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发现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尝试

2024-08-01

“引导发现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尝试(精选9篇)

“引导发现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尝试 第1篇

“引导发现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尝试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新一轮课程的改革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们数学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及观念的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广泛开展数学教学改革的实验与探索,创造出了许多生动活泼、各具特色、效果优良的教学方法。其中“引导发现法”操作程序自然合理,符合初中学生认知规律,同时也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用性强。下面就我所探索与尝试的“引导发现法”总结,供同仁参考,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模式简介

“引导发现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下,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去探索、发现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解题方法或策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中,教师是引导着、促进者;学生是探索者、发现者。

二、适用范围

“引导发现法”主要适用于下列教材内容:

1、新旧知识联系紧密,新知识不太难时,可用推理发现新知。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等。

2、某些教材概念较多,但又不太困难,教师可以出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寻求正确答案。如圆的有关性质,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3、某些知识容易混淆,教师可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比较,再通过教师点拨,找出各自的解答规律。如同底数幂的乘法,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等。

4、从直观及实物操作入手,教师指导操作过程,让学生边做边想,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和圆有关的比例线段,函数图像的平移问题等。

三、操作程序

“引导发现法”一般有下列程序操作完成: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拟定计划——验证假说——总结提高

1、提出问题

“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或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2、建立假说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把教材的新内容与以往的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而让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认识,本节课可能学习哪方面的知识,可能与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很可能用哪种方法或途径来解决等一连串的问题。

3、拟定计划

当学生通过联想、猜测,对解决新知识的方法有了一种“我认为这样做”或“我认为可能这样做”的想法后,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应向学生指明探索方向,控制学生的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又可以不受拘束地自由交换意见,造成创造性的气氛,以促进他们的愿望才能积极活跃起来。

4、验证假说

这一阶段极其重要,当学生对解决新知识的途径有了初步的思路后,他便迫不及待地想“试一试”,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尝试练习或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对照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当他发现自己的思路、认识或方法与正确结论相吻合时,对自己便充满了自信,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不断探索问题的勇气和决心。

5、总结提高

师生共同参与或由教师总结知识内容,概括思想方法,抽取知识要点,解题类型、方法、技巧,强化应注意或忽视的问题,加深学生影响,使个别学生零散的意识统一起来,达成共识,回扣知识目标。

四、注意事项

1、教师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确定教学要求。把教材内容划分为一个一个的“发现过程”,并制定出包括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在内的教学目的及要求。

2、严密组织教材,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

3、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发现学习的情境。教师要保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发现学习,要尊重学生,及时肯定他们的创造发现。

4、必须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若让学生发现全部内容,象科学家发现那样来要求学生,就很可能把教学引向歪路。

5、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面向全体,不能只注重“优生”的发现。

“引导发现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尝试 第2篇

天津市河北区增产道小学张晶

作文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之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难点。长期以来,在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结构上,形成了“教师命题、指导——学生被动写作——教师统一改评”的传统训练模式,这种训练模式常常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不会下笔,无话可说。这是因为学生的作文从来都是教师命题。学生不会积累。这是因为学生作文的材料大多都是教师提示或准备的。学生不会创新,文章千篇一面,缺少个性。这是因为教师有意或无意间设置的框框严重束缚了学生。学生写作不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是为了“任务”和“分数”,生搬硬套或随意编造。这是因为教师忽视了学生多渠道地进行语言、素材的积累。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成为了纯粹的应试的文章,缺乏鲜明的个性;成为了满足教师、家长的附庸,失去了自我的空间,再也难以反映个人真实的思想和成长的经历。

可见,这种传统的写作训练模式已不适应新课改习作教学的要求,当然也更会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针对上述弊端,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应大胆突破传统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初步形成自己的作文训练思路。

一、充分挖掘课文中的资源

小学语文课本中,除了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外,其实在课文中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并挖掘这一不可忽视的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挖掘课文中的空白点,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其写作训练形式有:

1、情节扩展。例如在学习《泊船瓜洲》后,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插图与有关背景资料,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进行对该诗的扩写。这不仅训练了学生创新写作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

2、情节简缩。对篇幅长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进行缩写。如缩写《小英雄雨来》等文。

3、文尾续写。如根据《穷人》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二十年后的桑娜一家》;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结局,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这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多向改写。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

5、图文转换。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图画,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写出与课文不同的文章。比如上《桂林山水》、《鸟的天堂》、《林海》后,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图文,写出导游词。

6、读后感想。对学生有现实的思想教育意义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如上完《古井》、《十里长街送总理》后,可以指导学生写写读后感想。

二、努力创设兴趣情境

传统的作文训练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因而写作训练过于呆板、无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也就不会乐意去写。这是因为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制约,他们的写作往往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等外部条件促使他们写出更好的作文,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这里所说的“创设情境”实质上指的就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写作的一切外部条件。在把握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然地融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当中去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这是保证学生写一篇较高水平作文的前提。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音像创设情境:可以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可以利用语言创设情境;可以利用作品欣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游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生动的表演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景物创设情境等等,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应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最终目的。

例如利用游戏创设情境。由于是玩游戏,学生的兴趣非常高,都积极主动地交谈起来,议论活动中有哪些最精彩,最激烈的,参加的人是如何做的,自己又是如何做的,以及旁边的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情绪等又是怎样的,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自成作文,而且内容具体,语言也比较生动。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当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又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增强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减少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让学生乐于写作。

三、指导写好生活中的“两记”

“两记”指的是日记和读书笔记,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写作水平的终南捷径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者说所感受到的人、事、物、景、理等,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而且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作文也就不会无从下笔、言之无物了。只有用心把事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学生由衷地体会到写日记的好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通过不间断的写日记和读书笔记练习,才能为写作积累素材、语言。

四、坚持写作命题的开放性

传统的作文教学由于过分注重命题作文,常常把学生的思路逼向死角,学生没有话可说,写作文成了“挤牙膏”。在新课标下要求作文训练命题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就作文题而言,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无命题要灵活结合在一起:就命题者而言,教师命题与学生自由命题有机结合。具体说就是:教材的命题,教师的命题和学生的自由命题“优化组合”,即教师出宽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出题。如写“我与暑假生活”,让学生根据各自生活体验拟题。这样,学生不再为找不到合适材料而皱眉、而困窘了,不再起胡编乱造之心。学生笔下的暑假生活,既有写一二件事的,也有倾诉自己对暑假的感受的。把部分命题权放给学生。我曾做过尝试,让中年级学生自由出题特别受到欢迎,学生完全能拟出新颖的、合适的题目,用学生喜欢的,有话可说的题目写作,不言而喻,学生的写作热情空前高潮。

五、鼓励学生放胆表达

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空间。所谓放胆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任学生思路尽情驰骋,自由地倾诉表达,以调动他们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给学生插上想象翅膀,少一点条条框框,多一点稚气。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鼓励学生放胆表达,不是说就可以不需要教师进行习作方法的指导,而是说学生刚进入习作状态,教师不应用太多的框框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习作时考虑较多的不是写作的方法,而是学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生活,至于教师的写法指导应在学生完成习作初稿之后。指导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有真情实感。鼓励学生放胆表达,教师可以采用写想象作文的形式进行训练,想象作文最能让学生的思想得到自由驰骋的了。相信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一定会为学生的奇特而又丰富的想象所折服。

六、多渠道积累写作素材

新课标非常重视综合性学习,在写作教学中也尝试用综合性学习,这综合性学习体现在“沟通”上。

1、沟通作文训练与各科教学。如自然课中的小论文写作,音乐课中的歌曲欣赏。劳技课中的手工制作等都可以让学生诉诸笔端。

2、沟通课堂作文训练与课外、校外、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热点话题”论坛,如“话说环保”、“我看上网”、“二十年后的畅想”、“我自立我自强”写作话题等,促使学生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让学生有事可写,有感而发。

3、沟通课内与课外阅读,教师要开展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办文学小报,诵读比赛、读书会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触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与情感,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

4、沟通师生心弦,教师要营造和谐的写作心理场,不以权威自居,不以学生的评判者自居,写什么。该怎样写,尽可能启发学生自由讨论,促进自我感悟和个性发挥。

七、合作学习提高作文质量

合作是新课标重要教学理念之一,合作也应体现在作文教学上。合作有生与生间的合作、师与生间的合作、生与媒体的合作,并在写作的合作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合作包括写作前的合作和写作后的合作。每个人独立完成一篇作文,这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是天经地义的,而且不容学生越雷池半步,在新课标下的作文训练应大胆突破这一框框。写作时,特别是写学生不太熟悉的题材时,教师可增加学生同伴交流的时间、空间,允许窃窃私语,允许寻求教师、同学的帮助。有些文题或故事,需要搜集较大量的材料,教师可组织小组完成。比如写环保、信息方面题材的。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写作后的合作体现在学生间互评作文,学生间可以交换习作,根据习作要求进行评改,大到谋篇布局,小到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都可以直接在习作上修改或写出修改意见。事实证明,学生评改他人的习作有一种强烈的责任心,能竭尽全力,反复推敲,认真负责地指出不足,同时,学生互评互改,扩大交流范围,同学问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学生评改的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合作不仅可以解决学生不熟悉的题材,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作文质量。

八、以“下水”文激发写作的主动性

教师在训练学生写作时,不要忘了教师也应“下水”写作。学生的表达欲望,是决定他们作文成败的重要因素。教师光说不练,把学生一次次“赶下水”,自己却从不“湿鞋”。学生难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为什么我的老师不写?也不知道老师拿到这样的题目会写出怎样的文章?难道作文只是我们学生的专利?久而久之,学生哪还会有写作的主动性呢?反之,教师以作文为乐,认真写好“下水”文,以“下水”文作为激励学生写作的一种兴奋剂,让学生找到作文的乐趣和自信,记得,听杨学军老师作报告时讲到,他会把作文作为和学生交流的途径,把“下水”文作为礼物送给习作有困难的学生,学生的兴致高了,并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每到作文时,学生自然会有跃跃欲试,不吐不快之感,学生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无疑为写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抓住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及时加以鼓励:“大家如果要写的话,一定会比老师写得更好,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学生都齐呼要与老师比一比高低。这样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主动性。

“引导发现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尝试 第3篇

关键词: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实施过程

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是职业学校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群, 它们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 而且与实践紧密结合。长期以来, 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 使得这些职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 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所致。根据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规律, 切实在职业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才能使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真正培养出企业满意的一线应用型人才。

一、“项目引导, 任务驱动”法简介

1. 概念。

所谓“项目引导, 任务驱动”法, 是指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多个项目, 每个项目又可分为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 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 完成项目, 掌握教学内容, 达到教学目标。它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加以引导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教师只管教, 学生被动学的老套路, 而是以完成一个个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 完成教学任务。

2. 优势。

按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的教育理论, 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 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 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 将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一种以“项目引导, 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 走出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知识积累的老路子, 适合高职高专教学特征和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一支粉笔”、“满堂灌”、“填鸭式”等理论教学方法。教师讲解有关知识, 学生理解并练习, 通过测试反馈, 再纠正, 达到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 而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哪, 学生很困惑, 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脱节。“项目引导,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 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 明确它所涉及的知识, 学生在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行自主学习, 但此时对知识掌握可能还不很牢固, 最后完成任务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困惑、讨论交流, 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强化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采用“项目引导, 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 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围绕如何完成这个具体的任务进行。教师从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的组织安排到最后答疑解惑、归纳总结,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生从分组讨论、接受任务、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到分析得失、提出困惑,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合一, 教师教学思路清晰, 学生学习目的明确, 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 (2)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如果总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情绪容易疲劳, 也容易养成上课就等着老师教的依赖心理。采用“项目引导, 任务驱动”教学法, 上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具体任务, 学生在思想上就有紧迫感, 在教师讲解过程中, 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在学习中, 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 有的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解决, 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 有的则需要教师加以点拨指导。这样的教学, 完全打破了“教师一言谈”的局面, 同时由于教师主要是方法上的指导, 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具体操作, 不再是教师手把手地教, 学生容易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 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3) 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采用“项目引导, 任务驱动”教学法,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围绕完成一个具体任务进行的, 这个具体任务将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 这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既是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 也是综合应用教学内容的过程, 这样就把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学习中,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 提出实际生活中所希望实现的功能, 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这样, 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项目引导, 任务驱动”法的实施环节

在“项目引导,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 任务提出以后, 如何实施, 才能完成预定的目标。实施过程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其环节应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自身的因素来决定。在教学中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1. 课前准备、布置任务。

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 然后同学生一起讨论, 最终确定任务, 在立项的教程中要注意, 首先是任务的目标性, 所选任务应实现教学计划内学科的教学目标, 这样才能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保证学生掌握应学习的内容;其次, 是任务的完整性, 任务从设计, 实施到完成, 必须有一个完整成品, 作为任务的成果,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后有一种成就感;另外, 在确定任务时,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经验不多, 确定任务对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任务容量不能太大, 完成任务所用时间要恰当, 避免使学生造成畏难的心理, 不利于任务教学的实施。

2. 分组讨论、制定计划。

分组教学是“项目引导, 任务驱动”教学法常用的模式, 教师根据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 让学生自由组合, 然后教师再进行调整, 指定任务组长, 一般每组4-6人, 每组好、中、差的学生学生搭配合理, 培养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 然后给每个组分配任务, 教师应将事先准备好的书面任务指导书发给每个小组检查核对,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任务要求, 学生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小组的任务行动计划, 确定工作步骤和分工合作, 以便于更好地进行任务工作。

3. 师生共同探究、完成任务。

在这个阶段中, 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 然后按照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 实施过程中, 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 对任务实施的步骤, 要解释清楚, 根据学生的实施情况, 及时提示学生先做什么, 后做什么, 这样避免接受力较差的学生对项目束手无策, 又能避免少走不必要的弯路, 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

4. 展示成果、反思成败。

任务完成后, 在班内举行任务成果展示会, 将各小组的任务成果汇总在一起,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检测、评估。同时由学生对任务成果进行介绍交流, 写出小组工作总结, 由各小组组长进行总结汇报, 汇报该小组实施任务的基本情况, 反映其团结协作, 共同参与, 积极探究的精神。在此基础上, 由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回顾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工作中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建构知识要点。

5. 教师总结、效果讲评。

这个阶段是整个任务活动的总结, 是对任务活动结果的检查与评估, 是开展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任务的总结、评价内容, 一是对任务活动成果评价, 如计划合理性, 项目完成情况及作品的质量等;二是对学生任务活动中表现情况评价, 如小组合作参与意识, 合作精神, 创新性, 是否听取成员和教师的意见等方面。评价的方式在项目汇报完成以后, 由教师、任务小组及学生个人进行评价, 让学生明确在任务学习中自己的优点, 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了解存在的问题, 完善以后的任务学习。

三、“项目引导,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旅行社实务》课程中的实施过程

任务:旅行社接团作业规程

1. 任务引入。

现有山东河海旅行社团队30人, 要求游览景点为平遥古城、五台山、乔家大院, 时间为2008年6月30日———2008年7月2日, 住宿二星或者同等星级酒店, 到达山西太原时间2008年6月30日中午, 自带车。

请山西太原地接社根据组团社要求安排旅游活动。

2. 任务分析。

旅行社安排旅游活动, 主要是旅游社根据游客的需求, 为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所提供的食、宿、行、游、购、娱等各环节的综合服务 (这里需要引导学生详细分析吃、住、行、游、购、娱所涉及到的酒店、景点、交通、购物、娱乐等活动的具体项目、价格、方式等) 。要想完成上述接待任务, 必须学习和了解相关知识。

3. 相关知识。 (1) 旅行社线路设计业务; (2) 旅行社服务采购业务; (3) 旅行社产品定价知识。

4. 任务实施。根据上述知识, 实施如下接待:

(1) 报价。

D1:长风街高速口接团, 午餐于太原新纪元酒店, 午餐后前往平遥, 参观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中国银行业鼻祖———日升昌票号、登明代古城、保存最完整的明清一条街、明清古县衙, 晚餐品尝平遥古城当地风味, 晚上观看晋商文化表演《立秋》, 宿平遥浩天翔月大酒店。

D2:早餐后参观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电视剧《乔家大院》的实景拍摄地———乔家大院, 回味电影情节, 了解晋商民俗, 之后返回太原参观, 午餐农业厅。下午乘车赴被称为“华北屋脊”的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 途中参观山西老陈醋文化园, 了解山西老陈醋的传统制作流程和功效, 感受山西的醋文化。晚餐五台山朋来山庄, 夜宿朋来山庄。

D3:早餐后参观五台山黄庙寺院首领庙、皇帝行宫———菩萨顶, 青庙寺院之首、历史最悠久的显通寺, 五台山最大的文殊像所在殊像寺, 午餐后送团。

服务标准:景点首道门票、住宿双人标准间、优秀导游服务、标准用餐 (2早5正)

景点门票: (90+40+134) *30=7920元;住宿: (40+45) *30=2550元;用餐:18*5*30=2700元;导游服务费:30*3=90元;合计:13260元

(2) 计划登录。接到组团社的书面预报计划, 将团号、人数等相关信息登录登录在当月团队动态表之中。如遇对方口头预报必须请求对方以书面方式补发计划, 或在我方确认书上加盖对方业务专用章并由经手人签字, 回传作为确认件。

(3) 编制团队动态表。编制接待计划, 将人数、陪同数、住宿酒店、餐厅、参观景点及其他特殊要求等逐一登录在《团队动态表》中。

(4) 计划发送。向有关单位发送计划书, 逐一落实。例如:用房:根据团队人数、要求, 以传真方式向协议酒店或者制定酒店发送《订房计划书》, 并要求对方书面确认。用车:根据团队人数、要求, 安排用车, 以传真方式向协议车队发送《订车计划书》, 并要求对方书面确认 (本案例中为自带车, 用车计划略) 。用餐:根据团队人数、要求, 安排用车, 以传真方式或者电话向协议餐厅发送《订餐计划书》, 并要求对方书面确认。

(5) 计划确认逐一落实完毕后, 编制接待确认书, 加盖公章, 以传真方式发送至组团社, 并确认组团社收到。

(6) 编制概算。编制团队《概算单》, 并注明现付费用、用途。送财务部审核, 填写《借款单》, 与《概算单》一并叫部门经理审核签字, 报总经理签字后, 凭《接待计划》、《借款单》、《概算单》向财务部领取借款。

(7) 下达计划。由计调人员签字并加盖团队计划专用章。选派导游并通知导游领取计划及附件。附件包括:派团单、陪同报告书、质量反馈单、结算单等。

(8) 编制结算。填制公司《团队结算单》, 经审核后加盖公司财务专用章。于团队抵达前将结算单传真至组团社, 催收。

(9) 报账。团队行程结束, 通知导游凭《接待计划》、《陪同报告书》、《质量反馈单》、原始单据等及时向部门计调人员报账。计调人员审核导游填写的《陪同报告书》, 以此为据填制《结算单》, 交部门经理签字, 向财务部报账。

(10) 登账。部门将涉及到该团的协议单位的相关款项及时登录到《团队费用往来明细表》中, 以便核对。

(11) 归档。整理该团的原始资料, 每月底将该月团队资料登记存档, 以备查询。

5. 归纳总结。 (1) 旅行社接团作业流程。 (2) 旅行社接团作业注意事项。

6. 知识链接。 (1) 计调工作的常见岗位和职责。 (2) 计调人员业务洽谈方法与技巧。

7. 实训练习。

事例:现有山东德州金桥旅行社团队32人, 游览景点为绵山、王家大院、晋祠, 时间为2008年7月17日———2008年7月18日, 团队抵达山西太原时间为2008年7月17日早晨, 住宿要求三星或者同等星级酒店, 自带车。

任务:作为地接社, 请根据组团社要求合理安排旅游活动。

四、“项目引导, 任务驱动”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师资队伍建设。

“项目引导,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了教学效果, 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 锻炼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但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任务设计、开发和操作经验, 以及良好的教学组织协调能力, 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除此之外, 教师要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在项目操作的过程,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更好的任务, 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应用人才。

2. 配套教材建设。

传统职业课程教材的组织和编排, 一般都显示其理论性和系统性, 强调原理的解释、设计的分析和泛化技能的训练等, 很明显, 这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不相一致的, 更与职业课程本身的特点相背离。根据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课程应重视应用性教学, 强调知识的应用, 适当降低理论的深度, 特别要在教学中贯穿任务的设计、管理、开发和制作, 这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特别是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按“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教材开发和建设就显得异常重要。应积极推行和探索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材建设, 并将“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思想融入到教材建设中去。 (1) 每一章 (节) 都要求有章 (节) 的前言。在章的前言中简单列出本章任务或项目。每一节的题目可以由任务名称来命名, 也可由知识名称来命名, 视具体需要或不同性质教材来定。 (2) 设计的任务或项目时, 要由简单到复杂,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知识和技能螺旋式地融于任务或项目中。设计的任务或项目最好源于实际工作任务或接近实际工作的任务, 对于有些任务, 可以通过简化实际工作任务来设计。同时, 为了使初学者入门, 有些任务可以由作者通过教学经验来设计, 即设计一些有意义、有趣味且具体的简单任务, 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完成实用任务。 (3) 涉及有任务或项目的章节, 原则上要求依据以上编写体例来编写教材, 对一些与实际工作结合较难的理论, 仍可采用传统教材的叙述讲解方式。为使这类问题易于理解, 可多采用图示或图解的方式。同时, 为适应高职学生较强优势的形象思维方式, 教材编写过程中尽量多配有一些图示来加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 注意灵活应用。

“项目引导, 任务驱动”法应注意灵活使用。涉及有任务或项目的章节, 可以依据相应的项目和任务为导引, 恰当使用该方法。但对一些与实际工作结合较难的基本知识理论, 仍可采用传统的讲解方式, 为使这类问题易于理解, 可多采多媒体手段, 用图示或图解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齐洪利, 孙文学主编.旅行社经营管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2].推行“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意见.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网站, http:www.sipits.cn

[3].吴小红.高职《财务会计》教学中如何应用项目教学法.武进学院科研与技术处网站, http:www.kjc.wjtvu.cn

[4].毛金莲.职高计算机专业课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引导发现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尝试 第4篇

【关键词】问题  生物  应用

记得曾经有一位教育学家提到过:教学方法一定要涉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只有这样教学效果才能突出。新课标重点指出对于知识的学习应该主动构建、自主提升,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乐于动脑,勤于动手。问题—引导—发现法是顺应时代发展,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情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对教材进行梳理取舍,创设问题情境,以提问的方法进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后,通过师生、生生讨论后解决问题,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优秀老师的共性就是在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问题—引导—发现法首要的就是“引”,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主动学习,得出结论。这个过程中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精挑细选、力求新颖有趣,重、难点突出;更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难易适中。接下来我就以科学家发现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实验为例,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所做的实验:首先带领学生认识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通过动画向学生展示该实验的做法及观察到的现象:(1)将R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正常生活;(2)将S型活菌注入小鼠体内,过一阵子以后小鼠死亡;(3)将已经被加热杀死而失去活性的S型细菌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正常活着;

提问:对比这三组实验现象,分别说明了什么?(第1组:R型活细菌无毒;第2组:S型活细菌有毒;第3组:S型死细菌没有毒性)

展示第4组实验:将没有毒性的R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的无毒性的S型死细菌一起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小鼠竟然死亡了。格里菲斯非常困惑,进一步对实验鼠进行了尸检,从它体内分离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提问:此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格里菲思从第4组小鼠体内分离出有毒性的S型活菌这又说明了什么?(适当提示:S型活细菌是S型死菌死而复生还是由R型活菌转化得来的?)

该实验能否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本实验的结论又是什么呢?(失去活性的S型细菌中,一定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能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思考: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

设疑:你认为在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中,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

1.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艾弗里的实验与格里菲斯比较,在思路和技术上有哪些改进和突破?(思路:将各物质分离开,分别做实验。技术:体外转化)

2.实验过程:(1)A组实验的结论是什么?(DNA是转化因子)(2)B组如果加入脂类,结果怎样?B组实验结论是什么?(3)C组实验目的是什么?(为了验证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原因是DNA的存在而不是脱氧核苷酸导致的)(4)上述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设疑: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的实验中提取出的DNA分子,由于技术水平有限,纯度最高时也还会有0.02%的蛋白质杂质,据此原因仍有一部分人对他的实验结论表示高度不信任,若要将DNA和蛋白质彻底区分开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有没有比细菌更为简单的实验材料?(病毒)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PPT展示T2噬菌体的结构模式图及其寄生方式,并用动画展示赫尔希和蔡斯的两组实验:

1.该实验用了什么方法?在什么探究中还用过此方法?(如光合作用中鲁宾和卡门研究氧气来自于水的实验)

2.用35S、32P标记相关物质有什么理论基础呢?可不可以用14C和18O进行标记呢?

3.如何获得被35S标记的噬菌体?(先用被35S标记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此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为什么要分两步培养?(噬菌体是病毒,只能寄生)

4.用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沉淀物中无放射性,产生的新的噬菌体都不带标记,表明了什么?(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5.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沉淀物中放射性较强,且新产生的噬菌体也被32P标记,这又是为什么?(噬菌体中的物质DNA进入了细菌体内)

6.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如何增殖?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的模板与原料分别是由哪种生物提供的?子代噬菌体DNA 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7.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设计思路是什么?(将DNA与蛋白质彻底分离开来,分别去侵染细菌,单独、直接地去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8.此实验表明了DNA作为遗传物质具备什么特性?(此实验证明了DNA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且能自我复制,具有连续性)该实验结论又是什么?(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

在问题—引导—发现法中,教者通过问题串,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提升了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和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教学情境中的问题设置,问题设置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更影响到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当然教无定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我们应该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综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掌握教学艺术,使学生乐学,让我们的生物课堂大放异彩,更加高效,更有魅力!

“引导发现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尝试 第5篇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尝试与探索

传统的实践教学,往往是先由教师讲解、示范,然后学生操作,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在高职<绿色粮油作物生产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经过两年多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项目教学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的抵触心理,真正做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职业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提高.

作 者:迟全勃 Chi Quanbo 作者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102442刊 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年,卷(期):200923(3)分类号:G71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实践教学 绿色粮油作物 高职

“引导发现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尝试 第6篇

摘要: 教师要注意用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问题进行引导。这些引导,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理解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还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问题 引导 教学 数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很多学生,由于其本身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再加上数学教学本身严谨的推理思维性质,往往给学生造成一种枯燥乏味的错误认识,许多学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如果能让抽象的数学不再枯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真正认识到数学并非神话,她就植根在我们的周围与生活中,真切体会到数学是丰富的,生动的也是有趣的,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不会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负担,反而会当作一种求知上的享受。

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技能之一的新课导入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戏剧中的“序幕”,起着渲染气氛、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能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很特别的教学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初步认知。这个初步认知对每个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面对刚开始的数学知识,有些可以比较容易地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有些却需要加入一些分析思考,而这些分析与思考有的时候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些困难。因此,教师要注意用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问题进行引导。这些引导,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理解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还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我们将通过两则教学案例的分析来体会如何进行问题引导。

案例一 分数的?算

在小学数学中,分数的运算教学是一个有难点的课题。

首先,对于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的运算,学生们稍加练习基本上是可以掌握的。到了异分母部分,出问题的地方就会多起来。究其原因,实际上是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规则简单,容易记忆和操作,而以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则要麻烦些。问题的实质在于学生们没有真正理解分数以及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的意义。

此时,教师应当用一些问题来引领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回忆一下,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理解为是3个的和。

教师再问:加上为什么是呢?我们想一下,3个苹果加上2个苹果不是5个苹果吗?我们这里的“苹果”是什么?

学生们会回答:是。

教师可以接着说:我们现在不把它叫苹果了,把它看做一个“基本单位”好了。当我们把看做一个基本单位时,加上就是3个基本单位加上2个基本单位,一共就是5个基本单位。5个基本单位就是。

所以我们才总结出了 “同分母的分数相加,为什么要分母不变,分子相加”这样的运算规则。

接下来,教师可以提问,和怎么理解呢?

学生们此时会回答,是3个的和,是2个的和。

教师问,怎样加在一起呢?

学生们稍停片刻,便会回答:“老师,这里出现了两个‘基本单位’啊,不知道这种情况怎么算。”

教师问,那么,什么情况下大家就会计算呢?

学生们会回答:“老师,‘基本单位相同时’我们就会计算。”

教师问,我们要计算与的和,是不是只要把它们化成“具有同一个基本单位的”分数就可以了,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此时,学生们就自然地进入到“将与化为具有同分母的分数”这一个过程中。

这个过程完成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回顾上述做法,加以总结,这就是“以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后加减”的计算规则。

经历这个过程的好处是,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数学思考和研究之中,他们认为,这些计算规则是自己“发现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数学教学的“再创造”过程。

案例二 解方程

小学数学近年来的重要变化是引入了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教学内容,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过去使用的小学算术方法经常要用“逆向思维”手段,而方程使用的方法可以看做使用“正向思维”。

但时,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与学生一起分析解方程的内在机理,只是让学生记忆和应用几个规则,效果不会很理想。

我们举一个例子:解方程3x+5=11。

如果学生们只注意具体的方法,移项,合并同类项等,似乎学数学就得记这些规则,否则就无从下手了。如果这样,那就很糟糕。

其实,我们应运用学生们在小学阶段学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来进行类比启发。

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问:一个数加上5等于11,求这个数,用什么方法?怎么算?

学生们会回答:用减法,用 11 减去5 就是结果!

问:那么,3x+5=11,求这个3x,用什么方法?怎么算?

学生们会回答:用减法,用 11 减去5 就是这个3x,它等于6。

于是,学生们就明白了,移项就是在代数运算中做减法的另一种说法。

下一步怎么做呢?受刚才思维活动过程的启发,他们就会兴奋地说:

一个数x乘以3得6,求这个数,用除法,用3除以6。

这就是代数运算中的“方程两边同时除以未知数的系数”。

这样,学生们能体会到数学中的运算方法是在不断得到启发的过程中加以提升的,学习数学就应当对其中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领悟,而不是靠背诵一些法则进行。通过课堂实践,我们可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具有许多奥妙之处的,也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并加以改进。

“引导发现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尝试 第7篇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体育课堂教学形式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在教学实践中,我运用了“尝试法”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颇受青少年学生的欢迎。

尝试法教学就是指教师提出教学内容、目的、任务和要求及注意事项,让学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尝试性练习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掌握强身健体的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好惯的一种教学形式。

一、尝试法的理论依据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授给学生理性知识,现成的经验,让学生按照规定好的教学模式去学与练,这样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尝试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使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自主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一但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程就会记得更清楚、更牢固。

二、尝试法在教学运用

1、导学阶段: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及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不作动作过程的讲解和示范。如:在教学垒球的投掷这课中,只讲述原地投还是行进间投,要求看谁投得远以及投掷垒球时不能砸击到人。

2、尝试性自练阶段:学生按教师提出的内容、目标、任务和注意事项进行各自练习、并互相观察、互相探试。教师巡回观察,了解学生练习情况,并不时地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3、教导阶段:在尝试自练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各自所练习情况,发表个人看法,演示过程。教师对共性问题和学生的质疑进行答疑。还以投掷垒球为例,学生自练结束后,学生满足了自我发挥、自我表现的欲望之后,要求学生积极思考:“我为什么投得不远?”“我为什么投得比他远?”“用什么方法才能投得更远?”等。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再小结问题的关键,解答疑问后再让学生带着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尝试练习,练习几次后,有的简单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有的问题还存在,学生通过尝试失败的经历后就会渴望得到成功的密决,而认真地学习正确的动作方法;而那些尝试到成功的学生就会增进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他们会更加自觉地练习,并且很乐意把学会的经验传授给周围的同学,整个学习气氛会更热烈。

4、提优补差阶段:教师进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精讲,根据学生尝试练习时,教师巡回时了解到的情况,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为:能较好完成动作的A组;能基本完成运用的B组;存在较多问题的C组。对A组只需提出安全的注意事项,由体育班委组织练习;教师组织B组和C组进行辅导练习,使学生的动作技能不断得到完善,再让B组由体育骨干带领练习,教师专门负责C组的学生练习,给“卡壳”的学生个别点拨、帮助,使全班学生顺利地与学生所要掌握的内容。

这样,学生完全在积极而自信的状态下,通过尝试,他们会不断地“发现”不断地“解决”,还能把自己发现的结论转化为能力,“尝试法”使教学气氛愉快而轻松,教学效果也相当好!

三、“尝试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发展

1、符合教法改革的发展趋势

“尝试法”是一种以学生自练为主的教师为辅的综合性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法,符合学生的.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大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注入的讲授形式。

2、符合课堂教学的发展过程

科学的教学过程、教师的主导活动呈相对减弱的趋势,而学生的主体活动却不断增强。因而,正确的教学关系,实质就是本文所提的学生尝试性练习――教师对共性解答――提优补差,这个过程,突出学生的主动活动增强理论。

3、符合学生练习的认识规律

这种教法符合“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

“教学目标――明确目标――探求目标――实现目标――深化目标”的目标控制过程。

“导学过程――尝试自练阶段――学导阶段――提优补差阶段”是教师的教学过程。

“认识过程――感知过程――修正过程――形成过程――理知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引导发现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尝试 第8篇

河南省开封市禹王台区位于开封市城区东南部,辖两个乡和五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5万人,城乡劳动力就业总量7万余人。这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老城区,辖区内大型工业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对较少,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近年来,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始终把就业促进工作作为该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主动克服现实中的种种困难,从薄弱环节找准突破口,扬长补短,多措并举,使该区的就业压力得到了明显缓解。

一、充分发挥优势,全力帮扶引导,努力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河南省开封市禹王台区尽管传统工业发展相对薄弱,但三产发展独具特色,开封火车站、汽车总站等要枢均在辖区内,长期以来便是豫东平原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培育已逐步形成了布匹、五金电料、家具、装饰材料、化工、油漆、建材、钢材、农副产品、小商品批发等辐射豫东地区的各类专业市场。依托这一产业优势,该区人社局将辖区各个专业市场作为推进全民创业的主战场,通过落实SYB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合理引导失业人员走上创业之路,并收到了良好效果。一是为有创业愿望的人员,提供“搭建平台,项目推介,创业培训,创业指导,提供资金”一条龙服务,帮助他们从失业人员到小业主的成功转身。二是通过创建,开封市的第一个创业孵化园即“开封市东京建材港”已经建成,对入园创业者提供更为全面具体的创业服务,进一步拓宽了该区的创业平台。三是通过对中小发展型企业提供政策服务,鼓励他们在吸纳辖区失业人员的前提下,协调给予小额贷款资金扶持,实现了企业、个人双赢和同步发展的双重扶持效果,充分发挥其带动就业的辐射作用。仅2010年度,共为800余名创业者提供SYB创业培训,为200多名创业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300多万元,为4家中小型企业协调发放贷款1000余万元,辐射带动近4000人实现就业。

二、扬长补短,精心培育,着力打造新的就业增长极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有部分社区服务业、家庭工业和工艺作坊等小型制作业很有发展潜力,并且能够带动更多人实现就业。于是,该区大胆转变发展思路和工作方式,从中寻求一种新的突破,对这类非正规就业组织采取了“三步走”的培育方式,使他们在培育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在壮大中健康成长。第一步是为这些组织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尽可能地让这些组织享受到国家的各类优惠政策,如利用小额担保贷款解决他们资金运作中的困难等;第二步是为这些组织协调场地及劳动力资源,让他们在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空间上,没有后顾之忧;第三步为这些组织提供市场营销及管理方面的帮扶,安排熟悉市场营销和网络管理的工作人员,实行定期定人定点深入到联络点,帮助设置网页,沟通外地市场,使这些单位的产品和服务项目与市场需求有机接轨,全面提升其整体形象。这“三步法”实施以来,不少这样的群体得到了健康发展。目前,该区共有涉及手工编织、手工刺绣、保安培训派遣、服装裁剪、托老托幼等非正规就业组织120多家,安置和辐射带动近万人就业。

辖区居民李月英、李月霞、李清宇姐弟三人,20世纪末从商业系统分别下岗,做过服装生意,但均由于某些原因最终放弃。正当他们姐弟为生计而发愁的时候,他们找到了编织绒线帽子的项目,在大姐李月英的带领下,从2000年开始,先是在家里做,编织一些后到郑州、开封等地的火车站、汽车站游走叫卖。经过几年的摸索,他们发现这种既保暖又实用的手工绒线帽子,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以及北欧、东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很受欢迎,便摸索着向这些地区销售。随着发展,销量大了,他们姐弟就吸纳亲戚邻居加入到织帽队伍中来……就这样,影响、带动、辐射,在该区人社局、街道、社区的关注帮扶下,李月英姐弟三人的编织绒线帽子产业,由一个手工家庭小作坊发展成为今天的“开封雨英帽业公司”,以“公司+家庭”的经营模式,带动了来自周边的4000多名城乡妇女、残疾人、老人等参与到织帽行业,这些人在不影响家务、不出家门的情况下,每月人均收入都在700元以上。由于他们的帽子质量好,价格实惠,深受消费者喜爱,产品除销往国内10多个省市外,还远销到俄罗斯、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随着现代化企业在开封的发展,企业内部保安岗位也是一个新的就业需求。看准这块市场后,该辖区菜市街道办事处医院前街社区的党支部书记、劳动保障工作站站长杨义林,发挥了自身军转干部的优势,于2004年组建了以培训、派遣保安人员为主的社区物业中心,后在该区人社局的帮助下,注册成立了“开封市友谊物业管理公司”,采取“公司统一向企业派遣保安,企业对公司按保安人员服务质量结算付酬”的科学管理模式,既确保了派遣出去的保安工作质量,又维护了保安人员的应得利益。由于该公司的保安人员素质高,公司经营信誉好,已成为开封新区各大企业的定点合作机构。

在政府的培育帮扶下,该区成长起来的非正规就业组织还有很多。非正规就业组织,已成为该区就业安置的新主体。

三、抓住机遇,统筹城乡,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位于该区汪屯乡的“开封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是经国家批准的河南省108个产业集聚区、24家重点对外开放产业集聚区、26家循环经济示范产业集聚区之一,发展势头良好。

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既给该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又给如何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失地农民就业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主动转变工作方式,开拓新的就业空间,促进辖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已成为该区就业促进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大力推进城镇就业的同时,把统筹城乡就业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任务,积极稳步推进实施。首先,通过对辖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详细摸排,逐一建档,从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就业愿望等方面进行分类梳理,做到详尽掌握,以备随时培训或安置就业。其次,为企业用工建立资源库,对企业生产及管理方面的特殊要求以及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等方面进行系统归纳。同时,按月收集企业用工需求报表,及时准确掌握企业用工动态。再次,根据企业对劳动力的岗位技能要求,大力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免费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以便胜任安置就业岗位。通过这一系列的“订单、定向、定点”培训安置服务,使全区51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引导发现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尝试 第9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发现法;作用措施

虽然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新课标的实施与普及也有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纵观各地的初中数学教学,尤其是偏远地区,教学的总体效果非常低,并没有真正实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教师在课堂中仍然处于主导的地位,并没有实现教师的辅导者、参与者、组织者的角色转换。不仅教师的教学效益不能显著发挥出来,而且大大削弱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导致数学科目成为所有科目中的最弱学科,这实在是当前数学教育界所不愿看到的。因此,提高发现法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提高教师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的认识和实际应用能力,是培养新世纪数学人才促使数学学科长足发展的要求。

一、发现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发现法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发现,对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是二次发现的过程。具体是指:学生在教师创造的一个教学的氛围下,自己独立性的去认识、分析、归纳、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一并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发现法作为探究式教学方法的重要形式,值得倡导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他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诸多优势,对现代教学有很多作用。

二、发现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发现法的诸多教学优势,我们有必要将发现法完整的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去。要真正实现发现法在数学教学中的使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指导不能变成讲解,指导不能当成知识的灌输。数学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只应是辅助者、启发者,学生才是主导者,问题的解决者。初中阶段的学生,其考虑问题的方式和思维习惯正在逐渐成熟,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学习数学有很大影响。因此,践行发现法的应用也显得十分必要。具体的措施,本人归纳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发现

情境有助于学生更好融入到问题的思考当中。一般采取的方法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点之前,需要搜集相关的资料,辅以相关的教学设备和设施的应用,例如,幻灯片、投影仪、电子计算机等,向学生揭示问题的现象,以生动、形象、便于理解的方式展示数学的奥妙,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发现。

2.推测问题结论后的证实,予以深入发现

推测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应用归纳、类比的辩证思维的过程,结合试验的方法对问题的结论进行探索的过程。推测之后,就要对问题的结论进行证实,以验证思维的正确性。总体而言,就是运用归纳发现法、类比发现法和试验发现法进行问题结论的探索。归纳发现法的应用步骤主要是:教师给出一系列的相关特例—>学生根据特例的外在特点和内在联系,总结相关规律—>根据这一规律,试运用到其他可能相似的问题上,进而推测所有相似问题的总体规律—>证明推测的正确性。类比发现法的应用步骤主要是:利用已学的旧知识点,与新知识点进行对比,找出相似点—>有相似性就证明有共同点可循,用旧知识的有关内容类比出新知识与之相似的内容—>对类比出的新知识的内容进行进一步验证,以确定其正确性。实验发现法,顾名思义通过学生利用实验器具,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知识点。这种方法在一些诸如定理类的数学知识点的教学中可以得到有效应用。

3.总结知识点,升华发现

对于学生发现的问题、找出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总结。基于原有的知识点较零散,并没有形成一个体系,一个有效的结构,因此,及时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巩固,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建构,形成学生“自己的东西”,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并能在数学思维的王国中有新的发现。

三、结语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其历史由来已久,强调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有其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考量,数学的教学也要体现与时俱进、也要顺应时代发展,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改革也是秉承了这种理念进行下去的[3]。发现法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正确教学方法。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阶段,必须使其数学的学习有所成就,让数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不是阻碍,有必要贯彻发现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因此,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师,要使自己所教有所效,有必要提高自己对发现法的认识和运用,只有这样,初中的数学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其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雪娥.“发现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尝试[J].教学方法.2009,(04):20-22

[2]许烈琴.试析引导发现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策略[J].教学方法.2010,(06):24-26

上一篇:2024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布置下一篇:嘉峪关文物景区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