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边疆》

2024-05-16

《宇宙的边疆》(精选6篇)

《宇宙的边疆》 第1篇

宇宙的边疆

卡尔·萨根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及其特点。

2.让学生对宇宙感兴趣、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2.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分析全文结构。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奥秘。先给学生看图片、广阔浩瀚的宇宙。(板书)宇宙的边疆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及其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卡尔·萨根(Carl 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2.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通过图片和观看科教片《宇宙与人》让同学们更加了解作者,对宇宙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3.本文的说明顺序

解说词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 太阳系 行星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是随处可见的,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2.【提问】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3.【提问】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4.【提问】课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明确】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宇宙的边疆》 第2篇

1.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了解并运用说明方法,学会分析句子。

3.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解说词的文体特点,了解文中关于宇宙的基础知识。

审美鉴赏与创造: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归纳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宇宙,培养宽广的胸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并运用说明方法,学会分析句子,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

难点:

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晚上我们最喜欢躺在地上望着夜空,遥远的宇宙让我们浮想联翩,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奥秘。

二、写作背景

20世纪末,我国开始走向“科教兴国”的康庄大道,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影响下,学科技、用科技、发展科技的热潮渐起。为了吸收世界先进的科研成果,一大批学者相继介绍、翻译了大量国外科技著作。于是,卡尔萨根的《宇宙》被翻译介绍到我国。

三、作者介绍

卡尔萨根(Carl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四、题目解说

本文是一篇讲述关于宇宙的探索问题的科普说明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宇宙是无边无际的,而本文的题目是“宇宙的边疆”,意思是要说明宇宙的范围、构成等问题。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6段),介绍宇宙的广阔并说明人类探索宇宙的原因及意义。

第二部分(第7-16段),漫游宇宙。对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做了解说。

第三部分(第17-18段),回到地球。解说人类与地球及宇宙的关系。

六、全文分析

1、文章开头作者引用这两段话具有什么作用?

明确:

引用这两段话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此外,文章引用这两段话还有更深一层的含意:引用布莱斯帕斯卡的话暗示本文作者的探究动力源于自我的要求和激励,而不是“好大喜功”;引用托马斯亨利赫胥黎的话则显示作者非常谦逊,作者认为自己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真理面前,已知的部分依然显得特别渺小,这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及宇宙的无边和浩渺。

2、第九段介绍了“星系”的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

内容:①介绍了星系的构成与数量。②由星系中“行星的数量跟恒星的总数大概样多”,推测除地球外,“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

作用: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与探索兴趣。

3、由“本星系群”到“M31”再到“M31以外”,这属于哪种说明顺序?这种结构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

说明顺序: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文中先介绍本星系群的构成与形状;其后将镜头聚焦于其中的M31上,较全面地解说它的位置、构成和具体形状;最后再转到M31以外的银河系——我们所在的星系。

好处:便于镜头拍摄和画面呈现,同时也使相关部分的内容解说易被观众接受与理解。

4、最后一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地球及整个宇宙哪些丰富的情感?

明确:

①“有幸”一词表明对人类生于地球的庆幸与感恩。②“这里有……有……有还有……”,用排比句表达作者对地球的热爱、赞美之情。③“许多这样的星球”指像地球一样存在的星球,这其中应该有无穷的秘密,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④“家园”在这里指宇宙,它表明作者对自己作为人类一员充满了自豪感,并产生了认识字宙、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

5、从全文看,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

作者对宇宙的认识包含五个方面:①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它有典雅的事实,错综的关系,微妙的机制”,它是个无限永恒的时空。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只是它的一个地方,而绝不可能是“典型”的。②宇宙真空中,广袤、寒冷、荒芜而又一片黑暗。③整个宇宙中的自然法则都是一样的。④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必定有许多像地球一样的星球散布在整个宇宙空间中。⑤宇宙有无穷的奥秘等待着人类去探索。

6、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它们的作用。

明确:

(1)列数字。如“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11)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列数字可以使人们对事物的大小、数量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2)作比较。如“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千米,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作者把光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和地球周长作比较,使我们对光的传播速度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

(3)举例子。如“例如,在那里有红色行星——火星”。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在气体行星及其冰冻卫星的内侧就是充满岩石的温暖的内太阳系”。

7、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作者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

明确:

(1)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

(2)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从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畏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了某种契合。

8、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议论和抒情,有什么作用?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明确: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议论和抒情,如文章开头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具有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融说理和抒情于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表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更是随处可见,比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之后接33个0)。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

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读者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读者,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七、中心思想

《宇宙的边疆》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也是一篇关于宇宙探索问题的科普说明文。文章采用空间顺序,主要向读者介绍了宇宙的广阔、星系的组成、恒星的性质、太阳系及其行星等知识,推测宇宙生命的存在,作者向人们展示了宇宙的浩瀚无边和神秘莫测,激起了人们探索宇宙的强烈欲望。

八、写作特点

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文章按照空间顺序,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畏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

②语言准确,逻辑性强,科学规范。

例如,“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千米,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千米(相当于6万亿英里)的空间”。用确切的数字来说明光传播的距离之长,能够让人们有确切的印象,另外“约”字的运用,更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能够看出作者思维的缜密。

③说明中融入议论、抒情,使文章内涵丰富,具有人文色彩。

作者用通俗浅易的语言、轻松愉快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的浩瀚无边、无穷奥秘和久远历史,使本来枯燥乏味的解说变得生动有趣,更能激发人们探索宇宙的欲望。如“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或许是珊瑚——大自然在宇宙的汪洋里创造的永恒的产物”。

④说明中运用拟人手法。

如“其中有些是孤独的徘徊者,大部分则群集在一起,挤作一团,在大宇宙的黑夜里不停地飘荡”,形象、贴切,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想象出这些星系的存在状态。再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用了“召唤”一词,贴切地表达出我们对宇宙的向往之情,大海如同母亲一样在呼唤着她的子女去更加深入地了解她。

九、补充资料

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十、总结全文

《宇宙的边疆》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也是一篇讲述关于宇宙探索问题的科普作品。文章主要向读者介绍有关宇宙的知识。作者以形象、优美而又严谨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宇宙的浩瀚无边和神秘莫测,激发人们探索宇宙的兴趣。

布置作业

学习了《宇宙的边疆》,你有哪些感触和思考?请谈谈。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宇宙是唯一的吗?

吴炎

20世纪70年代,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假设,即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许多宇宙之一,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物理学定律和错综复杂的结构,生命就在其中一切条件都恰好适宜的宇宙中出现。到了80年代,现代宇宙学中的某些理论则证明,这样的“平行宇宙”的确可能存在。近年来,英国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个“宇宙”在我们的宇宙中遗留的痕迹,他们认为有可能证明多元宇宙的存在。

“宇宙膨胀”能产生更多宇宙吗?

科学家通过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辐射证实,宇宙曾经历过一个转瞬即逝的超高速扩张阶段,科学家将这个阶段称为“暴涨宇宙模型”。简单地说,就是宇宙在极其短的时间(远小于1秒)里,将其体积扩大,就像吹气球一样。而如果膨胀的速率稍微改变一点儿,我们的宇宙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因此,许多科学家开始怀疑“暴涨宇宙模型”。他们提出,我们现在观测到的宇宙空间,更贴切的说法是类似一个泡沫,在宇宙之外还存在无数个泡沫,也就是说,存在无数个宇宙。所有的宇宙有着同样的或者说类似的机制进行各种限制,每个宇宙都经历了一次大爆炸,它们都是在大爆炸中诞生,并且存在着相同的物理定律。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宇宙都能“存活”下来,只要将大爆炸的“参数”进行细微的调整,各种宇宙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了。

多元宇宙论的观点

支持“宇宙永恒膨胀论”的科学家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只是一个更大宇宙中的其中之一,不管是我们的宇宙还是其他的宇宙都处于不停膨胀当中,在此之间也有更多宇宙产生,此论点也被称为“多元宇宙论”。其他宇宙在特性上与我们所处的宇宙存在差异,但与我们所处的宇宙共存。虽然“宇宙膨胀说”仍然没有切实的理论模型,但理论表明,的确可以有若干宇宙以不同的速率同时膨胀。在这个更为广大的“多元宇宙”中,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极渺小的一个单元罢了。其他的宇宙中可能无法产生银河系、恒星、行星和生命,甚至根本无法产生物质。然而我们所认为的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也许并不唯一,同时修改若干常量或定律,组合得出的物理学定律体系与我们所认为的条件大相径庭,但可能营造同样适宜于生存的和谐世界,甚至可以有生命在其中诞生。

另一个“宇宙”被发现的证据

不久前,英国科学家罗杰彭罗斯称已经发现了宇宙大爆炸之前还存在另一个宇宙的证据。他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中,发现了神秘的同心圆现象,可以据此推断宇宙诞生之前还有宇宙,并且同心圆提供了前一个宇宙中所发生的事件的痕迹。他的研究报告称,一共发现了12个同心圆辐射“印迹”,其中有5个圆具有特别的意义,分别对应着宇宙演化历史上5次大规模的事件。出现在星系团附近的神秘“圆环”的变化幅度从背景辐射上看却显得非常低。因此研究人员似乎开始抛弃“暴涨宇宙模型”,“暴涨”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中,并在将来会继续膨胀直到到达一个临界点。这种宇宙模型不仅有开端,也有结束。

这一发现并不是对大爆炸理论的否定,相反,它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大爆炸可能发生过很多次。科学家们解释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循环”的宇宙中——一个宇宙终结,标志着一个“世代”的结束。但是它会立即引发一次大爆炸,从而产生一个新的“世代”,也就是一个新的宇宙,这样永恒循环。两位著名的宇宙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的保罗斯泰恩哈特和牛津大学的尼尔图洛克曾出版图书表示:“无论是时间还是宇宙都没有开始或者结束。宇宙进化过程是循环往复的,‘大爆炸’每一万亿年发生一次,每一次都伴随着新物质和新辐射的产生,并形成新的星系、恒星、行星以及生命。我们不过是最近一次循环的组成部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涨宇宙模型”指的是宇宙曾经历过的一个在极其短的时间内,其体积瞬间超高速扩张的阶段。

B.“暴涨宇宙模型”认为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中,并在以后会继续膨胀直到到达一个临界点。

C.“多元宇宙论”指的是我们所在的宇宙包含着众多的宇宙,所有的宇宙都处于不停膨胀当中。

D.“多元宇宙论”认为,其他宇宙如果修改若干常量或定律,组合得出的物理定律体系可能营造同样宜于生存的和谐世界,生命有可能在其中出现。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证实,宇宙都有着各自的物理学定律和错综复杂的结构,生命就在其中一切条件都恰好适宜的宇宙中出现。

B.科学家通过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辐射证实,宇宙曾经历过一个在极其短的时间(远小于1秒)内其体积瞬间扩大的阶段。

C.在“多元宇宙”中,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极渺小的一个单元。其他的宇宙中不可能产生银河系、恒星、行星和生命。

D.罗杰彭罗斯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中,发现了宇宙大爆炸之前还存在着另一个宇宙的证据,这一发现是对大爆炸理论的否定。

3.你认为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是否可以证明多元宇宙的存在?请结合文本内容说明理由。

4.下面的表格列出了美国、苏联和中国第一艘宇宙飞船的主要技术指标,请依据这一表格提供的信息简要说明我国“神舟号”飞船与美国“水星号”飞船、苏联“东方号”飞船相比在技术上的进步点。(不超过50字,含标点符号)

美国“水星号”飞船苏联“东方号”飞船中国“神舟号”飞船

起飞质量/t约1.4约4.77.8

座舱最大直径/m1.82.32.5

电源蓄电池蓄电池太阳能电池

构型座舱制动舱再入舱、仪器舱附加段、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C

2.B

3.不能证明。①这些成果是科学家的一种推理,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但是没有经过全面的检验,也没有形成被所有人认可的理论。②多种研究成果虽然都承认“多元宇宙”的存在,但是科学家们所认为的“多元宇宙”存在形式是不一样的。这些研究成果之间存在抵触对立,并不统一。(若答“能证明”,言之有理亦可)

4.我国“神舟号”飞船与美国“水星号”飞船、苏联“东方号”飞船相比,起飞质量和座舱最大直径更大,电源系统更先进,构型方面舱数增加、功能更加齐全。

解析:

1.C项,“我们所在的宇宙包含着众多的宇宙”错,文中说的是“我们所在的宇宙只是一个更大宇宙中的其中之一”。

2.A项,“科学家证实”错,这只是科学家的一种假设。C项,表述绝对化,原文是“可能无法产生”。D项,原文说的是“这一发现并不是对大爆炸理论的否定”。

3.回答这类题,要求立足文本,感悟文本内容,独立思考,发表看法。本题答案可以多元化,答能证明或不能证明都可以,只要理由表述充分,有说服力即可。

《宇宙的边疆》课堂实录 第3篇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 刚才我们让大家欣赏了一组图片, 它们美不美?

生:美。

师:那么, 你知道这是一组什么样的图片吗?

生:星云、星空、地球、太阳、恒星、宇宙……

师:那么, 宇宙究竟是什么样子?宇宙究竟有多大?今天, 我们就一起走近美国著名作家卡尔·萨根, 看看他是怎么告诉我们的。

展示幻灯片1:走近作者

师:卡尔·萨根, 美国著名“大众天文学家”。1980年, 他制作拍摄了大型科学电视片《宇宙》, 在60多个国家上映, 观众高达5亿。 (笑着问学生) 那么, 同学们想不想看呢?

生: (笑着说) 想。

师:可是, 我是语文老师啊。 (笑) 所以, 我今天也请大家“看”, 只不过我们“看”的不是电视, 而是文字版的, 也就是说, 本文是电视片《宇宙》的解说词。

师:那么, 什么是解说词呢?大家了解不了解?

生:不了解。 (极少数说了解的)

展示幻灯片2:解说词 (掌握文体知识)

师:解说词, 就是一种配合图画或实物等的文字说明, 使观众借助简单的文字介绍, 获得深刻的认识。

师:当然, 仅仅看定义也许大家还不是太好理解。这样吧,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请大家欣赏下面这幅图片。

(到哪个学校讲课, 就展示哪个学校的教学大楼图片, 这样可以调动学生课堂的兴趣。因为本次是在鄂南高级中学讲课, 所以我展示的就是鄂南高级中学的教学楼图片)

师:大家看一看, 这幅图片大家熟悉吗?

生: (笑道) 熟悉。

师:可是, 对于我们今天前来听课的、在座的全体教师来说, 他们熟悉吗?

生: (齐声笑道) 不熟悉。

师:那么, 如果我给它加上一句“鄂南高中信息大楼”呢?这样大家清楚了吗?

生: (齐声笑道) 清楚了。

师:那如果我再给它加上一段文字呢?

(展示文字:秋日的下午, 阳光静静地洒在校园里, 信息大楼愈发的显得雄壮威武了。白色的玻璃幕墙, 红褐色的点缀, 显得那么的和谐与温暖。远远望去, 一艘知识的巨轮正在扬帆起航, 在知识的海洋里劈波斩浪, 驶向远方……这里, 是人才的基地;这里, 是成长的摇篮。)

师:同学们, 哪一段更清楚, 更具美感?

生: (齐声笑道) 最后一段。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使用了排比的手法, “这里, 是人才的基地;这里, 是成长的摇篮”, 显得有力度, 有气势。

生2:因为它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信息大楼愈发的显得雄壮威武了”, 显得形象生动, 而且更具人的感情。

生3:因为它使用了比喻的手法, “一艘知识的巨轮正在扬帆起航”, 将教学大楼比作了知识的巨轮, 也就更加的形象生动了。

师:很好。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

师:这说明了解说词的语言是优美的, 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师:那如果我展示的不是图片, 而是连续滚动的画面, 比如说电视片呢?我是不是还需要一定的顺序呢?

生: (齐声道) 需要。

师:这说明解说词要有第二个特点, “清晰的顺序”。

师:而且在播放的时候, 我能不能看着教学楼的图片说是食堂啊?看着食堂的图片说是教学楼啊?

生: (齐声笑道) 肯定不能。

师:所以说, 解说词还应该有“明确的对象”。

师:这样一来, 我们就明白了, 解说词应该具有三个基本的特点:第一, 优美的语言;第二, 清晰的顺序;第三, 明确的对象。

展示幻灯片3:解说词的特点

师:好, 我们游览了我们学校。接下来, 我们跟着作者卡尔·萨根一起去游览宇宙吧, 看看本文的特点是什么?

展示幻灯片4:积累·整合 (文章的主要说明对象)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 划出各段的说明对象或说明要点。

(给学生1-2分钟的浏览课文时间)

师:有没有同学能告诉我各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呢?

生4:1—6段, 写的是宇宙。

生5:7—11段, 写的是星云。

生6:12—14段, 写的是恒星。

生7:15—16段, 写的是太阳系。

生8:17—18段, 写的是地球。

师:大家都找得很准确, 都说得很好。 (学生一起鼓掌)

师:那么,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呢?

生: (大声道) 由远到近。 (中间夹杂着“由大到小”)

师: (略皱眉头道) 究竟是什么?

生: (沉默后) 有人答“不知道”, 有人答“差不多”。

师: (笑道) 那如果差不多的话, 何必要有这两个概念呢?既然有两个概念, 肯定还是有区别的。

师:其实, 文中有的段落已经有关键的语句明确地告诉了我们, 不知道你是否已经发现了?请大家快速地到文中找找看。

生9:在文章的第7自然段的最后, “我们隶属于这些星云, 我们所见到的星云离地球80亿光年, 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然后, 在文章的第10自然段的最后“我们现在离地球200万光年”;接着, 在第11自然段的中间, “现在, 我们离地球4万光年”;第15自然段的开头, “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离地球1光年的地方”;最后, 在第17自然段的开头, “经过一番漫游之后, 我们终于回到了我们这个弱小的浅蓝色星球”。因此, 我认为本文是由远到近的。

师:哇, 一口气找了这么多。大家看, 对不对啊?

生: (异口同声地说) 对。

展示幻灯片5:感受·鉴赏 (与地球距离的远近)

师:好,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本文的说明顺序是“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

(板书“清晰的顺序:由远到近”)

师:其实呢, 我们知道, 人类在认识宇宙的时候恰恰是相反的, 我们通常是站在地球上向外看, 也就是……

生:由近到远的顺序。

师:对了, 那么, 作者为什么要采用由远到近的顺序呢?

生: (学生思考)

师: (笑着提示学生道) 比如说我昨天来到鄂南高中, 我先进学校的大门, 然后再一步步地进入学校内部, 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那我要是先看看鄂南高中的整体效果图, 或者是站到一个很高很高的位置, 比如说乘飞机, 先从空间俯视一下鄂南高中的整体布局, 然后再一点点的来看, 可以吗?

生:可以。

师: (笑道) 很好, 也就是说两个都可以。但是, 哪个更好呢?

生10:我认为后者更好, 因为可以对学校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然后再去看具体的布局会更好。

师:对了, 这就叫“先整体后局部, 显得更清楚”, 是不是啊?

生:是。

生11:我认为这样还符合摄影规律。 (看到老师和学生们吃惊的表情, 不好意思笑道) 我爸是电视台的摄影师。

师: (笑着) 原来如此。

生: (恍然大悟状) 噢。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补充呢?

师:如果没有了呢?老师来说一下, 大家看怎么样?

师:为了这个问题, 我专门请教了物理老师。当我问的时候, 物理老师眼睛一瞪, 说了一句“当然是由远到近好啊”。我就说, 凭什么啊。他说:因为符合宇宙大爆炸的演化规律嘛, 当时是先有宇宙, 次有星系, 再有恒星, 再有行星的啊。否则,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那么, 大家看看, 物理老师的这个解释有没有道理啊?

生: (笑着) 有道理。

师:所以说, 由远到近和由近到远都可以, 但是前者更胜一筹。

展示幻灯片6:感受·鉴赏 (由远到近写作的好处)

师:好, 我们了解了本文清晰的说明顺序。接下来, 请大家一起来看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或者说, 你喜不喜欢?为什么?

展示幻灯片7:感受·鉴赏 (本文语言的特色)

生12:本文的语言很美。

师:是吗?那你喜不喜欢?

生12:喜欢。

师:能不能具体点?或者说是举例说明?

生12:能。比如说第4段的开头部分, “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滨……近来, 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 当然, 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 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海水是迷人的, 大海在向我们召唤”。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显得形象具体, 而且很生动。

师:好, 很不错。一下子就抓住了重点。请坐, 那么其他同学呢?

生13:第12自然段, “有些恒星跟太阳一样是孤独的;多数恒星有伴侣, 通常是成双成对, 互相环绕”,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形象生动, 而且说明准确。

师:好, 很准确。

生14:第5自然段中间部分, “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 约30万公里, 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 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 显得准确生动。

生15:第18自然段开头部分, “这里有充满氧气的蓝天, 有碧波荡漾的海洋, 有凉爽的森林, 还有柔软的草地。这无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作者采用了抒情的手法, 使得本句的文字特别的优美, 读起来很舒服, 使人不由得喜爱上了我们的地球。

师: (颔首微笑示意) 很不错。如果说刚才我们同学还是没有打破固定思维, 按照文章的顺序往后找的话, 那么这个同学就跳出了这个窠臼的束缚, 一下子到了文章的最后。很好, 很不错。那么, 还有补充吗?

生16:老师, 我认为文章中间还有一些比较有哲理的话!

师: (笑着) 是吗?能具体一点吗?

生16:比如说文章的第3自然段的开头, “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 既要勇于怀疑, 又要富于想象”。作者本来是说明我们在探索宇宙中所应具备的精神, 其实, 我感觉, 不仅仅是在探索宇宙中, 而是在我们的生活中, 包括我们现在的学习中, 我们都应该具有这种精神。

师: (笑着) 嗯, 这位同学已经学会发散思维了, 已经看得更远更深了啊。大家同意不同意?

生: (异口同声地) 同意。

生17:老师, 其实文章第二自然段也告诉了我们, “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好奇是人类的天性, 理解是一种乐趣, 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 也是充满了哲理的。

师: (笑着) 嗯, 不错, 很好。看来大家是把文本读进去了。那么, 还有没有补充呢?

师:好, 如果没有了的话,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大屏幕。

展示幻灯片8:感受·鉴赏 (本文语言的特色)

师:本文作为解说词, 语言是非常优美的, 主要体现在: (1) 善用比喻, 形象生动; (2) 巧用拟人, 形象生动亲切; (3) 笔带激情, 议论抒情相结合; (4) 语含哲理, 引人思考给人启迪。

师:因此, 本文不仅被称为是解说词的代表, 作者卡尔·萨根被称为“美国著名大众天文学家”, 更为重要的是, 他还被称为“历史上最成功的科普作家”。大家看一下, 有没有“之一”啊?

生: (笑着) 没有。

师:对, 是没有的。不是老师粗心大意, 而是本来就没有的。因为, 没有哪一个作家像他一样, “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 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所以, 这不仅仅是一篇优美的解说词, 更是一篇很好很好的科普说明文。然而———

展示幻灯片9:思考·领悟 (引导学生从浅层的“解说词”到深层的“科学精神”的探究)

师:2010年9月9日, 《中国青年报》刊发了中国著名科学作家嵇晓华一篇文章———《科普作品:中国读者很难提出好问题》, 作者在文章中说, 中国人在读科普说明文的时候, 经常缺乏思考, 因此很难提出好问题。那么, 请大家思考一下, “课文题目是‘宇宙的边疆’, 请问宇宙究竟有没有边疆?有没有中心?”

(给学生2—3分钟的时间思考)

师: (在巡视学生的时候提示) 如果你感觉没有头绪的话, 可以和同桌讨论一下。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你必须从文章中找答案, 不能“信口开河”回答。

(2—3分钟时间后)

师:有没有同学能告诉我你的答案呢?

生18:老师, 我认为宇宙没有边疆。因为, 第2段开头就说了, “宇宙的大小和年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还有第17段“宇宙汪洋茫无际涯, 范围之大, 难以想象”。

师:嗯, 好, 找得很准确。还有谁来说说呢?

生19:老师, 我也认为宇宙没有边疆, 因为第5段第一句“因为宇宙辽阔无垠”。

师:很好。

生20:老师, 我不同意他们的意见, 我认为宇宙是有边疆的。因为课文在第7段的最后说得很明确, “我们隶属于这些星云, 我们所见到的星云离地球80亿光年, 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请同学们想一想, 如果没有边疆, 怎么会有中心呢?既然我们“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 那么它就一定会存在边疆的。

生: (笑着鼓掌)

师:看来, 掌声就代表大家的态度了。说得真是太好了, 是啊, 没有边疆, 何来中心;既然有中心, 就一定存在着边疆。好, 很好。

生21:老师, 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因为, 同样是这句话, 刚才他忽略了一个关键的词语“已知”, 文章说得很清楚, “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 那么, 也就是说还存在着未知的宇宙。所以, 这句话恰恰是证明了宇宙没有边疆。

生: (笑着鼓掌) 好。

师:同学们, 我真的要好好表扬你们了。因为你们已经认真的把书读进去了。

生22:老师, 其实第4段开头“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滨”也说明了是有边疆的。

生23:老师, 我还是不同意他们的观点, 我认为宇宙是无边的。因为, 文章第1自然其实已经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 “宇宙现在是这样, 过去是这样, 将来也永远是这样”。其实, 这就是说明宇宙是永恒不变的, 无边无际的。

师:好家伙, 这一句你就看出了问题啊。那大家同意吗?

生: (有点迷惑的样子) ……

师:看来, 需要给大家解释一下了。我们知道, 本文是一部大型电视片的解说词, 所以, 一开始, 电视画面就采用的繁星点点的夜空, 然后是镜头不断地推进、推进、再推行, 然后便配上了这样一句解说词。这样一来, 大家看看, 好不好理解了。

生: (恍然大悟状) 噢。

师:看来, 这个问题还是需要见仁见智的。

展示幻灯片10:思考·领悟 (2010年7月6日, 欧洲航天局公布首张宇宙全景图)

师:好, 那么我们现在请大家看一个视频。就在2010年7月6日, 欧洲航天局公布首张宇宙全景图。现在, 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科学家们是怎么说的。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 视频中有一句很关键的话, 希望大家能认真的体会。

(播放视频短片:《首张宇宙全景图引热议》: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4MTQ2NDQw.html)

师:大家看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科学家是怎么告诉我们的?文章那句很重要的话是什么?

生: (异口同声地说) 仅仅包括了“理论上的”宇宙全景图。

师:很好, 看来大家抓住关键词了。那么,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总结呢?

展示幻灯片11:思考·领悟 (宇宙究竟有没有边疆?)

师:宇宙有边疆是正确的, 因为是暂时的;宇宙没有边疆也是对的, 因为是扩张的;人们每探索一步, 边疆就扩大一步;随着人类的认识发展而不断地扩张。……

生: (异口同声地说) 嗯, 是的。

师:好, 文章到这里我们就基本上全部弄清楚了。最后, 我想问一下大家, 学完《宇宙的边疆》, 你有哪些感触与思考?

展示幻灯片12:应用·拓展 (结合课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家园的情感及必要的忧患意识)

生24:老师, 学完这篇课文, 我感觉宇宙真是太大了, 太辽阔了。由此, 我想到了现在各国进行的宇宙的探索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说我们的“神五”“神六”“神七”的顺利升空, “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等。

生25:老师, 我也感觉宇宙真是太大了, 人类真是太渺小了, 因为文中第6段说了, “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 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 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因此, 我们人类很幸运, 我们应该热爱生命, 热爱家园, 积极乐观地生活……

生26:老师, 我想说的是, 相对于“宇宙中的大部分是广袤、寒冷的”来说, 我们的地球“有充满氧气的蓝天, 有碧波荡漾的海洋, 有凉爽的森林, 还有柔软的草地”。所以, 我们应该爱护地球, 尤其在现代工业快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我们的地球, 保护好我们的资源, 以避免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

师: (笑着) 很好, 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感触了。同学们, 温家宝总理曾经饱含深情地说: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辽阔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这一节课, 我想告诉大家的不仅仅是解说词, 更重要的是作者所透露出来的科学精神, 而这正是我们人类前进的动力。哪怕是你我前进的一小步, 那也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大胜利!

最后, 请全体起立, 让我们一同在温家宝总理的《我仰望星空》的诗歌声中结束本课吧!

展示幻灯片13:应用·拓展

(播放温家宝总理诗歌《仰望星空》MTV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MP3M3FzsOFY)

(就在MTV视频刚刚结束的时候, 下课铃声响起。)

师:好。下课。谢谢大家!

展示幻灯片14:补充展示板书

《宇宙的边疆》课堂实录 第4篇

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让大家欣赏了一组图片,它们美不美?

生:美。

师:那么,你知道这是一组什么样的图片吗?

生:星云、星空、地球、太阳、恒星、宇宙……

师:那么,宇宙究竟是什么样子?宇宙究竟有多大?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美国著名作家卡尔·萨根,看看他是怎么告诉我们的。

展示幻灯片1:走近作者

师:卡尔·萨根,美国著名“大众天文学家”。1980年,他制作拍摄了大型科学电视片《宇宙》,在60多个国家上映,观众高达5亿。(笑着间学生)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看呢?

生:(笑着说)想。

师:可是,我是语文老师啊。(笑)所以,我今天也请大家“看”,只不过我们“看”的不是电视,而是文字版的,也就是说,本文是电视片《宇宙》的解说词。

师:那么,什么是解说词呢?大家了解不了解?

生:不了解。(极少数说了解的)

展示幻灯片2:解说词(掌握文体知识)

师:解说词,就是一种配合图画或实物等的文字说明。使观众借助简单的文字介绍,获得深刻的认识。

师:当然,仅仅看定义也许大家还不是太好理解。这样吧,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请大家欣赏下面这幅图片。

(到哪个学校讲课。就展示哪个学校的教学大楼图片,这样可以调动学生课堂的兴趣。因为本次是在鄂南高级中学讲课,所以我展示的就是鄂南高级中学的教学楼图片) 师:大家看一看,这幅图片大家熟悉吗? 生:(笑道)熟悉。 师:可是,对于我们今天前来听课的、在座的全体教师来说,他们熟悉吗?

生:(齐声笑道)不熟悉。

师:那么,如果我给它加上一句“鄂南高中信息大楼”呢?这样大家清楚了吗?

生:(齐声笑道)清楚了。

师:那如果我再给它加上一段文字呢?

(展示文字:秋日的下午,阳光静静地洒在校园里,信息大楼愈发的显得雄壮威武了。白色的玻璃幕墙,红褐色的点缀,显得那么的和谐与温暖。远远望去,一艘知识的巨轮正在扬帆起航,在知识的海洋里劈波斩浪,驶向远方……这里,是人才的基地;这里,是成长的摇篮。)

师:同学们,哪一段更清楚,更具美感?

生:(齐声笑道)最后一段。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使用了排比的手法,“这里,是人才的基地;这里,是成长的摇篮”,显得有力度,有气势。

生2:因为它使用了拟人的手法,“信息大楼愈发的显得雄壮威武了”,显得形象生动,而且更具人的感情。

生3:因为它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一艘知识的巨轮正在扬帆起航”,将教学大楼比作了知识的巨轮,也就更加的形象生动了。

师:很好。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

师:这说明了解说词的语言是优美的,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师:那如果我展示的不是图片,而是连续滚动的画面,比如说电视片呢?我是不是还需要一定的顺序呢?

生:(齐声道)需要。

师:这说明解说词要有第二个特点,“清晰的顺序”。

师:而且在播放的时候,我能不能看着教学楼的图片说是食堂啊?看着食堂的图片说是教学楼啊?

生:(齐声笑道)肯定不能。

师:所以说,解说诃还应该有“明确的对象”。

师:这样一来,我们就明白了,解说词应该具有三个基本的特点:第一,优美的语言;第二,清晰的顺序;第

三、明确的对象。

展示幻灯片3:解说词的特点

师:好,我们游览了我们学校。接下来,我们跟着作者卡尔·萨根一起去游览宇宙吧,看看本文的特点是什么?

展示幻灯片4:积累·整合(文章的主要说明对象)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划出各段的说明对象或说明要点。

(给学生1-2分钟的浏览课文时间)

师:有没有同学能告诉我各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呢?

生4:1--6段,写的是宇宙。

生5:7--1I段,写的是星云。

生6:12--14段,写的是恒星。

生7:15--16段,写的是太阳系。

生8:17--18段,写的是地球。

师:大家都找得很准确,都说得很好。(学生一起鼓掌)

师:那么,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呢?

生:(大声道)由远到近。(中间夹杂着“由大到小”)

师:(略皱眉头道)究竟是什么?

生:(沉默后)有人答“不知道”,有人答“差不多”。

师:(笑道)那如果差不多的话,何必要有这两个概念呢?既然有两个概念,肯定还是有区别的。

师:其实,文中有的段落已经有关键的语句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不知道你是否已经发现了?请大家快速地到文中找找看。

生9:在文章的第7自然段的最后,“我们隶属于这些星云,我们所见到的星云离地球80亿光年,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然后,在文章的第10自然段的最后“我们现在离地球200万光年”;接着,在第1l自然段的中间,“现在。我们离地球4万光年”;第15自然段的开头,“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离地球1光年的地方”;最后,在第17自然段的开头,“经过一番漫游之后,我们终于回到了我们这个弱小的浅蓝色星球”。因此,我认为本文是由远到近的。

师:畦,一口气找了这么多。大家看,对不对啊?

生:(异口同声地说)对。

展示幻灯片5:感受·鉴赏(与地球距离的远近)

师:好,这样我们就明白了本文的说明顺序是“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

(板书“清晰的顺序:由远到近”)

师:其实呢,我们知道,人类在认识宇宙的时候恰恰是相反的,我们通常是站在地球上向外看,也就是……

生:由近到远的顺序。

师:对了,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采用由远到近的顺序呢? 生:(学生思考)

师:(笑着提示学生道)比如说我昨天来到鄂南高中,我先进学校的大门,然后再一步步地进入学校内部,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那我要是先看看鄂南高中的整体效果图,或者是站到一个很高很高的位置,比如说乘飞机,先从空间俯视一下鄂南高中的整体布局,然后再一点点的来看,可以吗?

生:可以。

师:(笑道)很好,也就是说两个都可以。但是,哪个更好呢?

生10:我认为后者更好,因为可以对学校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然后再去看具体的布局会更好。

师:对了,这就叫“先整体后局部,显得更清楚”,是不是啊?

生:是。

生11:我认为这样还符合摄影规律。(看到老师和学生们吃惊的表情,不好意思笑道)我爸是电视台的摄影师。

师:(笑着)原来如此。 生:(恍然大悟状)噢。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补充呢? 师:如果没有了呢?老师来说一下,大家看怎么样? 师:为了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物理老师。当我问的时候,物理老师眼睛一瞪,说了一句“当然是由远到近

好啊”。我就说,凭什么啊。他说:因为符合宇宙大爆炸的演化规律嘛,当时是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的啊。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那么,大家看看,物理老师的这个解释有没有道理啊?

生:(笑着)有道理。

师:所以说,由远到近和由近到远都可以,但是前者更胜一筹。

展示幻灯片6:感受·鉴赏(由远到近写作的好处)

师:好,我们了解了本文清晰的说明顺序。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看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或者说,你喜不喜欢?为什么?

展示幻灯片7:感受·鉴赏(本文语言的特色)

生12:本文的语言很美。

师:是吗?那你喜不喜欢?

生12:喜欢。

师:能不能具体点?或者说是举例说明?

生12;能。比如说第4段的开头部分,“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滨……近来,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当然,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温我们的踝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得形象具体,而且很生动。

师:好,很不错。一下子就抓住了重点。请坐,那么其他同学呢?

生13:第12自然段,“有些恒星跟太阳一样是孤独的;多数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形象生动,而且说明准确。

师:好,很准确。

生14:第5自然段中间部分,“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显得准确生动。

生15:第18自然段开头部分,“这里有充满氧气的蓝天。有碧波荡漾的海洋,有凉爽的森林,还有柔软的草地。这无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作者采用了抒情的手法,使得本句的文字特别的优美,读起来很舒服,使人不由得喜爱上了我们的地球。

师:(颔首微笑示意)很不错。如果说刚才我们同学还是没有打破固定思维,按照文章的顺序往后找的话,那么这个同学就跳出了这个窠臼的束缚,一下子到了文章的最后。很好,很不错。那么,还有补充吗?

生16:老师,我认为文章中间还有一些比较有哲理的话!

师:(笑着)是吗?能具体一点吗?

生16:比如说文章的第3自然段的开头,“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作者本来是说明我们在探索宇宙中所应具备的精神,其实,我感觉,不仅仅是在探索宇宙中,而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包括我们现在的学习中,我们都应该具有这种精神。

师:(笑着)嗯,这位同学已经学会发散思维了,已经看得更远更深了啊。大家同意不同意?

生:(异口同声地)同意。

生17:老师,其实文章第二自然段也告诉了我们,“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也是充满了哲理的。

师:(笑着)嗯,不错,很好。看来大家是把文本读进去了。那么,还有没有补充呢?

师:好,如果没有了的话,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大屏幕。

展示幻灯片8:感受·鉴赏(本文语言的特色)

师:本文作为解说词,语言是非常优美的,主要体现在:①善用比喻,形象生动;②巧用拟人,形象生动亲切;③笔带激情,议论抒情相结合;④语含哲理。引人思考给人启迪。

师:因此,本文不仅被称为是解说词的代表,作者卡尔·萨根被称为“美国著名大众天文学家”,更为重要的是,他还被称为“历史上最成功的科普作家”。大家看一下,有没有“之一”啊?

生:(笑着)没有。

师:对,是没有的。不是老师粗心大意,而是本来就没有的。因为,没有哪一个作家像他一样,“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所以,这不仅仅是一篇优美的解说词,更是一篇很好很好的科普说明文。然而——

展示幻灯片9:思考-领悟(引导学生从浅层的“解说词”到深层的“科学精神”的探究)

师:2010年9月9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中国著名科学作家嵇晓华一篇文章——《科普作品:中国读者很难提出好问题》,作者在文章中说,中国人在读科普说明文的时候,经常缺乏思考,因此很难提出好问题。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课文题目是‘宇宙的边疆’,请问宇宙究竟有没有边疆?有没有中心?”

(给学生2—3分钟的时间思考)

师:(在巡视学生的时候提示)如果你感觉没有头绪的话,可以和同桌讨论一下。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你必须从文章中找答案,不能“信口开河”回答。

(2—3分钟时间后)

师:有没有同学能告诉我你的答案呢?

生18:老师,我认为宇宙没有边疆。因为,第2段开头就说了,“宇宙的大小和年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还有第17段“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

师:嗯,好,找得很准确。还有谁来说说呢?

生19:老师,我也认为宇宙没有边疆,因为第5段第一句“因为宇宙辽阔无垠”。

师:很好。

生20:老师。我不同意他们的意见,我认为宇宙是有边疆的。因为课文在第7段的最后说得很明确,“我们隶属于这些星云,我们所见到的星云离地球80亿光年。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没有边疆。怎么会有中心呢?既然我们“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那么它就一定会存在边疆的。

生:(笑着鼓掌)

师:看来,掌声就代表大家的态度了。说得真是太好了,是啊,没有边疆,何来中心;既然有中心,就一定存在着边疆。好,很好。

生21: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因为,同样是这句话,刚才他忽略了一个关键的词语“已知”,文章说得很清楚,“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那么,也就是说还存在着未知的宇宙。所以,这句话恰恰是证明了宇宙没有边疆。

生:(笑着鼓掌)好。

师:同学们,我真的要好好表扬你们了。因为你们已经认真的把书读进去了。

生22:老师,其实第4段开头“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滨”也说明了是有边疆的。

生23:老师,我还是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我认为宇宙是无边的。因为,文章第1自然其实已经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宇宙现在是这样,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永远是这样”。其实,这就是说明宇宙是永恒不变的,无边无际的。

师:好家伙,这一句你就看出了问题啊。那大家同意吗? 生:(有点迷惑的样子)…… 师:看来,需要给大家解释一下了。我们知道,本文是一部大型电视片的解说词,所以,一开始,电视画面就采用的繁星点点的夜空,然后是镜头不断地推进、推进、再推行,然后便配上了这样一句解说词。这样一来,大家看看,好不好理解了。

生:(恍然大悟状)噢。

师:看来,这个问题还是需要见仁见智的。

展示幻灯片10:思考一领悟(2010年7月6日,欧洲航天局公布首张宇宙全景图)

师:好,那么我们现在请大家看一个视频。就在2010年7月6日,欧洲航天局公布首张宇宙全景图。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科学家们是怎么说的。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的是,视频中有一句很关键的话,希望大家能认真的体会。

(播放视频短片:《首张宇宙全景图引热议》: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4MTQ2NDQw.html)

师:大家看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科学家是怎么告诉我们的?文章那句很重要的话是什么?

生:(异口同声地说)仅仅包括了“理论上的”宇宙全景图。

师:很好,看来大家抓住关键词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总结呢?

展示幻灯片11:思考·领悟(宇宙究竟有没有边疆?)

师:宇宙有边疆是正确的,因为是暂时的;宇宙没有边疆也是对的,因为是扩张的;人们每探索一步,边疆就扩大一步;随着人类的认识发展而不断地扩张。……

生:(异口同声地说)嗯,是的。

师:好,文章到这里我们就基本上全部弄清楚了。最后。我想问一下大家,学完《宇宙的边疆》,你有哪些感触与思考?

展示幻灯片12:应用·拓展(结合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家园的情感及必要的忧患意识)

生24:老师,学完这篇课文,我感觉宇宙真是太大了,太辽阔了。由此,我想到了现在各国进行的宇宙的探索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说我们的“神五”“神六”“神七”的顺利升空,“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等。

生25:老师,我也感觉宇宙真是太大了,人类真是太渺小了,因为文中第6段说了,“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因此,我们人类很幸运,我们应该热爱生命,热爱家园,积极乐观地生活……

生26:老师,我想说的是,相对于“字宙中的大部分是广袤、寒冷的”来说,我们的地球“有充满氧气的蓝天,有碧波荡漾的海洋,有凉爽的森林,还有柔软的草地”。所以,我们应该爱护地球,尤其在现代工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我们的地球,保护好我们的资源,以避免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师:(笑着)很好,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感触了。同学们,温家宝总理曾经饱含深情地说: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辽阔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这一节课,我想告诉大家的不仅仅是解说词,更重要的是作者所透露出来的科学精神,而这正是我们人类前进的动力。哪怕是你我前进的一小步,那也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大胜利!

最后,请全体起立,让我们一同在温家宝总理的《我仰望星空》的诗歌声中结束本课吧!展示幻灯片13:应用-拓展

(播放温家宝总理诗歌《仰望星空》MTV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MP3M3FzsOFY)

(就在MTV视频刚刚结束的时候,下课铃声响起。)

师:好。下课。谢谢大家!

展示幻灯片14:补充展示板书

《宇宙的边疆》教案 第5篇

武侯祠前现矗立的就是结构精美的观星亭。你看它六角十二柱,双层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传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诸葛亮曾在这里夜观“星象”,“观星亭”因而得名。诸葛亮确实是两到白帝城,一次是随刘备入川,一次是刘备托孤。但诸葛亮究竟在这里观过星象没有呢?我看谁也说不清楚。

这里我想向大家介绍的是观星亭石桌底座石上刻的八首诗。这八首诗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公元776年秋在我们白帝城所写的著名诗篇《秋兴八首》。他以身居州,北望长安为主题,第一首写长江的秋景和思归的愁闷;第二首写长江的晚景和自己向往长安的心情;第三首写自身遭遇的感慨;第四首是叹息长安的时局;第五首向往长安的宫阙;第六首向往长安曲江;第七首向往长安昆明地;第八首向往长安美陂等地。杜诗注意比兴,借景生情,托物寓意,讲究平仄,极尽变化之能事。

我们游览白帝城,坐在诸葛亮夜观星象的观星亭中,品味杜甫的《秋兴八首》,吟咏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些关于宇宙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了一种新的文体——解说词。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实践,比如成为校园广播员或校园电视台主持人等方式,进行解说词的应用。

作业设计

1、以《我们现在认识的宇宙》为题,写一篇学习心得。

板书设计

说明顺序:

宇宙→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

解说词的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关键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有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习题解答

一、顺序是宇宙、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

主要内容:(略)

二、1、面对浩瀚的宇宙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我们所知道的或者是所想的相对于无际的宇宙来说是多么的渺小。

2、由于好奇、理解和我们不断增长的知识,我们的探索不断深入,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应该把这种精神继续下去。人类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必须这样。

3、怀疑和想象看似不相容,其实正是对立统一的一组矛盾体,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探索道路不断深入。

4、由于宇宙的广袤无垠,所以相对而言存在的星体也显得稀有了,尽管对于我们来说难以计数。行星的存在是特例,而宇宙的空荡才是典型。

5、面对浩瀚的宇宙作者认为地球的存在显得微乎其微了,而它又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至少我们现在只能生存在地球上,所以他说它的存在可能只对我们有意义。

《宇宙的边疆》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3.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4.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这是一些悬浮于太空中的细小微尘,如果有人指着其中的一粒说,这个上面有上万亿个生命,有山河大地,有飞机轮船,有亭台楼阁,有万家灯火,谁会相信呢?我们再来看看这张照片,这也是一些悬浮在太空中的细小微尘,这儿有一粒是蓝色的,它就是我们的——地球,直到今天,人类还无法知道宇宙的边疆,人类和自己居住的星球,如同微尘,在太空中漂浮。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来探讨它,在这茫茫无际神秘莫测的汪洋中,我们就走进卡尔•萨根的科普著作《宇宙》,请他为我们介绍

二、目标展示

课后作业的第一题告诉我们,本文是一部大型电视片的解说词,基于这一点,我们希望大家在本课的学习中,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3.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

三、背景知识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解说词。

解说词:

即口头解释说明的文稿。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收到宣传的效果。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四、熟悉字词

在通读课文之前,请大家熟悉幻灯片上的字词,五、分析课文

我们了解了文体知识,同时也疏通了课文中的生字词。现在请大家通读课文,分析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做介绍的。

(一)理清顺序

因为本文是一篇解说词,它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当然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可以说是独立成篇的,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地球

我们看到,这是一个广阔的宇宙空间,回到地球自己的家园的说明顺序,但是我们人类认识世界,首先是从“近取诸身”开始的,就是从最切近的地方入手,为什么作者采取这样的说明顺序呢? 明确: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

4.在第二段中,作者说“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这样的话,由认识宇宙开始,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二)重点探究

1.课文的题目是《宇宙的边疆》,所以重点在“边疆”,而“宇宙”在作者心目中是什么样子呢?

明确: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2.对于人类,作者又得出了怎样的认识呢?

明确: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迸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3.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1)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2)感染观众,激发读者对宇宙的兴趣,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三)语言品析

本课充满激情的议论和抒情,表现了一个理性的科学家的不同一面,我们来看看下面两个句子,领略一下一个科学家的激情。

(四)全文感悟

本文以翔实的宇宙理论知识,超群的讲述说明技巧,融说明、议论、抒情于一炉,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空间的奥秘及天体的物理特征和遨游太空的收获,引发世人对宇宙探索的兴趣,激发献身宇宙科学、造福人类的勇气和斗志。

希望大家有条件找来《宇宙》这部13集的纪录片,来真正领略卡尔萨根心目中的宇宙!

六、延伸拓展

如果把本文中议论抒情的部分删去,其实本文仍然可以独立成篇,请你发挥概括总结的天赋,将本文压缩成一篇500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文,并比较两者的异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宇宙的边疆》】相关文章:

宇宙的边疆习题05-16

宇宙的边疆读后感07-31

扎根边疆奉献边疆08-14

扎根边疆献身边疆08-14

边疆稳定05-09

西南边疆06-28

边疆开发07-06

边疆旅游07-07

边疆地区07-17

宇宙的起源教案05-23

上一篇:对80后30个忠告下一篇:违规补课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