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课论文样本范文

2024-09-01

结课论文样本范文(精选7篇)

结课论文样本 第1篇

工程建设与环境协调 关于东湖隧道

---工程建设与环境协调结课报告

独一无二的美丽风光

突如其来的变化

工程探究

希望与期待

基础医学院二大班十小班

彭晓艳

2008302180308

工程建设与环境协调

桥下是碧波荡漾的东湖之水,远望是郁郁苍苍的珞珈之山,放鹰台上李白雕像雄姿英发,天鹅路杨柳依依车水马龙……确实是风景这边独好啊!双湖桥这一带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了无数游人,令每一个到此的过客都记忆深刻.虽然医学部离本部是远了一点儿,不能时常沉醉于珞珈山的美丽之中,但是,当我们疲惫地经过连接医学部与本部的这一段路时,沐浴着暖暖的略带鱼腥味的和风,任柳条拂过脸颊,瞬间所有的遗憾与困倦都一扫而光.阳光灿烂的日子,有一群一群的人们到这里来放风筝,天空中飞满了各式各样的风筝,每一个路人都忍不住要抬头看上一会儿.到了晚上,会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们成群结队地带着他们的乐器来这里演奏,优美的音乐久久地回想……常常想着能永远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永远享受人与环境的和谐.就在我们忙着准备大学里的第一次期末考试时,这和谐的环境却悄悄起了变化.不是鱼腥味儿变浓了---我们早已习惯,也不是桥上车辆便多了----一直都是熙熙攘攘的,而是,湖中竟然被打下了一排一排的桩,湖水被隔开了!马上,机器开进了原本平静的湖中和路边,接着,桥上的工程建设与环境协调 路段被一节一节的围起来,再后来是工人们日复一日的挥汗如雨.我们知道了,原来是东湖隧道工程正式开工了.某个春光明媚的中午,我和同学相约去本部看樱花,路过双湖桥,习惯性地朝桥下看,却发现水中黑乎乎的一片-----全是鱼!显然鱼的密度超过了水的负荷,还有好多鱼肚皮朝天了.春天是鱼群繁殖和洄流的季节,由于工程的影响,鱼群被阻隔了,不能顺利流到远处去.我们不紧担忧起来,这个工程会不会影响到东湖的生态?这就是我的结课报告主题产生的灵感.下面我们一一来分析这个工程.规划详解

按照规划,建设中的东湖隧道是串起三镇的城市快速大通道——武汉二环线的关键性工程,南端在水果湖茶港对接建设中的珞狮路高架桥,下穿东湖后,北端连接东湖路,全长1585米,在湖底恰似一条“游龙”,快速打通南北交通,工程总投资逾5亿元。

湖底建加长版阅马场隧道,双向4车道 全长1585米.东湖隧道南起点

工程建设与环境协调 在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与二环线高架桥相接处,北止于东湖宾馆门前。隧道接二环线高架桥落地点后,于东湖南路南侧下穿东湖,在东湖湖底呈“S”型走势,后在东湖北岸武重抽水厂登陆,隧道在东湖宾馆路口北侧暗埋段结束,隧道全长为1585米。目前,江城最长的下穿隧道是阅马场下穿隧道,全长1280米。

从外形看,东湖隧道与建成的阅马场隧道相似,为双向4车道。隧道南侧进口敞开段(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西侧)和隧道北侧出口敞开段(东湖宾馆西侧)共长455米,暗埋段长度为1130米,其中东湖水域段长625米,南侧通风段和东湖宾馆段长505米。

为了便于车辆进出隧道,隧道两端进出口路段分别新建地面辅道,水生物研究所处隧道西侧新建双向4车道地面辅道,东湖宾馆处隧道两侧各设臵2车道地面辅道,隧道的快速系统与地面系统总车道数为8车道。

隧道造型为矩形箱涵,双洞双向4车道,净高5米,宽约18米,隧道最深处为地下14.5米。由于湖底淤泥层厚度在1.6米-1.8米,并呈南高北低走势,为避免东湖底部清淤对隧道结构的影响,隧道顶部位于淤泥层下0.5米左右。

茶港“断头路”将打通

水果湖新添连通道

据介绍,东湖隧道工程将配套打通茶港“断头路”,完善水果湖地区的道路路网结构。目前,6车道的珞狮北路延伸到洪山侧路后,便陡然收缩成2、3个车道,到水生物研究所门前,道路中断后边是茶港游园,仅供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

工程建设与环境协调

按照规划,在东湖隧道南侧出入口段的西侧,将新建双向4车道地面辅道,沿着茶港游园修建,直接从地面连通洪山侧路、洪山路、东湖南路和天鹅路,将双湖桥南桥头(茶港)的丁字路口变成十字路口,打通多年的“断头路”。

28台风机往隧道内“送风”服务年限100年 可抗六级地震

为满足东湖宾馆周边停车需求,东湖宾馆门口附近的绿地下将新建一座地下停车库,东湖隧道将从车库下方通过。

此外,由于隧道1130米长的距离在地下不见阳光,将在隧道南北两端的主通道的岸上,设臵局部敞开通风段;同时,隧道内部的上部,将安装28台大功率射流风机,不间断地往隧道里“送风”。同时,隧道内配套建两座排水泵站,保证隧道遇雨不淹。整个东湖隧道服务年限100年,安全等级为一级,设防地震烈度为六级。

图为:东湖隧道规划图

图为:东湖隧道剖面示意图

专家详解如何向水底借道

工程建设与环境协调

东湖隧道怎么建设呢?据了解,东湖隧道全线将采取明挖施工。其中,隧道横穿东湖段将采用围堰开挖施工,施工时要破坏一部分东湖岸堤,待隧道湖中段施工结束后,将恢复原有岸堤。湖中段隧道施工方法采用放坡开挖和基坑围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施工。

第一步:修筑围堰抽干水

修筑围堰是东湖隧道工程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施工方先在湖中按规划设计的隧道走向的外围,从北向南修筑两道下宽上窄的梯形坝,一道在湖中的高压走廊外围,另一道在双湖桥东侧。

据介绍,施工区域湖水平均不足2米深,淤泥厚度在1.5米,还需用挖泥船将淤泥抽走,将四五米长的钢桩一根根打入湖底,再将装满粘土的沙袋一层层沿着钢桩码起来,直到湖面形成两道坝。

然后,还要沿围堰打止水桩,用作止水帷幕,防止湖水渗漏,最后才能慢慢抽干围堰内湖水。

第二步:修施工便道

由于施工用的材料、设备需要进场,所以先要把路打通,围堰抽水之后,紧接着就是修施工便道了,这道工序完成后,浩浩荡荡的主体工程才能正式开始。

工程建设与环境协调

第三步:开挖基坑

之后,钻机进入施工区域打桩施工,形成地下连续墙体,利用墙体直接作为挡土和止水结构。

由于在湖底施工,基坑内还要不停地降水。在这个封闭的场地内,挖土机、推土机开始穿梭施工,预计共挖土方38万方,这样,深十多米的基坑基本成形了。

第四步:隧道主体结构施工

基坑挖好以后,就开始在底部铺设防水混凝土,开始铺设浇筑隧道底板、中墙、侧板和封顶,形成一个封闭的框架“盒子”——这就是隧道的雏形。

第五步:涂防水涂料 回填土方

主体结构完成后,外侧涂防水涂料,将湖底施工垃圾、混凝土块全部清运走,同时将施工便道破除清运,回填土方24万方,之后,慢慢放湖水。

最后是内部装饰工程。进行排水泵房、风机、双电源供电、交通、无线和视频系统、自动报警系统以及消防、监控等安装。通过验收即可通车。(朱安璋 戴辉)规划释疑

为何不借双湖桥

由于二环线穿越东湖时距离双湖桥不足100米,为何不借用双湖桥而另建一条穿湖通道呢?

据介绍,这是由双湖桥和二环线东湖段各自的设计功能所决定的。双湖桥设计为景观桥,桥面为拱形,设计车速较慢,通行能力较

工程建设与环境协调 小,主要为水果湖周边的道路连接服务,桥梁两端连接道路的线形也不够顺畅。

而二环线是城市快速通道,设计车速为60-80公里/小时,全线基本不设红绿灯。

新建的东湖隧道,基本上是直行穿越东湖,可保证车辆从珞狮路高架桥下桥后,快速穿越东湖直达东湖路。

隧道内多重防水处理 东湖隧道有600多米的路段在湖底,强大压力会不会造成湖水渗入隧道,造成隧道里下起“雨”来?

我们了解到,采取明挖的隧道防渗漏功能,有内防水和外防水双保险:外侧将涂上厚厚的进口防水漆,隧道内部每个结构的接缝处,分别采用结构防水和止水带防水等技术。

湖底也能打手机 由于隧道比较长,内部将安装无线网络设备,让司机在过隧道时仍能畅通无阻地使用手机。此外,隧道内分布着众多红外监控设备,随时把交通信息传输到中心控制室,它是用来监控整个隧道内部交通情况的,交警通过与中心控制室的联系,掌握隧道内交通情况,一旦发生异常,可以及时处理。

隧道相对来说是个封闭场所,湖底隧道内设臵一来一去两个隔离带通道,两通道之间每隔数十米就建了一扇防火安全门,一旦发生危险可通过这扇门进入隔壁通道逃生。另外,隧道内部还分布着许多防火设备,有清水、泡沫消防栓、灭火器等。

施工清淤齐头并进 隧道施工湖光山色景依旧

武汉东湖为国家4A级风景区,在风景区内开挖隧道会不会破坏

工程建设与环境协调 东湖美景?施工期间开挖的淤泥和渣土,如何处理?建成隧道后会不会影响水生物的生长?

施工区域不大 无碍东湖美景

了解到,尽管隧道工程建设需要围堰和施工,对东湖风景区的景观有一定影响,但施工在东湖靠近水果湖的湖汊区域,只是开挖一条长600余米、宽约100米的工作面,约占东湖水域面积0.71%,相对整个东湖来说,影响面积较小,且影响是短期的。而在施工结束,隧道开通运营后,交通车辆均通过湖底隧道,因此对东湖风景区的景观影响较小。

据了解,在东湖隧道立项前期,针对施工和运营的环保性,对环境可能带来的各类影响,环保专家作出了一份详尽的环评报告。重点分析了该工程建设可能对东湖风景区的水生生态、景观的影响。风景区内湖泊水体和风景区的生态景观、东湖宾馆的林地和滩涂等,都被列为工程沿线重点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施工清淤并进 有助水质改善

此次东湖隧道施工期间,将修筑围堰隔离湖水,再将围堰内的湖水抽干后施工。当工程完成后,隧道上方覆盖泥土,拆除围堰,大湖的湖水重新回到原来的湖面。

如此施工,会否对本就脆弱的东湖水质带来“伤害”?记者了解到,在隧道施工前期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环保专家对此也作出评测,并提出建议:在穿湖段隧道实施时,湖底清淤治理将一并进行。

工程建设与环境协调

此举可借机移除工程区域内东湖表层沉积物中的一些有机污染物,清除底泥及其中有害成分,并且可借此机会在此水域进行东湖水生植被恢复试验工作,将有助于整个东湖水环境改善。

环保专家也指出,在施工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如施工生产作业废水,尤其是钻孔桩施工产生的泥浆废水、施工人员驻地排放的生活污水都是污染水质的潜在污染源。此外,围堰内侧堆放的施工设备、材料等以及施工期间的施工器械,可能会发生漏油,引起土壤污染间接影响水质,也应引起关注。

游鱼水鸟活动场所缩小 生物生活短期受惊扰

施工区域内生物多样,种类众多。隧道从东湖的湖汊穿过,必然会对湖汊区域水生生态系统及自然景观带来影响,原体生态系统也会发生改变。正式施工前,环保专家对施工可能对各类生物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施工只是短暂“打扰”,不会对区域内生物“生活”带来根本改变。

环保专家分析,修筑起的围堰内湖水被抽干,会使围堰内水域浮游生物的栖息地面积有所减少,浮游生物随抽水会“迁移”到东边的郭郑湖区。因在一个紧邻的湖面,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变化不大。

抽水也会使水域面积减少,从而缩减了鱼类的栖息地。但因工程区域湖内水质富营养化严重,鱼类原本很少,且工程区域相对整个东湖水域来说,面积较小,所以施工对鱼类影响很小。环保专家前期进行影响评价时,评价区中也未发现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野生动物及中国濒危动物物种。

工程建设与环境协调

因施工区域内水鸟数量较少,但偶尔也有水鸟停留,工程将围堰内湖区用作施工场地,会导致少数水鸟的栖息地面积有所缩减,但对其影响是短暂的。

环保专家预测,施工结束后,直接受影响的湖区会逐渐恢复其原有的生态环境,因施工带来的对动植物资源的影响也会逐渐消失。富营养化的底泥被运走后,隧道顶部将覆盖没有污染的泥土。建成后的东湖隧道在运营期对东湖水生生态基本无影响。

土方坐车 淤泥乘船 专用通道严防二次污染

东湖隧道工程修建围堰及拆除围堰的土方运输,围堰内的淤泥清空,都涉及到运输问题。据测算,隧道开挖施工,将开挖土方38万方。在土方运输和淤泥清运过程中,如何保证不发生漏洒或二次污染,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

据市城管局固体废物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东湖隧道工程正处于进土围堰阶段,为保证从外面进土时,运土车不污染路面,管理部门已协调、督促施工单位,在进出围堰工地的联通道路两头筑起了一条长300多米的环形道路,运土车进入工地时,从环形路的一头进入,从另一头出来,在出口处,还专门安排了保洁人员和新式的高压冲洗枪,保证车辆进出不带泥污染道路。据了解,围堰抽水完成后,湖内淤泥将不通过陆路运输,而是利用专用运泥船,通过东湖水道,直接运到江夏区内一块已征用的空闲地内卫生填埋。不过,开挖出的38万方渣土,在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将有24万方重新回填湖底,需要外运的渣土约14万方。

工程建设与环境协调 就算是这样,我们还是希望再建设工程的同时能更多地考虑到环境协调.我们期待这碧水蓝天能永远留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不是记忆里!编后语:昨天晚上花了近三个小时来做这份文档,很尽力也很有热情,自己很满意自己的成果,只是,在我即将保存的时候,电脑死机了(您能够想象学校自主学习中心的电脑的水平,更能够想象我当时的绝望与愤慨),所以今天我又弄了一份,希望这份能够超越昨天的水平.

结课论文样本 第2篇

首先要由衷的感谢我读研期间的导师丁家云教授。丁教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诲人不倦的情操深深的鼓舞我,激励我。读研期间,从小论文的选题到撰写,再到投稿,都离不运的精心指导和帮助;在完成学位论文整个过程中,他时刻关注着我的写作进展,孜孜不倦的给我的论文提出指导建议和意见,倾注了他大量心血;在生活上,-丁老师也给了我很多的帮助。这两年多以来,跟着恩师丁老师学习,将会使我终身受益,也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再次诚挚的感谢我的导师丁老师,谢谢您的陪伴与帮助!

其次要感谢张如庆老师,张老师在我的论文选题上了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审阅开题报告和论文初稿时都给了我很好的建议,在此由衷的感谢您的悉心指导。同时要感谢安徽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的董桂才老师、方鸣老师、徐松老师、沙文兵老师、邢孝兵老师、杨莲娜老师,感谢他们在课堂上面的详细讲解,感谢他们在开题时对我的论文的指导和意见。并在此表达学生最衷心的感谢!

此外,感谢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级的每一位同学,感谢我的朋友和家人,因为有了你们的陪伴、帮助和支持,我专科生涯的学习和生活才变得丰富多彩。

结课论文样本 第3篇

我国遗产旅游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兴盛于本世纪初[1]。经过20余年的发展,国内遗产旅游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无论是理论构建、实证研究,还是学科建设都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可以说其广度和深度上都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多年来,遗产旅游研究文献量已累积到一定数量,研究内容与方法不断丰富,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较重要的学者和学术机构。 本文以中国知网收录的遗产旅游研究期刊文献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借助于相关工具,对样本文献进行可视化研究,构建科学知识图谱,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我国遗产旅游研究现状,希望通过此分析可为未来遗产旅游的学术研究与学科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 1数据来源

本文的文献样本源于中国知网( CNKI) ,笔者于2014年7月13日在CNKI上以“学术期刊”为检索对象,选择“高级检索”。为了更准确地筛选文章,选中“篇名”输入“遗产”并含 “旅游”关键词,这样界定关键词主要是把文章篇名中含有“遗产旅游”或“遗产”与“旅游”的文章都可检索出来,这样检索出的专题文献会更全面( 鉴于文献数量之大,筛选之复杂,这里并未进行“主题”和“关键词”的检索,故本文的文献样本不能涵盖全面,仅是篇名中含有“遗产”、“旅游”的文章) 。然后,选中 “所有期刊”类型,经过对比筛选,除去不相关、重复文献,得到样本文献1209篇。

2. 2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工具

文献计量学可认为是“统计书目学”一类名称演变而来,由情报学家阿伦·普里查德于1969年首次提出,即“应用数学和统计方法,通过计算和分析文献数量更清楚地表明书面交流的过程和所表达的学科发展特点。”[2]随着学科的发展,文献计量学的实践不仅仅局限于学科情报学领域,还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科学的诸多学科[3]。社会网络分析( 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4],是20世纪60年代社会学家怀特以及后续研究者伯曼、费里曼、布里格等人综合了社会学、 统计学和数学等多领域知识并采用图形理论推导出的一套数学分析方法[5]。本文主要是基于以上理论方法,将在CNKI中检索、搜集到的遗产旅游研究数据,使用EXCEL和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 SATI软件) 进行预处理、建立关系矩阵,然后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 Ucinet软件) 和Net Draw进行分析并构建知识图谱,然后进行总结。以上方法和步骤与相关工具的使用,能弥补基于国外数据库开发等软件不能直接处理中文文献的缺憾[6]。

3研究结果分析

3. 1文献的基本状况分析

文献年代分布: 对某一学科领域研究文献年代分布的统计,有助于准确把握专题的发展速度和研究趋势[7]。通过文献检索、筛选发现,我国遗产旅游研究大概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兴盛于本世纪初至今( 图1) 。从图1中可知,在2000年以前仅有3篇文献,且非逐年出现,从2000年开始至今则逐年快速增长。

期刊来源: 经统计得知,本文的1209篇文献样本刊载在在506种期刊中,平均每种期刊载文约2. 39篇。其中,仅载文1篇的期刊有313种,2篇的78种,3篇的34种,4篇的18种,5篇的21种,6篇的10种,7篇和10篇的各4种,8篇的6种,9篇的5种,12篇的3种,13篇、20篇、21篇、59篇的各1种,15篇、16篇、18篇的各两种。整体看,我国遗产旅游研究文献的分布较分散。笔者依据文献计量学中的布拉德福定律( Brand- ford's Law) ,即“对某一主题而言,将科学期刊按照刊登相关论文减少的顺序排列,可划分出对该主题最有贡献的核心区,以及含有与区域论文数量相同的几个区”[8],运用EXCEL对本文样本进行处理,并尽可能进行等量分区。处理得到的文量比为380∶ 367∶ 462,所对应期刊量比为22 ∶ 93 ∶ 391。据此可知, 领域内的前22种发文量较多的期刊为核心期刊( 表1) 。表1中核心期刊共载文332篇,占总文献样本的27. 46% 。遗产旅游研究的核心情报源发文并不集中,整体发文分散。这些期刊既有旅游类专业期刊,也有地理、资源、经济、民族类的旅游相关期刊,还有个别综合类期刊,总体看专业性较强。其中,核心以上的高级别期刊占大比例,整体刊物级别水平较高,反证了遗产旅游的重要性和受重视度。

注:《旅游论坛》原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在此合二为一; 比重是指期刊载文量比本文样本量; 为了更加合理,刊物级别以南大2010—2011年、2012—2013年CSSCI目录和北大核心第五、六版目录为标准,同时满足两者的以南大为准。由于学科归属等原因,《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旅游版) 》没有被列为高级别期刊,但其载文学术质量被学界认可。

基金资助: 基金资助文献是指由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等资助的项目,在研究过程中或结题时发表的文献[9]。 通过对基金项目的统计可大致了解国家和各级部门对某一领域投入力量的大小和受重视的程度,同时也能了解领域内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在1209篇文献样本中,共有239篇文献不同程度的受到基金项目资助,比例为19. 78% ,年度受资助文献量与比例见图1。其中,国家社会科学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文献最多,为142篇( 分别为85篇、57篇,这里以文献的第一资助为准) ,占总资助文献的59. 41% ,其余资助达到3次及以上的情况见图2。从以上两个数据看,我国遗产旅游研究受基金项目资助的比例不高,但文献被资助的基金级别较高。

3. 2作者分析

作者撰文量与高产作者: 经过统计,本文的1209篇文献样本主要是由1525位作者( 独立、合作同等对待,下文的数据统计按此标准,其中有7篇文献无作者、4篇文献为单位作者) 共同完成的。这表明遗产旅游研究已经拥有了一个规模相对较大的作者群。但是,经过进一步的统计可知,在1525位作者中仅完成1篇论文的作者就高达1221位,约占作者总数的80 07% 。其中,以第一作者发文( 包括独撰) 的有890位,发文1篇的有732位,约占第一作者总数的82. 25% 。这两个百分比都远远高于洛特卡定律( Lotka's Law) 规定的60% 标准。这表明有相当部分作者未进行持续性的研究,仅是短暂作者,具体作者发文量分布见表2。

注: 这一统计是合作和独立作者同等对待的结果。

由于发文1篇的作者所占比例较高,说明我国遗产旅游研究还没有形成核心的作者群,因此不适用普赖斯定律确定其核心作者。这里笔者将领域内发文量较多的重要的学术代表人物进行了统计说明,限于篇幅,笔者仅将发文量达到6篇及以上的作者进行了统计说明。

表3中作者单位主要是指目前该作者的工作单位(最近发表文献署名单位),因为有个别作者存在求学过程中的发文、更换单位发文、单位名称变化等情况,所以其文献署名单位是动态的,很难进行细化统计。同样,职称也是以最新文献的作者简介标注为准。

从表3的统计可知,高产作者目前全部在岗工作( 除个别作者存在转行的可能性,如16张丽,仅硕士期间发文,2011年毕业以后再无文献发表,这里仅是猜测) ,且以50后、60后和70后为主要群体,年龄结构合理,整体职称较高。无论是当今的研究能力,还是未来的发展潜力都很强。作者单位基本呈现 “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都有分布,其中又以沈阳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中科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桂林理工大学等机构集中分布。

注: 16为硕士研究生。

合作情况分析: 在文献计量学中,通常将某一领域文献的 “合著率”和“合作度”两个指标来衡量科研论文的合作研究情况。合著率是指合作的论文篇数在总发文篇数中所占的比率, 即: 合作文献量/总文献量; 合作度是指篇均作者数,即: 署名作者总数/总发文篇数[10]。经统计得知在遗产旅游研究的1209篇文献中,合作文献586篇( 其中2位作者合作文献量370篇,3位作者合作文献量157篇,4位作者合作文献量39篇,5位作者合作文献量8篇,6位作者合作文献量6篇,7位作者合作文献量4篇,8位作者合作文献量1篇,10位作者合作文献量1篇) , 遗产旅游研究的合著率为586 /1209,约为48. 47% ; 合作度为1525 /1209,约为1. 26。显然,从这两个数据看我国遗产旅游研究合作情况属于一般水平。

合作网络可视化: 为了更为科学地分析遗产旅游的合作情况,还可从网络结构的角度,运用相关工具进行可视化分析,这样能直观地发现具有重要网络结构位置的作者,能更容易理解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由于分析中的共词网络节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仅能选取前100位高频发文作者。具体步骤是: 运用SATI软件,将从CNKI中导出的End Not文件抽取作者字段转化成二进制共生矩阵( Co - Occurrence Matrix,Binary) ,导入Net- Draw绘图工具生成高产作者共现图谱并用K - cores分析,可得到遗产旅游研究高频作者合著网络图谱( 图3) ,同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进行高频作者合著中心性测度分析见表4。

表4中的中心性测度值越高的作者,说明该作者对资源的控制程度越强,影响越大。从中介中心性可见,闵庆文、成升魁、孙业红、陈炜等占据了网络中的重要位置,而这几人正是高频作者合作网络图谱中最重要的团体。中心性测度值高的作者基本处于图3中的结构洞位置。结构洞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意义在于结构洞的位置对行动者迅速提高自身的声望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处于结构洞位置,说明他们掌握了更多的学术资源,更具学术创新力[11]。这里仅是前100位高频作者的分析结果,仅能反映高频作者的网络结构和相关数据,整体网络会更复杂,密度会更高。

作者所在机构: 主要是指发文作者的署名单位。通过作者所在机构的统计分析,有助于直观了解我国遗产旅游研究的力量分布及地区关注度。本文主要依据SATI工具,从遗产旅游End Not文件Institutions字段抽取,进行频次统计( 抽取的产文机构既包括第一单位,也包括非第一单位) 。选取出现频率前15位( 产文≥8篇) 的机构进行统计分析( 表5) 。从表5可见, 排名前15的机构基本全部是大专院校,仅有一个部门是研究机构,显然大专院校是遗产旅游研究的中坚力量。这些机构主要集中在四川、江苏、广西、辽宁、安徽、云南、北京、上海、湖南、 陕西、福建、湖北、河北、湖北、重庆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分布范围较广泛; 既有一些国家重点高校,也有一些地方普通院校, 还有个别专业类高专学校,层次较分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前15位的机构中没有一个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对所有发文机构的统计中,发现这些部门所占的比例极低,且发文情报源较一般。这从侧面反映了一个较重要的问题: 大专院校遗产旅游研究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度不够,或政府、企事业单位自主、参与遗产旅游研究的积极性不够。这种局面客观反映了遗产旅游研究存在脱离实践的状况,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明显,同时各级部门和单位相关人员对遗产旅游的实践指导意义信心不足,甚至存在各自为政的状况,很多时候并没实现政府搭台、产学互动、各方合作的旅游发展模式,至少在遗产旅游研究领域没有实现。

3. 3研究热点、主题及其演进分析

关键词词频与主题关键词: 为了分析遗产旅游研究热点, 学术界主要是运用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法来完成。通常在一篇文章中,作者会使用关键词作为其研究的主要方向,因此如果关键词在多篇文献中同时出现,而且与其他词共现的频率较高,我们可认为该词所代表的是本领域的研究热点[12]。运用SATI工具从遗产旅游End Not文件中“关键词”字段抽取,并频次统计,最终得出国内遗产旅游研究1209篇文献共涉及2381个关键词,累计频次5513次,平均每篇关键词4. 56个,频次为1的关键词1827个。根据Goffman的研究,“认为文献中存在一个词由高频行为转为低频行为的临界区( Critical re- gion) ,只有处于临界区内的词才最适合描述文献主题,并提出临界点”。式中,n为临界点词频次,I1为频次为1的词的个数, 求得n后,以n为临界区的中点,以最高词频为临界区的上界, 取与n到上界间等级距离相等的另一端为临界区下界[12],可求得本文中的n约等于60,进而可知国内遗产旅游研究的主题关键词频次最低为33,共17个( 表6) 。可以发现,我国遗产旅游的研究主要主题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遗产旅游、 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世界遗产、旅游资源、工业遗产和可持续发展几大问题上。

注: 17是8的前身。

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 为了更为直观了解到高频关键词的重要性和网络位置,我们运用相关软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具体实施步骤与本文前面的步骤类似,可得出遗产旅游研究的关键词中心性可视化网络( 图4) 。图4中深黑色方框节点较为密集的地方就是该领域主要研究的热点内容。

研究热点的演进: 为了深入挖掘我国遗产旅游研究热点的时空演变情况,我们将文献样本基于时间进行阶段划分。本文的遗产旅游研究文献从1992年开始出现,截止时限为2013年, 鉴于前三年并非连续,且文献量仅为3篇,故以2000—2013年进行阶段划分,共分为2000—2006年和2007—2013年两个阶段,并将之前的3篇文献划入前一阶段。可视化分析对比不同时期的关键词网络图谱,从细节上发现其变化,可总结出不同时期研究的主题和关注点。将不同时段的文献生成网络图谱( 图5、图6) 。

通过图5、图6可见,2000—2006年的网络图谱明显较稀疏,这与前期的文献量少有一定关系。这一时期以世界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遗产旅游、文化遗产为中心,表明遗产旅游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保护与旅游发展。这正反映了那一时期我国众多地区申遗成功,遗产旅游研究兴起并得到发展,大多数文献是以世界遗产为背景进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而实证研究多是皖南古村落( 西递、宏村) 、丽江古城、武当山、敦煌莫高窟、三峡等遗产,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主。2007—2013年,研究的热点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前一阶段研究的同时,又出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遗产、 可持续发展、旅游价值、农业文化遗产、开发模式、文化、生态旅游等新的研究主题,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极为突出。这表明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重心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遗产旅游价值评估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

3. 4被引文献分析

学术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反映了论文与已有研究成果的相关性、连续性和继承性,是科学研究严谨性的体现,同时还是尊重前人的科学发行权和著作权的致谢行为[13]。通过对引用文献的分析,能发现研究的来龙去脉,了解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源流,甚至分析出学科领域的研究特征[14]。基于此,我们将遗产旅游研究文献被引情况进行了统计整理,从而了解文献的老化率和学科半衰期。本文的1209篇文献样本被引文献为835篇,占样本总量的69. 07% ,总被引次数9225次,均篇被引7. 63次,具体年度被引情况见表7。

通过表7可知,我国遗产旅游研究文献有着较高的被引率,除去前三年的文献,从2000年开始至2013年呈现一个“抛物线的趋势”,表明引用率在中间的年段较高,前半段文献存在一定的老化现象,后半段引用率低主要是由于数据延迟导致的。具体看,其半衰期约为5—6年,即我国遗产旅游研究仍占被利用文献的1 /2,发表年限在最近的5—6年。普赖斯指数( Price'S index,衡量文献老化量度的指标) 、Pi= 出版年限不超过5年的被引文献数量/被引文献总量= 510 /835≈0. 61,可知遗产旅游文献老化速度相对较快,因为普赖斯指数与文献老化率成正比关系,所以Pi越小文献老化的越慢,反之越快。依据这一指数可将被引文献分为“档案性文献”和“有现实作用的文献”,其指数范围是档案性文献22% ( 文献正常增长情况下) 或39% ( 文献迅速增长情况下) ,有现实作用的文献依据学科不同有所变化[15]。由前文图1可知遗产旅游文献应属文献快速增长的情况,那么遗产旅游有现实作用的文献为61% ,而这一数据和Pi完全吻合,表明我国遗产旅游研究文献的被利用情况是符合文献发展规律的。

4结语

本文是以遗产旅游的期刊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的分析, 在文献样本的选择上、分析工具的使用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另外在文章的内容上有个别地方还有进一步研究的余地。但是基于样本文献和文献学方法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和结论是相对科学的,基本上能够反映目前国内遗产旅游研究的大趋势。

从文献本基本状况来看,我国遗产旅游文献自产生开始,便快速增长,尤其是2000年以后呈逐年阶梯式增长趋势,相信未来还会不断的发展。整体看发文较分散,核心期刊层次合理,级别较高,但是文献的受基金资助的比例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未来无论是资助方还是研究方都应加大这方面的努力。

从作者的撰文情况来看,仅完成1篇文献的作者远远高于洛特卡定律标准,表明我国遗产旅游研究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核心作者群,合著率和合作度都属于一般水平,但高产作者的年龄结构合理、整体职称较高、研究能力与发展潜力都非常强。

从研究热点来看,我国遗产旅游的研究重要主题主要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遗产旅游、遗产保护、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旅游资源、工业遗产和可持续发展几大问题上,但在不同时期的关注点有所不同。从被引情况看,我国遗产旅游研究文献的被引率一直处在较高的水平,表明文献的质量和利用率都很高,一些重要文献一直发挥着影响力。

摘要:主要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文献总体状况、作者发文量与合作情况、学术代表人物、发文机构、研究热点、文献被引率等方面对中国知网收录的遗产旅游研究期刊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从宏观上掌握我国遗产旅游的研究状况,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结课论文致谢 第4篇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赵英军教授。赵老师治学严谨,知识渊博,从论文的选题、谋篇布局及写作,赵老师都给予耐心的指导并提出有效的建议。同时,赵老师在培养学生上非常注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具有欧美风范。读研期间,赵老师支持并鼓励我参加海外合作院校的交换项目,希望我通过交换项目进一步全方位理解欧美文化,广交好友,加强沟通,取长补短,开拓视野。赵老师的指导与关怀将使我终生难忘。

其次,我要感谢经济学院诸位传道解惑的恩师们,此篇硕士论文离不开你们的建议与指导。

最后我要感谢在硕士研宄生阶段给予我帮助的各位朋友,你们亦友亦师。你们给予我的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相伴,更是知识的给予。因为你们,我少走了不少弯路。同时要特别感谢我的爸爸妈妈,谢谢你们对我读研坚定的支持。尤其感谢我的爱人张琳,在我毕业的最后半年给予了我全方位的支持。

结课论文致谢 第5篇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首先感谢我的导师赵老师。赵老师工作态度严谨,治学兢兢业业,从论文的选题及布局都能提出建设性意见,每次与赵老师的探讨都能从其严密的理论思维中得到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解。同时,赵老师谦虚朴素的为人和智慧的思辨能力对我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巨大影响。赵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关怀将使我终身难忘。

其次,我要感谢经济学院的全体教师。虽然并非所有的老师都担任过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任课教师,但是,感谢老师们的专业指导,使我与一群优秀的同学为伍,使我在遇到论文难题又不便向老师求助时可以转向同学帮忙。

再次,我要感谢我的舍友,是你们陪我度过两年半的大部分时光,感谢你们在我无助、困难的时候一直陪伴我。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你们的养育之恩,感谢你们的辛勤劳动换来我在学校安逸的学习环境,感谢你们无私的爱,使我人生充满源源不断的动力。

结课论文格式 第6篇

1.1.1 论文题目[三级标题]

采用学位论文题目样式,小二黑体加粗。英文题目采用Title样式,小四Times New Roman加粗。

1.1.2摘要

“摘要”二字使用摘要样式,小三宋体加粗,间距段前18磅,段后18磅,居中。摘要内容使用摘要内容样式,小四宋体,多倍行距1.25,正文缩进2字符。关键词采用关键词样式,“关键词:”小四黑体,其后关键词小四宋体,各关键词之间间隔2字符空格,间距段前1行,段后1行。

1.1.3正文

正文采用论文正文样式,小四宋体,多倍行距1.25,正文缩进2字符。一级标题采用正文标题1样式,小二黑体加粗居中,间距段前12磅,段后3磅,单倍行距。每个一级标题前均插入分页符,即:每章独立新页起始。二级标题采用正文标题2样式,小三黑体加粗无缩进,间距段前18磅,段后12磅,1.5倍行距。三级标题采用正文标题3样式,四号黑体无缩进,间距段前12磅,段后9磅,多倍行距1.25。如使用到四级标题,请采用小四楷体。

1.1.4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样式。“参考文献”使用一级标题样式,黑体小二加粗居中。文献采用[1],[2]字样排序。内容为五号宋体。参考文献标注示例详见附录A。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杨平,王平.各类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及示例[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4(1): 88-89.[2] 黄智诚,谢静贤,黄恺昕.中文WORD 2000使用指南[M].北京: 中国石化出版社,2000.[3]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编辑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格式说明

结课论文样本 第7篇

自1984年厦门大学取得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 (以下简称“高教”) 硕士点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我国的高教硕士点发展缓慢, 到1991年才增至6个, 在读硕士生不足百人。1998年后,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大发展, 高教硕士点增长迅速, 目前已经接近100个, 在读硕士生超过2000人。从某种意义上看, 高教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从“纯精英”逐步走向了“类大众”。那么, 扩招后的高教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总体情况如何呢?分析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视角和方法, 因为选题不仅反映了研究生的学术领域、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也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本文选取“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新版http://acad.cnki.net) 上收录的2001-2008年全国45所院校1980篇 (收录总数为2007篇, 其中27篇重复) 高教硕士学位论文为样本, 进行选题方面的统计分析。以高教研究生学制三年估算, 这1980篇论文实际上是1998年后研究生教育步入扩招时代的产物。

在所选1980篇论文中, 作者最后入学时间为2005年, 该年全国有高教硕士点61个。即本文所选的45个高教硕士点, 占当时总数的73.8%。45个点中, 创建于80年代的“元老级”硕士点有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5个, 占11.1%;90年代建立的“中生代”硕士点有清华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汕头大学等13个, 占28.9%;21世纪的“新生代”硕士点有29个, 占64.4%。因而, 本文所选样本不仅具有较广的覆盖面, 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选题情况概述

(一) 研究领域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有多种分类方法。本文参考别敦荣等学者的分类方法[1], 将高教硕士论文选题分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课程与教学等20个领域开展统计分析, 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来看, 20类选题可分为四大“方阵”。第一方阵为课程与教学、内部管理, 都超过300篇, 比例都超过10%;第二方阵为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高等职业教育、高校德育, 都超过百篇, 比例在5%至9%之间;第三方阵是民办高等教育、非高等教育选题、高等教育史、大学生心理学、教师教育, 都超过40篇, 比例在2%到4%之间;第四方阵是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等其余7类选题, 都在40篇以下, 比例均低于2%。

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的选题数位列各类选题榜首。在394篇论文中, 对当前教学与课程改革各类实践问题的研究占30.7%, 是热点中的热点。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 (16.0%) 、教学理论 (13.5%) 、学科与课程建设 (9.9%) 、教学评估与评价 (8.6%) 、大学生学习 (6.1%) 、各学科教学 (6.1%) 也受到不少研究生的重视。但作为课程与教学重要领域的教学方法研究却仅占4.1%。需要补充的是, 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民办高等教育领域也分别有36篇、9篇和4篇论文是研究课程与教学的, 与前述394篇合计, 研究课程与教学的论文总共达到443篇, 占22.4%。这充分表明“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的理念在各高教硕士点已经深入人心。

高校内部管理研究的论文达到344篇, 仅次于教学与课程, 其中研究教师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的论文最多, 比例为33.7%。其他的选题主要集中在学生管理 (18.3%) 、高等学校管理理论 (11.6%) 和科研与学术管理 (11.0%) 三个方面, 而近年来改革力度很大的后勤管理, 研究论文很少, 仅占1.7%。

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的论文177篇, 其中近一半 (48.0%) 专门研究美国高等教育的, 并有17.0%的论文进行中美比较, 两项合并比例高达65.0%。研究其他发达国家的论文较少, 其中英、日、法、德分别为13篇、5篇、3篇和3篇。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更是乏人问津, 只有5篇, 占2.8%。

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研究的论文有173篇, 研究选题都是当前体制与结构改革的重大问题, 其中区域高教改革 (28.3%) 、宏观体制改革 (23.1%) 、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 (12.1%) 等课题研究者较多, 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 (5.8%) 研究者较少, 这可能与结构问题研究难度大有一定关系。另有8.7%的论文研究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理论。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达到124篇, 是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必然反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研究的重点 (53.2%) , 此外高职发展政策 (26.6%) 和师资队伍建设 (19.4%) 也颇受关注。

高等学校德育论文为117篇, 研究的热点比较分散, 除29篇 (24.8%) 研究德育理论的论文外, 其余都是研究当前高校德育实践问题, 而与网络有关的德育问题研究 (12.8%) 、辅导员与德育队伍建设 (12.0%) 是相对的热点选题。

上述第一、第二方阵, 论文合计1341篇, 占总数的67.7%, 这与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基本一致。

第三方阵的选题中, 考试招生与就业、民办高等教育、教师教育等尽管所占比例不大, 但因为都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热点问题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选题数量逐年上升。

第四方阵的7类选题, 可谓“冷门”。其中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忝列其中, 而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更是屈居末位!1996-2006年《高等教育研究》选题中基本理论研究占19.3%[2], 而高教硕士论文中基本理论研究, 仅占1.7%, 加上高等教育学科建设, 也只占2%。这表明, 近年来高教硕士论文的选题已经远离、甚至基本放弃了位居学术高端的基本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 把绝大部分注意力放到了丰富多彩的问题研究领域。至于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高等教育法律、成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选题位居第四方阵, 说明这些重要领域的选题尚未引起高教研究生的足够重视。

需要补充的是, 1980篇论文中非高等教育选题达到62篇, 占总数的3.1%。这表明, 近年来部分高教硕士论文选题已经不再局限于高等教育问题, 已经把研究拓展到基础教育 (18篇) 、普通教育史 (11篇) 、教育基本理论 (6篇) 等领域。甚至还有18篇是研究教育领域之外的其他课题, 如《汉语语音加工的功能磁共振研究》、《混凝土防渗灌浆单位量的实证及预测》等, “高等教育学专业”怎么会研究这类问题, 的确令人匪夷所思!

(二) 研究层次

国内学者很少注意高等教育研究的层次问题, 本文采取研究层次这一分析维度受到国外学者的启发。英国学者马尔科姆·泰特 (M.Tight) 将高等教育研究分为个体、课程、系级、院校、国家、系统和国际7个层次。他按此对2000年西方17种高等教育专业期刊的406篇论文进行了分类, 详见表2:[3]

泰特认为, 在院校和国家这两层中间, 还有“地区”这一层次。他之所以没有考虑地区层次, 是因为“关于此层次的研究确实不多”[4]。但我们在分析中发现, 我国高教硕士论文存在较多“地区”层次的论文, 因而我们在泰特分类的基础上将高教硕士论文的研究层次分为八类。这里参考泰特的观点对各层次做简要说明: (1) 个体层次以学生或学者的个体为研究对象, 如以5个学生为案例研究大学生的逃学问题, 某教育家思想研究等; (2) 课程层次是研究某一种或几种课程及教学方法等, 如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某某教学法的应用研究等, 注意不是泛泛研究教学和课程; (3) 系级层次以大学内的某个或几个系 (学院、研究所、管理机构等) 为研究对象, 如某大学某经济学院课程改革研究; (4) 院校层次以某一所或几个院校为对象, 如S大学改革研究, 注意不是泛泛研究某类院校, 如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不属于此类; (5) 地区层次以某一地区或几类地区的高等教育为对象, 如某省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6) 国家层次是以某一个国家高等教育为对象, 如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7) 系统层次属于“普遍性”的研究, 不具体指向某个国家、地区、院校、课程和个体, 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等; (8) 国际层次以两个及以上国家的高等教育为分析对象, 如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研究、中美高等教育比较等。

据此, 我们对1980篇高教硕士论文进行了分类统计, 详见表3:

尽管比泰特的分类多了一个地区层次, 但仍然可以看出我国高教硕士论文与西方高教研究论文层次取向的明显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我们的大部分研究是系统层次的, 是“泛研究”, 而不是指向某一类具体对象的研究。当然, 如果深入分析1175篇系统层次论文研究内容的话, 可能会发现不少研究还可划到“国家”层次, 特别是主要研究中国高等教育问题, 只是题目没有显示而已。国家层次521篇论文中, 研究中国有404篇, 占77.5%;研究外国的117篇, 占22.5%。国家层次与系统层次合计1696篇, 占85.7%, 而西方高教研究这两项合计为48.3%。

个体、课程、系级、院校四类研究比例大大低于西方, 反映了中国高教研究在这些层次研究的薄弱局面。38篇个体层次中, 以教育家为对象就有21篇, 真正以大学生和普通教育者为对象的研究仅有17篇。26篇课程层次论文, 研究大学英语的有15篇, 占57.7%;研究某一具体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有9篇, 占34.6%。系级层次的研究仅1篇。研究院校为35篇, 其中研究国内院校为26篇, 研究国外院校的9篇, 主要研究牛津、剑桥、哈佛等著名大学。

我国地区层次高教研究远多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是一个国内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大国, 各地区高等教育的差异较大, 有专门探讨的必要。

三、特点分析与建议

(一) 论文选题存在“五重五轻”的特点

一是重问题, 轻理论。中国高教研究如今已是“问题研究时代”[5], 因而1980篇高教硕士论文绝大部分是问题研究当在情理之中, 只是理论研究的比重太小:高教基本理论33篇、学科建设6篇, 体制与结构理论15篇、教学理论53篇、高校管理理论38篇、德育理论29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理论2篇、教育基本理论6篇, 合计182篇, 仅占9.2%。忽视理论研究除受到国内高教研究大环境的影响外, 还有两个重要原因:部分高教硕士生理论基础差、理论思维欠缺, 无力承担理论性课题;高教硕士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 导致一些硕士生在选题上片面追求“实用课题”和“热点问题”, 对与实践有一定距离的理论课题不敢问津。我们鼓励研究生重视与实际相关的问题研究。但理论研究比例过小的状况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道理很明白, 理论是高教研究的根基, 过度忽视理论研究, 将动摇高教研究的根基, 使高教研究成为立在浮萍上的“繁荣”。同时, 也会导致高教研究生理论思维的全面退化, 进而威胁到中国高教研究专业队伍的整体质量。

二是重宏观, 轻微观。如果将地区、国家、系统、国际四个层次理解为宏观研究, 将个体、课程、系级、院校四个层次的研究界定为微观研究的话, 就能看出1980篇论文选题中宏观与微观的比例相差悬殊。宏观1878篇, 占94.8%;微观102篇, 占5.2%。大家都愿意做大题目, 指点江山, 而很少有人愿意仔细和耐心地探讨一下身边的“小事”。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认识误区, 似乎选题的大小与意义的大小成正比。二是方法局限, 宏观问题的资料较多, 往往通过文献法基本就可以解决了;微观问题资料少, 如果不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 就很难搞清楚。研究生做一点宏观研究未尝不可, 但微观领域的问题同样需要关注。特别是要深入探讨一个高等教育问题, 既要研究宏观思路、线索和背景, 也要选择典型案例进行微观领域的分析, 这样才不至于使研究仅仅停留于纸上谈兵。

三是重现实, 轻历史。1980篇论文中, 历史研究的选题很少。高教史论文56篇, 加上11篇普通教育史论文, 总共才67篇, 占3.4%。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 对现实问题和理论的研究当然是重点, 但历史研究绝对不容忽视, 因为“高教理论一般说是从高教历史中总结出来的”[6], 过于忽视历史研究只能使现实问题与理论的研究断了源头。据我们了解, 历史研究选题少除了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外, 还受到文献资料的限制, 特别一些新建高教硕士点历史文献资料严重缺乏。

四是重国内, 轻国际。1980篇论文中, 除了一些从题目上难辨“中外”的选题外, 绝大部分是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理论和问题的, 这是正确的选择。但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的论文所占比重 (8.9%) 偏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177篇论文中, 真正属于中外比较和其他国际比较的文章仅有40篇 (其中中美比较30篇) , 仅占22.6%, 这正是所谓“比较教育无比较”。国际性选题比较偏小是中国高教研究的国际交流薄弱、国际化层次较低的真实写照。同时, 一些研究生国际视野欠缺、外语水平不高也是他们不敢选择国际性课题的重要原因。

五是重追随, 轻前瞻。据我们粗略分析, 大部分高教硕士论文都属于“追随性”或“追释性”研究, 而缺少“前瞻性”研究。如大众化开始启动了, 才研究大众化;素质教育开展起来了, 才搞素质教育研究。这类研究当然有必要, 但总是滞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 无法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需要补充的是, 高教硕士论文选题还存在较为严重且逐年增多的选题雷同现象, 仅2007-2008年, 就有至少20个选题出现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研究生选的“撞车现象”, 有个别题目甚至一字不差。过多的重复选题, 只能导致研究成果创新性的下降。此外, 个别论文拟题不规范,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模糊不清, 也直接影响到论文的质量。

(二) 建议:高教研究生选题应提升能动性, 增强创新性, 提高有效性, 减少重复性。

一是开发问题意识, 提升研究生选题的能动性。据我们了解, 当前越来越多的硕士学位论文都是由导师命题, 这不利于研究生的成长。一方面, 选题是科研过程的起点和重要环节, 是一个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需要高度的创造性, 谁也无法替代。另一方面, 导师命题自然受到其研究方向的局限, 选取的课题不一定适合研究生的兴趣和需要。上述高教研究生选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很可能是“被动选题”所致。因此, 导师在培养过程中要着力开发研究生的问题意识, 引导他们在文献阅读及社会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 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 把选题的主动权交给研究生, 使他们真正成为科研的主人。

二是拓宽学术视野, 增强研究生选题的创新性。“五重五轻”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不开阔所致。因此, 各硕士点不仅要通过建立完善的课题体系来构建研究生合理的知识结构, 还要鼓励和引导研究生进行广泛的阅读;不仅要阅读本专业的文献, 还要提倡阅读哲学及其他学科的文献, 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各类课题都要有所涉猎和了解, 这样才能使研究生在选题时超越现有课题和成果, 避免重复研究或过度集中于某些领域, 增强选题的创新性。

三是加强选题指导, 提高研究生选题的有效性。虽然选题能力是一个研究者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的反映, 但选题也存在一个技巧和方法问题。因而, 选题的主动权交给研究生并不意味着导师就不问不管了, 导师要结合自己的学术经验在选题方法上给研究生合理的指导, 以提高研究生选题的有效性。所谓选题的有效性是指课题不仅有意义, 还要适合自己, 能够通过努力加以完成。现在研究生选题普遍存在“贪大求全”的倾向, 也有个别学生为了求新求异, 选择了一些远远超出自己能力的课题, 导师对此要多加引导, 以避免学生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

四是增进信息交流, 减少研究生选题的重复性。各高教硕士点要利用中国高教学会、全国高教研究机构协作组以及其他渠道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交流的内容除了各硕士点的培养经验外, 还应该包括各自研究生的方向和选题情况。有可能的话, 以后各硕士点、博士点可以通过中国高教学会等专业组织的网站定期发布学位论文目录及摘要。此举, 不仅仅是为了共享成果, 也可有效地避免选题重复。

摘要:基于对45个高教硕士点的1980篇高教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统计分析表明, 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高等学校内部管理是选题最多的领域, 系统层次和国家层次是选题最集中的层次。选题总体上呈现“重问题、轻理论;重宏观、轻微观;重现实、轻历史;重国内、轻国际;重追随、轻前瞻”的特点。各高教硕士点要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高教研究生选题能力的培养, 提高其选题的主动性、创新性和有效性, 并尽可能避免选题的重复现象。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

参考文献

[1][2]别敦荣, 彭阳红.近10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4) .

[3][4]马尔科姆.泰特.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32, 13.

[5]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

上一篇:辩论赛的团体评分标准下一篇:专职教师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