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复习整理资料

2024-08-03

马克思复习整理资料(精选6篇)

马克思复习整理资料 第1篇

1、马克思的两大发现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论)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什么是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4、看看矛盾分析法的理论和方法论(人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5、怎样理解人的价值、认得本质(马克思的观点)

6、(重点)为什么在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怎样理解?体现什么历史唯物论?(为什么在俄国发生)

暗红色的是我的答案,你看看第四题怎么改。我觉得第四题答非所问,但不知怎么改。

一、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之一,而且是第一个伟大的发现,正是通过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科学全面、彻底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1,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关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⑴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⑵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唯物史观: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剩余价值理论: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人类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人类之所以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时对象性的活动。

【如何运用实践与辩证关系原理来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实践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77)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型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三、观客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概念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是:

1、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

反映客观规律(以及思维所固有的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

2、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

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通过实践,是主管的东西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

3、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们对客观世

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一般说来,作为认识器官之延长的科学观测设备越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之余改造世界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手段,更是不言而喻的。

四、看看矛盾分析法的理论和方法论

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及方法论

(1)矛盾对立统一性原理:

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着重把握其方法论意义)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方法论要求: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

(6)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原理: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共同方法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五、怎样理解人的价值、人的本质(马克思的观点)

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正确性在于:

(1)它表明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

(3)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人生价值:

人的价值与一般的价值有所不同,人的价值是表示个人与社会关系范畴,是表示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的概念。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只有对社会有积极作用和意义,才具有价值。

人生价值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人生价值的客观性。

人生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什么人,一生中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从事着物质的和精神的劳动,为社会为他人和为自己所创造的大小不同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2、人生价值的核心是人的创造性劳动。

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能有目的地从事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活动。所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的活动,决定了社会生活的本质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六、(重点)为什么在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怎样理解?体现什么历史唯物论?(为什么在俄国发生)(P231)

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革命实现的。无论是当时俄国还是中国,劳动群众所受的多重压迫和剥削格外深重,使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出现了很好的革命形势。反动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也不能照旧地生活下去了。革命的主观条件也成熟了,集中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已经能够在马列主义的领导下,正确地分析革命的客观条件和革命队伍本身的状况,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斗争策略,广泛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运用你各种斗争形势,直到发动武装起义,进行武装斗争,夺取革命的胜利。

第二,这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落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长期容纳先进的生产力的现象。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那种把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做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做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

七、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P151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

导。

一、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

式的,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来那个中规定。

二、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

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就哦那个键上市同意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利益各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属性。

马克思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它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

会的需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在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分析中得出的,但是如果撇开其中的制度因素,它包含的关于价值的本质和价值量的规定的理论,关于价值形式的演变和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的理论,关于价值规律的理论等,都是对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发展最一般规律的揭示。

八、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者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着(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於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时间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产生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⑴、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⑵、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

⑶、精神的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的运动的表现;

⑷、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脱离了物质谈运动;

⑸、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设想成没有运动的物质。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马克思复习整理资料 第2篇

第一章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

三、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与哲学基本问题

第二章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一、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

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第三节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

一、物质与意识的物质统一性

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意义

第四章第三节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一、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

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

三、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

第五章第三节联系与发展的规律性

一、规律的含义

二、规律的类型

三、辩证法的实质

第六章第三节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肯定与否定

二、否定之否定

三、否定性的辩证法

第七章第二节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一、人的活动的历史条件

二、人的历史活动的规律性

三、历史规律的特点

第八章第三节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

一、阶级的产生与实质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

第九章第一节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

三、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十章第二节个人的历史作用

一、历史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

二、历史人物及其作用

三、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四、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第十一章第三节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十二章第二节认识的运动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实践与认识的循环和发展

第十三章第二节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逻辑证明与实践标准

三、科学预测与实践标准

第十四章第二节评价及其科学性

一、评价与认知

二、评价的标准

三、评价的科学性

第十五章第二节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

一、自由与必然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

二、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与对世界的改造

马克思复习整理资料 第3篇

那么, 在平时的“整理与复习”课上, 如何培养学生的建构意识和能力, 形成一个系统的数学知识网络体系呢?

一、加强数学习惯培养, 注重渗透学生的建构意识

教师要改变就题练题的整理复习教学方式, 自己在思想观念上要具有帮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系统的意识,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检验学习效果、查漏补缺的水平上。如果教师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那么又从何谈起培养学生的建构意识呢?

因此, 在平时的整理复习教学中, 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整理知识的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的意识。

二、重视学生自主梳理, 注重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

复习已学的知识并建构起知识网络, 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这是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不断梳理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 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起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 获得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显得很重要。建构能力是在经历自主梳理、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

三、重视知识间的联系, 引导建构知识网络

数学的每个单元都有其相应的知识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很容易忘记, 因为装在学生脑海中的知识是零碎的、分散的。在整理知识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 并将那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成一片, 学一片, 懂一面, 形成良好的网络知识结构, 力求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学有所获。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往往在新授时注重情境的创设, 注重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却把“整理与复习”课上成了千篇一律的练习课。因此, 不妨对原有教材中的整理与复习的练习内容进行灵活大胆的改造, 让“整理与复习”课成为学生爱上的课, 让学过的知识成为学生脑海中永久的储存。

1. 设计“综合性”练习, 沟通知识间联系与区别。

只有将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系统, 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且通过综合应用, 做到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学生才算从深层次上掌握了知识。特别是在整理与复习课上, 练习的安排更要凸显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填空题、选择题和判断题这种类型的练习, 往往只能了解学生一些支离破碎的数学知识, 学生知道的很多数学观念, 以及观念之间的联系却不能有效地检测出来。因此, 整理与复习课的练习设计应增加主观性题目, 尤其需要增加让学生给出实例、推理这类题目的比例, 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对数学理解的情况。

2. 设计“人文性”练习, 激发学生解题的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数学是一种文化, 在平时的教学和整理、复习中, 就应该体现现代文明。传统的数学复习课严肃有余, 活泼不足, 缺乏人文性, 易使学生滋生厌倦感, 这样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 设计“开放性”练习,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数学存在这样一个误区, 那就是任何数学题都具有完整的结构, 包括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总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数学。而现实生活中, 几乎没有哪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针对这种情况, 在整理和复习课上, 教师应当适当改造封闭性练习, 用具有开放结构、富有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取代教材中的部分封闭性练习, 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设计“动态性”练习, 在活动中感知、感悟、体验。

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学生对活动非常感兴趣。教师要把教材上抽象的、静态的和前人积累下来的数学知识经验设计成有趣的、形象的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发现、探索、体验挫折与成功, 亲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其形成过程。以往的整理与复习课上, 往往只检测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我认为在练习设计时, 应根据教学材料特点, 适时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感悟和体验。

如:我们可以将“一个长方形花坛, 长20米, 宽15米, 绿化面积占75%, 求绿化面积是多少?”这样虽然能检测知识点, 但相对来说显得枯燥、乏味、静态的练习设计为动态的具有操作性的数学活动。如:学校有一块长方形空地, 长20米, 宽15米, 学校准备对这块空地进行绿化, 要求使绿化面积占花坛总面积的75%, 正在征集花坛设计方案, 如果你的方案被采用, 你的名字将被刻在小花坛的石碑上。请你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和自己所学的知识, 先写出一个设计方案, 再画出一个设计图, 并说明这样设计的好处。

快速整理资料目录 第4篇

自动生成文章目录

无论是Microsoft Word还是WPS文字,都提供了文章目录自动生成功能,利用该功能,我们可以在瞬间完成目录的生成操作,并且可以通过Crtl与点击鼠标左键直接跳转至该目录指向的章节。由于Microsoft Word和WPS的操作类似,下面以Word 2010为例,讲述操作方法。

假设文章中的标题格式为:

第一节……大标题(一级)

1.1……小标题(二级)

1.1.1……小标题下的小标题(三级)

……

第N节……大标题(一级)

n.1……小标题(二级)

n.1.1……小标题下的小标题(三级)

指定各级标题,如果你在编辑文档各级标题时,并没有按照样式来设置这些标题,而是使用了普通的正文方式,那么,在使用Word自动生成标题前,就得要为其指定各级标题。按下Ctrl键不放同时配合鼠标左键,选中文章中的所有一级标题,在Word主界面中,切换到“开始”标签,在“样式”工具栏中,点击“标题1”,文章中的所有一级标题即被设置成标题样式。用同样的方法,设置二级标题与三级标题。

自动生成目录,定位光标到文章第一页的首行第一个字符左侧(目录应在文章的前面),在Word主界面中切换到“引用”标签。在“目录”工具栏中,单击“目录”下方的下拉箭头,在出现的下拉菜单中,选择“插入目录”命令,打开“目录”对话框。切换到“目录”标签,单击“确定”按钮(如图1),文档目录即可自动生成。

资料目录快速生成

假设我们平时将所有资料都保存在“F:文档”目录中,而该目录中同时又包含若干文件夹、子文件夹……每个文件夹下,可能包含若干个文件(如音频、视频文件、可执行程序、文档、图片等等所有类型)。想将其中所有的文件以树形目录的形式清晰地罗列,方便提供给好友查看,或将生成的资料目录打印出来保存以便日后查找,似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那么,怎样在几秒钟的时间内获得详尽的树形目录呢?其实很简单。

打开记事本,在其中输入以下语句(如图2):

TREE /F >树形目录自动获取.txt

马克思最新复习资料 第5篇

一、填空题:(2分×5=10)

1、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8个部分,包括:(0导论)、(1当代中国基本国情)、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政治建设)、(4文化建设)、(5社会建设)、(6生态文明建设)、(7党的建设)和(8当代中国与世界)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也是(旗帜),也是(道路),也是(任务)。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的特点。(服务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6、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7、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在改革中,要特别注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注重以人民为本。

8、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

9、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实行有效的(政府管理)和(社会监督)。

10、要实现新的工业文明,就要避免重走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11、2014年7月22日,公安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全国公安机关从即日起至年底,集中开展“(猎狐2014)”缉捕在逃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专项行动。12、2014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标题文章指出:***所作所为已与“叛徒”无异。

二、选择题:(3分×4=12分)

1、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任务。

2、为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党领导人民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三是实行了(改革开放),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4、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一个重要方面是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文化管理体制。

5、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来后,我们国家的建设组成实际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新格局。

6、党的领导具体来说就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几方面。

7、在新时期,我们党的建设面临新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

8、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期。

9、党的建设面临多方面的考验,包括:(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10、党的建设面临多方面的危害,如(精神懈怠的危害)(能力不足的危害)(消极腐败的危害)(脱离群众的危害)。

11、面对新考验,全党要增强四种意识,包括(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

1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纯洁性)建设,是必须牢牢把握的党的建设的主线。

13、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要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

14、环顾全球,(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是当今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突出特点。

15、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鲜明特征是坚持(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三、简答题(4分×3=12分)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有四个基本问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有哪些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由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制度构成。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等。

4、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总和。

5、生态文明是文明的一个新的重要的方面,生态文明是指一个国家在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所体现出成就和思想的文明状况,即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生存发展所依靠的(必需的)活的环境因素的文明状况。

6、当今世界呈现的许多新特点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四是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7、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基本内涵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路子。

8、“狱中八条”的内容是什么。

1、防止领导成员腐化。

2、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

3、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

4、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

5、切勿轻视敌人。

6、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

7、严格进行整党整风。

8、惩办叛徒、特务。

四、简述题(16分×1=16分)(答题层次要清楚,有逻辑性,不能只答纲)

1、你认为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应该怎样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核心目的或中心思想是什么,必要性,应做的关键的或主要的具体内容,要有自己的认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五位一体,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核心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在新的历史时期,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密结合,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基本要求:

1)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3)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5)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

6)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稳定关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有序、人民长治久安。

7)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8)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2、近期以来,党和国家大力加强了反腐力度,抓出了许多“大老虎”和“苍蝇”,可谓“成效巨大”,请你根据所学的理论对此进行分析,谈谈对这一事项的认识。

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反腐进入一个新的高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一年多来,上万名违反“八项规定”的官员被查处,其中,省部级高官达16人。党和国家的反腐成效显著,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表明了我党坚决同腐败分子斗争到底的决心。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徐才厚,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等“大老虎”的被打,中国共产党以空前力度严厉打击腐败行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它提升了党的形象,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2年11月进行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

对于党的作风建设问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中国共产党人,很早就有明确的认识,并高度重视。1942年的延安整风,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49年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要警惕和预防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的攻击,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建国初期,我党还严肃查处了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对全体党员干部反腐昌廉起了很大的警戒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处于新的历史时期,中共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风险、更加严峻的考验,对于腐败行为和现象持“零容忍”态度,持续不断地强力打击腐败,无疑能够优化执政资源、净化执政环境、完善执政生态,有利于中共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新形势下,我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未有穷期、永无止境。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只有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推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猪肚建设全面加强,才能切实解决党自身面临的各种问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前进的正确方向。

3、一段时期以来,党中央十分强调要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这有什么必要?你认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应当怎样做?

必要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教育活动指导思想是为民、务实、清廉。切入点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自上而下在中共全党深入开展。

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

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做法: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要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

土地整理复习资料 第6篇

农村土地整理必须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当地农民的意愿进行。土地整理的特点主要有技术性、动态性、地域性、综合性

土地整理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系统原则;整体性原则

7.土地整理的必要性表现:实现耕地不减少,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需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的需要 8.我国土地整理总体方案是以土地整理、土地复垦为重点。9.我国土地整理总体方案是以重点项目、示范项目为导向。

10.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应做到要耕地数量、耕地质量、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

11.土地整理技术体系:土地整理规划技术、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技术、土地整理效果评价技术、土地整理项目管理技术

12.我国土地整理基本原则中的“一个确保”:基本农田保护

13.我国土地整理基本原则中的“两个平衡”:耕地占补平衡、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14.我国土地整理基本原则中的“三方面管护”:数量管护、质量管护、生态管护 15.我国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土地整理与复垦

16.平原地区的土地整理主要为“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理模式。17.丘陵山区的土地整理主要为“山、林、田、水、村”的综合整理模式。18.土地整治规划的核心内容:制定土地整治目标、划分土地整治区域、明确土地整治重点、落实土地整治项目

19.土地整治分区一般适用于县级土地整治规划。20.为了明确土地整治方向和重点、分类指导土地整治活动、引导投资方向并为安排项目提供依据,土地整治规划应进行土地整治分区

21.土地整治分区可分为:土地整理区、土地复垦区、土地开发区、土地整治综合区 22.土地复垦区是指以开展土地复垦活动,安排土地复垦项目为主的区域。23.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原则上不打破县级行政区域界线。

24.土地整治规划成果中,具有法律效力的有规划文本、规划图件

25.项目运作程序按先后排列为: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规划设计阶段、施工安装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后评价阶段

26.我国正在编制的土地整治规划将国家级和省级土地整治规划同步编制。27.在新的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试点中,最先通过评审的市级土地整治规划的市为江苏省扬州市

28.在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试点中,率先通过国土资源部评审的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的县为云南省嵩明县

29.按照性质不同,国家投资土地整治项目可分为:重点项目、示范项目、补助项目 30.按照土地类型的不同,土地整治项目可以分农地整治项目和市地整治项目 31.将某土地开发项目申请国家重点项目时,其新增耕地面积应达到该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的60% 32.若要将某土地复垦项目申请国家重点项目,其新增耕地率应达到40% 33.土地整理项目预申请国家重点项目,则其新增耕地率应不小于10% 34.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中项目分析的内容主要有:项目合法性和合规性、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整治潜力分析 35.新增耕地率=新增耕地面积÷项目建设规模

36.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规划与设计中的最主要工程: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

37.在低洼易涝、盐碱化严重地区适宜采用沟洫畦田和台田方式。

38.梯田田间道路的布局应结合具体地形进行布设,其原则主要为通梁连峁、沿沟走边

39.路基的宽度为路面、路肩的宽度之和。40.沿道路走向绘制的断面图称为纵断面图 41.垂直于道路走向绘制的断面图称为横断面图 42.断面图亦可称为剖面图 43.田间道路面的宽度约3-4m 44.生产路的路面宽度一般为1m左右

45.田间灌排系统主要包括输水配水系统、田间调节系统、取水枢纽、排水系统等部分 46.常见的农田灌水方法有:滴灌、地面灌溉、喷灌、微喷灌 47.灌水定额是指灌水单位灌溉面积上的一次灌水量。

48.灌溉定额是指各次灌水定额之和,即单位面积上总的灌水量。

49.灌溉设计保证率是指灌区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几率。

50.假设某灌区的面积为A,种植结构为1、2、3三种作物,种植比例ai(i=1,2,3),三种作物各次灌水定额分别为mi,各次灌水在Ti天内(假设抽水灌溉,每天灌溉22h)完成,则三种作物所要求的灌水率为

51.除涝设计标准一般包括暴雨重现期、暴雨历时、除涝时间等方面内容。52.排渍设计标准包括耐渍深度、排渍深度、排渍时间等内容。53.渠系建筑物的有:渡槽、涵洞、陡坡、跌水等

54.排水沟收集的雨水在进入蓄水池之前,应该经过沉沙池 55.坡地蓄水工程主要包括:截流沟、蓄水池、沉沙池、水窖 56.截水沟截取的坡面水流最好先经过沉沙池再排入蓄水池。

57.按控制面积大小和水量分配层次,灌溉渠道可以分为干渠、支渠、斗渠、农渠等固定渠道。

58.在实施坡地梯田工程时,一般的梯田田坎形式有土坎、石坎

59.农田防护林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林带方向的确定、林带结构的确定、林带间距和宽度的确定、树种的选择与搭配

60.绘制出的各个单位工程纵横断面、平面图等的图件统称为单体图 61.农田防护一般包括生物防护、工程防护

62.一个完整的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绘制的图件应包括:土地整理项目现状图、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图、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单体图 63.某国家级土地整理示范项目已进入施工阶段,则其已编制的文本应该有: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土地整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土地整理项目预算说明书 64.土地整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在最前部分应单列一个项目特性表 65.新增耕地的来源:荒草地开发、耕地田坎归并

66.进行土地整理项目的土地利用因素分析时,最主要应该分析土地利用限制因素 67.从事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前需亲临项目区,该步骤的专业术语为项目踏勘 68.规划排水沟时,必须考虑其水流去向即承泄区

69.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时不便设计出所有田块,因而往往选取典型田块进行设计。70.县级土地整理项目可直接编写项目实施方案

71.国家级和省级土地整理项目必须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后才能编制规划设计报告。72.在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阶段,对项目投资的计算可称为项目估算 73.在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对项目投资的计算可称为项目预算 74.在土地整治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对项目实际耗资的计算可称为项目决算 75.在项目预算时,按照级别的高低,项目可依次划分为4个级别。76.项目预算费用由组成:工程施工费、设备费、其他费用、不可预见费 77.工程施工费包括直接费、间接费、利润、税金

78.其他费用:前期工作费、竣工验收费、业主管理费等

79.应该计入设备费的有:设备原价、运杂费、运输保险费、采购及保管费

80.不可预见费=计费基数×费率,计费基数应为:工程施工费+设备费+其他费用 8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构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规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 82.国家参与投资的土地整治项目预算必须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进行编

制。

83.土地平整工程包括的分项工程有:土石方开挖、土石方回填、土石方运输、平整土地 84.田间道路工程包括田间道、生产路等单位工程。85.预算编制基本思路为: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确定采用定额、确定工程量计算项目及计算方法、计算工程量、套用相应定额子目计算分项工程直接费、其他费税的计算、预算汇总 86.关于项目预算:项目预算是实现项目任务所需要的人、财、物的经济方案;项目预算可由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项目预算可通过预算软件编制完成 87.工程施工费是项目预算中其余费用计算的基础。

88.土地复垦基本原则:“谁破坏、谁复垦”;“谁复垦、谁受益”;因地制宜、优先复垦为农用地

89.1988年《土地复垦规定》的发布将我国的土地复垦工作纳入了法制轨道。90.土壤重构可分为和:工程重构、生物重构

91.土地复垦工程重建技术:非充填复垦技术、充填复垦技术

92.非充填复垦技术:积水区直接利用法、未稳定沉陷区的直接利用法、挖深垫浅法、疏排法

93.凡从事开采矿产资源、烧制砖瓦、燃煤发电、修建公路和铁路以及兴修水利设施等生产建设活动造成土地破坏的单位或个人简称为土地复垦义务人 94.土地复垦方案分为《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土地复垦方案报告表》

95.我国土地整治资金不足,因此在考虑经济效益时应:纯经济效益最大化、纯投资效益最大化

96.土地整理与复垦项目经济效益评价应采用有无项目对比法进行评价。

97.土地整理与复垦对农户的经济效益之一是土地整理与复垦后产量的增加,其原因主要为:土地整理与复垦后有效耕地数量增加;土地整理与复垦后生产能力得以提高;土地整理与复垦后农户对土地的投入与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可能性增加 98.土地整理可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这些成本的节约主要包括:田块集中节约的劳动成本;田块规整机械化耕作节约的成本;完善灌溉设施,降低的灌溉成本;完善田间道路系统,节约的运输时间

99.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包括:静态经济评价指标、动态经济评价指标、单位投资水平指标、项目运营效果指标

100.项目单位面积投资=项目总投资÷项目区总面积

101.静态投资收益率=项目年新增净产值÷项目总投资×100%。102.静态投资回收期=项目总投资÷项目年新增净产值

103.生态效益评价的指标:生态资源利用程度指标、环境质量影响指标、旱涝灾率、定性分析指标

104.社会效益定量分析指标: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可供养人数、土地垦殖率、人均年纯收入增加量等

105.土地整理与复垦项目施工管理:施工进度控制、施工质量控制、项目成本控制、项目生产要素管理、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106.土地整理项目施工进度控制中一般应编制施工、季度、月实施计划。

107.施工项目的资源管理主要包括资金、人力、机械、材料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108.在我国,土地整理与复垦工程可能涉及以下哪些权利主体: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经营权、新增耕地使用权

109.根据土地整理与复垦工程项目建设周期,竣工验收可分为验收和竣工验收

110.目前在评价我国土地整治项目的效益时,往往偏重经济效益的评价而忽视其他效益。1.土地整治项目的效益评价包括经济效益评价、社会效益评价和环境效益评价。1.按照土地类型的不同,土地整治项目可以分为农地整治项目和市地整治项目

2.重点项目是指国家以增加耕地面积为主要目的,集中资金成规模进行耕地开发的土地整治项目。

3.示范项目是指国家在耕地开发整理中,为完成有关土地开发整理管理与技术方面的改革、创新任务,具有示范作用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4.补助项目是指国家对特定地区耕地开发整理给予适当资金。

5.路肩是道路两边没有铺筑路面的部分,用作路面的侧向支承和行车停歇的地带。6.土地整治工程中常见的地下取水建筑物主要有管井和筒井。7.作物需水量又称为腾发量,是植株蒸腾和株间蒸发的水量之和。

8.灌水率是指灌区单位面积上所需要的灌溉的净流量,是根据灌区作物的灌溉制度制定的,其单位为m/s·万亩。

9.土地整理项目预算是指按照客观规律要求,根据技术设计和预算标准及有关基础定额反映实现项目任务所需要的人、财、物的经济方案。

1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是完成规定计量单位分项工程计价的人工、材料、施工机械台班消耗量标准。

11.土地复垦是一项综合工程技术,它通常包括工程复垦和生物复垦两个过程。

12.生物复垦是利用生物措施,恢复土壤肥力与生物生产能力的活动,它是实现废弃土地农业复垦的关键环节。

13.进行土地整治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时,需要计算“有项目”与“无项目”的增量效益和增量费用。

14.土地整理与复垦项目施工管理是指项目进行建设阶段后对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进行的控制。

15.土地整理与复垦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是研究工程施工条件、选择施工方案、确定施工进度、进行施工布置、指导工程施工活动的技术经济文件。

16.土地整理与复垦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是项目实施过程的最后一个重要程序,是全面检验项目规划设计和施工质量,核算工程投资的重要环节。

17.土地整理与复垦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分为竣工自查、竣工初验、竣工验收三个阶段。1.土地整理重点区域:在区域土地整理潜力调查、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为统筹安排市域内耕地等各类农用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引导土地开发整理方向和结构,实现土地开发整理长远目标,所划定的区域。

2.土地整理模式:有特定的土地整理构成要素和自然地域单元耦而形成的表现形式。3.土地整治潜力: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时期和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针对某种土地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等一系列措施使待整治的土地资源增加可利用空间、提高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权关系的潜在能力。

4.土地整治分区:是为落实土地整治战略和目标,统筹土地整治活动而划分的土地整治方向相对统一的区域。

5.土地整理区:指以开展土地整理活动,安排土地整理项目为主的区域。

6.土壤重构:即重构土壤,是以恢复或重建工矿区破坏土地的生态环境为目标,采用合适的采矿和重构技术工艺,应用工程技术手段,重新构造一个适宜的土壤剖面与土壤肥力条件以及稳定的地貌景观,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和提高重建土壤的生产力,并提高和改善重构土壤的环境。

1.我国土地整治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答:

1、现状:

(1)定义: 土地整治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治理,对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活动,包括农用地整理、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建设用地整治等。

(2)发展历史

3① 发育阶段(1987-1997年)② 发展壮大阶段(1998-2007年)③综合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

(3)产业政策:2012年三月27日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 提出了规划期土地整治的主要目标:①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成效显著;②补充耕地任务全面落实;③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规范有序推进;④土地整治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国家对于土地整治在政策上是很支持的。

(4)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② 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

②国家政策将继续支持土地整治:城镇化、新农村、土地政策

2、发展趋势

(1)土地整治的内涵逐步丰富,目标多元化,七月综合性特点,区域综合性特点越来越鲜明。(2)未来土地综合整治是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整体推进,不仅统筹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还要统筹农田整、村庄整治、市地整治,统筹农民生产、生活、生态问题。

土地整治从农地整治拓展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将来地质环境灾害治理问题也要纳入土地整治中,土地整治已经具有国土整治的意义。

2、当前我国土地整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答:

1、现状:

(1)我国土地整理的提出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是基于解决是安全问题和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出的土地整理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2)我国土地整理内容及特点

内容:随着我国土地整理的开展,我国土地整理的内容从初期简单的地块合并土地平整逐步扩展为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

特点:一是结合现实国情,突出强调了土地整理在增加耕地面积、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方面的目标和作用;二是我国土地整理主要集中在农村;三是我国比较重视废弃土地、沙化地和盐碱地等的开发治理。(3)我国土地整理技术模式与运作方式

① 主要技术模式:综合土地整理技术模式、专项土地整理技术模式。② 运作方式:一是政府运作方式、二产业化运作方式。(4)我国土地整理成效

① 土地整理管理制度建设 ② 土地整理理论技术研究 ③ 土地整理实践

2、存在问题:由于我国土地整理起步较晚,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① 土地整理重耕地数量增加,轻质量提高和生态环境保护。② 土地整理中有效公共参与少。

上一篇:看花灯小学作文下一篇:致父亲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