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偶标准变迁范文

2024-05-23

择偶标准变迁范文(精选9篇)

择偶标准变迁 第1篇

中国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择偶标准是男女选择结婚对象的条件或要求。在以往社会,婚姻并非是个人的私事,选择谁与自己终生相伴,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而更多地受家庭制度、社会价值和风俗习惯的制约。如今,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的择偶标准也在不断变化。性别、个人资源和家庭背景与当事人择偶的政治取向无显著相关,而对政治取向影响最大的年代,随着“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结束,择偶的政治取向明显弱化。此外,自己认识的以及不注重门当户对的择偶者也较少考虑对方的政治背景。家庭出身、出身背景、政治背景较好的当事人,在择偶时对未婚伴侣的政治条件关注较少。一些青年人对“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的理解也和以前完全不同,不仅改变了其政治内涵和性质,而且把它当做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经济指标,即把“家庭出身”理解为对方父母的经济地位,把“社会关系”视作门路、交际资源,而不再把“家庭出身,社会关系”视作对自己的婚姻和前程起消极作用的政治屏障。

女性更关注未婚夫的经济实力,年长者和教育程度低者更看重经济和实际。新近恋爱结婚者以及文化程度较高者,考虑对方住房、收入的概率相对较大。但家庭经济、住房条件较好的当事人,则较少对伴侣的收入、住房等有要求。此外,结识途径以及未婚对象的吸引力等因素也对经济取向起作用,自己认识的以及对方的外貌、风度、气质综合形象较好的,另一方面也更少地考虑其经济背景。

这或许表明经过婚姻生活实践,人们对物质生活在夫妻关系中的重要性有了更切身的体验。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欲望与目前的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同时也是对以往爱情理想革命化和贬斥物质欲望的意识形态的逆反。

由此看来,生存环境越接近现代化人们越看重浪漫爱情,是超越国界的总趋势,但这并非意味着文化层次较高者更少地关注对方的教育、职业和收入等社会经济背景。实际上,教育素养高者往往更认同同质交换,对意中人的期望更高,择偶也更慎重,他们不仅关注对方的社会经济背景,而且也更在乎情侣的人品个性和双方情投意合。其次,年轻人、教育层次较高者更看重对方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意味着现代人对浪漫爱情具有负面影响,因为考虑对方的经济条件与关注对方的人品个性并非对立,况且爱情往往是在双方深交、相互了解后产生的倾慕、依恋的炽热情感,孤一般不是择偶的前提条件而是双方互动、交流结果。两性在初次见面时“一见钟情”的仅占少数,因此,把择偶条件定位在“找一个爱我的人”或“我爱的人”往往过于理想化,除非双方都特有魅力,特吸引人,让对方“一见”就情有独钟,但这种情有独钟凭直觉并更多地借助于生理标准(外貌、身材、气质等)而在“一见”的瞬间所迸发的激情,未必都可靠、稳妥。再次,经过多年的婚姻生活实践,当事人的经济取向有所强化,除了有对非常正常年代“崇高”、“纯洁”的恋爱观的反思甚至反叛的因素外,或许还表明了他们对经济物质集成在婚姻质量中重要性的新认识。

影响择偶取向的因素是多元复杂的,诸如性别、地区、家庭的经济住房背景、结识途径、般配意识以及对方的吸引力等都可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

择偶标准变迁 第2篇

在这个年龄已不讲爱情,因为爱情已经转化为亲情,正因为如此,有些男人就保留着这份亲情而另寻着所谓的“迟来的爱情”或“失落的爱情”,这往往多是有钱或有才的某些浪漫男人的“专利”。多数老公需要老婆的第二次爱情,这次爱情包含着亲情和友情,这是许多女同胞所忽略的,请女同胞注意,让老公再爱你一次。

40岁的男人对婚姻的态度是非常慎重的和明确的,不管是未婚的、离婚的或丧偶的,他们对对方的考虑都是成熟的,一般不会匆忙、草率的完事。未婚的之所以到现在没娶,不是他们穷,也不是他们傻,而是他们某些方面更理智了点,当然也不排除挑花了眼而耽误了黄金年华。但也不能认为他们从此就打光棍,因为还有同样年龄同样想法的女人在等着他们。

如果一旦是女人出了问题,被伤害的男人是很悲惨的,因为40岁年龄是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年轻的看不上他,年老的他不想看,所以离婚的到现在没配,不是他们保守,也不是他们挑剔,而是他们被抛弃,或已失望,或无奈。,40岁的男人是最有魅力、魄力和吸引力的,他那成熟的气质、稳重的态度、丰富的阅历、细腻的情感和成功的事业是所有女性所喜欢的,作为妻子要懂得保护和珍惜。婚姻的失败对双方来说都是不利的。

正当人生中间的40岁,一般已经没有了青年时期的那种浮躁和轻狂,更多的是成熟和稳健,考虑问题比较周全,能够处理较为复杂的事情,心理应变能力、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强。多数人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是什么。

40岁的男人在年轻的女性看来是“危险”的,因为她们知道他们的“本领”和“野心”,尽管知道他们的“德性”,但多数女性愿意冒着风险去探拭那片“雷区”,因为这个时候的男人能教会她们很多东西,能够让她们快速成熟、长大,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是她们的良师益友。所以某些有钱有才的男人就愿意成为年轻女性的朋友,这

择偶标准 第3篇

朋友来访后, 本想寒喧一番再谈正事, 老公却是急性子, 开门见山就问:你希望找哪种类型的?朋友一愣, 我赶紧鼓励她道, 说吧, 我们一定尽力。于是, 朋友就说开了——“个头相貌无所谓, 只要过得去就行。收入也不强求, 反正我的工作还不错。”

听到这里, 我和老公相视一笑, 觉得这事有门。

“只不过, 我希望他能顺着我的性子, 当我使点小脾气时, 他能让着我, 有时候我话多, 他要有耐心, 我想说多久就多久, 他不能碍着我:作为一个理想的对象, 他最好能跟我出双入对。而且我希望他有个性, 让人眼前一亮的那种;他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知道我什么时候需要安慰, 而且说话动听;对了, 记性也要好, 我最讨厌把我生日都忘掉的男人;还有, 要有活力。那种一天没精打采的男人我也看不惯……”

朋友滔滔不绝地说了足有十分钟, 我瞄了一眼老公, 他极力掩饰住脸上的难色, 等朋友离开时, 老公说, 让我好好想想, 看有没有合你要求的人选。朋友满意地告退了。

李银河:社会变迁影响择偶标准 第4篇

中国社会走出“政治高压”的状态

《小康》:建国近六十年,我们的择偶标准一直在变化,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是什么原因呢?

李银河:这就是社会变迁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社会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贫富差距变大了,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是一个平均主义的社会,但现在,我们的贫富差距拉大,反映到社会学的调查数据上,就是贫富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45~0.46,而从国际通行的标准来说,0.4就是警戒线。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人择偶时会将经济因素摆在很重要的位置。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所有人的收入都差不多,这时只能从家庭出身、政治面貌上来找区别。

但是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了,家庭出身以及本人成分已经不再重要,这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已经走出政治高压的状态。

《小康》:您曾在1980年留学美国,美国青年的择偶标准是怎样的?

李银河:西方人的择偶观,感情因素是占主导地位的。如果说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中国人的择偶与西方有很大的区别的话,那从改革开放之后的八十年代,择偶观念越来越趋同。这也是因为社会发展的原因。现在不但经济全球化,在文化上,彼此也融合了许多。

爱情至上可能导致高离婚率

《小康》:现在择偶标准往往两极化,一方面是要求感情的纯粹性,另一方面又追求物质基础,您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我们择偶时应该将感情或经济哪方面考虑得更多一些?

李银河:爱情至上可能会带来较高的离婚率。因为感情是变化的,不太可能很稳定。如果一味地忠实自己的感情,那必然带来婚姻的变化。

但对于个人来说,讲究感情的婚姻,应该更幸福,更浪漫。但还是必须重申的是,拿感情为基础的婚姻,是脆弱的,不稳定的,可能会导致以后的离婚。

追求物质基础,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也不能说这个人就坏。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如果过于强调物质,忽略自己的精神层面,可能会带来婚后的空虚感。

归根到底,就是要问清楚自己希望得到什么,或者说,更注重精神还是更注重物质。

《小康》:现在离婚率达到空前的高度,这对一个家庭来说是痛苦的,同时对社会也带来不稳定的因素。作为社会学家,您认为我们应该提供一种什么样的婚姻观,使家庭和社会相对稳定?

李银河:我不认为离婚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一个家庭的解体对两个人来说应该是痛苦的,因为分开后得重新适应生活,而且如果有小孩的话,对小孩的心理应该也有不好的影响。

同时,婚姻作为一种个人的生活选择,即使作为社会学家也不可能提倡一个模式。不过,离婚率确实在提高,从以前的2%攀升到现在的10%。

降低离婚率,就得由选择婚姻的人考虑清楚自己到底希望得到什么。一个稳定的婚姻是需要个体放弃一些感情因素的。

“非处”现象普遍,不再在择偶标准中占重要位置

《小康》:社科院的社会学研究所曾经就十五年间的择偶观变化做了一个调查,您能为我们解读一下吗?

李银河:其中最大的一项变化应该是现在人在择偶时对童贞的要求已经往后靠了。最近几年,在婚前检查中发现,60%—70%的女性已是“非处”。这跟以前的择偶观反差最大。

爱情宝典:男生择偶的标准规律 第5篇

琴棋书画唱歌跳舞弹奏乐器以及手工活儿随便什么都行,可以给生活增加情趣。

二,走姿正确。

要以正常的步伐走路,内八字,外八字以及凌波微步的都别找我。人要脚踏实地走正路,不能走歪路。

三,不能太有钱。

我是个普通人,没享受过荣华富贵,也没见过那大场面,你吃的东西我都没见过,我吃的东西你咽不下去,太有钱的女人肯定跟我合不了拍子。

四,谈过3个以上男朋友的勿扰。

不管你是因为什么原因和前3个男朋友分手,如果是连甩三人,那你就是水性扬花,如果是连被甩三次,那你真不是什么好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五,“非主流”的勿扰。

我骨子里比较传统,你们的行为过于怪异,我看不下去。我们生活的不是一个星球,我对外星人是有敌意的。

六,必须洗衣服做饭。

我肯定是要分担家务的,比如扫地擦地洗碗都可以,但我不想洗衣服做饭

七,懂事。不要无理取闹,更不能在朋友面前不给我面子。

面子对我很重要,你要撕了我面子我就真不要脸了。

八,我没有处女情结,希望你也不要有处男情结。

九,说话带英文的勿扰。

英语很有用,但不要对我说。我不懂英文,尤其恶心说中文夹带英文的。我是中国人,请对我讲国语。

十,耳洞不能超过2个。

我不想看见你身上有太多窟窿,我要的是一个完整的人,不欣赏残缺的美,而且我也没那么多钱给你买两个以上的耳环。

十一,娇生惯养的死开。

我不是王子,你也别当自己是公主,我伺候不起。泼辣一点,皮实一点,别整的跟个玻璃人似的。

十二,有爱心。

对弱者要有基本的同情心,可以尽量去帮助别人。冷漠的勿扰。

十三,不能崇洋媚外。

择偶标准变迁 第6篇

很多女孩都偷偷穿过妈妈的高跟鞋和长裙,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风姿绰约的女人。然而,连她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她们洗手的姿势、哈哈大笑的样子更像爸爸,甚至内心里也一直朝着父亲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爸爸对女儿一生的影响极其巨大,他们在不自觉中影响了女孩的择偶标准、性格和气质。

爸爸影响女儿的择偶标准

父亲是女儿生命中第一位男性,能为女儿树立心目中男性的标准──女孩希望别的男孩像父亲对待自己那样来对待她。

父亲能使女儿懂得男人的深沉和广博、荣誉与正义、价值与意义,当父亲真诚地面对女儿,真实地表现出自己的男子气概时,女孩将学会尊重男性,平等地对待男性。与此同时,她们也将学会青睐那些尊重她、平等对待她的男性,避开那些有暴力倾向的男性。

对于女孩来说,父亲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女孩的人生路上,父亲能够指引她对男性怀有健康的认识,也可能错误地引导她们,令她们在与男性相处时困惑迷惘,不知所措。

调查显示,40%的女孩显示出和异性交往的能力与父亲有关。如果说母女的亲密关系带给女孩满足的体验和情感的支持,那么父女的关系则使女孩初步懂得怎样与异性相处,以及如何维持异性间的关系。

心理学家指出,母亲影响女儿的是生活层面上,父亲却对女儿的性格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妈妈给予女儿的是一种无条件的爱。

文章来源:http://

转载请注明

爸爸则不同,通常只在女儿取得好成绩时才把爱做为一种奖励给她。然而女孩的心灵是细腻敏锐的,爸爸如果不善于表达,会被女儿看作是爸爸不爱自己,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女孩会变得自卑、悲观,甚至对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感兴趣。

反之,如果女孩有一位关注她们、善于表达自己情感的父亲,那么女孩在父亲的关注和鼓励下,就会变得自信、乐观,做任何事情都充满积极向上的动力。

爸爸影响女儿的气质

女性气质虽然是在一生中不断塑造而成的,但早期与父亲的沟通与互动却会促进或阻碍气质的发展。如果爸爸欣赏女儿的女性气质,例如当女儿注视爸爸时,爸爸能够以微笑的眼神响应;如果爸爸赞赏女儿的新发型、新衣服或新鞋子,那么,她的女性特质都会倍受鼓舞。女儿对性别的自我认同受到父亲对她外表的反应影响很大。

此外,父亲还会让女儿形成特殊的气质,有数据显示:43%的女儿从父亲那里继承艺术天赋;超过25%的女孩成年后认为自己的服装品味来自父亲;53%的成年女性认为自己的历史、自然科学以及国际关系等女孩比较不感兴趣的学科知识,是从父亲那里获得的。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母亲无法像父亲那样给予女儿的。同时,父亲还会影响女孩生活成功和幸福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她的自信,一是她对自己女性特质的认识和认同。

给爸爸的建议:如何成为女孩的好爸爸?

父亲对女儿的性格和一生幸福会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如何成为女孩的好父亲呢?

爸爸要尽可能多陪伴女儿

文章来源:http://

转载请注明

父亲往往是家庭中最忙碌的角色,但他必须这么想:与事业相比,女儿更重要,因此无论多忙,一定要挪出时间陪伴女儿,才能让她有安全感,这对女孩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女儿从小缺乏安全感,在将来的人际关系中就会不断地寻找“父亲”而导致心理障碍。

很多爸爸会说,与儿子在一起,可以玩摔角等激烈的游戏。但与女儿在一起,总不可能跟她玩扮家家酒或跳绳吧!爸爸当然没有必要与女儿玩扮家家酒,但可以和女儿一起“工作”。

一位近四十岁的女性回想和父亲相处的情景:“爸爸常想出能够消磨时光的事情,如集邮、集币,叫我跟他一起忙。一方面培养我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创造我们父女相处的机会。”其实,女孩渴望父亲的陪伴,并不只是希望一起玩游戏,而是希望获得父亲关注,这样她就会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爸爸需要准备“情感词汇”密码!

东方社会的父亲常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尤其是面对女儿时,更不善于表达。针对这点,美国的父亲就做得很好,他们常常会对女儿说:“我爱你!”“我为你感到骄傲!”当然,由于文化背景是不同,即使说不出“我爱你”,也应该多多练习夸奖女儿“你真棒!”“爸爸为你感到骄傲”。

做爸爸的应该在对女孩多些关注的前提下,多找一些这样的“情感词汇”来拉近与女儿之间的感情,如此一来,“女儿大了,慢慢会和爸爸疏远”的刻板现象就不会发生。

文章来源:http://

择偶标准变迁 第7篇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对近年来155则征婚广告进行统计分析当代女性的择偶标准,从中发现当代女性择时最为注重的是男性的责任心、经济条件、相貌、健康等,而且不同年龄、学历、职业的女性在择偶时对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中的各项指标的侧重均有所不同,征婚女性在择偶时普遍存在求稳心理。

关键词:征婚广告 女性 择偶标准

导 言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女大难嫁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不少大龄女青年自身条件优越,既有花容月貌,又才华横溢、事业有成,但在爱情上却常常搁浅,以致于到了而立之年仍闺中待嫁。近日,更听闻上海一名双学位靓女公开宣称:“我想嫁个实力派”不仅如此,她还同时与5个实力雄厚的行业精英来了次“超级相亲”,虽然最后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但这足以让众人心中的五味瓶翻了个底朝天。她们的婚姻难题是不是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价值观的更替息息相关呢?本报告将从征婚广告探寻征婚女性的择偶标准,并研究分析影响择偶的因素。

(二)研究征婚女性择偶标准的重要意义

本报告主要对近年来征婚广告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整理出当代女性的择偶标准。它的意义在于:首先,本课题的样本选择限制在书刊杂志、网络以及电视上刊登的征婚启事,虽然较有局限性,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代女性的大致择偶要求趋向。其次,本研究的结果能够较客观的反映当代女性的价值取向,进而推断出女性的社会化进程在择偶标准中所起到的作用。最后,通过对女性择偶标准的分析,可以从中看出当代女性对男性性别角色的期待。

二 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为文献法。文献包括《知音》、刘香-中国金牌红娘网站、北京-7生活秀栏目上的征婚启事,对已刊登的征婚启事进行筛选分类,筛选出女性的征婚启事,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知音》2006下半年,2007年全年的期刊上征婚广告88则,刘香-中国金牌红娘网站征婚广告57则,北京-7生活秀栏目征婚广告10则,总计155则。根据征婚广告的内容,本调查小组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调查问卷①,并将征婚广告的内容填入问卷中。

由于本调查为文献法,所以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统计的过程中凡是提到的内容视作对此项指标有要求(如,要求长相一般或长相俊美,即是对容貌指标有要求),同时,很多指标在征婚广告中并未提到的视作missing。除missing的数据外,按职业、学历、年龄分类,在样本中有婚史的女性为74人,无婚史的女性为70人,未提及婚史的女性有11人。

本报告即在上述所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SPSS将数据整合分析撰写而成。

①②②

见附录1

样本的构成见附表1、2、3

三 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所作的统计显示,从总体上看研究对象在择偶时最为关注的是责任心(41.3%)、住房(38.1%)、容貌(36.8%)、稳定收入(33.5%)、事业心(29%)和健康(28.4%)6个指标,但不同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的征婚女性的择偶取向显示了较大的差异性。

(一)征婚女性在社会属性上的择偶标准

分别以年龄、职业、学历等为自变量对社会属性上的择偶标准作相关统计(见表1、2、3,数值为选择某一指标的数量与该类总数量的百分数,以下各表如没有特别提示均如此)。

年龄20-25学历职业有不限限制在同一地区婚史独立住房稳定收入是无是是70.8%29.2%45.8%66.6%54.1%62.5%24%26-3068.4%39.4%28.9%52.6%57.8%50%18.4%31-3530.4%26%30.4%26%26%30.4%34.7%34.7%34.7%36-4026%21.7%30.4%17.3%016.6%44.4%41-4511.1%16.6%27.7%16.6%046-5021.4%50%14.2%7.1%7.1%14.2%63.9%33.3%50%16.6%8.3%8.3%050%050%0051-55056-6050%0 表1 不同年龄在社会属性上的择偶差异

表1的相关统计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于学历和职业、住房以及在同一地区的限制逐渐降低,但51-55岁对于独立住房的要求较高。年轻征婚女性大多为未婚者,而且由于她们年轻,所以需要在这个社会上继续奋斗打拼,对于学历、职业和住房的限制较高。在职业上,有很多明确的指出军人、警察、行政单位工作者优先。从职业特点上看,可以说明在很多征婚女性心目中期待男性更勇猛更有责任心,虽然这些职业危险性较高,但这些工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也就保证了有稳定的收入和经济来源,体现了女性在择偶时的求稳心理。由于现在住房紧张和房价上涨,更多的年轻女性希望对方能够有独立住房的现象也是正常的,可能是考虑到为了减少在住房问题上的麻烦。提出希望能在同一地区的大多为年轻女性,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出于工作中的年轻人谈恋爱及婚后减少因距离而产生的不必要的困扰。对学历的要求比重,20-30岁的女性要求的比重明显高于31岁以上的女性。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就是生产力,就是财富,所以这时她们对是否有稳定收入看的比重就不是很高。

胡锦涛总书记十七大上所作的报告中重点强调的民生“五有”,即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其中就包括对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从上表中各年龄阶段对稳定收入的要求上即可看出,而且综合比较其他社会属性指标,年龄越大对经济的要求也越高。46岁以上的征婚女性对于此要求明显高于45岁以下的征婚女性,体现了她们对稳定的生活的渴求。31-45岁的征婚女性对于稳定收入的要求基本持平,相对于46岁以上较低,这可能是与她们有自己的工作,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所以对于对方的经济要求相对较低。20-30岁的年轻女性在是否有稳定的收入上并不是十分看重,而且相对于其他社会属性要求也相对较低,可以看出她们希望在经济上的独立性。这与近年来女性主义的不断深入人心不无关系,而且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要独立,首先应从经济上获得独立,不受男性的支配。

对于婚史问题,有42位征婚女性要求无婚史,另7位对于有婚史也可以接受,其余106位大多要求单身即可,对于是否有婚史并不是很在乎。从中可以看出女性的开放性,不再受传统保守的婚姻礼教束缚。提及无婚史的大多为未婚年轻女性,对此常理无需赘述。

职业abcdefghij学历职业有不限限制28.6%57.1%42.9%28.6%28.6%42.9%14.2%63.4%31.7%39%36.5%31.7%46.3%39%58%32.2%22.6%54.8%38.7%45.1%29%7.7%15.3%38.4%7.6%30.7%30.7%15.3%77.7%44.4%44.4%144.4%77.7%22.2%***0%80%00000001000016.6%16.6%016.6%033.3%50%在同一地区婚史独立住房稳定收入是无是是a.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b.专业技术人员c.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d.商业工作人员e.服务性工作人员f.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g.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h.国企退休i.军队干部j.退休 表2 不同职业在社会属性上的择偶差异

最高学历初中以下高中、中专33.3%22.2%025%25%25%37.5%22.2%22.2%25.9%22.2%29.6%大专47.5%32.5%42.5%50%40%57.5%27.5%75%43.75%31.25%62.5%40.625%46.875%28.125%本科硕士以上0100000学历职业有不限限制12.5%12.5%在同一地区婚史独立住房稳定收入是无是是表3 不同学历在社会属性上的择偶差异

从表2中发现,退休人员对于稳定收入的看重程度,更加印证了前文论述的观点。但是不同职业对于上述社会属性的要求并无明显的差别和特点趋势,各项要求相对平均。但是商业工作者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对于学历和是否在同一地区的看重并不高。

从表3中可以看出,对于职业、是否在同一地区、婚史以及独立住房,随着学历的增加,要求逐渐升高。对于是否有稳定收入,各职业、学历的征婚女性的要求无明显差别。而且具有高学历者对于独立住房和是否在同一地区比较看重,可以看出她们对对方的经济实力要求较高,这也是求稳心理的体现。

对于学历的要求,有45.8%没有提到学历,13.5%对学历无要求,40.6%对学历有要求。学历越高,对学历的要求也越高,而且一般要求至少与自己相当或比自己高。一般说来,具有较高学历者,大多有一技之长,能在竞争社会中获得更高的生存机会。同时,选择较高学历有可能出于婚后对子女教育的考虑。

(二)征婚女性在自然属性上的择偶标准

分别以年龄、职业、学历等为自变量对自然属性上的择偶标准作相关统计(见表4、5、6,由于表

4、表5只进行纵向比较,所以之列出数量)。

年龄20-25健康身材容貌户籍老实可靠温柔体贴气质修养好宽容忍让豁达开朗幽默成熟孝顺重情乐观善良顾家无不良嗜好有责任心聪明能干有事业心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68128***237121626-3051722***310639131931-351***3260364133936-408564836301***1141-456***06017231646-***4224250151-***6002280156-***00000001 表4 不同年龄在自然属性上的择偶差异(单位:个)

从年龄的角度来说,不同年龄的征婚女性都非常注重责任心、健康,但其他的个性指标的注重点有所不同。随着年龄的增加,对生理条件(身材、容貌、户籍)的注重逐渐降低,对于气质修养好、老实可靠、重情的注重逐渐升高。

20-25岁的年轻人,除了对生理条件、有责任心较为注重外,注重点逐次降低为无不良嗜好、开朗、健康、有事业心、幽默等;26-30岁的年轻人开始较为重视是否孝顺老人、老实可靠以及是否有事业心,同时也很看重对方是否宽容忍让;31-45岁的征婚女性很注重健康、老实可靠以及否有事业心,其中41-45岁的征婚女性开始对感情和气质修养有一定的重视;45岁以上的征婚女性很看重感情、气质修养。

从以上各年龄阶段的注重点上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征婚女性在自然属性上希望与自身情况相仿,在考虑自然属性的同时应考虑到大多数的征婚女性在择偶年龄上一般都是比自己大5岁左右,如果年龄相差太大,就会存在代沟,不便沟通交流。所以从调查对象择偶的注重点上,便可以看出当代女性对心目中的男性的性别期待。大多数20-25岁年轻人较为活泼开朗、幽默,所以在择偶时也会较为注重这些与自己性格相仿的男性。26-30岁的征婚女性的择偶对象的年龄多数希望为31-35岁(68.8%),俗话说三十而立,这一年龄段的男性正是创业的最佳时期,因此,征婚女性对男性是否有事业心比较看重。同时此年龄段的女性也是待嫁的年龄,对父母的依赖心理可能较强,并开始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比较重视男方是否孝顺老人。宽容忍让是化解家庭矛盾时最好的方式之一,而且此时的她们可能还没有完 全脱离孩子气,所以希望对方能够宽容忍让,这一性格也是能够长久维持家庭的必要条件。31-45岁及45岁以上的征婚女性大多数已经有过婚姻经历,所以此时对男性的年龄的要求已经不是特别注重,而且比较模糊,接受的男性年龄跨度比较大(36-55岁),而这时的男性多事业有成,所以更为注重其是否具有事业心。同时,步入中年后,健康对于每一个人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健康”是承担家庭义务的起码条件,也是夫妻长相守的基础,因此,征婚女性较注重也是自然的。年长者更为注重气质修养以及健康,笔者认为这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职业有关。在调查中,她们大多是退休人员,应是颐享天年,修身养性的时候,所以比较注重气质修养方面。

职业a健康身材容貌户籍老实可靠温柔体贴气质修养好宽容忍让豁达开朗幽默成熟孝顺重情顾家乐观善良无不良嗜好有责任心聪明能干有事业心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001311b10******c***1504111218d***012616e***022202f***000000g***000001h***000100i***000000j***000302 表5 不同职业在自然属性上的择偶差异(单位:个,职业分类如表2)

从职业角度来看,各类职业工作者都很注重责任心,其次便是容貌和健康。但是具体的一些职业,根据其职业特点,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商业工作人员更注重是否有事业心,能否分担其事业上的负担。根据统计结果,一般的体力劳动者对于生理条件也是很关注的,但是笔者认为不能凭此说她们就不重视其他的人品个性,可能是与她们对与婚姻的理解更注重一种外在的和谐有关。

最高学历初中以下健康身材容貌户籍老实可靠温柔体贴气质修养好宽容忍让豁达开朗幽默成熟孝顺重情乐观善良顾家无不良嗜好有责任心聪明能干有事业心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37.5%37.5%25%37.5%022.2%50%0037.5%37.5%00000011.1%25.9%14.8%11.1%11.1%11.1%33.3%010%15%30%52.5%7.5%30%50%12.5%062.5%0高中、中专22.2%14.8%14.8%7.4%7.4%11.1%11.1%22.2%11.1%14.8%11.1%0大专30%37.5%40%35%22.5%15%27.5%17.5%17.5%15%10%5%20%5%012.5%3.125%28.125%53.125%9.375%21.875%本科18.75%43.75%56.35%31.25%25%9.375%9.375%21.875%9.375%18.75%12.5%18.75%21.875%6.25%0硕士以上***000000 表6 不同学历在自然属性上的择偶差异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研究对象的学历不同,但是大体上对于择偶时的自然属性都比较重视责任心以及健康,但是,有些指标则有很大差别。如在成熟和聪明能干方面,只有大专以上高学历者有提到,而乐观却没有提及。而且高学历者对于身材、容貌、老实可靠、孝顺、无不良嗜好、责任心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高中以下学历者,高中以下学历者更加注重感情、是否乐观和顾家。在事业心、善良、健康、气质修养、幽默、善良、开朗、宽容忍让等方面各学历之间没有明显差别。从中可以看出,具有较高学历者更注重一些现代的个性素质,如聪明能干,责任心等,这些都是在现代社会竞争下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同时,高学历者也很看重亲情,如在孝顺上明显比较低学历者注重的比例要高。

在人品个性指标上,还有对其他方面的要求尚未列入表6中,如正直正派、懂生活、人品好、温和等,其中强调较多的有稳重、真诚、综合素质高。笔者认为征婚女性对于这些指标的认同度较高可能是对未来婚姻的期待以稳定、长久为主导,真诚是两个人相处的重要基础,正如有征婚女性提到希望同甘共苦,共同生活;稳重是男人成熟的另一体现;综合素质则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所以社会化即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因此,社会化的外在表现有不同的职业、学历、社会地位等等,而这些不同的属性决定了价值观的不同,价值观往往又影响着择偶。不同年龄的女性所受到的社会化的时间也不同,成长背景也不尽相同,所以,不同年龄的女性的择偶标准存在很大差异。同时,年龄的不同,人生经历,尤其是婚姻经历在女性择偶的时候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她们长期所从 ①①

参考王思斌:《社会学教程》,51-5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事的职业的特点,对其价值观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不同职业,对女性自身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所以,女性在择偶时需要与其共度余生的男性也就与其职业特点有着内在的联系。至于学历,受到的教育水平不同,受到的思想熏陶自然就有所不同,而且思想的深度也有所差异。因此,不同学历的征婚女性在择偶时的侧重点也就各有不同。根据现有的资料,综合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从中可以看出年轻的、文化和职业层次较高的征婚女性在择偶时更为关注对方的具有现代气质的人品个性,而且他们更为看重对方的开朗、幽默、气质修养。文化程度高征婚女性对未婚伴侣的要求更高,无论是对容貌、身材、健康等生理条件,学历、职业等社会经济条件,还是对人品个性的考虑,均多于教育程度较低者。笔者认为这可能是教育程度高者择偶更慎重,他们不仅深谙对方的人品个性对夫妻调适的重要性,以及在择偶时需要对对方全面、综合的了解,而且由于他们自身条件较好,对婚姻期望较高,故对终身伴侣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四 结论和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征婚女性最为关注的是是否有责任感,对社会经济地位的注重也相对较高,与此同时很看重健康。因此,这也体现出征婚女性渴望婚姻安宁、稳定和物质经济保障。当代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女性希望自己的丈夫有适应这种形势的现代素质(有责任心、事业心、高学历、聪明能干等),反映了当代女性的市场经济的意识比较强,也反映了她们比较传统的依赖心理。而且不同年龄、职业、学历的女性价值观的不同决定了其择偶时的侧重点均有所不同。尽管如此,不论是物质经济上,还是思想性格上,由她们的择偶标准可以看出,女性在择偶时普遍有求稳的心理。这也是对当代社会紧张快速变化的生活的反应,也是对男性的一种性别角色的期待,她们更希望男性能给予自己更多的安全感,所期待的男性气质类型大多为多血-粘液混合①,既要有责任心、有事业心、开朗,又要有思想、可信赖等等。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研究所依据的样本并不很全面,而且样本来源途径有较多,但是每种样本数量较少。所以,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概括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样本中少数民族的样本只有4份(回族1份,满族3份),所以对于择偶时,是否有民族因素不能得到验证。但即便如此,这一结果仍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代女性的择偶标准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银河.当代中国人的择偶标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陆宏英.从征婚启事看中国当代初婚青年的择偶标准.池州师专学报,2002.2 [3]钱铭怡、王易平、章晓云、朱松.十五年来中国女性择偶标准的变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 [4]童辉杰.中国人择偶模式在10年中的变化.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参考陈国海:《组织行为学》,40-43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气质类型包括,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①附表1 附表2 数量数量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工作人员服务性工作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国企退休军队干部退休无业伤残学生有固定职专做网店自由撰稿未标注职业总数74***1211134155学历初中以下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硕士以上未标注学历总数8274032147155 附表3

数量年龄20-2526-3031-3536-4041-4546-5051-5556-6060以上未标注年龄总数24382323***5

注:

“暖男”成择偶新标准 第8篇

专家指出,伴随女性在经济上由过去完全倚赖男性到逐渐独立,她们对精神、情感的交流与互动越来越看重。“暖男”懂得换位思考、重视情感交流的特点恰好成为她们的精神需求,成为越来越多女性的择偶新标准。

究竟什么样才能称为“暖男”?记者在随机采访中发现,每个人眼中的“暖男”不尽相同,但可大体归纳为“能给人暖心感觉的男人”。具体来说,与爱人良好沟通、相互理解,或者能换位思考问题,察觉他人情绪,考虑他人利益成为“暖男”的必备特质。

从《北京遇上西雅图》爱家顾家的Frank,到《来自星星的你》外冷内热的都教授,从《爸爸去哪儿》厨艺好、爱孩子的张亮,到世界杯赛场上失利后首先安慰孩子的罗本,荧幕上“暖男”闪耀,打动女人心。

记者了解到,“暖男”成为当仁不让的择偶热门词汇。女性谈到择偶标准时,反映男性气质很强的词汇如“阳刚”越来越少被提及,对脾气温和、性格柔和等的要求却越来越多。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仇立平说,近年来,女性对男性的评价在慢慢发生变化。女性对男性的审美不再完全以阳刚和男子气概为标准,而更多地希望获得男性更多的理解和精神沟通。“这可以看作一种男女平等的趋势。”

党员标准的变迁大全 第9篇

关 键 词:中国共产党 党员标准 变迁 启示

共产党员标准指的是发展党员的衡量标准和规范党员行为的根本尺度,也是对共产党员的本质规定和基本要求。它包括入党资格、基本条件、党员义务和党员权利等内容。正因为“在党的建设中党员的意义和作用这一问题,占有头等重要的位置”,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战斗力作为党的建设中的一个最基本的经验总结。建党90年来,有关入党条件的具体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发生变化的。这既是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和政策的变化所带来的结果,也与当时党所处的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党员队伍的状况发生的重大变化紧密相联。本文试图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关于党员标准的历史变迁进程,总结其基本经验,从而更好地建设党员标准,保持党的先进性。

一、大革命时期:以“发展党员不唯成分”为指导思想,吸收所有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入党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出席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全部是知识分子,当时全国57名党员当中的绝大多数也是知识分子,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党的性质,因为一大通过的纲领明确提出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确定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

经过一年的发展,到党的二大召开时,党的力量仍然非常弱小,党员人数只有195人;党的活动范围非常狭窄,只局限在为数很少的社会团体组织中;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也不很广泛,党员的社会成分也很单一,知识分子党员居多。因此,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强调,共产党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也不是“少数共产主义者离开群众之空想的革命团体”,而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政党”。党的建设现阶段的目标是要把党建设成为一个革命的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为此当前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去,尤其是要到工人中去,集中力量开展工人运动,不断在社会各个阶层群众中宣传党的主张,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扩大党的影响。二大后,党加快了发展党员的工作。党的总书记陈独秀在《各级党部负责同志信》中指出“目前党员数量的增加,乃是第一个重要问题”,同时强调“不急于谋求党员数量上的增加,便是对党怠工,便是一种反动行为”,进而还提出了各地发展党员的计划指标。在关于吸收什么人入党方面,并没有提出党员的社会成分问题,只是强调把承认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作为入党的重要条件。

在注意发展工人党员、壮大党的阶级基础的同时,党的三大和四大通过的党章和决议案则明确规定,可以吸收非劳动者中的优秀分子和农民、知识分子中的革命分子入党,则是对不同社会成分的党员在入党手续和候补期上作了一些区别对待。在“发展党员不唯成分”的党的建设总体思路指导下,“只要他有阶级觉悟及忠于革命,便可加入,不必更有其他条件,何况在此革命时期”,在最短的时间内广泛吸收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中的革命分子,很快就壮大了党的队伍,扩大了党的影响力。历史证明,当时的思路是非常正确的。

在大革命时期,党的组织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党员人数急剧增加,到1927年4月五大召开时,党员人数已达到了57967人。其中工人占50.8%,农民占 18.7%,知识分子占19.1%,军人占3.1%,中小商人占 0.5%,其他成分占 7.8%。这样,中国共产党从一大成立时只有五十多人的小党,不到几年时间就发展成拥有几万党员、且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并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党。根据200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统计,从1921年7月到1927年4月止,各个历史时段党员人数如下表所示:

1921年7月 57人

1922年7月 195人

1923年6月 420人

1925年1月 994人

1925年9月 3164人

1926年2月 8000人

1926年4月 11000人

1926年7月 18526人

1927年5月 57967人

从表中不难看出,党的组织力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首先应归功于党的纲领及其组织路线的正确。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各阶层人民群众中已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们纷纷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救亡运动,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和人民解放;全体共产党员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团结奋斗,不计个人得失,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的事业,有的同志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宝贵的生命,共产党正是靠艰苦努力的实干精神和胸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才最终打拼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

二、大革命失败后到瓦窑堡会议前:发展党员的“唯成分论”倾向盛行,党员队伍受到重创

大革命失败后,八七会议提出了党员的社会成分问题,强调党员成分的工农化,大批吸收工农分子入党,此后,党内出现了“唯成分论”倾向,并一直持续到1935年底的瓦窑堡会议召开前。

八七会议通过的《党的组织问题决议案》称:“党的指导机关里占大多数是知识分子及小资产阶级的代表”,“许多工会之中指导者的党员也不是工人,而是学生、知识分子”。1927年11月,在“左”倾盲动主义错误的指导下,中央临时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最近组织的重要任务决议案》,认为:党组织的主要缺点就是“本党领导干部并非工人,甚至于非贫农而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党的领导成分“竟留在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分子手中”。“这种组织成份,就是武汉反动以前本党政策机会主义孟什维克主义的策源地”。从中不难推理,党已把党员的工农成分少、领导机关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占多数看成是党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产生的组织根源。基于这样的认识,临时中央政治局提出当前党的最重要的组织任务是要用工农分子的新干部替换非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干部,使党的指导干部中无产阶级及贫农的成分占最大多数。因此,在入党条件上倡导“唯成分论”,片面强调党员的工人成分。

1928年7月党的六大虽然注意到了要“克服工学界限”,不能把反机会主义变成反知识分子,但在组织问题上仍片面强调党员成分的无产阶级化和指导机关的工人化,并把党员成分的无产阶级化作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在入党条件上也作了严格的规定。六大还提出要注意中心区域和城市党的发展和巩固工作,吸收广大积极的产业工人入党,建立坚强的工厂支部并健全支部的组织生活,改变工农成分的比例,以建立党的无产阶级基础。应该承认六大的这一提法,也有它的客观原因,主要是当时党员的工人比例实在是太少,六大召开时,党员人数已恢复到了四万多人,其中农民占了76%,而工人只占10%且多为失业的或小企业的工人。有人据此推出,认为从党员成分上来说,党已失去了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共产国际更是认为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主要成分应是工人,而中国共产党不符合这一模式,创建初期主要是知识分子,后来又多数是农民,如果现在让党远离城市产业工人,就会失去无产阶级基础,而成为农民小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

应该说,共产国际和党的一些领导人对中国共产党由于党员的工人成分比例过低而有可能丧失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担心是真诚的,但是他们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状况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特殊的社会阶级构成所决定的。大革命失败后,敌人在中心城市建立了牢固的统治,根本不允许党在城市立足,党只能被迫把革命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这一社会条件下,必须根据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要求,探索出解决党的建设的新办法。对此,1929年12月古田会议通过的决议认为决定党的性质的不仅仅是党员的成分,根本上还是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纲领导。

然而,当时的中央仍然是左倾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发展党员“唯成分”的倾向不断加剧。“立三”路线统治全党时期,要求“在征收党员的问题上,根本的注意力应当集中在征收大产业的工人”。1931年3月通过的《中央关于发展党的组织决议案》 和1931年5月通过的《关于苏维埃区域党的组织决议案》都要求把发展党组织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工业中去,多建立新的产业支部,加紧吸收产业工人入党。为此,不惜降低党员发展条件,搞大规模的“突击入党”。1932年9月,中央要求全党在十月革命十五周年纪念节运动中“三倍扩大党的组织”。与此同时,王明等人认为在革命队伍内部一切从异已阶级出身的分子都是不可靠的,把一大批经过革命锻炼的、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知识分子干部排挤出领导岗位,还发动革命根据地的肃反运动,使大批优秀党员干部、红军指战员惨遭杀害,最后,红军在反“围剿”战争中接连失败,革命根据地丢失,红军不得不长征。由此可见,这种“唯成分论”的党员发展思想酿成了严重的后果,给中国革命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几乎断送了中国革命。

三、从瓦窑堡会议到新中国成立:打破左倾关门主义错误,重视吸收各阶层的优秀分子入党

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中央有必要制定出适合新情况的完整的政治路线和战略方针。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提出,根据形势和任务的新变化,党必须反对在发展党组织中的关门主义倾向,扩大与巩固党,并对过去长期存在的过分强调党员出身的“唯成分论”提出批评。会议通过的决议明确提出:“能否为党所提出的主张而坚决奋斗,是党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社会成分是应该注意到的,但不是主要的标准。” 瓦窑堡会议克服了长期存在的关门主义错误,把发展党员的政治标准摆到主要位置上。

由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制定与实行,党的影响与威信在抗战中不断扩大与提高,大批革命分子要求入党,这也给党的发展提供极其有利的条件。为此,1938年3月,中央作出了专门发展党员的《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指出:“打破党内在发展党员中关门主义的倾向”,“大胆向着积极的工人、雇农、城市中与乡村中革命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坚决勇敢的下级官兵开门”。决议发出后,大批革命分子入党;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组织不纯和思想不纯的情况。某些地方党部为追求新党员的数字,便进行发展党员的突击运动,导致一些阶级异己分子和投机分子混入党内。同时,对大批新党员也急需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因此,中央又于1939年8月作出了《关于巩固党的决定》,指出:“为着巩固党,必须详细审查党员成份,清刷混入党内的异己分子(地主、富农、商人),投机分子,以及敌探奸细。” 经过审查和整顿,纯洁了党员队伍,大大巩固了党的组织,增加了党的战斗力。

抗战爆发后,大批知识分子走进革命队伍。党中央对知识分子的入党问题给予了关注。毛泽东在《反投降提纲》中明确指出:“没有革命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是不可能胜利的……” 1939年12月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指出:“三年以来,我党我军在吸收知识分子方面,已经尽了相当的努力,吸收了大批革命知识分子参加党……但许多军队中的干部,还没有注意到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还存着恐惧知识分子甚至排拆知识分子的心理”,“许多地方党部还不愿意吸收知识分子入党”。“因此,今后应该注意:一切应该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加入我们的军队,加入我们的学校,加入政府工作”,“并按照具体情况将具备了入党条件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吸收入党。” 党明确规定了吸收知识分子的措施,大量提拔和任用知识分子出身的新干部,使我们党员干部的社会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比重增加。据陈云统计,到1940年下半年,党政方面的中下级干部中提拔的新干部比例占总数的85%,而新干部中大多数是知识分子。军队中的情况也基本相似。

为克服“唯成分论”的思想在今后发展党员工作中的影响,党的七大从理论上回答了党员出身与政党性质的关系问题,刘少奇在代表中央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此作了经典性的论述,指出:“仅仅是党员的社会出身还不能决定一切,决定的东西是我党的政治斗争与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思想教育、思想领导与政治领导”。毛泽东在七大的讲话中也指出:出身和入党不同,这是两件事。入党还有一个组织入党与思想入党的问题,只有思想入党才是真正的入党。党的七大在毛泽东党建思想的指引下,较好地做到了有成分论而不唯成分论。

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党将一切愿意为党的纲领而奋斗的积极分子,特别是广大优秀知识分子吸收到党内,壮大了党的队伍,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提高了党的社会影响力和凝聚力。到1949年底,全党党员总数448.8万人,其中,工人11.2 万,占2.5% ;农民267.6万,占59.6%;军人107.6 万,占 24%;职员49.8万,占11.1% ;学生3.6万,占 0.8%;其他社会成分9万,占2%。各阶层先进分子和优秀分子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党的队伍得到了空前的壮大。

四、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结束后:对发展党员的成分有所限制,一批优秀分子被拒于党的大门之外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长期奋斗的党变成了一个执掌全国政权的党。这种历史方位的变化,迫切要求党相应调整入党条件。刘少奇在《为更高的共产党员的条件而斗争》的报告中指出:“必须是成分好,历史清楚,对党忠诚,有实际的阶级觉悟并表现积极,又懂得共产主义与共产党事业,愿意遵守党章的人,才应该被接受为党员”,在这里,把“成分好”作为入党的第一要件。应该说,建国之初,为了巩固新政权,提高党员条件是必要的,但是把“成分好”作为入党的第一要件,又使党的入党条件带上了“唯成分论”的色彩。

1951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关于发展新党员的决议》指出:“目前首先应该着重在产业工人中吸收新党员与建立党的组织。这是党在城市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必须严格防止反动分子和投机分子钻入党内。” 同时,针对“土改”后一些党员向富农化方向发展,严重危害党的形象、性质,1952年6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处理农村中富农成分的党员的党籍问题的新规定》规定共产党员不准剥削他人或有参与剥削的行为。八大新党章第一条明文规定:“任何从事劳动、不剥削他人劳动的中国公民,承认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并且按照规定交纳党费的,都可以成为本党党员”。八大党章在当时是有积极作用的,适应了当时的形势和任务需要,但也应该看到,八大党章关于剥削阶级不能入党的规定,事实上把一大批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关在了党的大门之外,使党失去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50年代中后期,党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和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错误的估量,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歧途上越陷越深,并最终酿成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这段时期,党在入党条件的问题上陷入了两个误区:一是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问题。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接受了我国有“两个剥削阶级”的错误判断,并把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划入剥削阶级的范围,这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判断。二是阶级划分的标准问题。1958年11月,毛泽东在武昌会议上提出了“政治思想上的阶级”问题,并以此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之一,这又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事实上,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剥削阶级的政治影响和思想残余在一定范围内也存在着;但遗憾的是,党内认为只要社会上还继续存在着剥削阶级的思想残余,就认定这个阶级如同以住那样还继续存在着。这就直接导致了党在组织路线上的失误,在发展党员的条件下,党把知识分子阶层排除在党的大门之外,许多知识分子中的优秀分子由于其阶级属性问题入不了党。

文化大革命更是把这种限制达到了极致。1967年10月,毛泽东提出“要吸收那些朝气蓬勃、富有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勇于在阶级斗争中冲锋陷阵的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入党。” 党的九大、十大更是造成了入党条件上的混乱。党的九大在党章第一条中明确提出党员必须是“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贫农、下中农、革命军人和其他革命分子……”,在八大党章排除剥削阶级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排除了上中农和中农,发展党员“唯成分论”的倾向达到了空前高度。党的十大仍沿袭九大的规定,强调“唯成分论”。林彪、江青集团也正是利用了九大、十大通过的党章,使其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合法化。一方面加紧迫害老干部,为他们夺取中央和地方的领导大权扫清障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为他们所用的造反派入党,积蓄反革命力量。他们的倒行逆施造成了党在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的严重不纯,党员队伍素质不断下降,许多党组织长期陷于瘫痪状态。据统计,1965年全国党员1871万,1976年发展成为3507万,党员人数在十年内几乎翻了一番,当时检查,就发现了有15%的人不够党员条件。

五、“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至今:逐步扩大党员的社会阶层,知识分子入党受到了重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一时期,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政策逐渐转变,对知识分子不再提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并强调要大量吸收优秀知识分子入党。在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向广大知识分子宣布,“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其后,科学教育文化战线首开拨乱反正的先河,知识分子得到了正确的评价。1981年5月,陈云提出“党应该重新作出大量吸收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入党的决定”。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对党员条款进行了修改,把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军人并列。1990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指出:“知识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对知识分子队伍的基本估计,没有也决不会改变。” 这说明建国后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在经历反复之后得到了稳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中国的社会阶层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除了阶层内部构成的复杂化和阶层之间的界限模糊外,又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而且在新的社会阶层中确有不少优秀分子,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纪守法,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的还在政治上要求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愿意为实现党的纲领而奋斗。但在吸收新阶层特别是吸收民营企业家、私营企业主入党问题上,党内存在激烈的争论。一些人从传统观念出发,认为新阶层中很多人拥有较多的资本,有的甚至雇用工人、剥削剩余价值,应该属于剥削阶级的范畴;而我们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吸收有产阶级入党将会改变党的性质。在这种观念主导下,1989年8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明确规定:“我们的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私营企业主同工人之间实际上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不能吸收私营企业主入党。”

这种新阶层要入党而组织上不让入党的情况,给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带来了难题。在新情况与传统观念的纠结面前,党如何把握才能既不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保持鲜明的阶级性,又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阶层构成变化的实际,顺应民心民意,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党组织的覆盖面,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既不会用传统的眼光看待新的社会阶层,谈“有产”色变,视“私有”为猛兽,又有效地防止以经济实力强弱、为社会捐助财物的多少、个人名气大小作为吸收新党员的标准;同时还能正确处理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和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中发展党员的关系,这是一个需要党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难题。为此,江泽民站在时代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气魄和胆识明确指出:“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合党员条件,是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同时也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而不断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在这种认识基础上,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把“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纳入到允许申请入党的人员的范围,实现了我们党在党员标准问题上的重大突破。十七大党章坚持了这一正确的党员标准。允许“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回答了人们长期关心而又困扰人们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发展党员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六、中国共产党党员标准变迁的历史启示

通过对党的90年历程的考察不难看出,在党员标准问题上既有坦途,也有弯路;既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当然,这其中,“正确的一面”是主要方面,否则,我们党也就不可能从最初只有五十多个党员的非法小党成长为今天拥有八千万党员的执政大党。不过,“错误的一面”也不容忽视,它曾经使我们党的发展反复遭受挫折,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科学而严肃地总结党的组织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党的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有益的启示,才是我们今天所要做的最富建设性的事情。

第一,党的政治路线决定一切,制定入党条件必须围绕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政治路线正确与否决定着党其他所有方面尤其是党的组织发展方面的生存空间与发展前景。什么时候党的政治路线正确,党的组织路线就正确,入党条件就正确、合理,贴近实际,党的组织因此就得到壮大发展,反之亦然。在民主革命时期,以遵义会议为界标,前后反映就十分明显。大革命时期,党为了团结一切革命力量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广泛吸收各阶层的革命群众,党员人数呈几何级增长;而大革命失败后,党受左倾教条主义者控制,组织上搞领导机关工农化和入党唯成分论,党员人数急剧减少,差点断送了中国革命的前途。遵义会议之后,党找到了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吸收各阶层革命分子入党,迅速壮大了党的组织力量,尽管其中也有一些小的失误,但也能很快得到纠正。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指引,在经过艰苦卓绝的二十八年的斗争后,终于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一天。

第二,发展党员不能迷信外国经验和照搬现成模式,要从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独立自主的党建道路。国情是影响党的政治路线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制定入党条件时必须予以考虑的一个重要出发点。瓦窑堡会议召开后,党高举抗日救亡的大旗,广泛吸收一切愿意为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各阶层革命群众,使党的队伍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强大的组织基础。再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转型,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与此同时也伴生出各种社会矛盾,这是一个国家正常发展中所出现的必然现象,也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党和国家带领全国人民在新世纪头二十年追求的宏伟目标。发展社会新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入党顺应了这样的时代要求。

第三,必须坚持从斗争和生产实践中去考察,入党重在实际表现,不能搞唯成分论。判断一个党员是否合格、是否应该被吸收进党的队伍,最根本的是看他行动如何,看是否做到了入党条件中所规定的各项要求。党员的社会成分是影响党的性质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党员的社会出身不能代表党的性质,更不存在所谓“天生的”党员。任何社会出身的党员如不经常进行党性锻炼,不加强思想政治的学习,不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都会掉队。在这方面,我们党有过惨痛的教训。八七会议把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党的领导机关知识分子化,因而强调改造党的领导机关,使之工农化。从后来的实践看,很多引进党的领导机关的工人干部,他们的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都比较低,难以胜任领导工作并发挥应有的作用,且关键时刻也有变节投敌的。这说明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始终没有弄清“党的性质是由什么决定”这一基本问题。在吸收什么人入党这一问题上,既要看他的社会成分,又不拘泥于他的出身,主要看他们是否拥护党的纲领和章程,是否愿意为党的主张而奋斗,这才是我们吸收党员入党的根本之策。

第四,必须坚持先进性标准把革命或建设中的先进分子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以先进性保证党的纯洁性。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员个体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始终坚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使党的组织系统更加严密和纯洁。早在1925年10月,中共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中,针对当时党员发展片面追求数量的问题就提出了:“党员在质量上不发展,单是在数量上发展,不但无益,而且足以使党的组织更加松懈。”此后,党员质量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中共十三大报告也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和作用,主要地不是取决于党员的数量,而是取决于党员的质量,取决于他们执行党的路线的坚定性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只有发挥广大党员的革命能动性,以他们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和模范工作给人们以信心和力量。事实也已证明了必将不断证明,在敞开党的大门的前提下,只有牢牢坚持先进性的条件严格发展党员,坚持“大胆发展又不让一个坏分子侵入”的方针,才能克服把要求入党又符合入党条件的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拒之门外的错误做法,扩大了党的队伍,又纯洁了党的组织。

上一篇:形容放弃的优美语句下一篇:《三字经》经典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