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与楚辞的关系

2024-07-25

汉赋与楚辞的关系(精选5篇)

汉赋与楚辞的关系 第1篇

第一章 楚辞与汉赋的产生和发展综述

第一节 楚辞的产生和发展

一、楚辞的产生及其原因

“楚辞”之名最早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史记·酷吏列阵》载: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朱买臣是汉武帝时人,可见,武帝时“楚辞”已成为一种可与《春秋》相提并论的学问了。到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以及汉人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等人有关“楚辞体”的作品,再加上他自己的《九叹》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其中最重要的是屈原的作品。至此,“楚辞”便不仅是一种文体的名称,也是一部诗歌集的名字了。后来,东汉的王逸又为《楚辞》作注,并增入自己所写的《九思》一篇,遂成为今天所流传的《楚辞章句》的本子。

宋人黄伯思在《新校楚辞序》中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 物,故可谓之楚辞。若‘些’、‘只’、‘羌’、‘淬’、‘蹇’、‘纷’、‘宅’、‘亻祭’者,楚语也;顿扑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沅、湘、江、礼、修门、下药者,楚地也;兰、茞、荃、药、蕙、若、草、衡者,楚物也,率若此,故以楚名之。”这一解释,使我们对楚辞作为文体名称由来和特色更加明确。简言之,因为源于楚国,所以称为“楚辞”,它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那么,楚辞作为一种文体和文化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呢?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对其进行了刨根问底式的推究:

周室既衰,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而游说之风寝盛,纵横之士,欲以唇吻奏功,遂竞为美辞,以动人主。……自叙其来,华饰至此,则辩说之际,可以推知。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己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况《离骚》产地,与《诗》不同,彼有河渭,此则沅湘,彼惟朴樕,此则兰茞;又重巫,浩歌曼舞,足以乐神,盛造歌辞,用于祀祭。()

……时与俗异,故声调不同;地异,故山川神灵动植皆不同;惟欲婚简狄,留二姚,或为北方人民所不敢道,若其怨愤责数之言,则三百篇中之甚于此者多矣。楚虽蛮夷,久为大国,春秋之世,己能赋诗,风雅之教,宁所未习,幸其固有文化,尚未沦亡,交错为文,遂生壮采。()

鲁迅对楚辞这一文学现象进行了多元阐释:楚辞是南楚文化与中原文化汇融的产物,深受战国时代文化精神的哺育及战国文学的滋养。它鲜明地携带着南楚文化自由的基因,同时糅合了中原儒家文化的营养,展现出一种“惊采绝艳”的特质。

具体说来,楚辞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渊源之一,是春秋时代楚国的民歌、诗歌及楚地传统的巫歌乐舞。楚辞首先是吸收了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的一种诗歌体裁。楚国春秋时代的诗歌,是出于楚国人的书面语和口语,在形式和音符上,都对楚辞有直接影响。

《诗经》虽无“楚风”,但“二南”中的《汉广》、《江有汜》等篇都产生在楚境内。楚国民歌来源古远,收入在《诗经》中的“二南”,都是土风歌谣,虽然不称楚风,实际就是楚地民歌。诗中有楚地楚物之名,有的篇章还是用了楚辞中常用的“兮”、“思”等楚语虚词。

此外,汉刘向撰的《说苑》中载有最古的两首楚诗:《子文歌》和《楚人歌》。《子文歌》是说楚国的令尹子文家族的一个族人犯了法,官厅来抓捕惩办,询知是子文的族人,便释放了他。子文知道了,就把这个族人送到官厅来,并且说说:如果你不惩办我这个犯罪的族人,我就自杀。于是官厅就把这个族人处以极刑。国人知道了这桩事,都感动地说道:有子文这样公正的令尹,我们还有什么忧虑呢?于是便把这段故事编成歌曲传唱开来。歌词是: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延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

《说苑·奉使篇》中还有一首翻译的《越人歌》。据说,公元前528年,楚国令尹鄂尹子皙举行舟游盛会,百官缙绅,冠盖如云。在盛会上,驾舟的人是越人,越人歌手对鄂君摇揖而歌:“滥兮扑草滥予昌弦泽予昌州州湛州昌乎秦皆胥缦予乎昭澶秦渝渗堤随何湖。”鄂君子皙听不懂唱些什么,于是一位懂楚语的越人给子皙翻译道:今夕何夕兮,奉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垢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土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后于《徐人歌》约五十年,又出现了两首诗歌:一首是《接舆歌》(《论语·微子》),是孔子乘车往楚国,楚王在路上迎其车而歌。歌词是:

凤兮,凤兮!何德之哀!

往者不可拣,来者犹可追、巳而,巳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另一首诗《孺子歌》(《孟子·离娄》)。也是孔子在楚国听见小孩子唱的歌。歌词是: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我足。

另外,在《左传·哀公十三年》同文中,又载有一首讽刺吴土夫差不能与士卒共饥渴,使申叔仪乞粮于鲁而作的《庚癸歌》。歌词是:

佩玉?兮,余无所系之。

美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晚之。

以上所举的几首诗歌,形式和音竹,都和楚辞很相近。因此可以断定:这此诗歌都是楚辞的先河。其中所举的《越人歌》、《接舆歌》、《孺子歌》这此民歌,句式有二言、四言、五言、六言石七言等,错杂参差,灵话多变;并多用“兮”字来加强音韵节奏,更与楚辞类似。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沧浪》、《凤兮》一歌,已开楚辞体格。特别是《越人歌》这一首民歌,更用了兴句和双关语,在体裁上已与“楚辞”相似,很有特色。诗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与《九歌·湘夫人》中的“沅有茞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从句式、语调上都能明显地看出两者的承传关系。

(二)楚国特有的民间习俗,传统的祭歌、巫舞,是楚辞产生的重要因素。楚国地处江汉平原,国界北至中原,与韩、魏、齐为邻,西至黔中(湖南沅陵)、巫郡(重庆巫山),与巴蜀和秦为邻,南到苍梧(湖南九嶷山),东达海滨,是战国七雄中地域最大的国家、虽然楚国的建国和开发不及北方的黄河流域历史久远,但南方富庶的自然条件和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楚国经济、文化发展很快。生产力发展水平已达到相当的高度,为楚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这样一个南方大国,虽然它在政治、经济上与中原地区有所交往,但在文化上很大程度地一自保持有自己的传统,在诗歌、乐舞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2 楚国的风俗喜好以巫乐来祭祀鬼神,祭祀时则载歌载舞以娱神,所以这一带很早就流传着有别于中原地区的楚声。这种祭神歌曲,蕴藏着许多优美生动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同时在一些寓于想象的悦耳动听的祭歌中,又塑造了许多荷彩衣、戴高冠而起舞的人物形象。屈原在《九歌》里,就集中描绘了这些生动丰富的神话传说和优美动人的人物形象。因此可以说,楚国的民俗和巫风是哺育楚辞的养料。

渊源之二,是《诗经》的影响。春秋时代,《诗经》由中原传到南方。北方学者常到楚地游学,传播了中原文化;楚国人也爱读《诗经》,并能热读运用。每当谈话时,就和中原国家的人一样,随时引用《诗经》。如《左传·文公十年》里,子舟引诗“刚亦不吐,柔亦不菇”(《大雅·蒸民》),“毋纵诡随,以谨周极”(《大雅·民劳》);《左传·宣公十二年》里,孙叔引诗“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小雅·六月》);《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楚薳罷如晋莅盟,晋侯享之,将出,赋《既醉》”,《左传·昭公三年》:“郑伯如楚,子产相,楚子享之,赋《吉口》”;《左传·昭公七年》:芋尹无宁引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沈尹戍引诗“无念尔祖,聿修阙德”(《大雅·文土》)。

以上引诗的人,皆是楚国人,可见当时楚人学习《诗经》之勤,也可见《诗经》对楚人影响之深。因此,我们用文化继承发展的观点可以推测,楚辞在形式上决不会是空穴来风,在一定程度上受了《诗经》的影响。

屈原在辞作中大量采用了比兴手法。所谓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吟咏之词,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形象思维的表现手法,是早在西周至春秋 时期诞生的《诗经》中就已大量应使过的。而屈原不仅学习、借鉴,更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将《诗经》中使用过的比兴材料,如草木、昆虫、鸟兽、风雨、雷电等都赋予了鲜话的生命,使他们具有与人相同的感情、信念、意志,不仅用以寄托打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具有重大而深刻的政治内容,给人以形象的教育和感染、渊源之三,是先秦诸子的散文。

著名学者林庚先生在《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中说得很明确:

当时《诗经》已经结束了约一百年,诗歌似乎暂时停顿了发展。自到屈原之前,诗坛是静悄悄的冷落荒凉。若再与当时锣鼓喧天、如火如荼的散文对照起来,诗歌简自无人过问。这一百年间人们把心思全绞尽在解决现实的问题上、这是一个理智思维的时代,而不是一个感情歌唱的时代。然而当一切思想都诱导向同一的感情的时候,当一切苦闷的忍耐与煎熬都要求着呼喊出来的时候,人们是必须歌唱的。诗歌是中华民族最光荣的传统,没有一个民族在那样占老的时候就有了像中国《诗经》那样值得成为经典的歌唱。这民族素来就以诗歌骄傲着自己。可是《诗经》的时代无疑已经结束,现在而对着的是新兴的都市生话,都市的语言,与朝夕变幻的政治行情。《诗经》所代表的来自农村的从容朴索的作风,以必须有一种偏激纷繁 >紧张尖锐的表现所代替。这正是先秦诸子散文的形态.就也必然成为散文时代的诗歌的形态、楚地的民歌对楚辞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诗经》无“楚风”,但“二南”中的《汉广》、《江有汜》等篇都产生在楚境内,可以算是楚地的民歌。其它散篇单什,杂见古籍中的,尚 3 有一些。

楚辞的主要形式,如隔句末尾用“兮”字的特点已经开始具备了。我们完全可以说,楚辞就是在这些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楚国的地方音乐对楚辞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春秋时乐歌已有“南风”、“北风”之称,所谓,“北风”,即是中原音乐;所谓“南风”,即楚地的音乐,亦即钟仪在晋鼓琴时操的“南音”。

楚国巫风的盛行,更是楚辞形成的极好的民俗条件。荆楚民俗,最信巫鬼。祭祀必有祈祷,祈祷必用祝辞和歌舞。歌必有辞,歌和舞也都须有曲,这样,巫歌、音乐使随之发展起来,而楚辞也就产生了。《楚辞》中的《九歌》,其前身就是楚国各地包括沅湘一带的民问祭神歌曲。至于《离骚》的巫咸降神,《招魂》的巫阳下招等,也都是楚辞受巫风影响的明显的例证。

楚辞的创始人及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与楚同姓,为高阳氏的后代子孙,楚武王熊通封其子熊瑕

于屈,子孙I}T以属为姓。而屈氏不但是楚王族的分支,其子孙还历任楚王朝的要职。传到屈原,仍为

左徒和三阎大夫。屈原的这种与楚同宗的家世,使他fJ-机会接受教育,并阅读了大F}.的南楚典籍,从

而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具备了良好的文学素养。这样,便为他的楚辞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屈原在政治上的特殊经厉,即山“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而遭谗见疏,并被长期流放,又使池对南楚让会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并激发了他丰富的感情,即所谓

“发愤以抒情”,从而为楚辞的创作也提供了条件。

屈原爱美的习性和好修的品格,更使他的楚辞创作带_L了绚丽的色彩和浪!:的情调.这种爱美和

修洁的品性,表现在屈赋中便是那高冠长佩、身披7i草、朝寨夕揽、好修不缀的诗人形象,自及内美

与外美和谐统一的美学理想。

汉赋与楚辞的关系 第2篇

楚辞

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汉赋

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

司马相如是这一时期成就最大,名望最大,在汉赋史上被称为“赋圣”。他和卓文君的故事。民间广为流传。一曲《凤求凰》,千古传佳话。

《凤求凰》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唐诗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王安石曾说:“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唐诗作者众多:李白、杜甫、“小李杜”(杜牧、李商隐)等。

唐诗的基本形式就是绝句和律诗,绝句共4句,律诗要8句,都可以分为五言和七言(即每句5个字或7个字)。

宋词

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故名“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宋代最著名的词人有苏东坡、柳永、李清照等人。

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为两段,称双调;有的分成三段或四段,称三迭或四迭。宋词句式不像唐诗那样整齐划一,而是长短错落参差。

词牌

如《点绛唇》、《曲江月》、《念奴娇》等,有的是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有的是取诗词中的几个字,有的是根据某一历史典故,还有的则是名家自制。

元曲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形成的另一种文学形式,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为元杂剧,一为元散曲。杂剧是一种把歌曲、说白和舞蹈结合起来的形式。散曲是诗歌。关汉卿的《窦娥冤》代表了元杂剧艺术的发展颠峰。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明清小说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三国演义》罗贯中

此书生动描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三国鼎立﹐最后司马氏统一天下的复杂历史。它是我国的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战争(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描写最成功的一部。

主要人物形象:曹操、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

《水浒传》施耐庵(罗贯中)

此书描述北宋宣和年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逼上梁山,“替天行道”的雄壮故事。它是我国最著名的一部英雄传奇小说。

梁山英雄形象:林冲、鲁达、李逵、武松、杨志等。

《西游记》吴承恩

取材於唐代僧人玄奘去天竺(印度)取经的事迹。它是一部家喻户晓的浪漫主义神魔小说。

书中塑造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和胆小自私的猪八戒两个受人喜爱的文学形象。

“三言二拍”

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

《聊斋志异》蒲松龄

它代表了文言小说的最高成绩。作者借神鬼狐怪的故事抒发自己的孤愤。

《红楼梦》曹雪芹

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曹家曾三代居江宁织造任,后因事被抄而家道衰落。该书以曹家生活为原型﹐描写了贾氏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

艺术形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晴雯等

晚清的谴责小说

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首,构成了一幅官场“百丑图”,发人深省。此外有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此四书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并称为明清时期五大奇书,它们提供了一幅鲜活的社会众生相。

汉赋与楚辞的关系 第3篇

一、祭祀的时间

《礼记·祭统》:“凡治人之道, 莫急于礼。礼有五经, 莫重于祭。”1古代五礼中最重要就是祭礼。为了表达对神灵或祖先的敬意, 在祭祀的时间选择上理所当然要认真慎重。周代崇礼有加, 依礼而制, 且对天地、自然神灵以及祖先的崇拜之情浓厚, 在祭祀时间上有一定的讲究。

(一) 《诗经》中的祭祀是四时之祭

杜佑《通典卷第四十九》中说道:“先王制礼, 依四时而祭者, 时移节变, 孝子感而思亲, 故奉荐味, 以申孝敬之心, 慎终追远之意。”2四时之祭分别是禴 (礿) 祠烝尝, 也就是春礿、夏祠、秋尝、冬烝。《礼记·王制》:“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 夏曰禘, 秋曰尝, 冬曰烝。”1而且, 《周礼·大宗伯》对于四时之祭名称的记载也很明确:“以祠春享先王, 以禴夏享先王, 以尝秋享先王, 以烝冬享先王。”3

但是, 在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却解释道:“春祭曰祠。品物少, 多文词也。从示, 司声。仲春之月, 祠, 不用牺牲, 用圭璧及皮幣。”“礿, 夏祭也。”4可见, 春祭与夏祭的名称到了东汉又有不同的改变。在《诗经》中还是沿用周朝礼制的名称, 将四时之祭统一称为“春礿、夏祠、秋尝、冬烝”。

《诗经》中有很多关于四时之祭的描述。如:

《小雅·北山之什·信南山》:“是烝是享, 苾苾芬芬。”

《小雅·北山之什·楚茨》:“济济跄跄, 絜尔牛羊, 以往烝尝。”

《小雅·鹿鸣之什·天保》:“禴祠烝尝, 于公先王。”

《周颂·臣工之什·丰年》:“为酒为醴, 烝畀祖妣。”

《鲁颂·閟宫》:“秋而载尝, 夏而楅衡。”

《商颂·那》:“温恭朝夕, 执事有恪, 顾予烝尝, 汤孙之将。”

《商颂·烈祖》:“来假来饗, 降福无疆。顾予烝尝, 汤孙之将。”

其中。以秋祭和冬祭居多。因为秋冬季节农作物都成熟了, 可以用来进献的祭品较多。《尔雅·释天》云:“秋祭曰尝。”5《春秋繁露·四祭》云:“尝者以七月, 尝黍稷也。”《礼记·月令》:孟秋“农乃登谷, 天子尝新, 先荐寝庙。”1

《春秋公羊传注疏》云:“烝者何?冬祭也。冬曰烝。”“烝, 众也, 气盛貌。冬万物毕成, 所荐众多, 芬芳备具, 故曰烝。”6由此得知, “尝”和“烝”都是用来说明秋冬季万物成熟, 祭民们可以用刚成熟的新鲜谷物进献祖先, 孝敬祖先让其先品尝新鲜果实, 并感受后人们辛勤劳作的丰收成果。

所以, “春秋匪解, 享祀不忒。” ( (鲁颂·閟宫》) 就是说周公的后代一年四季坚持不懈祭祀, 并毫不出错地献祭享祀。

(二) 《楚辞》中的祭祀活动多在春秋两季的夜间举行

楚人祭东皇太一等天神、地抵及人鬼的时间, 主要为春秋二时。这一点可以从《九歌》中找到根据, 如楚人崇祀二司命, 其祭大司命的时间为春季, 祭少司命的时间则为秋季。

《大司命》有句云:“折疏麻兮瑶华”。王逸注:“疏麻, 神麻也。”7一种香草的名称, 生长于春季。

《少司命》中有:“秋兰兮兼芜”, “秋兰兮青青”。秋兰也是古代的一种兰草, 叶茎皆香。秋天开淡紫色小花.香气更浓。

另外, 《九歌》中的《湘君》与《湘夫人》都是秋祭。

《湘君》:“采薜荔兮水中, 搴芙蓉兮木末;”其中的“薜荔”和“芙蓉”都是九十月生长的植物。可见, 祭祀湘君神的时间是在秋季。

《湘夫人》:“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与佳期兮夕张”, 王逸注曰:“言己愿以始秋茚草初生, 平望之时, 修设祭具, 夕早洒扫, 张施帷帐, 与佳人期歆飨之也。”[7]这里也注明了楚人祭祀湘夫人是在孟秋 (始秋) 七月。

另有《九歌·礼魂》最后一句中也点明了祭祀的惯用时令。“春兰兮秋鞠, 长无绝兮终古。”这两句是说每年春秋二季, 兰、菊开花的时候, 源源不断地有很多祭祀活动。

很多学者己著书说明了《楚辞·九歌》是承夏代《九歌》而来的, 而夏代郊天祭祖的祭仪是在夜间举行的。《礼记·祭义》载:“郊之祭, 大报天而主日, 配以月。夏后氏祭其暗, 殷人祭其阳, 周人祭日, 以朝及暗。”1《楚辞·九歌》中的夜祭情节很多见于《湘君》和《湘夫人》。描写二神盼望相见的情节, 和二神都兼程赶赴约会之处。如:“骋鹜兮江皋, 夕饵节兮北诸。” (《湘君》) “朝驰余马兮江皋, 夕济兮西澨;” (《湘夫人》) 因为二神相约的时间是:“与佳期兮夕张。”这里都印证了夕设祭祀的事实。洪兴祖《楚辞补注》:“言夕张者, 犹黄昏以为期之意”, 8

这种祭祀时间与《礼记·祭义》中的“祭于暗”是一致的。

再如, 《少司命》“荷衣兮慈带, 愉而来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郊, 君谁须兮云之际?”王逸注:“言司命之去, 暮宿于天帝之郊, 谁待於云之际乎?”7

另有《河伯》“日将蓦兮怅忘归”, 《山鬼》有“杳冥冥兮羌昼晦”, “猿啾啾兮狖夜鸣”, 也都写明了被祭祀的神灵夜间活动。

《东君》祭日神之诗, 写道:“暾将出兮东方, 吾槛兮扶桑。抚余马兮安驱, 夜皎皎兮既明。”这是描写的太阳初升的景象。但是, 细读“皎皎兮既明”则说明是夜祭结束, 迎接太阳升起。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说明:“此言日之将出, 羲和御之, 安驱徐行, 使幽昧之夜, 皎皎而自明也。”8但也是说明刚从夜晚祭祀走出来的意思。

二、祭祀的地点

祭祀的地点统分为内祭 (也称为“庙祭”) 和外祭 (也称为“郊祀”) 。祖先神的祀典通常采用内祭, 超自然神和自然神则通常采用外祭。因祭祀天地万物多在郊外举行, 对超自然神和自然神的礼拜中国古代统称为“郊祀”。商人的庙祭以“内祭”为普遍, 而“郊祀”基本上都是外祭。

(一) 《诗经》中祭祀的场所多在庙宇殿堂

宫庙在坛或墠的基础上筑墙盖屋而成为宫;宫中陈列上祭祀对象以后成为“庙”。9《集疏》:“宫与庙通。”《尔雅·释宫》:“宫谓之室, 室谓之宫。室有东西厢曰庙, 无曰寝。”5

《商颂·殷武》:“寝成孔安。”“寝”指正殿。

《大雅·荡之什·崧高》:“有俶其城, 寝庙既成。”

《大雅·荡之什·云汉》:“不殄禋祀, 自郊徂宫。”

《小雅·小旻之什·巧言》:“奕奕寝庙, 君子作之。”

如:《鲁颂·閟宫》:“閟宫有侐, 实实枚枚。”中的“閟宫”就是神秘的宫殿, 指祭祀后稷母亲姜嫄的庙。

《国风·召南·采蘩》:“于以用之, 公侯之宫。”公侯宫里祭祖庙。

《国风·召南·采蘋》:“于以奠之, 宗室牖下。”

《周颂·清庙之什·清庙》:“於穆清庙, 肃雍显相。”“对越在天, 骏奔走在庙。”清庙是祭祀文王的庙。

《周颂·臣工之什·有瞽》:“有瞽有瞽, 在周之庭。” (庭, 即庙庭。)

(二) 《楚辞》中祭祀的场所不固定, 但多在郊外举行

按照周代先民的祭祀习惯, 祭祀的场所一般会在宗庙灵坛。《楚辞》里的祭祀场所也有在室内进行的。

王逸在《天问序》中言曰:“屈原放逐, 忧心愁悴, 彷徨山泽, 经历陵陆, 嗟号昊旻, 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 图画天地山川, 神灵琦玮僪佹, 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 休息其下, 仰见图画, 因书其壁, 何而问之, 以渫愤懑, 舒泻愁思。”7这里《天问》中所提及的先王宗庙及祠堂就是楚人祭祀的场所。此外, 《楚辞·九歌》中还出现过的“庙”、“堂”“宫”“房”“庭”, 也都是楚国人常用的室内祭祀场所。例如《九歌·云中君》:“蹇将儋兮寿宫, 与日月兮齐光”, 《章句》云:“寿宫, 供神之处也。祠祀皆欲得寿, 故名为寿宫也。言云神既至於寿宫, 歆飨酒食, 憺然安乐, 无有去意也。”7这里的“寿宫”, 便是祠堂, 是祭祀神灵的场所。又如:

“悲帷翠帐, 饰高堂些。” (《招魂》)

“夏屋广大, 沙堂秀只。南房小坛, 观绝霤只。” (《大招》)

“始结言于庙堂兮, 信中涂而叛之。” (《九叹·逢纷》)

处于南方的楚国宗教观念较之周代已经比较自由开放, 祭祀礼仪也没有周朝那么多的束缚和规范。在祭祀地点的选择方面, 楚人就不再局限于室内, 更多地把地点扩展到室外甚至是郊外开阔的地方。

1. 水边

因为湘君、湘夫人溺于湘水, 所以祭祀这两位神的地点就选择在湘水江边。如:

《湘君》“水周兮堂下”;《湘夫人》:“筑室兮水中”。

河伯是主管黄河的神, 所以祭拜河伯也选在黄河边上。“与女游兮九河。” (《河伯》)

2. 郊野

如:《少司命》“夕宿兮帝郊。”其中“帝郊”就是天帝的郊野。

3. 山上

如:《大司命》“导帝之兮九坑。”“九坑”是一山名。

《山鬼》中的祭祀地点是巫山, “表独立兮山之上”、“采三秀兮于山间”。

4. 坛

《礼记·祭法》里注云:“坛、折, 封土为祭处也。”[1], 坛, 即用土石堆砌成一个高出地面的祭坛。所以坛通常设置于郊外。如:

《湘夫人》:“荪壁兮紫坛, 播芳椒兮成堂。”

《涉江》:“燕雀乌鸦, 巢堂坛兮。”

注释

11 .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 1998:346-1236.

22 .王文锦等.通典[M].中华书局, 1982:429.

33 .王文锦.周礼正义[M].中华书局, 1987:1330.

44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99:8.

55 .[晋]郭璞注.尔雅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72-99.

66 .李学勤编.春秋公羊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05.

77 .[汉]王逸.黄灵庚点校.楚辞章句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 2007:53-83.

88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3:65-74.

汉赋与楚辞的关系 第4篇

A.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B.小说有矛盾冲突,情节的展开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C.小说的故事性强,比其他的文学样式更感人。

D.小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答案】A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小说 【解析】

试题分析:了解小说的特点,根据提示“主要特征”,比较小说与其它文学体裁。BCD三项,戏剧也具有这些特点。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走近名著(2分)

《童年》是 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书中塑造了 的形象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典型。

【答案】高尔基 阿廖沙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要求学生对课后推荐的名著加以识记,尤其是名著里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3.(一)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全诗运用了对照反衬的手法来凸现主题,“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和诗人的衰病漂泊,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

4.古诗文阅读(18分)

(一)题春晚 周敦颐(4分)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小题1】这首诗中哪一句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小题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小题1】吟余小立阑干外

【小题1】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气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准确,更形象。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注意品味诗中流露出的情感并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注意“吟余小立阑干外”的“立”字。

【小题2】此题考查与诗歌的主题有关,品味语言,从观看时间:夕晖;观察点:阑干外。进行分析。

5.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到谁家?

对《十五夜望月》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是唐代王建的绝句,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较为著名。

B.首句写中庭月色,“地白”二字,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

C.第二句中表明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桂花。意境很悠远,耐人寻思。D.诗的结尾作者采用了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了自己的思念之切。

【答案】D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略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唐雎不辱使命》选自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战国策》。

B.《我的叔叔于勒》记叙了莫泊桑一家对于勒前后态度强烈的对比,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C.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其中杨二嫂、闰土等都是其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

D.《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作者是法国小说家雨果,这篇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

【答案】B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B.《我的叔叔于勒》记叙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强烈的对比,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

7.文学常识填空(3分)

(1)国作家莫顿·亨特的作品《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的脱险经历使我们认识到:要战胜困难一定要有乐观的精神状态。

(2)写的《紫藤萝瀑布》告诉我们“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3)《童趣》的作者是 代文学家沈复。

【答案】(1)美(2)宗璞(3)清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略

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作者是曹雪芹,他曾“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B.孙犁,原名孙树勋。有人称他的小说为“散文化的小说”,甚至是“诗化的小说”,他是“山药蛋”派(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C.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等。

D.《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罗贯中。

【答案】B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B孙犁,是“荷花淀派”的创始人。考点:文学常识考查

点评:这是一道考查文学常识的题目,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基本情况,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意积累背诵。

9.秋夜喜遇王处士 王绩 ①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①王绩,隋末唐初诗人,中年后,过归隐生活。②北场和第二句的东皋,泛说屋北的场圃,家东的田野③芸(通“耘”)藿,就是锄豆,它和“刈黍”一样,都是秋天的农事活动。

【小题1】诗人秋夜喜遇王处士,但全诗没有一笔正写“喜”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之“喜”?(2分)

【小题2】尾句中“更”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答案】

【小题1】①前两句写农事活动归来,日间田野劳动后的轻微疲乏和快意安恬,是“秋夜喜遇”情景的背景与条件。②后两句写清辉笼罩下的村庄和田野,星星点点的秋萤,都衬托出作者与朋友相逢后的欢乐和喜悦。

【小题2】“更”有意想不到之意,通过这种感情色彩浓郁的词语的点染,使作者与友人“秋夜喜遇”时别有会心的微笑和得意忘言的情景,更加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诗句,结合注释了解诗人写诗时的生活环境,通过作者在诗描写的情境来分析,如从“归”字体会诗人劳作回来的满足与畅快,从与友人相逢的环境“秋月满”来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从诗人看到“夜萤飞”体会诗人生活闲适安宁的状态,这些都流露着诗人心中之“喜”。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全诗内容,结合上一题解答,先理解“更”的含义为“意想不到”,再从诗人与友人相逢和自己生活闲适来理解此字词表达的情境与诗人的情感。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②③10.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下题

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在路上趱行。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那十一个厢禁军,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两个虞候虽只背些包裹行李,也气喘了行不上。杨志也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这路上不是耍处!”那虞候道:“不是我两个要慢走,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前日只是趁早凉走,如今怎地正热里要行?正是好歹不均匀!”杨志道:“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两个虞候口里不道,肚中寻思:“这厮不直得便骂人!” 【小题1】上文选自古典名著《 》,作者是元末明初人。【小题2】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小题3】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杨志的性格特点。

【答案】

【小题1】水浒传 施耐庵

【小题2】环境描写 作用: 交代了故事发生炎热天气;为下文写杨志与手下发生矛盾,继而丢失生辰纲作了铺垫。

【小题3】精明谨慎,根据路况更改了作息时间确保生辰纲安全;蛮横粗暴,打骂手下人“赶着催促要行”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年代、国籍、作品、思想等,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意积累诵背。本题是对名著作品《水浒传》的考查。【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划线句子写出了天气的酷热。因此描写是景物描写,作用一般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的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结合语境回答。【小题3】

试题分析:《水浒传》中比较集中写杨志的章节分别是:第十一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第十二回“青面兽北京斗武急先锋东郭争功”,第十五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第十六回“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青面兽双夺宝珠寺”。分析人物要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

11.名著阅读 【小题1】填空

(1)《五猖会》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含蓄地批判了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不合理。

(2)《骆驼祥子》中的 是一个美丽、要强、勤俭的女子,后因生活所迫沦为娼妓,终因不甘生活的屈辱而含恨自缢。

(3)“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作为座右铭的文字,是出自苏联小说《 》,这是书中主人公 对生命的诠释

【小题2】简述祥子命运的三起三落,并说说祥子最终沦为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小题1】(1)封建思想习俗(2)小福子

(3)钢铁是怎样炼成 保尔·柯察金

【小题2】祥子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他有过三次买车的经历:第一次,他风里来雨里去,从饭里抠茶里省,攒了三年,终于买了一辆车。但这车很快就被大兵抢走了。第二次,车还没买上,他的钱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第三次,是他和虎妞结婚后用虎妞的钱买的,虽然心里不踏实,但毕竟不用再去车厂赁车了。可是好景不长,虎妞难产而死,祥子只好把车卖掉去安葬虎妞。经历了这样的三起三落,最终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最终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几个填空比较简单,只要看一下名著导读的内容就可以正确解答。考点: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小题2】

试题分析:名著考查题就要读名著,基本了解名著的内容,甚至要对其人物形象对其思想意义作点分析。本题就需要读这本名著才能对祥子这一人物的沦落及沦落为一个怎样的人解答正确。考点: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12.我国古代名家除了有名有字外,许多人还为自己取雅号,请写出下面五位名人的别号。陶渊明 欧阳修 苏轼 李白 杜甫

【答案】五柳先生;六一居士;东坡居士;青莲居士;少陵野老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平时多积累,回答此题并不难,注意不要写错别字。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两小题。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小题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景生情的景物有哪些?

【小题2】这首诗景中有情,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景,请加以赏析。

【答案】 【小题1】柳条、藤蔓、黄莺

【小题2】在作者眼泪,长长的柳条、藤蔓像要系住自己的船,黄莺已经跟自己混熟了,黄莺频啼似乎是在向自己告别。大自然无情的客观景物,在诗中化作了有情的主观意象(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湖上亭的留恋不舍之情。【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诗歌,根据作者所写内容,一一找到景物的词语点明即可。注意不要抄错字,如“藤”“蔓”“莺”等字。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

试题分析:抓住“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一句在“相识”“欲别”两词,理解其拟人的写法,体会诗人对所写之景留恋的情感。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诗词赏析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小题1】、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面?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 【小题2】、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小题3】、翻译6分

(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答案】

【小题1】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数众多、气氛热闹的狩猎场面。虽鬓已微霜却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欲保家卫国、征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小题1】引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抒发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感。【小题1】略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词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第一问从“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可以看出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数众多、气氛热闹的狩猎场面。第二问从“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可以感受到“虽鬓已微霜却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欲保家卫国、征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诗词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引用“文帝命冯唐持符节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典故;“天狼”比喻“自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文的能力。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词的古今义的差别。

15.三、链接中考 使至寨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 【小题1】补充完整。

【小题2】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小题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小题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小题5】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答案】

【小题1】征蓬出汉塞 大漠孤烟直 萧关逢侯骑 【小题2】使:出使;征蓬:飘飞的蓬草 【小题3】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小题4】B 【小题5】D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这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蓬”“塞”“萧”是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小题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蓬”的本意是飘飞的蓬草,在这里是诗人自喻。

【小题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作者选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营造了“苍茫”的意境。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抒发了作者孤寂的感情。【小题4】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描写的景物即可,一般用原诗词中的词语回答即可。“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颔联紧承上联,转入对塞上景物的描写。此句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写法上以“征蓬”与“归雁”为对,“出汉塞”与“入胡天”为对,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于凄凉中含有悲壮。B项说“画面静谧而温馨”明显是不正确的。

汉赋与楚辞的关系 第5篇

【小题1】这首诗写出了塞外雪景什么样的特点?在诗中有何作用?(2分)【小题2】赏析名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分)

【答案】

【小题1】将塞外飞雪写的千姿百态、气象壮阔,衬托了惜别之情。

【小题2】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诗词理解与鉴赏,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往往从内容主题上、语言表达上、技巧手法上对诗歌进行鉴赏。要求学生能体会诗歌所描写和表达的情、理、景。考点:这是有关诗歌的鉴赏考点 【小题2】

试题分析: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总结为:这首诗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6分)春 草[宋]刘 敞

春草绵绵不可名,水边原上乱抽荣。似嫌车马繁华地,才入城门便不生。【小题1】“水边原上乱抽荣”中“乱”字写出了春草什么特点?(3分)【小题2】第三、四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小题1】“乱”突出了春草生命力强、生长旺盛的特点。

【小题2】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厌恶世俗、不愿追名逐利的思想感情。【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首先理解“春草绵绵不可名,水边原上乱抽荣”两句,意思是“春天的野草长得茂密,连绵成片,无法分辨它的名字,在水边、在土丘上随意发芽蓬勃生长”,根据这两句的意思可知,“乱 ”字是写春草生命力强、生长旺盛的特点。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点评:诗句的语言较为凝练,首先要把诗句的意思弄懂,这样才能在理解其大意的基础上,对字、词、句子等作赏析和理解。

【小题2】试题分析:“似嫌车马繁华地,才入城门便不生” 意思是“好象是不喜欢车水马龙的繁华地方,一到城门旁边就再也看不到它”,句中的“嫌” 既交待了“不生”城门之内的原因——厌恶城门内那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繁华与喧嚣,所以才绝诀地拒绝在城内生存,更突显了春草的品格。由此可见,本诗借物抒情,借写草表达了诗人厌恶世俗、不愿追名逐利等高洁的思想感情。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点评:此类题目在做答中要注意,既要理解诗词大意,又要寻找明显的语言标志,如时间、季节、氛围、景物特征、写作的背景、典型字词等等。

3.下列搭配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黄果树瀑布》——于坚——当代诗人

B.《望庐山瀑布》——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C.《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柏杨——当代作家 D.《论读书》——朱苏进——当代作家

【答案】D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

试题分析: 《论读书》是英国作家培根的作品。考点: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点评:对于课本中涉及的重要作品、重要作家的常识要识记。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论读书》是其代表作品之一。朱苏进,南京人,20世纪九十年代,以一系列军旅小说成名文坛,《射天狼》、《接近于无限透明》、《醉太平》等,用充满激情的笔调,刻画了新一代军旅人物的光荣与梦想、无奈与痛楚、军人生命本色的光辉及为之付出的巨大代价等,极富艺术的个性。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从军行(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小题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2分)【小题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3分)

【答案】 【小题1】“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小题1】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学生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诗句画面,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来理解诗歌主题。

5.名著导读(3分)

《童年》、《 》、《 》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其主人公是(高尔基的乳名)

【答案】《在人间》、《我的大学》、阿廖沙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外国文学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要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6.名著知识。

【小题1】《童年》是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 两部为《 》、《 》。(2分)

【小题2】被誉为“昆虫的史诗”是法国作家,这本书叫《 》。(2 分)

【答案】

【小题1】《在人间》、《我的大学》 【小题1】法布尔《昆虫记》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

【小题1】要求学生对课后推荐的名著加以识记,尤其是名著里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小题1】对教材中重要的文学常识和作家作品要加强记忆。

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5分)春宵自遣 唐·李商隐

地胜遗尘事,身闲念岁华。晚晴风过竹,深夜月当花。石乱知泉咽,苔荒任径斜。陶然恃琴酒,忘却在山家。

【小题1】“地胜遗尘事”中的“遗”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小题2】“石乱知泉咽,苔荒任径斜”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3分)

【答案】

【小题1】表达了诗人寄情于美好的地理环境,生发出一种忘却世俗尘事的悠闲之情。【小题1】拟人手法,借山泉在乱石间因阻碍水流不畅,似在呜咽,青苔在无人的小径上随意地生长的景象,刻画出乡间悠闲生活里特有的朴素宁静。【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中重要词语的能力。结合诗歌的主要内容来理解“遗”所表达的情感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精彩语句的能力。鉴赏诗歌精彩语句一般方法:方法+效果+情感,鉴赏时结合诗句中关键性的词语以及诗歌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情感即可。

8.读书能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请调动你的阅读积累,完成以下任务。(8分)

(1)【数风流人物】漫游语文学习之旅,我们认识了很多风流人物,① 仰天质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 ② 面对强暴,冒死抗争,最终不辱使命; ③ “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成为智慧的化身; ④ 深谋远虑,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4分)

(2)【赏名著人物】《水浒》塑造了一大批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请从下面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个,先用一个字概括他的性格特点,再结合书中有关这个人物的故事内容具体说明这个特点。(4分)

备选人物:吴用 武松 林冲 鲁智深

示例:李逵,一字评——“蛮”,说明:他不分青红皂白将扈太公一家斩尽杀绝,鲁莽草率。人物: ▲,一字评——“ ▲ ”,说明: ▲

【答案】(8分)

(1)(2分)①陈涉 ②唐雎 ③诸葛亮 ④曹刿(共4分,每空1分,)(2)(4分)答案示例:

武松——“勇”,说明:他一身虎胆,景阳冈上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武艺高强,十分勇猛。吴用——“智”,说明:他设计高妙计策,率领众好汉智劫生辰纲,足智多谋。

林冲——“忍”,说明:他作为一个禁军教头,一再被高衙内迫害,却忍气吞声、不敢反抗。鲁智深—— “义”,说明:他为了救林冲,大闹野猪林,侠肝义胆。(性格特点1分,故事内容2分,表达1分,共4)【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小说 【解析】略

9.阅读古诗,完成小题。(4分)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小题1】.“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句中“隐”和“没”两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作简要分析。(2分)

【小题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小题1】“隐”是“隐没(于)”之意,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是“淹没(于)”之意,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小题1】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别离依依不舍,以及对自己进京求取功名的自信和热情。(答到“朋友的别离依依不舍”即算全对。)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略

10.(4分)题齐安城楼 杜牧(唐)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注】①呜轧(yà):拟声词。②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小题1】请说说你对第二句中“寒”的理解。(2分)

【小题2】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你认为这首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

【小题1】(2分)“寒”既写出了水中汀州在黯淡无光的夕阳照射下的清冷场景(1分),也暗示了诗人的凄凉心境(1分)。

【小题2】(2分)“七十五”以较大的数目写出了诗人家乡的遥远(1分),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因思乡而产生的惆怅(或落寞、失落、怅惆等)之情(1分)【评分要点及说明】写出“家乡遥远”给1分,写出“思乡之情”给2分。意对即可。【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这里“寒”既写出了水中汀州在黯淡无光的夕阳照射下的清冷场景,也暗示了诗人的凄凉心境。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

试题分析: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总结为:这首诗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这里应是用夸张手法,突出了作者因思乡而产生的惆怅之情。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7分)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宗一:柳宗元的堂弟,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当时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柳州。②桂岭:五岭之一,山多桂树,故名。柳州在桂岭南。【小题1】请写出本首诗的韵脚。(1分)

【小题2】请赏析本诗颔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3分)【小题3】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丰富,请加以简析。(3分)

【答案】

【小题1】边、年、天、烟。

【小题2】“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滴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小题3】① 兄弟之间的骨肉分离之情。②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政治屡屡失意愁苦之情。③诗人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差点“万死”的愤懑之情。【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韵脚是诗词句末押韵的字。一首诗词中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这首诗的韵脚是“边、年、天、烟”四个字。

考点:识记诗歌的基本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词语赏析题,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具体而言,要分三步回答: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色;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3】

试题分析: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阅读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完成下题。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释:

①凰台:在今南京凤凰山上。中国古代认为凤凰是吉祥的象征,凤去台空就表示一种衰败的景象。

②浮云:喻指奸佞。

【小题1】请写出诗中体现诗人报国无门心情苦闷的句子。【小题2】请选出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

A.首联连用了三个“凤”字使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又一个“空”字为全篇定下了悲怆苍凉的感情基调。

B.颔联借吴宫的富丽如今被荒径埋没,东晋的名门留下的只是荒冢,来感慨时间的无情,叹息人世的无常。

C.颈联“三山”对“一水”,“半落”对“中分”,“青天外”对“白鹭洲”,气势磅礴,对仗精工,佳句天成。

D.全诗格调高雅,语言华丽。把历史的典故、想像中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寄托了忧国之思。【答案】

【小题1】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小题2】D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仔细阅读诗歌,了解内容。抓住题目中所示的答点“报国无门心情苦闷”梳理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一句中“使人愁”即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心情苦闷的心情。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仔细阅读诗歌,了解内容,题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各选项表述的要点,比较判断正误。D项错在“全诗格调高雅,语言华丽”这一分析。全诗没有华丽的语言。诗人写自己的“愁”也体会不了“格调高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8分,每空1分)【小题1】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携玉龙为君死。【小题3】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濯清涟而不妖……

【小题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刘禹锡《陋室铭》里的句子,意思是碧绿色的苔藓在门前的石阶上映出淡淡的痕迹,透过珠帘向外可以看到青青的草色。

【小题6】江西上饶的三清山,是一方资源得天独厚的宝地,生机勃勃的春季里,游客除了欣赏浪漫的花,还可以享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乡村生活。(用陶渊明《饮酒》中的句子回答)

【答案】

【小题1】小桥流水人家 【小题1】报君黄金台上意 【小题1】草色遥看近却无 【小题1】出淤泥而不染

【小题1】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小题1】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略 14.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首联写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了生平的艰辛,命运的曲折。B.颔联运用比喻和拟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局势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C.颈联中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式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D.尾联直抒胸臆,以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为诗歌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

【答案】B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两点,首先,要充分利用注释,注释给我们提供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语。B项有误。颔联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将“国家危在旦夕”比作“柳絮”;“个人身世经历”比作“浮萍”,诗句中并未使用拟人的修辞。

15.古诗文名句默写

梨花落后清明,和晏殊一起邂逅“(1)________________,叶底黄鹂一两声”的惊喜;听陆游咏梅,不仅知她风雨黄昏中的寂寞盛开,更懂她“(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芳魂永驻;随苏东坡纵马狂奔,野外狩猎,发出“酒酣胸胆尚开张,(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呐喊;风住尘香花已尽,走进李清照的世界,感知她那“(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重而又散不开的愁绪。跟刘方平走进月夜,在春气萌发、蛰虫涌动的夜晚,体会“(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透露着惊喜与感叹。和辛弃疾梦回吹角连营,追忆“马作的卢飞快,(6)________________”的激烈战斗场面。

【答案】(1)池上碧苔三四点(2)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3)鬓微霜 又何妨(4)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5)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6)弓如霹雳弦惊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汉赋与楚辞的关系】相关文章:

汉赋的论文题目04-02

楚辞的阅读07-24

诗经和楚辞的区别08-05

楚辞九歌分析06-19

楚辞论文题目04-03

诗经楚辞取名大全06-05

楚辞取名起名大全09-07

诗经楚辞取名大全07-29

男孩取名诗经还是楚辞06-05

楚辞取名男孩狗宝宝08-23

上一篇:一只小鸟的自述作文350字下一篇:青年与科学发展观演讲稿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