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巨人贝多芬》的中学生读后感

2024-07-29

《音乐巨人贝多芬》的中学生读后感(精选16篇)

《音乐巨人贝多芬》的中学生读后感 第1篇

今天,我们学习了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课,文章首先从女佣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位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主人公自己开口,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贝多芬品质的理解和钦佩,我们从中了解到了贝多芬虽然身为音乐家,但内心世界是很孤独的。

虽然如此,但他还是希望人们能理解他。当客人来到他的房间,告诉他拜访他的目的时,他很奇怪,也很高兴,因为终于有人理解他了,他感到了很满足。贝多芬28岁开始听力衰退,50岁时全聋。在这及以后的时间里,他忍受着怎样的痛苦啊!

一个大音乐家失去了听力,就像鱼儿失去了水一样,是致命的打击,可是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创作的高峰就是在这期间。标志着作曲家的思想和艺术走向成熟的作品—《第二交响曲》以崭新的面貌突破了古典交响乐的风格,形成贝多芬创作的特征。继此作品之后,又有钢琴奏鸣曲《热情》,交响曲《命运》等一大批作品涌现。

他没有被击倒,反而顽强地站起来了!其实,看似致命的打击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害怕了知难而退了。像贝多芬这样遭受了打击仍然屹立不倒的人其实还有很多,如霍金,身患不治之症却仍然用大脑去思考,研究出了轰动世界的理论,成为了著名的物理学家。再如张海迪,身患重病,高位截瘫,她仍努力学习,成为了著名的翻译家。他们都受到了命运的重创,却仍顽强拼搏,最终有了巨大的成就,这与他们永不放弃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很多人都有着健康的身体,却不知努力,就因为有一点小的失败就不再前进,就此放弃,如果人人都这样,那么不难想象,不思进取的人们是终究不会战胜大自然的。遇到问题,迎难而上,最终才会走向成功。

《音乐巨人贝多芬》的中学生读后感 第2篇

今天我们上了《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课,语文老师先放了一段音乐,这便是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交响曲》,我们闭上眼睛,认真地去感受这首名扬世界的曲子。我心里的一切杂念被排除的一干二净。心,一下子静了下来,起伏迭宕的音乐让我的脑海随之而汹涌澎湃,让一切念想在这雄健的音乐中得到净化乃至升华。听着音乐,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作者,一个饱受苦难而不屈服命运的音乐巨人——贝多芬。

他年轻时双耳失聪,对于一个从事音乐的人来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是丧失了听觉,可贝多芬没有永远沉浸在悲伤中,他默默接受了现实,把全身心投入到了音乐创作中,是他心中那执着的理想——热爱音乐,支持着他,激励着他。有句俗话:事情是这样,就不会那样。具有坚强意志的人面对苦难时总是让自己适应并战胜它。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也许你自己尚未发现的一股惊人的潜力,当你陷于困境中,只要你有理想,发挥你的潜力,就一定能通向光明的。这时,你也许会不禁感叹到:原来有缺憾的日子同样能过得精彩。所以我们不必再为痛苦磨难忧伤、愤恨、无奈,而是要坦然、勇敢地面对它。弥尔顿、贝多芬、帕格尼尼被称为世界文艺史上的三大怪杰,他们一个是瞎子,一个是聋子,一个是哑巴。他们不都是胸怀理想,战胜厄运,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吗?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你美貌,就收回了智慧;给了你金钱,就让你失去了健康;给了你天赋,就再给你加上苦难。厄运如同死亡的泥潭,在此间,你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深深地沉陷下去,要么奋力抗争,爬出死亡之地。而此时,人们若是任痛苦和绝望如同野草一样疯长,就会愈加消沉,那么还不如笑对现实,不再自暴自弃,努力抗争吧!在你接受了苦难的同时也保存了希望,那么,就为这一线希望奋斗吧!

只要你有理想,发挥你的潜力,就一定能通向光明的。海伦凯勒、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只要你有理想,发挥你的潜力,就一定能通向光明的。周婷婷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富有爱心的父亲周弘不忍女儿一生生活在冰冷寂寞的无声世界之中,他一边为女儿四处求医治病,一边对女儿进行语言基础训练。几百个日日夜夜的艰辛与努力终于创造了奇迹,聋哑女儿不但开口说话了,而且与正常儿童一样走进了学校。周婷婷6岁已认识2000个汉字;8岁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字,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10岁时,她与爸爸共同完成12万字的童话故事《从哑女到神童》;16岁她以优异的成绩提前学完高中课程,考入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成为中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生;她的毕业论文《聋人如何适应主流社会》被指导教授称赞为“可以成为载册的精品”。大学毕业后,周婷婷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托福考试,并通过国际互联网向加劳德特大学“推荐”,最终接到校方发出的录取通知书。

《音乐巨人贝多芬》的中学生读后感 第3篇

我认为, 在《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教学中, 只有逐层深入而非单一式地品析贝多芬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 才能促使学生对人物做逐步深入的品析, 增强学生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进而把握贝多芬的心灵世界和独特个性, 使得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在苦难中造就的伟大品格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熏陶感染作用。

为了有所改变, 多层面地分析人物, 并教会学生逐层深入多角度地把握人物形象, 我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案例】

一、初读贝多芬

1. 欣赏贝多芬名曲《命运交响曲》。 (播放音乐)

问:在这美妙、激昂的旋律中, 你听到了什么? (与命运抗争)

二、走近贝多芬

刚才同学们在音乐中感受了贝多芬, 在朗读中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 接下来, 我们要从渐进的三个层面:普通人→音乐家→巨人, 一起走近大师, 感悟大师。

1. 普通人贝多芬

句段评析:

(1) 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 ……两分钟内就会弄得零乱不堪。 (住所杂乱)

(2) ……吃得这样简单随便, 也不让我帮他一点忙。 (吃饭简单)

(3) 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 ……甚至是不整洁的。 (衣着陈旧)

(4) 可怜他几乎完全聋了, ……看着真叫人难受。 (可怜的残疾人)

总结:贝多芬是一个生活简单、不拘小节、可怜的残疾人。

2. 音乐家贝多芬

句段评析:

(1) 女佣在一旁指点着说:“他在这架钢琴上工作, 他在那架琴上经常弹奏。”习惯地坐下来, 拿起一支笔。 (创作乐曲、歌剧)

(2) 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 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学习时的生活, 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 (从小学习音乐)

(3) 他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伟大的音乐家)

总结:贝多芬是一个从小学习音乐, 然后创作乐曲、歌剧并指挥音乐会, 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 (简介贝多芬的音乐创作)

3. 巨人贝多芬

[肖像刻画]

(1) 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 ……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能担负重荷)

(2) 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总结:表现出贝多芬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

[重点句段]

(1) 看了这几句话, 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 有时候我想, 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 常常被人误解, 但他渴望理解)

(2) 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 头颅在熔岩内燃烧, 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遭到耳聋打击, 但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 “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作斗争的决心。)

(3)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他诚然孤独, 可是有“永恒”为伴。 (耳聋、孤独的贝多芬, 领悟音乐的真谛, 音乐永远陪伴他。)

(4) 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 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 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 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总结:贝多芬被人误解, 但他渴望理解;双耳失聪, 但他热爱音乐艺术, 追求理想。———与不幸的命运作不屈的抗争。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摘自贝多芬书信录)

三、感悟贝多芬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认识到达贝多芬普通人的一面, 同时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更是一位与命运抗争献身于自己所钟爱的事业的巨人, 现在我们已经完全走进了贝多芬的心灵, 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别急, 让我们再一次去倾听他的《命运》, 向他倾诉你的心声。

“贝多芬, 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

普通人 一个生活简单、不拘小节、可怜的残疾人邻居的老人

音乐家 学习音乐、创作乐曲、歌剧并指挥音乐会伟大的音乐家

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巨人 肖像刻画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被人误解, 但渴望理解与不幸的命运作不屈的抗争

双耳失聪, 但热爱音乐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摘自贝多芬书信录)

【反思】

我在本课教学的设计中, 想改变的是平铺直叙的课堂教学形式, 想突破的是较单一的人物形象赏析, 想教给学生的是逐层深入剖析人物的立体形象, 我想, 这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教”的改变, 更是指导学生掌握一种新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同时致力于“学”的改变。因而, 我先引导学生认识一个普通人贝多芬, 他就像一位邻居老人, 就在我们身边。然后逐层深入, 把握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 从音乐艺术领域认识贝多芬。但无论他创作再多的不朽作品, 有多高的音乐艺术造诣, 贝多芬也只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而与“巨人”无关。我认为, “巨人”应冠之于人物的精神层面, 接着更深入地接触贝多芬的灵魂, 一个“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的贝多芬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才是真实而立体的贝多芬。

《音乐巨人贝多芬》说课稿 第4篇

音乐巨人贝多芬读后感 第5篇

然而,他的童年,并没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悠闲与快乐,也没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恬适与优雅,更没有同居长千里,两小无相猜的浪漫与甜蜜。

相反,父亲的酗酒,家庭的贫穷,使他从小就 过着巴赫与莫扎特永远也无法体会的艰苦生活,一个真正的巨人,在满是荆棘的童年里遍体鳞伤。

但他会向命运、向残忍的神低头吗?

那是无能的懦夫才会有的可鄙的举动。

他不是,你听,心灵的《英雄交响曲》一次次慷慨激昂的响起,多美,那是英雄不屈的宣言啊。

当他用娴熟的技巧即兴演奏,莫扎特被征服了,整个维也纳被征服了。所有西欧人都在回味着莫扎特的那句话,注意他,有一天他将名扬全世界。

一切似乎都顺心如意,前途好像一片光明,命运仿佛要峰回路转了。

可是,母亲不幸逝世了,他的心碎了。英雄交响曲不在磅礴,不再有气吞山河、横扫千里之势。

《音乐巨人贝多芬》名著读后感 第6篇

名师点评:

感受不深刻,表述不清晰

上帝如此的公平,他给予了我么更多的财富,而我们并没有珍惜,这已经是错上加错了。人的外貌不是上帝赐予的,它仅仅给了我们一次选择的机会,只是看你是否把握了、珍惜了,是否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许,你在恨上帝,其实,真真正正可恨的人却是没有把握,而埋怨别人的那个蛮不讲理的人。即使你有俊俏的容颜,却骄傲自满,不卑不亢,最终,你将会变成被别人所抛弃的人。如果你怀着一颗常人的心去面对现实,那么,终点,到了,就在你的眼前,足以看到。那也将是下辈子你的幸福站,就是成功的彼岸,是你最辉煌的时刻,最精彩的一瞬间,你将成为凡人眼中的凡人,巨人眼中的巨人。将会改变别人对你的态度。

贝多芬——巨人!贝多芬——凡人!贝多芬——非同寻常的人……

贝多芬——坚强;贝多芬——伟大;贝多芬——我们心中的巨人;贝多芬……

《音乐巨人贝多芬》的中学生读后感 第7篇

人们都说:贝多芬的一生是伟大的,也是充满苦难的。这个世界不曾给过他什么欢乐,但是他却创造了永久的欢乐献给了全世界。

他们说的真的非常对。因为,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更何况还是一位钢琴家来说。耳聋,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噩梦。听力,对于钢琴家来说,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来说,不是很重要的吗?而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却失去了听力。

让人佩服的是,在耳朵已经完全听不见的情况下,在耳朵已经听不见任何东西的时候,贝多芬还是依旧不肯放弃,在死亡到来的日子前又创作了两部钢琴协奏曲。

《音乐巨人贝多芬》的中学生读后感 第8篇

《简编》原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西方音乐史专业课的教材,“贝多芬”的介绍安排在第十章“古典主义盛期的音乐”的第三节,由沈旋撰写,约三千多文字,分为三大块内容,即“生平和声乐音乐”、“钢琴音乐和室内乐”和“器乐合奏音乐”。其中第一块内容中的“生平简述”先介绍贝多芬的经历,然后以三百多文字总结了他独有的作品风格与社会关系,这段总结非常简洁到位,一目了然。在这本书里,这种小结性的评论往往都是点睛之笔。

《通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由六位老师集体编纂,其中“贝多芬”一节安排在第五编的第四章,共分三个小节,篇幅长达一万六千多字,由李应华执笔。《通史》的结构是生平、器乐创作和声乐作品三部分。它的论述有三个特点:第一,分述得非常仔细,例如在介绍贝多芬生平时,将其生活经历(包括当时的历史事件)和创作的成长相结合,分成了四个时期。这一特点,在其它内容的介绍中,也有充分的体现;第二,全文始终明确地贯穿着一根主线,即贝多芬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崇高理想,使全文的论述不仅有知识点,还有着自己的灵魂;第三,经常使用多方面的对比,比如不止一次地将贝多芬自己的新旧作品进行对比;而每次论及贝多芬的革新之处,作者总是喜欢拿传统的做法来比较,最明显之处是在论述第三交响曲时,与海顿的《第104交响曲》、莫扎特的《第41交响曲》进行了曲式,篇幅上的比较,凸显出贝多芬对奏鸣曲式的发展所作的贡献。

《西史》是由汪启璋、吴佩华和顾连理共同翻译的,其中第十五章的“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内容,除去一些历史背景资料及乐谱示例,共有一万两千多文字,如果加上这些资料,则大约将增加二分之一(约五千多字节)的分量。这一章节内容分成“生平与音乐”、“贝多芬的三个阶段”两大块内容。相比之下,《西史》的论述结构是最与众不同的一个,是写作方法凸现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它并不像《通史》那样是一道样样俱全的大餐,也不喜欢作过多的划分,例如“生平与音乐”的部分,没有像通史那样将其划分成不同的时期,而是以当时主要的历史事件作背景,着重点在贝多芬本人的几件轶事以及在他成长过程中相关的几个人物(还有一些生平内容散落在后面的作品介绍中)。最后还历数了一遍贝多芬的全部作品。它略去了一些内容(如贝多芬小时候的生活环境等等).但对提及的内容则往往挖掘得很深。相对于前两本书,《西史》的结构安排显然不太符合一般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但细嚼慢咽以后就会发现,读者可以通过它略显松散的表面,读到更为深刻的东西。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普及教材,它面对的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读者。在“贝多芬的‘三个阶段’”的内容的介绍都带有一定的目的,如第一阶段的内容,不管是对作品的一般介绍,还是对其分析,始终坚持突出两点(除第二交响曲只作了凝练的曲式分析):1、作品中所表现贝多芬“个性”的一面,如说明头三个奏鸣曲具有大量采用小调和大胆转调的特点,而对降E大调奏鸣曲的解释只有一句话,归结成两个字:“特点”:“广板乐章的主题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休止,第三乐章有一个短小的神秘的三声中部,尤足代表贝多芬的特点。”;2、乐曲的个性成长是受了哪些作曲家的影响、启发,这一点每一部作品的介绍或分析中都提及了,尤其是在“花边插段”中,单独列举了克列门蒂和杜塞克的各一首长长的作品分析(这两首作品分别是:g小调Op,34 No,2以及降E大调《大奏鸣曲》),他们都是对早期贝多芬奏鸣曲、室内乐的某些特点以及创新有一定影响的;第二阶段也是一样,以寥寥数语却十分深刻到位地介绍乐曲的一些独到之处,但除了特别重要的“英雄”交响曲,大部分曲子已不再提起其中这些特点的来源;第三阶段除了集中介绍这个时期贝多芬在生活上的变故(耳聋)以及由此引起音乐风格上的变化,还花了相当大的篇幅结合一些作品总结了他晚期的风格特征:“谨慎地挖掘主题和动机的最大潜力”、“有意模糊分界线而获得持续性”、“抽象性、普遍性”,甚至以四重奏Op.1 3 1为代表,说明贝多芬晚期的一些作品连曲式都不遵循原来的结构了。当然,作者还强调了贝多芬最与众不同的作品,即D调弥撒曲和具有“惊人之笔”的第九交响曲。

从中不难看出,不论是对贝多芬哪个阶段的介绍,有一点始终是明确的:文中只抓住了两个字,即贝多芬的“个性”,便无论是生平介绍,还是作品分析,都以此为主线,深透彻底地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作了深度剖析。

同时,本书虽然写得比较深入,但并不是板着学术面孔的。相反,它的语言生动活泼,其中还不乏戏剧性的调侃,许多有趣的内容出现在“花边插段”中,记载了史料中的一些轶事,比如“朱利乌斯·贝内迪克特爵士描写他第一次见到贝多芬(1823)时的印象”、“埃克托尔?柏辽兹论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第四乐章《暴风雨》”等等,是很多教科书中没有的。因为在“序”里面,作者强调得很清楚,此书的一大改进就是“让前人直接对读者说话”。

总之,这三本书的结构可以用一个比喻来总结:《简史》就像一副铮铮骨架,语言简明而平实,条理和脉络清晰明了,读者很容易把握。《通史》呢,则显得“有血有肉”了,内容翔实,介绍具体,尤其是文中经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使整个人物以及内容立体起来;相比之下,《西史》虽不是面面俱到,但十分深入,就像是对重点部位的剖析,同时它还介绍了阅读方法(见“序”)“同正文分开,以免打断历史叙述的连贯性。读者可以先跳过这些说明不看,留待有机会对照乐谱和音响时集中阅读。”

贝多芬,作为音乐史上的一位巨人,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以其独有的创造力,将自己的音乐发展到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地。这样的说法是毫不夸张的。

首先,在创作技法方面,贝多芬的许多手法开创了音乐史的新纪元:他对传统曲式的突破、动机型主题展开的充分运用、功能和声体系潜力的发挥,音乐中节奏、力度的大幅对比,乐队配器中新乐器的应用,以及音乐的重大社会性内容表现、戏剧性、标题音乐原则等等。对于这些,在《简史》的1 8 6页中都有比较集中的总结。

更为重要的是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与他的前人以及同时代的人不同,贝多芬的音乐,不再是为宫廷贵族服务的“功能音乐”,也不是供人们享乐的娱乐音乐。他的音乐,尤其是繁荣期开始的作品,是无法静静地躺着欣赏的,甚至有时令你坐立不安。这是因为贝多芬已经把音乐作为了表达思想的工具。他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失恋、失子、失聪”的打击接踵而来,然而,他的音乐篇章并不只是为表现自己,在他的作品里,不仅有音乐家对命运的对抗与斗争,还有着大革命时代的壮阔波澜,以及对崇高信念孜孜不倦的追求。贝多芬在创作唯一的一部歌剧《菲岱里奥》之前,花了相当长的时间精心挑选台本,就是为了表现他的信念,因为对于贝多芬来说,他的音乐还有另外一层意义:不仅要对当时社会负起责任,还要让“自由、平等、博爱”的崇高理想在人类中生生不息,永放光芒!在贝多芬之后,虽然也涌现了一批深刻反映当时时代某一现象的作品,如肖邦的《e小调革命练习曲》、萧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勋伯格的《华沙幸存者》等,但是与贝多芬“自由、平等,博爱”这一赋予全人类永恒主题的《英雄》、《命运》、《合唱》等作品相比,不能不说有层次不同的差异。

这,就决定的贝多芬作品具有广阔胸襟,他的作品也就具备了这样的一些特性:

1、具有“告知性”。与过去的时代不一样,他的音乐不再是供贵族欣赏娱乐的“玩物”,而是具备深刻的思想内容的依托物件,也就是他的音乐总有某种“告知”意图,要让你从中得知他所寓意其内的思想;

2、具有“前瞻性”。他有部分作品,特别是后期的许多作品在当时得不到理解,但他对自己十分自信:“它们(指《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不是为你,而是为后世写的。”正是这样的前瞻性,使他开创性地使用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创作手法,从而最终打开了浪漫主义的大门;

3、具有“号召性”。他的作品和特殊的时代背景相关联,充满革命性,并蕴含着促进社会进步的巨大的力量,那气势磅礴的音乐和永不言败的主题,就像催人奋进的号角。他一生大量作品都贯穿着一个明确的主题,也是他毕生追求的理想,即全人类的“自由、平等、博爱”,无论是是不同的时代,还是在不同的民族,这一理想不仅不会失掉其可贵的价值,而且在今天.人类甚至正在更为努力地为此而奋斗着。

三本书中,《通史》第一节的介绍最为紧扣着上述思想内容,文始终明确地贯穿着一条贝多芬对自由和平等追求的主线。除此之外,还可看到文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贝多芬的敬仰之情:“……但恶劣的环境,却培养并增强了贝多芬顽强坚韧的性格及独立自主的意识。”“……对艺术的崇高信念使他继续在不幸中生存和奋斗,音乐成了他生命的光环,在把所有企望的音乐全都写出来之前是决不能放弃的,贝多芬将表现自己强烈体验的音乐艺术与实现人类理性及尊严融为一体。”“贝多芬一生中从未停止过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当他自觉意识到人类的尊严和作为天才艺术家的内在自由时,绝对不能容忍在封建贵族等级制下所处的屈辱地位。”等等。相比之下,《西史》中作者主观的评价语言篇幅较少,更侧重了让当时的“当事人”说话。但通过这些史实,读者也不能不对贝多芬作出与《通史》作者相同的感慨之情;《简编》的概括性强,贝多芬的评价也十分精炼;“贝多芬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贝多芬集中了古典主义音乐的精华,开拓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道路。“寥寥数语,清晰地阐明了其个人、作品与当时社会时局的关系,虽然篇幅有限,算不得深刻,但其定位是相当精确的。

这三本书,对同一段历史同一个人物以不同风格的阐述,加上作者富有个性的见解,使读者获益匪浅。当然,书中也都有一些需要商榷的细节之处:

如《简编》中存在的问题: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文中第1 9 1页的“器乐合奏音乐”的标题似乎不够严谨,因为室内乐也是器乐合奏形式的,却没有包括进去,如果在标题前加上“大型”二字,便会更合情理了;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本书的论述总体来说是精确到位的,但对于贝多芬的非常重要的第六交响曲却只字未提,这个疏漏似乎是不应该的。

前面所说的第二个问题,《通史》也有同样的疏漏之处,即在第五交响曲中,“长号第一次成为交响乐队的正式成员”没有论及,而这一关键的知识点,在《简编》中是有所强调的。另外,作为教科书,《通史》作者的主观感情稍显偏多,如果文字能够再客观一点,应该会更好。

而《西史》呢,如果要整理归纳其中的知识点,难度会稍大于前两本书。在翻译方面,也有个别句子译得从句太多,读起来费劲,不过在本章节中的句子还好读一些,但在其它章节,如第1 7 5页的“如果除此之外每一乐章都从升阶经中取一条恰当的圣咏作为旋律(它常常在高声部中以花腔形式出现),统一的印象便可得到加强,但是由于各条素歌旋律不一定在主题上互相关连,因此统一的印象与其说来自音乐的近似,还不如说来自教仪上的联系(以这种方式应用格里高利圣咏主题的弥撒曲叫做众赞歌弥撒曲或素歌弥撒曲)。”等等,这样的句子如果能够化长句为短句,将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最后,有些细节也导致书中有些不太规范的地方,如《通史》208页的第二段,第二行是写成《第三、第五、第九交响曲》,而第三行是用圆括弧的.即(第一、第四、第八交响曲),还有第三行的“第六交响曲“却突然没有了书名号,这也许是印刷的疏忽。《西史》第571、579页应该为c小调、第5 8 3页的“d小调”以及第5 7 3页材料中的be小调等等,在书中却统统写成了大写字母。另外,还有文中频频出现的Eb、Bb、Ab、F#、C#等,是否都应该改为我们平时习惯看到的bE、bB、b A、#F、#C呢?如果这些地方都规范起来,那呈现给读者的,将会是更完美的西方音乐史书籍了。

参考文献

[1]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年10月第10次印刷出版

[2]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3月第12次印刷出版

[3][美]唐纳德·杰·格劳特与克劳德?帕里斯卡:《西方音乐史》(第四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4月第3次印刷出版。

《音乐巨人贝多芬》的音乐教案 第9篇

教学目标

1.看注释,读准每一个字的音,掌握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4.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导入 新课:

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回答曲名、作者。

问:你从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乐曲奏出了与命运抗挣的最强音)

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17),自此至57岁(1827年)逝世,其间二十余年时光全是聋疾为祟的时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终于作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而搁笔,所以,贝多芬的伟大,决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他的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挣之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形象?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自由朗读,教师正音。

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四人小组讨论,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明确:

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机音乐会的情形。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是能触动心弦的.句子,用笔画出来。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理解句子含义,然后全班讨论明确,教师适时点拨或补充。

a.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b.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棵树好比一个人好?

c.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脱出来。应如何理解?

d.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的,并且加以引申开的。应如何理解?

e.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是指什么?

f.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理清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我们再一起认真听一听《命运交响曲》,结合课文,说说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明确:对不幸命运的抗挣。

3.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三.小结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亡,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亡。整个世界死亡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创那已经死亡的世界,重创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的创造力,只要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进入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初步了解了贝多芬,却仍对他对面不相识,他的相貌如何?文中怎样刻画的?

二.研读课文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描写贝多芬相貌的段落,指导学生朗读。

2.学生精读6、7、8、9段,勾画出关于贝多芬外貌的句子,并说说这些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讨论明确:

两肩极宽能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

衣服陈旧不整洁,衣服后面脱着失效的助听器-浪漫不拘小节,典型的艺术家性格。

有力的大手弹奏出世界最美妙、最动听的音乐不朽之作。

外貌描写(神情、脸、头发、鼻子、嘴)是一位刚毅、顽强、善良、执着的人,透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三.体验与反思

1.学生朗读6、7、8、9段

2.教师点拨: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重笔刻画,要做到以形传神,切忌面面俱到,切忌脸谱化。

3.学以致用:用学到的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作5分钟人物速写,所刻画的人物均是同班同学,不说出姓名。然后,全班交流,由大家根据所写的外貌来判断是谁,最后学生互评,论其写法的得失。

4.小组讨论:站在客人的角度,谈谈这次访问的收获。

5.再次聆听《命运交响曲》,并听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有什么不同?

明确;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音。

6.拓展作业

a.听贝多芬其他名曲,提高艺术修养。

b.将外貌速写整理出来,写在作文本上。

音乐巨人贝多芬 第10篇

音乐巨人贝多芬

(何为)

(第二课时)

教者:李丽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2、从人物的描写中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及精神。

3、学习人物的高尚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

教学难点:从描写方法中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及精神,并能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及精神。

教学方法:整体建构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初步的了解了“乐圣“的内心,知道了他的伟大人格及与命运不屈抗争的精神,今天让我们伴着这《命运交响曲》再次走进贝多芬,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出这一伟人的形象的。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根据目标出示学习方法的知识树。

四、出示自学指导

五、检查点拔

作者在描写贝多芬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六、合作探究

找到文中的描写语句,说一说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或精神?

概括板书:肖像

动作→人物性格、精神

语言

七、拓展:

1、议一议:片段练习

2、找一找:本册书中其它课文中的人物描写的语句,并分析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

3、动一动:自己选择人物描写的方法,描写一下我们的老师和同学,表现出他们的性格特征。Xkb1.com

八、回归系统:谈一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九、作业:

音乐巨人贝多芬 第11篇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

2.复述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大致了解贝多芬的人生经历,归纳贝多芬的性格特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难点:归纳贝多芬的性格特点。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音乐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高潮部分。学生谈谈对这段乐曲的感受。(激昂、悲壮)。这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交响乐之一,可是同学们,这首曲却是贝多芬在失去听力之后创作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贝多芬的生活,了解一个扼住命运喉咙的人。

二、主人公简介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三、感知课文

1.读准下列词语的读音。

门槛(kǎn)

深邃(suì)

踌躇(chóu chú)磐(pán)石 清晰(xī)头颅(lú)喧嚣(xiān)重荷(hè)杂(zá)乱无章

2. 小组讨论思考:客人拜访贝多芬的过程是怎样的,其间写了几件事? 明确: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3.小组讨论,归纳文章的主旨

明确:课文按照访问的顺序,叙述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描写了他的精神状态,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揭示了贝多芬面对厄运的态度,展示了他作为音乐巨人的内心世界,赞颂了贝多芬独特的气质和坚强的个性。

四、品析课文

1.全班朗读第9自然段,找出描写贝多芬外貌的句子,说说这些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个性?

明确:“头发蓬勃似火,像从未梳过”。这说明生活压力使贝多芬无暇顾及自己的外貌;

“凝重不可逼视”的眼光,“紧闭的嘴”“略带方形的下颌”显示出贝多芬坚忍无比的求生意志,对不幸遭遇的不妥协、不屈服。

2贝多芬的哪些语言触动了你,请找出来。小组讨论。

师提示可以在课文中第20、22、24等自然段中寻找。

明确:如“一株树叶比一个人好”,可理解为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可理解为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时,却遭到了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作斗争的决心。

3.小组讨论,归纳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从女佣的介绍可知贝多芬生活简朴;

“客人”与贝多芬交谈可知他孤独忧郁、善良坚强; 从贝多芬回忆往事可知他热爱音乐,面对厄运不屈不挠; 从他的外貌得知他严肃、骄傲。

五、回顾课文

学生再次聆听《命运交响曲》的高潮部分,边听边回顾本堂课的内容。

作业布置

1.抄写课后生字词

2.完成《优化设计》[夯基达标]1、2、3题 3.写几句你想对贝多芬说的话。教后反思

学生能够从音乐中初步体会出其中的情感,而贝多芬的不幸遭遇和坚强意志也让学生心生敬佩,奠定了一种敬仰、同情、赞叹的课堂氛围。可以尝试在其他课上运用音乐导入。

《音乐巨人贝多芬》的中学生读后感 第12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理清作者写作的思路。

师:谁来读一读下列加点字?生读加点字。师:谁来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内容?生:一位客人拜访贝多芬进行交流。师:谁来理一理“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 (分析:概括过程学生通常说的都很繁琐不着重点, 不够简洁, 教师给予方法指导, 即说出人物和事件就行了, 这样学生才能有的放矢正确去思考去概括。) 生: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情况—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三、自读研讨,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分小组合作探究以下三个问题:1. 找一找女佣介绍贝多芬的语句, 谈一谈贝多芬给你的初步印象。2. 画一画描写贝多芬穿着和外貌特征的语句, 说一说贝多芬给你的深刻印象。3. 读一读贝多芬所说的几句话, 猜一猜贝多芬内心深处的想法。 (分析:以上三题的设计符合初一学生年龄特征, 这样的问法有亲切感, 学生比较乐于接受, 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 上课时学生讨论的也很热烈。)

生: (先读出女佣介绍贝多芬的语句) 根据这些介绍 , 我感觉贝多芬很孤僻, 不爱干净。老师:也可以说是不拘小节。生:生活窘迫。生: (先读出描写贝多芬穿着和外貌特征的语句) 我感觉他很沉郁、坚强、严肃, 而且有很多愁苦。师:哪些愁苦 ? 生:耳聋 , 听不见音乐也无法与人交流。师:说得很好, 这是贝多芬给我们的初步印象, 下面我们来读一读描写他外貌特征的句子, 说说他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深刻印象。

生齐读第九节。

生:他的眼睛很犀利发出一种不可逼视的光。师:说得很好,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贝多芬的肖像, 看他的眼睛, 你看到了他的什么精神品质?联系他的不幸遭遇谈谈。生:坚强。生:坚定、顽强。师:再看他的头发, 有句歌词叫:“你的热情好像一把火。”作者怎样写他的头发?生:火一样蓬勃。生 : 说明他充满热情。师:对什么充满热情呢?

生:对音乐。师:请大家再看他的嘴, 给你什么感觉?生:紧闭着, 好像咬紧牙关的样子。师:对, 咬紧牙关与什么作斗争?生:不幸的命运。生:耳聋。师:如果用书上的一个词概括他的精神品质是哪个词?生:坚忍无比。

(分析:此处外貌描写的分析如果只是看课文学生没有直观的印象, 如果结合贝多芬的照片来分析就好多了, 这样将文字描述与图片相结合, 以图解文, 不仅图片让人震撼, 文中的描写也让人印象深刻, 学生由此理解贝多芬的精神品质就容易多了。)

师 : 对, 他在忍着痛苦, 在积蓄力量, 在顽强的与命运作斗争, 请听他的心声。师播放音乐《命运》, 然后请学生谈感受。生:感觉有力量、激情、气势。生:感受到他不屈不挠与命运作斗争的精神。生:感受到他很坚强有力。

(分析:关于《命运交响曲》什么时候播放, 课前设计时我想了这样两种:一是放在开头作为导入, 让学生听《命运》然后谈从音乐中听到什么, 谈谈自己的感受, 但是因为没有学习课文, 学生对贝多芬也不甚了解, 光听音乐可能谈不出什么所以然, 所以效果不会很好。还有一种方式是放在结尾处作为本课小结时播放, 再由学生谈感受, 通过文章的学习后效果可能比放在导入环节要好。但是在教学时, 当上到外貌分析这一环节时, 学生通过图片和书上外貌描写的语句已经深刻把握了贝多芬的坚强个性, 那种与不幸命运作斗争的不屈精神, 当时我灵光一闪, 心想这个时候正是《命运》出场的时候啊, 于是我把原本打算放到课快结束时进行音乐鉴赏的《命运》交响曲提到现在播放, “咚咚咚咚……”强悍的音乐响起, 学生和听课老师都为之一颤, 真的是拨动了每个人的心弦, 此时我又在黑板板书贝多芬的名言:“我将扼住命运的咽喉, 而不会被命运所征服。”学生看着贝多芬的肖像, 聆听着贝多芬的音乐, 默念着贝多芬的名言, 这种情况下, 文字、图片、音乐达到完美的结合, 一起撼动着学生的心灵, 学生完全陶醉于其中。)

师:他的音乐就是他想说的话, 他还说了哪些话?表达他内心什么想法?生: (先读相关语句然后略作分析)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贝多芬给你的印象,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生:从贝多芬身上学到坚强意志, 他给了我力量。生:我学会了要坚强的面对困难。生:人不能被不幸的命运打到, 应该顽强的战胜它。

四、作业:人物速写, 猜一猜是谁?

反思:这堂课出彩的地方有这样几处:一是问题设计层层深入且符合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二是外貌描写分析透彻, 抓住关键词语深入揣摩从而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三是将文字、图片、音乐紧密结合,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最适当的时候运用多媒体教学, 发挥了多媒体最佳的教学功能, 这是这堂课最成功最出彩的环节, 教学效果非常好, 以图解文, 以音乐解人物, 从文本出来, 又回到文本中, 寓教于乐, 寓情于教。

摘要:教学七下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 要扣住作者独特的外貌描写, 带领学生品味语言, 配合图片, 深切体会描写的生动逼真, 从而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达到震撼学生心灵的效果。

音乐巨人贝多芬 第13篇

人们都说:贝多芬这一生是伟大的,但也是充满痛苦的。这个世界不曾给予他什么快乐,但他却用自己的一生创造了永久的快乐奉献给了全世界。他们说的真的非常对,世界让他最痛苦的是耳聋。耳聋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噩梦。听力,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甚至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而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却失去了听力。让我敬佩的是,贝多芬在耳朵完全听不见的情况下依然不肯放弃。

有一次,贝多芬住宿在一家旅馆,他坐在钢琴边弹奏,他不分昼夜地弹奏着,手弹的又红又肿。如果是常人绝对会去休息了,但这时他一定不会休息,而是端来一盆水,等到手弹钢琴痛得再也忍不住时,他就把手放进水里浸一浸,随手一甩,他一直这样,一直这样……积少成多,水居然渗到下楼,干扰到了别人。那人就来找他评理,看到贝多芬忘情地弹着,这才知道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对他又增崇拜。

贝多芬在死亡来到的前一些日子,他又创作了两部音乐着作。真不愧为“乐圣”。

《音乐巨人贝多芬》的习题附答案 第14篇

重荷()流氓()磐()石

喧嚣()踌躇()蓬勃()

2、下列选项中,标点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不肯接见你的。一个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谁都不肯接见

B、还有他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晚来麻烦他。──瞧,他下来了,我希望他不会责怪我。

C、倒霉,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是那些孩子,嘲笑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

D、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3、下列各项中全部属于形声字的是()

A、模、铅、休 B、挣、聋、囚

C、怜、蓬、巨 D、蓄、懂、株

4、文章中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测试题

贝多芬说:谁?那是谁?

他又粗着嗓子喊道: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视了一会儿: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枝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着: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停地记下来。

1、在选段中找一个比喻句,指出它的本体和喻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中主要运用________描写来写人,其中贝多芬的一段独语对人物描写有什么用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贝多芬在看见客人时,会问女佣:谁?那是谁?接着又粗着嗓子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的句子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试用自己的话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略

2、A3、D4、这是一个比喻句。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这个客人居然敢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二、阅读测试题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本体是贝多芬的家、贝多芬,喻体是兽穴老狮子;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本体是贝多芬,喻体是火山。

2、语言 细腻地再现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使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个性更加鲜明。

3、因为贝多芬不愿意接见陌生人,所以有些不耐烦。

音乐巨人贝多芬(推荐) 第15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个字的的音,掌握重点词语。

(2)探究几个难句的含义,把握文章内容。

(3)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学习从肖像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书籍、影视等各种资源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以便进一步了解人物。让学生学会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

(2)通过上网查资料,利用网络课件学习,提高学生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3)通过对课文中疑难问题的探究,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

(4)通过人物速写练习,学习塑造人物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对贝多芬的热爱。

(2)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形成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名人单元)中,学习本课探寻贝多芬的生命足迹,学习他的顽强精神。更要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刻画人物的写法。

2、难点: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教学方法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生主动参与型教学模式。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讲述贝多芬逝世的情形及墓碑,引出贝多芬

2、贝多芬简介

①大家说说你所知道的贝多芬。

②教师出示贝多芬生平及主要作品创作表。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2)客人拜访贝多芬的过程是怎样的?其间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来访者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来访者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与来访者谈话——贝多芬与来访者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划下文中你认为最关键的字句,思考一下:如果让你给文章加上一个小标题:一个 样的人。

(导学:我们常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来刻画人物。本文在人物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方面也有独到之处,通过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揭示了贝多芬的个性特点和他的精神世界。在交流时要联系具体的外貌和语言描写的句子作分析。)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

五、精读品味,课外延展

1、文中是怎样描写贝多芬的肖像的?跳读全文,勾画关于贝多芬外貌描写的句子。(生齐读外貌描写的句子)

2、小结:人物的描写,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两点(放投影)⑴:要以形传神,忌面面俱到。⑵:忌“脸谱化”,要反映出人物的内心和思想。

3、五分钟人物肖像速写。

六、延伸拓展

1.感受贝多芬。播放《命运交响曲》。学生复听,再次让学生感受贝多芬的精神世界。

2.畅谈贝多芬。贝多芬是音乐上的巨人,更是精神上的巨人,他在音乐上的地位无人能及,他的精神更是榜样,下面请看几位名人对贝多芬的评价。

多媒体展示:

贝多芬的伟大,绝不仅在于一个音乐家,他的音乐是他的伟大灵魂的表征,他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

——丰子恺

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

——傅雷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罗曼·罗兰

师:请同学们也写一段话,表达你对贝多芬的敬意。(生写好后师指名交流。略。)

七、课堂小结

音乐巨人贝多芬用他的一生和他的作品为我们做出了杰出的榜样。是的,人生旅途中不可能没有失败和挫折,就让我们像贝多芬一样,去坦然面对苦难和失败的挑战,让我们扼住命运的咽喉,做一个真正的强者!

八、布置作业(选做两题)1.把今天所读的文章讲给别人听。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第16篇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事件、人物形象。

2、学习肖像描写,在肖像描写中展示人物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世界的方法。

3、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

1、体会贝多芬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

2、学习和练习人物的肖像描写手法。【教学方式、方法】:

1、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能力。

2、以读写结合的方式为主,在读中体味人生,在写中感悟生活。【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视频《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刘伟》

刘伟,以为从小失去双臂的年轻人,用他的双脚开始了他的音乐之旅。他用坚强、乐观、执着的心弹奏出了震撼心灵的钢琴曲——《命运交响曲》。他弹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弹出了原创者贝多芬跌宕起伏的一生。

二、整体感知。

1、正音、正字。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从客人的角度来说说“你”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以及中间发生的事件。

3、呈现语段第18段,请同学们朗读,并评价。

(PPT显示语段: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厌世者„„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4、教师范读,进行朗读指导。

5、学生再次齐读,感受语句。

三、研读赏析。

1、大家在这里(第18自然段)看到贝多芬是怎样评价自己的?为什么这么说自己呢?找出相关语句并简要分析。

明确:好灵魂、厌世者、心里的回响、软弱等。

(具体的语句同学找到并解说后,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点拨评价。教师统筹领导。)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语段或句子,提出并小组讨论分析。

教师引导帮助,学生自主解疑。

四、拓展延伸。

1、仿写“听《命运交响曲》,我听到了贝多芬„„”

2、链接刘伟的博客,请同学们给他留言,说说自己想说的话,给他的鼓励。

五、小结。

音乐是有止尽的,生命是无止尽的。音乐也许是心灵的一角,但心灵是永恒的传承。贝多芬,一个不幸痛苦的人,世界没有给他快乐,他却给世界创造了欢乐。他用他的苦难铸成了我们心灵最美好的世界。

六、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学习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手法,写一写你的同学或朋友,字数300到400字。

七、板书:

坚 强 苦闷

绝望

不甘

抗争

超越

上一篇:四年级简单数独教案下一篇:小额贷款考试题