教学中“导学案”应用策略。

专题五:教的反馈——初中化学教学评价的设计主要包括五个单元,分别是:

单元一:初中化学作业的有效设计研讨;

单元二:近年来化学试题的特点研讨;

单元三:初中化学试题的改革趋势分析;

单元四:档案袋评价、活动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单元五:初中化学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研讨。

教学设计的理念介绍 第3篇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 遗传学教学要注重结合教师的科研理念和前沿知识的介绍, 而且这两方面差不多是统一的。有研究表明, 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 表明大学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注重科研的教师, 更会将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带到课堂,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要比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老一代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早就指出:“教师的提高, 不是靠听课进修, 而是主要靠做科研工作, 边研究边学习, 这是积极有效的方法。”“教师的教, 主要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 而是要把获取和处理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讲课不应只讲具体的知识。具体的知识学生是很容易懂的, 教师应讲重大的概念, 讲过去和当前发展的情况, 发展的趋势和走向, 讲你自己的观点, 用你头脑里的一把火去点燃千百学生头脑里的一把火。”

不注重知识获得过程, 只注重结论的传授, 会阻碍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而不注重前沿知识的教学, 则容易造成科学教育的“片断化”。前沿知识的教育, 可以让学生了解学科的迅速发展, 结果日新月异, 体验前沿激动人心的进展, 能激发他们的认知兴趣, 引发探究欲望。此外, 注重课堂教学中渗透科研理念和前沿知识, 可以防止学生对教材和书本的盲信盲从和过度依赖, 有助于学生对科学发现和科学本质深刻了解, 养成科学精神。其实不止科学类课程是如此, 文科教学也应如此。在这方面一些文科方面的大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据历史学大师陈寅恪学生和女儿的回忆:“寅师授课, 创见 (Discovery) 极多, 全非复本 (Reproduction) 。”“即使每年开同以前一样的课程, 每届讲授内容都必须有更新, 加入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发现, 绝不能一成不变。”

教师在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自己的研究, 适当介绍研究对象的进展情况, 所用遗传学方法的利用情况, 将亲身经历和体会告诉学生, 是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的。例如, 结合我的科研工作, 在遗传学教学中适当章节介绍互补测验、分子标记在基因克隆中的重要作用, 以及上位性在进行遗传学分析和分子机理揭示方面的作用, 都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 本身是搞科研的教师, 通常不会干巴巴介绍书本上的结论, 有意注重经典实验的介绍。如Avery-Mac Leod-Mc Carty的R型细胞向S型细胞转化试验和Hershey-Chase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试验证明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Watson和Crick的DNA三维结构模型, 是在DNA碱基的Chargaff规律和DNA的X射线衍射照片的基础上提出的。证明DNA和染色体的半保留复制, 需要介绍Meselson-Stahl对大肠杆菌DNA的超速离心实验及利用Bud R对复制染色体的标记实验。三联体密码子的存在和解码, 需要介绍Crick利用噬菌体T4的r II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Nirenberg和Mathaei利用无细胞的体外翻译方法破译遗传密码。

在农科遗传学教学中, 我们发现很多前沿知识需要补充。目前随着包括人类、果蝇、拟南芥、水稻等在内的模式生物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 遗传学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 即功能基因组学时代。在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水平上的系统研究手段需要让学生有所了解。此外, 一些观念需要更正。如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编码的DNA, 原来以为它们没有什么功能, 称之为“垃圾DNA”, 现在人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这些“垃圾DNA”可以通过编码微RNA (micro RNA, mi RNA) 而发挥功能。

在基因表达调控领域, 是研究相当活跃的遗传学领域之一。表观遗传学 (epigenetics) 机制和微RNA的作用, 都需要在适当章节加以简介。不少遗传学课本这方面的内容极少, 甚至有的课本提都不提。表观遗传是基因结构未改变但基因表达发生变化或染色质调节基因转录水平改变的遗传变化, 主要内容包括DNA甲基化作用 (DNA methylation) 、组蛋白修饰作用 (histon modification) 、染色质重塑 (chromatin remodeling) 、遗传印记 (genetic imprinting) 、X染色体失活 (X chromosome inactivation) 及非编码RNA (non-coding RNA s) 等, 这些内容对理解生物基因表达调控奥秘, 运用表观遗传学技术来改变或调整基因表达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微RNA是一类在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分化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的RNA分子, 大小约21-25个核苷酸, 一般来源于染色体的非编码区域。微RNA通过RNA干扰作用机制发挥生物学功能, 是21世纪生命科学的重要发现。这些重要突破将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呼声也是很高的。

即使在经典遗传学领域, 目前在揭示遗传规律和遗传现象发生机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在讲授孟德尔分离规律时, F1代表现显性性状, 而不表现隐性性状。我们可以提一下日本奈良尖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高山诚司 (Seiji Takayama) 课题组2006年发表在《自然-遗传学》和2010年发表在《自然》上的两篇文章。他们的研究表明, 显性基因表达, 而隐性基因表达被抑制的原因是, 由于位于显性基因附近的某种基因指导合成了一种顺式作用的小分子非编码RNA (24-nucleotide s RNA) , 导致隐性基因甲基化, 从而隐性基因作用被遏制。

由于遗传学教师的实际科研工作可能只集中在相关生物遗传的某一个很窄的方面, 如果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前沿学科知识, 就需要经常性阅读遗传学方面的国外版本更新较快的专著、教材如Krebs JE、Goldstein ES、Kilpatrick ST编写的《基因》 (Levin’s GENE XI) , 期刊如英国《自然》 (Nature) 、美国的《科学》 (Science) 和《细胞》 (Cell) 网页中全文 (或摘要) 、科技新闻及评论。此外, 遗传学教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宜泛览《自然-遗传学》 (Nature genetics) 、《自然综述遗传学》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遗传学年评》 (Annual Review of Genetics) 、《遗传学趋势》 (Trends in Genetics) 、《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基因组研究》 (Genome Research) 、《遗传与发育新见》 (Current Opinion in Genetics&Development) 等国际著名的遗传学期刊, 并将最新的遗传学领域最新和最重要的发现、进展和动态介绍给学生, 这对开阔学生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魏红, 程学竹, 赵可.科研成果与大学教师教学效果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2) :85-88.

[2]钱伟长.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J].群言, 2003, 223 (10) :16-20.

[3]陈世鸥, 王辉.前沿物理教学与新课程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 2005, (3) :49-53.

[4]张求会.陈寅恪丛考.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130.

[5]Tarutani Y, Shiba H, Iwano M, Kakizaki T, Suzuki G, Watanabe M, Isogai A, Takayama S.Trans-acting small RNA determines dominance relationships in Brassica self-incompatibility.Nature, 2010, (466) :983-986.

介绍一种经营理念 第4篇

[关键词]:机遇;挑战;经营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997-0668(2008)100060-02

一、引言

在当前,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面对全球化的竞争、短缺性资源造成的约束,技术与市场的迅速变化等给企业带来的诸多风险因素,企业要想长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必须对未来的发展实施战略管理,以求不断创造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这个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我得出的结论是:实施全面成本管理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进行战略管理的选择。

二、我们面临的挑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已不容置疑。现实和未来趋势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技术的迅速扩展促进了知识与技术的开发创新,高技术成为首要的生产力并且影响和渗透到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方方面面,人类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日益步入知识化和智能化。相应地,整个社会资本也加速流向高新技术与相关的服务行业,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并且日益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据支配地位。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早在1996年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就提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 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的生产、交换与消费成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知识、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联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正如世界银行副行长瑞斯查德所说:知识是比原材料、资本、劳动力、汇率更重要的经济因素。

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具有特别明显的优势。传统的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都属于一种受资源稀缺限制的经济形式,而知识经济因为知识发展的无限性以及使用的非消耗性从而摆脱了受资源稀缺的限制,整个知识经济呈现出一种持续递增甚至加速发展的态势。而且,相对于传统农业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往往是建立在剥夺自然资源因而直接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来说,知识经济因为其运作过程不必依赖和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并且本身还可以开发出新的可利用的资源,从而与人类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相一致。

彼得·德鲁克认为:在现代经济中,知识已经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的财富。从很大程度上来看,知识经济所产生的社会文化影响要远远大于其作为 一种技术性经济形式的本义。知识经济的本质是知识社会,它意味着知识能力的创新,意味着人不断实现自身超越的实践本性,这对于国家的经济细胞--企业来说,具有同样的意义。如何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市场竞争中超越对手,在创新中把握方向,以及如何从企业战略的高度进行组织管理、降低成本、提 高竞争力、拓展业务、创造市场,是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三、关于历史的范畴

企业战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方式与手段。它具有长期性、全局性、指导性、竞争性、相对稳定性、以长期利益为导向等基本特征。在一定范畴下,可以分为对外的市场拓展战略和内部的成本管理战略。

从现代成本管理科学的诞生与发展历程看,管理科学70多年的发展历史始终伴随着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对有形的生产过程的管理逐渐让位于对无形的价值链的管理,即对作业成本的管理。在泰勒制盛行的时候,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成本控制与差异成本控制等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便被引入企业管理体系与现代管理科学,并得到了广泛运用。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跨国公司的涌现、市场分割的结束,世界经济逐步走向一体化,经济竞争日益加剧。显然,为了提高竞争能力,或者说更重要的是为了增加利润,企业必须降低成本,于是责任会计与量本利分析等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便应运而生,使成本管理在深度与广度上得以大 大发展,管理效率显著提高。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自动化技术与现代科学手段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广泛运用,新的生产方式如即时生产法(JIT)、限制理 论(TOC)等管理理论相继诞生,并影响着成本管理方式与手段的变革,东、西方成本管理理论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西方,恩斯特等率先提出了动态控制成本的作业成本理论,提出了跟踪作业过程动态地、对成本加以控制的思想,从而引起了成本管理的一场革命;在东方,从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线上诞生了"成本企画" 理论,将成本管理从经营管理的下游提前到产品开发设计的上游,从而使成本管理在理论上有了从事后核算过渡到全程管理的更充足的依据。

从中外企业成本运动的规律与成本管理的经验可以看出,成本运动伴随着企业各层次、各部门、各环节的经营管理活动,成本运动产生于经营管理活动的起点,并伴随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如果成本管理与经营管理活动相脱节,必定会影响经营效率与效益的提高,会背离经营管理的基本宗旨。

从这个意义上讲,成本管理是企业各层次、各部门、全体员工的重要职责与任务,应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实施全面成本管理可以进一步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一种先进的经营理念

战略管理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组织行为。战略管理条件下的决策行为也是这样,要使组织行为有效,企业的经营理念超前是必要条件,全面成本管理就是先进的经营理念。

全面成本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的运用与发展。现代管理科学对成本习性的研究与成本性态的揭示,以及成本预测、计划、实施与监管理论与方法的创立,如标准成本制度、作业成本管理、责任成本管理机制等等,为全面成本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全面成本管理创立的全程化管理理念、动态化管理模式,在经营理念上产生了很大的飞跃。

全面成本管理对象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发生的全部成本及其相关投入,不仅包括企业各个层级、各经营部门、各管理环节、各职能岗位的核算成本,也包括或有成本(指可能发生的成本如机会成本),还包括各项相关性投入,如经营资源等。

全面成本管理的职能既包括成本控制与成本削减,更包括成本决策与成本调节。它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手段与方式,对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全部成本进行预测、计划、分析、监测与跟踪,通过成本调节,引导成本发展方向,提高成本收益率,改善成本质量与结构。

五、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思考

系统管理理论认为,任何系统都具有集合、有序、相关三大共性。成本管理及它所依托的经营管理亦不例外。成本管理有若干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可称为成本要素,或称为管理要素,各要素需合理集合,系统才能低耗高效地运行。针对系统的层次特性,划清事权,明确责任,各司其职,系统才有可能井然有序地运行。经营管理各部分与成本管理各要素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经营管理活动任何部分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经营管理的其它部分和成本管理的诸多要素;成本管理的任何要素发生变化,亦会影响到成本管理的其它要素,乃至经营管理的诸多部分。正确处理好其间的各种关系,系统才能正常运行。

教学设计的理念介绍 第5篇

中国馆:四根巨柱撑起东方之冠

主题:“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由于形状酷似一顶古帽,因此被命名为“东方之冠”。

造型亮点:充满中国元素,同时满足功能需求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和谐之塔:“螺旋摩天轮”

由黄浦江畔具有110年历史的南市发电厂烟囱改造而成,具有观光功能,火电厂主厂房改造为世博会主题馆之一的未来探索馆。塔高201米,将完整保留烟囱原貌,用25个太空舱沿螺旋轨道进行人员运输,每节太空舱载客6人,预计每小时载客总量可达650人以上。

“世博和谐塔”在夜幕中宛如一支含苞待放的白玉兰,而白玉兰正是上海市花;缓缓升降的太空舱,犹如半空中的点点星光,显示出上海的城市活力。

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无柱展示空间”

永久性主题场馆,地上建筑面积为8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4万平方米。造型围绕“里弄”、“老虎窗”的构思,运用“折纸”手法,形成了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立体建构;屋顶模仿石窟门“老虎窗”正面开、背面斜坡的特点,做到形神兼备。

三大亮点:双向大跨度亚洲最大、大跨度双弦张拉桁架国内最大;单体太阳能屋面国内最大;生态绿墙世界最大。

世博会期间,主题馆将着重反映当今世界快速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加速增长背景下的地球、城市、人三个有机系统之间的关联和互动,揭示创造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世博会后,主题馆将转变为标准展览场馆,与周边中国馆、星级酒店、世博中心、世博轴和演艺中心共同打造以展览、会议、活动和住宿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上海世博会加拿大国家馆

2008年1月22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加拿大馆设计方案正式揭晓。

主题:“充满生机的宜居住城市:包容性、可持续发展与创造性” 造型亮点:枫叶印象 展馆位置:世博园区C片区

加拿大国家馆效果图

加拿大国家馆效果图

占地6000平米的加拿大国家馆位于世博园区C片区,半包围的外型,在展馆中央圈起一片开放的公共区域,各种精彩的文艺表演将在这里上演。蜚声世界的太阳马戏团将成为这座展馆的主角,为加拿大展馆量身定做一套创造性的内部设计方案。

先进的展览技术、引人入胜的展示内容和富有创造性的节目编排,都将成为加拿大馆的亮点,此外,一群年轻、热情、博学的接待人员也将为加拿大馆增色。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资源让加拿大人对“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视,因此在建筑上处处都体现了可回收利用的技术。展馆外部的墙体上将覆盖一种特殊的温室绿叶植物;雨水将使用排水系统进行回收并重新利用;展馆内将没有大型的展品或物件,以确保展示区域内的空气流通;同时展馆内还将营造一个无障碍和无烟的环境。

加拿大是第一个同上海世博会组织者进行参展合同谈判的国家,同样,加拿大也是历届世博会的热情支持者。加拿大馆不仅浓缩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同时也是增进两国友谊的平台和契机。上海世博会英国国家馆

2007年9月21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设计方案正式揭晓。主题:“让自然走进城市” 设计团队:“Heatherwick” 造型亮点:“会发光的盒子” 展馆位置:世博园区C片区

英国国家馆效果图 外型简洁,并创意无限,这就是英国国家馆所演绎的展馆。整个建筑最大的亮点,就是向各个方向伸展的大量触须,这些顶端带有细小彩色光源的触须覆盖在建筑外部,随着微风的轻轻吹拂,可以在展馆表面形成可变幻的光泽和色彩、组成各种图案。通过信息和图像的传送,参观者们甚至可以在展馆的表面看到展馆内部的各项活动。

因此,英国馆在世博会开展的6个月中,不再是一个不能改变的展馆,工作人员将随时收集参观者的想法和意见,调整展馆的展示内容和活动,并将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在参观者们的面前。每天猜测英国馆将以何种形式出现,也将成为一种乐趣和独特的风景。

在开工典礼上,两根银杏树被种植在英国馆旁,银杏是生命力和耐力的象征,也体现了英国的参展主题,成为上海世博会英国馆公园景观的一部分。

非洲联合馆外立面施工启动 尽显浓郁非洲特色[组图]

世博网5月15日消息:由1万多件钢结构搭起的非洲联合馆已挺立在世博园区内。树木、沙漠、海鸥、动物、建筑„„这些富有强烈非洲特征的元素将呈现在非洲联合馆的外立面上,勾勒出非洲大陆独具多样性的风貌,展现非洲的古老文明和勃勃生机。在15日举行的非洲联合馆外立面施工启动仪式上,记者获悉非洲联合馆外立面设计方案已正式确定,并将全面实施。

非洲联合馆外立面效果图

非洲联合馆外立面效果图

“非洲联合馆的外立面设计方案多次征集了非洲各参展国总代表和各参展国驻华使节的意见。”上海世博局非洲联合馆管理部负责人介绍说。据了解,非洲联合馆外立面采用国际先进的喷绘贴膜技术,具有环保,对人体无公害,防紫外线,不易退色等优点。

非洲联合馆建筑面积达2万6千多平方米,占地规模相当于3个半标准足球场,4个外立面的面积总和达9500平米,是上海世博会11个联合馆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展馆室内净高9米,馆内各国家的占地面积均为250平方米。有42个非洲国家和1个国际组织(非盟)将在非洲联合馆内进行展示。

据悉,到目前为止,非洲联合馆三分之二的参展方已完成主题陈述工作;半数以上参展方已进入概念策划、展位和展示方案的设计阶段。馆内各个国家展位的筹备工作正在进行中,共有11家指定服务供应商联合团队为各参展国服务。

上海世博会尼泊尔国家馆

2007年11月16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尼泊尔馆设计方案正式揭晓。主题:“加德满都城的故事——寻找城市的灵魂;探索与思考” 造型亮点:异域之魂 展馆位置:世博园区B片区

尼泊尔约有2642万人口(2006年7月统计),其中有86.2%的人民信奉印度教,7.8%信奉佛教,3.8%信奉伊斯兰教,信奉其他宗教人口占2.2%。而它的首都加德满都更是一座“寺庙之城”。而尼泊尔国家馆的主题正是希望通过加德满都,为城市寻找灵魂,探索它的过去及未来。

主题为“加德满都城的故事——寻找城市的灵魂;探索与思考”的尼泊尔国家馆,截取了首都加德满都在两千余年历史中,作为建筑、艺术、文化中心的几个辉煌时刻,通过建筑形式的演变来展现城市的发展与扩张。

尼泊尔展馆的另一个亮点,是突出尼泊尔在环保、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建筑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上海世博会瑞士国家馆

从空中俯瞰瑞士馆,其轮廓是一个想象中的未来世界的轮廓。设计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充分展现了如何开创性地结合自然和高科技元素。它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最外部的幕帷主要由大豆纤维制成,既能发电,又能天然降解。

瑞士馆效果图

从空中俯瞰瑞士馆,仿佛就是一个想象中的未来世界,整个展馆是一个用幕帷覆盖的开放空间。这种新型的幕帷用大豆纤维制成,既能发电,又能在展出结束后被天然降解。缆车作为一种游戏元素纳入其中,它可以载着乘客直达馆顶,似乎逃离了压力巨大的现代城市,来到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世界。

这个设计是从104个方案中层层遴选而来,用高科技元素展现了一个现代瑞士的生活理念:追求卓越、不断创新、追求高品质。同时也展示了瑞士面向未来、具有前瞻性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呼应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

瑞士馆的设计师们希望,它可以成为上海世博会中最受欢迎的展馆。

上海世博会德国国家馆

2008年5月22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馆设计方案正式揭晓。主题:“和谐城市”

造型亮点:展馆四面呈开放状,其建筑设计给人轻盈、飘逸的感觉 展馆位置:世博园区C片区

德国国家馆效果图

德国国家馆效果图

德国国家馆效果图

开放状的建筑外形轻盈而飘逸,似乎在向参观者们发出真挚的邀请。“严思”、“燕燕”——两位特殊的虚拟讲解员,将陪伴每一位参观者穿行于各个展馆。

穿越了一条充满典型德国都市画面的“动感隧道”后,参观者们便会踏入“和谐都市”内设计布置奇妙的体验空间。有用灯光、色彩和声响打造的“人文花园”、展示德国设计产品的“发明档案馆”和“创新工厂”、展示各种德国发明的新型材料的“材料之园”。

德国馆最大的亮点是一个名为“动力之源”的展厅。在那里,参观者们可以与展厅内的巨大金属球进行互动,金属球会随着人群的动作及呼声做出各种回应。参观者们越踊跃、越齐心,金属球所产生的能量就越大。这个巨大的金属球就是一个城市,而让城市充满活力则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团结。

上海世博会澳大利亚国家馆 2008年7月3日,澳大利亚签署上海世博会参展合同。主题:“战胜挑战:针对城市未来的澳大利亚智能化解决方案” 造型亮点:雕刻的弧形墙、丰富的红赭石外立面 展馆位置:世博园区B片区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澳大利亚国家馆效果图

环境保护、城市化和全球化等问题,是目前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澳大利亚国家馆将展馆主题设定为“战胜挑战”,正是希望借助展馆,共同探讨人类的未来。

展馆内既展现澳大利亚强大而富有活力的经济,也有体现澳大利亚技术优势的创作,世界一流的研究和教育机构,丰富多彩的澳洲文化和自然美景,同时还有展示澳大利亚城市的优质生活。整个展馆集趣味、休闲、文化等元素于一体,适合各年龄段的参观者游玩。在那里,参观者们还能与讲双语的澳洲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欣赏澳洲本土音乐家和艺术家的精彩表演,品尝闻名遐迩的澳洲美食及红酒。

澳大利亚国家馆想给所有参观者呈献一个“世界上最适宜居住地”的城市形象,并以次探讨如何缔造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之间可持续发展的和谐。

上海世博会法国国家馆 2008年3月28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法国馆设计方案正式揭晓。主题:“感性城市”

设计团队:“Jacques Ferrier” 造型亮点:脱离地面的漂浮形式 展馆位置:世博园区C片区

法国国家馆效果图

法国国家馆效果图

法国国家馆效果图

法国国家馆效果图 法国国家馆效果图

法国国家馆效果图

漂浮于水平面的法国馆尽显水韵之美——溪流沿着法式庭院流淌、小型喷泉表演、水上花园。感性的设计外观构成了一个清新凉爽的水的世界。从排队等候区开始,参观者就身处于纯正的法式庭院。自动扶梯缓缓地将游客带到展馆的最顶层,展览区域在斜坡道上铺开,沿着下坡路回到起点。参观路线的一侧是视觉效果强大的影像墙,法国老电影的片断或现代法国的图像,无不在阐述关于法国的城市印象。

位于展馆正中的浅水池只要将水排干,便是一个各式文化节庆活动的舞台。配合着璀璨绚丽的灯光效果,使这座“感性城市”即使在夜晚,也能展现妩媚的风采。

顶层的法式餐厅将展现法国餐饮的精致与浪漫,漫步屋顶花园,更是可以把浦江美景尽收眼底。“感性城市”将让参观者们在味觉、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的盛宴中,畅快体验法国的魅力。

上海世博会意大利国家馆

2008年4月30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意大利馆设计方案正式揭晓。主题:“理想之城,人之城” 建筑师:Giampaolo Imbrighi 造型亮点:功能模块,方便重组 展馆位置:世博园区C片区

参观者行走其间,仿佛置身于集上海石库门弄堂与意大利广场为一体的城区。

意大利馆设计方案灵感来源于游戏棒

该建筑由20个功能模块组合而成,代表着意大利20个大区,犹如一座微型的意大利城市。

意大利国家馆由20个功能模块组合而成,代表着意大利20个大区,犹如一座微型的意大利城市。

意大利国家馆效果图(夜景)

从外观看,整个意大利国家馆如同分裂的马赛克,体现了不同地区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关系。

意大利国家馆效果图(夜景)

上海的弄堂游戏中,有一种“游戏棒”,它们被随意撒出,会形成不同的组合。设计师从这个游戏中受到启发,用20个可任意组合的功能模块组合出了取名为“人之馆”的意大利国家馆。

20个功能模块代表了意大利20个大区,形状就像游戏棒一样可以随意变幻。从外观看,整个意大利国家馆如同分裂的马赛克,体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处。散布在展馆内部的水和自然光,共同营造出一个舒适温馨的环境。原本在意大利传统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元素,在“人之城”内被重新展示,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回忆。

“人之馆”不仅在设计上新颖别致,它还将采用了一种最新发明的多样化材料——透明混凝土。这种加入了玻璃质地的混凝土材料可以形成不同透明度的渐变,还能随时感知建筑内外部的温度、湿度等。展馆内部类似“刀锋”的设计除了能制造出幻化的光影效果外,还能向展馆内输送自然风。

西班牙馆推广周在沪开幕 透过“藤条篮子”体验最真实的西班牙 世博网5月15日消息:今天上午,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推广周开幕。这座占地7000平方米、由8524个藤条板覆盖、外墙“散发”诗情画意的展馆提前掀开神秘面纱。上海世博局副局长朱咏雷、西班牙驻华大使卡洛斯·布拉斯科(Carlos Blasco)、上海世博会西班牙总代表哈维尔·贡德(Javier Conde)、西班牙馆设计师贝纳德塔·达格利亚布艾(Benedetta Tagliabue)等出席开幕仪式。

建设中的西班牙馆将是一座复古而创新的“藤条篮子”建筑,参观者宛若置身西班牙城市的街道上一样,亲身体验西班牙光辉灿烂的历史和人民的智慧和创新,品味众多知名的城市规划家、社会学家、电影工作者和艺术家共同打造的饕餮盛宴。上海世博会西班牙总代表哈维尔·贡德表示,西班牙馆是一座有艺术性、有吸引力的建筑,建筑材料是最环保、最传统的,建筑手段却是最先进、最先锋的。

西班牙展馆位于世博园区浦东片区,目前建设十分顺利。西班牙馆设计师贝纳德塔·达格利亚布艾告诉记者,虽然倍感压力,但她对即将落成的展馆充满了期待。贝纳德塔·达格利亚布艾表示,藤条设计是建筑的一种趋势,在防湿、防火方面都没有问题。西班牙馆外墙都由藤条装饰,通过钢结构支架来完成,线条呈流线型。阳光将透过藤条的缝隙,洒在展馆的内部。这8524个藤条板不同质地颜色各异,面积将达到12000平方米,运用书法艺术组成一个个古老的中国文字,外墙将呈现出一首中国诗歌,给中国观众留下隽永的印象。

来宾们参观西班牙馆推广周展览

西班牙馆模型吸引众人目光

“藤条这项古老的手工艺无论在西班牙还是中国都有悠久的历史,藤条材料的广泛应用如同连接中西方的桥梁。”上海世博会西班牙总代表哈维尔·贡德说,“展馆将全部使用环保、可持续性的材料,顶部的太阳能板为建筑提供能源。西班牙希望通过这座完美的建筑展示人类在发展中最为关注的问题。”

西班牙馆效果图

西班牙馆全景

西班牙馆效果图

复古而创新的“藤条篮子”

阳光透过藤条的缝隙,洒在展馆内部。

展馆内部效果图

西班牙馆的展示主题为“我们世代相传的城市”,由“从自然到城市”、“从我们父母的城市到现在”、“从我们现在的城市到我们下一代的城市”三大空间组成。展示从远古时期的野蛮和文明到现在的变化,再到畅想未来。西班牙馆设有能容纳300人同时用餐的西班牙餐厅,提供最地道的西班牙美食。纪念品商店、多功能剧院、商务中心也是展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维尔·贡德表示,丰富的文化艺术节目也是西班牙馆的展示重点。世博会期间,西班牙馆将为上海带来最知名的西班牙艺术家,包括歌剧、弗拉门戈、舞蹈、音乐等等,展示一个最真实的西班牙。

上海世博会以色列国家馆

2008年11月12日,以色列政府与上海世博局正式签署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展合同,并确认参与网上世博会项目。

主题: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特色:国家馆被称作海贝壳

以色列馆效果图

以色列国家馆由两座流线型建筑体组成,好像环抱在一起的双手,又好似一只海中的贝壳。为了突出上海这座沿海城市,也为了呼应“海宝”的名称,以色列国家馆特意为展馆取名“海贝壳”。这只美丽的贝壳不仅要向参观者展现传统的犹太文化,更要展示不断进步的犹太文化,并通过各种展示形式,传递犹太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共通之处。

在建筑上,以色列馆也尽显“创新与未来”。低语花园、光之厅、创新厅等三个体验区,让参观者亲身体验现代技术带来的视听享受。在低语花园中,参观者可以同自然对话;在光之厅里,能与犹太的历史进行交谈。整个展馆最精彩的部分在创新厅,游客们将在这里享受到一场由漂浮在三维空间里的灯球所呈现的360度视听演出,演出将展现以色列在各个领域的科技创新及重要成果,让参观者与未来的挑战进行一场思想的碰撞.上海世博会荷兰国家馆

2007年11月16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荷兰展馆建筑设计方案公布。主题:“快乐街”

造型亮点:变换多姿的灯光效果 设计师:约翰?考美林

荷兰选择了“快乐街”为荷兰国家馆的主题

17幢造型独特的房子勾勒出一条呈8字形的“快乐街”,每一幢房子都采用了不同类型的装饰,展示荷兰在空间、能源和水利方面的创新。

从远处看,“快乐街”就宛若一条穿悬而过的过山车;夜晚,变换多姿的灯光效果又会将它映衬得如梦如幻,一定会不同兴趣、不同品位的参观者驻足游玩。这条快乐美丽的街道由荷兰设计师,约翰?考美林设计创造。“快乐街”其实是一个理想化的城市。它还把生活区、工作区和工业区进行了划分,体现了现代城市生活的合理规划.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

2008年10月28日,日本政府与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正式签署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展合同并公布展馆方案。

主题:“心之和、技之和” 造型亮点:分为过去、现在、未来3大展区,形态融合了日本传统特色与现代风格。

日本馆效果图

日本馆效果图

日本馆效果图

日本馆效果图

银白色的日本展馆形成一个半圆型的大穹顶,宛如一座“太空堡垒”,其实,这是一层含太阳能发电装置的超轻“膜结构”。这让日本馆成为一座会“呼吸”的展馆。

低碳环保理念的实践案例介绍 第6篇

——非电空调及区域空调技术在世博会中的应用

我所要介绍的低碳环保理念的实践案例是非电空调及区域空调技术在上海世博会的应用。在具体介绍这一技术之前,我先对促成低碳环保理念被在全世界推广的相关背景——气候变化问题做一大略的介绍,以便我们更好的理解我们从各个方面以各种方式实践这一理念的必要性。

近年来,气候变化的议题充斥着一场又一场国际会议的会场,世界各大媒体对这一议题的报道和关注也是大栏小目,连篇累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大约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1979年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开始呼吁保护气候;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该次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 》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以明确相关的环境责任原则,从而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1997年又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确定了发达国家2008年~2012年的量化减排指标;去年12月份又在哥本哈根举行气候变化问题峰会。

这一问题为何能引起全世界如此之多的关注呢?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气候变化对于人类所造成的广泛、深刻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较大影响,比如海平面升高、冻土融化、湖泊水位下降、冰川消融,淡水资源减少等。此外极端气候如暴雪、暴雨、洪水、干旱、冰雹、雷电、台风在近几年异常频繁这由于全球增暖将导致地球气候系统的深刻变化,使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既存的相互适应关系受到显著的影响和扰动,因此气候变化问题得到各国政府与公众的极大关注。

世博园区5.28平方公里土地上所有场馆的空调均采用远大非电空调,同时采用了区域空调的节能模式,这一模式的运行水平目前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的地位,这一实践充分响应了上海世博会“低碳世博”的口号。远大在世博园区内共建设了22座能源中心,其中浦东14座、浦西8座,分布于各个片区,为200余个场馆提供空调服务。这些能源中心肩负着为周边建筑源源不断输送冷热源的重任,是这一区域所有空调的“心脏”。远大运营负责人介绍:“一个能源中心就能解决十几个场馆的中央空调服务,这种区域空调模式大大节省了组织者在空调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据介绍,这种区域空调的服务模式已被欧洲等发达国家广泛采用,此次应用于上海世博会,将有助于加速区域空调在全球的推广和应用。世博园的所有空调都将采用非电技术,做到真正的低碳减排。所谓的非电技术,就是采用了直接由热能来制冷的原理。传统意义上的电空调要完成制冷效果,必须由热能到机械能,由机械能到电能、再由电能回到机械能,最后才能制冷,这其中5次能量转换过程都将排出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因此,非电空调不仅节约能源,还有效地减少了空调制冷过程中4倍的碳排放。根据预测,世博园200多个场馆全部采用非电空调后,整个世博会会期的半年时间将减排二氧化碳7.3万吨,相当于400万棵树半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等于为8个上海世博园区覆盖了森林。

上一篇:教室多媒体设备管理制度下一篇:银行财务科长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