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驱动经济

2024-07-23

技术创新驱动经济(精选6篇)

技术创新驱动经济 第1篇

创新驱动引领合肥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合肥实现生产总值7213.45亿元合肥联宝电子 资料图市统计局昨日发布20合肥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年,全市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总体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GDP)突破7000亿元,达到7213.45亿元,同比增长8.5%。工业、投资、消费、进出口总额和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表现亮眼。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中高速增长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GDP)增幅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与全省持平。三次产业同向发力,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2.75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643.08亿元,增长8.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297.62亿元,增长8.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2:50.9:44.9调整为3.8:50.5:45.7。与此同时,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也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8和0.4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249.59亿美元,增速由上年下降8.1%转为增长33.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2.2和12.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6351.43亿元、增长5%,其中工业投资2356.48亿元、增长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8.51亿元,增长11.6%;财政收入1251.15亿元、增长12.3%,地方收入655.9亿元、增长6.7%。需求升级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合肥出口加工区 资料图经济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强基础、调结构,投资作用充分发挥。去年合肥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64个、同比增加153个,完成投资962.61亿元、增长1.01倍。六大主导产业完成投资1255.29亿元、增长13.7%,其中新型平板显示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分别增长50.3%、15%。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1207.22亿元,增长8.8%。产业升级为工业带来持续发展的力量,大众化、品质化使得合肥消费活力持续激发。分析报告表明,消费者对外卖等大众餐饮的需求推动了餐饮行业新一轮增长,全年餐饮收入295.89亿元,增长17.8%。此外,家具类、书报杂志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等消费结构升级类商品增长较快。此外,2017年,合肥扩进口、优出口,外贸发展更加平衡。全市进口总额103.93亿美元,增长71.8%,占进出口总额比重由上年32.4%提升到41.6%。出口总额145.66亿美元,增速由上年同期下降7.8%转为增长15.3%,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57.8亿美元,增长22%。提升质量让发展环境更宜居翡翠湖 资料图2017年,合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能耗降低污染减少,资源、能源利用率大幅提高。全年财政节能环保支出达53.95亿元,增长1.4倍。生态投资189.03亿元,增长1.3倍。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5.2%。PM10、PM2.5浓度分别为80、56微克/立方米,分别下降3.6%和1.8%,是全省唯一实现“双下降”的城市。财政收支质量进一步提升。去年我市完成财政收入1251.15亿元,增长12.3%。其中,税收收入1102.75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88.1%。财政用于民生支出818.42亿元,占全部财政支出的84.9%,全年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2.62万套,建成城区幼儿园47所、中小学25所。财政收入增加、民生得以改善的同时,市民就业增加收入提高。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3.97万人,比上年多增0.77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50元,增长9.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972元,增长9%,增幅居全省首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94元,增长9%。 资料图

技术创新驱动经济 第2篇

后白镇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作为关键环节,以集约发展作为重要取向,坚持“创新驱动、优化结构、外向拓展、做强做精”的发展原则,切实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实现了民营经济活力与实力的双赢,形成了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后白企业家精神。

一、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一)民营企业壮大的内在要求

民营经济要壮大发展就必须顺应形势发展,主动参与转型升级。民营经济本来就是顺应市场经济,顺应消费而兴起的。转型升级的重要转变就是转向市场拉动经济发展,转向消费拉动经济发展,这对民营企业是难得的好事。民营企业应当抓住机遇,借机而为,借势发力。民营企业率先进行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结构的科学调整,就会获得超额的社会回报和经济利益。

民营经济作为地方的重要经济形式之一,转型升级对民营经济来说是重要机遇和要求。一是民营企业产权明确,有长远打算,而转型升级必须有战略眼光和长期打算。二是民营企业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有着特殊的敏感性,转型升级就是对变化了的市场和环境的反映。三是民营企业家会自觉遵循一系列市场规则,比如投入和产出相比较的规则、经济核算的规则、规避风险的规则等,这有助于民营企业平稳实现发展壮大。

(二)民营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是宏观上民营企业融资难,管理服务部门职能有待加强。除招工难、生产成本上升等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外,地方担保体系建设与发动地区相对滞后,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现象相对突出。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上市融资、引进风险投资等门槛比较高,而且地方风险投资机构甚少。同时作为民营企业的管理和服务部门行政效能有待加强,对外的协调工作缺乏独立性,明显影响到其作为民营企业管理服务部门职 1

能的发挥。

二是微观上民营企业整体素质不够高,竞争力不够强。这主要表现为“五多五少”:一是民营企业数量多,但上规模的企业少。二是加工制造型企业多,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少。三是民营企业代加工品牌多,拥有自主品牌少。四是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五是传统管理式的企业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少。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企业内部缺乏严格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等问题日益显现,影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后白镇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民营经济是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的重要方面军,发展后劲的主要经济增长极。后白镇一直重视发展民营经济,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是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

(一)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巨大。后白镇2010年后白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亿元,年均递增30%,是“十五”末的2.5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亿元,累计完成36.0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1 倍。这些数据中间,民营经济贡献了主要力量。后白镇2010年实施千万元以上大项目22个,五年累计86个。后白镇拥有私营企业620家,个体工商户2300户,民营经济总量比“十五”末增加1.5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8家,比“十五”末净增28家。

(二)民营工业发展形势向好。累计投入3000万元建设后白和张庙两大工业园区。建成园区道路5公里,铺设污水管道6公里,架设高压杆线2公里,平整土方640万方,将后白园区框架扩展至3平方公里。在张庙园区实施绿化、亮化和下水道工程,完成土地平整面积200亩。高标准建设民营创业园。目前民营规模企业数量居全市首位,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近10家,超5000万元的近20家,形成以输变电、轻工机械、针织服装、工艺玩具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

(三)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截止2010年末,后白镇各企业共自筹资

金2.9亿元用于新产品的研发和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达18亿元。10家企业获句容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7家企业获科技三项经费项目,江苏省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实现零的突破。2010年完成专利申请170件,发明专利16件,授权专利127件。后白镇现拥有省级民营科技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

三、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策略探讨

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挑战中善于寻找机遇,就会赢得发展的先机。这一过程必须注重科技引导,创新驱动,创新是民营经济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企业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一)推动民营企业做强做精,促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以强化规模优势、品牌优势、竞争优势为重点,积极进行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成为行业排头兵。鼓励民营中小企业向“专精特优新”方向发展,提高进入大企业产业链的能力,提高在细分市场的竞争能力。发挥民营企业培育自主品牌的主体作用,不断提升其品牌内涵和价值,形成一批知名品牌群体。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用地、生态环保的要求,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向集聚化、集群化方向发展。支持民营企业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大中型企业技术研发机构、行业协会、产业园区及其他专业服务机构,加快建立—批公共技术服务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信息发布、成果转让、质量检测、人才引进、联合攻关等服务。

(二)加强载体建设,实现规模扩张。结合104国道改道工程,做好后白、张庙两大工业园区范围内土地规划调整工作。实施后白园区“南拓东延”工程,拟投入8000万元,新扩面积2平方公里,新建园区大道

3.5公里,铺设市政管网5公里,完善绿化、亮化、通讯、两水等基础配套设施,尽快使园区在开发上实现“整合、优化、扩容”三同步,在布局上实现“集聚、集群、集约”三提高,在功能上实现“商务、政务、服务”三配套。加强创业平台建设,新增标准化厂房5万平米,迅速把创业园打造

成民营经济先导区,确保五年内新开工工业企业建筑面积50万平米。

(三)坚持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升级。创新能力转强,内生动力提升。以输变电、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环保产业四个领域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扶持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持续推进技改扩能,引导企业由家族经营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到2015年末,新增企业研究生工作站3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4家;完成技改投入10亿元以上。新增规模企业50家,培植千万元销售企业100家,亿元销售企业20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3家。输变电产业销售超20亿元,服装产业8亿元,机械制造产业6亿元,环保新能源产业5亿元。

(四)突出招商选资,积极盘活存量资产。以重大项目建设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努力抓好招商引资和招商选资工作。积极盘活闲置资产,利用一切条件使资产最大增值。主动对接南京,重点开拓常州、武进,突出苏锡常地区和上海的区域招商。把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作为招商重点,下功夫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大项目。

(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优化扶持方向,重点支持民营企业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改造、制定标准、创建品牌,以及面向民营企业的各种专业化服务平台与载体建设。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在支持范围上要打破所有制界限,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支持力度,完善再担保机制,逐步扩大民营企业贷款担保规模。建立和完善对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激励与补偿机制,鼓励担保机构降低对民营企业的收费标准。

(六)提升对民营经济的服务水平。全面清理和规范各类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各类涉企收费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综合服务功能,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财税环境。加强

执法队伍建设,严格规范执法行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细化量化执法幅度,并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民营企业依法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依法保护企业主的名誉、人身和财产等各项合法权益,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提出的行政复议、投诉等,政府必须及时受理,公平对待,限时答复。

(七)弘扬后白企业家精神,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广泛宣传后白民营企业家积极向上、踏实苦干的创业精神和社会形象,树立一批白手起家、诚信经营、依法纳税的“创业领袖”,引导全民见贤思齐,鼓励全民自主创业,达到万众一心共谋发展的积极社会效应。制定激励引导机制,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整合信用社、农行、信贷所等金融渠道,通过贷款贴息、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群众投资创业,并鼓励担保机构对创业者的银行贷款提供担保服务,免收创业个体和私营企业办理营业执照费用。

后白镇在以后的发展中将努力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为民营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碰到的突出问题和困难。通过树立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自主创新等方面的典型,以点带面,带动更多的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更大贡献。

技术创新驱动经济 第3篇

1 创新与创新驱动型经济

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驱动经济增长的力量是不一样的。21世纪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也逐步转变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区域经济优势也不再严重依赖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拥有状况, 而是依赖于国家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构想和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概念最早由熊彼特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 他被视为现代创新研究的奠基人, 但其创新思想可追溯到亚当·斯密与马克思。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影响下, 国际经合组织1996年最早给出了知识经济的定义。“创新驱动”是指企业具有创造力和持续创新的原动力, 从而形成强大的产业竞争力, 驱使和推动经济发展。显然, 创新驱动可以在减少物质资源投入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 它不仅解决了效率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依靠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激励创新制度等无形要素实现要素的新组合, 是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和商业上的应用和扩散, 是创造新的增长要素, 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增长方式。

自从英国政府1998年正式提出“创新驱动型经济”的概念以来, 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出了创意立国或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已经被提到了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战略层面。创新型经济是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 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 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 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 以创新产业为标志的经济。现在谈经济转型升级, 转型最重要的就是增长方式转型, 发展创新型经济实现经济转型, 主要靠物质投入的推动转向创新要素驱动。这个创新型经济有三个特征, 一是以创新知识密集产业和绿色技术产业作为标志,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动结合, 第三知识创新为主体, 也就是大学、科研机构同技术创新主体紧密合作[1]。而2015年江苏要想实现创新型强省建设, 就必须将自主创新作为基本战略, 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强大竞争优势并进入依靠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阶段。就必须达到经济发展进入创新驱动经济阶段, 不仅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而且高科技优势产业突出, 经济结构合理, 增长方式科学, 循环经济发达, 社会和谐发展, 科技对经济社会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提高, 对外技术依存度大幅度下降, 全省的综合竞争力处在全国的前列, 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成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创新驱动经济对江苏加快实现创新型强省的战略意义

江苏是全国最早提出建设创新型强省的省份, 也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大省, 江苏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特殊的省情特点, 决定了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作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路径, 把建设创新型省份作为决定江苏未来命运的战略决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江苏要构建率先发展的新优势, 就应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江苏“十二五”发展规划把创新驱动确定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核心战略, 把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战略。要以创新驱动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按照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的目标, 到2015年, 实现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进步贡献份额大幅提升,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创新型经济, 也是关系江苏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2]。当前, 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明显加大, 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加快转变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 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大势。到2015年, 江苏要想在“十一五”基础上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个“翻一番”, 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科技企业总数三个“翻两番”,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5%, 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5%以上, 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达400件,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以上, 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的目标, 就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发展创新型经济,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创新, 着力构建富有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 大幅度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3 江苏建设创新型省份进程中, 创新驱动经济的发展现状实证分析

目前国内外对于创新型经济评价指标的论述不多也不统一, 本文依据浙江大学吴晓波教授构架的创新型经济评价体系, 来考察江苏创新型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创新型经济的评价指标包括三个主要部分:资源类指标、过程类指标和产出类指标。简化的指标体系包括以下9个核心基础指标。资源类指标:每万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GDP比重;每万人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量。过程类指标:每万名研发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每十万人授权专利数;技术市场成交额。产出类指标:高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本文主要通过这九个核心基础类指标来说明江苏的创新型经济发展现状[3]。

3.1 定量分析

本文采用Spss20软件, 运用因子分析模型, 对全国31个省市的创新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评价 (数据来源于2013中国统计年鉴、2013江苏统计年鉴、2013中国高技术产业年鉴和2013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 通过具体数据来说明江苏创新型经济在全国的发展情况 (本文只提取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浙江、山东、江苏在全国经济发展迅速, 创新突出的几个省市进行比较) ,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2 通过各指标的具体现状进行分析

第一, 创新资源类要素。人才是一切创新活动中最核心的资源。作为人力资源大省, 江苏在创新型人力资本投入方面呈现“在渐进式增长中素质提升”的特征。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 (包括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 数量占人口比例在2006到2012年中保持了较快增长, 但仍与北京、上海等地有差距。而作为直接从事创新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来说, 其每万名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由2006年的23.89增长到2012年的44.96, 增速很快。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反映了一个社会对研发投入的重视程度, 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影响。2012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3%, 比2006年增加0.69个百分点。2006~2012年,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左右, 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趋势, 平均每年增加0.1个百分点, 反映江苏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呈现逐年增强的特征, 在全国仅落后于北京、上海、天津, 排名第四。

第二, 创新过程类指标。每万名研发人员科技论文数反映的是知识创新指标, 而从全国数据来看, 江苏在这方面并没有进入前五, 说明江苏省知识与技术创新的产学研并没有密切地结合。专利反映了原创性的创造发明数量及对创新的保护程度。而发明专利作为三种专利中最重要的一种, 一个国家、地区、企业所拥有的数量集中体现了国家、地区和企业的自主创新的能力。2012年, 全省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7件, 是2010年的2.28倍, 年均增长51%。但全社会每十万人授权专利数在全国主要大省中江苏排名靠后。技术市场成交额主要由技术输出交易额和技术吸纳交易额决定。2012年江苏省技术输出交易额居全国第三位, 仅次于北京、上海, 高于广东、浙江、山东等地, 由此可看出, 相对于其他省市, 江苏省技术市场交易比较活跃。从长期来看, 技术供给能力充足会给江苏省产业的健康发展及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数量指经国家及省有关部门认定的、企业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机构数量。2012年, 全省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达2807家, 是2010年的2倍, 年均增长41.5%。表明江苏研发机构的企业数不断增加, 科技型企业数快速增长, 在R&D资金投入方面呈现“结构优化, 主体突出”的特征, 即:科技经费支出占全社会投资总额之比呈上升的态势, 这主要依赖于企业自筹经费的上升, 显示江苏的投入结构比较合理,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投入初步形成, 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第三, 创新产出类指标。作为创新型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 江苏产出指标排名第一。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在2008年至2012年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 年平均增长25.1%, 无论是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 还是高技术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逐年上升, 高新兴技术产值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0.47%增加到2012年的0.83%, 仅落后于广东, 排名第二。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从2006年的26.2%稳步提高至2012年的37.49%, 增加了11.29个百分点。反映江苏创新性产业成长总体上呈现出“稳中提升”的特征。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0.36%增加到2012年的0.44%, 增速明显, 但也仅仅领先于广东, 而人均GDP由2006年的28526元增加到2012年的68347元, 年平均增长11.2%, 领先于山东、广东, 但落后于北京、上海。由此看出, 江苏产业结构中出现了创新性产业成长的态势, 但与国内其他较发达地区相比仍有明显不足。

第四, 创新的经济绩效。科技进步率逐年提高, 全要素生产率也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随着创新型经济的发展, 江苏工业废气排放量及工业废水排放量等指标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持续下降, 环保系统建设无论是机构数还是人员数量都有明显提高, 说明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创新对产业升级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012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中江苏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一, 表明江苏发展创新型经济在全国最具有优势和潜力。但总体而言, 江苏仍处于以要素和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阶段, 过度依赖于劳动力比较优势和物质资本投入, 部分行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过高,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研发能力。随着人均GDP突破7700美元, “十二五”期间江苏已具备从要素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客观条件。

综合上述9个主要指标来看:江苏省在创新资源、过程和产出方面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尤其是研发经费投入保持了高速的增长, 显示出各界对创新的重视程度和实践力度都有明显增强。但仍然要看到自身与领先者的不足与差距, 比如:作为连接知识创新资源与创新经济产出的重要制度环节, 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中创新性产业的发展, 江苏“R&D/GDP”和“科技经费投入/工业增加值”的水平等问题仍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 江苏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和创建创新型强省的任务可谓任重而道远。

4 江苏建设创新型强省与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对策

从江苏创新型经济运行现状及江苏建设创新型强省的战略目标看, 江苏创新型经济发展仍与其他城市有一定的差距, 为了实现江苏创新型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以达到2015年江苏首先达到创新型强省的目标, 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 发挥优势, 突出产业创新地位, 引领全省创新发展方向。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核心, 是关键, 也是江苏发展创新型经济最主要的标志。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把握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 抢占产业制高点, 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的要求, 紧紧依靠科技的力量, 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攀升, 提高服务业创新发展水平,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加强前瞻性产业培育, 着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确保“十二五”期间,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幅将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 若干产业和关键技术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部分领域成为全国重要的产业研发创新高地, 以确保基本实现创新型强省的战略目标。

第二, 强化产学研政合作[4]。推动产学研政紧密合作, 是促进经济与科技融合的突破口, 是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关键所在。要创新产学研政合作机制, 促进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良性互动、创新成果和产业需求有机衔接, 努力实现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优势叠加”, 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强化知识产权导向功能, 明确产学研政各方的责权利, 大力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主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引导企业主动介入早期研发活动, 促进建立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学习苏南模式, 发挥政府作用, 以政府为主体吸引外地的科教资源。例如, 苏州、无锡、常州等地或是新建科教城, 或是以原有的开发区、工业园吸引大学和科学院进入建立与当地合作的研究院。推进省科技创新条件平台建设, 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校、体系完备, 并能够为创新型经济省份建设和综合经济实力增强提供服务的基础性创新平台。

第三, 加强研发投入, 为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在科技经费投入一定时, 研发投入的方式决定了科技资源的产出效率。在科技投入强度方面, 江苏“R&D/GDP”和“科技经费投入/工业增加值”的水平距离上海、广东还有较大的差距, 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 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强度已刻不容缓。首先,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现有商业银行的科技金融功能, 鼓励在其内部设立科技专营机构, 建立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防范和评估制度。设立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 专门用于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以及扶持带有共性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项目。其次, 引导、激励企业增大对科研的投入, 力争在短时间内实现由多元化投入过渡到以企业投入为主。鼓励引导企业大力开展创新研发, 鼓励企业更多地承担国家和江苏省重大科技攻关任务, 政府应制定有利于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法规和实施办法, 如优惠的税收政策、宽松的信贷政策等。力争江苏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2.25%增加到2015年的2.5%, 达到国际公认的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实现创新型强省建设。

第四,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当前, 人才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制定合理的科技人才战略, 实现科技人才内、外源的融合发展。坚持“以人才带项目, 以项目引人才”的导向, 强力推进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项目招商, 拓宽引才引智渠道, 通过在海外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加强与海外专业团体和留学生组织的联系等方式, 引进重点产业急需的高端人才和项目。加快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一大批应用型人才、一大批技能型人才, 重点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 特别是科技企业家, 为向创新驱动型发展方式转变奠定要素基础, 为创新型经济发展做好人才资源储备,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发展创新型经济和建设创新型省份, 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5]。我们将全方位推进江苏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和创新型省份的建设, 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推进。用知识引领创新, 用实践推动创新, 用民智激发创新, 用制度保障创新, 完善推动创新的组织架构、支持体系, 引导市场机制在配置创新资源中发挥作用, 激发全社会创新的智慧和力量, 推动江苏创新型强省建设。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江苏建设创新型省份进程中创新型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 并结合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 构建了创新型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该指标体系对江苏创新型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比较分析, 揭示出江苏目前创新型经济发展状况及不足。最后, 提出适合江苏省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完善创新型省份建设中的创新型经济发展。

关键词:创新型省份,创新型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银兴.关于创新驱动和创新型经济的几个重要概念[N].新华日报, 2011.

[2]李学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J].江苏科技厅, 2011.

[3]吴晓波.浙江省创新型经济运行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 2008.

[4]刘志彪.江苏创新型经济发展特征、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与对策[Z].2010.

加快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 第4篇

关键词:创新驱动;资本;人口;出口;产业升级;自主创新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程表明,创新驱动是一个国家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过去三十多年特别是近十年,中国经济保持了两位数的高增长,主要依靠的是生产要素的粗放式投入。实践证明,这种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而且这也是造成经济结构失衡、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社会问题严重的主要原因。在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等传统增长要素变得稀缺、价格日益上涨,资本回报率下降,环境约束日益加强,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国际竞争形式多样以及科技面临新突破的形势下,经济增长须更加注重投入产出效益、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更加注重国际国内的平衡,更多依赖基于知识、技术和管理的创新驱动,以此消除长期发展瓶颈、避免和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提高经济可持续能力、推动产业由大变强,实现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根本性转变。

一、中国原有经济驱动力逐渐减弱

从2001年到2011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速度在先期二十年高速发展的前提下,继续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从2008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速初显疲态,虽经4万亿的大刺激短暂反弹,但从2010年四季度以来,GDP连续七个季度下降,中国经济原有经济驱动力逐渐减弱,支撑经济高增长的三大红利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一)资本红利减弱

中国过去三十多年中,资本投入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在40%以上,最近几年已经超过了50%。以名义资本形成来计算,1978年1378亿,2011年达到了22.9万亿,增加了166倍。如果考虑物价的变化,资本形成也增加了29倍,平均每年增长超过10%。然而,资本产出率自2000年来已持续下降,年均降幅达3.3%。从目前趋势上看,未来以资本为主拉动经济增长的成本将继续升高,粗放式投资主导的增长难以为继。未来我国资本回报率的提升将主要受制于能源资源环境约束、中低端工业产能过剩、基建步伐减缓以及政府主导型投资效率的低下。

(二)人口红利减弱

过去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年,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另一大驱动力来自“人口红利”,即人口抚养比的下降和15-65岁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增加。由于50、60年代的高出生率,人口迅速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随着制度的变革释放了出来。随后,70年代末期实行的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出生率骤降,儿童抚养比,即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的比重在过去的35年间不断下降,由1975年的40%降至2010年的20%。而另一方面,老年抚养比,即老年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则保持稳定。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快于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增速、总抚养比出现显著下降,由1973年的78%一路下降至2010年的38%。这一人口结构的变化推動了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人口红利正逐步消失,劳动力的增长正明显放缓,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快速增加,中国的老龄化进程比其他国家来得更早、更快,中国是在人均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就进入老龄化社会。参考联合国人口预测人口数与蔡昉的研究成果,2013年左右,我国的人口抚养比将结束多年的下降趋势开始回升,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因此,过去依靠大量投入劳动力的增长模式已面临着诸多问题:劳动力成本显著上升、结构性用工荒不仅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大量出现,而且在内陆省份包括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大省如四川、河南也面临着用工短缺。对中国来说,传统的劳动力密集产业也面临着转型与升级。

(三)出口红利减弱

出口作为拉动中国经济高增长的“三大马车”之一,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出口一直保持着年均20-30%的高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对外贸易受到较大冲击,加上2011年开始的欧债危机,我国的对外贸易开始进入低增长时代。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外贸增长均低于10%,全年难以完成“保十”目标。最近三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为负数,过去作为经济增长的一大驱动力已变成了阻力。从目前来看,美国已正在调整其贸易政策,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推动国内制造业的复苏。欧洲债务危机导致的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可能将持续较长时间,受此影响,主要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出口产品消费力度大大减弱,我国出口增速很难再保持前期的高增长。

二、创新驱动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作为一个发展大国,中国经济未来还有很大潜力,我们正处于人均收入3000-5000美元的中等收入阶段。未来十年,我国经济要逐步从中等收入向高等收入国家迈进。从世界各国发展历程来看,这一阶段相当重要和关键。因为历史上有许多国家并没有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而是长期停滞在中等收入阶段,即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那就是要使中国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不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不再人为靠财政刺激政策和货币高投放来支撑经济高增长,不再高度依赖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消费带动中国的出口高增长。实践也证明,这种靠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和高度依赖外部市场的经济增长会付出巨大低价,造成经济结构扭曲,最终也会导致经济增长下滑。

保持中国经济能够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2012年12月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但是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面临着资源耗竭与环境恶化并存的局面,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从而制约经济的长期增长。因此,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实现经济的增长动力转向创新驱动,从而满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三、加快创新驱动的着力点

(一)扩大消费需求

消费是生产和投资的目的,只有通过最终消费,才能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中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就是要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同带动,特别是转向以消费驱动为主。因此,创新力的孕育必须根植于消费之中。企业必须深入研究消费市场,捕捉市场信息的变化,开发适合市场的产品,这样才能创造和扩大适合市场的供给服务,创新才能找到突破口,创新才能最终产生作用,从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3%,正处于加速發展区间,未来十年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新型城镇化绝不同于传统城镇化,传统城镇化主要依靠房地产扩张和固定资产的大量投资,即单纯追求土地规模城镇化和城市面积的拓展,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阻碍了农民顺利进入城市。新型城镇化需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需要在城镇化过程中更加注重提升城市质量、完善城市功能。而要做到这些,需要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人口政策的调整、行政区域调整、行政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农村社区体制建设等多个方面。因此,创新驱动从更广泛意义上讲不仅指技术创新,也指制度创新。通过大力改革和制度创新,完善相关政策,构建良性发展机制,才能为人口城镇化的转型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

(三)加快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

产业发育状况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步完善。但总的上讲,我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还处于竞争弱势地位,其集中体现在:我国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许多产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但整个产业链条还处于低端环节,在研发、设计、品牌等高端环节主要是国外企业占有。在新兴产业方面发展刚刚起步,即使有些新兴产业比如光伏产业发展较快并在世界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但也主要以出口多晶硅等低端产品为主,2011年欧债危机以来,受欧洲市场消费减弱的影响,我国的光伏产业几乎全行业亏损。因此,传统的发展模式急需转型。值得注意的是,发展方式的转型不仅要从需求结构方面进行调整,而且从中长期角度看,更要注重调整供给结构,即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主要靠技术进步。一个国家技术进步虽然可以通过学习引进,通过与外资的合作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但从长远讲,我国经济结构的逐步完善,新兴产业的发育壮大、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以及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品牌的形成,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依靠自主研发,最终走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自主创新

技术进步可以依靠对外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也可以进行自主创新。实践证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是一个发展大国,近现代历史表明,我国的技术进步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技术上受人控制的局面。真正前沿的基础科研、产业尖端技术都不可能依赖别国,都是引不进来的。因此,我国的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必须加快自主创新。为此,一是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已提出到2020年要建设成创新国家的宏伟目标,而创新型国家的主要衡量指标包括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比重、对外技术依赖程度等,而从这些指标来看,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以研发经费占GDP为例,我国目前这一比重大约在1.8%左右,而“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是达到2%。我国需要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研发经费,力争“十二五”时期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突破2%,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二是培育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只有企业才能根据市场需要研发产品,只有企业才有追求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不竭动力。要建立有利于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引导和政策调节的作用,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但绝不能代替企业决策和投资;三是着力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战略要求出发,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统筹部署和协同推进,以创新型区域、创新型城市等试点为载体,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四是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科技和教育大国,我国每年发表论文数量居世界前列,拥有众多世界前沿的科技发明专利,每年高等院校培养了大量人才。但是,我国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的最大障碍是科技和生产严重脱节,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并没有转化为生产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各自为陈。因此,我国今后迫切需要改革现有科技体制,以加强产学研的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魏际刚.创新驱动发展,决定产业未来的战略选择[N].中国经济时报,2012-11-13.

2.于晓华.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还可保持5%的增速[DB/OL].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2012-11-16

3.连平,周昆平,王宇雯,唐建伟.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与政策选择[N].上海证券报,2012-11-06.

4.马强文,任保平.包容性增长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经济可持续的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7).

技术创新驱动经济 第5篇

西安:财政撬动 创新驱动 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批复的9个中心城市中,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发展质量,西安的排名都比较靠后。西安市积极发挥财政杠杆的撬动作用,通过一系列深化改革的举措,推动高端产业发展聚集,用创新驱动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春节临近,在西部新锆核材料科技公司,企业正忙着生产国家某重点型号设备的核材料产品。这项经过30多年科技攻关的核材料技术,随着企业建成投产实现就地转化。让企业没想到的是,这个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大项目,投产时间却比计划整整提前了一年,这得益于西安市财政部门投入的产业引导基金。去年,针对企业融资难题,西安市投入上千万元的产业引导基金,购买企业股权。政府的主动参与,吸引了上亿元社会资本的注入。西安市财政局企业处副处长董毅:“我们的资金大多数用于创新领域的高端产业项目的`投入,特别是在产业发展前期的薄弱环节,可以更好地引导社会资本和企业快速对接,从而最大化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放大。”去年以来,西安市把财政资金重点投向高端产业,在设立70亿元产业扶持基金的同时,又设立1000亿元的大西安产业基金,重点支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将传统无偿资助的投融资体系转变为以政府为主、市场运作的产业引导体系,在顶层设计上为大西安产业迈向高端奠定政策基础。西安市发改委主任陈长春:“西安获批国家中心城市,那么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不断地做大我们的经济总量,不断地做优我们的经济质量,我们必须要努力去破解我们怎么样从产业往高端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我们在有选择的硬科技的一些关键的领域,提升我们的发展水平,孕育或者是培育具有高的发展质量的,具有超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除了财政资金引导,西安在提升行政效能、体制机制改革、打造营造环境等方面都为高端产业的发展和聚集提供了良好机遇。2017年,高端产业在西安经济总量占比持续上升;全年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809亿元,居副省级城市第一位;签约投资西安的800多个项目中,90%以上都属于发展后劲大、支撑力度强的高端产业。西安市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杨仁华:“未来的西安一定是创新引领、创新驱动带动的大西安,在高端科技方面,西安高新区利用现有的基础,形成具有陕西特色、至少是西安特色的科技带动的一个好的局面。”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四院副院长侯晓:“让科技力量更多的面向我们的产品,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快速增长,使我们的发展走上更高的高质量。”

技术创新驱动经济 第6篇

一理论分析

1科技创新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纵观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其工业化进程既是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意味着产业结构从传统资源产业向着以高新技术为导向的新兴产业转型。以及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以及再加工程度不断朝着纵深化方向发展。优化产业结构“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前提和动因, 具体来说”科技创新是通过产生新技术,创造新知识,进而渗透到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促进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降低了生产成本以实现生产高效化和技术集约化,最终提升了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2科技创新能够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科技创新能够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这是因为科技创新可以通过产品的多样性来增加消费选择”进而扩大消费需求! 在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同时“也伴随着相关投资商品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进而形成利润空间“刺激了投资需求的扩展。此外”创新环境的配套服务也为消费品的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市场上的产品更新换代大大加快。

二实证分析

科技创新的指标体系关于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测度”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参考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对我国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结合数据统计的代表性和可得性“因此”本文对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测度共设置了3个二级指标,9个显级指标

三结论与启示

1结论

从的的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看! 排在前三位的省份依次是广东,苏和浙江,都属于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而由相关数据,20广东江苏和浙江三个省份的GDP 依次为62163.97亿元,59161.75亿元,37568.49亿元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和第四”。众所周知,广东是我国著名的外贸大省,出口企业众多,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时间较长,同时人才汇聚,交通便利!因此创新技术的核心竞争力较强“排在后三位的分别是海南、宁夏和青海!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落后”海南虽然隶属我国东部地区!并且是经济特区!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人口相对较少!交通不便!不利于吸引外来投资!其次是是依靠旅游业!大型重工业很难在此落户!众多因素制约了海南科技创新水平的发展“

从到年科技创新水平的排名变化来看,上升最快的的省份是安徽,早在20,科技部就批准安徽省合肥市为全国首个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市。,安徽入选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除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外!安徽省还积极引进高端科技人力资源,重点承接江浙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新能源汽车行业等高技术产业,因此创新型企业加速涌现,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2启示与建议

上一篇:如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一篇:人生事业正能量励志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