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

2024-07-26

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精选6篇)

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 第1篇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学习资料汇编 目录 主题讲座

1.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基本原理……………………王荣生 童志斌 2.实现“文化渗透”的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要领…………………褚树荣

3.读者主体和文本主题的深度同化与调节……………………孙绍振 4.文学本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试论诗歌鉴赏的三个视角……………………………朱子辉 5.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

——古典诗歌赏析和教学的诀窍…………………………程海滨 6.基于课标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 贾龙弟

集体备课

7.在文本细读中品味作品“前景化”的语言 ——《桃花源记》共同备课的启示 8.追求文言文教学中“言”“文”的真正统 一——《黠鼠赋》共同备课的启示 课例研讨

9.品味语言,把握“寓言”之“意 ——朱震国《黔之驴》课堂教学研讨

10.在朗读中品味作品语言,把握所载之道 ——朱震国《劝学》课堂教学研讨 11.教师教学改善的关键迹象 ——《陋室铭》课堂教学研讨 12.陈钟樑:《卖油翁》教学品鉴 13.围绕《三峡》教学的深度对话 14.语言海里泛轻舟活动课上显身手

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 第2篇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2015年3月30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也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

一、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在知识教学时代,曾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学科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语文的课堂教学也基本上都是紧扣这七个维度的问题进行“授业解惑”。教为考服务,考什么教什么。后来,大家普遍接受行为要点的概括,表现为:读说听写思,突出了能力的培养。

今天,我觉得应该概括为:读说听写思新美。除了装入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创新思维、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特别是基于我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的。

所以,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语文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语文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之筏,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才能使学生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这正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分数指挥棒的驱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几乎都是以语文知识传授为目的,无以复加的复制、繁琐的记忆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充斥着整个教学过程。只见分数不见学生,只见知识不见育人,语文学科特殊的育人功能严重缺失。难怪出现无穷无尽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其实,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甚至包括师生间的互动都没有问题,问题就在于缺少了“育”,缺少了熏陶、感染、浸润、激励,缺少了对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缺少了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诸如语文学科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通过指导诵读、品味语言、想象联想、引领升华,分别去感受艺术美、体会文字美、领悟意境美、创造精神美。因为好的文学作品都有“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意境。

有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的翅膀,飞越文字的直接意境,理解那蕴藏在辞句深层中的“言外之意”的间接意境。如《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是写想象中的“晴日”风光,等到天晴,迎来一轮红日,便为这雪境增添了异彩:“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表现了作者对雪后放晴的绚丽景象的向往之情;又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革命成功的思想感情。运用想象品味艺术境界,感受景语中的情语,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这样就彰显了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了多彩的精神底色,让语文教学自觉地走向语文教育。

三、从“课堂创新”走向“课程创新” 对教学而言,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对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来说,语文课堂应凸显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课堂应立足于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和谐统一,让学生通过语文教育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让多元文化、个性化解读、独特的体验、创新思维,为语文教育插上了神思飞扬的翅膀。

这就必然要求语文课程要适应时代要求,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互联网+”的背景下,要大胆地为学生量体裁衣地开发一些个性化的特色语文课程。《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读万卷书是阅读,行万里路也是阅读;读有字之书是学习,读无字之书也是学习。当师生因特色文化课程走向社会、自然、人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生长,语文课堂就会因课程的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

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学校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 我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们也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价值观是一个人心灵的风向标(管“心”的)。一个人首先应该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好的、对的,什么东西是值得追求的、坚守的、效仿的,有正确的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这是为人之根本(是人的观念系统的“根目录”,其他观念都是“子目录”),学校教育若不在这上面扎根,就会迷失方向,人的素养就会有根本的缺陷

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整合能够使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通过将电教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性,既丰富多彩又充实完整。而且,这种学习内容直观呈现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和主动学习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之更好地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各种挑战。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整合能够使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通过将电教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性,既丰富多彩又充实完整。而且,这种学习内容直观呈现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和主动学习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之更好地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各种挑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感知过程活灵活现,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我 在教学《满山的灯笼火把》时,让学生结合图文、课件想象“我”陷入险境时的情景及心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理解课文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当“我”被乡亲们救起来时,我让孩子们先找到乡亲们的动作“拽”“搂”,体会到乡亲们对我的关心爱护,但总觉得还不够,我又让孩子们想象,乡亲们搂着 我,轻轻的拍着我的背,会说些什么呢?有的说:“他们会说,孩子,你受苦了。”有的说:“他们会说,孩子,你不要怕,有我们在,你不会有事 的。”......他们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把乡亲们对孩子的那种关爱之情形象的表现了出来,。再理解后边的:“我不停地流着泪,是热的。”这句时,问题迎刃而解,孩子们体会到,“我”被乡亲们深深的感动了,我被救了,激动,高兴,所以流下了眼泪,这是激动的泪,是感动的泪......我听了,为孩子 们的感受体会深感欣慰,我充满感情的说:“孩子们,你们被乡亲们的善良,被他们对外人的这种关爱所感动,我希望,这种善良在你们的内心永远生根发 芽。”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意识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对课文的难点词句的体会感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知识,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1、在本堂课堂教学比较成功,师生互动效果不错,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

2、这堂课,采用了学生合作交流学习,师生互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存在的不足之处:

1、由于个别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口头表达能力差,还不能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学。

2、在朗读方面,少量学生还存在唱读的现象,还要进一部加强朗读训练。

整改措施:

1、以后多在班上开展读书活动,或讲故事比赛等。

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 第3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教学目标,言文合一,《小石潭记》

怎样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课才是有成效的课?许多名家的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清晰、有效的目标意识。知道应该教什么、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并且把目标意识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各环节。

这样清晰的目标意识首先要基于教师的专业视角,对文本进行“职业性阅读”,深入发掘文本丰富的教学价值,并且对文本的教学价值进行分析、提炼和优化,从中确立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主要包括:一是语文知识———可带领学生开展言语训练的文本的言语价值,包括蕴含丰富的情趣与理趣的词句、恰切的修辞手法、典型的表现手法乃至独特的标点用法;二是语文能力———听、说、读、写、思的能力。然后,进一步思考如何定位与编制统帅教学的课时目标,选择与处理围绕目标的教学内容,设计与呈现实施目标的教学流程,设计与组织达成目标的学生活动,设计与反馈强化目标的高效作业,从而逐步培育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古代游记,大都比较简单,但写景状物各有其特色,大多是作者感事抒怀、借景言情之作。《小石潭记》状写湖南永州附近的一处无名水潭,文章突出其石底水清、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特点。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地处荒野、人迹罕至,无人赏识,“养在深闺人未识”。潭的命运不正是人的命运吗?这与作者志向远大、才华满腹却被贬永州司马的遭遇何其相似!所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景色分明是作者心境的投射。一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和“万径”“绝、灭”了人、鸟的踪迹,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在作者笔下,“千山”“万径”都是雪,致使“鸟飞绝”“人踪灭”,就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但江是不会存雪的呀,难道这个孤独的老渔翁,真的是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吗?这境界其实就与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有异曲同工之妙。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失意孤独之情漫上心头,无边无际。人“无情”,只得转向非人却“有情”的草木中去寻找慰藉和寄托。但是,幽兰“不以无人而不芳”,虽然被贬,虽然落魄,其内心还是不甘的,还是心存希冀,等待“如有用我者”的,一如姜子牙等待“周文王”,于是更感孤独和怀才不遇。但学生要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有一定难度的。柳宗元写的《永州八记》之所以成为著名的散文名篇,历来人们对这些游记的评价都极高,在于他不像一般玩山游水的人那样,只是浮光掠影,得到一点浮泛的印象,他的游记不仅描绘了山川景物形态,而且在自然山水的描绘中融入了个人的身世之感和现实情怀(“堙厄感郁”的处境和心情)。但对作者如何以文言志、以句见情,即融情于景、以实写虚、动静结合的写作特色进行欣赏评价,更不是易事。因此,在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欣赏评价,应是教学的重、难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表述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但这样的要求却不仅仅是语文能力的培养,更反映了一种语文素养上的要求。

“积累”“感悟”都是极为个性化的阅读方式,教师无法替代学生去积累、感悟。而“诵读”更需要品味意蕴、投入感情。这样的文言文学习要求反映出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不是强加给学生的,而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教学规律。

看一堂课的教学是否高效,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学生学习需要,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价值的活动和高成功期待的课堂才会使学生尽力投入地学习。因此,在确定隐性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应有一个在一节课内能够实现的显性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看见学习结果,通过在活动中的有价值的参与,通过尽力,有学得的可能,这样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结果的显现上才会呈现出吸引力。

因此,就《小石潭记》的教学而言,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关注文言文和游记散文的文体特征。由此,笔者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会解释并清楚为什么这样解释“乐”“斗折蛇行”等重点文言词语。

2.通过多种朗读,领会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受、发现、欣赏小石潭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笔者认为这样的目标定位是明确而集中的。因为一堂课的时间是个常数,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一两个点,可以形成强烈的刺激,彻底解决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的课才是高效、优质的课。同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所兼顾,三维融合,相互渗透,充分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看一堂课的教学是否高效,还要看教学流程安排是否成渐进深入的序列,教学活动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学的逻辑。活动设计应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设计一系列在同一话题下环环相扣、衔接自然且能构成一个有梯度的、形式不同的任务,即让文本解读走向学生,使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结果。有了感同身受,文本解读才会真正落到实处———学生在完成不同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语言,运用了语言,获得了能力。而这个序列步骤,教师必须了然于胸,才会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同时,文言文教学要避免两个极端:“毁于清议”与“死于章句”。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怎么做?

显然,涵泳当是一条捷径,为众多教学大师所推崇。反观传统的教学模式,私塾教育即强调一种直观而又简单的教学理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结果是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对文章的一种感悟力,就是所谓的“慧根”。可见,教法千种读为本。对文言文的理解赏析,如若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配以适时的点拨指导,学生必然能够体会语言的节奏与韵律,必然能够揣摩文意。以几个词语为切口,前后勾连,入得文字,又出得文字,是突破瓶颈的有效途径。笔者采用言(文言)文(文章、文学、文化)合一的教学策略,通过不断地引导和追问,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广泛的对话,在对话中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由读懂文本到读懂作者,最终在作业环节以这样一个问题引领学生读出自己:

当柳宗元在永州的山水间踌躇徘徊之时,与他同时参加“永州革新”而被一贬再贬的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这样写道:“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但他却在自己的陋室里自得其乐,并且满怀希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

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

1.开门见山,直接导入:直接出示课题《小石潭记》,导入新课。

选择直接导入,是因为这样可以实现本色阅读,摒弃反复推敲、精心准备的导语,学生没有受到老师思维定势的影响,不会被框定在老师的理解和认识中。学生可以原生态地自由阅读,产生最初的阅读疑问,获得最初的情感体验。

2.同桌合作初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没有专门的知识,不掌握专门的技巧是无法读懂的。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考点在课内,材料在课外,如果看不懂文言文的意思,那怎么去理解分析呢?因此,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要积累众多的知识: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词义不同的词、重点虚词用法、多种句式等。怎么积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读懂浅易的文言文,这里提出了一种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即注释研读法。

本环节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析,来“发现”和归结朗读的技巧———停顿恰当,节奏分明。

其实,“借助工具书”“借助注释”都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这也充分表明教师不应该包办一切,而是应该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学。而且,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除了积累字词之外,语法就显得很重要了。虽然,初中阶段的学习要以“文”和“言”为中心,对于语法知识只要涉及即可,不必作为授课的重点,但是要注意随时渗透。所以,课上还要通过朗读停顿的指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解释文言词句的规律,授学生以“渔”(比如“心乐之”中的“乐”,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就是活用为动词),希望假以时日,可以达到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小组合作再读:读出一分景物的特点(读懂文意,理解赏析)。

“作为游记,移步换景是它最大的特征。那柳宗元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以此作为过渡,笔者的主问题是这样的:试着用一个字“一网打尽”小石潭的景色特点,并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说一说。

教学的切入点应当是文本特点和学生需求。切入点符合学生学习需要,才会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动机。素读,获得最初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同时,引导树立自主学习、质疑探究的意识。

同时,学习活动要为“课眼”服务。“你能用哪个字‘一网打尽’小石潭的景色特点?又是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这样的特点的?”对这一主问题的探讨,可以拎起全文的整体教学,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串起对重要词句的疏通及规律的把握,以及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的学习。

4.自由放声三读:读出几许作者的心情(读评作者,探究反思)。

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融情于景、以文言志、以句见情,即作者个人的身世之感和现实情怀(“堙厄感郁”的处境和心情)呢?

(1)主问题:面对小石潭的如此美景,柳宗元心情(感受)如何?

对这一主问题的探讨,最大的作用是,围绕教学点“清”,教学流程进一步推进,文本的解读走向深入,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呈现出来: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追问,通过对话和倾听,带动学生深入文本内核,沉入文字背后,深度体会作者情感。

(2)链接柳宗元生平简介,探究原因。

(3)链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陋室铭》,谈谈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

这儿采用移情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注重观点和角度的多元,增强表达欲望。

基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八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笔者设计的作业是这样的: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熟悉的景点,写一个两三百字的片断,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感受。

“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净化思想。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 第4篇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G633.3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语言标志,展现了古人生活的智慧,对文言文的研究是沟通古今文化的重要桥梁。初中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建立在一定的语言驾驭能力上,对古代语言的理解和认识,既是对语言的学习,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风俗的了解过程。感受民族文化和传统经典的魅力,初中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都会有新的建构。文言文阅读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和语言功底,是一个在不断言语积累中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的过程。培养初中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及敏感性,需要在教學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文言文阅读过程中自然会碰到很多困难,阻碍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的积极性。在接触文言文的初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的生动,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对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帮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针对教学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对文言文阅读教学工作有客观理性的分析评价,这是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

一、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在教学目的上存有模糊,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针对中考的范围要求安排教学计划,重视成绩的提高,忽略了初中生在文言文阅读上的真正目的。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围绕语言文字学习进行的,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自身文学修养是通过文言文阅读教学学生应具有的基本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言文学习重点放在文言文的背诵、默写、译文上,这些基本的文言文学习任务不是教学真正的目的,同时也会使文言文教学失去意义。文言文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延伸到对文言文的情感价值和历史智慧的理解,单方面学习文言文的读写译文技巧,会给学生带来误导,对文言文阅读的认识停留在文本理解的表层,缺乏了深度。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于串讲,知识上学生接受得生硬,没有系统的进行消化吸收,缺乏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被动地成为教学的附属,这种教学方式看似对知识有很深入的总结,但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时,会利用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备课很充分,但缺少对学生方面的跟进,在教学方法上却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是不利的,老师将知识全部呈现在学生面前,没有给学生留探究学习的空间。文言文的阅读本身会有许多的知识需要拓展,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查阅的资料也有很多,这对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培养是非常有利的。一直以来在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都有一些顽疾,对教师和学生都是阻碍,语言上的困难和学生的积极性都会影响文言文教学的进行。[1]

文言文教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生的对文言文阅读缺乏兴趣。初中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较短,对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也不稳定。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的学习态度也会存在,这和教学上的问题有关,文言文教学在翻译、重难点字词理解上用的时间较多,逐字逐句翻译的教学是枯燥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被动的。因此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兴趣,局限了学生的自我理解。初中生对学习和兴趣的认识还处于相对模糊的阶段,没有系统认识的情况下,意志薄弱的学习态度会使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大打折扣。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微探

语文教学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更为全面,语文学科知识积累需要的时间和学习能力都是渐进的过程。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要求,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对语言文字驾驭能力和理解程度的表现。在语文学科中,理解能力是基础,学习语言文字是一种工具作用,同时也是培养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过程。初中语文学科的阅读量开始增加,在难度上也会增加,古今中外的文学都会有所涉猎。阅读能力建立在不断增长的知识积累上,语文学科的阅读是最基本的内容,多元形式的文本阅读在初中生的成长中还会有更多,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2]

文言文阅读的意义首先是对语言知识的强化、记忆。学生在通过现代汉语的学习积累中,通过白话文的形式逐步建立了对语文阅读的积累,文言文阅读在初中阶段开始,结合了初中生的学习和成长规律,在文言文教学中,在教学内容上,先选取较易懂的文章来学并逐步增加文言文学习的难度。文言文是古典语言的智慧结晶,在学习中也会对语言掌握有更深的理解,这是一种强化作用,在文言文阅读中,有大量的古典作品可以作为学习的资源,对语言知识的强化记忆是一种极为有利的文言文阅读方式。

文言文阅读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形成。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所要求,强调“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对现代白话文本的阅读有一定的阅读基础,这对学习文言文,可以提供一些语言上的基础,但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受到现代汉语的影响,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认识产生一些误区和偏差。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传统文化在不同时代和历史时期形成的不同特征,在现代文化中相去甚远。这种文化差异是可以通过研究学习克服的,在学生学习文言文时,教师给出一定的指导和技巧引导,同时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发现文言文阅读中的方法和乐趣。在自主学习中发现的差异和问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文言文阅读教学要注意学生参与和思考的实践,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文言文译文在教学中都依赖于教参,学生坐享其成的学习习惯会逐渐形成,严重影响语文学科的学习。语文阅读中的主观性较强,对自身的素养是一种考验。自主学习的机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对长期应试教育中的标准答案的认识根深蒂固,缺乏对阅读的独立思考和自我认识。文言文阅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对文言文的理解可以加深对语言的认识,同时在原有的思维方式上形成一种新的思维。

三、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

1.明确教学目的,培养初中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初中文言文教学随着时代发展需要适时而变化,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提出的要求也是在时代要求下适合学生发展的,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新的知识,同时也形成一定的语言基础。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对教学目的的模糊和误区认识都是影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初中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对文言文的接触还很陌生,没有语感、文字生疏等问题都是初期学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阅读”中文言文的学习在“阅”的基础上更强调读的重要性,在寻找语感的同时,形成一定的阅读基础。[3]

教学目的是教学任务完成的结果,同时也是整个教学流程的指导,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明确的是读和写不是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这是语言学习的途径,但作为一种阅读,在享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的同时,能够通过阅读挖掘文言文的情感价值,在文言文阅读中体验到人生百态,对人生有更多的认识,这些是教育应该达到的培养目标。在文言文的诵读上,读法有很多,根据个人习惯可以选择的读法也有很多,默读、朗诵、集体读等,在教学中都是常见的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老师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会有教师范读的环节,正音、掌握重难点字词等是教师范读的目的,文言文中的读音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在一些特殊字词的读音上,很难通过一般的工具书查到,需要老师在正音时强调。《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的“要”是“邀”的通假字,在读音上也应是读“邀”的读音,這种读音上的不同还有很多例子。《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及《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节奏上都很易读错的;教师范读是必要的,同时也应强调语句之间的停顿和朗读时的节奏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和齐读时纠正易错读音和语句,都是在阅读文言文中不能忽视的环节。[4]

文言文阅读在读音和理解上的无障碍是对文言文学习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通过阅读和背景理解,对文言文的创作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对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是有帮助的。文言文的创作大多需要从历史背景上追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历史背景进行回顾和联系,对文章的升华和情感价值有更深入的体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需要不断咀嚼消化,初中生在阅读经历上尚浅,潜心进行阅读需要时间的积累,同时坚持阅读的习惯在学习中培养起来是受益终生的经历。

2.正确引导学习,培养初中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不断更新的,同时对人类的发展要求也是在不断提升的。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是具有反作用的,教师对学生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结合实际,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体会文言文中的意境美,这些是初中文言文教学中需要逐渐培养起来的。文言文的翻译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内容,方法和技巧有很多,但在学生的运用中,还需要很长的实践过程。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理解文言文的翻译,从字词的理解到句子翻译,借助工具书可以完成的工作应该让学生多去练习。对照注释直接翻译可以在大体上对文章有所理解,针对重难点字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需要积累,在不断积累常见字词的用法和差异释义的基础上,对文言文翻译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文言文理解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细读分析,因此教学环节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有连贯性。文言文教学要注重举一反三的培养,触类旁通在文言文的翻译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文言文中古今异词、一词多用、通假等问题是初中生在学习中易出错的地方,《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都有“或”字出现。但两个字的词义却不同,前者指“有时”,后者是“或许”的意思。在其他词义中,“或”还有“有的人”等意思,在综合所学的文言知识,对字词进行整理,可以加深对类似词语的理解。相应地,遇到相同和相似的字词含义理解,可以举一反三,这些都是在学习文言文时积累的学习技巧。[5]

初中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引导,积累一定的知识基础,才会有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正确的教学指导和教学课堂的规划,都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师对教学指导的正确认识都是长期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反思和坚持的,教师的工作是引路人,但不能替学生走这段路,因此,明确角色定位,及时调整状态,带学生进入学习的良好环境和状态,对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主学习是有利的。克服学习中的阻碍,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学会去自主学习,为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3.教学的多元化,培养初中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现代化教学中有更多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手段、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等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些现代化教育手段提供的便捷,对文言文教学是一种创新。引入声音、视频等形式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教学更加多元化,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在风景类的文言文作品中,插入实景欣赏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同时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想象。《三峡》中对三峡风光的描写很精彩,但通过专题纪录片《三峡风光》对三峡进行近距离的了解,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领略三峡风光和四季景物,这些都是现代教学课堂可以实现的。生动的教学将抽象生硬的文言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图像,在视觉上是一种冲击和享受,同时也会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更多兴趣和遐想空间。同时将《与朱元思书》进行拓展性专题阅读,两文比较阅读,对山奇、水清急精心赏析,同时上学生试着仿写,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很好的发挥。利用微课告诉学生怎样比较阅读,用微视频展示严子陵钓台的风光及严子陵其人的资料。以此为契机,进行了寻找当地名人,搜寻有关富春江诗词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活动形式多样,成果丰硕。

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本身,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利用可用的资源进行教学安排上,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几千年来古典智慧的魅力,并在自己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提升了涵养,促成内需,何愁学生不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应该明确教学的真正目的,认清教学现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不断出现的时代挑战中,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观念,善于发现、思考、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言语、审美素养。探讨教学发展,需要正视教学中的各方面问题,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会有比其他教学更多的问题出现,在未来发展中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代代相传,需要借鉴吸收、批判继承式的教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游刃于文言文的阅读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积淀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园园. 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2]代军垒. 新课标背景下中学文言文导学策略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

[3]刘红智.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4]梅圆.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A]. 荆楚学术(第二辑)[C].2016.3.

[5]张诗棋.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D].渤海大学,2016.

作者简介:

核心素养教学心得 第5篇

1、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的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2、落实“核心素养”教学的原因。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催化。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我们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确立回归教育本源的思维逻辑,为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等提供了引领性支撑。这是“人”的回归,“学生”本位的回归。

3、“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三条基本途径,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学评价。课程改革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革,而必须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证。探索五种教学方式:问题化教学,情景化教学,单元化教学,学科活动教学,两种课程。核心素养如何通过评价指挥棒的变化,把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核心素养必须校本化,核心素养必须学科化,学科素养必须目标化。

思考:从“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倒逼学校走向深度改革。

学校走向深度改革之前,要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摸清底子,学校的教育哲学、办学使命和毕业生形象三者是否一致,这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根本。如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生源复杂,但坚持“光谱教育”的办学理念,树“光谱教育”品牌,倡导以生为本、尊重差异、赏识个性、多元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培育大气和谐的校园文化,培养懂感恩、善合作、爱学习、会创新的学生。

2、知己知彼,依据校情分析对本校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核心素养和最缺乏的核心素养。仍以我校为例:学校生源的主体为“农民工二代”和“拆二代”,前者常年稳居83%以上,随着城市的扩大,还有不断攀升的趋势。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四项核心素养为:责任担当、健康生活、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而最缺乏的四项核心素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

回答好以上两个问题,就可以精准发力,走向深度改革。

1、探索核心素养校本化的表达。

依据前两项分析,我们认为: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优秀的品格是我校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内隐的,品格则是外显的。若失品格,一切皆失。我们把“懂感恩”作为我校毕业生形象的第一要素来培养。我们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农民工子女关爱活动、感恩教育活动等为抓手,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宣传栏、黑板报、班会、广播站、互联网等教育阵地,构建立体德育网,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这是学校德育的“规定动作”,对于有个性特殊孩子还有“私人订制”。

2、探索核心素养引领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田局的名言,今天的课程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核心素养的整体性和融通性决定了课程实施必然是整合的。重新修订并完善学校光谱课程体系。有效整合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就算是基础型课程我们要坚守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进行单元化教学和学科主题活动教学。至于研究型课程,我校已建成二七区中学第一家创客空间“创客家”,我们要利用好创客课程,力争培养一批具有实践创新精神的人。三要逐步形成精品课程。为更好落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科学精神等学生核心素养,学校逐步形成感恩教育、科技体育、主题阅读、创客课程等凸显核心素养的四大精品课程。

二课堂:一是强化学科素养的育人功能。实现学科内渗透式整合,改变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现象,在尊重学科的基本属性与独特价值基础上,以主题整合学科内在的逻辑,发挥学科育人功能。二是完善光谱课堂教学形态的“五步导学”操作流程,突出学生的自主建构、互动质疑、反思延伸,指向善于学习。

3、探索核心素养的校本评价策略与方式。说实在的,这一块我们目前也没有做好,但一直没有放弃思考,我相信在这方面肯定有先驱者,希望能得到指导、帮助。

教学理念 核心素养 第6篇

小学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是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思维意识的能力;思维品质是思考分析能力,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活动。文化意识是理解各国文化内涵,尊重文化差异。学习能力是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些都贯穿在整个英语教学中,同时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方法,促进学生发展等基本理念,而这些理念与英语教学的核心素养相符合。

1.运用情景创设教学法,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利用教学的相关图片或多媒体资源等创设真实语言情境贯穿整个英语课堂教学,不仅使学习过程真实而有效,能极好的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

2、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的运用是双向性的,鼓励学生开口交流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使用恰当的课堂用语和学生进行交流。运用课堂用语,无形之中就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语言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实感受如何用语言进行交流,并体会语言交流的趣味性。然后在学生开口交流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发展都有差异性,都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老师应该做的是积极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充分的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多鼓励学生大胆开口交流,消除他们学习英语口语的胆怯心理,慢慢养成敢说、爱说英语的学习习惯。

比如在对话交流时,能干的学生就可以选择有难度的内容进行交流,而胆小内向和差一点的学生,老师不仅要多鼓励,帮助建立英语交流的自信心,在交流内容上就要选择简单容易的,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都能体会英语交流的乐趣,同时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将跨文化意识融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要培养学生优秀的文化品格,就要了解各国文化差异,所以在小学阶段,多介绍西方国家的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对一门语言的掌握。

4、遵循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首先在教学中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每一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很多教学方法和模式适应一个学校的学生却不一定适合另一个学校的学生,老师在设计教育教学方法和进行课堂改革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当地学校实际情况。贴合实际的教学才是最实用的。然后要注重英语兴趣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在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时,老师要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最后,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课外拓展学习,如课本剧表演、化装舞会等,灵活调整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与课外学习的拓展活动实践中理解和学习知识,改善学习效率,提高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

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英语教学评价体。通俗地说,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上一篇:童年趣事作文初中下一篇:广告营销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