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成长路径怎样走

2024-06-21

教师的成长路径怎样走(精选9篇)

教师的成长路径怎样走 第1篇

教师的成长路径怎样走、怎样成长、怎样坚定信念!

——新学期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8月27日,学校安排了为期二天的新学期教师培训,我收获颇多,明白了教师是个终身学习的职业,利用闲暇时间多读书,读一些名师笔录,读一些自己也不读不明的书籍,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更要有一颗博大的胸怀去爱学生,忠诚于教育事业。

一、陈赣老师的“教师发展路径与思维境界”

陈老师的讲座幽默、诙谐、朴实,我们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剖析的“句句精辟,提纲擎领,高瞻远瞩,发人深省”。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我们勾画了教育蓝图。当陈老师讲到教师发展的路径时,情绪有点激动,激动的目光中多了几分期盼。因为陈老师也是来自农村,深知民工教育的不易。所以希望我们平时能多阅读,弥补自身的不足,要养成看书的好习惯,与书为友,更告诫我们“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让我们把这种阅读的习惯传染给学生,也会潜移默化的我们的提升专业素养,拓宽视野。在实践教学中,形成自己专业能力。我们会牢记陈老师的教育心得——阅读,让阅读成为我们生命中的重要一环,不断传播下去。

二、杨校“如何执行好教学常规的几点思考”

教师如何上好每一堂课,如何让自己的课与众不同,怎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好每一门课程,这都是我们教师应该予以思考的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千变万化。如果我们还走老路子,不革新,那我们将与时代脱轨,更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无法与其交流,那我们终将被教育淘汰。如何在平凡的教学中彰显非凡的教学的艺术呢?

1、重视个性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这样容易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思维,以致学生走向社会都缺乏一种创新意识,这源于我们的小学教学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自由发挥其想象和创新能力,从而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以致能更好的服务社会。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应该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

2、改变教学模式,以启发、讨论、教学相结合理念促进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多以讲解、问答、操练、批评为主,学生思考、交流、创新、甚少,这样无形中就牵制了学生的智力活动。如何让学生能在课堂的有限时间里,跟随教师的思维呢?传统的讲解、问答已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改变理念,让学生主动去学,主动去思考,去讨论,抓住有限的时间,达到满意的效果,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学习的枯燥感,反而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互相尊重,与学生成为朋友

我们要学会蹲下身子,与学生为伍,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及学习矛盾,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其心理特征,逐步引导,走向学习征途。但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很多的老师却高高在上,一味的以自己的主观思想为主,忽略了学生也是个个体,一个有思想的个体。导致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教师也无法控制其这样的局面,听之任之,造成了很多教育惨剧。如果我们教师都能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心声,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教不好学生呢?学生又怎么会那么叛逆呢?学会蹲下身体,学会倾听,让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的舞台不仅仅在那三尺舞台上,更在与学生相处的点滴之中。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就意味着一生的奉献,我们要调整好、适应好这样的环境,跟随学校的教学理念、目标和办学绩效,发扬学校的团队精神,不断学习老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谦虚谨慎,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这样,我们才可以成长的更快,在教育的这片土地上扎根、成长。

永 悦 小 学

王 刚 2015-8-11

教师的成长路径怎样走 第2篇

从模仿开始

教学模仿可以分再造性模仿和创造性模仿两类。再造性模仿侧重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 是模仿的初级阶段,

通常包括整体模仿和局部模仿两种。整体模仿就是整节课照搬照抄, 局部模仿指在一节课的某一个教学环节中, 采用名师的教学思路和指导方法。创造性模仿是模仿的高级阶段, 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 模仿时不拘泥于细节, 而是从整体风格方面去模仿, 灵活性比较大。教师只有在再造性模仿积累到一定时期, 掌握了娴熟的教学技巧和名师的教学风格, 具有足够的举一反三或触类旁通的能力了, 才能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情况, 从语言风格到课堂结构、设计思路等进行创造性改革, 力求体现个人的教学特色, 这就是创造性模仿。

从读书开始

作为教师, 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 要经常读大师作品、经典作品, 加深自身底蕴, 提高自身修养。在看书、读报时, 要特别关注那些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 好的文句要做一些摘录, 好的文章可以做成剪报收藏并经常翻看, 使自己受到激励和启迪。

从网络开始

除了可以在网上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外, 网络还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方式。它可以把远隔千里的教师聚在一起, 形成即时互动式的交流,使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圈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有更多的意外收获。

从课题开始

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探析 第3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有效路径

一、青年教师成长的阶段

①匮乏期。初任教职时, 理论知识、实践知识都相对匮乏, 这时他们常常遇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脱节的现象, 产生深深的挫折感。②成长期。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们在新的环境中适应下来。通过观察、反思、观摩, 大概经过2~3年, 逐步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和技能。③高原期。从教后5~8年, 教学实践知识和智慧渐进丰富, 部分教师出现职业倦怠, 他们开始满足于现有的状况, 对教育革新和新生事物渐渐产生敷衍而缓慢的态度, 步入“高原期”。④持续增长期。从教后8~15年, 教学经验和技能日趋丰富, 能站在更高的人生高度重新诠释和取舍教学内容, 社会地位提高带来的尊严和成就感驱使他们追求更大的目标, 会主动抓住机遇开始探寻专业成长的各种有效路径。

二、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

基于青年教师成长路上经历的几个阶段, 如何缩短匮乏期, 丰富成长期, 加速高原期, 延长持续增长期, 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

1. 集体备课

在很多国家, 教师的工作被描述为“孤立的”, 甚至有西方学者认为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和紧凑时间内迫使自己在孤立中完成如此一致的使命, 这无疑是个最大的讽刺, 同时也是教学的最大悲剧。因此, 欧美国家的教师开始有意识地摆脱孤立状态, 教师之间的讨论与合作受到鼓励。我国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一线教师大胆创新, 开展大中小学教师集体备课, 农村和城市教师集体备课, 实现资源信息交流的最大化。通过面对面或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 激发更多集体智慧的碰撞, 得到有经验的前辈教师的引领, 减少青年教师自己盲目摸索的时间。

2. 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的主要内涵包括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教学环境, 配套的丰富教学课件资源。精品课程建设以本学科课程基本体系为基础, 大胆开拓创新, 探索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革新。鉴于此, 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精品课程建设无疑是一条促进其成长的有效路径。他们成为建设团队的一员后, 首先要对总任务进行全面认识, 后续过程还要不断接受各种任务, 在精品课程的设计、分享、交流、不断实践与接收验证的过程中, 需不断与外界保持动态联系, 关注最新发展, 搜寻相关信息, 以充实精品课程的建设。

3. 教学反思

研究表明,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布鲁巴赫等人提出课后备课、反思日记、观摩分析、职业发展、行动研究等五种具体的反思方法和途径, 也有人从理性的视角提出反思的过程应当是: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在此过程中, 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促进教师成长。不管是具体的途径还是理性的视角, 教学反思的目的都在于对已形成的教学知识的信念, 对待学生的信念以及对自身能力和自我发展的信念给予以检核、评价, 转变那些不正确并对教学实践产生消极作用的信念, 必要时甚至要对自己的信念系统予以整合与重建。

4. 在职培训

无论从职业发展还是自我发展的角度, 青年教师接受正规的在职培训都是必要的。西方很多国家很早就重视教师的职后发展, 提倡开放型的师资培养制度。例如,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倡导融教师职前培养、在职研修和学校改革为一体的新型教师教育模式——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英国有个专门的组织叫教师中心, 给有强烈职业发展动机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在职教育, 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培训。教师中心的终极理念就是服务于多样化、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致力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研究表明, 有的教师虽然从事教学工作多年, 但仍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感到困惑和犹豫不决, 而成长较快的青年教师都是善于应用自己积累的知识, 借助内外环境的有利因素, 在实际中主动寻求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来发展自己的能力。可见, 教师必须注意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 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并重视这种积累和反思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杜威.哲学的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 l958.

新教师的成长路径 第4篇

导向引路。学校组织他们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他们领会“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和精神实质,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认识到: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神圣的事业,它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神圣的使命需要高素质的人来完成;淡泊名利、锲而不舍、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是对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真实写照,也是从事党的教育事业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意味着奉献,意味着将自己的一切融于事业的兴衰和学校的荣辱之中;唯有奉献,才能爱岗、敬业、乐业;唯有奉献,才能书写忠诚,从而逐步塑造“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

师徒结对。学校指派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数学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对子,进行同伴互助,信息交换,经验共享,专题讨论等。根据学校师徒结对工作方案,“师傅”要制订培养指导新教师工作计划,每周给新教师指导一次集体备课,每月向新教师提供一份典型教案;每周指导新老教师互听一节公开课,每月给新教师展示一节示范课,要求新教师上一节汇报课;每周指导一次校本研修,如在网上和学校订购的刊物上查找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做笔记,谈体会,写反思,及时交流。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从教学、教研各方面对新教师全面指导。

集体备课。作为新教师,主要工作是如何尽快胜任教学,备课是基础。由此,我们从以下方面对新教师进行备课指导。

活用教材,备好知识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求他们备课要做到:熟悉新课程标准、熟悉新教材、熟悉学生;备教学目的,备教学重难点,备教学方法,备发展学生智力的手段,理清教学内容所占的地位及承上启下的关系,灵活、务实地处理教材。

以爱为源,备好情感课。处理好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作为一名刚从事教学的新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利用学科优势,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端正自己的教育观,面向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同时要因材施教,学会充分运用眼神、语调、微笑等体态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和厚爱。

模拟上课。模拟上课是构建新教师展示自我的平台。活动主要以“徒弟”模拟上课,“师傅”评课的形式进行,过程中强调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突出新教师的自主发展,展示师徒结对工作的成效。

“模拟上课”与“真实上课”的主要区别是没有学生的直接参与,但却又不能无视学生的“存在”,整个过程是“徒弟”唱“独角”。它要求教师作好充分的预设,并在相应的教学活动中巧妙过渡。要求参与展示的“徒弟”能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创设出逼真的课堂活动情景,能在短短的15分钟内,通过“自导、自演”充分展示自己在处理教材、环节设计、学情预设、教学语言、板书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初步显现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师傅们”则从教学目标把握、环节设计、预设活动、综合素质等方面把脉问诊,进行比较全面、客观、细致的点评。通过活动,使新教师综合素质得到培养,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潜江市周矶办事处范新中心小学)

新教师的成长路径 第5篇

新教师往往学识颇丰,思想活跃,但教学上仍是一名新手。如何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是传、帮、带工作的重点。开展“导向引路”“师徒结对”“集体备课”“模拟上课”等活动,不失为帮助新教师尽快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

导向引路。学校组织他们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他们领会“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和精神实质,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认识到: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神圣的事业,它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神圣的使命需要高素质的人来完成;淡泊名利、锲而不舍、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是对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真实写照,也是从事党的教育事业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意味着奉献,意味着将自己的一切融于事业的兴衰和学校的荣辱之中;唯有奉献,才能爱岗、敬业、乐业;唯有奉献,才能书写忠诚,从而逐步塑造“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

师徒结对。学校指派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数学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对子,进行同伴互助,信息交换,经验共享,专题讨论等。根据学校师徒结对工作方案,“师傅”要制订培养指导新教师工作计划,每周给新教师指导一次集体备课,每月向新教师提供一份典型教案;每周指导新老教师互听一节公开课,每月给新教师展示一节示范课,要求新教师上一节汇报课;每周指导一次校本研修,如在网上和学校订购的刊物上查找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做笔记,谈体会,写反思,及时交流。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从教学、教研各方面对新教师全面指导。

集体备课。作为新教师,主要工作是如何尽快胜任教学,备课是基础。由此,我们从以下方面对新教师进行备课指导。

活用教材,备好知识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求他们备课要做到:熟悉新课程标准、熟悉新教材、熟悉学生;备教学目的,备教学重难点,备教学方法,备发展学生智力的手段,理清教学内容所占的地位及承上启下的关系,灵活、务实地处理教材。

以爱为源,备好情感课。处理好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作为一名刚从事教学的新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利用学科优势,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端正自己的教育观,面向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同时要因材施教,学会充分运用眼神、语调、微笑等体态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和厚爱。

模拟上课。模拟上课是构建新教师展示自我的平台。活动主要以“徒弟”模拟上课,“师傅”评课的形式进行,过程中强调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突出新教师的自主发展,展示师徒结对工作的成效。

“模拟上课”与“真实上课”的主要区别是没有学生的直接参与,但却又不能无视学生的“存在”,整个过程是“徒弟”唱“独角”。它要求教师作好充分的预设,并在相应的教学活动中巧妙过渡。要求参与展示的“徒弟”能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创设出逼真的课堂活动情景,能在短短的15分钟内,通过“自导、自演”充分展示自己在处理教材、环节设计、学情预设、教学语言、板书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初步显现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师傅们”则从教学目标把握、环节设计、预设活动、综合素质等方面把脉问诊,进行比较全面、客观、细致的点评。通过活动,使新教师综合素质得到培养,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潜江市周矶办事处范新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 第6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在当前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以及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日益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已成燃眉之急。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教师已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反思的价值与优势

教师的反思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向教师专业行为与活动的反思,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及行为的依据,通过回顾、论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二是指向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它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对象,引发教师对目前自我专业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的思考,促使教师更加明晰自己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

1、彰显自我,凸显主体

教师自我反思的过程,是教师自己主动思考教学现象、教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是促使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自主性的过程,是教师自主、自律、自发的行动,凸显了教师的主体性。同时,在反思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以批判的眼光全方位地审视自己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审视自己在教学中的行为,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困惑,整个过程是教师客观公正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是实践内化为意识的过程,也是充分彰显自我的过程。

2、增长智慧,丰富理论

反思使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积极的、不断的反思,对教学中自己的活动以及学生的表现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教师之间通过相互观摩和讨论,一方面能够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不断丰富实践知识,增长教学智慧;另一方面能够看到“理论”与“应用”之间的不一致,从而真正把倡导的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去。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享受到提升教育理念的乐趣、增长新知识与发展新技能的喜悦以及教学相长的益处。

3、和谐关系,共享资源

反思实践不仅仅是对自我的反思,高质量的反思对象还包括实践中的各种关系,如自身与同伴的关系、活动与背景的关系等。集体同伴反思是高效能反思的要素之一,经常采取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伙伴式的专业考察、交流、切磋、协调、合作、讨论、分析和反思,既能够加深同事情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又能够不断地获得和整合更多的信息资源和专业经验,可以学人所长,补己之短,从中不断地超越自我,更新和完善自我,提高专业技能,最终获得专业发展。

4、提升能力,提高水平

教师反思的过程,是教师对教学诸要素、诸环节的再认识、再研究、再整合的过程,是

教师思维再活化、再碰撞的过程。它能帮助教师及时捕捉、分析和研究各种教学现象、得失和灵感,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新问题,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从而作出更理想、更有效、更合理的教学决定,提升教学实践的实效性,并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二、有效反思的途径

1、树立反思的专业发展观

随着教师专业化趋势的加强和教师专业标准的提高,教师不仅要确立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的观念,而且要确立教学实践反思的专业发展观,这是提高反思效能、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促进专业发展的前提。

(1)确立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十分重要。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需求和意识既是教师成长的起点,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自我意识是人成为自己发展主体的必要条件。教师自我专业意识的发展,将会促使教师自主性教学行为的提高,使教师实现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越强,对自身发展的责任感就越大,参与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自觉性就越高,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呈现出更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强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能使教师在志趣、能力和心向上具有高度活性,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能适应社会与教育的急剧变革,使职业生涯焕发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教师只有确立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寻求自己的专业发展,促使自己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2)强化反思的专业发展理念

反思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起点,教师是否具有反思的理念、能否进行有效的反思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关键因素。它将促进教师由外控的专业发展向内控的专业发展转变,而“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教师实践智慧的提升和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自觉地把教育实践作为自己认识、监控的对象,在亲身经历的实践反思中获得感受。教师只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经过实践—反思—更新—实践的循环,其教学智慧才能得以提升。相反,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的觉醒和能力的增强,固守陈腐传统,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水平不可能有本质性的提高。

(3)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

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才能主动研究教学中的信息,以质疑的态度来分析教学方法的价值,积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从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环境中不断地享受自己成功的经验,领悟失败的教训,对外在的环境变化加以评判并作出自己的判断,从而对自己的言行加以调节和控制;才能在不断自我反思中获取自己专业成长的养料,提高反思的效能,并不断地提升自己,完善自我,从而促进自身职业生涯的快速成长。因此,具备反思能力和潜质已成为新时代合格教师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2、运用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1)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实践历程中,要及时捕捉能够引起反思的事件或现象,通过理性检查与加工,逐渐形成系统的认识,形成更为合理的实践方案。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包括实践内容、实践技术与实践效果的反思三个方面。实践内容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展开前,需要对活动所关涉的内容本身进行反省,这是教师课程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师的责任和权利。实践技术的反思是指教师对活动展开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方法、时机等的适宜程度的总结检讨,其目的在于对自己的行动轨迹进行回溯,发现问题和不足,探寻更佳的方案。实践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整个实践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包括学生角度的需要满足程度与教师自己角度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考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受益状况,后者要考察教师在确定价值取向、实施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过程中自己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状况、对个人经验的提升状况、对教学理念和理论的促进状况。

(2)对个人经验的反思

教师对个人经验的反思有两个层面,一是对个人日常教学经历进行反思使之沉淀成为真正的经验,二是对经验进行解释从而获得提升。如果教师不去挖掘和使用教学反思的判断、反省与批判的权限,教师的教龄再长,教学经历再丰富,也不一定与教师个人的独特经验成正比。如果不对其进行反思,那么这些经历将一直是懵懵懂懂的,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不断地经历着,又不断地忘却这些经历,致使教师的经验系统中缺乏由自己反思所形成的、归属于自己个人所有的独特经验,从而使得教师那些具有极大潜在意义的经历失去了应有意义。可见,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把他的经历升华为真正的、富于个人气息的经验,并且不断使自己的经验体系得到拓展。如果教师只对个人经验作出描述性的记录而不进行解释,那么这些经验就无法得到深层次的解读,只有对经验作出解释后,对经验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经验形成过程的同时应该是解释和理解的过程,重新阅读经验的过程也仍然是解释和理解的过程,这样才能常读常新,每一次的阅读过程就是一次重新理解和创造的过程。在教学反思实践中,人们经常使用的“反思档案”就应该有这样两种用途,一是描述记录并分析所发生的种种情况,使之成为文本形式的经验,二是对文本经验本身不断加工和再创造,使经验得到升华,改善教师的理念与操作体系,甚至可以自下而上地形成新的教学理论。目前看来这第二步的功夫尚显不足。

(3)对教学关系的反思

通常在教学反思实践中,人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到对具体事务的反思上,而不可见的关系在反思活动中经常被忽视。从人的角度,需要反思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当前的自我与过去的自我的关系、教师本人与其他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等;从教学要素的角度,需要思考教师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关系;从教学理论的角度,需要思考教师与社会文化、价值体系、课程与教学改革、时代精神与理念等的关系等等。对教学关系的反思在教学反思活动中是相当重要的。它可以为教学理论反思提供基础,可以使

实践与经验反思得到升华。

(4)对教学理论的反思

任何教学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持续高效的,在不同的时代、价值取向、技术条件、人员素质面前,理论都需要重新认识和把握。同时,教学实践是教学理论的源泉,实践活动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可能性理论。对于教师个人经历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验体系,应不断地从理论层面进行解释和建构,通过对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之间的不断审视、反省,完成对实践的理论提升、订正。在理解和学习教学理论时,教师是主人而不是理论的奴仆,教师有权利依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与学术专长对教学理论进行反省,对理论进行修正与再创造,通过比较不同的教学理论发现某一理论的缺憾,从而不断更新建构新理论。

(5)学习观摩

观摩他人成功的教学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典范,让他们感受与学习不尽相同的授课内容、组织形式、教学风格等。在观摩公开课、示范课或评优课的过程中,专业研究人员和教师一起边看、边评、边议,面对面地相互切磋、交流研讨、反复研究他人或自己的成功与失误,在讨论甚至争论的过程中,迫使教师多听、多想、多问和多做。教师通过反思、感悟和行动,去其糟粕,吸取精华,可以增进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的把握,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提升反思能力。所以学习观摩是教师直接吸取他人成功经验的过程,是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理念和行为的过程,是教学反思的基本生长点。

在反思实践中,人们探索了多种反思方式。如:在反思时间上,有日反思、周反思、月反思、期中反思、期末反思,就一堂课而言,有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在反思主体上,有个人反思、教师集体反思、教师与学生共同反思、教师与专家共同反思、教师与家长共同反思;在反思内容上,有个案反思、主题反思、学科反思、跨学科反思,具体到教师的日常工作内容,有讲课反思、作业反思、评价反思、活动组织反思,有学生成长反思、教师成长反思、教学理念反思、教学改革反思;在表现形式上,有反思日记、反思档案、反思报告、反思个案等。在进行教学反思时,除了可以采用上述方式外,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实践智慧,针对具体的条件与问题,创造更为适合的方式方法。因为没有哪一种方式方法是适合每个人、每件事的,创造本身就是教学反思所追求的境界。

三、反思的保障措施

无论采取或创造怎样的反思方式,教师在教学反思行动中都需要坚持这样的策略。

1、要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

教师经常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现象和事件不知道该对哪一个进行反思,对于自己的心灵活动不知道哪些可以成为反思的话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保持开放、敏感而好奇的心灵,时刻捕捉可能的反思对象。

2、要经常、反复地进行反思。

不仅对不同事件或现象经常进行反思,对于同一个事件或现象,也要不断地持续地进行反思。对于教学活动的日常反思绝不能一蹴而就,对于不同的或者同一个反思对象,不同的人进行反思,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产生新的疑问。在不同的时间、环境、心境下,反思也会有不同的结果。与不同的主体共同反思,认识也会有所不同。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也会提示出新的答案、新的问题。反思的实质,是教师在不断的反思活动中,通过反思来理解对象、理解自己,让自己与对象对话、与自己对话。

3、创设自我反思的氛围。

教学是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活动,它既受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课堂内部情境的影响,更依存于一定的组织机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的通力合作。因此,学校管理者应该努力营造一种开放的、和谐的、合作的学校教师反思氛围,鼓励教师个人或教师之间合作收集自身实践的资料,并经分析、判断和重建逐步实现教师的提升,并促成教师反思的日常化,使教师在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评判和合作中逐渐培养反思能力,获得知识,发展个性,提升专业素养。

4、创建反思的管理制度。

没有一定的制度约束,大部分教师都不愿意自觉进行反思,个别有反思意识的教师,其反思也往往浮于表面。霍顿认为:“如果你想改变人们的观念,你不应该试图从理智上说服他们。你需要做的就是把他们引入一定的情境,使其必须依赖新观念行动,而不要争辩这些观念。”由此可见,要促进教师反思,需要有一定的制度规范,这样才能使教师的反思成为习惯,成为其职业生活的一部分。

5、建立反思的评价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教师自我反思评价激励机制是教师有效开展反思和提高教学水平的必要保障。它有助于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改善教师与学校的关系。学校管理者应该尽量创设宽松的评价激励氛围,并充分利用激励机制,把握奖惩的度,挖掘教师的潜在价值,调动教师的反思热情,鼓励教师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疑惑,并与教师一起分析和探讨,对教师存在的优势、不足和进步尽量形成一致的认识,注重引导教师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提高教师自我反思和总结的能力,鼓励教师积极有效地进行反思和主动创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不断完善和自身价值的不断实现。

优秀教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 第7篇

一次连续四天的全国优秀青年教师展示课活动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每天都有不少教师看完做课之后,不听优秀教师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就提前离开了。这种现象可能反映了一些教师没有体悟具体的教学技巧和深层次理念的关系,没有理解优秀教师的成功与艰苦成长过程的关系。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学习优秀教师?通过与部分优秀教师接触和学习有关资料,从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我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启示。我认为优秀教师尽管各有特点,但几个基础应是他们共有和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长期、扎实的实践

实干是基础

所有优秀教师的成功,无一例外地来自长期、扎实的教育实践。被瑶胞称为“圣女”的全国模范教师盘振玉,十六岁就走上讲台,在艰苦的瑶山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不但没有一个孩子失学,而且教学成绩一直在全乡名列前茅。这成功的后面是付出:她不但要用双语(汉语普通话和瑶家语)教复式班,而且还要为学生做饭、洗衣服,晚上还要招呼学生起来大小便。

特级教师、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龚春燕教授,“十几年来做过大量的调查,阅读了上千万字的著作,分析过数万个学习个案,统计处理了无数的数据。”

苦中能有乐

优秀教师和所有教师一样,都承担着艰苦、繁重的工作任务,所不同的是他们能够做到苦中有乐。他们真是“累着,但快乐着”,体验着一种神圣的幸福感。特级教师、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数学教研室主任吴正宪说:“我一上讲台,就融入了学生世界,全身心地投入数学教学之中,其他一切便都忘记了。只有教数学的人被数学的魅力打动了,学习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所深深吸引。”青年优秀教师、浙江杭州临平一小蒋军晶说:“我不但没有教师的职业倦怠感,目前我还把这种工作的幸福状态延伸到我的和别人的生活当中。”

二、顽强、自觉地学习

优秀教师的学习都是自觉的。“学无止境。我先天不足,唯有后天勤奋补上!”为了弥补自己没有经过系统科班学习的缺陷,吴正宪给自己约法三章:“要敢于吃别人不愿意吃的苦,要乐于花别人不愿意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功!”

酷爱学习

在繁重工作的同时,能够锲而不舍地坚持学习,是优秀教师的另一个共同特点。他们学习的顽强、自觉有时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有的“几年来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特级教师、清华附小副校长窦桂梅,);有的工资不高,但是“那几年买了近40000元的书”(蒋军晶);“在最初的几年,我阅读了50多部理论书籍和2000多本教育期刊,撰写了100多万字的笔记。”(特级教师、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徐斌)

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他们“随时随地寻找„教你‟的师傅”(蒋军晶);有的“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且善于学习,家庭被评为全国学习型家庭”,而特级教师、厦门第一中学校长任勇的几种学习方式是: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报刊书籍学习;进修学习;课题学习;学术学习;追踪学习;分阶段有重点地学习;网上学习;传播学习;实践学习;参观学习;”窦桂梅向名师学习,几年来她竟听了校内外1000多节课……

三、联系实际的思考

优秀教师在顽强、自觉学习的基础上,普遍十分重视思考,显著地具有爱思考的品质。正像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我们的教育需要理性,别让一些非本质因素过多地打扰了教育,比如商业、权威、权力、习惯等--这些已过多地干扰了课堂的方向。理性状态是对教育最好的救助”。

而优秀教师的思考又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思考紧密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

优秀教师的思考很少大而无当,无病呻吟,故作深沉。江苏省特级教师邱学华说,“我深信,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源泉,因而我始终没有离开讲台。我的许多新方法、新思想,都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萌发出来的。”苏景泰教授评价道:“邱学华在从事教学实践时,从未停止过教学理论研究;同样,他在进行理论探讨时,也从未离开过教学实践岗位。”

通过思考,他们对教育理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特级教师、成都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副校长李镇西“视教育为心灵的艺术”。他提出“以人格引领人格,以心灵赢得心灵,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模范教师、西安市83中王西文指出:“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只有触及到人的灵魂,并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才是真正的教育。”特级教师、浙江省慈溪中学黄孟轲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结点应该是唤醒:唤醒教师自身精神与人格魅力,唤醒文学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唤醒文本中的生命内涵,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特级教师、中国人民大学附小副校长钱守旺主张“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加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

尤其重视反思自己

特级教师于永正:“保持教育理性状态的前提是群体具有反思能力。而名师就是处于反思的„多震地带‟。他们在反思宏观的教育,也在反思教育的细节;他们在反思历史,也在反思现在,尤其总在反思自己。名师是我们教育界反思状态的发动机——他们启发我们,这便是名师的价值”。特级教师、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徐斌:“我的确愿意做一个思考的行者。在实践的土壤里,在审视自己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四、充满个性的创新

优秀教师共有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实践基础上刻苦地学习与积极地反思,最终实现充满个性的创新。

独特的个性

青年优秀教师蒋军晶提出了“学习(听课)是为了寻找自己还是寻找偶像?”的质疑,表明自己反对盲目模仿,推崇弘扬个性;特级教师窦桂梅更加鲜明地指出:“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我对自己说,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不断地创新

优秀教师都善于把日常繁琐的工作和科研、创新融为一体。广州市名教师、黄浦区教育局教研室、科研办副主任曲天立首先提出“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创见;特级教师李镇西“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作为思考、研究、倾听、感受和欣赏的对象”;特级教师、厦门第一中学校长任勇的座右铭是:“教育恒久远,创新每一天”。

辩证的思考

充满智慧的辩证思想,源源不断地从那些深入生活、善于独立思考的优秀教师头脑里涌现出来。全国优秀教师、浙江新昌中学黄林提出,“用熟悉的眼光看待陌生的事物,用陌生的眼光看待熟悉的事物”;劳动模范、湖塘桥实验小学校长庞瑞荣的治校方针是,“严格而自由”;广州市黄浦区教育局教研室、科研办副主任曲天立主张“从评选好学校转向评选差学校”;特级教师窦桂梅提出“优点使人可敬,缺点使人可爱”……

从优秀教师那里经常会听到这样充满智慧的辨证思考。

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 第8篇

一、自我专业追求是教师成长的“内驱力”

教师专业成长的制约因素中, 最根本的因素来源于教师自身。有些教师有一种愿意过平淡无为生活的惯性, 认为把学生教好就行了, 自己还谈什么发展, 到头来只不过还是一名教师而已。教师成长应该有这样一种信念:做老师, 就要做一名好老师, 与其平淡过日子, 不如扎实求成长。一名新教师走上讲台时就要怀着这样一个美好的希望上路。教师专业成长问题, 归根结底是教师的职业发展动机和自我专业追求问题。教师若没有成长为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的专业追求, 那就真会由平凡到平庸, 也就根本谈不上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当今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教师需要成长, 教师需要发展, 成长与发展是教师的第一生命。教师如果不能从专业化成长的角度来正确认识自我、反思自我, 那么任何其他的发展目标都会与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 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是教师自身生存的一种常态化方式, 教师自我的专业追求会与教师专业成长一路相随, 会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

二、学习是教师成长的“营养源泉”

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学习。通过学习获取多元化知识, 融入原有知识结构中, 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 丰富专业发展底蕴, 为专业成长提供营养。不少研究者认为教师要重点抓好四种知识的建构:一是本体性知识, 即学科知识;二是条件性知识, 即指导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和评价学生学习的知识;三是实践性知识, 对教师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指导作用;四是文化知识, 即学科以外的知识。教师学习的主要方式是阅读。对教师来说, 读书学习有一个时间问题, 很多教师会以没有时间为借口。不过, 只要有阅读的渴望与意识, 时间总是会有的, 关键是教师自己要转变观念, 要喜欢读书学习。学习是一个漫长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也是不断修正教师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 甚至价值观的过程, 教师的教育行为则是上述观念作用下的一种自然流露。只有站得高, 才能望得远, 才更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三、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基石”

所谓教师自我实践反思, 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 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 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 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 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的公式。经验就是教师由教学实践得来的知识与技能, 反思就是教师对实践中的教育问题和情景做出的分析与评价。波斯纳指出,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若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 那么不仅其专业成长受到极大限制, 而且也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平庸。只有经过反思, 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 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和升华, 从而生成专业发展智慧。

四、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推进器”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中小学的教科研活动已成为无法绕开的事实, 教师要想改革自己的教学, 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就必须做教科研工作。目前倡导的“校本研修”, 就是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基本原则,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为目标, 以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为主要对象的基于学校的“草根式研究”实践活动。其本身就要求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把教师的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融为一体。抓好校本研修, 搞好课题研究, 就是有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推进器”。

教师成长的路径思考 第9篇

一、读书学习:为教师终身发展奠基

综观全世界,凡喜欢读书的民族,往往都是十分优秀的民族。在犹太民族,小孩稍微懂事的时候,母亲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孩子去吻,让孩子在心灵上知道书本是甜蜜的。我们知道在那种书香社会里,至少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人类天才。俄罗斯每20人拥有一套《普希金全集》;韩国以书柜代替酒柜,建设书香社会;美国的大学入学人数占总人数的80%以上。而中国作为文明古国,读书的情况又怎样呢?最近,有媒体搞了一个教师读书情况调查,设计了三个问题:写出三本教育专著的书名;哪些书是教育专著;一年中你读了哪些书。结果很不理想。

作为老师来说,他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一个文化的代言人,是文化的传播者。老师既然是文化的传播者,就应当拥有文化。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拥有文化呢?最关键的途径之一就是读书学习。从书中我们才能真正吸取文化营养。拥有文化、博览群书,应该是我们老师生存的必需素质之一。魏书生初中毕业,但成就了很大的事业,培养魏书生的是书籍。李镇西,一个颇有成就的老师,当别人问及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时,他回答说可能是比别人早读了一些书,多读了一些书。

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责,读书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成长,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当然,我们很多老师也在读书,而且读得很辛苦,可这些都是什么书呢?是一些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教案类书、教学辅导书。我认为教材和教参不仅要读而且要读好,但只读教材和教参这两类书是不够的。如果老师只读这两类书,短期内可以正常上课,保证学生考出一定成绩。但长此下去就会导致教师的知识体系封闭陈旧、心灵空间的狭隘和思想观念的保守落后。教师应该是职业读书者、职业学习者,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下面简单谈谈我的读书观。

1.阅读经典,与大师对话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学习社会化的时代,优秀的教育教学专著和论文对教师而言尤为重要,无疑具有着专业引领的作用。因此,我认为老师们要阅读中外教育家的论著以及教育理论和实践前沿的教育图书。比如,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等等。它们对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2.网上阅读,享八面来风

这是一个信息社会,一个手指键盘时代,网上可用资源可谓是一个资源海。因此我认为老师要学会网上阅读,善用网上资源,了解中外最新教育科研信息,刷新教育理念。青年教师几乎每天都要网上阅读,与同行切磋,向大师学习。不少老师还在网上建立网页,将自己的观点和学生的作品都贴了上去。正因为他们沉浸在教育信息的海洋里,科研成果也就一发不可收。秦国清老师工作刚几年,但由于善于网上阅读,加上勤于思考,在省市教育刊物发表论文几十篇。

3.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

“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要提高读书的效率,就必须将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因为读书时时有所收获,比如会看到许多好的观点、好的言论,若不及时整理就会遗忘。我认为写作的作用很大,建议老师们经常写些教育随笔,最好是由教育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实引发开去,事理结合,把读书得到的启示运用到其中。这样既锻炼了你的写作能力,又可以将你在读书中收获到的“珍珠”“串珠成链”,这是学习、理解、记忆、积累理论的好方法,何乐而不为!西方有一句名言:“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理解了”。只有通过运用和实践“做过的”,知识才能真正为我所拥有。

二、教学反思:为教师的顺利前行助推

所谓“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反思教学。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实现教师的自我成长。

1.教学前反思,使教学实践游刃有余。

教学前反思,指教师在教学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认真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的目的和重点、难点,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选择或设计最佳的教学方案,使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生根发芽。这种反思具有超前性、预见性。有人认为教学前反思就是备课。其实不然。教学前反思是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备课内容的再思考和升华。通过反思,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环节更加合理,教学活动设计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2.教学中反思,使教学实践效果卓著。

教学中反思,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主动地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这种反思具有同步性、监控性。具体包括对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诸行为进行反思。

(1)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具体反思:教学行为是否明确;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活动中是否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同时也要反思课堂教学中是否出现了“过度”的行为,无论什么问题都让学生探索,放弃必要的指导。通过及时反思,教师可以调整教学方法,做到既有必要的讲解,又有适时的指导,讲在关键处,导在点子上。这样不仅不会削弱学生的主体性,相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2)反思教学策略。教学策略,一般的理解是为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反思教学策略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教学是否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反思学习的过程。教学是为了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要观察、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学到了什么、遇到什么问题、形成了哪些能力等。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反思,才能有效调整教学行为。

3.教学后反思,使教学实践精益求精。

教学后反思,具有批判性和总结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今后教学的水平和能力。教师应针对教学全过程,反思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为今后调整教学建立可靠依据,从而促进教学过程的不断优化,促进教师素质、教学水平、教研能力的不断提高。

上一篇:母亲节送给妈妈的养生餐有什么下一篇:楼层主管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