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2024-07-29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精选8篇)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第1篇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从个案分析中掌握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懂得农业区位的选择须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布局农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实现最大经济效益。

[教学重点]

农业主要区位因素的分析和应用 [教学难点]

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讨论法 [教具准备]录像机(带)、投影仪(片)[课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什么是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展示图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教师提问]: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看图回答]:泰国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东南是一个牧场,从事养羊业。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 [学生回答]:因为两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不一样。[承转]: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地的不同选择呢?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

[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师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相互交流得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

[教师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还有没有,思考下?(举例:饮食偏好同样也会影响农民的决策;比如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曾是荷兰的殖民地,荷兰人喜欢喝咖啡,因为,印度尼西亚没有发展茶叶生产,而是成为咖啡生产国)

思考:下列现象与影响农业区位的哪个主要因素关?

1.《晏子使楚》中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气候(光照、热量、水分影响作物种类、复种指数、产量和农业地域类型等)

2、杭州的“明前龙井”茶驰名中外,日本的茶道爱好着把茶种带回日本栽培,但效果不好。

——土壤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3.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气候都比较寒冷,但却出现了不同的农业区位类型,这是为什么?

——地形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足好暖喜湿的条件。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如果没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补充,不利于水稻的生长。)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受地形条件的限制)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

(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变化除了受市场的价格、需求变化影响外,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承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由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案例学习: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教师讲解]: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自然环境因素相对稳定,不利因素可以适当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越来越大。

而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教师讲授]: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逐渐将自然环境改变成了不同类型的农业地域。而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农业地域是怎样形成的。(看课本45页的案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师讲解]:混合农业是一种将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经济发达国家其生产形式比较稳定,分布比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猪等。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

读图指导:根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牧羊带在澳大利亚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

学生自主阅读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分析:澳大利亚东南墨累—达令盆地是农牧皆宜的地区。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我们不但要考虑自然环境因素,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因素。农业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是要发展变化的。对于一些不适于农业利用的自然条件,我们还可以适当加以改造利用,促进农业生产。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农业区位的含义。(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分析案例及读图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选择。(2)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2)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二、教材分析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第一节,是农业生产知识的开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区位分析的意识和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区位分析综合性强,依托于丰富的地理背景知识,涉及多学科内容,是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运用区位分析理论能解决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实际问题,应用价值很高。同时区位分析问题的命题素材非常丰富,往容易出能有效考查出学生识记性知识的掌握情况,稍复杂一点能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描述与阐述问题等多种能力,难一些则能考查出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地理知识,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将知识进行迁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地理素养,容易达到一定的信度和较高的区分度,同时又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地理新课改理念。

三、学情分析

新授课阶段,学生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等识记性知识关注较多,缺乏从整体上对某一地区农业区位进行综合分析的意识与习惯,应用区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本校学生大多住在城郊结合地带,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五、教学方法与教具

读图法、问题探究法与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主要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风靡一时的QQ农场、偷菜和种植的主要品种导入。

QQ农场是虚拟的世界,它的种植与饲养不同于现实中农业的生产。现实农业的生产活动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的取决于哪些因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

(二)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活动一:自主学习——认识农业的区位 资料:

(1)观察四地农业生产活动有何不同?为什么四地农业景观不一样?学生交流、讨论,要求说出判断的理由。同学质疑、纠错。

(2)农业区位含义:一方面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位置;另一方面指农业与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关系。

(3)如果我们把荔枝、苹果移到安徽合肥地区种植是否可行?为什么? 不可以,气候不适合。(可以,可以培育良种,但是目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4)我们知道在一块地上要种什么,是由谁决定的?人。那么人根据什么来决定在某块地上最适合种什么农作物,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要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来探究农业区位因素有哪些。学生探究活动二:农业区位因素

资料:

(1)结合安徽合肥大圩的草莓和葡萄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出示合肥的气候图、地形图、城市分布图)学生分组讨论后展示。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科技。(3)原理探索

①.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什么?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②.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是什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③.农业区位选择的目标是什么?追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学生探究活动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种稻不如种草莓,种菜不如种葡萄”———在合肥大圩的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为什么会出现农业景观的变化? 资料1:都市田园,美丽大圩

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位于合肥市东南,东临南淝河,南望巢湖。古有“合肥粮仓、鱼米之乡”之称。今日的大圩已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示范镇”。

作为全省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大圩镇已是格田成“井”三万亩,路林交错水相映;建成的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区已是鸡鸭百万雪菜鲜,冬瓜个大葡萄甜,创出国家无公害果菜品牌。

近年来大圩以农业旅游,促农民致富,乡村旅游精彩纷呈,连续多年成功举办“绿色大圩”植树节、菜花节、葡萄节。春和景明,“菜花节”踏青之旅,如荡舟于万顷波上,心旷而神怡;夏末秋初,“葡萄节”采摘之行,疑置身于吐鲁番中,眼饱而口福。闲暇中,农家茶舍品茗叙旧事,农科园中观景话未来,垂钓于“十里渔场”,嘻乐于水车木屋,一曲采莲子,舞袖划旱船,尽享农家之乐趣。大圩镇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是“合肥市民的大客厅、滨湖新区的后花园、合肥市的大氧吧”,是全国生态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美丽大圩是都市的田园诗,无论是生活大圩的居民,还是在来大圩观光体验的市民,在分享都市田园中的欢乐的时候,脸上洋溢着的是享受美好生活的愉悦之情。

资料2:

(1)从大圩农业发展的实际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在变化。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些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2)哪些农业区位因素能够进行改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然因素,有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在变化。

学生探究活动四:农业地域的形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材料一:混合农业主要是以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为特征的农业地域类型。澳大利亚是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应国和世界畜产品的主要产地。

材料二: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等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世界主要的小麦、畜产品产地。

(2)学生讨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的条件。从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灌溉水源;社会经济条件 地广人稀、交通便利、市场稳定、科技、政策等方面分析。

(3)农业生产需要土壤、水、热量、光照等自然条件,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很强,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得到加强,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逐渐将自然环境改变成不同类型的农业地域。统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三)、课堂小结

农业生产要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农业区位选择 的目标是追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八、作业 学生探究活动五:自主探究,学以致用

分小组实地考察合肥城郊地区的农业生产,分析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板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区位的含义: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科技。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因素(稳定)社会经济因素(不断变化)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第3篇

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 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 但对人文地理知识还不是很熟悉, 对复杂问题, 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 同时, 学生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多媒体教具或有趣的地理事例教学中,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身边的事例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 激起他们对人文地理学习的兴趣。

在以学生学为主体, 老师教为主导的指导前提下, 主要采用案例探究法、合作讨论法、区域比较法。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启发。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 结合必修-自然地理部分, 理论联系实际, 最好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进行探究, 归纳基本规律,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形成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 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相关问题。关于教学过程, 首先要导入新课。图片展示讲解农业概念, 导入正文知识点。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教师提问, 角色假设】教师:现在各大网站上流行一款游戏———开心农场, 假设我们把软件升级, 能在各处选择农场地址, 如果你是农场主, 你会种植什么作物?打算将农场选择在什么地方?进行选择时考虑了哪些因素?讨论各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生1回答) :我要在家乡山东滨州种植棉花, 因为这里光照充足, 盐碱地多, 有充足的水源, 我还要选择优良的品种, 学习科学的种植方法。

(学生2回答) :我要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种植水稻。因为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湿热;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较肥沃;人口稠密, 劳动力丰富。

【承转】两位同学选择了不同的农业, 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这两个地方的不同选择呢?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

(教师讲解) :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 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长江中下游平原;二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 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师提问) :总结一下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 各小组相互交流得出)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

(教师小结) :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 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 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大家都知道我们沾化冬枣很出名,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课件展示沾化冬枣小材料}:以沾化冬枣为例, 影响其《农业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那里地形平坦, 气候适宜, 降水适中, 关键是土壤 (盐碱地) 特别适合冬枣生长, 再加上有丰富的劳动力。

{课件展示沾化冬枣产业发展方向小材料}:沾化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冬枣之乡, 冬枣飞向许多大城市, 而且远销国外, 并且就地发展观光农业, 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发言) :因为交通条件改善了, 农民掌握了科学技术, 拓展了广阔的市场, 市场遍及全国甚至国外。

(教师适当引导) :是的, 交通、科技的发展开拓了市场, 并且随着冬枣产业的发展, 在政府的努力下, 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冬枣文化, 形成了集观光、游园、采摘、品尝于一体的游玩项目。 (配图片)

【承转】可见, 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 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相比之下,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 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由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 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 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案例学习】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 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 对《农业的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 哪些因素在《农业的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的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 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

(教师讲解) :《农业的区位选择》, 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 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 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过渡】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 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 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在同一农业地域内, 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农业地域的形成, 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 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 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课件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 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师讲解) :混合农业是一种将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它的形式多种多样, 在经济发达国家其生产形式比较稳定, 分布比较广泛, 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 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 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 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猪等。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

【读图指导】根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图, 确定小麦-牧羊带在澳大利亚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 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 加强对课本中图3.3核心原理的实际应用。

(学生自主阅读) :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分析:

1.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2. 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 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发言, 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

【知识拓展】播放视频《珠三角的基塘农业》, 从而引出世界上不同类型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构建本节课的框架结构 (加强本节知识的联系, 展示人地关系) 。

摘要:《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地理人教版必修二人文地理部分第三章第一节, 本节系统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从而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在本节中, 学生第一次接触区位的概念, 是后面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 将有利于高中人文地理部分工业区位、城市区位等内容的学习, 是区位理论的开篇。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第4篇

笔者所任教的高一学生都是典型的“90后”,虽然有不少学生生活在农村,但对于农业生产比较陌生,毫无生活体验可谈。再加上学生关于这节课的学习基本没有前认知,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教材呈现上并不生动,所以消除陌生感、激发学习兴趣是这节课必须考虑的因素。学生对乡土农业案例和图片资料比较感兴趣,通过引领学生搜集、整理乡土案例和图片资料,以此拉近心理距离、唤起求知欲;同时可降低教学的重心和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区位的含义;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理解自然因素的改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用案例分析法,指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并分类;通过研读组图,探究自然因素如何影响农业区位;通过教师导学,理解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影响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分析,树立地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以及分析事物抓主要矛盾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科技兴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难点: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如何对农业生产进行区位选择,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资源。

四、教学设计(1课时)

教学准备:①提前3~4天,让学生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的情况,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实例,指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就太仓的农业生产情况写一段文字,要求体现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师经过加工整理,形成合作学习的案例素材);②下发导学学案(内有案例材料:北京种竹失败、太仓积极对接世博),要求认真预习、及早准备;③在教室四周墙壁上张贴“中国温度带图”、“中国干湿地区图”、“中国气候图”、“中国地形图”、“太仓市政区图”以及学生搜集的有关太仓农业的相关图片、资料。

设计意图:课前通过师生共同搜集家乡农业素材并整理成案例,实现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激发求知欲;导学学案能引领开展自主学习;墙壁的图像、资料能创设合作探究所需的情境氛围,便于学生快速进入探究角色。

课堂导入:多媒体展示“太仓市政区图”,同学们找一找,自家的村、镇在哪里?(乡土情境引发探究兴趣)

1.区位的含义

情境创设:太湖平原农业生产和澳大利亚放牧视频;太仓水稻生产与小麦种植景观图。

问题生成:为什么不同地区会有各异的农业生产方式?(由学生根据视频及景观,结合教材文字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家乡农业与澳大利亚农业的图像比对,唤起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加深对农业区位含义的理解。

点拨承转:农业在太湖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个区位的不同选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业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如澳大利亚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的区位因素

情境创设:大屏幕投影太仓的农业图像资料。

教师启迪:课前同学们已对太仓的农业进行了广泛的资料搜集,那么农业生产需要考虑哪些区位因素?让我们从搜集、整理的案例材料中寻找一下吧(大屏幕展示并下发到每位学生手中)。

案例一:太仓市城厢镇电站村(略)。

案例二:太仓市陆渡镇横沥村(略)。

案例三:太仓市沙溪镇太星村(略)。

案例四:参观太仓现代农业展示馆(略)。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8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两个小组选择同一个案例材料(便于客观公正评价小组活动质量、评定成绩),要求在自主学习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方式,研究所选材料,指出其中涉及的农业区位因素。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汇报:6~8分钟后,各小组汇报研讨结果,指出案例中涉及的农业区位因素并说明依据。如果学生对某些因素未能发现,教师应引导其考虑某句话中隐藏的因素。由于每组只研究一个材料,所以要求学生在其它组汇报时,应该认真听取、密切关注。

教师点拨:将各组材料中涉及的区位因素展示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

学生总结:气候、地形、水源和土壤等属于自然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和科技等属于社会经济因素。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乡土案例,能使小组内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生成。在合作找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对其进行分类的同时,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因素的相对稳定和改造利用

教师启迪: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因素是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农业发展最重要的自然因素?

叠图探究1:多媒体投影“中国温度图”,再叠加投影“中国农业熟制分布图”。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对耕作制度的影响。

叠图探究2:多媒体投影“中国干湿地区图”,再叠加投影“中国农作物(水稻、小麦)分布图”。引导学生探究降水对作物种类的影响。

展示案例五:北京种竹失败(略)。

展示材料:我国南方地区和北京地区的部分气候资料、“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设计意图:多图叠加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案例和开放性问题,有利于生生合作和动态性问题的生成。

教师预设:请根据案例材料,提出1~2个你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生成:为何在北京会种竹失败?什么占据主导因素?

教师点拨:除气候因素外,地形、土壤、水源也是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农业发展的重要自然因素。

叠图探究3:多媒体投影“中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和四大牧区、三大林区分布图”,再叠加投影“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业,高原、低山丘陵地带适宜发展畜牧业。

教师归纳: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自然条件比较稳定,应该充分利用,但同时也可以适当、合理地改造自然条件不利的地区。如丘陵地区发展种植业易造成水土流失,但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形成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就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功典范。

多图投影:江西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和景观图。

教师启迪:这是江西省千烟洲丘陵地区的农业布局图,请仔细观察这样的农业布局方式与平时见到的农业布局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各种农业区位因素之间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出发,分析区位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而抓住主导因素,统筹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农业人地关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教师承转:自然条件比较稳定,但可以利用改造。社会经济条件呢?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学生生成:社会经济因素不稳定或经常变化。

情境创设:荔枝产地、华清宫、杨贵妃。

教师启迪:唐朝诗人杜牧有一首诗“过华清宫”。荔枝是热带水果,生长于南方地区,要让远在长安的杨贵妃吃到新鲜荔枝,必须快马加鞭,快速送达,而现在很方便就能吃到新鲜美味的荔枝,是怎么运过来的?在购买荔枝时,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包装箱里还有什么?

学生生成:……

教师归纳: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可大大缩短产品运输的时间,加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地在地域上出现分离,并逐渐形成跨地区以至世界性农业区域专业化。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阿根廷的牛肉供应西欧人的餐桌,荷兰的郁金香装点世界。(投影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注重区位条件的变化趋势,才能对农业地理的研究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对于农业区位的多变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

展示案例六:太仓积极对接世博(略)。

问题生成:从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太仓人为对接世博做了哪些工作?注意到哪些农业区位因素发生变化?

学生活动:交通、市场、政策、科技……

教师归纳:世博会是个大市场,市场是最富变化的因素,市场大小、区位、产品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府鼓励或拟制政策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市场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区位。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就会扩大,反之,就会缩小。太仓濒临上海,市场因素决定了太仓服务上海、成为上海的后花园。

设计意图:区位因素中的动态部分,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体验,同时补充乡土案例,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升华。

展示案例七: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教材案例)。

学生活动:填表1。

教师启迪:请大家再思考一下,在这三个因素中,哪两个因素对于“时鲜业”来说,越来越重要?为什么?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变化过程中不难发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相比较,哪类因素变化更快?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农业各区位因素的可变性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这些因素可分为两大类: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于一个地区来讲,一定时期内自然条件方面的因素变化不大,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因素则经常变化。因此,农业生产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

拓展延伸:课后请畅想一下未来太仓农业的发展方向,每位同学撰写一篇小论文。

设计意图:通过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为家乡农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提升自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专家点评:通过课前指导学生搜集家乡的农业素材形成案例,引领学生关注家乡的同时,激发探究欲望。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和探究,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教学设计结构合理、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在提升思维能力的同时,有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江苏省苏州市教科院地理教研员 嵇 瑾)

叠图探究3:多媒体投影“中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和四大牧区、三大林区分布图”,再叠加投影“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业,高原、低山丘陵地带适宜发展畜牧业。

教师归纳: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自然条件比较稳定,应该充分利用,但同时也可以适当、合理地改造自然条件不利的地区。如丘陵地区发展种植业易造成水土流失,但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形成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就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功典范。

多图投影:江西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和景观图。

教师启迪:这是江西省千烟洲丘陵地区的农业布局图,请仔细观察这样的农业布局方式与平时见到的农业布局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各种农业区位因素之间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出发,分析区位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而抓住主导因素,统筹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农业人地关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教师承转:自然条件比较稳定,但可以利用改造。社会经济条件呢?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学生生成:社会经济因素不稳定或经常变化。

情境创设:荔枝产地、华清宫、杨贵妃。

教师启迪:唐朝诗人杜牧有一首诗“过华清宫”。荔枝是热带水果,生长于南方地区,要让远在长安的杨贵妃吃到新鲜荔枝,必须快马加鞭,快速送达,而现在很方便就能吃到新鲜美味的荔枝,是怎么运过来的?在购买荔枝时,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包装箱里还有什么?

学生生成:……

教师归纳: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可大大缩短产品运输的时间,加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地在地域上出现分离,并逐渐形成跨地区以至世界性农业区域专业化。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阿根廷的牛肉供应西欧人的餐桌,荷兰的郁金香装点世界。(投影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注重区位条件的变化趋势,才能对农业地理的研究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对于农业区位的多变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

展示案例六:太仓积极对接世博(略)。

问题生成:从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太仓人为对接世博做了哪些工作?注意到哪些农业区位因素发生变化?

学生活动:交通、市场、政策、科技……

教师归纳:世博会是个大市场,市场是最富变化的因素,市场大小、区位、产品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府鼓励或拟制政策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市场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区位。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就会扩大,反之,就会缩小。太仓濒临上海,市场因素决定了太仓服务上海、成为上海的后花园。

设计意图:区位因素中的动态部分,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体验,同时补充乡土案例,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升华。

展示案例七: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教材案例)。

学生活动:填表1。

教师启迪:请大家再思考一下,在这三个因素中,哪两个因素对于“时鲜业”来说,越来越重要?为什么?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变化过程中不难发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相比较,哪类因素变化更快?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农业各区位因素的可变性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这些因素可分为两大类: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于一个地区来讲,一定时期内自然条件方面的因素变化不大,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因素则经常变化。因此,农业生产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

拓展延伸:课后请畅想一下未来太仓农业的发展方向,每位同学撰写一篇小论文。

设计意图:通过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为家乡农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提升自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专家点评:通过课前指导学生搜集家乡的农业素材形成案例,引领学生关注家乡的同时,激发探究欲望。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和探究,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教学设计结构合理、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在提升思维能力的同时,有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江苏省苏州市教科院地理教研员 嵇 瑾)

叠图探究3:多媒体投影“中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和四大牧区、三大林区分布图”,再叠加投影“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业,高原、低山丘陵地带适宜发展畜牧业。

教师归纳: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自然条件比较稳定,应该充分利用,但同时也可以适当、合理地改造自然条件不利的地区。如丘陵地区发展种植业易造成水土流失,但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形成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就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功典范。

多图投影:江西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和景观图。

教师启迪:这是江西省千烟洲丘陵地区的农业布局图,请仔细观察这样的农业布局方式与平时见到的农业布局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各种农业区位因素之间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出发,分析区位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而抓住主导因素,统筹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农业人地关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教师承转:自然条件比较稳定,但可以利用改造。社会经济条件呢?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学生生成:社会经济因素不稳定或经常变化。

情境创设:荔枝产地、华清宫、杨贵妃。

教师启迪:唐朝诗人杜牧有一首诗“过华清宫”。荔枝是热带水果,生长于南方地区,要让远在长安的杨贵妃吃到新鲜荔枝,必须快马加鞭,快速送达,而现在很方便就能吃到新鲜美味的荔枝,是怎么运过来的?在购买荔枝时,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包装箱里还有什么?

学生生成:……

教师归纳: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可大大缩短产品运输的时间,加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地在地域上出现分离,并逐渐形成跨地区以至世界性农业区域专业化。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阿根廷的牛肉供应西欧人的餐桌,荷兰的郁金香装点世界。(投影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注重区位条件的变化趋势,才能对农业地理的研究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对于农业区位的多变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

展示案例六:太仓积极对接世博(略)。

问题生成:从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太仓人为对接世博做了哪些工作?注意到哪些农业区位因素发生变化?

学生活动:交通、市场、政策、科技……

教师归纳:世博会是个大市场,市场是最富变化的因素,市场大小、区位、产品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府鼓励或拟制政策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市场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区位。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就会扩大,反之,就会缩小。太仓濒临上海,市场因素决定了太仓服务上海、成为上海的后花园。

设计意图:区位因素中的动态部分,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体验,同时补充乡土案例,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升华。

展示案例七: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教材案例)。

学生活动:填表1。

教师启迪:请大家再思考一下,在这三个因素中,哪两个因素对于“时鲜业”来说,越来越重要?为什么?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变化过程中不难发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相比较,哪类因素变化更快?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农业各区位因素的可变性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这些因素可分为两大类: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于一个地区来讲,一定时期内自然条件方面的因素变化不大,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因素则经常变化。因此,农业生产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

拓展延伸:课后请畅想一下未来太仓农业的发展方向,每位同学撰写一篇小论文。

设计意图:通过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为家乡农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提升自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农业的区位选择》案例教学 第5篇

知识目标

1.了解区位的概念

2.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能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和评价

智能目标

通过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思想目标

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努力实现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教学难点

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区位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图表导读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农业生产活动有多种类型,并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展示:三江平原的种植业和青藏高原的游牧业)。

而且同学们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作物和驯化了的动物,那为什么这个地区要选择这种类型呢?一块土地放在面前,到底怎样去安排农业生产才是合理的呢?有哪些要素是需要考虑的呢?怎样考虑呢?这就是这一节课要研究的农业的区位选择问题。(板书:5.2农业的区位选择)

(转)注意,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区位,什么是区位呢?同学们在课本上找出它的定义,看看是否等同于位置。

新课教学

讨论归纳:不同,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板书斜体字)

(转)位置往往是固定的,因此,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后者,也就是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这里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农业的区位选择,怎么影响的呢?接下来我们就先来学习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从两则案例谈起。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两个材料,注意其中黑体字的内容。(板书:

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案例一:

据北京电视台“第七日”报道,望京地区某街道两旁种的竹子几乎全都枯死了。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后了解到:竹子是常绿浅根植物,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温带竹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2~17℃,1月平均温度-2℃~4℃,年降水量700~1000mm;亚热带竹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5~20℃,1月平均温度4℃~8℃,年降水量1000~1500mm。竹的根系集中稠密,竹秆生长快,生长量大,蒸腾作用强,对土壤、水肥条件要求较高。土层深厚、肥沃湿润、富含有机质、呈酸性反应的土壤最适宜生长。由此看来,该地区的竹子死亡不是管理不善造成的。该地区街道两旁选择种竹子是由本地区主管部门领导决定,从我国南方地区(亚热带竹区)引种的。

表一:北京与南方地区气候资料比较表

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

北京地区

一月平均气温

0℃以上

-4℃

年平均降水量

800mm以上

609mm

土壤

酸性

碱性

案例二:

据《北京晚报》报道,通州区今年从美国、欧洲引种树莓获得成功。树莓,亦称红葡,主要分布在寒带和温带地区,中国南北各地有野生。人工栽培最早始于欧洲,中国仅东北地区栽培。树莓根系较浅,要求疏松的土壤和较好的肥水管理。另据报道,2003年春,在北京八达岭长城东北部的永宁镇,有一片40公顷的玉米田被改建成国际标准化的树莓种植园。根据地方政府的规划,今后五年左右,位于长城北侧的北京延庆县境内的40万亩玉米田将有50%分批改建成树莓种植园。届时,树莓将达到20万亩。这是北京市为优化生态环境,防御蒙古高原风沙侵袭首都、建立环北京森林生态屏障而积极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一项重大举措。届时,采摘、品尝红莓成为一项普及的休闲旅游活动。在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红莓果被誉为“黄金浆果”,广泛用于饮料、食品、糖果、冷饮和鲜食。树莓在我国刚刚起步,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因此,树莓将成为我国新兴果业的先锋树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附:延庆永宁镇部分自然资料

案例应用:

思考一:北京从我国南方地区引种的竹子失败了,而延庆县永宁镇从欧美地区引进的树莓却获得了成功,为什么?

结论:气候、土壤(板书)

分析:

1.光照、热量、水分等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不同的动植物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气候条件,而气候条件的分布往往具有地域性。

2.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种类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

思考二:“北京从我国南方地区引种竹子”,“延庆县永宁镇从欧美地区引进树莓”这两个举动撇开自然条件不考虑,有没有什么非自然的因素在影响这种行为呢?

结论:政策、市场

分析: 1.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北京竹子的引进就是政府决策的结果,永宁镇树莓的引进也是北京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2.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和和社会两大部分──投影图“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补充其他重要的农业区位因素。

跟踪训练:农业在三江平原与青藏高原进行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

思考三:北京地区是否就无法种植竹子了?有哪些办法呢?

结论: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板书)

分析:

1.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扩大南方竹子的区位范围。

2.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北京地区种植竹子,目前来说气候、土壤、水分等都存在较大障碍;但这些障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例如可以通过建立温室等方式改照当地的光、热、水等条件,从而让竹子度过不适宜的冬春季节。另外对于所需酸性土壤我们也可以通过人为方式改造。

跟踪训练:1.双季稻生产、小麦种植的例子

2.玻璃温室、梯田、茶园喷灌

追问:当前阶段,你要是北京的城市规划部门的主管领导,你真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改造当地的自然条件吗?

结论:不会

分析: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要根据当时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到投入和产出比,另外还要注意保护环境。

思考五:北京市的远郊区县在自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能否都种植树莓?

结论:社会经济因素是发展变化的(板书)

分析:北京引种树莓可以说一方面是自然条件适合,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树莓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量,但是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不像自然条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跟踪训练:

1.城市周围将生产的重点转为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

2.果树的种植面积随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3.北京冬季可以吃到南方的蔬菜。

4.荷兰的鲜花装点着世界;美、加、澳、法等国成为世界主要的商品粮食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5.我国的棉花价格与棉花种植面积之间的关系。

边练,边总结并板书。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反思 第6篇

本人在3月27日,进行了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本节的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特点。”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制约。在发展农业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通过本节的学习,为下面两节有关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我利用了书上的两幅图。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每幅图并进行比较,得出两者气候条件不同。为了让学生明确地理位置差异,补充了中国地图,以及我国各地的农业生产,以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出不同地理位置上农业生产的差异。因此,学生在理解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上比较容易,掌握的效果不错。

在具体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时候,我把教材上的顺序进行了处理。教材上先列举出各个影响因素,再通过活动进行练习;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我将活动穿插在区位因素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分析活动,得出一个一个的影响因素,最后把所有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这样由现象到结论的处理,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自己分析出结论的成功喜悦感,进而激发兴趣,增加自信。从后面的反馈练习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的效果很好。同时,我在从课外补充了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荔枝”的案例。当学生看到荔枝图片时,表现得很兴奋。在此基础之上,我引用杜牧《过华清宫》中有关荔枝的诗句说明交通因素对于农业区位的影响,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如购买荔枝时发现冰块等,从而说明保鲜技术对于农业区位也有影响。接着通过说明我们现在吃到的荔枝是空运而来的,让学生感受到交通等区位因素是变化着的,从而自然地引出下面农业区位因素变化这一知识的教学。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我在处理“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和“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两个案例时,只让学生自主阅读分析出具体的影响因素,而对于活动中涉及到“西班牙与法国之间的竞争”及有关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大胆舍弃。这些知识在后面的章节中都有详细表述,在本节课上没有必要讲解。

在本节教学中,本人运用换位思考解决问题。比如:在本节课的最后,我展示了我国的四个地方,对学生说:“假如你是该地一位农民,且有一块地,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你会选择哪一种农业类型?并说出理由。”学生很感兴趣,讨论热烈,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这样的练习,学生解决起来得心应手,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3.1农业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第7篇

赵洁

教学目标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4.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 和主导因素。

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是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教学方法:

知识讲授、案例分析、问题探究、读图指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同学大部分都生活在城市中,你们对农业有所了解么?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又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不同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政策等的差别,产生了不同的农业生产情况,那么,具体来说,影响农业生产有哪些区位因素呢,不同地区的农业地域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农业的区位选择”

[新课教学]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板书)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板书)

(学生活动)课本图3.1 3.2提问:为什么这两个地区的农业景观差别这么大呢?是什么造成的?

(教师归纳)两地的农业景观不同,图3。1是水田广布,图3。2是牧场和草地广阔,主要是它们所处的位置和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这也说明两者的区位不同。

泰国湄南河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高温多雨、水源充足;人多地少,——械化化水平低——水稻种植

澳大利亚:地形开阔平坦、气候温暖、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小麦种植和放牧业

(一)农业区位的含义(板书)

农业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作用,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板书)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读图,提问:根据教材第42页图3。3,思考以下问题: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3)这些因素哪些是自然因素,哪些是社会经济因素?

学生讨论回答: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除以上因素外,农民自身素质,农民自身的资金情况,当地的科技情况,种植历史等等对农民自身决策都是有影响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是自然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是社会经济因素。教师适当引导、点评。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板书)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科技等(板书)

(教师讲解)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就是这六点。

气候:气候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就光照来说,生物有喜阴和喜阳之分,就热量来说,不同的热量带分布不同的生物;就水分来说,不同的生物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水分条件。年降水少于250毫米,除有灌溉水源, 一般不能种植作物。

地形:地形以不同的海拔高度、地势起伏、地面坡度等方式,直接影响农林牧用地的分布和利用方式,同时还通过热量、水分在地表再分配的影响,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平原——耕作业;山地丘陵——畜牧业、林业(一般坡度大于18°不利于发展种植业)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质地粘重,呈酸性,土壤肥力低,适宜种茶树等,不适宜种粮食作物。东北的黑土和黑钙土,是最肥沃的土壤,往往成为重要的农业地带。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人们可以多种途径,进行改造。例如,宁夏气候干旱,发展种植业需要加强灌溉改造水分条件;东南地区丘陵地形坡度大,发展种植业需修筑梯田改造地形条件。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性生产基地建设。(学生活动)前后四位同学为一组,讨论完成第43页“活动题”,思考问题:

(1)下列农业生产主要受那些区位因素的影响?

(2)第三个材料沿海地区耕地的农业变迁还能说明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1、气候,地形,市场

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是变化的。

(教师归纳)以上我们从具体事例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而且我们意识到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是在发生变化的。

(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板书)

(学生活动)阅读案例: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分析如下问题:

(1)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所起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讨论回答:水源,交通,市场,自然灾害。市场、交通运输和自然灾害影响越来越大,教师适当引导、点评。

(教师归纳)从案例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板书)

(教师讲授)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在同一农业地域内,农

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板书)

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师讲解)混合农业是一种将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经济发达国家其生产形式比较稳定,分布比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猪等。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

教师进行读图指导,根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牧羊带在澳大利亚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分析:澳大利亚东南墨累—达令盆地是农牧皆宜的地区。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从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等方面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教师设问)那么,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的区位因素有什么不足之处?水源 课件展示澳大利亚大分水岭的雨影效应的形成原理及东水西调示意图。

(教师讲解)澳大利亚东南部受大分水岭的影响,降水集中于大分水岭的东侧,在其西侧形成山地的雨影效应,降水丰富地区与农业生产地区分布不一致,灌溉成为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因此,澳大利亚对水利工程建设很重视,东水西调促进了墨累—达令盆地农牧业的发展。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使农业生产得到良好的发展。我们还介绍了农业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作业]以你的家乡为例,调查研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变化的情况。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农业区位的含义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科技等

(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第8篇

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 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 并作出分析、综合, 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 就是调查法。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把握当前的状况, 也可以是为了揭示存在的问题, 弄清前因后果, 为近一步地研究或决策提供观点和论据。

地理调查法是指教师通过地理调查的方式, 指导学生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方法。这一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获取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综合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地理调查法教学的实施步骤

1.确定调查内容

选择调查的内容要与农业区位选择的教学实际相结合, 以理解农业区位影响因素教学目标为依据、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以客观的教学环境为前提, 在学生有限的地理知识基础上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来确定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可由教师提供或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提供的参考选题, 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当地地理环境条件设计, 由教师自己编纂。学生自主选题, 更能体现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选题, 使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意识得到具体的、初步的培养和训练。

例如适合我校学生关于农业区位选择教学的调查可以是:

(1) 调查云南近四年干旱使得周边农业景观产生哪些变化?

(2) 调查在抗旱中, 有哪些农业技术的应用?

(3) 调查在此季节 (四、五月份) , 时鲜水果草莓、樱桃的价格与去年比略有怎样的变化?调查价格变化的原因。

(4) 调查玉溪市政府对红塔区种植烟叶的农户实施哪些扶持、优惠政策?

2.准备工作

要做好一件事, 必须是想做爱做, 调查活动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 需要吃苦耐劳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要注意安全, 要有组织纪律, 所以开展活动前要对学生做好思想教育和动员工作;准备调查过程中需要的图文资料、统计资料;为了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还需要进行小组分工, 并制定组织纪律, 研究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3.调查的设计

地理调查毕竟是一种教学活动, 是整体教学的组成部分, 对其设计要遵循教学设计的一般原则和调查的特殊规律。调查的设计包括:

(1) 目的设计:包括调查的对象和内容;调查后学生需要了解、认识到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有:气候、水源、地形等自然条件和市场、劳动力、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以及育种、栽培制度等技术条件。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观,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思考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2) 准备设计:调查前对学生指导;小组分工, 责任明确。

(3) 过程设计:过程设计包括调查的步骤、程序、及组织实施;调查结果的呈现方式及结论;调查后的总结和反思。

4.地理调查的实施

(1) 实施是具体的操作过程, 是地理调查活动的实质性环节, 也是学生实地探究、获取真知的平台。在这个阶段主要经过:访问、调查──资料收集──分析──得出结论。学生最后的活动成果主要是以小论文形式呈现。这一过程教师要一直跟踪到位,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调查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整理资料、归纳结论、展示成果;成果交流中同样蕴涵着非常丰富和特有的素质教育价值, 通过交流与成果展示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成果展示一:云南近四年干旱使得周边农业景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原来该季节 (四、五月份) 主要种植水稻, 而现在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 同学们可以环视学校周边大多数农田以种植玉米为主, 而在一些边远的山区已经不从事农业生产。

成果展示二:干旱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据调查在抗旱中, 农业技术的应用有:旱育秧治旱。旱育秧除具有早播、早栽、早熟、高产、高效等优点外, 还有大大节约育秧用水的特点;以改种治旱, 对常年无水栽秧的旱片死角, 应主动改种玉米、高粱等旱地作物;稻覆膜栽培, 其具有节约用水、抑制杂草发生、减轻病虫危害等优点;在水源有限的条件下可确保水稻及时栽插, 技术上要抓好厢式免耕、精量施肥、地膜覆盖、节水灌溉等关键技术环节。

成果展示三:由于近四年的干旱使得草莓种植面积缩小, 樱桃产量锐减, 而市场需求量增加, 供小于求, 其价格自然上升;由于干旱灌溉成本、劳动力成本上升, 其价格也要上升。

成果展示四:玉溪市政府坚持以烟农为本, 制定较为完善的扶持烟农政策, 把保护烟农和种烟效益积极性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烟叶收购政策, 整合资金, 不断加大和调整完善烤烟生产扶持政策, 正确处理好烟、粮、菜的比较效益关系, 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补助烟农, 诸如烟农种烟有肥料补贴、农药补贴、育苗补贴、机耕补贴、抗旱补贴、受灾补偿、优质品种种植和烤煤补贴、优化烟叶结构补贴等等, 通过这些补贴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烟农种烟积极性和烟农利益。

今年政府对烤烟的提价和补助进一步加大, 烟农从1亩烤烟的提价和各种补助中可以获得五六百元的收入。今年烟叶收购价上调20%, 仅此一项每亩烤烟就增收200多元, 现在栽烟一年比一年有希望了。

(2) 小组代表发言。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陈述论文或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自己调查、试验、分析、总结的全过程;谈谈对活动过程中的一些突出体会, 特别是如何提高了自己的能力等。

(3) 教师小结。

(4) 在班级公告栏张贴。

(5) 组织评价。把实践和创新这两方面放在评价的首要地位, 保证活动内容联系所学知识, 符合地理学的科学性, 具有实际利用或参考价值, 且有一定的创新性, 并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 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评价时要评出优秀的调查报告, 活动积极分子并给予他们适当的物质奖励。

三、实施地理调查法在教学中的意义

1.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地理调查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

2.有益于地理知识迁移和技能发展

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访问有关人员、实地调查、查阅资料, 了解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探讨怎样改造自然条件, 怎样充分利用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为农业发展服务。这就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3.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地理调查实践活动提供的舞台要比课堂空间广阔得多;实践活动过程中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也比课堂深刻得多。

(1) 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 在活动中每个人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 全体参与, 为了履行责任, 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 自主地思考和行动。

(2) 人际交往能力。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 在合作与竞争中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充分, 即使是个人活动, 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 这些交往是多方面的又是多层次的, 学生在其中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 例如接受别人意见、坚持自己观点、吸收他人思想中合理成分以修正自己的思想;学习与人交流, 例如请人帮助、给人帮助、相互帮助与共同协作完成等。

(3) 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在把自己的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之前, 还没有把它潜在的学习变为可同自己或别人交流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可通过让学生向全班同学宣讲自己的或本组的观点, 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得到发展, 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上一篇:舒克和贝塔历险记的读书笔记下一篇:2025年煤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