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

2024-09-18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精选6篇)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 第1篇

河南理工大学

2012年暑期“两课”社会实践

专业:车辆工程

年级:2010级

班级:车辆10-2班 姓名:种宁宇

学号:***2年08月20日

对河南省农村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调研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河南省项城市郑郭镇北街行

调查主题:现阶段河南省农村家庭主要

调查人员:种宁宇

调查报告 2012.08.05-2012.08.20 河南省项城市郑郭镇北街行政村 政村村民 经济来源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经济能力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在逐步提高,但贫富差距也越来越严重, 有不少低收入农户的收入水平远远跟不上经济增长的步伐。虽然我们对于农村家庭经济来源这个领域的调查比较陌生,但是我们从小生活在农村,熟悉农村的情况,加之我们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和理论性文章,逐渐的了解到农村家庭经济来源问题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中国农村占大多数的现状之下,农村的经济发展关乎国计民生,对于农村家庭经济来源的了解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只有在了解了中国广大农村家庭经济来源的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地探究其原因,探讨增加农民收入的策略和途径。此行调查的目的旨在了解通过实地采访调查了解河南省项城市农村家庭经济来源现状,分析影响农村家庭经济来源的因素,探讨解决途径和对策。

正文

一. 对调查情况的概述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关于农村家庭经济来源的调查对象为河南省项城市郑郭镇北街行政村村民代表。本次所选取的调查对象均为具有代表性的对象,调查对象分布在各个不同层次,有具有普遍化的对象,也有具有特殊性的对象。

郑郭镇简介:郑郭镇位于项城市东部,沈丘、项城两城之间,北隔沙颖河与淮阳县窦门乡相望,素有“鸡鸣闻三县”之称。漯阜铁路、漯界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横贯东西达十八公里,区位、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全镇总面积75平方公里,辖29个行政村,75个自然村,315个村民组,6.4万人,5.6万亩耕地。

二. 农户收入状况分析:

从收入构成可以看出,农民来源于第一产业收入较少,来源于二三产业的收入较多,尤其是外出务工收入占总比例最高。真正纯农业收入很低。通过以上分析,目前,我家乡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靠外出务工收入,从调查出的外出务工人数占总劳力人数近81%的比率来说也是如此;在农村单靠农业生产生活将十分困难。

三. 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农民家庭收入还很低,加上生产、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在短期内增收还很困难。

1.分析当前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低,增收困难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农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虽然被调查的农户中,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占大多数,但近年来农村家庭开支逐年加大,尤其是教育、住房等到方

面支出更大,致使被调查的约70%以上的农户全年没有结余,稍有变故就得负债。

(2).增收速度缓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的情况比速度大大降低。据资料显示,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而1997年以来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差距很大。按照到 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的目标要求,农村人均收入每年的增长率要达到12.2%,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乡差距加大。近几年来,尽管国家相继出台一些有利政策,农民增收速度可以超过5%,但是仍然落后于城镇居民,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4).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

种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

四.促进邵东县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对农村家庭劳动力的技术培训

我国大多数农民只能从事简单传统的耕作或只有从事传统的农业经验和技能,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要发展技术含量高、价值量大的农产品,农民必须掌握一定的农业技术。针对邵东县农村家庭劳动力文化水平不高这一特点,要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就必须加强对农村家庭劳动力技术培训。通过各种培训,尽快帮助农村家庭劳动力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使他们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成为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劳动力,成为种田的能手。要提高农村家庭劳动力农业技术水平,我们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建立农业技术人员责任制度,使市、县、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村指导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第二,在农村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免费培养农村技术骨干,然后进行全面推广。第三,财政应加大对农业技术培训的投入,农民掌握致富技术后利于建立农民致富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对农村家庭劳动力的信息服务

制约农民经济收入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一是技术,二是资金和信息。市、县、乡(镇)各级党政组织应加强对农村家庭劳动力的信息指导,建立畅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农村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其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因而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东西往往卖不出。为了减少其从事农业经营的盲目性,各级党政干部必须加强对农村家庭劳动力的信息指导。同时,各级党政组织应帮农民牵线搭桥,帮助农民建立畅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建立帮助农村家庭致富的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度

要增加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需要调整农业经营结构,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信息指导。但只有这些措施还不行,还需要建立保证这些措施得到真正实施的保障机制,这样才能使这些措施不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要使这些措施能够得到真正实施,必须建立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度,把发

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作为考核党政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

(四)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科技,增强农村家庭的增收实力,激发其创造力。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源投资。劳动力素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极为显著。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基础薄弱,使大批农村青年丧失了接受高等教育和融入城市社会的机会。一方面,政府在支持九年义务教育执行力度的基础上,加大财政对农村文化科技教育事业的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农业职业教育以及农技推广和信息交流等非正规教育形式,激励和帮助农民增收。当前,科教兴农的重点应该放在两个方面:培育、引进、推广良种,扩大农产品的门类,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外在表现;搞好人才培训,把农业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五)大力发展农村小型加工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村家庭经济收入。

据我们调查了解,很多人之所以外出务工,是因为在家务农的收入太低,空闲的时间没有其他的事情可以做,浪费时间和劳动力。若我们可以在农村开办一些农产品或其他加工企业,使得务农空闲时间的劳动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的话,那么,将会改变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单一的现状,使得其既能务农,又能在本地务工,充分利用劳动力,大大增加农村的经济收入。同时,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不会只能卖“原农产品”,这样可以一举两得。

五.调查报告总结

实践已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这是我参加这次社会实践的目的之一。

社会上的很多东西单从课堂上是难以得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农民的现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我们的才干。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 第2篇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间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中,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像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供了不少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等等。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今后他还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已有的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做出理论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含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形式相互连接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间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中,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像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供了不少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等等。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今后他还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已有的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做出理论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含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形式相互连接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间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中,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像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供了不少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等等。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今后他还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已有的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做出理论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含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形式相互连接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间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中,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像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供了不少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等等。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今后他还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已有的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做出理论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含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形式相互连接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间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中,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像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供了不少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等等。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今后他还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已有的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做出理论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含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形式相互连接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间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中,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像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供了不少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等等。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今后他还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已有的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做出理论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 第3篇

古典政治经济学兴起于17-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近代政治哲学的诞生, 而近代政治哲学是对古典政治哲学实行决裂和反叛的产物。近代政治哲学彻底修正了古典政治哲学对人性的理解, 用人的权利取代德性和义务作为人性的新根基:文艺复兴时代人本主义的核心理念是, 原来那些基于人性的欲望并非罪恶, 而是一些合理的需要;启蒙运动的本质是通过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和传播把人天性中的自私转化为开明的自利, 使之成为公民社会的稳固基础。

在西方政治哲学的传统中, 对社会的理解总是由哲人们从先验的观念论出发构造某种具有终极意义的人性概念和制度规范, 比如霍布斯、洛克等人的契约论思想, 就是把政治社会视为以个人利益为目的的理性的创制物。大约从孟德斯鸠开始, 近代政治哲学的方法发生了从先验观念论向经验主义的转变, 开始考虑到地理、风俗、人口、贸易等物质环境因素对政治的影响。作为这次方法转向的重要结果, 斯密以政治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取代传统政治哲学的先验建构, 开创了西方学术史的新时代。现代社会是一个经济型社会, 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就是现代社会的政治哲学, 它绝不是一个与政治哲学完全分离的异质性学科领域, 而是使经济取代伦理上升为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议题。

二、古典政治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为马克思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这就是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新科学对社会的发现。“政治经济学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理论分析”, 它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作原理的理论平台上, 探讨了资本积累与阶级冲突、生产逻辑与分配正义、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等一系列现代社会中的重大政治问题。以政治经济学为出发点,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本身的逻辑与历史结构进行了更彻底的否定和批判。马克思认为, 斯密的价值论包含着内在矛盾, 这反映在其方法的二重性:一方面, 他要研究诸经济范畴的内部的关联。另一方面, 他又依照这种关联在竞争的现象中, 在一个不科学的观察者眼里, 并且在一个对资产阶级生产过程实际抱有私利的人眼里表现出来的模样, 加以叙述。前一种方法正确地表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关联, 马克思称之为“资产阶级体系的生理学”;后一种方法则只是对资本主义外在现象的描述。斯密政治经济学方法的这种二重性产生了双重历史后果:前一种方法为英国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剥削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后一种方法则成为庸俗经济学和各种功利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前提。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到社会主义理论, 李嘉图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 继承了斯密方法的革命方面, 在揭示“资产阶级体系的生理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

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就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存在方式的批判, 资本主义的“内部联系一旦被了解, 相信现存制度的永恒必要性的一切理论信仰, 还在现存制度实际崩溃以前就会破灭。”与政治经济学家不同, 马克思不是要提出一种新的关于财富生产的经济理论, 而是要对政治经济学的财富理论予以根本性的批判, 以此中止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自然规律”, 实际地实现社会关系形式的变革。所以,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反经济的理论, 这种批判拒绝回到政治经济学, 然而恰恰相反, 科学是一种对抗性的运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并没有止步于对经济的实证分析, 而是要在社会和历史的更大平面上, 把实证研究引入到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批判和伦理批判这样一个总体性理论规划当中。它表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必然导致社会革命,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将扬弃资本主义, 从而实现人性的复归。于此, 马克思的工作以更高的政治诉求和理论思维回归到政治哲学的先验界面。“正如经济学家是资产阶级的学术代表一样, 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无产者阶级的理论家。”马克思的这个论断表达了他自己的经济学研究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区别, 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必然通往社会主义。对于马克思而言, 资本主义并非是不正义的, 但却是非人性的, 它处处表现为人类生活的异化状态。资本主义是这样一种生产体系, 它建立在劳动力被当做商品进行买卖的基础上, 结果在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同时造成大面积的社会贫困, 并使人的个性受到压抑。对于古典政治经济学而言, 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形式与内容是分离的, 从斯密到李嘉图, 劳动越来越被实证化, 最终仅仅视为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这必然导致遗忘生产与人的生活、经济与社会制度的总体性联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和雇佣劳动的考察, 则是要在历史学和社会学的更大平面上, 勘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结构和存在论前提。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基于这一见解:生产决定分配, 消除物化社会关系不可局限于分配正义问题, 必须诉诸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革命。这既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根本观点, 也是马克思超越早期社会主义者从分配正义入手所达到的新的理论境界。马克思认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曾经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它“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 与资本主义相比, 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的崇拜, 只有在资本主义时代, 自然才表现为服从于人的需要的力量。尽管如此, 古代的观点仍然比现代崇高得多, 因为它把人当做生产的目的。而现代观点颠倒了这种关系, 把资本积累当成生产的目的。然而, 自由王国只有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 人之为人的自由并不需要为摆脱资本主义物化逻辑的制约而放弃现实中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占有, 而是运用物质的力量将人性从物化逻辑下解放出来, 变成自由的自主性。

参考文献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 第4篇

【关键词】马克思;货币理论;主要内容;现实价值

一、马克思货币理论的主要内容

1.货币的产生

马克思认为货币首先是商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货币首先从商品的价值表现开始,而商品的价值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表现出来。商品关系发展的早期,商品交换只表现为直接的商品交换,也就是物物交换,还不需要独立的价值表现形式。随着商品关系以及商品生产者的社会性质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伴随着价值形式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到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到最后的货币形式,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也逐渐由个别等价物发展到特殊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最后由金银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

货币的本质是从揭示货币起源之谜中阐述出来的。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集中体现了商品的交换关系,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货币表现出来,货币同其他商品的交换关系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因此,“从表面上看货币是‘物’,货币形式体现的是物与物的关系,但其背后隐藏的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说:“正是商品世界的这个完成的形式----货币形式,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他们揭示出来。”

3.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本质表现的是货币的社会属性。货币商品除本身具有使用价值外,还取得了形式上的使用价值,即货币具有特殊的社会职能。首先,货币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中介,因此也是商品流通的中介,正是货币的流通手段,使本身不能运动的商品流通起来,实现了物与物的交换所反映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恰好决定了货币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其次,货币具有支付手段的职能。“一个商品所有者出售他现有的商品,而另一个商品所有者却只是作为货币的代表和作为未来货币的代表来购买这种商品,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

4.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实际上是说明了货币流通对商品流通的依赖关系,因而是货币流通同商品流通相适应的规律。马克思指出:“商品流通直接赋予货币的运动形式,就是货币不断地离开起点,就是货币从一个商品的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或者说,就是货币流通”。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究竟需要多少货币量,这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

二、马克思货币理论的现实价值

1.对繁荣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对货币问题的研究构成了马克思的货币理论。研究马克思的货币相关思想有助于提高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认识水平,为货币理论的现代发展提供多学科视角,进一步深化我们对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从整体上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

2.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和完善时期,与之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也未完全确立,在社会上就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价值困惑和道德冲突,人们片面追求资本的增殖导致社会犯罪、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这些都是价值困惑和道德缺失在现实中的反映。重温马克思的货币哲学思想,理性地看待货币、资本,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当务之急。我们只有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防范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克服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的贪婪、腐败、道德堕落、极端利己主义等丑恶现象,不要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更加注重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3.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货币本质培养健康的货币观

当代中国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就要对有可能出现的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保持高度的警觉。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统摄市场经济,防范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的各种丑恶现象。研究马克思的货币理论,继承和发扬马克思理论中的人文价值关怀,用批判的眼光客观地看待市场经济的历史作用,有效地约束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当代中国人需要一种成熟、健康的货币价值观。同时,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货币本质,深刻理解货币与人性、货币与人的价值、货币与自由及货币与交往的关系,培养健康的货币心理,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滋生蔓延和对人性的侵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最终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作者简介:杨柳(1991—),女,汉族,辽宁营口人,法学硕士在读,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 第5篇

一、马克思货币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1.马克思关于货币的论述关于货币的起源,马克思认为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随着商品交换矛盾的日益扩大,价值形式也开始不断扩大,并最终演进为货币的形式。关于货币的本质,马克思指出货币就是一种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职能主要具有以下 5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以及世界货币。最后,伴随着现代信用和金融制度的形成,以银行券、商业票据为代表的银行券产生。

2.货币转化为资本马克思说: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货币是商品交换的最后产物,而每一轮新资本重新出现在市场上的过程就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马克思认为,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六个区别,即:第一、流通形式不同;第二、流通顺序不同;第三、流通中的货币具有不同的特点;第四、流通的目的不同;第五、流通的形式不同;第六、流通的限度不同。资本的总公式是 G-W-G,这个公式也表现出来资本运动的基本特征。商品和货币的流通并不能刺激资本的形成,资本形成的首要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而是商品经济中必然存在的一种现象。

3.虚拟资本虚拟资本的形成被称为资本化。因为虚拟资本是指企业生产中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价值,而现实资本是指企业股票的资本价值,所以虚拟资本的价值并不等同于现实资本的价值,它们是相互独立的。作为一种纸质副本,虚拟资本价值的变动与现实资本价值的变动毫无关系,也就是说虚拟资本同货币资金的运动并无关联。

虚拟资本的价值主要通过证券、股票等投机性活动实现,因此,随着虚拟资本的不断膨胀,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也会显着提升。

二、马克思货币资本理论的现实意义

1.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施行和市场经济运行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的货币资本是“第一推动力”的理论表明:对社会生产起决定作用的是货币资金。着也就是说货币资金的投放数量和投放方向是影响金融市场和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因为货币资金的投放数量也与资本运动和市场规模紧密相联,所以它也能影响到产品的生产结构、生产规模以及生产速度等,进而影响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如果货币投放数量大于实际所需数量,那么加剧通胀压力,造成物价上涨;如果货币投放数量小于实际所需数量,又会造成产品积压、经济萧条。

2.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正确应用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的货币资本积累理论提出:货币供应量的扩大既能促进经济增长,也能阻碍经济增长。根据调查资料显示,近几年来我国的 M2/GDP 都远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自 2005 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随着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不断加快,国外热钱也开始不断涌入我国资本市场,使得我国的货币供应量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资产市场价格的上涨,但是也加剧了通胀压力,对经济增长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3.对于我国新阶段的金融改革具有指导意义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重,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开始进入减速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必须要加强产业结构升级,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以统筹城乡发展,但是,这些战略举措都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来进行支撑,由于我国目前金融体系中的资金来源重要以短期资金为主,因此造成了严重的借贷期限错配问题。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要尽快完善金融市场,引进更多的长期资本。与此同时,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立起长期资本的投融资体制。

4.对于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提出:适当的虚拟资本能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快速向前发展,同时,它也能扩大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高风险、高利润是虚拟资本的显着特点,当实体经济中的大量资本开始流向虚拟资本时,会导致实体经济投资的大量减少,对其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害。而且虚拟资本也容易引发投机行为,造成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同时还能诱发金融危机,严重威胁到市场经济健康平稳运行。

三、总结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货币资本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货币政策的正确应用、实体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也并不表示货币资本理论能有效解决我国金融市场出现的所有问题,事物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任何事物都会有其局限性。因此,在生活实际中,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理论,要在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建立起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货币制度。

参考文献:

[1] 姚华 , 刘涛.论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基本内涵及现代意义 [J].山东电大学报 ,2010(04)。

[2] 段文阁 , 冯继康.马克思货币理论的逻辑内涵及现代价值 [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 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04)。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范文 第6篇

价格标准:价格标准是货币重量单位,是用来衡量货币金属本身的量的,通常由国家法律规定。

商品的价值:由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过程,它是人类社会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具体劳动反应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

2、抽象劳动是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实际上就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一、简述马克思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答:

1、内容: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全部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

2、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公式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同单位货币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3、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流通规律的公式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全—赊+到期—抵消)/(同单位平均速度)

4、纸币特有的流通规律是,它的发行量要适应由于货币流通规律所决定的金属货币需要量。纸币的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引起的纸币贬值,这种现象叫做通货膨胀。

二、价值规律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答: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量来进行。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三、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如何?

答:商品的二因素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或者说是物品的有用性。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中无差别一般人劳动的凝结,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处在一种统一与矛盾的关系之中。其统一性是指商品的两个因素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缺一不可。一方面,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物质承担者,另一方面,使用价值也必须承担价值,才能成为商品。其矛盾性是在于商品的两个因素相互排斥、对立。对商品生产者来说,他生产商品,并不是为了直接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从而关心使用价值。同时,商品生产者为了取得价值,就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出去,即两者分离,价值和使用价值才能实现。只有完成商品交换,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也才成为社会使用价值,从而使商品的内在矛盾得到解决。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是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具体劳动过程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质,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

四、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答: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使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减少,从而降低每一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但是由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有减少,因此商品依然可以按照原来的价值量进行出售。

剩余价值:劳动力的使用创造的价值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的差额。

不变资本:资本家投在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的资本。可变资本: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

绝对剩余价值: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所生产的商

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额外剩余价值。

一、怎样理解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为什么说剩余价值不

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再流通中产生?

答:G-W-G’。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价值增值和等价交换的矛盾,或者说,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的而矛盾。

在流通中,如果等价交换,必然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如果不等价交换,市场上的每一个人都同时是买者和卖者,他加价卖出东西,同时也会买进别人加价卖出的东西。即使是市场上总有一些人可以低买贵卖,他赚得的钱正是别人失去的。交换的结果,只是原来的价值量重新分配,从整体上看,并无增加。

而如果离开流通领域,商品所有者就只能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即商品的价值是由他自己的劳动创造的。但他的一份劳动只能形成一份价值,不能在形成一份价值的同时,又形成另一份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

二、为什么说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

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工资怎样掩盖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答:实际上,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无法出卖。因此,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这是因为:第一,如果说劳动是商品,那么它就有价值,可是劳动并无价值。第二,如果说劳动是商品,那么它必须是能够独立存在的东西,并且要是在出卖之前就已经存在。然而,只有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力支出时,劳动才真实地存在。第三,如果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而工资是劳动的价值,那么,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交换来看,不是否定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否定价值规律,商品资本:通过商品转化为货币,一方面补偿预付在生产要素上的货币资本价值,另一方面实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最终完成资本增值的全过程。

二、产业资本循环的条件?

答:

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的各阶段在时间上依次继二者必居其一。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但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似乎工人的全部劳动都是有偿的,因此,工资的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资本积累:资本家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的,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价值构成。

一、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答:个别资本的扩大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进行。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剩余资本化来增大资本额,扩大生产规模。积聚是积累的直接结果。

资本集中指把原来分散的资本合并为一个更大的资本,扩大生产规模。

关系:积聚是规模扩大的生产,集中式单纯改变既有的资本的分配组合

二、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条件?

答:资本的积累的进行必然带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趋势,表明资本对劳动的需要的减少,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的相对人口过剩。相对过剩人口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使资本家可以及时找到可供剥削的劳动力;第二,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

产业资本: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经营的,投在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产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顺序地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过程。

资本的周转时间:是指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价值增值,并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一、资本循环三种职能形式各自的职能作用是什么? 答:货币资本:为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做准备。

生产资本:一方面作为生产要素,生产使用价值,一方面作为资本,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

起。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基本公式极其引申? 答:总:I(v+m)=IIc 引申:

1、I(c+v+m)=Ic+IIc

2、II(c+v+m)=I(v+m)+II(v+m)

二、为什么说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中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答:所谓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社会总产品价值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实现价值补偿,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二是社会总产品价值的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后,如何取得所需要的商品,实现物质补偿,以补偿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及工人、资本家消费掉的生活资料。因此,实现了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实际上就具备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三、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当年更新的固定资本总额必须等于当年在货币形态上积累的折旧基金的总额。

答:I(v+m)=IIc

1、I(c+v+m)=Ic+IIc

2、II(c+v+m)=I(v+m)+II(v+m)

四、什么是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与实现条件?

答:前提条件:Ⅰ(c+v+m)>Ⅰc+Ⅱc即:Ⅰ(v+m)>Ⅱc

Ⅱ(c+v+m)>Ⅰ(v+m/x)+Ⅱ(v+m/x)即Ⅱ(c+m-m/x)>Ⅰ(v+m/x)。

实现条件:总:Ⅰ(v+Δv+m/x)=Ⅱ(c+Δc)。

引申:Ⅰ(c+v+m)=Ⅰ(c+Δc)+Ⅱ(c+Δc)

Ⅱ(c+v+m)=Ⅰ(v+Δv+m/x)+Ⅱ(v+Δv+m/x)

平均利润率:资本家阶级每年生产的剩余价值同社会范围内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平均利润: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根据资本的大小,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简答题】

一、影响平均利润和平均利润率的因素?

答: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1、各部门的利润水平,各部门的利润水平越高,平均利润率就越高。

2、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中所占的比重大小。社会资本投入到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比重越大,平均利润率越高,反之则越低。这表明,平均利润率不是各部门不同利

润率的简单平均,而是同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中所占比重大小有关系。

同时要注意到,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得到的利润要小于生产的剩余价值;而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得到的利润要高于生产的剩余价值。

二、平均利润率是如何产生的?

答:

1、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有差别。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在各个生产部门不同,特别是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从而使各部门的利润率存在差别。

2、利润率平均化是资本本性的要求。利润既然表现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它在数量上也就要同全部资本相联系。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报酬,这是资本的必然要求。

3、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总是把资本投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有机构成低,资本周转快)。因此利润率高的部门的生产会大大增加,导致市场上其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在市场价值以下,利润率下降。而利润率低的部门(有机构成高,资本周转慢)由于得不到资本的投资,生产缩减,导致市场上其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升至市场价值以上,利润率上升。这种涨涨落落直至各部门的利润率大体上趋于均衡,才暂时告终,这时,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就形成了平均利润率。因此我们说,平均利润率的产生是各部门竞争的结果。

三、平均利润率为什么有下降的趋势?如何理解这一规律?

答: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在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和竞争的外在压力下,必然要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各企业、各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都不断提高,从而使整个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在总资本的比重下降,资本所推动的劳动力也相应减少。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情况下,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量与总资本的比率即利润率也就随之下降。由此可见,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是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然而,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利润量的减少,相反,只要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幅度大于可变资本比重下降的幅度,或者预付资本总量的增大幅度大于可变资本相对量减少的幅度,利润量还是绝对增加的。正因为如此,更确切的说,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应该称之为利润率下降而利润量同时增加的规律。

四、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有哪些?

答:

1、剥削程度的提高,不断地提高剩余价值率,增加剩余价值量,从而阻碍利润率的下降。

2、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更便宜,减弱了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从而延缓了利润率的下降。

3、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资本家利

用在业工人和失业工人之间的竞争,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使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量增加。同时,在工资不下降的情况下,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宁可延缓技术改造和使用机器。在这些部门中,可变资本比重大,劳动力再生产费用低,因而剩余价值率搞,使利润率下降受到阻碍。

4、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得发达国家的资本家一方面可以输入低廉的原材料和生活资料,降低不变资本价值并提高劳动力价值,另一方面输出高价格商品,获取高额利润。除此之外还可以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办厂,降低生产的成本,从而阻碍本国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5、股份资本的增加。股份公司一般投资于需要数量巨大的资本和资本有机构成特别高的企业,其效益当然会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这些大量的资本不易转出,同时其他企业也因股份公司规模庞大无力投入,这就阻碍彼此之间资本的自由转移,使原来已经形成的社会平均利润率得以维持。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股份制公司的形式已经十分普遍,上市公司很多,资本在股份公司与非股份企业之间可以转移,此因素便无法阻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纯粹流通费用:由商品的价值形式变化所发生的费用,即

纯粹同买卖行为相联系的费用,如广告费、簿记费等等,不能在已有的使用价值中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纯属非生产性开销。

一、商业资本如何参加利润的平均化?

答:如果商业资本的利润率经常低于产业资本的利润率,商业资本家就会把他的资本转移到产业部门去,导致产业资本增多,商业资本减少。二者形成不合理比例后,产业资本家就面临商品销售不畅、资本占用严重、周转速度放慢等问题。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众多产业资本家就会以降低产业出售价格为条件,请求商业资本家购销他们的产品,使得商业利润率上升,产业利润率下降。反之亦然。这个反复转移的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商业利润率和产业利润率都达到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的时候为止。

二、何为完成形态的平均利润率?

答:由于产业和商业共同的平均利润率表明产业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已不充分地归产业资本占有;同时,又由于产业、商业资本是资本现实循环过程内部的资本,是生产、实现剩余价值过程内的职能资本,而此后剩余价值的继续分配,只不过是这个平均利润率所确定的平均利润量的扣除。因此,马克思把它叫做完成形态的平均利润率,即在资本现实循环过程以外的非职能资本不是通过继续参加利润平均化过程而获取收入的。

三、何为充分的平均利润率?

上一篇:文化下乡演出启动仪式讲话稿下一篇:中考记叙文专项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