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教学研究方法

2024-07-28

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教学研究方法(精选14篇)

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教学研究方法 第1篇

物理:初中物理教学研究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学科。随着新课标准的实施会有许多新的问题出现,需要我们探讨研究,因此,我们不仅要掌握新的教育理念,还要掌握新的物理研究方法。图表法、比较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类比法、建立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等是初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下面我将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进行一下分析。

一、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如:通过导体的电流I受到导体电阻R和它两端电压U的影响,在研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压U不变;在研究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阻R不变。

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控制导体的长度和材料不变,研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保证压力相同时,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二、转换法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容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如:磁场运动看不见、摸不着,判断磁场是否存在时,用小磁针放在其中看是否转动来确定。要研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首先就要知道怎样“看出”动能的大小。物体具有动能的大小是无法直接“看出”的。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利用能量与做功的关系,把物体具有能量的大小转换为它能够对外做功的大小反应出来。

三、类比法

为了把要表述的物理问题说得清楚明白,往往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的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类比,使人们对所要提示的事物有一个直接的、具体的形象认识,再逐步达到从理论上认识的高度。

如:认识电流时,用水流进行类比。认识电压时,用水压进行类比。通过类比,用大家熟悉的水流、水压的直观认识,使得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电流、电压等知识跃然纸面,栩栩如生。

四、图表法

图象是描述物理过程、揭示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具有形象、直观、动态变化过程清晰等特点,能把物理问题简化明了,使探究过程优化,有效、简捷。例如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中,将实验数据作出图象,很容易理解晶体熔化的特点。

图表法也常用于实验教学,通过大量的实验进行观察,取得数据,然后加工整理上升为规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按下面的表格进行探究实验,很容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五、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一种抓住两个看来不同的物理过程,寻求其相同的效果之处。用此来探究物理概念和规律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如:在电路中,若干个电阻,可以等效为一个合适的电阻,反之亦可,如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都利用了等效的思想。在“曹冲称象”中用石子等效替换大象,效果相同。

六、实验推理法

有一些物理现象,由于受实验条件所限,无法直接验证,需要我们先进行实验,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这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时,当我们把物体在越光滑的平面运动的就越远的知识结合起来我们就推理出,如果平面绝对光滑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做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时,当我们发现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就越小时,我们就推理出,真空是不能传声的。

七、建立模型法

建立模型法是人们为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便和探讨物理事物的本身而对研究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描述,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采用理想化的办法所创造的,能再现事物本质和内在特性的一种简化模型。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不断建立物理模型和用新的物理模型代替旧的或不完善的物理模型的过程。

如: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

八、比较法

当你想寻找两件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就需要用到比较法,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和物理量很多,对不同或有联系的两个对象进行比较,我们主要从中寻找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如: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点;电动机和热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

如何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研究方法,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以上这些方法,还只是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常见的一些科学方法,列举出来,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

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教学研究方法 第2篇

一、丰富物理教学手段

1.用类比方法加强学生对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是进行其他教学的基础。物理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对一些相对抽象的物理概念难于理解或是理解错误,教师即使在多次讲解后仍然会有这种现象。这是因为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属性和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这种属性和特征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看不到摸不到,难于在脑海中产生具体的映像,初中生难于理解也属正常现象。在日常教学中发现,用类比的方法解释物理概念是一个较好的方法,特别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来进行类比,学生更容易理解,也记得牢。比如:在讲电流、电压、电阻时,可以用水和水管作个类比,电流与流经水管的水量很相似,而电压类似于水压,电阻类似于水管的粗细程度――水管越细、阻力越大。因此同等条件下,水压越高,流过水管的水量越大;水管越细,流过它的水量就越少。流过水管的水量与水压成正比而与水管的阻力成反比。这样的描述情景生动形象,把抽象的电压、电流、电阻的概念就讲清楚了,同时把三者之间的主要关系也描述得很清楚,一举多得。类似的例子很多,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多加应用,以提高课堂效率。

2.用对比、分类教学法,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掌握新知识,同时发现各个物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这种方法在许多学科是都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物理学科也不例外,但因其相对花费时间较长或是教师不够重视,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并不太多,实在是一大损失。对比、分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知识点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种“化学”反应,从而将机械的概念、现象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活的”东西。这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思”其实是相通的。例如在学习压强这一概念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复习功率、压力、密度等概念,通过对比去分析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不仅容易掌握压强这个概念,还能更清楚了解过去所学的一些知识点或是排除过去潜在理解错误的地方,使学生更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看似费了不少时间,但是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正确地理解一些知识,实在比那些先囫囵吞枣地去理解,然后通过做大量习题去不断修正脑海一些含糊概念的`做法效率要高的多,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3.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许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网络上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也越来越多,再加上电脑的普及,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门槛也基本不存在了。但在具体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电子课件满堂灌、堂堂多媒体、简单替代板书等问题在一些地方比较突出,这种错误的应用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还不如不用。笔者认为多媒体课件应运用在物理课程入门阶段引起学生兴趣、对实验中难于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演示、在需要列举大量事实时进行展示、在实验条件不具备时进行模拟等这些方面,事实也证明是有效地。如一些微观的、抽象的、不可见的,教师用板书和语言难以讲清楚的东西,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模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思考的威力是巨大的”,教师应主导整个课堂的大框架,把课内更多细节上问题留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发言与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参与,引导学生走向知识,而不去把知识摆在桌面上让学生去记忆。中学物理教学是一个不断加强概念,不断推理的过程,各个概念间的内在的、深入的、有机的联系,仅靠教师灌输是根本达不到“领会其中微妙”的目的的,只有学生自己认真思考了,在思考过程中能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并能提出一些疑问甚至是超越当前知识点的疑问,才算是真正的学习,否则只是机械的记忆,这种学习其实是假学习,零散机械的记忆在过段时间后很快会忘。教师应引导、点拨学生进行这种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将思考过程和结果直接告诉学生。

二、重视实验,发挥实验应有的作用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小议 第3篇

一、实验教学课物理实验教学的方式主要有四种, 即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随堂实验和课外实验。

1、演示实验

所谓演示实验是指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为配合教学内容而演示给学生看的实验。因此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熟悉, 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起学习爱好, 同时也能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起一定的示范作用。为了确保演示实验成功, 并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课堂演示实验要首先做好预备, 力求演示的现象清楚, 并配合必要的说明和讲解。

2、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把握实验技能, 使学生受到物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的初步练习的主要措施。

进行学生实验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努力创造条件, 开出物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所有实验。第二、关于实验能力的培养要具体落实, 要明确要求, 严格练习, 逐步做到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第三、实验中要及时给学生以具体指导, 巡回检查, 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的问题, 纠正实验上的错误。

3、随堂实验

这种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补充形式, 可作为实验作业布置给学生, 也可作为建议, 由有爱好的学生自愿进行。

二、知识教学课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并使学生的熟悉能力在形成概念、把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 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环节:

1、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一环节

的核心是创设物理环境, 提供感性熟悉。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熟悉, 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 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 就形成了物理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熟悉。常用的方法有: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

为形成概念、把握规律而选用的事例和实验事实, 必须是包括主要类型的、本质联系明显的、与日常观念矛盾突出的典型事例。例如, 在进行“杠杆”教学中, 要害在于弄清“力臂”的概念。教师在选择事例时, 必须包含力的作用点不垂直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联线这一情况。

2、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物理概念

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熟悉的基础上,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 排除次要因素, 抓住主要因素, 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 才能使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把握规律。例如, 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 其要害是通过对由演示实验和列举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现象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使学生熟悉“物体不受其它物体作用, 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这一本质。但是这一本质却被许多非本质联系所掩盖着, 如, 当“外力”停止作用时, 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停止;恒定“外力”作用是维持物体匀速运动的原因, 等等。因此,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出本质, 摒弃非本质, 才能顺利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3、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实践

证实, 学生只有理解了的东西, 才能牢固地把握它。因此,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以后, 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 以深化熟悉。一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讨论其物理意义, 二是讨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 三是讨论有关概念和规律间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 应当注重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轻易出现的问题, 以便使学生获得比较正确的理解。

4、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物理

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 在这一环节中, 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 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 深化活化对所学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 更主要的是组织学生进行运用知识的练习, 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 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三、习题教学课习题教学, 也是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讲述若干重要概念和规律, 或者在重要的教学单元之后, 一般要安排以解题指导为中心的习题课, 及时而有重点地进行复习和解题练习。要上好一堂习题课, 重要的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程度, 选编好例题和习题, 认真研究教学方法, 把复习讲评、示范解题和学生练习等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初中物理研究方法之 第4篇

【关键词】控制变量法;探究;分析;物理规律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一、能够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的前提

(1)某种现象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2)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某种因素”对现象的影响;

(3)实验过程中,被探究的“因素”作为变量,其它因素作为不变量;

(4)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得到实验结果或实验现象。

二、常见术语

(1)对照组:一般是各个条件都适宜的组别;

(2)实验组:缺少或增加所要探究“因素”的组别;

(3)自变量: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4)因变量:实验结果;

(5)调节变量:被探究的“因素”;

(6)不变量:除调节变量外,其它的“因素”,一般要保持适宜。

例题1: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出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 、 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 、 的琴弦进行实验。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

(2)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

分析:从本题的猜想可以看出,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可能有三个,为了探究猜想一就应选琴弦的长短和材料不变,而琴弦的横截面积不同的组别,这种思路就体现了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而为了探究猜想二,猜想三同理。

答案:①ABC;ADF;表中数据为80、1.02。②选 E材料,先拨动较松琴弦,观察其频率的高低;再拨动较紧的琴弦,观察其频率的高低;换H、I材料重复上述实验

例题2:为探究电磁铁的磁性跟哪些因素有关,小丽同学作出以下猜想:

猜想A: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没有磁性

猜想B: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它的磁性越强

猜想C: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线圈的匝数越多,它的磁性越强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小丽所在实验小组通过交流与合作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用漆包线(表面涂有绝缘漆的导线)在大铁钉上绕制若干圈,制成简单的电磁铁.图1所示的a、b、c、d为实验中观察到的四种情况。

根据小丽的猜想和实验,完成下面填空:

(1)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两种情况,可以验证猜想A是正确的;

(2)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两种情况,可以验证猜想B是正确的;

(3)通过比较d中两电磁铁,发现猜想C不全面,应补充_____________的条件。

分析:从本题的猜想可以看出,决定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因素可能有三个,为了探究A是否正确,就只能改变A因素(即通断电),而其它因素都不变(如电流、线圈的匝数),这种思路就体现了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而为了探究猜想B是否正确就只改变电流,bc两图中线圈的匝数是相同的,滑动变阻器的位置不同,体现了其它因素就不变(如线圈匝数、保持通电),只改变电流的思路。

答案:①ab ;②bc ;③电流相同

可见,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如能恰当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确实能起到提高解题速度与准确率的良好效果。在初中物理中,可用“控制变量”去分析和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很多的,这就为这一科学方法的教学和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为学生灵活应用这一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了保证。

作者简介:

初中物理实验研究方法汇总 第5篇

初中物理实验研究方法汇总

初中物理“控制变量法”实验案例:(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2)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3)影响滑动摩擦力打小的因素;(4)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5)研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6)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7)影响动能 势能大小的因素;

(8)物体吸收放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9)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10)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11)电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2)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13)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14)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15)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16)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初中物理转换法实验案例:

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或者在有限条件下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在物理学中,通常会用一些较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者直接测量容易测量的物

理量来间接说明不易测量的物理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转换法。

1、物体振动发声

通常物体发声振动时的振幅较小,用肉眼不易观察得到。所以教材为了突出物体发出声音时正在振动,特意通过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其他效果如激起水花、使悬挂着的乒乓球被反复弹开等明显的视觉效果来转换其不易觉察到的振动,用以提高教学效果。

2、蒸发

对于酒精、水等无色透明的气态物质,其蒸发过程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只能通过其效果或气味来感知。如湿衣服中的水蒸发后,其效果是水不见了,而衣服变干;酒精蒸发后,能在空中闻到酒精的味道。

3、力

力是不可见的,虽可以直接感知,但如果产生作用力的两个物体与人无关,就不好感知了。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力所产生的效果来认识力是否存在,如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二种情况中只要出现一个,就可以认为该力的存在。对力的三要素的探究就是利用力所产生的效果来达到目的的。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摩擦力是不易直接测量的,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时,弹簧测力计并不是直接测量摩擦力的大小,而是测量物体对测力计中弹簧的拉力大小,通过拉力大小来反映摩擦力的大小,从而正确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结论。

5、液体压强

液体压强大小可以通过压强计U形管两管内的有色水位高度差大小来反映,高度差越大,说明液体中的金属盒所在处的压强越大。

6、分子无规则运动

通过扩散现象来说明。比如将墨水滴入清水中,一段时间后,整杯水变黑了。

7、电流表、电压表

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将电流或电压的大小转换成电磁作用力的大小再转换成指针的偏角,偏角越大,表示电流或电压越大。

8、探究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

电阻发生变化时,在电压一定的条件下,会导致电路中的电流发生变化,引起小灯泡的亮度变化。通过亮度的比较来比较电阻的大小。将不可见的电阻转换为直观的亮度来反映。

9、探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将动能的大小转换为纸盒滑动距离的大小。纸盒滑动距离越大,说明小球对纸盒做的功越多,小球的动能就越大。

10、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将重力势能转换为木桩进入沙中的深度,木桩进入沙中的深度越深,表明重物下落对木桩做的功越多,重物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前兴教育教研中心——中考物理

1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通过物体温度的变化来说明物体内能发生了变化。

12、探究水的吸热与质量、温度变化的关系

将水吸热的多少转换为对加热时间的判定,加热时间越长,说明水吸热越多。

13、磁场分布

将不可见的磁场转换为铁屑的分布,通过受磁场作用力影响后的铁屑的分布来反映磁场的分布情形。从而建立磁场的理想模型——磁感线。

14、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

将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转换为电磁铁对大头针的吸引数目,数目越大,说磁性越强。

15、探究电流热效应与电阻的关系

通过比较等质量的煤油温度变化越大来说明导体的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就越大。

16、将压力的作用效果转换为泡沫塑料凹陷的程度。

初中物理理想化实验法案例:

1、牛顿第一定律

2、真空不能传声

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等效是指不同的物理现象、模型、过程等在物理意义、作用效果或物理规律方面是相同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而保证结论不变。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

1、等效电路

2、等效电阻

3、分力与合力等效……

模型法

实际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到众多因素,采用模型方法可起到简化和纯化的作用.忽略次要因素,从复杂事物中抽象出理想模型,合理近似的反应所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1.光线

(光线是看不见的,我们使用一条看得见的实线来表示,就将问题简化利用了理想化模型)2.磁感线

3.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

4.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

5.实验室常用手摇交流发电机及挂图来研究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6.研究连通器原理时用到液片模型。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将两个相似的事物做对比,从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性质的方法.类比法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所谓类比,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类比方法可以帮助理解较复杂的实验和较难的物理知识。

1、水流类比电流

2、水压类比电压

3、原子结构类比太阳系结构

图象法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总结 第6篇

一.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成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它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这种方法在实验数据的表格上的反映为:某两次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若两次实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反过来,若要研究的问题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而其他因素均应相同。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中考出题最多的方法。

二.等效替代法

在物理实验中有许多物理特征、过程和物理量要想直接观察和测量很困难,这时往往把所需观测的变量换成其它间接的可观察和测量的变量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就是等效法。

等效替代法是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等效是指不同的物理现象、模型、过程等在物理意义、作用效果或物理规律方面是相同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而保证结论不变。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例如我们学过的等效电路、等效电阻、分力与合力等效……

三.转换法

对于不易研究或不好直接研究的物理问题,而是通过研究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效应、作用效果间接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多处应用了这种方法。

1.研究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内能的变化,只能转换成测出温度的改变来说明内能的变化);

2.在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的因素时,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液柱上升的高度;

3.我们在研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将电功转换成砝码上升的高度;

4.在我们回答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将动能转化为小木块在平面上被推动的距离,距离越远则动能越大。

四.理想模型法

实际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到众多因素,采用模型方法可起到简化和纯化的作用.忽略次要因素,从复杂事物中抽象出理想模型,合理近似的反应所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光线(光线是看不见的,我们使用一条看得见的实线来表示,就将问题简化利用了理想化模型)

2.磁感线

3.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

4.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

5.实验室常用手摇交流发电机及挂图来研究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6.研究连通器原理时用到液片模型。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五.科学推理法

推理法是根据已知物理现象和规律,通过想象和推理对未知的现象做出科学的推理和预见.推理法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理想实验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以大量的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形,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物理规律.

六.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将两个相似的事物做对比,从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性质的方法.类比法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所谓类比,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类比方法可以帮助理解较复杂的实验和较难的物理知识。

七..图象法

利用图象这种特殊且形象的数学语言工具,来表达各种物理现象的过程和规律,这种方法叫图像法.

物理图象不仅可以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形象,动态变化过程清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明确,还能表示出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内涵。

八、观察比较法

初中物理教学效果方法探讨论文 第7篇

在教学中,如果学生的积极性较低,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尽如人意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大气压”时,教师可以把一支稍小的试管插入一支盛满水的试管中,提出问题:若把两支套着的试管同时倒转过来,使管口朝下,小试管会从大试管中掉下来吗?学生肯定地回答:会掉下来.教师演示实验,把两支试管倒转到竖直位置.学生清楚地看到,小试管不仅没有掉下来,反而沿着大试管上升了.结果出乎预料,学生的好奇心被点燃,激起了他们探索的欲望.此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开展教学活动,引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优化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创新中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抓住实验教学这块阵地,让学生积极思考,重点探究实验教学的创新思维方式,在创新中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秉承“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教学理念,还要让学生共同讨论,改进实验,在创新中发展,在思考中提升.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实验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考,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在物理实验中,教师要培养学生集思广益、共同创新的习惯.初中物理实验是小组合作的实验,单凭某一个学生的力量很难完成物理实验教学的内容.因此,教师要设计实验过程中将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安排学生在不同的合作小组中完成实验.

三、联系生活实际,增强物理学科的实用性

物理学科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是,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且借助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惯性”后,学生明白了公交车在刹车的时候,身体向前倾的原因;在学习“物态变化”后,学生明白了夏天在教室里面洒水会起到降温的作用;在学习“串联、并联电路”后,学生明白了大街上路灯的工作原理.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实用性.

四、适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1.收集和整理.要求学生按章节物理知识点和规律观察身边相应的物理现象,并由专题小组收集整理与知识过关同步进行.例如,有的学生回家看到妈妈把孵化一段时间的鸡蛋放到盛水的盆中观察和检验,他起初大惑不解,便写了篇观察记录,并通过小组讨论弄懂了其中的奥妙.事后他在回忆中风趣地写到“原来我妈妈也懂得运用物理知识呢?”

2.参观与学习.结合各地实际将学生带出校门,进行实地考察,也是改进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讲“连通器”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食堂锅炉水位计;在讲“简单机械”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工厂和附近机械铸造车间参观.这样,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组合和有关原理.

3.调查与研究.有些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反复讲,反复练,不如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的效果好.比如,电学中关于“路灯和小彩灯”的知识,学生在实际调查研究后,对电路的联接方式和工作情况有了深刻印象.

五、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探究 第8篇

一、研究学生, 让教学落到实处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对学生不了解就去讲课, 那是盲目的表现。就像有个笑话说的:一个人按照图纸建了一座高大的烟囱, 结果发现, 其实别人只是让他挖一口井。这样不认真研究图纸就盲目施工的做法, 在教学中是大忌。我们一直谈的因材施教, 也是强调要研究学生, 对学生这个群体要了解, 更要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有了解。要做到对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清楚,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分类指导, 在指导过程中多鼓励学生, 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物理。

二、研究教材, 使知识系统化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参考工具, 也是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载体, 对于教材的研究一刻也不能松懈。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 必须对教材中蕴含的知识了如指掌, 还要能够舒畅地传递给学生。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 教材中的重难点必须清晰明了的让学生了解, 前后知识点的联系也应该让他们明白, 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老师将所要讲的内容系统化之后, 有条理的讲给学生。

三、重视与生活的联系

物理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想要学好物理, 从生活中观察物理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魅力, 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日常生活中, 其实蕴含着很多物理知识, 比如:脱毛衣时为什么会有电火花?冰棍那么冷为什么会像烧开的水一样“冒烟”?从冰箱拿出来的饮料瓶放到外面不一会儿在饮料瓶的外壁上会“渗出”很多液滴, 是饮料瓶在漏水吗?等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都可以作为课堂讲解相关知识时引入的话题, 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 从而让他们爱学物理。

四、重视总结, 提倡学生制作错题本

巩固知识的必要手段就是总结归纳。每学完一个章节, 都要组织学生对这一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要求他们能说出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 知道如何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老师在学生总结后还要做总结性的指导, 让他们加深认识, 能够更全面的把握知识点。另外, 练习是必要的, 在练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犯错, 所以, 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个错题本, 把自己做错过的题目总结起来, 并清楚每一道题错的原因何在, 时常翻看, 以此来巩固自己掌握并不牢靠的内容。

五、重视实验教学, 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老生常谈的一句话就是:物理是实验的科学, 但是教学过程中, 因为种种原因, 我们好像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而没有真正用到实际。既然物理是实验的科学, 那就应该还物理学的本来面目, 在实验中学习, 在实验中探索和思考物理问题, 这才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可以遵循如下两个原则进行:1.探索性原则, 把以往的验证性实验都尽可能改成探索性试验;2. 创新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善于质疑, 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知道他们在实验中按照自己的认识进行验证,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通过这样的改进,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质疑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重视自学能力培养

会学习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会“自学”。他们的学习不仅仅靠课堂45分钟的时间, 在课前课后, 他们都会主动地进行自学。这种能力不仅对于他们学习物理有用, 对于学习其他学科, 甚至今后步入社会, 也是一种最有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可以从指导他们如何自学教材入手:指导他们如何阅读教材的问题和材料, 如何阅读正文抓住重点难点, 并指导他们如何对前后的知识点的联系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一个阶段的指导自学训练后, 他们就能独立的完成自学任务。老师还要监督学生是否持之以恒的坚持自学。

七、重视课外阅读, 拓展知识面

课外阅读其实也算是一种自学, 通过阅读课外资料, 能够帮助他们弥补学习中的缺憾, 拓宽知识面, 对课堂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参考和对比价值。课外阅读的内容尽量选择与学习相关或相近的, 这样才有利于学习, 不然可能会影响学习效果。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 老师是最有发言权的, 这方面甚至学生家长也替代不了, 因为在“研究学生”后, 老师肯定对每个学生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能更有针对性的帮学生选择适合他的书籍。

八、重视解题的规范性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 学生作业是知识的复习、巩固与应用的重要环节。老师有义务在指导学生解题时, 引导他们使用正确规范的解题方式和步骤。比如在讲解说理题的解答方法时, 我一般都是让学生按照讲道理、摆事实、得出结论这三步的方式来解答。例如, 问题:踩在滑板车上的两个同学甲和乙并排停在地面上, 甲不动, 乙用力推甲, 结果两个同学都动起来, 这是为什么?在解答时按照讲道理 (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摆事实 (乙推甲时, 甲同时也给乙施加了相反的力的作用) , 得出结论 (所以甲乙两个同学都动起来) 。经过如此反复练习, 学生就能不再为解答说理题发愁了。其他题目的解法也可以参照这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

初中物理复习方法研究 第9篇

1 巩固阶段复习

巩固阶段的复习主要是对学生学过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现象、物理实验、测量工具的使用进行回顾、整理加深记忆的过程,起巩固和加深理解作用。

1.1 物理概念的复习

在复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从每个概念的整体内容上把握,也就是要求学生从概念建立的目的、定义的内容、物理量符号、定义式、单位、测量的仪器等方面去逐个整理。如“压强”是为了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大小的;概念是“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公式是p=F/S;单位Pa。

1.2 物理规律的复习

要求学生从规律的内容,特别是规律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去掌握规律。理解规律揭示知识内容,能用规律解决相关问题。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条件是物体不受力,揭示了不受力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原来是静止的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是运动的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一物体在几个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当这些力突然消失,则物体将。

1.3 物理现象和实验的复习

对物理现象要求同学们明确现象发生的条件、产生的原因,掌握解释现象的方法。如“惯性现象”发生的条件是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解释惯性现象的方法是(1)首先明确研究对象所处的运动状态,(2)弄清楚发生了什么运动状态的改变,(3)惯性保持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4)说明产生了什么结果。

实验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量度仪器,如刻度尺、天平、弹簧秤、量筒(或量杯)、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等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能总结出它们使用时应注意的共同点:起点位置、精确程度和测量范围。对于天平、弹簧秤、温度计、滑动变阻器还要知道它们的工作原理。对于第一阶级的复习,应着重学生对“双基”的记忆和理解,训练题目的编选,要紧紧围绕各个知识点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让学生全面系统的理解掌握。

2 综合阶段复习

2.1 抓住主线,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从大块分,初中物理知识可分为:力学、光学、热学、电学、电和磁、初步原子和原子核物理等,每一部分一般都有“概念”、材料、能源这根主线。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根主线将零星的概念穿成一个知识网,使学生认识到知识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如“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可以联系到重力、摩擦力、压力、浮力等具体各个力复习掌握。

2.2 利用类比,抓住知识的本质

有些物理概念,尽管物理知识不同,但定义方法相同或类似,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归类比较,着重复习一两个概念,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密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比热容和电阻等。对于一些本质不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则进行对比、比较,可消除模糊认识。如质量和重力;压力和重力;惯性和惯性定律等。

对于本阶段的复习,教师首先要帮助同学建立好知识结构网络图,了解掌握各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及异同点。然后,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讨论让学生掌握解决综合性题目的思路和方法。

3 提高阶段复习

3.1 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

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探索求知的方法、教给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由于物理学科的特点和解题的需要,已经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思路,这些让学生熟练掌握是至关重要的。

如解答物理问答、说理题一般步骤是:

(1)首先交代清楚解决问题的依据和理由;

(2)解释说明过程或发生了什么变化;

(3)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起了什么作用;

(4)产生了什么结果。

解答物理计算题的一般步骤是:

(1)审题:通过读题明确题意,知识要求解决问题,判断该题属于那些知识范围,应用那些知识解题,并找出已知条件和隐含的条件。

(2)确定研究对象,对问题进行分析与综合,弄清研究对象的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明确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明确所遵循的规律。

(3)确立有关算式或方程,用规定的符号表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

(4)进行运算讨论,先进行符号运算再带入数据,数据要带单位,有时需进行必要的判断分析和讨论。最后检验解题过程的正误。

3.2 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练习

有许多物理题,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有着多种解题途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用多种思路解题,以便做法到既能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思路,又能通过比较选出更合理、更简捷的解题思路。一题多解的好处很多,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聚敛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创新和创造能力。

3.3 引导学生联系社会、联系生活复习物理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来源于观察和实验,只有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学生才能真正学好物理,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做一些题目。如:让学生观察老虎钳,说出应用的物理知识及如何运用的;试列举出几种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的事例等等。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培养学和一的学习兴趣。

3.4 利用实验进行系统复习

在学生掌握邮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教材规定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小实验。要求学生能够设计实验,如:试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几种测定矿石密度的实验,并列出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结果表达式等。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方法小议 第10篇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方法小议

作者:赵建华

来源:《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3年第10期

小议初中物理的教学方法 第11篇

摘 要:

新课改的实施向我们证明,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学科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物理这种偏抽象的学科,若一味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情绪,进而无法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教学目标。因此,本文将对初中阶段,如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开展物理教学进行探究,以期从根本上实现新课改要求的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我国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创新

一、引言

初中阶段的物理,有别于其他学科,是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又充满抽象知识的新学科,而针对这一学科的教学,大多数教师都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灌输式教学”“题海战术”等,很少会采用新的教学方式,进而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成绩无法提高,因此,如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是初中物理教学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虽然提倡已有几年时间,且已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根深蒂固,因此,很多教师依然无法从传统教学中走出来,创新教学方法教导学生。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导地位,经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物理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课程,但是很多教师,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故而将一些实验取消,造成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学到理论知识,使学生无法真正地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种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创新教学模式

(一)自主式教学

自主教学是新型教学模式之一,要想发挥自主教学的作用,其一,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的了解,包括性格、爱好等,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学生的教学新方案;其二,必须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从旁协助,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将学习热情转化为学习成绩的提高;其三,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物理课本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而为今后更加深入的学习物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另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新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阶段,运用探究法,不但能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及主体地位,也能使其成绩得到稳步提升,故而,施展探究式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其一,教??要结合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撰写适合班级教学的新方案,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其二,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三,教师作为引导者,一定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不断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探究,从而促进学生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四、创新教学方法

(一)开展趣味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开展趣味性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标,而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充满趣味的课程,教师可以巧妙的设置各类具有教育意义的小型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自上台操作,并由教师从旁协助,对其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趣味、气氛和谐的良好学习环境。

(二)引入生活实例,加深学生理解

知识来源于生活,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很多物理知识,更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要巧妙地运用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对问题的猜想,让学生感觉到身边处处都充满了物理知识,例如,在“光速”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产生好奇,再进行知识的讲解,这样,当再次提及这一知识点后,学生便会想到“雷声”与“闪电”的现象,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成绩

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包含了许多小型的实验,而很多教师为了教学进度,往往会通过口述的方式,将实验内容表述完毕,然后继续讲解下一知识点,殊不知实验教学这一方法,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如在光学实验中,将一枚硬币置于透明水杯的底部,再加入一些水,把杯子抬到眼睛的高度,调整位置,便能看到两枚硬币,而这两枚硬币均为虚像,一枚是水面折射形成的,一枚是杯子侧面水折射形成的,这种小而简单的实验,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不再是一种无聊的事情,而是非常有趣的,进而会主动加入学习中去,使自己的成绩有所提升。

(四)运用多媒体,实现科学教学

初中物理所涉及的知识,有很多知识用语言描述,会难以被学生所接受,要通过实验加以证明,而这些实验又相对复杂,操作起来十分麻烦,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法,教师在课前准备好本堂课要讲解的知识点的视频、图片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这种声形并茂的方式,既让学生能直观地看懂课本上的物理实验现象,也能节省很多课堂时间,能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知识的归纳、理解,如“吹不出的小球”实验,可以通过视频与语音讲解,让学生明白小球之所以会在漏斗中出不来,是因为大气压力的作用,这种简洁的教学方式,不但为学生更好地展现了实验的内容,也为教师提高知识讲解能力提供帮助,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现阶段我国在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依然有一些小的问题,但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新课改的要求与方针,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加大物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力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的方式授课,初中物理教学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改观,学生成绩也会因之而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高琦.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18(7).[2] 邱新渤.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7(18).作者简介: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创新论文 第12篇

[2]尹小兵.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探究[J].中外交流,(2).

[3]肖刻.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与创新之我见[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36).

[4]韩士鼎.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与创新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16(9).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浅探 第13篇

一、加强学生理想、情操和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根据保加利亚的洛扎洛夫提出的暗示教学法, 学习分为意识层面的学习和下意识学习。意识层面的学习就是知道为什么要学习, 应该怎样学习。下意识学习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学习。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 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掌握好学习方法, 平时还要多加强学生理想、情操和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例如, 在学习关于电流的磁场时, 课文中谈到了奥斯特实验。我用生动的语言介绍奥斯特是如何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最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的史实, 这样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 培养了他们学习科学家的顽强探索精神, 陶冶了他们的性格、情操。

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证明, 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要的因素, 是学习的内驱力。事实证明, 不论是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 还是思想家, 他们“起家”并非天赋, 而是凭他们浓厚的兴趣, 强烈的求知欲, 促使他们去探索科学知识。例如, 大家都很熟悉的瓦特, 蒸气推动壶盖这一现象引起他极大的兴趣, 激发了他的想象和探索, 促使他成为伟大的发明家。初中生对每门学科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物理学科内容丰富, 知识面广, 趣味性强, 它更能吸引学生。但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授课平淡无味, 甚至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不注重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不但不能提高学生兴趣, 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因此,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位教师的当务之急。我在教学大气压强时, 精心设计, 动员学生亲自实践, 做好“纸片托起密闭在杯中的水”和“马德堡半球”等实验, 并提出“人受到的大气压力有多大?”“人为什么没有被大气压力压扁?”等问题, 并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 学生在这个课题的学习中, 兴趣水平得到了提高。有了这种兴趣, 学生才会专心听讲, 认真思考, 才会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才会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当然,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只要找到一种或多种能够吸引学生并符合教学规律的方法, 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就可以了。

三、采用目标教学法, 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可采用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方法, 即目标教学法。它把教学内容具体化为一个一个的系统、连贯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一个一个地去学习、理解和掌握, 从而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如在学习一些重要定律、定理时, 适合采用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法, 让学生重复科学发现的过程, 从而加深对定律、定理的认识和理解, 体会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发展大有裨益。在学习重要概念、定理、定律时, 可采用德国教育学家的范例教学法, 精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例子, 让学生深刻体会, 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四、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要多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有关物理现象、规律的探讨, 创设问题情境, 为学生营造积极思考、畅所欲言的学习氛围, 让他们不断地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电路》中关于实物图的复杂连接, 部分学生因找不出规律很难掌握较复杂的实物图连接方法。我就设疑: (1) 串联电路有多少条通路?哪些实验器材在电路中是串联? (2) 并联电路至少有多少条通路?并联电路是不是由一些串联电路并列连接而成? (3) 可以不可以先连串联元件, 后连并联的?这样让学生讨论并找相关的题目进行检验, 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交流讨论, 课堂气氛既活跃又热烈。最后得出结论:无论怎样复杂的实物图连接, 都可以先连接串联的元件, 后连并联的。在学习动能势能时我让学生讨论分析以下问题:判断下列几种情况下, 物体的动能, 势能是否变化, 是增加还是减少? (1) 直升机匀速上升; (2) 滑梯上的小孩往下滑得越来越快; (3) 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 (4) 弯曲的钢条在逐渐变直。通过讨论、分析, 使学生知道同一物体质量一定, 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速度的大小变化和离地面高度的大小变化。这样的教学, 使学生找到了战胜“未知”的方法, 逐渐形成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也由于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及推理印象更深刻、更易于记忆, 更乐于应用, 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探析 第14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方法 创新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69-01

一、创新教学方式,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新时期是创新的时代,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力开始的。万事万物的创造都需要想象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创造有利于开发学生想象力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摩擦力的时候,可以问学生物体在柔滑丝绸上滑动的摩擦力大还是在毛巾上滑动的摩擦力大?学生通过想象和平常生活的积累,很快说出物体在毛巾滑动时摩擦力大。在讲解压强时,可以问学生人躺在地面上和站在地面上,哪种情况对地面的压强较小。学生很快地说出,人躺在地面上的时候对地面的压强最小。可见,通过对初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物理老师,应该以最新的教学理念为契机,为学生营造一种创新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去大胆的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新时期的创新型人才。

二、结合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物理教学的课堂上,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演示实验作为物理教学中最长使用的方式之一,学生对实验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在教师演示实验的时候,多数学生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来观察实验,往往抓不住重点和关键,这就导致了实验效果达不到教师的预期。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在每一步实验中,都应对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中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并能在充分的观察基础之上,通过思考、分析和讨论,最后总结出物理现象的本质规律。

物理观察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观察更多的来自于神奇而瑰丽的大自然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教师需要根据教材的知识,适当的向学生介绍一些生活中与之相关的自然现象,让学生在课堂后主动地去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所出现的物理问题,让物理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

例如,冬天人们在讲话的时候为什么会看到呼出的白气,而在夏天却看不到?冬天为什么窗户上会有窗花?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指示南北方向而不是东西方向?为什么会出现海市蜃楼?轮胎表面为什么会有花纹?沙发、床垫下面为什么会装有弹簧?这些问题都是与物理相关的生活问题,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发现物理问题,只要善于观察和思考,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培养物理学习的能力和技巧。

三、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很多教师都会发现一个问题,大多数的初中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常出现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情况,逻辑较为混乱,这些学生并非不明白如何解题,只是言语表达能力欠缺。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两种情况:一方面,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掌握的知识点不够扎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为薄弱。因此,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初中学生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的榜样,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在讲解物理的知识时,需要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思路清晰、前后连贯,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言传身教。学生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在小组讨论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解题技巧,也可以通过倾听别人的表达来思考新旧知识,时刻保持全身心的兴奋,在与同学的交流中认识物理,找到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物理学习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时,教师应注意正确的方法引导。首先,教育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只有扎实掌握所学的物理知识,才能灵活的运用和表达。第二,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物理教材,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让学生在巩固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说理的技巧。第三,在课堂习题的讲解中,让学生认真思考、讨论并回答,尽量给每个学生机会,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四、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化解学生的疑难问题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拨和指引作用尤其重要,恰到好处的引导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不仅能帮助学生找到突破问题的方法,也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在物理教学的活动中,对于难度较大的物理知识点,需要教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而对于一般难度的物理问题,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亲自完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自信心和解题能力。教师在引导的时候,需要做到收放自如,切不可凡事都为学生指点和讲解。

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新课程学习的目标,让学生了解这节课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明确学习目的。并指导学生根据学习目的来自学,养成自学的习惯。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千方百计的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将书本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这对于初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五、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如果学生对课程存在排斥心理,即使教师的授课方式再科学,教学模式再先进,也不能改善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尤为重要。教师要认识到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并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借助实验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去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例如,学“折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种让筷子在不受损伤的前提下变“弯曲”的方法,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肯定比传统的一味灌输好得多,会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的无处不在,从而加强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定律发现过程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也会使得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得到提高。

结语: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着指导作用,要努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才会使学生学习更高效。

上一篇:创新思维和领导力修炼下一篇:银行从业资格报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