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老师作文范文

2024-09-20

陆老师作文范文(精选11篇)

陆老师作文 第1篇

陆老师作文

在巨人这个学校里,处处充满温馨和快乐。对于我来说,最让我难忘的老师就是作文班的陆老师。

“妈妈,你快一点好不好?我都快要迟到了。”每个周六,我总这样催促妈妈。

我们作文班的老师,姓陆,他有一双不大不小却非常有神的眼睛,弯弯的眉毛。在我的记忆里,他总是笑逐颜开,满面春风,从来都那么精神,给我们上的作文课也总那么生动、有趣。他经常带着欢乐走进教室里,又带着微笑离开这个朝气蓬勃的教室。

在上课时,陆老师讲的知识要点清楚,都会渗入我们每个同学的记忆里。同学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努力作文,以此回敬陆老师。虽然我是插班来的`,但是第一节课就让我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讲课风格:小小的印章让同学们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老师的几句短短的话语竟能让同学们挥笔如有神。但凭他的第一节课足以让我感到惊奇。原来,我对作文总是害怕、紧张,甚至是畏惧;但现在,我喜欢上了作文,所以我经常催着妈妈快一点,这样就可以早到教室见到陆老师了。

在巨人这个学校里,上陆老师的作文课,不仅带给我许多知识、快乐,增强了我写作的自信心,写出了优美生动的作文,而且还能学得一些从其它地方学不到的人生道理。

所以,我们的陆老师,我爱巨人这个学校。

陆老师作文 第2篇

在生活中,我有过许许多多的老师,不过,有一位老师,他虽然现在已经离校,但是他的形象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不曾离去过。他就是我们一年级时的体育老师——陆老师。

在我的心灵深处,陆老师是一片海洋,有海洋一样广阔的胸怀。他高高瘦瘦的,称不上帅,却是我崇拜的偶像。还记得,他带领我们跑步,跑道就成了幸福的光圈;他带领我们做操,操场就成了快乐的田野;他带领我们游戏,大男孩就成了护着鸡雏的母鸡……

有一次,陆老师带领我们在打篮球,球场上飞扬着同学们追逐叫喊的声音。比赛很激烈,我手中的球却不长眼睛狠狠地砸在了对方截球的同学头上。他蹲下捂着脑袋很痛苦,比赛中止了,我的心忐忑不安。陆老师衔着口哨过来了,表情很凝重。他轻轻扶起受伤的同学,双手抚在他的头上时,就像一个最温柔的妈妈的手。他看了我一眼,又把目光集中在同学身上:“没事的,一下子被砸中是会痛,过一会儿就好。以后运动的时候一定要记得保护好自己。方行楷绝对不是故意的`,你看他现在也很过意不去呢!”我听到他的言语里充满了对我的宽容和对同学的爱护,从惊慌中回过神来向同学道了歉。

我想起我也曾有一次把球扔到过陆老师头上,他非但没有生气,还揉着脑袋笑眯眯地对我说:“方行楷挺厉害的嘛!”

陆老师作文 第3篇

师:你们读懂了小琦君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生:她非常急切。

生:她盼望着时间过得快点,好早点摇桂花。

师:因为摇桂花对她是件大事,所以心急如焚呀!再读读这句话,你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哪一次类似的经历?

生:记得去年期末考试前,妈妈答应我只要每门功课考到90分以上,暑假就带我去乡下姥姥家玩。后来我考得很好,但是放暑假好几天了,妈妈还一点都没有带我去姥姥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天天缠着妈妈,要妈妈兑现诺言。

生:因为我对写作文挺有兴趣的,总希望尽快看到老师给自己习作的批语,所以每次一写完作文,就缠着老师快点批改我的作文。

师:你们不约而同都使用了一个“缠”字,让我感受到你们和小琦君有着一样的急切心情啊。再读一读这句话中的语言描写,有什么发现或者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老师,这是个问句,为什么结尾却用了一个感叹号呢?

师: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明明是个反问句,为什么要用个感叹号呢?有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因为小琦君的语气非常坚定,所以用感叹号。

师:有一定的道理。既然是个问句,如果改成“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不是更好吗?读一读,再想想自己的经历,比较一下哪句话更合乎小琦君的心理?

(生自由读,辨析)

生:我知道了,小琦君表面上是问,但是又不希望妈妈否定,所以最后用感叹号。我也有过这样的心理。

生:我还发现最后的“嘛”这个字很特别,通常情况会用“呢”这个字,但是这里用了“嘛”,我觉得更像我们小孩子的语气。

师:好一个“更像小孩子”!“嘛”字是轻声,通常情况下应该读得轻而短,这里应该怎么读?

(指名读,都读得重而长)

师:这样写,才是当时情况的还原,才能突出小琦君的急切心情,才更符合小孩子的特点。你们再读一读,认真体会体会。

【评析】学生学习语言是在活生生的语言交往中“无师自通”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们学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的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到了两三岁,普通的简单的话就大概能够懂,而且能够说了,也不大有错误。”可见,言语能力的提高靠的是反复的言语实践,只有让学生投身于语言的海洋中去探索,去感受,去冒险,才能逐步养成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桂花雨》一课,作家琦君为了表达孩童时代的自己对“摇桂花”的急切期盼心情,这样写道:“‘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话语简短,却溢满了生活的美好情趣。如何带领学生理解、品味、吸收如此灵动而又富有生活情趣的言语表达呢?笔者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唤醒他们的生活体验,亲历富有情意的言语实践。学生在自主参与言语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自我的生活积累和语言储备,去阅读语言文字背后的精彩,去发现言语表现的秘密,去品评平淡之中蕴藏的一份神奇。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性、适当性和自觉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徐纯军

陆老师的关心650字作文 第4篇

我写作业一直写到肚子饿的咕咕叫了,才想起跑到厨房去找吃的。

我打开冰箱门一看,心里几乎悲惨,冰箱里空空的,想吃我妈妈从超市买回来的大堆冷快餐,一盒不剩了。

我揉了揉肚子,决定一下楼去买的快餐面。就在我刚要出门的时候,电话铃响了起来。我以为是妈妈,就走过去拿起电话,刚应了一声“喂!”就听见电话里传来了一声,熟悉又温和的`声音“钘钘吧,我是陆老师。”

我的心头一热,陆老师打电话给我,是这样的:陆老师好,您现在身体还好吧?

陆老师笑着夸我很懂事,接着又问我对新老师的感觉怎么样。我听了陆老师的问话,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才好。“钘钘,你和我说话还顾虑什么呀?”陆老师,一下子就猜到我为难的心情天在电话里这样鼓励我。

但是,我还是小心的问陆老师“陆老师,是不是刚刚我妈妈给您打过电话了?”唉,但愿妈妈没跟陆老师发现她对学校安排不满意。陆老师说“我今天没有接到你妈妈的电话呀。”

我便放心了,心里一松,就脱口告诉陆老师,胡老师特受班里的同学欢迎,女生都喊她胡姐,男生都喊她胡哥。

陆老师听了我的话,没说别的,只是对我说,胡老师虽然年轻,但在教学和带学生方面,还是很有一套方式的。

我漫应着说“哦。”

其实,属于大人的话题,我一点儿都不感兴趣。接着,陆老师又说“钘钘,胡老师接你们之前,我已经向她介绍了你的情况,但我觉得……”

我听到这里,心里一阵紧张,陆老师要说什么呢?

“我觉得胡老师可能不会像我那样偏爱你。钘钘,你会习惯吧?”陆老师关切的问我。

我心里像是一只凉,接着又一会儿热,然后又乖巧的对陆老师说“这没什么呀!陆老师,您虽然不在我们班了,但是您还可以继续关心我,这样就可以了呀。”

陆老师的两张脸作文 第5篇

那一天,陆老师带我们去万亩畈游玩时,她总是满脸笑容,一边带我们游玩,一边给我们介绍各种花草树木,还很客气地让我们品尝了番茄和青瓜的滋味。每次我们得到行为规范示范班时,她比我们小朋友更高兴,总是亲手把奖牌挂在自己教室的门上。

可有一次,陆老师在上语文课时,台下有许多同学不专心听讲,吵吵闹闹,这时陆老师就皱起了眉头,瞪大了眼睛,脸一下子由晴变阴,态度变得比翻书还快,很凶地训了我们一顿,教室里变得十分安静,

指导教师:陆海霞

我的陆老师初中生作文 第6篇

窗外的小雨稀稀沥沥地下着,忽然,一个四年级的小女生跌倒了……

那时,我在上海市龚路中心小学四年级。那天早上,天空下着毛毛细雨,我打着伞往学校赶。上学的路正在修理,天又下着雨,路就更难走了。一不小心,不知是被谁碰了一下,我一个踉跄,双脚踏进水坑里。穿着的鞋袜全湿了,回去换已经来不及了,我只好拖着湿漉漉的鞋子来到学校。这事很快就被老师知道了,老师忙把我叫进办公室,打了一盆温水,让我坐在凳子上,帮我脱下那双又脏又湿的鞋,给我洗起了脚。顿时,一般暖流流入心田。我不好意思地说:“陆老师,还是我自己来吧!”“没关系,还是我来吧,抓紧时间,同学们还在等我们上课呢。”陆老师一边给我洗脚一边说。当时,我真想说一声谢谢,但嘴巴好像被胶粘住了似的,怎么也说不出话来。陆老师还请家在附近的同学帮我找来一双鞋袜,替我穿上,嘱咐我说:“下午放学后拿你自己的`鞋袜。”我点了点头,跑出办公室。

下午放学后,我来到了办公室。陆老师拿来了我的鞋袜。我的鞋袜不但干了,而且还暖烘烘的。这是怎么回事?我心里很纳闷。旁边的一位老师告诉我,是陆老师把我的鞋袜放在取暖器上烘干的。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情感了,终于鼓足勇气说出了憋了一天的话:“老师,谢谢您!”陆老师说:“谢什么,赶紧换上你的鞋袜回家吧!”老师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我赶紧换上鞋袜回家了。

陆老师作文 第7篇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理解单位“1”的含义

1.提问:(分别出示1支粉笔、1盒粉笔,板书数字“1”)1支粉笔和1盒粉笔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但“1”所表示的具体意义的不同在哪儿?

2.游戏:教师说表示1个物体的“1”,学生说由许多这样的物体组成的1个整体的“1”。

①具体的物体:1块饼干、1个苹果、1个学生、1张练习纸、1小组学生、1本练习本。

小结:1本练习本我们既可以看作由多张纸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一堆练习本中的一个物体,看来一个物体与一个整体是相对而言的。

②计量单位:1厘米、1千克、1分钟。

3.揭示:现实世界中一个物体或者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或者像1厘米、1千克这样的一个计量单位,都可以看作 “1”。同样的“1”表示了不同的数量,是因为计量方法或单位的不同,数学家们给它们取了一个相同的名字——单位“1”。

4.儿歌:(课件:一只大饼一个梨,一吨稻谷一克米,一堆石子一群鸡,数量不一却称“1”,都是看作单位“1”。)读一读并说一说对单位“1”有什么新的认识?

【设计说明】认识单位“1”是抽象、概括分数意义的前提和基础,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用1支粉笔、1盒粉笔等直观感知的数学事实使概念的内涵具体、明晰,学生体会到单位“1”的多样与丰富,形象地渗透了“1”具有“元素”与“集合”两种不同的意义,自然数1的确定性和单位“1”的相对性得到了有机统一。

二、做“分数”,感悟分数的意义。

(一)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感知分数的意义。

1.用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创造分数。

①引一引:(出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一张长方形的纸、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都可以看作什么?

(将长方形的纸对折,把其中一份涂上阴影后打开)长方形是单位“1”,那阴影部分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这是什么数?

②试一试:你也能用用一张纸或一分米这些不同的单位“1”创造出一个分数吗?可以折、量、画,边做边思考,你是怎么做的,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动手折、量、分、画,创造不同分数。教师边巡视指导边选择后续教学需要的素材)

③比一比:(展示作品1: )你用哪个单位“1”创造了几分之几?说一说创造的过程。你认为创造分数时要注意些什么?(展示作品2: )这是 吗?为什么?

强调:平均分是创造分数的前提,先平均分,再表示分数。

提问:作品1的阴影部分是 ,那空白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里有几个 ?

揭示:我们在创造分数时,把其中的1份称为分数单位。这里就是分数单位。

④想一想:(展示作品3和作品4: )你创造了几分之几?是怎样创造的?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另一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用一张纸或一分米这样的单位“1”能创造出多少个不同分数?这些不同分数都是怎样得到的?

2.用一个整体创造分数。

⑤分一分:(课件出示: )用圆圈把6个苹果圈起来表示什么意义?用这个单位“1” 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你想表示几分之几?怎么表示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分别呈现: )

⑥说一说:表示的分数不同,但表示的方法是相同的。我们都是怎样做的?

【设计说明】通过对不同教学材料的操作“做分数”,学生能充分体验“分数”是先“分”(平均分)后“数”而产生的“数”,知道了“分数”首先是“平分物体(计量单位)的行为”,有完整、严格、具体的产生“过程”,不是一个静态抽象的数学“对象”,“过程”是其意义的本源,只有用数字符号来表示这个“过程”的结果时,“分数”才成了认识的“对象”。因此,“做分数”的过程是生成“分数意义”的过程,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数学化的教学。

(二)反思“分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

1.猜想分数的产生过程,领悟分数的意义。

①拓展:(出示第一个分数)这个分数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呢?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说 的创造过程)

小结:一张纸、一条线段、一盒棋子……都是单位“1”,不管单位“1”是谁,表示 这个分数的过程是完全相同的,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b份,表示出其中的a份。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 ,有a个 。

②概括:(出示第二个分数是 )这个分数又是如何表示的呢?

【设计说明: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操作情境去猜想、反思、抽象、概括 和 两个分数产生的过程和意义,由具体可感的实际操作过渡到学生的心理操作,是借助于动作、图像的数学理解内隐为表象化的数学思考,“过程”意义得到了“压缩”,“对象”意义得到了“提炼”,有助于学生建构具有“过程”与“对象”两重属性的“分数”概念,其意义在丰富的、逐步抽象的心理表征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凸现、提升与内化。】

2.初步了解分数表示具体数量的多样性和表示倍比关系的确定性。

①实践:你能用○和●两种棋子表示出分数 吗?谁来试一试?

(学生分别展示:

②思考:还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 ?怎样摆,就一定能表示出分数 呢?为什么?

③解释:同样都是 为什么黑子个数不同呢?

小结:这些 有相同之处,表示的都是2份与3份的关系,也有不同之处,代表了不同的数量。这就是说,一个分数能表示不同的数量,但表示的关系是相同的,分数是不同和相同的统一。

【设计说明】分数是“过程”与“对象”的统一,又是“量”的多样性与“率”的确定性的统一,这是“分数”难以理解的缘由之一。通过数量不同的黑白棋子都能表示出同一个分数的直观操作与对比分析,不同的对应 “量”与相同的“率”的辩证关系具体形象,发展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由“份数”的定义逐步向“商(比)”的定义过渡,突出了分数的本质是比率关系,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学习做了“伏笔”。

三、反馈拓展,深化对分数意义的认识

1.分数“贴图”。

①看图写分数:课本第36页“练一练”。

②给福娃找家:在直线上画出表示每个福娃(分数)的点。

2.分数“博客”:说出每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①五年级一班三好学生占全班人数的 。

②中国用世界的 耕地养活了世界的 人口。

提问:中国耕地少,人口多,看到这两个对比强烈的数据你有什么感慨或建议?

3.分数“论坛”:图中黑、白棋子共12个,你能用分数表示下图中的黑棋子吗?

思考:为什么同样是4 个黑棋子,可以用三个不同的分数表示?你是怎样想的?你认为这三个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说明】看图写分数,让意义的理解具体化、形象化;在数轴上找分数,借助于数形结合的方式,对分数做了直观的几何解释,加强了分数与数轴间的联系;说出句子中分数所表达的意义是概念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准确地确定分数相应的单位“1”、说出对应的关系是学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同时结合具体题材进行了适当的德育;同样的数量可以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暗含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看到了确定的数量和关系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分数单位不相同,对应的分数也不同,每个分数都有很多“替身”(等值的)也就是相同的数量,由于计量单位(标准)不同,计量的结果就不同。

四、 说收获,个性化表达对分数意义的认识(略)

责任编辑 汤金娥

E-mail:jxjymsdh@126.comendprint

教学内容:苏教课标版《数学》第十册第36~37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理解单位“1”的含义

1.提问:(分别出示1支粉笔、1盒粉笔,板书数字“1”)1支粉笔和1盒粉笔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但“1”所表示的具体意义的不同在哪儿?

2.游戏:教师说表示1个物体的“1”,学生说由许多这样的物体组成的1个整体的“1”。

①具体的物体:1块饼干、1个苹果、1个学生、1张练习纸、1小组学生、1本练习本。

小结:1本练习本我们既可以看作由多张纸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一堆练习本中的一个物体,看来一个物体与一个整体是相对而言的。

②计量单位:1厘米、1千克、1分钟。

3.揭示:现实世界中一个物体或者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或者像1厘米、1千克这样的一个计量单位,都可以看作 “1”。同样的“1”表示了不同的数量,是因为计量方法或单位的不同,数学家们给它们取了一个相同的名字——单位“1”。

4.儿歌:(课件:一只大饼一个梨,一吨稻谷一克米,一堆石子一群鸡,数量不一却称“1”,都是看作单位“1”。)读一读并说一说对单位“1”有什么新的认识?

【设计说明】认识单位“1”是抽象、概括分数意义的前提和基础,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用1支粉笔、1盒粉笔等直观感知的数学事实使概念的内涵具体、明晰,学生体会到单位“1”的多样与丰富,形象地渗透了“1”具有“元素”与“集合”两种不同的意义,自然数1的确定性和单位“1”的相对性得到了有机统一。

二、做“分数”,感悟分数的意义。

(一)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感知分数的意义。

1.用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创造分数。

①引一引:(出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一张长方形的纸、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都可以看作什么?

(将长方形的纸对折,把其中一份涂上阴影后打开)长方形是单位“1”,那阴影部分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这是什么数?

②试一试:你也能用用一张纸或一分米这些不同的单位“1”创造出一个分数吗?可以折、量、画,边做边思考,你是怎么做的,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动手折、量、分、画,创造不同分数。教师边巡视指导边选择后续教学需要的素材)

③比一比:(展示作品1: )你用哪个单位“1”创造了几分之几?说一说创造的过程。你认为创造分数时要注意些什么?(展示作品2: )这是 吗?为什么?

强调:平均分是创造分数的前提,先平均分,再表示分数。

提问:作品1的阴影部分是 ,那空白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里有几个 ?

揭示:我们在创造分数时,把其中的1份称为分数单位。这里就是分数单位。

④想一想:(展示作品3和作品4: )你创造了几分之几?是怎样创造的?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另一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用一张纸或一分米这样的单位“1”能创造出多少个不同分数?这些不同分数都是怎样得到的?

2.用一个整体创造分数。

⑤分一分:(课件出示: )用圆圈把6个苹果圈起来表示什么意义?用这个单位“1” 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你想表示几分之几?怎么表示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分别呈现: )

⑥说一说:表示的分数不同,但表示的方法是相同的。我们都是怎样做的?

【设计说明】通过对不同教学材料的操作“做分数”,学生能充分体验“分数”是先“分”(平均分)后“数”而产生的“数”,知道了“分数”首先是“平分物体(计量单位)的行为”,有完整、严格、具体的产生“过程”,不是一个静态抽象的数学“对象”,“过程”是其意义的本源,只有用数字符号来表示这个“过程”的结果时,“分数”才成了认识的“对象”。因此,“做分数”的过程是生成“分数意义”的过程,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数学化的教学。

(二)反思“分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

1.猜想分数的产生过程,领悟分数的意义。

①拓展:(出示第一个分数)这个分数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呢?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说 的创造过程)

小结:一张纸、一条线段、一盒棋子……都是单位“1”,不管单位“1”是谁,表示 这个分数的过程是完全相同的,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b份,表示出其中的a份。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 ,有a个 。

②概括:(出示第二个分数是 )这个分数又是如何表示的呢?

【设计说明: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操作情境去猜想、反思、抽象、概括 和 两个分数产生的过程和意义,由具体可感的实际操作过渡到学生的心理操作,是借助于动作、图像的数学理解内隐为表象化的数学思考,“过程”意义得到了“压缩”,“对象”意义得到了“提炼”,有助于学生建构具有“过程”与“对象”两重属性的“分数”概念,其意义在丰富的、逐步抽象的心理表征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凸现、提升与内化。】

2.初步了解分数表示具体数量的多样性和表示倍比关系的确定性。

①实践:你能用○和●两种棋子表示出分数 吗?谁来试一试?

(学生分别展示:

②思考:还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 ?怎样摆,就一定能表示出分数 呢?为什么?

③解释:同样都是 为什么黑子个数不同呢?

小结:这些 有相同之处,表示的都是2份与3份的关系,也有不同之处,代表了不同的数量。这就是说,一个分数能表示不同的数量,但表示的关系是相同的,分数是不同和相同的统一。

【设计说明】分数是“过程”与“对象”的统一,又是“量”的多样性与“率”的确定性的统一,这是“分数”难以理解的缘由之一。通过数量不同的黑白棋子都能表示出同一个分数的直观操作与对比分析,不同的对应 “量”与相同的“率”的辩证关系具体形象,发展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由“份数”的定义逐步向“商(比)”的定义过渡,突出了分数的本质是比率关系,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学习做了“伏笔”。

三、反馈拓展,深化对分数意义的认识

1.分数“贴图”。

①看图写分数:课本第36页“练一练”。

②给福娃找家:在直线上画出表示每个福娃(分数)的点。

2.分数“博客”:说出每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①五年级一班三好学生占全班人数的 。

②中国用世界的 耕地养活了世界的 人口。

提问:中国耕地少,人口多,看到这两个对比强烈的数据你有什么感慨或建议?

3.分数“论坛”:图中黑、白棋子共12个,你能用分数表示下图中的黑棋子吗?

思考:为什么同样是4 个黑棋子,可以用三个不同的分数表示?你是怎样想的?你认为这三个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说明】看图写分数,让意义的理解具体化、形象化;在数轴上找分数,借助于数形结合的方式,对分数做了直观的几何解释,加强了分数与数轴间的联系;说出句子中分数所表达的意义是概念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准确地确定分数相应的单位“1”、说出对应的关系是学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同时结合具体题材进行了适当的德育;同样的数量可以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暗含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看到了确定的数量和关系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分数单位不相同,对应的分数也不同,每个分数都有很多“替身”(等值的)也就是相同的数量,由于计量单位(标准)不同,计量的结果就不同。

四、 说收获,个性化表达对分数意义的认识(略)

责任编辑 汤金娥

E-mail:jxjymsdh@126.comendprint

教学内容:苏教课标版《数学》第十册第36~37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理解单位“1”的含义

1.提问:(分别出示1支粉笔、1盒粉笔,板书数字“1”)1支粉笔和1盒粉笔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但“1”所表示的具体意义的不同在哪儿?

2.游戏:教师说表示1个物体的“1”,学生说由许多这样的物体组成的1个整体的“1”。

①具体的物体:1块饼干、1个苹果、1个学生、1张练习纸、1小组学生、1本练习本。

小结:1本练习本我们既可以看作由多张纸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一堆练习本中的一个物体,看来一个物体与一个整体是相对而言的。

②计量单位:1厘米、1千克、1分钟。

3.揭示:现实世界中一个物体或者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或者像1厘米、1千克这样的一个计量单位,都可以看作 “1”。同样的“1”表示了不同的数量,是因为计量方法或单位的不同,数学家们给它们取了一个相同的名字——单位“1”。

4.儿歌:(课件:一只大饼一个梨,一吨稻谷一克米,一堆石子一群鸡,数量不一却称“1”,都是看作单位“1”。)读一读并说一说对单位“1”有什么新的认识?

【设计说明】认识单位“1”是抽象、概括分数意义的前提和基础,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用1支粉笔、1盒粉笔等直观感知的数学事实使概念的内涵具体、明晰,学生体会到单位“1”的多样与丰富,形象地渗透了“1”具有“元素”与“集合”两种不同的意义,自然数1的确定性和单位“1”的相对性得到了有机统一。

二、做“分数”,感悟分数的意义。

(一)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感知分数的意义。

1.用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创造分数。

①引一引:(出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一张长方形的纸、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都可以看作什么?

(将长方形的纸对折,把其中一份涂上阴影后打开)长方形是单位“1”,那阴影部分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这是什么数?

②试一试:你也能用用一张纸或一分米这些不同的单位“1”创造出一个分数吗?可以折、量、画,边做边思考,你是怎么做的,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动手折、量、分、画,创造不同分数。教师边巡视指导边选择后续教学需要的素材)

③比一比:(展示作品1: )你用哪个单位“1”创造了几分之几?说一说创造的过程。你认为创造分数时要注意些什么?(展示作品2: )这是 吗?为什么?

强调:平均分是创造分数的前提,先平均分,再表示分数。

提问:作品1的阴影部分是 ,那空白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里有几个 ?

揭示:我们在创造分数时,把其中的1份称为分数单位。这里就是分数单位。

④想一想:(展示作品3和作品4: )你创造了几分之几?是怎样创造的?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另一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用一张纸或一分米这样的单位“1”能创造出多少个不同分数?这些不同分数都是怎样得到的?

2.用一个整体创造分数。

⑤分一分:(课件出示: )用圆圈把6个苹果圈起来表示什么意义?用这个单位“1” 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你想表示几分之几?怎么表示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分别呈现: )

⑥说一说:表示的分数不同,但表示的方法是相同的。我们都是怎样做的?

【设计说明】通过对不同教学材料的操作“做分数”,学生能充分体验“分数”是先“分”(平均分)后“数”而产生的“数”,知道了“分数”首先是“平分物体(计量单位)的行为”,有完整、严格、具体的产生“过程”,不是一个静态抽象的数学“对象”,“过程”是其意义的本源,只有用数字符号来表示这个“过程”的结果时,“分数”才成了认识的“对象”。因此,“做分数”的过程是生成“分数意义”的过程,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数学化的教学。

(二)反思“分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

1.猜想分数的产生过程,领悟分数的意义。

①拓展:(出示第一个分数)这个分数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呢?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说 的创造过程)

小结:一张纸、一条线段、一盒棋子……都是单位“1”,不管单位“1”是谁,表示 这个分数的过程是完全相同的,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b份,表示出其中的a份。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 ,有a个 。

②概括:(出示第二个分数是 )这个分数又是如何表示的呢?

【设计说明: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操作情境去猜想、反思、抽象、概括 和 两个分数产生的过程和意义,由具体可感的实际操作过渡到学生的心理操作,是借助于动作、图像的数学理解内隐为表象化的数学思考,“过程”意义得到了“压缩”,“对象”意义得到了“提炼”,有助于学生建构具有“过程”与“对象”两重属性的“分数”概念,其意义在丰富的、逐步抽象的心理表征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凸现、提升与内化。】

2.初步了解分数表示具体数量的多样性和表示倍比关系的确定性。

①实践:你能用○和●两种棋子表示出分数 吗?谁来试一试?

(学生分别展示:

②思考:还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 ?怎样摆,就一定能表示出分数 呢?为什么?

③解释:同样都是 为什么黑子个数不同呢?

小结:这些 有相同之处,表示的都是2份与3份的关系,也有不同之处,代表了不同的数量。这就是说,一个分数能表示不同的数量,但表示的关系是相同的,分数是不同和相同的统一。

【设计说明】分数是“过程”与“对象”的统一,又是“量”的多样性与“率”的确定性的统一,这是“分数”难以理解的缘由之一。通过数量不同的黑白棋子都能表示出同一个分数的直观操作与对比分析,不同的对应 “量”与相同的“率”的辩证关系具体形象,发展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由“份数”的定义逐步向“商(比)”的定义过渡,突出了分数的本质是比率关系,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学习做了“伏笔”。

三、反馈拓展,深化对分数意义的认识

1.分数“贴图”。

①看图写分数:课本第36页“练一练”。

②给福娃找家:在直线上画出表示每个福娃(分数)的点。

2.分数“博客”:说出每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①五年级一班三好学生占全班人数的 。

②中国用世界的 耕地养活了世界的 人口。

提问:中国耕地少,人口多,看到这两个对比强烈的数据你有什么感慨或建议?

3.分数“论坛”:图中黑、白棋子共12个,你能用分数表示下图中的黑棋子吗?

思考:为什么同样是4 个黑棋子,可以用三个不同的分数表示?你是怎样想的?你认为这三个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说明】看图写分数,让意义的理解具体化、形象化;在数轴上找分数,借助于数形结合的方式,对分数做了直观的几何解释,加强了分数与数轴间的联系;说出句子中分数所表达的意义是概念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准确地确定分数相应的单位“1”、说出对应的关系是学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同时结合具体题材进行了适当的德育;同样的数量可以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暗含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看到了确定的数量和关系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分数单位不相同,对应的分数也不同,每个分数都有很多“替身”(等值的)也就是相同的数量,由于计量单位(标准)不同,计量的结果就不同。

四、 说收获,个性化表达对分数意义的认识(略)

责任编辑 汤金娥

陆老师说课 第8篇

——《秋天的雨》说课设计

开发区同升小学

陆国珍

一、说教材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它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是在写秋天。有这样一句话:万美之中秋为最。那如诗、如画、如歌的秋天总能带给人们美好的享受。作者抓住秋雨的特点写出秋天缤纷的颜色,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将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串起来,呈现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1. 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因此体会课文语言,运用语言,体会秋天美是本课的重难点。根据这些特点,在第一课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识字教学,通过朗读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感知了秋天的美,因此,在这一课时我制定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秋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2.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生动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分层次朗读,体会秋天的美

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教学难点

课文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体味文中的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是教学中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指导法,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陶冶情感。

2.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流程

(一)欣赏秋景,悄然入情。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由孩子们喜欢的雨说起,首先带她们去看秋雨。(出示课件)在美丽的秋雨里,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这样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进入下阶段的学习,从而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初悟小诗,整体感知

为了延续上一环节的情景,我将生字以雨点的形状出现在画面上,让孩子们快速地读出小雨点的名字,其实就是在巩固上节课的识

字教学,同时也调动了孩子们读书的积极性。有了兴趣,读书的效率就会提高,从而训练他们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接着,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课文,同时提出读书要求。再联系课文图片,想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雨的。学生在反馈这一问题时,我引导学生找出1—4段的第一句话,一会儿,一首描写秋雨的小诗就展现在我们眼前。然后,让学生在品读小诗中去感受秋雨,这样就潜移默化地把这些句子储存到了孩子们脑海中。

(三)紧扣文眼,感受美丽。

第三个环节的深入品读,是教学中的重难点。课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秋天人格化了。这些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我借助多媒体,再现文中景物来解决这一难题。

1、图文并茂,以读促情。

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首先我让学生在欣赏秋景的同时,欣赏老师范读,用范读为学生打开秋天的大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秋天的雨。在学习秋天颜色的部分,我先出示一张无颜色的银杏树图(课件),让学生想象:“秋姑娘会给它穿上什么颜色的的衣裳呢?”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找出相关句子进行填充,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然后再现黄色银杏树的画面(课件)。这样,让直观的画面直切孩子们的头脑中,随机出示句子(课件)。这句话一连用了三个“扇”字,使原本静静的画面立刻动起来,不但把银杏树叶写活了,更把银杏树也写活了。这时抓住机会对“扇”字进行巩固教学,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接着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下面的内容,提出问题:“同样能把树叶写美、写活的句子还有吗?”让他们通过朗读找出句子(课件),指导学生抓住这两句话中表示动态的词语,一遍一遍有目的地朗读,让他们从读中领会修辞手法的运用。

2.理解品味,读中悟情。

当孩子们心中对秋天已留下美好印象时,我再出示一张丰富绚丽的秋景图(课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所看到的画面。其实他们早就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到了本段的文眼“五彩缤纷”一词的含义,不知不觉这个词就会脱口而出。同时很自然地感悟到这一段的中心句。这种图文结合的方法,不仅使学生直观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感受到课文语言的优美。紧接着引导孩子们进行比喻句的仿说练习:“秋天的雨,把 __ 色给了__,__ 像 __ ”这样就让学生把吸收到的美及时释放出来,学以致用,实现语言内化,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3.总结学法,悟中说情。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为本课结构相似,学生在学通学懂前面内容的情况下,鼓励学生总结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学生读完课文后再欣赏丰收的秋景图(课件)。要求他们用鼻子闻一闻,说一说闻到了秋雨中的哪些气味,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对积累的运用。

课文第四自然段描写了深秋的动植物准备过冬的繁忙和热闹的场面(课件)。这段文字妙趣横生,恰恰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于是

我顺学而导,以学定教。为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我让他们看完图片后再读课文,读完后采取小组合作,进行场景的述说,这样不但实现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而且实现了学生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同时实现了感情的升华,实现了教学由扶到放的过程。

4、升华感情,拓展美丽。

在前面的环节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结合画面,深深的感受到了秋天的美,这时,我要求学生结合当地的秋色用一个词说出心目中的秋天,于是,“美丽、丰收、欢乐”这些词立刻从他们口中说出。这时我乘机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背下来。这样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最后,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秋天,可以写一首小诗,可以画一幅漂亮的图画,也可以写一段话,让秋天的美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四、说板书

这堂课我抓住秋天的三个特点进行板书,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便于学生理解。(出示课件)

11.秋天的雨

颜色 气味 声音 五颜六色 香香 甜甜 冬的消息

陆老师二三事 第9篇

今天真是个特别的日子,因为班主任陈老师要到外面去出差,不能帮我们上课了。哎!我真想和陈老师一起读课文、背古诗啊!

老师不在学校里,同学们一个个都那么调皮,顾周洲居然在上课的时候嬉皮笑脸的扔纸飞机。我们的教室简直乱得像一锅粥,喧哗声大的像打雷一般。班长袁典扯着嗓子喊着:“安静,安静!你 们要认真读书。”可是同学们根本听不进去,教室里面还是鸡飞狗跳。

哎!老师不在的日子同学们都闹翻天了,还是陈老师在好呀。

学习陆永康老师事迹有感 第10篇

王婷霞

陆老师出生9个月就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膝盖以下肌肉萎缩的陆永康,20岁时成为一名小学民办教师,从此开始漫长的跪着教书的生涯。当作为民办教师的他刚拿起教鞭的时候,他所在的孔荣小学没有老师,学生也流失得差不多了。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辍学的孩子劝回来。

他用木板、旧篮球、废旧轮胎、铁丝自制了一双重达 两公斤的“船鞋”,缚住双膝,再拄上木棍,开始了艰难的劝学过程。“跪行”感动了村民,第二个学期,他的学生增加到50名。3年后,小学破天荒有了150名学生。36年里,陆永康日复一日地跪在讲台上传道授业;年复一年匍匐前行在山间道上,走村串寨做家访。他也创造了水乡贫困山区儿童入学率100%的奇迹。用篮球、木板、轮胎做的“船鞋”,陆永康穿坏了大概十双。

学习完陆永康老师的先进事迹后我不禁想我应该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更好得教书育人为人民服务呢?

一、具有坚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就应具有坚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不仅是教师个人的意愿和个人的行为,而且是党和国家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师德修养的核心。教师,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更没有丰厚的物质待遇,可以说是两袖清风,关键在于心中要充满对祖国、人民、对教育事业的爱,把崇高的精神追求作为人生的第一追求。这种高度的主人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正是新时期人民教师道德风貌的生动体现。既然我选择了教育事业,我就会为它而执着,就会尽自己的所能把它做好。

二、树立新的全面人才观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曾谆谆地告诫我们:“只要提供了适当的前提和现实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界上所能学到的东西。”不言而喻,只要育人得法,说教得体,学生能成为不同领域的建设性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树立全面的新型人才观点。

教师的工作和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群体。对学生不论成绩好坏,品德优劣,都要平等相待,付出同样的爱。素质教育的整体性要求既要培养优生,有要注意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引人说教。尤其对后进生不仅不歧视,反而要加倍地“偏爱”,使他们充满信心,去战胜自我,重新塑造自我。让其个性健康的自由延伸。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其创造性潜能,以积极因素促进消极因素的转化,使学生身上的不足向优点转化。老师要对每个学生都抱有希望和期盼,从而让学生深深感悟老师的期盼,感知老师的亲和,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激发潜在的成才欲望,从而实现“人人皆可成才,生生都有作为”的育人目标。

三、树立法制管理的新意识,依法执教

在新时期、新课程的背景下,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要自觉强化“法制”意识,让学生在日常“法制”教育管理过程中,增强民主法制意识,培养依法办事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发展自己的个性,为今后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做准备。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法制是引导学生自我约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严格要求学生,是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是更高层次的爱,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就要做到严而有规,“规”就是规范,学生规范的制定,要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符合德育工作的思路;规范的制定,必须由全体学生的参与,面向全体学生,确保规范成为全体学生自觉执行的准则;规范要充分体现出规范、引导、激励学生的作用。对规范的贯彻落实要严而有恒,即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必须始终如一,坚持到底,不虎头蛇尾;严而有方,即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教育方法,不能简单粗暴。

四、为人师表,做言传身教的楷模

给陆老师的一封信 第11篇

您好.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离我们而去,我忘不了您――陆老师三年来对我的谆谆教导。在这里,我想对你说声:“谢谢您,老师。”

我很喜欢您上的数学课,因为在课堂上我可以问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拘束。记得您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我仍旧是外甥打灯笼――照旧。上课还是心不在焉,我以为您讲的课跟其他老师讲的没什么两样,也是讲完要讲的内容后就用剩下的半节课做练习题。但出乎我意料的是,您这节课先是给我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学数学的重要性,您循循善诱的每一句话就像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我干渴的心田,于是我全神贯注地去听,仿佛被一块磁铁深深的吸引住了。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响了,我还觉得意犹未尽呢!想不到数学竟有这么大的作用啊!真可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陆老师,您对我的严格要求我是忘不了的。有一次,我的数学试卷忘记写名字,于是,您就让我把名字抄一百遍,对于这种抄字或抄写数字的事对我来说简直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但有一次,我可是受尽了苦头,那天晚上,我的作业我写得有点快,尤其是“解”字。第二天,您二话不说,除了让我把“解”字抄100遍以外,还让我把那天晚上的作业抄三次。我记得那次,当我抄完后,已经是夜深人静了。我的右手早已不听侠唤,整个人昏昏沉沉的。关灯后,皎洁的月光射进房屋,照在我的作业本上……当时我非常的憎恨您,但到了第二天,当我冷静下来好好反思时,我才明白。其实,您所做的一切其实是为我好,是为我的未来着想,是恨铁不成钢啊!于是,我不再恨您。

啊,老师,是您带着我们一步步走入知识的殿堂,带着我们在数学的海洋里尽情畅游;是您,在我们遇到困难时,化作一片扁舟,带领我们乘风破浪,到达彼岸;是您,在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和误会时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沟通了我们的心灵……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您就像我的慈母严父,您的句句忠言我都一直记在心里。我马上就要跨入初中的大门了,我一定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您的辛勤培育。请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辜负您对我的期望,在初中三年的

生活里,我会更加努力,更加刻苦,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您。

此敬

上一篇:形容伤心的话语下一篇:地貌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