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GT走进国家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24-06-10

GRGT走进国家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精选7篇)

GRGT走进国家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1篇

GRGT“质量大讲堂”走进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为了贯彻实施“质量强国”、“质量兴省”、“质量兴市”战略方针,稳步推进质量兴企活动深入开展,广州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GRGT)联合郑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在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举办 “2013年郑州质检‘质量大讲堂’企业计量管理专题会。郑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和广州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的领导、专家,郑州市质监系统质量管理人员,以及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90余家企业代表,共计210人参加会议。现场还得到河南省电视台政法频道、郑州市电视台、中国质量报、大河报、郑州日报、郑州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采访和报道。

受郑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邀请,GRGT资深专家担任主讲,围绕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计量基础知识》、《企业计量管理知识》等主题,通过企业品质管理实操案例和常见问题的探讨交流,帮助企业掌握企业计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导企业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建立有效的企业计量管理模式,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解决计量管理工作常见问题。

会议现场

质监局高新区分局刘国权局长为本次大会开幕致辞

GRGT总经理黄敦鹏致辞

管委会郝军峰副主任致辞

质监局局长黄震峰致辞

参会人员代表合影

新闻链接

郑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着力引导企业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除了举办系列“质量大讲堂”专题会之外,还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在计量检测领域引入社会第三方机构,与政府部门质检机构优势互补,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计量检测需求。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与GRGT通力合作打造的郑州高新产业开发区计量检测与认证公共服务平台(河南广电计量检测有限公司)作为河南省招商引资项目和郑州市“五职”责任人招商引资项目,是高新区引进和建设的重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之一,也是郑州市乃至河南省计量检验检测领域首次引进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该平台立足郑州、面向河南、辐射中原经济区,形成中原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技术支撑体系,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仪器计量校准、产品质量检测、出口认证与贸易保障、安全生产检测检验等全面的质量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同时,还提供环境监测、食品检测、职业卫生检测等涉及环境、健康与安全的技术服务,促进郑州及中原地区制造业质量和产品安全水平的整体提升。平台总投资5亿元,第一期投资3000万元。平台已于今年7月正式投入运行,平台已于2013年7月初投入使用,并通过CMA现场评审,开始为企业提供专业、便捷、周到的计量检测认证、环境监测等服务。目前,食品检测实验室正在建设中,预计年底投入运营。在郑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GRGT将持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平台检测服务能力,努力为企业提供“科学、公正、准确、快捷、周到”的技术服务,为企业的技术创新、研发生产、产品质量和安全提升保驾护行。

长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介 第2篇

长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是吉林省第一个开发区和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2009年, 长春高新区制定并实施了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确定发展“六大主导产业”。重点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和新能源汽车, 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生物疫苗、基因工程、现代中药等领域, 提升生物与医药产业。重点发展LE:D�半导体照明等领域, 提升光电子产业。优先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产业, 形成特色鲜明、技术前沿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培育精优食品加工产业, 形成精优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发展软件、动漫等创意产业, 培育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培育自主品牌与新能源汽车、生物疫苗、光电显示、动漫、软件与服务外包“五大产业基地”。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实施四年来, 高新区经济指标快速增长, 主导产业集群发展, 项目建设势头强劲, 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资源禀赋优势全面形成。作为国家火炬计划光电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 长春高新区在半导体照明领域有良好的技术及产业发展基础, 形成了以光显示器件及其上下游产品为主体的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为培育和壮大半导体照明和显示�LE:D) 产业, 形成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2年, 长春高新区在长东北核心区规划建设了“国家级LED产业园项目”, 着力打造立足东北、辐射东北亚的千亿级半导体产业基地。【长春国家高翮接ms业杯截区ICHANGCHUN NATIONAL HI-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l:0l一门nrj‘^ninW新T城-产二Jl丨会1•城.-德n长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介fn l lllHj S 1

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3篇

郑州高新区总规划18.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已覆盖11平方公里,10平方公里范围内布满科技项目。新郑州大学、解放军信息大学、郑州工程学院等院校已进区建设,国家“863”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烟草研究院、煤炭科研所等科研机构也陆续进区,随着一批电子信息、软件、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项目落户郑州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已初见规模。

郑州高新区正在实施“1+6”建设方案,按照把郑州高新区建设成为“河南高科技、高智力密集区”的总体目标,在“兴智”、“强孵”、“建园”、“搭台”、“上市”、“扩区”六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与发展。

截止2003年,郑州高新区共批准项目1737个,其中高新技术项目887个,协议总投资234.5亿元。2002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70亿元,财税收入5.04亿元。

优惠的投资政策、完善的服务、健全的机制、雄厚的财力支持,优美的生活环境,是投资者理想的创业之地。

郑州高新区正在向建成高智力密集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新型工业示范区,最终建成一个“三位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型的科技新城的目标迈进。

郑州留学人员创业园于2001年8月由河南省人事厅批复成立,是郑州高新区为充分发挥我国留学人员特殊的智力资源优势,在园区营造有利于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而兴办的公益型科技服务机构。

留学人员创业园位于郑州高新区冬青街22号,现有办公(孵化)场地4700平方米,内设有中央空调,办公环境优雅、舒适。2001年10月,省市有关部门决定大学科技园与留学人员创业园合署办公,以便尽可能地吸引大学、科研院所中的留学人员,做好针对留学人员的招商引资、企业的孵化、创业投资、产业化管理与服务等。规划中的大学科技园区占地600亩,可建成50万平方米的企业孵化与产业化基地。目前已入驻留学人员创业园的企业有20余家,留学人员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他们大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从事的产业涉及光机电、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创业园经过两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独具特色、体制创新的留学人员创业园。

长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介 第4篇

长存iirgd新技农广业开发区足1991年经_务院批准述:、>·i'J首批爾家级商新技术产业7P发K之-, 是吉林省第·个幵发R和第-个H家级开发R�2009年, L<#a新R制定并实施T新-轮发展战略规划。确定发展“六大主导产业”。!R点发展主品牌汽车和新能源汽车, 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巡点发展生物疫苗、翻工程、现代中药等领域, 提升生物'v医药产业6£点发展LED、半导体照明等领域, 提升光电子产业。优先发展新树枓新能源产业, 形成特色鲜明、技术前沿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培育精优食品加工产业, 形成精优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窜点发展软件、动漫等创意产业, 培育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培育fl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生物疫苗、光电显示、动漫、软件与服务外包“五大产业基地”。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实施四年來, 高新区经济指标快逨增长, 主导产业集群发展, 项目建设势头强劲, 创新体系不断完靑,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资源察賦优势全面形成。作为闹家火炬计划光电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 长春高新区在半导体照明领域奋良好的技术及产业发展基础, 形成了以光显示器件及其上下游产品为主体的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为培育和壮大半导体照明和显示�LED) 产业, 形成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K:点, 2012年, K舂高新区在氏东北核心区规划建设了“围家级LED产业园项目”, 着力打造立足东北、辐射东北亚的千亿级半导体产业基地。长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介

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5篇

建区八年来,在12.49平方公里的规划区域内,基础设施覆盖面积达8平方公里,实现了水、电、气、路等"七通一平",7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内布满了项目。截止2002年底,累计批准进区项目700个,建成投产企业200余家,形成了电子信息、电力器材、印刷包装、食品加工等四大主导产业。荷兰飞利浦公司、德国曼公司、韩国LG公司、台塑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海尔、安彩、乐百氏等国内500强企业纷纷入区投资。2002年底,河南省目前最大的合资项目--由安彩集团与荷兰飞利浦公司出资约30亿组建的安飞电子玻璃有限公司建成投产;预期2003年底,郑州宇通客车有限公司与德国MAN公司(世界500强)合资组建的猛狮客车有限公司也将建成投产。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欢迎国内、外企业、留学归国人员投资郑州,选择开发区。与周边各省、地、市各类环境相比,我区有得天独厚的投资优势,具体包括:

区位优势: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郑州城市总体规划中东部外向型经济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独立于市区,又与市区紧紧相连。企业在此投资,既可利用开发区的基础配套,又可利用郑州的基础设施、商业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分布在开发区周围。开发区距天下名刹"少林寺"80公里,到古都开封、洛阳也只有1个多小时的路程。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郑州市的东南部,是"郑东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以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国家级开发区的政策支持和特色鲜明的个性化服务带动"郑东新区"开发。郑州东部地区是郑州市最活跃的智力、人才、教育和科技中心,汇集着郑州市70%以上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可为进区企业提供良好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交通优势:开发区周围铁路、公路、航空等设施配套齐全,便捷程度之高在内陆开发区中十分罕见。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22公里,距陇海线上的圃田车站3公里,距郑州铁路一类口岸郑州东站1.5公里,距郑州公路货运中心站2.5公里。京广铁路、陇海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连霍高速公路环绕开发区四周,区内主干道就是郑州市迎宾大道--航海路。至天津、青岛、连云港港口铁路运输最多不超过12小时。

环境优势:开发区科学制定并实施城区景观规划,引入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绿地率是郑州市最高的地区之一,形成了"净、绿、美、阔"的环境特点,"洋、文、灵、秀"的建筑特色。在内陆开发区中第一个全面导入CI,增强区域形象吸引力。郑州市占地600亩的"世纪公园"、郑州国家森林公园、航海广场分布于开发区周围。

土地优势:开发区位于昔日的黄河古道上,93.6%为沙荒地,耕地少,地势相对平坦,地面2米以下为坚实的土质,符合基本建设用地标准和国家土地开发政策,可以为入区企业提供配套条件良好的大面积基建用地。

服务优势:坚持"以事业统一思想,以发展凝聚力量,以实干树立形象",按照"宁肯自己千辛万苦,不让企业一事为难"的服务宗旨,创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做到了"企业提供资料,中心全程办理"。按照"服务到永远"的理念,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以项目服务中心为主体的项目进区服务队伍,以建设局为主体的项目开工建设服务队伍,以计划经贸局为主体的项目经常性生产经营服务队伍。

区内服务支撑体系完善,设立了工商、税务、金融、邮电、通讯、公安等分支机构,并逐步完善法律、咨询、信息、医疗、文化、教育、体育等公众服务设施,可为企业和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政策优势:开发区拥有国家赋予国家级开发区的一系列扩大开放、吸收外资、鼓励出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可以对符合产业政策和导向的内外资项目提供有力支持。郑州出口加工区,将为出口创汇企业提供充足的政策支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GRGT走进国家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6篇

1 园区开发建设及经济发展的现状

高新区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 累计已开发建设4.67平方公里, 现有入驻企业765家, 其中上市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 规模以上企业130家。2013年, 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55亿元、工商总税12.05亿元, 其中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229亿元, 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117亿元, 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到42家。目前, 高新区工业用地亩均产值超过430万元、亩均税收超过25万元, 高新技术产值、税收占比超过40%,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综合分值96.46%, 位居全市各类开发区首位。

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高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产业基础经过几年来的强力推进, 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第三产业发展状况与高新区作为城市次中心的定位还有很大差距, 与第二产业无法形成有效互动, 服务和民生配套产业对资金、技术、人才的吸引力还有待加强。

2.1 产业布局较为分散

在开园建设初期, 为节约开发成本, 高新区主要采取“点”式推进方法, 项目用地分散在不同片区, 工业区、村庄混杂交错。而项目的安排也跟着土地跑, 无法从宏观上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和结构分区, 一方面城市建设景观提不上档次, 另一方面也对现在产业发展二次规划形成了一定制约。

2.2 后续发展空间有限

鲤城区辖区面积小, 可用的项目用地更是相当紧张。目前剩余的未开发土地多为居民聚集区, 开发成本巨大。加上初期功能区规划不到位, 没有足够的三产发展空间。目前入驻的三产项目大都采用租赁或二次交易的形式获得土地, 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发展成本, 限制了企业的扩张动能。

2.3 入驻企业层次不一

有一些企业的存在, 从立面景观、生态及环境保护、产业层次提升等方面来讲, 并不符合城市化建设的高规格要求, 影响中心城区的整体布局。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先前入驻的企业利用自有闲置厂房招租进来, 把关不够严格,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规模、层次和产业属性上的混乱。

2.4 第三产业规模偏小

高新区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只占5%, 除汽车贸易发展较为迅速也较成形外, 现有的三产业态大多是规模小、分布零散、种类单一的小型个体经济。综合配套设施不够健全, 缺乏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的经营主体, 不利于中心城市整体品位的提升。

3 思路与对策

高新区目前正处于从工业化向城市化转型的关键时期。笔者认为, 要继续坚持“高起点、高定位、高水平”的要求, 按照中心城区的标准精心规划、实施各项开发建设, 把高新区建成鲤城优势产业的聚集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城市扩张的桥头堡。

3.1 立足建设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

充分发挥背靠母城的区位优势, 自觉融入大泉州发展战略, 按照中心城市的标准和要求来规划、实施江南新区的发展。要着力突破高新区当前面临的发展瓶颈, 整合利用土地资源, 按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聚集的原则, 对整个江南新区的发展重新进行二次规划。聘请规划专家, 针对现有情况对高新区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进行整体性的规划设计, 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实施、分片推进、滚动发展。

3.2 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无论如何, 工业的良性发展都是高新区提升发展层次的重要基础和后劲所在。因此, 要特别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 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留足发展用地, 支持一些优质企业新建厂房、扩大再生产, 把产业做大做实, 在此基础上再引进几家关联或配套企业入园, 打造特色群体, 延伸优势产业链。特别对于承建国家级和省级专业实验室、工程技术 (研发) 中心等科技项目的企业要给予重点扶持, 优先保障这些企业实施成果转化、扩大生产规模的用地需求, 及时落实对企业的各项优惠奖励政策。

3.3 留足后续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空间

尽量“盘活存量”挤土地。一些企业内部存在部分征而未用的地块或建而未用的厂房, 在企业正常建设投产的过程中造成部分土地的闲置, 客观上影响了地块综合产出的评价。利用“腾笼换鸟”拓土地, 主要是通过回购的方式收回低效项目的成片土地, 具体操作是:以企业原受让价格和已缴土地款同期银行基准存款利率, 以及项目前期筹建、办证等费用为基数, 由企业、高新区开发公司和国土部门签订土地收回三方协议, 再由国土部门通过重新招拍挂给新引进的优质项目, 助推企业转型升级。通过“总部经济”省土地, 这主要是通过留住企业的总部、核心竞争力, 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的功能链条辐射带动分厂区 (即生产制造基地) 所在区域发展, 由此实现在无地可供情况下, 利用区域外空间, 满足企业生产不断扩大的需要, 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4 激发第三产业的成长活力

利用工业项目聚集形成的向心力和带动力, 将城市理念、精品理念和经营理念包融进入高新区的规划建设之中。采用社会化市场运作方式, 着手建设完善包括文体医疗保健、物流配送, 教育培训等在内的公共服务配套体系。依托现有或新增的闲置厂房引进商务酒店及娱乐休闲设施, 形成较为多样化的城市配套格局。可以利用高新区生活服务区、房地产项目的辐射作用, 发展文化休闲、娱乐、综合市场等个体经济, 与现有的超市、网吧、餐饮等进行整合优化, 为企业及周边群众提供便利的配套服务。同时可以从中心区域, 承接周边区域的交通、物流、餐饮、住宿等产业所形成的带动力, 布局、建设集商住娱乐、大型购物广场、品牌汽车4S店、旅游休闲及民生保障等于一体的商业街区。

4 对高新区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

高新区目前正处于承接产业转移、加速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 在处理好上述有关问题后, 关键就是要服务好企业、服务好项目、服务好发展, 在服务高新区企业和优化项目建设环境上下功夫。

GRGT走进国家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7篇

一、国内外汽车研发的情况分析

目前海外汽车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美国、意大利、英国、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独立机构中以意大利的Italdesign工作室 (意大利设计) 、意大利宾尼法瑞纳、意大利Bertone (博通) 、意大利意迪亚和德国EDAG公司在全球汽车行业影响较大。

随着汽车产业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世界汽车知名企业纷纷加紧在中国进行研发设计中心的布局, 国内整车企业也纷纷加大研发中心的建设力度。

国内独立的汽车设计服务机构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地区, 主要有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阿尔特 (中国) 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长城华冠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苏州奥杰汽车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双杰科技有限公司、佳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律成车辆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和上海迅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

中国车企目前利用国外汽车研发资源的方式主要有六种[1,2,3]:建立合资的技术研发中心 (如通用汽车和上汽集团成立泛亚汽车研发中心) ;设立境外研发机构 (如长安和江淮等在意大利、日本等地设立的海外研发机构) ;集成境外汽车技术资源 (如奇瑞与奥地利的AVL公司联合开发发动机) ;收购境外汽车研究机构 (如上汽收购罗孚成立欧洲研发中心) ;委托国际独立研发机构 (如奇瑞A3、哈飞路宝由宾尼法瑞纳设计) ;引进海外专业人才 (如奇瑞、比亚迪等引进福特、通用等世界著名汽车公司的外籍专家) 。

根据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2010年11月下旬公布的2009年全球研发投入前1000名企业数据, 汽车企业的研发投入在逐年增加, 整车企业平均研发投入为5%以上, 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高于整车企业, 但我国的汽车企业研发投入远低于国外企业, 仅在1%~2%之间。

未来全球汽车研发的趋势主要呈现出: (1) 汽车研发投入大幅提高。根据全球知名咨询管理公司奥纬咨询的预测, 2015年全球汽车行业研发投入将从目前的680亿欧元, 增长至8000亿欧元。电气和电子元件仍将是汽车创新的密集领域, 未来最成功的技术 (即具有8%或以上增长率的技术) 将出现在软件、半导体、显示和驱动系统。如何能更加有效地运用研发资源将是中国汽车工业能否在未来国际市场进行竞争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2) 绿色制造技术将应用于汽车设计开发的全过程。汽车研发过程中必须考虑产品的全寿命周期设计, 进行全寿命周期管理。各大汽车公司将非常注重汽车的回收与制造, 将开展对汽车总成和零部件再制造领域的研究。 (3) 汽车电子系统集成化供应成新趋势。在未来的几年中, 汽车电子的发展仍将主要集中在汽车网络、通讯系统、汽车多媒体、动力总成、底盘控制、安全系统以及车身控制方面。车身控制作为技术相对简单、而且不是汽车中关键零部件的特性, 是中国国内汽车电子客户可以优先发展的方向。 (4) 研发机构向中国逐渐转移。尽管美国底特律仍然是世界汽车研发中心, 但越来越多新产品研发将转移到中国、印度等亚洲新兴市场已是大势所趋。中国的人力成本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和汽车市场优势已经吸引包括大众、通用、福特、丰田、日产和现代等世界汽车巨头先后在中国设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而相关的零部件研发机构和国外的汽车研发服务机构也将随着整车企业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而跟进布局中国市场。

总的来说, 国外汽车企业在中国设计的研发机构目前主要进行国产化和生产技术服务, 中国本土汽车研发机构资金投入还普遍较少, 研发力量较单薄, 研究机构规模偏小, 但是汽车研发产业潜力巨大。

二、成都经开区汽车企业研发情况分析

从经开区现有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而言, 研发环节薄弱, 已成为制约汽车产业进一步提升发展的瓶颈。整车研发方面基本上空白, 一汽大众的研发依然依靠大众全球研发体系, 一汽丰田主要依靠日本技术, 吉利汽车的研发主要依靠吉利杭州研究院。而川汽F99研发和新能源汽车项目的研发目前主要采用项目外包形式, 对于核心技术, 如电控、电机和电池则主要依靠国内相关配套企业。

零部件的研发方面, 成都市相关汽车企业做了一定的工作, 但由于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配套大多在外省等多种原因, 导致研发实力普遍较弱。陵川由于主要配套企业为重庆长安, 他们的研发全资子公司放在了重庆;宁江减振器由于研发实力比较薄弱, 直接导致了产品档次偏低, 附加值不高;华川电装研发实力较好, 该公司正在和清华大学等高校开展紧密合作, 并正在积极申报国家技术中心。

通过调研、座谈和企业反馈信息来看, 成都市汽车企业研发具有以下一些独特的优势:

1.产品比较集中, 市场占有率高, 为研发提供了有利市场条件。比如:豪能科技的同步器齿环目前占据了国内46%的市场份额, 宁江减振器市场占有率为自主品牌第一, 这些为研发提供了很好的市场基础。

2.整车企业聚集成都, 随之而来的新产品本地配套, 为园区内零部件企业的协同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3.成都市的产业基础, 新材料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和电子技术高新园区为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研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特别是汽车电子和车载娱乐系统方面, 成都相对国内其他地区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4.汽车产业研究院提供各项研发基础服务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研发创新水平。2011年成立的成都汽车产业研究院, 将逐步为园区企业研发过程提供专家技术支持、咨询服务和检测服务等各种专业服务, 帮助相关企业提高研发实力和研发基础条件。

5.人才优势和政策优势为汽车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市内有四川大学、西南交大、电子科大、西华大学等众多高校和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等诸多研究机构为汽车研发提供了人才保障。成都市针对高新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补贴和税收等政策为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同时, 成都经开区汽车研发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以下一些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不利之处:

1.整车企业研发不在本地, 对零部件的研发拉动作用比较差。由于成都市的整车企业研发中心多在国外和省外, 他们已经有一套成熟的运行机制, 参与协同开发的门槛比较高、周期比较长, 零部件企业短时间要与之形成同步开发难度较大。

2.零部件企业本地配套率低, 直接导致很多企业研发中心设在靠近配套主机厂所在城市, 如陵川。如何更好地提高本地零部件企业与本地整车企业的配套, 将成为本地零部件企业提升研发实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通过不断完善本地配套, 将促使更多零部件企业的研发创新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3.高端专业人才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目前省内高校汽车方面的高端人才比较少, 加上汽车研发过程中需要大量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汽车园区所需的高端人才企业难以招募,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研发水平不高。

4.研发试验条件缺失对整车和部分零部件企业在布局研发时影响比较大。在调研过程中, 一些企业不约而同提出试验条件等研发环节需得到外部的支持和帮助, 如:路试、产品可靠性检测、排放检测等。

三、推进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科技研发发展的建议

1.汽车研发发展路径。

结合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实际情况, 可以按照“协力发展、引导创新、聚集高端”的思路来加快汽车产业科技研发的发展。

在发展的源动力上, 充分发挥汽车企业的主体能动性和政府的协调服务性。围绕企业实际生产中的研发需求和产品开发需求, 政府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支持帮助企业做好相关工作。

在发展的方式上, 可以建立相关的技术创新联盟[4], 通过技术联盟可实现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建立紧密联系[5], 促使各零部件企业之间加强合作;通过成都汽车产业研究院, 定期收集经开区企业的各种科技需求, 招技引智, 整合资源, 实现研发团队、软件仪器、检测设备等资源共享。

在发展的定位上, 围绕汽车产业的“高端和核心”进行发展, 通过发展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 实现核心企业、核心技术的聚集。在研发过程中, 可瞄准新能源汽车 (特别是电动汽车) 、汽车动力总成、汽车电子等方向寻求突破。

2.汽车研发发展方向。

根据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相关企业的实际情况, 汽车研发工作确定可从以下三个方向积极入手:

一是产品试验、检测。结合企业的需要, 积极联系科研单位或建立相关平台:针对华川电装所需要的测试平台, 积极联系省内相关具有条件的高校和研究机构, 解决其本地测试;针对川汽的新能源汽车, 积极联系为之提供电机检测、相关零部件检测服务的机构;针对豪能科技, 积极联系省市相关部门, 使其实验检测设备进入公共服务平台;针对省内高校和研究院所, 积极打造“小中心、大网络”的汽车检测服务网络。

二是零部件产品设计、升级。为经开区零部件企业进入整车厂或主要汽车部件企业提供技术或产品支持:针对华川电装的电机、电控系统的具体要求, 为之联系国内有研发实力的高校;针对华川电装的车载安全系统, 为清华大学王建强教授团队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针对陵川, 积极联系武汉理工排气系统研究所等机构, 尽快促使其完成产品升级, 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是整车产品开发。针对川汽集团, 积极联系有实力的科研机构为之提供传统汽车整车开发和新能源汽车整车开发服务。整个过程中要注意先确定产品的市场需求, 在过程中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尽可能由企业控制获得相关知识产权。

3.汽车产业科技研发发展措施。

结合经开区的实际情况, 要真正提高经开区汽车研发实力, 提升经开区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科技研发突破:

一是围绕园区企业建立若干虚拟研发中心。虚拟研发中心 (Virtual research center简称VRC) 是“一种完善的网络组织结构, 它是组织、人力、技术、信息等资源的有效集成, 是虚拟组织概念渗透于科研机构所形成的一种R&D新模式。是由若干独立的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联合组成的一个网络结构, 在一定时期内为一定的目的结成的一种动态联盟”。汽车研发采取虚拟运作模式具有很大的优势, 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与具有不同特长的企业进行动态合作;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共享信息资源和联合使用生产要素, 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工作, 获得更大的经济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企业的核心能力, 快速形成自己独有的技术优势, 使产品尽快实现其商业化, 缩短汽车研发周期;通过知识产权的合作共享, 可以有效减少成本, 降低汽车研发、技术创新的风险;跨地区合作使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可以通过经开区内的成都汽车产业研究院牵头, 联合国内高校或科研单位、园区相关企业组建动态联盟——虚拟研发中心, 通过合作伙伴之间的共同努力, 实现汽车企业的研发目标。让全球汽车研发资源为我所用, 让国内高校知名专家团队为我所有, 让汽车行业各种仪器平台为我所服务, 真正实现“招技引智, 资源共享, 为我所用”。

二是鼓励本地高校积极提供科技服务。汽车产业链覆盖范围非常大, 所需要的人才也非常多。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 鼓励本地相关高校培养汽车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 同时要积极引导高校的相关科研力量为成都经开区汽车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通过项目合作, “共同参与、共同提高”, 通过校企合作, 积极打造一支能满足汽车企业发展需求的本地科技队伍, 实现成都汽车研发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是打造公共服务平台。规划和建设与汽车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国际一流的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立足成都汽车产业功能区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 创建一系列相关零部件的检测平台, 为各类研发和制造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检测技术;组建由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和研究实验基地、自然科技资源保存和利用体系、科学数据和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网络、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等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组成的科技基础平台, 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形成优势集中、促进成都汽车产业功能区内企业共同提升的发展模式。

四是提供各种有利汽车研发的保障措施。首先做好人力资源规划, 通过校企联合和订单、定向培训等形式, 加大各层次人才职教培训力度, 出台人力资源引进培养的政策机制, 特别是高端人才和研发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其次加快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 为科技研发创造一个好的配套生活条件。再次是构建一个好的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创业服务中心, 围绕汽车研发产业发展, 创建一个好的创业环境, “筑巢引凤”, 吸引更多高水平汽车研发人才入驻经开区。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汽车研发机构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 总结了国内外汽车研发机构的经验和未来汽车研发的发展趋势, 结合第一手的调研资料认真剖析了成都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汽车企业研发的优势和不足。针对成都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汽车企业研发存在的不足, 本文探索性地提出了推进其汽车产业科技研发发展源动力、方式和定位的路径, 以及产品试验、检测, 零部件产品设计、升级和整车产品开发的三大发展方向, 同时还提出了汽车科技研发突破的四点具体措施。

关键词:成都国家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科技研发,零部件产品设计,整车产品开发,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徐笑君, 刘海波.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角色演变模式和路径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1 (4) :76-84.

[2]张军.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角色及其演进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11) :32-35.

[3]白绪贵, 姜军.汽车配套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个案研究[J].经济纵横, 2009 (9) :62-65.

[4]张乐才.企业研发机构分离及其对策[J].学术交流, 2010 (5) :98-102.

上一篇:二年级上册少先队活动课计划及教案下一篇:技术进出口合同登记程序.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