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诗词赏析

2024-06-17

九年级诗词赏析(精选6篇)

九年级诗词赏析 第1篇

九年级诗词赏析

<1>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联,在叙事写景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比喻。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请你从图画的构图、线条、色彩等角度中,任选一点,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作简要赏析。答:(1)构图角度: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延绵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然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丰富。(2)线条角度: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力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3)色彩角度:这两句诗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3、从炼字角度赏析“大、孤、直、长、圆”。

答: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轻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暖和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2>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首句使用两个“笼”字,妙在何处?

答:笼:笼罩。这句诗运用互文见义的写法:烟雾、月色笼罩着水和沙。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德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清幽淡雅的景象,渲染了一种清冷愁寂的气氛。

2、“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 答:描绘了一幅烟水迷蒙、风景如画的秦淮河月夜图。

3、“夜泊秦淮近酒家”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一、叙事,“夜泊秦淮”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同时也照应了诗题点明时间,地点。

三、由“近酒家”开启下文,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可见,这七个字承上起下,结构全篇。

4、“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运用典故,“后庭花”是指《玉树后庭花》此乃亡国之音。诗人用曲笔手法,写出对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仍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的深切忧愤之情。

5、赏析“犹”字。

答:一个“犹”字,凸显出诗人的忧愤之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写出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沿着亡国之路走下去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3>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首联中的两个“难’字,各指什么内容?

答:第一个指两人相聚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第二个指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与离别后双方所经历的情感煎熬。两个难字凸显两个人的情深意真。

2、“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什么?

答:此句既写自然环境,点出分手时的季节,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写出了有情人的离愁别绪。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诗人以比喻、双关的修辞手法,曲折丰富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上句运用双关手法,以“丝方尽”隐指“思方尽”,表明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下句运用比喻,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后人常用此句赞颂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4、有人认为颔联中的“寒”字似无道理:时值暮春,百花已残,岂有应觉“月光寒”之理?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这一句诗是年轻女子对于对方的想象:深夜沉吟,孤寂无伴,应会感觉月光的刺骨清寒。一个“寒”字写出了女子寒夜相思的悲凉情境,是借生理上寒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

5、赏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答:引用神话传说,委婉含蓄表达出对彼此的宽慰和绵绵的思念之情。

<4>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心态? 答:“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回却又明知其难返的细腻心态。表现了对美好景物和难以忘怀的人世的留恋,对光阴易逝的无限惆怅。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被称为“千古奇偶”的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修辞手法、蕴含哲理等),作简要赏析。答:示例一:这一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无可奈何“对“似曾相识”,“花”对“燕”,“落去”对“归来”,对仗工整,音乐和谐。

示例二:诗句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的事物再现。抒发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表达了词人惆怅留恋之情。

3、“独”字表现了什么感情? 答:孤寂、惆怅、留恋。

<5>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小序有什么作用?

答:交代事件、地点、背景,总领全篇。

2、“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用: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由幻境到现实。

感情:这句词的意思是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这句话中带有人生的哲学,即有了正确对待事物的思想,那么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在人间可以得到快乐,何必定要到天上去?在外面做地方官同样可以做一番事业,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追求,热爱人间生活的感情。

2、赏析“转朱阁,低绮户”中的“转、低”。

答:转:写出了月光在不知不觉中移动的情景;低:写出月亮渐渐沉下去的景象。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极富哲理,请作简要赏析。答:将人世间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所以实在用不着特别悲伤。此句层层推进,释却离怨,蕴含了人生哲理。

4、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作者唯愿离别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明月之夜美好的景色,表达了它能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达观思想。

5、说说这首词受人们欢迎的原因。

答:诗人问天问月,气势非凡,想象大胆奇特,充满浪漫的情怀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耐人寻味。

<6>《关雎》

1、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热情、真诚、美好的追求。

2、赏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答:“悠哉游哉”是叠词反复,表现对姑娘的思念绵绵不绝。“辗转反侧”表示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从动作表现男子的思念之深。

3、诗歌运用什么手法?并分析第一句有何作用?

答:比兴。以雎鸠开篇,运用比兴手法,引出美丽善良的女子是男子好的配偶,以及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以舒缓平和之音引起全篇,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4、全诗的感情变化的过程。

答:喜爱——思念——苦恼——愿望。

<7>《蒹葭》

1、《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点明时间为深秋的早晨,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为下文“伊人”的出现起兴。

2、诗中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写出了一幅凄凉、冷寂、露凝霜结的晚秋图,表达了诗人孤寂彷徨,忧思百结的心绪。

3、《蒹葭》中有多处词语的变化,有何作用?

答:词语的变化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他想见伊人的重重困难以及心情的急切和执着,但是姑娘却遥不可及。

(具体分析: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

4、概括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答:不畏险阻,执着追求。

5、《关雎》的二、三章,《蒹葭》的前后三章都只更换了个别的字词,内容基本相同,这是什么表现手法?请谈谈这种手法的妙处。

答:重章叠句。这种手法的妙处是句式整齐,读起来押韵、上口,增强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感情愈来愈强烈,极具感染力。

<8>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首诗写了什么景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描写了早春西湖花繁草长、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对早春的喜爱。

2、“最爱”二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对春天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作者行踪的变化是什么?

答: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

4、从炼字角度赏析“几处”“谁家”“争”“啄”“渐”“才”“乱”。答:“几处”“谁家”写出了初春的特点,飞鸟不多,候鸟都还未从南方返回;“争”写出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啄”写出了小燕子忙碌兴奋的神态,把小燕子写得活泼可爱;“渐”写出了初春花儿次第开放,发展变化;“才”写出了青草刚刚长出来的样子;“乱”写出了早春花多色繁、散长在草地上的情景。

5、用自己的话描述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答: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的飞向向阳的枝头,不知是哪家的小燕子又在湖边衔泥筑巢,芬芳的野花四处开放,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碧绿如茵的嫩草,才刚刚能盖过马蹄。

6、这首诗结构巧妙,妙在哪里?

答: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巧妙。

<9>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词写到了哪些事物?抒发了词人什么感情?

答:西楼、(新)月、梧桐、深院、清秋;抒发了作者的离愁别绪以及亡国之痛。

2、词的上阕,“独”“锁”字内涵丰富,请简要赏析。

答:“独”极言孤独之感;

“锁”(写景):把秋意比拟为可以锁住的物品,形象生动的突出了梧桐深院萧瑟、秋意的沉重和凄清。(抒情):被“锁”住的何止是这满园的秋色,锁住的更是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一个“锁”字,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仇深似海的情感。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极生动形象,试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答:以丝麻来比喻离愁,生动形象地表明了离愁的多乱繁杂。突出了离愁别恨是那样的沉重,无法忘却,越想心里越乱,抒发了词人的离愁别绪。

4、“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答:运用白描,不加渲染的直接描写,没有说明离愁的滋味,表达出深痛与辛酸之情,让人有“言有尽而”之感。

<10>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上阕、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上阕:出城打猎之景;下阕:抒建功立业之情。

2、词中三处用典及作用。(老大,我没拿书,这个你帮忙搞定吧,以下这几个是网上找的,第一个没有。)A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B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C。“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3、用自己的话描述“千骑卷平岗”并分析“卷”字。

答: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小山冈,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人马众多,速度之快,气势浩大的场景,形象的写出了出猎时壮观场景,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4、赏析“鬓微霜,又何妨”。答:虽然年龄已大,但希望仍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报国杀敌,表现作者不服老的心境。

<11>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极言宴席的华美,欲扬先抑,渲染欢乐的气氛,为下文作者抑郁苦闷的心情作衬托。

2、从炼字角度赏析“停”“拔”“投”“顾”。

答:四个动词描写了四个连续的动作,生动的刻画出诗人内心苦闷、抑郁、又不断挣扎的自我形象。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答:比喻、对偶。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说明自己的仕途受阻。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仕途艰难,蕴含着诗人无限的悲愤。

4、文中有三处用典,分析其作用。

5、概括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

答:仕途不顺的茫然——对仕途前途的期盼——坚信抱负必能实现。

6、“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赏析。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赏析。

<12>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概括上下阙的主要内容。

答:上阕:军营的生活场景——军营宴饮,阅兵场面。下阕:激烈的战争场面——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2、请用自己的话描述“沙场秋点兵”所展现的场面。

答:在深秋肃杀的疆场上,威严的将帅正站在高高的检阅台上,披坚执锐的将士神情肃穆,正在等待命令,随时准备去和敌人厮杀。

3、从炼字角度赏析“秋”。

答:点明季节,为战士出征渲染肃杀的气氛。

4、“壮词”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从语言、情感、题材三方面分析。

答:激昂奋发,豪迈壮烈的言辞语句;从感情上抒发了作者希望建功立业、报国杀敌,但却壮志未酬的悲壮豪情;从题材上描写了壮观的战争生活,从语言看壮丽而不纤巧。

5、“可怜”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复杂的心情? 答:“可怜”一词将词人从梦中拉回到现实,与前面诗句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和诗人痛苦无奈的感情。

6、“天下事”指什么?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天下事”指的是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这两句词写作者要为朝廷完成抗金大业 以赢得生前功勋,身后美名,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7、作者开篇就刻画了一个悲壮英雄的典型形象,试就此赏析“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答:剑本是英雄沙场立功的武器,而词中的英雄却只能在喝醉时灯下看剑。作者用“挑灯”“看剑”两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位壮士的形象,这两个动作又冠以“醉里”二字,充分表现了英雄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心理,以及壮志难酬的抑郁与悲愤,所以这是一个富有悲剧色彩的英雄形象。

九年级诗词赏析 第2篇

九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望 江 南 [唐]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O洲。

[了解背景]本词是一首闺怨词,写思妇楼头,望人不归。

[诗中言志]表现了思妇不见归舟的惆怅之情。

[名句赏析]

1、赏析“独倚望江楼”的“独”:“独”字表现了女子的孤寂寥落之情。

2、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O洲:这两句写景抒情,生动含蓄地刻画了思妇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过尽千帆”可见思妇望江时间之长。“皆不是”三个字包含了多少情思。斜晖脉脉水悠悠:即景抒情,表面写水,实际上暗示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的注目的眼神(意境)。这两句诗以拟人手法写斜晖p流水含情脉脉的样子,生动,形象,肠断白O洲:生动含蓄地刻画了思妇盼望之切,相思之苦,忧愁之深。

渔家傲 秋思 [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写肃杀之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思乡爱国、壮志难酬)

[了解背景]范仲淹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作《渔家傲》数篇,述边镇之劳苦。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诗中言志]表达了边疆将士决心抵御敌人、保卫家园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也反映了他们思念家乡的凄苦心情。

[名句赏析]

1、词的上片以白描的手法勾勒了一幅塞外边关图。首句点名季节,并用“异”字统领全文,又从三个方面分别叙述:一是大雁南飞,二是边声四起,三是孤城落日,渲染了边塞的荒漠的悲凉,也暗示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2、词的下片着重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表现深深的思乡之情。“羌管悠悠霜满地”使思乡之情绵绵深沉。意境分析:深夜,所见的是严霜在地,所听的是悠悠不断的羌笛声,越发的思念家乡无法入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重重叠叠的山峦犹如道道屏障。斜阳西沉,烟雾弥漫,在这千山万壑之中,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描绘出边塞苍凉肃瑟的景色,抒发慷慨悲壮的情怀。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报国之情。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中为什么戍边将士彻夜无眠、头生白发?答:爱国激情,浓重乡思。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上阙写太守出猎的壮阔场面,抒发由打猎激发的豪情壮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老当益壮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典故希望朝廷重新重用自己,委以重任,戍边抗敌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金戈铁马、杀敌报国的远大志向和爱国情怀

[了解背景]本词是苏轼人密州知州时写的一首出猎词。

[诗中言志]通过太守出猎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渴望亲临战场、卫国杀敌、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名句赏析]

1、赏析“千骑卷平冈”的“卷”: “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亲射虎,看孙郎:作者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运用典故,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新重用自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要报效国家,抵抗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武陵春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动作描写写愁苦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神态描写些愁苦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欲抑先扬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比喻夸张写出愁苦的沉重

[了解背景]《武陵春》李清照53岁,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之时,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诗中言情]《武陵春》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春花凋落说自己青春不再;又借“双溪泛轻舟”表达自己丈夫去世内心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名句赏析]

1、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 “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想梳头却无力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

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与“恨”,原是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词人采取夸张性的比喻,说“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从而突出了自己愁苦之深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眷恋疆场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异曲同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视、听觉写军中豪迈的生活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比喻修辞,视、听觉写激烈的战斗生活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忠君报国的爱国情怀和远大抱负

可怜白发生!----------------------- 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

[了解背景]《破阵子》是一首自抒英雄情怀并用以激励友人的壮词。南渡近三十年,辛弃疾梦寐以求的就是渴望能指挥百万雄师,驰骋疆场,为国建立功业。然而他的美好夙愿,直到两鬓斑白,也没能实现。他寄给陈亮的这首词,正是表达了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中言志]表达了作者忠君报国的爱国情怀和建功立业远大抱负,也表达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

[名句赏析]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是词中回忆往昔军中生活的名句。首句有两物──“灯”与“剑”,有两个动作──“挑”与“看”,而总冠以“醉里”二字。剑是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此时“醉里挑灯”这一“看”,显示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金杀敌的愿望是多么迫切啊。“梦回吹角连营”醉中入梦,梦醒犹觉连营号角声声在耳。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结句一个 “沙场秋点兵!”写得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军威赫赫的场面。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生动描写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刻画了杀敌报国的英雄形象。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此句表现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以及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题解】诗是抒写感受大自然物候变化的,清新而有情致。这类诗是诗人对外界自然事物、气候加以精细体察而萌发于心的一种敏感、灵感凝成的景象。诗的首二句是写仰望,寥廓天宇,月色空明,星斗阑干,暗隐时辰流转;后二句是写俯视,大地静谧,夜寒料峭,虫声新透,感知春之信息。构思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

[名句赏析]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题解】此诗抒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愁。诗人选取寒秋时早行时于驿站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愁旅而思乡的情感。

[赏析]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向为传诵的名句。后人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题解】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的词章。作者以梅花自喻,借梅花孤高正直、操节自守、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抒发自己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炽热的爱国情感。

[赏析]

1、分析本诗中梅花的形象。

陆游笔下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摧残的形象。

2、上阕描写梅花的困难处境(遭遇),下阕表达梅花的高洁、坚贞的品格。

破阵子・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题解】在《珠玉词》中,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作品,具有淳朴的乡间泥土芬芳。上片写自然景物。“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五色杂陈,秀美明丽,写足春色之娇娆媚人。下片写人物。撷取烂熳春色中一位年轻村姑之天真形象和幼稚心态进行表现。

[赏析]

1、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给人以具体的印象

2、笑从双脸生

写出了邻家女孩巧笑如嫣,天真烂漫,作者更是俏皮的揣摩出女孩的纯真心态,更觉心情愉悦感染了我们,一起陶醉在青春与春天的气息之中,感受到生命的愉悦,生活的朝气。

浣溪沙 苏轼

籁籁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题解】描述诗人在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赏析]

上阕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忱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题解】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赏析]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词人的何种感情?情与景是怎样融为一体的?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两句写了薄雾,浓云两种景物,抒发了词人浓浓的愁绪对远在他地的人的思念。

2、这首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被前人成为“绝佳”,试赏析其语言特色。

诗人以花自喻,借用西风垂帘卷,人体憔悴,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无处不让人感到词人真情的流露,从而引起人们在感情上的共鸣。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题解】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中赞扬了孙权的年少有为,表达了作者的爱国豪情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也借古讽今批判了南宋王朝的懦弱无能,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赏析]

[赏析]

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

作者在这里是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2、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

末三句用了两个典故。其一是曹操煮酒论英雄,但在这里,作者进行了改造,将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赞扬,而让曹刘当配角,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据《三国演义》说,曹操与孙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那些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绝!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主题】本曲从叙述阿房宫的焚毁入笔,对历代王朝无休止的攻伐征战予以谴责,表达了作者对苦难百姓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的批判。

[赏析]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这句结尾句式相同的两句是说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这首小令则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主题】本曲描绘了一群当权宦官趾高气扬,专横跋扈的丑恶嘴脸,深刻揭露了他们骄奢专横,鱼肉百姓的罪行,抒发了作者对宦官当权,骚扰百姓的愤愤不平之情。

[赏析]

九年级诗词赏析 第3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 紧扣第二单元主题“永远的童年”编排, 包括《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 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选编的目的是通过理解诗意, 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诗中展现的童年趣事, 与当今城市孩子的生活有比较远的距离。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生活, 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本着以诵读为主, 在情境化、故事化的吟诵中, 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从整体入手, 指导学生展开了逐步深入的比较阅读。

一、初读比较, 整体把握内容

在学生课前预习, 能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 课始, 就让学生三首连读, 比较它们的异同。学生能纵观三首诗词, 发现异同。相同点:都是写有趣的童年生活的叙事诗, 都有可爱的孩童形象呈现。不同点: (1) 三首诗词中儿童形象不同。有晚归休憩的一个牧童, 有渔船中的两个孩童, 有乡村人家三个可爱的儿子。 (2) 三首诗词中儿童所做之事不同。牧童或放牧吹笛, 或卧在草丛休息;渔船中的两个孩童在船中费力撑伞;乡村人家的三个儿子锄豆、编织、剥莲蓬。 (3) 三首诗词中描述的地点不同, 分别为乡村原野、安仁江上、农村人家, 呈现出不同的景致。

二、品读比较, 入境想象体验

这一环节, 我先留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 让4人小组合作互助, 结合注释, 交流三首诗词的意思。我分组聆听, 对“笛弄晚风”“怪生”等处作了指导, 学生汇报疏通诗意, 作好了深入品读的铺垫。

古诗词意境的品读开拓, 诗词中孩子对诗人感情的体会, 是我此次尝试比较阅读要突破的难点。我琢磨设计, 又按范读入境—插图浓境—想象创境的教学思路展开比较阅读。《牧童》这一课, 我配上笛子乐曲进行范读, 学生边看插图边用心聆听。请一男生用动作和表情范读《舟过安仁》, 其余学生试着从书中画面听出活动的小故事。《清平乐·村居》则配以古乐, 让男女生分开读词的上下阙, 漫步乡村。范读带入诗境, 插图染浓诗境, 我趁势让学生带上美妙的感受多次吟诵, 用心在脑海中创造更清晰和个性化的解读。如《牧童》中牧童放牧原野, 草色葱茏, 何其开阔, 归时晚风中笛声悠扬, 尤其是牧童饱饭卧月夜, 多么惬意!再如, 《舟过安仁》里渔船上稚气的两个孩童, 不再费力撑篙划桨, 异想天开地撑伞, 借风行船, 很是聪明!《清平乐·村居》低矮的茅屋前, 溪水潺潺, 安详的老夫妇略带醉意地闲聊, 三个儿子各自忙碌, 真是和谐幸福的一家人。

最后巧抓“诗眼”悟情感, 透过诗眼体会每首诗不同的情趣。三首诗词的诗眼分别是 (闲) “弄” (奇) “怪”“喜” (欢) , 联系每一首诗词, 体会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我适时补充, 介绍诗歌创作背景, 让学生体会《牧童》流露出诗人吕岩 (吕洞宾) 对恬静闲适生活的向往。《舟过安仁》表现了杨万里对聪明伶俐的两个渔童的喜爱和赞赏。《清平乐·村居》则表达了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 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读出自己的感受, 使新课标“在诵读积累中感染熏陶, 培养语感, 注重情感体验, 发展对古诗词的感受和理解能力”的目标得以落实。

三、赏读比较, 感悟不同写法

在学生吟诵兴味正浓时, 我又引导学生对三首叙事诗词的写法进行了探究:《牧童》首句写景, 视野空旷, 平缓舒展, 第二句风中弄笛, 牧童由远及近。“六七里”“三四声”数量词的使用, 笔触活泼。三四句时间推移, 叙黄昏至月明时吃饭休憩之事, 平直自然。尾句“月明”渲染气氛, 一切又归于宁静、幽远、美好, 呼应首句。相比之下《舟过安仁》叙事更为直接, 用诗人的视角观察, 叙事动词使用准确, 突出孩童有趣的行为。三四句颇似自问自答, 表现出诗人童心未泯。《清平乐·村居》以词的形式表现田园之美、田园之乐, 更加清新、委婉和细腻。以景开篇, 词中一家五口各具情态, 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安详老夫妇写起, 一一描写, 着力于“小儿”的描绘, “溪头卧剥莲蓬”生动塑造出他调皮自在的可爱形象。

九年级语文诗词“花样”复习 第4篇

对于诗词的复习,更是出现了懈怠:首先对于课内诗词的遗忘度较高,错字现象严重;其次对于课内诗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不能熟练地掌握;最后对于诗词的题材分类含糊不清,不能准确说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别提欣赏其精湛的语言,体会其深远的意境了。于是我决定做一个大胆尝试——让毕业班的孩子们“在玩中学”,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营造竞争氛围,调动复习诗词的热情

初中生大都有爱表现的欲望,他们强烈的需要别人对他们的能力予以赞扬肯定,因而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诗歌教学恰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需要,易激发他们学习竞争的热情。我的灵感来源于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 ,只是我稍做了一些变通:把题库范围缩小,诗词的题库来源于7~9年级的课内诗词,特别注重34首古诗词;开场白、结束语的选题全班征集,一经采用便加分,这大大调动了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也让他们早早熟悉题型,设置加分题:识别出诗句或补充了上下句后,分析句子的内容、表现手法或情感的分别加分。

这个任务我在孩子们第一轮复习诗词前就布置下去,这样可以促使他们在复习9册课内诗词时更有针对性。另外我还采用“利益诱惑”,一旦成为本班的“诗词达人”免做本周末语文作业,还可以享受我亲手做的蛋挞一盒!这话放出去之后早读课读书的声音都不一样了,竟然还有其他学科的老师告诉我,在她的课上发现后面几排的孩子在偷看语文书!

二、设计多种题型,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

国庆节放假前夕,我在孩子们送来的选题中挑出了一些题目,请来了其他班的语文老师做评委兼计分员,上课地点选在我们的“智慧课堂”(所谓的“智慧课堂”就是新建的高科技教室,除了常见的一体机外,每张桌上都备有一台平板电脑,可以随时了解孩子们的答题情况,方便统计得分。)因为是9年级我设计了以下几类题型:

1. 打乱语序识别诗句题

如:身最高∕自此缘∕山在层。出示题目时以九宫格的形式展示,要从这9个字中挑出

一句我们课内的古诗词,千万不要小瞧课内学过的知识,这一题的正确率不到30%,因为“自缘身在最高层”特别容易和“只缘身在此山中”混淆。识别诗句题尽可能把易错题放在一起,识别诗句题还分为两种难度:9字题排序识别题和12字排序识别题。

2. 填字题

如“会当凌绝顶”,补充下句。这种题型稍微简单些,但是可以调动全班同学参与的热情。

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 )沧海”。填字题我尽量选取以前默写中错误率较高的字,或是一些名句中运用得很生动传神的字。

题型我就选取了这两种类型,为了进一步拉开分数,更为了指导他们以后的诗词复习,每一题我都设置了3个附加题:这句话写的是什么(分析内容),这句话是怎么写的(分析表现手法),这句话为什么要这样写(分析写作的意图,诗词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表达情感)。这3个附加题让孩子们在复习诗词默写的同时,进一步地掌握学习诗词的方法,其实现代文也是一样适用,也不外乎分析文章内容、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在平板电脑上答题大大提高了课堂容量,比赛过程更加有序,方便计分。

三、关注课堂时间,让古诗文走近孩子

因为课前准备比较充分,孩子们对这样的形式又特别感兴趣,所以这节课孩子们的参与度很高,最终语文课代表夺得了冠军,与其他孩子一起分享了成功的甜蜜(我自制的蛋挞)。这节课上他们从上课的接受者成为了积极的参与者。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这样的比赛形式显然比我枯燥的讲解和反复默写要有趣得多,也更有利于他们识记。如果把课堂上的学生比作是未开屏的孔雀的话,那我就要激发他展开那五彩的尾屏。巧妙的课堂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增延他们关注课堂的有效时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古诗词教学也应该如此,不能总是囿于传统,而应不断创新,让课堂拥有灵动的生气和活力。我除了开展诗词大会这种形式的花样复习外,我还把古诗的复习延伸到了课外诗词中,以诗人为线索(如杜甫、苏轼)或以内容分类为线索(分为行旅诗、送别诗)的分类复习。课后鼓励孩子们用文言文写日记,引导他们将古诗文阅读与平常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古诗文走进日常生活,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相信这样的方式一定易为学生所接受,能丰富他们的想象,点燃他们的创作热情。其实教学的方法很多,我们要敢于创新,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起来,他们一定会领悟到诗词的醉人魅力!

九年级诗词赏析 第5篇

1、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此联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之“诗中有画”特色。“大”字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烟”写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熄火台燃起的那股狼烟显格外醒目,称之“孤”字极言景物单调。“长河”指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渺无尽头的黄河,唯有“长”字才能表达出其给人的视觉印象,“落日圆”,落日,又加是“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直”一“长”一“圆”,似几何图形展现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所以叹之为“千古壮观”名句。

2、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洒家”

首句互文见义。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描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清冷的景象。给人地种深邃的朦胧之美。

“夜”点明时间。“秦淮”指明地点。“近酒家”指灯红酒绿之地。此句是叙事,交代第一句的景色是夜泊秦淮之所见,并点明诗题“泊秦淮”、“酒家”则开启下句,因为酒家多商女。

前两句写景,叙事,为下句抒情作铺垫。

3、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前句一语双关,既是咏叹历史上南朝的覆亡,也胡其现实的针对性。表面批评歌女,实际上是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之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后句一“犹”字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即将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之路走下去的情形,把历史的教训,现实的境况和注定灭亡的命运联系起来,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借用典故,将矛头直接指向当朝统治者,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4、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融比兴与象征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明知无望与痛苦仍要作不已的追求的殉情精神。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比喻真纯、执著的爱情,在极端伤感中透出热烈和执著,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两句一说内心感受,一说外部表情,并运用谐音、成功的比喻,巧妙地表达了两相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

5、李商隐《无题》的诗眼是什么?诗中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以首句“别”字为通篇的“诗眼”,描写了别离的伤感和别后悠久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对所爱女子执著而缠绵的强烈感情。

6、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情致缠绵,音调谐婉,对仗工整,宛如天成,前句写出无力挽回逝去的春天,表现了对春光消逝的惆怅情怀;后句表明燕又归来,似曾相识,但这一“归来”表明又过一年,照应上阕的“去年”,是以燕又归来,表达了对时光已逝的伤感。

7、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也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作者由伤感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8、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最后这两句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他的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他的苦闷与惆怅,并最终发出了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道尽了千载离人之情。终于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的慰藉。

9、赏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此联写听到消息惊喜的情形。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的四川,生活极为艰辛的杜甫,忽然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了叛军的老巢河北东北部地区能不惊喜吗?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衫。一个“满”字跟“初”照应,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极大喜悦,突出诗人的爱国情感之深。这里的“泪”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八年来诗人忍受千辛万苦的泪,既有面对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是惊喜交加,百感交集之泪。

“剑外”“蓟北”两个地名,表明相隔数千里之遥,“忽传”表现消息来得突然,又极为迅速。“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涕泪满衣裳”尽写悲喜交加,酸甜共涌之态。

10、赏析“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写诗人扇动想象的翅膀,迅捷如飞,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即”、“便”二字都表示短时间,重复使用,就更准确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渴望还乡的急迫心情和想象之中归途的神速。而且,同义词复用又起着错综变化的美感作用。一个“穿”字形象地写出了巫峡地势的险窄和水流的急速。一个“下”字具体地反映了我国从西向东,由高而低的地形。一个“向”字直接点明了洛阳是诗人的最终目的地。一幅疾速飞驰的画面闪现在我们面前。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瞬间即过,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11、《滁州西涧》之景?之寄托?

景(以情写景,情景交融):隐蔽沉静的野草生长在涧水边,岸上茂密的树林里有黄鹂啼鸣。傍晚带雨的春潮流水更急,无人问津的野渡小舟自然摆横。

寄托:寄托了诗人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时水急舟横。因为诗人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人民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常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他为中唐的黑暗政治而忧虑,为百姓生活的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好像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常有淡淡的忧伤。

12、赏析“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前句告诉我们,这是江南的梅雨季节,家家都在雨中度过,那是很难捱的日子,单调而寂寞;后句写已经是夜晚了,池塘里蛙声四起,而且只能听到蛙声,更烘托出单调、寂寞的氛围。

这两句用平易畅达的语言,描绘出江南夏夜的常见之景,表达了一个孤寂者深夜等待客人,客人不至的特殊感受。

13、赏析“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前句点明诗题,使一、二两句的景物描绘有了着落。与客原有约定,但是过了夜半还不见人来,无疑是因为“黄梅时节家家雨”的缘故。夜深不寐,足见诗人期待之久,希望之殷,心态之好,语句平易自然,体现了清淡平易的诗风。

后句绝妙,主人是准备和客人对弈来度过这漫长的梅雨之夜的,然而却迟迟不见人来,无意间手拿一颗棋子在棋盘上敲,也不知敲了多长时间,又不知有多轻多重,竞震“落”了“灯花”,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这里面有急,有所气,有失落,有无奈,都在无意的敲中流露出来。堪称揭示内心世界的佳句。

14、赏析“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充分表现女主人活泼好逗,情趣雅致性格。“试问卷帘人”,其实是明知故问,她要逗逗身边的这个憨而粗疏的小丫头。果然灵验,小丫头不意经意地回答“海棠依旧”。这一下,女主人乐了!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应该是叶子更绿了,花儿却残了。二字叠句“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绿肥红瘦”用了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仅此四字,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为文坛之绝无仅有。(惊世之作)

15、赏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水是清的,却充满历史的血泪,既是感慨,也是控诉。“多少行人泪”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言简而意深。

16、赏析“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向西北方的汴梁(北宋都城)望去,可惜被无数青山遮住了视线。此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

17、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青山能遮住北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它是不可阻挡的。也是诗人其志。

18、赏析“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九年级诗词赏析 第6篇

一、导入

同学们,古典诗词是文学艺术中的一块奇葩,那里有“长河落日圆”的壮美,也有“禅房花木深”幽美;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更有杜工部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每一首诗都给我们不同的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典诗词,共同感受那份独特的美。

赏析古典诗词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近几年来各地中考题中常有诗词赏析题出现。那么中考诗词赏析的基本考点有哪些呢?我们来看这样一道中考例题:

分析考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2、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1.先看第一小题,同学们能选出正确的答案吗?

(学生回答后评价)这道题的难度不大,但考察的知识点比较全面,具有代表性,从第一小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同学们能分析出考察了古典诗词的哪些知识点吗?

2 中考诗词赏析考点1.文学常识2.内容理解3.情感把握4.拓展运用

这四点正是中考中诗词赏析的基本考点。文学常识平时多有积累,这里不再罗嗦,本节课将重点复习后三个基本点。

二、第一关 字词关

复习第一个基本点。

1.提问:理解诗词内容首先要扫清什么障碍?

对字词障碍,这是理解诗词内容的第一关。(幻灯)中考虽一般不直接考字词解释,但它是理解诗词内容、进行诗歌赏析的基础。

例如:去年重庆中考试题中第10题有这样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提问: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为什么不是冬天呢?从哪一个字看出来的?

(教师分析)如果不能正确的理解“如”的意思,误以为这是春天之景,解题就会出错。

2、字词理解如何强化复习呢?

1、细看注释加强积累 2、结合语境大胆推断

加强积累,以前我们以多次强调,现在我们来小小检测一下: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第二关 情感关

1、过了字词关,初步理解了诗词内容,这只是诗歌赏析的第一步,面对同一景物,不同诗人笔下却是情态各异。比如同是花,白居易的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生机与愉悦,李清照却是“人比黄花瘦”的黯然销魂。

⑴、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

(明确)是诗人在诗中注入的感情不同。因此我们迈过的第二关则是情感关。

⑵、面对一首诗,可以从哪些细节来把握诗中的情感呢?同学们有什么经验?

(不错)老师也概括了一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初步揣摩作者的情感

㈠、知作者 明风格

1、诗歌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抒情作品,而中考常考的均是一些名家诗作,如果了解这些诗人写作的主要风格,我们在赏析时就能居高临下地分析了。

李白:雄奇夸张 愤世嫉俗 苏轼:一贬再贬,旷达豪放

岑参:抒写边塞将士雄风辛弃疾:悲壮豪放 杜甫:忧国忧民,心系天下李清照:细腻情怀,婉约凄切 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

2、提示:这里有一点要强调,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将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比如婉约词人李清照同样也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壮诗篇。因此,在诗歌赏析中要视情况灵活运用。

㈡、看提示,定基调

提示从何而来?

就是诗中的标题、背景提示、注解等.这常常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

例如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标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能否从中找到感情的提示吗?

对,“左迁”一词,被贬,已暗示了诗人无罪被贬的怨愤之情。

练一练

1、《春夜喜雨》--杜甫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辛弃疾

㈢、品语句,悟感情

前面两点还只是把握情感的引子,体会诗中情感更重要的是“品诗句,悟感情”。诗贵含蓄,诗人之情常常是“藏于山,隐于水”,清朝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字面,悟出情感是我们跨过情感关的重点。

那么怎么来品诗句悟情感呢?

通过对词句的品味,分析景物的特点,联想组成的画面,领悟诗词的情感。这正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例: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我们来分析诗中景物的特点,早飞的莺,新来的燕,初开的花,刚长的草等,皆是早春之景。这些景物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早春出游图。作者把这些景物描写的这样优美,其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呢?----自然是喜爱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最后的两居诗恰恰印证了作者在前六行中表达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实际上就是从对景物的描写中分析出来的。

(当堂练习)品味下列诗句,分析诗人情感

(同学们讨论完成。)

1、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同是写秋,两位诗人选取的景物却不相同?这是为了表现各自的情感决定的。

一句之景:“天”为晴空,,“鹤”则排云而上,这两个意象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秋高气爽的明媚画面,正是这明亮旷远引发诗人的碧霄之情。情与景和谐统一,抒发了诗人的进取、乐观的精神。

我们再来看第二句所写之景

二句之景:“荒凉古道,西风已起。马已疲惫。夕阳下前途一片暮色苍茫”。这些景色所组之画面,萧瑟,凄凉。这正是天涯游子孤独心境。又是一天将尽又是一年将完。断肠人却在天涯之远,故乡亲人遥不可见,抒发了天涯游子的孤独漂泊之悲,思家之苦。

五 第三关拓展运用关

走进诗,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这决不是赏析诗歌的终极目标,赏析诗歌之美还需要我们拓展运用再创造,这就是诗词赏析的第三关:拓展运用关。在中考中常见的两类题型是

1、描述类。就是给出一句诗,让考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表现的画面。答题要求(再现诗词优美意境,准确把握诗中景物特点及诗人的情感并加以想象,语言要生动优美,能恰当第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2、点评类。就是从形式或内容两方面评价给出诗句

这一关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最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及表达能力。例如前面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第二小题》: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这一题就是拓展运用题中的点评类题。。

怎么点评呢?①形式上(修辞、生动形象等)

②内容情感上(表现何种精神、揭示什么哲理、给人何种启示)

③比较鉴别(同类题材比较情感精神上的异同)

我们来分析例题,易于从哪些方面来分析?对从②③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情感上看;是写离别,表现了朋友间的真挚友情;与其他离别诗相比较。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六 总结

本节课我们一路走来,经过了诗词赏析的三道关口,特别是最后一关是诗歌赏析的重点和难点,同学们究竟把这些方法掌握了没有下面我们来一次实战演习考一考同学们。

(课堂练习)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写出了秦淮河上的朦胧夜景。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这一景象。

(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朦胧的江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水边夜色在月光暮霭中一片迷蒙冷寂……)

2.谈谈你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理解。

表面对商女的埋怨,实际上则是批评了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的忧患和嘲讽

最后,对同学们强调两点:

第一、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不是听几首分析就能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家平时的钻研和积累。第二、任何老师和资料所讲的技巧、规律都不能死板运用。比如辛弃疾的词大部分是反映抗金爱国、反对偏安政策的,但也有表现农村闲适生活的。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上一篇:在全国小微企业座谈会上的发言稿下一篇:《动物怎样过冬》大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