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移民区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2024-05-21

玉门市移民区产业发展情况调研(精选6篇)

玉门市移民区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第1篇

玉门市移民区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一、基本情况

玉门市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辖3镇9乡,耕地面积57万亩,总人口18.28万,农业人口9.97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98%。玉门也是全省重要的12个移民安置县市之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共接收安置甘肃省中南部21个贫困市县移民7933户35762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35.9%,移民安置涉及全市12个乡镇59个村,先后建成小金湾、柳湖、独山子和六墩4个整建制移民乡,22个集中安置移民点。依据人均纯收入2300元贫困标准,经认真调查摸底,全市农村有贫困人口11696户39605人。分析贫困人口结构,移民占到75.3%,4个移民乡贫困人口19946人,占总人口的79.5%。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060元,4个移民乡人均纯收入1288元,移民乡人均纯收入不足全市人均纯收入的16%。

二、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玉门市移民区特色产业发展主要得益于产业扶贫开发。在产业项目扶贫的辐射带动下,该市重点实施了枸杞、葡萄、设施种养业等特色产业发展和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改良社会事业等项目,4个移民乡基本实现了“人均一亩高效田,户均一座增收棚,户均一人搞劳务”“三个一”的发展目标,移民区的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1、立足资源优势,培育增收主业。培育和发展高效产业,是移民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玉门市移民区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生产条件,大力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把发展高效耐盐碱作物和立体种植作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研究制定了“人均一亩高效田、户均一座增收棚,户均一人搞劳务”的“三个一”发展目标。通过示范带动、政策引导、科技服务等措施,引导移民群众大力发展设施养殖、日光温室、枸杞、葡萄等新兴高效特色产业,移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进一步加快。在4个移民乡扶持发展各类设施养殖户4213户,牛羊饲养量74665头(只),基本实现了“户均一座增收棚”的发展目标;种植啤酒花2380亩、枸杞19032亩,葡萄1800亩,发展日光温室32座,移民群众来自设施养殖和劳务输转等增收主业的收入比重占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4个移民乡普遍确定了以设施养殖、特色种植、劳务输转为主的特色增收产业主攻方向,移民增收速度逐渐加快,枸杞、葡萄等新兴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移民群众增收致富信心逐步增强。

2、加快土地改良,完善配套设施。玉门市4个移民乡位于市区的边缘地带,10.78万亩土地均为新开荒地,其中:近5万亩耕地属于盐碱、沙化土地,并且农田渠系配套率极低。据统计,4个移民乡共建成各类渠道693公里,占设计建设渠道的70%,已衬砌渠道258.9公里,其中有126.85公里的渠道严重破损无法使用,还有54.75公里干支渠存在渠低地高现象,致使1.6万亩耕地始终无法正常灌溉。4个移民乡共修建住宅4652套,其中危房3641套,占住宅数的78.2%。特别是独山子乡修建住宅1615套,其中危房1211套,占到住宅总数的75%。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玉门市把盐碱地改良作为移民群众安身立命的根本,把改善基本农田和危房改造作为移民乡发展的首要条件,积极鼓励移民群众采取平田整地、修排碱渠、拉沙压减、机耕深挖等多种措施改良盐碱地,共开挖排碱渠27公里,改良盐碱地0.78万亩。同时,大力进行基本农田建设和危房改造,累计打饮灌机井52眼,衬砌渠道163.84公里,铺筑沙石道路344.4公里,修建安居房3164套.通过盐碱地改良、基本农田改造、增收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改善,4个移民乡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逐步被打破,种植业走上了由负收入到正收入转变的良性发展道路,移民乡人心思定,步入了加快发展的快车道。

3、加强生态建设,移民乡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从总体上来看,玉门市建成的移民区生态还相当脆弱,由于土地开发造成的植被破坏至今还有相当一部分无法恢复,新建的生态公益林作用一时难以发挥。面对严峻的生态形势,玉门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改善移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累计投入资金1348万元,栽植各类苗木1663万棵,建成防风林28670亩,植树造林成活率和存活率达到95%以上,修筑防洪泄洪渠道9公里,移民聚集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制定了《玉门市“三禁”工作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荒地资源开发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等制度,并率先在全市机井全覆盖安装智能水表,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限额配水、超额加价的水权分配制度,用经济杠杆确保了地下水的有计划提取,移民群众乱开荒、乱打井、乱采伐等“三乱”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在移民乡大力推广实施沼气池配套改厨、改厕、改圈的“一池三改”工程,从根本上改变移民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共建成沼气池1814座,安装太阳灶2600套,主要燃料已逐步被燃煤、秸秆和沼气取代。持续推进节水农业发展,在3个移民乡培育发展葡萄、枸杞等节水产业,配套滴灌等节水设施,持续每年向花海区域湿地注入生态水600万方以上,有效防止了环境恶化,保持了生态平衡。

4、重视教育培训,移民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002年至今,玉门市优先发展移民教育事业,不断加大移民教育投入力度,移民乡新建扩建学校校舍4060平方米,柳湖乡、小金湾乡先后完成了中学教学楼、宿舍楼及校园改造工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制定优惠政策,优先保证教师配备,先后为移民基地学校选派得力的学区负责人,配足师资队伍。每年组织乡镇、部门开展移民基地对口帮扶活动,先后为柳湖、小金湾学校捐赠了课桌凳、电脑,建起了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配备了仪器设备和图书,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求。采取一名科级干部帮扶动员5名民族乡适龄儿童入学就读,通过“减、免、捐、补”及“希望工程”、“春蕾女童”助学项目、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等措施,不断提高移民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2011年移民乡学龄前儿童毛入园率达到92.11%,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6.15%。同时,不断加强移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力度,通过整合劳动、科技、农技、农机等方面的培训资金和资源,结合移民乡产业发展特点,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对6044多名移民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有1863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贫困户“两后生”240人,输转劳动力5231人,其中有组织输转2361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228.4万元。

三、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做了大量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目前移民增收问题仍存在不少的制约因素,农民增收的基础依然薄弱,增收渠道比较狭窄,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一些长期困扰农民增收的深层次矛盾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1、贫困面较广,移民增收难度依然很大。随着国家扶贫新标准的出台,全市仍有近4万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这部分人口集中在移民乡、移民点和沿山乡镇,自身积累和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移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农业生产技能普遍较低,收入主要依赖劳务经济,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尤其是能带动种养业发展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培育缺乏资金支持。

2、基础设施配套率低,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总体较差。移民区地理条件差,建设标准不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破损渗漏、渠低地高现象严重,各类支渠、斗渠、农渠平均完好率仅为56%。卫生、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基本处在起步阶段,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不健全,移民出行难、灌溉难、加油难、增收难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3、土地改良难,特色产业还未形成规模。移民区耕地均为新开垦的荒地,耕地盐碱、板结情况严重,改良费用高,改造难度非常大,4个移民乡有盐碱地5.8万亩,占移民区耕地面积的46.4%,有2.5万亩因不具备种植条件被弃耕,改良土壤成为一项艰巨长期的任务。

4、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较低。一是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做大做强的意识。有的农村干部群众对农业产业化的思想认识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投放的精力不足,深入调研解决问题不够到位,对政府已经制定和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实的力度不足。农民群众思想观念保守,“小富即安”思想和“小农意识”比较严重,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做大做强。二是没有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基地发展,农产品以出售原始产品为主,没有抗风险能力。三是市场体系不够活。农产品直销、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而且数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主要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缺失,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

5、农村劳动者素质不高,农民增收科技含量低。一是文化程度低、思想落后、观念陈旧。移民乡多数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不愿接受新鲜事物。科技培训只能是手把手的教,思想认识决定人的行为,农民中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收入的增加。宁可在家守着几亩田种植传统的农作物过“安稳”日子,也不愿意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二是参与民主政治的能力较低。表现为:农民在村级、乡级社会事物中的主人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缺乏,依赖性强,农民群众知政、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他们当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自觉自愿、主动地参与政治活动和决策。许多农民对自己应该得到什么,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什么损害等问题也往往不清楚。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对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更倾向于用私了的方式私下解决,而不懂得使用法律或民主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三是部分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由于多数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不高,制约了他们对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吸纳能力,致使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束之高阁,无法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四是为了解决当前的基本生活问题,大量青壮年男子不得不外出务工,留在家里务农的农民大部分是老年人或者妇女,在家的通常被人们称为“38、61、99”(妇女、儿童、老人),从事的生产经营大多停留在传统耕作模式上,广种薄收。五是科技含量不高,缺少对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由于农民受文化水平和客观条件所限,在日常的生产经营中主要还是依靠农户间的交流和示范来获得信息。农民依靠传统经验进行生产,不主动收集获得信息,直接影响他们的经营收入。

6、产业调整优化欠深度,农民增收方式滞后。主要表现有:一是农业结构单

一、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产业链条短,农副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产品优势,经济优势;三是畜牧业发展缓慢,养殖规模小,分散经营。有的农民种养结合的意识强,发展养殖的积极性高,但由于受环境、土地因素的制约,无法扩大养殖规模,大多是房前屋后育肥养殖,环境卫生差,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勃。有的养殖大户有扩大规模的要求,但苦于无资金,农户银行贷款发展养殖业,仍面临着贷款难,额度小、周期短的问题困扰。

四、发展增收产业需解决的问题

玉门市移民要实现稳定的脱贫,实现与全省同步迈入小康社会,根据实际和移民自身的特点,急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大移民区土壤改良扶持力度。协调扶贫、土地、水利、农发、农业等部门加大对玉门市4个移民乡5.8万亩盐碱地改良扶持力度,力争用3?5年时间,使盐碱地得到有效改善。

二是加大移民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2012年全省开展“联村联户、富民增收”活动以来,省级部门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向58个贫困县倾斜,项目和资金争取难度明显加大,恳请进一步加大对我市移民区公共服务设施、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确保移民区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加大“两西”移民扶持力度。玉门市共迁入“两西”移民3720户15662人,近年来疏勒河项目移民扶持力度的加大,在资金安排上“两西”移民扶持资金很少,基础设施、增收产业发展缓慢,恳请省扶贫办加大对我市“两西”移民扶持力度。

四是加大特色产业扶持力度。在加大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上,把移民区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列入扶持对象,促进移民区产业向“一乡一业”和“公司+专业合作社+社员+基地”的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供稿:酒泉市扶贫办 马世团)

玉门市移民区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第2篇

1、移民危旧房改造力度大。面对移民的住房隐患,近年来,市县两级把危房改造作为改善移民乡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首要工作任务,积极向上汇报衔接,加大项目资金的争取,着力改善了移民的居住条件。止目前,玉门市四个移民乡共新建改造危旧住房4652套,占现有移民住房的81%。其中改造危房3164套,占修建住房总数的68.2%。住房条件最差的独山子乡共修建住宅1615套,其中改造危房1211套,占到现有住房的75%。2010年底玉门市移民乡未实施改造的危旧房户有2963户,占移民乡总户数的37.4%;2011年底未实施改造的危旧房户下降到1450户,占18.3%,下降了19.1个百分点。

2、扶贫项目重点改造危旧住房。2011年酒泉市扶贫项目共安排玉门市资金1399万元,其中移民住房改造210.4万元,占项目资金总数的15%。全市移民住房改造任务1310户,其中玉门市住房改造任务263户,户均补助8000元资金,达到210.4万元,占全市改造任务的20%。2012年酒泉市落实安排移民住房改造任务1280户,其中安排玉门市移民住房改造任务250户,占全市改造任务的20%,安排资金200万元。

3、建设部门安排专项资金改造危旧房。2011年建设部门安排玉门市危旧房改造1250户,每户省上补助8000元,合计1000万元。其中小金湾250套,柳湖乡500户,独山子300户,六墩乡200户。2012年建设局落实安排玉门市危旧房造改项目2300户,户均补助10000元,资金总量达到2300万元。

4、社会力量帮扶加快危旧房改造。2011年,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5个成员单位扶持玉门市资金5804万元,社会帮扶资金340万元,重点实施了新兴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民居工程及社会事业发展等项目。市文化局、人防办补助16户移民小康住宅建设资金6万元。市残联落实贫困残疾人住房建设项目480户,其中玉门市100 户。今年市残联落实贫困残疾人住房建设项目570户,其中玉门市165 户。针对门市1450户危房改造任务,今年年初酒泉市委、政府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大社会帮扶,整合项目资金,力争三年内彻底消灭玉门市移民的危旧住房。

玉门市移民区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第3篇

一、当前江西省水库移民产业扶持的主要形式及成效

(一)组建合作社,助推移民产业发展

通过将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移民生产户组织起来,组建合作社等产业扶持合作组织,提高了移民产业发展能力,增强了移民产业发展实力,提升了移民产业发展效率,增加了移民产业创收水平。如赣县依托五云镇的“全省无公害农产品(蔬菜)基地”等10个专业合作社,扶持发展蔬菜复种面积1.5万余亩,种苗棚育面积50多亩,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他们将产品直接送到城市、社区、楼栋,创造出产、供、销一条龙的崭新农业生产模式,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化新路,目前年产蔬菜近4.5万吨,产值达9000多万元,移民人均增收达4500元。

(二)返租倒包,为移民发展产业创造条件

所谓“返租”,就是移民办通过合法手续,从当地农民手中把土地资源租赁过来;所谓“倒包”,就是再把租来的土地,投资进行开发,承包给移民个人经营管理。

江西省大中型水库移民特别是“两江”移民,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被安置在偏远山区,移民赖以生存的耕地等土地资源面积很少,而且质量很差,通过“返租倒包”,一是解决了移民想发展却没有土地的问题,二是解决了移民发展资金的问题。如修水县采用“返租倒包”的方式,先后建成了庙岭乡庙岭村新建移民组200亩杨梅生产基地、庙岭乡上坪村梁上堰移民组120亩柑桔生产基地、黄港镇月山村移民户108亩果园和安全村移民户60亩果园。

按照“返租倒包”的扶持方式,土地经营权一包50年不变,让移民吃了“定心丸”,开发资金由县移民办帮助解决一部分,保证了开发经营能够长期正常进行,“返租倒包”的协议机制,分清了双方的责、权、利,充分调动了移民群众进行生产开发的积极性,扶持效果非常显著。

(三)定额奖补,鼓励移民自主创业

定额奖补就是根据移民生产开发项目的数量直接给予一定现金补助的扶持方式。首先,各地根据本地优势产业确定扶持项目,向移民公开,再由移民自愿报名,移民办统计开发数量,最后,根据统计数,确定单位开发数量扶持资金额度,并和移民签订协议,直接扶持。如永修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移民发展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是根据调查研究,确定网箱养殖作为以奖代补扶持的优势发展项目;二是召开移民会议,公布扶持方案,采用移民自愿报名的方式,造册登记,统计扶持数量,并与村委会,移民签订扶持协议,确定大网箱每个补助600元,小网箱每个补助500元;三是实地核实验收,及时发放补助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移民发展网箱养殖,已建成了“永修县移民网箱养殖基地”,共新建标准化网箱2000余个,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且是移民直接受益。

(四)股份合作,形成移民产业发展合力

通过股份合作,解决了移民发展产业资金短缺,后劲不足,规模不大,效率不高的问题。如南城县洪门镇曹源村是个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典型移民村,生产资源严重不足,该村移民邓火平发挥自己会养鱼的特长,于2005年联合同村的60余户移民,以股份合作的形式,组建了洪门益仙养殖有限公司,承包经营洪门水库大水面1.7万余亩。他们以提高品质、增大效益为目标,通过增加鱼种投放、优化养殖品种、改进养殖方法、改善养殖环境等措施,养殖效益大幅提升。目前该公司水产品总产量达150万公斤,总产值2200余万元。2008年该公司鲜鱼注册为“醉仙湖”牌商标,获国家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2010年底又获有机鱼产品认证,成为全省第二家获此殊荣的企业。鄱阳县侯岗乡新塘村56户移民采用集资入股的形式从2011年开始发展食用菌,今年,他们投资140余万元,发展食用菌种植面积55亩,年产值达230万元,有效地增加了移民群众的收入。

(五)培养致富带头人,带领移民共同创业致富

资溪县永胜村村支书“两江”移民张幼和,2007年回浙江老家探亲,首次品尝了安吉白茶,灵机一动萌发了引种白茶的念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率先种茶致富。自己富了,张幼和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父老乡亲,在他的带动下,该村走马洲组全体移民租地100亩栽种白茶,移民局在修建公路、平整土地、茶苗补偿上也给予了大力扶持,目前,该村白茶已进入丰产期,年利润30多万元,移民年人均增收2000多元,并且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将白茶种植在全县作为绿色产品推广,全县种植面积达到了2万多亩,形成了产业规模。

(六)树立致富典型村组,带动周边村组共同发展

资溪县新月村是“两江”移民单独建制的畲族少数民族村,是典型的偏远山村。移民刚来之初以传统的粮食生产为主,生活一直很是拮据,当地民谣可见一斑 :“辣椒当油炒、蓑衣当棉袄”。随着水库移民后扶政策实施,资溪县在该村推动以苗木种植为主的产业扶持项目,通过培训,使全村户户都掌握了苗木栽培技术,目前,单此一项产业就给村民年人均增收3000余元,新月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附近的贻坊、草坪、陈坊等村移民在新月村的影响带动下,也踊跃发展苗木栽培产业,面积达千亩,户均3亩,产品远销上海、广东、福建、湖南等地,比种水稻的收入高出十倍,带动了周边移民群众共同致富。

(七)土地流转,做大做强扶持产业

修水县黄溪村面对传统农户分散经营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采取“确权确股不确地”的土地经营管理模式,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整合分散在各家各户手中的土(林)地。具体做法是:只落实村集体组织内每户的土地承包面积,但不落实具体承包的地块,对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承包权归农户拥有,经营权转化为股权,依据自愿、有偿的原则,统一流转到村委会,村委会以组为单位,集中成片进行土地流转,优先本组村民,打破组界跨组承包,由农户或企业进行规模经营。农户的承包权按约定的租金体现,而经营权则年底以组为单位按人口进行股份分红。这样,解决了“有人无田种”、“有田无人种”的矛盾,一些打工户可以放心外出务工,种田农民可以规模经营发展蚕桑产业。2013年,黄溪村已有1040亩耕地进行了流转,由本组村民承包的约占60%,跨组承包到大户或企业的占40%。运作方式上,采取“合作社 + 农户”的经营模式,统一签订合同,统一购进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通过几年的扶持,一是蚕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黄溪村的蚕桑面积已由2008年的35亩发展至现在的800亩。今冬将继续扩种200亩,成为全县千亩的蚕桑基地村;二是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原来黄溪村1360余劳动力有近900人在外打工。现在,已有近一半在外打工的劳动力回来从事蚕桑产业,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三是农户收入不断提高。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60元,比上年增加1150元。共有62户200余移民从中受益;四是村风文明不断提升。由于大家都忙着发展蚕桑产业,村民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基本实现了无打架斗殴、无偷盗、无赌博、无超生、无刑事犯罪、无上访等“六无”现象,被信用部门授予“守信用村”。2013年,还被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八)土地入股,创新移民增收模式

修水县黄沙镇石咀村是一个边远山区贫困村,全村共343户,其中库区移民户50多户,有耕地面积2600余亩,山林面积2万多亩。2012年底,在县扶贫和移民办等有关部门的关心帮助下,采取“公司 + 基地 + 农户”合作形式,引进九江升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农户签订合作协议发展油茶产业,采用公司加农户参与合作的农户27户,约发展油茶产业面积700余亩,其中库区移民户20户,合作方式由农户提供山林资源、公司出钱造地,用于苗木种植、道路维修等。产业创办期3年之内的养护问题由公司返聘农户进行管理,并且给予一定的工资报酬。产业投产后,利益按公司60%,农户40% 的分红比例给予分配,探索出了移民创收致富的新路子。

(九)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移民扶持产业

如南城县依托江西洪门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展蛋鸡养殖,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江西洪门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家禽养殖、禽蛋加工的公司,生产基地在洪门库区。通过“公司 + 基地 + 农户”的经营模式,公司规模越做越大。现年产禽蛋280万公斤,其中40% 的禽蛋由库区移民生产。其鲜鸡蛋、无铅皮蛋、咸蛋获国家农业部授予绿色A级证书,畅销全国各超市。在该企业龙头带动示范下,南城县在洪门库区和廖坊库区重点扶持,移民蛋鸡养殖产业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蛋鸡养殖规模310万羽,仅今年新增就达上百万羽,蛋鸡养殖已成为很多移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

(十)代付租金,调动移民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余江县扶贫和移民办根据该县在320国道沿线发展绿色蔬菜的产业规划,不断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促进库区移民增收。他们依托余江辉煌蔬菜合作社在东塘村移民区已扶持建设了3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下一步该县计划扩建1000亩无公害蔬菜大棚,采取合作社提供大棚、技术、种苗、包销产品,移民办代付一定比例租金的方式,动员、扶持移民租种大棚,鼓励移民群众发展蔬菜产业,自主创业致富。

(十一)依托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二三产业

武宁县移民办根据县里重点推进庐山西海旅游产业的布局,适时调整思路,在库周选取山水生态资源较好的村落,打造建设休闲养生村庄。移民村落的休闲养生村庄采取与移民新村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新村建设资金用于进行村庄道路、饮水、环境整治改造项目,村民自行改善住房等。经营上采取联户成立协会,统一经营模式。游客入住可自选农家或由协会分配,吃饭也有食堂和农家饭两种形式。收入除协会提成外,归接待农户。目前已在杨洲、罗坪、官莲、甫田等乡镇发展移民村落的休闲养生村庄十二个,其中杨洲乡申家坪和罗坪镇七里坑已开始营业。依托旅游资源发展餐饮服务业,为移民创业就业增加了新渠道。

(十二)统一开发分户经营,提高移民产业发展效益

鄱阳县牌楼新庄村是一个纯移民村,在县移民办的大力扶持下,由村里统一对村集体共有的400亩山林地开发栽种杨梅,村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进行销售,移民分户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该村户均管理杨梅约10亩,仅此一项年均可为移民增收约8000元。永丰县金山坪、梁坊桥两个移民村在国家多年的项目扶持下,分别由村里统一征购邻村700亩和600亩山地,由村里统一开垦、统一规划,规模发展黄栀子种植,采用分配到各户经营管理,村里统一负责技术和购销的办法,为移民找到了一条发家致富的好路子。

(十三)建设家庭农场,推动移民发展现代农业

永丰县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定出台了《永丰县家庭农场认定登记管理暂行办法》、《永丰县示范家庭农场评定办法(试行)》等政策,扶持一些种养大户成立了876个家庭农场,在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上创造了“永丰现象”。今后,该县将加强引导,积极帮助发展产业的移民能人大户向家庭农场模式转变,以争取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措施。

二、江西省产业扶持经验、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调研情况看,江西省移民产业扶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探索出了一些很好的扶持方法,有效地增加了移民的收入。

1、以产业合作组织形式发展生产,能够取得更好的扶持效果。如赣县以合作社、南城县和鄱阳县以股份合作、修水县以土地入股等合作组织形式发展产业,一是产业规模更大,二是技术支持、经营管理、产品购销更规范,三是投资成本更低,四是抵抗风险能力更强,投资效益更大。以产业合作组织形式发展生产的模式值得推广。

2、帮助解决制约生产发展的资源不足问题,能带动更多的移民发展生产。如修水县采用“返租倒包”的方式解决移民发展果业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黄溪村采取“确权确股不确地”的模式,将各家各户的土(林)地统一流转到村委会,再由村委会以组为单位,集中成片进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既解决了“有人无田种”、“有田无人种”的矛盾,又使打工户可以放心外出务工,种田农民可以规模经营发展蚕桑产业。这种模式值得借鉴。

3、想方设法解决移民发展产业资金不足问题,能有效帮助移民发展生产。目前,永修县采取以奖代补、武宁县采取定额直补、余江县采取代付租金等方式解决移民发展生产筹资难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这还不够,各地要在担保贷款和贷款贴息扶持方面进行更有效的尝试,力争用较少的移民扶持资金带动大规模的银行资金投入对移民的产业扶持,更好地解决移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问题。

4、依托当地产业优势,是扶持移民发展生产的有效途径。如武宁县依托旅游业、修水县依托蚕桑产业、德兴市依托大棚蔬菜产业、永修县依托水产养殖等当地优势产业扶持移民,就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各地要充分利用这一成功经验,在扶持产业的选择上下功夫、做到位,为移民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扶持致富典型带动移民共同发展,是移民产业扶持的有益探索。资溪县通过培养致富带头人,带领移民共同创业致富,通过树立致富典型村组,带动周边村组共同发展就取得了比较成功的效果。对这种扶持方式建议加强制度管理,积极引导向产业合作组织形式转变,以获取更高、更好的扶持效果。

6、建设家庭农场,是扶持移民发展产业的新思路,各地可以进行有益的尝试。这方面永丰县已经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大胆探索,积极尝试,不断摸索移民扶持的新经验、新方法。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江西省移民产业扶持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对困难移民的精准扶持不够,扶持的针对性不强、力度不够大、辐射面不广;二是移民产业扶持规模不大,抵御风险能力差;三是股份合作力度不够,难以形成合力;四是移民风险承担意愿低,担保和贴息贷款发展产业的意识有待加强;五是移民受益面不够广,存在扶强不扶弱的问题;六是移民受益方式不明确,扶持项目普遍没有签定扶持协议,约定移民扶持方式、利益分配、权益保障等内容;七是和相关部门产业扶持结合不够,利用其他部门产业发展资金扶持移民发展生产、“借鸡生蛋”的效果不明显。所有这些问题和不足,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

三、江西省开展移民产业扶持工作建议

从江西省移民产业发展的效果看,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主导产业,是做好移民产业扶持的基础,加强移民扶持合作组织的建设,是做好移民产业扶持的重要条件,增加移民产业扶持资金的投入,是做好移民产业扶持的关键,强化对产业扶持项目的管理是做好移民产业扶持的重要保障。根据产业发展的调研结果,对该省今后移民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因地制宜,准确选择适合各地的优势高效主导产业

选择各地优势高效主导产业作为移民扶持的主要产业,一是这些产业能得到当地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二是这些产业在当地有发展的基础,移民群众有熟练的产业技能;三是这些产业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在当地有一定的规模,相对成熟;四是这些产业的产品有一定的销售渠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强。从调研结果看,产业发展较好的地方都和本地的优势主导产业结合得比较紧密。如修水县的茶叶、蚕桑产业,武宁县的油茶、旅游产业,资溪的苗木、白茶产业,南城的蛋鸡养殖产业,鄱阳的食用菌栽培产业,德兴、余江的大棚蔬菜产业,永修的网箱水产养殖业,都是这方面的良好范例。

在扶持产业的选取上,建议优先选择县里主导发展的产业,这类产业领导更加重视,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扶持资金来源更广,更容易推动发展。其次要重点发展已经形成规模的优势产业,这类产业技术成熟,规模较大,已经打开销路,市场前景广阔。再次要鼓励发展当地的传统产业,这类产业在当地有较长时间的发展传统,群众有熟练的发展技术,成功率更高,风险更低,移民更愿意发展。

(二)因势利导,积极组建支撑有力的产业发展合作组织

积极发展产业合作组织,一是可以打破移民发展生产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不利局面;二是可以使移民产业发展形成规模,实现规模效益;三是可以从技术、管理等方面实行统一组织、统一经营,减少不必要的投入和风险;四是可以统一购销,统一打开市场,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降低产业市场风险。各地发展较好的产业,绝大多数都是通过产业合作组织的形式发展壮大的就是最好的例证。如修水县依托黄溪蚕桑专业合作社,上杭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蚕桑和茶叶产业。永修县依托易家河柑桔专业合作社发展果业,资溪县依托新月苗木合作社打造花卉苗木产业基地,鄱阳县依托新塘食用菌合作社做大做强木耳栽培产业,德兴市依托东东蔬菜专业合作社、余江县依托辉煌蔬菜合作社发展无公害大棚蔬菜种植,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扶持合作组织的选取上,对纯移民村的产业合作组织,符合条件的全部作为可扶持对象;对移民比例达到50% 及以上的村组,扶持合作组织要求股东不少于10户,移民股东比例达到50%,移民股份比例达到30%,扶持的贷款资金移民使用额度达到50%;对移民比例达到20% 及以上的村组,扶持合作组织要求股东不少于10户,移民股东比例达到30%,移民股份比例达到20%,扶持的贷款资金移民使用额度达到30%。

(三)千方百计,解决产业发展资金不足难题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做好移民产业,就必须解决移民产业扶持资金不足的问题。当前,必须按照全省产业贷款试点指导意见的要求,安排产业贷款风险补助金,放大移民产业扶持资金的投入。按照全省3万人以上的13个重点移民县每个县安排20个试点村算,共需安排风险补助金5200万元,而后扶机动资金只有2000余万元,建议从后扶结余资金中再安排3000万元,确保5200万元风险补助金能够安排到位,放大移民产业贷款扶持资金至41600万元,帮助更多的移民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同时,移民产业扶持还要和农业、林业、畜牧水产业等其他部门的专项扶持相结合,主动做好和这些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争取这些相关部门在扶持资金的安排上能够向移民产业倾斜,为移民产业发展广开筹资渠道。

(四)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移民产业扶持方式

要想做好移民产业扶持工作,就需要在移民产业扶持方式创新方面下功夫。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按照产业贷款试点指导意见的要求,认真做好产业担保贷款扶持工作。力争在13个移民试点县各安排20个试点村,安排产业风险补助金5200万元,尽可能放大移民产业扶持资金规模,按照担保贷款的扶持方式,强力推动移民产业扶持工作的发展;其次,可采取贷款贴息的方式扶持移民发展生产。通过贷款贴息,一是可以以很少的扶持资金撬动大量的银行资金用于移民产业发展,二是可以有效降低移民的生产成本,减轻受助移民的负担,提高移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具体操作上,可采取移民先支付银行利息,再凭利息支付凭证到移民管理机构申请补助的方式进行,确保贴息贷款发展产业真正落到实处;再次,对自主发展产业积极性高、并付诸实施且取得一定效果的移民扶持产业,可适当采取定额奖补的方式进行扶持,促使移民扶持产业遍地开花。

(五)增强意识,充分认识发展移民产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产业是扶持移民创业增收、勤劳致富的有效手段,各地一定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产业扶持特别是产业贷款扶持是帮助移民拓宽生产门路、加大扶持资金、创业发家致富的新路子、新方法,是移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各地一定要按照省办的统一部署,特别是要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充分认识到产业发展特别是产业贷款扶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力度,有效推进。

(六)加强领导,确保产业扶持工作落实到位

扶持移民发展产业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各级移民管理机构一定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移民产业发展工作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来抓,各级移民管理干部一定要紧紧围绕省办有关产业扶持发展的有关要求,抓具体、抓落实、抓到位。各县级扶贫移民管理机构要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汇报,争取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力争由县政府主导,合力推进移民产业的发展。13个移民产业贷款试点县(市、区)扶贫和移民办要积极和财政局、人民银行及合作银行加强联系,成立试点工作协调联系领导小组,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确保选取的试点村组符合要求,扶持的产业前景广阔,切实达到扶持移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七)强化措施,确保产业扶持实施效果

一要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扶持管理办法,从项目的选取、申报、审批、实施、监督管理方面制定详细的管理措施,确保产业扶持有规可依。二要明确扶持方式上,要以产业担保贷款的方式扶持产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规模产业为主,确保扶持项目的规模化、产业化和专业化。三要加强对扶持产业的前期论证,确保扶持项目技术上、经济上和环境保护方面均切实可行,移民群众真正能够增产增收。四要签订协议书,明确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组织和移民群众的责、权、利,约定移民受益规模和受益方式,保障移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移民群众的正当权益。五要强化项目的实施管理,确保产业扶持项目及时组织实施,早日产生扶持效益。六要加强扶持项目的资金管理,确保扶持资金真正用到扶持项目上,做到专款专用,严防挤占、挪用、截留专项扶持资金事件的发生。七要做好风险管理,特别是对贷款扶持发展的项目,要认真制订还款计划,并按还款计划的要求,督促试点单位及时还款,切实控制贷款扶持项目风险,确保产业扶持工作取得圆满效果。

(八)结合工作,明确产业贷款扶持试点项目申报审批程序

1.各试点县(市、区)对本县符合要求的试点移民村进行调查摸底。对各试点村的总人数、移民人数、合作组织、产业发展情况、移民参与程度、合作组织参加试点贷款发展产业意向等进行调查统计。

2.各试点县(市、区)根据调查结果,选取合作组织比较成熟、发展产业前景较好、移民发展产业意愿较强的移民村做为初选试点村。

3.初选确定的有参与项目意愿的试点村与该村专业合作组织联合向县(市、区)扶贫和移民办提出申请,按入选标准提交相关的书面和影像证明材料,同时编报水库移民产业贷款扶持项目实施方案。

4.各试点县(市、区)扶贫和移民办、财政局、人民银行、合作银行及相关产业发展主管部门对移民村的申请进行初审,对各村的贷款项目可行性、资信、贷款意向和总体规模进行实地调查和评估,确定项目试点村。

5.各试点县(市、区)扶贫和移民办根据确定的项目试点村,汇总统计移民产业扶持试点资金风险金额度及贴息、定额直补等扶持资金额度,连同相关的书面和影像证明材料及各试点村水库移民产业贷款扶持项目实施方案,报各设区市扶贫和移民办初审并汇总后,上报省扶贫和移民办审核备案。

玉门市移民区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第4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 美国 从业人员 移民

一、各洲移民在美国文化产业中分特点布

1、拉丁美洲。38万拉丁美洲移民在美国从事文化产业工作,他们在各个文化子行业的分布基本与移民总体分布一致。比较突出的特点是:42.6%的拉丁美洲移民就职于“其他娱乐、赌博、和健身业”,大大高于移民在該行业的平均比例35.8%;就职于通信业的拉丁移民比例(5.1%)则低于移民在该行业的平均比例(7.1%)。

2、亚洲。亚洲移民有28.6万从事文化产业,“其他娱乐、赌博、和健身业”也是其就职最多的文化子行业,雇佣32%的亚洲移民,但这一比例低于移民的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从事“独立艺人、表演艺术、体育比赛和相关行业”的亚洲比例(8.1%)也低于移民的平均水平(11.9%);亚洲比例高于平均水平较多的行业是通信业(有线通信高2.2个百分点,其他通信高3.8个百分点)。

3、欧洲。欧洲移民共15.1万人从事文化产业,而且也主要就职于“其他娱乐、赌博、和健身业”,但是其比例(29.6%)低于移民的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其他低于平均水平较多的行业包括通信和广播;欧洲移民高于平均水平较多的行业是“独立艺人、表演艺术、体育比赛和相关行业”。

4、非洲。非洲移民3.8万从事文化产业,其中就职于“其他娱乐、赌博、和健身业”人员最多,占34.1%,这略低于平均水平;非洲移民和各洲移民平均水平相差较多的有“独立艺人、表演艺术、体育比赛和相关行业”(低于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报纸出版(低于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广播(高于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有线通信(高于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和其他通信(高于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

5、北美洲。北美移民有3.2万人从事文化产业,和其他大洲移民不同,他们就职最多的行业是“独立艺人、表演艺术、体育比赛和相关产业”,占24.5%,这一比例远远高于移民的平均比例11.9%(高12.6个百分点);“其他娱乐、赌博、和健身业”位居第二,比例为23.8%,比移民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其他和移民平均水平相差较多的是电影和视频业(高于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有线通信(低于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其他通信(低于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

6、大洋洲。大洋洲在美国从事文化产业的不足1万人,他们在各二级行业中的分布规律与移民总体分布相差较多:“其他娱乐、赌博、和健身业”是大洋洲移民就业最多的行业(22.2%),但这比移民的平均水平低13.6个百分点;“独立艺人、表演艺术、体育比赛和相关产业”位居第二(18.2%),比平均水平高6.3个百分点;“电影和视频业”比平均水平高5.8个百分点;通信比平均水平低4.2个百分点;报纸出版比平均水平低3.9个百分点;“期刊、书籍、和名录出版”、“博物馆、美术馆、历史遗址、和类似机构”、“图书馆和档案馆”都比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以上。

以上比较了各大洲移民在文化产业中的分布情况,总体来说,“其他娱乐、赌博、和健身业”在各个洲移民中都是最大的雇主,但是大洋洲、北美洲和欧洲移民从事该行业的比例明显少于其他洲移民;另外,这三个洲移民从事“独立艺人、表演艺术、体育比赛和相关产业”和“电影和视频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移民,而从事通信行业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移民。亚洲和非洲共同的特点是从事“独立艺人、表演艺术、体育比赛和相关产业”比例明显低于其他移民,从事通信行业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移民。在美国,亚裔(黄种人)和非洲裔(黑人)都被称为有色人种,而大洋洲、北美洲和欧洲以白人居民为主,作者的初步结论是移民的种族与所从事行业有着密切关系,但是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结论与思考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移民是美国文化产业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十个文化产业人员中就有一个是移民,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都是无法想象的。在文化产业移民中有四分之三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他们的母语大多不是英语,文化背景与美国主流文化有天壤之别,况且一半以上的移民不是美国公民,如果没有绿卡,还须雇主替他们申请工作签证才能工作。移民要在克服语言、文化和身份障碍的同时找到工作谈何容易,尤其是在美国这样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老板不会轻易自找麻烦,移民必然有本国人不可替代的特点。也许他们聪明,也许他们勤劳,也许他们廉价,要探究具体原因还须进一步收集数据和实例加以验证。

移民搬迁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5篇

XX镇位于XX县西北方向,距县城37公里,甘志公路、洛河穿境而过,是XX集团驻地,是XX县经济、商贸、文化活动中心,是全县农副产品集散地,镇域面积448.7平方公里,全镇共有18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047人,其中镇区人口达到7737人,有耕地面积8.5万亩,其中山地7.2万亩,川台地1.3万亩,有蔬菜大棚524座,省级蔬菜示范园1处,养殖小区3个,丰裕种猪场龙头企业带动养殖业的发展,有山地果树4200亩,XX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9446元。

近年来,XX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及重点镇建设为统揽,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在重点镇建设和人口聚集上,按照先建设后聚集,边建设边聚集的原则,按照省、市、县的总体要求,实施有计划、有步骤的移民搬迁工作,对拐沟、偏远村组的群众实施分、分批次的移民搬迁,直至实现整村搬迁,全镇重点搬迁柴关山、新庄洼、甘沟河3个行政村9个村民小组,548户2120人,并对其他拐沟村的群众实施部分搬迁,现就搬迁情况调研如下:

一、移民搬迁是拐沟村组群众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

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拐沟、偏远村群众的贫困落后面貌有了较大变化,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贫困面仍然很大,贫困程度仍然很深,返贫率仍然很高,最近几年,经过不断的扶持,按照新的贫困标准,贫困发生率为37.6%。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拐沟、偏远村组的贫困问题,使拐沟、偏远群众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通过调研,认为现实的选择就是实施大规模、整建制的移民搬迁,只有走出大山,才能彻底告别贫困。其理由是:

第一、拐沟、偏远村组自然条件差。地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区,立地条件差,地表植被脆弱、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陡峭的山坡、匮乏的水源、脆弱的生态,是制约群众生存和发展的一道道难关。干旱、沙尘、霜冻、冰雹、洪水、虫鼠等自然灾害频繁。

第二、资源性缺水严重。柴关山村处于山岭上,群众吃水非常困难,通过国家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母亲水窖行动等人饮解困工程,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但和农业生产一样,也是“靠天吃水”,主要依靠集雨场窖,若遇干旱严重的年份,群众仍然到十多里的沟底,用毛驴驮水,来回需要2个多小时的时间,新庄洼、甘沟河2个行政村的7个村民小组,以前靠吃井水和小河水,以人担、驴驮为主,近几年,通过打机井,建高位水塔,接通了自来水,条件有了改善,但成本大、费用太高。

第三、基础设施依然落后。近年来,我镇拐沟、偏远村组的交通条件有所改变,但是柴关山、新庄洼、甘沟河多数乡村道路仍为土路,部分自然村还未通路。耕地上很少有生产道路,入种秋收都是人背驴驼。孩子要到XX镇区小学上学,距家30多公里,特别是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为了孩子上学,母亲只能跟随孩子来到镇区租赁房子居住,给孩子做饭、照顾上学,父亲在家劳动,有的家中劳动忙,只有爷爷奶奶到镇区照看孩子上学,由于爷爷奶奶对孩子有溺爱心理,对孩子的学习、成长非常不利,有部分群众为了生计、走出大山,十多年前举家前往镇区、志丹等地,从事大棚产业开发、经商、打工等,家里的土窑洞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均已塌陷,成为危窑,无法居住,拐沟、偏远村组通讯条件也较差,不少村手机信号时有时无。

第四、居住条件简陋。柴关山群众居住土窑洞的农户占95%,新庄洼、甘沟河群众住土窑洞的农户占30%,且有不少危房户和无房户。这里的土窑洞已住了几辈人,地质灾害隐患较大。

第五、教育卫生发展严重滞后。村内没有小学,村里孩子上学只能去镇上,距柴关山、花豹岔等村组30多公里。村内也没有卫生室,村民们小病“靠扛”,大病进医院。在倡导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服务均等化的今天,居住在这里的群众很难实现均等化,只有实施整体搬迁,集中安居才能够为教育卫生服务均等化奠定基础。

二、当前我镇在移民搬迁方面所做的工作

在移民搬迁方面,我们抓住省上提出的XX市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机遇,按照重点镇建设聚集人口的要求,在移民搬迁工作中认真执行省、市、县有关政策,结合实际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1.基本情况。2012年,在镇区XX村征用土地50亩,建设移民安置房7栋六层240套房,按照移人不移地的原则,重点搬迁XX、XX、XX村群众、镇区产业开发户,目前,已落实搬迁群众213户,787人,其中XX村106户,402人,XX村37户,144人,XX村17户,61人,其他拐沟村53户,180人,在搬迁群众中从事大棚产业开发的62户,经商的23户,打工58户,在原村务农70户。

2.资金筹措及安置措施。镇政府及县农综办多次组织人员,深入到XX、XX、XX及其他拐沟村组,对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存在困难、问题,今后发家致富的想法,是否愿意搬迁等,进行走访了解,座谈讨论等,结合省、市移民搬迁有关政策,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捆绑保障性住房、扶贫移民搬迁等资金,总计投资4000余万元,集中建设移民搬迁小区,一期240套移民搬迁房已建成,每套面积90平方米,均为成品房,水、电、路、天然气配套到位,移民搬迁户按照楼层差价和地下室的区别,每套房交6万元至9万元即可入住。二期移民搬迁小区拟建设204套房,现正在建设之中。

3.配套产业建设。移民搬迁产业建设致关重要,县农综办捆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示范园建设资金、整村推进 4 资金等,实施XX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建设100米“V”型大棚150棚,大棚土建、钢架、立柱等每棚13万元,农民每棚自筹费用3万元,用于大棚膜、草帘、卷帘机、农机肥、籽种、农药、化肥等,并由县农综办负责配套建设工作房、包山墙、绿化、道路硬化、生产用水管网、生产用电线路架设,总计投资3000万元。同时配套建设公办幼儿园、净化水厂、垃圾填埋场、扩建XX实验小学,加强学校教育、医疗卫生工作,在抓好群众收入的同时,做好孩子上学、饮水、就医、居住环境等工作,为群众安心搬迁,舒心生活奠定基础。

4.搬迁后的变化。一是居住环境的变化。搬迁户告别了居住土窑洞,告别高山、高坡居住,告别艰苦的条件,告别租房居住,住进移民小区,有了自己的房子,心里踏实,条件改善,实现电气化生活。二是生产方式的变化,促进群众收入的增加。原来在柴关山、新庄洼、甘沟河等村组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只靠种地年收入不足万元,移民搬迁户大多从事大棚蔬菜种植、经商做生意、以跑运输、砖瓦工、粉刷工、修理工、装卸、打工等为主,每户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多则在8万元以上,通过走出去,开阔眼界,发展多种经营,走上富裕道路,过上辛福生活。三是能享受均等等教育医疗文化资源。搬迁后进入镇区,孩子上学方便,父母在身边,便于管理、便于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进入镇区后,经常参与健身锻炼,能享受广场健身器材、文体娱乐设施的乐趣。同时,能经常性的接受各种身体预防性疾 5 病的检查,如妇科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做到提早预防,及早治疗,有利于群众的身体健康,享受公共医疗带来的便利。

三、要正视移民搬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实现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工程浩大,任务艰巨,必须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群众自筹资金难。按目前移民补助政策,群众搬迁除国家补助外,很大一部分要靠群众自筹资金解决。拐沟村群众收入较低,部分处于贫困状态,还有老、弱、病、残群体,群众的支出主要是娶媳妇、供孩子上学、给老人看病。部分农户因娶媳妇致贫,有部分农户负高利贷债务,发动群众自筹的资金是比较困难的。

(二)群众放弃土地难。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群众有故土难离的观念,他们担心人地分离后,现有的土地不便于耕种和管理,搬离后没有技术、手艺的人,单靠打工难以维持生活。还有部分群众担心搬迁后,放弃原承包地,以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还可能丢失未来资源开发的补偿费。

(三)搬迁方式选择难。搬迁的先后、搬迁的远近、整村搬还是部分搬,作出选择和决策都很难。长远看,整体搬迁、异地搬迁虽然成本高、难度大,但一劳永逸,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拐沟村群众的贫困问题,是治本之策。近期看,实施部分搬迁,先易后难,多数群众易接收,可操作性强,工作任务轻、难度小,短时间能够见到效果,引发矛盾也较少,但搬迁不彻底,将来可能出现二次搬迁,损失和浪费都很大。

(四)搬迁后稳定增收难。搬迁后,能否超越原有生活条件,实现富裕,这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政府最关注的问题。由于搬迁涉及群众多,搬迁户情况不尽相同,配套产业用地有限,移民安置可能会因搬迁户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环境不适应等原因,导致搬迁致贫、搬迁返贫和移民回流的问题。

四、我镇移民搬迁的基本思路

我镇移民搬迁应坚持“八项原则”,注重“四个结合”,实行“三个一批搬迁”,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

坚持“八项原则”是:

1、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要制定、宣传好移民搬迁扶持政策,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制搬迁。

2、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要进一步加强摸底调研,做好搬迁规划编制,加强上下、部门和行业规划衔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3、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积极做好集中安置、就近移民、异地搬迁等各种移民方式的试点工作,发挥以点带面和典型示范作用,为全面推行创造经验。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村情调查、农户座谈、村民大会等形式,广泛采纳群众意见,并根据贫困村地域特点、经济发展差异等因素,分别制定实施方案,做到一村一策,有的放矢。

5、坚持整合资源,联合共建。大力整合各类资金,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实施,加强移民搬迁工程的分工协作,广泛发动群众投工投劳。

6、坚持依法移民,依法管理。建立移民政策法规体系,指导、规范移民工作,健全规划设计、资金财务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和管理规章,加强移民法律服务和政策法规咨询服务。

7、坚持政策倾斜,区别扶持。细分移民的范围和对象,既区分一般性扶贫和移民扶贫,又要细分移民内部人群,依据不同人群、收入层次、基本情况等,区别制定移民扶持政策。

8、坚持综合决策,统筹发展。要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社情民意反映、专家咨询、公示听证、跟踪反馈、责任追究等制度。统筹各方面因素,加强移民工程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避免决策失误。

注重 “四个结合”是:

一是将移民搬迁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移民搬迁是根本改变农民生产生方式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要引导搬迁农民摒弃原始、粗放、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小农经济意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走上发展特色产业、种养专业合作、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致富之路。

二是将移民搬迁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将移民搬迁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强工业反哺农业,8 城市支持农村,有力推动群众走出大山,脱贫致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是将移民搬迁与乡镇机构改革相结合。新一轮的乡镇机构改革,主要方向就是撤乡并镇,撤村并村,在实施搬迁过程中积极与新的中心镇、中心村组结合,做好迁入地的选择和行政区划对接。

四是将移民搬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移民搬迁是建设新农村的助推器。在规划建设移民新村同步考虑新农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整合资源,用于安置点建设,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把移民点建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三个一批搬迁”是:

一是城镇安置一批。引导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积极响应省政府“农民工进城”号召,县乡政府创造条件,建设廉租房,在县城或集镇集中安置一批。

二是跨区域移民一批。引导常年外出打工群众跨县区、跨省、跨市安置一批。

三是就近搬迁一批。引导自筹能力差、年龄偏大的群众就近、就村安置一批。

五、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有力的组织保障。县上要建立强有力的实体领导班子,下设常设机构,出台组织保障政策,按照“硬抽人、抽硬人”的原则,抽调群众感情深、事业心强、责任心强、吃苦耐劳的同志专门从事该项工作。

(二)形成强大的舆论引导。加大宣传力度,采取不同侧重、不同形式的宣传方式,形成全社会认可、支持移民搬迁的强大舆论氛围和全民关注、参与的良好局面。

(三)多渠道筹措移民资金。按照“政府统筹、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一规划、项目捆绑、各记其功”的原则,搞好支农资金的整合工作。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大规模向移民区倾斜。广泛动员社会扶贫力量,积极投身移民工程中来。

(四)出台移民的专项政策。由县政府统一部署,各有关部门专题研究,尽快制定出台保障移民搬迁有序、顺利实施的土地置换、户口转移、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补助标准、城市管理等一系列配套政策。

普洱市水电移民安置情况调研报告 第6篇

发布日期:2010-07-10 来源: 中共普洱市委政策研究室

那富斌

电站建设,移民先行。随着我市水电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水电移民安置成为涉及关系千家万户利益的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成为关系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水电产业建设基本情况

普洱市是全国水能富饶地区之一,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326.12亿立方米,为云南省水资源总量的14.68%,居全省第一位。有澜沧江、红河、怒江三大水系一百多条江河穿境而过,水电蕴藏量1500万千瓦。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市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开展水电站建设,但是成效不大,到2004年,我市仅建成漫湾和大朝山2座大型水电站,以及144座小型水电站。2004年以来,我市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的重大战略机遇以及省委、省政府作出“把水电培育成云南又一支柱产业”的重大决策,提出规划建设水电1000余万千瓦、产值近100亿元强势支柱产业的目标。结合水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华能集团公司、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国电集团公司、云南滇能公司等企业,在澜沧江、李仙江、泗南江、阿墨江、威远江等流域规划建设15座大中型水电站。我市已建、在建及拟建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000多万千瓦,概算总投资800多亿元。其中,糯扎渡、景洪水电站总装机760万千瓦,投资585亿元;已完成规划的中型水电站总装机240万千瓦,总投资210亿元。按照电站装机分成比例,全市大中水电站的装机共计1000万千瓦,其中,大型电站的装机分成为700万千瓦,中小型电站的装机分成为300万千瓦。我市将成为云南省 “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的重要水电基地。

二、水电移民安置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我市大中型水电移民涉及全市9(县)区,移民人口74000人,其中,大型水电站移民54066人(糯扎渡水电站42983人,景洪水电站3433人,漫湾水电站2814人,大朝山水电站4500人,溪洛渡水电站外迁勐马移民336人),中型水电站19934人。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截止2009年底,共搬迁安置22000人,占搬迁安置总人数的30%;享受后期扶持的水利移民6243人。我市水电移民安置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力地支持了水电工程建设,维护了库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一)移民安置工作满足了水电产业建设的需要。一是在建筹建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顺利推进。糯扎渡水电站筹建全面完成了库区813米高程以下实物指标复核细化和成果认定,完成了枢纽工程区实物指标核实及移民安置项目清理,做好了移民安置时间节点安排和工作规划,搞好思茅区南岛河、澜沧县石碾坡等12个安置点的房屋建设、生产资源配置及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做好景洪电站移民安置实施规划报告调整完善,积极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做好崖羊山、龙马、泗南江、居甫渡、戈兰滩、土卡河、三江口、石门坎、威远江等中型水电站移民安置工作。二是漫湾、大朝山水电站遗留问题得到较好处理。完成了漫湾水电站景东库区新增移民二次搬迁;制定了双水井移民生产生活困难问题处理实施方案;完成了大朝山水电站景东库区572人搬迁安置点的房建、公路、人畜饮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溪洛渡电站外迁孟连勐马移民实现基本安定和发展。认真宣传贯彻落实《云南省移民开发局关于印发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云南部分)施工区移民安置调整方案的通知》(云移局〔2009〕42号),基本实现了留在孟连移民的安定和发展,为国家重点工程溪洛渡水电站建设分担了重任。四是水库移民核定登记及后期扶持工作深入细致。对历年核定登记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19143人,采用“一折通”的方式足额兑现了年人均600元的后期扶持资金,共兑现3143.89万元,实施257万元的后期扶持项目,积极做好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以及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核定登记工作。

(二)移民工作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移民安置工作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水电支柱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全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有力地支持了水电产业的快速发展。移民工作作为电站建设成败的关键,它的稳步开展,有力地支持了全市水电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2004年至今,漫湾、大朝山电站保持正常运行;糯扎渡电站筹建工作如期实现电站施工区封闭管理;景洪电站提前一年建成发电;崖羊山电、龙马、土卡河、泗南江、戈兰滩和居甫渡6座中型电站全面投产发电;威远江、石门坎、三江口水电站建设按计划推进(计划年内投产发电);勐野江电站即将开工建设;普西桥和长田电站前期工作基本完成(计划年内动工兴建)。二是促进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稳步增长。2003年至2009年底,水电投资已完成260多亿元。2005—2009年5年间,水电站建设投资分别为35亿元、45.62亿元、52.75亿元、47.55亿元、45.6亿元,分别占当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6%、57%、50%、36%、26.5%,成为推进全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动力。三是水电站建设大幅增加财政收入。经初步估算,在电站建设期间,15座大中型水电站的建安营业税和教育费附加达7亿多元;耕园地、林地占用税和植被恢复费达76.9亿元(其中糯扎渡、普西桥、勐野江水电站将上缴69亿元)。2005—2009年5年间,水电站建设及发电上缴税费共计20.9亿元(其中2009年实现电力产值20.6亿元,占全市GDP的10.2%)。到2015年,我市装机容量将达1000万千瓦,年发电量410亿千瓦时。按每度电0.3元测算,电力产值近100亿元,可实现财政收入18亿元(含水资源费)。四是水电站建设拉动了移民经济的发展。水电站建设让澜沧江、李仙江流域两岸世代以农为本、自给自足的移民,从交通闭塞、信息不畅、文教卫生落后、缺医少药的地区搬迁到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水、电保障、就医就学方便、社会文化较发达的地区,促进了移民经济的发展。经测算,15座大中型水电站建设直接补到农村移民的资金达52.4亿元(中型电站未调概)。这些资金的投入,改善了移民区基础设施及生产生活条件;初步调整了产业结构,移民从传统粮食生产模式向“种、养、加”和“贸、工、农”相结合的多元化模式转变;移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为库区、移民安置区长远发展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三、主要做法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探索积累,我市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建立健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为移民安置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移民安置工作。为适应我市水电移民安置工作,快速发展壮大水电支柱产业,2003年5月,我市成立思茅行署移民局(副处级);2004年,成立市水电资源开发暨移民安置协调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2006年3月,将市移民局调整升格为市政府直属正处级事业单位,负责全市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的管理和监督;2009年6月,撤销市水电资源开发暨移民安置协调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市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各有关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截止2009年底,全市除没有移民安置任务的西盟县外,其余9县(区)都成立了正科级移民局。今年4—6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两次高级别、大范围的水电移民工作会议。6月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会议。市委书记沈培平、市长李小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善强,要求以推动库区移民经济发展和促进库区和谐稳定为目标,进一步增强做好移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用科学的眼光、发展的思路深入分析和研究解决移民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坚定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全力打好水电站移民安置工作的攻坚战。4月23日,召开糯扎渡水电站筹建移民工作座谈会。市长李小平、市委副书记钱德伟,市委常委、副市长杨亚林认真分析了糯扎渡水电站筹建移民安置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任务,提出了加快推进移民工作的办法措施。这两次会议对今后移民工作将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曾在漫湾、大朝山水电站建设期间,我市涉及水电站的景东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懂政策、懂农村工作、会做群众工作的干部和精干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了县移民办,移民办采取减免征地移民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等办法,积极鼓励移民搬迁安置。

(二)严格执行移民政策法规,确保移民安置工作健康有序推进。能否严格执行移民政策关系到广大移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推进移民工作过程中,我市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政策标准。一是配合业主按规程规范扎实做好水电站淹没影响实物指标和库区社会经济调查,以及移民安置规划报告编制工作。二是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政府规定的各项标准,根据移民意愿确定搬迁安置方式。三是切实落实理顺土地关系。土地是农民的根本,也是移民的“米袋子”,除不需要以土地安置的移民外,我市按政策落实好移民的土地,并承包到户,确保每位移民有自己的口粮田、产业地,消除移民的后顾之忧。四是严格界定移民后期扶持人口。在后期扶持工作上,严格按照国发〔2006〕17号及省有关文件要求,明确政策界限,坚持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登记到户到人的原则,逐村逐户进行移民人口申报登记,实行移民身份审核阳光操作,履行两榜公示程序,接受群众监督,做到不重、不错、不漏,公平公正。五是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强化移民项目管理,按照专业部门建设、移民机构监督的原则,根据工程建设基本程序,精心组织实施项目工程,凡是安置区基础设施项目实行委托代建制,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对所有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监理制、审计制、项目验收评价制。强化移民资金管理,按照“政府负责、项目管理、专户存储、审计监督”的管理体制,实行报帐制度及以合同方式支付移民补偿资金制度,确保移民资金用于解决移民问题。

(三)编制科学合理的安置规划,确保实现移民安置目标。科学合理的移民安置实施规划是做好移民安置基础。我市在充分考虑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安置点尽可能选择在光热条件好、土地平整宽裕,水利、交通、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较好的地方,使移民今后的生产生活有一个好的发展空间。如:景东县在移民安置中坚持科学选点、规划到位、分步实施的原则,提出了“依托交通通畅的公路沿线,在光热条件好、土地平整宽裕的川河河谷地区,建立星罗棋布的小集镇群体,逐步开发形成川河流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目标,把锦屏镇的白羊田、文井镇的双水井、新会、都拉、文华、文窝等地作为移民安置区建设重点,以此辐射带动小集镇开发建设。在移民二次搬迁安置点的选择上,坚持“四不”安置,即人畜饮水、灌溉用水欠差的区域不安置,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区域不安置,不具备尽快恢复生产生活水平的不安置,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较差的不安置。在规划设计上,集安居工程、基础设施、农田地建设和产业开发为一体,统筹规划到位。在实施过程中,坚持“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做到安置一批稳定一批,开发一片成功一片,最终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四)移民安置方式从大农业安置,创新发展到大农业安置和长效补偿并行,确保移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在云南省移民安置“16118”政策出台前,我市主要采取以农为本、以土为主的传统安置方式安置移民。它的基本思路是:在水利设施配套、人畜饮水得到满足,供电、道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得到解决,入学、就医方便,通过给移民配置一定的土地,能确保移民生产生活恢复到搬迁前水平或达到安置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前提下,根据移民意愿,实行的农业安置。漫湾、大朝山水电站移民安置的主要做法是“三个先行”、“三个结合”。“三个先行”即:土地开垦先行、经济发展先行、水利设施先行;“三个结合”即:移民搬迁与迁入地经济发展、扶贫开发、小集镇建设结合起来。以长效补偿为前提的移民安置,是今后我市新建水电站的主要移民安置方式。长效补偿为前提的移民安置,有利于解决移民群众的口粮问题,让移民群众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从事其他行业。溪洛渡水电站外迁孟连勐马安置移民已享受长效补偿政策,正在筹建的糯扎渡、普西桥、长田水电站移民安置,根据移民意愿,将主要采取以长效补偿前提的移民安置方式。以长效补偿为前提的移民安置,可以根据实际选择农业安置、农商安置、城镇化安置、自行安置等多种形式。

(五)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安置点建设工程顺利实施。移民安置涉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安居、社会服务配套工程、土地利用、产业开发、生态保护等,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为此,我市在落实好移民项目资金的同时,全面整合财政、农业、林业、水务、国土、交通、教育、卫生、广电、扶贫、新农村、民居安居等项目资金,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资金,切实加大移民安置点投入力度,确保移民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如:景东县2007年至今,共整合移民资金外其他项目资金400.8万元,用于改善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和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六)强化移民培训,确保移民素质得到提高。移民原生活在条件较为艰苦的山区、深山区,在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与迁入地原驻民有很大不同,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自身就业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弱。为此,我市把提高移民整体素质,加强移民培训工作作为开展移民工作软件建设狠抓落实。大力开展“三课”、“两训”工作。三课即党的“三农”方针政策课,国家法律法规、村规民约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思想教育课;“两训”即农村科技、实用技术知识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过培训,移民综合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移民生产生活出路与增收问题得到逐步解决。

(七)尽量实施集中安置,确保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对多数耕地被淹没、资源少的移民,尽量外迁集中安置,确保库区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如:景东县搬迁前移民大都生活在澜沧江沿岸无量山西坡的深山区,大部分耕地属25度以上的坡耕地,土地产出率及复种指数比较低,通过移民搬迁后,25度以上的坡耕地基本实现了退耕还林,有效解决了迁出地土地承载压力和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景东县对安置区的山、水、田、林、路、电进行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大力扶持移民发展经济林果和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综合产出率,有效改善安置区生态环境。

(八)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法制宣传教育,注重化解个体矛盾,确保社会稳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实践证明,基层组织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如:孟连县进一步加强充实移民干部队伍力量,把能力强、威望高的移民先进分子选拔充实到干部队伍中,从移民中选配了1名移民副镇长、1名移民村党支部副书记、1名移民村主任助理,不断提高安置点基层干部的政策理解力和执行力。移民安置点勐溪组成立了党支部,选准配强基层组织,让那些能干事、愿干事、肯干事、不出事的年富力强的移民群众担任党支部书记、支委和小组干部,充分利用地缘、人缘优势,发挥他们在维护移民稳定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强对移民个体矛盾定期排查,认真化解,不激化矛盾,酿成群体性上访;关心移民疾苦,切实解决他们实际存在的各种困难;做好解释工作,对移民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建立健全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维稳工作预案,妥善处置各类突发性治安事件,及时互通信息,排查矛盾,清除隐患。加强对移民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教育移民依法上访,在疏通信访渠道的同时,引导移民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表达自己的诉讼请求,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四、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移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因移民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情况复杂,目前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移民政策不统一,不完善。一是从国家层面上说,政策不完善,前后变化大。相对来说,移民安置新条例(国务院令第471号)比老条例(国务院令第74号)更完善,对移民越来有利。但是,新老条例在移民管理体制、操作方式上、补偿补助标准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异,造成相互衔接难,加之我市大多数电站建设于新老条例交替过渡时期,增大了移民工作的难度。二是补偿单价低。随着物价及人工工资上涨,规划中移民房屋、专业项目和基础实施配套工程建设单价低于实际造价,许多项目难以实施。比如:以通过专家评审的《龙马电站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补偿费用概算调整报告》为例,调整的补偿单价为砖混结构房屋510元/m2、砖木结构房屋412元/m2、土木结构房屋306元/m2,这与当地的房屋建设重置成本相差甚远,移民无法建盖同标准、同功能、同规模的房屋。三是后期扶持政策变化大。按照云政办发〔2008〕8号文规定,2006年6月30日前核准开工建设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动迁人口才能核定登记为移民后期扶持人口,生产安置人口不纳入后期扶持范围。而云政办发〔2008〕106号文规定:2006年7月1日后核准开工建设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实际搬迁的农村移民人口纳入后期扶持范围,核定登记到人,生产安置人口仍然纳入后期扶持范围,核定登记到组。后扶政策的调整变化太大,导致我市2006年6月30日前核准的大中型水电站近16000名生产安置人员享受不到年人均600元的后期扶持。四是中型水电站存在的同流域不同政策问题。第一,从投资包干体制到政策性调概,出现了电站与电站之间同流域不同政策。如:我市第一批启动建设的中型电站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等是以“项目投资包干”形式运作的。对建设征地及移民安置概算投资估计不足,包干投资经费与实际所需相差大,导致征地补偿补助标准低、移民安置不到位。以崖羊山电站为例:市、县人民政府与电站业主签定的建设征地及移民安置投资包干协议资金只有4240万元,虽然后来经过协商,投资增加了近一倍,但与后来开工建设的电站相比较,投资仍然还是偏低。特别是国务院令第471号颁布实施后,其他水电站实行调概,而崖羊山电站不在调概范围,造成同流域不同标准、不同政策。第二,电站建设涉及专业复建项目多,征地补偿难。电站建设过程中,公路、输变电线路、移民安置点等专业复建项目多,尤其涉及的公路复建项目战线长,征地面积大。目前仅墨江县已建电站涉及复建的小江边公路、S218线、那牛公路的征地面积就达2349亩。但电站专业复建项目建设征地又没有统一的补偿标准,如不按电站库区同一标准进行补偿,涉及群众无法接受,而按库区标准进行补偿,如果专业复建项目不能纳入电站概算投资调整范围,必将拉开补偿标准差距;同样因水电站建设改建专业项目淹没土地,被征占土地群众不列为移民。导致同库不同标准、不同政策。五是移民享受惠农政策难。很多地方移民由于享受了移民政策,没有引起地方政府和其他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移民得到的扶持开发项目和资金较少,盖了移民政策的“小被子”,却被抽走了国家惠农政策的“大被子”。

(二)移民安置环境容量不足,压力大。我市98.3%是山区,土地质量差,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人地矛盾突出,移民生产发展空间小。一是外迁移民安置点基本实现了供电、道路、水利、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配套,但是由于配置土地资源少,无预留建设用地,移民后续发展难。二是水库淹没了河谷地带大量肥沃的土地后,继续后靠生产安置在库区的移民群众,虽然淹没土地得到补偿,但是,总体上减少了好田好地,加之库区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等滞后,移民群众恢复原有水平难。随着移民人口的不断增加,环境承载能力愈加有限,移民发展更加困难。尤其是贫困程度深墨江县和澜沧县资源不足的现象更为突出。

(三)移民维稳工作形势严峻。由于水电工程移民属非自愿性移民,加之政策变化快,外迁安置移民资源少于原住居民,收入水平低于当地农民,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缓慢,移民群众的心理严重失衡,极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鼓惑、煽动,引发社会不稳定或移民频繁上访,甚至发生移民群体性事件。仅2008年至2009年,移民信访就达432(件)次2005多人次,水电移民信访案件占全市的17%左右,移民上访和移民群体性事件成为重点、热点、难点问题。

(四)移民安置中注重物质形态的搬迁安置,而非物质文化方面的慰藉缺失。我市移民绝大部分是原住少数民族,在原居住地形成了各自民族较固定的宗教习俗及场所,搬迁安置过程中,各级各部门重视对实物的补偿补助,而往往忽视了因远离家乡、远离或搬迁祖坟、人脉链条断裂、宗教习俗等给移民群众精神上带来的迷惑、恐慌,甚至空白。这些极易影响移民搬迁安置。如:景洪水电站思茅区民族队(傣族)移民搬迁安置中,涉及民族宗教的竜林搬迁和寨子心奠基问题,由于无实物、无补偿补助标准,无法给予竜林搬迁和寨子心奠基补偿补助,给动员移民搬迁带来巨大压力。

(五)移民干部队伍力量不足。全市移民干部队伍在职职工仅130多人,随着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实施,县(区)移民局面临合并,加之县(区)移民干部队伍参公管理身份不明确,影响了移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而面临的形势是2010—2015年,要完成5.2万移民的搬迁安置。

五、对策建议

(一)合理分配水电“红利”,让移民群众共享水电站建设成果。合理分配水电“红利”,对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有十分重要意义。一是把库区基金和水资源费全部留在库区,用于移民后期扶持、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扶持。现行的政策来看,水电站发电产生的增值税、所得税多数上缴了中央、省级,库区基金全部省级统筹,为水电站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市、县所得利益不多,而因水电站建设产生的大量问题却要由市、县解决。应提高库区基金和水资源比例提取的比例,并按“专库专用”的原则把库区基金和水资源费全部留在库区,用于移民后期、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二是提高外迁孟连勐马农业集中安置移民税费分配比例。为支持国家大型水电站建设,外迁勐马农业集中安置移民背井离乡、舍小家顾大家,不远千里跨州市搬迁到勐马安置,做出了巨大贡献。按安置移民人口分配发电产生的税费时,应提高接收跨州市移民安置的市、县的分配比例。三是建议争取增加发电指标。水电站受季节因素影响较大,丰水季节可以满负荷发电,枯水季节发电量低,应要求省级层面积极争取丰水季节发电指标,降低火电发电量,减少煤炭能源消耗,保护环境。

(二)统一长效补偿政策标准。长效补偿政策对移民安置环境容量不足的我市来说,对推进移民安置工作,发展移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长效补偿标准不统一,容易引起移民群众的不满,应制定出台统一的长效补偿政策。

(三)为做好移民工作提供整体联动支持。一要强化组织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深化移民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把做好移民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战略性和全局性工作来抓,纳入各级党政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移民工作领导机构,强力推进移民工作。二要营造舆论氛围。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加强对做好移民工作重要性、必要性、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的宣传,强化对移民工作艰巨性、长期性、非自愿性、复杂性的认识,营造“移民为大家,大家为移民”的良好氛围,创造社会人人关心移民工作的良好局面。三要抓好部门联动。调动各级各部门积极支持参与做好移民工作,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联系,密切配合,发改、财政、城建、国土、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教育、卫生等综合部门要把移民安置区、库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相关的规划,整合各方力量,倾斜投入,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应用。

(四)加快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建设。要进一步完善移民安置区和库区各项功能,增强移民对安置区和库区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一要强化规划设计。坚持高标准规划建设。把安置点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并根据安置点区位特点规划发展一批农村小集镇群体,做到统筹安排,优先考虑,一步到位,逐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二要在项目上、资金投入上予以倾斜。不断完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加大对移民投入力度。要在利用好现有项目、资金的基础上,通过整合财政、城建、国土、农业、林业、水利、扶贫、交通、教育、卫生等综合部门项目、资金,实现对移民安置区和库区资金投入上的全面倾斜,重点支持。同时,鼓励社会捐助和企业对口帮扶,努力拓宽资金渠道。三要在经济发展上加大扶持力度。后扶工作好坏直接关系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达到“能致富”目标,移民才能安居乐业。因此,要在发展移民产业上狠下功夫,以农为主,多业并举,既要改变移民一些不好的生产习惯,又要切合搬迁后生产生活恢复与发展阶段实际,把群众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创业兴业,拓宽增收渠道。要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移民,除了让移民靠力气挣钱外,还要让他们吃上技术饭,使户户有一个技术型人才,家家有一个致富项目,让移民的钱包鼓起来,从根本上解决群众致富难题。涉农部门要根据安置区和库区特点,规划扶持适宜发展的支柱产业;农业、扶贫、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对移民实施劳动力技能对口培训,对接全国劳动力市场需求,实现移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进一步提高移民收入水平,增强移民“造血”功能,促进移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四要打造水电站沿江特色经济圈,促进库区经济发展。政府主导对库周进行全面规划,积极扶持库区经济圈的产业发展。要规划实施一批有利于促进库区特色经济圈发展的重大项目,通过改善库区滞后的交通环境,扶持发展旅游、渔业、橡胶、茶叶、紫胶、蚕桑、咖啡等产业,对移民开发利用剩余资源给予项目扶持,以保护库区环境和增加移民收入。

(五)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移民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补偿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一项政治工作,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事。一是要落实责任。各县(区)党委、政府是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人,要把移民维稳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移民维稳工作的领导,做到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责任到人、措施有力。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层组织建设。配齐配强移民村、组班子,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夯实移民工作基础,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各种手段鼓惑、煽动移民或库区群众上访,引发不稳定因素;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阵地建设,有意识地在新的安置点建设移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三是要加强信访工作。要是畅通信访渠道,认真处理来信来访,实行领导干部信访工作包县(区)、包案制,把目标责任细化到人。要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妥善处理移民的诉求。对移民群众合理合法的诉求,要在规定时限内给予解决;对移民群众合理而没有政策支撑的诉求,要安排一定资金,尽力帮助解决;对不合理不合法的诉求,要做好思想宣传工作,予以拒绝。四是要加大对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要加强对水电施工区和移民安置区重点人物的监控与非政府组织活动的管理,掌握其动态,对有违法行为的人员要及时进行教育警示,对屡教不改的骨干分子要坚决依法处置,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政府的形象。五是要制定完善移民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遇到移民群体性事件,做到发现得早、处理得了、控制得住、化解得了。

上一篇:闽教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下一篇:南京汽修协会04年工作总结05年工作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