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妮娜的悲剧及其意义

2024-07-18

安娜.卡列妮娜的悲剧及其意义(精选6篇)

安娜.卡列妮娜的悲剧及其意义 第1篇

安娜.卡列妮娜的悲剧及其意义 - 毕业论文

摘 要

安娜卡列妮娜是109世纪俄罗斯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笔下最富魅力的女性形象,她是1个追求个性解放,争取自主爱情,敢于反抗压迫,敢于离经叛道的上层妇女形象,也因此造成了她悲剧的命运。造成安娜悲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多学者在安娜的研究上花上了大量的心血,也有斐然的成绩,他们多大是从安娜的性格,以及她所处的社会环境为出发点。我认为安娜的悲剧根源除了性格和社会环境外,还包括人性根源和俄罗斯的文化根源。同时在我还发现,安娜和丈夫卡列宁性格之间的区别,以及安娜和情妇渥伦斯基性格之间的区别都是造成她悲剧的因素。安娜的悲剧形象在世界知识妇女层中得到了广泛的同情与热爱,这充分显示出了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尤其是知识妇女。安娜的悲剧也反映了贵族阶级家庭关系的瓦解,揭露上流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及其冷酷的社会关系。本文分两大部分,第1部分主要从性格、社会环境、人性以及俄罗斯文化4个方面来对造成安娜悲剧的因素进行讨论;第2部分则从安娜悲剧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安娜;性格矛盾;爱情悲剧;社会根源;文化根源;虚伪;勇敢

ABSTRACT

Anna Karenina is the most elegant character in the books written by Leo Tolstoy, the greatest Russian writer in the 19th century. She is a character of upper class lady who chased the freedom, looked for self-emotion and dared to fight against her life pressure. But those characters also made her life tragic. There were lots of reasons for her tragic life, and many scholars have spent lots of time on studying Anna’s life, some have achieved brilliant results. Anna’s nature and her social background have been their study points. Besides these, in my opinion, I think her tragic life is also based on her nature of humanizing and Russian culture. Meanwhil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na and her husband’s nature, was also the reason for her tragic life. Her tragic life gained sympathy from the upper-class ladies in the world. That means the ladies, especially the upper-class women, concerned about their self-causation and self-life. It reflects the ruin of the noble family membership, the hypocritical moral and bloodless social relationship in the upper class. There are two parts in this essay. In the first part we discussed the elements, which make Anna’s life tragic, from the angles of human nature, social background, humanism and Russian culture. In the second part, we did analysis from the social meaning and the meaning of our real lives.

Key words: Personality contradiction; love tragedy; Social origin; Cultural origin;

False; Brave

安娜.卡列妮娜的悲剧及其意义 第2篇

安娜·卡列尼娜从彼得堡乘车去莫斯科,为因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与家庭女教师谈恋爱而闹翻了的哥嫂。在车站认识了渥伦斯基。而深爱着凯蒂的康斯坦丁·列文也从乡下来到莫斯科向凯蒂求婚,正幻想着与渥伦斯基美好未来的凯蒂拒绝了他。

渥伦斯基对安娜一见倾心,安娜在他的眼中一切都是美得不可方物的。他在薛杰巴斯大林基公爵家的舞会上,向安娜大献殷勤。

凯蒂对渥伦斯基向着安娜的热情很不悦,安娜不愿凯蒂痛苦,劝慰兄嫂一番便回彼得堡去了。随后渥伦斯基也来到了彼得堡开始了对安娜的热烈的追求,引起了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不久,安娜被他的热情唤醒了沉睡已久的爱情。

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其貌不扬,是一个完全醉心功名而古板的人。他责备妻子行为有失规矩。却只是因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

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卡列宁认为安娜有失检点。后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与安娜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

安娜已怀了渥伦斯基的孩子,在她分娩时,由于产褥热而感染重病,卡列宁被匆匆唤回,安娜在昏迷中呼唤卡列宁的名字,请求他与渥伦斯基和好,卡列宁深受感动,原谅了她和渥伦斯基的背叛。

由于卡列宁的令人吃惊的宽厚,渥伦斯基内心剧烈翻滚,绝望、羞耻、负罪感使他举枪自杀,但没有死。死而复生的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更加炽热,他们到国外幸福地旅行去了。

在奥勃朗斯基家的宴会上,列文与凯蒂彼此消除了隔阂,互相爱慕。不久他们结婚了,婚后两人的生活很幸福美满。

归国后的安娜和渥伦斯基受到冷遇。旧日的亲戚朋友拒绝与安娜往来,安娜只在儿子谢辽莎的生日偷偷回去探望他。渥伦斯基被重新踏入社交界的欲望和舆论的压力所压倒,逐渐疏远安娜,安娜感到屈辱和痛苦。

他对她越来越冷淡,两人因各种事件矛盾不断加深。一次大吵后,他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安娜准备自己坐火车去看他,她思量着这段生活,发现自己是个被侮辱抛弃的人。她决心不让渥伦斯基折磨她了,由她独自承担一切,让呼驰的火车结束她的生命。

安娜.卡列妮娜的悲剧及其意义 第3篇

安娜 · 卡列尼娜是列夫 · 托尔斯泰笔下最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她那松松的卷发是迷人的,她的小脚小手的优雅的轻快的动作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她出身极为高贵,是留里克王室的后代,半个彼得堡都是她的亲戚。可是她的命运却与她的出身截然相反,从小父母双亡,寄居在姑母家里。在她17岁还没有成年的时候,还没懂得爱情是怎样一回事的时候就由姑母作主,嫁给了年长她20岁的大官僚卡列宁。

卡列宁其貌不扬,是一个“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情感,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有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

安娜有一个不安分守己的哥哥奥勃朗斯基,他住在莫斯科,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正是由于这个放荡的哥哥与年轻的法国女教师发生暧昧关系,并被妻子多丽发现,为挽救其家庭,安娜才会从圣彼得堡来到莫斯科,就在下火车时遇见了外表英俊的贵族青年军官渥伦斯基,她优雅、迷人的气质深深吸引了渥伦斯基,使其久久不能忘怀,终于在薛杰巴斯大林基公爵家的舞会上,他有了向安娜大献殷勤的机会。而此时安娜饥渴已久的心也渐渐开始复苏,慢慢被眼前这个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风度翩翩的年轻贵族军官所征服。

安娜来莫斯科的使命本是挽救哥哥濒临破碎的家庭,然而与渥伦斯基几次简短的相遇却令她情欲沸腾,惊喜交加。 她觉得这是命运的安排,是神的指引。于是在出于不伤害吉蒂感情的考虑下离开莫斯科,可在返回彼得堡的途中心情却久久都不能平静,当得知渥伦斯基与其同车而行时,虽然心神不宁,但却是十分兴奋的。由此便可看出安娜是一个自身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

二、悲剧的爱情结局

在安娜心中丈夫卡列宁是一个极其虚伪和冷酷的人,她说 :“他乐于游泳在虚伪里,正像鱼在水里游泳一样。”卡列宁的这种自私、虚伪与冷漠正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虽然结婚八年,也有了儿子,但两人之间却毫无感情可言,卡列宁无法满足安娜所需的物质生活之外的东西,所以在渥伦斯基出场并对安娜表示好感的一刹那,安娜压抑已久的心就如同初恋的少女一般热情澎湃,激动得溢于言表。对幸福期盼已久的心使她忘掉了所有的恐惧和烦恼,她于是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宁式的“虚伪与欺骗”,便不顾一切,地与福伦斯基结合了。

在观看军官赛马的时候,她看到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下来,立刻泪流如雨,整个胸部都在颤抖着抽泣,因而大受上流社会小姐与太太们的指责。在回家的途中,她公开承认乐自己与渥伦斯基的关系,告诉丈夫说 :“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随你高兴怎么样把我处置吧。”可卡列宁的回答却是 :“严格地遵守外表的体面”,不要把渥伦斯基带到家里来。 卡列宁的残酷自私使得安娜觉得浑身发冷,她再也无法在这样没有人情味的家庭里生存下去,而她同渥伦斯基的公开结合却又把自己置于同上流社会对立的位置。于是,这个弱女子同上流社会之间,便展开了力量悬殊的殊死斗争。

三、爱情不能脱离社会

安娜的人生可以说是一出悲剧,然而这出悲剧又是谁造成的呢?不可置否,社会根源在众多原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任何人的爱情都不可能是完全“纯粹”的,不可能脱离社会和他人而单独存在。在安娜已经触犯了其他上流社会人士赖以生存的准则时,“卡列宁们”与“培特西们”不可能坐以待毙,只会给予其狠狠的打击与报复。在改革没有成功, 专制思想和特权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的沙俄社会。安娜的这种爱情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被扼杀的命运也是注定的。

当今时代也是一样,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都不是一个个体,每个人的每一种行为都必须在规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中进行,一旦越过道德底线,随之而来的后果便是不可估量和难以想象的。即便是被冠以“真正”之名的爱情也不可以轻易去挑战和践踏被法律保护的婚姻。假如人人都以“真爱” 之名作为自己出轨的借口,那么所有人的幸福都将不会得到保障,每个人都会人人自危,社会也将会毫无安定可言。

安娜与卡列宁的结合虽没有感情基础,但是却育有一个可爱的儿子谢辽沙,因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所以对儿子有着特殊的爱,在没有遇到渥伦斯基之前儿子就是她生活的全部意义,虽然遇到渥伦斯基后爱情渐被唤醒,但这却不会影响她对儿子的爱。所以当安娜知道自己与儿子“不仅在肉体上分离了,而且是在精神上永远的分离了”,她才会如同发疯一样,近乎崩溃。特别是在得知其出轨后,丈夫卡列宁对她加以威胁,向她说明了结婚的宗教意义,要安娜知道“我与你的结合是神的安排”,要安娜知道舆论和体面的重要性, 并暗示如果她执意不悔改,儿子和她都将有可能遭遇到不幸。这一系列的说明与暗示使一直深受传统价值观和宗教心理所折磨的安娜更加感到自己的罪恶与不可原谅,以致她经常梦见“两人同时都是她的丈夫,两人都对她滥施爱抚”。 由此足以看出安娜的内心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与苦痛。尤其是在无法与儿子相见,思念之情无处诉说的情况下, 安娜觉得自己完完全全失去了做母亲的资格,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忏悔中,只能依靠酒精与鸦片来麻醉自己的神经,借以减轻对儿子的思念之情和自己的罪恶感。

安娜同时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虽然她因短暂的爱情得到片刻的了欢愉,内心却是十分的自责,因为她没有对自己的丈夫卡列宁做到从一而终,背叛了自己一直以来的信仰。在自杀的前一晚安娜举灯看着熟睡的渥伦斯基,回忆并感受着自己对眼前这个人的爱与恨,体会到了极大的不幸与痛苦,她的死造成了渥伦斯基内心极度的愧疚与后悔,给他带来了终身的不安与遗憾。安娜 · 卡列尼娜的一生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的死发人深省。

结语:

安娜 · 卡列尼娜这一不朽的悲剧形象,无论是对当时腐朽的社会还是当今开放的社会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安娜的死也留给了世人无限的想象,有些人认为她是一位勇敢的女性角色 , 不甘于作丈夫卡列宁的附属品 , 于是她遵循自己的内心选择 , 追随自己的爱情 , 是真实的,令人敬佩的 ;有些人觉得她背叛了家庭与信仰,为了爱情抛夫弃子,最终却也只能以死来为自己的行为买单,是可悲的。在笔者看来, 安娜的婚姻是不幸的,她所生活的时代是不幸的,她所拥有的美貌与身份是不幸的,她骨子里同时并存着资产阶级新思想与旧道德是不幸的……这所有的不幸注定了安娜无法存活的命运,也注定了她的爱情如同飞蛾扑火,无疾而终。对于当今时代的感情危机我不敢妄加评论,但我想不论怎样的理由与借口也无法得到像世人对安娜 · 卡列尼娜那样的谅解与宽容。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文学史上一个突出的艺术形象,她优美、文雅、高贵,充满了热情与活力,她执着的追求生命的真实,追求真挚的爱情,然而现实却与她所追求的这些美好愿望相违背,最终她被虚伪、黑暗、冷酷的沙俄上流社会所抛弃,走向了死亡的深渊。在这幕悲剧中贯穿了列夫·托尔斯泰本人对爱情、人性和社会之间的思考,也表现出了其对当时沙俄社会本质敏锐的洞察力与精湛人物高超的表现技巧。通过分析安娜追求真爱未果并以死来告慰自己的行为,告诫世人要在爱情面前保持理性与自我,避免“安娜式”的爱情误区,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悲剧

参考文献

[1]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周扬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2]林精华,吴康茹,庄美芝等.外国文学史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3]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安娜卡列妮娜 读后感 第4篇

冯冰颖文学院 2013211903 安娜是一个幸运的女人,她被赋予了美貌、善良、门当户对的丈夫、心爱的儿子、富足的生活、显赫的地位······可安娜也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美貌带给她爱情,却无法给她幸福;善良,带来了丰富的情感与丰沛的爱,却徒增痛苦;丈夫有权有势,却不能给她真正需要的爱情;儿子是她的牵挂,却也成了羁绊;身份地位,或许他人梦寐以求,却未曾了解这名利场上的虚情假意。

在书里是这样描写安娜的:“单纯、自然、雅致、快乐而充满生气”,而两人初次邂逅时遇到的卧轨自杀者告诉了所有人,安娜爱上渥伦斯基,这是一场飞蛾扑火的爱情,是一趟必死的赴约。原本的她过着寡淡却也平静的生活,可渥伦斯基唤醒了她内心对爱情的渴望,人就是这样,如果一直不曾拥有,便也不去奢望,而一旦尝到其中甜头,就欲罢不能。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农奴制度改革不久,新旧交替,宗法制度进行了最后的反扑。而安娜,就是在这风雨交加的社会大背景下小小的牺牲品。

“我的爱情越来越热烈,越来越自私,而他的却越来越减退,这就是我们分离的原因。” “我不是嫉妒,而是不满足。”

“如果,他不爱我,却由于责任感而对我曲意温存,但却没有我所渴望的情感,这比怨恨还要坏千百倍呢!”

这些痛苦的心理活动今天看来也不觉得有距离感。叔本华曾说:“人生不是无聊,就是痛苦。”安娜爱一个人,便会全心全意地付出,家庭、名誉、孩子都可以不管不顾了,渥伦斯基就是她赖以生存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爱就像是罂粟,将她救出庸常的生活,也擦燃了痛苦的火焰。渥伦斯基爱她的生气,可这生气在日日夜夜的生活焦虑中异化成了狂躁,附带着无休无止的猜疑。渥伦斯基是一个浪子,将本已经服从于平庸命运的安娜拯救出来,赋予她浪漫的情怀,也因她的付出给予真情;可浪子害怕的,便是束缚,是没休没止的家长里短的叨唠,是一名神秘雅致的夫人成为了疑神疑鬼的怨妇。

越是人潮汹涌,便越容易有着离群的孤独;越是日日夜夜地相处,便越发觉自己没有想象中那样了解对方。没有人能在孤注一掷的时候保持清醒和冷静,当安娜全身心地押宝在渥伦斯基身上的时候,她就已经输了。由古至今,为感情付出一切的女子太多了。杜十娘携全部身家追随李甲,可李甲却为金银财宝放弃了她。我忽然感觉庆幸那时在船上有另一名公子觊觎杜十娘的美貌,让她认清了自己情郎的真面目,而不是在将一切交予对方之后,在年老色衰之后,在退无可退之后,才在琐碎的生活里渐渐窥见残忍的真相,一遍遍地说服自己,一遍遍地推翻自己,一遍遍地痛苦与悔悟。命运对于杜十娘还是仁慈的,她在花团锦簇处看到最令人作呕的交易。而杜十娘亦是用自己的生命来报复李甲:你想要财富?我有;你想要美色,我也有;这些,本来全都会属于你,但现在,全部都不属于你;而我,要亲手将它们毁灭给你看。

电光火石的爱情,是害怕俗气的。所以安娜在火车的烟雾中离去了,所以杜十娘也在烟雾蒙蒙的江面离去了,在她们变老变丑变得油腻世俗之前,在她的爱情变脏变旧变得百无聊赖之前。她们的爱是斩妖杀魔,浴血奋战,一定要在一起,不然就报以最惨烈的报复。对比起李甲,渥伦斯基可谓是重情重义,只是这爱情还没有重要到让他放弃一切,这亦是男子们的通病。他有地位,有财富,有母亲,他希望两人的感情能恰到好处,不要过多地破坏自己拥有的。可这场爱的结果,却是在劫难逃的血肉横飞。安娜的怀疑不仅仅是怀疑渥伦斯基的真心,更是怀疑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当,怀疑自己一直相信的爱情至上的观点,不然也不至于路人偶然的对话都像是在嘲弄自己。

在失去了儿子后,又被隔离于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她不过是在庄园里孤独的金丝雀,唯一的依靠便是渥伦斯基。在日复一日的难捱中,她的心也难免渐渐扭曲。终于在封建社会的余焰中,被活活吞没。可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在那个社会,一个女人,再高贵也无法独立于自己的丈夫、家庭,而安娜想要脱离这些,便是必死的。突然觉得生活在如今的中国是多么幸运。我们生长在这个国家几千年来最自由的时代,我们可以自己地选择工作、选择伴侣、选择理想,我们有纸醉金迷的自由,也有内心随喜穷开心的自由。人是生来孤独的,不敢依靠也无枝可依。狭路相逢,“托付”从来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词。我们需要珍馐佳酿,需要锦衣华服,需要高台万丈,需要狭路相逢,需要红尘做伴潇潇洒洒,都可以选择一条自己认为有希望的道路。我们选择生活,而安娜却是被生活拖着走。她捡起生活偶然赠与的美貌高贵,也必将走入生活设下的陷阱。而人生最绝望的莫过于,你知道今生就是这样了,就这样了,只有更糟。

但我仍然敬佩安娜,在她去世后,渥伦斯基的母亲曾经这样评价她——“这样不顾一切的热情有什么意思啊!只不过是证明她有些特别罢了!”多少人沉浸在不幸福的婚姻中终其一生,说是为了孩子,其实还不是和卡列宁一样为了自己的名誉。什么样的父母才是真正爱自己的孩子?是告诉他/她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并以身作则来要求自己。之前看新闻许多人指责王菲不是一个好母亲,给她的长女窦靖童找了一个个后爸。这实在是有失公允的。是不是一个好母亲,是她的女儿自己来说的。窦靖童现在有着自己热爱的音乐,能支持母亲的选择,和母亲的好友们更是亲密无间,也能在父亲被人奚落坐地铁时,发出自己的照片来声援父亲。这便是一个年轻人能成长的最好最自然的模样啊。

安娜卡列妮娜观后感(共) 第5篇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具有及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她不满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当她不顾丈夫的威胁,公然与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结合在一起时,整个上流社会就一起向她施加种种可怕的侮辱和非难。但花花公子渥伦斯基有背叛了她。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真挚自由的爱情不仅没找到,而且陷入难堪的处境,她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于是以自杀的方式向这个社会提出了最严正的抗议。

作为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的叛逆者,安娜追求的虽然只是个人的爱情自由,采用的也只是个人反抗的方式,但她勇于面对整个上流社会,誓死不做虚伪的社会道德的俘虏:在冲破封建束缚,反抗社会压迫方面,她做到了处在她那个地位和环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这对当时的贵族资产阶级社会,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义。托尔斯泰由于世界观的矛盾,在同情安娜不幸遭遇的同时,又从宗教伦理观念出发,谴责安娜缺乏忍让的宗教感情,没尽到做妻子和母亲的责任。为此塑造了在爱情问题上能够迷途知返的吉提和忍辱求全的杜丽的理想形象来和安娜进行对照,用列文和吉提的理想化的幸福家庭来和安娜的不幸福的家庭相比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安娜及其悲剧的批判力量

通过人物塑造反映社会本质,在《安娜•卡列尼娜》一片中可算是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安娜•卡列尼娜》一片中所反映的俄国正处在一场大变动中,古老的封建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社会制度、经济结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无一不受到震撼。我认为片中的安娜和列文最能反映当时俄国的社会本质。

片中的安娜是“一个多么奇妙、可爱和可怜的女人”。编导者通过伏伦斯基、吉娣、陶丽、列文等人的眼睛将其塑造成一个无与伦比的美丽形象,使观者从表面上看到了她的可爱。不仅如此,片中的安娜在人性上也是极美的。安娜遇到铁路工人惨死,极为怜悯,竭力想减轻其家属的苦难;兄嫂不和,她对嫂嫂陶丽的劝说,使其受到莫大的安慰;对儿子谢辽查的母爱,更是感人肺腑。可她的丈夫卡列宁则是个做官的机器,虚伪冷酷,正是当时俄国上流社会虚伪、猥琐、残酷和自私的化身,与安娜的真诚、善良截然相反。安娜这样一个长期生活在卡列宁的控制压抑中的感情丰富又有个性的女人,在当时俄国旧的封建伦理道德正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挑战的时期,是很容易爱上伏伦斯基的。在这之前,她的内心也是矛盾重重的,畏惧社会舆论的谴责。最后,她选择了冲破旧的宗教道德观念与伏伦斯基走到了一起,这正好与当时俄国的社会道德观念相违背,自然只有被重新燃起的不合当时社会状态的自我生命之火焚成灰烬。当然,她的悲剧,伏伦斯基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

固然可以为了安娜放弃功名,改变生活方式,但他毕竟是贵族子弟,不能把自己的生活长期局限于同安娜在一起的两人世界,他需要社会活动,需要朋友,这就引起两人之间的不和,使得安娜身上的舆论压力越来越重,世俗目光与长期离开儿子的母性的痛苦以及伏伦斯基感情的淡化使她内心一片空虚,终于卧轨自杀。这一切正反映了俄国社会对极美人性的蹂躏。“一切都是虚假,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安娜的临终之言正是对当时俄国社会深切的痛斥。

影片中除安娜之外,列文也是深受当时社会迫害的人。

列文与安娜无论是从生活环境、方式,还是从人性、爱好上都是有差异的。但他们在精神上却有着共同之处:善良、真诚、个性顽强,都代表了俄国上流社会中的少数优秀分子,对不公平的社会愤愤不平,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敢于用各自的方式进行对抗。

列文是个大地主,但不同于一般的地主,他有改革的愿望。当时的农村经济也受到俄国社会大变动的影响,列文为此忧心忡忡。他主张实行对分制(收成一半归农民,一半归地主)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农民世代受地主剥削,积累了惨痛的教训,是不会听从列文的主张的,他的改革方法是行不通的。这使劲头十足地搞农业改革,并亲自做农活的列文最终一事无成,其精神受到极大打击,甚至想自杀,以致藏了绳子以免上吊,不带手枪以免向自己开枪,这真是悲剧!这种悲剧也正反映了俄国社会的黑暗——动荡的社会中,土地所有制问题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决,农民和地主的矛盾更不可能调和。列文希望别人幸福,希望俄国富强是不可能实现的,其灵魂也受到当时黑暗社会无情的蹂躏。

《安娜•卡列尼娜》整部片子讲的是几个不同家庭的不同遭遇,都是通过塑造这些家庭中的人物来反映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的,使观者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更深刻地领悟到当时俄国的社会实质,不愧为名著名片!

[简评]“通过人物塑造,反映社会本质”,是一般现实主义叙事作品的共同特征。小作者根据《安娜•卡列尼娜》加以阐述,很不简单。要知道这部作品,不仅是“名著名片”,还是“巨著巨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又是旧日俄国的,写起来的繁难是可想而知了。然而小作者干得十分出色,叫人非常满意。这得益于作者有较高的阅读能力——不仅读得耐心细致,还能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有超乎一般的感悟;有较充实的知识储备——对俄国的史实就所知不少;有良好的写作基本功——语言明白流畅,组织得妥适完满。

安娜.卡列妮娜的悲剧及其意义 第6篇

安娜单纯地这样想着,想着就宠着孩子过她的一生。即使,她心灵上干枯得就快她呼吸不了。她却没有发现,她越逃避着,就越发得渴望。

一度相逢,二度相思,三度便是沉沦。

火车站下的相遇,萍水相逢的夫人,竟然是哥哥朋友的妈妈。安娜细细地打量这个男人。渥伦斯基也心跳了,安娜第一次出现时的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她姿态端丽、温雅,一双浓密的睫毛掩映下的眼睛中“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

渥伦斯基留意到了,这个美丽的女人需要的是爱。他能有幸给到她吗?第一次相见已经倾心的渥伦斯基,在舞会上遇到安娜,更加坚定自己心甘情愿地埋进去了,即使是个深渊,他也愿意踩埋进去。安娜也知道自己难以控制自己,再三回避,甚至马上动身回家,压抑着自己的情欲。在这点上,起码安娜她也作出过努力。她也曾做到逃避和压抑,并不是一心地想着出轨。

上一篇:公安部五个严禁内容下一篇:市场销售行政求职简历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