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养老院安全状况调研报告

2024-06-02

市养老院安全状况调研报告(精选6篇)

市养老院安全状况调研报告 第1篇

市老年人口安老养老状况调研与措

施思考

市老年人口安老养老状况调研与措施思考

市老年人口安老养老状况调研与措施思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就有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正在步入“老年型”国家。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也给安老养老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我市也不例外,表现出“两高、两大、两低”的基本特征,即高速、高龄、基数大、差异大、社区养老社会水平低、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意识低,与经济较快发展的态

势相比,社会老龄保障事业显得明显滞后。面对日益凸显的老年人问题,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个方面都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我市老年人口数量及分布状况

我市60岁以上老人共63万多人,其中,城镇28万多人,农村34万多人。老龄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根据有关方面测算,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人才占到总人口的%,我市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各地的分布情况来看,和县60岁以上老人共万人,占该县总人口的%;无为县19万人,占%;含山县万人、居巢区万人,均占总人口的10%左右。另外,庐江县70岁以上老人有万人,含山90岁以上的老人有314人、百岁老人7人,无为县百岁老人有8人,和县90岁以上有629人、百岁老人5人。从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状况来看,我市人口已明显进入老龄化行列。

二、不容乐观的安老养老状况

1、老年人的劣势

现代的老年人,既没有传统社会里凭辈份“倚老卖老”的优势,也没有发达社会中的社会福利优势。相比之下,却存在着年龄、体力、精力等方面的劣势。不少老年人当下的生活处境是比较窘迫的。第一,多数老人的收入在中下等水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恐怕是最苦的,他们根本就没有“退休”一说,很多人一直要劳作到最后一息。在城市,“啃老”现象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不少老人要间接地承担其失业子女甚至是第三代的生活费用。第二,老人就医状况令人担忧。老年人体弱多病,需要经常看病吃药。他们的收入本来就不高,加上近年来医药价格飙升,更使老年人在看病、医药方面陷入窘境。第三,老人出现瞻养危机。一方面,家庭养老的观念、意识在淡化,家庭赡养的功能在弱化,过去是“父母在、不远游”,现在是高龄老人、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如居巢区某村庄,有7个70岁以上的老人,自己已是风烛残年,为外出务工的子女守摊子、看房子、带孙子。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又十分薄弱。多年来,我国在社会养老保障方面严重欠账,特别是为数众多的农村老年人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

2、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严重不足

老年人退休时间早,中青时年实行低工资制,并没有享受到多少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没有真正享受到新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成果。对高龄老人,我市已开展了某些老年福利工作,例如城市高龄老人公共场所优惠待遇、五保老人的照料与服务等,使得他们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但总体上看,广大老年人的基本经济保障仍然十分薄弱。目前,城镇一块的老人,因为有了城镇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总算是有了“最后一道防线”;而在农村地区,老年农民除了家庭赡养以外,基本没有其他养老收入,养老风险很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虽然出台了,但是由于宣传贯彻的力度不够,赡养纠纷案正以每

年10%的速度递增。据调查,自以来,无为县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涉及赡养纠纷案及老年人合法权益被侵害的犯罪案件共有37件,其中8件,11件,1-9月18件,虽然此类案件所占比例不高,但呈逐年上升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3、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明显滞后

首先,养老社会服务化的载体不足。全市城乡仍有相当数量的五保老人没有实行集中供养,散居的五保老人有3万多人,空巢老人数量更多,他们的生活起居、生灾害病等,往往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护理。目前,全市四县一区共建有敬老院107所,平均每个乡镇超过一所,但其规模偏小,收养能力较弱,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据民政部门万人社区问卷调查,老年人对托老所、老年公寓的需求量为12%。按此测算,巢湖市老人共需床位约7万张,而目前只有5000多张,缺口巨大。

其次,各种养老机构收费偏高。调

查发现,社会化的养老院,平均收费在每人每月800元左右,高级一些的老年公寓等则需要1300元以上。倘若两位老人没有子女,每月仅靠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金过活,怎么可能负担得起这笔费用呢?但这些社会化养老机构也感到苦恼,他们的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且数量不足,不收取较高的费用就无法运转下去。

再次,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目前,在各种养老院、敬老院工作的服务人员,多数文化程度不高,专业技能缺乏,服务质量跟不上。特别是有少数服务人员,内心里看不上这份职业,只是苦于别无出路,才勉为其难地曲就于此,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敬业爱岗,更谈不上以一片爱心善待老人了。

三、积极解决城乡安老养老问题

第一,要把安老养老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加强老

龄工作”。各级应把此项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长效机制,不能以“济贫”的思路来考虑问题,更不能以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为理由,亏待了老年人。建议:将“老年社会化服务项目”纳入市、县两级招商引资范围,变过去“以市长主导”为“以市场主导”,转变思想观念,对现有的社会化服务的老年公寓给予充分的鼓励、引导和扶持,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尽快建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以社区基层组织为主导,发挥政府、社区、家庭和个人的力量,充分利用社区中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定补幅度,拓宽定补范围。不断完善困难弱势老人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城乡老人医疗保障制度,切实减轻老年人的医疗负担。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

第二,逐步建立有我市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我市目前正处在由家庭养老保障向社会养老保障过渡的阶段,特别是在农村,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

制度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从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老年人现状及家庭承受能力来看,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居家养老”之路,是解决我市养老问题的正确选择。这里所说的“居家养老”是: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推进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建立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以社会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逐步形成适合我市市情的家庭保障安全网、社区养老服务安全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政策安全网。

第三,突出解决农村安老养老问题。过去,我市农村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家庭赡养和土地收入。随着形势的变化,这两种养老保障方式不论是在保障能力上,还是在保障的可靠性上,都显得很不稳定了。必须从我市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寻求新的养老办法。根据全国一些地方以及有关部门多年来的实践探索,有条件的地区已经开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采取储蓄积累的

方式,为农民建立个人账户,个人交费为主,集体交费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将个人和集体缴纳的保险费记入个人名下,为个人所有,到老龄后根据个人账户的积累额计发养老金。这种养老保险方式还必须同家庭赡养、土地保障结合起来,才能为农民养老建立一道比较可靠的养老民屏障,才是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现实选择。

第四,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要围绕“五个老有”工作目标,既要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特殊需求,也要不断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想法设法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交往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消除老年人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感觉,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

敬老、爱老、安老、养老,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社会各方义不容辞。要在

全社会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观,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使老年人在经济上得到保障,生活上有人照顾,精神上得到安慰,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新运行机制,建立“以人为本,代际和谐,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让老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夕阳无限好,人生仍灿烂”。

市养老院安全状况调研报告 第2篇

2017年,全市受理监督的新开工及续建交通建设工程项目共计369项,监督覆盖率100%。从管辖权属看(如图1),省管项目共计4项,市管项目共计41项,县管项目共计324项。从项目类型看(如图2),新建公路工程共计268项,其中高速公路工程1项,国道公路工程1项,农村公路工程共计266项;新建及改建水运工程项目共计39项,主要为内河航道工程、码头工程;公路、水运养护工程项目共计62项。

图 1 项目管辖权属数量分布图

- 1 -

图 2 项目类型数量分布图

一、质量安全总体状况

2017年,全市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运转正常,市县两级主管项目未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全年共办理公路水运工程竣(交)工质量评定备案141项,养护工程质量评定备案40项,竣(交)工质量评定合格率100%。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监督检查情况

全市市、县两级交通质监机构全年共组织质量安全监督检查1478次,出动执法人员2941人(次),发出质量安全监督检查整改通知书508份,通报25份,要求暂停施工或局部暂停施工37处,针对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组织相关单位行政约谈19次,行政处罚13次。市交通质监站组织上、- 2 -

下半年全市交通建设工程执法大检查,印发情况通报2份;组织上、下半年全市交通建设工程原材料和常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印发情况通报2份;组织农村公路质量安全督查每县(市、区)1项。

全年对全市在建项目约140处存在质量问题的钢筋施工、混凝土浇筑、桥梁结构物、路基、路面面层及码头后方抛填等进行了返工(报废)处理,其中,路基累计返工3079m,水稳基层返工445m,结构物返工40处,钢筋加工返工61处,清退不合格原材料或常用产品22批次。

(二)质量抽检结果分析

监督抽检是质量监督机构在监督检查中针对工程实体质量的薄弱环节进行的随机抽查,用一次合格率,即抽检的合格点数占总的抽检点数的百分比,衡量在建工程质量状况。

全年全市共监督抽检100082点(组),合格95024点(组),总体合格率为94.9%,原材料及常用产品监督抽检946批次,合格934批次,合格率98.7%,总体及各项工程合格率如图 3所示。监督抽检主要针对公路项目中路基、路面、桥梁、交安设施等单位工程中涉及质量安全的47项主要指标,水运项目中码头、护岸、堆场、桥梁等单位工程中涉及质量安全的30项主要指标,以及钢筋、沥青、碎石等原材料和锚夹具、钢绞线、波纹管等常用产品。

- 3 -

图 3 工程总体抽检合格率

从图3可以看出,工程总体抽检合格率较2016年有明显的提升,其中,公路工程、桥梁工程和交通安全设施抽检合格率较2016年提升较为明显,原材料和常用产品抽检合格率基本保持稳定,但水运工程合格率则较2016年下降了1.7%,合格率仅为90.7%。

1.路基工程

路基工程主要指标合格率如图4所示,路基工程填料正由传统的宕渣填料转变为使用石灰土,机械设备投入较充分,质量能够得到较大的保证,路基压实度、弯沉等各项指标抽检结果保持良好状态,但对于软基处理部分的桩(板)间距及入土- 4 -

深度的控制还有待提高,抽检指标合格率分别为98.1%和96.7%。

图 4 路基工程主要指标合格率

2.路面工程

路面工程主要指标抽检合格率如图5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各抽检指标总体保持良好的稳定状态,但部分指标抽检合格率下降较为明显,路面厚度和横坡由2016年的100%下降至92.8%和96.9%,主要集中在对水稳基层厚度的控制不够严格,从而导致部分检测值超出了规范规定的标准值。路面抗滑指标抽检合格率较2016年有明显的提高,抽检合格率提高了4.6%,但路面平整度和沥青路面车辙指标抽检合格率较2016年稍有

- 5 -

所下降,其余各项检测指标均保持稳定。

图5 路面工程主要指标合格率

3.桥梁工程

桥梁工程主要指标抽检合格率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部分指标抽检合格率较2016年稳中有升,如钢筋保护层厚度指标抽检合格率为91.5%,较2016年上升了5.3%;伸缩缝与桥面高差指标抽检合格率为90.7%,较2016年上升了2.6%;钢筋间距指标抽检合格率较2016年有较大提升,合格率为88.6%,上升了14.2%。但部分指标抽检合格率较2016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如护栏高度指标抽检合格率为77.8%,较2016年下降了7.3%;砼强度指标抽检合格率为99.7%,出现了抽检不合格的现象。

- 6 -

图6 桥梁工程主要指标合格率

4.交通安全设施工程

交通安全设施工程主要指标抽检合格率如图7所示,可以看出,交通安全设施工程各抽检指标基本能够保证稳中有升,其中,标线厚度和波形梁钢护栏横梁中心高度指标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1.5%、100%,较2016年分别上升了3.7%、11.7%。

- 7 -

图7 交通安全主要指标设施合格率

5.水运工程

水运工程主要指标抽检合格率如图8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水运工程部分主要抽检指标较2016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钢筋保护层厚度指标合格率为86.2%,较2016年下降了3.8%,混凝土表面平整度指标合格率为93.8%,较2016年下降了2.9%,相邻板高差指标合格率为87.9%,较2016年下降了5.3%,桩间距指标合格率为87.9%,较2016年下降了8.8%,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水运工程目前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精细化施工及标准化施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 8 -

图 8 水运工程合格率

6.农村公路工程

农村公路工程主要指标抽检合格率如图9所示,可以看出,农村公路工程各项指标合格率较2016年基本保持稳定,个别指标稳中有升,其中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指标合格率为84.4%,较2016年上升了16.1%,主要结构尺寸检测指标合格率为99.1%,较2016年上升了8.5%。

7.原材料及常用产品

2017年度共抽检钢筋、钢绞线及碎石料等原材料及常用产品946批次,合格934批次,合格率98.7%,较2016年度的98.2%稍微有所上升,总体基本保持稳定。主要原材料及常用

- 9 -

产品合格率与2016年对比如图10所示。可以看出,钢筋、水泥、黄砂及碎石等主要原材料和常用产品的抽检合格率均为100%,个别材料抽检出现了部分检测指标不合格的情况,其他原材料及常用产品抽检合格率基本保持稳定。

图 9 农村公路工程合格率

- 10 -

图 10 原材料及常用产品合格率

(三)安全监管情况

1.强化责任落实,安全监管实效进一步提升

一是强化工程参建各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2017年,通过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宣传引导,施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监理单位监理责任意识、建设单位全面管理责任意识得到较明显提升,施工单位事故隐患自查自纠、安全生产教育培训逐步由“表面化、形式化”向“制度化、标准化”层次提升。项目建设单位、监理办对施工单位隐患排查治理、督促整改的措施得到进一步加强,取得成效。

- 11 -

二是强化监督检查职责履行与监管实效提升。市交通质监站印发《2017年全市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及应急管理工作要点》和《2017年度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计划》,采取日常监督检查、专项检查、执法大检查、重点时段暗查暗访、施工安全隐患专项督查等形式,严格落实“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和“四不两直”的工作要求,对市管交通建设项目进行全覆盖、多频次、深度化监督检查。对发现的事故隐患狠抓整改治理,制发监督检查整改通知书,落实专人跟踪复查,做到“发现一起、整改一起、闭合一起”,坚决消除各类事故隐患。2017年,市交通质监站共发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整改通知书82份,排查治理事故隐患340项,局部或全部停工整改17次,对4家施工单位因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了行政约谈,对2项重大事故隐患进行了挂牌督办,对1家存在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施工单位和1家对危险性较大的工程未按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施工的单位分别进行了行政处罚。

2.强化应急防范,圆满完成重要时段保障任务

一是强化春运期间施工安全应急防范。市交通质监站印发《转发关于认真做好2017年春运(春节)期间全省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全市交通建设工程节后复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嘉交监〔2017〕3号)等文件,以春节前停工检查、节后复工检查为重点,累计暗查暗访14次,发出监督检查整改通知书7份,排查治理事故隐患36项。

- 12 -

二是全面服务,保障十九大期间行业安全稳定。为切实做好各项应对和防范工作,我站采取多项措施,及早谋划,主动作为,印发管理文件,开展监督检查,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有效保证了交通建设工程行业安全稳定。会议期间,市交通质监站抽调人员组成2个检查小组,由相关领导分别带队对市管项目和部分县管项目进行了安全环保工作检查。

三是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修订完成《市交通建设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总体应急预案》、《市交通建设工程“三防”应急预案》和《市交通建设工程重大安全事故和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3.强化组织领导,安全监管专项行动扎实有效

一是周密组织,扎实开展各类专项行动。按照省、市级交通主管部门部署要求,深入开展桥梁支架挂篮施工安全专项整治、消防安全大检查大整治、平安交通专项整治、质量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电气火灾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大检查、消防安全隐患集中排查整治等7大专项行动(活动),配合杭州质安局完成对我市桥梁挂篮支架施工安全交叉检查,对XX市开展了桥梁支架挂篮施工安全交叉检查,并向省局提交《关于对XX市部分交通建设工程支架施工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交叉检查的工作报告》,交叉互查期间,对1家因挂篮施工未按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施工的单位进行了行政处罚。

二是深入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全市交通建设工

- 13 -

程领域累计发放安全生产宣教资料1500余份,制作宣教产品65部,开设专版专栏36期,接受群众咨询173人次,设置各类展板、标语398块,开展警示教育47场,受教育1658人次,举办培训讲座21场,举办竞赛18场,培训职工1450人,在各类媒体发表稿件10篇,开展应急演练34场,参与演练人员达793人次。市交通质监站组织举办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培训班,邀请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专家授课,市、县两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有关在建项目参建单位相关管理人员共计160余人参加了本次培训。

4.强化品质创建,“平安工地”示范效应显现

2017年,市交通质监站继续本着“早部署,重过程,强管理,严考核”的原则,加强过程检查与督促,积极推进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规范化,逐步提升全市交通建设工程“平安工地”建设品质。经考核确认,市交通建设工程“平安工地”建设达标率为100%,XX工程TJ01合同段等16个施工合同段和XX监理合同段等10个监理合同段被授予“平安工地”市级示范合同段。XX工程3合同段、J2监理合同段等3个施工合同段和2个监理合同段被省局授予“平安工地”省级示范合同段。

目前,装配化、定型化的安全通道(爬梯)在重点交通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已普遍得到应用,临边安全防护设施、隔离设施、高处作业平台搭设标准化、规范化程度逐渐提高,大型钢筋加工车间、标准化预制场地、拌和场地在重点交通建设项目- 14 -

已是标配。通过“平安工地”和“品质工程”示范创建活动的开展,全市重点交通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氛围稳步提升,但和省内同类型项目横向对比,我市交通建设工程标准化施工方面仍存在不小的差距,须持续改进提升。

5.梳理薄弱环节,扎扎实实补短板促提升

年初,根据市局统一部署要求,市交通质监站认真梳理分析,提出了1项重点攻克的薄弱环节和3项事故隐患清单。针对交通质监部门对特种设备使用监管的职责不清、界限不明的这一薄弱环节,市交通质监站通过调研提交了《交通建设行业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监管现状与对策研究》调研报告1份。针对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论证、审批程序不到位,实施过程中不严格执行专项施工方案的问题,市交通质监站加强程序管理,并严格执法,今年针对专项施工方案落实不到位开展了1起行政处罚。针对桥梁工程高处作业临时设施标准化程度不高和水上作业安全防护意识不强等事故隐患,市交通质监站大力推进标准化设施建设,淘汰落后陈旧的防护设施,标准化水平总体稳步提升。

6.落实风险管控,强化事故隐患预防预控

市交通质监站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推动落实施工安全风险管控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加大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在办理监督核准环节,全面落实总体风险评估要求,重点建设工程和施工风险较大项目的总体风险评估报告须开展专家论证,并严格执行部、省相关规定开展专项

- 15 -

风险评估和专项施工方案论证、审批和实施。此外,强化总体风险评估、专项风险评估和专项施工方案的衔接,督促施工单位严格实施专项施工方案,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予以挂牌督办,并采取相应处罚措施。

(四)事故隐患情况分析

2017年,市交通质监站排查治理市管交通建设工程事故隐患共计339项,排查治理隐患单位数共计184家(次)。以2017年度市管交通建设工程事故隐患为分析对象,并结合前两年度隐患情况,分析如下:

1.事故隐患等级分布

图11 事故隐患等级分布图

从图11可看出,2017年度市管交通建设工程事故隐患等级呈“橄榄形”分布,较大事故隐患占82.3%,同比去年,较- 16 -

大事故隐患得到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此外重大事故隐患也呈同比下降态势。

2.事故隐患类别分布

图12 事故隐患类别分布图

从图12可以看出,2017年我市交通建设工程安全事故隐患比例较高的有管理缺陷、高处坠落、火灾爆炸、机械伤害、车辆伤害、触电事故,其中管理缺陷、高处坠落、机械伤害是较为突出的事故隐患。

管理缺陷隐患主要表现为参建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台账内容欠完善、隐患排查工作开展不到位或不开展、项目负责人现场带班生产制度未落实、施工人员动态管

- 17 -

理不到位。

高处坠落隐患主要表现高处作业临边围护欠到位或未设置、施工爬梯布设不规范、高处作业平台脚手板未满铺、跨线桥梁施工临边安全防护不到位。

火灾爆炸事故隐患主要表现施工现场易燃易爆品使用管理欠到位、民工宿舍工棚消防器材失效和配备不足、消防安全检查未落实到位。

机械伤害事故隐患主要表现为起重设备监督检验合格证等相关材料不齐全、机械设备维保工作欠到位、机械设备零件失效未修复。

车辆伤害隐患主要表现为边通车(航)边施工路段、道路平交口安全警示标志设置和安全防护不到位。

触电事故隐患主要表现为配电系统不符合“三级配电、三级保护”、电力设备不符合“一机、一箱、一闸、一漏”、接零与接地保护混用、配电(开关)箱无防雨措施或不可锁、配电线路敷设不规范。

支架坍塌事故隐患主要表现支架搭设欠规范,支架基础硬化欠到位,支架搭设所用钢管未及时出具相应的检测报告、支架桩基下沉。

其他(结构坍塌)事故隐患主要表现为民工宿舍等临建设施防风措施欠到位、工区活动板房无产品合格证、工区活动板房未组织验收。

- 18 -

3.事故隐患发展趋势

从图13可以看出,2017年我市交通建设工程安全事故隐患中高处坠落、淹溺事故隐患较上年呈明显上升态势,支架坍塌、火灾爆炸事故隐患较上年略有上升,其余事故隐患均得到较好的控制,有所下降。管理缺陷比重连续下降但仍占比较大,说明参建单位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得到逐步改善,但仍亟需进一步强化落实参建单位安全生产责任。

图13事故隐患发展趋势图

三、存在问题及分析

- 19 -

(一)“品质工程”创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示范项目创建意识还不够强,创建力度不够足。部分项目建设单位推动力度和手段较薄弱,部分施工企业应付、抵触情绪仍然存在,造成推进和实施过程中的阻力较大、困难较多。

2.示范项目创建措施还不够细,创建层次不够高。省、市级示范项目创建过程中虽有所成效,但距离部、省交通主管部门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和省内外优秀项目相比,仍处在起步和较低的层次,亟待提升。各县级示范项目受限于自身规模和施工企业能力水平,创建目标和方向还不够明确,创建工作开展滞后。

3.品质创建系统性措施还不够细,创建效果不明显。一是勘察设计质量影响“品质工程”创建,主要表现在勘察设计精细化、标准化程度不高,深度不足,在部分施工工艺上设计理念过于传统保守,对成熟的技术、工艺引入不足,缺乏创新。二是项目招投标和合同签订阶段,“品质工程”创建的目标、方向和思路未明确,必要的资金支持未落实,造成施工阶段难以推进,推进中又难以取得突破。三是缺少奖惩激励措施,“品质工程”创建抓手短缺。施工企业开展“品质工程”创建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

4.创建标准还不够细致完善,创建依据不足。交通运输部出台了《交通运输部关于打造公路水运品质工程的指导意见》、《公路水运品质工程评价标准(试行)》,省厅出台了《浙江省- 20 -

公路水运品质工程项目评选办法》,但缺少具体的可操作、可量化的创建指标和标准,项目建设、施工等各方一时仍难以制定出台可行的实施细则,尤其是农村公路工程及小型水运工程项目,创建的目标、方向和思路仍模糊不清。

5.施工班组规范化还不够高,质量精细化不高。受限于施工班组人员的缺乏和老龄化,施工经验丰富、技术娴熟、人员稳定的施工班组十分紧缺,能够做到管理规范化、施工精细化和标准化的施工班组更是难觅其踪,亟待培养出适应“品质工程”创建等新要求、新形势的“美丽班组”。

(二)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1.工程实体方面

路基工程主要表现为宕渣路基施工质量控制较差,宕渣粒径超标、含泥量偏大以及碾压不到位等问题屡禁不止,主要是由于宕渣材料的短缺,造成价格上涨较大,材料质量也较差,施工单位对原材料进场把关不严,导致一些劣质的、不符合要求的宕渣应用于路基施工中,从而造成了施工质量问题的产生。

路面工程主要问题表现为部分交工项目路面产生早期纵向裂缝和路面积水,往往这些路段正在进行或者已经进行绿化,路侧有填土现象,分析原因主要是原项目设计和绿化设计不同时,绿化设计未充分考虑堆土对路基路面稳定和排水的影响,造成路基路面产生早期病害破损。

桥梁工程主要表现在受砂石料、钢材等材料紧缺和价格高

- 21 -

涨等原因影响,造成砼工程质量不稳定和进度滞缓。此外,桥梁工程施工标准化、精细化作业程度还需提高。

农村公路工程整体质量较往年相比稳中有升,主要得益于各县级交通质监机构监督力度不断加强,监督工作深度不断强化,农村公路工程砼强度以及路基路面压实度、弯沉等指标合格率较高,钢筋保护层厚度合格率虽然较去年有所提高,但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为农村公路工程标准化施工水平依然有待提高,模板安装控制欠到位,钢筋笼加工以及保护层垫块的制作、安装质量欠佳等。

(三)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平衡不到位

通过加强对安全生产责任的宣传教育,部分施工企业主体责任意识逐渐提升,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责任体系完善,项目管理日渐规范,但仍有部分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还依然较薄弱,总体看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平衡不到位。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一是部分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不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通常流于形式,责任制未得到有效落实;二是部分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缺乏底线思维,在安全生产管理的硬件方面存在着不肯投入和打折扣投入的现象,往往是监督部门检查出问题就投入些,不检查就不投入,这使得现场安全管理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复发、累发现象比较普遍。

- 22 -

2.施工安全标准化建设基础有待提升

横向对我省内其他重点项目,我市公路水运安全标准化水平还有不小差距,现场安全防护标准参差不齐,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标准不一。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部分企业施工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意识仍比较淡薄,无论是施工企业层面还是具体项目层面,都没有形成讲标准、要标准的氛围;二是部分企业施工安全标准化的投入不足,施工单位不愿额外投入购置标准机具、标准设备;三是部分企业施工班组标准化建设水平低,造成现场安全管理具体行为标准差异较大,削弱了标准化建设的基础。

3.施工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实效有待提升

我市交通建设工程全面开展了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相关工作,部分重点、复杂项目对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进行了专家论证,但风险预控管理实效性仍然较低。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项目总体风险评估、专项风险评估和专项施工方案三级体系衔接上存在问题,不能够有效指导专项施工方案的实施;二是项目施工单位不重视,风险评估报告编制、论证完成后未进行有效的交底宣贯,往往“束之高阁”难以有效指导施工阶段风险预防预控。

四、2018年工作重点与思路

2018年,全市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质监机构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推动工程质量的不断提高,继续紧紧咬定工

- 23 -

程安全生产“零事故”的目标不放松,加大行业监管力度,深入开展质量安全治理各类专项行动,坚决打击非法违法施工行为,大力推进“品质工程”建设活动,不断提高全市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质量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责任落实。一是强化落实工程参建各方质量管理责任,督促工程建设、设计、监理、施工、检测等单位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落实建设单位定期检查检测、监理单位全过程旁站抽检、施工单位全过程自查自检的工作责任,重点加强关键环节、薄弱环节的质量管控。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项目从业单位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督促落实建设单位安全生产全面管理责任,狠抓落实监理办安全监理责任和施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项目法人制和总监负责制,督促建设、监理和施工单位落实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人员的法定职责,落实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重点落实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带班生产责任,落实安全生产费用足额投入,落实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落实事故隐患自查自纠和建设、监理单位隐患排查治理责任。三是进一步健全完善质监机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落实“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梳理、健全、完善监督机构内部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职责,明确到岗,落实到人。

- 24 -

2.由点到面,全力抓好“品质工程”推进。

一是进一步建立完善“品质工程”建设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等工作机制,细化目标和行动方案,落实管理责任,切实保障“品质工程”建设由点到面、由浅及深有序推进。二是加大对示范工程项目的指导力度,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和责任落实,完善管理机制、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建设单位龙头作用,全面负责协调推进落实“品质工程”示范创建。督促施工企业深入开展“三化”、“三集中”、通病治理、安全生产和班组规范化管理,完善奖惩激励措施,掀起“品质工程”示范项目创建新高潮,树立先进典型项目。三在培树“品质工程”示范项目的基础上,各有关单位要从项目设计、施工、运营的全过程考虑“品质工程”建设,项目勘察设计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勘察设计质量,提高设计标准化程度,积极引进国内外成熟的先进理念、技术等,鼓励设计创新。

3.突出重点,持续深化监督检查实效。

加大暗查暗访力度,及时掌握工程质量安全的实际状况,针对质量安全问题做到“发现一起、整改一起、闭合一起”,并探索研究长效机制管理,对屡改屡犯行为的参建单位,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各类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稳步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

- 25 -

4.健全完善安全风险分级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核心的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

安全风险分级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核心的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安全生产领域重大改革事项。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将安全风险预控体系与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了有机结合,省厅制定出台了《浙江省公路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办法》。下阶段,市县两级质监机构要深入推动健全完善安全风险分级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核心的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结合工程建设条件、技术复杂程度和施工管理模式以及当地工程建设经验等因素,开展施工安全风险评估、论证工作,并做好总体风险评估、专项风险评估和专项施工方案的衔接。

5.强化“平安工地”品质建设。

围绕“品质工程”建设核心,进一步深化全市交通建设工程“平安工地”建设活动,积极打造“平安工地”品质建设。一是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平安工地”建设过程管理。进一步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在桥梁工程和航道工程中全面推广应用装配化、定型化和标准化的安全防护设施,淘汰传统落后的安全防护设施,全面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爬梯、作业平台搭建以及临边部位安全防护设施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二是严格示范工程(合同段)考核确认,强化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逐步培养出一批施工安全意识强、施工现场安全氛- 26 -

围好、施工安全生产水平高的工程项目(合同段)。

6.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认真做好“四好农村路”监督服务工作。

强化农村公路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指导工作,增强着力提升建设参建各方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为行动目标,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定期开展农村公路技术状况检测抽检工作并印发检测结果通报,进一步全面掌握提高农村公路的技术状况质量安全水平,更好的服务于“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

市养老院安全状况调研报告 第3篇

近几年“银色”浪潮席卷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严峻民生问题,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早已进入到“未富先老”的阶段,老龄化局势更加紧张。据相关统计,我国2010年底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3%。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约占总人口的26%。其实,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南京就已进入到老龄化社会,目前南京市是全国人口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强,养老问题作为重大的民生问题,成为社会关住的热点,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目前,很多省市都对对社区养老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因地制宜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作为率先迈入老龄化的省份,正全力推广五种社区养老模式:(1)“机构运作”模式。如南京的“心贴心”是由民间资本运作,承担本地区政府购买服务对象和社会老人低偿、有偿的居家服务。(2)“虚拟养老”模式。通过信息平台,整合社区企业加盟,实现老人打一个电话,就可获得所需要的服务。(3)“集中居住”模式。主要适合农村,特别是经济薄弱地区的农村空巢老人。(4)“应急服务”模式。只要一按随身携带的呼叫器,120、110和社区服务组织、志愿者和老年人子女等,就会在第一时间提供援助,南京已试点运行。(5)“志愿服务”模式。推广社区志愿者“网络式责任承包制”、“邻里互助式”、“小手拉大手活动式”等多种服务形式,使高龄、高危空巢老人有人帮助,并得到生活照料和家政、精神关爱等服务。

2 调查方法与文献回顾

社区养老最早来源于英国的“社区照顾”,随着时代的发展它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逐步演变成“社区养老”。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定义,国内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比如梁新颖认为社区养老是在社区内建立养老服务机构,为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有偿而有效的服务;晋凤认为社区养老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包括生活照料、护理需要、精神支持、经济支柱等多方面的服务。总的来说,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来看,目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内涵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组织、设施、人才、技术要素形成的服务,并有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监督管理。

本项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访谈、调查问卷等主要方法搜集资料,在对南京的鼓楼、栖霞、白下等主要城区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南京的社区养老服务进行深入的分析。开始阶段,项目组利用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料和网络信息资源,广泛搜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对当前研究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探索学习,运用到自己的社会调研中。接着,我们采用实地调查与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到南京的几个主要城区与当地的老年人和社区管理人员交谈,并对老年人群随机发放调查问卷,以此了解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社会参与程度。我们调查了四个区域,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82份。

在我们182名调查对象中,60-69岁的有60人,70-79岁的有80人,80岁以上的有42人,我们调查的对象平均年龄为76岁左右,可见如今人们的寿命延长了。另外,我们对老年人的婚姻生活进行了调查,如下表:

由上表数据可明显发现,是否与老伴一起生活也是影响老年人享受社区养老服务的因素:在全部182位老人中,与老伴生活在一起的94位老人的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率仅为24.2%;而未与老伴生活在一起的老人(包括离异、丧偶、未婚)的享受率却高达78.21%。这些数据表示独居老人由于缺乏生活照料与心理抚慰,对社区养老服务的依赖度更大,同时也说明社区养老对于解决独居老人的生活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3 南京社区养老建立的必要性

3.1 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

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是全国人口老龄化成度较高的城市之一,有着沉重的社会压力。根据南京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0年末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达到116万人,占总人口的14.36%,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15.88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3.67%。预计到2015年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将超过150万人,占总人口的16.42%,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将超过2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3.75%。在“十二五”期间老年人口年均增长7万人以上,年均增长率高达5.36%,是同期总人口年均增长率的两倍。可见如今南京市老年人口基数大、比例高、增速快、高龄多,在“未富先老”的状况下对经济增长以及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带来影响和挑战,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迫在眉睫。

3.2 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重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规模核心化、“四二一”家庭增多、空巢家庭显著增加,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受到强烈冲击,家庭养老功能逐步淡化和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家庭规模迅速缩小,空巢老人增多。根据南京统计局的调查,2000-2005年,家庭户数的增长速度超过同期家庭人口数的增长速度,家庭户规模进一步缩小。家庭户均人数由2000年的2.92人下降到2005年的2.74人,平均每户减少0.18人。另外,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和家庭规模的日趋小型化,使得“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在调研中发现,南京基本上每10户老人家庭中就有近4户是“空巢”家庭,以南京鼓楼区为例,对于3个社区的212位老人家庭中“空巢”家庭就有123个,占总数的59.4%。第二,家庭结构类型日趋简单,南京市家庭户结构见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05年南京家庭户以二代户为主,其次是一代户、三代户,四代户及以上户所占比例很小。2005年与2000年相比,二代户的比重下降了4.98%,三代户的比重下降了0.97%,四代户比重下降了0.07%,一代户比重上升了6.03%,五代户几乎已经没有了。从数据可以明显的看出,南京市已经形成了代际关系少、结构简单的家庭结构格局,家庭结构类型日趋简单。第三,家庭功能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主要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个方面,但是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子女工作压力加大,子女和老年人在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摩擦不断增加。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方面来看,家庭养老方式也逐渐难以满足其各种精神需求,家庭功能不断弱化,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步调。

3.3 机构养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机构养老应是解决老年人养老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国内的现状来看,机构养老发展缓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老年人不愿接受机构养老的方式。在关于南京的养老意愿的调查中显示,只有4.4%的老年人愿意去养老院养老,95%的老年人希望在家里度过晚年。在老年人看来,如果没有迫不得已的原因,如家中无子女、家庭关系不和等,是不愿意搬去养老机构的,家才是他们的安乐窝。再次,养老机构的数量与老龄人口的需求存在较大的供需矛盾。南京市有60岁以上老人110万人,按照10%抽样调查的比例推算,处于“不健康”状态的60岁以上老人达12.8万人,处于“生活不能自理”严重不健康状态的60岁以上老人达到2.7万人,而根据民政资料显示,2010年末城乡老年福利机构可提供床位数为2.3万张,即使单纯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服务,可提供床位数亦显紧张。由此可见,目前南京养老机构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机构养老凸显困境。

4 南京社区养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4.1 社区养老的宣传不到位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对于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有了解的是3.6%,有粗浅认识的是58%,而仍有38.4%的人群根本不了解社区养老,由此可见,目前人们对于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认识不深,甚至有不知道的群体存在,有大部分老人没有享受过社区养老。如今常见的政府的宣传形式就是公共场所的宣传栏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说明,而这些并未能将社区养老真正的内涵和特色向人们创达,导致社区里很多居民根本不知道有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也不知道其具体服务项目,从而使社区养老服务的参与率不高。另外宣传不到位不仅仅表现在老年人的参与度,在社区管理者也有体现。许多街道社区的管理者对于社区养老的理解也处在表面层次,更谈不上他们在社区里进行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养老的发展。

4.2 社区养老的资金短缺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区养老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由于我国“未富先老”,社区养老的资金明显短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财政拨款较少,而且服务补贴标准较低,由于要分配到给的社区,自然而然每个社区所得到的资金支持就较少。以南京鼓楼区为例只有享受社区养老服务的老人每人才有60元的补贴,不仅补贴覆盖面窄,而且标准不高。可以这样说这些资金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运作已是杯水车薪,对于养老设施的更新不能满足,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第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资金的来源比较单一,资金的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市场化资金的参与度不够。随着老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加,仅靠政府投入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社区养老服务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必然不能向前发展。

4.3 社区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素质低

目前,南京社区养老服务队伍存在年龄结构偏大、文化水平低、流动性大、专业人才资源缺失、服务质量不高等现象,难以达到老人的满意度。以南京栖霞区为例,根据我们的了解栖霞区的社区养老所雇护工的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他们大多是从社会上招聘来的,以下岗工人和外地务工人员为主,学历层次偏低。这些人员大多数属于半路出家,简单培训后就上岗,对专业的护养知识并不了解,整体素质不高。另外护工人员极度短缺,平均一名护工要照料五六位老人。有时一名护工最少要负责2位老人的生活照料,最多的要负责11位老人。总的说来,社区养老服务涉及到医疗、护理、娱乐等全方面的内容,这也就对社区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素质水平提出了较高的水平。但是人才市场上掌握专业的养老服务技能是相当匮乏的,目前各地区从事社区养老服务的人员大多数是下岗职工和一些志愿者,他们的专业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都较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阻碍社区养老事业的前行。

4.4 社区服务设施过于简单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南京某些社区的基础设施较为简单且过旧,甚至存在着安全隐患,有些设施只是流于形式,老人的利用率低,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许多服务设施如台球室等只在规定日开放,平日老年人有需求时却不允许使用;二是一些老年活动中心或活动室的位置不合理,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需求。比如,将老年活动室设置在二楼或三楼,这给行动不灵活的老年人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三是许多社区供老年人锻炼的基础设施长时间没有维修保障,极大的威胁着老年人的安全;四有些活动室如棋牌室只是打着为老人服务的名号而已,实际上在里面娱乐的大都是年轻人,违背了设置的初衷。

5 完善南京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议

5.1 加大政府宣传力度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通过网络、新闻媒体、社区公告栏等贴近百姓生活的途径进行宣传,让人们全面了解现行的社区养老服务的真实内涵,动员人们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的管理与运行中来。第二,社区工作人员应经常与老年人进行沟通,帮助老年人充分了解社区的养老服务,促进老年人养老观念的转变,使他们能切实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效地利用社区所提供的养老服务资源。只有居民、社区管理者、老年人认识到社区养老服务的内涵,提高相应的意识,才能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健康发展。

5.2 拓宽资金筹集的渠道

我国是在“未富先老”的背景下进入老龄化社会,实现资金筹集的多元化是实现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财政补贴力度,出台相应扶持政策,积极将非营利组织拉入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来,因为非营利组织(如红十字会)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将非营利组织的力量吸收到社区养国的老体系中可以大大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政府要实施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激励机制来鼓励社会上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来投资社区养老事业,可以采取社会组织、个人租赁、承包经营等形式,让社区养老实行市场化运作。总之,社区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吸纳多种社会资源,拓宽资金来源和渠道,大力推进投资主体与投资方式的多元化。

5.3 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第一,要加强养老服务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制定出相应的专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如实行持证上岗、职业资质和技术等级认证制度。对社区工作人员要进行职业道德、工作准则、专业技能等各方面知识的教育,从而为老人提供标准化、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第二,借鉴事业单位的经验建立服务的绩效评估机制,以目前所提供的养老服务的医疗护理、家居照料、家政服务、精神娱乐、服务态度作为主要内容,对社区的工作人员工作质量进行衡量,进而保证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提高。比如说南京鼓楼区建立了具体的区、街道、社区居委会三级评估网和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定期对居家养老服务进行评估。还可以建立服务回访小组,每月开展服务质量评估,确保居家养老服务让老人满意。第三,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特别是积极引导在校大学生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中,一方面可以降低社区养老的成本,另一方面这也是解决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专业化的有效途径。

5.4 加强社区的软硬件设施建设

第一,社区应整合资源,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服务项目。如为老年人提供护理类服务--助锻炼、洗浴等;出行类服务--陪伴旅游。第二,加强对老年人心理的关注,设立心理咨询室和康复室,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和疏导人员,建立心理资料档案库,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第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应为日常开放,为老年人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老年活动场所应根据老年人的特点来设置,尽量安排在一楼,建立休闲娱乐活动室(如老年舞蹈室、图书报刊阅览室、老年心灵茶吧),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娱活动,拓展老人自由活动场所和活动方式,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第四,提供多种形式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完善社区的医疗保健设施。政府可以让让社区保健中心依托市内医院,增设老年病专科门诊和护理床位,进行常见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宣传,实现“小病就诊,大病医院救治”。

参考文献

[1]张建平.全面推进江苏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J].中国民政,2012,(5):37.

[2]李凤琴.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索——以南京市鼓楼区政府向“心贴心老年服务中心”购买服务为例[J].西北人口,2012,(1):46-50.

[3]陈平.城市养老模式新探——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10,(3):119-123.

[4]刘沛栋.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实施情况调查研究——以南京市四个主城区为例[J].社会视野,2012,(7):195-196.

市养老院安全状况调研报告 第4篇

[关键词]社区居民;学历教育现状;培养模式

一、调查背景

随着国家标准化社区和示范社区建设全面推开,加强社区内涵建设是关键,提升社区人员文化素质迫在眉睫。现阶段须先对襄阳市社区人员教育状态、个人学习需求偏好等方面,进行调查摸底、统计分析,探索出适合社区人员提升学历教育新模式。

二、调查结果

1.社區居民目前学历状况:偏低

调查得知社区居民初中学历占22.9%,高中、中专或技校占40.1%,专科占27.6%,本科占9.4%。专科及以下学历人数竟然高达90.6%,表明社区居民学历提升空间很大。30岁以下80%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30岁以上人员为低学历群体。

2.家庭经济月收入:不高

本次调查发现,家庭月收入4000元以下占36.1%,5000元占35.6%,6000元及以上占28.3%社区居民普遍收入不高,如果拿出部分资金投入到个人继续教育中来,对家庭生活肯定会有一定的影响。

3.日常闲余时间:比较充裕

被访者日常富裕时间较多,日均闲余6小时的占35.5%,7小时占28.1%,8小时占19.4%,9小时以上占17.3%。很显然,社区人员有充足的自由时间来参加学历提升或技能培训。

4.意向学习专业类型:呈现个人偏好

统计分析得出,喜欢文史类、教育类专业的分别占18.8%、27.3%,以女性居多;喜欢理工类专业的占31.6%,以男性居多;喜欢医学类专业的占22.2%,男女比例差不多。这就要求在后期教育中要根据性别和个人喜好合理安排专业。

5.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及运用:比较熟练运用

在本次调查中,80.8%的调查者家庭安装有宽带、WiFi,仅有19.2%的居民采用“手机包月”。对于移动通讯设备拥有的“QQ”、“上网”、“微信”、“短信”等功能,75.1%的居民能够熟练使用,“有意愿学习使用”的占15.4%,“不会者”仅占9.4%。表明现代网络及通讯技术已被广大社会群体所使用,互联网+学习已成为现实和趋势。

6.是否自愿参加学习:自愿率高

调查发现“自愿”参加学习的高达68.2%,“外界强迫学习”的占13.2%,“不愿意”学习的占18.6%。充分体现了社区居民有强烈的学习愿望,能够积极主动参加学习。

7.课程难易程度:易懂易学占多

被调查者希望课程“易懂”的占41.1%,“易学”的占27.2%,“一般”的占29.1%。根据社区居民学历及文化基础知识偏低特点,要求在进入学习阶段,课程设计上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8.选择掌握专业技能与文凭需要:二者结合最好

调查显示,33.3% 选择“专业技能重要”,仅有13.4%选择“文凭重要”,53.3%选择“技能与文凭结合”。说明社区居民学习更具理性,更有实用性、针对性,希望掌握专业技能,以便职业提升或谋取更好的工作岗位。

三、小结与建议

1.成立社区教育机构

由于社区居民日常比较分散,为方便居民学习和管理,结合当前推行建立标准化社区、示范社区,筛选条件成熟的办事处或居委会,建议成立社区教育中心,并成立社区教育管理团队,专项负责、推动这项工作。社区教育管理团队由以下人员组成:县市区民政局有关人员、办事处及居委会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学历教育主办学校相关人员。办事处和居委会是学历教育的宣传者、组织者和常规管理者;主办学校为日常教学、教务管理者。

2.制定学历提升帮持政策

社区人员虽有学习积极性,也意愿通过学习改善个人职业现状,但因种种原因家庭收入并不高,势必影响个人学历教育再提升。借鉴其他城市社区经验,社区教育管理团队应主动与市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市妇联、团市委等政府职能部门协调沟通,出台社区人员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及鉴定等补贴帮扶政策。建议对参学社区人员政策补贴一点,办事处和居委会补助一点,主办学校减免一点,参学人员自己承担一点,这样就大大减轻了社区人员学费负担,保证了学习积极性。

3.合理设置专业及课程

根据调查结果,专业设置应满足个人兴趣需要,课程设置侧重于专业技能培养。主办学校要对专业课程调整、修改,建议主要内容有:首选是减少专业文化课比重,降低专业课难度,实用性强,通俗易懂,侧重专业技能培养;第二是课程拆分,将每门课程拆分若干细小单元,模块式教学;第三是内容短小精悍,图文并茂,便于移动通讯设备接收,15—30分钟能完成学习;第四是音像教学与录音并用,可看、可听,方便学习。

4.建立互联网+ 学习系统

调查表明,提供适合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灵活快捷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习兴趣,大幅提升学习效果。主办学校要充分利用当今互联网和移动信息技术,研究、建立互联网+学习平台,内容包含网上报名、课程学习、答疑辅导、考试考核、考勤管理、反馈交流等操作系统。学习平台系统要便于操作、简化易学,一学就会。学生可以通过登录网站、QQ、微信等方式进行课程学习、考核、交流、管理等,终端学习对个人设备要求不高,满足大众化设备要求。为确保社区人员学习效果,要将互联网+ 学习与课程面授结合起来,技能性强、操作性强的课程要集中面授,保证教师讲透、学生学会。

5.社区人员后期学习内容

后期社区教育可把社区人员的学历教育与技能(兴趣)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结合起来。内容可设置为:

公益性培训:疾病预防、卫生保健、普法及安全知识等。

技能培训:月嫂、育婴师、创业技能提升培训等。

兴趣培训:书法、广场舞、武术、养花等项目。

社区人员成分复杂,教育背景参差不齐,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学习主动性不高,采用互联网+教育模式能激发学习兴趣,大幅提升学习效果。促使社区人员能够学到一技之长,提升学历层次,便于谋求更好的工作岗位,提高个人及家庭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基金项目: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课题(XZYB1521)

老龄办养老状况调研 第5篇

关于养老状况调研情况报告

根据×老办发(2003)7号文《关于开展养老状况调研的通知》精神要求,我办研究制定了开展调研活动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并向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作了具体汇报,成立了由老龄办、民政局、统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成的调研协调领导小组,对全市老年人养老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的们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一、基本情况

××市现有人口68.3万人,辖13处乡镇,2处街道办事处,818个行政村,有60岁以上老年人10.1万人,占总人口的14.7%,已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县市区行列。从分布情况看,农村老年人所占人口比例高于城镇。近几年来,我市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老龄工作和老年事业的发展。随着全市经济的发展,我市老年人的养老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衣、食、住基本得到解决,基本解决了养老问题。通过调查发现,老年人自己有收的3.5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35%,这部分人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城镇部分来源于离退休金,农村部分来源于自己的生产经营,其他大多数的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依靠子女供给。由于1

老年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生活上比较节简,生活水平要求比较低,他们的生活水平相对来说比其他居民生活水平偏低。特困老人在农村还占有一定比例。目前我市老年人的养老现状主要是依靠居家养老,并且90%以上的老年人与子女分居,自己起灶吃饭,家庭规模走向小型化,家庭矛盾相对减少,但老年人的精神慰籍缺少。

从医疗保障方面看,城镇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好于农村,机关事业单位的离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好于企业离退休人员。农村老年人虽然参加了合作医疗,但由于受资金限制,医疗费用基本依靠子女解决,这也是农村老年人的一大经济负担。由于老年人是纯消费群体,虽然政府每年都拿出一部分资金对特困老人进行救助,但与目前的需求相差还很远。目前农村集体经济还很薄弱,用于顾及老年人的资金还比较少,农村集体所办敬老院有萎缩现象。

从面上看对老年人的优待政策落实还是比较好的。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对老年人的优待政策,各乡镇、街办都能够按照政策落实各项规定,去年全市对70岁以上老年人及70岁以下的特困老年人免收农业税及附加280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调研发现老年人的养老状况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于当地居民其他人员的生活

2水平。这主要是大部分老年人经济不能自给,依靠子女供养,同时,老年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生活上都比较节俭,对生活水准要求不高。

2、村级所办敬老院有萎缩现象,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经济来源不足,缺乏经济保障。

3、目前我市老年人的养老主要是居家养老,这也是长期以来我国长辈与子女之间形成的“哺育”于“反哺”的关系,即长辈抚养子女,子女赡养长辈,这是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重以及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家庭已成为主导性的家庭模式,这种家庭模式无论亲情多么浓厚,客观上都难以承受家庭养老的负担,削弱了家庭养老的能力和功能。

4、养老机构的建设还不能满足目前老年人的养老需要,因为不同层次的老年人他们的要求不同,现有敬老院所供养的老人基本上是“五保”老人,所有费用由村集体和政府承担,管理经费来源受到一定的限制。

5、老年人的医疗保障还远远不够,农村老年人虽然加入了合作医疗,但由于受资金限制,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农村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支出,主要依靠子女,这也是老年人的一大经济负担。

6、老年人的经济保障比较薄弱,老年人为了其子女的成人都付出了很多,但到了晚年,自己用来养老的资金积蓄却很

3少,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根本就没有什么积蓄。

三、下步加强养老工作的设想

1、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宣传社会老龄化的形势,使全社会的人关心老龄事业,充分认识到:社会老龄化,供养系数的上升,对劳动成本加大的影响;老年人保障支出的加大,对扩大再生产的影响;劳动力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等。

2、积极推动老年服务设施建设,兴办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养老需要。根据扶持老年人服务设施建设的具体优惠政策和办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老年事业,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积极兴办不同形式、不同档次的老年福利院、老年公寓、托老中心、托老所等,满足不同层次的老年人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现有老年人服务设施的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益,积极探索以社区为依托,多种形式老年照料服务路子。

3、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老年党群组织,发挥各级老年大学的作用,使老年人有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环境。

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第6篇

XX市与全省同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XX市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老龄化程度加深,未富先老、空巢留守、高龄化、失能化等特征明显,养老形势严峻。尽管“十一五”和“十二五”中前期,XX市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托底养老保障得到加强,居家养老开始起步,老年文化丰富多彩,但不可否认,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市、县财力有限,投入不足,管理服务理念滞后,专业人才匮乏,导致XX市养老服务业水平不高,层次较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切实解决制约XX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笔者认为,应抓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35号)文件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做好养老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布局。一方面,应加大公立养老机构的建设,健全完善财政投入、统筹城乡、人才培养、老年文化建设等制度机制,打造一流的养老服务软环境。另一方面,应结合XX市红色旅游和良好的自然地理气候资源,大力发展以“避暑游”为特色的养老服务业产业集群。坚持“两条腿”走路,逐步形成养老事业科学发展格局。

一、XX市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一)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按国际通行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7%,即进入了老龄化社会[1]。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贵州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数的比重为8.21%,据此可以判定,贵州省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XX市是本次抽样调查的一个样本,可认为,XX市与全省同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笔者收录了-四年全市老龄人口的相关数据(表一),从表中可以看出,到20,全市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老年人占比逐年增加,且老年人口增长率较高,60岁以上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7.9%,65岁以上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9.2%。从XX市2010-2013年老龄人口统计柱状图(图1)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人口变化走势。

(二)未富先老形势严峻。据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要超过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资料显示,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到10000美元左右[3]。我国东部发达省份广东省于20进入老龄化社会[4],同期广东省全省生产总值21701.28亿元[5],按年底汇率计算,折算为2689亿美元,人均gdp约3000美元。2005年,XX市进入老龄化社会时,gdp按不变价格计算仅742亿元人民币[6],折算为92亿美元,人均gdp仅1268美元。由此可见,在人均gdp较低时,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的养老形势异常严峻。未富先老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首先,随着人口结构走向老龄化,人口红利消失,阻碍了XX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其次,养老负担的加重,倒逼财政增加投入,影响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再次,部分失能半失能老人难以得到有效的照料,老年人群体不安定因素增加,社会风险加大。

(三)空巢留守较为普遍。XX市是典型的劳务输出地,外流户籍人口较多,忽略少数外地户籍人口常住XX市的情况下,可得到公式:外流人口=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按此公式计算,XX市至2013年外出流动人口数,分别为102万人,123万人,150万人,161万人,159万人,164万人。根据贵州省统计局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全省外出流动人口中,15岁至50岁人口人口占80%以上[2]。如果再加上51-59岁外流人口,可判定,XX市外流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数量几乎可忽略不计。由此可见空巢和留守现象之严重。与空巢化一样影响养老因素的,是家庭的养老功能的逐渐弱化,这主要是由三个原因引起的。一是家庭的不断细分。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化,社会人个性差异越来明显,利益诉求多元化,家庭聚合力降低,家庭规模变小。从笔者的经历发现,现在很难找到四世同堂的家庭,家庭人口超过6人的也少之又少,从统计数据上看得更清楚,从20至2013年,XX市户籍人口户均人口数从3.63逐年下降至3.3(表二)。二是少子(女)化。导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控制了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社会逐渐迈向现代化,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孩子的抚养成本倍增,抑制了家庭生育子女的需求。三是家庭伦理的变迁,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家庭异地置业的需求增加,加之房价物价的上涨,中青年承担了较重的生活成本压力,不但难以向老人们“输血”,可能反而需要老人们接济,老人逐渐沦为家庭的“剩余价值”提供者,传统 “养儿防老”的观念,有反向为“养老防儿”的趋势。事实上,空巢化也是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集中体现,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使得很多老人失去家庭的庇护,直接裸露于社会发展变革风险冲击之下,扶养赡养、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等,必然需要更多的社会公共服务来补偿。

(四)高龄化、失能化比例较高。XX市高龄人口数量大,比例高,且高龄化绝对数量逐年加大(表三),XX市2010-2013年75-79岁年龄段老年人口分别为103329人,121949人,133444人,145961人,这些老人在5年内将全部进入高龄,老年人口加速进入高龄化。XX市失能半失能老人的估算,笔者认为可以有两种估算方式:一种是根据全国抽样调查数据计算出的比例估算,2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7],按此比例计算,则2010-2013年XX市失能老人分别为17.6万人,19.6万人,20.1万人,21.7万人。另一种估算方式是将失能半失能老人简单地统计为80岁以上老人和60-79岁残疾之和,按此种估算方式, 2010-2013年XX市失能老人分别为12.6万人,14.1万人,14.7万人,17.6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3.5%,13.7%,13.9%,15.3%。不论按哪一种计算方式,XX市失能半失能老人都数量大、比例高,从变化趋势看比例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

二、XX市社会养老事业发展现状

上一篇:把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下一篇:婺源县生物有机肥料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