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

2024-06-07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精选6篇)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 第1篇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GIS软件应用探讨

2009-5-22 17:31:23新闻类别:GIS开发与应用

摘要:本文以漳州市为例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三个常用软件(MAPGIS、ARCGIS、GEOWAY)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调)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在此次调查中充分利用三个GIS软件各具的功能优势相互配合为二调内外业和建库等工作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高质的途径。

关键词: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地理信息系统;MAPGIS;ARCGIS;GEOWAY;漳州市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调)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其调查成果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从事土地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依据。如此重要而繁杂的成果数据,GIS软件作为机助类软件提高了二调工作效率,图件成果能反映多种利用规划现状信息于一图,不仅使图形信息更直观更有参考价值,还提高数据准确度和精确度,检查功能避免了人工误操作,提高了数据的正确性,统一规范的数据属性,使数据的调用更便捷、更有效,可以说整个二调工作过程从配准套合信息到数据入库和调用,每一环节都有GIS软件的参与。GIS软件的数据处理、存储、建库方面功能在地籍管理、农用地分等定级、耕地保护、土地利用规划、征地及土地开发整理中亦扮演重要的角色。如通过GIS软件可以把各种地类和宗地信息存储到数据库中方便对地藉信息进行管理,把影响分等定级的各种自然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综合到面对像属性中进行综合分析并统计存储,把地类信息和利用情况等信息综合到每块地的属性上可以为耕地保护、土地利用规划和征地提供参考实施依据,把拟进行土地整理的区域及周边的地理环境信息综合分析可得出土地整理的最佳实施方案。

漳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地处北纬23°33′-25°12′,东经116°54′-118°15′间,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西北横亘博平岭山脉,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地、丘陵、平原、滩涂依次呈阶梯下降。漳州复杂的地形和温润的气候,使各种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地类图斑破碎,给漳州的二调数据处理增加了工作量和难度。据本市二调实际工作情况,靠单一GIS软件处理二调数据已力不从心,而利用多个GIS软件数据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其能使二调成果数据准确、真实、统一和实用,提高二调的工作效率。目前我市二调工作已进入农村调查收尾阶段,本人作为此次二调的参与和实施者,在此就GIS软件在本市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操作技巧经验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和学习。本次我市二调工作主要用到MAPGIS、ARCGIS、GEOWAY三种GIS软件,灵活的应用各种GIS软件的优点对各流程数据进行处理成为二调工作关键。

1、MAPGIS是由武汉中地公司生产的一款本土的国产软件,是的两个二调推荐软件之一,其优点是中文视窗界面操作易上手且软件功能齐全能满足二调各环节数据处理的要求,图形处理功能强大,其缺点是矢量化操作相对繁琐、功能键设置较不合理、数据精度不高。

2、ARCGIS是一款应用广泛的外国GIS软件,也是国土更新调查推荐的两个二调软件之一,其优点是批处理能力强、处理精确度较高、对数据处理可直接在数据表上进行各种操作,适合进行规范化的大量数据处理,其缺点是英文操作界面不够友好、不太符合日常软件操作习惯、无明确区分点对象中的属性点和注记、数据在图面直观表示方式较少。



3、GEOWAY是一款可用于多个行业的国产GIS软件,虽不是二调推荐软件,但在数据机助制图编辑阶段有其他软件无法比拟的优势。其优点是界面友好易上手、快捷键设计合理、矢量数据编辑操作简便快捷,其缺点是功能模块较少、数据精度不高、只能同时加载两个参考影像,实际成图输出格式较为单一且效果一般。

根据上述三款软件的优缺点,按发挥软件的各自优点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MAPGIS主要用在二调前期的影象图的镶套配准工作,中期图面对应点属性录入工作和后期的成果图工作,ARCGIS主要用在二调中期的统一属性编辑修改和一些面积的统计工作,而GEOWAY则主要用于数据的矢量化工作。以下以本市此次二调的作业流程为线索探讨GIS软件在各环节中的应用。

二调中农村调查工作流程图:(三种软件矢量数据的互相转换的中间格式为e00格式)

一、调查图件准备整理阶段——MAPGIS

在调查图件准备阶段使用到MAPGIS的投影变换和镶嵌配准功能。MAPGIS的投影变换功能能够根据图件坐标和比例尺生成标准图框,而它的镶嵌配准功能能把本次二调的正射影像图同历年的土地利用参考图件、民政部门的行政区域界线(权属界线)利用同名地物点镶嵌配准到同一地理坐标上。点击“图像处理”->“图像分析”模块,进入模块后,打开菜单“镶嵌融合”下的“编辑模式1”,“校正预览”和“控制点信息”。会发现MapGIS自动添加了改幅图像的四个拐角端点的配准值,我们可以删除这些控制点,添加自己的控制点。再利用菜单中“镶嵌融合”->“添加控制点”配准各种图件,其操作简单。以此生成各种标准坐标的工作底图和参考图件,是外业调绘图件基础工作。

二、数据机助转绘阶段——GEOWAY

GEOWAY在数据机助转绘阶段利用其编辑、视窗和专业功能菜单以及状态栏简捷易用的特性提高了机助矢量化阶段的工作效率。在矢量进程中其各种视图显示方式起到关键参考作用,在视图菜单中,按比例尺显示功能可以指定在视窗中矢量图按多大的比例尺显示,实时检查图形按比例尺输出实际效果。全屏、组合缩放、上一级、下一级和全图的工作区视窗操作切换,以及F9快捷键实时显示和隐藏缩略图效果,使编辑转绘工作更灵活。“视图属性”窗口可通过增加参考的网格线,使矢量数据转绘时定位更准确。在“视图->表现”菜单中的图层风格显示、符号化显示、矢量方向显示和属性分类显示皆是矢量数据检查的最直观的工具。把状态栏提示开关打开便可实时提示矢量对象信息。

GEOWAY专业功能的下级菜单“坐标变换/投影变换”中坐标转换和平移操作简便,可利用坐标平移功能把图件和矢量数据坐标通过加减坐标值作简单平移切换。工作区中数据显示状态可在状态栏中切换开关。对象选取既可以通过点击对象选择也可通过编辑菜单中特征、属性、长度、注记选取获得符合条件的多个对象,在拷共线的操作进程中GEOWAY提供了移动/复制矢量对象和图层功能。

GEOWAY矢量化过程中可对点、线、面及注记四种类型对象进行编辑:

1.节点操作主要包括:顶点编辑、节点生成、节点匹配、节点连动。

节点操作能对线中的节点进行增加、删除和移动,使折线更圆滑和更精准。

2.线的操作主要包括:裁剪、延伸、单点打断、双点打断、连接、矢量反向、偏移。

线的操作功能能在矢量编辑中灵活处理断线连接、线交叉、分段计量、有向线状地物走向等情况。

3.对象属性和图面表示方法改变主要包括:符号调整、属性刷、修改符号宽度、对象属性、旋转(点、线、注记)。

图面对象表示方法操作能对图面信息进行处理,使图面信息更加合理直观。

4.拷共线操作主要包括:单点局部拷贝、双点局部拷贝。

拷共线操作是按技术规程在多种属性线重合时为了拓扑构面闭合的处理方式,GEOWAY为我们提供了较MAPGIS和ARCGIS更简单的截取方法。单点局部拷贝能搜索最近两个交点,并拷贝两个交点之间的线段,而双点局部拷贝能通过捕捉两个点,并拷贝两点之间的线段。

5.对双线路交叉处采用高级编辑中的交叉口修改。

交叉口修改功能能对多个双线路交叉情况进行简捷的处理。

6.对未闭合的折线在设定闭合的容限值下闭合折线,从而可形成线构拓扑面条件。

7.高级编辑中的“裁里”“裁外”功能能够满足技术规定一些矢量数据按行政区域和图幅裁切分别进行编辑、编号的工作要求。

8.文本格式化、属性转注记。

文本格式化功能可以按技术规定要求生成分数式的地类注记。属性转注记可把对象的属性信息转化为注记直观地体现在图面上。

9.属性的录入采集功能高效快捷。

GEOWAY的“属性同步输入”特性在图形矢量化和采集过程中的应用保证数据合理有效性和不遗漏外业调绘信息。即时属性输入功能在即时输入属性开关打开状态下定义采集对象所属图层和地物类属性字段有效性,当采集结束时,系统将自动弹出对应对象类型属性录入窗口,供用户键入属性。属性数据视图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查询、过滤和编辑属性数据的界面。外部数据库的导入,则是通过外部属性数据库与当前层属性数据库之间的公共字段作为联接条件,进行数据库之间的联接操作。

10.扩展模块中利用设置跟踪参数可对线划图的栅格文件进行线的跟踪。

11.地类界线矢量化后就需进行拓扑构面处理,其拓扑处理包括弧段处理、拓扑构建、拓扑点关联、拓扑面删除、拓扑面合并。通过构面处理我们可发现尚未闭合的地类界线,拓扑面合并功能则可合并细碎同类地块。

12.图幅接边处理。根据技术规范要求图幅接边。把被相邻图幅分割开的同一图斑对像的不同部分拼接成一个逻辑上完整的对像。对所有标准图幅同类文件进行接边形成全区文件,最终每个标准图幅数据利用标准图框(内图廓线)从拼接好的全区文件中切出,保证图形接边的正确性。同时保证数据属性的一致性。GEOWAY除了提供接边索引图和接边工程管理器进行接边管理外,还可设置让图幅边上对象间自动建立接边关联线段。

13.质量检查。在矢量化操作后即进入质量检查阶段,数据质量一直是GIS系统的一个瓶颈。GEOWAY则较好解决了这个问题。GEOWAY的质量控制可以对图形的几何现象、地物的属性信息、拓扑构建结果以及各种矛盾数据进行检测和控制,也可以对工程中的几何和属性数据进行检查和处理,用结果列表的方式来查询信息、检查错误,并对存在的错误和矛盾进行实时编辑,实现了数据的可视化定位检查和处理。其功能模块主要有:

图形检测主要是对数据采集和编辑过程中出现的几何现象(如线相交、重线、悬挂点、自相交和打折等现象)进行检测。

属性检测是为了防止在属性录入过程中由于不慎而出现的错误。按用户的要求来对图层、地物类和对象的属性信息进行检测和控制(唯一性、长度、属性内容、空值检测及属性综合检测),以查找和改正错误。拓扑检测主要是对拓扑构建的结果进行检测,以防止由于数据质量问题或用户设置不当而产生的不合适的结果(如一闭合区域无点多点等现象)。

批处理功能包括消除悬挂点、伪节点(线的似连非连)。

三、批处理矢量数据阶段——ARCGIS

ARCGIS中ARCVIEW具有列表编辑并批量处理矢量数据功能,能够批量处理统一数据属性并编码。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地类图斑和线状地物编号必须以各标准分幅中行政村为单元,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按1、2、3„„自然数字进行编号。我们可以利用ARCGIS中的列表属性编辑功能对GEOWAY裁剪和拓扑后的图斑区域中的标识点属性进行检查、排序、编辑等操作。由于ARCGIS内部标识码“DLTB#”值是上到下、从右到左的,所以我们可利用其“DLTB#”值按一定规律进行排序编码的换算。

技术路线为在拓扑过的地类图斑图层中打开图表编辑功能,在菜单“EDIT”下点击“ADD FIELD”,添加一个字段,如“value”;把内部标识码“DLTB#”值减1赋予value值,即“value=DLTB#-1”;再找出每行图斑中最大value值,每个图斑的实际value值=-(原[value]-系数),这个系数就是前一行的最大value值与本行最大value值之和,把[value]值转换为字符串数据赋给“图斑编号”字段。

另外属性数据的统计编辑和计算可以从MapGIS通过ODBC将MapGlS中的内部属性数据输出为dbf格式,并在Excel里处理属性数据。

四、成果出图阶段——MAPGIS

成果出图阶段是前面所有工作结果的体现,因此MAPGIS功能丰富完备的输出模块成为高质量成果有利工具首选。

1、选实用服务-投影变换-选择比例尺,在“图框模式”中选“高斯座标实线公里网”,在“投影参数”的“起点纬度”输入图幅左下角纬度,“起点经度”输入左下角经度。图框名输入相应名称,选择保存路径。

选“椭球参数”,选择椭球坐标参数点确定。在“图框参数”中选择“图幅名称”,输入相应名称。在“图框参数选择”中选择“标记实际坐标值”、“输入并绘制接图表”、“绘制图框外图廓线”、“绘制图幅比例尺”。最后选“保存”,选“确定”则保存为三个文件。



2、选“图形处理”-输入编辑,右击选“添加项目”,添加相应卫片MSI文件添加上步保存的*.WT、*.WL、*.WP文件。还原显示所有图层显示的符号化信息,打开要输出到成果图的图层并关闭其他图层。选“其它”-整图变换-键盘输入参数,选“点变换、参数变化”、“线变换、参数变化”,在比例参数中XY输入对应比例尺×0.1的值,选择“参数比例变化直接作用于图形参数”,则比例尺变换为所需比例尺的比例。

3、选择“工程输出”,在页面设置中调整设置XY系数,并调整纸张大小和输出图形在纸上的相对位置,使输出图形完全置于输出的图纸中,确定返回查看输出效果,最后卫片、矢量数据与标准图框套合一起输出成果图。

综上所述,整个二调过程都离不开GIS软件的应用,实践证明三个GIS软件灵活发挥各自优势功能处理二调数据在不同环节内容取得了极佳的工作效果。三个软件的配合使用,使工作便捷高效,成果质量更好。此次二调工作要求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对二调工作进行组织和实施,这个“新”字在数据处理方面就是要利用GIS软件对二调数据进行处理、存储和使用,使二调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力求达到信息准确、数据精度高、存储结构合理、调用便捷明了。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 第2篇

为规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工作,提高调查成果质量,保证调查任务按时完成,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 号)的精神 , 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的有关规定 , 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训目的与对象

(一)主要目的1.提高各级土地调查技术管理人员的项目管理及质量监控能力 , 掌握土地调查专业知识、调查操作技术和质量检查控制技能 , 使其能够胜任本次调查的技术与行政管理工作。

2.提高专业调查队伍对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规定的理解和掌握 , 统一调查技术要求、操作方法、作业流程和质量标准 , 保证调查成果的统一性 , 提高成果质量。

3.提高师资队伍对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规定的理解 , 统一师资队伍对调查技术方法、作业流程和质量标准的认识 , 使各级培训统一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

(二)培训对象

1.负责承担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的师资人员。

2.各省级负责调查组织实施协调的行政与技术管理人员。

3.各市、县级从事土地调查的行政及技术管理人员。

4.承担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级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5.承担第二次土地调查地方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培训内容

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以及《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编写全国统一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教材》。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五方面 :

(一)基础理论知识

开展土地调查相关基础知识培训 , 主要包括测绘、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变更调查等基础知识 , 以及土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等。

(二)技术标准

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系列标准、规程规范等方面的培训 , 包括对总体方案、实施方案以及技术规程、规定和标准等要求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三)实际操作方法

根据调查技术流程 , 对调查每一阶段和每一道工序进行实际操作培训 , 包括调查准备、外业调查、内业整理、数据建库、数据汇总以及图件编制和成果分析等。

(四)项目管理

对项目招投标、经费管理、计划管理、质量控制管理等制度和办法进行培训。

(五)检查验收

对检查验收的制度、程序、内容、方法、评价指标等进行培训。

三、培训形式

培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讲求实效的原则,把培训需求、课程设计、组织管理和培训评估等教学的主要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 采取课堂培训、试点示范、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主要形式有:

(一)课堂培训

采取短期培训班方式,在土地调查工作开展之前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集中办班培训,以多媒体现场示范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方式进行。

(二)实地操作

根据实地情况进行选择试点,开展实际操作示范,提高调查人员的实际作业能力掌握土地调查的技术流程、操作方法、成果质量要求。

(三)示范交流

召开现场会,交流土地调查的经验和具体做法,总结土地调查经验、教训,展示土地调查的各个环节和最终形成的成果。

(四)网络辅导

利用网络技术,在各级国土资源网站上开办网络课堂,将土地调查培训内容放到网上,随时可以查阅、学习, 同时开办网络信箱 , 定期解答地方土地调查人员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

四、组织形式与培训重点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培训分层次组织实施,采取国家级培训和地方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全国土地调查办负责实施全国范围培训工作,包括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要求,进行考核管理。地方培训工作由地方各级土地调查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

(一)分工与要求

1.国家级培训

全国土地调查办负责对承担调查培训的师资队伍、省级从事土地调查技术及行政管理的人员、承担国家级调查任务的专业技 术人员进行培训。

省级从事土地调查技术及行政管理的负责人员必须经过全国土地调查办组织的培训;承担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级任务专业队伍的技术负责人和主要技术人员必须经过全国土地调查办组织的培训。

2.地方培训省级负责对承担省、地、县从事土地调查技术及行政管理人员和承担第二次土地调查地方任务专业队伍的技术负责人和主要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各地(市)、县(区)从事土地调查工作的主要技术和管理人员必须经过省级土地调查培训;承担地方调查任务的专业队伍技术负责人和主要技术人员必须经过省级培训。专业队伍中经过省级培训的人员比例不低于30%,其他人员由专业队伍自行组织培训。地(市)、县(区)负责对乡级土地管理人员进行全面培训。

(二)培训重点

针对师资队伍、各级土地调查技术及行政管理人员和调查专业队伍等不同培训对象 , 培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1.师资队伍

全面培训 , 包括全面理解掌握总体方案、实施方案、规程、规范、标准等内容。

2.土地调查技术及行政管理人员

重点是管理培训 , 包括理解总体方案、实施方案;了解规程、规范、标准的内容;掌握调查项目的组织管理、质量管理、计划管理、经费管理、生产管理及检查验收等方面的要求。

3.专业队伍

重点是技术培训 , 包括对规程、规范、标准的理解 , 熟悉遥感影像地类判读 , 掌握具体调查方法。

五、培训考核

全国土地调查办对培训工作、培训质量、培训效果进行检查监督。每期培训结束后 , 由培训学员填写质量反馈表 , 对培训质量作全面评议。培训主办单位根据学员反馈意见 , 完善培训工 作。

培训主办单位按统一要求 , 组织结业考试 , 从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等方面进行考核 , 考核通过后 , 颁发结业证书。取得结业证书人员比例低于 30% 的专业队伍 , 不得从事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

六、实施计划

(一)准备阶段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的要求 , 制定培训计划。全国土地调查办组织有关专家 , 编写全国统一的培训教材 ,编制全国统一的考试题库。

(二)前期培训

全国土地调查办 2007 年 7 月底前完成省级师资人员培训 , 通过培训后的师资人员方可开展再培训。

全国土地调查办在2007年8月开始分期批准对省级技术及行政管理人员,以及调查底图生产、调查成果核查专业队伍进行培训。

省级及市县调查办在2007年8月开始分期分批对各级管理人员及调查专业队伍进行培训。(三)中期培训

从2007年9月开始,在调查不同阶段,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不定期开展专题培训。

(四)后期培训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 第3篇

关键词:ArcGIS,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

0 引言

Arc GIS Desktop是一个集成了众多高级GIS应用的软件套件, 它包含了一套带有用户界面组件的Windows桌面应用。作为一个可伸缩的平台, Arc GIS无论是在桌面, 在服务器, 在野外还是通过Web, 都为个人用户也为群体用户提供了GIS的功能, 这就使得Arc GIS能够在本次土地调查中得到良好的应用。

本人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所做的是农村部分, 本文主要研究在Arc GIS下建立了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结合内、外业调查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数据入库, 对入库数据进行了检查, 实现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建立。

1 数据预处理

在数据入库时数据预处理就是指在数据入库前对数据进行整理, 分析, 修改, 达到数据符合入库要求的过程, 主要包括航片的数字化, 外业实地调查, 数据整理和数据的简单检查等四个方面。

在二次土地调查中运用CAD软件对国家发布的航片进行数字化, 数字化时注意分层, 外业调查根据数字化后的图幅到实地调查, 做到多看, 多听, 多问, 调查实际地类与图幅是否一致, 以实际情况为准, 同时调查测量线状地物宽度, 村界等;根据外业调查的成果对数据进行整理, 对图幅进行修改, 修改地类图斑, 现状地物, 村界等与实际不相符的地方等;数据的简单检查是基于CAD软件下的检查, 主要目的是检查数据是否合理, 方便数据的入库。

2 建立数据库

数据库的建立是在Arc Catalog基础上建立的。运用Arc Catalog建立数据库主要包括数据转换和建库两个方面, 其中建库方面最为重要, 建库的主要流程是首先在Arc Catalog下建库及子库, 并在子库下建立要素类, 然后导入坐标系及数据模板, 最后建立拓扑关系及进行拓扑规范性检查。

2.1 数据转换数据转换的目的是把CAD格式的文件转化为Arc GIS格式的文件。

因为在进行数字化时采用的是CAD软件, 而在入库的时候要采用Arc GIS软件, 因此必须进行数据的格式转换。

把需要入库的CAD图另存为, 文件类型选择Auto CAD DWG (*.dwg) , 这里要注意文件名非汉字。然后运行Arc Toolbox进行转换。

2.2 使用Arc GIS-Arc Catalog建库

2.2.1 选择文件路径, 右键→New→New Persona Geodatabase, 这里建库名称可中文。

2.2.2 建立子库并导入坐标系。

在所建库上右键→New→Feature Dataset (子库) , 名称可中文。下一步→Import→projectde coordinate systems→gauss kryger→xian80→选择相应的投影参数→下一步→下一步→Finish。

2.2.3 建立要素类。

步骤是在子库上右键→New→Feature Class→Name→输入名称→下一步→import (如有例库载入模板) →Finish。

依次建xzq, xzqjx, qszd, qsjzxdltb, xzdw等, 这里注意建立线状地物时线状地物类型选择Line Features。

2.2.4 在所建的要素类中分别导入对应数据, 右键→Load→Load Data这里零星地物导入地类图斑层。

在导入数据时, 每导入一个不同地类, 对应库文件添加所导入地类编码。

2.2.5 建立拓扑规则。

建立拓扑规则的步骤是子库上右键→New→Topology→下一步→下一步→全选 (Selec All) →下一步→下一步→Add Rule。

2.2.6 进行拓扑规则错误的修改。

在建库的过程中拓扑关系经常出现各要素图层间存在缝隙、重叠等问题。对于图斑套图斑的情况, 要注意关闭村界层及线状地物层, 用选中图斑 (shift反选大斑) , 应用Editor→Clip解决。对于图斑、线状地物多点问题, 可以用双击该图斑或线状地物, 选择要删除的点, 右键-Delete Vertex解决。对于图斑间存在缝隙问题, 要依据cad图形进行修改增加或删除节点。

3 数据入库

数据入库的基本流程是首先填写要素的属性数据, 本次土地调查要注意的是数据入库时要插入光栅图像, 检查地类图斑的一致性。不一致的地方进行修改, 同时在入库时要注意地类图斑标注规定。

4 入库检查

入库检查首先需要将数据库进行备份, 并填写好单位信息表, 并将行政区代码进行修正, 将数据导入检查软件, 笔者用的是南京国图软件。进入检查软件, 先将需要检查的图层打开, 然后进行一系列的后面的操作, 比如更新座落索引、创建索引图层、自动属性赋值、创建图幅索引图层、注记处理、更新标识码、根据图幅面积计算行政区面积等等。最后进行一些其他的检查, 检查的项目包括:数学基础检查、点状要素重叠检查、线状要素重叠检查要素层齐全检查、要素层内容正确性检查、属性完整性和正确性检查、图形节点过密检查、宗地界址线界址点存在检查、数据完整性检查等等。项目繁多, 检查的时候务必一项项认真检查, 并注意零星小项的检查。

5 结束语

Arc GIS在建立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方面有着独有的优势, 在Arc GIS平台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 进一步提高入库自动化, 进一步发挥其在土地调查上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高志军, 王继尧, 蒋文娟.ArcGIS在土地利用调查数据检查中的应用[J].科苑论坛, 2007, (7) .

[2]程雄, 王红.GIS软件应用-ARC/INFO软件操作与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6) .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 第4篇

权属调查工作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目标,不仅要查清城乡各类用地的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还要全面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权属状况,及时调处各类土地权属争议,依法明确农民合法土地权益,实现城乡土地登记的全覆盖。从这个意义上说,权属调查工作对于明晰土地产权,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规范土地市场交易安全,意义十分重大。而且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权属调查工作,不是推倒土地更新调查成果重新调查,而是更新调查的补充和完善,是在更新调查基础上的核查工作。

一、目标任务

在农村更新调查权属界线成果基础上,结合近几年的宗地勘测定界资料和其他成果资料,重新核查权属界线,形成最具现势性和准确性的权属调查成果。

二、技术流程

围绕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总体目标,按照土地调查的有关技术规定,以农村更新调查数据库、权属界线协议书、权属变更等资料,采用外业调查和内业比对的方式,获得准确、详实的权属和行政界线内外业资料。流程图如下:

三、核查主要内容

(一)协议书完整性检查核对。核对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签订的《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内容的完整性。协议书主要内容有界线所在的工作底图图幅编号、地理名称、附图、文字说明、界线双方在协议书上的签字盖章。

(二)协议书与数据库所描述界线检查核对。核对更新调查《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附图中的拐点位置、个数及点位说明与数据库权属界线拐点位置、个数、方向一致性。

(三)补充调查行政村行政界线。

(四)补充调查村庄内部国有土地所有权界线和村庄驻地以外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界线。

以郯城县为例,本次调查涉及国有土地有四种表现形式:一是主要座落在乡镇驻地及公路两侧的单位或个人使用国有土地的;二是已确权的铁路、公路、干渠及水利设施等国有土地;三是虽未进行国有土地登记发证,但权属性质为国有的自然河流、水库、干渠等用地;四是国有农场、林场等其他国有土地。

(五)批而未用的土地调查。“批而未用”土地按建设用地调查。调查时,按提供批地文件,确定其位置、范围和地类。

四、核查工作方法步骤

(一)托清底子,分类登记

将1∶10000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与更新调查《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逐一核对,托清底子,对照发现的各种权属界线问题进行分类登记。

(二)补充调查,完善资料

根据分类登记的各种不同问题,制定相应的补充完善措施,查漏补缺。

1.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内容不完善但能够通过内业整理补充的,直接完善。

2.需到实地进一步调查核实的,分组实地调查落实。

按程序通知权属单位法人代表现场指界,补充相关信息资料。

(1)更新调查后权属未发生变化的,不再重新组织权属调查,原调查资料继续有效。

(2)更新调查时签订的《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有错漏的,应按要求进行权属调查,需重新签订协议书的,原《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注销并签字、收回。

(3)对于合并村的行政村界线,需对合并村外围界线重新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填写《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或《指界委托书》,并签字盖章生效。

(4)每一宗地(包括飞地)都必须由土地所有者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

(5)更新调查遗留的权属争议,尽量解决,解决不了的,继续使用原《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和工作界。更新调查无争议,并签订了《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现一方提出有争议的,原则上应维持原调查结果,不形成新的工作界。

五、制作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

1.在对调查内容进行文字说明时,我们注重了方位、距离、座落物三要素的描述。以郯城县为例说明:

(1)方位。关于方位(即界址线走向)的描述,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偏北、北偏东、东偏南、南偏东、南偏西、西偏南、西偏北、北偏西,调查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界址走向。

(2)关于距离描述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指相邻拐点之间的距离;二是指为确定某拐点而丈量的相关控制距离。

a.当某拐点不能以线状地物的交点进行描述时,使用了相关距离进行控制,主要有截距法、距离交会法等。截距法用于有座落物的情况,如图2:

拐3至拐4的界址座落以(32)号农路的北侧为界,(32)号农路即为座落物;但拐4至拐5两侧没有座落物,从影像预判是田埂为界,由于田埂不属于线状地物,相对不稳定,在对拐4进行描述时,采用了截距法,沿农路实际勘丈拐3至拐4的距离,准确定位拐点4的位置。

b.当拐点不在座落物附近,相对独立时,采用了距离交会法或坐标法控制拐点位置。

当界址拐点能够通过文字描述或距离交会,准确定位时,两拐点间距离未进行实际勘丈。

(3)关于座落物(界标物)。在进行拐点或界址走向描述时,按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了说明:

a.当座落物有名称时,使用了座落物名称进行描述。如:拐1为李墨干渠与曹李公路的交点;

b.当以不知名的农路或沟渠为座落物时,使用了有名称或当地熟悉默认的地物进行空间地理位置确定,如:

村南面第三条农路;

高陵村至徐集村的农路;

化鲍公路向北55米处的沟渠;

通过空间位置描述,将座落物位置定准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拐点的描述说明。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报告提纲 第5篇

县(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二○一○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县(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第一章土地资源的环境条件

第一节 基本情况(2009年末的统计年鉴数据)

一 地理位置

二 行政区划

三 建制沿革

第二节 自然环境条件

一 地貌条件

二 气候条件

三 水文条件

五 植被条件

第三节 社会经济条件(2009年末的统计年鉴数据)

一 人口及构成二 经济发展水平

第四节 土地开发利用

第二章土地利用分类

第一节 分类的依据和原则

一 土地利用特点

二 土地分类的依据

三 土地分类的原则

第二节 地类含义

一 耕地

二 园地

三 林地

四 草地

五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六 交通运输用地

七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八 其它土地(第三章 土地利用现状

第一节 土地利用总体构成和分布

一、土地利用总体构成二、土地利用分布

第二节 耕地

一、耕地面积构成及分布

(一)耕地类型构成(二)耕地按行政区分布

二、耕地的坡型构成及分布

(一)按坡度级划分

(二)不同坡度按行政区分布

(三)耕地类型

第三节园地

一、园地面积构成二、园地的分布

第四节林地

一、林地面积构成及分布

二、林地的分布

第五节草地

一 草地面积构成及分布

第六节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一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构成及分布

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分布

第七节交通运输用地

一、交通运输用地类型及构成二、交通运输用地的分布

第八节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一、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及构成二、水域及水利设施的分布

第九节 其他土地

一 面积构成及分布

二 设施农业

三 田坎及田坎系数

四 裸地

第十节 基本农田面积构成及分布

一 基本农田面积构成(包括水田、旱地、水浇地和可调整地类)

一 基本农田分布

第四章 土地利用评价

第一节 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分析(2009年末总人口、农业人口数据)

一 人均土地

二 人均耕地

三 人均园地

四 人均林地

五 人均草地

六 人均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七 人均交通运输用地

八 人均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九 人均未利用土地

第二节 土地利用水平分析

一、土地利用率

二、土地垦殖率

三、林地利用率

四、建设用地率

五、土地利用城镇化指数

第三节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特点

第四节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与第一次土地调查数据对比,可统计到乡镇)

一、农用地的变化及原因

二、建设用地的变化及原因

三、未利用地的变化及原因

第五章 土地权属

第一节 土地权属状况

一、土地权属的概念

二、土地权属的确认

第二节 土地权属类型面积构成及分布

一、土地权属类型面积构成二、土地权属类型的分布

第三节 土地权属地类面积构成及分布

一、国家所有地类面积构成及分布

二、集体所有地类面积构成及分布

第二部分县(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第三部分县(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及数据库建设报告 第四部分县(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报告

附件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分类和编码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 第6篇

川办函[2007]239号 二○○七年八月三十一日

《四川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并报全国土地调查办审核批准,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的通知》(川府发〔2007〕20号)的要求,为保证我省第二次土地调查(以下简称“全省土地调查”)的顺利开展,依据国务院部署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任务

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技术标准,全面查清全省土地利用状况,直接掌握真实准确的各类土地数据。

(一)农村土地调查。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按照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实地调查全省城镇以外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查清全省耕地、园地、草地、林地、村庄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现状。

2.农村土地权属调查。调查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公路、铁路、河流以及农、林、牧、渔场(含部队、劳改农场使用的土地)等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状况。充分利用已有土地调查成果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

(二)城镇土地调查。依据地籍调查技术规程,充分利用已有地籍调查成果调查城市、县城所在地建制镇内部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围、界线、地类和面积等利用状况以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对县城以下建制镇,可采用抽样统计方法,统计汇总出各类用地面积。

(三)基本农田调查。由县(市、区)组织,依据本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保护区(块)划定和依法调整的资料,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区块)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统计汇总出各级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分布、面积、地类等状况并登记造册。

(四)专项用地统计调查。在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基础上收集利用有关资料,统计工业、基础设施、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和房地产等用地的利用状况。

(五)省、市、县三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1.建立省、市、县三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按照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标准,以县(区、市)为单位组织开展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于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对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和基本农田等数据进行管理;以市(州)为单位,结合市级管理模式,整合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市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省对市、县两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全面整合,建立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满足省级国土资源管理对土地基础数据的要求。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上传、接收、交换、备份、更新维护和日常应用。

2.建立市、县地籍信息系统。各市、县按照地籍信息系统建设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组织建立地籍信息系统,对城镇土地调查的图形数据、宗地属性以及各种表、卡、册等数据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并提供编辑录入、查询统计、日常变更、制图输出、登记发证以及办公流程等管理功能,满足日常业务和管理需求。

(六)统一时点变更及成果汇总。

1.通过土地变更调查,将调查成果统一到2009年10月31日同一时点。

2.数据汇总。在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基础上逐级汇总各级行政区内的各类土地调查数据以及基本农田和城镇建设用地等数据,形成全省各级行政区内的综合及专题调查汇总成果。

3.图件编制。利用数据库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对全省土地调查图形数据进行整理缩编,编制省、市、县三级系列土地利用图件、图集和各种专题图件(集)等。

4.成果分析。根据土地调查成果,结合相关资料信息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对耕地、基本农田等各类土地的数量、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评判土地利用的集约节约程度,预测变化趋势,为科学合理利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出建议。根据土地调查及分析结果,编制全省各级土地调查报告。

为保持调查成果现势性,按国家统一部署,调查结束后,每年进行一次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对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及时汇总调查成果。全省建立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制度,运用航空航天遥感等高新技术手段定期对城市等重点地区和耕地、基本农田、建设用地等重点地类进行变化监测,周期性覆盖全省,及时检查各地变更调查工作情况并利用监测成果积极做好调查成果维护和应用工作。

二、技术方法

(一)以航空航天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农村土地调查充分应用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手段,及时获取客观现势的地面影像作为调查的主要信息源。采用多平台、多波段、多信息源的遥感影像,包括航空航天获取的光学及雷达数据;采用基于DEM和GPS控制点的微分纠正技术,提高影像的正射纠正几何精度;采用星历参数和物理成像模型相结合的卫星影像定位技术和基于差分GPS/IMU的航空摄影技术,实现对无控制点或稀少控制点地区的影像纠正。

(二)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农村土地调查以正射影像图作为调查基础底图,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实地对每一块土地的地类、权属等情况进行调查并详细记录,绘制相应图件,填写外业调查记录表,确保每一地块的地类、权属等现状信息详细、准确、可靠。以外业调绘图件为基础,采用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自动识别相结合的信息提取技术,对每一地块的形状、范围、位置进行数字化,准确获取每一块土地的界线、范围、面积等土地利用信息。

城镇土地调查充分运用全球定位系统、全站仪等现代化测量手段,开展大比例尺权属调查及地籍测量,准确确定每宗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等信息。

(三)基于统一标准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方法。系统整理外业调查记录,按照国家统一的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和技术规范,逐图斑、宗地录入调查记录并对土地利用的

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联结,形成集图形、影像、属性、文档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图形平台,以大型关系型数据库为后台管理数据库,存储各类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实现对土地利用的图形、影像、属性等空间数据及其他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借助网络技术,采用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方式有效存储与管理土地调查数据。考虑到土地变更调查需求,采用多时序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实现对土地调查数据的历史回溯。采用数据库优化技术,提高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的运行效率。全省以市(州)为单位,统一应用通过国土资源部测评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应用软件。

(四)基于网络的信息共享及社会化服务技术方法。借助现有的国土资源信息网络框架,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先进、高速、大容量的全省土地利用信息管理、更新的网络体系,按照“省—市—县”三级结构分级实施,实现各级互联和数据的及时交换与传输,为国土资源日常管理提供信息支撑,为各相关部门和社会提供土地基础信息和应用服务。

(五)土地调查的比例尺与坐标系。按国家提供的基础图件,全省农村土地调查以1∶10000比例尺为主。除甘孜、阿坝和凉山三州部分县按1∶50000比例尺外,其余地区按1∶10000或更大比例尺开展农村土地调查。

在城市和县城所在地的建制镇等城镇范围内开展大比例尺调查。全省城市、建制镇、开发区等城镇土地调查采用1∶500比例尺。

农村土地调查坐标系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城镇土地调查坐标系由各地确定。

三、主要成果

通过开展全省土地调查工作,全面获取覆盖全省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和土地权属信息,形成一系列不同尺度的土地调查成果。具体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相关文字成果、土地数据库成果等。

(一)数据成果。

1.各类土地面积数据; 2.基本农田面积数据;

3.不同坡度等级的耕地面积数据; 4.田坎系数测算及应用成果; 5.城镇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数据; 6.各类土地的权属信息数据。

(二)图件成果。

1.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2.基本农田分布图件; 3.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土地调查图集;

5.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结合图表。

(三)文字成果。1.综合报告。

(1)土地调查工作报告;(2)土地调查技术报告;(3)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2.专题报告。

(1)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2)城镇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3)专项用地统计调查分析报告。

(四)数据库成果。

1.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2.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四、组织实施

(一)进度安排。2007年7月1日全面启动调查工作,在国家提供的调查基础资料后,用两年半时间全面完成全省土地调查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1.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开展农村土地调查,逐地块查清全省城镇以外农村土地的位置、类型、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查清农村土地权属状况。

2.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开展城镇土地调查,2009年底完成全省城市、县城所在地建制镇的城镇土地调查。

3.2009年底在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调查汇总统计分析,查清工业、基础设施、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和房地产等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4.2009年底完成基本农田的上图、登记造册,查清全省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

5.2009年底完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基本农田数据和城镇调查数据的省、市、县三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的建设,逐级提交数据库成果。

6.通过变更调查,将土地调查成果统一到2009年10月31日同一时点,逐级汇总土地调查成果。同时建立全省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二)组织实施。

1.全省土地调查的组织领导。

(1)建立机构,加强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全省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是土地调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政府逐级签订土地调查责任书并列入各级人民政府目标管理责任体系,作为重要的考评内容。

省政府已成立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各级要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土地调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应包括发展改革、经济、监察、民政、财政、人事、国土资源、建设、水利、林业、农业、环保、统计、测绘、政府督办室等部门,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对调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切实予以解决,其中涉及调查业务指导和检查方面的工作由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牵头负责;涉及调查经费和物资保障方面的工作由各级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门负责;涉及民政勘界、城镇建设、水利、林业、基本农田和农用地、环保、基础测绘成果等资料由各级民政、建设、水利、林业、农业、环保、测绘等部门负责协助提供;涉及数据统计和分析方面的工作,由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与统计部门负责处理。其他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做好调查工作的具体业务和日常管理事务。各地可根据需要成立调查技术专家组,对调查中遇到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研究解决。

(2)强化责任,督查督办。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将组织督查组对工作启动、外业调查、内业建库等阶段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的调查领导小组也要对调查工作全过程进行不定期督查督办,确保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3)严格把关,确保质量。全省土地调查要严格执行成果核查和检查验收制度。充分利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技术对调查成果进行内外业核查,核查通过后方可申请检查验收。实行分阶段检查验收制度,凡是上阶段达不到要求,不向下阶段转进,切实把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

(4)依法调查,严明纪律。按照《土地调查条例》有关规定依法开展全省土地调查。对土地调查不重视,组织领导不力,工作进度迟缓,调查成果不合格以及调查图数弄虚作假的,省政府将追究有关当事人和当地政府领导的责任并冻结该地区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直至整改合格。

2.省、市、县调查任务分工。按照国发〔2006〕38号“国家整体控制、地方细化调查、各级优势互补、分级负责实施”的要求,国家统一购置航空航天遥感资料,统一制作调查基础图件,地方负责实施调查工作。省、市、县分工如下:

(1)省承担工作任务。

一是全省土地调查前期工作。包括全省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技术规范等制订,对全省市、县实施方案、技术方案的审批,培训教材编写,人员培训、宣传动员、专题研究、专家论证等。

二是全省县级及以上行政境界线与控制面积数据库。按照民政部门勘界成果和国家下达我省省界控制界线和面积确定21个市(州)和181个县(市、区)本次调查行政界线的工作界线,建立全省县级及以上的行政界线及控制面积数据库系统,调查控制界线和控制面积下发各市(州)、县(市、区)开展调查工作。

三是调查基础资料质量检测及动态管理。全省土地调查基础资料动态管理贯穿于整个调查始终,为加强资料日常管理,建设全省基础资料质量检测及动态管理系统。管理内容包括遥感影像资料的存档情况或编程规划(计划)、种类、时相、分辨率、覆盖范围、介质、数据获取途径、数据处理程度、质量检测、数据下发、数据动态替换情况、数据备份、调查完成进度和影像数据元数据等。

四是调查试点工作。为顺利开展全省土地调查工作,探索适应全省不同类型调查区适当的技术路线、方法,积累经验,分类开展全省土地调查试点工作。

五是田坎系数测算及应用。为确保耕地数据的真实准确,全省农村土地调查田坎系数由省制订方案,统一组织测算并下发各市(州)、县(市、区)应用。

六是坡度图制作。耕地坡度分级是衡量耕地质量和数量的主要指标,是制定耕地保护和生态退耕政策的主要依据。省统一利用DEM完成全省坡度图制作并下发各市、县应用。

七是省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指导市、县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对市(州)、县(市、区)数据库建设检查与验收,建设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和省级土地调查数据中心。

八是成果核查。成果核查是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最重要的技术手段和工作程序。由省统一组织全省的农村土地调查成果、基本农田调查成果、城镇土地调查成果和开发区调查成果的核查工作,包括:全面检查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中图斑、线状地物与DOM一致性和基本农田数据;外业抽查不一致图斑、线状地物和补测地物、土地权属界线。核查城镇和开发区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和数据库建设。

九是检查验收工作。负责组织对市(州)、县(市、区)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十是省级成果汇总。在市(州)、县(市、区)调查成果汇总的基础上开展全省调查成果汇总,撰写系列报告、专著,编制图件,开展成果应用专题研究。

十一是组织实施等其他工作。负责省土地调查办公室日常工作、技术指导、省本级项目招投标。负责市县项目招投标和项目监督检查的管理。负责宣传培训、调查队伍资质及技术人员资格审查、总结表彰(包括调查成果奖评审),协助国家对县级调查成果的核查确认等有关实施保障工作。

(2)市(州)承担工作任务。

一是调查试点工作。每个市(州)安排1—2个县(市、区)作为土地调查试点单位,为全市(州)土地调查工作全面开展积累经验。

二是市(州)级成果汇总及数据库建设。在县(市、区)调查成果汇总基础上开展全市调查成果汇总,撰写报告、编制图件,开展成果应用专题研究;县级接边和数据汇总工作,1∶10000→1∶50000→1∶100000→1∶250000土地利用数据缩编处理,建设市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三是城镇土地调查工作。负责市中心城区与市级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城镇土地调查和地籍数据库建设。

四是市辖区内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调查。开发区调查在城镇土地调查和农村土地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内容包括开发区各类产业用地面积、空间布局和结构,土地利用强度、集约度等并制作开发区土地利用挂图。

五是组织实施等其他工作。负责市(州)土地调查办公室日常工作、技术指导、县级调查成果的初检、市本级项目招投标、宣传培训、总结表彰、协助国家和省对县级调查成果的核查确认等有关实施保障工作。

(3)县(市、区)承担工作任务。

一是农村土地调查。开展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土地利用现状和分布情况;开展农村土地权属调查,调查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以及调查农、林、牧、渔场等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确定耕地图斑的坡度级;建设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二是基本农田调查。在农村土地调查基础上依据基本农田划定、依法调整的资料开展基本农田调查,将基本农田地块(区块)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建设基本农田数据库。

三是城镇土地调查。开展县城所在地建制镇及县级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城镇土地调查并建设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市、县根据需要可同时组织完成其他建制镇和村庄内部的地籍调查或采用抽样统计方法,统计汇总出各类用地面积。

四是县(市、区)级成果汇总。在完成调查成果基础上开展全县调查成果汇总,撰写报告、编制图件,开展成果应用工作。

五是组织实施等其他工作。负责县(市、区)土地调查办公室日常工作、调查成果的自检、组织项目招投标和项目监督检查、宣传培训、总结表彰、协助国家和省对县级调查成果的核查确认等有关实施保障工作。

3.保障措施。全省土地调查时间紧,任务重,技术难度高,经费支出大,为保证调查工作顺利开展,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要从政策、技术、机制和经费等方面制订切实可行、充分有效的保障措施。

(1)政策保障。全省土地调查成果将作为核定各地实际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状况、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建设用地总量、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土地登记等各项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础依据。

未按期完成调查任务的地区,省将暂停其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审批等工作。

(2)技术保障。

一是省土地调查办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四川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规范》、《四川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汇交办法》、《四川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核查及检查验收办法》、《四川省第二次土地调查项目招投标办法》指导全省土地调查工作开展。

二是全省土地调查将充分利用航天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和数据库及网络通讯等技术,形成集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分析和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内外业相结合的土地调查技术流程,建立互连互通的 “省—市—县”三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提高调查工作的质量、效率和信息化服务水平。

三是建立四川省土地调查单位目录登记制度,参加调查工作的技术人员应参加培训且考试合格,承担调查任务的队伍应通过资质审查。

(3)机制保障。

一是项目招投标及项目监督检查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引入竞争机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县(市、区)为单位,以土地调查项目为单元,实行项目招投标管理制度,以合同方式约定双方职责、项目任务、成果质量、以及项目进展要求、经费支付方式等;推行项目监督检查制度,择优选择技术强、信誉好、质量高的单位为项目监督检查单位,项目监督检查单位全过程跟踪检查项目进展和成果质量。

二是成果核查制度。充分利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技术对调查成果进行内外业核查,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准确。核查通过后方可申请省级验收。

三是检查验收制度。采用分阶段成果检查制度,每一阶段成果需经检查合格后方可转入下一阶段,保证成果质量。执行分级检查验收制度,包括县级自检、市级初检、省调查办核查和验收。

(4)经费保障。全省土地调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按国发〔2006〕38号“各级财政部门在调查经费上要给以保证”和川府发〔2006〕20号“由省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分级负责并列入相应的财政预算,确保土地调查的专项资金足额到位”的要求,全省各级财政要把土地调查经费作为重点保障项目,确保资金按时足额落实到位。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财政、国土资源及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根据土地调查任务和计划安排核定土地调查经费,编制预算,列入相应的财政预算,及时拨付资金,经费来源为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金等土地收益。同时要加强经费管理,按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加强经费执行的监督检查。

(三)宣传培训。各级人民政府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和渠道大力宣传土地调查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资源、环境、社会持续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本次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上一篇:“十三五”重点项目-公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下一篇:抚顺市望花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